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类型

2024-07-21

传播类型(共5篇)

传播类型 篇1

广场舞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现代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居民进行广场舞锻炼,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并且也能够释放自身压力,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同时,广场舞运动向广大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增进居民之间的情感。总而言之,广场舞有着非常强的凝聚力以及渗透力,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够提升居民认同感与归属感。广场舞传播与组织特性鲜明,新形势下,广场舞活动开展也需要进一步加大组织推广力度。

1 广场舞蹈的传播形式特征

1.1 内容日渐丰富

广场舞是在广场空地跳的舞,只要有领舞者和音箱,就能够带领一群人进行舞蹈。目前广场舞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吸取各种音乐以及舞蹈元素,融合各种流行的动作,不断迎合与满足不同层次的广场舞爱好人群的需要。动作上广场舞也越来越简单易学,其在风格上也体现出了丰富性,从国外引入的排舞模式、以及从原生态广场舞蹈加工而来的舞蹈等,都不断充实着广场舞的内容,向广场舞这一民间艺术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广场舞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而是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1.2 创编参与者广泛

广场舞艺术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能够在娱乐中起到健身作用。如今全国各个城市从早到晚都能够看到广场舞的影子,从中老年大妈到青年妇女,再到中老年男性甚至青少年的参与者,都在不断壮 大广场舞 的队伍, 参与形式 毫无局限 性。并且在 创作上,也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创编与参与者越来越广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广场舞动作的创编者,创作内容题材上,可以创作全新的流行音乐、全新的舞蹈模式。如今市场上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成为了广场舞的音乐伴奏, 参与者也都不断地创编出新的广场舞蹈。

1.3 交流平台众多

目前广场舞传播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例如许多社区通过qq群、微信等新媒体的形式发布最新的活动消息,组织人员开展相关活动,交流的方式与平台越来越丰富,居民也更容易及时获取最新的活动信息,广场舞的传播范围也得到了扩增。并且如今优酷、土豆等视频门户网站上的广场舞视频层出不穷,各种类型的广场舞视频被放到网上,好评如潮,点击量不断增加,各个地方都能够通过视频模仿与喜爱而建,广场舞从动作编排、到服装制作等,都越来越专业化。

1 . 4 培训组织与比赛增多

广场舞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基本不需要任何舞蹈基础,也不需要舞伴,不限场地。因而广场舞队伍日渐壮大,所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培训组织比比赛也逐渐增多。目前许多县市都组织广场舞比赛,参赛人数众多,市民参与踊跃,许多参赛队伍积极筹划,刻苦排练,在舞蹈技巧、服装等方面都花了不小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了对于广场舞比赛的重视。

2 广场舞蹈组织特征

2.1 自发性

娱乐性与健身性是广场舞的主要特征,居民参与到广场舞当中,完全是为了娱乐与锻炼身体,而不是获取利益。因而从此角度来讲,广场舞体现出了自发性特征。广场舞作为群众参与性非常强的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方式都体现出了集体性,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都为自发集体性组织,场面热闹,氛围热烈,目前广场舞很少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跳,通常参与的人数越多,气氛越融洽,活动开展得更为完善。居民利用广场舞来抒发情感,培养情操,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感,并且观赏者也能够受到氛围的感染,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这也能够促使广场舞参与者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产生自我价值感。

2.2 赞助性

广场舞在广场当中表演,也是居民群众自发性的表演艺术形式,其时间有着非常大的灵活性,活动场地也是因陋就简,这种简约的模式使得广场舞的受益面大,节省资金。与每个人都去健身房花费高额的费用相比,广场舞例行节约,注重活动的节俭性。并且目前广场舞活动也能够得到社会相关机构的赞助,例如一些广场舞组织中有些属于企业赞助创办的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的活动场所。其中也有广场舞,并聘请专业的教师指导。参与者每学期只需交几十元的参与费用,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非常合理的费用。

3 广场舞组织推广的对策

3 . 1 政府职能部门提升支持力度

新形势下,政府职能部门应当紧跟时代与群众需求,不断提升广场舞的内在价值与内涵,加强对于广场舞活动开展的支持力度,开发出群众的创造才能,让群众在锻炼当中获取精神上的满足。政府职能部门需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将广场舞的推广同提升社区居住生活环境、同提升个体素质等有效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政府首先可按照不同地区的特征,制定相应的地方休闲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资金投资,例如在城市规划以及绿道建设上给予支持,在民俗节庆以及法定休息日中鼓励各地积极开展广场舞比赛等相关活动。其次需要完善广场舞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便于群众活动的开展,例如加强照明、电路设施的维护与保养,加强治安以及卫生工作。此外,对于一些广场舞活动开展较为完善的地方,可以给予更大的帮扶,使之成为广场舞活动推广模范区域,起到更好的展示作用。

3.2 成立管理机构

要完善广场舞活动形式与内容,需成立起专门的广场舞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可以由参与者自发性组成,加强对于广场舞活动点的规范管理,抵制一些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破坏社会安定的锻炼内容;对于一些靠近居民区、靠近工作区的场所,以及靠近交通要道的广场,需要避免活动的开展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避免妨碍公共秩序;平时注意调控音量,杜绝噪音污染。同时,管理机构需要充分利用qq群、微信以及微博等新媒体,通过此类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一些广场舞的视频、音乐以及比赛等信息,让更多的人与团队能够接受到更为专业的培训与指导,同时也能够促进广场舞队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此外在管理制度上也需要不断完善,例如对于广场舞比赛项目的设置,轻器械与徒手应当明确分开,便于评分;参赛组可以按照年龄结构进行划分,分别制定青年、中年以及老年甚至少年等不同组别,并规定男性参与的人数比例;比赛时长通常应设置为4~5min之间,评分的方法也需要更为合理,应具体列出动作完成、舞蹈风格表现力、编排设计、服装服饰以及总体性;也可以通过加入大众评委的模式,从观众的角度对广场舞队伍进行投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广场舞比赛当中,同时也促进了比赛评比的客观性。

3 . 3 不断创新简化, 赋予时代气息

传统的广场舞基本上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所设计,这些广场舞内容也受到了中老年群体的喜爱。但要想更好地推广,促进广大青年乃至青少年的参与,必须要赋予广场舞时代的气息,不断创新与简化。例如目前许多流行歌曲已经在广场舞中开花结果,如《小苹果》《我的滑板鞋》等年轻群体非常喜爱的音乐,都被应用到了广场舞创编当中。但同时不同的群体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在推广中也需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个性需求。例如可以在广场或者体育场规划不同广场舞场所,分为中老年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的鞥,让不同爱好、不同年龄的人群都能够参与到自己所喜欢的活动内容模式当中,起到良好的推广效果。

3.4 加强宣传, 营造良好氛围

目前广场舞活动通常由大众人际传播,传播范围、传播信息网络等相对较窄。广场舞艺术形式要想得到更大程度的推广传播,需要积极利用媒体传播的效应,不断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广场舞,并积极参与到广场舞这种全民性的健身活动当中。例如湖南卫视打造的“大型广场舞节目”,将风靡全国、具备良好群众基础的广场舞搬到电视荧幕当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各级省、市级电视台也有必要加强广场舞运动的宣传,不断创新思路,利用新媒体等诸多形式,扩充宣传手段与内容,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广场舞活动节目,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广场舞组织除了要完善管理,提升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强团队文化建设,营造起良好的活动范围。例如可以购买团队队服,实惠实用,让队员们都有一种集体感,平时在活动或者比赛当中,队服向观众展现出了整个团队的形象与凝聚力,同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广场舞这种群众参与性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广场舞有着鲜明的传播与组织特征,但同时随着参与人数的日渐增多,广场舞活动的开展也体现出了诸多的问题。新形势下,政府、群众各方面都需要加大对于广场舞活动开展的重视程度,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升宣传效果,促进广场舞的健康发展,从而继续促进我国全面健身事业的长远发展。

由《同一首歌》管窥现代传播类型 篇2

关键词:《同一首歌》 传播类型 广义上的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一、栏目回顾

《同一首歌》放弃了传统电视综艺晚会集歌、舞、小品、相声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的多元复合路线,选择了相对单一的歌会样式。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形式?这和当前中国电视传媒发展的大背景息息相关。以前,电视节目在中国还是一种稀缺资源之时,可供娱乐的节目不多,电视文艺节目就不得不照顾社会的方方面面,兼顾各种层次观众的口味,以求达到老少咸宜的效果,因此,综艺型的节目就成了最佳选择。例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均是此类成功的综艺栏目。但在今天,中国电视媒体竞争激烈,电视节目早已成为过剩资源。《同一首歌》在内容构成元素上排除了复合的元素,而强化了纯粹的音乐,从而使它成为一个音乐节目,以经典与流行歌曲为主。它选定的歌曲深入人心,歌曲旋律与现实的环境氛围相吻合,使节目内容具有可看性、可听性,又不约束人的想像。它定位明确,节目专业化,内容上可以表现出情感美。

二、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同一首歌》

1. 大众传播的传统定义

《同一首歌》将音乐作为其传播的符号,从传播的形式上来看,它具有独特的舆论魅力。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它作为专业化媒介组织,对演出进行精心选择、进行音乐传播。传播学学者不断对“大众传播” 这个概念进行修正和发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如: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1] 大众传播是“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通过技术性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传者传播信息的社会过程。”[2] “当消息来源( 通称是某个组织) 采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3]虽然传播学的研究者对“大众传播” 这一概念的阐述有很多, 但在所有定义中反映出来的大众传播的特征都非常类似(传播三要素):

a.作为信息来源的“传播者”是一个组织。“组织”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日本学者见田宗介在他的《社会学事典》里认为,组织是“人们为实现共 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

b.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是“技术的媒介”。

c.作为信息传输的终端是人数很多的大规模的受众。

2.“大众传播”下《同一首歌》的社会影响及社会效益

《同一首歌》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它及时、准确地向社会通报新近发生的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情。 《同一首歌》 在信息的沟通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两会特别节目”、“走进奥运”、“走进西山煤矿”等都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做了好的传达工作。传播的本质是对话、沟通、理解,《同一首歌》就是打造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实现了与家庭、 社会、政府、公众、媒介的对话、沟通与理解。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敢于创新,坚持了正确的舆论思想,树立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体现了传播的本质。

3. 传播上的境域美

在节目制作和播出方式上,《同一首歌》每一期都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其情感体验总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有缘而发”,伴随着生动具体的形象而产生。自2000年以来,《同一首歌》共举行了近百场演唱会,辗转于数个工厂、农村、学校、医院、企业等;他们走进西部,深入油田、煤矿、 革命老区进行慰问演出;他们远赴台湾、澳门、新加坡,与全球华人携手同唱一首歌。几年间,《同一首歌》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每一场演出不仅是让观众感受节目的形式美、内容美,更让观众感受、理解不同环境下《同一首歌》所折射的文化,在荧屏和受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它跨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的鸿沟,既有观众共同的娱乐审美感受,体现出自然美的韵味,又把节目内容巧妙地与不同地域环境的民族、艺术、文化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社会性的境域美。

三、《同一首歌》传播类型再议

与传统电视综艺晚会相比,《同一首歌》的电视歌会模式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比如它的歌会主持。《同一首歌》突破常规综艺栏目的主持方式,不再是由一个主持人从头至尾主持的单调形式,而是在节目的一些适当段落,灵活地把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作为嘉宾请出来,使之也成为节目内部串连的元素。另外,为了使整个栏目的节奏更为紧凑,适当把简单的报幕改为画外音的方式来过渡,这样歌会就不会因为繁复的报幕而显得拖沓,而歌会场内如火如荼的气氛也不至于生硬地受到破坏。

“大众传播”是单向传播,受众与传播者的互动甚少,但《同一首歌》中,主持人经常与嘉宾进行对话,是典型的人际互动,具有非常鲜明的双向性,如果牵强地把整个节目都归纳到大众传播类型范围内,似乎有些不妥。此外,如果要把《同一首歌》节目都归纳到大众传播类型范围内,现场观众的互动性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不妥之处。

《同一首歌》这个栏目,除了依靠电视将它传送给更多的受众以外,现场观众也是很重要的受众。除了舞台上的表演,观众的参与程度是这个节目成功与否极为重要的因素。观众对于整台节目现场气氛的烘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注意到,《同一首歌》栏目组对于现场观众是相当重视的。他们会组织观众:开场前就在会场向观众发放荧光棒,并组织一批歌迷在会场前区,让他们尽情为自己钟爱的歌手呐喊,制造出歌会应有的气氛。这不单是画面好看, 同时,也使台上台下交流更为热烈,对歌手也是一种很好的回馈,包括在演唱当中,歌手们也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号召观众一起歌唱。

如此种种都表明,节目组十分重视现场观众在栏目过程中的互动作用。既然现场观众和台上演员或者嘉宾有互动关系,那么把《同一首歌》单纯归纳为具有单向传播性质的“大众传播”这一类中,则是说不通的。

四、管窥现代传播类型

1、传播分类方式的不足

当前传播分类方式模糊、界限不清。按照目前流行的观点,因为传播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因此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也可以与此相对应。但是这样说,并不能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原因有二:一是这种分类本身其划分标准并不统一,这几种类型相互包含和交叉。二是这种分类主要以传播发生的人群的规模和性质为标准,无法穷尽人类所有传播形式。因此,这种分类方法只能说是对传播学研究对象和领域的一种描述,而不是规定。

长期以来,关于传播分类的确切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因就是因为以上分类划分标准不统一,使得分类边界十分模糊,各子项相互包含和交叉。

2、现有的分类方式

传播学理论界不同学者曾对传播类型进行过不同的划分,如下表:

如果按手段进行分类,应该把《同一首歌》划分为大众传播类型;如果按性质分类,则应该把《同一首歌》划分为社会传播类型;若按传播内容的不同性质分类,应该把《同一首歌》划分为艺术传播类型;若按依赖传播媒介技术的程度分类,可以把《同一首歌》的现场划分为在场传播类型,而对于电视受众,《同一首歌》则属于非在场传播。按照目前流行的分法,《同一首歌》则兼有广义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类型。

笔者认为,将《同一首歌》看做兼有广义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类型似乎更合理。

节目在“大众传播”的引导下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及广泛的社会效益。它不仅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而且作为大众传播的《同一首歌》的传播内容,有效地选择受众所关心的和国家所关注的问题,已经形成了一种价值体系,它跨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的鸿沟,既有观众共同的娱乐审美感受,体现出自然美的韵味,又把节目内容巧妙地与不同地域环境的民族、艺术、文化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社会性的境域美。

为什么笔者要把同一首歌归作“广义上的人际传播”呢?就人际传播来说,对它的理解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人际传播一般被理解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沟通。笔者将其称为“狭义上的人际传播”,而王怡红在《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中却认为:“‘人际的’含义并不限于数量之多少,两人还是三五人,也不问是否面对面,有无媒介夹在其中等表面的问题。”[5]笔者也将其称为“广义上的人际传播”

电视一向被认为是大众传播的宠儿。《同一首歌》作为一个电视栏目,无疑属于大众传播。但同时,电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大众传播的局限性。因为大众传播一般不是单项传播,由于时空的阻隔,不但传播的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反馈,传播的针对性也不如人际传播强,尤其在感情交流和施行劝说方面也不像面对面的人际传播那样有效。也许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不断有体现人际传播特色的电视节目活跃荧屏。依据传播学理论分析,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属于人际传播;而通过电视将信息传递给非现场观众属于大众传播。以《同一首歌》为例,究其实质,电视节目中有主持人与嘉宾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将人际传播的内容进行大众传播的过程, 即人际传播的大众化。同时,人际传播还体现在电视节目互动因素的不断加强。互动环节的设置,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避免了“一家之言”,使节目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而在沟通情感方面有着更加充分的优势。 《同一首歌》节目的现场观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节目进行及时的反馈。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的增多,是大众媒介成熟的标志,也是电视媒介的一种境界。这也是在大众传播背景下,人际传播闯出的一条路。我们通常理解的大众传播是以模糊的受众为前提的,因为大众传播的宗旨是把信息传播给尽可能多的受众,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受众之间无差别,所以,出现的情况是,受众对传播者的认识比较清晰,而传播者对受众的了解则比较模糊。而传统的人际传播比较明确自己的传播对象,对象之间通常也是有差别的。为了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很多电视节目更多使用了人际传播的元素来做大众传播, 例如《同一首歌》在演播现场,主持人是和现场观众以及嘉宾进行人际沟通,在场外,主持人是通过荧屏和观众做人际交流。

笔者认为:《同一首歌》栏目在演播现场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共同组成,面对面沟通,实现了这个电视节目的第一次传播行为,即广义上的人际传播。 其次《同一首歌》整场节目又构成了整个频道和电视台的一个栏目系统,向广大受众传播,并拥有固定的受众群,形成了电视节目的第二次传播行为,即大众传播。《同一首歌》这个电视节目正是基于人际传播方式,同时实现了向大众传播行为的转变。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有互动关系的,今天的大众传播已经不是从前的大众传播,同样,今天的人际传播也早已不是过去的人际传播了。它们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彼此有矛盾,有融合。所以笔者认为《同一首歌》栏目兼有广义上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类型。

五、结论

互动、沟通是传播的本质。本文探讨了《同一首歌》这种传播现象所属的不同传播类型。目前,在学界还没有对传播类型作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分类前提下,重要的不是得出什么结论,也不一定非要把它归类到某一种或者几种传播方式中去,而在于很多新的传播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用传统的传播理论去比较、理解、分析、发展它。

参考文献

[1] 稿源:向慧玲 唐富平.《快乐大本营》10年 10位主持10个快乐音符http://ent.rednet.cn/c/2007/08/20/1295788.htm

[2] 郭镇之.《中国电视史》 [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3] 陈吉德. 回归传统:论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借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31卷1期.

[4] 孙惠柱. 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 [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第193页第2段第6行.

[5] 施旭升. 戏剧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第411~414页

作者:席雯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试析网络公益传播的类型与特点 篇3

1 网络公益传播的形式

网络与传统媒介相比较具有极大的优势, 它将图文影视集合, 正是它的多媒体性为公益传播带来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通过笔者的分析, 将网络公益传播分为网站式、博客式、广告式及草根NGO等四种类型。

1.1 网站式公益传播

即发布公益信息的网络站点, 通过网站将生活中能够提供帮助的企业、个人与需要帮助与关爱的群体联系起来, 展示其公益行为, 引导更多的受众来参与公益活动。按照网站的性质可以将网站式公益传播细分为两种:1) 门户网站下的公益频道, 该种类型的公益传播优势在于, 门户网站的受众多, 点击率高, 信息的传播面积广泛。如搜狐公益、雅虎公益、凤凰公益、腾讯公益、公益——人民网等主流网站。其中的雅虎公益频道成立于2010年, 其传播的公益范围集中在助学、环保、帮扶等方面, 网站中专设公益专题区记录雅虎公益活动。如“2012雅虎公益携手公益人关注流浪与归途”, 这是雅虎公益的志愿者曾岳发起的活动, 寻找流浪孩子。另外, 该网站在页面中设置了捐助专区, 其中罗列了需要帮扶对象的详细情况, 受众可通过阅读网站中的文字及图片来决定自己捐助的对象以及金额。截止2012年2月份, 网站显示共有101 766 452名爱心用户关注公益项目, 累计捐赠金额已有76 065 179.51元。在这种公益形式下, 网民只要通过简单的注册以及网银系统的支持即可为需要帮助的受众带去自己的帮助, 而且可以在网络上追踪善款的去向。2) 专业性质的公益网站, 负责某一方面的公益信息的发布, 有基金类、助残类、环保类、志愿者类、助学类、保护妇女儿童类等方面。如乐施会中国网站, 主要关注贫困问题, 其口号是“助人自助, 对抗贫穷”, 该网页中记载了2012年1月, 乐施会对于在四川巴中暴雨中受灾的民众开展的救援活动。中国志愿者网为热心公益的受众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 设有志愿岗位招募、志愿者博客、志愿者社区等专区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志愿者的生活, 提供参与公益活动的方法, 以及详细的活动流程。

1.2 博客式公益传播

博客的诞生为公益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 尤其是微博的发展更是让人随时随地的接收、转发信息。对公益感兴趣的博主, 通过个性化的文字编辑, 号召自己的网友加入到公益活动中, 或者帮助博主进行公益信息的传播, 受众面积广泛。此外, 博客式的公益传播较之传统的公益传播其成本较低, 且传播形式灵活, 为公益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根据博主的身份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1) 名人博客, 则是名人的“日志型博客”, 他们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具有良好的传播形象。在社会舆论中, 名人也常常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在网络中, 名人博主凭借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聚拢人气, 提高点击率, 因而占有强势话语权。在这种强势话语权下, 名人博客中呼吁的公益内容反而比新闻报道的说服效果要强。名人们将自己的公益行为、公益信息以博客的形式传递给众多喜爱的网民, 首先使得受众的信息需求得以满足, 其次通过自己言行感染粉丝去参与公益活动。微博女王姚晨在新浪网中共有1 725万粉丝, 曾在2011年于微博上呼吁大家帮助在北京市行知新公民学校火灾中受灾的市民, 自己主动捐款57 000元, 在她的影响下粉丝们纷纷加入救助的行列。2) 草根博客, 它的兴起与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几乎同步。通过网络媒介, 博主可自由的发表个人思想、行为、情绪等内容, 比较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也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草根时代的到来给公益信息带来了便捷的传播渠道, 公益博客的平民性能够让每一位网民发言, 对当下的公益事件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公益信息的传播者。草根博主通过博客记录现实世界中的公益活动, 以人际交流的方式将公益事件、公益信息传播给广大的网民, 宏扬“大家帮助大家”的公益风气[1]。

1.3 广告式公益传播

公益广告是公益传播的主要形式, 相对于其他的网络公益传播形式而言它的发展比较成熟, 类型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1) 文本链接广告、其价格比较低、点击率较高、一般采用文字表示, 利用鼠标移动点击链接到相应地公益网页中。2) 电子邮件广告, 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快速的方式将公益信息传递给受众, 因为信息的非商业化, 受众的接受效果更加直接。3) 横幅广告, 是网络公益广告最基本的形式, 一般位于页面顶部, 有交互性、定向性、可跟踪的特点。4) 富媒体广告, 是具备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组合的媒介形式, 它的出现为网络公益广告的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充足的创意空间。

1.4 网络草根NGO

“NGO”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是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的首位字母缩写。它指的是民间的慈善组织, 以非盈利为宗旨为社会提供的服务, 借助网络媒体来组织和传播公益信息, 公益活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扶贫济困、艾滋病防治等方面。网络草根NGO发展迅速, 社会影响力大。早在2006年就出现了通过网络而组织起来的草根助学网“格桑花西部助学网”, 还有“多背一公斤”、“中国RH阴性血型之家”、402爱心社等, 这些网络草根组织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为广大的受众带去信息、技术、人员的支持。如最早关注艾滋病防治的草根NGO网站“爱知行动网”与其他相关的网络NGO组织联合进行信息和资源分享, 已成为关乎艾滋病防治领域的支持平台, 为众多的艾滋病感染者带去了帮助。[2]就目前而言, 网络草根NGO的发展不断壮大, 已成为公民社会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但是其身份还处于窘境中, 很多的组织是自发而建, 通过实际的工作获得公众认可, 却无法从法律上取得合法性, 在取信公众和拓展活动范围等方面仍受到限制。

2 网络公益传播的特征

网络公益传播与传统媒介中的公益传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现总结其最显著的三个特征。

2.1 低成本

成本是公益信息传播的重要问题, 公益传播的发展受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无利润型, 所以用最低的费用去宣传公益信息是公益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 低成本是网络公益传播的优势。以广告式公益传播为例, 发布文本链接、电子邮件、横幅这三种公益广告的费用非常低廉, 且制作的程序简单周期短。此外, 在博客或论坛中传播公益信息几乎是免费的, 这一点保证了网络公益传播会持久的发展下去。以豆瓣网为例, 网友郡子与2006年成立了“豆瓣公益”小组, 网友李木子于2007年创建了“地球之间”小组, 网友左手于2008年创建了“大爱微行”小组, 网友希望于2009年创建了“公益与慈善”小组, 这些公益小组的成立、加入均免费, 小组成员可以在论坛中免费发帖, 将自己有关公益活动的想法发布出来, 交流公益经验, 传递信息, 共同参加公益活动。此外, 微博时代的公益信息, 免费转发, 传播速度快, 是实现公益愿望的有效手段。家居业龙头红星美凯龙在2011年利用微博进行公益活动的宣传, 该企业在5月24日至6月5日推出了“你转发, 我种树”的公益活动, 微博用户转发红星美凯龙指定的微博内容, 转发数量没达到100次, 红星美凯龙就捐赠一棵树, 据6月1日统计该条微博的转发量就已达7.4万次, 对于网民而言只点了鼠标, 便低成本的参加了公益活动, 表达了自己的爱心。

2.2 发起规模小

网络公益的传播过程而言, 传播者可以是任何热心公益的普通受众, 一个人或者一个小群体就可以发布公益信息, 发起规模小, 它的随着网民的关注, 逐渐壮大。尤其是微博的发展给公益活动的发起带来了便利性。在2011年的春节前夕, 北京市民王永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起了“春节顺风车”活动, 为那些急于回家但买不到车票的受众提供“顺风车”帮助, 随着微博的转发, 截止2012年1月13日下午, 已有将近1000人在新浪微博上参与了该活动。另外有一些网络社群, 以自己的个体需求为导向建立起来的。如“腰椎论坛”是腰椎病友在网上结成的一个群体, 交流治疗经验, 互相提供帮助, 惠及更多的受众。

2.3 便捷性

在2007年《白领网民生活形态生活态度部分研究报告》[1]的调查中, 其中有超过50%的调查者表示没有机会参加公益活动, 因为现实世界中参与公益活动大多有比较繁琐的手续, 不管是活动的发起者还是参与者都需要去指定的地方办理, 这种法律上的限制就使得很多人放弃了公益行为的实施。面对大量的有公益爱心的受众, 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便捷的参与公益活动的渠道,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善客是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网民的称呼, 倡导用方便快捷的网络方式来行善, 它是一个“积分捐赠公益”平台, 通过积攒积分, 捐赠公益项目。[2]例如腾讯网站在2009年8月推出了“公益月捐计划”, 凡是QQ用户, 只要每月向公益项目捐赠10元钱就会获得一枚“爱心图标”, 捐赠的金额越多相应地爱心图标的级别也越高, 捐助的便捷性让大量的QQ用户参与月捐计划, 加入到网络公益的传播群体当中去, 仅“抗震救灾, 爱心汇青海”这一项活动就募捐到6 187930元, 网络媒介给有公益心的网民搭建了便捷的平台。

3 结束语

物质时代下, 公益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而且网络已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平台,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 也变革着我们的社会, 使得传统社会中的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边界模糊化, 这种互动性能够让更多的受众加入到网络公益信息传播的行列中来, 用自己的鼠标和键盘去帮助他人, 规避了现实世界中繁杂的行善程序, 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有效的公益行为, 并且受众的爱心得到了展现, 它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晴.试论网络公益参与.青年探索, 2009, (1) .

传播类型 篇4

由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同,广西民歌的传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鼓励或制约,根据广西民歌的传播在不同时代展现出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发展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广西民歌的“繁荣”时期。从民歌产生到近现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广西民歌作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成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个时代可以从民歌产生之初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这段时间,人们以歌传情、以歌传教,应该说,这个时期是广西民歌最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民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主要靠“口耳相传”来进行传播。

第二个时期是广西民歌的“禁传”时期。在文革期间,广西民歌作为“文化的糟柏”被“禁唱”、“禁传”,这个时期,是广西民歌被“压抑”的时期,人们想唱而不能唱。

第三个时期是广西民歌的“恢复”期。文革过后,改革开放初期,是广西民歌的“恢复”期。这个时期,文革的错误被拨乱反正,“民歌”也终于从“牛鬼蛇神”的队伍中被解放出来,人们终于可以自由地唱歌了。但是刚从文革的白色恐怖中回过神来的民间歌师们,往往还不敢放开胆子来创作。而当时的社会文化也与原有的生态环境大不相同了,刚刚恢复的“民歌”失去了原来的生存土壤,出现了“恢复乏力”和“水土不服”的现象。

第四个时期是广西民歌的“遗忘”期。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受到了来自汉文化和市场经济文化的双重冲击。新一代少数民族同胞从小在学校接受汉文化教育,无暇学歌唱歌。长大后的年轻人忙于进行物质文化的生产,纷纷到外地打工学习,他们被各种新奇的事物和思想所吸引,更是无暇“唱歌”、无心“唱歌”。而老一辈歌师们也面临着“无人学歌”的窘境,于是人们自动自觉地把民歌“遗忘”了。在这个时期,民歌被流行歌曲、电影、电视所取代。传统的民歌只能在少数的传统场合里见到,新民歌又尚未形成风气。

第五个时期是广西民歌的“突破”期。近十几年,随着多元文化共生共荣思潮的普及,人们意识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歌”又重新被部分广西少数民族同胞拾起来了。作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的广西民歌在新时代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文化价值。旅游的发展也给广西民歌的发展带来了市场价值和动力。进入现代媒体时代,一些民歌爱好者和研究者也找到了传统民歌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对广西民歌进行包装、创新和传播。于是,广西民歌在当代终于找到自己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传播手段,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现代媒体传播时代。与传统的民歌传承方式相比,这个阶段的民歌传播渠道有了根本的变化,从“口耳相传”进入现代媒体传播的时代。民歌的形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民歌新唱、新民歌层出不穷。

“音乐作为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部分,其传播方式及传媒技术跟随着人类所有信息传播的发展。”[1]广西民歌的发展也遵循了这个规律,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现代媒体传播”三种传播类型,其中“现代媒体传播”是新时代媒体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广西民歌在新时代赖以发展的新传播模式。

(一)口头传播

口头传播是广西民歌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传播类型。从民歌的产生到发展的漫长时期里,广西民歌是以口头传播的方式传承的。它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靠口耳相传。老一辈歌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把民歌传给下一代歌手,下一代又再传给下一代,周而复始,代代相传。这种传播类型的产生是与当时的文化水平和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当时的人们文化水平较低,没有文字,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以口传的方式传承,而民歌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形式特点非常易于传唱,所以也就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民歌。在当时,广西民歌就是广西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喜庆的时候要唱歌,悲伤的时候也要唱歌,教育孩子要唱歌,恋爱要唱歌,忙时要唱歌,闲时也要唱歌,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几乎都是伴着歌声来,伴着歌声去。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口头传播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拥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正是因此,广西民歌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这种传播方式所带来的特点是创作的集体性、内容的广泛性、功能的实用性和传承的可变性。

(二)文字传播

广西的少数民族多数是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大多数广西民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用文字进行准确的记录和保存。现代所用的壮文、侗文等少数民族文字都是建国后由专家们创制的,多数在民间并未得到普及。文字在广西民歌的传播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里的文字不是少数民族文字而是汉字。以壮族和侗族为例,我们在民间采风时常常会发现,歌师歌手们往往都会有自己的歌书。歌师们往往都是“借汉字记壮音“或“借汉字记侗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歌师们能够记忆如此之多的民歌,汉字歌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今,新创制的少数民族文字能更准确地记录少数民族语言。经过专家学者们的记录整理,近几年新出版的歌书,很多都同时配有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汉字表达翻译的意义,少数民族文字则准确地记录了语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字必能更好地为广西民歌的传承服务。这都将为民歌的传承、研究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字传播也是广西民歌传播的一个重要类型。

(三)现代媒体传播

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媒体也纷纷加入了对广西民歌的宣传,它们不仅展示了广西民歌的丰富和优美,也使广西民歌的传播途径、传播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进而影响了广西民歌的内容、形式和审美特征。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民歌在现代信息时代对自身发展的“突破”和适应。这种“突破”和适应使广西民歌再一次获得新的生命力,使广西民歌走向了大众传播的时代。

典型的现代媒体至少应该包括电影、电视、广播、印刷品(书籍、杂志、报纸)、网络等。以电影为例,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集大成者以《刘三姐》为代表。在《刘三姐》这部电影里,从头至尾都贯穿着广西民歌,人们相识、相恋时唱歌,劳动时唱歌,与地主作斗争时也唱歌,民歌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人们斗争的武器。全片最精彩之处是壮族歌仙刘三姐与地主派来的秀才们的一场山歌“恶战”,刘三姐具有战斗性质的山歌所具有的感染力、凝聚力和战争力使刘三姐团结了广大民众,彻底打败了地主,电影的斗争主题在歌声中得到了升华。《刘三姐》这部电影的成功使广西民歌从此飞出了大山,使广西民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随着电视的普及,少数民族民歌在电视媒体上也频频亮相。国内与民歌有关的电视栏目很多,其中广西的《唱山歌》和《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栏目对广西民歌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唱山歌》栏目2004年开播,是“我国第一个跨传统与流行、民族与时尚的音乐娱乐节目”[2],“作为‘民歌之乡’广西的本地节目,《唱山歌》力图通过融合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结合流行时尚元素和现代包装制作手段打造出‘民歌新形象’”[2]。而2012年广西卫视开播的《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节目,更是将“新民歌”推向了新的高度。除此之外,在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央视“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星光大道”、2006年“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均可以看到广西民歌的身影,这些活动都在电视媒体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另外,网络媒体也是广西民歌传播的新阵地。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搜索到成千上万与广西民歌相关的网页、图片、视频、音频。甚至出现了一些专业的网站如广西山歌网、僚人家园、侗人文化家园等,这些网站都有大量的广西民歌在传播。有的网站如“河池论坛”还开设了山歌论坛“三姐歌圩”[3],欢迎世界各地网友们在网上对歌,目前所开的山歌贴已有30页之多。另外,自媒体如微博、微信、陌陌等社交工具中也有广西民歌的身影。

当然,这三种不同的传播类型不是彼此孤立、非此即彼的,而是相互结合、互为基础的,其中口头传播是基础,文字传播和现代媒体传播都是在口头传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代社会,这三者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如广西民歌发展的重要平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每年都通过报纸、电视、网络、音乐会等形式进行传播,这其中既有口头传播,也有文字传播,更有现代媒体传播。

广西民歌是广西少数民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长廊的宝贵财富。由于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特点,它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有曲有直,有时发展得如火如荼,有时停滞不前,有时又举步维艰。如今,我们正值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的世界需要生态的多样性,也需要文化的多样性。党和国家也鼓励和支持各少数民族积极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我们应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对广西民歌进行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一方面,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对现有的广西民歌进行挖掘、整理、保存,另一方面对其进行创新、发展、传播。挖掘、保存只是对固有的民歌财产进行静态的保护,而把它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现代时代气息的新时代民歌,用现代媒体来对其进行传播,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才是更好的动态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广西民歌的传承面临着汉文化和市场经济文化的双重挑战,出现了明显的衰落势头。本文从广西民歌传播的历史和传播类型入手,探讨广西民歌在当代的发展道路,以期帮助广西民歌走出传播与发展的困境。

传播类型 篇5

长期以来,我国煤矿开采经常受到水、火、瓦斯、煤粉、顶板等各种自然灾害,瓦斯爆炸事故始终是煤矿安全的重大威胁。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时,爆炸冲击波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造成风流紊乱,甚至造成系统风流方向逆转,严重制约救援活动的开展,尤其在巷道的分岔和拐角处危害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方。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中,前苏联学者C.K萨文科[1]通过试验管道研究冲击波的传播规律,得出了冲击波通过巷道分岔和拐弯处的衰减系数,还做了薄膜侧压实验,得出了冲击波压力在直线巷道中的衰减特性。但限于当时的研究条件,没有对空气冲击波在转弯处和交岔点的传播特征做进一步的研究。林柏泉、翟成、江丙友[2,3]等对在拐弯巷道、分岔管道和并联巷道中瓦斯爆炸火焰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其中,主要运用的是实验的方法和二维的实体单元进行数值模拟。本文运用AutoReaGas软件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瓦斯爆炸冲击波在不同类型巷道中的传播特性进行研究。

1 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AutoReaGas

AutoreaGas是由Century Dynamics公司和TNO联合开发的三维可燃气体燃烧爆炸和冲击波效应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可以执行完整的三维分析来展示真实的三维场景,有效捕捉真实的物理现象。该软件考虑了爆炸燃烧传播过程中的湍流效应以及冲击波对障碍物结构的作用,应用了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构造差分格式方法,解决了经典的欧拉型方法在处理强间断问题时效率低下的缺点。A utoreagas软件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使用子网格技术来展示小对象。这些对象可以自动划分网格,并保证它们已包含在计算中,从而充分考虑由此所造成的燃烧加速现象,广泛的用于验证各种小、中、大规模的试验。

2 仿真模型

2.1 模拟的有效性

利用AutoReaGas软件模拟直管道中瓦斯爆炸的冲击波超压变化情况,横断面为0.1m×0.1m方形直管道,长6tm,瓦斯浓度为9.5%,均匀分布,充满整个管道。点火端封闭,另一端开口,沿管道中心轴线依次布置8个观测点,1-4m处每隔1 m设一个观测点,4.1 m到6m处每隔0.5m设一个观测点,模拟边界条件做刚性光滑壁面处理,不考虑管道壁面热损失,网格大小为0.02m×0.02m×0.02tm,数值模型如图1所示,模拟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最大超压峰值为125KPa,文献[4]实验研究了的直管道内的瓦斯爆炸。该文献中实测的最大超压峰值为108KPa,误差为14%,这些误差是由于模拟的理想化,未考虑巷道壁面的散热和粗糙度等情况造成的。因此,模拟结果是有效的。

2.2 模型建立

在相同的参数和壁面条件下,在直管道距离封闭端4m处再分别设置分岔和拐弯管道,长度为2m,模拟900单向分岔、拐弯管道中瓦斯爆炸的冲击波的超压变化情况,研究冲击波传播规律。其中,分岔和拐弯管道末端均为开口。在分岔和拐弯管道中每隔0.5m设置一个观测点。数值模型如图4-图6所示。

3 模拟结果与分析

如图2、6、9所示:在各管道分岔或拐弯前瓦斯爆炸的峰值超压均呈上升趋势,且分岔管道和拐弯管道的各测点超压均大于直巷道。其中,拐弯管道超压峰值最大,拐弯管道的最大峰值超压是170kPa,分岔管道的最大超压为138KPa,直管道的最大超压是125KPa,其中拐弯管道是直管道的1.36倍,是分岔管道的1.23倍。由于爆炸压力波在管道的传播过程中出现回传、,反射和叠加,致使观测点4的压力峰值呈现最早。爆源附近压力峰值呈现最晚。

(1)由图7、8分析对比可以得到,瓦斯爆炸在管道分岔点后一段距离以内,爆炸超压峰值迅速上升,持续上升一段距离后再降低,分支管道T1中的超压峰值在观测点6处上达到最大值148KPa然后开始下降,支管T2中的超压峰值在观测点11处达到最大154KPa,大于支管1中的超压峰值。在分岔口处由于管道面积的突扩和障碍物诱导作用,使火焰阵面发生膨胀、拉伸作用,进而发生弯曲和产生褶皱,使火焰面积急剧增大.导致冲击波速度和强度增大。

(2)对所有图进行分析对比可知,不同管道的最大超压峰值变化范围在105~188KPa,分岔前管道超压峰值的变化范围是105~125KPa,经过分岔后支管T1的超压峰值变化范围在105~148KPa。支管T2的超压峰值变化范围在132~152KPa,拐弯管道超压峰值的变化范围在150~180KPa,冲击波经过分岔和拐弯管道后管道内的总体压力要比分岔和拐弯前增加。

(3)由图9、10可以得到,在拐弯管道中反应开始后压力逐渐变大,在拐角位置超压达到最高,并且最先达到峰值。但当经过巷道拐角位置时由于冲击波产生复杂的流场导致压力增加速度减慢,说明拐弯在局部对冲击波有衰减作用。但冲击波也会在拐角处与管道壁面发生反射和压力叠加。在管道拐角处的上壁面和下壁面处都产生高压区。同时,由于开口端稀疏波的入侵,在拐弯后压力峰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拐弯后在观测点5处达到最大值188kPa。

(4)对比图3、7、8、10可以得到,相对分岔巷道模拟结果而言.拐弯管道的压力峰值大于900分岔巷道各支管超压峰值,远大于直管道的压力峰值。这也说明了井下尽量减少拐弯和分岔巷道的意义。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建立直管道,900单向分岔和拐弯管道等不同类型管道的物理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类型巷道内瓦斯爆炸过程中压力和火焰传播速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和直管道相比,当管道中有分岔和拐弯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压力峰值会大幅增加,而单向分岔管道和拐弯管道相比,拐弯管道中的燃烧过程更复杂,压力更高。

(2)对于拐弯和分岔管道,拐弯管道峰值超压大于单向分岔管道,远大于直管道。爆炸波在巷道拐弯处传播时,会产生来回的反射作用,其中向后反射的冲击波引起弯管前压力明显升高,形成压力提高区,向前反射的冲击波经过多次反射形成紊流区。因此,拐角处的超压明显比其他位置要高很多。

在实际矿井巷道中发生瓦斯爆炸和实验模拟时,分岔和拐弯巷道的破坏程度明显大于直巷道。所以,在矿井的开拓设计时应该尽量减少或避免巷道的分岔,并在巷道分岔和拐弯处采取保护措施,减少爆炸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萨文科C K.井下空气冲击波[M].丁亚伦,龙维祺,译.北京:冶金工业m版社,1979.Savenco C K.Underground Air Shock Wave[M]Translated by Ding Yalun,Long Weiqi.Beijing: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1979(in Chinese).

[2]林柏泉,叶青,翟成.等.瓦斯爆炸在分岔管道中的传播规律及分析[J].煤炭学报,2008,33(2):136-139.Lin Baiquan,Ye Qing,Zhai Cheng,etal.The propagation rule of methane explosion in bifurcation duct[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08.33(2):136-139(in Chinese).

[3]江丙友.瓦斯爆炸冲击波在并联巷道中传播特性的数值模拟[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1,3(17)250-254.Jianghingyou.Numerical Simulation on Shock Wav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as Explosion in Parallel Roadway[J]Journal of Combus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3(17)250-254.

[4]Yeqing,Linbaiquan.Propagation law and analysis of gas explosion in bend duct[J].Proced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2009,1:316-321

[5]林柏泉.瓦斯爆炸过程中火焰传播规律及其加速机理的研究[J].煤炭学报,1999,24(1):56-59.Lin Baiquan,Research on accelerating mechanism and flame transmission in gas explosion[J].Journal ofChina Coal Society,1999,24(1):56-59.

[6]ZhaiCheng,LinBaiquan,YeQing,etal.Influence of geometry shape on gas explosion propagation laws in bend roadways[J].Proced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2009,1(1):193-198.

[7]Ohtomo E,Ohtani K,Takayama K.Attenuation of shock waves propagating over arrayed baffle plates[J].Shock Waves,2005,14(5/6):379-390.

[8]巴尔特克纳西特·弗.爆炸过程和防护措施[M].何宏达,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5.Bartknecht W:Explosion Process and the Protective Measures[M]Translated by He Hong da.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1985(in Chinese).[9]徐景德.矿井瓦斯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2.Xu Jingde.The study on gas explosion wave propagation law and affected factors in mine[D].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2002.

上一篇:医学装备的代码管理论文下一篇:工程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