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铅锌多金属矿

2025-01-30

铜铅锌多金属矿(精选8篇)

铜铅锌多金属矿 篇1

汗敖包矿区位于内蒙古东乌旗东北部, 该区是我部2011年普查工作中发现的一处具有十分可观成矿远景的多金属成矿区。矿区构造复杂, 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区内矿化蚀变带十分发育, 地表可见较强的高岭土化、硅化、铁锰碳酸盐化等矿化蚀变。矿区附近多金属矿床 (点) 众多, 矿区北东部有:吉林宝力格银多金属矿, 查干敖包铁锌矿, 达赛脱铅锌矿, 花脑特铅锌矿, 朝不楞铁锌矿, 额尔登陶勒盖铜矿点, 乌兰陶勒盖铜铅锌矿点;矿区南西部有:小坝梁金矿床, 萨麦钨矿床, 麦狠温都尔铅锌矿等多金属矿 (化) 点, 成矿环境优越。

1 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之东乌珠穆沁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 (图1) 。区内地层主要有古生界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新近系。区域性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 其次为北西、北西西及近南北向。岩浆活动强烈且期次多, 所形成的岩浆岩分布广泛, 种类繁多, 总体呈北东向展布。

2 矿区地质特征

(1) 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古生界中奥陶统多宝山组岩屑晶屑凝灰岩;下泥盆统泥鳅河组凝灰质砂岩;上泥盆统安格尔音乌拉组黄绿色、灰色粉砂岩、长石石英细砂岩;上石炭-下二叠统宝力高庙组岩屑晶屑凝灰岩;中生界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灰紫色流纹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纹岩;新近系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灰白-姜黄-紫红色泥岩, 细砂岩和含砾粗砂岩。

(2) 构造

区内构造主要为北东、北西、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 多金属矿点、矿化点、矿化带受北东走向压性断裂构造有关的次级北西向、北北东向张性、张扭性断裂构造和破碎带的控制。

(3) 岩浆岩

区内侵入岩较发育, 但岩体规模不大, 分布具明显的方向性, 总体呈北东向出露于普查区的北东向构造挤压带内, 以浅成相的岩株、岩脉为主, 主要以酸性侵入岩为主, 根据岩体侵入时代分为:早二叠世细粒石英闪长岩 (P1δο) 、中三叠世中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T2κγβz) 、晚侏罗世细粒正常花岗岩 (J3ξγ) 。

(4) 围岩蚀变

矿体赋存于宝力高庙组凝灰岩及三叠纪钾长花岗岩中, 围岩蚀变较明显, 主要以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硅化为主。矿化主要有褐铁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围岩与矿体的蚀变矿化特征相似, 二者主要呈渐变过渡接触关系。

(5) 地球物理特征

激电异常特征

通过激电中梯测量工作, 普查区共圈定出9处视极化率异常。

其中Ⅰ区5处 (图2) , DJ-1、DJ-3、DJ-4、DJ-5异常具有高视极化率、低视电阻率特征, 视极化率范围2.0%-4.0%, 视电阻率范围100~400Ω.M, DJ-2具有高视极化率、高视电阻率特征, 视极化率范围2.0%-4.0%, 视电阻率范围600~1300Ω.M。

Ⅱ区圈出4处 (图3) , 激电异常均具有较高视极化率、中高视电阻率特征, 视极化率范围3%-8%, 视电阻率范围300~600Ω.M。

异常解释推断

a.DJ-2激电异常

异常总体呈近东西向不规则状展布, 长约1600m, 宽约600m, 面积0.96km2。以视极化率2%等值线圈闭。该异常区内的视极化率异常强度较弱, 其变化范围一般在2%-4%, 最高值4.48%。视电阻率变化平稳, 其变化范围一般在600~1200Ω.M, 具有高极化、高电阻特征。

通过工程验证发现了2号银铅锌矿脉。

b.DJ-3激电异常

异常总体呈近东西向不规则状展布, 长约3500m, 宽约400m, 面积1.40km2。以视极化率2%等值线圈闭。该异常区内的视极化率异常强度较弱, 变化较小, 其变化范围为一般在2%-4%, 最高值达8.3%。视电阻率变化较大, 其变化范围一般在100~700Ω.M, 具有高极化、中低电阻特征。

通过工程验证发现了15号银铅锌矿脉。

(6) 地球化学特征

区内主要地质单元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见表3-6。

异常解释推断

登记区内共圈出4处多元素组合异常, 分别为HT-1、HT-4、HT-5和HT-8。

HT-1号异常

该异常位于测区西北部, 呈条带状北东向展布, 总面积约32km2, 由Au、Ag、Pb、Zn、As、Sb、Sn元素异常组成, 在异常评序中列第1位, 属甲1类异常。

异常区出露宝力高庙组 (CPbl) , 主要岩性为灰、灰绿色安山玢岩、岩屑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南部被中三叠世中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T2κγβz) 侵入, 成矿地质条件有利。

利用激电中梯、槽探和钻探等手段对该异常进行了查证, 发现了2、15号银铅锌矿脉。

注∶X—算术平均值、S—标准离差、Cv—变异系数、C4—该单元均值与全测区均值的比值。

(7) 矿脉特征

截至2013年, 矿区已发现4条银铅锌矿脉, 分别为2、2-1、2-2、15号脉。

2号脉位于浩勒北 (HT-1号化探异常和DJ-2激电异常内) , 地表未出露, 埋深60~156m, 长约350m, 厚约0.80~3.70m, 倾向142°, 倾角60°-63°, 赋存于宝力高庙组凝灰岩及三叠纪钾长花岗岩中。矿化以方铅矿化、闪锌矿化为主, 蚀变以硅化、钾长石化为主。

2-1号脉与2号脉平行产出, 埋深约35m, 长约180m, 厚约1.80m, 倾向145°, 倾角61°, 赋存于宝力高庙组凝灰岩中。矿化以方铅矿化、闪锌矿化为主, 蚀变以硅化、钾长石化为主。

2-2号脉与2号脉平行产出, 埋深约190m, 长约180m, 厚约2.90m, 倾向145°, 倾角56°, 赋存于宝力高庙组凝灰岩中。矿化以方铅矿化、闪锌矿化为主, 蚀变以硅化、钾长石化为主。

15号脉位于浩勒西北 (HT-1号异常和DJ-3异常内) , 呈脉状产出, 地表出露长约300m, 厚5~30m, 走向140°, 倾向50°, 倾角53°-70°, 围岩为宝力高庙组凝灰岩及三叠纪钾长花岗岩。矿化主要为方铅矿化、闪锌矿化, 蚀变主要以硅化为主。

3 矿体特征

2-Ⅱ号矿体赋存于宝力高庙组凝灰岩中, 含矿岩石为晶屑凝灰岩及钾长花岗岩。倾向142°, 倾角60°-63°, 呈层状、透镜状产出。矿化以方铅矿化、闪锌矿化为主, 蚀变以硅化、钾长石化为主。矿体长358m, 控制最大斜深300m。平均水平厚度2.63m, 矿体厚度变化系数28%;铅+锌平均品位2.53%, 银平均品位16.29×10-6, 品位变化系数为26%。估算预测资源量 (334) 铅+锌金属量16081t, 伴生银13t。

2-1-Ⅰ号矿体赋存于宝力高庙组凝灰岩中, 含矿岩石为晶屑凝灰岩。倾向145°, 倾角61°, 呈透镜状产出。矿化以方铅矿化、闪锌矿化为主, 蚀变以硅化、钾长石化为主。矿体长180m, 控制斜深30m。平均水平厚度2.32m, 铅+锌平均品位6.62%, 银平均品位92.48×10-6。估算预测资源量 (334) 铅+锌金属量4240t, 伴生银6t。

2-2-Ⅰ号矿体赋存于宝力高庙组凝灰岩中, 含矿岩石为晶屑凝灰岩。倾向145°, 倾角56°, 呈透镜状产出。矿化以方铅矿化、闪锌矿化为主, 蚀变以硅化、钾长石化为主。矿体长180m, 控制斜深100m。平均水平厚度3.86m, 铅+锌平均品位1.78%, 伴生银平均品位12.38×10-6。估算预测资源量 (334) 铅+锌金属量2875t, 伴生银2t。

15-Ⅰ号矿体含矿岩石为晶屑凝灰岩及钾长花岗岩, 围岩为宝力高庙组凝灰岩。倾向50°, 倾角53°-70°, 呈脉状产出。矿化主要为方铅矿化、闪锌矿化, 蚀变主要以硅化为主。矿体长500m, 控制最大斜深390m。平均水平厚度2.50m, 矿体厚度变化系数45%;铅+锌平均品位2.22%, 银平均品位26.57×10-6, 品位变化系数为41%, 估算预测资源量 (334) 铅+锌金属量21019t, 伴生银25t。

(1) 矿石物质成分及矿石类型

2-Ⅱ、2-1-Ⅰ和2-2-Ⅰ号矿体主要为原生矿石。15-Ⅰ号矿体地表主要为氧化矿石, 深部主要为原生矿石。

矿石矿物主要为褐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斜长石、石英、高岭土、绿泥石、绿帘石、钾长石等。

矿石中主要化学组分为Pb、Zn、Ag、As。有益组分为Pb、Zn、Ag, 银与铅锌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2) 矿石结构构造

粒状结构: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呈自形—半自形晶粒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中。银分布于石英粒间和黄铁矿晶体裂隙面中。

碎裂结构:黄铁矿、石英等脆性矿物受应力作用被压碎。碎裂产生的裂隙和空间被晚期矿物充填、胶结。

块状构造:方铅矿、闪锌矿、白铁矿呈集合体分布于脉石矿物中, 不规则、无定向排列。

浸染状构造:它形细粒状方铅矿呈微细脉或星点状较均匀地分布于脉石中, 具细脉浸染状构造和星点浸染状构造。

4 找矿标志

综上所述, 总结本区主要找矿标志如下:

(1) 构造标志:岩体中的构造破碎带、构造角砾岩。断裂构造既是储矿的场所、又是矿液上升的通道, 对成矿极为有利。

(2) 岩浆岩标志:区内岩浆活动频繁, 分布着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岩浆岩, 岩浆活动为金及多金属的活动及富集提供了热动力, 在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分布着一系列多金属矿 (化) 点。

(3) 物化探异常标志:矿区内分布的地球化学测量和激电中梯测量圈定的异常区, 两者的叠加部位更是重点的找矿部位。

(4) 围岩蚀变岩标志:绿帘石化、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等。

(5) 矿化标志:铁锰碳酸盐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及铅钒等金属氧化物是本区最直接, 最典型的找矿标志。

5 结论

汗敖包矿区周边多金属矿床 (点) 众多, 区内围岩蚀变及矿化强烈而普遍, 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及室内综合研究认为, 区内构造复杂地段, 岩浆岩与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以及物化探异常叠加部位, 是寻找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 矿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在该区有望找到大中型多金属矿床, 在多金属找矿上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

[2]聂凤军, 等.中蒙边境中东段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7.

[3]张万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

[4]葛良胜, 等.蒙古南戈壁-中国东乌旗跨国境成矿带东段金多金属成矿与找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9.

[5]王守光, 等.一条值得重视的跨国成矿带——南戈壁-东乌旗铜多金属成矿带[J].地学前缘, 11 (1) :249-258.

[6]钱明, 高群学.内蒙古东乌旗阿尔哈达铅锌矿区矿床成因探讨[J].地质找矿论丛, 2006, 21 (增刊) :70-73.

[7]葛良胜, 等.内蒙古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以金为主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报告[R].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 2008.

[8]周文辉, 等.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汗敖包地区银铅锌多金属矿普查设计[R].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二支队, 2013.

铜铅锌多金属矿 篇2

关键词: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断裂;隐爆角砾岩;蚀变

引言

三宝铜多金属矿区位于扬子陆块前陆南缘,为“江南古陆”北东段。由东西向主体构造线向北东向构造线改变的变换部位。

一、矿区地质特征

1、地质特征。矿区位于东西向祁门—三阳深断裂北侧,南华纪—奥陶纪地层组成的近东西向的兰田向斜(盆地)西段,矿区内同时发育北东向汤口—里东坑大断裂和盆地北缘三宝——金谷山东西向滑脱构造。出露地层有中元古代牛屋组、大谷运组,南华纪休宁组、南沱组,震旦纪兰田组、皮园村组,寒武纪荷塘组、杨柳岗组。区内除上述东西向断裂、北东向断裂发育外,还有南北向和北西向横向断裂,相对规模偏小形成较晚。区内发育中生代花岗闪长岩类和闪长岩类的斑(玢)岩侵入体,主要沿兰田向斜(盆地)震旦纪和寒武纪地层之间的东西向滑脱面隐爆侵入,形成含矿、矿化隐爆角砾岩。花岗闪长斑岩呈小岩株,岩枝状产出,石英闪长玢岩呈岩枝状产出。由于岩浆侵入作用影响,围岩蚀变强烈,主要蚀变有硅化、角岩化、碳酸盐地、钾长石化和黄铁矿化。

2、物、化探异常。矿区大比例尺物探工作发现激电异常与矿化地段吻合,矿体表现低阻高极化。在蒋村—小柏溪地段有两条激电异常,小柏溪异常ηs≥3%,长达1500米,宽100-250m,最高值η≥8%。蒋村异常带η≥4%,长达1000米,宽100-500米不等,最高值η≥8%。矿区激电异常与次生晕异常套合较好,且与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关系密切。矿区分布有Cu、Pb、Zn、Ag等元素分散流综合异常,异常元素组合为:Ag、Au、Sb、Bi、Cd、Mo、Te、Co、Ni、Cr等,最高剩余异常值:Pb 50×10-6、Zn146×10-6、Cu112×10-6、Ag721×10-9、Au7×10-9、异常呈同心园状套叠,与矿区范围基本一致。矿区土壤化探圈出和尚庵等五处异常,基中和尚庵异常元素组合:Cu、Pb、Zn、Ag、As,异常长800米,宽500米,最高含量Cu3000×10-6、Pb1000×10-6、Zn4000×10-6、Ag4×10-6。

二、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在平面上自东向西分为四个矿带,共有52个矿体和14个矿化带,其中Ⅲ、Ⅳ号矿带规模较大,品位较高。1991年江苏813队提交C+D级储量Pb+Zn:17.4万吨,伴生银1840吨。

矿区主要成矿类型有隐爆角砾岩型、斑岩型和裂隙充填交代型、矽卡岩型。

1、礦石类型、矿物组合

隐爆角砾岩型矿体主要发育在金银房一带的Ⅳ号矿带隐爆角砾岩筒(带)内及其边缘围岩裂隙中,该带长1300m,宽50-200米不等,隐爆角砾筒中的矿体呈陡斜扁柱体、囊状体,矿体与围岩界线为渐变过渡关系,自矿体向两侧依次为矿化角砾岩、角砾岩和角砾状花岗闪长斑岩。主要矿种为铅锌银和铜,其中Pb+Zn品位3-5%,最高达10%,角砾岩的边部围岩中,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具脉状充填型矿床。矿石矿物为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磁黄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磁铁矿。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

细脉浸染型矿体:斑岩型矿化类型在以往的勘查工作中未被重视,但见矿化现象(ZK102孔),2002年及本次矿调,项目组人员深入三宝矿区踏勘调查,在金银房采矿矿井地表之下70米处发现斑岩型铜矿体。铜矿呈细脉状和浸染状产于蚀变细粒花岗闪长斑岩中,含铜品位0.5%左右。斑晶由颗粒1-3.5mm的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组成,基质粒径0.6mm,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等组成,金属矿物约占3%,由黄铁矿、黄铜矿等组成。花岗闪长斑岩强烈蚀变,除颗粒状石英外,其余斑晶和基质矿物已全部蚀变成新矿物,原矿物的晶形都已模糊不清,主要蚀变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 黄铜矿和黄铁矿等硫化物发育,有些地段黄铜矿的含量大于黄铁矿。

上述隐爆角砾岩型矿体和细脉浸染型矿体,他们都是斑岩型矿床的成矿和矿化特征。

裂隙充填交代型矿体,多见围岩及早序次花岗闪长岩裂隙中,主要为铅锌银矿矿体一般为不规则脉体,部分呈似层状和透镜状矿体产出,其中Ⅳ号矿化带规模较大,铅锌矿体中,银的品位达46~58×10-6。

层状(矽卡岩型)矿体:分布于矿区西部,赋矿层位为兰田组第三岩性段条带状泥灰岩,灰岩和第四第性段钙质板岩,铅锌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受控于层间破碎带,近矿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矿体附近有花岗闪长斑岩脉贯入,围岩具硅化、褐铁矿化、并见少量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

2、矿石化学成分

矿区自东向西分为四个环带,其中Ⅲ号和Ⅳ号矿体规模较大且品位较高:Pb+Zn平均品位5.6×10-2,最高品位(单工程)12.9×10-2,伴生银平均品位59.4×10-6。主要矿化为铜矿化、铅锌矿化和黄铁矿化.

三、矿床成因

综上所述,该类矿产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兰田组和寒武纪荷塘组有关岩性段多元素的初始富集层,其中兰田组的第二、第四岩性段和荷塘组和第二岩性段为最明显的多元素初始富集层,他们为矿产的形成提供了初始物质基础。

兰田向斜内东西向滑脱层(三宝——金谷山断裂)不但控制了岩浆侵入活动和矿体的分布,而且为含矿热液和迁移、富集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

沿盆地北缘滑脱构造层侵入的侏罗纪晚期侵入的花岗闪长斑岩是三宝矿区的主要成矿母岩。现将皖南祁门三宝矿区的成矿岩体,控矿构造、容矿岩石,围岩蚀变、矿化特征与国内外斑岩型矿床可对比:三宝矿区与国内外著名(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从成矿母岩、矿化类型、矿化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许多相似和相同的特点,显示良好的寻找斑岩型矿床的前景。

根据矿区不同矿种的矿(化)体与侵入体的依存关系和皖南地区铜和铅锌的成矿规律:铜(铅锌)的形成与侏罗纪花岗闪长斑岩小岩株关系密切:而铅锌的形成则可能与稍晚期石英闪长玢岩有关联。

根据综合分析研究,如前所述与三宝相似的矿床(点)在皖南有多处,这些矿床(点)的成矿母岩均为晚侏罗世第一阶段花岗闪长岩类小型侵入体。因此,在以后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应充分注意在区域主干断裂通过及其边部地区,同时又发育上述同熔型斑岩型的小岩株的地段,重点加强对斑岩型铜、金矿床的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祁门县三宝铅锌矿评价报告。 三三二地质队

铜铅锌多金属矿 篇3

关键词:刘西沟,多金属,铅锌

1 矿区地质概况

本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 晋冀鲁豫地层区, 阴山地层分区, 大青山小区。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渣尔泰群的钙质板岩夹硅质灰岩及变质粉砂岩、红柱石炭质硅质板岩夹石英岩及灰岩透镜体, 二叠纪大红山组 (P1d1) 的砾岩、炭质板岩, 下白垩统固阳组 (K1g) 泥岩、砂砾岩和新近纪 (N2) 粉砂质泥岩、砂砾岩, 岩层走向大致为东西向, 倾向为350°向北倾。倾角为40°-60°。本区大部分为第四系沉积物覆盖, 构造特征不明显。矿区内岩浆岩出露较少, 仅在北东部出露少量岩浆岩为二叠纪晚华力西晚期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r43 (2) ) 及闪长岩 (δ43) 。

2 地球物理特征

本区进行了1:1 万磁法测量, 磁异常主要分布在测区西南部及北部边缘, 总体上呈块体状分布。具以下特征:

1) 本区属较弱磁异常区, ΔT极大值为613n T, 最低值-213n T异常变化范围较大, 大于400n T的异常主要集中在测区西南部及北部边缘, 异常总体上呈块体状分布。

2) 异常一般强度400-550n T。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测区西南部, 规模较大, 异常值较高, 但在矿区内未完结;测区北部边缘异常也未完结, 规模较小, 反应出引起磁异常的磁性体规模小。矿区中有个别高值异常点, 但不成规模。

3) 测区磁异常以正异常为主;负异常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部, 与正异常相伴。

从磁异常的总体特征来看, 主要有两个异常区 (图1) , 一个是矿区西南部的异常区, 分布范围较大, 等值线较宽缓的有较强磁异常的YC-01;另一个是测区北部边缘的磁异常区YC-02 (图2) , 规模较小。

3 异常特征

3.1 YC-01 异常

位于测区西南部, 是本区的主异常区, 面积约5.6 平方公里, 由于未完结, 在测区内其东西宽为2km, 南北长约2.8km, ΔT极大值为604n T, 一般强度400-550n T, 异常形态虽不完整, 但总体呈南北向分布, 呈块体状, YC-01 与北部负异常相伴, 正异常北部等值线较密集, 推断异常向南倾斜。YC-01 异常强度较高、范围较大, 推断是由斜磁化的有一定下延深度的块体状磁性体引起, 磁性体倾向南。

3.2 YC-02 异常

位于测区北部边缘, 测区内并未完结。平面等值线图上异常主要是一个块体状异常。ΔT极大值为470n T, 一般强度400-450n T, 等值线宽缓, 周围并未与负异常相伴, 与YC-01 相比较规模较小。

4 结论

1) 测区分布的磁异常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北部边缘。西南部异常带异常强度较大并有较大规模, 推断为磁性矿致异常;北部边缘异常异常强度较小, 范围也较小;其他区域无明显磁异常显示。

2) 从磁异常等值线图来看, 磁异常强度高, 上延衰减慢的异常为YC-01 异常。

3) 根据地球物理特征分析认为矿体总体呈南北向分布, 呈块状, 向南倾斜。通过物探正、反演算, 推测本区隐伏着大的矿化体, 大致推断矿化体埋深在500m-600m之间。

参考文献

[1]管志宁.地磁场与磁法勘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5.

[2]李金铭.地电场与电法勘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5.

[3]刘国辉, 孙志辉, 等.综合物探方法在内蒙东部某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 2011 (2) :55-60.

铜铅锌多金属矿 篇4

关键词:内蒙古,天台山,多金属矿,矿床成因,找矿远景

天台山铅锌多金属矿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境内。矿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哲斯-林西复向斜[1], 归属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 (锡) 、铜、铅、锌、银、铌 (钽) 成矿带[2、3], 是铅锌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地段。

1成矿地质背景

区域广泛出露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和第四系, 少量出露二叠系寿山沟组、林西组和下白垩统梅勒图组。寿山沟组为一套海相砂岩、板岩、泥岩, 林西组为一套陆源砂岩、泥岩、页岩。满克头鄂博组为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为主, 玛尼吐组以安山岩夹粗安岩为主。白音高老组以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等。梅勒图组以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为主。其中, 满克头鄂博组相对富集Pb、Ag、Sn、Zn, 玛尼吐组相对富集Pb、Au、Sn、Mo[4], 为成矿提供了物源。

区域构造发育, 类型复杂, 主要为晚华力西期和燕山期构造运动综合作用的产物。辉森达坂背斜产于侏罗系陆相火山-沉积盖层中, 轴向呈北东东向。断裂以近南北向为主, 次为北东向、东西向, 主要有北花呼舒-双四台、格日朝鲁-三合屯、南花呼舒-军马场等大断裂。其中, 北花呼舒-双四台断裂控制了火山盆地的空间展布;近南北向断裂构造是本区重要的控矿、含矿断裂[5]。区域地处中生代北花呼舒-治兴屯火山岩盆地 (Ⅲ级) 兴隆地破火山 (Ⅳ级) 北部, 为中心式喷发的产物。

区域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 岩体规模大小不等, 产状形态各异, 主要为晚侏罗-早白垩世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体。脉岩发育但规模较小, 以花岗 (斑) 岩、正长斑岩、闪长玢岩为主, 以近南北走向为主, 受断裂或火山机构控制。

区域现有老道沟小型铜多金属矿、老道沟铅矿化点、老道沟西多金属矿化点等, 成因类型属于火山热液、岩浆热液型, 矿 (化) 体受断裂控制明显, 与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吻合较好, 上侏罗统火山岩系和侏罗纪中酸性侵入岩是主要的赋矿围岩。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白音高老组和第四系, 次为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满克头鄂博组主要为浅灰-灰黄色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角砾凝灰岩、流纹岩等, 夹英安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 岩石高岭土化, 局部碳酸盐化。玛尼吐组为英安质凝灰岩、安山岩, 夹少量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火山角砾岩, 高岭土化和碳酸盐化较强, 弱磁铁矿化。白音高老组主要为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流纹岩、英安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安山岩、粗安岩等, 夹极少量凝灰质砾岩及砂砾岩。矿区铅锌矿 (化) 体的围岩均为白音高老组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 是矿区找矿的重要标志。

2.2构造

矿区地处北东向与东西向大断裂的交汇部位。受第四系覆盖影响, 构造形迹较不明显, 以断裂为主, 褶皱次之。

矿区总体为一宽缓的向斜构造, 轴向呈近东西向, 中部出露白音高老组, 两侧依次分布玛尼吐组和满克头鄂博组。

区内发育断裂21条, 为大断裂派生的次级断裂, 以近南北向为主, 其次为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 倾角约65~90°, 长约100~300m, 宽约1~20m。断裂性质有张性、张剪性、剪性等。这些断裂多被中酸性岩脉充填, 控制了区内蚀变破碎带的规模、形态、产状等, 是本区主要的含矿断裂。

2.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较强烈, 以中酸性、偏碱性岩浆侵入活动为主。侵入岩主要为早白垩世二长岩, 呈多个小岩株状产出, 岩石绿泥石化普遍。岩脉极为发育, 主要为北东、北西及近南北向, 个别呈东西向, 长一般百余米至千余米, 宽十米至百余米, 以花岗斑岩脉最为发育, 次为石英正长斑岩脉、石英斑岩脉等。

2.4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矿区主要圈定了20乙1As-Ag-CdZn-Pb-Sn-Bi-Mo-Cu-Hg异常, 呈北西向不规则带状, 面积约10km2。异常组分复杂, 元素间套合好, 由外自内呈As-Ag-Cd-Zn-Pb-Sn-BiMo-Hg-Cu分带趋势, 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其中, Mo、Ag、Zn、As、Bi发育二级浓度分带, 最高异常值分别为Cu39.6×10-6、Pb73.50×10-6、Mo3.67×10-6、Sn30×10-6、Ag0.86×10-6、Zn227×10-6。该异常规模、元素组合和套合关系与18甲3 As-Bi-Zn-Pb-Ag-Sb-Sn-Mo-Cd-Cu-W综合异常类似[4], 后者是老道沟铜多金属小型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5], 两者所处的成矿地质背景亦相似。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 水系沉积物异常重现性好, 在20乙1综合异常中部圈定了TH1 Sn-Zn-Ag-Bi-Pb-As-Cu综合异常, 伴生W、Mo等元素异常, 呈近等轴状面型, 规模1200m×1180m, 具有北西向和北北东向带状异常相互叠加的特点, 从中心向外大致呈Cu、Pb、Sn、Zn、Bi、Ag的水平分带特征。异常元素套合较好, 浓集中心明显。其中, Sn、Ag、Bi具有多个浓集中心, 发育三级浓度分带。最高含量分别为Zn1738.5×10-6、Pb1317.8×10-6、Cu184.03×10-6、Sn100×10-6、Ag2.729×10-6。区内圈定了13条蚀变破碎带, 其内圈出了13条Zn、Pb多金属矿 (化) 体。

矿化体与化探异常吻合较好, 因此, 推断化探异常为矿致异常;As、Hg、Bi等前缘晕元素异常规模大, 表明剥蚀程度较浅, 预示深部存在矿 (化) 体, 是寻找热液型Ag、Au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

3矿 (化) 体地质特征

矿区共圈定20条蚀变破碎带, 其内圈出了Pb、Zn (Ag) 矿化体12条和Pb矿体1条。

蚀变破碎带长30-200m, 宽1.0-20m, 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 主要呈北北东向、北北西向, 个别呈北东向、近东西向。主要产于白音高老组地层中, 围岩主要为流纹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英安质凝灰岩, 蚀变矿化强烈, 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褐铁矿化。其中, 13条破碎带集中产于TH1土壤综合异常区。

目前圈定的13条矿 (化) 体均产于TH1土壤综合异常区, 矿 (化) 体与围岩均呈渐变关系。其中, (1) - (8) 号Zn、Pb矿化体产于ⅩⅡ号蚀变破碎带内, 构成了北北东向矿化密集带。矿化体长约100m, 宽1.0-3.0m, 近直立产出, 具有分支复合现象, 围岩为白音高老组流纹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 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褐铁矿化, 局部硅化。其中, (1) 、 (2) 、 (3) 、 (4) 、 (8) 号矿化体为Zn矿化体, Zn品位为0.10-0.36%; (5) 号矿化体为Ag Pb Zn矿化体, 品位分别为Ag7.18×10-6、Pb 0.11%、Zn0.11%; (6) 号矿化体为Pb Ag矿化体, 品位分别为Pb 0.16%、Ag4.05×10-6; (7) 号矿化体为Zn Pb矿化体, 品位分别为Zn0.21%、Pb0.15%。

(9) 、、1111、、1122、、1133号矿化体均为Zn矿化体, 呈近南北走向、北东向, 长50-100m, 宽1.0-2.0m, 近直立产出。产于白音高老组流纹质凝灰岩中, 具硅化、弱褐铁矿化。Zn品位0.12%-0.14%。

(10) 号铅矿体产于ⅩⅨ号蚀变破碎带, 长100m, 厚1.0m, 产状125°∠70°。矿体上盘围岩为白音高老组流纹质凝灰岩, 下盘为白音高老组流纹质凝灰角砾岩, 受断裂构造影响, 原岩破碎强烈。蚀变主要为硅化、褐铁矿化, 局部高岭土化。Pb品位为0.51%。

4矿床成因与控矿因素

区内铅锌多金属矿 (化) 体均呈脉状产出, 具有分支复合现象, 均赋存于断裂破碎带及碎裂蚀变岩中, 受构造控制明显, 矿化元素主要为Pb、Zn、Ag。沿断裂破碎带及近矿围岩发育硅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中低温热液蚀变矿化。结合区域地质背景, 初步认为本区矿化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 成因类型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多金属矿。

矿 (化) 体主要产于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带内, 与化探异常长轴方向大致对应, 揭示了断裂破碎带、化探异常与有用元素矿化之间的成因联系。同时, 本区的矿化蚀变带均分布在二长岩体、岩脉的外接触带的上侏罗统地层中, 侵入岩体和脉岩是区内成矿的热源体和矿源体。因此, 本区控矿因素主要为近南北向、北东向断裂构造及侵入岩体、岩脉。

5找矿远景分析

本区地处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 (锡) 、铜、铅、锌、银、铌 (钽) 成矿带, 位于北花呼舒-治兴屯火山岩盆地北部。区内分布的上侏罗统统火山岩系是区域上重要的赋矿地层, 目前区内所发现的矿 (化) 体均赋存于白音高老组地层中, 断裂构造发育, 中酸性岩脉发育, 具备了铅锌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岩性组合和较好的控矿构造及赋矿空间。区内20乙1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TH1土壤综合异常元素组分复杂, 规模大、套合较好, 浓集中心明显, 具中低温热液元素组合特点。矿区蚀变矿化明显, 已圈定20条蚀变破碎带, 其内圈出了Pb、Z (Ag) 矿 (化) 体12条和Pb矿体1条。类比老道沟铜多金属小型矿床区, 两者成矿地质背景、化探异常特征均相似。因此, 本区成矿地质条件较好, 铅锌多金属矿成矿潜力较大, 应重点关注与大断裂派生的次级近南北向断裂及岩浆热液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寻找与追索控制, 有望在该区发现中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

[2]邵和明, 张履桥.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成矿区 (带) 和成矿系列[R].内蒙古自治区矿产勘查开发局, 2001.

[3]朱裕生.中国主要成矿区 (带) 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矿谱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7.

[4]王雨, 王立峰, 李华强, 等.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哈德营子等四幅区域矿产地质调查报告 (1∶5万) [R].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 2010.

铜铅锌多金属矿 篇5

霍朔根敖包铜矿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 属低山丘陵区。地形切割较弱, 山脉总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海拔标高为900m~1100m, 相对高差最大200m, 一般在50m~120m, 地形切割程度较浅, 地势相对平缓, 为典型的草原覆盖区。

工作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风季较长, 最大风力8级以上, 以西北风为主, 风多雨少, 气温偏低, 冰冻期大于无冻期;年平均气温2.5℃, 最低气温零下37.4℃, 最高气温38℃;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 年平均降雨量350mm左右, 年平均蒸发量为1596mm。普查区内水系极不发育, 无河流和地表水体, 仅在丘陵低洼处形成面积大小不等的湿地。普查区地处中蒙边境, 地广人稀, 居民以蒙古族为主, 除畜牧业外, 其他工农业不发达。

当地金属矿产种类主要为铜、铅、锌、锡、铜, 铁、金、银等, 大多分布在区域西部、西南部、北东部, 产出的围岩主要为二叠系达里诺尔组火山岩夹碎屑岩和侏罗系中酸性火山岩群中, 多以小型矿点、矿化点为主, 近年来的矿产勘查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发现了多处中到大型金属矿床。

1 地层

工作区出露地层单一, 除广泛分布的第四系外, 仅出露石炭系上统宝力格庙组的海相沉积岩。

石炭系上统宝力格庙组 (C31) 主要在矿区的东部和西部分布, 为一套陆相沉积的碎屑岩建造。经镜下及手标本鉴定, 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砂岩、粉砂岩、, 夹青灰色灰岩等。

第四系全新统 (Q4al+dl) 主要在矿区的北部和西部分布, 冲积、坡积砂砾层, 以及风成沙土。

2 构造

普查区位于东乌旗区域性NE向复式背斜中, 同时受到NW向区域构造的影响。综合地形、物探工作所得的极化率和电阻率异常平面图形态可知, 区内整体构造形迹呈NW向展布, 具NW、NE、EW等多个方向。

普查区断裂构造发育, 主要有节理和断层两种类型。构造对矿床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其中, 矿化主要发育在呈带状分布的蚀变裂隙带中, 蚀变裂隙带的形成可能与断层对节理的改造作用有关。

3 岩浆岩

普查区内的岩浆岩十分发育, 其中以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分布最广、面积最大, 主要呈岩基状大面积分布于普查区中、东部。

脉岩在普查区中较发育, 主要为NW向的燕山期花岗岩脉、花岗细晶岩脉、闪长玢岩脉、正长斑岩脉、石英-电气石脉等, 多穿插于早期的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中。石英-电气石脉、少量石英脉主要在石炭系上统灰黑色粉砂岩中分布。

4 围岩蚀变

普查岩蚀变较弱, 蚀变多沿断裂呈带状。根据野外和室内显微镜下的观察, 蚀变主要有黄 (褐) 铁矿化、硅化、电气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 局部偶见绢云母化。其中:

黄 (褐) 铁矿化分布较广, 多沿断裂破碎带呈浸染状、星点状等。

电气石化多与硅化同时发育, 构成呈脉状分布的石英-电气石 (细) 脉。

方解石发育稍弱, 一方面与石英构成石英-方解石脉, 一方面形成单一的方解石脉, 晶洞或破碎脉中常见褐铁矿化。

绿泥石化主要发育在砂岩地层中, 常与石英脉、方解石脉、电气石脉等同时产出, 呈团状、脉状集合体状;绿帘石化则多呈面状分布于岩石局部发育的裂隙中。

绢云母化发育于局部花岗质岩脉中, 其中少数长石蚀变为呈细小鳞片状定向排列, 使岩石变为淡绿—浅黄色。

5 地球化学特征

5.1 1:2.5万化探

2009年对普查区进行了1:2.5万岩石碎屑测量化探48km2, 使用Map Gis软件制成地球化学图、单元素异常图、综合异常图等图件。共圈出单元素异常100余处、综合异常近40处, 对异常元素少、异常面积小的综合异常未予编号, 其余综合异常依次编号为ZH-1~ZH-6。

按照异常规模从小到大排序依次为:ZH-5、ZH-1、ZH-4、ZH-2、ZH-3、ZH-6, 将6处综合异常的主要特征介绍如下:

ZH-5异常:处于测区东部偏南位置, 形态不规则, 北东向展布。异常北东部未封闭, 规模排序位列第一。异常元素多、规模大, 锌、镍、银、铅、钨、铜、铋、锑、砷等九种元素存在异常。平均异常衬度排列次序为:铋、锑、砷、锌、镍、银、铅、钨、铜, 各元素异常套合不明显, 仅有少数元素异常间套合很好或较好, 各元素高值点位置多不重合。其中锌、镍、铅单元素异常强度较高、面积较大, 浓度分带清晰, 内中外带齐全, 浓集中心明显, 均为一个浓集中心, 为该综合异常的主要异常元素;铋、锑、砷异常强度高、面积大, 浓度分带清晰, 内中外带齐全, 浓集中心明显, 为伴生异常元素或找矿指示元素;铜、银、钨异常强度较低、面积较小, 浓度分带不清晰, 仅有中带或外带, 浓集中心不明显, 显示找矿信息不显著。

ZH-4异常:位于测区东部, 形态近似哑铃, 北西向展布, 规模排序位列第三。异常元素较多、规模较大, 铜、铅、锌、钨、铜、砷、锑等七种元素存在异常。平均异常衬度排列次序为:铜、钨、铅、锑、锌、铜、砷, 各元素异常套合不明显, 仅有少数元素异常间套合很好或较好, 各元素高值点位置多不重合。各元素浓度分带不明显, 仅有外带, 浓集中心不清晰。根据平均异常衬度排列次序判断该综合异常区主要异常元素为铜、钨, 铅、锑、锌、铜、砷为伴生异常元素。

ZH-1虽然规模排序位列第二, 但其产于冲积、坡积砂砾层中, 找矿地质背景不利, 可对其进行踏勘检查。

5.2 1:1万化探

2010年对普查区进行了1:10000化探加密8km2, 圈定9处综合异常, 其中ZH-2、ZH-7异常中心与地表铜矿化露头对应, ZH-1、ZH-4、ZH-5异常中心见多处锰矿化硅化带, 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化探异常与地表蚀变矿化对应关系较好, 是普查区找矿的重要依据。

根据普查区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 显示出多种金属元素在地质作用下, 发生迁移、富集, 形成了明显的异常分布特征。

6 地球物理特征

6.1 物性测量

1) 方法技术

物性测量, 测量标本极化率, 电阻率。使用WDJS-2接收机测量, 采用4秒节拍 (周期16秒) , 延时100毫秒, 第一块采样宽度40毫秒, 第一到第四块采样宽之比为1:2:4:8, 重复测量两个周期, 获取总场电位差 (ΔV) 、四个极化率值 (Ms1、Ms2、Ms3、Ms4) , 使用视电阻率参数ρs=K×ΔV/I和MS1统计各种岩性的电阻率和极化率。

2) 样品物性特征

本次采集区内主要岩石共6大类112块和岩芯43块。从物性统计结果来看测区所采各类岩石物性差异较明显。砂岩和辉绿岩电阻率较高, 花岗岩、闪长岩和石英电气石脉极化率较高, 闪长玢岩和辉绿岩磁化率较高。

花岗岩表现为中阻高极化, 中磁化率;闪长岩表现为中阻高极化, 中高磁化率;闪长玢岩表现为中高阻中极化率, 高磁化率;砂岩表现为高阻低极化率, 低磁化率;石英电气石脉表现为低阻高极化率, 中磁化率;辉绿岩表现为高阻低极化率, 高磁化率。

从钻孔岩芯物性测定结果来看, 各类岩石物性差异较明显。变质砂岩、闪长岩表现为高阻中低极化;花岗细晶岩、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岩表现为中阻中低极化;石英斑岩表现为较高的电阻率。

6.2 高精度磁法测量

1) 方法技术

本次磁法工作属于高精度大比例尺 (1:1万) 磁法测量, 使用了六台高精度EVEIN磁力仪, 总精度小于5n T。磁法闭合时间小于1小时, 早晚读数差小于1n T, 总均方差小于2n T。资料处理进行日变、正常场与高度等各项改正。

测点DT值计算公式为:DT=T观测+日变改正-T0

其中:DT—为磁异常;T观测—为测点观测值;T0—基点磁场值。

2) 异常推断解释

从整体来看本区磁场较强, 且磁场梯度较大, 其值在-950—2300n T之间, 整体呈现环状形态, 环状直径最大达到5公里长。由物性测定结果可知, 闪长玢岩和辉绿岩磁化率最高, 磁化率均值11 (10-3SI) ;闪长岩磁化率较高, 磁化率均值8.5 (10-3SI) , 推测区内高磁异常多为闪长岩引起, 闪长玢岩脉和辉绿岩脉引起局部高磁;石炭系砂岩磁化率较弱, 磁化率均值0.067 (10-3SI) , 推测低磁异常对应石炭系地层。

由磁法平面等值线图可知, 磁异常经过异常追索后, 高磁异常整体呈环状分布, 在西南角有一近东西向断裂将其错动。结合地质及前人磁法资料, 推断产生高磁环状异常的原因为:普查区位于东乌旗区域性复式背斜的东翼, 核部地层为石炭系砂页岩。华力西期-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强烈, 在普查区中部形成一个以华力西期闪长岩类为主体、中间穿插燕山期花岗岩类岩枝的复杂岩体, 由于岩浆活动的多期性, 岩体的形态不规则。中生代东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得区域地壳抬升剥蚀, 岩体的边部侵位较浅, 显示为高磁异常, 而中部侵位较深, 被残留的部分低磁石炭系地层覆盖, 最终形成一个环状磁异常。

摘要:内蒙古霍朔根敖包铜多金属矿行政区划属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 北与蒙古国毗邻。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 二连—贺根山深断裂北侧的东乌旗早华力西褶皱带中。成矿带归属于大兴安岭中段海西期、燕山期铁、锌、钨、金、铅成矿带 (Ⅲ4) 中的贺根山铬、金、铜成矿带 (Ⅳ45) 之小坝梁金、铜成矿带 (Ⅴ45-2) 。本文以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 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为基础, 全面阐述了霍朔根敖包铜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异常、花岗闪长岩体构造发育部位为找矿的主要标志。

关键词:霍朔根敖包,铜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

参考文献

[1]李生, 李俊健, 等.2010.内蒙古东乌旗地区铜多金属成矿系列分析[J].矿床地质, 29 (Z2) :14-15.

铜铅锌多金属矿 篇6

关键词:CSAMT,深部隐伏矿体,构造解译

0 引言

大深度,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将在深部矿产勘探,地质构造解译中将起着主导性作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具有不受高阻屏蔽、轻便、快捷、能有效穿透不同厚度覆盖层等优点,在山区地形条件和深部进行隐伏矿体构造解译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以四川会理县拉拉铜矿外围红泥坡为实验区,针对实验区地下隐伏构造解译,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对测区深部隐伏构造进行构造进行地层、构造划分。

1 矿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1.1 矿区地质矿产特征

拉拉铜矿地处著名的川滇有色金属成矿带北段,以“拉拉式”铜多金属矿产资源为主,矿区北部紧邻著名的落凼铜矿、老羊汉滩沟铜矿,东部有石龙铜矿、石龙铁矿。西部有李家坟、官地等铁矿点,以及中生代三叠系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和铁矿。地质构造图见图1。

拉拉式铜矿床主要含铜矿层为Pt1n(落凼组)和次要含铜矿层Pt1t(天生坝组)。其产出规律如下: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基本平行岩层分布,并伴随着围岩褶皱而发生波状起伏的变化。从落凼矿区东露天采场中可以看出,矿体在褶皱转折端具有明显变厚加富的特征。主要矿体一般赋存于一个较大的火山堆积旋回的中、上部,但个别从中下部就开始含矿,并延续到顶部。

1.2 矿区岩石物性特征

矿区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斑铜矿、辉铜矿、黄铜矿具有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特性,岩石电阻率差异较大,极化率普遍较低。物性标本测试(见表1)。

通过表1,测区不同地层的电性差异明显:极化率在天生坝组,落凼组,相对高极化率;落凼组呈现电阻率相对高阻,天生坝组相对低阻。从该区域铁、铜矿体的特点,相对高阻,高极化。所以天生坝组,落凼组具备此特征,为该区域寻找铁、铜矿体主要找矿层位。上表岩矿石物性参数值反应该区不同地层的电性差异,具备CSAMT勘探前提。

2 CSAMT法简介及数据处理

2.1 观测区域的选择及测线布置

本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为了获得较高的信噪比,选取在该区域的波场区R=10km采用标量测量装置进行采集。CSAMT接收测量时,一次测量九个电道,共用一个磁道。CSAMT观测和接收系统示意图如图2所示。

2.2 数据处理

本次勘探采用的是V8多功能接收系统,在充分实验的前提下,该工区的频率选择范围为0.625-7680HZ,共51个频点,接收偶极MN沿测线方向平行布设;供电电极AB为2KM;收发距离大约10km,发射最大电流16A;MN电极的接地电阻一般低于2kΩ,磁探头垂直于MN方向布设,方位误差应小于2°;磁探头水平放置,磁探头埋入地面以下,收发距离大约10km。数据处理应用凤凰公司开发的CMT-pro软件和MTSoft2D反演软件,CMT-pro软件主要对原始文件进行编排,按照测深点进行换算、合并,也可以对原始采集文件进行初步的编辑、圆滑等操作。数据经导入CMT-pro处理后导入MTSoft2D未编辑状态的数据如图3,MTSOFT2D对数据进行曲线平滑,模式识别,静校正等处理,进行反演成图,综合地质解释如图4所示。

3 CSAMT法的构造解译效果

该区域有丰富的地质钻井资料,结合地质,钻井资料进行反演综合解释如图5。

综合解释:Pt1t为天生坝组,三个火山沉积旋回中的上火山变质岩段即(Pt1h6),Pt1s是新桥组,三个火山沉积旋回中的上沉积变质岩段即(Pt1h5),Pt1n为落凼组,三个火山沉积旋回中的中火山变质岩段即(Pt1h4),Pt1d为大团箐组,三个火山沉积旋回中的中沉积变质岩段即(Pt1h3),Pt1x为小铜厂组,三个火山沉积旋回中的下火山变质岩段即(Pt1h2)。右侧断层为新发现一隐伏断层,左侧断层F29为已知断层,在右侧隐伏断层和F29附近(即里程2.5-3.5km区域)该区域深度800-1000米褶皱发育部位,推测为有利成矿区,推测成矿与断裂构造和岩浆活动有关。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反应该区域地下电性结构反应的较好,对地层,断裂,包括隐伏断裂等的位置反应的较清晰,与已知地质剖面比较吻合,较准确的对该区域进行了构造解译。

4 结论

(1)获取了本区地层岩石及矿(化)石的物性成果,为在本区开展物探工作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奠定了基础。在本测区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是行之有效的,对中深部电性结构反应较好,寻找低阻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演结果能够宏观地反映勘查区深部岩性变化情况及构造。(2)综合地质解释反映的层位清晰,能够找到构造界面,发现隐伏构造,为中深部隐伏成矿地带构造解译提供了依据。预测两个断层区域深度800-1000米是有利成矿区。

参考文献

[1]叶益信.电磁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26(1):327-334.

[2]叶天竺等.金属矿床深部找矿中的地质研究[J].中国地质,2007(,10):855-869.

铜铅锌多金属矿 篇7

区内出露地层有:志留系中统回星哨组灰岩、页岩及砂岩;奥陶系中统大箐组白云岩及灰岩;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白云岩、粉砂岩及泥岩。区内已发现断层3条。F1走向北北东, F2、F3为区内的控矿断层, 走向北西。

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及星点状产出。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2号矿体走向长近1km。矿山开采以硫化铅锌矿为主。

2 地球物理特征

工作期间, 在测区内共采测岩矿石标本75块, 测区内岩矿石标本中, 极化率以黄铜矿最高, 极大值达6.7%, 几何平均值为3.2%, 其次为硫化铅锌矿, 极大值4.7%, 几何平均值2.6%, 白云岩及灰岩的极化率极大值约为1.5%, 几何平均值在1%左右。矿体与围岩间存在着较明显的激电效应差异, 具有一定的激电找矿的地球物理前提。

工作方法:

①在测区按1:10000网度100m×20m开展大功率面积性激电中梯测量面积为1km2;②在面积激电中梯所获异常上布设激电对称四极测深, 设计测深点20个。

面积性激电中梯按规则测网布设。共12条测线, 每条测线长900m。测线从北西向南东按100m间距10号编号, 从100号至210号共12条;测点从南西向北东按20m间距双号编号, 最小点号100号, 最大点号190号。激电测深剖面共布4条, 编号Ⅰ~Ⅳ, 方位角均为42°, 各剖面上相邻测深点间距离40m。

3 物探异常及推断解释

3.1 异常概述

在1km2、1:10000的激电中梯测区范围内, 视极化率ηs的背景值较为稳定。ηs背景值在0.6~1.9%之间, 平均1.5%左右。按2%、2.5%、3%勾绘了异常等值线。由于测区内ηs值普遍较低, 故只能以ηs≥2.5%来圈定异常。共圈出视极化率异常3个, 编号为ηs-1、ηs-2、ηs-3, 见图1。

3.2 异常解释

3.2.1 ηs-1异常

位于测区南部, 由两个北东向排列的ηs≥2%异常组成, 极大值分别为2.6%和2.5%。2%等值线围成的面积0.02km2。有中-高值视电阻率异常与之对应。异常区出露奥陶系中统大箐组灰岩。ηs-1异常强度较高, 推断为铜锌矿 (化) 体引起。在ηs-1异常上布置有Ⅳ号激电测深剖面, 共10个测深点 (见图2) 。Ⅳ剖面上测深ηs有零星异常, 其强度及范围均很小, 介于矿与非矿之间, 且该位置地质资料甚少, 地质情况不明, 故未做进一步推断。

3.2.2 ηs-2异常

位于测区西部, 异常峰值3%, 有中-高值视电阻率异常对应。该异常数据经质量检查核实, 真实可靠。据地质资料显示, 在ηs-2异常北东方向约100m处有黄铜矿化。推断为铜矿 (化) 体引起。Ⅰ号激电测深剖面布设于该异常上。剖面的CS1~CS8点测深ηs曲线呈明显的“G”型, ηs饱和值为2.5%~2.8%, 大致出现在AB/2=600m处, 其位置对应于ηs-2异常, 推断引起ηs-2异常的极化体的中心埋深约为260m;CS9号测深点ηs曲线呈“K”型, 推测该测深点已接近极化体的边界。见图2。

3.2.3 ηs-3异常

有4个点ηs值ηs≥2%, 极大值为2.6%, 有高视电阻率异常对应, 表明极化体为高阻高极化。ηs-3异常处于寒武系上统二道水组白云岩分布区, 推断为铅锌矿 (化) 体引起。

Ⅱ号激电测深剖面穿过ηs-3异常及南西侧的矿化蚀变带 (见图3) 。总的看, Ⅱ号剖面ηs异常不明显, 仅CS19点在大极距处有ηs=2.0%的小异常, 因其附近有铅锌矿露头, 所以推测该处异常与硫化铅锌矿有关。

将Ⅰ、Ⅱ号剖面连接起来看。以Ⅰ剖面的CS9、CS10点为界, 南西段表现为高极化率, 北东段表现为连续的低极化率。据以可推断, CS9、CS10点处可能存在一条北西-南东走向的断层或接触带, 地下极化体受该断层或接触带的控制明显, 这与已知地质内容基本吻合。

3.2.4 Ⅲ号测深剖面

布于测区南东部的215号测线上。对215线进行了激电中梯重测及激电测深测量, 均未发现异常, 其原因可能是灰岩裂隙水产生的离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形成了“假异常”。因面积性ηs异常经重测已确认不存在, 所以不作Ⅲ号测深剖面的异常解释。

4 结论与建议

4.1 激电测区未发现对电法勘探工作有干扰的碳质岩性。已圈定的3个激电异常 (ηs-1~ηs-3) 均推断为铜锌或铅锌矿 (化) 体引起。测区属灰岩地区, 可能有未知岩溶构造存在, 故测得的视电阻率异常的性质难以区分。为尽快取得找矿成果, 建议首先对找矿前景较好的ηs-2异常作进一步的地质检查, 必要时投入深部验证。若有找矿效果, 再验证其余异常。

4.2 通过大功率激电中梯测量和激电异常区的激电测深, 大致了解极化地质体或铜锌矿 (化) 体的分布情况及上顶埋藏深度, 已圈定的ηs-1~ηs-3等3个激电异常均具有找矿 (化) 体意义, 为下一步的地质勘查、矿产开发提供了客观、有益信息。

摘要:目前在多金属矿床勘查的物探方法中, 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是一种最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 在分析勘查区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之上, 合理布设测线, 合理选取电极装置, 通过分析整理激发极化法电测深数据, 得到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地下矿体的赋存、分布等特征的地质成果资料, 预测成矿有利区段, 所圈定锌多金属矿找矿靶区在后来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得到了证实。

关键词:激电中梯,激电测深,多金属矿勘查

参考文献

[1]杨猛.激电探测方法在西藏墨竹工卡县笛给地区的应用[J].四川有色金属, 2014年3月.

[2]李本富.激电测深法在寻找铅锌多金属矿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11) .

[3]姚惠明.激电测深在锌多金属矿床勘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14 (07) .

[4]孙磊, 常响广, 田增彪.激电测深在云南某多金属矿区的勘查应用[J].地球, 2014 (4) .

[5]胡伦丽.激电中梯法在寻找多金属矿的应用[J].勘探与测绘, 2000.

[6]孟小杰, 蒋亮, 王浩臣.激电在新疆索尔库都克东铜矿勘查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 2014, 1.

[7]汪玉琼.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在织金新麦铅锌矿区的综合应用[J].工业球物理学报, 2008年10月.

[8]解立发, 杨殿宇, 刘吉, 杨雷, 孙丽娟.激电中梯在晶质石墨矿找矿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11 (2) .

铜铅锌多金属矿 篇8

2003-2004年黑龙江有色金属地质勘查706队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发现该区异常。2007年在该区进行预查工作, 通过土壤测量圈出组合异常1 5个, 对其中4处土壤异常进行了槽探揭露, 发现一条银矿体、5条铅锌矿化体。本次工作采用物探激电测深、槽探、钻探等手段, 通过仔细研究该区的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 总结矿区找矿标志和成矿规律, 建立成矿模式, 为该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导。

1 矿区的地质特征

区内地层以中生界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 (J3by) 和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 (Q4) 为主, 局部出露少量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 (C1ηγ) 和次火山岩 (流纹斑岩、正长斑岩、闪长玢岩等) 。白音高老组 (J3by) 以流纹岩、安山岩及流纹质碎屑熔岩、英安质碎屑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为主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 (Q4) 主要为河床及漫滩堆积物, 工作区北及西部分布面积较大。

区内主要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 NE向断裂构造受区域构造控制, 规模较大, 贯穿整个工作区;NW向断裂构造规模较小, 是区内的有利控矿构造。

2 控矿因素

2.1 岩性对成矿控制

矿 (化) 体主要赋存于侏罗统白音高老组 (J3by) 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和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 (C1ηγ) , 其中Pb、Zn、Ag矿 (化) 体多赋存于流纹质角砾凝灰岩之中, 而Mo矿 (化) 体多与花岗岩有关。钻孔深部验证表明:深部岩性主要为花岗岩, 花岗岩内裂隙发育, 多为硅质所胶结, 沿裂隙面见辉钼矿、闪锌矿、黄铜矿。

2.2 构造对成矿控制

矿区内主要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 NE向断裂构造规模较大, NW向断裂构造规模较小, 形成时间较晚, 切割NE向断裂构造。通过对地表21条矿 (化) 体的产状统计分析发现, 矿 (化) 体走向都为NW向, 很显然受NW断裂构造控制。对矿 (化) 体和断裂构造进行系统分析表明:矿 (化) 体多分布在NW向断裂的附近, NW向断裂构造规模越大, 对成矿影响也越明显, 形成矿 (化) 体规模也越大。矿区中发现一条矿化蚀变带, 控制长1100m、宽200m, 走向130°-140°, 就分布在Ft5 (如图2) 的NE侧, 整个矿化蚀变带内圈出15条矿 (化) 体, 其中2条工业矿体, 6条低品位矿体。因此研究本区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应该以NW向断裂为基础, 再研究单个断裂构造的富矿地段, 从而有利于全面了解矿区的矿体分布情况和矿区规模。

3 成矿规律

该区地处内蒙~兴安地槽褶皱系, 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东段, 区域上广泛而强烈的中生代火山-岩浆侵入为矿区矿体、矿化体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类比其他矿区成矿规律,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结合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矿区的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 归纳十三支线成矿模式,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含矿岩层主要为侏罗统白音高老组 (J3by) 和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 (C1ηγ) , 岩石裂隙发育, 利于含矿流体流通, 为矿体的富集提供良好的环境。

(2) 矿区的矿化特征:主要的金属矿物为辉钼矿、黄铜矿, 半生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铁矿等;蚀变有硅化、高岭土化、石英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萤石化、伊利石化等;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细脉状-细脉浸染状-浸染状, 矿石细脉多为含有硫化物的石英细脉。

(3) 成矿流体主要为地下深部富硫硅质流体, 通过交代、充填、分异、富集等作用, 在岩石裂隙形成富含金属硫化物的石英细脉。此外大气降水也参与了成矿作用, 并且越到成矿晚期, 大气降水所占比例也越大。

(4) 矿区NW向和NE向断裂裂隙是主要运矿和赋矿构造。

4 成矿预测

根据该区成矿规律和找矿模式, 研究以前该区工作研究成果, 在矿区内4个找矿靶区。

Ht-1异常区为银铅多金属找矿靶区:靶区位于矿区西北部, 区内见一条Ag Pb矿化体, 控制长度200m, 平均厚度4.5m, 平均品位Ag39.633g/t、Pb0.257%, 最高Ag152.473g/t、Pb0.465%。该区具有良好的银、铅矿化, 有希望在Ag、Pb多金属找矿方面取得突破。

Ht-8异常区为铅找矿靶区:区内见3条Pb矿化体, 都为单槽控制。Pb矿化体厚度3-4m, 最高0.244%。该区铅矿化良好, 矿化连续, 找铅矿的前景较大。

Ht-10异常区为钼铜多金属找矿靶区:靶区位于矿区中南部, 区内发现一条矿化蚀变带, 控制长1100m、宽200m, 走向130°。矿化带内圈出15条矿 (化) 体, 其中Mo最高0.132%、Cu最高0.703%、Ag最高41、203g/t、Pb最高0.394%、Zn最高0.890%。矿 (化) 体产于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和花岗岩中, 强硅化, 裂隙发育, 裂隙中多充填金属硫化物细脉。区内物探、化探套合好, 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建议加强对该靶区的找矿工作。

Ht-15异常区为铅锌多金属找矿靶区:靶区位于矿区东南部, 区内见两条矿化体。Pb低品位矿体, 单槽控制, 厚度1米, 品位Pb0.68%, 受构造破碎带控制, 破碎带产于英安岩与流纹质火山碎屑熔岩接触带;Pb Zn矿化体, 控制长度400米, 平均厚度2米, 最高品位Pb0.11%, 受构造破碎带控制, 破碎带产于英安岩与流纹质火山碎屑熔岩接触带之中。

摘要:为加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十三支线铜钼多金属矿找矿工作, 加快找矿进程, 采用路线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槽探、钻探等方法, 对矿区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的研究, 总结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十三支线铜钼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 建立找矿模式, 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导。根据该区成矿规律和找矿模式, 研究以前该区工作研究成果, 在矿区内4个找矿靶区。

关键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成矿规律,成矿预测

参考文献

[1]曲关生, 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黑龙江省岩石地层[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读法”教学观念下一篇:对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