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类型

2024-06-17

居民类型(共4篇)

居民类型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以及土地、住房、福利等方面的改革,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城市居民的住房观念和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便是在保定这样的中小城市, 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住房消费的热潮。面对巨大的住房消费需求, 和相对紧缺的土地资源, 地产商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开发土地利用效率高的小高层、高层等类型住房, 多层住宅则越来越稀缺。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 居民对住宅类型的偏好有没有发生变化?小高层、高层住宅建筑外表美观亮丽, 建筑质量高, 自然通风, 采光好, 上下电梯, 出入方便;而多层住宅则公摊少, 费用低, 价格低廉。不同住宅类型各有优点。那么, 居民究竟喜欢什么类型的住房呢?没有经过调查研究, 只通过观察是得不到精确答案的。本文利用统计学知识, 通过调查搜集数据, 并对搜集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对应分析和多维偏好分析, 从而得出结论。

二、对应分析简介

对应分析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相依变量统计分析技术, 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 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它最大特点是能把众多的样品和众多的变量同时作到同一张图解上, 具有直观性。另外, 它还省去了因子选择和因子轴旋转等复杂的数学运算及中间过程, 可以从因子载荷图上对样品进行直观的分类, 而且能够指示分类的主要参数 (主因子) 以及分类的依据, 是一种直观、简单、方便的多元统计方法。

三、实证分析

1. 数据搜集

本文以保定市为例进行研究, 委托保定市指南针市场调查传播咨询有限公司进行本次调查。为了使所收集的数据具有代表性, 本次调查以保定市居委会为样本框, 对现有住户进行抽样。抽样方法采用二相分阶段抽样法抽取样本户, 一相:确定样本抽样范围, 首先搜集保定市市区总户数及三个辖区户数 (注:没有把高开区从新市区中分离出来) , 按比例确定社区居委会数。第二, 搜集三个辖区的街道办事处和下辖的社区居委会数, 按照概率随机等距抽样的原则抽取各市区的居委会。二相:确定样本户数, 首先, 在上阶段确定的社区居委会中, 随机抽取居民小区;其次, 实地进入上阶段确定的居民小区, 按照左手原则, 每个市区抽取10户以上的样本户, 确定样本户的具体位置。本次抽样调查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 进入居民生活区实地抽取, 具有准确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其中, 新市区共有12198户, 选取居委会13个, 样本户数为131个, 占总户数的43.7%;北市区共有80451户, 选取居委会9个, 样本户数为87个, 占总户数的28.8%;南市区共有76550户, 选取居委会8个, 样本户数为82个, 占总户数的27.4%。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290份, 回收率为96.7%。

2. 研究说明

影响保定市居民选择住房类型的因素很多, 本文只研究居民的年龄、学历和家庭月收入等因素与住房类型之间的关系。住房类型包括:高层、小高层、多层和其它 (主要有平房、别墅等) ;年龄分为:25岁以下、26-35岁、36-45岁和45岁以上;学历分为:本科以上、大专、高中或中专、高中以下;家庭月收入分为:2000元以下、2000-4000元和4000元以上。

第一步, 通过对应分析分别研究年龄、学历和家庭月收入与住房类型的关系, 最终找出各个因素之间相对应的部分;第二步, 通过多维偏好分析研究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和住房类型多变量之间的关系, 更精确的得出什么特征的居民选择什么类型的住房。

3. 数据分析

将调查所得数据输入SPSS数据文件, 进行加权处理后, 选择Analyze-Data Reduction-Correspondence Analysis进行对应分析, 结果如下。

(1) 年龄与住房类型的对应分析

25岁以下的年轻人较喜欢小高层住宅;26-35岁的居民较喜欢小高层和多层住房;36-45岁的中年人偏好较为广, 与各住宅类型无明显对应关系;45岁以上的居民偏爱其他类型和多层的住宅。可见, 保定市的中青年居民较喜欢小高层住宅。近些年, 小高层的市场供应量增大, 市场接受度也有不断提高, 中青年人成为了最早的接受者。多层住宅由于其费用小、公摊少、房型好等优点最受中老年人青睐。而高层住宅与年龄无相对应关系, 但与36-45岁相聚较近, 最受这部分居民喜爱。

(2) 学历与住房类型的对应分析

本科学历以上的居民较喜欢多层和小高层;高中以下学历的居民喜欢其它类型的住房;高层和学历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明显。学历越高的居民对小高层、高层住宅的接受程度越高, 学历较低的居民户偏爱其他类型和多层住宅。

(3) 家庭月收入与住房类型的对应分析

家庭月收入在2000-4000元之间的中等收入家庭较喜欢多层住宅;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较喜欢其它类型的住房, 多偏爱平房;各收入层次对小高层的喜好程度都相差不大;高层和家庭月收入关联较小, 但与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最接近。总之, 收入高的家庭倾向于高层、小高层住宅;收入低的家庭偏爱价格低廉的多层和平房。

4. 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与住房类型的多维偏好分析

在多维偏好分析中, 最为明显的一组就是年龄在35岁以下, 学历为本科以上, 家庭月收入在2000-4000元之间的居民, 他们往往偏爱小高层住宅。

四、结论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小高层住宅主要受中年轻人, 学历水平较高, 收入中等的居民喜爱;高层住宅则受到一些高收入居民的青睐;喜爱多层的居民较广泛, 但主要集中在收入偏低, 年龄较大的居民中;还有些学历较低, 年龄大的低收入居民偏爱其他类型住宅。

根据以上结论, 房地产开发商可以根据准备开发项目所针对的居民特征确定开发的住宅类型。比如, 开发项目主要针对学历较高的高收入者, 则可考虑开发高层住宅;开发项目主要面向年轻人, 则开发小高层较适宜;主要面向中老年人的开发项目应建为多层住宅, 等等。当然, 本文只分析了影响居民偏好的部分因素, 由于影响居民购房的因素很多, 本文所分析的这些因素并不一定就决定居民的消费选择。这里只是给房产开发商一个指向作用, 以便更加合理的开发房地产、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黄美均, 高宏静:南京市中等收入水平家庭住宅偏好研究[M].城市开发, 2001 (6)

[2]卢纹岱:SPSS for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居民类型 篇2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82-1

为了给社区居民提供指导性的医学服务,摸清我社区女性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病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2002—2007年我们制定了统一的调查表,主要针对女性常见病、多发病,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体检,以提高疾病的诊断率。

1调查方法

在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内随机抽取6个居民社区为调查点,调查点内所有现居住的女性均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如姓名、现住址、联系电话、乡镇街道名称。(2)个人基本信息表,以表格的形式由调查对象填写包括血型、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生育状况、过敏史、既往史、家族史、遗传史等。(3)医生填写:患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如症状、体征、其生活方式、包括体育锻炼、饮食习惯、吸烟情况等。现存的健康问题,如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疾病,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住院情况,主要用药情况等。(4)妇科体检情况,如乳腺、外阴、阴道、宫颈、宫体、附件等可结合B超等辅助检查报告。(5)中医体质的辨识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秉质等。体制辨识方法根据王琦教授的理论“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 [1]。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确定。其主要内容包括:(1)平和质:正常体质。(2)气虚质:肌肉松软,声音低,易出汗,易累,易感冒。(3)阳虚质:肌肉不健壮,常感手脚发凉,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欢吹空调,喜安静,性格多沉静、内向。(4)阴虚质:体形多瘦长,不耐暑热,常感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常大便干结,易失眠。(5)痰湿质: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易出汗,且多黏腻,经常感觉脸上有一层油湿热质。(6)血瘀质:皮肤较粗糙,眼睛里的红丝很多,牙龈易出血。(7)湿热质:面部、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易生粉刺,皮肤易瘙痒。常感到口苦、口臭,脾气较急躁。(8)气郁质:体形偏瘦,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常有胸闷,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易失眠。(9)特禀质:这是一类体质特殊的人群。其中过敏体质的人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

2诊断依据:根据郑怀美主编《妇产科学》第三版教材拟定[2]。

3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在30~40年龄段的女性患病率最高,达57.4%,而青春期及绝经期的女性患病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绝经后异位的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服用性激素使排卵受到抑制时,能阻止此病的发展,故其发病可能与卵巢的周期性排卵有一定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痛经多为患者的主诉症状,而不孕、月经不调也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因此在患者主诉有这样的症状时,我们通过问诊及做相应的检查,可以及早诊断,防治漏诊。

表1 136例不同年龄患者患病情况

年龄例数百分比(%)

<16岁00

16-20岁21.2

21-30岁3022.1

31-40岁7857.4

41-50岁2619.3

>50岁00

表2 子宫内膜异位症各种症状分析情况

症状例数百分比(%)

痛经9872.1

放射痛3425

性交痛118.2

不孕4331.6

月经不调4835.3

乳房胀痛2216.2

表3 13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体质类型例数百分比(%)

平和质10.73

气虚质64.42

阳虚质4331.62

阴虚质64.42

痰湿质2216.17

血瘀质4432.35

气郁质128.83

特秉质21.46

从表3可以看出,血瘀质及阳虚质患者所占的比例较高,瘀血形成以后,成为有形之实邪,停留于体内,瘀阻于冲任胞宫,不通则痛,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阳气能推动气血的运行,阳气不足,气化不利,则可使水湿、瘀血停留于体内。阳气还有温煦的作用,因此阳气不足,又可失去其温煦作用,可使寒湿凝滞,瘀血留着而不化。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机主要是瘀血,因此凡是可引起瘀血凝滞的因素皆可导致本病的发生。而痰湿、气郁、气虚、阴虚又可成为瘀血的因素。

因此,通过对社区居民健康做系统的调查,可及早发现疾病隐患,通过宣传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措施,可使女性了解认识潜在的危险因素,从而通过中医的理论如活血化瘀,温阳,益气,解郁等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减少本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居民类型 篇3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地, 也是农村土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农村居民点的地域类型形成受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株潭地区境内地形复杂, 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密度相差悬殊, 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农村居民点地域类型。本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为实证研究区域, 开展该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地域类型及特点研究, 对于揭示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布局类型、特征、规律及对其他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调控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1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地域类型

1.1 点状分布的农村居民点类型及特征

长株潭地区境内地形条件复杂, 为适应自然环境条件, 农村居民点布局大多都是农村居民点+家庭责任田的“院子”, 故其规模小, 单家独院式的农村居民点占很大比例, 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 呈满天星式的布局格局。

这种类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 规模较小, 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同时, 其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受村庄规模限制, 配套不够完善, 对现阶段组织大规模生产、改善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十分不利, 不能实现大规模的农村生产, 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有不利影响。

1.2 线状分布的农村居民点类型及特征

线状布局就是农村沿线性的道路、水体等成条状分布, 这种布局的线性地貌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如农村居民点沿河流的两岸分布或江河交通线线状分布, 丘陵区沿等高线线状分布, 沿海塘等水利工程线状分布, 沿公路铁路等交通线线状分布等等。这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 丘陵地区地势低平区一般是农田, 村庄多是依山而建, 分布在小山的周边。而在平原地区往往两城市间几十公里长的国道两侧全是农民住房, 交通运输业的历史演变既反映又带动了农村村庄的发展。线状式布局是长株潭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一种重要的布局模式。

线状式布局能够方便农村交通、加强各个农村居民点之间的交流联系, 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但在布局时容易出现不间断无止境地沿道路、河流进行建设, 对土地资源造成浪费, 同时, 沿河流与公路发展时, 易对沿岸或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3 团块状分布的农村居民点类型及特征

团块状式布局主要是在地形比较平坦的平原区域内, 由于区域内的交通线路密集, 在交通线路交汇处, 形成一些团块状农村居民点类型, 该类型是在经济和交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布局形式, 黄花镇, 因毗邻黄花机场, 交通得到了改善, 经济飞速发展, 农村居民点慢慢聚集, 形成团状式的布局。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 把农村居民点的居住、生产、服务设施等用地集中连片分布形成集团式布局, 有利于经济地利用土地资源。

团块状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大、结构布局紧凑、规模等级明显, 便于组织工业生产和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大面积发展。规模大, 使得耕作半径较大, 耕作距离远。对地形要求很高, 不适合在山区发展块状式农村居民点。

2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点用地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它的变化一方面受到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背景的直接控制, 另一方面也受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

2.1 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而地形地貌对于居民点的分布尤为明显, 居民点的产生和发展, 与自然环境条件存在密切的联系。自古湖南就是鱼米之乡, 农业比较发达, 早在古代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农村居民点。以长沙浏阳市为例, 浏阳市地势东高西低, 西北部的淳口镇、沙市镇地形平坦, 农村居民点稠密, 占地面积大, 由于受到大围山、连云山、九岭山三山的阻隔, 山区地区农村居民点则较为零星散乱。以株洲茶陵县为例, 茶陵县西北有武功山绵亘, 东南有万洋山蜿蜒, 中部和西部丘岗起伏, 地势朝中部, 西南部倾斜。并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形成一个三面环山, 朝西南开口的半环形盆地。西南部马江镇、枣市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明显多于东南部山地地区。

总的来说, 长株潭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 山地比较多, 所以农村居民点布局多受到地形的影响, 平原分布较广。

2.2 社会经济因素

农村居民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 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这就决定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与社会经济转型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长株潭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特点, 可以将因素归纳为城市化、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交通因素等方面。

2.2.1 城市化

城市化是引起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因之一。2001~2009年长株潭地区城市化水平逐年稳定攀升, 其中, 长沙作为省会城市, 城市化水平最高, 与株洲湘潭的城市化水平有一定的差异, 株洲和湘潭的城市化水平相差无几, 由于城市化的推进, 农村人口不断下降, 相对于1996年, 截止至2008年农村人口下降了235.12万人, 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城市, 配套设施需要不断完备, 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减少1731.98hm2, 所以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推动长株潭居民点演变的一个重要驱动。

2.2.2 经济因素

农民人均收入情况直接反映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也是重要的经济指标。随着长株潭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2001~2009年长株潭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得到了较大的增长, 2001年人均收入为8839.11元, 2009年人均收入达到22716.37元, 增长幅度高达157.00%, 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建房的需求更为旺盛, 相比2008年, 2009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到55.33m2。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长株潭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具有较大的刺激作用。

2.2.3 交通因素

道路与居民点的分布关系极为密切, 在道路附近一般都有居民点的存在。近年来, 为了加快长株潭地区一体化, 政府提出了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方案, 推行“公交优先”与“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立志于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正在建设当中城际铁路也刺激到各站点地区的发展, 比如暮云镇、白马垄。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人民的生活和出行得到了完善, 可见长株潭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有很强的道路指向性。

3 结束语

居民类型 篇4

对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 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已有文献利用中国数据实证检验了收入水平和结构、收入风险、城镇居民消费“示范效应”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总体消费水平的影响, [1~3]然而, 这些文献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收入类型关系的考察和比较却着墨不多。一方面, 与城镇居民相比, 农村居民既有土地经营收入, 也有外出打工而赚取的工资性收入以及政府的转移性收入, 而不同来源的收入具有不同的消费结构和资金支配方向;[4]另一方面, 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消费行为的“示范效应”,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私人汽车、手机、家用电脑等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家庭逐渐普及, [5]而这些消费品与食品、衣着等传统消费品在消费收入弹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 本文将进一步使用面板数据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 (PVECM) 分析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与收入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仅能够深化对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认识而且能够为新消费刺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数据说明与计量模型

1.数据说明

本文以1997~2010年间全国30个省份 (西藏除外) 作为研究样本, 数据来源为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1998~2011) 。 (1) 参照已有的文献, 我们将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加总为基本收入 (Basic) , 将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加总为非基本收入 (Nonbasic) ;同时, 本文利用消费价格指数将居民消费与收入数据调整为以1985年为基期的实际值。表1中给出了文章所用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我们发现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要远远大于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项目中, 食品支出占据了最大的比重, 其次是居住支出。总的来看, 各项支出项目最大值、最小值差距明显这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之间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2.计量模型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协整理论考察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弹性关系, 为此需要对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的变量取自然对数, 并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 被解释变量Cons表示农村居民的各类消费支出, Basic表示农村居民的基本收入μ, Nonbasic表示农村居民的非基本收入, 表示误差项。

与此同时, 为考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短期动态调整, 进一步构造如下面板误差修正模型:

其中, △1nCons、△1nBasic、△NonBasic为一阶差分项, 分别表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基本收入、非基本收入的短期变动;EC为误差修正项, 它是根据式 (1) 得到的残差序列。式 (2) 说明, 居民消费支出的短期波动不仅取决于基本收入和非基本收入的短期变化, 而且还受到消费支出偏离均衡趋势程度 (EC) 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1.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引发“伪回归”问题, 首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与单纯的时间序列不同,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同单位根情形下的单位根检验, 如LevinLin-Chu检验、Breitung检验;另一类是不同单位根情形下的单位根检验, 如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上述检验的原假设都是变量存在单位根过程, 我们将综合上述五种检验方法对变量平稳性做出判断。

经检验, 变量Basic、Nonbasic、Family、Educa-tion的水平值都是非平稳的, 而一阶差分值都是平稳的, 这说明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我们的协整检验中包含三个变量, 即使三个变量并不是同阶协整的, 它们之间也可能存在协整关系。[6]

2.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Pedroni7板数据的协整性, 当样本期较短 (T≤20) 时, Panel ADF和Group ADF的检验效果较好。鉴于本文样本时间跨度为1997~2010年 (T=14) , 当7个统计量的检验结果不一致时, 我们将参照Panel ADF统计量和Group ADF统计量对变量协整关系做出判断。经检验, 除变量Education外, 其它变量的对数均与变量lnBasic、lnNonbasic存在协整关系。 (2)

3.面板数据长期均衡分析

本文使用F检验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和混合OLS模型的筛选, 根据BP检验进行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OLS模型的筛选, 使用Hausman检验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筛选。表2结果表明, 医疗保健支出与交通通讯支出对于基本收入的弹性最大 (分别为2.290、2.245) , 食品支出对于基本收入的弹性最小 (为0.660) ;同时, 住房支出与家庭设备支出对于非基本收入的弹性最大 (分别为0.1780.117) , 食品支出对于非基本收入的弹性最小 (为0.049) 。总体来看, 农村居民各类消费支出对于基本收入的弹性要显著地大于对于非基本收入的弹性。 (3) 这表明, 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家庭设备以及住房等项目支出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应成为新消费刺激计划的重点;同时, 增加农村居民基本收入能更有效地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4.面板误差修正模型 (PVECM)

一般而言, 误差修正模型对解释变量的选择没有严格限制, 往往注重所选模型的模拟能力和预测精度。表3中误差修正项EC的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 这说明, 各类消费支出都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即当本期的消费支出偏离长期均衡水平时, 下一期的消费支出将朝向均衡水平做出调整。相比而言, 家庭设备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的误差修正项的系数绝对值最大 (分别为0.724、0.723) ;食品支出的误差修正项的系数绝对值最小 (为0.550) 。当面临收入冲击时家庭设备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回归到均衡水平的速度最快, 食品支出最慢。此外, 除食品支出外, 收入水平短期变动不会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产生显著影响, 因此, 只有建立起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注:***、**、*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括号中给出了经过White Robust调整的标准误。

注:***、**、*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Stata软件对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提供了三种估计量:MG、FE和PMG估计量, 本文根据Hausman检验对上述三种估计量做出选择, 其中, 居住支出、其他支出使用PMG估计量, 其余类型的支出使用MG估计量。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使用1997~2010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 考察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居民基本收入而言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讯支出的弹性最高;对于居民非基本收入而言, 居住支出、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的弹性最高。从消费支出的短期动态调整来看, 家庭设备支出与医疗保健支出的调整速度最快, 而非基本收入、基本收入的短期变动不会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 (除食品支出以外) 产生明显的影响。

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第一, 未来消费刺激政策的实施重点, 应该着眼于增加农村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居住以及家庭设备及服务等类型的支出, 这些类型的支出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第二, “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 较好地符合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趋势, 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第三, 与非基本收入相比, 基本收入能够更加显著地增加消费支出, 因此, 政府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坚持已有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等基本收入。第四,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短期波动并没有对除食品之外的消费支出产生显著影响, 这表明, 建立并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扩大农村内需的根本举措。

参考文献

[1]周建, 杨秀祯.我国农村消费行为变迁及城乡联动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 2009, (01) .

[2]苏良军, 何一峰, 金赛男.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面板数据协整研究[J].世界经济, 2006, (05) .

[3]张秋惠, 刘金星.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其消费支出行为的影响--基于1997~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0, (04) .

[4]李爱梅, 凌文辁, 方俐洛, 肖胜.中国人心里账户的内隐结构[J].心理学报, 2007, (04) .

[5]郭新华, 夏瑞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时序变化和地区差距[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06) .

[6]沃尔特·恩德斯.应用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 (中译本)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施工项目成本核心管理下一篇:二元化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