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网络服务交易健康发展规范网络服务交易行为的指导意见

2024-09-05

促进网络服务交易健康发展规范网络服务交易行为的指导意见(精选5篇)

促进网络服务交易健康发展规范网络服务交易行为的指导意见 篇1

一、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服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收费方式向其客户提供的各类本外币银行服务。这种服务是指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不构成表内资产和负债的业务。2003年,银监会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发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确立了商业银行的收费权利,使得商业银行收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一)服务收费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内容。

我国加入WTO后,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作为市场经济下的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开始由原来承担政策性业务,履行社会资金的管理职能的专业银行向提供金融服务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商业银行转轨。正是这种转型,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它有着和一般工商企业一样经营目的,即:根据市场发展和需求,通过优化产品品种和结构、服务对象、优化配置资源等,来改善经营状况,不断提高盈利能力。为了改变单一的以利差收入占主导的收入结构,扩展盈利能力,服务收费成为了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服务收费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

(二)服务收费是商业银行市场化的经营行为。

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它要按照企业的基本规则从事业务经营,要讲求经济利益,而利润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建立有偿的市场化服务机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商业银行才有持续经营动力。银行通过经营,为社会、客户创造价值和服务,客户给付对价作为补偿和一种认可。这是市场化的经营行为,体现了随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商业银行正在向市场体制转轨。

(三)服务收费是商业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保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和个人客户对银行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投入巨额资金,不断提升服务的科技含量,才能满足不同层次金融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金融消费需求。因此只有按等价交换原则,允许银行根据银行业务成本高低,合理运用服务收费政策,才能鼓励和激发商业银行积极创新和丰富服务品种,促进业务更好地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银行业发展的双赢。

(四)服务收费是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的必然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相对较高,有数据表明大致占收入的30%-40%,这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赖存贷利息差的收入结构明显不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银行存贷利差会逐步缩小,银行的收入来源面临较大压力。银行业只能通过创新中间业务和寻找新的收入渠道而生存发展。

二、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公众对商业银行定位不准确,往往把国有商业银行看做是行政机关或准行政机关,免费服务的观念已经成为公众心理定势。一旦收费,便会招致强烈的不满。同时,服务收费业务市场竞争不规范,收费标准不尽完善,也加剧了公众对服务收费的质疑和强烈不满。因此尽管银行服务收费有其合理性,但不可否认,我国的银行收费市场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收费项目繁多,但同质化特征明显。其次收费标准不统一,缺乏定价依据,同时服务收费行为也欠规范。最后就是引导宣传不够,经营行为欠规范。

三、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规范途径与建议措施

(一)修订完善《暂行办法》,制定行业定价标准。

目前商业银行收费指导性文件主要依据《价格法》和2003年出台的《暂行办法》,目前已不能适应银行服务业务迅速发展、收费名目繁多的现实。建议监管机构明确对商业银行收费活动的监管要求,确定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目录,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二)加强监管力度,将法律法规落实到位。

从近期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不规范经营整治工作要求来看,部分商业银行对《暂行办法》和各项制度规定落实情况并不很理想,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强化对商业银行规范经营的监督力度,督促商业银行提高制度规定的执行力。

(三)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规范服务收费行为,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

银行服务因其对象和业务种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属于知识密集型业务、智能性服务,需要大量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银行发展服务业务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动力。

摘要:文章从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重要意义和发展必然性, 指出了银行服务收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服务乱收费、强制收费、只收费不服务等不规范经营行为。分析了上述不规范经营行为对银行声誉的危害性, 提出了商业银行规范服务收费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银行服务收费,规范经营,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第3号令.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促进网络服务交易健康发展规范网络服务交易行为的指导意见 篇2

护理服务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对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积极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进一步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根据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深入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健全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加强护理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创新护理服务模式,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康需求。通过推动护理领域改革与创新,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促进护理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满足需求。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健康特征和护理服务需求,统筹发展机构护理、社区和居家护理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覆盖全方位、全周期的护理服务,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健康新期盼与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护理服务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政府通过完善支持政策、加强行业监管等措施促进护理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护理服务业领域,扩大护理服务供给,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市场运作,行业管理。遵循市场规律,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市场在护理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行业管理和自律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护理服务行业协会,加强人才培养,制定标准规范等。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持续深化护理服务业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和支持发展护理新业态,强化护理服务监管,推动护理服务业健康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达到以下目标: ——护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居家为基础的护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终末期关怀的护理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护理服务业快速增长,护理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护理队伍得到长足发展。护士队伍的数量、素质、能力基本能够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注册护士总数超过445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超过3.14人,医护比不低于1:1.25,基层医疗机构护士总量超过100万。形成一支由护士和辅助型护理人员组成的护理从业人员队伍,从事老年护理、母婴护理的护理人员数量显著增加。

——护理服务供给更加合理。医疗机构护理服务有序合理,分工协作更加紧密。护理院、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机构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数量显著增加,康复护理、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母婴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供给不断扩大。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得到进一步发展。

——护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护理学科建设得到加强,专科护理水平不断提升。康复护理、中医护理、老年护理、母婴护理、居家护理和安宁疗护等服务能力有效提高,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建立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体系

(四)完善医疗护理服务体系。按照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联合体建设要求,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接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通过鼓励和推动社会力量举办护理机构或者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扩大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康复护理、母婴护理及安宁疗护等服务供给。三级医院主要提供疑难、急危重症患者护理服务,加强护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级医院等主要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护理;护理院、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等主要提供日常医疗护理、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接续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日间照护、居家护理和家庭病床。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促进大型医院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帮扶带动接续性医疗机构和基层护理服务能力提升。

(五)健全健康养老服务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统筹整合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服务资源,逐步形成有序共享、功能合理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鼓励二级以上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接续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与养老机构的紧密对接,为老年人提供护理、康复、慢病管理、中医保健等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按规定举办医务室、护理站等,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

三、加强护理从业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

(六)推进院校护理人才培养。合理确定护理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加快推进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母婴护理、中医护理、助产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适应护理服务业发展需求。加大护理教育领域改革力度,加强护理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严格临床实习实训管理,合理安排护理专业学生到具备条件的临床教学基地进行实习、实践,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严禁任何机构向学生收取实习押金、实习报酬提成、管理费等各种形式的实习费用。加强师资队伍和临床实践教学基地能力建设。

(七)开展临床护士在岗培训。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建立临床护士培训制度。各地按照国家印发的培训大纲和要求,有计划地优先对护理管理人员、新入职护士、部分专科护士、社区护士、中医护士、助产士等开展培训。可以充分发挥有关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医疗卫生机构教学资源和相关学(协)会作用,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八)加强护士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护士条例》,维护和保障护士合法权益。按照《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遵循护理人才成长规律,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让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服务于临床。修订完善护士执业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护士在疾病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健康管理等方面作用,促进护士职业发展。逐步建立完善专科护士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专科护理水平。

(九)加快辅助型护理人员培养培训。大力加强辅助型护理人员(以下简称护理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人员从业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院校、行业学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积极开展护理员培训,提高其病患、老年人、残疾人、母婴生活照护从业技能,扩大护理服务业人员队伍,拓宽社会就业渠道。

(十)加强护理员规范管理。逐步建立护理员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护理员服务行为。医疗机构要加强护理员的规范管理,护理员必须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对服务对象提供生活照护服务。严禁护理员从事医疗护理专业技术性工作,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有资质的劳务派遣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等要建立健全护理员管理和派遣制度,对护理员进行定期培训,保证服务质量;应当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保障护理员工资福利待遇等合法权益。

四、创新护理服务模式

(十一)持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实现二级以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提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其他医疗机构比例。医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护理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全流程、无缝隙、专业便利的智慧护理服务。对住院患者全面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门急诊、手术室等非住院部门要结合工作特点,优化服务流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十二)逐步推进延续性护理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具有较高再入院率或医疗护理有较高需求的出院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接续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要积极为上级医院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术后康复患者、慢性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以及失能失智、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及残疾人等提供接续性护理服务。

(十三)大力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鼓励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院通过建立护理联合团队、一对一传帮带、开展社区护士培训等形式,帮扶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护理服务能力。鼓励二级以上医院优质护理资源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为社区群众提供专业化护理服务。支持护理院、护理中心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大力发展日间照护、家庭病床和居家护理服务,为长期卧床、晚期肿瘤患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其他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医疗护理的人群等提供居家护理服务。鼓励有资质的劳务派遣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等积极开展护理领域生活性服务,增加生活照料、挂号取药、陪伴就医、辅具租赁以及家庭照护等服务。

五、加强护理学科和中医护理能力建设

(十四)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加强护理学科能力建设,提高临床护理能力,提升患者医疗效果。强化落实护理核心制度,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部门制定完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保障患者安全。

(十五)提升中医护理服务水平。制定中医护理常规、方案和技术操作标准。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创新中医护理服务模式,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慢病防治、康复促进、健康保健等方面的作用。

六、政策措施

(十六)合理调整护理服务价格。科学核算护理服务成本,合理制定和调整护理服务价格,逐步理顺护理服务比价关系,体现护士技术劳动价值。推动研究核算居家护理服务、长期照护服务等服务成本,合理确定服务价格,为加快发展护理服务业提供政策支撑。

(十七)充分调动广大护士积极性。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护理人员管理制度。在护士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对编制内外人员统筹考虑。建立健全护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岗位职责履行、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医疗质量安全、医疗费用控制、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将考核结果与护士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要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在绩效分配、职称晋升、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基层护士倾斜,调动基层护士队伍积极性。

(十八)完善护理员培训和就业政策。积极支持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参加护理员培训。充分利用促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资金,鼓励各类人员到护理服务业领域就业创业,对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十九)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积极优化护理流程,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提高护理效率和管理效能。推动护理领域生活性服务业态创新,改进服务流程,积极发展智慧健康护理等新型业态。

(二十)鼓励发展商业护理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以及与老年护理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积极发展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商业护理保险服务,探索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提供老年护理服务机构合作的机制。

(二十一)大力发展护理产业。鼓励各地通过相关科技、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等,支持开发和创新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护理、康复、生活照料等相关产品用品、设备设施等。结合实际和特色优势,培育一批护理产品用品、设备设施等相关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要。

七、组织实施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并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各地要将护理服务业的改革与发展纳入医改整体规划,加强政策协调衔接,与各项改革重点工作统筹推进。

(二十三)强化分工协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合力推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要积极推动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大对护理服务业发展规划指引和项目倾斜。教育部门要加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护理人才教育质量。民政部门要健全完善养老服务网络和残疾人福利服务体系。财政部门要按照规定落实相关投入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和职称评定机制改革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加强对登记注册的劳务派遣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支持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与老年护理服务相关的商业保险和健康保险产品,并加强监管。残疾人联合会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残疾人护理服务。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要积极推动护理服务领域的军民融合相关工作。

(二十四)鼓励创新试点。各地要大胆探索,创新试点,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挖掘典型经验和有益做法。特别是有条件的地区要在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予以推广。

促进网络服务交易健康发展规范网络服务交易行为的指导意见 篇3

[关键词]行政地域管辖权;网络交易;经营者住所地;违法行为发生地

如今,互联网经济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然而电子商务欣欣向荣发展的背后却是众多网络交易违法案件的产生,而对这些违法行为的管辖又有别于行政机关在传统商业模式的管辖。其中尤为突出的点就是对网络异地交易违法案件管辖权如何确定的问题。行政法学中将行政管辖权定义为行政主体之间就某一行政事务的首次处置所做的权限划分。这种权限划分主要发生在纵向的同性质行政主体之间和横向的不同性质行政主体之间。这种管辖权分配方式天生的缺陷在于其所要进行划分的对象界限模糊,存在交叉的可能,因此实践中极易产生部门管辖冲突和地域管辖冲突的问题。对于纵向同性质不同行政机关管辖权的划分问题,由于我国目前进行的大部制改革将同一地区的几个部门整合为一个统一的部门,使其在形式上得以解决。而在地域管辖冲突中,由于现行法规确定地域管辖权的依据存在多样性,地域管辖权的确定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而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的跨地域性较传统实体交易则更加突出。因此,确定网络交易违法行为地域管辖权的标准对市场监管部门行政职能的有效行使至关重要。

一、现行法律法规对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管辖权的规定

现行的《网络商品交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交易办法)的第四十条第款规定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违法行为由发生违法行为的经营者住所所在地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辖。对于其中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开展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其违法行为由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住所所在地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辖。从该款规定可以看出现行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监管模式中有关地域管辖权确定的主要依据有两种第种是由自设网站进行经营的经营者住所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管辖;另一种是由经营者依托的第三方交易平台的经营者住所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管辖。而这两种依据在确定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的管辖权时都存在定的问题,下面分别做出评论。

1.根据自设网店的经营者的住所地的地域管辖权

目前对这类通过注册独立的域名建设网站,并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信息直接在该网站上进行展示的网络经营者,国家并未要求其进行强制工商登记,部分地区也仅开展了网店亮照试点工作。因此也就在实践中出现了经营者的住所地和实际经营地相分离、甚至经营者由于规模较小而无固定或独立的经营场所的情况。这对行政监管产生很大阻碍。

2.依托平台经营者住所地的地域管辖权

对平台经营者住所所在地的确认,可以根据其在我国的工商登记来确定,且目前国内的电商平台为数不多,故其认定并非难事。司题在于现有的第三方平台上的经营者数以百万计,若将通过平台进行交易的网络违法案件全部交由平台经营者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势必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会使平台经营者住所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量剧增,而且这还将影响该地区市场监管部门的组织体系和人员编制。而一旦企业的经营住所进行了合法变更,该地区原有的市场监管部门的组织体系和人员编制将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仅会造成原有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也会给市场管理带来不稳定因素,这种状况是任何一个政府部门都有不能承受的。其次,还会产生移送管辖和协同管辖的问题。而现行的网络交易违法案件的移送管辖制度繁琐,难以应付大量的网络交易违法案件。

二、传统行政地域管辖权确定的主要依据

我国的《行政处罚法》第20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第4条均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相关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传统行政地域管辖权主要是以违法行为发生地作为确定依据的。究其原因,不外平三个方面:一是从行政效率来讲,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范围较广,不仅包括违法行为的实施地也包括危害结果的发生地,无论违法行为人在其实施违法行为的哪个阶段被发现,都可以立即依法就地给予行政处罚,这有利于行政机关及时有效地打击行政违法行为,二是从执法成本来说,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对违法事实进行侦查,不仅便于调查、取证,还能有效地节省执法机关的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三是从行政机关履行职能来说,地方人民政府管理本辖区内的社会生活、公共事务,对本辖区内发生的行政违法活动进行管辖,是其应有的职权和责任。除此之外,属地管辖原则还有利于平衡和明确各个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权上的分工和权限,防止行政主体之间因管辖权不明相互推脱或者越俎代庖。虽然法律确定了以违法行为发生地作为确定地域管辖权的原则,但是理论上对其含义曾存在广义与狭义之争。广义说认为违法行为发生地包括实施违法行为的各个阶段所经过的空间,而狭义说认为其仅指违法行为实施地。为了解决这两种争议,全国人大法工委在对行政法进行释义的同时还特别对违法行为发生地作了广义上的理解。其目的有二,是为了使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被当地的行政机关发现,从而及时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和教育;二是由行为着手地、经过地、实施地和危害结果发生地的行政机关对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管辖可以降低或终止其对相关法益的影响和对社会生活秩序的破坏,从而实现行政法维护社会秩序的核心价值。综上,传统行政地域管辖权确定的主要依据是广义上的违法行为发生地。

三、传统行政管辖权的确定依据难以在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监管中适用

1.传统地域管辖权的确定依据自身存在不足若对违法行为发生地做广义的理解,则违法行为的着手地、经过地、实施地和危害结果发生地将都被视为违法行为的发生地,对应的这些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理论上都拥有了管辖权。虽然实践中鉴于违法行为的经过地既不是实施违法行为主体的生产场所、主要生产设施和其他的有价值的生产资料的所在地,也不是受违法行为导致的危害结果的直接承受地,所以由经过地的行政机关办理案件,将很难查清违法主体进行违法生产的详细情况,也很难掌握危害结果发生地的受害方使用涉案违法产品的实际状况和造成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后续的行政处罚也很可能难以执行,从而一般不认为违法行为的经过地具有管辖权。但是对于违法行为的着手地、实施地及危害结果发生地而言,其地域内的行政管理秩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都直接遭到了违法行为的破坏,且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在及时制止违法行为和处罚教育实施违法行为的主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对快速恢复受破坏的秩序和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这三地的市场监管部门都应当享有管辖权。如此,对同一违法行为的管辖主体并不唯一,管辖权冲突依然存在。

2.网络交易中有关违法行为的着手地、实施地及危害结果发生地等确定困难

网络交易中涉及的违法经营行为的着手地、实施地在理论上就存在五个空间节点实施网上违法经营行为时使用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受到侵害且伴随交易行为发生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网络服务器所在地;所售货品的仓库、店铺以及当事人的经营注册地等当事人从事经营活动的实际地址;及与违法经营行为存在 定联系但无交易行为伴随发生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而对于这几个节点的确定并不简单:首先,服务器所在地因存在经营者自己独立搭建服务器建站,或租用第三方服务器经营的多种情况而不确定,甚至出现服务器设置在境外的情况;其次,很多企业以个人身份进行icp备案申请,这类网店经营者可能来自全国各地,而经营者所在地与户籍所在地常存在分离的情形,因此难以确定其经营场所所在地的真实情况;再次,般中小规模的网商没有独立的经营场所;最后,实际仓库或发货地可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除此之外,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的危害结果发生地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如在网页中刊登虚假广告,其危害结果就可以是任何访问该网页且依此产生了信赖利益的消费者所在地。

四、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监管中地域管辖权的完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网络经营主体信息的全面核实工作

《交易办法》第七条仅规定了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而对于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实施经营行为的自然人采取的是自愿登记制度,其只需要向平台经营者提供些身份信息。且该法第二十三条仅规定了交易平台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身份信息进行核实,而对于经营场所等确定经营者实际地理位置的信息却没有强制要求,从而无法确定经营者的经营地点,自然也就会对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认定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当下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尽快完成对网络经营主体信息的全面核实工作,明确网络经营者经营场所的实际地址。如此才能更好地确定违法行为发生地,明定管辖权。

2.发挥法律在规定管辖权方面的统作用

传统市场交易监管中在出现地域管辖权冲突的情况时,出于行政效率、行政成本及一事不再罚的考虑,法律往往规定由最先立案的监管机关行使管辖权。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九条就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两个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都有管辖权的,由最先立案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而在网络案件中最先立案的行政机关并不一定具有最优管辖权。因此现有的法律应该改变这种单一的管辖权争议解决方式,结合网络交易违法案件的特征,创设一种适应多重管辖的制度,以指导市场监管执法实践。

3.完善移送管辖制度

针对网络案件的移送管辖和协同管辖,2011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跨省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违法行为查处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对平台内经营者与平台经营者属于不同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时发生的网络商品交易违法行为进行移送管辖和协同管辖做了程序上的规定。一方面认为案件需要移送或协同管辖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仅要向受移送机关提供违法经营主体的情况、网络载体情况、主要违法情况、主要违法行为和其他需要协查的事项,还需要将移送行为报上级行政机关进行备案,另一方面受理移送管辖或被要求协同管辖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对涉及的违法案件进行查处过后还要向原机关通报。这样一来一回不仅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程序,还耽误了对违法交易行为的查处。此外,一般情况下,案件的移送由办案机构负责操作,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后,由办案机构以办案机关的名义,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案件移送函,随案附上已经取得的相关材料。而网络案件由于交易的在线性、虚拟性,移送哪些材料并不确定。因此若要将现有的地域管辖权的确定依据用于网络交易的监管之中,现有的移送管辖和协同管辖必须简化程序,减少重复工作,同时对移送资料的具体方面、形式做出明确规定。

4.完善网络交易主体信息等执法资源的共享机制

为逐步解决网络交易的广域性与行政管辖地域性之间的矛盾,国内的市场监管出现了地区间联动监管的模式。典型的如苏浙沪三地签署了《苏浙沪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协作机制》。这类监管模式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行政机关内部资源的整合,而笔者想要建议的是市场监管部门在加强区域联合监管的同时,应重视第三方交易平台与监管部门在规范网络交易秩序方面的合作。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网络交易的经营主体主要集中在第三方交易平台上,且国内的第三方交易平台的规模般较大、实力较强,对平台内经营者的管理具有天然上的优势。因此,若能使第三方平台所掌握的信息与各地的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无缝对接,将能够简化移送管辖的程序、甚至能避免移送管辖的发生,还可以直接确定经营者的实际位置,在地域管辖权的确定上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五、结语

促进网络服务交易健康发展规范网络服务交易行为的指导意见 篇4

建立房地产市场的规范运行机制, 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 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 围绕培育和发展上海房地产市场, 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 各级政府和房地部门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和实践, 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1.1 法制建设在逐步建立。

近年来, 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需要, 已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初步形成了基本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房地产交易的法制体系。

1.2 管理体系在逐步理顺。

近年来, 从房地产企业的设立和管理、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商品房预售和房地产交易、房地产登记和发证等市场运行环节, 相应建立了能够适合房地产市场运行发展的操作机制。目前, 已初步建立了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2004年, 为提高交易信息的透明度, 推出了商品房销售合同网上备案和登记制度。同时, 对上海房地产经营主体, 包括开发企业、经纪组织和评估机构理顺管理体系, 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

1.3 执法力度在逐步加强。

为进一步深化房地产交易和服务市场的专项整治, 控制经纪企业总量, 暂缓审批新设房地产经纪组织及分支机构、注册后未备案的房地产经纪组织或执业经纪人, 房地产交易中心不予受理其委托代办的交易登记业务, 房地和工商部门联手, 加大执法力度, 开展房地产经纪组织专项执法检查, 取缔无证无照经营, 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

1.4 诚信体系在逐步推进。

近年来, 根据房产交易量不断上升, 交易额持续刷新的情况, 市房地部门将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 规范房产交易行为, 争创文明行业, 作为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市、区 (县) 交易登记分级负责, 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数据库和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建立房产楼盘表、GIS地籍图库和权籍管理系统“三库合一”的交易登记权属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交易中心、受理大厅和服务窗口设施;统一服务项目、办件流程、收件内容、办事时限、收费标准, 制订文明守则, 公开监督电话, 推进服务承诺, 推进诚信体系。

2 如何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

要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 当前特别需要强调两点。第一, 加强法制;第二, 提高认识。

2.1 加强法制

加强法制首先是要完善立法。这几年, 在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中, 诸如房地产违规销售、利用虚假合同套取银行贷款、发布房地产交易虚假信息、炒卖房号、捂盘惜售、囤积房源等恶意炒作、哄抬房价等行为频频出现, 社会反响强烈。面对这些问题, 许多地方的房地产等管理部门都曾经进行过查处和处理。但却因为许多市场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使得查处和打击无法可依;再加上取证难度大、处罚力度小、操作手续复杂等, 常常是无功而返。因此, 当前迫切需要健全完善明确的、易操作的、力度大的规范房地产市场各类行为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 查处、打击房地产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加强法制的另一个方面是要强化执法。

这其中首要的一个问题, 是地方政府的态度和认识。尽管从总体上说, 在规范房地产市场方面, 当前确实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但我们同时也不容讳言:目前出现的许多房地产违法违规行为, 在现有的国家以及地方的许多法律法规中, 也都有所涉及。之所以难以依法查处,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某些地方由于过分依赖房地产业、过于片面地强调保护和发展房地产业, 而对一些房地产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 忽视甚至纵容。因此, 地方政府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端正态度、提高认识, 在房地产交易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中, 切实负起责任。

在强化执法中, 还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监管的科学化和经常化。所谓科学化, 就是要不断改善监管方法、提高监管水平, 特别是要用市场化的方法进行监管;所谓经常化, 就是要使对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和监管常态化、长期化、制度化, 而不是搞“运动”。

2.2 提高认识

提高认识是指房地产行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 要对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近几年房地产业饱受诟病, 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企业中, 存在着太多的不规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种不规范成就了一些房地产企业的成长甚至成功。但这绝非长久之计!随着国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 我国的房地产业正在步入一个转型期, 房地产企业新的行为准则、房地产市场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形成, 其核心就是“规范”对房地产业来讲, 规范是大势, 企业要发展, 就必须顺应这个大势, 要学会规范自己的各种行为。只有规范, 才能发展;不规范, 就不可能发展。要解决房地产业现存的问题, 需要规范;要保证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更需要规范。

3 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的几点思考

当前, 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支柱产业, 其中房地产交易又是近年来房地产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重点, 一旦发生违法违纪案件, 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 它涉及到银行资金安全以及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影响着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和声誉;关系着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因此, 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 必须注意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3.1 进一步规范道德行为, 加大从思想上筑牢预防违法违纪的堤防。

房地产业, 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房地产交易成为一些不法分子谋取私利, 进行投机诈骗活动的新的领域。因此, 作为房地产交易部门的从业人员,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要坚持以民为本, 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 想群众所想, 急群众所急, 解群众所难;要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 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坚定理想信念, 提高精神境界, 规范道德品行。

3.2 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 努力提高科技防范能力。

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行为, 要做到关口前移, 强化管理, 加大源头治理力度。一是要通过加强技术手段, 大力推行房地产权证加载密码措施的办理和宣传力度, 努力提高防范能力, 二是要加强对房地产交易受理窗口安装监控摄像设备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进一步完善交易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三是加快全市房地产登记资料的“数字化”进程, 并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推进网络交易登记平台的不断完善, 从而, 有效防止和避免虚假交易和虚假登记的发生。

3.3 进一步规范从业行为, 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当前, 房地产交易领域的从业人员应努力从以下三方面规范从业行为, 提高职业素质。一是依法办事。市场经济即是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证。作为房地产交易领域的从业人员, 必须牢固树立法纪意识, 强化党规政纪原则, 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纪律, 努力提高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二是牢记宗旨。作为房地产交易领域的广大从业人员, 要时时处处注重自身的形象, 珍惜手中的权力, 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廉洁自律。作为房地产交易领域的从业人员必须牢记“两个务必”, 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做到勤廉自律, 恪尽职守, 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

3.4 进一步规范监管行为,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

促进网络服务交易健康发展规范网络服务交易行为的指导意见 篇5

网络交易指买卖双方通过互联网对某一商品或劳务进行交换的行为和过程, 它以国际互联网作载体, 以信息技术服务作支撑, 以虚拟的电子市场为空间。1995年, 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在互联网的开业标志着网络交易的开始, 从网络交易兴起至今的十多年间, 它一直在不断完善与改进, 总体发展状况是乐观的。

(一) 地区发展状况不平衡

纵观全球网络交易市场, 各国发展状况并不平衡。美国作为第一个发展网络交易的国家, 引领着全球网络交易的发展, 是世界上网络交易发展最成熟的国家;欧盟的网络交易起步较美国稍晚, 但发展势头迅猛, 是世界上网络交易较为领先和较为发达的地区;亚洲作为后起之秀, 发展潜力巨大, 是网络交易持续发展的地区。我国各地区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这与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经济发达的地区, 网络普及快, 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所以东部及一些沿海地区的网络交易较发达, 而中部地区的发展迅速, 西部则相对落后。

(二) 网络交易量不断上升

1995年网络交易在美国兴起, 当年全球互联网的交易额仅有2亿美元, 到1998年猛增至418亿美元, 到2010年已达到5725亿美元, 专家预计到2013年底全球网络销售额将达到9630亿美元。我国的第一笔网络交易开始于1996年11月, 据商务部报告, 2001年交易额为13亿元, 2011年达到了7825.6亿元,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2012年中国网购交易规模达到13040.0亿元, 预计到2016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将超过30000亿元。

(三) 网络消费群体迅速扩大

网络交易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当时的网民以年轻人为主, 所以最早的网络交易主力军是70后。进入21世纪, 尤其是近几年网络交易的消费群体结构已趋向成熟, 网络购物也成为大众化行为。此时, 网络交易的主力军变成了80后, 但与网络交易兴起之初不同的是, 未成年人和中老年人也已经加入到了网络交易的大军行列。90后成为网络交易中最有潜力的消费群体, 60后与60前的大龄人群在网络交易消费群体结构中所占比例都在持续上升, 他们的网购次数远不如80后, 但据支付宝发布的2012年全民年度账单, 网上消费能力最强的是60前的前辈们。

二、网络交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支撑体系不成熟

第一, 基础设施薄弱, 技术水平落后。目前网络交易的宽带窄、运行慢、资费高、电子化与信息化程度较差, 软硬件设施及相配套的服务都相对落后, 相关技术水平也普遍较低。第二, 物流配送体系不成熟。顺利、愉悦的网络交易离不开安全、快速、周到的物流配送, 而目前的物流缺乏专业的管理与运作经验, 物流系统的信息链、供应链、运输链与服务链等环节还不完善。第三, 相关制度存在缺陷。网络市场的准入制度、信息披露与审核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争议解决制度、系统维护制度等存在漏洞, 不能照顾到各参与方的利益。网络交易支撑体系的不成熟, 便滋生了大量的信息安全与资金安全问题, 这一直是困扰网络交易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 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 在网络经济领域一旦发生纠纷或争议, 主要依靠《合同法》、《产品质量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法律来调整和解决。在面对网络交易这个特殊的交易情境, 这些针对现实交易拟定的法律便显得针对性弱、适用性差, 甚至在解决一些特殊案件时束手无策, 远远不能适应于网络交易的要求, 目前还没有一套专门适用于网络交易, 来规范各交易主体行为的法律体系。

(三) 道德规范不健全

网络交易在改变人们消费模式的同时, 也改变了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生活方式。网络交易中, 人们在道德价值观上出现了较多的冲突、矛盾和困惑, 而新的道德规范与评判标准尚未建立;再者, 网络交易各参与者的道德自律机制不健全, 各交易个体的道德观念意识不强, 自律能力相对较弱, 在交易过程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 恶意攻击、欺骗欺诈等不良现象频频见诸报端。

三、网络网络交易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 通过支撑体系的建设为网络交易提供基础保障

网络交易作为一种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先进的新型的交易模式,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方应及时更新网站信息, 尽量保证网站上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合法性和特殊信息的保密性;并且要不断开发创新先进的安全产品和安全技术, 增强安全技术手段, 担任好“内勤保障和升级”的角色。

(二) 通过法制建设保证网络交易的公平有序

加强网络交易法制建设、完善网络交易的制度。大力推进网络交易的立法, 确保有专业的相适应的法律可依;在立法时要立足于现实, 通过修改、补充、完善现有相关法律, 保证各法律、法规间的相互衔接和协调。

(三) 通过道德建设提升网络交易主体的道德素养

加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加强协会、商会、公安、工商等相关组织或部门对广大群众的宣传与培育。强化各种媒体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利用媒体多样性、广泛性和权威性的特点揭露和鞭挞不良现象, 弘扬优秀道德楷模。

参考文献

[1]周艳榕, 邹勇.中国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商业时代2008, (27) .

[2]吕廷杰等, 电子商务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如何寻找雅思阅读题的答案下一篇:美国留学匹兹堡大学新生校内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