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标志

2024-12-03

矿床标志(精选9篇)

矿床标志 篇1

摘要:结合实际, 谈谈钼镍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关键词:钼镍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湘西沉积型铝镍矿床处于扬子准地台的南缘, 与雪峰山地轴毗邻, 区域构造位置上属古丈复背斜北东端次一级构造。区域内镍、钼矿床赋存于寒武系下统与中上统的接触部位, 该层位岩性在平面上呈相变接触关系, 相变线沿六角庄、天门山、溪口一线大致呈北东方向展布。经已勘查的镍钼等矿区及区域化探等资料反映, 镍、钼矿床 (点) 及异常均位于该相变带内或沿相变带分布。矿区及已勘探的大浒矿区 (中型) 白竹峪矿段同属北东向沉积相变带的南东侧, 具有相同的沉积环境、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含矿岩系和成矿地质条件, 矿石类型、矿石组合及有用元素赋存状态可以类比。具备形成铝矿床的各种地质及地球化学条件。因此, 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和找矿分析具有一定找矿指导意义。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

矿区内出露有上震旦统及下寒武统。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黑色岩系中赋存有镍钼多元素矿化层, 该层是开展钼矿找矿的目的层。

1.1.1 震旦系上统灯影组

岩性以灰白色白云岩为主, 节理较发育。底部为薄层破碎泥质白云岩, 下部为鲕状、假鲕状白云岩, 中部为砾状白云岩, 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中一粗粒结晶自云岩, 顶部为含硅质白云岩;白云岩顶面可见到侵蚀坑洼和白云岩与上覆磷块岩之间的微角度不整合以及上覆岩层超覆等现象, 局部可见到褐铁矿的透镜体。厚320~400米。

1.1.2 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

a.含矿层, 厚2~6米。b.黑色页片状炭质页岩:间夹硅质团块和硅质粉砂质页岩, 风化后呈书页状, 厚3.28~6.00米。c.黑色板状炭质页岩:中厚层状、含硅质结核中含较多黄铁矿和海棉骨针化石, 风化后呈球形脱离, 厚8.0~10.0米。d.黑色薄层板状灰质页岩:其成分以泥质为主, 灰质、炭质次之, 具微层理构造, 风化后呈灰白色, 厚14~18米。

1.1.3 寒武系下统把榔组

下部为灰色、灰黄色水云母页岩, 泥质结构, 含有白云母及钙质结核, 页理不发育, 节理发育, 下部夹浅灰色白云质页岩条带;风化后为黄色碎片。厚约70~120米。上部为钙质页岩, 灰绿色, 其成分以泥质为主, 含白云母, 常夹有钙质结核和钙质透镜体, 其透镜体厚0.5~3米, 风化后成椭球状。厚约50~70米。

1.1.4 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

下段为灰色薄一中层泥质灰岩、中厚层灰岩, 厚116米;中段为含钾页岩 (白云岩、钙质页岩) , 含5.17%~6.49%, 厚26米;上段为灰岩及白云岩, 厚117米。

1.1.5 第四系 (Q)

为冲积层、残坡积层, 由前述地层基岩风化形成的碎片、砂泥砾石等组成, 厚0~20米。

1.2 构造

矿区位于古丈背斜北东倾没端的次一级向斜的南翼, 构造总体简单, 呈北倾的单斜层产出, 产状平缓, 倾角一般在10O~15O。在矿区南部, 断裂构造相对发育, 主要有北西西向的F5、北北东向的F2及北东向F6等断层。

1.3 岩浆岩

区内无岩浆岩体出露, 有轻微热液活动。

2 矿体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矿区在寒武系牛蹄塘组底部赋存钼、镍、钒、磷等矿产, 在震旦系上部分布有含磷条带白云岩, 局部富集成磷块岩透镜体。

含矿层由鳞片状黑色页岩和页片状炭质页岩组成, 经工程控制, 均有矿体分布, 厚度、品位变化较小, 相对稳定连续, 呈似层状分布。

2.2 矿石类型

已知矿石类型有以下5种。

2.2.1 磷块岩型的镍、钼贫矿石:

浅灰-黝黑色, 呈薄板状、致密块状, 间夹结核状、脉状隐晶质结构, 由胶磷矿 (60%~65%) , 氟磷灰石和炭磷灰石等 (5%~10%) , 石英、方解石等 (30%士) 组成。

2.2.2 褐铁矿:

土状疏松, 多孔状构造, 泥状-胶状结构, 主要由褐铁矿, 次为赤铁矿、水磷铝石及镍华、钼华等组成, 矿物成分变化较大, 呈囊状或鸡窝状不连续分布于氧化带中, 属次生淋滤矿石。

2.2.3 富含镍、钼的金属硫化物矿石:

呈铅灰色、灰黄色, 条带状或薄板状、透镜状, 断续分布于磷块岩与鳞片状黑色页岩之间, 金属矿物多呈胶状颗粒彼此嵌布, 由硫化镍矿物 (5%~15%) 钼集合体 (15%~25%) 、胶状黄铁矿 (35%~40%) 及磷质-硅泥质结核 (40%+-) 组成, 此种矿石分布不稳定, 变化很大, 但含Ni、Mo均达1%以上, 最高者含Ni 4.38%、Mo9、30%, 是矿段内唯一富矿石。

2.2.4 鳞片状镍钼矿石:

黑色、鳞片状或页片状构造, 泥质结构, 含硅质、磷质等结核和粉砂质透镜体, 矿石由2%~3%硫化镍矿物、2%~5%钼集合体矿物、8%~10%黄铁矿、80%~85%炭泥质加石英组成。

2.2.5 板状含镍铝矿石:

黑色、板状构造, 泥质结构, 由85%~90%的炭泥质、小于1%硫化镍矿物、1%左右钥集合体和7%~10%黄铁矿组成。镍钼含量变化大, 部分镍铂含量可达工业要求, 为矿段内次要矿石。

2.3 矿物成分

2.3.1 镍矿物:

主要镍硫物有二硫镍矿、硫铁镍矿、紫硫镍铁矿、辉砷镍矿, 多呈粒状、不规则粒状、短脉状, 与胶状黄铁矿一道形成“镍集合体”, 其主要是高度富集成层状或微薄的夹研 (即金属硫化物层) , 次为成环带状围绕磷片一硅泥质结构, 以皮壳状构成结核的外壳。

此外, 尚见有镍钒和碧钒两种表生矿物, 呈浅蓝绿色, 常成针状、粒状, 易溶于水。

2.3.2 铝矿物:

大部分为“钥集合体”, 钼主要呈非晶质或隐晶质状态的二硫化钼存在。钼集合体在矿层中呈不规则块状、透镜状, 少量脉状与胶状黄铁矿、镍矿物紧密共生, 构成其他矿物的基底, 一般粒度0.1~2.5毫米。

2.3.3 黄铁矿:

绝大部分形成粒状集合体或结核, 一般粒度0.01~0.5毫米;胶状者与镍钥紧密共生, 普遍含其他金属元素。其中含Ni0.17%~1.02%, Mo0.5%~1.60%, V 0.01%。

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 矿床成因

大浒矿区镍钼矿床, 主要产于寒武系牛蹄塘组黑色粘土岩相的底部, 从古地理环境分析, 可以说明当时该地区位于浅海陆棚的边缘地带。在黑色粘土岩相中, 经常可以观察到有大量的胶状黄铁矿和磷质结核, 以及各种有机物质, 同时经光谱和化学分析发现有丰富的金属元素Ni、Mo、V、P、U、Cu、Pb、Zn、As、Sb、Ti、Zr、Se稀土和铂族元素。据目前湘西北地区工作的资料, 多数地段所含元素含量有些差异, 大浒矿区镍钥矿床中除含Ni、Mo、V、P、U等主要元素外, 稀土元素中的La、Ce、Y, 铂族元素中的Pt、Pd、Os和稀散元素中的Se及贵重金属Ag等有一定含量。

在岩矿石鉴定中发现Ni通常以 (占镍总量的60%~70%) 呈胶状或不规则的粒状与胶状黄铁矿紧密共生。Mo大致呈Mo S状态与炭质和粘土类型物质等均匀混合成“钼集合体”。在矿层中常常可见到钼集合体与胶状结构的、Fe S的混合物出现。有时围绕于磷质一硅泥质结核的边缘分布, 构成结核的外壳。根据Ni、Mo元素主要以胶粒状富集于粘土岩相中, 且层位稳定、呈层状分布的特点, 说明它们的迁移和赋存状态都是作为胶粒吸附于粘土物质内进行的。当这些元素在迁移的过程中, 遇到合适的化学环境时, 便与粘土物质一起沉积于黑色页岩相中, 富集形成具有一定工业价值沉积矿床。

3.2 找矿标志

湘西北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下部的钼矿体, 具有一定成矿时期和稳定的、区域性的成矿层位和对应的成矿部位, 牛蹄塘组地层是钼矿找矿的地质前提。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地质矿产局403队.慈利县黄家棚矿区钼矿普查报告[R], 2009.

[2]付治国, 吕伟庆, 田修启等.东沟钼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因素研究[J].中国钼业, 2005, (5) .

矿床标志 篇2

沙子沟钨钼多金属矿床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沙子沟矿床是近年来在太仆寺旗新发现的一个中大型的钨钼多金属矿床,在详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后,认为该钨钼多金属矿床的控矿因素为区域性成矿的控矿作用、岩浆的专属性对钼矿床的控制作用、富泥质的顶盖围岩的`屏蔽作用、断裂构造的控制作用和钨钼在空间上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在该地区找同类钨钼矿床的主要找矿标志为围岩硅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萤石化、褐铁矿化以及NEE向的剪切断裂构造带和物化探异常,为区内找矿突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资料.

作 者:欧阳海松 刘珊 胡祥昭 吴翠华 李响 OUYANG Hai-song LIU Shan HU Xiang-zhao WU Cui-hua LI Xiang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刊 名:南方金属英文刊名:SOUTHERN METALS年,卷(期):2009“”(4)分类号:P61关键词:钨钼 控矿因素 找矿标志 断裂构造带 沙子沟 W-Mo polymetallic deposit ore-controlling factors prospecting indication fault zone Shazigou deposit

矿床标志 篇3

关键词:东山钨矿;控矿特征;找矿标志

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钨及其合金是现代工业、国防及高新技术应用中的极为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航天、原子能、船舶、汽车工业、电气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等诸多领域。各国对钨的需求逐年增长。我国是世界上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约占世界钨矿的90%以上,是世界公认的钨矿大国,具有左右国际市场的能力,是出口量大的优势矿种。截至2012年12月底,东山钨矿矿山保有资源储量钨矿石量54.7万吨,金属量3093吨,潜在价值约4.5亿元。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层

区域内地层出露较齐全,地槽、地台、地洼构造层均有发育。

1.2 区域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活动较强烈,岩性较为复杂。出露的岩体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多呈岩株状或岩脉状分布于通天庙穹窿核部及其西侧地区。

1.3 区域构造

区域内构造发育,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均有出露,不同方向的构造互相叠加改造。东西向构造为基底构造,表现为东西向的褶皱,后被南北向构造叠加改造,仅在通天庙穹窿核部露出构造形迹,其他地段均被地台盖层所履盖。南北向构造以褶皱为主,相间有南北向的区域性断裂,褶皱在区域中部(香花岭至大岭头),为一南北向背斜。

1.4 区域矿产

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钨矿是本区的重要矿产,强烈的岩浆活动为区内多种矿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区域内已发现具工业意义的矿产有W、Sn、Pb、Zn 等,如香花岭锡矿、深坑里、香花铺和东山钨矿。

2 矿区地质

2.1 矿区地层

矿区地层比较简单,为一套地台型沉积的碳酸盐岩夹含钙质砂页岩。地层岩性由新至老为:下石炭统石磴子组(C1d) 、下石炭统孟公坳组(Clm) 、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D3x) 、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D3s) 、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D2q)。

2.2 矿区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为黑云母花岗岩,侵位于燕山早期,以岩株的形式产出,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为白钨矿的成矿母岩。从矿床产出与岩体的空间关系以及矿床成因分析,尖峰岭花岗岩对白钨矿床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2.3 矿区构造

矿区构造比较复杂,不同方向的构造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矿区控岩控矿构造系统。现将其特征分述如下:

2.3.1褶皱

矿区褶皱不甚发育,规模较大的为尖峰岭背斜。该背斜轴向近南北,向南倾伏,核部地层为泥盆系中、上统,两翼为石炭系地层。尖峰岭花岗岩沿背斜轴部侵入,东山白钨矿位于该背斜的东翼。

2.3.2断层

矿区断层较发育,规模大小悬殊,大者沿走向延长1000余米,小的沿走向长仅数十米。按走向将矿区断层分为近南北向、北西向、北北东向等。

2.4 围岩蚀变

该矿床形成与岩浆热液充填交代有关,围岩蚀变现象较普通,蚀变类型也较多。常见的围岩蚀变有:大理岩化、萤石化、硅化、绿泥石化。

2.5 矿体特征

矿体的赋存空间是受构造控制的。在东山白钨矿,控制矿体产出的构造条件是古岩溶构造和岩浆侵入时的断裂构造。主矿体在剖面上的形态变化很大:在中部地段,矿体形态基本相似,均呈“手掌状”,只是“掌”的大小不同;往南北两端,矿体规模逐渐变小,形态变得简单,直至变为一简单的脉状。

2.6 矿物组成

矿体中主要有用矿物组分为白钨矿,伴生的金属矿物有毒砂、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

其中白钨矿呈白色,肉眼难以鉴别,在紫外灯下,发出萤光。晶形完好的有四方双锥,晶面有斜条纹。一般呈半自形晶或他形晶,颗颗大小不等,呈不规则粒状集合体。

3 矿床控制特征

3.1矿床成因

矿床中矿体产在黑云母岩体外接触带,这一成矿构造组合形式与矿区构造变形有密切关系。第一,是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构造叠加形成穹窿构造,为在其边缘形成断裂和尖峰岭花岗岩侵位提供了条件,没有构造变形,就不会有成矿前提。第二,构造变形和岩浆的侵入,使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具复杂的形态,接触面形态越复杂对成矿越有利。矿体主要产在岩体接触面产状变化部位,特别是由陡变缓的下凹部位,其原因是这一部位有利于矿液的聚集,为成矿提供有足够的交换反应时间。第三,岩浆的侵入,具有较大的动力,使外接触带受到垂向上的直剪而形成张扭性断裂,正是这些断裂为岩浆期后含矿热液的运移和充填交代提供了空间,使矿体沿这类断裂分布。

由矿床和矿体地质以及矿物组合形式分析,该矿床是一个与尖峰花岗岩密切相关的热液充填交代型白钨矿床。

3.2矿化富集规律

在分析控矿因素、总结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对东山白钨矿白钨矿化富集规律有以下认识:

(1)矿化富集于接触带由陡变缓的凹部。在这一部位,矿液流速变慢,流动方向也发生改变,由一个方向变为多个方向。这样有利于矿液在该部位缓慢聚集,充分交代形成白钨矿体。

(2)工业矿体形成于花岗岩与围岩(碳酸盐岩)接触的外带,尤其是接触带,矿体厚度大,品位高。

(3)围岩条件与成矿有密切关系,如接触带附近为泥盆系上统大理岩、白云质灰岩,则可形成较好的工业矿体。

(4)成矿具多阶段性,在外接触带及其附近,由岩浆上侵产生的垂向直剪作用而形成的张扭性断裂,是矿化充填交代的最佳部位,一般可形成大而富的白钨矿体。

(5)矿体上部多具分枝现象,往下部矿体形态逐渐变得规则,到靠近接触界面的部位,矿体变为一厚大的透镜体,WO3的含量也增高。

(6)白钨矿化与萤石关系密切,一般是白钨-萤石矿化地段,矿体规模大,WO3平均含量高。

4 找矿标志

找矿标志能直接或间接地指示矿床或矿体存在或可能存在。对于一个矿床或矿体,相伴有特定的找矿标志。正确认识一个矿区的找矿标志,对指导找矿具有实际意义。东山白钨矿是一个热液充填交代型白钨矿床,矿床在形成过程中或成矿以后,在矿体露头或矿体附近,有种种迹象显示矿体的存在。这些迹象可作为直接或间接的找矿标志。

(1)岩体接触带

岩体接触带是间接找矿标志。东山白钨矿白钨矿体均产在接触带的外带,顺着接触带的外带找矿就有可能找到白钨矿体。

(2)萤石化

接触带附近有萤石出现,也是一种间接找矿标志,从成矿的角度,出现萤石,表明在其附近有过成矿作用。

(3)大理岩化

大理岩化也是一种间接找矿标志。表明有大理岩的地段,距花岗岩不远,两者间必有接触带存在。

(4)原生晕异常

也是一种间接的找矿标志。矿床(矿体)在形成过程中,或多或少有部分成矿元素与挥发组分一起向围岩中扩散,尤其是在原生矿体的顶部,易形成成矿元素晕圈。

参考文献

[1] 徐耀鉴,黄满湘. 湖南东山钨矿控矿构造条件及成矿预测研究[J ].湖南省有色金属,2009,04 :47-48.

矿床标志 篇4

1成矿地质环境

1.1地层。主要为下寒武统铅山组, 矿床明显受地层控制。主要岩性为白云质大理岩、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

1.2构造。铅山组地层构成矿区内的复式褶皱和与其伴生的多组断裂, 形成了矿区基本构造框架。其中复式褶皱的主体为铅山背斜, 该背斜轴部被岩体侵入, 造成铅山组地层出露不完整。该背斜西翼岩性为碎屑岩, 倾向西, 片理发育, 东翼岩性为碳酸盐岩, 倾向东。两翼的倾角均较大。矿区内断裂相当发育, 以南北向为主, 北西向和北东向次之。

1.3侵入岩。矿区出露晚三叠世花岗岩类及奥陶纪混染花岗岩。晚三叠世花岗岩类在矿区内多呈岩株状及脉状。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 此外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奥陶纪混染花岗岩为椭圆状和不规则状, 呈残留体分布于晚三叠世花岗岩体内。在该岩体内部和边部可见大量残留变质岩块岩体普遍见同化混染现象, 特别其边缘相同化混染程度最高。岩性主要为似斑状混染花岗岩。此外沿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与铅山组碳酸盐岩的接触带有呈脉状产出的花岗斑岩和辉绿玢岩。与成矿有关的小西林岩体花岗岩类Si O2含量平均70.39%, K2O+Na2O平均7.50%, Na/K平均0.87, 显示高酸度和富钾特征。此外具有较高的铝指数 (平均1.07) 和较低的钙指数 (平均0.24) 及较高的锶初始比值 (0.7090-0.7031) , 表明它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与上述花岗岩有成因联系的花岗斑岩是晚三叠世重熔岩浆在其演化较晚阶段分异派生而成, 更加富硅、钾和低钠。花岗斑岩中铅、锌含量较高;花岗斑岩是矿体的直接围岩, 矿体多赋存在距花岗斑岩体与围岩接触带100m范围内, 均显示花岗斑岩与成矿关系密切。

2矿床组合、分布及产状

小西林矿床主要由Ⅰ号和Ⅴ号两个矿体组成, 分布在南北长1800米, 东西宽200米的范围之内, 矿体严格受断裂带控制。矿体围岩主要为铅山组的白云质大理岩和沿破碎带充填的辉绿玢岩。Ⅰ号矿体是主矿体, 由一个巨大不规则的板状矿体和十几个规模较小的隐伏矿体组成。矿体产于辉绿玢岩与白云石大理岩接触的构造破碎带中, 总体走向近南北, 倾向东, 倾角70-80°。矿体上盘与白云质大理岩接触, 上界面多呈舒缓波状。矿体的下盘为辉绿玢岩, 界面较陡近直立。矿体大多在构造破碎带产状变化处变厚并且出现分支矿体。这些分枝矿体一般几米至290米不等, 多呈脉状或透镜状。矿体地表出露长500余米, 厚度最小为2米, 最大可达45米, 一般厚为10-15米, 向下延深达500米。矿体在走向上基本连续, 在180米中段以下, 分成两个或三个矿体并自行尖灭, 尖灭后又有独立矿体产出, 向南侧伏。在主矿体上盘白云质大理岩碎裂强烈部位, 矿液沿劈理及裂隙贯入, 形成细脉浸染状矿体和网脉状矿体。在构造角砾岩中矿液沿裂隙充填胶结白云岩角砾, 则形成角砾状矿石。在矿区南部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的构造角砾岩中, 矿液沿裂隙充填胶结花岗岩角砾, 同样形成角砾状矿体。

3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以磁黄铁矿为主, 其次是闪锌矿、黄铁矿、磁铁矿及方铅矿, 并见少量毒砂、黝铜矿和黄铜矿等。脉石矿物见长石、阳起石、绿帘石、石英、绿泥石、白云母、方解石及黑云母等。矿石的结构见交代残余、压碎、胶状、文象、乳滴、半自形粒状、他形粒状结构等。矿石构造见角砾状、浸染状、条带状及块状等四种。

4矿化阶段及分布

成矿分2期5个阶段。早期为氧化物成矿期, 以磁铁矿化为主分2个成矿阶段: (1) 是形成粗粒菱铁矿、锰菱铁矿和磁铁矿等铁矿化的主要阶段, 呈立方体或等轴状的半自形-自形晶; (2) 是形成细粒磁铁矿的阶段, 呈立方体状的半自形-自形晶, 同时生成少量黄铁矿、毒砂和白铁矿等。晚期形成金属硫化物, 并与部分蚀变伴生, 如绢云母化和硅化, 该期分3个成矿阶段: (1) 主要是磁黄铁矿化, 并见极少量黄铜矿化; (2) 生成黄铜矿化、闪锌矿化和方铅矿化等, 并见少量黄铁矿化, 这是主成矿阶段。 (3) 以方铅矿化和黝铜矿化为主, 伴生银矿化。

5围岩蚀变

主要为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和铁锰碳酸盐化等, 此外见有石榴石、阳起石、透闪石、电气石等零星的蚀变矿物。南沟地段尚见矽卡岩化和高岭土化。 (1) 硅化:较普遍, 常见于白云质结晶灰岩和花岗斑岩中, 可分为强硅化和弱硅化二种。 (2) 绢云母化:主要发育在矿体附近的花岗岩和泥质页岩中。绢云母化常与弱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相伴生。 (3) 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常见于矿体上盘内泥质页岩和下盘内中-基性脉岩及花岗斑岩中。常与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密切伴生。 (4) 碳酸盐化:是较晚期生成, 分布极为广泛的蚀变作用, 尤其在辉绿玢岩、白云质结晶灰岩中更为发育。碳酸盐化与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黄铁矿化密切共生。 (5) 铁锰碳酸盐化:见于矿化带、矿体夹层或矿体顶、底板白云质结晶灰岩中。铁锰碳酸盐化与硅化、碳酸盐化密切伴生。 (6) 矽卡岩化:仅见南沟地段Ⅸ号矿体顶板煌斑岩中, 经蚀变成为尖晶石透闪石矽卡岩和尖晶石绿帘石石榴子石矽卡岩。

6矿化蚀变带划分及分布

根据上述围岩蚀变的分布与矿体或侵入接触带的关系, 对铅山地段Ⅰ、Ⅱ、Ⅲ号矿体附近的围岩蚀变进行分带如下 (由内接触带至外接触带的顺序) : (1) 内蚀变带:绢云母化带、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带、强硅化绿泥石化带。 (2) 中带碳酸盐化、绿泥石化、辉绿玢岩或侵入接触界线。 (3) 外接触带:强硅化带、弱硅化铁锰碳酸盐化带、碳酸盐化弱硅化带。

7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矿区的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的Te、Ni、Se、Co等元素的含量较低, Ni和Co元素含量均为5×10-6, 而且波动不大。Co/Ni的比值都是1, 具有典型岩浆热液型矿床的特征;而Te和Se元素含量较低呈现出本矿床具有沉积矿床的特征, 说明围岩是部分成矿物质的来源。本矿床内硫同位素组成差别不明显, 均在1.5-5.5, 具良好的塔式效应, 说明岩浆是成矿物质的来源。从矿物测试结果看, δ34S值随着矿物结晶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说明硫同位素在成矿过程中已达到平衡, 这样矿床内黄铁矿的δ34S=4.6‰值就大致等于成矿溶液的总硫值。而花岗岩浆相关的硫化物矿床的δ34S值大多在+4‰左右, 因此可以得出矿床的形成与花岗岩浆有关。三叠纪花岗岩和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完全一致, 说明二者的U-Th-Pb演化体系相同, 而奥陶纪花岗岩、铅山组地层与矿石铅同位素的组成均不一样, 显示晚三叠世花岗岩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 小西林铅锌矿床是与晚三叠世花岗岩有关的中高温-低温岩浆热液矿床。

8找矿标志

8.1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 (有时边缘受围岩的混染而成混染花岗岩) 与早寒武世铅山组富镁碳酸盐侵入接触带。

8.2沿侵入接触带断裂构造矿化地段。

8.3沿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化、硅化、绢英岩化等热液蚀变。

8.4具有明显的化探异常分带, 同时铅、锌元素异常值较高地带。

矿床标志 篇5

1 矿区地质概况

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从老至新有下古生界中奥陶统铜山组三段, 多宝山组一、二、三段, 上奥陶统爱辉组, 下志留统黄花沟组,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与成矿有关的多宝山组主要为一套滨海-浅海相中生火山碎屑岩、熔岩、火山-沉积碎屑岩组合, 其岩性复杂纵横向变化大为其特点。其中多宝山组一段主要分布在矿区北西、南西和北东端零星分布。岩性主要为安山质凝灰岩、含砾安山质凝灰岩、凝灰岩及安山岩, Ⅰ、Ⅱ号金矿带大部分矿体分布于该段岩石中。多宝山组二段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 呈北西向长条带状分布, 岩性主要为安山质凝灰岩, 安山质层状凝灰岩、安山岩, 控制了Ⅱ号金矿带的部分金矿体, 为矿区主要赋矿围岩, 矿区共分三个金矿带, 其中Ⅱ号金矿带是矿区最主要的矿带, 集中分布了矿区绝大部分金矿体。多宝山组三段主要分布在矿区北东部, 岩性主要为英安质凝灰岩、安山质凝灰岩、含砾安山质凝灰岩及安山岩, Ⅱ号金矿带南部矿体赋存于该段。

侵入岩:矿区侵入岩种类比较单一, 主要为燕山早期闪长岩、闪长玢岩, 分布矿区南部、出露面积1.8平方千米, 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矿区侵入岩体按产状和产出状态划分为中深成侵入体、浅成侵入体和超浅成侵入体。中涤成侵入体为呈岩株状产出的闪长岩体, 它与岩金成矿关系密切, 是一成矿岩体, 地表为不规则椭圆形, 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 面积约1.8平方千米。岩体侵入于多宝山组二、三段火山岩中, 与围岩接触面呈牙交错状。在岩体中部有一围岩悬垂体落入岩本中, 其深度超过300m, 该悬垂为成矿最佳部位。岩体与围岩接触部位的内接触带原生节理 (S、Q、L) 比较发育, 为成矿和热液蚀变提供了有利构造空间。主岩体的北、南和西北部Ⅰ号矿带均有与主岩体类似的小沟长岩体, 推测与主岩体属同源同期的深部分枝上侵岩体的地表出露部分, 与成矿均有密切关系。

浅成脉状侵入体有闪长玢岩, 煌斑岩。超浅成侵入体有次安山岩, 属中奥陶世火山喷发晚期产物。

构造:a.控岩构造:根据争光岩体形态与围岩犬牙交错接触关系判断, 该岩体沿北东、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和争光向斜轴部张性空间主动就位形成的。b.控矿构造:矿区位于三矿沟-多宝山-裸河北西向深断裂东南端, 控制矿带的构造为北东和北西断裂交汇构造。控制矿体的主要构呈接触构造, 次要构造是与北西向向斜轴近直交的北东向张性构造。接触构造主要是在Ⅱ号矿带闪长岩体与围岩间发生的侵入接触构造。

2 矿床成因的探讨

2.1 控矿基本因素分析:a.原始闪长岩及围岩中金背景含量

与赋存金矿体的同类岩石金品位之间存在消长关系反映高背景围岩对成矿有利。见表1。

从表1可见, 除绢云绿泥岩 (炭质板岩) 统计数偏少, 不具代表性外, 其余各类岩石均具代表性, 说明赋存金矿体的各类岩石与同类岩石的金背景值存在正相关关系。推测金矿体的形成与闪长岩岩浆期后热液对围岩的长期渗透交代使金不断从围岩中析出并富集有密切关系。

b.矿体群在空间上分布在闪长岩体内外接触带处。特别是围岩在平面上呈半岛状深入闪长岩中, 在垂向上呈悬垂体 (捕虏体) 落入闪长岩中的内外接触带部位, 对成矿十分有利。原大矿体和富矿体主要集中在该部位, 反映闪长岩岩浆主动侵位活动是控制本矿床形成的最有利条件之一。

c.岩浆主动侵位所形成的接触构造系统是控矿的主要构造。主动侵位的闪长岩浆首先对围岩施加强大压力, 特别是半岛状和悬垂体状围岩受压力最强, 造成围岩破碎更强。当岩浆结晶冷凝后由于体积收缩在闪长岩体内接触带处形成大量原生节理[层节理 (L) 、纵节理 (S) 、横节理 (Q) ], 并带动破碎围岩的节理裂隙系统由压性变成张性, 产生扩容作用, 含矿热液向扩容和压力降低空间集中富集成矿。

2.2 含矿热液成分, 性质和成矿温度

利用热液蚀变种类和交代顺序确定的热液成分有Si4+、AI3+、Fe2+、Ca2+、Mg2+、Na+、K+、S2-、H+、CO32-、C4+和成矿金属离子:Zn2+、Pb2+、Cu2+、Ag+、Au3+、As5+、As3-等。

从部分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资料大致确定热溶体成分, 见表2。

从表2中成分与一般热液矿床成分相比较可见包裹体成分特点是SO42+、K+、CH4、C2H6较高, 缺乏CA2+、F-、CI-等成分。从总的成分分析, 热流体中含挥发分较高, 一但成矿系统受构造破坏, 挥发分很快散失, 改变成矿物化条件使成矿热流浓度和金属离子浓度很快增高, 促进成砂金属的沉淀。

成矿热液开始为酸性, 热液中H+浓度较高, 随着羟基矿物的形成消耗大量H+使热液变为弱酸性或中性, 并有硫化物沉淀。最后残余热液变为弱碱性或碱性, 形成大量碳酸盐矿物。成矿热液开始含氧较高, 由于氧的消耗, 使硫的浓度增加逐渐过渡到硫化物还原阶段 (主成矿阶段) , 最后残余热液中氧化物和含氧盐增高。又变为氧化环境, 不利成矿。流体包裹体均-温度为98°~178°C, 为低温热液。

综合以上矿区地质特征, 闪长岩岩浆的主动侵位和所含大量挥发分的期后热液是成矿主因。所以本矿床的成因类型应为与闪长岩岩浆侵入有关的低温热液型岩金矿床。

3 矿床找矿标志

3.1 地质标志

地层与岩石:中奥陶统多宝山组第二、三段的安山质凝灰岩、绢云绿泥板岩 (炭质板岩) 和安山岩。

侵入岩:燕山早期闪长岩, 呈岩株产出, 岩体面积不大。

控矿构造:主要控矿构造是闪长岩与多宝山组相接触的接触构造。特别是地层的悬垂体 (捕虏体) 构造。次要控制构造是垂直于背向斜走向的北东向横张裂隙系统和追踪张裂隙系统。

围岩蚀变:近矿围岩蚀变为黄铁绢英岩化;远矿为青盘岩化, 范围比较广。

3.2 地球化学标志:

土壤和岩石地球化学异常以Au、Ag、As元素为主, 其中Au具内、中、外带, 伴生组合异常有Cu、Pb、Zn、Sb等。

3.3 地球物理标标志

正负磁场梯度带及其附近低磁区, 激电联剖反交点异常, 为金矿体赋存范围。氧化矿体表现为高阻中等极化, 原生矿体表现为低阻高极化的异常特征。

摘要:争光岩金矿床是一重要岩金矿床.研究探讨其成因和找矿标志对今后寻找类似矿床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争光岩金矿床闪长岩岩浆主动侵位和所含大量挥发分的期后热流是成矿主因, 其成因类型为与闪长岩岩浆侵入有关的低温热型岩金矿床。找矿标志从地质条件方面指出了控矿层为中奥陶统多宝山组中性熔岩及其凝灰岩和炭质板岩;侵入体为燕山早期闪长岩;控矿构造主要接触构造。此处, 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方面也指出了含矿异常特征。

矿床标志 篇6

隆林县位于广西西北部, 境内富含丰富的矿产资源, 矿产具有种类多、储量大的特点。探明的矿产种类有锑、黄金、煤、水晶、石灰石等, 其中锑矿蕴藏量达6.3万吨。龙滩锑矿床位于广西南丹-河池多金属矿带北部, 呈北西向展布, 是一种似层状整合型锑铅硫盐类岩床。矿田地层为泥盆系-三叠系复合出露, 岩性包括细碎屑岩、硅质岩、碳酸盐岩。富含锑矿的岩系为硅质岩和礁灰岩, 矿体形态比较复杂、纵向变化幅度不大、横向很不稳定, 整体的形态像一个弯曲的莲藕。龙滩锑矿床的锑矿呈陡倾斜形, 产生于龙滩断裂破碎带中, 矿脉走向长800米, 沿倾向延伸400米, 矿的厚度0.23~23.12米, 平均锑矿品位为4.64%。龙滩锑矿床是一种中性的锑矿床, 在桂西北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探究龙滩锑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对充分开发隆林县乃至桂西北地区的锑矿的矿产资源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广西隆林县龙滩锑矿床的地质特征

1.1 广西隆林县龙滩锑矿床成矿的地质背景

龙滩锑矿床的锑矿主要出露在上古生成地层, 其中以中泥盆系地层和下泥盆系地层的出露最全、分布最广、沉积厚度最大。在龙滩箱奘背斜轴的位置, 零星出露了奥陶系地层、中志留系地层和下志留系地层的锑矿, 矿床两翼的锑矿由上泥盆系地层和二叠系地层出露。其中, 下泥盆系地层为陆源滨海相沉积、中泥盆系地层为浅海-滨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黏土岩沉积。上泥盆系地层由浅海-滨海相碳酸盐岩沉积。龙滩锑矿床富矿层的地层厚度为200~989米, 富含锑矿的矿石岩性是石英砂岩、砂岩、钙质粉砂岩。龙滩锑矿床内的岩浆岩并不出露锑矿石。龙滩锑矿床的构造以断裂发育为主, 按照断裂结构的展布可以分为NNW、NNE、NWW、NEE四个区域。NNW区域以断土断层、龙滩断层为代表, 属于区域性成矿、控矿的构造, 决定了龙滩锑矿床东南边缘的锑、汞、铅锌等其他内生金属的矿产分布。NNE区域位于龙滩锑矿床的南部, 沿断裂带区域内有较好的锑、汞、铅锌的金异常和矿化显示。NWW区域和NEE区域是龙滩中型锑矿床的主要容矿构造, 在这两个区域内地层的断裂性质和活动强度决定了锑矿床锑矿化的强度和产出。从断层中心到断层带再到断层上下盘, 龙滩锑矿床的锑矿化体产出由复杂型锑矿化体变为细脉、侵染状锑矿化体再变为单一型锑矿化体。

1.2 广西隆林县龙滩锑矿床的地质特征

1.2.1 龙滩锑矿床的地层特征

(一) 区域地层

下古生界寒武系 (∈) 仅见中统, 为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相沉积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少量泥页岩、硅质岩、粉砂岩等, 未见底界, 岩石普遍区域浅变质。主要分布在蛇场、新州、德峨等短轴背斜的核部。

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为浅海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台间海槽相, 类型多样, 沉积相在垂直和侧向变化较大。主要分布于各短轴背斜及穹隙的核部和翼部。其中泥盆系下统郁江组 (D1y) 与下伏寒武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泥质粉砂岩、页岩、泥灰岩;中统东岗岭组 (D2d) 及上统榴江组 (D3l) 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扁豆状灰岩、鲕状灰岩。石炭系为泥质灰岩、生物屑灰岩。下统局部地区为粉砂岩、硅质岩、泥岩。石炭系 (C) 岩层与下伏泥盆系为假整合接触。二叠系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 夹硅质条带及结核。二叠统 (P) 为硅质岩、灰岩、沙泥岩, 局部夹沉凝灰岩, 凝灰熔岩。上、下二叠统局部呈假整合接触。

中生界三叠系 (T) 仅见中、下统, 出露面积广, 广泛分布于各穹隆的周边, 为台地前缘斜坡-槽盆相。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细砂岩、泥岩、泥灰岩、火山凝灰岩。浊积岩特征明显, 鲍玛层序发育, 与下伏二叠系地层假整合接触。

本区自寒武系中统到中三叠统地层中均有锑矿产出, 但在下泥盆系郁江组 (D1y) 及中、下三叠统百逢组 (T2b) 碎屑岩中产出较多, 尤以下泥盆统郁江组 (D1y) 底部最为重要。目前已发现的矿床及矿点多分布在二层位中。郁江组的泥质细碎屑岩、百逢组的含凝灰质细碎屑岩是区内主要的含矿岩系。

(2) 矿区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三迭系下统罗楼群 (T1l) 和中统板纳组 (T2b) , 为一套台地前缘斜坡-槽盆相。浊积岩特征明显, 鲍玛层序发育, 与下伏二叠系地层假整合接触。

罗楼群 (T1l) :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粉砂岩夹泥灰岩, 岩层中普遍夹火山凝灰岩。主要分布于矿区北-中部。根据其岩性变化可分为三段;罗楼群第一段 (T1l1) :上部以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为主, 下部砂岩夹泥岩及泥灰岩。分布于矿区北部, 其中:泥岩呈灰绿色, 风化呈灰黄色, 泥质结构, 薄层状, 主要成分为泥质物, 见少许鳞片状绢云母。粉砂岩呈灰绿色, 粉砂质结构, 薄-中厚层状, 主要成分为石英质。

砂岩呈灰绿色, 风化呈黄绿色, 中粒结构, 中厚层状, 主要成分为石英质, 次为长石。罗楼群第二段 (T1l2) :上部粉砂岩夹泥岩, 下部以钙质砂岩为主。分布于矿区中部。其中:粉砂岩呈灰色, 粉砂质结构, 薄-中厚层状, 主要成分为石英质, 普遍含碳质及钙质。碳质呈条约状, 层理清晰。钙质为方解石, 集合体呈细脉或角砾状。钙质砂岩呈灰绿色, 风化呈黄绿色, 中粒结构, 厚层状, 主要成分为石英质, 含钙质 (方解石) 团包, 地表多已风化流失。

罗楼群第三段 (T1l3) :是矿区的主要赋矿层位。以粉砂岩、泥岩为主, 局部夹灰岩和泥灰岩。分布于矿区中部, 其中:粉砂岩呈灰色, 粉砂质结构, 中厚层状, 主要成分为石英质, 次为泥质、方解石。当泥质、方解石达一定含量时定名为泥质粉砂岩或钙质粉砂岩。泥岩呈灰绿色, 风化呈灰黄色, 泥质结构, 薄层状, 主要成分为粘土质, 含少许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灰岩呈灰色, 微晶镶嵌结构, 薄-中厚层状, 主要成分为方解石, 少量为泥质。当泥质含量较高时定名为泥灰岩。

中统板纳组 (T2b) :岩性为细砂岩夹粉砂岩、泥岩, 局部夹泥灰岩透镜体。根据其岩性变化可分为两段;板纳组第一段 (T2b1) :岩性为砂岩夹粉砂岩。

砂岩呈灰-灰绿色, 细-中粒结构, 薄-中厚层状, 主要成分为石英质, 次为长石, 局部泥质含量较高, 构成泥质砂岩。粉砂岩呈灰色, 粉砂质结构, 薄-中厚层状, 主要成分为石英质。板纳组第二段 (T2b2) :岩性为砂岩夹粉砂岩、泥岩, 局部夹泥灰岩透镜体。砂岩呈灰色, 风化后呈黄绿色, 细-中粒结构, 厚层状, 主要成分为石英质, 次为长石及少量白云母。泥岩多已风化呈土黄色, 泥质结构, 薄层状, 主要成分为粘土质, 局部含砂质团包, 团包呈球状风化。

1.2.2 龙滩锑矿床的构造特征

龙滩锑矿床位于南丹-河池多金属地带的北部, 区域内地层呈一单斜, 沿北西方向展布。在局部区域内有由于起伏形成的小的背斜和向斜。龙滩锑矿床断裂构造为发育一组与龙滩断裂相伴生的次级断裂。导矿、控矿的构造为龙滩断裂, 容矿构造是与龙滩断裂相伴生的次级断裂。龙滩锑矿床的区域范围内没有发现岩浆岩活动以及岩脉出露。

1.2.3 龙滩锑矿床的矿脉产状以及出矿规模特征

龙滩锑矿床是由10条含矿断裂组成的一条矿脉带, 每条含矿断裂组按北西走向、南东倾向、倾角为56°~80°, 彼此大致平行地展布。含矿断裂组与龙滩断裂呈锐角相交, 交角在0°~15°之间, 与地层的走向相一致。矿脉的长度在800米左右, 矿化段的长度在150~280米之间, 矿脉之间的距离在6~25米之间, 其中以2号、3号、5号矿脉的规模较大。单个矿脉的长度约为10~58米, 矿的厚度0.23~23.12米, 平均锑矿品位为4.64%。矿体主要呈现以不连续的脉状、扁豆、透镜体状分布在断裂层的破碎带中, 零星的以侵染状、网脉状充填在断裂层破碎带顶底板的节理、缝隙中。

1.2.4 龙滩锑矿床的围岩蚀变特征

龙滩锑矿床的围岩蚀变的强度不高, 种类较单一, 主要为硅化、碳酸盐脉化, 零星伴有黄铁矿化、重晶石化以及碳化。围岩蚀变以填充的形式为主, 具有空间分带的特点。内带矿体的蚀变表现为强硅化;中带近矿围岩的蚀变表现为硅化和方解石化;外带远矿的围岩蚀变表现为方解石化。内带的蚀变形成温度平均为308℃, 中带的平均温度为291℃, 外带的平均温度为240℃。从蚀变的空间分带看, 龙滩锑矿床的围岩蚀变内带与锑矿体的产出一致, 以硅化为主;中带的围岩蚀变分布在矿体两侧, 一般距离矿体12~40米, 以发育碳酸盐化为主;外带的围岩蚀变的范围比中带和内带的都广, 以发育黄铁矿化为主。

1.2.5 龙滩锑矿床的矿物成分和矿石结构特征

龙滩锑矿床的矿物成分较为简单, 主要矿物是辉锑矿。脉石矿物以石英石为主, 伴有少量的长石、白云石, 矿石的类型为单一石英-辉锑矿矿石。矿石的结构包括他型粒状结构以及充填交代结构两种, 以角砾状、细脉状、侵染状等构造组成锑矿体。综上所述, 龙滩锑矿床的地质特征为:其一, 严格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 矿化集中在断裂地层的交汇处。其二, 锑矿出的矿化与地层的岩性有很大的关联性, 大部分的锑矿体富集在石英岩状砂岩和板岩的互层中。其三, 龙滩锑矿床的矿化不连续, 分支的复合地带的锑矿体的含量较高。其四, 龙滩锑矿床的矿体倾向延伸要比走向延伸要大。其五, 含矿断裂的压扭性造成大部分锑矿石呈现角砾状、网格状的构造, 高品位的块状锑矿石较为少见。

2 广西隆林县龙滩锑矿床的找矿标志

2.1 广西隆林县龙滩锑矿床的成矿模式

广西隆林县的龙滩锑矿床在成矿原因上, 有相同的控矿因素。即是受到矿床区域内的构造、地层、岩相以及岩性的共同控制。龙滩的一单斜决定了矿田内矿床的展布以及主构造格架。矿床的断裂发育构造是龙滩锑矿床的主控矿因素, 提供了含矿热液所需的驱动力、热源、运移通道和沉淀空间。早古生成时期, 富含锑的高背景地层遭受了强烈的风化腐蚀, 这个过程提供了龙滩锑矿床形成的物源基础。随后的龙滩锑矿床区域的台地深水小盆地环境, 海水的能量较低, 有利于高背景含锑地层的沉积以及锑质的进一步富集。由于以石英砂岩为主要碎屑岩的孔隙较大, 富锑地层垂直节理发育, 大气的降水以及层间裂隙水不断向下渗透, 这就形成了最初的含矿流体。这些含矿流体在流经富含锑质的地层时, 在渗透环流的不断作用下, 过滤萃取了大量成矿物质, 并带入了一定易溶的卤族元素, 这些矿化浓度较高的热卤水成矿流体最终赋存于地层深部。最后在构造动力的强烈驱动下, 赋存在深部的矿体流沿着断裂层构造系统不断向上迁移, 在压力环境、温度环境急剧变化的断裂破碎带、层间破碎带剥离空间并以沉淀的形式析出。以上就是广西隆林县龙滩锑矿床的成矿模式。

2.2 广西隆林县龙滩锑矿床的找矿标志

依据龙滩锑矿床的成矿模式, 可以把以下的要素作为其找矿标志。其一, 厚度在500米以上、剥蚀程度下泥盆系地层、中泥盆系地层以及志留系地层构成的地段是最佳找矿靶区。其二, 龙滩锑矿床的背斜轴部沿NNW或NWW向断层和其他断裂构造交汇处以及主断裂区旁侧的断裂发育构造区域也是龙滩锑矿床的找矿标志之一。其三, 石英砂岩、砂岩、钙质粉砂岩为主岩性带也是龙滩锑矿床的找矿标志。其四, 具备台地相深水盆地或者沟槽的古地理环境的区域通常富含锑矿体。其五, 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碳化围岩蚀变组合发育和强硅化围岩蚀变的地带容易形成锑矿体。其六, NNW向断裂层的区域出现异常展布, 一般是高阻硅化带的空间分布地带, 富含大量的锑矿体。其七, 锑-汞-砷-钼组合的异常发育, 并且能较好地套合地球电化学锑异常和热汞释异常的地带也是锑矿体富集的区域。其八, 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探测出线性构造和环境构造相叠加区域来找寻广西隆林县的锑矿床。

摘要:广西隆林县龙滩锑矿床是一个中型锑矿床, 是桂西地区主要锑矿床类型之一。文章探究了广西隆林县龙滩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的地质特征及依据其成矿模式的找矿标志, 对在桂西及邻近地区找寻同类型的锑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隆林县,锑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易建斌, 单叶华, 李小明.锑的成矿构造地球化学特性研究[J].地质地球化学, 1999, 27 (3) :44.

[2]王荣胜.断裂成矿的一个实例——贵州独山锑矿床[J].西南地质矿产, 1998, 1:58.

[3]张国林.中国锑矿石类型及时空分布规律[J].矿产与地质, 1998, 12 (5) :306-311.

[4]徐开礼, 朱志成.构造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4:58-66.

[5]王中雄.龙山金锑矿几个问题探讨[J].地质与勘探, 2008, 18 (8) :5-18.

矿床标志 篇7

1 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质背景

哈布楚日铅锌矿区域上处于兴安活动带西侧, 属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 横跨喜桂图旗华力西褶皱带和兴安岭古生代陆缘增生褶皱带 (图1) 。区域地层[2]主要为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 其中侏罗系火山岩分布广泛;泥盆纪及石炭纪岩浆活动频繁, 构造发育, 具有较好的内、外生矿产成矿地质条件。

1.2 矿区地质概况

1.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以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 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新近系和第四系为主 (图2) 。各地层之间呈断裂接触或角度不整合接触[2]。区内地层见表1。

1.2.2 构造

矿区位于维纳河地区北东向构造带上, 次级断裂构造极为发育, 断裂走向主要为北西向及北东向两组, 也有少量东西向断裂分布。断裂多成为地层组与组之间的分界线。

1.新近系下统呼查山组;2.石炭系下统莫尔根河组;3.石炭系下统红水泉组;4.花岗斑脉;5.构造角砾岩;6.铅锌矿体及编号;7.实测断层;8.实测地质界线;9.层理产状;10.施工钻孔及编号.

1.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区域岩浆活动较弱, 侵入岩仅在区域北东部分布, 主要为石炭纪中酸性中深成侵入岩类。岩性主要有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 以及白岗质花岗岩、白岗岩。区域内脉岩较发育, 局部出露有煌斑岩脉、花岗斑岩脉等。

1.2.4 矿体地质特征

矿区圈出铅锌矿体九条, 其中探槽揭露圈出五条地表矿体, 四条矿体为钻孔发现的隐伏矿体, 铅锌矿体赋存于石炭系下统洪水泉组地层中。矿体形态呈似层状。赋矿围岩主要是构造蚀变岩、碎裂长石砂岩, 围岩具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蚀变及弱的矽卡岩化蚀变。矿体受地层和构造控制, 矿体走向在0线以西为北西向, 0~8线近东西向, 8线以东为北东, 在地表呈弧形展布, 矿体倾角46°~58°。矿体最大真厚度1.84m, 平均真厚度1.54m。铅品位最高0.56%, 最低0.49%, 平均0.41%。锌最高1.222%, 最低0.12%, 平均0.34%。

矿体围岩为洪水泉组的粉砂岩、长石砂岩、泥质粉砂、粉砂质泥岩。

矿区构造活动频繁, 围岩多经过构造变动, 层间破碎及裂隙较发育, 受隐伏岩体的影响多发育与热液活动有关的蚀变。蚀变类型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绿帘石化, 次生蚀变为碳酸盐化和褐铁矿化。

铅锌矿体矿石矿物成分简单, 主要有用组分为方铅矿、闪锌矿, 伴生有益组分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 两者的含量很少。在地表主要为褐铁矿化氧化矿石, 在钻探工程中所见矿石基本为硫化矿石。

矿石结构主要以自形—方解石半自形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为主, 构造以浸染状构造为主。

2 地球物理特征

2.1 物性特征

2.1.1 岩矿石电性特征

矿区内岩矿石的电性参数标本测定的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知:区内硅质岩、泥质粉砂岩、凝灰岩极化率值均小于2%, 普遍不高。只有铅锌矿化泥质粉砂岩极化率较高, 最大值为9.5%, 平均值也为8.6%, 铅锌矿化泥质粉砂岩极化率是围岩极化率的7倍;而铅锌矿化泥质粉砂岩电阻率较低, ρ平均值为203.68Ωm, 是围岩电阻率的5倍。铅锌矿化泥质粉砂岩呈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率特征。

2.1.2 岩石磁性特征

区内岩矿石标本磁性参数测定的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知:区内泥岩、粉砂岩和霏细斑岩的磁化率及剩余磁化强度均较低, 说明区内岩性磁性较弱, 整个区内磁法测量无明显磁异常出现。

2.2 激电异常特征

通过1:1万16平方公里的激电[3]面积性测量, 结果见图3。从图中可知, ηs在3%背景上圈出一椭圆状分布的激电异常, 南北长3000m, 东西宽2500m, 异常强度ηs一般在4—6%之间, 等值线出现多个异常中心, ηs=4.8%的等值线圈基本呈圆状展布, 范围2000×2000m, 其内出现两个ηs大于8%的峰值区 (异常中心) , 两个异常中心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 最大规模长800m, 宽100~400m不等, 西窄东宽, ηs最大值达14.4%。剖面曲线异常明显, 出现两个峰值, 曲线两翼基本对称, 北翼稍陡, 说明极化体近于直立, 稍向南倾。激电异常区对应视电阻率为低阻反映, ρs值在200Ωm以下, 低阻异常区呈近圆状, 与激电异常吻合较好。呈现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率异常特征。

垂直激电异常走向布设了南北向激电测深112线剖面, 结果见图4, 从极化率断面图可知, 近地表极化率较低, ηs在1.5%以下, 在极距AB/2=50m以下的深部出现宽柱状极化体, AB/2=750m以下深部极化体未封闭, 极化体强度ηs一般4—6%之间, 最大值达13.5%, 极化体宽1500m, 顶板埋深约30m, 产状直立。极化体中心呈窄柱状, 宽约300m, 控制深 (厚) 度320m, 向深部逐渐变窄。

2.3 磁场特征

在矿区开展了1:1万面积性高精度磁法测量, 结果见图5, 从图中可看出:区内的北半部磁场基本为负值, 场值△Τ多在0~-100n T间变化, 场值起伏不大, 仅在区内中部出现规模较小甚至为单点跳跃的正值, 正异常也仅有300~500n T, 场值平稳, 呈面状分布, 总之在该化探异常的磁场呈南高北低的趋势, 没有明显的磁异常中心。在已知铅锌矿体上磁场表现为低缓特征, △Τ值在50 n T左右, 说明铅锌矿体及围岩的磁性较弱。

3 找矿标志

经综合资料研究, 总结区内地球物理找矿标志[4]如下。

(1) 物性特征为:与矿床具有空间伴生关系的洪水泉组的粉砂岩、长石砂岩、泥质粉砂、粉砂质泥岩 (围岩) 等岩性磁性较低, 极化率亦较低, 而铅锌矿石中含有以黄铁矿为主的金属硫化物, 呈现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率特征, 其极化率高于无矿围岩的8倍, 电阻率低于无矿围岩的5倍。

(2) 激电异常特征:在已知的铅锌矿体 (含黄铁矿化) 出现强度较高的激电异常, ηs异常值一般为8~10%, 最高达14.4%;而视电阻率值较低, ρs值在200Ωm以下, 具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率异常特征。

(3) 磁异常特征:铅锌矿体赋存于石炭系下统洪水泉组地层中, 岩性为粉砂岩、长石砂岩、泥质粉砂、粉砂质泥岩等磁性较低, 因此ΔT反映为低缓的正磁异常, 场值一般在50 n T左右。

4 结语

应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矿产勘查的过程中, 总结矿床的地球物理特征, 建立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使我们的勘查目的更明确, 思路更清晰, 在资料解释时更准确, 方法更有效。地球物理勘查作为一种技术手段, 能为矿产勘查提供重要资料, 在矿产勘查中结合地质、化探等方法综合利用, 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 可达到较佳的找矿效果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佘宏全, 李红红, 李进文, 等.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北段铜铅锌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J].地质学报, 2009, 83 (10) :1456-1472.

[2]王录林, 王勇, 唐相伟, 等.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哈布楚日金多金属矿预查报告[R].河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调查院, 2013.

[3]傅良魁.激发极化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2.

矿床标志 篇8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陆块南部, 由中条山—太行山断隆与嵩箕断隆构成的近东西向的渑池坳陷内。区域地层出露较为齐全、分布广泛, 自老到新有中元古界熊耳群、汝阳群, 新元古界洛峪群、震旦系, 古生界寒武系、中下奥陶统、上石炭统、二叠系, 中生代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 古近系和第四系。

本区一个明显的构造格局特点是:隆起与坳陷相间。北部有北段村穹窿, 及近EW向的陕县断陷盆地, 渑池、新安两个向斜构成了区内的基本骨架, 并发育有以扣门山断层为代表的NE向高角度正断层组, 以义马断层为代表的近EW向逆断层组, 以及发育在渑池向斜西端转折部位的SN向断层组。由于各方向断层互相交错, 将穹窿和向斜分割成以扣门山断层和龙潭沟断层为界的3个扇形断块 (见图1) , 对含铝、含煤建造的展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1]。

1.第四系2.第三系3.白垩系4.侏罗系5.三叠系6.二叠系7.石炭系8.奥陶系9.寒武系10.震旦系11.铝土矿床12.铝土矿点13.研究区

陕县、渑池-新安铝 (粘) 土矿成矿带是河南省探明铝土矿资源储量最多的地区, 区内铝土矿和煤炭资源丰富。该区铝土矿矿体连续性较好, 厚度大、品位高, 是河南省主要的富铝土矿成矿带之一。

2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研究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和二叠系, 石炭系、奥陶系中统、寒武系地层地表未出露。自老至新如下:

(1) 寒武系 (∈)

由土黄色、灰白色, 薄层状白云质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白云岩组成, 厚度不详, 与上覆奥陶系地层呈整合接触。

(2) 奥陶系 (O2)

本区基底岩性主要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 (O2m) , 由青灰色灰岩、浅黄色白云质灰岩及簿层状泥质灰岩组成, 其顶部有一层0~2m的古风化物, 凸凹不平, 形态各异, 对铝土矿的形态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与上覆石炭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3) 石炭系 (C)

下统缺失, 本区广泛分布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和太原组。

本溪组 (C2b) 为一套稳定的海湾、湖沼相铝 (粘) 土矿物岩石建造。该套地层为本区铝土矿的主要赋存层位, 也是本次工作的主要对象, 大致可将其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为铝 (粘) 土矿底板, 岩性以铁质页岩为主, 底部见菱铁质页岩、黄铁质页岩。局部夹零星的“山西式”小扁豆或小透镜状铁矿。

中段:即铝 (粘) 土矿层, 是本次工作的主要对象。岩性以泥岩、砂质泥岩、铝 (粘) 土矿为主。

上段:为铝 (粘) 土矿顶板, 岩性以粘土页岩、粘土岩为主, 有时相变为炭质页岩和薄层煤线, 产植物化石。与下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太原组 (C2t)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建造, 主要为灰岩、砂岩、页岩、砂质页岩, 见煤层线。

(4) 二叠系 (P)

该套地层在本区出露较为完整, 自下而上可分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 为一套砂页岩互层的陆相碎屑沉积建造, 岩性主要为粘土页岩、炭质页岩、砂质页岩及薄层中细粒砂岩和煤层。本组内二1煤层为评价区内煤矿的主采煤层。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P1x) 岩性主要为中粗粒石英砂岩、青灰砂质页岩和粘土页岩。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下段岩性以灰绿色砂岩、泥岩为主, 底部多为灰白色砂岩, 向上为细、中粒砂岩和白色砂泥岩互层, 下部偶夹煤线;上段底部为灰绿色砂砾岩, 可相变为细砂岩。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 (P2sh) 为一套砂岩及砂质泥岩夹泥岩的碎屑岩系。

(5) 第四系 (Q)

本区广泛分布, 主要为黄土层、黄土夹砾石, 砾石为石英砂岩及少量灰岩。局部为红土或钙质红土层, 在沟谷中有近代河床冲积物。

2.2 构造

研究区位于新安向斜北西翼, 地层呈单斜产出, 地层产状倾向110°~160°, 总体倾向135°, 倾角5°~15°, 一般5°左右。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

2.3 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

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 也无变质作用发生。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

区内共圈出2个铝土矿矿体。Ⅰ号主矿体倾向南东, 总体倾向135°, 倾角5~15°。矿体长2250m~5200m, 宽500m~4500m, 矿体厚度0.89~5.00m, 平均矿厚2.32m, 厚度变化系数为64.3%。矿石Al2O3含量普遍在55%以上, A/S一般在3.5以上。矿体平面形态呈不规则形状, 剖面形态为层状、似层状。矿体内部结构简单, 多为单一矿层, 个别矿体见1~2个夹层, 总体形态属简单-复杂型。矿体埋深11.04m~363.08m, 赋存标高13.88m~-96.35m。

3.2 矿石矿物

区内铝土矿矿石主要由一水硬铝石、高岭石组成, 次为伊利石及勃姆石。微量矿物有叶绿泥石、赤铁矿、针铁矿、锐钛矿、金红石、埃洛石、电气石、锆英石、方解石、石英等。

矿石结构多呈他形柱状晶粒结构, 自形或半自形晶粒结构、泥晶或隐晶质结构等。按矿物颗粒形态划分, 矿石呈砾屑状、砂 (粒) 状、蜂窝状、豆鲕状和致密状结构。矿石主要构造类型为块状、半定向、定向层状构造。

矿石自然类型:按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划分为砾屑状、砂 (粒) 状、蜂窝状、豆鲕状及致密状铝土矿, 以及它们之间的复合类型。各矿石类型化学成分 (见表1) 。

矿石工业类型:区内铝土矿按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特征, 属于低硫、低中铁的一水硬铝石型沉积铝土矿。

3.3 矿石品位及化学成分

矿床中Al2O3品位从47.87%~79.01%;平均品位为Al2O3为63.24% (见表1) , Si O2为12.76%, Fe2O3为3.73%, A/S为3.5。品位变化系数32.7% (详见表2) 。

统计结果表明 (见图2) :Al2O3与Si O2呈负相关。在水平方向上Al2O3不论走向或倾向均呈跳跃式变化;在垂直方向上顶、底部Al2O3含量低, 而Si O2含量高;中上部则Al2O3含量高, 而Si O2含量低。

4 矿床成因类型及控矿因素

4.1 形成机制与成因类型

自中奥陶世纪以后整个华北地台上升为陆, 经历一漫长的剥蚀期, 风化作用尤其化学风化作用较为强烈, 附近古陆逐步准平原化, 而沉积区进一步岩熔化造成岩溶洼地谷地和熔斗等古地形, 在海侵前处于沼泽-湖泊沉积环境, 作为承受铁铝黏土沉积的空间场所。中石炭世, 地壳开始小幅度高频率的升降运动, 海水反复进退, 使早期沉积尚未完全固结的胶体凝液遭受岸流、波浪及潮汐水流的冲刷破碎, 形成大小不等的砾屑及砂屑, 经短距离搬运或原地堆积被胶结而成砾屑状铝土矿或豆鲕状铝土矿。近代矿层上升至地表氧化带, 长期受地表酸性水的渗透淋滤作用, 使铝土矿脱硅, 去硫以及富含高岭石的豆鲕被风化分解和其他易溶物质的流失, 在矿石中形成蜂窝状及针空状孔洞, 在部分孔洞中又被水铝石充填, 使矿石中Al2O3含量增高, 形成富铝土矿。当矿层向深部延伸至潜水面以下, 淋滤作用减弱, 矿呈致密块状构造, 质量变差。综上所述, 矿床是以胶体化学沉积为主的铝土矿形成后经水动力作用, 短距离的搬运, 以机械沉积为主, 生成内碎屑铝土矿, 该矿床属海湾泻湖相沉积铝土矿。矿石的工业类型, 按矿物化学成分特征属低铁、低硫的一水硬铝石型沉积铝土矿。

4.2 控矿因素

4.2.1 不整合面

本区铝土矿床赋存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不整合面上, 严格受沉积间断面的控制, 这是形成铝土矿的必备地质条件。

4.2.2 古风化壳

在潮湿热带古气候中形成的彻底红土化古风化壳, 对铝土矿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4.2.3 古构造

成矿前的古构造与中石炭统含矿岩系的沉积区分布以及矿带、矿床和单个铝土矿体的产出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2]。加里东运动以来长期的地壳上升和极为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 使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遭受漫长的侵蚀风化作用, 形成古风化壳, 为铝土矿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和有利的准平原化地貌条件。长期的南北向挤压应力导致隆起区和拗陷呈大致东西向分布的规律, 控制了含矿岩系及矿带分布, 而次一级的断裂构造又为岩溶的发育创造了条件。

4.2.4 古岩溶

控矿古岩溶形态主要有溶斗、溶洼等类型[3], 其凹凸不平的风化剥蚀面控制了矿体的各种形态, 古岩溶的不同发育阶段及强度对矿体的定位形态有明显的影响。还有古地形的起伏程度对含矿岩系厚度和铝土矿的控制作用[4], 岩相古地理的控矿作用, 成矿后期风化淋滤的富集作用等等, 以上这些都是铝土矿的控矿因素。

4.3 找矿标志

4.3.1 地层

铝土矿成矿的时代为晚石炭纪, 含矿岩系分上、中、下3个岩段, 岩性特征较为明显, 寻找该时代的地层, 是寻找铝土矿的前提条件。

4.3.2 古地理地貌特征

含矿岩系不整合于中奥陶系灰岩剥蚀面上, 经过漫长时期的风化剥蚀, 灰岩侵蚀面上形成大不等的洼地及溶斗, 是形成铝土矿的良好场所。矿体的形态、产状、厚度严格受古地形的控制。所以研究古地理环境及中奥陶系侵蚀面是寻找铝土矿的便利途径。

5 结论

该区为煤下铝土矿勘查, 通过3年来的工作, 初步查明该区矿床规模大, 矿体较为连续, 部分地段存在厚大富铝土矿体, 深部 (700m以浅) 还存在铝土矿体, 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本次勘查工作, 对整个豫西地区煤下铝土矿找矿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进一步工作后, 有望提交一处大型铝土矿床, 对缓解当前我省铝土矿资源瓶颈约束作出重要贡献。

摘要:研究区位于河南省主要富铝 (粘) 土矿成矿带之一“陕县、渑池—新安”成矿带的东段, 为今年新发现的一处大型隐伏铝土矿床。矿床受潮湿热带气候中形成的红土化与成矿密切相关, 海湾泻湖相沉积环境是铝土矿床形成的有利条件。铝土矿床产于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不整合面上, 严格受沉积间断面的控制, 侵蚀面上形成大小不等的洼地及溶斗是铝土矿的定位空间。研究表明, 矿床属于海相成因的短距离搬运-机械沉积为主的铝土矿类型, 具有较好的铝土矿成矿条件。

关键词:铝土矿床,成矿背景,矿床特征,成因类型

参考文献

[1]翟东兴, 陈德杰, 等.河南省陕-新铝土矿带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J].地质与勘探, 2002, 07.

[2]于谦, 贺兰山.煤炭资源现状与地质环境调查[J].西北地质, 2003, 36 (增刊) .

[3]付治国, 王军强, 等.河南嵩箕地区铝土矿的次生富集规律[J].地质找矿论丛, 2009, 24 (1) .

矿床标志 篇9

沙包金矿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南东的普兰店市, 属普兰店市沙包镇管辖, 地理坐标:东经122°10′26″~122°11′02″, 北纬39°38′11″~39°38′40″, 面积0.39km2, 共探明333+334级矿石量682.9×103t, Au金属量2.8t, 平均品位Au4.1×10-6。矿床规模不大, 但品位较高, 矿区外围与矿区地质条件相近, 且矿区内化探金异常未封闭, 总结和研究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对指导外围及深部找矿有一定的意义。

1 地质背景

沙包金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中朝准地台, 胶辽台隆, 复州台陷、城子坦断块的西部。

区域内广泛分布太古界鞍山群城子坦组 (Arc) 地层, 该组地层金丰度值平均为8.1 ppb, 高出地壳丰度, 为金矿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区域内, 双塔镇—岫岩岩体 (γ51b) 、瓦房店岩体 (γ53 (1) ) , 侵蚀、接触太古界鞍山群城子坦组 (Arc) 地层。两岩体已知金丰度值是同类岩体的5~20倍。为金矿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也为促使地层中的金活化、迁移及富集成矿提供大量热能。

区域上断裂构造发育, 有复州—达子营壳断裂、金州岩石圈断裂带等深大断裂起导矿控矿的作用, 受之影响, 区内次一级北北东向破碎带发育, 为储矿有利场所, 小老庙、沙包镇金矿赋存于瓦房店岩体与城子坦组地层接触带的此组构造中 (图1) 。

2 矿床地质

矿区广泛分布太古界鞍山群城子坦组二段 (Arc2) 地层, 为含金破碎蚀变带的直接围岩, 与金矿关系密切。由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较强烈, 致使该地层支离破碎, 分布零散, 常呈捕虏体分布于花岗闪长斑岩之中, 片麻理走向一般在10~30°之间, 总体倾向北西西, 出露厚度396.98米, 该组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 斜长角闪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矿区内主要含金破碎蚀变带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与片麻岩接触带上, 岩体与金矿关系密切。

矿区岩体中后期脉岩较发育, 主要有浅色花岗斑岩, 宽50米, 产状310~320°∠80°;暗色岩脉有闪长岩、细晶闪长岩脉等, 一般延长较短。

矿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断裂构造发育, 断裂构造主要为北北东向, 表现为一系列规模不等, 间距不一, 彼此近于平行排列的破碎蚀变带, 裂面沿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 具膨胀狭缩的特征, 显压—压扭性。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了金矿体和金矿化体, 是导矿构造也是容矿构造。其中发现的含金蚀变破碎带有8条 (图2) 。

2.1 储矿层特点

矿区储矿层主要是太古界鞍山群城子坦组二段 (Arc2) 地层, 地层因燕山四期花岗闪长斑岩侵蚀而支离破碎, 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 斜长角闪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 片麻岩片麻理走向一般在10—30°之间, 总体倾向北西西。近南北向破碎带及两侧岩石受构造及热液作用蚀变明显, 主要有退色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据微量元素分析结果统计, 矿区城子坦组二段 (Arc2) 地层金的背景含量为2.5×10-9, 远低于区域城子坦组二段 (Arc2) 地层金的组二段 (Arc2) 地层金元素有活化、迁移, 并于破碎带蚀变岩中富集, 局部地段形成矿体。

2.2 矿体产状特征

矿体呈似板状、似层状、囊状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与城子坦组二段 (Arc2) 接触带的硅化带中;硅化带严格受NNE向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与NNE向断裂走向一致。平面上矿体沿走向呈断续的串珠状分布。矿体长50 m到410 m不等, 其中以Ⅱ、Ⅲ、Ⅳ、Ⅵ规模较大, Ⅱ号矿体长410m, 厚0.84~5.2m, 最大延深235 m, 倾向265°~290°, 倾角40°~47°, Au品位4.56×10-6, 探明333+334级金属量1.25t。

剖面上, 矿体与地层片麻理产状近于一致, 一般而言, 矿体近地表品位较高, 深部品位较低但有厚度变大的趋势 (图3) 。

2.3 矿物组成、矿石类型和组构及金的赋存状态和矿化期次

矿物组成主要以一套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为特征, 主要矿石矿物包括:黄铁矿、褐铁矿、黄铜矿、铜蓝、银矿物、自然金, 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白云母、高岭土及碳酸盐类矿物。

从矿石特征看, 金矿石可分为热液石英岩型、绿泥石黄铁绢英岩型、硅化角岩型及硅化构造角砾岩型, 各类矿石为渐变过渡, 相互掺杂分布, 无明显的界线可分, 品位与硅化程度也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梳状构造、晶洞构造、浸染状构造。

矿石结构有交代结构、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熔蚀结构、交代残留结构和交代假象结构。

据电镜鉴定, 金主要为单体自然金, 有少许氧化矿物包裹金。主要有粒状、长粒状、不规则粒状和枝杈状, 金粒边界清晰、平直、尖角明显, 少见圆滑边界。最大粒度为0.19×0.14mm, 接近明金粒度, 最小粒度小于0.001mm, 按粗粒金大于0.037mm, 细粒金0.037mm~0.01mm, 微粒金﹤0.01mm计算, 本矿金为粗粒金﹥细粒金﹥微粒金。金主要赋存在黄铁矿 (或褐铁矿) 的裂隙或间隙、石英微裂隙中及黄铁矿 (或褐铁矿) 与石英之间隙中, 少许次显微金包裹在黄铁矿中, 黄铁矿无明显裂隙存在, 金不具典型边界圆滑特征, 多分布在石英及黄铁矿 (或褐铁矿) 的边部。晶隙金和裂隙金, 其生成可分两个期次, 以第一期次为主, 金沉淀于他形粒状的石英晶面, 浸染状黄铁矿晶体边缘或充填于石英、黄铁矿的微裂隙中;第二期次次之, 金分布在柱状石英晶隙及微裂隙中。

2.4 围岩蚀变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 次为绿泥石化、高岭土化, 局部偶有碳酸盐化。

硅化:是矿区最为发育的蚀变, 呈带状分布, 硅化主要沿北北东向断裂破碎带及两侧分布, 硅化带走向与断裂走向一致, 一般走向为3550~250。一般受破碎带的规模所制约, 规模大者长逾1000米, 宽10多米;小者长数十米, 宽0.2~0.5米。硅化常与绢云母化、黄铁矿化伴生。硅化强烈地段岩石致密坚硬, 石英细脉及团块体发育, 可分为两期, 一期为细粒状集合体, 一期为微晶小脉状, 岩石二次破碎较明显, 与金关系密切。在构造破碎带中经多次硅化迭加之岩石硅化强烈, 常蚀变成热液石英岩。硅化与金矿化的关系密切:据化学分析, 所有硅化带含金均比其围岩高, 多期次硅化叠加部位, 常形成工业矿体。

黄铁矿化:发育在含金破碎蚀变带及两侧, 与硅化相伴生。黄铁矿化与硅化均强烈地段, 含金品位也高。黄铁矿多为半自形、他形粒状, 呈星散状及细脉侵染状, 地表常次生蚀变为褐铁矿。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细脉浸染状黄铁矿与金伴生, 说明其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绢云母化:发育在含金破碎蚀变带及两侧, 蚀变宽度不一, 多呈白色, 丝绢光泽, 为细小鳞片状集合体产出, 与石英、黄铁矿、绿泥石伴生。

绿泥石化:多发育在破碎带两侧片麻岩中, 宽度不一, 呈暗绿色薄膜状或片状, 一般与绢云母伴生。

碳酸盐化:偶见于角砾状热液石英岩, 方解石沿岩石细小裂隙充填呈短小脉状。

2.5 岩浆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矿区岩浆侵入活动较强烈, 为燕山晚期瓦房店岩体 (γ53 (1) ) , 呈长板条状小岩株产出, 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 呈浅灰色, 斑状结构, 斑晶主要为长石、角闪石及少量黑云母和石英, 斑晶占30~40%, 基质为微晶质成分与斑晶相同。矿区岩体侵入方向大致自北东东向南南西侵入, 与区域片麻理走向一致, 岩体内城子组片麻岩捕虏体较常见。矿区内主要含金破碎蚀变带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与片麻岩接触带上, 岩体与金矿关系密切。

矿区岩体中后期脉岩较发育, 主要有浅色花岗斑岩, 宽50米, 产状310~320°∠80°;暗色岩脉有闪长岩、细晶闪长岩脉等, 一般延长较短。后期脉岩有的分布在矿体顶底板及附近。与成矿关系不清。

2.6 矿化特征

本区矿化主要是金矿化和铜矿化。

1、金矿化:是本区唯一能形成工业矿体的矿化。金矿化分布于硅化带中。有金矿化必有硅化, 但有硅化却不一定有金矿化。从整体看, 前美Ⅱ号断裂破碎硅化带矿化比较强, 带内含金一般均大于0.05g/t, 形成工业矿体的规模也较大。金矿化与烟灰色热液石英及浸染状黄铁矿关系密切。金矿化与金异常高部位大致吻合。

2、铜矿化:未形成工业矿体, 主要见于硅化带伴有绿泥石化部位, 矿物主要为黄铜矿, 其次为铜蓝。黄铜矿呈分散粒状集合体或致密块状出现, 往往带有暗黄或斑状锖色, 常被次生的铜蓝所交代, 与金矿化可伴生, 可不伴生, 与金矿化同一热液成矿期不同阶段的产物。

3 矿床找矿标志

1、地层标志:城子坦组二段 (A r c 2) 地层为矿区含矿层位。

2、构造标志:近南北向断裂硅化破碎带为矿区容矿构造, 是找矿构造标志。

3、蚀变标志:地表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为找矿蚀变标志。

上一篇:脑神经解剖学下一篇:IP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