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食品安全(精选12篇)
居民食品安全 篇1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质量的提高, 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此, 食品生产厂商只有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 更多地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变化, 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前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理解与要求, 帮助食品生产厂商通过了解消费者的行为来保证食品安全, 从而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 笔者针对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进行了调查。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所用数据来自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学生们, 他们于20 0 8年12月至2009年3月在北京城区的大型超市 (如易初莲花五道口店、沃尔玛宣武门店、家乐福中关村店等) 和居民生活社区, 以方便取样的方式对超市购买食品的消费者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 (共收取有效问卷600份) 。由于是非随机抽样, 所以本次调查不具有广泛性, 但可作为以北京为代表的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态度的初探调查。为了保证问卷的严谨性和完善性, 在正式取样之前进行了30份预测试调查 (有效问卷的5%) , 通过测试结果来对问卷进行完善, 从而增加了调查问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对于预测试和正式调查结果均采用SPSS11.5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对缺少数据采用样本均值替代法进行处理。
结果分析与讨论
样本人群特征分析
样本人群大部分年龄在19~65岁之间 (占83.8%) , 其中大学 (大专和本科分别占25.5%和40.3%) 及以上学历 (8.3%) 占了样本人群的74.1%, 这表明多数被访者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主要样本人群月收入集中在5000元以内 (85.5%) , 男女比例为48.5∶51.5, 这表明城市中做家庭日常食物采购的女性要略多于男性。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及日常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关心程度
在本次调查中, 52.7%受访者非常关心食品安全问题, 22.8%的受访者会时常关心食品安全问题, 只有少数被访者 (10.8%) 对食品安全问题不关心。本次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 (从1分到5分) 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心程度, 以及在购买食品时对食品信息的关心程度进行评价 (表1) , 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 安全、健康的食品已经被认为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元素, 因此食品厂商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T-检验结果 (表2) 表明男女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是一致的。一元方差分析 (O n e-Way A N OVA) 表明, 不同的年龄、收入及受教育程度组的被访人群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上有不同的看法 (在各人口变量组之间有明显差异显示) (见表3, p<0.05) 。其中45~65岁年龄组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最高 (m=4.3 8, s d.=1.03) , 而18岁及以下年龄组的青少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最低 (m=3.52, s d.=1.3 3) ;消费者随学历的升高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略有降低, 月收入在10 01~3 0 0 0元 (m=4.28, s d.=1.1 1) 及3 0 0 1~5 0 0 0元 (m=4.23, s d.=1.01) 的消费者最关心食品安全问题。
注:1.非常不关注/不满意/没有信心;5.非常关注/满意/有信心
消费者对目前市场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度
调查表明被访消费者对目前市场的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度不高 (m=2.73<3) 。T-检验结果及一元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的消费者对目前食品安全的状况的满意度基本一致 (见表2、表3) 。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对目前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有明显不同, 其中月收入在50 01~10 0 0 0元的消费者与其它组别相比较, 其满意度最低 (m=2.51, sd.=0.97) 。
消费者对于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关心程度
如表1所示, 产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防腐剂、色素及其他添加剂, 农兽药及化学物的残留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此外, 消费者对食品的原产地、厂商及经销商的信息也很重视。一些消费者也表示会关心食品的盐、糖、脂肪等成分含量, 但大多数不太关心食品是否有转基因物质或者运用了转基因技术 (GMT) (m=2.89<3) 。
T-检验 (表2) 结果显示, 女性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购买食品时, 比男性更加关心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m女=4.5 6, m男=4.3 8) 及农兽药和化学物残留 (m女=3.51, m男=3.37) 等信息 (p<0.0 5) 。一元方差分析 (表3) 表明消费者对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关心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另外, 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信息的关心程度也有明显差异 (P<0.0 5) :其中4 5~6 5岁年龄组的消费者最为关心 (m=3.7 7, s d.=1.14) , 18岁及以下的青少年最不关心 (m=3.02, s d.=1.29) 。从表3中可以看到, 不同教育程度的消费者对于产品原产地、厂商信息的关心程度有显著差异 (P<0.05) :高中及以下组更关心产品原产地及产品厂商 (m=3.65, sd.=1.15) , 研究生及以上组对上述信息的关心度较低 (m=3.18, s d.=1.12) 。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在生产日期、保质期、农兽药、化学物的残留和对添加剂使用的关心程度有显著差异 (P<0.0 5) :其中中等收入 (5001~10000元) 人群对生产日期 (m=4.61, s d.=0.9 8) 、农兽药化学物的残留 (m=3.77, s d.=1.77) 和添加剂的使用 (m=3.8 8, s d.=1.0 3) 的关心度比其它组别人群要高 (p<0.0 5) ;而对转基因技术的关心程度则随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多数消费者认为生产加工环节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最大
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 生产加工环节被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是最大的隐患环节 (67.0%) , 因此, 食品生产厂商一定要严格控制食品生产中的安全, 生产出高质量的食品, 让消费者放心。其他消费者则认为, 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环节依次为种植养殖环节、消费环节和批发零售环节。这表明要生产出让消费者安全放心的食品, 有关部门需要控制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获知渠道及对信息来源的相信度
当前, 消费者获得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次为电视、报纸、互联网和朋友之间的谈话, 这再次说明了媒体是传播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工具, 在监督食品安全和教育消费者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此次调查显示, 大多数消费者对政府发布的信息最具有信心, 此外一部分消费者还相信科研机构和专家提供的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
消费者是否会再次购买曾经因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而被曝光的食品
调查中4 8.3%的被访者表示不会再次购买, 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或是对厂商失去信心, 或是对此类产品产生恐惧, 或是对政府的监督失去信心。而47.0%的被访者表示也许会, 他们会再次购买的原因或是有权威报道证实已经没有问题了, 或是时间长了风波过了, 或是厂家声明已经没问题了。
消费者对未来食品安全的信心
消费者对未来食品安全的信心度均值为3.32。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的消费者, 对未来食品安全的信心度基本保持一致。有一半以上的消费者 (5 3.8%) 表示对未来中国的食品安全有信心或者是充满信心。
结论
调查表明了大多数被访城市消费者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尽管多数消费者对日益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感到失望, 但仍有超过一半的消费者, 对全社会积极改善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持有信心。因此, 我国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食品企业的监管, 相关企业也要着力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从而树立起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存在于食品链中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环节, 特别是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 因此,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 从农场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重视与控制起来。
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息十分关注, 尤其是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药剂残留、添加剂使用情况等信息, 并且不同性别、年龄、收入、及教育程度的消费者对这些信息的关注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大多数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息来自于电视, 报纸, 互联网和朋友的谈话, 因此, 被媒体频繁曝光和影响范围广的食品安全问题事件, 消费者的知晓度高。同时, 消费者对于政府发布的信息最有信心, 部分消费者还相信科研机构和专家提出的建议和信息。近一半的消费者表示在有权威报道证实已经没有问题了的前提下, 他们会再次购买曾经被曝光过有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厂家的产品。
因此, 食品生产厂商要对产品进行严格把关, 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食品, 让消费者放心。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执法力度, 严格管理, 并且加强监督检查, 同时, 协同教育科研机构给消费者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与信息, 帮助消费者建立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提高消费者自身对食品安全的认知能力和维权意识。媒体曝光力度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也十分重要。这些都表明了控制食品安全,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广大消费者、食品厂商、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 从教育、控制、监督各个方面来协同完成。
居民食品安全 篇2
1、您购买食品最多的场所是?
A、村里超市B、镇上超市C、流动商贩D、其他
2、在您日常生活遇到最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是?
A、注水肉和病害肉B、食品中毒问题C、散装食品问题 D、过期食品
3、您对外观过于鲜艳的食品的态度?
A、不会购买B、谨慎购买C、好吃就行
4、您在购买食品是会注意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吗?
A、一定会看B、经常看C、偶尔看一下D、很少看
5、您采购食品时最关注什么?
A、价格B、质量C、实用D、品牌E、其他
6、您个人每月在食品上的花费是?
A、100以下B、100-200C、200-500D、500以上
7、您平时会关注食品安全的报道吗?
A、经常关注B、偶尔关注C、很少关注
8、您一般从那种途径获得食品安全消费知识?
A、有购买经验的人B、电视报道C、杂志书籍D、网络
9、您平常和家人在饭后讨论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吗?
A、经常B、偶尔C、几乎不D、从不
10、如果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你可能会怎么做?
A、自认倒霉,下次注意B、与销售商协调、要求赔偿
C、向消费者投诉D、向法院起诉
11、您对目前食品安全形势的看法?
A、问题太多,令人失望B、问题存在,但有信心解决
C、问题不大,无所谓D、没有问题
12、您对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事故的了解程度?
居民食品安全 篇3
什么是“全谷物”食品
据介绍,“全谷物”食品是一大类健康谷物食品,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迅速。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将全谷物定义为:完整、碾碎、破碎或压片的颖果,基本的组成包括淀粉质胚乳、胚芽与麸皮,各组成部分的相对比例与完整颖果一样。
“全谷物”食品具有哪些保健作用
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矿物元素及酚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木酚素、β-葡聚糖、菊粉、抗性淀粉、植物甾醇与植酸等植物化学元素。
全谷物的保健作用包括:中风危险降低30%至36%,Ⅱ型糖尿病危险降低21%至30%,心脏疾病危险降低25%至28%,同时还有利于预防肠胃癌和体重控制。根据美国全谷物委员会的资料,食用全谷物的肥胖成年人比食用精加工谷物者的腹部脂肪显著降低。
粮食精细化,
造成微量营养素缺失
伴随粮食加工的精细化发展,谷物经过精加工后,尽管口感大大改善,但在求精、求白的过程中,造成了谷物中大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植物化学元素的损失。如精白面粉中的膳食纤维、矿物元素与维生素等的含量不到全麦粉的1/3,这也是造成国人宏量营养素过剩,而微量营养素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
消费“全谷物”食品已形成巨大潮流
据了解,消费“全谷物”食品已经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了新的、巨大的潮流。在美国市场上,标有“全谷物”标志的食品在谷物食品中已达到40%。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和南美等国和地区都成立了“全谷物”研究和推广机构。
专家认为,“全谷物”食品是我国粮食加工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具有促进国民健康的重大意义,同时在保证粮食安全、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均具战略意义。
据《健康之友》
居民食品安全 篇4
佛山地处珠三角腹地, 随着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农村医疗、卫生和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然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 最困难的也许是村民观念、行为方式的城市化。就食品安全而言, 除了政府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严格执法以外, 培养和提高农民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法律观念则是改善佛山食品安全状况的重要措施。
本研究对佛山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进行调查, 深刻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 提出培养和提高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措施, 对于尽快改善佛山农村食品安全状况, 加快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 调查设计
1.1 调查地点
调查在佛山市五区进行, 研究设计总样本量1 000份, 根据2009年《佛山市统计年鉴》的各区人口分布[1], 确定在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区的调查样本量分别是80、300、350、120和150份。各区调查地点主要在集市、零售店、住宅和田间或养殖厂等。
1.2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佛山农村地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调查表》是在参考山西、陕西等地多份食品安全调查问卷基础上, 结合佛山市的具体情况及本次调查的目的设计完成, 经预调查后修改完善。调查人员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2007, 2008, 2009级的200多名大学生, 这些学生已掌握了相关的食品安全基础知识, 经培训后可以更好的完成调查任务, 获得可信的调查结果, 调查的同时, 还可普及和推广食品安全知识, 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性别、年龄、收入、每月的食品消费支出等;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食品安全的消费意识;遇到的食品问题以及处理方式;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的认知情况等。
2 结果和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 回收973份, 问卷回收率为97.3%, 其中有效问卷959份 (禅城区78份, 南海区289份, 顺德区332份, , 高明区119份, 三水区141份) , 有效率为98.6%。参与调查的居民中, 男496名, 女463名;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16.27% (156名) , 25~35岁的占29.72% (285名) , 35~55岁的占43.80% (420名) 55岁以上的占10.22% (98名) 。
2.2 经济收入与食品消费支出
调查显示, 农村居民的家庭年均收入2.04万元 (见表1) , 以户均两个劳动力计算, 农民人均年收入为1.02万元, 这与统计数据资料十分接近, 不足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21万元的一半, 反映佛山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经济收入的差距必然造成城乡居民在食品的购买支出上的差异, 农村居民家庭每月食品消费支出 (见表1) 平均395元, 不足城镇居民家庭月均食品消费支出 (见表2) 1283元的三分之一, 其中低于300元的家庭占到34.59%, 虽然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 农村居民的食品一部分是自给自足的, 但与城镇居民的差距仍然很大。由于食品消费支出有限, 因而农村居民在购买食品时会首先考虑价格, 这就为低价的假冒伪劣食品的销售提供了市场。
注:统计数据是根据参考文献[1]数据资料整理所得, 以户均3口人计算。
2.3 食品安全认识
调查显示, 佛山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有7.62%的消费者对市场销售的食品安全状况无所谓, 大多数对市场上销售的食品安全状况比较乐观, 有75.92%的调查者认为农村食品市场秩序规范或比较规范, 市场上没有假货或绝大多数是真货, 只有18.75%的农村消费者不放心市场上食品质量, 有24.08%的消费者认为农村食品市场秩序很糟糕, 假货比较多。
调查还就10种不安全食品能否安全食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见表3) , 农村居民对不安全食品的识别率都比较低, 除腌制的梅菜达到65.09%的认知率以外, 其余食品有6种的认知率不足10%, 多的也不足30%, 有79.27%的农村居民在野外采过蘑菇食用, 23.93%的农村居民认为用自己采摘的中草药来煲汤可放心饮用, 27.13%人认为吃不死人, 无所谓。这些都表明农村居民对可安全食用的食品鉴别的知识较缺乏。
2.4 农村居民食品购买行为特征
2.4.1 购买场所
消费者对购买农产品的地点选择与购买影响因素的考虑, 能够反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调查结果表明, 大多数农村居民经常在集市上购买食品, 比例占64.48%, 其次是超市和小卖部, 经常在路边摊档购买食品的比例占11.28%, 这与农村的食品销售方式以集市、小型商场、各式的小卖部等为主有关。由于集市和路边摊档流动性大, 难以监管, 小卖部的店主多是当地农民, 缺乏食品安全意识, 甚至个别商贩法律意识淡薄, 唯利是图, 因此, 在这些地方销售的食品安全性很难保障。据有关资料显示[3], 农村市场经销的食品中, 65.2%为自产自销, 46.1%来源于流动摊贩;散装食品所占比重达30%以上, 23.8%的包装食品没有标明保质期;19.2%的店主对过期食品选择降价销售;生肉销售大多没有保鲜措施, 落市后第二天继续拿出来出售。
2.4.2 购物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 农村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会货比三家, 但把分量足、价格便宜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的比例占48.32%, 仍有少数消费者把外观、味道以及经常广告的食品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 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的, 购买有厂名厂址和生产日期的消费者只有38.11%, 这与其他城市的调查结果相似[4,5]。这表明即使在发达地区, 农民的经济收入仍然是食品消费考虑的首要因素。
2.4.3 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 佛山农村居民遇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比例很高, 有59.15%的农村消费者曾因食用外购食品而生病或拉肚子, 但绝大多数居民会选择在家休息, 自己处理。仅有35.06%的人会及时就医, 极少数居民会保留剩余食物。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农村居民大部分人通过附近小卖部购买, 经营者也多是本村的乡亲, 邻里意识严重, 农民往往会选择协商解决方式, 而不愿惹事的心理也使一部分人自认倒霉;二是相关部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 且程序复杂。在遇到食品质量问题时, 他们不愿去投诉, 去索赔, 更谈不上追究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制假售假者以可乘之机。
2.5 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认知
农村居民多数是农业生产者, 占调查人的64.69%, 其中58.44%是果蔬种植户, 25.44%是养猪专业户, 21.44%为水产养殖户。农户在种植果蔬或是养殖过程中, 只有17.23%的人没有使用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 这多数是自给自足的农民, 以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主要目的农民几乎都在使用各种药品, 然而这些农民中却有66.62%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的指导。绝大部分农民不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兽药目录, 对于蔬菜等农产品喷洒农药后的休药期的问题, 72.25%的农民会在7天休药期以内出售蔬菜, 甚至有7.16%农民看销售情况, 卖得好会在打药后马上采摘销售 (见表4) 。
从安全农产品的农药使用标准来看, 农药的使用方法、种类、频率都有严格的标准, 而这些标准让农户自己摸索是不可能的。农户在这方面的知识缺失是导致目前蔬菜农药残留严重、瘦肉精中毒事件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农产品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 农户又是农产品生产的主体, 只有加强对农户农产品生产行为的管理和监督, 做好农业生产源头上的管理, 建立可以确保供给安全农产品的供应链,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3 提高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包括食品安全基础知识、农业生产资料的安全使用和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认知、维权意识、等, 对于保障农村乃至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佛山市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除在改善居住环境、交通环境以及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等方面努力外, 还应重视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这对于加快推进佛山全区的食品安全模范镇 (村) 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大在农村的食品安全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应在农村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与普及工作, 充分利用农村围墙、乡 (镇) 政府公示板, 通过悬挂条幅、刷写标语、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宣传, 宣传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 引导健康消费,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改变过去只重价格不重质量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取向。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宣传活动, 增强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使其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 让制假售假行为失去市场;宣传推广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合理使用畜禽饲料添加剂和兽药防病治病;强化对农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餐饮业的业主、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 提高其依法从业, 守法经营意识。
3.2 加强在农村的培训
地方政府应把食品安全的教育培训纳入农民知识化工程的整体规划予以安排, 尤其是对生产者的技术培训, 一方面可以对农民进行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的培训, 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 如何辨别食品的真假等;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安全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植物生长激素等知识的培训, 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还可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培训, 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通过统一繁殖、统一饲料、统一种养殖规程等方式, 使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经营逐步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保证食品安全。同时还应加强对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专兼职工作人员的培训, 提高依法监管的水平。
3.3 完善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机制
把整治与建设、当前与长远、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是建立连动机制。加强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协作工作, 尽快建立食品集散市场检测点, 逐步扩大快速检测的范围和检测项目, 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其次, 要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监督网、中国共产党、村委的作用, 建立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点, 设立农村食品安全监督协管员,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管, 既可弥补政府监管力量不足的难题, 又可以培养一批食品安全监管的义务宣传员, 拓宽监管的领域, 延伸监管的触角;第三, 依托“食品安全监督网”、“12315维权网”以及消费者协会组织, 不断推进维权网络向边远农村延伸,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资料的收集, 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 形成一个长延伸、广覆盖的监管网络。
3.4 积极探索建设农村食品供应网
积极探索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村新型营销体系。一是鼓励和引导有一定实力的诚信企业和超市到农村开设食品等商品连锁经营店, 延长食品安全供应网络;二是引导大型超市—“流动放心店”的形式, 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 三是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评选活动, 评选出当地的示范店, 树立典范, 辐射带动周边经营户。四是积极支持商务部门推行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等现代流通网络的建设, 引导游商小贩进店、入市或定点经营, 不到完善和规范农村食品销售的设施和条件, 促进农村食品市场的繁荣稳定与安全, 形成争当农村食品安全示范户的良好氛围, 确保广大农村群众的饮食安全。
4 小结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食品安全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益, 只有懂得理性消费、文明消费理念, 善待农民, 食品安全才有保障”。目前, 佛山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仍比较淡薄, 对于佛山新农村建设和食品安全示范镇 (区) 的建设十分不利, 因此, 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并力求使人们从观念的转变到他们的行为意识上去, 以引导人们健康消费,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促进全民健康发展。
摘要:该文对佛山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佛山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仍较差, 农户对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认知模糊, 这给初级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培养和提高佛山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措施主要有:加大在农村的食品安全宣传力度, 加强在农村的培训, 完善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机制, 积极探索建设农村食品供应网。
关键词:食品安全,佛山,农村,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佛山市统计局.佛山市统计年鉴 (2009) [M].佛山市统计局, 2009.
[2]陈彩凤.佛山市食品安全消费意识调查分析[D].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08.
[3]商务部.2007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N].中国食品质量报, 2005-11-22.
[4]程景民, 卢祖洵, 周芩, 等.山西省农村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7, 14 (1) .
社区居民安全公约 篇5
为建设安全舒适、整洁优美、生活方便,团结互助的文明社区,维护居民的共同利益,增强广大居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居民群众素质。促进平安社区建设,特制定本公约,望自觉遵守。
一、居民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努力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和“共驻共建”的社会氛围,为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贡献力量。
二、弘扬文明进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努力形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功德,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三、崇高科学,反对迷信。学科学、学文化,追求科学文明进步,抵制封建愚昧落后。讲文明,树新风,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移风易俗。积极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四、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积极配合楼栋组长和居委会工作,主动参加公益事业,居民之间互助关心,互敬互让,文明礼貌共创和谐社区。
五、阳台栽花,养鱼要有安全措施,以免掉下伤人;开放音响设备要注意时间、音量,以免影响邻居睡眠和休息。
六、拥军优属,尊老爱幼,关心孤寡老人,关心各类残疾人,使社区形成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
七、爱护公物、保护社区设施,每一个居民都有责任爱护、保护社区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对各种破坏行为及时制止,损坏公物赔偿。
八、禁止在凉台、楼道内燃放烟花爆竹、不得随意停放自行车和堆放杂物、垃圾桶,以免影响公共卫生、行人安全和消防安全。
九、凡居住在本辖区内的流动人口,应积极向社区申报、审验婚育证、结婚证、暂住证、身份证等相关资料,并建档管理。
十、社区楼栋组长、党员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社区安全建设作出贡献。
十一、社区居民应热心公益事业,协助居委会开展各项活动,并积极参与到社区安全建设中来。
居民食品安全 篇6
1.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
1.1火势蔓延快
在各种类型的高楼大厦中均配有大量的现代化设备并进行过豪华装修,其中不少装饰材料为可燃物,稍有不慎或意外即可招致火灾。贯通全楼的电梯井、排气道、管道井、电缆井等竖向井道则因其火灾时的烟囱效应,使火势迅速扩散至上层。如一座高100米的建筑,在无阻挡的情況下,烟气能在半分钟内达到顶层。
1.2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层数多,垂直疏散距离长,人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疏散到安全场所,而烟气上升速度则远远大于人员逃生速度。据统计,高层建筑火灾死亡中有60%的人是被烟气熏死的,这为疏散被困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1.3扑救困难
消防队员登楼扑救不易,消防队员不但体力和装备所达到的高度十分有限,而且还要在高温缺氧、浓烟、有毒的险恶环境中救援。
2.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人们的心理特征
2.1“归巢”性
所谓“归巢”性,即指人有习惯于走老路的“归巢”本能。疏散时首先奔向经常使用的出入口或楼梯。例如在旅馆或剧场发生火灾时,一般旅客和观众习惯于从原进口逃生,很少寻找其他出口或楼梯疏散。由于到高层建筑内部人员多乘坐电梯,疏散时还大多奔向电梯方向。
2.2趋光性及向阔性
趋光性及向阔性是指人有趋于明亮方面和开阔空间的本能。例如在旅馆发生火灾时,人们从居室冲向走廊,走廊一端黑暗一端明亮,则人们一般向明亮方向疏散。
2.3恐烟性
即人有害怕烟火的本能。即使当时处于安全场合或出口附近,但若发现前方有火光烟雾,人们也将会奔往相反的方向,即避难者的行动具有多面性,若只在一个方向配置安全出口,便可能导致有的人员无法脱险。
2.4从众性
即在恐慌中对群体行动怀有信任感而往往不假思索地跟着走。火灾时不知所措的程度急剧增加,导致正常行为失态或没有时间形成自己的判断,无形中产生随大流意识,跟随他人行动。
3.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若干对策
对于综合性的大型建筑,主要安全疏散设施是指疏散楼梯、公共走道和门;对于高层旅馆、饭店和写字楼,还有安全疏散辅助设施,如疏散阳台、缓解器、救生袋等。结合以上几点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其安全疏散设计的对策。
3.1合理布置安全疏散路线
发生火灾时,按照人们的“归巢”性,人们往往首先考虑并经常使用的路线和火灾时紧急使用的路线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迅速而安全的疏散人员。因此,在布置疏散路线时,既要力求简捷明了,便于寻找、辨别;又要不致因受某种阻碍反向而行,并要特别注意疏散楼梯的位置,一般地说,疏散楼梯靠近电梯布置是恰当的,同时,要防止疏散楼梯与消防电梯合用一个凹廊作前室。因为这种布置方法,在火灾时会发生疏散人员与消防人员的流线交叉和相互干扰,有碍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
3.2合理布置环形、双向走道或无尽端房间的走道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不同使用性质、采用结构类不同等因素,尽量布置环形走道、双向走道或无尽端房间的走道、“人”字型走道。这样布置交通的优点是,既方便平时使用,火灾时又能迅速使人们安全疏散。如,高层住宅建筑,一般采用无尽端房间的外廊式或内廊式走道,对于塔式住宅,其特点是以电梯、楼梯和公共走道组成一个平面核心,所有的住户都分布在核心的四周。这种平面形式布置紧凑,既方便平时使用,又便于火灾时紧急疏散。办公和旅馆高层建筑,凡采用大空间办公室的,大多采用环形走道或双向走道。
3.3合理布置疏散出口
在建筑物中任何部位最好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疏散方向可供疏散。避免把疏散走道布置成袋形,因为袋形走到的致命弱点时只有一个疏散方向,火灾时一旦出口被烟火堵住,其走道内的人员就很难安全脱险。
在条件许可时,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应尽量靠近外墙设置。因为这样布置,可利用在外墙开启窗户进行自然排烟,从而为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创造有利条件;如因条件限制,将疏散楼梯布置在建筑核心部位时,应设有机械正压送风设施,以利安全疏散。
有的综合性高层建筑有多种用途,如地下一层为汽车停车库,地上几层为商场营业厅,商场营业厅以上若干层为办公室,在办公室以上若干层是旅馆或公寓。为了便于安全使用,有利于火灾时紧急安全疏散和营救,在设计中必须做到车流与人流和消防营救安全分隔,百货商场与其上各层得办公、住宿人员分隔。
3.4合理布置疏散楼梯
这是疏散道上的第二安全区域。为保证在火灾时人们迅速安全疏散,对于旅馆、办公建筑、教学、科研建筑、医院、商业建筑、邮政建筑、电力调度建筑、广播电视建筑、通廊式住宅等或其每个防火分区,应设有两个不同疏散方向的疏散楼梯。从安全疏散角度看,上述布置方式有以下作用。
3.4.1由于是两个不同疏散方向的安全出口,就可以避免将两个疏散出口(主要是楼梯)布置在建筑物同一层平面相距很近的一侧,在发生火灾时就可避免人群拥挤而出现混乱的情况,也可避免两个出口全被烟火封住,失去两个出口的作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3.4.2可为人们迅速安全疏散创造有利条件。由许多火灾实例和试验得知,人们常常寻着平时的行动习惯进行紧急情况下的行动。例如,在火灾情况下,首先向熟悉的疏散路线冲去,但由于争相逃命,惊慌异常,有可能奔向窄狭地点,以致不能很快脱险;再次失去理智控制的人,往往追逐别人盲目行动等。若有了不同疏散方向的安全出口,就能较好地与平时疏散活动结合起来,火灾紧急疏散就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对于那些平面面积较小的高层建筑,设置室内楼梯有困难,可设置一座室外疏散楼梯或在面积较大的其他公共建筑设置两座及两座以上的室外疏散楼梯。室外疏散楼梯的优点是不占用使用面积,有利于降低建筑造价,又是良好的自然排烟楼梯,因为烟流到楼梯前室(敞开前室)很快就扩散了,比较安全。
3.5合理设置疏散门
各种高层建筑物底层公共疏散门,有与楼梯的数量与宽度相同。这对整个建筑物人员安全疏散式十分有利的,在设计中如遇到上层工作人数(每层)和底层工作人数基本相同的情况,可以仿效。不过,在许多情况下,高层公共建筑物的底层或其上一、二、三层为公共活动用房(如商业、餐厅、大会议堂、多功能厅、酒吧、舞厅等),人数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分别设置,其外门的总宽度要比楼梯总宽度宽些,出口数量多些。
居民食品安全 篇7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近些年来, 我国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 引发人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事故会接二连三的发生。本文对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社会学思考和阐述, 希望可以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新的切入点。
当前食品安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食品原料环节的不安全
自然环境的恶化, 加之农牧生产者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兽药以及饲料添加剂, 造成了食品原料在端上人们餐桌之前就已经受到了污染。
食品加工环节的不安全
由于食品加工企业群体发展不同步, 部分企业的技术设备还不能完全达到对食品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充分杀菌消毒的要求标准, 另外, 在有些食品加工企业中存在着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这些都造成了食品在加工环节会出现质量问题。
食品流通环节的不通畅
食用产品的流通过程中, 由于在仓储、转运和货柜等环节均存在不达标的现象以及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交通情况的区域性发展不平衡, 导致出现了很多原本在出厂时合格的食用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问题, 成为了不合格的食品。
食品监管环节的不健全
由于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不完善, 行政职能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缺乏规范化和连续性, 社会监督存在缺失, 造成了当前居民食品监管环节不健全的现状。
基于社会学理论视角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原因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 从表面现象看, 主要是由于经济学的市场行为所致, 但是从社会学学的角度看,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环境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自然环境受到污染是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第一诱因
一是由于工业生产所产生的“三废”给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造成了污染、进而从源头上污染了食品原料。二是由于农民缺乏对农药残留特性和规律的认识, 滥用农药兽药, 使得农牧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
从社会控制模式的角度来看, 传统的社会控制模式转型, 加剧了食品安全事故的风险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前后, 我国的企业完成了从“政府单一的社会控制模式”到“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同成为社会控制的主体”的社会控制模式转型。按照社会控制模式理论分析, 在当前国内市场环境下, 食品企业已经不是仅受政府部门的单独制约, 政府对企业的社会控制作用明显降低。此外当前行业协会组织的发展不尽完善, 行业内部的监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造成了食品企业的社会控制的效果尚不理想的现状, 加剧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 利益格局的分化加大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 我国已经完成了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 按照社会学的理论观点, 社会结构持续变迁会带来利益格局的分化, 新的社会阶层会出现。食品行业作为政府率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行业之一, 原来的大型国有食品企业的退出和大批民营食品企业的涌现, 使得后者逐渐成为食品行业的主体, 因此行业主体的利益诉求也从原来的保障供给转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因此在经济效益的诱惑面前, 就难免会有人漠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采取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掺假掺杂等非法加工和经营的手段谋取更高的利益, 加大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分析, 食品企业的生产者和产品的消费者在社会责任感和安全防范认识上都存在着不足
由于一些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唯利是图, 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他们置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于不顾, 非法采取以次充好、掺假掺杂甚至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此外, 消费者群体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也给这些不良商人的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结语
居民食品安全 篇8
1 样本与调查说明
1.1 样本选择
样本来源河北省的保定、邯郸、张家口、石家庄、邢台、衡水等11个城市, 主要选取18岁以上的居民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50份, 经过筛查, 剔除无效问卷, 获得有效问卷312份。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性110人, 占35%, 其中来自市区和农村的各占55%和45%。女性202人, 占65%。其中来自市区和农村的各占44%和56%;年龄方面, 21-40岁的人最多, 占总人数的63%, 其次是41—50岁的占21%, 51—60岁的13%, 2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只有3%;文化程度方面, 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21%, 初中的占28%, 高中占27%, 大学及以上的占24%;家庭平均月收入方面1000元以下的占20%, 1000-2000元的最多占42%, 2000-3000元占30%, 3000元以上的占8%。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购买食品的主要场所及选择的理由, 对食品质量的鉴别方式、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对有关食品知识的了解及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等。调查方法采用调查员询问与被访者填写相结合的方式。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可程度
城乡居民对不同食品的放心程度调查显示, 大多数居民对目前水果、蔬菜、肉、蛋、奶、油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表现出不放心, 其中最不放心的是肉, 这可能与近年来发生的禽流感和猪瘟有关 (见图1) 。
在对水果、蔬菜的质量安全问题调查中, 多数居民对目前水果、蔬菜的质量安全状况表示担忧, 对于担心哪些质量安全问题方面, 大多数居民回答怕引起食物中毒, 当给予选项之后, 选择最多的是农药残留和使用催熟剂 (见图2) 。
2.2 居民购买食品的主要渠道
对城乡居民购买食品的渠道调查显示, 由于居住环境的差异导致城乡居民购买渠道有所差异。与农村居民只能就近选择乡村集市和小卖部相比, 城市居民的购买食品的渠道选择机会更多, 63.2%的居民首选超市或便利店, 他们认为那里的产品让他们放心, 也有36.8%的城市居民因为方便和价格便宜的原因而选择取农贸市场或附近摊点。由此可见, 消费者对超市、便利店等现代流通行业的食品安全状况可信度较高, 对农贸市场、马路市场的食品安全状况普遍不够信任。
2.3 居民食品安全意识水平
调查显示, 在购买食品关心哪些方面的问题上, 有56%的消费者选择了“质量安全”, 还有37%的人将“质量安全”和“价格”并重选择。另外, 通过对生鲜肉和肉制品 (熟食) 的购买方式比较发现, 不管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 在购买肉制品 (熟食) 时最关心的是质量, 然后是口味和价格, 有近一半的消费者表示先看产品的品牌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在购买渠道上倾向于选择超市和专卖连锁店。这表明居民现今选购食品时安全意识水平有所提高。
尽管如此, 人们对待食品质量问题的态度并不乐观。在对遇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如何处理方面。城乡居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见图3-4) :近80%的城市居民表示如果引起的损失很大或出现了严重后果会首先考虑要求销售者赔偿, 如果不给予处理会考虑到有关部门投诉,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近86%的农村居民选择自认倒霉, 不去追究, 在被进一步追问的受访者中, 有近一半的农村居民表示不知道如何投诉, 还有一些居民出于对投诉结果没有信心而不愿花费精力和时间。可见, 我省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法律保护意识薄弱。
2.4 居民对食品安全状况的关注
在是否关注食品安全状况方面, 大多数居民回答关注, 但对如何关注, 是否经常看一些质检报告等时, 绝多数消费者回答含糊, 只有那些家中有婴幼儿或身体有某种疾病的人会对某些特殊食品的安全状况进行密切关注。但是, 在对于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渴望程度中, 居民表现出的渴望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程度很高, 表示极其渴望和渴望的大约各占一半, 没有人认为没必要。
2.5 居民了解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渠道
调查显示, 居民了解食品安全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广播, 所占比例高达98%, 这与农村电视通讯普及率提高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 网络在居民获取食品安全知识信息的渠道中占有一定比例, 这与被调查的城市居民中受过大学教育程度的人数占了很大比例有关。同时也说明了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渠道, 日益影响着的生活 (见图5) 。
2.6 居民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的认知
在被调查的居民中, 回答知道什么是绿色食品占87.5%, 知道什么是转基因食品的占60.3%, 知道什么是有机食品占23%。从调查结果来看即便是在回答知道以上食品的消费者中, 实际上也有很大一部分并不能对它们的含义进行正确的判断。调查显示有近80%的居民不能够对绿色食品的标识进行正确辨认;在回答知道什么是有机食品的调查者中认为有机食品比绿色食品差和比绿色食品优的比例各占一半。从图6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回答知道绿色食品的居民中, 对绿色食品能够做出准确判断的仅占72.6%, 还有近三成的居民不知道绿色食品的准确含义, 有一小部分消费者把“天然”跟“无污染安全”等同起来, 甚至有个别的错误地认为“绿色食品”就是“绿色蔬菜”。另外, 通过对问卷统计发现对以上几种食品的认知水平与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受教育程度越高, 对食品的认知程度也越高。反之, 则愈低 (见图6) 。
2.7 影响安全食品消费行为的因素
在被调查的居民中, 虽然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是会考虑质量安全, 但仍有28%的消费者 (主要是农村居民) 将价格作为购买食品时的必要考虑条件。在对质量安全的鉴别上除了看保质期限外, 大多是通过肉眼观察其新鲜程度来做出判断。另外, 在那些对目前蔬菜质量安全表示担忧的消费者进一步询问为什么不选择无公害蔬菜时, 有46%的回答附近没有卖的, 有38%的消费者表示不了解什么是无公害蔬菜, 有16%的消费者表示无公害蔬菜的价格偏高。在对没有购买过绿色食品的消费者回答没有购买的原因的统计发现, 选择附近没有买的占42%, 不了解什么是绿色食品的占47%, 价格太高的占11%。可见, 消费观念、购买渠道和价格是影响我省居民食品安全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主要结论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让居民对目前的食品质量表现出担忧的同时也增强了其安全意识。通过此次调查发现, 大多数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表现较好, 在选购食品时能以质量安全作为首要考虑条件, 在购买渠道上, 大部分城市居民出于安全考虑把超市作为首选场所。但受消费习惯影响和客观条件制约, 乡村集市、小卖部和个人加工店是农村居民购买食品的主要场所, 对食品质量的检验只能通过自己的感官经验, 购买到没有检测标识的食品成为农村居民经常遇到的问题。
通过对居民对绿色食品、转基因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知调查发现, 多数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较差, 近80%的居民不能够对绿色食品的标识进行正确辨认, 多数居民不能说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之间的差别。与居民急切渴望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程度形成对比的是居民的维权意识较差, 如前面所述, 多数居民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 如果不是引起严重后果通常因为怕麻烦而自认倒霉, 不愿或不会向有关部门投诉。这说明了一方面是因为投诉会花费很多精力, 而最终解决方案通常不能令投诉人满意, 从而影响了投诉者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居民缺乏有关食品安全和自身权益维护方面的法律知识, 不知道如何投诉。从调查结果来看电视、广播仍是大多数居民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来源, 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宣传非常薄弱。
3.2 建议
3.2.1 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
食品质量问题的频发, 使得我省居民对市场上食品质量的信心指数不高, 与居民一日三餐息息相关的普通生鲜食品表现出担忧。因此建议政府部门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监管体系, 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加强食品源头污染整治, 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对种植业开展农药残留整治, 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 减少水果、蔬菜等的农药、化肥污染;对养殖业开展兽药残留整治, 基本消除违禁药物的使用, 合理使用兽药防病治病。对市场上的食品做到快速检测, 快速发现, 精确打击, 有效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确保让居民吃上放心健康的食品。
3.2.2 完善农村食品市场体系
在农村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 鼓励食品连锁门店进社区、进农村, 通过直销、加盟、配送等形式, 对农村原有的“夫妻店”或“代销店”按照超市连锁经营和加盟的方式进行统一整治和规范, 形成镇有“连锁超市”, 村有便民店”的放心食品供应格局。
3.2.3 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通过与大众传媒合办相关栏目、编印食品安全知识手册、提供咨询服务、广泛设置食品安全公示栏等方式, 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 引导居民了解食品安全基本知识, 提高食品安全认知水平, 树立食品安全消费观念, 增强对假冒伪劣食品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并逐步培养起维权意识。同时, 大力宣传贯彻《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 提高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 促进生产经营者的自律, 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对河北省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态度、行为和认知水平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居民食品安全意识增强, 但安全认知水平较低, 城市居民法律意识比农村居民较强。本文就此调查结果提出了进一步健全质量监管体系, 完善农村食品市场体系以及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的建议。
居民食品安全 篇9
一、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的历史考察
1、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分析
从整体趋势看, 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消费结构调整期 (1985年~2000年) 。1985年以后, 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呈大幅下降的趋势, 由1985年的人均134.8kg下降至2000年的82.3kg, 大约下降了52.5kg。在人均粮食消费下降的同时, 城镇居民的蛋及制品、水产品、干鲜瓜果的消费大幅增加。蛋及制品从1985年的6.8kg增至2000年的11.2kg;水产品也从人均7.1kg涨到11.7kg, 与蛋制品的涨幅相当;干鲜瓜果以年人均增长1.6kg的速度增长, 2006年干鲜瓜果人均消费达60.8kg。
(2) 是消费结构稳定期 (2000年~2006年) 。进入新世纪以后, 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开始逐步趋于稳定。人均粮食消费虽然仍然下降, 但是下降幅度减慢, 人均消费粮食基本稳定在78kg的较低水平上。与粮食消费的稳定状态相对应, 蛋及制品、水产品、干鲜瓜果类食品的消费均趋于稳定, 人均消费量分别保持在10kg、13kg、60kg的水平上 (见表1) 。
我国城镇居民奶制品的消费一直呈现高速增长, 从1990年的4.6kg到2004年的18.8kg, 14年间增长了300%, 直至2004年城镇居民的奶制品消费才相对稳定在人均18kg水平线上。
2、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农村居民直接粮食消费出现了转折, 逐步步入新阶段, 人均粮食消费由1990年的262.1kg下降至2000年的250.2kg, 而到2006年则降至205.6kg, 在2000年~2006年间锐降45kg, 农村粮食消费处于大幅度的调整期。
在直接粮食消费下降的同时, 农村居民副食品消费逐年稳步上升, 肉禽及制品、蛋及制品、水产品、奶制品、酒、干鲜瓜果的消费均大幅度的攀升。1985年~2006年间, 人均肉禽及制品消费量由12kg增至2006年的22.3kg, 增长77%;人均蛋及制品和水产品的增长率相当, 增长超过100%, 2006年蛋及制品与水产品的消费量均达到人均5kg;而奶制品与干鲜瓜果的消费增幅最大, 均超过了200% (见表2) 。
3、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比较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见, 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不同的是, 自1985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还处于调整期, 食品消费结构尚处在不断的变动中, 除粮食消费呈下降趋势以外其他各类食品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与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相比而言, 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还没有明显的阶段性。从人均消费绝对量来分析, 农村居民各类食品的人均消费量几乎不足城镇居民消费的50%, 其中差距最大的是奶制品及干鲜瓜果的消费。2006年城镇居民奶制品人均消费为18.3kg, 而农村居民的人均奶制品消费仅为3.2kg, 城镇居民奶制品人均消费量高达农村居民的5.8倍。而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干鲜瓜果消费量是农村居民的3.2倍。从食品消费角度考虑, 现阶段城乡消费差距仍然很大, 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仍然处于调整期, 需要适当的政策引导, 从而优化其食品消费结构。
二、收入变化与食品消费结构的历史考察
1、居民消费中的食品消费状况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 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 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关系[2],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从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农村居民, 可从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来进一步考察。1985年~2000年间,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小幅度增加, 差距有所扩大;2000年~2006年间, 城乡差距开始拉大,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 年均增长率为9.4%,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虽有提高, 但只有6.8%的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85~2007)
从城镇与农村的恩格尔系数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1985年~2006年这大约20年的时间内, 城镇居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阶段的三级跳, 但农村居民仅从温饱阶段迈入小康阶段。进入新世纪时, 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均有一个质的提高,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9.4%, 可以说城镇居民已经迈入富裕消费阶段, 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刚从50%~59%的温饱阶段中解脱出来, 2000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9.1%。表面上看农村居民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进入了小康阶段, 但是从食品支出的绝对值观察可以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离真正的小康还有一段距离。进入小康阶段的农村居民食品支出仅有1106元, 而城镇居民在1996年进入小康阶段时的食品支出绝对值为2361元。因此让农村居民真正实现小康生活的最根本问题应该是从绝对值上提高农村居民的纯收入[3]。
2、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动
从国际经验看, 当一个国家居民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 居民生活将迈入小康阶段。那时国民的食品支出处于快速增长时期[4]。2000年我国跨入人均GDP为800美元的小康门槛。在1985年到200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处于消费结构调整期, 人均粮食消费下降的同时, 其他各类食品消费大幅提高, 如水产品从1985年的人均7.1kg增至2000年人均11.7kg;干鲜瓜果以年人均增长1.6kg的速度增长, 从44.3kg增至60.8kg。
在人均GDP超过800美元的2000年以后, 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开始逐步趋于稳定。人均粮食消费虽然仍然下降, 但是下降幅度减慢, 人均消费粮食基本稳定在78kg的较低水平上;水产品、干鲜瓜果类食品的消费也均趋于稳定, 人均消费量分别保持在10kg、13kg、60kg的水平上。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较为接近, 因此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与国际惯例相吻合。但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人均GDP, 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仍处于并会长期处于调整期, 农村居民粮食消费持续减量, 而肉蛋奶, 水产品等动物性食品及果蔬等植物性食品不断增加。
3、居民食品消费方式的改变
随着收入的增加, 城市化水平提高及生活节奏加快, 居民食品消费除了在家消费外, 居民直接在外饮食的次数与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在外饮食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78—2007)
本文以1999年与2006年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居民在外用餐的比率明显增加, 从15%增加到27%, 80%的增长率。2006年城镇居民在外饮食的开支是其购买粮食支出的2.8倍, 成为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重要支出项目。同时农村居民在外饮食的支出比重也越来越大。由此可见, 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外饮食将是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的趋势之一。
三、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对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的历史演变分析中, 发现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分为二个阶段, 分别为消费结构调整期与新世纪后的消费结构稳定期。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还处于调整期, 各类食品的消费还在变动中, 除粮食消费呈下降趋势以外其他各类食品消费均有增加。因此对于城镇和农村的不同食品消费需求, 应该出台不同的消费政策加以引导。不同的消费结构对农产品生产部门及食品加工企业也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如对于城镇居民, 食品加工企业应更加侧重对于加工食品的营养性、方便性及多样化的研究, 将更多的多样化健康食品投入市场。而对于农村居民, 市场应供给更多的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及果蔬等植物性食品。
虽然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处于变动时期, 但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随着收入的增长向多样化、营养化, 方便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还是一样不可阻挡的。
1、多样化。
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 居民对食品的需求就会发生变化, 因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食品需求结构由单一性变为多样性, 如由单纯对粮食的需求转变为对粮食和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多种需求;同时, 由于受消费习惯, 消费文化, 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更加的多样化。社会需求的这种变化, 必然要求农业产出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而成为引导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 食品加工企业的最基本动力。以乳品加工为例, 由于我国在90年代以后才兴起对乳品的消费, 因此目前国内乳制品结构和消费品种还比较单一, 主要集中于奶粉消费, 液态奶的消费较局限于大中城市, 不足部分严重依赖进口。我国食品企业在加工多样化食品方面还有很远的路需要走。
2、方便化。
随着收入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及生活节奏加快, 居民对食品消费方便化的需要越来越强烈, 如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27%的食品消费支出用于在外就餐, 相关研究也表明居民在外就餐会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显著增加。这都是居民对食品方便化消费的需求的表现。因此, 在未来产业发展中, 第三产业中的餐饮业将会占有一定的位置。
3、营养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以及工业化, 城镇化,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营养的转化。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生理活动所必须的三类主要营养素。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居民人均每天食物提供的热量, 蛋白质, 脂肪一直在逐年上升[6],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 营养素来源结构日趋均衡。城乡居民对食品及制品营养化的需求在未来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唐平, 柏先红.对中国农村食品消费商品化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04) .
[2]李幸, 文博.从恩格尔系数看中国居民的食品消费[J].农村经济, 2004, (02) .
[3]赵良庆, 李道芳.论恩格尔系数中的食品支出[J].现代经济, 2006, (08) .
[4]臧旭恒, 张继海.收入分配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 (06) .
[5]王恩胡, 杨选留.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演进及发展趋势[J].消费经济, 2007, (08) .
一户一表改造后居民用电安全管理 篇10
1 对改造的指标与质量进行改造或完善是确保居民安全用电的前提
结合我国电力企业颁布的《城镇一户一表改造的若干规定》, 各个网省电力企业, 为了减少与避免事故的出现, 防止改造的重复性, 制定了比较高的低压电网改造指标, 指明了改造中, 将绝缘铝芯线用绝缘铜芯线取代, 在进行改造之后应当实现30~50年的用电需要。实际上, 如此不分地方的技术改造与需要, 实施一刀切的策略是片面的, 不符合实际的。为了跟日新月异的改变与城镇建设相适应, 供电公司新建与改造城镇电网的分支线与主干线, 需要坚持“新城的高指标、旧城的低指标、城镇适当超前”的原则。对已经新建或改造的城市, 对其接户线与进户线的低压电网实施高指标的改造, 适合应用铜芯线。对于一些城镇等旧城, 任何时候都会重建, 需要实现目前居民用电的要求, 不需要改造的尽量不改造。对于一般的城镇, 因为缺少规划性, 发展存在差异性, 适合通过超前的原则改造低网, 应用绝缘铝芯线充当分支线与主干线。在管理这个环节上, 供电公司的介入要早, 在建设工程之前, 务必提出书面性的要求。在施工之前, 对电气施工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在施工过程中, 供电公司不定期与定期地检查工程质量, 在完成工程并且合格验收之后进行送电。
在技术这个环节上, 一是在分单元或分楼层统一安装电度表的位置, 不但装设刀闸、保险, 而且还要装设漏电保护器。二是在连接主干线和接户线或分支线的位置, 装设零线进行接地。三是在电网分支线和接户线或分支线的位置, 需要通过过渡线加以连接, 避免氧化接头导致接触性不好, 出现事故。因为一户一表始于近些年, 它的技术建设标准不够统一, 需要制定一户一表的设计、施工及验收的统一指标, 制定电力企业的相关指标。
2 产权的清晰化和安全职责的明确
针对居民住宅一户一表的改造, 任何供电公司都向居民收取了人工费与材料费, 由供电公司实施一致性改造。在进行改造之后, 它的进户线、接户线产权变得更加复杂化。如果出现人身装置和人员的安全事故, 务必以法律的程序解决相关问题。然而, 根据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原则, 供电公司无法举证产权归属, 肯定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策略是:一方面, 针对居民合表客户与想要移交产权的物业管理部门, 由供电企业实施一户一表改造之前, 跟产权部门签订资产移交协议。在进行改造之后, 跟产权部分门签订《配电设施安全管理备忘录》。通过背书式合同的方式, 使得一户一表居民客户清晰安全职责与产权分界点。另一方面, 针对物业管理单位与不想移交资产的部门, 而政府与居民又想要求实施一户一表的, 首先将产权绕开, 使得供电中间层管理取消, 由供电公司直接性地进行抄表到户, 再将产权的问题逐步地解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一些问题的解释, 非高压电网导致的人身伤害赔偿, 重点是根据产权划分的安全职责。为此, 划分低压电网的产权十分关键。根据合法、合理的原则对供用电双方的产权进行明确, 也就是居民客户拥有接户线、进户线和将来的线路产权, 而之前的线路产权属于供电公司。国务院电力管理单位需要补充与修订《供电营业规则》的相关产权划分要求。
3 创建安全监督系统与安全保证体系
3.1 创建四级安全监督系统
营销部门需要设置专门的安全监督人员, 供电公司应当将四级安全责任网创建出来, 从而使得四级安全监督系统 (客户安全监督员———用电检查抄表员———营销部安全员———基层供电公司安全专责) 形成。
3.2 创建营销部门的安全保证体系
第一, 供电公司在营销部门推广安全月活动检查、春秋季安全大检查等内容, 对配电网接户线和进户线每一年实施两次安全大检查, 进而减少与防止事故的出现。第二, 贯彻实施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只要是供电公司设计和施工所导致的任何质量问题, 不管是不是导致一定后果的出现, 都应当实施考核与承担一定的职责。第三, 建立规章制度, 注重加大考核。供电公司应当对安全事故考核制度加以创建与健全, 根据供电公司的职责大小与理赔金额的多少, 对相关的职责人员实施相应的处罚。第四, 应当增强营销工作者的安全观念, 强化营销人员学习与培训《安规》以及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 持续地增强营销工作者的业务和技术能力。遵循每一个月安全分析例会制度与每一周一次的安全学习制度, 让营销工作者时刻保持警惕。
4 结语
在进一步改造城乡电网的影响下, 加速了城镇居民住宅一户一表的增长。为了防止与减少装置以及人身的伤害事故, 让城镇居民的用电变得更加安心, 以及使得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有待提升, 供电公司需要强化一户一表的安全管理。
摘要:在居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影响下, 居民用电量不断地增加, 为此, 供电公司应当不断地创新营销体制, 搞好一户一表改造之后居民用电的服务、安全管理、用电保修工作, 强化建设综合性的客户服务中心, 提高客户终端服务作为重点的服务思想意识, 持续地拓展与创新服务范围, 增多服务的方式, 健全服务的功能, 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最终确保居民用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一户一表,居民用电,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宁深安.南京市实行一户一表“光明工程”[J].大众用电, 2000, (05) :12.
[2]贺宏波.一户一表管理方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07) :178.
[3]赵刚, 李文, 展杰.一户一表改造后的用电管理及服务问题[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3, (02) :156.
居民食品安全 篇11
摘 要:通过对乌鲁木齐城镇居民农产品安全标识识别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营销乌鲁木齐城镇居民购买带标农产品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农产品带标上市。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归纳分析法。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影响乌鲁木齐城镇居民购买带标农产品的主要因素有消费者个人基本情况、农产品安全标识识别情况、购买渠道以及消费习惯情况等。应当加强农产品安全标识宣传,促进农产品带标上市,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引导消费者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
关键词:乌鲁木齐;农产品安全标识;带标上市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6.021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ognition of Safety Ident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Urban Residents in Urumqi
XIAO Jiaojiao, RE Ziyan·Wakas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 Xinji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survey of urban residents in Urumqi agricultural products security identity recognition, marketing analysis of Urumqi urban residents purchase with the label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view of these factors put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and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standard market.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r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uction analysi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influence of Urumqi urban residents to purchase scal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main factors are consumers personal basic situation,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o recognition, buy channel and consumer habits etc.. Should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product safety identification, promote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standard listing, establish a sound agricultural product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and guide consumers to develop good shopping habits.
Key words:Urumqi; agricultural product safet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 listing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社会问题,特别是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安全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在食品消费中,食品安全识别能够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2015年4月,我国通过了新的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于部分食品在安全标识方面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规定,并提出了农产品带标上市。所谓带标上市,就是指农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依据农产品安全标识使用标准,相关农产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经过专业认定机构验证后,在销售过程中使用相应的安全标识,标明质量安全信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中,可以通过观察其使用的安全标识,获取相应的质量安全信息,从而使得质量安全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一个属性因素。而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过程中,消费者自身的一些因素也会对其购买带标农产品行为产生影响。
1 关于乌鲁木齐城镇居民购买带标农产品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从影响乌鲁木齐城镇居民购买带标农产品的影响因素情况来看,主要有消费者个人基本情况、农产品安全标识识别程度、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以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因素。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实际回收有效问卷为368份,样本数量为368份。
1.1 消费者个人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中,性别与年龄因素是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识别的重要因素,个人基本情况统计见表1。
调查过程中发现,消费者的年龄越大,在食品安全标识方面的识别程度就越低,同时男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标识识别程度普遍要高于女性消费者。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20~50岁之间的消费者在安全标识识别程度方面最高,而男性消费者比女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标识识别程度平均高出5%。此外,在影响乌鲁木齐消费者购买带标农产品的个人情况因素中,收入因素、学历因素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收入越高、学历越高,越倾向于购买带标农产品。
1.2 农产品安全标识识别情况
农产品安全标识识别情况主要是指消费者对各种农产品的食品安全识别的基本认知情况,以及被调查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情况等,如被调查者平时是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被调查者是否了解食品安全法、是否会维护自己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合法权益[1]。主要的评价指标有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安全标识的认知情况、对于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情况、对食品安全法的关注情况等。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在食品安全法关注情况方面,经常关注食品安全法的被调查者只有75人,所占比例20.38%,偶尔和从没关注食品安全法的人数有293人,所占比例79.62%。消费者的整体农产品安全识别程度较低。但是对于农产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越高的消费者,越倾向于购买带标农产品。
1.3 购买渠道情况
购买渠道因素也就是指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中,不同的购买渠道对于选择带标农产品的影响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在乌鲁木齐城镇居民购买农产品的渠道中,选择就近的人数比例最多,其次分别为超市、认证专柜和农贸市场。例如在就近这一购买渠道中,主要是指消费者住宅附近的菜摊、水果摊等,这些购买渠道的农产品大多数并没有相关的安全标识,在农贸市场中,同样大部分农产品不具有安全标识,因而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过程中也就无法选择带标的农产品[2]。而在超市、认证专柜所销售的部分农产品具有安全标识,并且在调查中也验证了这一现象,选择超市和认证专柜的消费者,其购买带标农产品的比例远远高于选择就近和农贸市场购买渠道的消费者。
1.4 消费习惯情况
消费者的个人消费习惯会对其购买带标农产品因素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消费习惯包括消费者的农产品购买渠道习惯、购买过程观察标识信息的习惯以及在农产品食用方面的偏好等。在这些因素中,对于影响消费者购买带标农产品行为最大的因素为消费者观察标识信息的习惯[3]。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52.99%和47.17%的被调查者偶尔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法,从没有关注过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法的消费者也占到了20.65%和36.60%。目前乌鲁木齐城镇居民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中,普遍还缺乏较好的消费习惯,大多数消费者不注重日常观察农产品的安全标识信息,这是导致乌鲁木齐城镇居民购买带标农产品情况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
1.5 模型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了基本数据,为了解这些数据项目对于消费者农产品购买行为中的影响显著性,选择了回归分析作为本文对各种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本文在建立模型中,使用了SPSS数据分析软件,新疆消费者购买带标农产品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标示公式为:
假设y=1表示消费者购买了带标农产品,y=0表示消费者没有购买带标农产品,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代入Xi。其中在第i个被观察事件中发生的概率用Pi表示,没有发生的概率用1-Pi表示,自由变量Xi组成它们相关的非线性函数。Pi/(1-Pi)表示事件会发生与没有发生的概率比,也被称之为事件发生比,比值一定为不为零和负值(因为0 ln()=α+βixi+ε 其中,Pi标示购买带标农产品概率,1-Pi表示未购买带标农产品概率。在本模型中,所有自变量均为虚拟变量,分别是性别、年龄、学历、收入、消费习惯、购买地点、食品安全标识识别程度、价格。 通过模型分析发现(表2),女性比男性更加倾向于购买带标农产品,学历越高的消费者,越倾向于购买带标农产品,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收入因素与消费者购买农产品行为显著正相关,收入越高,越倾向于购买带标农产品。同时,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安全标识的识别程度越高,越倾向于购买带标农产品。 2 调查结果评述 通过对乌鲁木齐城镇居民的农产品购买行为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当前乌鲁木齐城镇居民购买带标农产品整体情况不佳,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倾向于购买带标农产品,并且在实际购买渠道中,主要的购买渠道农产品也并没有使用相应的安全标识。从消费者的个人基本情况来看,由于当前乌鲁木齐城镇居民中,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群体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情况并不高,缺乏对于农产品安全的关注,不了解相关农产品安全标识信息。同时,从当前乌鲁木齐农产品的销售情况来看,大部分农产品没有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安全标识,农产品带标上市制度实施效果不佳,也是消费者不注重购买带标农产品的重要因素。由此也反映出农产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4],例如缺乏对于农产品安全标识知识的宣传推广、没有做到较好的带标上市、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以及消费者购物习不佳等。 3 关于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的相关建议 3.1 加强农产品安全标识知识的宣传推广 在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中,首先应当加强对于农产品安全标识知识的推广,通过各种宣传途径进行宣传,促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标识信息,提高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安全标识的重视。食品安全标识知识宣传是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识别能力的重要途径,相关政府部门应当联合食品企业、零售商等开展统一的宣传活动,这对于提高食品安全标识知识宣传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5]。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在引导消费者购买带标农产品中发挥相应的作用,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带有食品安全标识的农产品。在宣传推广中,相关政府部门、市场管理部门以及超市、农贸市场等单位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引导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过程中关注农产品安全标识,相关导购人员应当为消费者讲解农产品安全标识信息。 3.2 促进农产品的“带标上市” 促进农产品带标上市是规范农产品安全管理的一个基础措施,经过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等各个过程进行相应的质量安全检验和认证,严格按照标准使用农产品安全标识,提升农产品安全标识的公信力[6]。在促进农产品代表上市中,应当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行业标准,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食品领域,如乳制品等,应当明确规定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标识使用方面的责任,一旦发现食品企业没有按照规定使用食品安全标识,则对企业进行处罚。按照认证流程,对农产品进行再包装,并且使用食品安全标识,这一工作也可以由超市农产品供应商承担。整体而言,通过这种完善的流程和严格的制度,规范农产品在安全标识方面的使用行为,对于一些非法使用安全标识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单位,应当加大处罚力度,追究销售单位的责任。
3.3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也就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农产品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等各个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录入,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农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或者多维彩码,即可获得该农产品的产地信息和加工信息等,了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情况。建立完善的食谱安全追溯系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主导,联合多个部门建立起统一的食谱安全追溯系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7-8]。同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在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后,借助于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仓储物流等环节进行信息跟踪和调查,判断是哪个环节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9-10]。通过这种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能够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11]。
3.4 引导消费者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
消费者在农产品购买过程中的购物习惯,特别是观察农产品安全标识信息的习惯会对其购买带标农产品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为了促进消费者购买带标农产品,应当引导消费者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在购买农产品过程中积极观察相关的农产品安全标识信息[12]。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和销售单位都应当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引导消费者去观察农产品的安全标准,使得消费者了解农产品安全标识的相关内容只是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自身来说,也应当积极主动的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选择更加规范的农产品购买渠道,并且在购物过程中,养成观察农产品安全标识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了解农产品安全标识信息。
4 结 论
本研究通过对乌鲁木齐消费者农产品购买行为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当前乌鲁木齐城镇居民在购买农产品中,普遍不重视购买带有相关安全标识的农产品,缺乏对于农产品安全问题的较好关注和认知。同时,部分农产品购买渠道中的大部分农产品也并不具有相关的安全指标,没有严格执行农产品的带标上市,这也是导致消费者购买带标农产品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关于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相关建议,促进农产品代表上市,加强农产品安全标识宣传,培养消费者良好的农产品购买习惯。
参考文献:
[1]华红娟,刘一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基于某葡萄合作社和企业的案例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12):34-39.
[2]马巧云,巩亚娣,刘同生,等.食品安全恐慌的危害、成因及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7):110-113.
[3]叶云,胡月明,何永贤,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识的综合应用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3 (11):25-27, 31.
[4]陈彦彦.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30-33.
[5]张满林.流通领域农产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优化与创新[J].农村经济,2014 (4):18-21.
[6]王志刚,杨胤轩,刘和,等.消费者对农产品认证标识的认知水平、参照行为及受益程度分析——基于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问卷调查[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 (6):38-44, 59.
[7]杨信廷,钱建平,孙传恒,等.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2014,45(11):212-222.
[8]尹玉伶,何静.我国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88-490.
[9]王学军,龙文静.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法规和政策的现状与展望[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 (4):617-622.
[10]桂芳芳.简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J].山西农业科学,2016 (2):266-270.
[11]王东亭,饶秀勤,应义斌.世界主要农业发达地区农产品追溯体系发展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14 (8):236-250.
居民食品安全 篇12
苏州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新兴工业化移民城市, 市民构成多元化, 安全用药意识和水平参差不齐, 为了解苏州市常住人口所具有的安全用药常识和用药行为现状, 本研究于2013年1月进行了调查, 以便为进行有效的药学服务、宣讲安全用药提供合理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苏州市20岁以上城乡居民 (包括外来务工人员) 。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 在苏州市各行政区即姑苏区、园区、高新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分别随机抽取1~2个小区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1.2.2 调查方法
参照文献[3-5]和专家意见, 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药学专业教师和大学三年级学生深入各区随机进行回顾性调查, 采用统一指导语解释问卷内容, 由调查对象亲自填写。问卷当场发放, 当场回收。调查内容除一般情况外, 包括用药常识、用药行为、自备药保管方式、用药知识获得途径及对用药知识的需求程度四部分。对答题情况采用赋值法, 答对得1分, 答错或不答得0分。
1.3 统计学方法
原始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方法主要为描述性统计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卷320份, 收回312份, 其中有效卷294份, 有效回收率为94.2%。其中, 男性占41.8% (123/294) , 女性占58.2% (171/294) ;年龄≤30岁占21.1% (62/294) , >30~50岁占35.4% (104/294) , >50岁占43.5% (128/294) ;小学及以下学历占13.9% (41/294) , 初中学历占22.1% (65/294) , 高中学历占25.8% (76/294) , 大学及以上学历占38.1% (112/294) ; (离退休前或现任职业) 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占4.4% (13/294) , 教师占12.9% (38/294) , 农民占15.0% (44/294) , 自由职业占17.3% (51/294) , 企业员工占37.1% (109/294) , 其他职业占13.3% (39/294) ;54.7% (70/128) 的老年被调查者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
2.2 用药常识知晓情况
用药常识问题的设置以市民常见的感冒和慢性病用药为主, 294名被调查者中回答正确人数及百分率见表1, 不同年龄、职业、学历居民用药常识掌握情况的比较见表2。
由表1可知, 对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感冒是否必须用抗生素的问题, 调查结果较2011年的报道[6]有所好转, 但仍有34.7% (102/294) 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错误答案;可见这几年相关政府机构、媒体对抗生素滥用问题较多的关注、报道、宣讲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力度还不够, 仍需加强这方面的公众教育。而面对市场上品种繁多的感冒药, 有近70% (201/294) 的被调查者在自行选用中成药时, 不知有风寒、风热的区别, 选对了是侥幸, 选错了则越吃病越重还浑然不知, 只怪药不好。有近半人数[49.7% (146/294) ]不知道同一种药物会有不同的商品名, 这与近半人数[49.3% (145/294) ]用药前从不看药品说明书可能有一定的关联性。
由表2可知, 不同人群用药常识知晓情况均有较大差异, 其中年龄越大的被调查者答对率越低,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25.503, P<0.01) ;文化程度越高的被调查者答对率越高,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61.832, P<0.01) ;不同职业的被调查者答对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其他、自由职业、企业员工、农民,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61.554, P<0.01) 。
另外, 高达94.9% (279/294) 的被调查者不知药物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89.8% (264/294) 的被调查者不知道药物热, 86.4% (254/294) 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某些药物会引起胃出血。
2.3 用药行为
由表3可知, 相较于对用药常识的知晓情况, 具体的用药行为正确程度明显降低。65.3% (192/294) 被调查者知道感冒不必用抗生素但只有55.4% (163/294) 的被调查者能做到感冒时不擅用抗生素。除27.2% (80/294) 的被调查者会经常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外, 其余50.7% (149/294) 的被调查者只是偶尔关注, 15.3% (45/294) 的被调查者从不关注, 甚至有6.8% (20/294) 的被调查者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药物不良反应。
由表4可知, 不同人群用药行为正确率差异不大, 得分相对较高的是教师, 得分相对较低的是农民和小学以下学历者, 但各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被调查者家庭药物保管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 家庭药物的保管方式正确率较低, 合计平均为32.4%。其中, 27.9% (82/294) 的家庭有专用药箱或抽屉存放药品;39.1% (115/294) 的家庭能做到内、外药品分开存放;30.3% (89/294) 的家庭会经常清理家庭储药。限于问卷篇幅, 本研究没有设置更多的问题, 仅有的3个问题显示了大多数家庭药物存放较随意, 对药品存放条件对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 需要多开展这方面的服务和教育。在不同人群中, 3个问题的总答对率相对较高的是教师, 平均为40.4% (13/38、17/38、16/38) ;最低的是农民, 平均只有22.7% (4/44、18/44、8/44) , 但各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用药知识获得途径及对用药知识的需求程度
只有32.7% (96/294) 的被调查者所在社区或单位曾开展过药物知识讲座。被调查者用药知识主要获得途径依次为:电视37.3% (107/287, 缺失7例, 下同) 、专题讲座17.8% (51/287) 、报刊杂志15.0% (43/287) 、网络12.2% (35/287) 、小区宣传栏11.2% (32/287) 、其他6.6% (19/287) 。96.6% (284/294) 的被调查者期望药师能提供更多的合理用药知识、用法用量和用药时的注意事项。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由于用药常识的不足, 苏州市居民安全用药状况仍存在诸多问题, 有着较大的改善空间。
3.1 不同人群安全用药KAP分析
苏州市居民对安全用药常识知晓情况在不同年龄、学历、职业人群间存在显著差异, 呈现年龄越高、学历越低得分越低的趋势。而众所周知, 高年龄者正是用药的高峰人群, 相对较低的文化程度、认知能力, 导致用药安全隐患较多[7]。对用药行为和自备药保管方式不同年龄、学历、职业人群答对率都非常接近, 反映出被调查者存在对安全用药的知、信、行 (KAP) 不一的问题, 用药时一些错误的做法已成了大家的共识, 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知识毕竟是形成正确用药态度的基础, 也是改变用药行为的关键, 对用药知识了解多的被调查者不良用药行为相对少于对用药知识了解少的被调查者, 这与梁赤波等[8]的调查相同。因此, 通过多种干预策略提高苏州市居民用药知识水平是减少药物滥用、乱用现象的根本方法, 尤其要加强城镇社区, 特别是农村的用药安全宣传和服务。
3.2 不同人群需进行不同形式的安全用药教育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了需要了解更多的安全用药知识的愿望。政府可以考虑把安全、合理用药的科普知识教育列为全民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主要部分,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例如, 针对青年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解力、便利的受教育条件, 学校可开设安全用药常识课程, 提升他们安全用药意识, 培养其规范的用药行为, 尤其可利用在校大学生对家人和周围人员具有的较强的影响力, 通过他们将科学用药知识和理念传递给公众, 同时也为日后的儿童安全用药打下基础。对已就业的中青年则可通过公共平台以短信、微博、微信等喜闻乐见的时尚方式, 经常性地传递安全用药信息。对老年人和知识层次不高者, 除经常性的通过发放通俗易懂的小册子、举办小区板报、公益讲座等宣传方式开展相关教育外, 重点应放在建立健全社区药学服务制度上, 充分发挥执业药师在公众用药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适时地提供一对一的用药指导。
3.3 建议提供用药指南或用药指导标签
本调查发现, 相当多的被调查者用药前不看说明书是因为看不懂。在美国, 药品制造商需制定专供患者阅读的“用药指南”, 通过药房发给患者[9]。在英国, 《英国国家处方集》附录中有一组30个“患者用药指导标签”, 供药师调配药品时提供给患者, 提醒用药者使用该药时应注意的事项[10]。建议借鉴国外经验, 或制药企业在提供专业性强的说明书之外, 同时提供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较大字体、有适当配图、便于老年人和文化水平不高者阅读的用药指南;或建立我国统一的患者用药指导标签, 以确保疗效和降低用药风险。
总之, 应针对社会普遍存在的各种用药问题, 采取多种措施, 做到让社会有药用, 让公众会用药, 为尽可能减少药物滥用、误用、错用, 减少药害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全斌, 乔明艳, 钱宏波, 等.自我药疗的现状调查分析[J].医药导报, 2010, 29 (3) :412-413.
[2]邵蓉, 李奕璋, 蒋正华.现行法律政策视角下的安全用药问题[J].中国药房, 2010, 21 (22) :2019-2022.
[3]白利颖, 吕丽婷, 崔晨, 等.老年患者不安全用药行为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1 (5) :6-8.
[4]张凤莲, 谢凤珠.深圳某社区儿童家长安全用药知识基本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 2010, 21 (5) :465-467.
[5]陈明, 罗均, 黄勇波.安全用药知识与不良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8) :220-221.
[6]杨露, 蔡婷, 韩旭, 等.473名苏州市居民抗生素知识和用药行为的调查分析[J].抗感染药学, 2011, 8 (2) :109-113.
[7]彭艾莉, 刘立亚.社区老年人安全用药情况调查与建议[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4) :19-21.
[8]梁赤波, 钟署娥, 王芝桃.东莞市某镇居民家庭安全用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 2013, 20 (2A) :28-31
[9]Anon.Medication Guides.[EB/OL].http://www.fda.gov/Drugs/DrugSafety/ucm085729.htm.[2011-07-29].
【居民食品安全】推荐阅读:
安全社区居民调查问卷07-29
安全通过学习、居民小区07-30
居民楼消防安全提示10-18
居民住宅系统安全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05-17
社区建立义务巡逻机制提升居民的安全感11-12
探索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为广大居民提供消防安全精细化服务06-28
淮安市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11-17
农村居民如何城镇居民05-28
老年居民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