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食品交易安全(共3篇)
网络食品交易安全 篇1
消费者享受网购带来巨大便利性和超低的价格、让渡价值的同时,却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即互联网摆脱了时空限制,但固有的虚拟性,导致双方均会面临质量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处于更加不利的一面。美国经济学家George A.Akerlof(1970)在《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中提出著名的“柠檬”市场模型,开创“逆向选择”的理论先河。“逆向选择”导致“次品驱逐良品”现象,学者们通俗称为“柠檬”问题。消费者网购绿色食品,难以核实绿色食品质量是否达到标准,自身权益无法保证;同时,商家在传递质量信息时,也需要耗费巨大成本。所以,该交易中的质量信息极度不对称引发的“柠檬”问题,诱发商家出现“隐匿”行为及消费者“逆向选择”,导致线上交易绿色食品质量平均水平降低、线上交易成交率下降等不良影响。
一、文献综述
王永齐(2004)通过研究“柠檬”市场与绿色食品贸易政策效应,发现质量信号显示在效率层面上可以缓解“柠檬”问题,却未必可以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孙玲芳(2007)则分析电商市场会处于低效率市场—重获高效市场的循环之中,但电子商务市场交易并不会消失。李显军(2005)发现绿色食品认证需建立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实施全面质量控制措施。付春晓(2011)则从法律角度来研究我国绿色产品市场“柠檬”问题。潘勇(2009)则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验证信用评价系统、声誉与质量中介在抵消电商市场交易中的“柠檬”问题的作用。
学者们更多的从信息传播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通过绿色食品体系认证、法律及监督机制等角度来缓解“柠檬”问题对线上交易绿色食品的影响。本文以绿色食品产业价值链为出发点,从相关利益主体入手,分析出现“柠檬”问题的原因,以政策支持、法律机制、组织保障为重点进行战略组合。
二、绿色食品网络交易中出现的“柠檬”问题
1、质量不确定性
消费者通过上网搜索,只能收集到浅层次、被加工过滤的信息,比如商品包装、提供商、消费者评价等。但是,至于商家提供的是不是优质的绿色食品,消费者无法判断。消费者重复性购买,发现预期中的绿色食品质量与现实中的差距,从而降低了消费者满意度和购买欲望。因此,消费者在潜意识中对绿色食品定位为质量水平与一般食品无异。消费者考虑性价比,倾向选择与预期相差无几、可根据外在信息判断质量的一般产品。
2、质量信息传递失效
出于长期利润最大化考虑,商家本应根据不同质量的绿色食品采取价格差异化策略,并且在传播质量信号方面付出成本。但由于消费者逆向选择,导致电商运用价格机制传递质量信号的方法失灵。电商会实施投机性行为,选择消费者比较热衷的质量一般绿色食品兜售来迎合大众口味,获取更高市场份额。久而久之,真正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因销售状况不容乐观而被迫退出市场,质量一般性商品占据市场,市面上绿色食品的平均质量下降。
三、对“柠檬”问题的原因分析
1、商品属性
绿色食品属于信任商品,消费者在使用后也很难确定商品质量如何。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知程度、感知质量较低,只能够根据生活经验、观察来判断产品质量,故消费者会按照商品平均价值量来判断价格,造成真正的高质量绿色食品市场难以扩展。
2、消费者行为
线上交易因网络固有虚拟性,消费者只能够利用一些启发式线索来衡量绿色食品质量如何,导致支付前无能力核实绿色食品的真伪;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知程度、质量安全的认知较低。另外,近年不断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加剧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质量不信任这一问题。当消费者发现绿色食品质量与期望不一致时,迫于调换货物周期长、时间成本高等原因,消费者只能接受并不满意的商品,降低了下一次购买欲望。
3、商家
商家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和支配权。商家受短期或单次交易利润诱惑,实行“非绿色化”。一方面,商家利用信息优势降低产品质量,甚至用劣质产品代替优质产品;另一方面,商家也可以大大提高优质产品价格,获取超额利润。商家利用电商市场进入门槛低,不顾及产品质量如何,更容易出现“隐藏行动”,过滤信息、投机、违约盛行,使“柠檬”问题放大,电商市场更难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相对于离线市场,“柠檬”问题在电子商务市场更加显著。
四、对策研究
1、经营模式转变
企业线下规模生产与线上诚信销售相结合。结合农村集体土地改革趋势,在企业线下绿色食品生产时,实施产业组织模式。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应比较各产业组织模式的优缺点,因地制宜地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基地+农户”模式。将“公司+农户”与“基地+农户”相结合,并结合采用风险管理,降低绿色食品生产农户的市场风险,在示范中稳步发展。在生产流程中,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核心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企业进行线上销售时,实行绿色食品等级机制。绿色食品产品应随身附带经权威机构认证的防伪标签,采用数字技术对绿色食品进行身份编码,记录相关技术参数及营养指数等重要信息,促成绿色食品产品属性的转变。
2、制度建设
以消费者、绿色食品生产者、绿色食品安全信息供给者为对象,采用直接补偿、农产品质量认证补偿、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培训与推广等方式补偿;对消费群体与出口绿色食品采用较高的市场价格进行市场补偿;实施绿色食品安全生产补偿政策。为保证补偿政策的顺利实施,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应负责牵头、多部门协调,建立组织保障;出台绿色食品补偿法及绿色产业促进法,为“交叉补偿”建立法律保障;从法律制度、社会信用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质量认证制度以及产品追溯制度方面,建立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与制度建设并行兼施,鼓励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促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向成熟阶段进发。
3、信息披露与法律手段结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该条款在电商交易中存在很大的漏洞,比如经过商家过滤、修改及美化后的的信息和图片是否属于提供虚假信息;提供信息服务是否应该包括为消费者提供关键性信息,辅助消费者作出判断,并为消费者提供具有法律责任的参考方案。就商家而言,为了避免法律纠纷,可以选择提供给消费者与产品相关的核心真实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这种“知情权”是建立在消费者受商家上架图片等信息的引导之下的,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和消费满意度不利;同时也没要求经营者在消费者购买时或者购买前提供关键的信息辅助消费者决策。知情权不仅包括知悉实情,还应该包括咨询权。就绿色食品而言,消费者可以用来判断其真伪的信息甚少。所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该纳入消费者咨询权,即当消费者主动咨询的信息,经营者有义务提供真实信息;拒绝履行答复义务,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要承担隐瞒信息的法律责任。联合消费者协会和绿色食品等级认证机构,建立打分机制和信誉与质量信息库,定期进行审查和评定,对上黑名单电商进行降低资质,减少经营范围合格指标,并采用公示和经济性处罚等手段进行处罚。
4、质量中介
网络质量中介扮演着重要的信息中介的角色,促进了高、低质量绿色食品市场的分离均衡。质量中介运用声誉转移策略帮助绿色食品网络经营者建立声誉,并且网络质量中介也连接着消费者对它的信任与奖励,即一种绿色食品重复性交易和多种类绿色食品的代理。绿色食品网络中介代表不同的绿色食品供应商经营,随着所代表的供应商数量增加,信息溢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从而降低了因代理商短期投机行为和供应商串通一气发布虚假信息的可能性。网络质量中介促进了买卖双方交易形式的转变,将短期交易转化成买方、质量中介、卖方的长期而稳定的模式。
五、结论
本文引用阿克洛夫的“柠檬”问题理论,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界定了网络交易中“柠檬”问题的发生机理,发现了“柠檬”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缓解但却无法从根本上铲除;从不同角度阐释“柠檬”问题的诱因,从企业经营模式、质量中介、消费者法律保护等方面综合治理,减少“柠檬”问题对电商市场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绿色食品线上交易的健康运营。
参考文献
[1]Akerlof,George A.The market for`lemon':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4,1970.
[2]潘勇:“柠檬”问题:传统市场与电子商务市场的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2).
[3]张辉、崔晓琳:客服网络“柠檬”问题的营销策略探讨[J].南开管理评论,2010(5).
[4]韩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阶段性特征与发展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0(2).
[5]曾寅初、夏薇、黄波: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与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消费者调查的分析[J].消费经济,2007(1).
[6]毕雪梅:顾客感知质量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53(3).
[7]张会:产业链组织模式对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8]付春晓:我国“绿色产品市场柠檬效应”的法律对策研究——以绿色产品环境信息不对称为视角[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网络食品交易安全 篇2
1 动物及其产品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经营动物、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应当具备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 并接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管理”。
2 做好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要求
2.1 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和队伍
可在较大市场设立动物检疫监督办公场所, 派驻检疫专业人员, 配置必需的检疫器械和设备, 进行市场监督检疫工作。小型分散市场可采取巡回监督方式。
2.2 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与工商、卫生等部门联合制定肉品 (动物) 上市交易准入制度;发放肉品 (动物) 经营须知, 依法规范动物和动物产品经营行为, 对其举办经营者法律学习培训班, 提高经营者遵纪守法自觉性;公开举报电话, 从严从重, 有声势地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维护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
2.3 市场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
市场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动物交易暂行场所与其他区域的相对隔离封闭条件、进场检疫证明的查验存档、场地和相关设施清洗消毒条件和措施制度、污水和动物排泄物无害化处理条件、动物产品冷储设施等。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建立对这些场所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 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进行交易的各类行为。
2.3.1 经营者必须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动物防疫合格证》, 亮证经营, 以便于监督管理, 并承担违法经营的法律责任。
2.3.2 凭证和畜禽标识入市。
2.3.2. 1 动物进入交易市场需持有原产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或《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和畜禽标识 (2007年11月1日起, 国内所有牲畜均应按照规定加施牲畜耳标, 并凭此进入流通环节) ;动物产品进入交易市场, 货主须持有原产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或《出县境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动物产品同时加盖或加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使用的验讫标志。
2.3.2. 2 凡是印制、出具、使用规定的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的单位和个人, 都必须遵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度的管理办法。
2.3.2. 2. 1 检疫证明必须是国务院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和发放的。
2.3.2. 2. 2 证物必须相符, 检疫证明适用范围不得混用。
2.3.2. 2. 3 检疫证明填写规范, 涂改无效。
2.3.2. 2. 4 在特定的部位加盖规定的检疫验讫标识。
2.3.3 根据《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16549-1996) 和国家规定有关标准、方法对上市动物或动物产品依法实施抽检、补检。合格者入市交易, 不合格者按《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 (GB16548-1996) 等规定进行处理。
2.3.4 市场管理单位对场地需进行清扫、消毒。粪便污物等要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2.3.5 动物产品场所须具备的条件。
2.3.5. 1 有符合规定的盛装容器和专用案板、计量器具以及无毒包装用品。
2.3.5. 2 有防蝇、防尘和防腐设施。
2.3.6 有健全的消毒制度、消毒设施和进货登记制度。
3 市场监督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3.1 上市动物和动物产品在出具检疫证明的同时, 须查验检疫标志, 其理由:
3.1.1 检疫工作的实际需要
检疫合格证明适用于批量动物和动物产品, 便于运输。经营过程中的监督检查, 有利于查清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来源和货 (畜) 主、检疫出证人等。书面检疫合格证明的不足之处, 是对个体动物、分割动物产品难以起到应有的证明作用, 易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为此, 则需在个体动物或分割动物产品加施相应动物卫生监督验讫合格标识。胴体上加盖的检疫验讫印章, 设计简单, 盖在富有松弛型的尸表上, 印记变化较大, 易于仿造。所以二者结合, 实施相辅相成, 可大大减少检疫漏洞。上市动物需查验检疫证明、免疫标识、健康状况, 是否来自疫区。
3.1.2 法律规定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动物、动物产品的经贸市场应当具备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动物防疫条件, 并接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五十八条规定: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规定, 对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等活动中的动物防疫实施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的主体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3.1.3 正确区分法律责任的需要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七十八条、第七十九条规定屠宰、经营、运输的动物未附有检疫证明, 经营和运输的动物产品未附有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 对货主以外的承运人处运输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未附有检疫证明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转让、伪造或者变造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或畜禽标识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收违法所得, 收缴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或者畜禽标识, 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对检疫合格动物和动物产品已出具规定的检疫证明, 畜 (货) 主丢失, 无检疫证明的责任在畜 (货) 主。反之, 责任主要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人员。此外, 以证代据, 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财政法规的规定。
3.2 对于动物交易市场的补检工作要逐步转向产地检疫, 市场补检须远离交易市场, 防止未经检疫的染疫动物直接进入市场, 导致疫病的传播, 给合法经营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3 加大市场监督力度, 完善经营者内部相互监督机制, 及时查处经营或在检疫合格肉品中掺杂未经检疫或染疫有害肉品的违法行为。杜绝黄脂、黄疸和局部的猪囊虫及颈、臀部有大量药业残留等易漏检的肉品销售。违反检疫操作规程, 染疫肉品漏检上市的法律责任不在经营者而在肉品的动物检疫员。
3.4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七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 不按照国务院主管部门规定处置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 染疫动物产品, 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 运载工具中动物排泄物以及垫料、包装物、容器等污染物以及其他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无害化处理, 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可以处三千元以下罚款。
如用运输动物、化肥、农药等有害、有毒或不洁车辆, 不经清洗和消毒有装运肉类, 易造成肉类污染和疫病传播。
3.5 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投诉时, 由于没有购买凭证, 是行政执法部门不予受理和一些违法经营者逃脱应承担法定义务的重要原因。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规定, 进一步完善市场肉品加盖或者加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使用的验讫标志管理制度, 是弥补动物产品一头一证或多头一证的不足和完善肉品销售环节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同时, 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索票索证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网络购物中交易安全问题的研究 篇3
关键词:C2C网络,电子证据,信任机制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主要有三种模式:B2B、B2C、C2C。B2B (Business to Business) 是指商家与商家之间建立的商业关系, 商家们建立商业伙伴的关系是希望通过大家所提供的东西来形成一个互补的发展机会, 大家的生意都可以有利润。例如:阿里巴巴、慧聪。B2C (Business to Consumer) 就是商家与个人之间的商业关系, 供应商直接把商品卖给用户。例如:当当、卓越。C2C (Consumer to Consumer) 是个人与个人建立的商业关系, 即客户之间自己把东西放上网去卖, 没有营业执照, 而且多为小额交易, 买卖双方在购物网站提供的网络虚拟空间内进行交易。购物网站仅仅是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在线交易平台, 卖方毋须行政许可, 就能通过网络进行商品售卖, 买方则可以自行选择商品。当前非常火爆的、占我国市场份额达86.3%的淘宝网就是提供此类电子交易平台的网站。网络环境下的欺诈猖獗, 一方面是网络交易非面对面、非即时清结、远程交易的特点使交易欺诈者肆无忌惮, 难以追究其责任;另一方面是在目前我国诚信状况整体堪优的大环境下, 消费者缺乏有效的途径对交易相对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判断, 不能进行有效地预防, 所以应该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1 建立专业的信用评价机制
目前, 大型的购物网站都建立了交易双方相互进行评价的机制, 也即在购物网站上, 买卖双方交易完成后, 根据网站上提供的参考标准, 如物品满意度、服务质量、物流速度等, 给对方以信用评价。通过交易双方的信用评价, 形成在本网站上具有效力的信用等级。用户的信用等级是对其之前交易行为信用状况的积累, 之后的用户可以根据其信用等级, 识别与其进行交易的安全度, 来决定是否与其交易, 所以信用状况将严重影响经营者的市场机会。实际中, 经常有些用户恶意给他人以不客观的评价、抬高或降低他人信誉进行“信用炒作”。因此任何破坏信用评价体系的公正性, 损害诚信氛围的用户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删除物品、限制权限、冻结帐户、取消卖家身份。虽然这种机制不可能实现完全理想的目标, 但对于发现欺诈, 形成在线交易的信用还是有一定的督促作用, 因此不断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将有利于建立一个诚信监督体系, 并能鼓励用户诚实交易。
2 购物网站的消费者保障计划
为了创建一个安全的交易环境, 许多购物网站除了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还推出了实名认证、支付宝交易等规则。以淘宝网的“消费者保障计划”为例, 申请加入消费者保障计划的经营者, 首先要通过淘宝的资格审核, 然后和淘宝网签定诚信协议, 并根据其销售的商品 (QQ专区和成人用品不参加) 交纳1000~2000元诚信押金。淘宝网将为这些经营者提供“先行赔付”的担保。买方购买这些经营者提供的商品, 如果14天内出现经营者导致的质量等问题, 淘宝将帮助买方向经营者提出退货赔付申请。在经营者对申请不予接受的情形下, 淘宝就会对买方进行先行赔付, 优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可见, “消费者保障计划”不仅对保障C2C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大有裨益, 鼓励用户诚实交易, 而且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促进了网络购物的繁荣, 值得推广。
3 对举证问题的保护
网络购物是在购物网站的交易系统完成的, 卖方对商品的描述在网站上会有一个记录, 有的网站还会保留一定时期内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的记录;如果买卖双方达成交易之前通过电子邮件、QQ或购物网站上的联络工具等进行了商谈, 也可以通过这些电子证明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随着我国电子证据法的建立, 这些证据也可做为交易出现纠纷时的法律证据。但是由于伪造电子证据的可能性较大, 该证据的证明力也存在争议。其一是要使法院采信原告从自己电脑中调出的电子记录是非常困难的, 除非交易时邀请公证机构对交易过程进行公证, 这显然是无法做到的;其二是对于保存于交易第三方购物网站的交易记录, 只要该电子记录没有明显的痕迹表明被修改过, 是可被采信的, 然而这些电子记录的实际提交过程不象理论分析这样容易实现, 需要购物网站对交易记录的保留时间、提供交易记录的方式等任何一个环节都有明文规定, 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将使其真实性大打折扣。
4 在线争议处理保护
购物网站的内部争议处理机制也是消费者方便、快捷的寻求救济的一个有效途径。所谓内部争议处理机制, 是指在线交易经营者接受消费者投诉、与消费者沟通、协商解决消费纠纷的制度。淘宝网设有专门的“投诉/举报管理”系统处理交易纠纷, 并承诺在七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 如果投诉方举证证明了被投诉方的违规行为, 淘宝网将根据网站制订公布的处罚细则对被投诉方进行处罚:对被投诉方在淘宝网上的行为进行限制, 并对其违规行为进行公示。但是, 淘宝网对被投诉方的处罚并不一定能使投诉方得到损害赔偿。对于内部处理机制的制度设计, 有学者提出如下几点要求: (l) 网站经营者不得对用户投诉收取任何费用。 (2) 必须明确、及时告知用户投诉的具体途径, 处理的结果类型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3) 告知用户内部处理机制之外的其他有效解决途径。
5 国外网络购物安全策略给我们的借鉴
网络具有无国界的特点, 网络购物等电子商务是全球性的, 不仅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保护问题, 而且, 这个问题还可能成为一个国际法问题, 可能需要制订国际性的法律措施。目前,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电子商务比较发达的国家, 不仅对在线交易进行立法解决了网络环境下法律的不确定性问题, 而且强调了政府的责任, 鼓励行业内的自治和社会团体发挥积极作用。
关于在线交易的法律规范, 美国的联邦法律体系有两种解决方式: (l) 国会可以根据其商业条款权利直接进行规范; (2) 国会可以授权各州通过更新声明和休整己存的消费者保护法来规范用户的行为。同时,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认为, 法律的规范并不能做到万无一失, 防范在线交易欺诈还需要公共机构和私人团体共同采取措施。TRUST.e、WebTrust、ICSA、BBBOnline等组织在保护在线消费者安全领域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FTC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在创建网站、收集和分享电子商务信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针对目前电子商务活动开展的势头,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研究电子商务的特点, 迅速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以规范电子商务活动, 增加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信任感。《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通过, 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这一法律文件对电子签名、电子认证做了明确的规定, 这将极大地改善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 降低电子商务参与各方的信用风险。
同时,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也是中国在线交易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当前易趣网与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平台eBay的对接为例, 与国际接轨之后, eBay对易趣网无论从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还是技术支持等多方面都是有效补充。经过对接, 易趣网可以了解到发展成熟的市场在在市场开拓和用户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在技术方面, eBay已经将在线交易网络打造成非常高效的平台, 易趣网只需“移花接木”, 就可轻松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易趣网用户可以轻松突破国界的限制, 买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搜索自己心仪的物品, 卖家更有机会将自己的物品销售到世界上各个角落, 充分利用全球平台提供的商机和新的功能、工具, 挖掘新的销售增长点。对接之后, 易趣网的成交率达到50%左右, 平台对接当天做成第一笔海外交易的用户“Shanghainesewy”三个月内就和11个在欧洲各国的买家成交了近百笔交易。易趣网更雄心勃勃地称2010年在这个平台上能够诞生100000个百万富翁。中国作为“世界工厂”, 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将中国的卖家与世界买家对接具有重要意义, 易趣网从此迈向了更广阔的发展境界, 这种优势暂时是其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
6 结语
网络购物这一全新的购物方式逐渐走入越来越多人生活当中, 尽管在它的发展中不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暂时的。相信随着各种相关政策的出台,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监督, 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购物能够在国内更加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素霞.消费者 (C2C) 网络购物信用机制的研究[J].消费导刊, 2007, (03) .
[2]彭莎莎, 严潮斌.网络购物的伦理环境与网络信任危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2) .
【网络食品交易安全】推荐阅读:
网络食品安全不容忽视05-17
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网络设置的调研报告07-05
网络食品销售11-20
网络食品销售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总结10-18
北京市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06-26
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07-20
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交易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09-02
食品类商品交易论文07-14
网络交易监控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