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锌矿床特征(精选12篇)
铅锌矿床特征 篇1
1 概况
株洲市潘家冲—丫江桥矿区位处将军庙—潘家冲北东向褶皱断裂隆起带与白马山—龙山—醴陵东西向穹断带复合部位,铅锌矿主要产于印支期—燕山早期丫江桥岩体内外接触带,围绕成矿岩体主要分布有四个小型铅锌矿床,依次为潘家冲铅锌矿、毡帽山铅锌矿、石景冲银矿、大南港铅锌矿,皆沿丫江桥岩体侵入前缘的北部及西侧内外接触带分布,其总体列布呈近南北向,且明显受断裂和岩浆岩接触带复合因素的控制。
2 矿区地质背景
2.1 地层
本区位于湘东新华夏构造体系中的将军庙—潘家冲次级隆起带北段的轴部,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是元古界冷家溪群第二、第三岩组(Ptln2+3)的一套厚度巨大的浅变质砂、板岩,该建造具有明显的复理式特征。泥盆、石炭以至侏罗、白垩系地层分布于隆起带的东西两侧。
2.2 岩浆岩
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体主要为印支—燕山期丫江桥复式花岗岩体,整个岩体出露面积约260 km2,关于丫江桥岩体的时代,目前尚有争论,其地质依据是岩体定位于石炭纪之后,早白垩纪之前。较统一的意见为:主体期为印支期(γ51),呈岩基产出,同位素年龄值212百万年~220百万年;补体期为燕山早期(γ52),呈岩株、岩瘤、岩枝产出,侵入于主体岩体及接触带附近围岩中,其同位素年龄值为171百万年~212百万年,侵入期次有两次或两次以上。丫江桥岩体与围岩接触界线不规则,总体倾向围岩,倾角30°~75°。
2.3 构造
区内构造形迹从时代意义上可划分两大构造层,即基底构造层和盖层构造层。由于盖层构造层构造往往伸入并切穿基底构造,导致区域构造复杂化。
2.3.1 基底构造
加里东运动之前,本区为基底构造体系,加里东运动使早期华夏系构造强烈褶皱变形,并成型——基底构造。基底构造总体走向为北东向,局部近东西向。本区保存较好的构造行迹有褶皱轴向为50°~60°的“潘家冲—桐梓坪背斜”,表现为大南港—潘家冲一带冷家溪群地层呈北东或近东西走向,保存了基底构造总的风貌;此外,大致呈北东或东西走向的块状石英脉,俗称“老石英脉”,其间常夹含角砾,反映了基底的断裂构造存在。
2.3.2 盖层构造
1)新华夏北北东向构造。
新华夏北北东向构造以25°~30°的断褶为主导,局部近南北向,几乎波及区内所有时代的地层及岩体,其构造形迹主要南起将军庙,经银矿冲、潘家冲,展转至王仙的断裂构造带,是区内主要导矿、容矿构造带。
2)南北向构造。
南北向构造在区域上表现为由南向北一系列轴向为南北向复式褶皱,依次为“川口复背斜”—“桃水复向斜”—“丫江桥复背斜”。南北向构造除一系列复式背向斜外,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对新华夏北北东向构造和南北向构造进一步考查,不难发现,其主干构造在空间上构成“入字形”构造,向南开,向北收敛的特征,如新华夏北北东向断裂与丫江桥复背斜南北向轴线构成“入字形”构造,在其结合部位是潘家冲铅锌矿的所在;大南港Ⅰ,Ⅱ号矿脉所构造的“入字形”等,控制了区内铅锌、萤石及钨矿床分布。该组断裂构造的力学性质是与新华夏构造和南北向复式褶皱相配套的,以压性压扭性为主,断裂中常见有糜棱岩和断层泥,但由于多次活动及二次纵张等原因,常见有张性的角砾等特点。上述褶皱断裂构造对区内岩浆岩体定位和矿床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
3)北西~北西西向构造。
北西~北西西向构造以断裂为主,但规模不大,主要由硅角砾岩所组成,有时被花岗斑岩等脉岩所充填。该断裂构造继承性活动较明显,表现为早期石英脉破碎成角砾被晚期石英脉胶结,多次重复现象普遍可见。在潘家冲矿田,南起牛角坡、栗树坡、油蒙山,北至石景冲—长坝冲的含银(金)硅化角砾岩带即属此类构造形迹,它们呈现大致按2 km等距,斜列展布。其早期力学性质为压扭性,晚期受新华夏构造影响,表现为次级张扭性特征,伴之有成矿作用加入,控制了区内银金矿脉的分布。
3 矿体地质特征
本区断层纵贯全区,长大于3 000 m,延深400 m以下,破碎带宽1 m~4 m,倾向NW(局部倾向南东),倾角70°~90°,铅锌萤石石英脉呈不规则充填于破碎带中,厚一般2 m~3 m,长550 m,控制深度360 m,有分枝复合、膨缩现象。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体主要为印支—燕山期丫江桥复式花岗岩体。
矿石矿物主要有:金属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黑钨矿、辉锑矿、黄铁矿,矿石矿物为萤石,脉石矿物为石英,氧化矿物有白铅矿、磷氯铅矿、矽锌矿、氯铅矿等。品位:Pb平均2.2%,Zn平均2.39%,Cu平均0.3%,CaF2平均46.03%。
围岩蚀变: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
4地球化学特征
4.1地球化学背景
冷家溪群地层中Pb,Zn,Mn,Ba,B及Sb元素含量一般较丫江桥岩体高;而W,Sn,Ga,As等元素含量较丫江桥岩体低。
此外,潘家冲—将军庙成矿带的冷家溪群地层与湘东—湘西比较,地球化学背景也有很大差异,见表1。
这一地球化学背景说明本区地层对铅、锌、钨等矿床的形成有利。
区内化探异常以丫江桥岩体为核心,自岩体向外存在较明显的不同元素组合的水平分带现象,即:
1)内接触带为W,Sn,Mo,Cu,As异常,其成因主要与岩体有关。2)正接触带为W,Sn,Mo,Cu,As,Pb,Zn异常。3)外接触带,离岩体由近至远为Pb,Zn,As异常,As,Ag,Sb异常。
4.2成矿温度
对潘家冲铅锌矿区内岩石进行均一法、爆裂法测温,得到的温度值范围分别为148℃~176℃,217℃~290℃,同位素平衡温度为159℃~306℃。由此可以看出该矿床为中温热液矿床。
5结语
根据矿体的地质特征,可知潘家冲铅锌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洋壳,含铅锌等有益组分的酸性岩浆与富含铅、锌、钡及钙质的冷家溪群岩层混熔时,加强了成矿富集作用,从而为矿床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矿床类型为中温热液矿床。
铅锌矿床特征 篇2
福建安溪南坑矿区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安溪南坑矿区铅锌矿已圈定4个矿体和1个矿化体,受断裂构造控制,呈北东向脉状产于石英斑岩脉外侧的下元古界麻源群变质岩中.近矿围岩蚀变有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属热液交代-充填型矿床.
作 者:唐建忠 Tang Jianzhong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泉州,36刊 名:福建地质英文刊名:GEOLOGY OF FUJIAN年,卷(期):28(3)分类号:关键词:铅锌矿 矿床地质特征 成因探讨 安溪南坑
铅锌矿床特征 篇3
关键词:铅锌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两河口
湖南两河口铅锌矿床位于湘西~鄂西多金属成矿带中,该矿带是我国锑、铅、锌、金、铜、锰等多金属矿产重要储备基地,已探明和初步控制的铅锌资源量达800万吨以上。该矿带铅锌矿主要产于震旦系冰碛岩及其上覆的陡山沱组(Zbd)地层中,初步认为该区矿体受岩性和断层控制。
1 区域地质背景
该区位于Ⅱ级大地构造单元江南台隆西北侧与Ⅱ级大地构造单元上扬子台褶带的交接地带,元古界地层为本区最老地层,分布面积较小,最发育的地层系中、新生界的白垩系和第三系红色岩系,古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矿区北侧,构造以NEE向为主,并有北西向右旋向南西撒开的(太平桥)帚状构造伴生。断裂构造为本区的热液矿床的成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图1)。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由老到新扼要叙述如下(图1):
① 中元古界冷家溪群(Pt2ln):为一套灰绿色、钢灰色、浅变质粘土层板岩、干枚状板岩,厚约500m。
~~~角度不整合~~~
② 晚元古界板溪群(Pt3bn):可分为马底驿组(Pt3bnm)和五强溪组(Pt3bnw)。
马底驿组(Pt3bnm):第一段为灰绿色砂质条纹状板岩,厚50—100m;第二段为紫红色绢云母化砂质条纹状板岩夹砂岩、灰绿色板岩,厚500—800m;第三段为灰色砂质板岩、细砂岩,厚60—80m。
————整合接触————
五强溪组(Pt3bnw):一般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为灰白、灰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夹变质细砂岩和砂质板岩,厚约60m;第二段为灰、灰绿色,风化后为黄绿色的粘土质板岩、砂质板岩,偶尔夹硅质板岩(火山质凝灰岩)及石英砂岩,厚200—300m。
~~~假整合接触~~~
③ 震旦系(Z):分布地区与元古界相同。
下统(Za)
南沱砂岩组(Zan):中厚层状灰、灰白色含砾砂岩,厚50~80m。
南沱冰碛岩组(Zant):灰绿色不显层理的厚层状冰碛砂砾岩,其砾石的主要成分是燧石英、板岩、硅质岩、石英砂岩、砂质板岩、花岗岩、闪长岩、千枚状板岩、石灰岩等,其胶结物主要为石英、长石及粘土质。厚250~300m。
上统(Zb)
陡山沱组(Zbd):炭质板岩、硅化板岩,上部见黄铁矿、铅锌矿化现象。厚50~60m。
灯影组(Zbdy):黑色条纹状硅质岩,硅化白云岩,厚>100m。
——————整合——————
④ 寒武系(∈):分布在矿区以北广大地区。
下统小烟溪组(∈1x):主要为黑色炭质页岩,薄至中厚层状,下部含磷结核,其中下部黑色呈鳞片状者含V2O5可达0.7~0.8%及微量的Mo0.008~0.009%,Ni0.003~0.006%,此层是寻找Mo、Ni、V的重要层位。厚达320~430m。
中统探溪组(∈2t):为条带状泥灰岩,含炭质灰岩及泥质页岩,厚>400m。局部有热液型黄铁矿、黄铜矿脉产出。
上统(∈3):为灰色、灰白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含云质灰岩,下部夹少量硅质岩,局部有重晶石脉。厚300~350m。
~~~不整合~~~
⑤ 白垩系:主要分布在矿区北漆家河左隆起南北两侧及牛车河以西沅麻红盆地范围内,可细分为漆家河组(K1q)、三阳岗组(K1sn)和分水坳组(K2f)及岩码头组(K2y),岩码头组产恐龙化石,其主要岩性为红色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及粉砂质泥岩,厚度>473m。
2.2 构造
2.2.1褶皱构造
该区主要的褶皱构造有天星堰—泥头山背斜,该背斜构成了本区的褶皱构造骨架。其南翼发育有曾家河向斜。天星堰—泥头山背斜,轴部为中元古界板溪群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两翼分别为震旦系下统和上统以及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统。其南侧的曾家河向斜,轴部由寒武系中统,两翼依次为震旦系和元古界五强溪组地层组成。向斜北东部分被白垩系地层覆盖(图1)。
除上述主要褶皱构造外,工作区南东部和西部为常桃、沅麻断陷红盆地分布区。
2.2.2断裂
该区断裂构造发育程度中等,主要有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三组断裂构造(图1),其中以北东向断裂最发育。主要见有洪岩湾、南潭湾、两河口、千斤坪、黄泥湾、罗家湾等逆断层,北北东向断裂不甚发育,主要见有理公港、龙潭、燕家溪断裂。近东西向断裂不发育,仅见有前山桥至唐公堰断裂带。兰家湾一带为太平桥帚状构造,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一系列的断层构造形迹向南西撒开,向北东收敛,同时切割了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和白垩系地层,并伴随有一系列的重晶石脉及铅锌矿脉产出。
2.3 岩浆和热液活动
该矿区及附近未见岩浆活动,但热液活动普遍,目前已知的从震旦系的望阳山、两河口,寒武系的钟家铺落珠坪,板溪群和白垩系的鸭公滩、黄柏山、青云山均有与铅、锌、铜、金矿化有关的石英脉、重晶石脉产出,是寻找上述矿产的直接标志。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形态、产状、规模
矿体产于震旦系陡山沱组黑色硅质岩及硅质白云岩中,主要受层位及构造控制, 矿体多成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状基本上和围岩一致。矿脉沿走向延伸约2000m。矿脉宽1.3~3.0m,平均2.1m,矿脉倾向南东,倾角50°左右。
3.2 矿石类型
矿石类型:主要见有重晶石型方铅矿和黄铁矿型闪锌矿两种。其中黄铁矿型闪锌矿层为顺层产出的铅锌矿层,较稳定;重晶石型方铅矿主要受后期构造的控制,延伸不深,主要见于地表老窿中,但该类型矿石品位极富。
3.3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为自形至它形粒状结构,条带状构造为主,次为块状、浸染状、眼球状构造。
3.4 矿石物质组分
矿石物质成分较为简单,矿石中的有用组分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微量的黄铜矿;其脉石矿物为重晶石、方解石、石英(见表1)。
3.5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有褪色化、重晶石化、黄铁矿化,次为方解石化、硅化,偶见绿泥石化。
4 找矿标志
4.1 地层构造标志
该矿区铅锌矿化受地层岩性(Zbd硅质白云岩)和断裂(包括层间滑动)构造的双重控制,为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床。据此推断该区震旦系陡山沱及震旦系下统冰碛岩分布区有断裂活动的地段均具有找矿意义。
4.2 矿化蚀变标志
铅锌矿床的形成与黄铁矿化、重晶石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5 矿床成因探讨
该矿床研究程度较低,本次主要从区域地质环境、宏观地质特征和矿石结构特征等分析,初步认为矿床的成因为沉积—改造型矿床。主要依据如下:
①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于地台型浅海碳酸岩盐地层中,具有明显的层位和岩性控制特征。
②重晶石即非正常沉积的产物,又与岩浆活动无关的现象,是渗流热卤水成矿作用的标志。
③星点状、细脉状的黄铁矿化对铅锌矿的形成起“固定剂”的作用,是构造热液阶段的产物。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8.
[2] 1:200000 常德幅区域地质报告, 湖南省地质局,1972.
铅锌矿床特征 篇4
1成矿地质环境
1.1地层。主要为下寒武统铅山组, 矿床明显受地层控制。主要岩性为白云质大理岩、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
1.2构造。铅山组地层构成矿区内的复式褶皱和与其伴生的多组断裂, 形成了矿区基本构造框架。其中复式褶皱的主体为铅山背斜, 该背斜轴部被岩体侵入, 造成铅山组地层出露不完整。该背斜西翼岩性为碎屑岩, 倾向西, 片理发育, 东翼岩性为碳酸盐岩, 倾向东。两翼的倾角均较大。矿区内断裂相当发育, 以南北向为主, 北西向和北东向次之。
1.3侵入岩。矿区出露晚三叠世花岗岩类及奥陶纪混染花岗岩。晚三叠世花岗岩类在矿区内多呈岩株状及脉状。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 此外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奥陶纪混染花岗岩为椭圆状和不规则状, 呈残留体分布于晚三叠世花岗岩体内。在该岩体内部和边部可见大量残留变质岩块岩体普遍见同化混染现象, 特别其边缘相同化混染程度最高。岩性主要为似斑状混染花岗岩。此外沿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与铅山组碳酸盐岩的接触带有呈脉状产出的花岗斑岩和辉绿玢岩。与成矿有关的小西林岩体花岗岩类Si O2含量平均70.39%, K2O+Na2O平均7.50%, Na/K平均0.87, 显示高酸度和富钾特征。此外具有较高的铝指数 (平均1.07) 和较低的钙指数 (平均0.24) 及较高的锶初始比值 (0.7090-0.7031) , 表明它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与上述花岗岩有成因联系的花岗斑岩是晚三叠世重熔岩浆在其演化较晚阶段分异派生而成, 更加富硅、钾和低钠。花岗斑岩中铅、锌含量较高;花岗斑岩是矿体的直接围岩, 矿体多赋存在距花岗斑岩体与围岩接触带100m范围内, 均显示花岗斑岩与成矿关系密切。
2矿床组合、分布及产状
小西林矿床主要由Ⅰ号和Ⅴ号两个矿体组成, 分布在南北长1800米, 东西宽200米的范围之内, 矿体严格受断裂带控制。矿体围岩主要为铅山组的白云质大理岩和沿破碎带充填的辉绿玢岩。Ⅰ号矿体是主矿体, 由一个巨大不规则的板状矿体和十几个规模较小的隐伏矿体组成。矿体产于辉绿玢岩与白云石大理岩接触的构造破碎带中, 总体走向近南北, 倾向东, 倾角70-80°。矿体上盘与白云质大理岩接触, 上界面多呈舒缓波状。矿体的下盘为辉绿玢岩, 界面较陡近直立。矿体大多在构造破碎带产状变化处变厚并且出现分支矿体。这些分枝矿体一般几米至290米不等, 多呈脉状或透镜状。矿体地表出露长500余米, 厚度最小为2米, 最大可达45米, 一般厚为10-15米, 向下延深达500米。矿体在走向上基本连续, 在180米中段以下, 分成两个或三个矿体并自行尖灭, 尖灭后又有独立矿体产出, 向南侧伏。在主矿体上盘白云质大理岩碎裂强烈部位, 矿液沿劈理及裂隙贯入, 形成细脉浸染状矿体和网脉状矿体。在构造角砾岩中矿液沿裂隙充填胶结白云岩角砾, 则形成角砾状矿石。在矿区南部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的构造角砾岩中, 矿液沿裂隙充填胶结花岗岩角砾, 同样形成角砾状矿体。
3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以磁黄铁矿为主, 其次是闪锌矿、黄铁矿、磁铁矿及方铅矿, 并见少量毒砂、黝铜矿和黄铜矿等。脉石矿物见长石、阳起石、绿帘石、石英、绿泥石、白云母、方解石及黑云母等。矿石的结构见交代残余、压碎、胶状、文象、乳滴、半自形粒状、他形粒状结构等。矿石构造见角砾状、浸染状、条带状及块状等四种。
4矿化阶段及分布
成矿分2期5个阶段。早期为氧化物成矿期, 以磁铁矿化为主分2个成矿阶段: (1) 是形成粗粒菱铁矿、锰菱铁矿和磁铁矿等铁矿化的主要阶段, 呈立方体或等轴状的半自形-自形晶; (2) 是形成细粒磁铁矿的阶段, 呈立方体状的半自形-自形晶, 同时生成少量黄铁矿、毒砂和白铁矿等。晚期形成金属硫化物, 并与部分蚀变伴生, 如绢云母化和硅化, 该期分3个成矿阶段: (1) 主要是磁黄铁矿化, 并见极少量黄铜矿化; (2) 生成黄铜矿化、闪锌矿化和方铅矿化等, 并见少量黄铁矿化, 这是主成矿阶段。 (3) 以方铅矿化和黝铜矿化为主, 伴生银矿化。
5围岩蚀变
主要为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和铁锰碳酸盐化等, 此外见有石榴石、阳起石、透闪石、电气石等零星的蚀变矿物。南沟地段尚见矽卡岩化和高岭土化。 (1) 硅化:较普遍, 常见于白云质结晶灰岩和花岗斑岩中, 可分为强硅化和弱硅化二种。 (2) 绢云母化:主要发育在矿体附近的花岗岩和泥质页岩中。绢云母化常与弱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相伴生。 (3) 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常见于矿体上盘内泥质页岩和下盘内中-基性脉岩及花岗斑岩中。常与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密切伴生。 (4) 碳酸盐化:是较晚期生成, 分布极为广泛的蚀变作用, 尤其在辉绿玢岩、白云质结晶灰岩中更为发育。碳酸盐化与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黄铁矿化密切共生。 (5) 铁锰碳酸盐化:见于矿化带、矿体夹层或矿体顶、底板白云质结晶灰岩中。铁锰碳酸盐化与硅化、碳酸盐化密切伴生。 (6) 矽卡岩化:仅见南沟地段Ⅸ号矿体顶板煌斑岩中, 经蚀变成为尖晶石透闪石矽卡岩和尖晶石绿帘石石榴子石矽卡岩。
6矿化蚀变带划分及分布
根据上述围岩蚀变的分布与矿体或侵入接触带的关系, 对铅山地段Ⅰ、Ⅱ、Ⅲ号矿体附近的围岩蚀变进行分带如下 (由内接触带至外接触带的顺序) : (1) 内蚀变带:绢云母化带、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带、强硅化绿泥石化带。 (2) 中带碳酸盐化、绿泥石化、辉绿玢岩或侵入接触界线。 (3) 外接触带:强硅化带、弱硅化铁锰碳酸盐化带、碳酸盐化弱硅化带。
7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矿区的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的Te、Ni、Se、Co等元素的含量较低, Ni和Co元素含量均为5×10-6, 而且波动不大。Co/Ni的比值都是1, 具有典型岩浆热液型矿床的特征;而Te和Se元素含量较低呈现出本矿床具有沉积矿床的特征, 说明围岩是部分成矿物质的来源。本矿床内硫同位素组成差别不明显, 均在1.5-5.5, 具良好的塔式效应, 说明岩浆是成矿物质的来源。从矿物测试结果看, δ34S值随着矿物结晶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说明硫同位素在成矿过程中已达到平衡, 这样矿床内黄铁矿的δ34S=4.6‰值就大致等于成矿溶液的总硫值。而花岗岩浆相关的硫化物矿床的δ34S值大多在+4‰左右, 因此可以得出矿床的形成与花岗岩浆有关。三叠纪花岗岩和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完全一致, 说明二者的U-Th-Pb演化体系相同, 而奥陶纪花岗岩、铅山组地层与矿石铅同位素的组成均不一样, 显示晚三叠世花岗岩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 小西林铅锌矿床是与晚三叠世花岗岩有关的中高温-低温岩浆热液矿床。
8找矿标志
8.1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 (有时边缘受围岩的混染而成混染花岗岩) 与早寒武世铅山组富镁碳酸盐侵入接触带。
8.2沿侵入接触带断裂构造矿化地段。
8.3沿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化、硅化、绢英岩化等热液蚀变。
8.4具有明显的化探异常分带, 同时铅、锌元素异常值较高地带。
铅锌矿床特征 篇5
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金顶铅锌矿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正构烷烃呈前高后低的单峰型分布,nC16或nC22为主峰碳,轻烃组分占有绝对优势,OEP值0.837~0.976,接近平衡值1.00,Pr/Ph为0.1~0.88,显示植烷优势;萜烷丰度顺序为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规则甾烷呈不对称的“V”字形分布,表现为C29>C27>C28的分布特征.这些特征显示,金顶铅锌矿床有机质(生物)来源物质以茵藻类生物为主,可能有部分高等植物的贡献;矿床形成于缺氧的高盐度环境.结合金顶铅锌矿床下含矿层(原地沉积岩系)沉积于水深较浅的.蒸发盐湖环境(即氧化环境),可以推断该矿床成矿流体中丰富的有机质形成的还原条件以及外来推覆岩系形成的封闭条件是金顶铅锌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矿床属于后期充填作用为主的矿床.
作 者:周玉华 朱利东 付修根 ZHOU Yu-hua ZHU Li-dong FU Xiu-gen 作者单位:周玉华,ZHOU Yu-hua(贵州瓮福磷矿,贵州福泉550508)
朱利东,ZHU Li-dong(成都理工大学沉积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
付修根,FU Xiu-gen(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铅锌矿床特征 篇6
[关键词]观音山铅锌矿床;黔西北;成因类型;找矿方向
川、黔、滇铅锌成矿区,为我国铅锌主要产区之一,位于昆明、成都、贵阳三市连线的大三角形内(柳贺昌,1996)。区域内已查明有铅锌大-中型矿床30余处,小型矿床-矿(化)点400余处,累计探明铅锌金属储量超过1000万吨,也有着良好的找矿前景(柳贺昌和林文达,1999)。由于区域内各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控矿因素及矿化特征均基本相同,故命名为川、黔、滇铅锌成矿区。
赫章县白蜡厂观音山铅锌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小型铅锌矿床,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属川黔滇铅锌成矿区的一部分。本文从矿床特征着手,重点探讨了观音山铅锌矿床成因,并分析了矿区及周围找矿前景。
1.区域成矿背景及金属矿产特征
矿床位于川黔滇铅锌成矿区黔西北地区,大地构造上隶属扬子准地台(一级)、黔北台隆(二级)、六盘水断陷(三级)内的威宁北西向构造变形区(四级)。
区域从寒武系到二叠系均有出露,最老地层为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组,最新为三叠纪关岭组。其中,上奥陶统娄山关组—上泥盆统高坡场组大埔组为一套滨海-泻湖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主要岩性为白云岩、粉砂岩、页岩和粘土岩,局部见赤铁矿;下石炭统簸箕湾组—中二叠统茅口组为陆相—浅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沉积,主要岩性为灰岩、泥质灰岩夹粘土岩、白云岩,局部地层见煤层;上二叠统宣威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组合,主要岩性为粉砂岩、中砂岩和粘土岩,局部含铜和煤层;下三叠统永宁镇组—上三叠统关岭组为一套滨海-泻湖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主要岩性为白云岩、灰岩和泥质灰岩,局部见铜矿化。三叠系以上地层缺失。
区域构造以著名的紫云-垭都断裂分支断裂萝卜卡—垭都次级褶皱断裂带为主。此次级断裂带挤压十分强烈,宽约18公里,由大小30个背、向斜和13个逆冲断层组成,控制了区内铅锌矿和菱铁矿产出和分布,观音山铅锌矿即产于该断裂带南西边缘部位。褶曲以平缓开阔向斜为主,个别背、向斜因受断层影响,两翼不对称,倾角40°~80°,并有倒转,局部轴面向南西倾伏。核部地层为中志流统至三叠系。褶曲多被断层切割、破坏而不完整。背斜多向南东倾没,而向斜则多向北西扬起。断层,多为高角度逆冲断层,走向一般为310°,断层一般长20~30km,个别长达50余km,断层面以向南西倾为主,局部向北东倾。断层断距多介于300~500m,最大达1500m,断裂带经强烈挤压,角砾岩、断层泥发育,破碎带宽5~10m,内常充填有铅锌矿和菱铁矿。
岩浆活动较为发育。玄武岩呈岩被状分布于上二叠系宣威组与中二叠茅口组之间,平面上呈向东突出的舌状,主要由玄武质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少量正常沉积岩组成。辉绿岩呈岩床状侵入于上泥盆至中二叠统各层位围岩中,出露长数百至数千米,接触带一般不具蚀变现象。
该区域是川黔滇铅锌成矿区组成部分,沿萝卜卡—垭都次级褶皱断裂带产出大量铅锌矿、赤铁矿和菱铁矿,以小型矿床、矿点居多,少量中型(铅锌)矿床。铅锌矿多呈脉状或似层状产出于中泥盆到中二叠统白云岩、石灰岩中,矿石常伴有银、镓、锗、镉、铟等稀散元素。铁矿多与铅锌矿相伴,以似层状为主,具多层性,赋矿地层为泥盆系、石炭系,矿体最大厚41m,分菱铁矿矿石和赤铁矿矿石两类,前者属碱性矿石,后者属半自溶性矿石。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威宁NM向构造变形区段中,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上司组至上石炭统、摆佐组、黄龙组,总厚度>521m,岩性以灰岩、白云岩为主。上司组共分为6段,观音山矿区出露第二段(C1s2)至第六段(C1s6)。上司组岩性以中厚层结晶灰岩、浅灰色厚层状中至粗晶白云岩为主,间夹黑色泥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粘土岩,泥质灰岩、粘土岩等。上石炭统摆佐组岩性为灰至浅灰色厚层状微至细晶白云岩、浅灰白色厚层状粗晶白云岩,上石炭统黄龙组(C2hn)仅在矿区西南部出露,为灰、浅灰色厚层至块状亮晶灰岩、亮晶生物屑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第四系(Q)以坡残积物亚粘土、粘土为主,分布普遍,一般厚0~5m。
矿区构造相当发育。褶皱可分为4条:营脚向斜、白腊厂向斜、白腊厂背斜、黑坡背斜,均产于区域北西向珠市河背斜南西翼,其背斜轴或向斜轴方位于珠市河背斜一致或大致一致,其中后三条均与F2断裂有关。断层共有8条:4条正断层、4条逆断层,按走向可分为NW-SE、NE-SW、NNE三组,产状较陡,倾角50°~80°,一般在60°~70°左右。矿体主要赋存于NW-SE与NE-SW断裂的交汇部位,其中F1、F2、F7断裂为控矿断裂。受区域性北东—南西向应力场作用(白腊厂背斜及白腊厂向斜为主要标志),F2断裂附近岩层出现顺层滑动形成虚脱空间,可成为矿液停积的良好场所。Ⅰ、Ⅱ、Ⅲ、Ⅵ号矿体产于F2断裂破碎带中,受北西向F2正断层控制。
F1断裂呈NNE向展布,被NW向F2断裂错开。其断裂交汇附近岩石受力蚀变明显,断裂产状在交汇处附近骤然变化,其变化转折部位有利于矿液的储存,是良好的容矿构造。Ⅳ号矿体即产于F1断裂与北西向F2断裂交汇部位。
F7断裂呈NW向展布,受区域性北东—南西向应力场作用影响,形成低角度逆断层破碎带,并发育众多节理、裂隙,有利于含矿热液的运移与储存。Ⅴ号矿体即产于F7低角度逆断层破碎带中。
2.2矿体地质特征
矿区内共发现六个铅锌矿体,均为氧化锌矿,铅基本流失。矿体围岩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和少量粘土岩。其中Ⅲ、Ⅳ、Ⅴ、Ⅵ号矿体严格受断裂控制,产于断层破碎带中,破碎带中角砾岩主要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角砾大小不一,大部分被溶蚀。
Ⅰ号矿体:位于勘查区中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倾向210~230°,倾角10°左右。矿体沿走向长380m,最大延深210m。单工程见矿厚0.26~2.20m,矿体平均厚1.40m,厚度变化系数44.59%;铅单工程平均品位0.21%~1.29%,矿体平均品位0.50%,品位变化系数69.02%;锌单工程平均品位4.47%~27.78%,矿体平均品位12.84%,品位变化系数53.45%,矿体产于C1S5灰至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状隐晶灰岩、泥灰岩中。
Ⅱ号矿体:位于勘查区中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沿走向长520m,最大延深310m。单工程见矿厚0.60~2.10m,矿体平均厚1.45 m,厚度变化系数31.46%;铅单工程平均品位0.20%~3.28%,矿体平均品位0.89%,品位变化系数102%;锌单工程平均品位2.95%~19.74%,矿体平均品位12.80%,品位变化系数58.37%,产于C1S5灰至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状隐晶灰岩、泥灰岩中。
Ⅲ号矿体:位勘查区北部,矿体倾向55°,倾角53°,呈脉状产出。矿体沿走向长90m,最大延深70m,单工程见矿厚1.02~1.16m,矿体平均厚1.09 m,厚度变化系数9.08%;铅单工程平均品位0.48%~0.80%,矿体平均品位0.63%,品位变化系数35.93%;锌单工程平均品位16.89%~19.99%,矿体平均品位18.34%,品位变化系数11.95%,矿体产于C1s6灰至深灰色厚层块状细晶灰岩形成的断层破碎带中。
Ⅳ号矿体:位于勘查区北西部,矿体倾向95°,倾角54°,呈脉状产出。矿体沿走向长150m最大延深90m,单工程见矿厚1.30~2.25m,矿体平均厚1.70 m,厚度变化系数28.82%;铅单工程平均品位0.39%~0.52%,矿体平均品位0.45%,品位变化系数15.01%;锌单工程平均品位7.29%~23.52%,矿体平均品位15.02%,品位变化系数55.85%,矿体在C1s5 、C1s6 及C1b1所形成的断层破碎带中均有产出。
Ⅴ号矿体:位勘查区西部,矿体倾向210°,倾角28°,呈脉状产出。矿体沿走向长140m,最大延深130m,单工程见矿厚1.87~2.07m,矿体平均厚1.94 m,厚度变化系数5.67%;铅单工程平均品位0.38%~1.38%,矿体平均品位0.71%,品位变化系数80.07%;锌单工程平均品位10.95%~21.39%,矿体平均品位17.03%,品位变化系数31.69%,矿体产于C1b2浅灰厚层至块状粗晶白云岩形成的断层破碎带中。
Ⅵ号矿体:位于勘查区东南角,矿体倾向45°,倾角45°。矿体沿走向长150m,最大延深90m,单工程见矿厚1.10~1.45m,矿体平均厚1.32 m,厚度变化系数14.38%;铅单工程平均品位0.40%~0.71%,矿体平均品位0.54%,品位变化系数28.55%;锌单工程平均品位14.28%~20.13%,矿体平均品位17.36%,品位变化系数17.00%,矿体在C1s2 、C1s3 及C1s5所形成的断层破碎带中均有产出。
2.3围岩蚀变及矿石特征
矿区内围岩蚀变较弱,以白云石化、褐铁矿化、角砾岩化和方解石化为主。
白云石化:沿断裂带分布(又称铁白云石化),白云石晶体粗大(0.5-2mm),受铁质浸染后呈棕红色和棕黑色,与铅锌氧矿之关系最为密切。
褐铁矿化:矿体围岩受铁质浸染后,常具红褐色斑点,常产于矿体附近。
角砾岩化:断裂带及其附近产出之岩石,受力作用后,发生破碎而成。
方解石化:白色方解石,呈团块状及脉状分布于白云岩、灰岩中。常产于断层破碎带内及断层两侧围岩中。
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网脉状构造为主,具半自形粒状、风化碎屑状结构。矿石以铅锌氧化物为主,硫化物次之,为氧化型矿石,氧化率在45%~95%之间。主要矿石矿物为菱锌矿、异极矿,次为白铅矿。其中菱锌矿含量为40%~80%,异极矿含量为5%~15%。脉石矿物主要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褐铁矿含量为10%~20%,粘土矿物(主要为水云母)含量为1%~2%。
光谱分析表明,矿石内除Zn、Pb元素达到工业利用要求外,还伴生Cd 、In、Mo、Ga、Ge等金属元素,其中Cd 、In、Mo已达综合利用要求。
3.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3.1找矿标志
该类型铅锌矿招标标志如下:
(1) Pb、Zn化探异常;
(2)NW向与NE向断裂带交汇处;
(3) 白云石化、褐铁矿化、角砾岩化、方解石化发育部位;
(4)破碎的碳酸盐岩发育。
3.2找矿方向
据1:20万分散流样品分析结果,沿北西向萝卜卡—垭都褶皱断裂带圈定出众多Pb、Zn元素异常区,且异常区在背斜核部或断层相交汇部位Pb、Zn元素异常峰值极高,远离这些部位异常则变弱,暗示矿区外围及区域仍有寻找铅锌矿床的可能。另外,矿区矿石类型为典型的硫化物氧化后形成的氧化矿,矿体明显受构造的控制,为典型的构造控矿。矿体形成来自于含矿热液沿断裂带上升沉淀的结果。
因此,该类型铅锌矿床找矿方向有两个:
(1) NW向与NE向断裂带交汇处,具有较强的Pb、Zn化探异常,如发拉鹅、连发厂、天桥等地及以西地区;
(2)发育有白云石化、褐铁矿化、角砾岩化、方解石化的断裂深部,如观音山铅锌矿区F2、F1、F7断裂的深部。
4.结论
综上所述,可得出以下结论:
(1)观音山铅锌矿为典型的MVT矿床,矿体具有明显构造控矿的特点。成矿过程中,受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影响,可能有少量幔源流体加入。
(2)区域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NW向与NE向断裂带交汇处,如发拉鹅、连发厂、天桥等地及以东地区,可成为今后找矿的方向。
(3)观音山铅锌矿F2、F1、F7断裂的深部也应成为今后的勘探方向。
参考文献:
[1]柳贺昌,1996,滇、川、黔铅锌成矿区的成矿模式. 云南地质,15(1):41~51
铅锌矿床特征 篇7
1 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位于南岭成矿带的西段北缘, 处于阳明山-塔山-大义山东西向隆起带, 是湘南主要成矿远景区之一[1~2]。
区域地层出露较齐全, 由老至新依次为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四系。其中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地层最为发育 (图1) 。
1-第四系;2-侏罗-白垩系;3-二叠系;4-石炭系;5-泥盆系;6-奥陶系;7-寒武系;8-大义山岩体中侏罗世第一次侵入中细粒斑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9-塔山岩体晚三叠世第五次侵入正长花岗岩;10-塔山岩体晚三叠世第四次侵入二长花岗岩;11-塔山岩体晚三叠世第三次侵入斑状二长花岗岩;12-塔山岩体晚三叠世第二次侵入斑状二长花岗岩;13-塔山岩体晚三叠世第一次侵入斑状二长花岗岩;14-阳明山岩体晚三叠世第二次侵入斑状花岗岩;15-阳明山岩体晚三叠世第一次侵入斑状花岗岩;16-伟晶岩脉;17-细粒花岗岩脉;18-实测推测断裂;19-地质界线;20-角度不整合地质界线;21-工作区范围。
区内构造活动强烈, 从加里东期至印支期均有活动, 加里东期由寒武系、奥陶系组成, 形成了北东向褶皱基底, 构成了基底构造格架, 印支则形成了东西向巨型复背斜及北北东向、北北西向、近南北向断裂, 上述断裂构造具多期活动的特点。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 具强度高、规模大的特点, 岩体大部分为复式岩体,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继承性, 显示多期次侵入的特点。岩浆岩的岩性主要为花岗岩, 产出时代主要为印支期和燕山期, 主要岩体有塔山岩体 (印支期) 、大义山岩体 (燕山期、印支期) 和阳明山岩体 (印支期) 。此外, 区内岩脉发育, 主要为细粒花岗岩脉, 次为花岗伟晶岩脉。区内频繁的岩浆活动带来的含矿热液为区内成矿作用提供物质来源。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仅有奥陶系, 构造较发育, 主要为断裂和褶皱;岩浆活动强烈, 围岩蚀变发育。现将其主要地质特征, 分述如下: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仅有奥陶系, 分别为天马山组 (细分为一二三段) 、烟溪组、桥亭子组。其中天马山组最为发育, 分布于矿区西部;烟溪组与桥亭子组则分布于矿区南东部 (图2) 。
1-天马山组三段;2-天马山组二段;3-天马山组一段;4-烟溪组;5-桥亭子组;6-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7-中细粒斑状电气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8-细粒少斑状二云母正长花岗岩;9-石英脉;10-实测整合地质界线;11-岩浆岩侵入接触界线;12-断层及编号;13-断层破碎带;14-矿脉及编号;15-矿脉及编号。
天马山组三段 (O3tm3) :灰-灰白色厚层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厚层-块状浅变质石英砂岩夹青灰色中薄层板岩及灰色中-厚层浅变质粉砂岩。
天马山组二段 (O3tm2) :灰绿-深灰色薄-中厚层状浅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浅变质石英砂岩夹绢云母板岩。该地层发育含矿硅化破碎带。
天马山组一段 (O3tm1) :灰绿色、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浅变质细粒石英砂岩与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板岩呈韵律互层。与烟溪组呈整合接触。
烟溪组 (O2-3y) :以灰黑色薄层状炭质板岩夹硅质炭质板岩为主, 偶夹灰黑色薄层状硅质岩、含炭泥质硅质岩。与桥亭子组成整合接触。
桥亭子组 (O1-2q) :以深灰色、灰黑色绢云母板岩、条带状板岩为主, 夹条带状砂质板岩和粉砂质板岩。
2.2 构造
2.2.1 褶皱构造
矿区位于阳明山-塔山-大义山隆起之中部相对凹陷区, 区内褶皱较发育。工作区内南东部地层整体向北西倾, 北西部地层整体向南东倾, 二者分别属于磨石沅向斜的北西翼和南东翼。两翼地层中还可见大量次级褶皱, 褶皱轴向多为北东向或近南北向, 两翼倾角陡, 一般在45°以上。
2.2.2 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 共见两组断裂构造, 分别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 (图2) 。
(1) 区域性大断裂
F1:该断裂即为渣田湾断裂, 分布于矿区北西部, 走向整体为北东向, 在矿区南部逐渐转为近南北向, 倾向北西, 倾角35~55°, 该断裂规模较大, 矿区内出露长度约4.5km, 向北东延伸出矿区范围, 破碎带发育, 最宽处超过百米。
F2:分布于矿区南东部, 规模较大, 矿区出露长度约6.5km, 两端延伸出矿区范围, 破碎带发育, 最宽处超过20m。走向为北东向, 倾角70°。该断裂属区域性大断裂, 向两端延伸可达数千米。
(2) 矿化次级断裂
F3、F4、F5、F6、F7:分布于矿区中东部, 矿区出露长度超过1km, 走向皆北北东, 倾向北西, 倾角53~75°。该组断裂发育宽5~10m的断裂破碎带, 其中F4和F6断裂的破碎带中硅化、绿泥石化等蚀变强烈, 并可见大量黄铜矿、黄铁矿及少量方铅矿、闪锌矿, F3、F5及F7断裂的破碎带中硅化、绿泥石化等蚀变亦十分强烈, 且可见大量黄铁矿, 呈稠密浸染状, F7断裂的破碎带中见零星黄铜矿化。
2.3 岩浆岩
岩浆岩主要分布于矿区北东部 (图2) , 南东部发育一小岩体, 均为晚三叠纪产物, 属塔山岩体的西侧部分。岩体与奥陶系天马山组呈侵入接触, 接触面多倾向围岩, 倾角一般为30~50°。岩性主要为晚三叠世第三次侵入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晚三叠世第五次侵入细粒少斑状二云母正长花岗岩。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脉特征
矿区目前共发现Ⅰ、Ⅱ号两条矿脉, 皆产于硅化断裂破碎带中。
Ⅰ号矿脉厚4.8m, 单工程平均品位Cu0.8%, 产于硅化断裂破碎带中, 严格受断裂控制, 其产状与断裂产状一致, 产状为:283∠75。矿脉主要由构造角砾岩与穿插分布其间的石英脉组成, 其中可见大量不规则粒状、致密块状、浸染状、星点状黄铜矿、黄铁矿, 直径2~100mm;矿脉中还可见极少量孤立星点状方铅矿、闪锌矿集合体, 直径1~5mm, 局部还可见方铅矿、闪锌矿产于黄铜矿集合体中或其边缘。
Ⅱ号矿脉厚1.6m, 单工程平均品位Cu0.93%, Ag17.45g/t, 产于硅化断裂破碎带中, 严格受断裂控制, 其产状与断裂产状一致, 产状为:285∠53。矿脉主要由构造角砾岩与穿插分布其间的石英脉组成, 其中可见大量不规则粒状、致密块状、浸染状、星点状黄铜矿、黄铁矿, 直径2~50mm;矿脉中还可见较多孤立星点状方铅矿、闪锌矿集合体, 直径1~5mm, 局部还可见方铅矿、闪锌矿产于黄铜矿集合体中或其边缘。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物成分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 次为方铅矿、闪锌矿、毒砂等。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 次为少量粘土矿物及白云母等。
3.2.2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有:它形晶结构、半自形晶结构、交代结构、填隙结构。
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星点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
3.2.3 矿石类型及有益组分的赋存状态
矿石工业类型属于硫化物矿石;按矿石构造可分为:块状、星点状、浸染状矿石;按矿物共生组合可划分为:黄铜矿矿石、黄铁矿黄铜矿矿石、方铅矿黄铜矿矿石、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矿石。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为Cu、Pb、Zn, 分别以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的形式存在。
3.3 围岩蚀变特征
因受区域变质作用及岩浆活动带来的热液与热量的影响, 区内岩石蚀变比较普遍。见有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角岩化、绢云母化、云英岩化等蚀变现象。含矿断层破碎带中均发生强烈的硅化, 说明硅化与铜铅锌矿化关系密切。
4 成因探讨
该矿床位于塔山岩体西侧外接触附近, 区内构造发育, 岩浆活动强烈, 成矿条件十分优越。
已发现的矿脉皆产于硅化断裂破碎带中, 矿脉产状严格受断层产状控制。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 次为方铅矿、闪锌矿、毒砂等;矿石结构有它形晶结构、半自形晶结构、交代结构、填隙结构, 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星点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 说明成矿过程是长期、复杂的, 且成矿作用以充填和交代为主, 多期次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矿物组合。
基于以上事实, 推断该矿床类型为与断裂、硅化关系密切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5 结论
(1) 该矿床矿脉皆赋存于硅化断裂破碎带中, 产状严格受断裂控制, 矿床类型为与断裂、硅化关系密切的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
(2) 可建立以断裂破碎带、硅化、黄铜矿化为特征的找矿标志, 在该矿床外围尤其是岩体接触带及区域大断裂两侧进行矿产勘查工作, 争取发现新的矿脉。
摘要:通过矿产检查工作, 发现该矿床的已知矿脉皆产于硅化破碎带, 其产状严格受破碎带控制;矿脉在走向控制长度50100m, 宽1.64.8m。矿石按自然类型属原生矿石, 主要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矿石结构主要有它形结构、半自形结构、交代结构、填隙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星点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根椐矿脉的产出位置、形态特征、与地层、构造的时空关系, 以及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及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等方面的特征, 推断该矿床为与断裂、硅化密切相关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关键词:铜铅锌矿,地质特征,成因探讨,松塔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地质矿产局.湖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2]湖南省地质矿产局.湖南省单元-超单元划分及其成矿专属性[J].湖南地质, (增刊8) :1995.
铅锌矿床特征 篇8
1 区域地质概况
该区位于伏牛山东段外方山东麓, 车村-鲁山大断裂以北约4km。属华北地台南缘, 大地构造位置独特,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 岩浆岩活动频繁。区内岩浆活动以燕山期最为强烈和显著, 燕山期以前的构造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是豫西南重要成矿带, 形成了以Au、Ag、Cu、Pb、Zn、Fe等为主的丰富的内生金属矿产。区域广泛发育中元古界熊耳群地层, 第四系地层亦有大面积出露。
1.1 地层
该区内地层仅出中元古界熊耳群许山组一、二段地层和第四系, 现简述如下。
(1) 许山组一段 (Pt2x1) :分布于矿区北部, 岩性以灰绿色大斑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为主。
(2) 许山组二段 (Pt2x2) :分布于矿区中南部, 是矿区内最主要的地层, 岩性以灰绿色、灰黑色岩玄武质安山岩、块状安山岩为主。
(3) 第四系:仅出露在沟谷和低洼处, 主要为残坡积物。
1.2 构造
区内断层构造比较发育, 可分两组: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 北西西向断层分布在矿区西南部, 主要发育碎裂岩, 伴有强烈的褐铁矿化和硅化, 正断层性质。近东西向断层是主要为含矿构造。
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元古代, 岩性为灰白色中粒石英闪长岩, 呈小岩体产出, 与围岩侵入关系清楚, 平面形态呈近圆形, 与熊耳群火山活动关系密切。
1.4 围岩蚀变
区内矿体附近优强烈的围岩蚀变现象, 发育在断裂构造带内或其两侧围岩中。围岩蚀变过程中, 往往伴随有各种金属矿化, 按其生成顺序, 可分为三期。
(1) 成矿前期:指含矿热液尚未进入构造带之前, 围岩遭受热液变质所发生的蚀变现象。主要表现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 蚀变矿物分布范围相对较大。该期蚀变对地层中铅等成矿元素的迁移、活化有着积极作用。
(2) 成矿期:分布范围受断裂构造带控制, 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等, 同时伴随有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硅化与铅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3) 成矿期后:主要表现为后期弱铅锌矿化和碳酸盐脉的生成, 是矿化晚期发生的低温热液蚀变。
2 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 (化) 体特征
该区铅锌矿体严格受含矿断裂构造带控制, 矿体基本上分布在含矿断裂构造带的中部, 矿体产状与构造带基本一致。该区有两个矿脉分别为S01、S02。
2.1.1 S01矿脉
S01 (F1) 含矿构造带位于矿区北中部, 带内主要由碎裂岩、糜棱岩组成, 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 次为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 金属矿化主要为褐铁矿化, 含矿性差, 局部构成工业矿体, 赋存铅锌矿体1个。
2.1.2 S02矿脉
S02含矿构造带位于矿区中部, 带内主要由碎裂岩、糜棱岩组成, 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 次为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 金属矿化主要为方铅矿化、闪锌矿化, 次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 赋存铅锌矿体1个。
2.2 矿体特征
矿体围岩为玄武质安山岩, 矿石与围岩界线清楚。主要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 以原生硫化物为主, 矿石类型有石英—铅锌矿—多金属硫化物型矿石和石英—铅锌矿型矿石两种, 内部无夹石, 连续性好, 一般矿体厚大地方, 矿石品位较高。
2.3 矿石的物质组成
根据薄片鉴定及肉眼观察, 该区矿石矿物成分较为复杂, 数量20余种。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 次要金属矿物有毒砂、铅矾、磁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白云石﹑方解石、钾长石为主, 次为绢云母、黑云母、透辉石、透闪石等。付矿物有金红石、锆石、磷灰石等。
一般地表由于氧化淋滤作用, 品位较贫, 下部则较富。银的含量与方铅矿含量密切相关, 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3.1 矿物特征
(1) 主要金属矿物。
黄铁矿:浅黄色、浅铜黄色, 自形一半自形晶粒状或不规则碎屑状, 晶面有条纹, 硬度大, 性脆, 条痕呈绿色, 强金属光泽, 可分为两期。早期形成的黄铁矿粒度大, 自形晶, 在矿石中均匀分布, 无定向性。后期形成的黄铁矿常呈细脉状或条带状分布, 以半自形晶为主, 常穿插早期的黄铁矿。
方铅矿:铅灰色强金属光泽, 多呈立方体自形晶, 解理发育, 与黄铁矿及闪锌矿共生, 是主要的矿石矿物。
闪锌矿:褐黑色, 呈不规则棱角状, 可见八面体晶型, 强油脂光泽和金属光泽, 硬度小, 性脆, 与黄铁矿及方铅矿共生。
毒砂:亮白色, 呈半自形晶粒状结构, 可见菱形、楔形和长柱形, 硬度较高, 可见其沿晶间裂隙交代黄铁矿。
(2) 主要脉石矿物。
石英 (可见有晚期的石英切穿较早石英的现象。中期的石英脉与铅锌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钾长石、辉石、绢云母 (在其产出层面内含有炭质、石英等其他矿物) 。
2.3.2 矿石结构
(1) 自形-它形粒状结构:自形矿物有六方柱状石英、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其余大部分矿物均为半自形和它形。胶状矿物有自然银、辉银矿、辉铜矿等。
(2) 碎裂结构:早期矿物黄铁矿、方铅矿和石英等, 受构造作用出现裂纹, 后期矿物石英、方解石充填其中。
(3) 填隙结构:方铅矿脉或石英、方解石脉充填于早期破碎岩石裂隙之中。
(4) 交代残余结构:最明显的是长石被鳞片状绢云母交代, 方铅矿被白铅矿交代, 黄铜矿被铜兰、孔雀石交代后的残余现象。
2.3.3 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为主, 其次有蜂窝状构造、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
2.4 矿石类型
矿体的矿石自然类型地表为氧化矿石, 以赤铁矿碎裂岩型方铅闪锌矿石为主;中深部位为原生矿石, 主要类型有石英—铅锌矿—多金属硫化物型矿石和石英—铅锌矿型矿石。
3 矿床的成因及找矿标志
通过对该区内的铅锌矿体的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发现该区的矿 (化) 体多分布于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中, 说明了该区矿化受断裂构造控制。
矿石结构构造特征也表明矿石多呈碎裂结构, 局部具有交代结构特征, 因此, 初步确定该区矿化为受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河南省鲁山地区某矿区铅锌矿区域地质背景、矿体赋存特征的综合对比, 总结了铅锌矿床成因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这对铅锌矿的地质找矿及发现新的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我国铅锌矿资源丰富, 但其开采利用率低,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铅锌矿价格一直上扬, 目前的开采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铅锌以其特有的物理化学特性, 被广泛用于电气工业、机械工业、军事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部门。国际市场和国内对铅锌的需求与日俱增, 据预测, 未来数十年内, 我国铅资源需求缺口达50%以上。所以, 加快铅锌矿资源的勘查开发, 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长远需要。
关键词:地质找矿,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参考文献
[1]河南有色地质四队.河南省鲁山县马庄铅锌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R].2009.
[2]河南省秦岭区测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R].1958.
[3]河南省地质局区测队.1/20万鲁山幅地质图[Z].1977.
铅锌矿床特征 篇9
关键词: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 原来的铅锌矿矿区矿床面临着枯竭的问题, 而寻找新的铅锌矿矿区矿床的任务又比较迫切。因此, 地勘单位要分析如今铅锌矿矿区矿床勘探找矿中存在的问题, 充分了解铅锌矿矿区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 采取合理措施提高铅锌矿矿区矿床勘探找矿水平和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通过不断地研究分析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来达到开拓地质技术人员的找矿的视野。这也要求地质技术人员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找矿标志进行准确定位和探测, 使铅锌矿矿区矿床找矿勘探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1 铅锌矿矿区矿床的地质特征
1.1 铅锌矿矿区的矿层特征
通常来说, 矿层分为上、中、下三个矿化比较集中的部位。上部的岩层间破碎相对较弱, 缺乏方解石脉, 黄铁矿的含量较少, 铅锌矿的含量较低。中部与上部相反, 岩层间破碎较强, 方解石脉较多, 铅锌矿含量高, 但是黄铁矿的含量依然较少。下部铅锌矿的含量较低。三个矿化集中区部位的差距较大, 地勘单位和工作人员要对各个矿层的具体情况有充分的掌握, 便于在勘探过程中, 对于遇到的问题能够很好的解决。如今, 在地质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对于矿层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铅锌矿矿区矿床的找矿勘探效率。
1.2 铅锌矿矿区矿床的矿体特征
矿层中往往包含着铅锌矿体, 并且对矿体的产状、形态和规模等起到控制作用, 因此, 铅锌矿体的产状与矿层的产状大体相同, 沿走向通常在310m-520m之间。主矿体的长通常在900m-1250m之间, 厚在0.78m-2.48m之间, 矿体单位工程铅品位在0.36%-5.32%之间。这表明地质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已经在大体上把握了铅锌矿矿区矿床的地质特征, 同时对于铅锌矿矿区矿床的发展趋势有了较为明确的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 地勘单位的工作人员要继续扩大优良数据, 缩小品位范围, 增强数据的准确性, 从而更加深入的把握铅锌矿矿区矿床的地质特征。
1.3 铅锌矿矿区矿床的矿石特征
矿石主要包括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两大类。其中, 氧化矿石通常在体浅部分分布较广, 氧化率在30%以上, 被氧化之后氧化矿石外观呈粘土状, 颜色为深褐色, 有些氧化矿石中还含有方铅矿和闪锌矿。硫化矿石的分布范围较广, 氧化率一般在10%以下, 主要成分是含铅闪矿石和含铅白云石。矿石特征在铅锌矿矿区矿床的地质特征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铅锌矿矿区矿产勘探工作有着重要影响。
2 铅锌矿矿区矿床的找矿标志
2.1 地岩层性标志
地层岩性标志是最为明显的找矿标志, 其中, 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白云岩是最主要的地层岩性标志。但是, 由于这种岩石的分布较广, 很容易被地质人员忽略, 如果开采力度较大, 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虽然白云岩的分布范围较广, 但是要在确定好震旦系的前提下进行开采, 否则寻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难度。在长期的变化磨合中, 许多山脉的形态和组成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且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因此, 在找矿勘探工作中, 更要重视对震旦系的勘探。另外, 要重视对统陡山沱组的勘探, 一般来说, 陡山沱组的白云岩中存在铅锌矿矿区矿产的可能性较大。寻找地岩层性标志存在着一定困难, 地质技术人员要使用科学手段, 更加认真细致的进行观察和分析。
2.2 构造标志
构造是寻找铅锌矿矿区矿床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在成千上万年的变化中, 山脉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但是外部构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内部环境, 在几十年的找矿勘探经验和实际工作中, 人们总结出了确定构造标志的科学方法, 构造标志逐渐成为铅锌矿矿区矿床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 已经凭借构造标志找出了更多的铅锌矿矿区矿床, 推动了地勘行业的发展。地质技术人员在寻找构造标志的过程中, 要根据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 进行科学勘探。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 有许多铅锌矿矿区矿产的构造和山脉在外观看来比较相似, 因此, 在对岩石进行勘查的过程中, 许多地质技术人员容易将其混淆。这就对地质勘查人员的鉴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寻找构造标志时, 要更加细致的进行分析和研究。
2.3 围岩蚀变标志
围岩蚀变是寻找铅锌矿矿区矿床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围岩蚀变进行铅锌矿区矿床的找矿工作是最为科学的找矿方法, 比其他方法更具系统性。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现代化找矿勘探设备开始运用到铅锌矿矿区矿床的勘查过程中, 利用围岩蚀变标志寻找铅锌矿矿区矿床的方式得到了广泛运用。目前, 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使铅锌矿矿区矿床的找矿勘探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地勘单位和地质技术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 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这种找矿勘探方法, 实现铅锌矿矿区矿床的找矿勘探的新突破。
3 结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于铅锌矿矿区矿床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地勘单位的地质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 充分认识到目前铅锌矿矿区矿床找矿勘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并且在对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有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采取科学手段, 提高铅锌矿矿区矿床找矿勘探的效率和水平, 以促进地勘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世多.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3 (17) .
[2]张信伦, 杨晓飞, 曾道国.黔西北筲箕湾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矿产与地质, 2009 (3) .
[3]李超, 白莲.论某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9) .
什多龙铅锌矿矿床特征及找矿远景 篇10
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1.1 地质背景
(1) 地层:区内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 主要为流纹岩、凝灰岩、粉砂岩、板岩, 其次为石炭纪大理岩、灰岩、板岩、砂砾岩及火山岩互层, 下部砂岩、粉砂岩夹火山岩;仅仅出露于什多龙矿区附近。与下伏的太古代—早元古代金水口 (岩) 群白沙河组呈断层接触[1]。
(2) 构造:本区位于东昆仑褶皱系中, 由于燕山—印支—华力西期地壳运动 (主要为印支期) , 产生一系列相应的褶皱、断裂, 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褶皱构造有近东西向秦昆系复向斜和复背斜以及北北西向、北东向背斜和向斜。区内北北西向断裂发育, 往往与东西向断裂交叉复合, 明显的有矿区东部的哇洪山—温泉断裂组, 由数条断层组成, 如哇若龙洼—那里根休玛断层、龙漠尔—帕龙—德亥龙岗断层等, 此组断裂贯穿全区。
(3) 岩浆岩:区内超基性—基性侵入岩多呈脉状分布于不同构造单元交接部位。中酸性——酸性侵入岩多呈岩基、岩株等沿东西或北北西向广泛出露, 占区内面积之一半左右。岩体侵入时代主要为印支期和华力西期, 其次为加里东期、燕山期。印支期侵入岩有酸性、中酸性和基性岩, 产出复杂, 从岩脉、岩株至岩基均有, 广泛分布于区内。最大的酸性一中酸性岩体由东至西主要有木勒尔—满丈岗花岗岩 (γ51b) 、花岗闪长岩 (γδ51b) ;羊清—麦多岗花岗岩体 (γ51b) ;
1.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根据青海省第三轮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预测的研究成果:普查区属于都兰-鄂拉山Cu、Pb、Zn、Co、W、Sn、Au、Ag、Fe成矿带之都兰-什多龙Cu、Pb、Zn、W、Sn、Co、Au、Ag、Fe成矿亚区[2]。1:20万龙加当根—什多龙铅异常内, 该异常范围为:东经99°02′00″—99°10′00″, 北纬36°00′00″—36°08′30″。该异常为以铅元素为主的Pb、Cd、Ag、Bi、Zn、Mo、W、Au、Sn、Cu、Hg、As组合异常, 铅异常面积98.4平方千米, 异常峰值为215ppm, 衬度为1.83。具有异常面积大、峰值高、衬度大、元素套合好的特点[3]。目前发现的什多龙中型银铅锌矿床、都龙昂确铅钼矿点就产于该异常中。中科院矿产资源所在矿区作的地化剖面测量资料[4] (表1) 表明, Cu、Co、Au和Zn元素含量在凝灰质板岩、凝灰质千枚岩、凝灰岩, 尤其是玄武岩中较高;Pb的含量变化不大。说明火山岩可以为该矿床的形成提供成矿物质来源。
1.第四纪;2.古近纪;3.鄂拉山组;4.中吾农山组;5.缔奥苏组;6.哈拉郭勒组;7.滩间山群;8.纳赤台群;9.达肯大板岩群;10.白沙河组;11.灰白色花岗岩;12.红似斑状花岗岩;13.灰白色紫红色正长花岗岩;14.浅红色中粒二长花岗岩;15.肉红色花岗闪长岩;16细粒闪长岩;17.正长花岗岩;18.中细粒二长花岗岩;19.中细粒花岗闪长岩;20.灰绿色石英闪长岩;21.灰绿色中粒闪长岩;22.辉长岩;23.变质闪长岩;24.地质界线;25.实性质不明测断层;26.推测性质不明断层;27.实测正断层;28.实测逆断层;29.实测平移断层;30.银化探异常;31.金化探异常;32.银重砂异常;33.金重砂异常。
1.3 含矿特征
区内已发现各类金属矿产地共21处, 含矿床3个、矿 (化) 点18处, 矿产种类有铜、铅、锌、锡、钼、银、金、铂族、铁、镉、砷、硫等[5]。成矿带内多数铜、铅、锌、银、金等有色金属矿床 (点) 产于早二叠世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及晚三叠世陆相中—酸性火山岩层中, 控矿断裂则与区内发育的北西、北北西、及东西向断裂为主, 少量为北东和南北向断裂;在上述展布方向的断裂派生的次级断裂所形成的节理、裂隙及其较发育的破碎带, 常决定着矿化的空间位置与分布。
成矿带地处稳定古陆的边缘拗陷环境, 带内南东缘的最有经济价值的赛什塘铜锌矿床, 铜峪沟铜矿床、日龙沟锡矿床, 其成矿类型均为海相火山喷流 (气) 成矿系统的以沉积岩为容矿主岩的SEDEX型矿床, 成矿带北部的与晚三叠世陆相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有关的铅、锌、铜、金、银、砷、钼、钨、锡等矿床 (点) 其矿化类型为陆相火山岩成矿系统陆相火山岩型及次火山岩成矿系统的热液脉型和矽卡岩型矿床, 其代表性矿床有鄂拉山口银多金属矿床, 在日沟铅、锌、银矿点等。成矿带内SEDES型矿床以铜峪沟铜矿较典型, 陆相火山岩型以索拉沟银多金属矿床、鄂拉山口银多金属和满丈岗金矿床较为典型[6]。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床产出特征
矿体赋存于石炭纪缔敖苏组大理岩与印支期花岗闪长岩的外接触带矽卡岩中及大理岩、硅质岩等岩层间,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滨海-浅海相沉积, 岩石组合表现为海退层序。
断裂构造主要产于黑云母干枚状板岩 (C4) 或变细砂岩与碳酸盐岩接触部位, 贯穿矿区东西, 两侧被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覆盖, 断层倾向南, 为压扭性断层。具有导矿、容矿特征, 对矿体有控制作用, 从断层所处的部位分析, 成矿后断层复活现象, 使其断层南部岩层上升以致剥蚀, 背、向斜岩层褶皱不相衔接。
2.2 围岩蚀变及其与矿化关系
矿区内蚀变现象有矽卡岩化, 其次为金属硫化物气热—热水蚀变和硅化。
矽卡岩化为花岗闪长岩或花岗斑岩与大理岩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的蚀变产物, 矽卡岩矿物的生成顺序为:石榴石-透辉石、钙铁辉石-透闪石、阳起石-石英、方解石-绿帘石-绿泥石-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从透闪透辉矽卡岩化学成分来看, Fe2O3+Fe O=16.24, 均比矿区岩层及侵入岩高, 带入铁质较多, Al2O3与Si O2也具带入现象, 形成透闪石、透辉石、钙铁辉石和石英等矿物, 并见有后期水锰矿物和方解石呈脉状产出, 所以Mn O、Ca O含量均比较高。
铅锌矿体一般赋存于透闪透辉石矽卡岩和绿泥绿帘石矽卡岩中, 前者中铅锌品位都较高, 而后者中以锌为主, 铅含量较少;石榴石矽卡岩不含矿或只有铅锌矿化。即铅锌矿的形成主要在交代作用中晚期。见图1。
2.3 地球物理特征
1.第四系;2.黑云母千枚状板岩;3.含砾砂岩;4.大理岩;5.硅灰石大理岩;6.厚层结晶大理岩;7.硅质岩;8.黑云母片麻岩;9.花岗闪长岩;10.花岗闪长斑岩;11.花岗闪长岩;12.铅锌矿段及矿体编号;13.激电异常及编号。
岩 (矿) 石物性特征是物探方法运用的地球物理前提, 也是资料推断解释的重要依据。因此, 我们对该区出露的主要岩 (矿) 石都进行了电性参数测定, 结果见“表2什多龙铅锌矿电性参数测定”统计表[7]。
由岩 (矿) 石电性参数统计表可以看出, 含方铅矿、黄铁矿 (化) 的岩性幅频率Fs极小值2.3 (%) , 极大值为32 (%) , 平均值5.6 (%) , 而该测区所出露的花岗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等在0.7 (%) —1.9 (%) 之间, 含方铅矿、黄铁矿 (化) 岩石与围岩有明显的视极化率、视电阻率差异。氧化蚀变带上用小四极测定参数发现, 参数测定与实际观测值基本一致, 砂质板岩幅频率Fs值最高为42 (%) , 但蚀变带和围岩有明显差异。为在本区开展物探激电探矿工作的创造了地球物理前提。
2.4 成矿控制因素
该矿床具备都兰地区和鄂拉山地区矽卡岩型成矿特征, 故成矿控制因素归纳为矽卡岩型。主要有以下特征。
(1) 矿床矿母岩为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岩。
(2) 控制成矿的构造有断裂、岩体与围岩的接触构造, 岩层层间虚脱构造及向斜轴部构造等。
(3) 铅锌矿成矿与碳酸盐岩有关, 受碳酸盐岩性的制约。
2.5 成矿机制的认识
什多龙矿区位于柴达木地段东南端。石炭纪早期, 柴达木地块边部沉积为浅海相碳酸盐和陆源碎屑及少量深海漂流的火山碎屑, 为特提斯海的北缘, 又是共和缺口的西缘, 所以位置为柴达木地块之夹角[8]。由于欧亚板块相对向南漂移, 印度板块向北漂移, 海西运动使什多龙地区抬升, 褶皱为什多龙向斜。因为两板块漂移, 三迭纪晚期, 特提斯海周边岩浆活动发育, 形成了柴达木周边“火环”式的中一酸性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9]。印度板块继续向北俯冲, 使昆仑山不断抬升, 岩层遭受风化剥蚀, 露出大片中一酸性侵入岩。南北构造活动结果, 使什多龙地区隆起, 所沉积的石炭系等地层残存不多。
(据青海省什多龙铅锌矿地质报告2011)
海西运动使什多龙地区的沉积岩褶皱、变质的同时, 造成石炭系地层之间层间滑动、破碎、断裂等, 形成一定的虚脱空间。印支一燕山期该区处于板块仰冲地带, 岩浆活动十分发育。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相继侵入, 带有银、铅、锌等多金属元素的两种侵入岩沿石炭系岩层的层间断裂、破碎带、向斜轴附近等虚脱空间贯入, 在与大理岩等接触带处形成矽卡岩及银铅锌矿体, 即正接触带矽卡岩矿体。沿层间断裂及破碎带运动的气液, 高中温热液与碳酸盐交代结果, 形成含有银铅锌等元素的矽卡岩, 为所谓外接触带矽卡岩型银铅锌矿体。
2.6 找矿远景分析
(1) Ⅶ带用钻探工程追索地表矿体延深时, 发现Ⅶ1号盲矿体深部还有一层视厚达55米的矿体, 通过今年用钻探工程对走向上控制, 发现矿体走向延伸达150米,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在矽卡岩带中, 说明在矿带走向上有很大的找矿空间。
(2) Ⅴ矿带对地表槽探工程所见的三条铅锌矿体进行剥土确定矿体走向时发现三条矿体向下是一个整体, 矿体厚度达47米, 地表槽探工程所揭露的是整个矿体的三个分支, 利用钻探工程对矿体倾向上进行控制, 发现矿体向深部有很大延深, 除主体外还在253.0米见一层厚4.1米的矿体, 加权平均品位Pb2.27%、Zn3.12%。说明Ⅴ矿带的矿体在倾向上还有很大找矿空间。
(3) 矿区依据物探激电异常共圈出12个异常, 其中7个与矿区的7个矿带相对应, 其它5个异常还没有进行工程验证, 依据物探推断及与Ⅶ矿带异常对比认为有3个都是矿致异常。对这几个异常进行地质工作有望发现矿体。
(4) 矿区外围西部沿侵入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有银铅锌矿及矽卡岩出露, 在其接触处及断裂带等虚脱部位, 有一定的找矿前景;矿区东部第四系覆盖面积较大, 但在出露的石炭系岩层与中三迭系岩层接触处见有矽卡岩和铅锌矿化, 推测深部具有盲矿体的可能性。
(5) 除主元素Ag、Pb、Zn外, 矿带中有Cu矿体, 注意综合找矿。
2.7 找矿标志
根据矿床成矿条件, 该区找矿标志为:
(1) 原生银铅锌矿露头和转石由于该区处于高寒山区, 银铅锌矿露头良好, 并常有其转石在矿体附近, 故原生露头为直接找矿标志。
(2) 圈岩蚀变一矽卡岩及矽卡岩化矿床为矽卡岩型, 在矿区及其外围, 见矽卡岩处可见银铅锌矿及矿化, 故寻找矽卡岩是发现银铅锌矿的主要原因之一。
(3) 侵入岩与碳酸盐岩接触部位及其附近本区花岗斑岩呈肉红色, 花岗闪长岩呈暗灰色至暗棕色, 碳酸盐岩一般呈灰—灰白色, 故从颜色和岩性特征来看, 很易区分, 可直接寻找侵入岩与碳酸盐岩接触部位及其附近碳酸盐岩之银铅锌矿体。
3 结论
(1) 利用各类测试手段对什多龙铅锌矿床的岩、矿石特征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该矿床产出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矿机理, 初步查明矿床的成因类型为与热水有关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床。
(2) 根据目前的工作程度, 结合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及地、物、化、遥感多源信息偶合的综合分析, 开展成矿预测, 提出下一步找矿方向。认为在矿区的南矿带、物探推测的深部低阻高极化体地段及激电异常、遥感异常等地段是扩大矿床规模的首选地段。
(3) 什多龙铅锌矿区从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通过生产探矿工作, 在矿区Ⅴ、Ⅶ矿段有重大突破, 提交新增333铅锌资源量14万吨, 显示了铅锌矿找矿前景很好。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什多龙矿区及近外围的勘查评价工作, 使该地区发展成为铅锌矿资源基地。
摘要:什多龙铅锌矿床位于鄂拉山成矿带。该矿床通过三年的地质勘查评价工作与较详细的研究, 根据目前的工作程度, 结合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及地、物、化信息的综合分析, 对研究区进行了成矿预测, 提出了找矿方向。认为在矿区的南矿带Ⅴ号激电异常深部低阻高极化体地段、Ⅲ矿段东部、遥感异常GⅢ地段是扩大矿床规模的首选地段。什多龙铅锌矿区从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什多龙矿区在深部及部分物探异常区都有很大的找矿远景, 有望进一步扩大矿山规模。
关键词:铅锌矿床,什多龙,成矿远景,青海
参考文献
[1]青海省地质局区测队.Ⅰ-47-Ⅲ (加鲁河幅) 、Ⅰ-47-Ⅳ (兴海幅) 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R].西宁:青海省地质局区测队, 1973.
[2]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青海省第三轮成矿远景区划研究及找矿靶区预测[Z].2005, 337-341.
[3]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青海省有色金属矿产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报告[R].青海省地矿局, 1987.
[4]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省兴海县什多龙铅锌矿外围多金属普查报告[R].2009.
[5]赵一鸣, 吴良士等.中国主要金属矿床成矿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4.
[6]潘彤, 罗才让等.青海省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42-46.
[7]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省兴海县什多龙铅锌矿生产探矿报告[R].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查院, 2011.
[8]李宗唐.青海省兴海县什多龙银铅锌矿床Ⅲ、Ⅳ矿带地质勘探报告[R].青海有色地质勘查八队, 1995.
铅锌矿床特征 篇11
关键词:幕阜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特征;成矿期次;
幕阜山岩体地处湘、鄂、赣交界处,出露面积达2440㎞?,主体部分在湖南境内,为湘东北花岗岩体主要组成部分。岩体位于扬子准地台东之江南台隆,湘西—湘东北断隆带的东缘。岩体总体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为多期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复式岩体。在其南部小范围花岗岩体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沿主要控矿构造:秦家纺—五福断裂带(F1)形成了众多中低温热液热液铅锌铜多金属矿床:梅树湾、栗山、桃坪、蛇形、黄裴洞、五角、湘宾洞、上坪等。该区地质工作从普查到勘探程度不一,对矿石矿物特征及成矿期次研究未进一步深入工作,本文以幕阜山岩体南部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分布区为研究区,试图对区内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详细研究,结合手标本、岩矿石光薄片镜下矿物穿插关系,研究成矿期次,为该区多金属矿床找矿工作提供有益信息。
1研究區地质背景
该区岩体处于湘东新华夏系次级幕阜山-韶山北东向隆起带与安化-宁乡-浏阳东西向构造带东段北缘的复合部位,亦即江南地背斜(江南地轴)的中东段【1】。经历了各期构造变动、变质作用及多期内生成矿作用,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是十分重要的金、铜、钴、铅、锌等多金属成矿带。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冷家溪群第一至第四岩组,其岩性为一套具复理石建造的深海—半深海相浅变质板岩、千枚岩、石英千枚岩、片岩;
区内主要发育断裂构造,由一系列北东向压扭或压性断裂及其配套的断裂构造、挤压破碎带和北东向展布的岩脉体组成,在空间控制了区内燕山期花岗岩浆的侵入和内生矿产的分布;铜铅锌矿床在空间上可以明显看出沿区内主要控矿构造秦家纺-五福断裂带展布。区内次级北西向、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则为主要容矿构造(图1)。
区内岩浆岩十分发育,主要出露燕山早期幕阜山花岗岩体,岩性单一,其同位素年龄值为145、189Ma年,从边缘到中心可分为三个岩性带,即片麻状粗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Mηγ52pb)--粗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Mηγ52b)--粗中粒斑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52b)等三带【1】。燕山晚期分三次侵入体:第一次侵入体规模大,主体呈岩基状产出,其内花岗伟晶岩脉发育,与铀、铜、锌矿化关系密切;岩性以中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第二次侵入体以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第三次侵入体以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研究区内主要出露为少量第三次侵入岩体。
图1研究区地质及铜铅锌矿产分布简图
1-第四系;2-白垩系上统戴家坪组砂砾岩;3-冷家溪群板岩、千枚岩及片岩;4-燕山晚期第三次侵入体细粒花岗闪长岩;5-燕山晚期第三次侵入体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6-燕山早期粗中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7-燕山早期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8-燕山早期片麻状粗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9-花岗伟晶岩脉;10-石英脉;11-压扭性断裂;12-张扭性断裂;13-性质不明断裂;14-地层界线;15-不整合地层接触界线;16-岩性岩相界线;17-地层产状;18-硅化/片岩化;19-铜铅锌矿体;20-铅锌矿床(点)/铜铅锌矿床(点)
2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区内铅锌多金属矿床(点)均产于幕阜山花岗岩体中,矿体受北西向、近南北向及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总体成脉状、透镜状,是铜铅锌等多金属的中低温热液矿床,其中:
栗山铜铅锌矿床位于研究区的西南,秦家纺断裂构造上盘(东侧),主要矿体为近南北向和北西向,南北向主矿体长1740m,厚0.68-3.05m,由硅化构造角砾岩及石英角砾岩组成,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铜铅锌矿石,次为黄铜矿矿石和铅锌矿矿石;东西向主矿体长950m,厚0.70-2.25m,由石英化岩组成,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铜铅锌矿石【2】。
桃坪铅锌矿床位于研究区中部,是直接为秦家纺断裂控制的矿床,矿体走向北东向,长约2125m,厚约0.86-5.04m,由硅化构造角砾岩及石英角砾岩组成,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铜铅锌矿石【3】。
湘宾洞铅锌矿床位于研究区西北部,秦家纺断裂构造下盘(西侧)次级“多”字型构造部位,主要是以南北向为主的矿体,矿体规模一般不大,形态多呈透镜状、藕节状、不规则舌状,长约700m,厚约1.24m,由石英化岩及角砾岩组成,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铜铅锌矿石【1】。
各矿床中矿石矿物基本相同,成分较简单,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次要金属矿物有辉银矿、磁黄铁矿、辉铜矿、蓝铜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次为萤石、绿泥石、绢云母,偶见方解石,重晶石。次生矿物主要为褐铁矿,偶见孔雀石、铜兰。
矿石结构有粒状结构、镶嵌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星散状构造、细脉状构造、块状构造等,近地表因风化作用呈蜂窝状构造。
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是一套中-低温热液蚀变,其中硅化、绿泥石化与铅锌矿化关系密切。
3主要金属硫化物特征
方铅矿:为区内主要金属矿物,铅灰色,金属光泽,主要呈星点(散)状和细脉状产出。在区内有两种产出状态:①呈自形-半自行或他形粒状及或致密块状集合体,星点状或星散状分布于石英脉中,粒径大小相差悬殊,部分包含闪锌矿,形成早于闪锌矿(照片1,3);②呈他形,网脉状浸染状分布与石英脉中,与闪锌矿共生(照片2,4)。这两种产出形态也是不同矿化阶段的标志。
nlc202309031016
闪锌矿:为区内主要金属矿物,主要以半自行-他形粒径集合体形式呈星点(散)状产出。粒径大小相差悬殊,一般0.01-10mm。在区内也有两种不同状态:①深棕―棕黑色闪锌矿,②浅黄色闪锌矿,一般前者多在矿化早期产出,铁质含量较高(照片1,3),后者为矿化阶段晚期产物,表面洁净,与方铅矿紧密共生(照片2,4)。
黄铜矿:为区内主要金属矿物,铜黄色,主要以他形粒径集合体形式产出,粒径0.2-2.2mm,在矿体中分布不均匀,一般富集矿体内呈块状构造分布,作为伴生元素矿床中多星点状分布。黄铜矿和方铅矿、闪锌矿共生,也有被方铅矿包裹(照片2,4)。
黄铁矿:分布范围广,在矿化期内各个阶段均有分布,也是矿石和位移中常见的金属矿物,呈自形-半自行或他形粒状及集合体状,部分立方体状晶型明显,粒径一般0.01-3mm,浸染状或星点状产出。早期黄铁矿晶型一般较好,镜下常见四边形、多边形切面,多于方铅矿、闪锌矿共生(照片4);晚期黄铁矿多为他形,呈粉末状构造。
1.早期方铅矿见“三角形”孔穴,见包含于闪锌矿,周边被铜蓝环边交代。2.方铅矿与闪锌矿、黄铁矿等共生;黄铜矿充填在闪锌矿微裂隙中或包含于方铅矿中,部分星散状分布;铜蓝沿黄铁矿、方铅矿边缘交代。3. 方铅矿:见“三角形”孔穴,周边被铜蓝环边交代,有时可见包含于闪锌矿。黄铜矿:浸染状分布。4.闪锌矿与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共生,方铅矿与闪锌矿共生、连生,黄铁矿嵌布于闪锌矿粒间。
4成矿期次研究
幕阜山岩体南部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产于花岗岩体断裂带中的充填交代脉状矿床,属中低温热液矿床,对区内铜铅锌矿床中岩矿石手标本矿物组合特征和矿脉相互穿插关系及其对应的光、薄片鉴定结果详细分析研究表明,区内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矿化作用,可分为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
4.1热液成矿期
主要是成矿热液以区域大断裂为导矿构造,其次级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北东向断裂为主要容矿构造进行迁移富集过程。成矿流体在构造通道迁移过程中,主要通过充填交代作用,形成以石英为主要脉石矿物各阶段矿脉,不同阶段其石英表现特征不同,故以石英作为划分标志对成矿期次划分为四个阶段:
Ⅰ—粗晶石英阶段:为高温-中温环境,以白色粗晶石英为主要成矿物质,少见其他矿物,偶见细粒黄铁矿及方铅矿,多形成块状石英,梳状石英发育。该阶段石英在断裂构造带中较多,无明显的定向性,已知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中均能发现该阶段石英,也是早期构造环境下的产物。
Ⅱ—中(细)晶石英脉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中低温环境,以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石英为主要矿物组合。石英一般为白色-乳白色,微透明、强油脂光泽,呈粒状,晶洞发育。该阶段矿液多充填于北西―北北西向硅化构造破碎带中,形成的矿物以浸染状、细粒状方铅矿和深棕―棕黑色闪锌矿及块状黄铜矿为主,围岩蚀变以硅化为主,绿泥石次之。
Ⅲ—细晶石英阶段:该阶段石英以细晶石英为主,中低温环境以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萤石、石英为主要矿物组合。石英多呈白色-无色,局部灰黑色中细晶结构。矿液多填于北北东―北东向硅化构造破碎带中,形成的矿物以粗粒集合体状方铅矿或和浅黄色闪锌矿为主,呈星点状分布或细脉状分布,见萤石伴生,围岩蚀变以硅化和绢云母化为主。Ⅱ-Ⅲ阶段同时也是构造从扭性到张性变化的过程。
Ⅳ—微(隐)晶石英阶段:以微(隐)晶石英脉为主,低温环境,石英多呈无色,微(隐)晶结构,局部因粉末状黄铁矿富集显灰黑色,有时直接形成玉髓。该阶段热液大部分充填于北北东―北东向硅化构造破碎带中,构造表现为从张性向扭性发展的过程。
5.Ⅰ、Ⅱ阶段具明显分带,Ⅰ阶段粗晶石英脉,Ⅱ阶段浸染状铅锌矿石,具绿泥石化。6.Ⅳ阶段石英脉穿插Ⅲ阶段星点状分布铅锌矿石。
4.2表生氧化期
原生金属硫化物在地表条件下被氧化成次生矿物,形成氧化矿石,常见蜂窝状构造矿石。该期主要形成褐铁矿、铜蓝等次生矿物。
5结论
⑴幕阜山岩体南部铅锌铜多金属矿床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矿石结构有粒状结构、镶嵌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星散状构造、细脉状构造、块状构造等。
⑵幕阜山岩体南部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产于花岗岩体断裂带中的充填交代脉状矿床,属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作用可分为两期:热液成矿期,表生氧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分为四个阶段:Ⅰ—粗晶石英阶段,Ⅱ—中(细)晶石英脉阶段,Ⅲ—细晶石英阶段,Ⅳ—微(隐)晶石英阶段。
参考文献:
[1]阜山岩体(湖南境内)铀-铅锌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及远景评价研究.[R].
[2]湖南省平江县瑚佩—栗山矿区铜铅锌多金属矿普查报告.[R].
[3]湖南省平江县桃坪矿区下蛇形矿段铅锌铜矿详查报告.[R].
[4] 李昌元.湖南桃坪矿区某矿段铅锌矿成矿条件浅析.[J].价值工程. 2012, 31:317-319
[5] 陈如林.瑚珮―栗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地球,2014,(2):61-63.
[6] 何国锦.浙江西北银山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特征及成矿期次初步研究.[J].地球学报,2011,32(3):304-312.
[7] 尚浚,卢静文 .矿相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8] 袁见齐,朱上庆, 翟裕生 .矿床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铅锌矿床特征 篇12
阿尔金断裂东南缘片石山铅锌矿区位于阿尔金大断裂北侧,片石山南东部一带,阿尔金大断裂次级断裂从区内穿过。异常区内出露地层蓟县系木孜萨依组和金雁山组,异常区南部为第三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木孜萨依组(Jxmz)主要是一些轻变质的绢云母绿泥石英片岩、千枚岩、板岩、变质砂岩夹灰岩、大理岩化灰岩、石英砂岩等。金雁山组(Jxj)主要为灰岩、硅质灰岩、白云岩、鲕状灰岩夹千枚岩、板岩、砾岩。二者呈断层接触。第三系干柴沟组为红色砾岩、沙砾岩夹泥岩、碳质泥岩、石膏。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阿尔金断裂派生出的次级断裂,断裂性质均为逆断层,主要为北东向。受其影响,区内地层被挤压成岩片状。在中部发育一条断裂破碎带,近东西向展布。南部见山前断裂带,规模较大,为压剪性,走向北东向。中部见一条构造破碎带,走向近东西向,产状北倾,宽数百米,延长数公里。其中岩石主要为绢云片岩,受构造挤压变形强烈,蚀变极为发育。破碎带南部厚度约为20 m的强蚀变带,其中见强烈的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等蚀变,破碎带北部为蚀变的片岩。在强蚀变带之北侧发现铅锌矿化带,区内未见出露岩浆岩。
2 地球化学特征
2.1 地球化学背景
矿区内主要由Cu,Pb,Zn,Co和Mo异常组成,从各异常的特征来看,Pb元素的评序为1,该元素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异常极大值为异常下限的7.5倍;Cu,Zn,Co三元素的异常面积较小,评序属中、低等,但浓集趋势显著。三元素的异常中心与Pb套合较好,为同心异常。
异常区出露大量的碳酸盐岩,与典型的碳酸盐岩中的锌矿床(一般含多量的铅,少量铜)相比,该异常的重要指示元素Cu,Pb,Zn已具备,同时重砂测量在该异常也圈出铅矿物的高含量点,异常正好位于两条断裂的复合部位。该区具有中、低温热液型铅锌等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远景。
2.2 地化剖面异常特征
元素按∑NAP值排序为Sb,Pb,Cu,Ag,Zn,Au和Mo,也表现为高温—中温元素组合。主要成矿元素Sb,异常宽度为240 m,极大值7 411×10-6。
区内剖面显示为4个东西异常带,北边两条异常带元素组合较为简单,以铜为主;中间异常带元素组合复杂,地层出露较乱,充分说明中带热液活动强烈,同时受到南北两期热液活动的影响,成矿条件好,此区为找矿的有力地区;南边综合异常带以Ag,Sb为主,大多产在第四系地层中,找矿可能性不大。
3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3.1 物性特征
3.1.1 极化率特征
以铅锌矿石最高(8.02%);绢云石英片岩、砂质板岩次之(1.9%~1.86%);其余较低(1%以下),包括碳质片岩、石英岩、构造蚀变片岩、灰岩(见第81页表1)。
值得注意的是,在野外露头用“对称小四极”测定碳质片岩物性时幅频率较低,但在地表出露碳质片岩的地方如24点、58点、67点等做对称四极测量时,视电阻率变化不大,视幅频率到下部较高。推测在野外露头用“对称小四极”测定碳质片岩物性时,碳质片岩表层被风化所致。
3.1.2 电阻率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灰岩的几何均值最高;铅锌矿石、石英岩、砂质板岩次之;绢云石英片岩较低;碳质片岩、构造蚀变片岩最低。
通过对不同岩(矿)石类型,物性整理,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各方法物性参数的规律,一是各种岩(矿)石类型的电性特征区别明显,铅锌铜矿石为高极化率呈中等电阻;二是砂质板岩为中等极化率呈中等电阻,而绢云石英片岩中等极化率,呈低阻;石英岩低极化率呈中等电阻,灰岩为低极化率呈高阻;碳质片岩、构造蚀变片岩低极化率呈低阻。
3.2 物探成果资料分析
本次物探异常在剖面南部有一条梯度带反应较好,地质上与构造破碎带相吻合,化探异常在该带上反应较强,为成矿有利部位。区内经地化剖面在中部圈定了一条综合异常带,元素组合为Ag,Cu,Sb,Pb,Zn,As,异常呈南西—北东向带状,延伸稳定,成矿条件好,从地层分布看,异常区内地层复杂,岩性变化大,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其中Pb最高值达24 177×10-6,Cu最高值达12 557×10-6,Ag最高值达22 750×10-9,Sb最高值达7 411×10-6,异常反应较好。
矿区内测7条激电中梯剖面,分别在F剖面41~42点之间、H剖面27~34点之间,I剖面26点,K剖面55~76点之间。隐伏低阻高极化体多处,碳质片岩引起异常4处。在F剖面推测矿致异常1处,在41~42点之间;隐伏低阻高极化体4处,分别在16~27点、27~38点、38~57点、57~76点之间。在27~38点之间的视幅频率异常,AB/2为5 m出现高极化体,高极化体中心埋深在AB/2为250 m,推测为隐伏的低阻高极化体引起;在38~57点之间的视幅频率异常,在浅部异常中心在48点上,AB/2为10 m出现高极化体,高极化体中心埋深在AB/2为350 m,推测为隐伏的低阻高极化体引起;在57~76点之间的视幅频率异常,AB/2为15 m出现高极化体;在AB/2为250 m,视幅频率等值线形成一个高异常封闭圈,说明高极化体中心埋深AB/2为250 m。推测为隐伏的低阻高极化体引起。
以1∶20 000地化剖面测量综合异常D剖面片-AS7、B剖面片-AS3、E剖面片-AS12为主体,区内地层十分复杂,分布零乱,有构造蚀变片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等,显示区内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从异常分布看,分布范围不大,元素组合具有南北两个地球化学的元素组合特征,元素组合复杂,异常强度高,说明区内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可望找到大型银铜铅锌伴生的多金属矿床。
4 矿产特征
片石山铅锌矿点位于片石山地区,通过物化剖面测量,发现铜铅锌多金属矿化带1条,矿化带产于近东西向构造破碎带中,破碎带宽数百米,延长数公里,其中岩石主要为绢云片岩,受构造挤压变形强烈,蚀变极为发育。
破碎带南部强蚀变带的厚度约20 m,其中见强烈的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等蚀变,破碎带北部为蚀变的片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