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锌银矿(通用3篇)
铅锌银矿 篇1
众所周知, 地形结构的复杂程度以及岩层的发育程度都是影响地质条件的主要特征。在本次研究中, 研究人员主要是以混杂岩带为主, 对该地铅锌银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具体的成因情况进行分析。该地区才能够地质构造上看, 受破坏程度相对较高, 而且底层中已经明显出现了残缺的现象。岩层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断裂现象, 而且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扭断和压断, 地层呈现出无序状。
1 该地区铅锌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1.1 研究成果分析。
研究人员对这一地区的水系特点进行过深入研究, 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这一矿区包含的矿产资源相对丰富, 数量可以达到四十余种。氧化物中医铜、氟等含量为首。主要是由于这一地区的地下岩浆活动周期短, 地质的复杂程度较高, 分布着数量较多的碳酸盐。
1.2 矿区地质特征。
首先, 该地区的地层情况主要是以残缺和剪短为主。在这一地区的周围环绕着高大的山脉, 而且还有河流的冲击。日积月累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残坡积。另外, 附近的活火山会喷射出一定数量的火山岩, 这种岩石的酸性较强, 在冷却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层次。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 这种岩层主要是由大理岩、角闪片岩等物质构成, 其硬度较大, 而且韧度也比较高。
其次, 矿区内部的岩石多以岩浆岩为主, 出现断裂的裂痕以东西走向为主。同时, 这一地区的铅锌银矿多被岩石覆盖, 只有大部分的黑云母花岗岩裸露在外。而且, 很多石英钠长斑岩以及细晶岩是重点研究对象。石英钠长斑岩的基质以微晶结构为主。这种微晶结构多出现在铅锌银矿地区, 而且其代表性比较突出, 对这种类型的岩石进行研究, 可以直接了解到当地矿区的矿石特点。石英钠长斑岩多分布在矿石受到腐蚀部分的两侧, 其内部的铅锌银矿多以星点的形式分布。
1.3 矿区地质地球化学异常情况分析。
对于该地区的地球化学异常情况来说, 各类金属元素都出现过综合异常的现象。其中以铅锌银为最多。而且密集程度比较高。从分布区域上看, 矿物集合区域和之前研究找到的数条矿体位置一致。因此, 从这一表现上看, 可以判定这一矿区具有较为突出的研究价值。在找矿过程中, 研究人员主要应用的是化探扫面技术, 效果比较明显。
1.4 矿区矿石结构构造分析。
该地区的金属矿物比较容易被氧化, 即使出现了矿产也多以星点的状态分布, 面积稍大的也只是团状和块状。随着铅锌银矿深埋程度的不断加深, 星点状会转化为细脉状。矿区的一些原生态矿物主要多以硫化物的分布为主。所以, 这一矿区除了有铅矿、锌矿、银矿之外, 还有雌黄铁矿等其他类型的矿物质。
2 该矿区铅锌银矿的成矿规律分析
2.1 矿区成矿规律。
该地区位于东西-南北走向山系的附近, 在山脉的中断出现了一定的山体断裂现象。受到区域性断裂条件的影响。矿区中无论是铜矿、锌矿还是银矿的分布情况都会受到严重地影响, 受到断裂程度的控制。岩浆岩在地质构造变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因此, 受到地球动力学的影响也就不同。另外, 岩石中的矿物质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可见, 地球的动力学环境对每一个矿区的类型和矿化条件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矿物质的分布情况也明显不同。另外, 这一地区也经历了岩浆的沉积, 为金属成矿创造了条件。其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种类繁多, 矿物种类多样。
2.2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的分析。
通常情况下, 出现钠长斑岩的矿石都是因为受到地质构造变化的影响, 因此, 底层情况几乎不会对矿石的矿化产生作用。因此, 该地区矿带的成矿类型以斑岩型成矿为主。在多年的研究中, 各种研究成果的一致性也充分证实了这一论断。岩浆岩的成岩标志主要是以石英钠长斑岩为主。主要的构造标志为山系走向中的各种断裂带。主要的侵蚀类型为高岭土化以及碳酸盐化等等。可见, 对矿床的成因以及各种找矿标志进行明确对以后的矿产资源勘探工作和地球环境分析工作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 该地区铅锌银矿找矿前景探讨
3.1 浅析矿区地层含矿性。
该地区铅锌银矿区三叠系鄂拉山组属于陆相火山岩系, 其中富含金、银、铅、锌及铜等矿物质。印支期岩体形成同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存在一定联系, 后者为前者的矿化富集奠定了重要的热动力基础。昆中岩带深断裂构造长期性、脉动性和继承性的活动则推动了成矿物质的反复叠加富集进度, 成矿以流体交代作用为主构造形迹, 由此形成导矿和容矿构造。本矿区矿带两侧发育较多正长岩脉及石英钠长斑岩脉, 说明深部岩浆由深部运移至浅部这一最为活跃的部分中可能含有大量矿化组分。
3.2 矿区找矿方向。
曾有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石英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等类型的岩石与矿化存在紧密联系。铅锌银矿区东昆仑地区的印支期岩体便与金属矿床之间关系密切, 该矿区中已经探知的同岩浆有关的热液矿床矿体多数在该时期形成发育。而且各玛龙铅锌银矿区中已经发现的一些铅锌银矿点也是展布于该时期形式的花岗闪长岩体周围。也由此推测本矿区之所以富含大量铅元素和锌元素可能同印支期岩体侵入存在因果关系。
本矿区截止目前已经发现五条高品位矿化带, 并于铅锌银矿区南方一千米出还探查出两个矿点铅锌银异常。两个铅锌银异常区成矿环境与本矿区极为相似, 出露底层主要为三叠系鄂拉山组及金水口群白沙河组, 由此可初步断定该矿区应当成矿规模较大, 存在较佳的找矿前景。但是该矿点展布于近东西断裂带之内, 岩层断裂严重, 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且为第四系覆盖, 因此, 常规采矿工艺难以发挥其最大效用。至于其矿源开采及其矿体赋存部位, 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以为下一步找矿提供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该地区的铅锌银矿带具有形成铅锌银矿床的优越地质条件, 除已知矿点之外可能还存在诸多富金属矿点存在, 找矿前景良好, 应当结合年代学数据, 加强对其它地点的勘察和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玉华, 文雪峰, 宋录西等.青海尕龙格玛铜铅锌银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矿产勘查, 2011 (4) .
[2]李保平, 陈玉华, 周晓中等.青海各玛龙铅锌银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J].黄金科学技术, 2011 (3) .
[3]马顺清, 潘彤.青海东昆仑地区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系列[J].矿产勘查, 2012 (6) .
[4]毛德宝.冀北铅锌银矿床成矿地质要素的结构分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 (5) .
[5]成, 石森, 胡小蝶.冀北北岔沟门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岩石学报, 2013 (4) .
铅锌银矿 篇2
密林铅锌银矿勘查区位于植被覆盖严重的大兴安岭林区, 通过相邻矿区的资料分析和对比, 认为在该地区应用综合物化探方法寻找矿是有效的, 即在成矿前景较好的区域化探异常区布置大比例尺土壤化探测量缩小找矿靶区, 进而投入面积性物探工作可有效地圈定矿化体 (带) 的分布范围, 并推断矿化体的形态等, 以此指导验证工程, 达到寻找隐伏或半隐伏矿的目的。为在类似地区开展找矿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手段。
1 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质背景
工作区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西坡, 按《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对本区构造单元的划分, 处于鄂仑春 (喜桂图旗) 晚华力西褶皱带与东乌旗早华力西褶皱带的过渡部位, 即位于次级构造单元乌努尔其汗—乌努尔古生代隆起区与河源—五岔沟早古生代隆起区的接触部位, 鄂仑春--头道桥区域深大断裂带即为二褶皱带及二隆起区的分界面。 (见图1)
1.额尔古纳晚元古代变质地体;2.乌努尔晚元古代变质地体;3.扎兰屯古元古代变质地体;4.东乌旗早古生代岛弧地体;5.得布尔干成矿带;6.大兴安岭西坡成矿带;7.大兴安岭东坡成矿带;8.主断裂及编号;9.矿区位置。 (1) 呼伦湖西-额尔古纳河断裂; (2) 得布尔干断裂; (3) 鄂伦春-头道桥断裂; (4) 大兴安岭主脊断裂; (5) 嫩江断裂; (6) 阿荣旗断裂
1.1.1 区域地质特征
区域内发育古生代—新生代地层, 其中中生界地层广泛发育, 沿北东向展布。区内前中生代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脆韧性断裂和褶皱, 中生代后主要表现为脆性断裂和火山环形构造。区内侵入岩广泛出露, 以华力西期中酸性中—深成侵入岩为主, 次为燕山期酸性或酸碱性浅成岩岩株或岩墙状侵入岩类。各期侵入岩明显受构造活动所控制, 特别是对内生矿床 (产) 具有一定的专属性。
1.1.2 区域矿产特征
区域内金属矿产有铁、铜、铅、锌、钼等, 其中库都尔—乌尔其汉Ⅳ级成矿区主要有卓山铅锌矿、库都尔铅锌矿及岩山钼矿、新帐房钼矿床, 五岔沟—博客图Ⅳ级成矿区主要有梨子山铁矿、三号沟铅锌矿、河源林场铅锌矿、兴安镇钼矿点等一系列矿床。
1.1.3 区域化探特征
以往在本区及区外进行了1∶2万土壤测量工作。共圈定Ag、Cu、Pb、Zn、Mo单元素异常94个, 组合异常12处。划分乙1类异常1处, 乙2类 (包括本区) 异常2处, 乙3类异常4处, 丙类异常5处。
1.2 矿区地质
1.2.1 地层
工作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 (J3mk) (图2) 。岩性主要为英安质含角砾火山灰凝灰岩、流纹质凝灰角砾岩、火山灰沉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
1.2.2 构造
区域性的鄂伦春-头道桥大断裂从矿区西北通过, 通过磁法测量显示, 矿区近南北向、近东西向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工区内的地层及脉岩为构造所控制。
1.2.3 岩浆岩
在区内北部大面积出露石炭系碱性花岗岩 (Cγk) , 呈岩基状产出。
2 地球化学特征
经1∶1×104土壤测量, 圈定Ag、Cu、Pb、Zn、Mo单元素异常21处, 组合异常4处 (见图2) 。组合异常套合性好, 浓集中心明显, 具水平分带性。各组合异常特征见表1。
1.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2.石炭系花岗岩;3.化探异常区及编号;4.物探异常区;5.物探测线及编号
2.1 Ht-Ⅰ组合异常特征
异常面积57.3×10-2km2, 位于矿区西北角, 异常呈近东西走向;岩性为中粗粒碱性花岗岩, 岩石中见有褐色铁质浸染或灰黑色铁锰质浸染和斑点, 异常套合紧密, 由Cu、Pb、Zn、Mo元素组成。
2.2 Ht-Ⅱ组合异常特征
异常面积15.03×10-2km2, 位于矿区中部东侧, 异常呈近南北走向。异常位于石炭系花岗岩与侏罗系中酸性火山岩的不整合地质界线附近。岩性主要为英安质熔结凝灰岩, 岩石裂隙中见有褐色铁质浸染分布不均匀;次为中粗粒碱性花岗岩。异常由Ag、Cu、Pb、Mo元素组成。
2.3 Ht-Ⅲ组合异常特征
异常面积26.1×10-2km2, 位于Ⅰ-Ht-2异常西侧, 异常走向南北向, 地层、岩性、接触、蚀变特征类似于Ⅰ-Ht-2异常区。异常由Ag、Cu、Pb元素组成。
2.4 Ht-Ⅳ组合异常特征
异常面积190.09×10-2km2, 位于矿区中部以西。异常沿接触带总体呈北东-南西向走向。异常区为石炭系花岗岩与侏罗系中酸性火山岩的不整合地质界线附近。主要为安山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 次为中粗粒碱性花岗岩。矿化为黄铁矿化和灰黑色铁锰质浸染。异常由Ag、Cu、Pb、Zn、Mo元素组成。其中以Pb、Zn、Mo为主的异常大面积出现, Pb、Zn套合性好, 浓集中心明显, Ag呈U型环状存在, Mo呈C形分布于异常北西、南、西南部, 具较明显的元素水平分带性;该异常中Pb、Zn呈面状分布, 为明显的面性低缓异常。Zn含量最高值为1 398.8×10-6。
3 地球物理特征
在化探组合异常区进行了1:1×104激电中梯测量。结果显示, 化探组合异常区视极化率值在0.8mv/V~5 mv/V, 视电阻率值在300Ω·m~3 000Ω·m, 变化较大。
在工区中部以西的Ht-Ⅳ组合异常附近, 基本套合着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视极化率异常, 异常范围长约600m、宽约400m, 视极化率3mv/V~4.5mv/V, 异常峰值达5mv/V。该异常区域, 对应着一条较高值的电阻体, 视电阻率值在1800Ω·m~2 200Ω·m。视极化率异常区的北东向分布着稍弱的视极化率异常, 视极化率值在2%左右, 推断产生视极化率异常的极化体具变深的趋势。综合分析, 该物探异常应是富含硫化物的铅锌等矿 (化) 引起。
在224线等几条线开展了激电测深工作。224线的激电测深成果, 与激电中梯成果基本一致, 在埋深90m~140m断面, 视极化率异常呈水平状椭圆状展布, 视极化率异常值4.5 mv/V~5mv/V;对应视电阻率值在1 500Ω`m~2 500Ω`m。激电测深结果见图3。
4 成矿条件综合分析
4.1 成矿区带划分
全国矿产资源成矿区划分带将本区划分为东乌旗-大兴安岭北段Cu-Mo-Pb-Zn-Ag-Au-Cr-CoⅢ级成矿带 (Ⅲ2) , 普查区则位于牙克石—根河Pb-Zn-Mo-Au-Cu-煤-石油成矿亚带 (Ⅲ2A) 与阿尔山—加格达奇Cu-Mo-Pb-Zn-Ag-Au-Ni-CrCo成矿亚带 (Ⅲ2B) 的过渡地段, 也就是位于Ⅲ2A成矿亚带的库都尔—乌尔其汉Cu-Fe-Mo-Pb-Zn-Ag成矿区 (Ⅳ23) 与Ⅲ2B成矿亚带的五岔沟—博客图Cu-Fe-Pb-Zn-Au-Mo-Ag成矿区 (Ⅳ27) 的接触部位。
4.2 成因类型特征
东乌旗-大兴安岭北段Ⅲ级成矿带位于南蒙古-大兴安岭成矿带的北东段, 受鄂伦春和东乌旗华力西褶皱带控制, 实际上该构造带是在早期加里东褶皱带基础上发育起来的, 后期又受到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 成矿主要在晚古生代和燕山期, 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热液型和矽卡岩型、其次为岩浆型。矿化类型以铜钼为主、其次为铅锌金镍钴等。
4.3 典型矿区对比分析
内蒙古牙克石市秧草沟中型铅锌银矿是我们近期通过物化探工作圈定异常区, 利用勘查工程验证控制发现的。该矿区位于密林矿区东侧。矿区地质背景、物化探特征相类似。我们通过1:1×10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在石炭系花岗岩与侏罗系满克头鄂博组中酸性火山岩的不整合地质界线附近圈出了Ag、Cu、Pb、Zn、Mo等元素的组合异常16处, 异常浓集中心明显, 套合性最好, 异常值区间及浓度分带性类似于密林矿区。通过物探激电测量, 圈出的异常视极化率在3mv/V~5mv/V, 视电阻率一般在1 000Ω·m~3 000Ω`m。通过进一步勘查工作, 在本区圈定铅锌银矿体18个, 银矿体1个, 钼矿体6个, 含矿岩性为接触带附近满克头鄂博组岩层, 品位Ag:4.86-157×106、Pb:0.08-5.94×104、Zn:0.204-3.18×104、Mo:0.07-0.55×104, 矿体长度50m~650m, 厚度0.78m~7.24m。初步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矽卡岩矿床。估算333+334资源量Pb:4.2×104t、Zn:3.59×104t、Ag:53.41×103kg、Mo:0.078×104t。为中型Ag、Pb、Zn、Mo多金属共生矿床。
在密林矿区西侧附近有高吉山钼矿, 现在正处于深部勘探阶段。成矿地质背景亦与本区基本一致, 并且也是通过先期的物化探工作, 缩小靶区, 然后经勘查工程验证, 最终发现矿体的。
密林矿区与秧草沟铅锌银钼矿、高吉山钼矿同处于鄂仑春 (喜桂图旗) 晚华力西褶皱带 (Ⅲ2) 与东乌旗早华力西褶皱带 (Ⅲ3) 的过度部位, 即位于次级构造单元乌努尔其汗—乌努尔古生代隆起区 (Ⅳ23) 与河源—五岔沟早古生代隆起区 (Ⅳ31) 的接触部位, 鄂仑春--头道桥区域深大断裂带即为二个Ⅲ级褶皱带及二个Ⅳ级隆起区的分界面。
5 找矿前景分析
1) 在地表覆盖大的林区, 开展物探电法测量, 通过资料分析和对比, 构造蚀变带、矿 (化) 体均可形成极化率异常, 对矿异常的预示性较好;
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形成铜、银、铅、锌、钼等多元素组合异常, 在构造破碎带上形成的这种多元素组合异常具较好的找矿前景;
3) 在林区覆盖区难以做详细地质观察, 找矿工作多借助于物探和化探工作;
4) 经过对区内地质、物探、化探异常及有限的地表槽探成果进行综合分析, 初步认为该区岩石裂隙比较发育, 成矿与不整合接触带或断裂构造带关系极为密切, 具有较好的综合成矿地质条件, 找矿潜力巨大。
摘要:密林铅锌银矿勘查区, 处于鄂仑春晚华力西褶皱带与东乌旗早华力西褶皱带的过渡部位, 发育中生界地层, 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脆韧性断裂, 区域内已发现金属矿产有铁、铜、铅、锌、钼等。勘查区植被覆盖严重, 经1:1×104土壤测量, 圈定4处有利组合异常。在异常区进行了1:1×104激电测量, 圈定了1处有利物探异常区。矿区处于库都尔—乌尔其汉、五岔沟—博客图多金属成矿区的接触部位, 地质、物化探特征类似于附近的秧草沟多金属矿, 其已发现中型多金属矿。综合认为, 密林多金属矿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找矿潜力巨大。
关键词:综合物化探方法,找矿前景,密林铅锌银矿
参考文献
[1]彭省临, 邵拥军, 等.金属矿山隐伏矿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J].地质通报, 2011, 30 (4) :538-543.
[2]沈存利, 张梅, 等.内蒙古钼矿找矿新进展及成矿远景分析[J].地质与勘查, 2010, 46 (4) :561-575.
[3]陈进, 毛先成, 等.物化探技术有效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凤凰山铜矿CSAMT法为例[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0, 34 (2) :263-269.
[4]刘建明, 张锐, 等.大兴安岭地区的区域成矿特征[J].地学前沿缘, 2004, 21 (1) :269-277.
[5]施俊法.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发展的基本态势[J].中国地质, 1997 (6) :41-43.
铅锌银矿 篇3
工作区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宝格德乌拉苏木及阿穆古郎镇管辖。处于内蒙古东北缘, 地势较平坦, 牧草丛生, 基岩出露较差, 多半为掩盖区。因此大部分勘查工作需要以物化探为主。德尔布干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
2 地层
本区地层主要为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 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和第四系。
塔木兰沟组:分布于测区西部, 岩性特征, 由致密块状安山岩 (J2tm-α) 、气孔-杏仁安山岩 (J2tm-qα) 和多斑安山岩 (J2tm-αμ) 组成。
据附近采石场和钻孔揭露, 塔木兰沟组主要岩性为中基性火山熔岩, 由深灰色致密块状辉石安山岩-紫灰色、灰绿色气孔-杏仁安山岩喷溢韵律层组成。还见有少量角砾状熔岩层。岩石中杏仁体由玉髓、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组成, 往往具有眼圈状复合杏仁体。杏仁体由玉髓质、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构成层圈, 形成“白眼圈”、“绿眼圈”构造。偶见方铅矿充填气孔中。岩石具青盘岩化蚀变。发育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微细网脉或团块。
满克头鄂博组:主要分布于测区东部, 据岩性特征可分为两部分, 上部为流纹岩 (J3mk-λ) 、流纹质凝灰岩 (J3mk-λt) ;下部为凝灰质砂岩、粉砂岩 (J3mk-Tss) 等组成。
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各洼地、平台和沟谷内, 以残破积、坡洪积、冲洪积和少量湖积松散砂土、碎石堆积为主。
3 侵入岩
侵入岩划分出浅灰色黑云母花岗岩 (J3γβ) 、紫红色花岗斑岩 (J3γπ) 、黄色-肉红色细粒花岗岩 (J3γ) 和安山玢岩 (αμJ) 、流纹斑岩 (λπJ3) 及正长岩 (脉岩) 、石英脉等。
矿点区南部有一条细粒含斑花岗岩出露, 长约700m、宽约20~40m, 走向呈NE向延展, 与矿区关系不明显。矿点区距宝格德乌拉花岗岩体较近, 最近距离为1.5km。
4 构造
本区构造特征较发育, 主要为北东向拉尔札廷浑迪断裂 (东北段) 和北西向查黑勒达根断裂两条, 以及杭盖音地区系列北西向小型断裂多条。它们是区内主要控矿和容矿构造, 与物探激电异常空间关系密切。
据两个钻孔揭示, 矿点区塔木兰沟组安山岩呈单斜状产出。岩层倾向NW向, 倾角30~40°。因此, 矿点区属区域上推测的向斜构造之东南翼。
卫片显示, 有一组北西向断裂构造通过矿点区, 呈雁列状分布。钻孔内见多段断层破碎带, 由断层泥和次棱角状断层角砾岩组成, 断裂倾向南西, 倾角60~70°。属于扭性结构面特征。该组断层和物探磁法剖面上显示线性梯度带和低阻中低极化异常特征。该组断层与化探异常相吻合, 属容矿构造。
5 矿石矿物成分、矿石结构构造
矿物成分:据肉眼观察和少量光片鉴定。氧化带主要由褐铁矿、硬锰矿、软锰矿、铅锌氧化物偶见孔雀石及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石英等组成。原生带主要由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少量黄铜矿、磁铁矿、辉银矿及绿泥石, 方解石, 绿帘石, 斜长石, 萤石等组成。
矿石构造:以细脉状构造为主, 次为网脉状, 杏仁状构造、角砾状和浸染状构造, 偶见团块状构造。细脉状构造有单独多金属细脉 (由微细粒黄铁矿, 方铅矿, 闪锌矿集合体组成) 多金属-方解石细脉 (居多) 、多金属-绿帘石 (或绿泥泥石) 细脉、多金属-方解石-绿帘石复合细脉等组成。杏仁构造, 多由方铅矿单晶或聚晶充填於安山岩气孔形成。方铅矿或取代绿泥石, 或取代方解石而占据杏仁构造核心。角砾构造, 多由密集方解石网脉胶结破碎的安山岩组成。金属矿物含在方解石细脉中。浸染状构造, 由细粒自形黄铁矿, 方铅矿均匀的散布於蚀变安山岩基体中, 局部多金属矿物聚集, 形成团块或块状构造。
矿石结构: (1) 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黄铁矿, 方钻矿嵌布於蚀变安山岩基体中, 见於浸染状———团块状构造矿石中。
(2) 它形粒状结构, 闪锌矿, 方铅矿, 黄铁矿呈它形粒状嵌布於方解石, 绿泥石, 绿帘石等脉体中, 主要见於脉状, 网脉状矿石中。
(3) 共生结构;由方铅矿, 闪锌矿, 黄铁矿, 黄铜矿等矿物共生, 主要见於单纯多金属矿化脉中。
6 矿床成因分析
杭盖音浑迪多金属矿区, 位于宝格德乌拉岩株状花岗岩体外按触带, 距花岗岩体紧近距离0.5~1km。而花岗岩具有较高, Pb、Zn、Ag含量背景, 因此, 推断花岗岩是多金属矿矿质来源。也是热液和热源提供者。多金属矿明显受构造, 特别是北西向断裂构造带控制, 矿石以细脉状, 角砾状构造为主, 矿床属典型岩浆期后热液充填型矿床。
参考文献
[1]陈洁.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宝格德乌拉地区钨钼矿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D].石家庄: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3.
[2]娄束炎.新巴尔虎右旗多金属矿成矿亚带西南段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D].石家庄: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4.
[3]贾盼盼, 魏俊浩, 巩庆伟, 赵万莉.大兴安岭地区铜钼矿床成矿区带背景及找矿前景分析[J].地质与勘探, 2011.
[4]秦克章, 王之田, 潘龙驹.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铜、钼、铅、锌、银带成矿条件与斑岩体含矿性评价标志[J].地质论评,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