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锌成矿带(通用12篇)
铅锌成矿带 篇1
滇西兰坪盆地是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铅锌铜银产地, 矿产资源丰富, 产出的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及汞、锑、锶、膏盐等矿种近20种, 矿床 (点) 多达220多处, 区内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闻名于世。近年来, 在金顶铅锌矿北侧的白秧坪、河西地区发现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及矿点多达30余处, 是目前盆地内找矿最具潜力的地区[1,2,15]。
对兰坪盆地北部Cu-Ag-Pb-Zn多金属矿以及锶、石膏等非金属成矿机制的研究很多, 但是还是存在较大争议, 比如中轴构造控制的三山成矿带是否为热水沉积成因矿床?维西-乔后断裂东侧菜籽地、青甸湾、老君山等矿床成矿作用与兰坪盆地多金属成矿机制 (三山矿带、白秧坪-富隆厂矿集区) 的差别与联系?盆地北部两侧推覆构造 (四十里箐-富隆厂推覆构造、华昌山-水磨坊推覆) 对矿床控制机制问题?盆地内部三合洞组地层中产出稳定厚层大型锶矿 (河西、大三界) 成因及与金属矿床联系如何?诸多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阻碍该区找矿取得更进一步突破。本文拟对兰坪盆地北部Cu-Ag-Pb-Zn等金属矿床以及天青石、石膏等非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及规律进行梳理, 开展成矿带划分研究, 查找影响地质找矿的关键因素。
1 兰坪盆地区域构造背景与成矿特征
兰坪盆地北段指兰坪盆地通甸乡以北区域, 为盆地收缩变窄部分, 地质上西至澜沧江, 东以维西-通甸推覆断裂为界。盆缘断裂外侧分别出露前寒武系、早古生代变质基底。盆地地层主要为中新生界红层, 为一套砂岩、粉砂岩、泥岩、碎屑岩建造。逆冲推覆构造是兰坪盆地最主要的构造形式[3]。逆冲推覆构造由西侧自南西西向北东东推覆和东侧自北东东向南西西推覆的两组逆冲断层从两侧向盆地中央推进[2,4], 形成对冲式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覆盖了兰坪盆地主体。东部推覆构造带主要包括叶枝-雪龙山逆冲推覆带、华昌山推覆带、水磨房断裂[2]。卷入推覆构造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推覆构造带的主要推覆面多向东倾, 倾角40~60°, 向前锋带方向倾角变小, 甚至水平, 其形成与金沙江造山带的逆冲推覆有关。西部推覆构造形成主要与澜沧江造山带推覆构造有关, 最大宽度20-30km。其中一系列西倾逆断层近平行并置, 倾角多在30~45°, 卷入的地层包括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白垩系, 主要包括富隆厂-四十里箐逆冲推覆断裂。
晚古生代—中生代特提斯 (Tethys) 构造演化和新生代大陆碰撞造山叠加转换[8], 加上两大板块多次开合, 使区内的地壳结构复杂化, 创造了良好的成矿条件[5]。云南兰坪盆地在其狭长的地带, 堆积巨量金属及非金属矿物, 产出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及汞、锑、锶、膏盐等等矿种近20种。仅兰坪县境内产出包括兰坪金顶巨型Pb、Zn矿床在内矿床 (点) 多达220多处, 其中大型4处、中型8处、其他小型及矿点146处, 可谓星罗棋布。兰坪盆地矿床具有储量大而集中, 小矿点多而广的特征, 矿床具有明显的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特征[3]。Pb-Zn多金属矿床主要集中于兰坪盆地北部, 见图1。
2 兰坪盆地北部区域成矿规律
兰坪盆地北部有色多金属矿床成矿分带特征已有较多讨论[3,14]并形成一定的共识。但是对于矿带划分存在争议, 比如白秧坪—富隆厂矿带与澜沧江沿岸铜—银成矿带是否具有相同的成矿机制?中轴构造带控制的成矿带除了华昌山断裂成矿带是否还包括四十里箐—富隆厂成矿带?维西推覆体多金属矿集区与中轴成矿带、澜沧江沿岸成矿带关系如何?研究区内非金属矿床特别是石膏、天青石等盐类矿床如何归类?这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梳理。
2.1 兰坪盆地北部构造分带
盆地西边界澜沧江-昌宁-孟连断裂表现出明显的由西向东的逆冲推覆和弧形弯曲的断面直立的走滑断裂特点[9], 发育了以向北东方向的逆冲为主的扇状逆冲断层[4], 形成一系列向盆地斜歪倒转的褶皱, 卷入地层主要为澜沧江两侧石炭系--二叠系。澜沧江断裂往东, 发育一系列南北向与澜沧江推覆构造有关次级推覆构造, 推覆构造沿造山带边部呈长条状分布, 宽度一般为20—30km, 其前锋在兰坪—云龙一线以西。卷入推覆构造的地层包括侏罗系和白垩系, 前锋地带可见它们逆冲于古新统地层之上。澜沧江断裂往东主要发育核桃箐—富隆厂断裂、四十里箐断裂。营盘—金满地区侏罗系地层亦发生强烈的片理化, 形成紧闭直立褶皱。推覆构造以叠瓦状逆冲为主要特点, 平行造山带展布, 推覆断层向西倾斜, 倾角多在40°以上[2]。
盆地东边界维西--乔后断裂实际上是受金沙江—哀牢山造山带演化有关的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引起的一系列走向NW、NNW, 倾向E, 倾角50-70°叠瓦式推覆构造组成, 从东向西分别是白马驹--托枝断裂、塘上村断裂、四十驮断裂、望香台断裂、叶枝—雪龙山断裂[13], 边界东为江达-维西-绿春火山弧带[6]。推覆构造往西进入兰坪盆地, 主要发育有水磨坊断裂, 华昌山推覆构造, 卷入地层包括上三叠统、侏罗系和白垩系, 前锋地带可见不同时代的地层推覆于古新统地层之上[2]。
深大断裂之间的次级断裂构造以及各级逆冲推覆构造为成矿流体运移以及矿质沉淀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贮藏场所。盆地内发育的深大断裂不但与盆地边界深断裂共同导矿, 而且作为开放体系提供了成矿贮矿适宜的温度、压力和化学物理[7]。该区东西两侧发育的各级断裂构造力学差异, 所切割的围岩、所沟通的成矿源区以及成矿物质聚集地段的差异决定了成矿分带特征。只有查明各矿段所处构造位置, 才能进一步理解该区矿床成矿特征及规律。
2.2 成矿元素分带
兰坪盆地北部主要是以Ag-Cu-Pb-Zn为主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10,12]。矿化主要产出在逆冲推覆构造中的主干断裂和次级断裂及断裂破碎带中 (富隆厂断裂矿带、华昌山矿化带) , 以及地层片理化带中 (澜沧江沿岸侏罗-白垩系地层中铜矿化) 。从盆地的西南部→中部→东北部 (东部) , 主要成矿元素矿化显示CuAg (金满, 科登涧、小格拉等) →Ag-Pb-Zn-Cu-Hg (吴底厂、富隆厂、三山、下区五、白秧坪、挂登等) →Pb-Zn-Sr (河西、大三界、东至岩、) →Pb-Zn (菜子地、麻栗坪、青甸湾、金山桃等) 的变化[10], 主要矿石矿物组合显示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辰砂→方铅矿-闪锌矿-天青石→方铅矿-闪锌矿的变化。总的来说, 以兰坪盆地内中部华昌山推覆断裂为界, 西部成矿元素以Cu、Ag、Co、Pb、Zn为主, 东矿带的成矿元素组合以Pb、Zn、Sb、Hg、Ag、Au为主。西矿带成矿作用围岩蚀变较强, 以普遍发育硅化为特点;东矿带的成矿作用围岩蚀变较弱, 以发育碳酸盐化的蚀变为特点, 体现出两者在成矿流体、温度及围岩上的综合差异。
2.3 地球化学分带性
从盆地两侧向盆地中心, 矿床地球化学存在明显分带特征。西向东 (西南部→中部→东北部) , 流体包裹体盐度w (Na Cleq) 明显由高到低变化 (10%→5%→1%) , 均一温度也存在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10] (图2) 。铅同位素研究表明, 西南部 (根带) 的样品放射性铅同位素组成较低, 东北部 (锋带) 的样品放射性铅同位素组成较高, 中部 (中带) 样品则位于两者之间[11]。以金满矿床为代表的澜沧江沿岸红层中矿床方解石δ13CCO2 (PDB) 介于-7.4‰~-4.8‰, 平均-5.5‰, δ18OCO2 (SMOW) 介于14.2‰~15.9‰, 平均为14.7‰;与白秧坪多金属矿方解石δ13CCO2 (PDB) 介于-0.5‰~-4.2‰, 平均-2.1‰。其δ18OCO2 (SMOW) 变化有两个数据段, 平均值分别为0.4‰和平均值16.0‰[5];华昌山断裂成矿带燕子洞、热水塘矿床碳酸盐矿物中δ13CCO2 (PDB) 值分布在0.17‰-2.14‰, δ18OCO2 (PDB) 介于-14‰-20.9‰[1];盆地边缘成矿带菜籽地矿床δ13CCO2 (PDB) 介于-1.65‰~-1.7‰, 均值-0.435‰, δ18OCO2 (SMOW) 值介于12.64‰-17.05‰, 均值15.041‰。对碳酸盐矿物碳来源研究表明, 不同多金属矿床方解石CO2来源不同[5]。以上金满等矿床同位素源区以深源无机碳为主, 其次为CO2交代海洋碳酸盐岩中的碳[1], 也有可能产生于碳酸盐岩溶解作用和深部地幔去气作用;白秧坪矿段碳来源于碳酸盐岩热解作用或沉积有机物脱羟基作用[5];灰山等中轴构造控矿碳来源为流体与围岩之间水-岩反应引起的沉积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菜子地铅锌矿集区碳、氧同位素组成均落于海相碳酸盐溶解作用的演化线上, 表明成矿流体中的CO2来源于海相碳酸盐溶解。
3 兰坪盆地成矿带划分
从上面讨论可以看出, 兰坪盆地北部多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呈现分带性特征最根本的原因是澜沧江断裂造成由西向东和金沙江断裂引起的由东向西推覆构造使盆地北部形成一系列NS向展布构造应力分带, 在不同部位 (推覆构造峰带、中部及跟带) 各类岩石力学差异、断层切割围岩的不同以及流体运移距离的差异导致了地区地球化学、成矿元素、矿化种类的分带特征。
据此, 我们将兰坪盆地北部矿床分为三类, 赋存于侏罗-白垩系砂岩粉砂岩红层中与后期热液活动有关的脉状铜矿床 (金满、科登涧、吴底厂等) , 又称为西带;与推覆构造有关的后期热液改造浅成Cu-Ag-Pb-Zn-Hg-Co矿床, 分为与四十里箐-富隆厂推覆构造相关的赋存与中新生界砂岩、碎屑岩Cu-Co-Ag-PbZn热液矿床和与华昌山推覆构造相关的赋存于中生界碳酸盐地层Ag-Pb-Zn-Hg热液-改造矿床两类, 该类矿床称为中带;东带矿床亦分为两类, 盆地内赋存于中生界碳酸盐地层中与热水沉积 (喷流沉积) 作用有关的Pb-Zn-Sr矿床 (河西、大三界、青甸湾、菜籽地、金山桃) 和赋存于中、新生界砂岩、粉砂岩地层中与后期热液层状Cu-Pb-Zn (金竹村、黄竹厂、北松园、南松园、稗子沟、德胜) 。
此次矿床类型划分, 有别于前人矿床划分[3,10]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不仅考虑兰坪盆地北部构造分带特征[3], 还兼顾了地球化学分带, 因此将四十里箐-富隆厂断裂和华昌断裂控制的Cu-AgPb-Zn-Hg-Co矿床归为同属受推覆构造控制的矿床, 二者存在的差别主要是由于赋矿围岩及矿质沉淀位置是物理环境差别引起。此外, 此次矿床分类考虑了非金属矿床与汞矿、天青石矿, 认为非金属矿床与金属矿床成矿关系密切, 应为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另外, 通过野外工作发现, 尽管青甸湾、菜籽地铅锌矿与三山-燕子洞矿床同赋存于上三叠统三合洞组中, 但是二者矿床特征具有显著差别。前者矿床结构构造出现明显的沉积组构, 上部为具纹层状构造的块状硫化物类型, 下部为网脉状及脉状的矿化类型, 矿石具热水沉积硅质岩, 条带状硫化物含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 黑色硅质板岩的组合特征和层纹状、条带状、气孔状等构造, 反映了热水沉积成矿的特点。在大三界铅锌矿点亦见纹层状矿石, 并发现一层产状稳定、成分单一的天青石矿体, δ13C、δ18O值都为负值[1], 具有明显热水沉积特征。虽然后者亦有纹层状矿石等特征[1], 但是野外考察发现, 三山等铅锌矿后期热液脉发育、构造破碎, 矿石后期热液改造明显, 应为主要控矿作用。因此, 此次矿床分类将兰坪盆地边缘产于三合洞组菜籽地、青甸湾等铅锌矿与河西、大三界铅锌锶矿归为热水沉积-后期改造型矿床, 改变了以前统一归为推覆构造控矿的矿床的思想, 拓宽了找矿思路。
铅锌成矿带 篇2
铅锌矿体赋存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八道湾段(∈1q1)灰黑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中;筇竹寺组玉案山段(∈1q2)灰黄色、灰黑色泥质页岩夹薄层状细砂岩为矿区成矿的隔挡层.北东向的.关仓箐逆断裂为矿区的导矿构造,北西西向次级张扭性断裂和北北东向层间断裂为矿区的容矿构造.
作 者:朱林生 朱杰勇 孔志岗 刘梦琼 ZHU Lin-sheng ZHU Jie-yong KONG Zhi-gang LIU Meng-qiong 作者单位:朱林生,朱杰勇,孔志岗,ZHU Lin-sheng,ZHU Jie-yong,KONG Zhi-gang(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
刘梦琼,LIU Meng-qiong(云南建筑工程设计院,昆明,650041)
铅锌成矿带 篇3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模式;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矿床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某矿区岩体是一面积较大的酸性侵入岩基,地层出露有中三迭统杂谷脑组(T2Z)、上三迭统如年各组(T3r)、第四系(Q)等,除局部地段有扭曲外,地层总体走向NNW,倾向NE。位于牦牛沟一卡子复式向斜构造的西翼,次级褶皱主要有背斜及热桑山向斜;主要断裂属北西向的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与北东向的木居断裂的组成部分。
1.2 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勘探,区内共圈出3条工业矿体,即西矿带I号矿体和东矿带Ⅱ、Ⅲ号矿体,3条矿体大致平行产出,自上盘至下盘分别为Ⅲ、Ⅱ和I号矿体。
I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矿体走向长1150m,自7勘探线至12勘探线以南,厚度平均231TI,走向NW,倾角37°,矿体总体向西侧伏、侧伏角10°~15°;矿体赋存于喜山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矿体产状与含矿层产状基本一致,顶板为花岗糜棱岩、碎裂花岗岩。矿体顶板与围岩多由断裂破碎带分开,底板界线不清晰,通过试样分析成果确定。矿体沿倾向分支现象明显,矿体总体厚度变薄,倾角变小。
Ⅱ号及Ⅲ号矿体分布在矿区东侧,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两条矿体均规摸小,延深不大。
1.3 构造特征
矿区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节理发育。矿区断裂较为发育,属于区域北西一南东向压扭性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构造体系所派生的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质所产生的不同方向断层;节理、裂隙,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序次的构造都与矿体的形成和矿物组分富集密切相关。北西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是主要断裂,位于矿区东部I矿带上盘,沿山岩体东部边缘展布,纵贯矿区,规模较大;主要将大山岩体边缘相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挤压呈糜棱结构,形成了花岗糜棱岩带,由于受强烈的区域挤压、扭裂作用,使糜棱岩带蚀变具强硅化现象,局部形成不规则脉状硅质岩,经工程揭露在糜棱岩带内部常夹有碎裂花岗岩块体;由于糜棱岩带岩石结构紧密,缺乏容矿空间,致使后期矿液沿该带上升成为导矿通道,仅在微裂隙内充填呈羽毛状铅锌微脉,使整个规模很大的糜烂棱岩带在成矿过程中普遍产生铅锌矿化,但没有形成工业矿体,仅局部地段出现厚度薄而规模短小的铅锌矿脉。
另一组沿北西走向紧贴于北西向区域压扭性断裂带下盘产出,由于受区域压扭性断裂糜棱岩带东侧挤压作用,使该断裂带下盘围岩产生一系列张性裂隙及与之相配套的不同方向节理。将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碎裂呈碎裂状,角砾状、网脉状,统称为含矿碎裂花岗岩带。由于该张性碎裂花岗岩带的产状、形态、规模及与之配套的低序次节理、裂隙共同组合,形成良好的容矿场所,为后来的矿液充填提供了良好的有利空间;该组断裂含矿性随距压扭性导矿断裂距离越远含矿I生愈差,因此一般厚度较大、品位较高的矿体多靠近糜棱岩带压扭性断层边部出现,而距离糜棱岩带愈远的花岗碎裂岩带多具铅锌矿化而形不成工业矿体,其主要原因就是碎裂岩带内的次级构造节理裂隙等远不如近压扭性断裂糜棱岩带处发育。
节理均较发育,尤以含矿碎裂岩带内更为密集,一般密度25条/m,其生成至少有两期,但产状差异不大,除层节理的倾角较缓外,其它三组节理倾角都较陡,一般为55°~89°。岩体中的陡倾角节理,常将岩体切成柱状体或陡崖峭壁;常见矿液沿一、二、三组特别是二、三组节理及派生的细微裂痕充填交代而形成脉状、细脉状、树枝状、网脉状和浸染状等铅锌矿石。
2、矿床成因分析
2.1 容矿岩性
I号矿体赋存于燕山晚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Ⅱ、Ⅲ号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以上岩石形成碎裂岩、角砾岩带,含矿热液在角砾、颗粒间或裂隙中充填、交代、沉淀,从而形成浸染状、网脉状、致密状矿石,矿化对岩性有一定的选择性,即岩性活泼、孔隙度高、裂隙发育的岩石易于成矿。
2.2 构造条件
韧性、脆性剪切带是矿区的主要导矿和容矿构造,深部循环的含矿热液以韧一脆性剪切带为通导上升,定位于其内及不同级别的次级断裂、节理、裂隙中,断裂构造是本区铅锌矿床的主导控制因素和首要条件,矿床的空间分布、产状特征与其密切相关。
2.3 地球化学特征
三叠系中统碎屑岩沉积建造在形成、演化过程中,Cu、Pb、Zn、Ag等成矿元素得到了初步富集;在长期的、多期的构造活动和深部循环热卤水溶液作用下,将地层或岩石中有用元素活化而转入溶液中,随着溶液中成矿物质的不断加人而富集成含矿热液,在含矿热液的驱使下,长期活动的大断裂将深源物质导向浅部容矿构造的有利部位择地成矿,丰富的物源对矿区内矿床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4 成矿模式分析
折多山花岗岩体于燕山晚期沿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上盘形成北西向花岗岩带,喜山期由于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的持续活动,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于岩体上部与围岩接触带形成韧—脆性剪切带,剪切带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形成大范围的热液循环系统,在热液循环作用下,由三迭系地层中萃取Pb2+、Zn2+、Ag2+、Cu2+等有用組分、由岩体中带入S2-,于脆—韧性带沉淀堆积,即第一期矿化,形成大范围的低品位矿化带,见图1。
随着地壳的不断抬升,矿化带抬升至近地表,韧性剪切作用逐渐减弱,脆性作用逐渐增强,叠加于初始矿化带上的脆性构造使得矿化进一步富集形成工业矿体;本次矿化过程不仅局限于第一期矿化带内,也可以沿脆性构造于第一期矿化带外形成小规模的富矿体;矿体升至地表,遭受后期构造破坏及风华剥蚀,现今矿体形态形成,显示出多期成矿特点。
综上所述,矿床成因类型应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或细脉浸染型Cu、Pb、Zn、Ag多金属矿床。
3、找矿标志
矿区西矿带产于花岗岩体中的断裂破碎带内,矿体规模大,矿化富而稳定,成矿作用复杂多样,属于一个含银较富、以铅为主,铅高于锌的多金属矿床;而东矿带尽管矿体规模小、矿化较差,但它的发现,扩大了矿床远景,同时指出该地区新的找矿方向。
3.1 地层及岩石标志
矿床含矿围岩主要属中三叠统杂谷脑组第二岩性段(T2Z-HS)。折多山黑云母花岗岩体有较好的含矿性和水平分带性,而矿化的具体产出岩石,则与动力变质岩密切相关;东矿带产于花岗岩的外接触带热液蚀变角岩中,岩性主要为碎屑岩变质的透辉石英角岩类;如花岗碎裂岩,花岗糜棱岩对矿化具有广泛意义,是找矿主要标志。
3.2 构造标志
该铅锌矿西矿带产于区域北北西向压扭断裂带下盘的碎裂花岗岩带中,而严格受该断裂带所牵引的次级构造裂隙控制,因此次级断裂和羽状断裂、节理、裂隙是铅锌矿的储矿构造,更是良好的找矿标志;东矿带产于该断裂带上盘,同样由于受该断裂带挤压而易于在三叠系不同岩性问,产生层间破碎,因此层间破碎带也是良好的找矿标志。
3.3 蚀变标志
沿断裂破碎带分布的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云英岩化、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蚀变等,由于铅锌矿化体金属硫化物经氧化淋滤后,将岩石表面和节理渲染成棕黄一棕褐色,构成远观十分醒目的铁帽带假象,这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另外,带状或片状分布的Cu、Pb、Zn、Ag化探次生晕异常(2004年)是间接的找矿标志。
4、结语
该铅锌矿位于三江造山带的唐古拉一杂多玉树一义敦一中甸岛弧隆起带东侧,属三江成矿带中的玉树一中甸矿带范畴,晚二叠一三叠纪期问紧靠东侧的活动大陆边缘发生强烈凹陷,在印支末期和燕山早期造山运动席卷全区致使普遍隆起,燕山一喜山运动使早期同生断裂再次复活,在该山侵入岩体内部及与三叠系地层接触边缘产生强烈韧一脆性剪切构造带,深源含矿地热水沿构造剪切带上升,于浅部岩体内张裂隙、短小张性断层发育的碎裂岩带内部、岩体与围岩接触边部及三叠系地层内层间裂隙空间充填,近南北向陆内造山带及与各阶段相应的成矿时空分布特点,其受酸性侵入岩基,在空间分布上受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及北北西向磨西河断裂带制约,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深源构造一热液成因,并具有多期成矿特征,即形成该山式热液充填型或细脉浸染型Cu、Pb、Zn、Ag矿床。
参考文献
[1]申大元.四川某铅锌矿区化探异常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J].中国矿山工程,2009,(3).
[2]袁见齐.珠上庆,翟裕生.矿床学【M】 E京:地质出版社,1985.
双山银铅锌矿区成矿地质条件 篇4
关键词:双山,银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
一、区域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层
本区除广泛分布的第四系冲积层及风成砂土外, 出露下元古代宝音图组、上古生代石炭系、二叠系、中生代侏罗系地层。
1.1.1、下元古代宝音图组 (PtBy)
下元古代宝音图组是区内出露最古老地层。主要出露于矿区及矿区外的西北地区, 岩性主要为灰绿色黑云斜长片麻岩、灰绿色黑云斜长片麻岩夹灰黑色二云斜长片麻岩、浅灰黄色石英二云片岩夹细粒斜长角闪片麻岩。分布面积广, 呈北东向展布, 走向36°-61°, 倾向北西, 倾角35°-70°。
1.1.2、上古生代石炭系
区内零星出露上石炭统本巴图组 (C2b) 及阿木山组 (C2a) 。
1.1.2.1、本巴图组 (C2b)
出露于矿区南部。呈北东向断续分布, 倾向北西, 倾角30°-70°。岩性主要为灰绿、黄绿色硬砂岩、长石砂岩夹含砾砂岩、砾岩及灰岩。下部为一套酸性火山岩。
1.1.2.2、阿木山组 (C2a)
分布在矿区南部, 呈北东向展布, 倾向北西, 倾角55°-70°。下部为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夹含砾砂岩、硬砂岩, 上部为厚层块状生物碎屑灰岩夹砂岩、砂砾岩。
1.1.3、上古生代二叠系
区内大面积出露, 分布于矿区外南东部。分为下二叠系大石寨组 (P1d) 及上二叠系林西组 (P2l) 。
1.1.3.1、大石寨组 (P1d)
出露于矿区外东南, 呈北东东向断续分布, 为一套深灰色、暗灰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粉砂质泥岩及安山岩、安山质玄武岩、流纹岩夹凝灰质砾岩。
1.1.3.2、林西组 (P2l)
出露于矿区东南。沿北东东向分布。岩性为深灰~灰黑色厚层状粉砂质炭质板岩、变质粉砂质泥岩夹粉砂质砾岩。
1.1.4、中生代侏罗系
本区出露中侏罗系万宝组 (J2w) 和上侏罗系满克头鄂博组 (J3m) 。
1.1.5、第四系 (Qh)
在区域内分布广泛, 主要出露在沟谷、河床、凹地及山的阴坡。为全新统草原砂土、沼泽堆积、坡积、洪积物、风成砂堆积。
1.2 区域构造
区域内主要构造有贯穿全区的米生庙复背斜, 次一级的挤压构造带及断裂。复背斜及挤压构造带和断裂的展布以北东向为主, 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也较发育, 构成了该区近网格状的构造格局。
1.2.1、褶皱
本区主要一级褶皱构造为米生庙复背斜, 它包含两个次一级的挤压褶皱构造带和三个褶皱构造, 现分述如下:
1.2.1.1、米生庙复背斜
米生庙复背斜, 沿乌套海~米生庙~达青牧场一线, 呈北东向贯穿全区。下元古界宝音图组地层组成复背斜轴部, 石炭系、二叠系地层组成翼部。
1.2.1.2、挤压褶皱构造带
第一挤压褶皱构造带:分布在乌套海~米生庙~白音敖包一带, 由一系列斜歪或同斜褶皱组成。双山银铅锌矿区位于该褶皱内。
第二挤压褶皱构造带:分布在矿区南东东向, 主要由密透南、北向斜和密透背斜组成。
1.2.2、断裂
本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以北东向压性断裂为主, 其次为北西向张性断裂。北东与北西向断裂构成了该区网格状的构造格局。断裂主要为华力西期和燕山晚期。
1.2.2.1、华力西期断裂
华力西期的断裂以北东向断裂为主, 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层次之。北东向断裂均为压性或压扭性, 沿断裂岩石破碎, 糜棱岩与挤压片理发育。
1.2.2.2、燕山晚期断裂
燕山晚期断裂以北东向为主, 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次之。断裂均为压性或压扭性, 沿断裂岩石破碎, 断层角砾岩, 构造擦痕发育。燕山期的北东向断裂控制着区内花岗岩的分布。
1.3 区域岩浆岩
该区岩浆岩分二期侵入;受北东断裂控制;呈岩株状、岩基状产出。
1.3.1 华力西中期侵入岩
石英闪长岩, 侵位于宝音图组及中石炭统本巴图组地层中。岩石呈暗灰色、灰白色, 细粒结构, 矿物成分, 主要为石英、斜长石、角闪石。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 具片麻理构造, 其构造方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
1.3.2 燕山早期侵入岩
分布于矿区外南北两侧, 分三次侵入。
1.3.2.1第一次花岗岩 (γ52-1)
分布于达青牧场一带, 呈小岩株状侵位于下二叠统地层中。
岩性为肉红色花岗岩, 岩石具半自形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及黑云母。据1:5万化探资料, 该期岩体内Ag、Pb、Zn、W、Sn、Mo、Bi、La、U、Nb、Be元素含量较高, 应是本区多金属矿的成矿母岩。
1.3.2.2第二次花岗斑岩
分布于北大山地区, 呈岩基状产出。侵位于中下侏罗统, 被上侏罗统酸性火山岩覆盖。
岩性为浅灰色斑状花岗岩, 自形~半自形结构, 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斜长石为主, 石英次之, 含少量钾长石。
据绝对年龄资料, 测定年龄为159百万年。岩石的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与第一次侵入的花岗岩相近, 为同期不同次的产物。
1.3.2.3第三次浅黄色细~中粒花岗岩 (γ52-3)
分布于巴音高勒西部, 呈岩基产出。
岩性为浅黄色细~中粒花岗岩, 局部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中粒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条纹长石, 斜长石, 石英及少量黑云母。岩体内普遍含铷 (Rb) , 个别地段含铌 (Nb) 、锂 (Li) , 放射性 (γ) 值较高。
1.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990年, 地矿部第一综合物探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展过1:20万区域化探测量, 在本区圈出200Km2的综合异常密集区。异常元素组合以Ag、Pb、Zn、Cu、Au等为主, 伴生元素有W、Mo、Bi、Cd、F、Ni、Cr、Co、Mn等。
1.5、区域矿产
本区矿产较为丰富, 已发现的主要矿种有银、铅锌、铜、钨、萤石、石灰岩、煤等。已建生产矿山五座分别是:拜仁达坝银多金属矿、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双山煤矿、巴音高勒萤石矿、小双山银铅锌银矿等。
二、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地层出露相对简单, 北部为宝音图组, 中部和南部为二迭系上统林西组。东南部大面积出露侏罗系满克头鄂博组、中统 (万宝组) 及第四系全新统。
2.2 构造
2.2.1、褶皱
矿区位于乌套海~米生庙~~巴音敖包挤压褶皱构造带内。该挤压褶皱构造带是由一系列斜歪组成, 呈北东向展布。主要由宝音图组地层构成, 岩层走向NE, 倾向NW, 倾角45°~70°。
2.2.2、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 以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最发育。北西向断裂 (助力可河断裂) 为主要导矿构造, 近东西向断裂为控矿构造。
①、助力可河断裂:
断层走向310°~330°, 走向延长6~~16Km, 沿助力可河分布。地表岩石破碎, 见断层角砾岩, 断层三角面呈北西向展布, 断层性质为隐伏张性断裂。该断裂形成于燕山晚期, 为矿区成矿物质来源提供了良好通道。
②、近东西向断裂:
为压扭性断裂, 规模较大, 呈“S”形状, 是矿区内的主要容矿构造, 沿走向及倾向均呈舒缓波状。该方向断裂, 严格控制着矿区内矿体的分布及矿体规模。
2. 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分为华力西期与燕山早期两期。
2.3.1、华力西期石英闪长岩 (δο42)
石英闪长岩 (δο42) , 位于矿区南侧, 呈岩株状侵位于上元古界宝音图组黑云斜长片麻岩中。
2.3.2、燕山早期花岗岩 (γ52-1)
呈小岩株出露于矿区外围的南侧, 侵位于黑云斜长片麻岩中, 岩石呈浅肉红色, 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据1:20万区调资料及1:5万化探成果, 该期花岗岩中银、铅、锌、铜丰度值较高, 是成矿母岩。
2.3.3、脉岩
区内脉岩不甚发育。见闪长岩脉及英云闪长岩脉。闪长岩脉呈北东向, 英云闪长岩脉呈北西向, 分布于黑云斜长片麻岩中。
2.4 变质作用
区内变质作用较强, 分为区域变质、动力变质及热液变质作用三类。
2.4.1、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老地层及石英闪长岩的片麻理化。变质程度较深, 为角闪岩相。矿化作用与区域变质期塑性流变的关系不甚明显。
2.4.2、动力变质作用
本区动力变质作用强烈。压性、压扭性及张性断裂, 产生一系列构造角砾岩及少量糜棱岩、碎裂岩。构造岩以脆性应变为主, 韧性应变不甚发育。
2.4.3、热液变质作用
区内的热液变质作用, 主要由含矿热液贯入, 致使围岩发生变质。在花岗岩体的内、外接触带、赋矿断裂带内及局部断裂带上下盘围岩发生热液蚀变。蚀变中心部位, 有闪锌矿化、磁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硅化等, 蚀变边部, 为高岭土化、绢云母化及萤石化、绿泥石化, 但其分带性不明显。
三、矿 (化) 体地质特征
3.1 矿化体特征
3.1.1、①号矿化体
赋存于黑云斜长片麻岩之张性断裂构造带中。走向东西, 倾向南西170°- 190°, 倾角55°- 60°, 长80.00m-110.00m。脉体中间宽两端窄。一般厚度为1.50m-2.00m, 最宽3.00m。地表风化较强形成铁帽。拣块样分析:TC2号槽:铅含量高达11.694%;TC4号槽:铅2.256%、锌0.28%;TC5槽号:铅0.60%;TC6槽号:铅1.178%;TC7、TC8槽号:铅0.58-0.59%。
3.1.2、②号矿 (化) 带
赋存围岩为流纹质角砾凝灰岩与流纹质熔岩角砾岩, 产状分别为:西侧倾向40°-50°, 倾角55°- 60°, 东盘倾向325°, 倾角65°。为一条相互对倾的断裂破碎带, 总宽约40-50m。两盘均为强蚀变含铅锌的褐铁矿铁帽, 西侧厚5m-8m, 东侧1-2m, 中间为过渡带。围岩具黏土化, 高岭土化、绿泥石化, 绿帘石化蚀变。布设探槽进行了揭露, 显示矿 (化) 体呈大致平行排列的不连续、不稳定的多组细脉及条带组成, 规模较大。拣块样分析:Ag 25.4g/t, Pb 0.14%, Zn 1.00%。此带以平巷PD2所在山梁为中心, 向南北两侧延展, 断续出露长达800m-1000m以上, 是规模较大的矿化带。
3.1.3、银、铅、锌③物探异常带
此带分布于矿区中部, 石英正长斑岩体与二迭系 (P1ι) 林西组粉砂质板岩接触带上, 为极化异常高值区, 已布设钻孔进行验证。由于高值区植被覆盖, 孔位移到异常高值点北侧约100m处, 布置82°斜孔进行揭露, 开孔即为石英正长斑岩, 直至200m之后, 在深灰色粉砂质蚀变板岩中, 肉眼可见脉状、条带状铅锌矿化。
含矿层视厚3.00m。板岩40余米之后仍为正长斑岩, 显示矿化赋存位于正长斑岩脉体内的板岩捕虏体中, 斑岩控矿明显。于孔深319.40m-320.10m石英正长斑岩接触带一侧的板岩岩芯取样, 分析结果Pb 0.11%, Zn 6.99%, Ag 31.70 g/t。从分析结果看, 虽然矿化厚度小, 但含量高。
3.1.4、银、铅、锌④号矿化带
④号矿化带赋存于黄褐-浅灰中细粒花岗斑岩中。矿化部位蚀变较强, 主要为黑褐色褐铁矿化, 其次为硅化、绿泥石化, 局部为绿帘石化。围岩具不同程度破碎, 碎裂强度大而蚀变强。交代作用强, 形成褐色团块及条带。有时具有片理, 片理方向, 一般与斑岩走向一致。蚀变带与斑岩体产状基本一致, 走向85°-120°, 倾向210°-225°, 局部反倾, 倾角75°-80°。地表一处见相互平行的两条脉, 宽 (8m×2) 以上, 间距约为30m-40m;另一处见褐色铁帽, 由4-5条平行脉体组成, 宽40m-50m, 是规模较大的蚀变体。各脉体间距2m-4m不等, 有时达10m。沿走向长度达300m-400m以上。地表拣块分析Ag 4.9 g/t、Pb 0.051%、Zn 0.276%。
3.2 矿石特征
3.2.1、矿石物质成分
双山一带银铅锌铜多金属矿氧化带不发育, 矿石主要为硫化矿, 次为氧化矿, 混合矿分布少。氧化带与硫化带中矿石的矿物成分基本一致。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白云母、绢云母、方解石、长石、萤石。
3.2.2、矿石的结构构造
由于成矿的多期性, 矿石中金属矿物之间的交代作用十分发育, 致使矿石的结构构造比较复杂。
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斑杂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及块状构造等。
3.2.3 矿石类型
按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 矿石自然类型为氧化矿石和硫化矿石。
由于本区没有做太多的工程, 双山一带矿区覆盖较厚, 借鉴相邻矿区地质资料, 初步确定本区以地表基岩向下14米为氧化带和硫化带的分界线。
3.3 矿体围岩及围岩蚀变
该矿区的矿 (化) 体围岩, 主要是流纹质角砾凝灰岩、流纹质角砾熔岩及花岗斑岩。
围岩蚀变:主要是黑褐色褐铁矿;其次为硅化、绿泥石化, 高岭土化、局部为绿帘石化蚀变。
3.4 矿床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
3.4.1矿床成因类型
区内矿 (化) 体均赋存岩体的内外接触带或断裂带内, 明显受断裂控制;矿石矿物由褐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和辉银矿组成, 围岩蚀变为高岭土化、硅化、萤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 是一套典型的中低温矿物组合与围岩蚀变类型, 因此, 该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
3.4.2找矿标志
该区找矿标志, 主要是:
1、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及北西向、近东西向构造带是找矿的构造标志;
2、矿化蚀变带、铁帽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3、硅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是找矿的围岩蚀变标志。
四、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4.1、岩浆岩条件
矿区中部分布的呈岩株状产出的燕山期花岗岩, 与区域上呈小岩株状产出的花岗岩, 无论是岩性特征、产状、还是侵位, 都很一致。岩性均为肉红色花岗岩 (γ52-1) , 具半自形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及黑云母;产状均为岩株状;侵位均为二叠地层。
据1:20万化探及1:5万化探资料, 区域上该期岩体的Ag、Pb、Zn、W、Sn、Mo、Bi、La、U、Nb、Be元素含量较高, 是本区多金属矿的成矿母岩。
综上认为, 该区具有良好的岩浆岩成矿条件, 有成矿物质、成矿热液来源。
4.2 构造条件
矿区内的助力可河断裂, 走向310°~~330°, 走向延长6~16Km, 为一条规模较大的隐伏张性断裂。该断裂已被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山资料所证实, 它是形成于燕山晚期的导矿构造。与其配套的、规模较大的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断裂 (呈“S”形状) , 是区内的主要储矿构造。
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山与本矿区, 处于助力可河断裂的北侧。两区的矿体均产于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中。
矿区内有导矿构造—助力可河断裂, 有储矿构造—发育的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与岩体接触带, 因此, 认为本区的成矿构造条件较好。
4.3 围岩条件
该矿区的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虽然, 这类矿床对围岩选择性不强, 但是, 将本区赋矿围岩与区域对比, 还是能从中得到启示的。
区域上, 这类矿床的赋矿围岩有:炭质板岩、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熔岩、流纹质角砾凝灰岩、流纹质角砾熔岩等。
矿区的矿 (化) 体围岩, 主要是流纹质角砾凝灰岩、流纹质角砾熔岩及花岗斑岩。
二者相较可以看出, 该区具备找矿的围岩条件。
结论
由上述可见, 该区火山活动频繁, 岩浆岩与构造发育, 具备找矿的岩浆岩、构造与围岩条件;地处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的外围, 本属于一个矿床, 是人为因素, 将其分为两个矿区。按就矿找矿与攻深找盲的找矿原则, 本区就是找矿的重点靶区。再从矿区的地形、地貌上看, 四周为环状山体, 中心凹陷, 形同塌陷断落的破火山口, 火山口被次火山岩 (正长斑岩) 充填。火山机制控制的存在, 为寻找火山机制控制矿床, 展现了美好的找矿前景。
综上认为, 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好, 找矿潜力大。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地矿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93.
铅锌成矿带 篇5
金顶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和流体的稀土元素特征表明:金顶矿区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54℃~309℃,平均143℃,盐度(ω(NaCl),下文同)为1.6%~18.0%,平均6.0%.在矿区,由东向西、由北向南温度逐渐降低,而盐度从东向西稍有降低,但是从北向南却是增加的`.从第一矿化阶段到第三矿化阶段,稀土总量和LREE/HREE都是逐步增加的,轻稀土富集程度逐步增强,并且轻、重稀土内部分异程度也由轻稀土分馏程度大于重稀土分馏程度变为重稀土分馏程度大于轻稀土分馏程度,并且流体有从还原环境向氧化环境转变的趋势.
作 者:曾荣 薛春纪 刘淑文 高永宝 朱和平ZENG Rong XUE Chun-ji LIU Shu-wen GAO Yong-bao ZHU He-ping 作者单位:曾荣,刘淑文,高永宝,ZENG Rong,LIU Shu-wen,GAO Yong-bao(长安大学资源学院地质系,西安,710054)薛春纪,XUE Chun-ji(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院,北京,100083)
朱和平,ZHU He-ping(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刊 名:地质与勘探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Y AND PROSPECTING 年,卷(期):2007 43(2) 分类号:P618.42 P618.43 关键词:金顶铅锌矿 流体包裹体 显微测温 稀土元素★ 寨上金矿区成矿机制及成矿预测
★ 太平矿区煤炭成矿条件的分析论文
★ 广东省蓝屋顶钨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浅析
★ 省域商品经济发展历程研究论文
★ 山西晋祠公园藻类植物的初步研究
★ 对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的初步研究
★ 社会性格和健康社会性格模式的初步研究
★ 地理环境对黄梅戏影响的初步研究
★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三
铅锌成矿带 篇6
关键词:阿勒泰;铅锌矿;成矿条件;找矿
1 新疆阿勒泰地区成矿地质背景
1.1构造。从区域上,阿勒泰地区大地构造自北向南大体可划分为阿勒泰北带、南阿勒泰构造建造带。核部为中泥盆统阿勒泰镇组地层,向两翼依次为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下亚组、中上志留统库鲁姆提群下亚群。走向310°~320°倾向北东。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分布广泛,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热动力条件和物质来源。断裂构造以北西向、东西向为主。北西向断裂自北东向南西有巴寨断裂、巴特巴克布拉克断裂、可依洛甫断裂、沙尔布拉克断裂和阿巴宫—库尔提断裂。同时,存在一组东西向基底断裂,两者将盆地分割成三个相对独立的断块。各断块中具规模的矿化体,空间上与沉积中心(洼地)相对应。其次为层间走向断层,一般规模较小。
1.2地层。阿勒泰南缘多金属成矿带可分为南(阿舍勒)、北(可可塔勒)两带。可可塔勒多金属成矿亚带,总体呈北西—南东走向,介于巴寨断裂和玛尔卡库里—克兹加尔—玛因鄂博断裂间,主要由麦兹、克朗、冲乎尔三个火山盆地组成,研究区处于该矿带的东部麦兹地区。麦兹火山一沉积盆地露出地层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和中泥盆统阿勒泰镇组,次为中上志留统库鲁姆提群。主要分布在麦兹盆地中,占盆地地层出露面积的70%以上。中上志留统库鲁姆提群:出露于盆地南北两侧,为泥盆纪火山沉积盆地基底地层,岩性为矽线黑云片岩、片麻岩、混合岩。与其上覆下泥盆统呈断裂接触。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为一套由不同类型火山岩、碳酸盐岩、碎屑岩组成的多旋回火山—沉积建造,反映早泥盆世由早期到晚期火山作用特点,是区内铁、铅锌主要赋矿层,各矿床矿点及地球化学异常均分布其中。中泥盆统阿勒泰镇组下部为十字矽线石榴黑云石英片岩、钙质砂岩、大理岩,上部为黑云母变粉砂岩、黑云石英片岩。
1.3主要岩浆岩。区域主要岩浆岩为侵入岩和火山岩。其中侵入岩分布广泛,占全区面积的 60%以上。形成时代为海西期,主要有黑云母混合花岗岩和片麻状黑云母混合花岗岩,为各种内生金属矿产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火山岩出露面积小,形成于于中—晚奥陶世至二叠纪,分布在研究区南部,以片岩、片麻岩、火山角砾岩为主。
2 新疆阿勒泰地区成矿条件分析
2.1地质岩性条件。海底喷流成矿是形成以火山岩为容矿岩石和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主要原因。喷流口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火山口,部分基底断裂亦可作为喷流口,而对成矿起显著控制作用。盆地铅锌矿床下部以变酸性熔岩、变流纹质角砾岩为主;上部含铁锰质大理岩,夹碎屑岩、凝灰岩,发育面状矽卡岩等火山喷流岩。喷流岩作为铅锌直接赋矿岩石,其规模产状很大程度决定了铅锌矿体形态。矿体形态主要以层状、似层状为主。褶皱转折端形态较复杂,常赋存厚大矿体。
2.2 构造控矿条件。现代海底喷流成矿研究认为:海底深部形成的含矿热水,沿基底断裂系统喷流到海底,使成矿物质卸载、富集成矿。不同方向基底断裂易形成断陷洼地,为矿物富集形成工业矿体的有利古地理环境。火山喷发、铅锌成矿均集中发育于其中。如可可塔勒铅锌矿床位于可可塔勒断块北东侧,而唐巴拉铅锌矿点位于该断块北西;阿克哈仁、大桥、阿什勒萨依等铅锌矿点都赋存于断块边界断裂旁侧。麦兹火山沉积盆地的形成是由于早泥盆世以来西伯利亚与准葛尔板块相向漂移的结果。这种拉张断陷导致盆地较北西而言,南东长期持续断陷,火山活动、喷流成矿作用更强,表现了火山喷流成矿与基底构造演化的一致性。
2.3地球物理条件。次级断陷成因局限洼地是海底喷流成矿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之一。这种沉积环境一般以深大断裂为边界,易于壳幔物质交换发生,同时封闭还原环境下,大量还原硫离子的存在,易于贱金属硫化物沉淀、聚集。
3 找矿方向
3.1找矿区域。铅锌矿区要以断裂控矿为主要特点,注意在区域斜跨性断裂的复合部位或交汇区,注意在多种控矿因素的复合部位找矿,靶区的优选首先在断裂控矿的有利部位,如交汇区、复合区;其次要就位于岩浆岩带和火山岩带从沉积环境看,火山沉积洼地尤其是麦兹盆地中诸多火山喷发沉积中心,对比异常带内矿体规模、矿化特征等因素,铅锌矿段应处于该火山洼地的中心位置。通过初步勘探发现该段铅锌铁矿石品位更高,多为块状矿石,且发现较多的火山角砾岩,说明该区深部更靠近火山喷流的中心位置,推测深部应有更好的找矿前景。下一步应重点针对该矿段深部开展找矿工作,重点围绕目前已发现矿段富厚矿体的两翼及深部展开普查,并通过勘查工作的深入查明火山机构的中心位置及特征;第三要就位于重要的矿源层中泥盆统和下石炭统的具浅变质的火山碎屑岩地层;第四要有一定的铅锌矿异常、铅锌矿点集中区。
3.2找矿标志。地表出露的磁铁硫化物铁帽、沉积硫化物铁帽、矽卡岩型硫化物铁帽、褐铁矿化蚀变带,是重要的直接找矿标志;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地段是重要的间接找矿标志;中等到强的磁异常,激电测量高极化率异常和瞬变电磁测深低阻异常规模大的部位;铁帽中钙质含量较高的部位,矿体往往比较厚大;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下亚组第二岩性段地层为含矿地层等都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4 结束语
阿勒泰地区铅锌矿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但多年来地质勘查程度低,只开采不勘探,已使铅锌工业面临着原料短缺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矿业的深加工,依托良好的地缘优势,实施大矿业大集团战略开展境外合作,同时强化勘探勘查力度,把加强地质勘探工作作为加快地区优势矿产资源开发的关键点,努力降低对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负面生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哲夫.新疆矿产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2]辛敏.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分析研究[J].实事求是,2008,(4).
镇康芦子园铅锌矿区成矿地质特征 篇7
区内出露上寒武统保山组 (∈3b) 及下奥陶统 (O1) , 二者呈不整合接触 (见图1:云南省镇康县芦子园铅锌矿床地质略图) 。
上寒武统保山组 (∈3b) , 可细分为9层:第一层 (∈3b1) 为深灰色大理岩, 出露不全;第二层 (∈3b2) 为厚-中层状大理岩, 局部夹泥灰岩、片岩, 厚50m, 见有铅锌矿化;第三层 (∈3b3) 为薄层状大理岩, 与绿泥石英片岩呈互层状, 厚165m;第四 (∈3b4) 为绢云、绿泥石英片岩, 厚30m;第五层 (∈3b5) 页状大理岩, 夹碳酸盐化绢云、绿泥片岩, 含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 为区内主要矿化层之一, 厚40m;第六层 (∈3b6) 石英片岩及泥质条带大理岩, 片岩及大理岩中均含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 为区内矿化最好的层位, 厚25m;第七层 (∈3b7) 为中厚层状白云质大理岩, 质纯, 局部有铅锌矿化;第八层 (∈3b8) 为薄层状砂质大理岩, 局部见铅锌矿化, 厚60m;第九层 (∈3b9) 为厚层至块状粗晶灰岩, 厚约100m。
下奥陶统 (01) 下部为绢云母石英片岩, 局部变为钙质片岩及泥灰岩, 厚大于80m;上部为杂色片岩、千枚岩, 出露不全。
2 构造
区内主要褶皱构造为镇康 (地界山) 背斜, 轴向北东, 长约60Km。而矿区位于背斜北西翼, 为一单斜构造, 地层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 倾角50-60°, 沿走向及倾斜方向, 在大理岩的片岩夹层中, 波状小褶皱甚为发育, 小背斜轴部往往是矿体富集场所。
区内主要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及北西向两组, 北东向有F1, 北西向有F4、F5、F6, 对矿体均起破坏性作用。
3 岩浆岩
矿区及外围, 岩浆活动较微弱, 未见花岗岩类侵入, 仅在断裂上见有小规模辉绿岩脉侵入, 长几米至200m, 厚1m至数十米, 岩脉中常含石棉细脉, 局部见有微弱的铜、铅、锌矿化, 但与主矿体无明显关系。
4 矿体特征
区内从寒武统保山组第一层至下奥陶统均见有不同程度的铅锌矿化, 但构成工业矿体的只有保山组第二、五、六、七、八层, 根据含矿层及矿化强度的不同, 将区内矿化分为上、中、下三个矿化带, 上矿化带矿化最弱, 下矿化带次之, 中矿化带最好, 是区内主矿化部位, 各矿化带均包含几个至几十个矿体, 矿体形态整体呈层状、似层状, 透镜状, 产状与围岩一致, 但在走向、倾向上均不太连续, 呈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矿床以锌为主, 铅次之, 伴生有铜, 局部可形成单铜矿体, 全区平均含Zn2.18%, Pb0.93%, 同一矿体内铅锌含量常随厚度变化而变化, 一般厚度大, 则品位高, 中心高于边部, 铅锌含量常呈正消长关系。
上矿化带:分布于矿区北部, 东至K10号槽, 西至K15号槽, 全长约1000m。矿化产于保山组第七、八层薄层状大理岩中, 共圈定有7个矿体, 矿体呈透镜状, 产状与围岩一致, 但矿体厚度薄, 一般为2-3m, 延长比较短, 一般为10-20m, 品位比较低, 一般Pb+Zn<4%。
中部矿化带:分布于矿区中部, 东至K10号槽, 向西延至矿区中部被下奥陶统所覆盖, 地表出现长750m。矿化产于保山组第五、六层条带状、页状大理岩及石英片岩中, 特别在第六层中, 片岩及大理岩中均普遍含浸染状、细脉状、团块状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 是区内最主要、最均匀的矿化层而在第五层中, 仅在页状大理岩中含铅锌铜矿化, 矿化相对较为稳定, 是区内仅次于第六层的主矿化层。矿体分布较为密集, 地表共圈定13个矿体, 最大矿体为产于第六层中的V4号矿体, 长750m, 厚35-48m, 平均40.5m, 现有坑道控制至1300标高, 垂深大于300m, 至1300标高, 铅锌含量降低, 黄铜、黄铁含量增高, 并出现单独的含铜黄铁矿体, 含Cu平均0.80%。
下部矿化带:分布于矿区南部, 东至K6号槽, 西至K22号槽, 全长约1200m。矿化产于保山组第二层大理岩夹薄层状灰岩中, 是区内次要含矿层位共圈定20余个矿体, 矿体呈透镜状, 产状与围岩一致, 泥灰岩中常见3-4层矿 (化) 体, 但矿体厚度薄, 一般为2-3m, 少数5m, 延长比较短, 一般小于50m, 在矿带中形成互相平行、上下叠置的透镜状矿体群。矿体含Zn1.05-5.53%, 平均含Zn2.15%, 含Pb0.52-3.50%, 平均含Pb1.16%, 铜含量较低。
5 矿物组分及矿石构造
矿物组分比较简单, 金属硫化物以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为主, 次为磁黄铁、磁铁矿, 氧化矿物有菱铁矿、白铅矿、铅钒、孔雀石、铜蓝等。脉石矿物以石英、方解石为主, 次为重晶石、绢云母、绿泥石等。
6 围岩蚀变
整体而言, 区内蚀变不强, 主要围岩蚀变有硅化、方解石化, 局部地区绢云母、绿泥石化较强, 与矿化有一定关系的主要有硅化、方解石化、绿泥石化, 一般石英脉越密集、绿泥石化越强, 矿化有富集之趋势。
7 矿床规模及成因分析
矿床规模:镇康芦子园铅锌矿床芦子园矿段地表出露标高1800m, 目前主要对1460-1300标高进行了坑道控制, 在1460-1300标高范围内, 目前坑道已控制的矿石量约100万吨, Pb+Zn金属量4-5万吨, 初步估计芦子园矿段矿石量应大于500万吨, Pb+Zn金属量约15-20万吨。在北部天生桥矿段发现铅锌多金属矿 (化) 体长1200m, 厚1.10-4.50m, 含Pb3.06-5.18%、Zn5.52-8.76%、Cu0.52-0.64%、Ag98.10-102.03g/t。加之北部尚有忙丙、南部有以寨、水头山、龙塘等地发现有良好的铅锌铜矿化信息, 矿带南北长约20Km, 在20Km范围内, 预测矿石量应大于2500万砘, Pb+Zn金属资源量超过100万吨。
成因分析:区内矿化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特征: (1) 主含矿层位为上寒武系, 由碎屑岩变为泥灰岩、薄层灰岩海相沉积的特定层位中, 含矿层稳定, 延长较远,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 产状与围岩一致, 未见穿层现象; (2) 部份矿体具有层纹状、条带状沉积韵律; (3) 矿区附近未见与成矿有关的岩体; (4) 围岩蚀变较弱, 但仍可见硅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与矿化有一定的关系; (5) 成矿物质来源于赋矿层位; (6) 导致成矿元素后期富集的主要流体为地下水。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 区内赋矿层位在区域变质、动力变质作用等的影响下, 成矿物质初步富集, 并产生较弱的围岩蚀变, 但主要成矿作用是后期地下水在热源驱动下产生环流, 并不断淋滤地层内的成矿物质, 形成含矿热卤水, 最终在有利的构造、岩相、岩性条件下成矿。其矿床成因为与热卤水有关的低温沉积-变质-改造型矿床。
参考文献
[1]地质矿产部“三江”专题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区域矿产志[S].
[2]云南省地矿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S].
铅锌矿成矿类型及找矿方向 篇8
本区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雨量1442 mm, 气候湿润, 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6℃, 以7~8月份最高, 最高可达40℃, 1~2月份最低, 最低为-7℃。
矿区范围内矿产资源较丰富, 采矿业较发达, 有黄山岭中型铅锌矿, 皖宝、六合中型熔剂白云岩矿, 东方钙业中型化工石灰岩矿, 此外还有小型铅锌矿、硫铁矿、熔剂石灰石矿、熔剂白云岩矿等矿产。
1 矿区地质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统大田坝组、宝塔组, 上统汤头组、五峰组, 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现自老至新叙述如下。
奥陶系。
中统大田坝组 (O2d) :为青灰色中厚层状干裂纹灰岩夹薄层状瘤状灰岩。
中统宝塔组 (O2b) :为青灰-浅灰色中厚层灰岩夹青灰薄层灰岩。
上统汤头组 (O3t) :为青灰-浅灰色中厚层瘤状灰岩。上部矽卡岩化, 为矿体赋存层位。
上统五峰组 (O3w) :为灰黑色薄层炭质硅质页岩。
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 (S1g) :为泥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
1.2 构造
1.2.1 褶皱
矿区内褶皱主要为黄山岭背斜。该背斜属于大佛堂-太平槽背斜的中段, 轴迹走向北东40°~60°, 北东端收敛倾伏。矿区位于黄山岭背斜北东端的南东翼, 地层倾向130°左右, 倾角20°~25°, 产状稳定, 矿体赋存于该翼奥陶系上统汤头组顶部的矽卡岩中。
1.2.2 断裂
矿区内断裂不发育, 仅见北北西向断层一条。该断层地表出露长约120 m, 走向340°, 倾向南西西, 倾角75°, 为张性断层, 断距约50 m, 与其平行的大田坝组、宝塔组、汤头组地层倒转。且汤头组上部瘤状灰岩具矽卡岩化、铅锌矿化。该断层对矿体无破坏。
1.3 岩浆岩
地表岩浆岩不发育, 矿区内仅见石英闪长玢岩脉一条。该脉岩呈脉状侵入于汤头组与高家边组层间断裂 (隙) 中, 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脉岩厚2~8 m, 长约125米。岩石为灰绿-灰白色, 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 成分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少量云母等组成。
1.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为接触变质作用发生的大理岩化和角岩化, 气液变质作用发生的矽卡岩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
2 矿体地质
2.1 矿体特征
本次工作圈定矿体一个, 分布于主斜井下部两边, 走向长310 m, 倾斜延深在采矿范围内标高自105~80 m, 矿体最大厚度1.06 m, 最小厚度0.63 m, 平均厚度0.79 m, 采矿权范围内厚度稳定, 属稳定型矿体。矿体整体呈层状-似层状, 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即倾向130°左右, 向南东侧伏, 倾向南东, 倾角变化不大, 一般15°~20°, YM89与YM75中矿体倾角与地表一致。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 底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或透辉石矽卡岩化大理岩, 顶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 围岩产状、分布与矿体基本一致。
2.2 矿石质量特征
2.2.1 矿石矿物组份
矿石矿物主要由方铅矿、闪锌矿, 少量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辉银矿;脉石矿物为石榴石、透辉石、石英、方解石等。
2.2.2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化学成分:Pb最低3.51%, 最高5.68%, 平均4.07%;Zn最高4.10%, 最低1.92%, 平均2.60%;Ag最低139.0g/t, 最高201.0g/t, 平均171.79g/t。
2.2.3 矿石结构和构造
方铅矿、闪锌矿呈自形-半自形细粒状结构, 块状、浸染状为主, 细脉状、团块状次之。
2.3 矿石类型
铅锌银矿石
2.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为接触变质作用发生的大理岩化和角岩化, 气液变质作用发生的矽卡岩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
3 矿体成因及成矿规律
黄山岭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面上产生了广泛的层间滑脱作用, 该层面波状起伏, 构成了气液成矿作用的有利空间, 桂林郑深部隐伏花岗斑岩体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气液来源, 岩体与围岩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
4 找矿标志
该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为黄山岭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面上产生了广泛的层间滑脱作用, 该层面波状起伏, 构成了气液成矿作用的有利空间, 桂林郑深部隐伏花岗斑岩体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气液来源, 岩体与围岩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矿区位于黄山岭背斜北东端的南东翼, 地层倾向130°左右, 倾角20°~25°, 产状稳定, 矿体赋存于该翼奥陶系上统汤头组顶部的矽卡岩中。矿区内断裂不发育, 仅见北北西向断层一条, 该断层地表出露长约120 m, 走向340°, 倾向南西西, 倾角75°, 为张性断层, 断距约50 m, 与其平行的大田坝组、宝塔组、汤头组地层倒转。且汤头组上部瘤状灰岩具矽卡岩化、铅锌矿化。该断层对矿体无破坏。
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 底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或透辉石矽卡岩化大理岩, 顶板围岩为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 围岩产状、分布与矿体基本一致。
5 结论
今后工作建议: (1) 加强对勘查区“隐伏岩体-志留系与奥陶系界面-气液成矿地质作用”构成了本区三位一体的成矿机制, 属“层控矽卡岩”型的成矿规律的勘查及研究。 (2) 综合利用物、化探方法对勘查区黄山岭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面含矿性的研究和推测, 用中深孔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高峰铅锌矿床围岩蚀变与成矿关系 篇9
高峰铅锌矿床是逊克县近几年来新发现的铅锌矿床, 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隆起带—张广才岭隆起带之北侧, 地质演化历史漫长, 地质构造复杂。该矿床的发现与开发, 对在逊克县开展铅锌矿地质理论研究及找矿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 认真地分析了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总结了该矿床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
1 区域地质特征
研究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隆起带—张广才岭隆起带之北侧。下泥盆统大理岩被海西晚期花岗岩侵入, 呈捕虏体产出。上古生代五道岭组流纹斑岩等火山岩地层分布于隆起带东南缘及外侧。铅锌多金属矿赋存于火山岩地层及花岗细晶岩中。
2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大理岩:以捕掳体分布花岗岩正长岩中, 近北东走向。与隆起带走向一致, 倾向SE, 倾角较陡, 为50°~70°, 长340m, 厚14m~40m。在与花岗正长岩接触处形成透辉石矽卡岩, 并发育蚀变和矿化。岩石为灰白色, 细粒状, 花岗变晶结构。矿物成份主要为:中细粒方解石, 占90%左右。次要矿物成份为白云石, 分布方解石间隙中。
岩石具有矽卡岩化, 主要矽卡岩矿物为透辉石、绿泥石、透闪石、绿帘石。金属矿物为磁铁矿及少量的方铅矿、闪锌矿。
流纹斑岩及流纹斑岩质凝灰熔岩:为上古生代二迭系下统地层, 以流纹岩为主的酸性火山岩系。流纹斑岩与流纹岩分布在隆起带的东南及外侧, 即在测区基线以东, 是以流纹斑岩为主夹有流纹岩的一套火山岩。而流纹斑岩质凝灰熔岩分布于测区基线以西的侵入体中, 呈捕虏体状态产出。流纹斑岩岩层倾向SE, 倾角40°~80°, 南部变宽并分叉出现。被海西晚期花岗岩侵入。
流纹斑岩及流纹岩为灰白色斑状结构, 无斑隐晶结构。基质为霏细结构, 微花岗结构, 隐晶质结构。流纹构造或块状构造。
斑晶由石英、钾长石 (条纹长石) 和斜长石 (更—中长石) 组成, 含量3%~8%, 个别者高达25%, 石英表面具裂纹、呈粒状、他形粒状分布。钾长石为粒状、板状, 条纹长石具卡氏双晶。黑云母和磁铁矿沿表面裂隙被褐铁矿染。斜长石呈板状和柱状, 表面有土状物。
基质由长英质矿物和暗色矿物组成, 含量92%~97%。长英质矿物为粒状石英和柱状的条纹长石、柱状正长石以及板状更长石组成。暗色矿物由少量的黑云母、绿泥石、磁铁矿等组成。岩石局部地方有褐铁矿染。
流纹斑岩质凝灰熔岩, 为灰白色、岩屑—晶屑火山碎屑结构, 胶结物为霏细结构。碎屑物含量为30%, 其中岩屑13%、晶屑17%。
岩屑由砾状霏细斑岩为主, 次为闪长岩等组成。晶屑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组成。
胶结物为长英质矿物组成, 霏细结构, 其上见有小柱状角闪石和黑云母。
上述岩石普遍具有高岭土化、绢云母化, 局部地段具矽卡岩化。
2.2 侵入岩
研究区见有海西晚期侵入岩, 均侵入于古生代地层中。有五种岩石:以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碱长花岗岩为主、其次为花岗正长岩、花岗斑岩、花岗细晶岩等。后三种分别形成大小不等岩脉、岩株, 一般宽为200m~500m, 局部地方宽大或缩小, 长者200m, 均呈NNE-SSW走向, 倾向SE, 倾角75°~87°。
1) 碱长花岗岩:分布于测区的南部, 灰白色, 花岗结构, 似斑状文象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白云母。次要矿物为:绢云母、金红石、萤石、磁铁矿。蚀变、矿化为:绿帘石化、褐铁矿化、磁铁矿化。
2) 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分布于测区中西部, 风化面为黄白色、黄褐色, 新鲜面为灰白色、浅红色, 鳞片花岗变晶结构似斑状结构, 变余糜棱岩结构、粗粒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 风化后呈中—粗粒风化砂。主要矿物为:石英、斜长石、正长石、黑云母、角闪石。次要矿物为:磁铁矿、锆石、磷灰石。蚀变、矿化为:褐铁矿化。
3) 花岗正长岩:分布于测区的东部和西南部, 颜色为灰白色、浅玫瑰色, 中粗粒似斑状结构, 基质具微花岗结构, 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 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次要矿物为:角闪石、黑云母、磁铁矿、磷灰石、锆石。蚀变矿化为:矽卡岩化、磁铁矿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
4) 花岗斑岩:分布于测区东侧, 灰白色变余斑状结构, 基质具鳞片花岗变晶结构, 局部地方具角岩结构。主要矿物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白云母。次要矿物为:黑云母、绢云母、独居石。蚀变矿化为:高, 岭土化、绢云母化、角岩化
5) 花岗细晶岩:分布于测区西南部, 颜色为灰白色、浅玫瑰红色, 细晶结构似斑状结晶结构, 鳞片花岗变晶结构、变余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次要矿物为:磁铁矿、白云母、锆石、石榴石、黑云母。蚀变矿化为:云英岩化、矽卡岩化、磁铁矿化、辉钼矿化。
地表所见岩石均有不同程度的破碎和风化, 特别是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 多已呈风化砂。上述岩石均遭受不同程度热液蚀变。
2.3 构造
2.3.1 褶皱
研究区属于小兴安岭隆起带的一部分, 该隆起带是由北北东走向的海西晚期中酸性侵入岩、古生代大理岩、火山岩组成。
2.3.2 断裂
压性构造破碎带均呈NNE-SSW走向, 倾向SE, 倾角为30°~50°。地表所见破碎带大小有4处, 长者为900m, 宽为150m。短者长为100m~200m, 宽30m~50m。
压性破碎带内岩石主要为花岗正长岩, 次为白岗质花岗岩, 流纹斑岩。岩石已破碎呈小碎块, 破碎带褐铁矿化或铁染, 有的已高岭土化。因此使破碎带呈黄褐色或灰白色碎块夹粘土。
铁铅锌矿赋存在上述的破碎带局部地段, 压性破碎带属成矿前破碎带, 并对成矿起着控矿和导矿作用
2.4 围岩蚀变与成矿关系
研究区各种岩石均不同程度的蚀变。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磁铁矿化比较普遍, 仅局部地段矽卡岩化和硅化较强烈, 与成矿关系密切。云英岩化仅发育在白岗花岗岩及花岗细晶岩内, 并伴随着弱磁铁矿化、辉钼矿化。
现将研究区主要的围岩蚀变及成矿关系叙述如下:
1) 硅化
是成矿母岩—流纹斑岩最强烈的蚀变, 在矿化带内流纹斑岩夹层, 主要由纤维状、放射性的玉髓和他形粒状石英呈堆分布。石英中多呈脉状或残留, 由于硅化强烈, 局部地段成次生石英岩。
这种蚀变与铅锌矿关系密切, 是本区此矿种的有利成矿标志。
2) 矽卡岩化和矽卡岩
研究区矽卡岩化和矽卡岩由于形成的部位不同, 其岩石种类也不同。主要有两种矽卡岩:一是在大理岩下盘与花岗正长岩接触处形成绿泥石透辉石矽卡岩;另一是在花岗细晶岩中形成黑云母石榴石矽卡岩, 现将两种矽卡岩分述如下:
1) 绿泥石透辉石矽卡岩
厚度数厘米至3.5m, 特征是浅灰色, 鳞片花岗变晶结构, 块状构造。矿物成份由35%的透辉石、35%的萤石、8%的碳酸盐, 7%的石英、15%的绿泥石组成。
透辉石为柱状、粒状, 呈集合体分布, 状晶体0.1mm~0.3mm, 粒径0.05mm。萤石呈他形粒状分布于透辉石中, 被后来的碳酸盐、石英细脉穿切。碳酸盐呈细脉状分布于岩石中。石英为粒状, 粒径0.1mm~0.5mm。粒间紧密相嵌, 呈细脉状穿切岩石。绿泥石呈淡绿色鳞片状, 呈集合体分布。
2) 石榴石矽卡岩
黑色或红黑色, 鳞片花岗变晶或斑状变晶结构, 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石榴石45%, 黑云母15%, 石英25%, 白云母5%等组成。石榴石呈淡红色, 暗棕褐色, 粗粒、圆粒一般较大, 常有磁铁矿石、白云母包于其内, 构成变晶矿物。黑云母呈片状分布于基质中与石英共生。石英呈细粒状、白云母呈细小片状分布于基质中。磁铁矿呈自形粒状, 分布于基质中与石英、白云母共生, 亦可被包裹于石榴石中。此矽卡岩分布于花岗细岩中, 是本区寻找与矽卡岩有关的铅锌矿化体有利标志。
3) 高岭土化
分布普遍, 但发育程度不同, 矿化带中的流纹斑岩较为发育, 在花岗正长岩中亦为强烈。该蚀变与成矿关系不密切。
4) 绢云母化
比较普遍的分布于流纹斑岩, 侵入岩中 (板状具环带构造的更—中长石) 部分已绢云母化, 并见有土状物、黑云母、绿帘石和褐铁矿染。
上述情况说明:蚀变和矿化, 从火山期后热液开始至低温热液为止, 各种蚀变在空间上有重迭现象, 在时间上则以矽卡岩化为早, 而高岭土化最晚。
3 结论
1) 铁铅锌矿赋存在破碎带局部地段, 压性破碎带属成矿前破碎带, 并对成矿起着控矿和导矿作用;
2) 研究区各种岩石均不同程度的蚀变。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磁铁矿化比较普遍, 仅局部地段矽卡岩化和硅化较强烈, 与成矿关系密切。
摘要:经过对研究区地层、侵入岩、构造等地质特征的深入分析与研究, 认为铁铅锌矿赋存在破碎带局部地段, 压性破碎带属成矿前破碎带, 并对成矿起着控矿和导矿作用。研究区各种岩石均不同程度的蚀变。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磁铁矿化比较普遍, 仅局部地段矽卡岩化和硅化较强烈, 与成矿关系密切。云英岩化仅发育在白岗花岗岩及花岗细晶岩内, 并伴随着弱磁铁矿化、辉钼矿化。
关键词:铅锌矿,侵入岩,构造
参考文献
[1]陈穗.厚婆坳锡铅锌银矿床硫盐类矿物与银赋存状态[J].西部探矿工程, 2007 (3) :93-95.
[2]解成波, 刘明.查干布拉根银铅锌 (金) 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J].世界地质, 2001, 20 (1) :25-29.
[3]毛爱生, 邢琳, 刘智明.得耳布尔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吉林地质, 2007, 26 (3) :18-21.
[4]潘龙驹, 孙恩守.内蒙古甲乌拉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J].矿床地质, 1992, 11 (1) :45-53.
[5]佘宏全, 李红红, 李进文, 等.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北段铜铅锌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2009, 83 (10) :1456-1472.
铅锌成矿带 篇10
关键词:青城子铅锌金银矿化集中区,成矿时代,辽东地区
青城子矿化集中区是我国重要铅锌金银矿产地之一[1]。经多轮次地质勘查与研究, 铅锌金银矿资源量已达大型, 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由于该区成矿作用复杂, 有关成矿时代众说纷纭[2]。本文拟从区域地质构造和矿化演化特征理顺矿化集中区成矿时代。
1 矿化集中区地质
青城子铅锌金银矿化集中区位于古元古代辽东裂谷轴部的凹陷带内。该裂谷活动带是在华北克拉通基底上发展起来的, 经历了一的漫长演化历史, 其中沉积了巨厚的辽河群岩石。裂谷带内空间构造分异明显, 据岩相建造与构造特征, 裂谷带横向上可划分为北缘斜坡、轴部凹陷及南缘浅台3个构造岩相带[2]。
矿化集中区内出露的辽河群下部浪子山组变质陆源碎屑岩-火山沉积建造、中部大石桥组中变质碳酸盐夹细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建造和上部盖县组变质细细碎屑岩建造是区内最主要含矿建造 (图1) 。据地质调查和矿床勘查资料, 矿床 (体) 受层位控制明显[3], 铅锌矿主要赋存于大石桥组碳酸盐岩建造中, 而金银矿主要赋存于大石桥组和上部盖县组碎屑岩建造过渡部位, 赋矿岩石类型主要为大石桥组大理岩、片岩、变粒岩或盖县组片岩。
区内发育多期构造。早期为辽河期原始沉积的古构造, 随着裂谷的生成、发展, 在裂谷边缘和内部产生规模不等的同生断裂, 控制了裂谷带的3个构造岩相带。从已发现的矿床空间分布来看, 绝大多数产于同生断裂附近, 尤其是两组同生断裂交汇处。中期为辽河末期区域变质构造, 裂谷发展的晚期由拉张沉降转为挤压收缩使辽河群产生强烈的区域变质和构造变形, 形成了该地区的紧闭、倒转的复式褶皱和大量逆冲断裂、推覆构造, 如近东西向大石桥-草河口复向斜和虎皮峪-宽甸复背斜。这些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构造为基性岩脉的侵入和以后岩浆岩的侵位、成矿热液的上升提供了空间和通道。后期印支-燕山期构造是区内重要成矿因素。它们继承和改造了早期北东向、北北东向及部分北西向的同生断裂构造, 控制了印之-燕山期岩浆活动, 使层控多金属矿床改造、富集、定位, 也控制了矿体 (脉) 的产出规模。
区域岩浆活动强烈, 以辽河晚期和中生代为主。区内印支期-燕山期岩浆岩出露广泛, 岩浆活动主要受近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控制, 沿断裂带或两组方向断裂带的交叉部位侵位, 多呈岩株状产出, 部分呈岩基状。成因类型属同熔型和重熔型, 以重熔型占主要地位。岩浆活动不仅导致区域构造的进一步复杂化, 而且对矿床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硅酸岩过饱和的富碱性、中酸性的侵入体, 从岩浆侵位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热能和许多硫及其它成矿物质, 对富含铅、锌、金、银等成矿元素的初始矿源层及部分层控铅锌矿床起到了重要的叠加再造成矿作用。
1、白垩系;2、辽河群盖县组;3、辽河群大石桥组;4、辽河群浪子山组;5、中生代花岗岩;6、中元古代花岗岩;7、古元古代花岗岩;8、断裂;9、金矿床;10、银矿床;11-铅锌矿床
2 成矿定位时间的理顺
从上述区域地质构造和矿化演化特征出发可以看出, 青城子矿化集中区内矿床形成主要受古元古宙和中生代构造岩浆复合成矿作用控制, 大部分矿床均具有叠加成矿特征。大体上可划分出辽河期沉积成矿期、辽河末期区域变质成矿期、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成矿期。
2.1 辽河期沉积变质成矿期。
裂谷发展早期强烈拉张断陷期, 沿同生断裂海底火山活动强烈, 堆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及复理石层;裂谷段发展中期, 即慢速沉降的坳陷期, 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 伴有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 在海湾盆地中与成岩物质及古陆风化物质一起形成了初始矿源层和部分贫矿层, 为后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2.2 辽河末期区域变质成矿期。
裂谷演化晚期消亡阶段, 裂谷由沉降坳陷转为挤压收缩, 辽河群产生强烈区域变质和构造变形, 矿源层、贫矿层和沉积物一起发生形变。区域变质作用促使成矿物质进行重新分配、组合, 并使部分矿质活化、迁移, 在原层位或附近有利构造部位进一步富化, 局部地段可能富集成矿。
2.3 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成矿期。
区内中生代区域构造-岩浆活动极为频繁且强烈, 本区北侧有新岭岩体和姚家沟岩株, 南侧有双顶沟岩体。据航磁重力资料推断, 该区域为一岩浆岩田, 矿集区被花岗岩体兜底。新岭黑云母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是227~218Ma (K-Ar法) , 双顶沟黑云母花岗岩形成的年龄是231±5Ma (K-Ar法) [4]。青城子集中区小佟家堡子金矿床蚀变绢云母的Ar-Ar年龄为167Ma[5], 用全岩和流体包裹体Rb-Sr法测得小佟家堡子金矿床的形成时代为233±31Ma, 高家堡子银矿床的形成时代为234±14Ma[6], 总体上显示出区内主成矿期为中生代。可见, 青城子地区矿床成矿时代与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事件发生时代相对应, 这一时期的构造-岩浆作用是区域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使青城子地区最终成为铅锌金银矿化集中区。
3 结论
通过上述有关成矿时代的理顺, 青城子矿化集中区内矿床形成至少经历辽河期沉积成矿期、辽河末期区域变质成矿期、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成矿期。前两期为区域成矿的必要前提和首要阶段, 后者为成矿的的必要过程和时期。据此, 可以认为本区的找矿要素为大石桥组和盖县组含矿建造、中生代构造-岩浆发育。
参考文献
[1]沈保丰, 翟安民, 陈文明, 等.中国前寒武纪成矿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89-90.[1]沈保丰, 翟安民, 陈文明, 等.中国前寒武纪成矿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89-90.
[2]陈荣度.一个早元古代裂谷盆地-辽东裂谷[J].辽宁地质, 1984 (2) :125-133.[2]陈荣度.一个早元古代裂谷盆地-辽东裂谷[J].辽宁地质, 1984 (2) :125-133.
[3]胡铁军.青城子地区金银成矿作用、控矿因素及找矿思路[J].地质找矿论丛, 2001, 16 (3) :187-205.[3]胡铁军.青城子地区金银成矿作用、控矿因素及找矿思路[J].地质找矿论丛, 2001, 16 (3) :187-205.
[4]李三忠, 刘建忠, 赵国春, 等.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生代变形的关键时限及其对构造的制约-以胶辽地区为例[J].岩石学报, 2004, 20 (3) :633-646.[4]李三忠, 刘建忠, 赵国春, 等.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生代变形的关键时限及其对构造的制约-以胶辽地区为例[J].岩石学报, 2004, 20 (3) :633-646.
[5]汪东波, 邵世才, 刘国平, 等.金与铅锌矿化的时空关系及应用[J].矿床地质, 2001, 20 (1) :78-85.[5]汪东波, 邵世才, 刘国平, 等.金与铅锌矿化的时空关系及应用[J].矿床地质, 2001, 20 (1) :78-85.
铅锌成矿带 篇11
关键词: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区域背景;成矿条件;成矿特征
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在义敦岛弧带上发现的一个超大型金属矿床。该矿床地处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义敦海子山北侧,一个富含银铅锌、伴生铜锡金的超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
夏塞银多金属矿床发现于1992年,相关科研单位对该区域进行了长达6年的调查研究,陆续发现不同规模的矿体共计16个。矿床储量银5219t,品位284.92g/t;铅73万吨,品位3.97%;锌44万吨,品位2.4%。矿床银储量达超大型规模,铅锌储量达大型矿床规模。学者通过数年研究一致认为该矿床具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
一、区域地质背景
因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以及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三江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较为独特的化史和极为强烈的构造活动为该区域优越成矿环境的形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夏塞成为重要的金属成矿区,其内、金、铅、锌、铜、锡等矿产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一)区域内主要地层特征。研究表明西南三江地层缺失侏罗系和白垩系,其余各系发育程度不尽相同。中晚元古界出露于巴塘县
白玉县一带的金沙江边;寒武系近南北向分布于金沙江断裂带东侧:奥陶系分布于金沙江断裂带两侧并出露于巴塘县南部以及白玉县与巴塘县交界处:志留系分布于断裂带附近并且多集中出露于巴塘县:泥盆系在巴塘县附近呈NNW—SSE方向分布,石炭系则分布于德来一定曲断裂带两侧;二叠系分布于金沙江断裂带两侧:研究区域内分布最广的地层是三叠系,同时也是研究区范围内含矿最多的地层。其中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就分布在该地层中。
(二)区域内主要构造特征。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夏塞大地构造位于扬子羌塘构造域的扬子古隆起西缘的褶皱带中的甘孜一理塘断裂带,这条断裂带具有长期活动的特点,因此也造就了夏塞地区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
二、区域内成矿条件及成矿特征分析
早期通過对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研究,针对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这一焦点问题,学者持不同的观点。有学者坚持岩浆来源说、也有学者提出围岩来源说,概括总结前两种提法,有学者得出混合来源说。在此基础上得出两种矿床成因类型,一为喷流热水沉积型,二是岩浆热液型。即巴塘县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脉型”矿床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晚期绒依措花岗岩关系极为密切。
(一)区域内物理化学条件。沉积岩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是无磁性体或显弱磁性,石渠县色达县一带主要以沉积岩为主题,航磁异常以平缓低负异常为主要表现形式,巴塘呷村一带地层为面积较大的火山岩地层,因此该地区出现强度较高的正异常。
义敦岛弧的主轴带有明显的重力负异常,其地表经常分布有蛇绿混杂岩;超基性岩群,局部可能含有磁性块体。
地球化学场强度差异是由地壳结构的不均一决定的,并且不同地质体都有其不同的地球化学背景,根据1:20万化探成果,在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元素组合和异常分布的规律性表现为cu、A u、Ag、Pb、zn和w、sn三组元素异常分别有各自分布特征。
(二)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有学者认为夏塞银铅锌多矿床属于热水喷流沉积型和构造热液叠加改造型。也有学者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中温热液脉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围岩包括花岗岩和各类沉积岩。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形成于三叠纪,围岩蚀变有硅化、绿泥石化等,并且可见萤石,因此得出该矿床属于较为典型的中温热液脉型铅锌矿。
(三)成矿年代。本文作者深入矿区,采取样品,经过大量实验,发现夏塞银铅锌多矿床矿石中细粒方铅矿铅同位素模式年龄为214.1~209.2Ma,这一结论与含矿围岩时代基本一致。并且发现粗粒方铅矿铅同位素模式年龄为59.8ma。根据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年龄限定,其成矿时间晚于82.6Ma
(四)矿床的成矿特征分析。夏塞银铅锌多金属床共发现体16个,其中6个规模较大,这些矿体长度大致为1300-2800米,部分矿体厚度厚度1.37-2.3米。矿体品位很高,其中银141.03-465.57×10-6%、铅2.87-6.58%、锌1.23-2.85%:共求获333+3341资源量银5219.11吨(333级464.58吨)、铅72.67万吨(333级3.79万吨)、锌43.87万吨(333级4.97万吨)。银矿、方铅矿、闪锌矿等是该中主要的矿石矿物。
三、结论
(一)四川省甘孜州巴唐县夏塞银多金属矿床是我国西南部一个富含银铅锌、伴生铜锡金的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
(二)通过研究对比四川省甘孜州巴唐县夏塞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总结概括该区域内的成矿特征,确定研究区范围内成矿年代,得出夏塞银铅锌多矿床属于典型的中温热液脉型铅锌矿。
(三)通过调研和实验论证得出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
铅锌成矿带 篇12
云南省龙陵县勐兴铅锌矿位于龙陵县城东南, 矿区范围东经99°03′~99°05′, 北纬24°15′~24°20′。 矿区主要为寒武系公养河群, 岩性为一套未变质及轻微变质的页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硅质岩、泥质条带灰岩、板岩等。寒武系保山组分布于本区北部的老厂、杨梅田及天宁一带, 该层多处见铜、铅、锌矿化;奥陶系分布于勐糯矿区外围;志留系分布于本区域东部, 为勐糯铅锌矿区赋矿层位。此外, 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地层在本区域的东北部分布较广, 在西部也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区内褶皱构造主要为姚关~酒房复式向斜, 勐糯 (兴) 铅锌矿区即位于此复式向斜南端的勐糯次级向斜内。区域上矿产丰富, 主要分布于两个成矿带。一是施甸~镇康多金属成矿带, 位于保山~镇康弧后盆地内, 矿种有铜、铅、锌、汞、锑等;二是龙陵~潞西多金属成矿带, 与龙陵花岗杂岩体有关, 矿种有锡、钨、铋、铜、铍、铅、锌、银、钼、铌、钽等。
2 数据采集与数据库设计
本文使用的资料主要是勐兴铅锌矿区1959年至2006年期间的各种综合图件 (储量计算平剖面图、联合地质平面图、地形地质图、横剖面图、中段地质平面图等) , 并对收集的图件和数据进行数字化采集。
2.1 空间数据库设计
空间数据库是为了描述现实世界中空间实体及其相互间联系, 提供空间数据的组织和设计空间数据库模式的基本方法。该模型是在实体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包含两个基本内容, 即实体组和它们间的相关关系。实体和相关关系可以通过性质和属性来说明。
为矿床空间定位预测服务的空间数据库 (Geo-SpatialDatabase) 设计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 目标关系的分解问题, 可以通过属性数据库管理;第二, 目标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问题, 即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联动管理问题, 可以通过图形数据库来管理。
2.2 图形数据库设计
依据本研究收集的资料, 对图形数据的处理既选择矢量模型, 也选择栅格模型。图形数据库存贮格式主要为ArcGIS的shape格式和GeoDataBase格式。
在ArcGIS及其组件ArcObject中, 地图是按图层组织的, 每个图层包含了整个地图的一个方面, 可以看作是含有在一定空间内某项专题信息的集合。而层是由地图要素组成, 在一层中地图要素是符号、线 (弧) 、面组成。本设计根据应用的需要以及图形数据的特点, 图形数据主要分为矿区地质综合平面图和矿区综合垂直纵投影图。
3 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利用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 将勐兴铅锌矿区的各种地质资料和由钻孔剖面得到的矿体厚度、Pb、Zn品位分布等实际资料输入到相应的数据库中。在此基础上, 利用GIS计算其等值线的空间分布。然后在平面图、纵投影图上确定矿体的中心位置, 计算出矿体的真厚度、矿体品位等值线。最后根据含矿地层的形态特征分析矿体在空间上的矿化富集变化规律。
勐兴铅锌矿矿区矿体厚度变化等值线如图1, 水平方向从75号线到184号线, 垂直方向从0m到1090m标高。可以看出, 矿体无论在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厚度变化呈似层状、豆荚状、透镜状分布, 说明矿体厚度变化很不均匀。且在垂直方向基本呈等间距变化, 150~200m为一梯度。在水平方向上可划分为7个厚矿部位:①垂直方向从800~1080m标高之间, 水平方向上在71~63、55~47、43~31勘探线之间有3个厚矿部位;②垂直方向400~1090m标高之间, 水平方向15~32线之间有一个厚矿部位;③600~850m标高、36~48线之间有一个部位;④800~1000m标高, 56~84线有一个厚矿部位;⑤360~500m标高, 60~92线有2个厚矿部位;⑥400~800m标高, 100~120线有3个厚矿部位;⑦400~900m标高之间, 128~180线有4个厚矿部位;
分别对Pb、Zn品位进行克里格插值, 选择插值范围:水平方向从75号线到184号线, 垂直方向从0~1090m标高。勐兴铅锌矿矿区矿体Pb、Zn品位变化等值线如图1。可以看出, 铅和锌二者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品位值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分布范围基本一致。另外跟矿体厚度等值线相比较也发现, 跟厚度的关系也基本呈正相关关系, 厚度大的地方品位值也较高, 在空间的分布与厚度基本一致。
(a) 厚度, (b) Pb品位, (c) Zn品位
4 靶区的成矿预测
成矿预测是基于相似类比理论、异常理论, 依据区域地质模型和矿区数学模型, 经各种信息叠加、分析研究得出的。本文方法主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ArcGIS) 、矿体空间特征、地球物理勘查等信息对勐兴铅锌矿矿床深部进行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在地理信息系统 (ArcGIS) 平台上, 勐兴铅锌矿区三个区段 (后寨南段79-27线、生产区27-88线、北部88-192线) 的矿体厚度、铅、锌品位分析成图显示, 矿体在垂直方向上, 矿化强度具有强弱相间的变化特征, 并且厚度集中区呈200m左右的间距往下延深, 矿化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分段富集特征, 矿体的长宽比一般在2~4.5∶1, 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豆荚状顺层产出, 产出状态与围岩一致, 以主间隔为主多层含矿及尖灭现象。层间破碎发育地方矿体较厚。与矿体厚度、品位等值线高值区相一致。
通过对勐兴铅锌矿床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和总结, 并结合矿床形成的主要控矿因素、地球物理特征以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本次研究共提出8个找矿有利地段。分别为A1、A2、A3、B1、B2、B3、C1、C2见图2。这里A、B、C表示物探异常特征显示的程度, A类最明显。
5 结论
以综合成矿预测学的理论为基础, 系统收集和整理了勐兴铅锌矿区地质资料, 认真分析矿区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 运用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统计分析功能和地球物理勘查手段, 对矿区深部进行成矿预测。在综合矿体空间变化规律、找矿标志的基础上, 在矿区深部及外围圈定了三个A级靶区, 三个B级靶区和二个C级靶区。
摘要:以综合成矿预测学的理论为基础, 系统收集和整理了云南勐兴铅锌矿区的地质资料, 设计了矿区深部空间数据库, 合理划分预测实体及其属性的关系, 实现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通过地球物理方法开展未知区分析, 结果表明:在矿区深部及外围存在三个A级靶区, 三个B级靶区和二个C级靶区。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矿体空间变化特征,云南勐兴铅锌矿区
参考文献
[1]肖克炎, 张晓华, 王四龙, 等.矿产资源G IS评价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
[2]朱裕生, 肖克炎.成矿预测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7.
【铅锌成矿带】推荐阅读:
铅锌矿区05-23
铅锌矿床特征06-28
铜铅锌矿石07-12
铅锌多金属矿床07-17
铜铅锌矿08-01
铅锌冶炼企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05-31
铅锌矿浮选工艺流程图11-03
对铅锌厂工人血铅超标的调查结果07-06
潮州厚婆坳银锡铅锌矿区控矿地质条件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