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类型(精选4篇)
成矿类型 篇1
1引言
对金矿进行研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不仅仅需要地质工作者的努力, 还需要国家加大重视, 提高对其进行支持的力度, 本文则主要对金矿成矿的规律以及矿床的主要类型和成矿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以便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2金矿成矿的规律原理
金矿一般都需要很长的形成时间, 在形成的过程中还需要特殊的环境, 而且, 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果可以对金矿的规律进行详细的了解, 就能够对某些地区进行推测, 看其是否会有金矿的存在。如果可以和成矿的主要类型以及地质的特征相结合, 对金矿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就可以更准确的对某地区是否有金矿的存在进行判断。所以为了对金矿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开发, 相关人员需要对金矿成矿的规律, 矿床的主要类型以及成矿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 以便准确的找出金矿的矿床。
3金矿的成矿在形成时的规律
(1) 金矿成矿的时间形成规律, 金矿的矿床在形成中都会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这是金矿自身的属性决定的, 例如, 绿岩带型的金矿形成的时间一般在太古的时期, 变质碎屑型的金矿形成的时间一般在中晚的元古时期, 卡林金矿形成的时间一般在燕山时期。在对某地是否有金矿进行判断时, 需要对该区域内地质的形成时期进行了解, 这样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金矿的类型进行判断。
(2) 金矿成矿地质的形成规律, 金矿的矿床在形成的过程中还需要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 例如在接近水域的区域, 如果有水流比较湍急的部分, 就容易把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砂子送到地势比较平缓的区域, 这就有利于金矿矿床的形成, 在火爆岩出现爆发的区域, 它的周围地区也可能会出现金矿的矿床, 而且一些形状比较险峻, 边缘会裂陷的区域也可能出现金矿的矿床。
(3) 金矿成矿矿体的形成规律, 一些地区的外表呈现出红色, 而且在红色的泥土覆盖比较浅的部分就可能有金矿的矿床;一些地区含有丰富的绿云母、石英等矿物质, 这些地区也可能有金矿的矿床出现;一些地区如果含有大量的轴元素或者轴化物质可能会有金矿的矿床。
(4) 金矿成矿蚀变的形成规律, 蚀变规律主要指金属的物质和其他的化学物质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 例如红土形金矿的矿床和铁冒型的金矿, 因为当地质的条件出现变化后, 这一地区的化学物质就会使金矿的矿床产生和红色或者铜色类似的颜色, 进而形成独特的颜色, 从这些颜色和化学的反应等可以对某地是否有金矿的存在进行推测。
4金矿的成矿类型与地质的特征
(1) 绿岩带型的金矿, 绿岩带型的金矿主要是辉石岩或者角闪岩、斜长角闪岩等, 因为当地的火山出现巨大的变化, 喷发出大量的矿物质, 对上面的研究进行化学方式的侵袭, 使岩石出现绿泥石化、硅化以及绢云母化等, 使他们呈现出绿色。
地质特征, 这种成矿的类型一般都位于多山的区域, 且该地区曾经出现过火山的作用, 火山所喷发的物质和外来的各种物质与原来的岩石产生作用, 形成了造山的作用, 而且这一作用持续的时间非常漫长。此外, 这一区域内还需要有丰富的绿色的片状的岩石, 这种岩石比较脆, 而且富含石英和云母等物质, 所以这种类型的岩石分布也比较明显。
(2) 矿金砂矿床, 这种成矿的矿床主要是借助河流对一些含金金属进行搬运, 并把它们冲到水流比较平缓的区域, 进而形成富含大量金属的矿床地带, 这种成矿的矿床含金量比较高, 而且对其进行开采比较方便, 是当前世界中, 含金量比较多的一种类型。
地质的特征:这类矿床的上游一般是含金量比较丰富的矿区, 河流中间经常会有巨大的弯道, 以便能够形成可以推动水中砂子的流水, 弯曲后的河道还会有比较平缓的地段, 以便对金砂进行蓄积, 金砂会在其他的岩石上进行覆盖, 呈现出砂金状。
(3) 变碎屑岩型的金矿, 这种类型的矿床外观一般是硬砂岩、黑色岩和浊积岩的外观等, 从岩石的本质上看, 它是片岩、板岩等比较粗的岩石, 这类岩石呈现出碳酸盐化和矿化的特点, 岩石中矿化的成分比较简单, 但是却含有相当比例的金属物质。
地质的特征, 这种矿床所在地区的地形通常是岩层层间呈现出张裂状、破碎状等状态分布, 地区内稀有的金属比较多, 岩石内还含有很多微量的元素。这一地区含有丰富的热脱羧产物, 曾经出现过规模很大的降水, 接着就是长温自然的反应, 因为天气、地质或者地形等自然的反应, 使这一地区地形出现云母化和硅化的现象, 出现含有丰富锑矿的石英, 而且这类状岩、石岩中都含有金金属。
(4) 火山岩性的成矿矿床, 这种类型的矿床有两种表现方式:海相和陆相两种, 海相的类型主要在太古宙时期绿岩带所形成的火山石矿床, 这种金矿主要呈现绿泥石化和绿云母化, 其化学的侵蚀反应非常明确。陆相主要的方式是在火山发生喷发后, 把含有丰富的金金属的物质喷射到陆地上, 在地表进行覆盖, 其岩石呈现出隐爆或者构造的角砾岩石。
地质特征, 这种矿床所在的区域一般在古早时代发生火山的喷发现象, 火山在爆发的区域中大都会有面积很大成矿的岩石, 金金属则是这一区域成矿的岩石反应。这一地区呈现出围岩特征, 使金金属和区域内其他的岩石能够产生长期化学的反应, 这一地区还含有丰富的石英矿、银矿和铁矿等, 金金属就和这些其他的矿物质混合。
(5) 卡林型的矿床, 这种类型的矿床主要由于金金属受到碳酸盐的侵蚀而形成的金矿, 这类矿床分布的面积比较大, 具有丰富的含金量, 是一种优势的矿床。
地质特征, 这类矿床可能具有几种不同的地质特征: (1) 是渗流热卤水的成矿形式特征, 这种特征是地层在深入到含有丰富金矿矿物质的卤水后, 经过长时间的化学反应形成, 他们主要位于地热的深处, 呈现出流质型特点。 (2) 层控的地质特征, 是由于某些原因, 使含有丰富的地热矿物质的卤水涌现到地表上, 经过改造和沉积的作用, 形成了矿源层的岩石特征, 这种岩石的特性具有蚀变和矿化的特征。 (3) 是尼尔逊、尼尔斯式和岩浆的热液等地质的特征, 主要是地热的深处矿物的卤水和其他地热共同形成同生水或者大热的降水, 进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地势, 其中的金金属和岩浆、矿物的卤水相互融合。
5结语
综上所述, 如果能够对金矿的成矿的规律进行了解, 根据规律对矿床的类型已经主要的地质条件进行研究, 就可以准确的对金矿的成矿进行判断, 从中找出人们所需的金矿。所以需要地质工作者不断加大研究力度, 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 对金矿的成矿条件进行研究, 进而精确的找出金矿的矿床。
摘要:贵金属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黄金储备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对金矿进行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可以和金矿成矿的原理进行了解, 找出其成矿的规律, 并根据成矿的规律对金矿矿床的主要类型以及地质的特征进行分析, 就可以准确的找出金矿的矿床, 然后进行采集, 找出人们所需的金属。
关键词:金矿,成矿规律,矿床类型,地质特征
参考文献
[1]贺生彩, 王东辉.金矿成矿规律、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J].硅谷, 2014, (23) :173+167.
[2]马芳, 蒋少涌.与陆相火山岩有关的铁、铜、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J].地质找矿论丛, 2005 (04) :233-241.
[3]郭明凤.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J].科学之友, 2012 (09) .
成矿类型 篇2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东江中上游, 北邻江西省赣州市, 东与梅州市接壤, 西与韶关市相连, 南接惠州市、汕尾市。区内地貌特征以丘陵、低山丘陵为主, 中低山区主要分布在连平县一带, 最高峰为连平县北部的黄牛石顶, 海拔高程1 430 m。区内水系发育, 主要为东江水系, 东江从北往南西斜贯全市, 沿东江为河流冲洪积阶地。河源稀土矿床为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也称风化淋积型矿床) , 是我国较具特色的一种稀土矿床, 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按工业利用可分为富铈轻稀土矿床及富钇重稀土矿床两类。
1 区域地质背景
河源市位于九连山隆起区 (Ⅱ3) 、和平凹褶断束 (Ⅳ4) 、永梅-惠阳拗陷 (Ⅲ6) 与北东向的恩平-新丰、河源深断裂带、东西向佛冈-丰良深断裂带的交汇复合地段。
1.1 地 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元古界震旦系地层 (Z) 、古生界的寒武系 (∈) 、奥陶系 (O) 、泥盆系 (D) 、石炭系 (C) 、二叠系 (P) 地层、中生界的三叠系 (T) 、侏罗系 (J) 、白垩系 (K) 地层、新生界的第三系 (E、N) 及第四系冲洪积层 (Q4) 。
1.2 构 造
区内地质构造大体可分为两区:北部连平、和平、龙川县古生界、元古界发育, 主要构造变形为褶皱断裂。南部中生界主要构造变形为断裂及断陷盆地, 从而呈现区内主要断裂呈北东向延展, 断陷盆地斜列于各断裂带两侧的构造格局。本区属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 可分为震旦-志留纪、泥盆纪-中三叠世及中、新生代的沉积建造。区内褶皱主要有九连山复背斜、蕉岭-龙川复背斜。主要深、大断裂有北东向的恩平-新丰深断裂带、河源 (东江) 深断裂带及紫金大断裂, 东西向的佛冈-丰良深断裂带及贵东大断裂。
1.3 火山岩
河源市范围岩浆岩以侵入岩为主, 侵入岩空间分布广、活动极为强烈, 常以复式侵入体产出。按构造期次划分, 本区范围侵入岩可分为加里东期侵入岩、印支期侵入岩及燕山期侵入岩。以燕山期侵入岩最为发育, 广泛分布于本区东源至龙川一线以南。喷出岩仅在局部有喜马拉雅期火山喷溢产物。
2 成矿类型及主要成矿特征
2.1 成矿类型
主要成矿地段位于深、大断裂的交汇复合部位或断裂带两侧附近的花岗岩体内, 花岗岩在地表风化作用下, 其所含的硅酸盐和稀土矿物一起被破坏、分解。释放出来的稀土元素以离子状态进入到水溶液中, 随着水溶液的渗透, 稀土元素由风化壳上部向下迁移, 在迁移过程中随pH值的增加, 溶液逐渐偏碱性, 稀土元素呈氢氧化物或碳酸盐沉淀, 降低了稀土元素的迁移能力, 从而被比表面积大的粘土矿物所吸附, 使稀土矿物以离子形式在风化壳中得以富集, 形成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本区稀土矿主要产于燕山早、中期壳源细中粒、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及燕山晚期侵入的钾长花岗斑岩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于全风化花岗岩层的中、下部及半风化花岗岩层的上部, 矿体品位自上而下总体呈弱-强-弱变化趋势。矿体形态在平面上随地形变化呈似层状条带。矿体厚度一般4~15 m, 局部地段厚度达30 m以上, 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受地形地貌及风化发育程度控制。
2.2 主要成矿特征
(1) 河源稀土矿产于华南准地台中生代活动带范围, 成因上与燕山期壳源黑云母花岗岩有关, 成岩成矿作用十分强烈, 具有区域性大面积分布特点。
(2) 成矿花岗岩是一种酸性至超酸性的花岗岩, 其SiO2含量大于73%, 成矿岩体常大于75%, Na2O+K2O含量在8%左右。主要是由熔融地壳物质 (主要为沉积岩) 形成的岩浆结晶而成。
(3)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震旦系和下古生代变质碎屑岩层, 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燕山早期侵入, 延续时间很长。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燕山早期, 在风化淋滤带形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4) 本区范围内未出现原生稀土矿, 已发现的均为早期富集加表生作用形成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5) 矿床主要产于区域性大构造的交汇复合地段, 或大构造的近侧。主要成矿地段为大岩体边缘部位的边缘相、过渡相的中细粒、中粒黑云母花岗岩, 这类花岗岩常出现钾化, 钾长石含量普遍增加, 形成局部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伟晶岩脉, 岩石呈肉红色、浅肉红色。
(6) 成矿地段构造裂隙发育、石英脉、小石英脉、中基性脉岩等成群、成组出现。
(7) 花岗岩中的暗色矿物 (黑云母、角闪石等) 含量与稀土配分有关, 暗色矿物的含量越多, 则混合稀土氧化物中的钇的占有率越高。
(8) 成矿地段蚀变强烈, 主要有钾长石化、硅化、云英岩化、绿泥石化、水云母化等。
(9) 成矿区常处在丘陵、台地地段, 矿区内地形起伏不大, 相对高差一般在50~200 m范围, 地势平缓, 常为风化残丘、馒头状及山脊平缓条状小山丘。
3 结 论
本区稀土矿主要产于燕山早、中期壳源细中粒、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及燕山晚期侵入的钾长花岗斑岩中。主要成矿地段处于长期隆起的地台区, 后期侵位于震旦、早古生代地层的花岗岩是由熔融地壳物质 (主要是沉积岩) 形成的岩浆结晶而成。主要成矿地段位于深、大断裂的交汇复合部位或断裂带两侧附近的花岗岩体内, 区内未发现原生的稀土矿,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于早期富集, 后期风化叠加的地区, 成矿区构造裂隙发育、蚀变强烈, 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受地形、地貌及风化发育程度所控制。
参考文献
[1]朱祥凯, 祝小辉, 陆卫华, 等.广东省河源市稀土矿勘查专项规划报告[R].2009, (9) .
铅锌矿成矿类型及找矿方向 篇3
本区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雨量1442 mm, 气候湿润, 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6℃, 以7~8月份最高, 最高可达40℃, 1~2月份最低, 最低为-7℃。
矿区范围内矿产资源较丰富, 采矿业较发达, 有黄山岭中型铅锌矿, 皖宝、六合中型熔剂白云岩矿, 东方钙业中型化工石灰岩矿, 此外还有小型铅锌矿、硫铁矿、熔剂石灰石矿、熔剂白云岩矿等矿产。
1 矿区地质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统大田坝组、宝塔组, 上统汤头组、五峰组, 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现自老至新叙述如下。
奥陶系。
中统大田坝组 (O2d) :为青灰色中厚层状干裂纹灰岩夹薄层状瘤状灰岩。
中统宝塔组 (O2b) :为青灰-浅灰色中厚层灰岩夹青灰薄层灰岩。
上统汤头组 (O3t) :为青灰-浅灰色中厚层瘤状灰岩。上部矽卡岩化, 为矿体赋存层位。
上统五峰组 (O3w) :为灰黑色薄层炭质硅质页岩。
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 (S1g) :为泥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
1.2 构造
1.2.1 褶皱
矿区内褶皱主要为黄山岭背斜。该背斜属于大佛堂-太平槽背斜的中段, 轴迹走向北东40°~60°, 北东端收敛倾伏。矿区位于黄山岭背斜北东端的南东翼, 地层倾向130°左右, 倾角20°~25°, 产状稳定, 矿体赋存于该翼奥陶系上统汤头组顶部的矽卡岩中。
1.2.2 断裂
矿区内断裂不发育, 仅见北北西向断层一条。该断层地表出露长约120 m, 走向340°, 倾向南西西, 倾角75°, 为张性断层, 断距约50 m, 与其平行的大田坝组、宝塔组、汤头组地层倒转。且汤头组上部瘤状灰岩具矽卡岩化、铅锌矿化。该断层对矿体无破坏。
1.3 岩浆岩
地表岩浆岩不发育, 矿区内仅见石英闪长玢岩脉一条。该脉岩呈脉状侵入于汤头组与高家边组层间断裂 (隙) 中, 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脉岩厚2~8 m, 长约125米。岩石为灰绿-灰白色, 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 成分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少量云母等组成。
1.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为接触变质作用发生的大理岩化和角岩化, 气液变质作用发生的矽卡岩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
2 矿体地质
2.1 矿体特征
本次工作圈定矿体一个, 分布于主斜井下部两边, 走向长310 m, 倾斜延深在采矿范围内标高自105~80 m, 矿体最大厚度1.06 m, 最小厚度0.63 m, 平均厚度0.79 m, 采矿权范围内厚度稳定, 属稳定型矿体。矿体整体呈层状-似层状, 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即倾向130°左右, 向南东侧伏, 倾向南东, 倾角变化不大, 一般15°~20°, YM89与YM75中矿体倾角与地表一致。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 底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或透辉石矽卡岩化大理岩, 顶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 围岩产状、分布与矿体基本一致。
2.2 矿石质量特征
2.2.1 矿石矿物组份
矿石矿物主要由方铅矿、闪锌矿, 少量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辉银矿;脉石矿物为石榴石、透辉石、石英、方解石等。
2.2.2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化学成分:Pb最低3.51%, 最高5.68%, 平均4.07%;Zn最高4.10%, 最低1.92%, 平均2.60%;Ag最低139.0g/t, 最高201.0g/t, 平均171.79g/t。
2.2.3 矿石结构和构造
方铅矿、闪锌矿呈自形-半自形细粒状结构, 块状、浸染状为主, 细脉状、团块状次之。
2.3 矿石类型
铅锌银矿石
2.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为接触变质作用发生的大理岩化和角岩化, 气液变质作用发生的矽卡岩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
3 矿体成因及成矿规律
黄山岭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面上产生了广泛的层间滑脱作用, 该层面波状起伏, 构成了气液成矿作用的有利空间, 桂林郑深部隐伏花岗斑岩体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气液来源, 岩体与围岩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
4 找矿标志
该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为黄山岭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面上产生了广泛的层间滑脱作用, 该层面波状起伏, 构成了气液成矿作用的有利空间, 桂林郑深部隐伏花岗斑岩体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气液来源, 岩体与围岩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矿区位于黄山岭背斜北东端的南东翼, 地层倾向130°左右, 倾角20°~25°, 产状稳定, 矿体赋存于该翼奥陶系上统汤头组顶部的矽卡岩中。矿区内断裂不发育, 仅见北北西向断层一条, 该断层地表出露长约120 m, 走向340°, 倾向南西西, 倾角75°, 为张性断层, 断距约50 m, 与其平行的大田坝组、宝塔组、汤头组地层倒转。且汤头组上部瘤状灰岩具矽卡岩化、铅锌矿化。该断层对矿体无破坏。
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 底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或透辉石矽卡岩化大理岩, 顶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 围岩产状、分布与矿体基本一致。
5 结论
今后工作建议: (1) 加强对勘查区“隐伏岩体-志留系与奥陶系界面-气液成矿地质作用”构成了本区三位一体的成矿机制, 属“层控矽卡岩”型的成矿规律的勘查及研究。 (2) 综合利用物、化探方法对勘查区黄山岭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面含矿性的研究和推测, 用中深孔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成矿类型 篇4
1 地质特征
代县滩上矿区位于五台隆起的西端,区内大面积分布着太古界五台群和元古界滹沱群变质砾岩,断裂构造发育并具继承性活动特征,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
太古界五台群在区内主要为中部台怀亚群和上部高凡亚群。台怀亚群为一套中性-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变质岩石组合为绢英片岩、绿泥钠长片岩、绢云绿泥片岩、磁铁石英岩等,总厚度800m。其中,柏枝岩组为磁铁石英岩建造,是五台山区重要的含铁层位,并伴一定的金银矿化。高凡亚群为深海浊流沉积的正常碎屑岩,其变质岩石为一套次绿片岩相浅变质的变质粉砂岩、千枚状变质粉砂岩、千枚岩、碳质板岩等,总厚度1000余m。其中有金铜矿化,层控特征比较明显。
元古界滹沱群在区内主要为豆村亚群四集庄组,为一套陆源沉积的碎屑岩,分布在高凡—灰窑沟—南石岸—马桥一带,其变质岩石为一套变质的变质砾岩、含砾变质砂岩和变质砂岩等,厚度500~800 m。该地层中普遍含金银,局部含量较高,为含金银变质砾岩。区内第四系阶地和现代河床中砂金分布较广,有闻名的滩上阶地砂金矿床。
区内五台群和滹沱群形变剧烈,呈现北东向复杂褶皱构造和一系列断裂构造,并伴随广泛的基性岩脉贯入。燕山期断裂构造发育,以北西向为显著,具继承性特征。断裂构造的发育为岩浆侵位和矿液运移、充填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区内岩浆岩发育,大多以滩上杂岩体为中心呈环形分布。岩浆活动主要分为两期,早期以元古代基性侵入岩脉为主,中期以中生代岩浆活动为主,晚期岩浆岩主要为新生代一些规模不大的脉状玄武岩。元古代岩浆岩主要为一系列北东及近南北向基性岩脉或岩墙。中生代燕山期岩浆活动尤为强烈,形成了具多期(次)、多岩相的滩上复式杂岩体。主要由含角砾石英斑岩、隐爆角砾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和花岗斑岩组成,复式杂岩体外侧及其附近分布有7处隐爆角砾岩筒(脉)以及一系列中酸-酸性脉岩,其岩石均属钙碱性岩浆系列。但区内金银矿化与其有直接成因关系。
2 金银矿床类型
根据以往地质工作,可将代县滩上地区金银矿(岩金)分为4个成矿类型,即构造蚀变岩型、火山次火山岩型、裂隙充填型、变质砾岩型。
2.1 构造蚀变岩型金银矿床
区内高凡—滩上北西向断裂为此类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走向310°~320°,倾向北东,倾角60°~70°为张扭性正断层,断距500~800 m,具有多次活动特征,由主断裂和平行或斜交的次级断裂组成断裂破碎带,宽50~100 m,燕山期岩枝、岩脉沿断裂侵入。该断裂规模大,为导岩导矿构造,但两侧次级断裂及裂隙是主要的储矿构造。
高凡金矿主矿体赋存于区内北西向高凡—滩上断裂带及两侧的次级断裂及裂隙中。矿体呈透镜状、串珠状及脉状,矿体产状与断裂破碎带产状一致。单矿体长度一般多在10余米至数十米,最长达百米以上,厚度一般在0.5~2.0 m,个别达数米。
此类矿床以金、银为主,常伴有铜、钼、铅、锌等多种金属。金一般为每吨数克至每吨10多克,最高达47.04 g/t,银每吨百余克,伴生有多金属矿化,局部地段可达工业品位。矿石类型多属多金属银金矿石和金银矿石等。
矿石构造有压碎状、角砾状、粒状、交代状、脉状、网脉状和蜂窝状等。金属矿物以黄铁矿、方铅矿和自然金为主,次为黄铜矿、角银矿、自然银辉银矿及少量自然铅、自然锡、自然锌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长石、高岭土、方解石和绿泥石等。
矿体与围岩无明显界线,但其分布范围严格受断裂蚀变带控制。蚀变带由中心至边部形成黄铁绢英岩-黄铁绢英岩化岩-硅化岩。围岩蚀变比较强烈,主要以黄铁矿化、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为主,次为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白云母化、叶蜡石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蚀变矿物在空间上相互叠加,说明了成矿物质具有多期次性。
2.2 火山及次火山岩型银矿床
滩上隐爆火山区是区内重要的成矿构造体系之一。在区内豹沟—滩上—大(小)屋次沟—马桥一线,受区域北东与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隐爆火山角砾岩筒呈北西向串珠状产出。矿体主要赋存于隐爆角砾岩筒及内外接触带中爆发角砾岩或角砾状石英斑岩中。
产地有豹沟、马桥两处,矿体主要赋存于两地的隐爆角砾岩筒接触带中。矿体沿隐爆角砾岩筒接触带分布,矿体产状与隐爆角砾岩筒接触带产状一致。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串珠状产出,长一般十几米至几十米,最长达200 m,厚度几十厘米至几米,如豹沟单个矿体平均厚度可达6.15m。矿石结构构造有斑状、团块状、角砾状、细脉浸染状、粒状、块状、浸染状以及碎裂状等。金属矿物以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和角银矿为主,次为黄铜矿、磁铁矿、浑银矿和赤铁矿等,但含少量自然银、淡红银矿、典银矿、斑铜矿、白铅矿、辰砂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高岭土、绢云母等。
矿石中主要有用矿物以银为主,金含量较低,局部铅、锌可达边界品位,铜、钼含量均不高。矿化规模以隐爆角砾岩筒内接触带较大,如豹沟矿化带宽度可达30~40m,延知可达300 m,含银品位高达665.10 g/t,均为多金属银矿石。
围岩蚀变有高岭土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叶腊石化、绿帘石化和绿泥石化等。强烈的围岩蚀变主要发育于隐爆角砾岩筒的接触带中,尤以内接触带更强烈,与矿化呈正消长关系。
从以上矿体赋存部位及矿化特征可以看出,此类矿床的首要控矿因素是燕山期隐爆角砾岩筒。
2.3 裂隙充填型银金-银矿床
产地在大麻沟、灰窑沟、马桥、小舍沟等地,其中,大席麻沟、马桥、灰窑沟的矿化最佳,远景较好。矿脉多充填于区域性大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及裂隙中,矿脉走向有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矿体由含金、银石英脉、碳酸盐脉与含矿蚀变岩组成,其产状与所充填的断裂及裂隙产状一致。矿体一般长几十米至百余米,最长达300多m,厚度一般0.6~2.0 m,厚者达2.5 m。矿石结构构造自形粒状、碎裂状、充填交代状、裂隙交代浸染状、片状,金属矿物以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为主,次为黄铜矿、自然金、角银矿、含少量自然银、淡红银矿、斑铜矿、白铅矿和自然铅等。
围岩蚀变主要以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为主,次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此类矿床由于滩上复式斑岩体的位置不同,可分为银金矿床及银矿床,其中灰窑沟、小舍沟、马桥为银矿床,含银品位最高达350 g/t,金含量较低,多为0.00~0.ng/t,马桥最高可达9.35 g/t;大席麻沟为银金矿床,含金品位2.63~14.50 g/t,银品位7.00~316 g/t,铅、锌含量均比较低,局部地段可达边界品位。
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为区域性断裂构造所派生的裂隙系统,尤其是北西向和北东向裂隙系统更重要,单个裂隙一般宽0.2~1.0 m,局部宽可达2.0 m,裂隙面比较平直,裂隙两侧可见强烈的围岩蚀变,蚀变范围一般为裂隙的5倍。
3 主要成矿类型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对比分析
3.1 不同成矿类型的地质特征对比分析
高凡构造蚀变岩型银金矿床,矿体产于北西向高凡—滩上断裂带及两侧的次级断裂及裂隙中,燕山期岩枝、岩脉沿断裂侵入。豹沟火山及次火山岩型银矿床,矿体产于隐爆角砾岩筒接触带中,矿体沿隐爆角砾岩筒接触带分布。大席麻沟、马桥裂隙充填型银金和银矿床,矿脉充填于区域性大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及裂隙中,构造带往往位于花岗斑岩中或隐爆角砾岩筒边部。
3.2 不同成矿类型的矿物组合特征对比分析
高凡金矿床以金、银为主,视为铜、钼、铅、锌等多金属。而矿物组合以黄铁矿、方铅矿、自然金为主,次为黄铜矿、角银矿、自然银辉银矿等。豹沟、马桥银矿床矿物组合以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角银矿为主,次为黄铜矿、磁铁矿、浑银矿、赤铁矿、镜铁矿等。大席麻沟、马桥矿床矿物组合以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为主,次为黄铜矿、自然金、角银矿等。从不同类型矿床的矿物组合特征可以看出,各类矿床矿物组合特征基本相似,矿物组合显示了以滩上岩体为中心成矿温度由高向低的变化。
3.3 不同成矿类型的围岩蚀变对比分析
高凡金矿床围岩蚀变主要以硅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为主,次为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白云母化和绿帘石化。豹沟、马桥银矿床围岩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和绿帘石化等。大席麻沟、马桥矿床围岩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等。从以上围岩蚀变特征可以看出基本相似,说明成矿条件基本相同。
3.4 不同成矿类型的成矿物质来源对比分析
滩上矿区燕山期岩浆岩活动频繁,各类型矿床无论在空间上或成矿物质组合上均可看出与该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说明各类矿床虽类型不同,成矿物质来源是相同的。
4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