健康促进行为(精选12篇)
健康促进行为 篇1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果采用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当, 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导致学生厌学, 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等等。所以, 对由于教师不当教育行为导致的学生心理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对此, 我结合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一些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
不少教师在写班务工作总结时总会写到如何关心爱护学生, 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如何走进学生心灵,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可是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常表现出一些不当教育行为。
1.语言简单粗暴
某些教师在引导、说理等教育方法失败时, 就会走向反面, 使用讥讽、侮辱性的语言贬低学生。
2.体罚或变相体罚
如罚站、罚抄、罚打扫卫生、延迟下课、大声训斥等。
3.冷漠与歧视
对学生冷淡, 缺乏爱心和耐心, 很少与学生谈话和沟通, 甚至回避学生尤其是“差生”等;对某些学生存在偏见, 不是一视同仁而是区别对待, 等等。
二、导致教师不当教育行为的原因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 的影响
导致教师不当教育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外在因素, 也有教师自身因素。
1.教师教育观念的扭曲
传统教育观念有“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等, 如果教师受这些观念的影响, 则必然对学生采取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法, 或用简单粗暴的惩罚代替帮助与引导。尽管教师严厉批评和惩罚学生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其结果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斯波尔丁研究发现, 教师采用惩罚手段会增强学生的焦虑感。华尔伯格和安德森在对美国高中生的研究中发现, 教师教育中的专断行为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使学生对教师感到反感, 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如果长期采用以严厉批评和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 就会使学生在活动和人际交往中退缩、不合群、孤僻, 甚至怀有敌意, 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同时造成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较少体验到成功感与喜悦感, 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自身心理的缺陷
教师群体中有一些人存在心理缺陷, 教师的强迫症、忧郁症及偏执倾向比一般人群稍高。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社会环境角度看, 一是教师存在较多角色冲突。当前社会把教师宣传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要求教师成为下一代的榜样与楷模, 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在教学与学生管理层面上, 既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又要作为管理者、引导者, 还要作为学生的贴心人, 充当在校学生的监护人, 多重角色的存在, 致使教师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产生心理问题。二是教师的工作环境具有相对封闭性, 职务升迁、外出考察学习等机会较少, 这些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心理状态。三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少教师要面子, 相互攀比, 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当然, 个别教师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个人自身的原因, 如人格异常, 自身修养低, 不注重自身学习提高, 等等。
三、端正教师不当教育行为的对策
要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和学习的快乐,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行为, 对学生的教育应以赏识和激励等积极评价为主, 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要减少教师不当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当务之急是开展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应用心理健康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当前学校一般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学生心理辅 导和辅导教师队伍建设上, 而忽略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应用心理健康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时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 教师心理健康与保健。包括教师应如何完善自我, 应如何缓解职业压力, 应如何处理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等等。
(2)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生各种认知能力和良好人格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学生在发展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等等。
(3) 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心理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心理诱导, 等等。
2.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是规范教师教育行为的重要保障。传统教师评价制度比较抽象、简单, 或以成绩论优劣, 或以功绩评好坏。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教师的评价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制定评价制度。在评价主体上应实行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评价主体主要是领导和同事, 甚至连学生都排除在外, 这样做有欠妥当。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学生, 且其工作的影响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因此教师的评价主体一定要包括学生、家长、社区等。在评价内容上应该多方面结合。除传统教学态度、教学实 绩、班主任工作外, 还应该包括社会活动情况, 自身形象和素养, 与学生、家长、同事的关系, 等等。总之, 只有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才能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和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 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3.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1) 不断学习,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位好的班主任, 对自己的学识从不满足, 从书中学、从网上学、向他人学。近几年, 我们学校一个好的举措是定期举办班主任沙龙, 大家结合自己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一些成功做法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无疑提高了班主任教书育人的能力。
(2) 不断实践, 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专业能力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讲非常重要, 如班级学习成绩、班集体的建设、班级日常管理、班队活动设计、后进生的转化、偶发事件的处理、与家长沟通技巧, 等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 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积累升华经验, 不断提升、完善自我。
(3) 不断研究, 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新时期的班主任应该是“奉献+科学”型的班主任。“科学”指科研意识, 注重教育理论学习研究, 探索教育规律, 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育教学, 在具备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 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 力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风格。
雨果曾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 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 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 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 时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教师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甘为人梯、以德立身、以身立教, 从小事做起, 从自我做起, 率先垂范,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 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只有这样, 才能保障教书育人的实效,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健康促进行为 篇2
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麒麟区沿江一中规范办学行为汇报材料
沿江一中创办于1978年,占地面积15025平方米,现有教职工85人,初中教学班24个,在校学生1466人。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重视下,学校被评为云南省“文明单位”、“教育教学督导优秀学校”、“绿色学校”、“平安和谐校园”、“档案管理先进单位”,是曲靖市的素质教育、教学教研、信息技术、消防安全、禁毒防艾等的示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连续二十多年居于麒麟区乡镇中学之首,是麒麟区乡镇中学的一面红旗。多年来,学校不断加强管理,严格按照省、市、区教育局和有关部门的要求,认真规范办学行为,坚决纠正在教学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错误思想和片面认识,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学生主体观和质量效益观。主要做法如下:
一、注重学习,强化规范办学思想
每学年开学,学校都认真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云南省纪委、省监察厅、省教育厅关于《教育乱收费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普通中小学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曲靖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学辅助资源管理相关问题的通知》、曲靖市教育局《关于规范寒、暑假有关事项的通知》、麒麟区教育局有关精神、要求,传达省、市、区在规范办学行为过程中的有关纪律通
偿家教行为。寒、暑假和节假日均安排学校领导值班,以监控教师的这一行为。
3、严格费用纪律,杜绝一切形式的乱收费。一是认真加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落实,实行“三级领导审批把关,乡财政统管中心审核入帐”制度,实施校安工程招投标和设施设备政府采购制度,做到年初有计划、过程有监督、年终有结算,把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切实用在办学条件改善、教学设备添置、教师培训提高、学生素质提升上,并倾注经费于学生德、智、体大面积发展促进上。另外,上级有关部门没有截留学校经费问题。二是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严格按照上级通知要求进行,不多收一分。如中考报名费、教辅资料费等。保险费由保险公司人员直接到班级按学生或家长自愿原则收取。三是认真加强寄宿制贫困生生活补助的管理,做到足额补助、足额发放,并在有利身体和学习、有利节约不浪费的基础上按每生每天20元标准刷卡使用。四是杜绝对片外学生收费的行为。五是杜绝班费行为。六是杜绝教师罚款行为。
健康促进行为 篇3
(1)在饮食上表现出明显地偏食。对幼儿园的饭菜,稍有不合口味的就拗着不吃。不管老师怎样给他讲饭菜的营养和不吃饭的危害,他都无动于衷,坐在那儿一言不发,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就是不吃饭,给你来一个“无声”的对抗。我和家长交流后知道非非在家里偏食、拒食现象更为严重。不想吃饭就摔勺子、撒泼,或者故意把饭弄撒。
(2)争强好胜,死要面子,即使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因为好胜的自尊心理,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就干脆错下去。记得一次绘画练习的时候,非非把小鸡的嘴画成了扁扁的小鸭嘴,有个小朋友说他画错了,他却说自己画的就是小鸡的嘴,小鸡的嘴就是扁扁的,到最后居然一生气把整张纸涂了个一塌糊涂。
(3)在与同伴相处时表现出不合群、自私及独占的心理。在游戏中,总想把玩具占为己有,不愿与其他幼儿一起玩。常常把大部分的玩具扒到自己跟前,如果别的小朋友想玩,他会把自己面前插好的玩具也全部推倒摔在地上。
(4)爱发脾气,动辄就以哭闹、赖地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像非非这些任性的行为表现,在广大独生子女中是较为普遍的。有人往往以为执拗、任性是坚强的表现,恰恰相反,它是幼儿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一种表现。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如果教师或者父母对任性的幼儿缺乏有效的引导与教育,幼儿就会逐渐变得不讲理,以“自我”为中心,在幼儿生活和学习中,这种性格带来的影响会愈来愈明显,严重制约着幼儿身心的发展,尤其是将来步入社会后,这种任性的行为会形成孤僻的性格,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阻碍了幼儿心理及道德品质的正常发展。
对非非这种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我和家长一起做了分析和探讨,认为造成非非这种任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质差,家长过分迁就
非非体质较差,爱生病,从小就受到了父母及亲人的特殊照顾,又由于常常生病,不太多的活动,没有玩伴,常常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哭闹,家人对他这种情况又常常不知所措:想训斥,又惟恐引起孩子的不快而再次导致其身体不适,不训斥,家长又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办法,只好去顺从、去满足孩子的一切有理的和无理要求来博得孩子一时的欢心,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任性的性格特点。
2.培养方法不正确,教育不当。
前面的表现中提到非非经常以哭闹、赖地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愿望。而此时的家长不加分析、无论对错都满足的教养方法,使幼儿学会用哭闹来实现自己愿望的习惯,形成任性的性格特征。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明辨是非,自私、不合群。另外,孩子也很少受到挫折,他会错误地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好的,爱表现自己,虚荣心特重,如前面提到的非非画小鸡的事例,就明显暴露出这一缺陷。
怎样对待和纠正孩子的这一表现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冷处理
威特文莽的教育方法有一条:“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这对孩子没有什么痛苦。”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首先既要承认某些要求是合理的,又要告诉幼儿无理要求是不允许的。孩子一般认为激烈的喊叫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同情,此时家长要学会表面上平静地对待孩子的喊叫,要让他明白哭闹并不会对周围的人起作用时,这种哭闹行为会自行消失。如果家长因为孩子哭闹而对他进行妥协,那么家长在孩子眼里的权威就降低了,而孩子的威风也长了一分。如果按规定不变,孩子就会慢慢懂得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自己的物质需要、别人的承认、竞争中的胜利等等不是靠任性就能解决的、得到的,而要靠自己的努力,坚持这样做就一定能培养孩子合作坚强的意志力。
2.根据儿童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方法,矫正幼儿任性行为
对幼儿任性行为的矫正采取强行压制的手段会适得其反,效果不大,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采取适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方法,如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幼儿从这一事件中移开去做别的事情,或者讲个故事、做个游戏等等,让那些需求的欲望淡化,等幼儿冷静后再予以教育,讲清道理,指出缺点。
3.让幼儿适当受点刺激,得到一定的挫折体验
在教育过程中,也不妨让孩子流点眼泪,绝对不能百分之百满足他的要求,要让孩子感到世界上也有办不到的事,让他受点委屈,留点眼泪,这样才能消除任性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蛮横、骄傲、唯我独尊的坏毛病,养成健全的性格特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4.注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做好的,这需要家庭内部、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密切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切忌采用父母管的严,爷爷奶奶来护短的做法,或者幼儿园教育一套,而在家时又变成了另一套,这些做法,对矫正孩子任性行为极为不利,它易让孩子形成“两面派”的性格,或者变本加厉地更加任性。
健康促进行为 篇4
关键词:社会公众,健康需求,体育锻炼,特征
在我国全民健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加大对公众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 成为提升全民健身开展质量、实现体育健康促进的途径。健康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在生活中, 通过体育锻炼的形式, 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 是体育健康促进的目标之一。
1 大众健康需求的内涵
也不断提高。对人们来讲, 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是保证生活工作的基础条件。健康需求指的是:个体为了能够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 在行动、心理和意识方面的健康目标实现的过程。健康需求是推动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驱动力。积极的健康需求, 能够激发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 提升体育锻炼的效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经济繁荣、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2 新时期大众健康需求的特征
2.1 主动性
个体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生活、学习和工作。在生活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工作任务、经济压力、人际交往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个体的身体、心理等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不断增加的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下, 个体对提升自身健康水平, 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成为一种主动的追求目标。正是健康需求的主动性, 给个体参与体育锻炼, 带来了驱动力。
2.2 多样性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表现。个体作为社会中的人, 在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 会受到经济环境、人际环境、实习环境、生活环境的多重影响。这些影响在激励人们不断拼搏和进步的同时, 给人们的身体、心理带来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因此, 人们在追求健康时, 表现出了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多重目标性, 健康需求的多样性, 是参与不同项目体育锻炼的基础。
2.3 动态性
人们的身体、心理等状态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环境中。因此, 人们健康需求表现出了动态性。这种动态性, 体现在不同时期健康需求的不同目标。例如:在人们刚刚从开始工作的时候, 可能由于生活环境、工作任务等的变化, 造成个体心理的巨大变化, 这时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提升心理健康适应水平, 成为这一阶段的心理需求。随着人们工作环境的逐渐适应, 在面临结婚、生子、买房等任务时, 可能由于压力大等原因, 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层面表现出了更大的倾向。所以, 人们健康需求是动态变化的。
3 体育锻炼满足大众健康需求的策略
3.1 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
在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加大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 利用社区宣传栏、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途径, 加大对健康的宣传。通过有效的宣传, 提升人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 有意识的加强对健康行为的追求。加大健康宣传力度, 是提升人们体育锻炼意识的基础, 是保证锻炼主动性的基础。
3.2 优化体育锻炼内容, 培养人们健康锻炼的意识和技能
在全民健身开展的过程中, 帮助人们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 是提升大众参与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基础。因此, 在选择体育锻炼内容的时候, 教师要加大对个体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基础、年龄、性别等特征的了解, 在遵循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按照实用性、趣味性的原则, 选取人们喜爱、适合体育锻炼开展的内容作为大众体育锻炼推广的项目。通过这些运动技能的传授, 提升人们的自我锻炼能力, 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3.3 做好大众健身体育活动的组织, 激发更多的群众主动参与
在大众体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要以人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促进为目标, 在开展日常体育工作的同时, 要充分利用节假日等, 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会、篮球等专项联赛、健美操比赛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更多的人们参与体育锻炼。在体育活动组织方面, 社区等要安排专人进行负责, 组织创建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等, 在健全俱乐部制度的同时, 发挥良好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3.4 加大对场地设施的建设, 提升场地设施的利用率
在开展体育健康促进活动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参与人数和场地设施的影响, 使得一部分参与体育锻炼的人们积极性遇到一些阻碍。例如:场地设施不能满足人们体育锻炼需求、场地设施老化、损坏, 影响人们体育锻炼安全等等。因此, 在群众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 要加大对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在优化体育场地设施使用范围和时间的基础上, 提升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
3.5 做好人们的健康心理和生理的疏导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关系、情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使得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面临着不断的挑战。因此, 加强对人们健康心理和生理的疏导, 成为提升人们健康水平、实现人们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心理疏导, 需要体育教师、体育社会指导员等, 积极组织人们参与体育锻炼,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释放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
3.6 培养人们适应体育环境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加大对人们在不同环境, 运动条件下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 为人们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在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要善于加大对个体的引导和教育, 按照不同的气候环境和场地器材的实际条件的变化,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场地, 实现从事锻炼提升身体健康水平的目的。例如社区可以组织教一至二套如韵律操、太极拳等健身技能身, 帮助人们在有限的锻炼场地、体育器械的时候, 能够很好地实施体育锻炼。同时, 要加大培养体育锻炼组织管理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能承担一些组织管理事务,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 让他们自己去做, 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于社区或者单位所承办的运动会, 应让每个成员去组织和承担, 以有效提升人们组织与管理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大众体育开展的过程中, 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提升人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技能水平, 是满足人们健康需求, 实现体育健康促进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 需要社会不断地优化体育锻炼环境、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充分利用运动会、节日等机会,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正确认识健康需求的基础上, 提升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红芬.健康教育相关概念与学校卫生工作新思路[J].江苏预防医学, 2011 (03) .
[2]罗旭.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 2008 (08) .
[3]周结友.全面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02) .
健康促进行为 篇5
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9日下午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具体规范司法机关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时的法律适用问题。随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解释》所涉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解释》出台的背景
记者:我国刑法对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非法经营罪已有规定。请问,对于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两高”为何又作出专门解释?
负责人:近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包括通信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在内的信息网络日益普及,已成为人民群众工作、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信息网络具有公共性、匿名性、便捷性等特点,一些不法分子将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犯罪平台,恣意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侵犯公民的名誉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扰乱公共秩序,破坏市场秩序,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人民群众十分痛恨,社会各界反应强烈。为满足同网络犯罪作斗争的需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长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制定出台了《解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需要。在信息网络上实施的诽谤、敲诈勒索等犯罪,有的侵害了公民的名誉权,有的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网络造谣、传谣行为,导致网络空间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也妨碍了网民从信息网络上获取真实信息。《解释》依法惩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等犯罪,能够为受害者伸张正义,恢复名誉,能够保护公民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也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有序、健康的网络环境。
第二,是明确法律依据有效打击犯罪的需要。当前,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活动猖獗。与采取传统手段实施的上述犯罪相比,近些年来出现的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上述犯罪在客观表现形式上具有特殊性,但此类犯罪毫无疑问具有现实的社会危害性。由于网络信息具有扩散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不易消除等特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等犯罪比采用传统手段实施的上述犯罪具有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由于我国刑法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等犯罪并无具体规定,因此实践中存在着法律适用不够明确的问题。《解释》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有利于统一司法标准、规范司法行为,有助于司法机关依法准确、有力地打击此类犯罪活动。
第三,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需要。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寻衅滋事等犯罪,对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编造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的行为,易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解释》严密了刑事法网,依法打击此类犯罪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是保障公民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需要。公民依法在信息网络上发表言论,行使宪法权利,受我国法律的保护。但信息网络上的“言论自由”也并非没有边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不会允许有诽谤他人的“言论自由”。《解释》厘清了在信息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公民可以依法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表达权和监督权。
第五,是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的需要。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使信息网络不再是一方“净土”。甚至还出现一些职业化的“网络推手”,使信息网络造谣、传谣成为一种组织性较强的犯罪活动,导致信息网络秩序“失范”,网络乱象丛生,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解释》的出台,有助于规范网络秩序,强化对信息网络的日常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维持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
实际上,为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管理,我国立法机关此前出台过相关的法律文件。200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明确指出:利用互联网实施诽谤、敲诈勒索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在信息网络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三网合一”趋势明显的背景下,为统一法律适用,有必要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作出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具体的定罪量刑标准。
综上,《解释》的出台,有助于依法惩治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顺应了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依法惩治信息网络犯罪、规范信息网络秩序的普遍期待和迫切要求。
《解释》制定的原则
记者:“两高”在制定《解释》过程中,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
负责人:《解释》是新形势下依法惩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的重要法律文件。“两高”对此高度重视,非常审慎,经过为期一年多的调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其他司法机关、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论证,反复修改和完善,现在终于完成。总体上看,《解释》的内容符合立法精神和社会实际情况。在制定《解释》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依法解释。《解释》严格依照刑法所规定的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非法经营罪等相关犯罪的构成要件,结合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上述犯罪的行为特征和实际危害,明确了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各个条文均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符合罪刑法定基本原则,体现了依法解释的基本要求。同时,《解释》对相关犯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共同犯罪的认定标准等也作出了明确规定,确保实践中严格依法办案。
第二,针对网络犯罪特点,系统解释。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等犯罪,只是诽谤罪等传统犯罪在网络时代的新型表现形式,比传统的诽谤等犯罪有更大的现实危害性。实践中,有人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诽谤他人;有人编造虚假信息,并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扰乱公共秩序;有人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信息为由,对他人实施威胁、要挟,索取公私财物;还有一些所谓“网络公关公司”和“网络推手”,通过在信息网络上为编造的虚假信息提供发帖等服务,非法牟取经济利益,聚敛钱财,等等。诸如此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犯罪,与采用传统手段实施的犯罪一样,也应当依照刑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针对当前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解释》根据刑法规定,结合上述犯罪社会危害的特点,进行系统化的解释,为依法打击上述犯罪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也为下一步深化信息网络犯罪立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第三,立足司法实际需求,科学解释。伴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近年来已经发生过一些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或者实施敲诈勒索的案件,人民法院已按诽谤罪或者敲诈勒索罪进行了定罪处罚,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因此,《解释》实际上是对司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解释》制定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充分调研,在确定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时,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解释》的具体规定符合司法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四,注重教育宣传引导,充分发挥《解释》的作用。《解释》在制定过程中,坚持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坚持打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等犯罪与保护公民表达权和监督权并重,注重运用刑罚手段在预防、规范、教育、指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解释》立足当前实际,依法打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相关犯罪,有助于促进相关部门加强对信息网络的日常管理,完善网络违法犯罪防范机制,教育广大网民自觉规范上网言行,达到“打击极少数,教育大多数”的良好社会效果。由此可见,《解释》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的认定
记者:《解释》第一条至第三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实践中应当如何正确把握?
负责人:《解释》第一条至第三条分别规定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的行为方式、入罪标准、公诉条件等问题,是《解释》的重要内容。
第一,《解释》第一条分两款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的行为方式,即“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认定问题。具体包括三种行为方式:一是“捏造并散布”,即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他人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二是“篡改并散布”,即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三是“明知虚假事实而散布”,即第二款规定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行为,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上述行为均反映出行为人具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主观故意,可以认定为诽谤罪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每个人都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信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那些肆意捏造事实,恶意诽谤他人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解释》第二条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由于信息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以及网帖内容不易根除等特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现实危害后果。《解释》第二条从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转发的数量,诽谤行为造成的实际危害后果,诽谤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等方面,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实践中,有的不法分子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恶意散布,在短时间内点击量数以万计,传播甚快,流毒甚广,给被害人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应当依法以诽谤罪定罪处罚。
第三,《解释》第三条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适用公诉程序的条件。根据刑法规定,诽谤罪是自诉案件,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解释》第三条规定了引发群体性事件,引发公共秩序混乱,引发民族、宗教冲突,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等七种情形,应当认定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可以适用公诉程序,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对此类诽谤犯罪适用公诉程序,既符合刑法的规定,也是有效惩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的现实需要。各级司法机关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上述几种情形,既要突出打击重点,依法惩治诽谤犯罪,又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防止扩大打击面。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寻衅滋事犯罪的认定
记者:《解释》第五条对利用信息网络编造、散布虚假信息,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行为规定按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是出于什么考虑?
负责人:《解释》第五条第二款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当前,个别不法分子在信息网络上大肆捏造、散布虚假信息,其信息内容不指向特定自然人,而是以扰乱社会秩序为目的,危害公共利益。这种信息在网络上发布出去,很容易引发社会恐慌,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近期各地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多由不法分子编造虚假信息并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所引发。
网络空间属于公共空间,网络秩序也是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已经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全体网民的共同责任。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网络恶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引发社会公共秩序严重混乱,具有现实的社会危害性,应以寻衅滋事罪追究刑事责任。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敲诈勒索犯罪的认定
记者:《解释》第六条规定,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的,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此类犯罪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如何正确界定罪与非罪的界限?
负责人:《解释》第六条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敲诈勒索犯罪的认定标准。主要是针对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在网站上发布涉及被害人或者被害单位的负面信息,或者上网收集与被害人、被害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并主动联系被害人、被害单位,以帮助删帖、“沉底”为由,向被害人索取财物。此类犯罪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发帖型”敲诈和“删帖型”敲诈,前者是以将要发布负面信息相要挟,要求被害人交付财物,后者则先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负面信息,再以删帖为由要挟被害人交付财物。此类行为实质上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借助信息网络对他人实施威胁、要挟,被害人基于恐惧或者因为承受某种压力而被迫交付财物,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从两个方面正确界定罪与非罪的界限。一是要求行为人必须有主动向被害人、被害单位实施威胁、要挟并索要财物的行为。如果行为人不主动与被害人联系删帖事宜,未实施威胁、要挟,而是在被害人主动上门请求删帖的情况下,以“广告费”、“赞助费”、“服务费”等其他名义收取被害人费用的,不认定为敲诈勒索罪。二是本条使用了“信息”而非“虚假信息”的表述。行为人威胁将要在信息网络上发布涉及被害人、被害单位的负面信息即使是真实的,但只要行为人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发布、删除该负面信息为由勒索公私财物的,仍然构成敲诈勒索罪。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非法经营犯罪的认定
记者:《解释》第七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而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这一规定主要针对什么情况?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
负责人:《解释》第七条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非法经营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对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活动作了明确规定。实践中,一些所谓的“网络公关公司”、“营销公司”、“网络推手”等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许可,在信息网络上向他人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向他人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此类行为违反了国家规定,扰乱了市场秩序,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依法规范用工行为 促进充分就业 篇6
一、用工行为不规范是当前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不仅关系着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是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给、需求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同时还存在失业人员再就业、大学生就业以及农民工就业等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
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从客观上讲,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我国有7亿多劳动力人口,如此庞大的劳动队伍,远远超出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吸纳劳动力的承受能力。2014年,有人说有2000万待就业人口,也有人说有4000万待就业人口。但是,2014年社会仅能安排1200万左右个就业岗位,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缺口仍十分巨大。二是经济落后,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充分,特别是第三产业滞后,难以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口。从主观上讲,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用人单位用工行为不规范,或者说是不合法,如工商建筑企业和一些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超劳动时间和超劳动强度的现象,使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被排斥在就业领域之外。二是劳动行为的社会检查监督不到位,造成非法用工,如童工的使用等。另外,退休再就业人员也挤占了一部分就业岗位。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加之退休人员经验知识丰富,深受用人组织青睐,使适龄就业人口无法实现就业。
用工行为不规范是当前就业难的直接原因。用工行为失范侵占了相当一部分就业岗位,用人组织用工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劳动时间延长和劳动量增加。一是物流、餐饮等服务行业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达12个小时,有的甚至更长,主要是私企表现较为突出,他们的节假日制度不健全。二是物质加工企业劳动者经常加班加点。由于企业用工自主,且随着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许多员工为了保住工作,只能默默地承受。三是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四是学校等事业单位职工超劳动强度工作。教师成了上课机器,另外还要完成科研等任务;中小学班级大,一个班学生人数达七八十人,有的甚至超过100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难以照顾如此大的班级,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解决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它不仅涉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安全稳定。解决就业问题,从长远讲,必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从当前来讲,主要是依法规范用工行为,清理非法就业岗位,为就业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规范用工行为,实现扩大就业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有关部门要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贯彻实施这些政策,必须从规范用人组织的用工行为开始,因为不规范的用工行为侵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一部分就业者被排斥在就业领域之外。
一是依法规范用工,严格劳动时间,创造就业机会。用人组织要自觉贯彻执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在法定的劳动时间内合理合法用工,保证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时间;同时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检查,对违法用工行为进行纠正并做相应的处理和制裁。通过依法规范用工,为求职者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二是制定相应法规,保障农民工的权利,使更多的农民工就业。农民工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劳动群体中平等的成员,应当制定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相关法规,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合理规定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为社会各行各业创造就业机会。我国人口多,就学人口也多。通过合理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工作量,不仅可以保障当前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育人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创办更多的学校满足学生就学的需要,还可以为社会各方面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
四是规范用人组织行为还要通过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来实现。一方面社会要加大用人组织和员工在社会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还要规范员工最低工资和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使用工组织有资金能力来吸纳更多的员工进入就业领域。
五是提高员工的维权意识和能力,规范用工行为、实现充分就业。就业员工通过依法劳动、依法休假,也可以避免用人组织任意加班加点,为求职者创造就业机会。
此外,加强对退休劳动者的使用,保障退休人员的权益。退休劳动者是社会劳动群体的一部分,社会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一方面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另一方面保障他们安享晚年。
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解决就业难问题,不仅要规范用人组织的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对就业者的教育培训力度,使他们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对劳动者的培训要与岗位的需要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内容应包括岗位技能、职业道德、就业观念和法律意识培训等。岗位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劳动者所在岗位的职责要求、专业技术知识、相关的企业规章制度等内容;职业道德培训主要包括劳动者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思想道德境界,追求事业成功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服从服务意识,忠诚敬业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康的身心、积极的心态、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胸怀、优秀的品格等;就业观念培训主要包括劳动者要树立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到民营企业就业的理念,树立多次就业的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开拓自己职业发展的空间;法律意识培训主要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劳动者维权常识等法律知识,帮助劳动者知法、懂法、用法,增强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培训的途径可以依托职业培训机构(如职业学校等),也可以通过社区村镇以及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进行。
总之,规范用人组织的用工行为,实现充分就业是一项复杂而紧迫的工程。只有用人组织依法用工,就业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社会执法组织依法监督检查,才能尽快地解决这一根本的民生问题。
健康促进行为 篇7
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县2012年1-11月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48例, 其中男30例, 女18例;年龄19~54岁, 平均年龄 (31.2±5.5) 岁;病程0.5~8年, 平均病程 (3.3±4.2) 年;文化程度:初中32例, 高中12例, 大学及以上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 调查方法
在治疗前, 对所有患者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等以及患病时间、主要症状、对结核病的了解情况、治疗应注意的事项、遵从医嘱情况。观察组给予“接诊医生健康宣教-社区医生督导宣教”的二级健康教育模式;对照组采用一般宣教。治疗3个月后, 再次对两组患者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共计100分, 得分超过60分可认为知晓。
3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 检验水准α=0.05,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知晓率分别为25.00%、22.92%,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知晓率分别为91.67%、54.17%,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0%, 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表明观察组的知晓率及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
5 讨论
结核病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 以飞沫传播为主[4]。有效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在肺结核的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肺结核的治疗需要全程、规律用药[5], 患者的依从性对抗结核药物的临床疗效有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 遵从医嘱按时服药。但就目前而言, 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从未接受过有关的健康教育, 对肺结核的致病菌、传染源、传播途径、治疗措施、注意事项等了解不多, 因为各种原因自觉或不自觉的不遵从医嘱, 不能按时接受治疗, 造成临床治疗效果不佳, 疾病迁延不愈。健康促进活动通过有目的、系统性的教育宣传, 促使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自觉消除影响治疗的有关因素, 对结核病的发病因素、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有了深层次的认识。通过健康促进活动, 可有效提高患者对结核病的认识程度和治疗的必要性, 调动患者遵从医嘱的积极性, 使患者在治疗期间以及疗程结束后仍可以坚持复查复治。患者只有对医嘱有良好的依从性, 按时规律服药, 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本研究中, 通过对患者采取“接诊医生健康宣教-社区医生督导宣教”的二级健康教育模式, 将肺结核的相关知识、治疗程序重复向患者介绍, 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治疗的积极性。观察组患者在知晓率和治疗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充分说明对结核病患者采取健康促进教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应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开展结核病健康促进活动对提高肺结核患者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选择某县2012年1-11月确诊为肺结核患者48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4例。对照组采取一般宣传教育;观察组给予“接诊医生健康宣教-社区医生督导宣教”的二级健康教育。治疗3个月后, 再次对两组患者发放调查问卷,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结核治疗事项的知晓情况。调查问卷共计100分, 得分超过60计为知晓。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知晓率分别为25.00%、22.92%,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知晓率分别为91.67%、54.17%,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0%, 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表明观察组的知晓率及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促进活动可以显著增加结核病患者的依从性, 提高治疗效果, 对临床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健康促进,肺结核,依从性
参考文献
[1]周扬, 吕书红, 于兰, 等.多部门合作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活动的效果评价〔J〕.中国防痨杂志, 2010, 32 (8) :427-431.
[2]麦慧, 邓松英, 唐艳萍.复发肺结核患者不良遵医行为调查分析及对策〔J〕.海南医学, 2010, 21 (12) :137-138.
[3]谢观利.健康促进对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影响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 2011, 22 (1) :38-39.
[4]吕广波, 栗华, 岳红卫, 等.健康促进工作对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 2012, 28 (4) :371-374.
健康促进行为 篇8
1995年6月我国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其中强调:“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与社会体育衔接的重要职责,如何促进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体育意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家一直强调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各校也积极响应,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当前体育锻炼行为的积极性不高,这直接导致大学生体质连年下降,引起社会关注。本文首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对比学生健康教育前后体育锻炼行为的变化来判断健康教育对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促进作用,希望以此促进体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西安工业大学公共体育课普通生200名(非体育专业)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6份。
三、结果与分析
1、健康教育内容
(1)健康概念:根据WHO定义,健康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保持一致的适应性。
(2)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机能正常,有较好的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
(3)心理健康: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性格健全,自尊、自信、自爱,良好的自控能力和调整能力。
与社会适应: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健康素质与体育锻炼
(1)心肺耐力:人体最容易疲劳的系统,负责整个身体氧和能量的供给,心肺系统的改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基础性的,因此对心肺耐力的提高是缓慢的。
(2)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力量是人体对抗阻力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肌肉力量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更能提高学生自信水平。
(3)柔韧:主要指关节、韧带、肌肉活动幅度。
(4)体成分:主要体现在BMI指数。(BMI=体重/身高2)
3、生活方式与健康
(1)饮食与健康
(2)睡眠与健康
(3)体育锻炼与健康
4、安全教育
(1)体育安全知识
(2)体育保健常识
5、健康课程前后学生对健康的认知对比
通过调查,健康教育之前,只有63.2%的学生对健康概念能基本回答正确;12.7%的学生对健康相关身体素质能够说出一二;71.4%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原则,锻炼方式及锻炼效果仅仅是经验或者有其他途径获得;而对体育安全知识的了解仅有10.7%的学生;体育保健常识方面则只有17.3%;相比之下,在经过健康教育课程之后,85.7%以上的学生对上述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并能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这说明在经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后,学生对健康的总体概念有了很大的提升,并认识到健康的价值所在,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体育锻炼动机,也为后期培养良好的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6、课程前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与其它因素关系认知情况对比
从表2得知,无论是健康课程之前还是之后,学生对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增加健康和提升自信是认同的。根据动机理论,如若学生内在健康意识得到激发,这对后续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非常有益;在体育锻炼与控制力以及意志方关系面,授课前有64.7%学生认同,课后则有95.4%,这说明学生在经过健康课程后对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多种效应有所了解,不仅仅表现在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方面;在体育锻炼与能力方面,无论课前课后,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这说明体育锻炼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拓展是多渠道,多感官的,有着其他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锻炼与人际关系方面,课前只有60.2%的学生认可,而课后有98%的学生赞同,说明体育锻炼不仅仅是增进健康,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际关系,疏解压力,对于当前大学生来说,课业负担以及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极近亚健康水平,而如何得到缓解并积极增强体质是大学生不仅要面对的问题,更是将来幸福生活和学习的基本。
总之,通过健康教育,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健康价值所在,并知晓体育锻炼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坚持不懈进行体育锻炼的信心,最终为学生主动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并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结论
1、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对健康知识和素质以及体育锻炼有了系统的认识。
2、健康教育促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健康对自身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
3、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基于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健康的价值后发生。
五、建议
1、短期的教育和激励对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一定的困难,只有跟踪强化和调查可以达到。
2、宣传和鼓励对健康教育的普及有巨大的推动,也有利于将健康融入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摘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当前体育教育的总体思路,然而在实践教学环节,体育课更为注重技术的传授而忽略健康知识。因此,学生内在动机没有得到真正的激发,仅仅为获得学分而完成体育课程,这无疑降低了体育教学真正的目的。本文通过调查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了解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然后围绕身体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以此来激发学生为促进健康从事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机,从而形成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真正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体育教学关系,最终提高学生健康,改善体质,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敬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健康促进行为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100例, 均为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10年1月~2011年6月间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病例筛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3], ②经颅脑CT或者MRI确诊的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脑卒中初次发病者;③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肢体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能力减退;④神智清楚。患者与家属对参与该项研究活动均知情并同意。按照住院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38例, 女12例;年龄最小52岁, 最大82岁, 平均 (67.4±5.6) 岁;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11年, 平均6.8年;文化程度:专科以上文化水平12例, 初中以上文化水平23例, 小学文化水平10例, 文盲5例;脑出血后遗症19例, 脑梗死后遗症31例。对照组男40例, 女10例;年龄最小50岁, 最大85岁, 平均 (68.6±4.5) 岁;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9年, 平均7.8年;文化程度:专科以上文化水平10例, 初中以上文化水平27例, 小学文化水平10例, 文盲3例;脑出血后遗症15例, 脑梗死后遗症35例。上述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病种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方法, 即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 并配合每周1~2次集中式的脑卒中有关知识的讲解与学习。观察组采用"三化一体"健康教育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即常规化、个体化、专病化。并将个性化的健康指导与集中健康教育相结合, 在普及健康保健、疾病复发和疾病预防知识的同时, 满足和解决患者的健康需求。具体做法是:①常规化:即患者入院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 均发放患者发放康复指导手册, 告知患者每周集中观脑卒中相关视频和听专职负责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讲解学习脑卒中有关知识的时间。②个体化:即对每一位患者的健康需求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分患者一般资料和病人健康需求两部分内容, 主要目的是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系统掌握, 并对其最迫切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筛选分类, 并作为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措施的依据。③专病化:即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随时随地针对根据患者个体的年龄、病情的发展状况、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对患者出现的健康问题制定措施加以解决。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时间均规定为5周。结束后均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进行测评, 比较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两组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影响程度。
1.2.1 测评的工具量表
该项研究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4]和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5]对患者进行测评。其中①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 选用台湾荣总医院宋素真主任授权使用的, 其在原Pender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基础上修改的中文量表。总量表共36个条目, 包含5个分量表:自我实现 (1~9) 、运动保健 (10~18) 、均衡饮食 (19~22) 、职业安全 (23~29) 、人际支持发展 (30~36) 。问卷采用正面描述, 量表的计分方式由“从来没有”、“偶尔如此”、“时常如此”、至“都是如此”分别给予0~3级计分, 总量表得分0~108分, 得分愈高代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愈好。②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 源于Becker等人发展之自评健康行为能力量表。本量表共28个条目, 包含4个分量表:健康责任、心理安适、营养、运动。问卷采用正面描述, 计分方式由“完全没有能力做到”到“完全有能力做到”5个选项分别给予0~4级计分, 总分为0-112分。得分愈高代表自觉执行健康行为的自我效能越高。
1.2.2 测评方法
由研究者和相关人员于两组患者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后 (即出院前1天) 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评, 在排除第三者干扰的情况下, 采取面对面的方法收集资料, 指导患者逐项填写, 当场收回。该项调查共发出问卷260份, 收回问卷260份, 问卷有效率100%。对轻度语言表达障碍或者肢体功能障碍不能亲自填写问卷者, 专业人员逐条对患者阅读, 并将各项指点给患者帮助其选择认可项目。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测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调查结果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后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调查结果比较见表2。
表1示:两组患者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后, 观察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各维度, 除职业安全维度外, 其余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组 (均*:P<0.01) , 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2示:两组患者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后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各维度得分,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均*:P<0.01) , 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2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后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调查结果比较见表2。
3 讨论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为219/100 000, 致残率高达83%。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6]。鉴于此, 为了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生理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单纯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并不能保证患者实施良好的自我管理, 而患者对自己能否执行某一自我护理行为的能力的判断, 即自我效能, 可能对行为能力具有更大影响。研究发现[7],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个体执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即那些自我感觉有能力执行健康行为的患者更易采取积极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提高让患者体会到坚持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优势, 进一步促进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行为, 从而使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相互促进, 形成良性循环。该项研究结果显示 (见表1, 表2) ,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后, 观察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各维度, 除职业安全维度外, 其余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组 (均*P<0.01) , 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后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各维度得分,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均*P<0.01) , 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 外阴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三化一体”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 即是护患双方的一个互动的过程, 又是对患者恢复健康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调整、升华过程, 更是患者对参与健康恢复活动--亲身体验--感悟内化有关疾病恢复与健康维持--外化践行的具体体现。收到的是别人帮助自己恢复健康到我要恢复健康的理念转变, 通过对护理人员传授的健康促进知识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可使患者从体验中重新认识自我, 提高能力, 最终做到知行合一。
4 结论
“三化一体”健康教育模式, 可促使患者建立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并提高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
参考文献
[1]包家明, 霍杰.护理健康教育临床问答[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37.
[2]刘于, 朱娟.护理健康教育博客的构建与运行[J].中华护理教育, 2008, 5 (5) :276.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4]Sung SJ, Huang JM, Lin LY.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nd itsrelated factors among clinical rlHrSPJS and students nHrses[J].Rong Zong Nurs, 2001, 18 (2) :147-158.
[5]Becker HA, Stuifbergen A, Oh HS, et al.The self-rated a-bilitiesfor health practice scale:a health self-efficacy measHre[J].Health Va〗ue, 1993, 17 (5) :42-50.
[6]Vladin H.I Stroke in Chinese[J].Stroke, 2006, 37:1347.
健康促进行为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大庆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10 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住院时间为2013 年1 月—2015 年5 月。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55 例中, 包括男患者28 例, 女患者27 例, 年龄最小45 岁, 最大75 岁, 平均年龄 (64.4±6.8) 岁, 病程2~12 年, 平均 (7.3±2.5) 年。 对照组55 例中, 包括男患者26 例, 女患者29 例, 年龄最小47 岁, 最大76 岁, 平均年龄 (65.2±6.5) 岁, 病程1~13 年, 平均 (7.8±2.7) 年。 两组患者的个人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除了常规护理之外, 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内容: (1) 对糖尿病的概念、发病诱因、常见症状、危害及并发症进行详细讲解, 对如何控制和预防糖尿病的方法作为重点讲解内容。 (2) 饮食教育:根据患者的体重、每日活动量的大小以及平时的生活习惯估算出每日所需要的总热量, 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 做到定时、定量、定餐、定营养素[3]。 多吃新鲜蔬菜及豆制品, 多吃五谷杂粮, 少食盐油, 不宜食用含糖食品, 适当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 不宜吃精粮及动物内脏, 每日摄入盐量不超过6 g。 (3) 对于长期坚持用药、正确用药的重要性、用药原则应向患者反复讲解, 告诉患者可以配置服药盒, 注明服药时间, 以督促患者严格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 避免漏服、多服情况发生, 按医生意见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还要讲解胰岛素的保存方法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4) 运动的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年齡、身体状况、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要选择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 例如太极拳、爬楼梯、步行以及慢跑等, 一般在进食后的1~2 h后进行运动[4]。 运动时携带适量食物, 在出现低血糖时食用。 (5)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起居有规律, 戒烟酒, 维持标准的体质量, 要求患者家备血糖仪, 出院后自我血糖监测, 并做好详细记录。 如果患者血糖出现异常波动, 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填写问卷调查表, 调查的内容包括能否熟练掌握健康知识、能否合理饮食、能否遵医嘱服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否进行养生运动、心态是否良好6 个方面。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行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2 结果
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掌握健康知识、 合理饮食、遵医嘱服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进行适当运动5 个方面的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见表1。
3 讨论
对于终生都需要治疗的糖尿病, 如果患者的血糖长期控制不良, 将会引发心血管、神经、眼、肾及感染等多种并发症[5]。 建立全面、全程化的健康教育体系是糖尿病护理的关键[6], 如果患者能够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 将会改变其遵医行为, 能够科学地对待自身疾病, 主动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弥补自己自我管理中的缺陷, 控制病情的进一步进展, 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该研究中, 观察组的遵医行为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能改变患者的遵医行为, 使患者的高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孟芹.农村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7) :911-912.
[2]韩桂芳.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J].求医问药, 2012, 10 (5) :133-134.
[3]盛晓菊.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30) :141-144.
[4]李莉.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7) :72-73.
[5]吴海燕.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J].医学美学美容, 2014 (5) :545.
浅析如何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11
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乌申斯基也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些名言都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一、何为养成教育
(一)理论界对养成教育的理解
定义一:什么是养成教育?一般是指儿童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定义二: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 既包括行为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定义三:“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或使人(少年儿童)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
(二)我们的理解
养成教育是什么?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
二、如何促进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规范常规制度,落实行为训练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自觉性,坚持教书育人,强调把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和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各科找准结合点,形成综合教育效益。
2.活跃校园生活,组织现场观摩,以教学班、中队为单位,广泛开展学《守则》、学《规范》知识竞赛、主题队会,普遍成立兴趣小组,全校每年举行一次文艺汇演、一次体操比赛、一次校运会、一次书画作品展评。在有序、愉悦、和谐的校园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过程中,注意养成教育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重点,力争做到时时、处处、事事都有规范要求。
3.注重一日常规训练的具体要求。我们学校制订了各职能部门,如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教研组长、辅导员等的职责细则和常规工作要求,使之与学生一日活动双轨同步。
4.学生一日常规养成教育有不同层次和坡度的要求。如新生入学注重进行集体的行为规范训练,抓传统美德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高年级的学生以榜样诱导,增强其规范行为的自觉性。每天从学生走进校园做到穿戴整洁至离校时认真做值日生、保持教室校园整洁抓起,及时检查评比,反复导行,培养了学生对课室一日常规的认同感和义务感。在这过程中,着力抓好班集体建设,引导学生自我调节,自觉维护班级荣誉,如制定班规班约,开展班际“出勤、纪律、卫生”流动红旗赛等活动。
(二)要抓好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长期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如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由于这个坏习惯是久而久之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是不可能的,只有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训练才会有成效。
(三)社会和家庭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模式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不做作业,整天看电视,每天晚上不按时睡觉,学习用品到处扔……,希望老师严格教育。”难道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就可以放手,一点责任也没有吗?“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有侧重,抓评比
1.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我们侧重在这期的九月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十月进行环境卫生习惯的教育,十一月进行文明礼仪习惯的教育,十二月进行安全习惯的教育。
2.利用述职制度抓评比。每周班会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班级情况作一个梳理,让主要班干部把自己本子上的记载向大家汇报。例如:大组长汇报组内早读、午自习、作业完成、课文背诵情况,班长汇报考勤、好人好事登记、学校大队部检查扣分、班级调停情况,图书管理员汇报图书的借、还、整理的情况,路长汇报放学排队回家的情况,班级督察汇报班上乱拿、乱动、乱摸别人东西以及其他干部的工作情况等,其间穿插学生积极而客观的反馈、互动和评价,从细微处找闪光点,从细微处找偏差。在此基础上,周周一小评,月月一中评,期期一总评,评选出班级之星。今后的评三好、评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干部都要以每月的评比为依据。
健康促进行为 篇12
一、借助英语语言为媒介, 注意教育活动科学化
生成课程是动态的, 幼儿不仅参与课程的实施, 同时参与课程的设计。对于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产生的问题和困惑, 教师提供积极的支持、帮助, 引导幼儿去探索, 一起进行探究, 共同建构课程, 使教学活动变成一个师生互动和相互应答的过程。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 将英语语言作为活动媒介, 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成了英语方案活动“我爱……” (I Love...) 。
在活动中, 教师与幼儿从共同生成的大主题出发, 生成“我喜欢上学!I like to go to school!”“爸爸和妈妈Daddy and Mummy”“我爱我的保育院I love my nursery school”等几个小主题, 从而延生出若干个相关的活动, 涉及艺术、语言、社会、健康等多个领域。在活动中, 教师始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和幼儿在某一特定情境中, 共同体验某些情感, 通过音乐、故事、谈话等形式, 产生了多层次的情感交流, 形成了浓厚的群体性情感气氛。以“我爱我的保育院Ilove my nursery school”为例, 涉及语言、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 并由此生成“小伙伴Friends”“我的老师My Teacher”“将来做什么?What do you want to be?”等几个小主题和相关活动。如涉及专门的活动Five Little Monkeys、My Kindergarten、What Are You Playing、I′ve Got A Headache、When I Grow Up等。通过这些活动, 幼儿进行了语言、音乐等游戏活动, 从而习得了相关的词汇、诗歌和对话。
自主性活动更是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 使幼儿感受关爱, 表达关爱。教师与幼儿共同创设了多个活动区, 如活动区“Draw And Cut”提供剪刀、颜料、废旧纸盒、手工色纸、毛线等丰富的美工材料, 有的幼儿制作了精美的礼物送给老师和小伙伴, 也有的幼儿制作表情面具等游戏道具和小伙伴一起游戏。在制作活动中, 幼儿会接触到一些美工用具, 教师就引导幼儿翻查英语幼儿词典, 这种词典图文并茂, 幼儿自己翻查相应的图片, 遇到读音上的困难就请教教师。这样幼儿就在制作中学习了如“cut”“draw”等相关词汇。幼儿送礼物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和小朋友, 或一句表达自己感情的话, 或为老师和小伙伴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Linda小朋友还和父母一起编了一首I Love My Teacher的诗歌, 教师将这首诗歌配上幼儿熟悉的歌曲音乐与孩子们一起进行演唱, 成了小朋友们喜欢的歌曲。活动区“Sing And Dance”和“Play And Speak”同样深受孩子们喜欢, 这是唱歌、跳舞和进行角色游戏的好地方, 孩子们喜欢在这里表演Three Butterfly等童话剧和“Animals”“Family”等角色游戏。优美的英文歌曲, 熟悉的旋律, 各种头饰等表演道具, 使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Together Time”的美好时光。
师生共同延伸的“介绍我们的保育院Introduce My Nursery School”的活动中, 幼儿遇到了不少困难, 如“食堂”怎么用英语表达, “我们经常在夏天游泳”“请让我向您介绍我们的保育院”等句子如何用英语表述。首先, 请幼儿与父母共同学习一些词或句子, 介绍保育院的环境, 表达自己对保育院的感情。然后教师将孩子们零散的词或句子整理出来, 成为符合幼儿表述特点的言语, 如“We like to swim in summer.”“This is big slide.It′s new!It′s red, yellow, blu and green.Oh!Very beautiful!I like it!”在我院接待全国电影课题会议期间, 我班 (大班) 的部分幼儿担当“小迎宾”, 用流利的英语向来宾介绍保育院的环境、设施, 态度自信大方, 行为文明有礼, 获得与会教师的高度赞誉。
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 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幸福、满足, 获得关爱和自我满足, 产生自信的心理, 进而愿意给予他人帮助与关爱。有的幼儿感受到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辛苦, 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有的幼儿在保育院感受到小伙伴和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能够用一些文明友爱的言行与他们交往。
二、借助英语语言为媒介, 注意教育活动生活化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更多地带有生活的色彩, 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轻松、自然、亲切和温暖, 不觉得与生活相隔太远, 也不觉得是一种负担。我们应把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自然的生活中, 通过组织各种生活活动, 使幼儿获得知识和经验。
从学习的内容上讲, 教师应将英语生活化, 与幼儿的生活结合起来, 选择与生活有关的、儿童熟悉的题材, 使他们学习起来有兴趣。我在选取内容时, 以幼儿的兴趣和实际生活为出发点, 选取了“Go to McDonald′s”“My House”“Food”“Day Of A Week”等系列内容, 使幼儿的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这些语言, 产生健康文明的行为。
从学习的形式上讲, 区域活动是再现幼儿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之一, 它以幼儿游戏的基本形式, 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 能够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 使幼儿拥有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快乐和关爱, 从而在生活中表现出关爱他人的文明行为。
例如, 麦当劳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所之一, 孩子们在活动区“麦当劳”快餐店中模拟现实生活, 进行“购物”“进餐”等一系列活动。孩子们在活动区中自主地分担“服务员”“顾客”等角色, 运用收集的废旧并清洁过的麦当劳餐盒进行游戏——“Can I help you?”“I want a hamburger (apple pie...) .”“How much is it?”“Five Yuan.”“Here you are.”“Thank you!”游戏中, 教师除了引导幼儿习得“hot soup”“ice”等新词汇, 更注重幼儿在游戏中的情感体验和所表现出的交往态度。然后教师带领幼儿进入麦当劳, 在真实的场景中, 幼儿得到服务员的热情接待。与服务员的交流中, 幼儿大方、文明的态度获得其他顾客的好评。
在各种“走出去”的活动中, 幼儿的文明行为得到强化。在对大班幼儿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活动中, 我组织幼儿在百花州小学进行了一次“我喜欢上学I like to go to school”的活动, 幼儿与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坐在教室上英语课。课后小学生还带着小弟弟、小妹妹上厕所和做游戏。有的孩子进行了简单的英语交流:“Hello!I am Barton.What′s you name?”幼儿获得了哥哥姐姐们的帮助和友爱, 得到了小学老师的表扬与肯定, 快乐和幸福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