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仰(共12篇)
企业信仰 篇1
企业信仰是企业这个组织的信仰, 是得到企业员工和整体认同, 作为企业整体和员工行动的榜样和指南并为之奋斗的东西。
没有信仰的企业走不远。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和管理者认识能力的提高, 企业信仰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
企业信仰是企业关乎经营管理的共同信仰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宗教、思想、主张的极度信服和尊崇, 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在精神上它表现为对某种境界的推崇和向往, 在行动上则表现为一定的态度和准则。信仰不但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义, 且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信仰不但可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且可塑造人们道德人格。信仰是整个信念体系中的一部分, 但它与一般信念不同。首先它有着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次必须是极度的信服, 没有丝毫怀疑。再次, 它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强烈的吸引力, 会让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全身心投入。
企业信仰是企业这个组织的信仰, 是得到企业员工和整体认同, 作为企业整体和员工行动的榜样和指南并为之奋斗的东西。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其一, 它是企业整体上的共同信仰, 而不是一部分人或某个人的信仰。这里我们不能把企业家的信仰当作企业信仰, 当然, 企业家的信仰对企业信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其二, 它是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信仰, 而不是其它方面的信仰, 比如某个企业的员工都信仰基督教, 但把基督教说成是它的企业信仰没有意义;当然, 宗教信仰也会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企业信仰。
企业信仰是企业经营理念得到员工的充分认可, 从而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 在精神与行动上表现出高度自觉与统一的意志。它在精神层面体现为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主义, 在行为层面表现为一定的态度和准则。本质上讲, 企业信仰是企业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宣告, 为企业提供追求自身价值的动力和目标。企业缺乏信仰就如同人的信仰缺失一样难成大事。通常人们在提起企业信仰时有两个方面含义:一个是指客观存在的、真正发挥作用的信仰, 这是企业信仰的本意;另一个是主观上希望企业具有的信仰, 对企业信仰的形成和演变具有引导作用。
企业信仰是企业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坚定的信仰能使人感到有所寄托、有所期望、有所恪守, 从而成为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遭遇和挫折时, 信仰会让人信心坚定、矢志不渝而不至于彷徨失措;在面临各种各样诱惑时, 信仰会让人恪守所忠而不至于随波逐流。信仰能焕发出强大的驱动力, 这种驱动力在心理学上叫内驱力。一个人信仰越坚定, 其内心激发的驱动力就越强大、越持久。有信仰的人会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并把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目标上, 其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信仰是行动指南, 一个人会坚定遵循信仰来规范自己的追求和行动。信仰可以左右人生的修养和行为, 它对于人生和从事的事业往往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企业信仰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是企业行动的指南。不仅如此, 企业信仰还具有协调性, 使企业内部达成一致。企业信仰是唯一的, 企业内不允许有多个信仰的存在, 在具有共同信仰的情况下, 企业内不同的阶层更易达成一致、协调行动。不同信仰对企业发展作用是不同的。适合的信仰对企业具有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而不合适的信仰则会局限企业发展的思路, 阻碍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使企业趋向没落。
企业信仰属企业文化范畴, 企业文化只有被信仰才有力量、才有价值。企业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企业内的一些基本信念, 还算不得企业信仰。相反, 在有了企业信仰之后, 企业就有了自己相对系统的理论内核, 在此基础上企业的主流文化就会明确而且比较稳定, 并支撑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文化并不能自动让员工产生企业想要的行为, 只有当企业文化被信仰之后, 当企业信仰构建完成之后, 对于制度才会有统一的理解, 对于行为才会有统一的判断标准, 企业中才会形成管理者所需要和期望的“正气”氛围, 并且这种氛围能够得到维持和自我培育。
企业信仰升级富有挑战性
为企业构筑信仰, 进而形成明确而稳定的企业文化, 已成为重要议题。当前, 我国经济进入了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 企业纷纷踏上转型升级的新征程。转型升级表面上是技术、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在深层次则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 这与企业信仰的确立或转型紧密相关。可以说, 企业的升级根本上是文化、信仰的升级, 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因为精神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事业高度。
首先, 企业信仰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发展, 这样的信仰才具有生命力。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发展目标不同, 所依靠的能力也不同;此外, 在不同发展时期, 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人员组成也不一样。两方面决定了企业需根据发展状况来考虑自己信仰。其次, 不论处于什么发展时期, 企业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动力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 企业发展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和主要从内部汲取力量这层关系不会变, 这需要企业信仰须具有一定的高度和长远性。第三, 企业信仰不可能解决企业和员工所面临的全部问题, 但是它必须涵盖企业发展所依赖的最基本的方面, 如企业与用户、所有者和员工的关系等。
构筑企业信仰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应依据是否崇高、是否现实、是否健全等标准来制定和选择。企业领导者在审视企业信仰时, 一方面要跳出自身信仰的局限, 站在企业角度来考虑问题;另一方面需有战略眼光, 着眼企业长远发展。通过打造新的、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企业信仰, 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形象, 赢得整个社会尊敬。
企业信仰的系统执行, 继承过去、直面现状、迎接未来的挑战之旅, 是企业踏上崭新发展阶段的阶梯, 其建设过程一般依照缜密安排计划、传达信仰信号及制定信仰标准、定制变革工具包、层层布道、衡量修正等步骤展开。
构筑企业信仰需持续付诸实践
如何构筑企业信仰?首先要有组织结构保证。信仰构建首先要有人来推动和执行,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领导具有很大作用。其次要有制度保证。与其他手段相比, 制度是硬性的, 具有强制功能, 更能促使符合信仰的行为得到伸张。再次, 要构建宣传网络。企业信仰的构筑离不开宣传灌输。宣传网络要方式多样、方法多变。要将信仰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的细节之中, 不能把信仰和工作弄成“两张皮”, 否则无法实现企业信仰对企业绩效的激励作用。
企业信仰需不断解释和体现。企业信仰不是从天而降, 任何企业信仰在刚开始提出时, 都是单调和枯燥的, 这就需要对它进行解释。一方面把信仰尤其是确立信仰的因素公布于众, 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内所出现的经营管理问题从信仰角度进行诠释, 明确信仰对它们的指导意义。在解释企业信仰的同时, 还需对企业经营理念和战略进行考量和调整, 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审视和梳理, 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和探讨, 进而使企业战略和运营机制能充分体现企业信仰。企业信仰的崇高性在这里须得到体现。
构筑企业信仰, 最为重要的是把提出的企业信仰付诸于实践, 用事实来说话。对于那些结果与信仰无关的行为要做出解释;对于那些与信仰相驳斥的行为需要规范和耐心的引导;而对于那些得到验证的行为, 还要把其推向不同的领域和部门, 在实践中进一步来验证信仰的有效性。任何信仰只有在实践中被证明为有效, 才能得到人们心理上的接受, 才能够继续被遵循, 最终才能上升、固化到人们内心。
构筑企业信仰要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企业家不仅是创造商业奇迹的主导者, 更是打造企业信仰的第一责任人。很多企业信仰其实就是企业家本人思想的升级。企业家不仅是布道者, 还是企业信仰的第一恪守者。公司提倡的信条, 领导要身体力行;公司反对的信条, 企业家应坚决不去触及。否则, 自己倡导的信条就没有权威, 自然无人去执行。构筑信仰是企业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它需企业领导者具有战略家的胸怀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更需企业领导者发挥自己的领导力并在行为上做出表率。对于企业信仰的构筑, 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些什么、要求了些什么, 而是你做了些什么。
企业信仰 篇2
国际企业信仰管理大师、丹麦学者昆德(JesperKunde)先生的“企业个性分析模型”告诉我们:一个公司的信仰能否成为具有个性的影响力和市场优势,取决于三个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的要素:公司对自己的认识;公司所期望将来得到的认识;市场(客户等)对公司的认识。三个因素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越高,企业的特点就越鲜明突出,公司信仰才能更有效地建设和管理,塑造企业信仰一般依照以下步骤展开:
◎缜密安排计划
计划是基于调研的总体结论和企业的价值核心(信仰核心),要充分考虑信仰提升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动力和阻力,充分考虑整体计划的时间长度,充分考虑可能需要的组织支持,充分考虑计划执行的预算,一般情况下,需要企业成立临时的组织,以便更好地沟通信息和辅导执行。临时组织的组成一般是至少有一名企业的高管,几名活动成员和外部辅导专家。
◎传达信仰信号,制定信仰标准
人们长期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对改变和提升会有一种自然的排斥或者漠视反应。因此作为信仰提升的开始,必须向大家清晰地传达新的信仰信号,告诉大家我们所遇到的新的环境挑战,以及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图景,尤其要通过一个事件来传达“我们不能这样了”之类的强音。
肯德基的新任总在为了让总部和分部的管理人员彻底改掉为官主义的大企业作风,树立“走动式管理”的新的文化,一夜之间把所宿管理人员的办公椅子的椅背全部锯掉;无独有偶,同样为了解决大企业病的问题,IBM的新任总裁则高调提出了“让大象跳舞”的思想,一时引起企业的震动。
青岛一家民营企业,为了使企业重新焕发斗志,树立新的信仰,公司除了清晰自己的文化体系之外,更是及时更换了一大批管理干部,让符合公司新的信仰要求的人员占领了主要的领导岗位。济南的一家国有企业为了解决“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全员学习QBQ(问题背后的问题),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建立“我的责任”的新文化。
信号传达后,要围绕信号所诠释的信仰核心,进行衡量标准的确立,家得宝公司就是通过“新文化的优先事项”来确立自己的信仰标准的。如将原来的主观绩效考评调整为指标式绩效考评,将原来的各个营业部各自为政调整为资金、信息和人才共享。
新的衡量指标一定会遇到巨大的阻力,甚至会导致一些成员离开公司,但是依然会有人愿意与企业共同行动。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慢慢地开始转变,开始逐渐喜欢新的标准和行为模式,新的行为模式又会对心智模式产生影响,从而强化人们对企业的信赖,以至于信仰更加坚定。
◎定制变革工具包
企业的信仰管理不同于一般的宗教组织的信仰管理,企业管理是需要一整套商业机制运行模式的,同时这套模式又必须在企业中相互合作、彼此协调一致。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拉姆・查兰(RamCharan)称之为“公司的社会架构”。这些机制或者模式中有很多是常见的运营工具,有些是基于企业实际开发的新的管理工具,工具的有效整合即形成工具包。工具包使得文化和信仰核心得以通过管理手段深植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和层面。
◎层层布道
无论是信号还是机制或者工具,都必须让企业的成员迅速掌握,这样就必须有一批企业信仰体系的布道者。最初的布道者应该是外部辅助专家,因为其更能客观地阐述企业所面临的局面,但是这样的布道一般是不公开的或者是半公开的,所有的完整信息要首先通过企业的带头人(董事长、CEO、总经理等)来发布,也就是说企业的领导是企业首当其冲、义不容辞的布道者,其次是管理高层、管理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布道首先要讲清楚公司新的信仰体系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尤其要结合自己的岗位和主要的工作进行诠释,并且要有记录、可衡量。一般情况下有了工具包,布道就会做到有的放矢。
◎衡量修正
衡量是对一个信仰体系执行后的效果评估,修正则是对评估后的结果进行辅导提升或者改进。树典型、促后进,及时纠正一些偏离企业信仰方向的行为,都是非常有益的做法。衡量修正一般会有正式的量表,这样可以避免督促的随意性,确保企业信仰运行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标准之下。
经过新的管理实践,企业取得了预想的效果,获得了业绩的回报,成员便会再次信奉企业新的信条,这里的“信”已经成为一种驾驭动态环境的“自信中的笃信”,或者叫“变化中的不变信仰”,这对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营销,为企业缔造信仰 篇3
如果说品牌是信仰的载体,那么营销就是为企业缔造信仰的平台。创立者为品牌塑造性格、文化和信仰,其最大的梦想就是把信仰变成现实,甚至是变成大众信仰,这就需要一个转化平台,若没有营销的转化,一切信仰将无法传达到消费者层面。所以,一个企业有多强大的营销平台,就有多强大的信仰转化能力,就能让多少人坚持你的信仰。
营销不是销售的简单升级。销售卖的是产品和功能,是消费者原始欲望的满足,这是任何产品都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对销售来说最重要的是技巧。营销则不同,尽管卖的同样是产品和功能,却能激发出消费者的信仰和价值,这也是众多品牌喜欢选用明星代言和倡导文化理念的原由。消费者基于对明星或文化的追求与膜拜,进而选择明星所用之物,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和信仰,所以营销最重要的是策略和平台,有效的策略和好的平台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
随着消费主张时代的来临,由做销售转向做营销已成为企业的救命稻草。在销售策略转移过程中,换汤不换药的思维最终只会让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并不能换来附加价值。其主要原因是对营销本质的理解还有些偏颇,认定营销就是比销售多做些广告,所以持续在广告上做文章,而不是在营销上发力。营销到底做什么?我们一直在思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营销做的就是消费者的信仰和价值,一方面不断满足消费者的信仰和价值,另一方面持续教育消费者去改变信仰和价值,坚持自己(企业)的信仰。这种新的观念,大家也许不太认可,但事实就是这样。例如,近年,由偶像引发的经济效益日益壮大,明星们靠自己的生活社交模式塑造了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引发粉丝的共鸣,进而形成一种追求的潮流。企业通过这种明星的信仰来树立自己的信仰,并诉求迅速做大消费群,这就是明星代言的奥妙。
营销过程,就是信仰坚守的过程。销售往往是以今天的平台思考明天的市场,而营销是以明天的平台布局今天的战术。前者是在做今天的满足,后者是在做未来的创造和消费者信仰的教育。营销不在乎今天的销售有多少,更在意的是对消费者的教育是否到位,也可以说营销是为明天做更好的准备,可能短期内很难见成效,因此需要长时间的坚守。很多人没有这样的耐心去持续地投入和坚守,更多的是对市场的一种短期掠夺,这种策略和现实的矛盾使得一部分企业的营销之路举步维艰,最终回归销售模式的行列。这就是中国营销的现状,也是价值竞争的主要源泉,因为我们没有持续的投入和品牌沉淀,当然难以收获品牌的高附加价值。
做营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信仰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为企业建立一种信仰的平台,通过持续的教育让更多的人坚定你的信仰,甚至为消费者再创信仰。因为只有消费者认为企业的信仰与他的信仰吻合才会持续购买你的产品,否则很难达成销售。
企业信仰 篇4
一、国有企业改革制度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也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然而改革国企并非易事。
(一) 国有企业改革之缘由
国有企业的弊端是国企改革制度兴起的缘由。大体可概括为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产权制度尚不健全、监管机制亟待完善。
1.政企不分, 政资不分。首先国企经营者的选择, 并不是按照选择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的标准去衡量和选择, 而是由政府这一特殊的中介机构去选取, 更多的是按照政府评判官员的标准为企业选择经营者。我国国企高层管理者, 一般都是觉悟比较高、政治资历深的人, 然而这些高政治资历的人的管理能力又如何呢?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因为这并不是考核的最重要的指标和因素。这样的管理者选择机制为企业的正常发展运营埋下了隐患。
2.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国有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物, 其所有者是全体人民, 但全体人民作为一个由无数不同个体构成的整体, 不可能直接行使所有权, 因而国有资产实质上是虚置的, 没有特定的主体对其负责。我国国有企业还远未实现股权化、证券化。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产权交易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政府意志, 企业不能通过自由的市场交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国有企业大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 改革后国有公司的内部监督制衡机制通常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之间的监督制衡关系。尽管不少国有企业已经转为公司, 但我国的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是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变革, 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监控制衡不到位, 至今国有企业并未真正建立起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法律监督制衡机制, 这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损害了国家和企业职工的利益。
(二) 国有企业改革的内涵
1.委托代理关系相对私有企业复杂。在实际的经济运行当中, 国家所有制成为了政府所有制, 因为国家的概念是抽象的, 不具体的, 需要由政府来代理国家行使国有产权。私有制的委托代理关系仅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这两个主体, 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牵涉到所有者、政府以及经营者三方主体, 其中政府又由具体的地方职能部门组成。
2.激励规则加剧利益相关人员博弈。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源于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行为变异, 在双重博弈形成的激励制度下, 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行为取向既不完全遵循只追求一次性的利益, 也不完全按照在重复博弈中真正追求团队合作增强凝聚力, 而是会把“努力实现晋升, 然后退出企业”作为最优选择。由此可见,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与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行为直接相关。
二、道德信仰文化概述
“道德信仰使我们内心深处的态度和渴望得以宣泄。因此, 道德信仰建立于人们的基本原则基础之上。”这便是其存在的理论基础。
(一) 道德信仰文化的内涵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而形成的人们的信念方式来维持, 又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来调节社会关系;信仰是指特殊社会文化群体和生活于该社群环境下的个体, 基于一种共同价值目标期待的基础上, 所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理想和价值承诺。信仰主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传播的影响;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作为一个标志着人类在真善美诸方面发展水平的哲学范畴, 实质上是指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总和。
(二) 道德信仰文化之现实意义
1.品行提升功能。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 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 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道德信仰是人们在自身道德的基础上对自我的超越和品行的提升。
2.人格塑造功能。道德信仰必然表现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设问、探索、追求和回答, 制约和引导着人生的方向和道路。作为知、情、意的统一, 道德、信仰、文化本身就必然铸造着一种自我人格。
3.行为动力功能。正如爱尔维修所说, “快乐和痛苦永远是支配人的行动的惟一原则。”实际上, 道德行为的价值依据是动机, 善良动机的稳定策源地, 是人的良心, 良心和人的道德信仰密不可分, 而且道德、信仰、文化是良心的根基。
三、国有企业改革与道德信仰文化之发展
《财经郎眼》节目中嘉宾有过这样的评论:“国企企业家们应该留着道德的血液!”无论是在国有企业或是私有企业, 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那就是企业家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信仰愈发缺失。道德是个体的行为底线, 而信仰是对道德的一种升华, 文化则是由每个个体的信仰所融合而成的社会整体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力量, 甚至可以体现一国和整个社会的软实力。
(一) 道德信仰文化发展遭遇时代危机
现阶段, 道德信仰文化的发展正面临着时代的危机, 究其原因可从社会制度、市场经济、国际环境等因素加以分析。
1.分配不公导致个体心理失衡。黑格尔曾说“如果一切权利都在一边, 一切义务都在另一边, 那么整体就要瓦解。”在社会生活中, 如果只承认道德义务, 不承认道德权利, 就必然导致道德评价与道德赏罚的不公, 利益结构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人心理的失衡, 引发矛盾冲突, 更引发了一些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 应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 应当是一个德福统一的社会, 只有这样的社会才会尊重社会道德伦理的合理性, 最大限度的追求社会正义, 平衡大众心理。
2.市场经济缺陷引发私利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 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项制度还不完善, 在个人主体意识与利益驱使的情况下, 有可能诱发极端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带来的世俗化、功利化和由此而产生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是目前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人们追求最大利润和最大效率容易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私利主义。
3.世界文化交融加剧信仰危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造就了不同的价值选择, 多元的文化并存, 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 社会失去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 因而人们的政治行为、经济行为、道德行为找不到唯一的解释标准。当今文化领域, 难以避免的存在着一些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的世俗化价值观念, 冲击我们传统的克己、寡欲、俭朴、利他的道德素养, 人类社会日益陷入了精神危机和价值混乱之中。信仰隶属于文化, 信仰的生存也依赖于文化, 信仰迷茫的根源便是于此。
(二) 国企改革冲出重围, 亟待制度重建
产权的改革似乎是最迫切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然而, 国企改革不能仅仅止步于此, 综合治理才能冲出重围, 才是国企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
1.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国有企业之中, 政府应明确自己的定位, 既不放松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又能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在国有企业人员的选任方面, 除了企业负责人以外, 政府不再管企业的任何人事问题。而就企业的经营方向而言, 政府应该掌握企业的宏观方向不出差错, 这里所说的宏观方向是指企业生产什么, 应符合政府开办这个企业的目的, 至于具体的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等应由企业自行裁量决定, 政府不应过多的干预。企业干好本职工作, 若尚有人、财、物余力, 可向外投资开办任何产业, 政府不应予以干涉。政府在国企中的定位应不仅是管理者、组织者, 更佳的状态应该是服务者, 在为国有企业的员工服务, 更为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而服务。服务有时应是强制性的, 比如出台政策规定, 加强立法监管;有时又应松弛, 放开约束, 让企业自己能够放心大胆的尝试前进。只有对国有企业建立了一套有张有弛的管理监督制度,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动力, 更好地提升企业的工作绩效。
2.问责监督机制的加强。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 考核的主要依据是看国有资产的经营效果如何。如果企业的绩效不错, 那么政府、企业、员工各方皆大欢喜。但一旦企业出现经营问题或是面临经营困境, 究竟是哪方应该对此负责就说不清楚了。目前存在的现状就是, 一旦企业出现经营不善的情况, 政府会责怪企业管理者缺乏组织领导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而企业的管理层又会归咎于国家的政策形势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即使是在企业内部也会产生矛盾, 高层领导会责怪中、低层领导没有尽心尽责, 中、低层领导会认为高层领导没有明晰具体责任, 任务传达不清, 工作无法开展, 企业内部出现互相扯皮。政府应该首先有所作为, 通过立法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国资委的责任、权利和法律地位, 明晰各方权益, 有效划分权利义务, 明确各项企业事务责任负责人, 迅速建立权力制衡与问责机制, 这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3.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当前形式下, 企业治理结构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 造成各利益相关者行为变异。要想提高国有企业效率, 就必须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以校正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正是这样一种改革, 它是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有效途径。企业治理结构是一整套制度安排, 这些安排决定了企业的目标、行为, 以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如出资者、经理人员和广大员工等当中, 谁来控制企业, 怎样控制企业, 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分配等。企业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的契约, 企业所有权包括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所有权安排作为一种企业产权制度安排, 直接决定了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的行为特征。因此,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就是要改变企业所有权安排, 最终改变国有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三) 国企改革有赖于文化信仰之助推
许多学者都在致力于研究一个话题:我国究竟应该坚持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国有企业到底是去是留?从此话题中不难得出无论国企是否存废, 就现实情况而言, 国企的效率是很低的, 对国企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从《财经郎眼》节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虽然国家给出了足够多的数字来证明国企利润颇丰, 但在这些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泡沫, 缺少政府的财政补贴, 国企的净利润实际上能有多少呢?这种利润颇丰的现状又可以持续多久呢?国企不过是一只纸老虎, 如果没有了财政的补贴, 它是不会有这么多利润的。这更验证了一个观点, 那就是国企改革是迫在眉睫的。
毋庸置疑, 生产效率低下是国有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现状, 而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国企法定代表人作为领导者所面临的法律地位、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冲突, 对于国企目前所面临着的发展瓶颈, 法定代表人是难逃其咎的。国企法定代表人经济犯罪事件的频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中存在着的问题, 无论是国有企业或是私有企业, 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领导者贪污、侵占、受贿等现象, 这也暴露了企业家们的“道德风险”问题。然而除了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外部的社会监管机制缺失之外, 是不是还有除了体制制度因素之外的原因在影响着当今企业的发展呢?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便是企业文化, 而提及企业文化就不得不涉及企业家的理念和信仰。信仰这一主题不仅仅在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准和文化发展水平。
四、结语
企业信仰 篇5
一、信仰的内涵及我国企业信仰状况分析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崇。信仰的本质是相信其正确,甚至是宁愿相信其正确,而不在乎其是否真实。所以,信仰无所谓真假,有信仰本身是一种价值,因为坚持这种信仰是自己有所追求,有所寄托。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后,人的精神需求就会超越物质需求,信仰就会对一切是加力量。信仰是一个精神体系,它起源于敬畏,并由敬畏建立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从而通过心灵的对象显示出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既是支撑人类精神的信仰。著名社会学家周学止曾用四句话概括了信仰的真谛:对大自然的心灵感受,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
中国人似乎天生不爱试着去相信某些事情。一个古老的国家,在历史上很少因为宗教信仰的问题而爆发大规模的宗教战争,以至于到现在,一个庞大的国家,居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三十年以前,中国人对毛泽东的虔诚和信奉到了至高无上的程度,我们也姑且把它当做一种信仰吧。吃顿饭也要三叩九拜,高呼万岁,唯恐被伟大领袖发觉自己不忠不敬,唯恐被左邻右舍看出自己不诚。那个年代,我们这个国度的人几乎人人相信,超英赶美就是眼门前的事,实现共产主义绝不是遥不可及。人们那精神头别提多高了,都是十个不忿,一百个不服,都相信咱中国才是最强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说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哪怕砸锅卖铁也在所不辞;无论多艰险的关口,只要“想起毛主席的教导”什么刀山火海都敢上敢闯!而当今所有制多元、思想文化多元、需求多元社会转型期,人们似乎很难淡定心境,变得比较浮躁和急功近利,缺乏崇高的坚定信仰,被物质利益压得喘不过气来,在前进中显得比较茫然迷失。
在企业发展和管理中,这表现的更加强烈和突出。从业人员再没有了思想的“禁锢”,再没有了共产主义的远大“抱负”,天老大,我老二,甚至老子天下第一,我做什么事,只要能混下去绝不求精,遇到难题绝不是知难而进,而是得过且过明哲保身。完全没有了社会角色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给现代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和压力。
二、信仰缺失对企业的影响
(一)严重制约企业的经营管理
近年来,许多企业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比较放松,职工队伍的精神家园比较荒芜苍凉。笔者走访了多家企业,反映出的问题几乎大相径庭。老板、领导在与不在,个人利益影响多寡才是左右员工“积极性”的关键。至于企业的远景,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在员工心里都无关紧要。管理人员感叹人难管,老板叫苦找不到可信赖的人。上班时间做私活、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比比皆是……没有其他活动,很少集体学习思想灌输,思想阵地缺乏正确的思想引领和坚强占领,于是在形形色色真假是非面前,没有判别力、鉴定力。
我认识的一个企业老板,近期一直在整理,应该说是梳理企业文化,在员工手册“总经理致辞”中,我看到了这样的字句:我们有教徒一样的信念;我们有军队一样铁的纪律;在这里,你会享受到家庭一样的挚爱与温馨;在这里,你会得到学校一样的友谊和知识……从中,我看到了企业家在员工管理上的困惑与思考,看到了走在前列的企业家对信仰的追求和渴望。论咱中国人的智慧,本来可以和犹太人有一拼,但在信仰方面却是差了一大截,所以在发挥人的才智积极性上就输掉了一大截。
(二)信仰缺失严重阻止了企业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市场经济大潮奔涌,中西文化的交流,各种思想的交汇,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思想上的准备,面对着日新月异的世界,显得茫然疲于应付,市场竞争激烈,职业不定、岗位不定、单位不定时常事。城市人到农村去,农村人往城市涌,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强烈的物欲急迫难挡。分配上的巨大差异,贫富的巨大差异,催生着人的欲利之心和不平心态。信仰或追求真理似乎成了奢侈,敬而远之,追求现实的利益和利益的现实成为一种潮流。一些职工因利益的引导,职工道德尽失,一些管物的、管钱的机关人员,不顾国家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大量吃回扣,做假账。物资采购尽得灰色收入;利丰工程分包亲友;质量隐患深埋,豆腐渣工程遍布,给企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给百姓的生命带来危害。
没有信仰,以至于当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时失去原则,以及在拥有或失去财富后而苦恼……信仰的缺失,使许多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也是许多企业家自身陷入困境。楮时健带领玉溪烟厂经理18年,造就了红塔帝国,却最终折戟最终身陷囹圄;牟其中曾经“首富”沦为“首骗”,英雄黄昏;禹作敏目无法纪,以言代法、以身试法,最终未能善终;资本枭雄唐万新以命豪赌,霸业随风飘逝;一代标王胡志标,人生潮起潮落最终无言;国美帝王黄光裕,内幕交易终至锒铛入狱;国企掌门人王效金,贪婪无毒终酿古井腐败大案,这些事例都提醒我们信仰对于企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此外,企业的信仰真空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奶业巨头三鹿因三聚氰胺倒闭;肯德基苏丹红影响消费者健康;4S店扣押合格证抵押牟利;锦湖轮胎超量掺加“返炼胶”,安全性难保;保洁纸业用脱墨纸制造餐巾纸;国美天津店骗取以旧换新补贴;双汇因瘦肉精面临巨大挑战;上海染色馒头危及百姓民生……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让我们意识到,没有信仰的企业,不但无法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危及工感情及健康。
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往往需要几代人吃苦奉献殚尽竭虑,付出艰辛的努力。
上世纪共产党人、革命先烈,为了救国救民,追求真理,不怕千辛万苦,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死而无憾,就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仰,坚信马克思主义真理,坚信共产主义的胜利。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坚定信仰的人,追求真理的人。同样,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坚定信仰人的引领,需要坚定信仰的职工队伍支撑。
三、企业走出信仰危机的根本途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互相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企业的精神旗帜。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途径也面临多重选择。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这样变化,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这就给企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中国企业家面临信仰危机! 篇6
为此,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日前就“中国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取向”进行了2004年的专项调查,不少数据令人惊心,令人忧心。
“高学历”深陷道德困局
学历越高,越没良心?!
在本次调查当中,大量数据都说明令人感到困惑和不安的现象,其中一个就是:知识与道德的冲突。譬如:在对“做事要对得起良心”、“有精神追求更幸福”、“无论如何不能损公济私”、“帮助陌生人更显品行”等几项价值取向的调查中,学历水平最高的“研究生及以上”企业家们在对于“良心”的认可上居然是最低的!在6分制的标准中,比得分最高的“高中及以下”低了0.22分。而且这项数据呈现出随着受调查企业家们学历的提高而降低的趋势。(见表1)
高学历 = 毫无原则 + 不择手段?
在本次调查涉及企业家们对于自己最认同与最不认同的企业家特征时,“高学历群体”的回答同样令人惊愕汗颜。(见表2、表3)
关于“信用”,无论正反哪方面,“研究生及以上”都同时得分最低(分别为61.6%和70.6%),分别比平均值低5个百分点。而且这两项数据也呈现出“学历越高,对信用的重视越低”的奇怪现象。
关于“守法”,同样无论正反哪方面,“研究生及以上”都同时得分最低(分别为50.9%和56.9%),更分别比平均值低近10个百分点!而且这两项数据也呈现出“学历越高,对法律的重视越低”的奇怪现象。
关于“纳税”,“高学历”再次双双垫底。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对“正面认同”的得分居然只有区区个位数(8.9%),比此项得分最高的“高中及以下”低了足足25个百分点!关于“不认同”这一项,“研究生们”也比“高中生们”低了22个百分点。该项的正反两方面也显示出了“学历越高,对照章纳税的重视越低”的奇怪现象。
相反,我们发现,高学历企业家并非“一无是处”,并非“门门不及格”,他们在某些选项中也表现突出。到底是哪些选项?让我们来看一看。
在正面认同的“善于创新”、“高瞻远瞩”、“善于合作”及“锲而不舍”这四项中,“研究生及以上”均取得了最高分,分别为55.5%、38.0%、32.0%和27.4%,而且呈现出了“学历越高,得分越高”的趋势。在表示不认同的“因循守旧”、“视野狭隘”这两项中,“研究生及以上”也都取得了最高分,分别为25.2%和34.2%。
这时,再回过头对比“研究生们”与“高中生们”的高分项与低分项,我们能发现什么?我们会发现:
凡是“高中生们”压倒“研究生们”的项目,都是企业经营中的“原则”——众所周知,“诚信、守法、纳税”是企业经营中不可侵犯的“天则”,不遵守这些原则要想实现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在我们中国企业家群体中却出现了越是所谓的高端精英,越对这些本分与原则给予蔑视的趋势。
凡是“研究生们”压倒“高中生们”的项目,都是企业经营中的“手段”——虽然我们几千年来声称“盗亦有道”,但实际上“不择手段”才是我们最喜欢的“潜规则”。这些潜规则通常意味着“有效”,但同时又因为没有伦理色彩而可以不受其约束。不是吗?“创新”、“视野”都是实现效率的手段,而绝不意味着要遵守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游戏规则。如今国人几乎口不离“创新”,而事实上我们不也总是对“破坏规则”情有独钟吗?比如:闯红灯。
而当“高学历”居然与“毫无原则、不择手段”紧密相连时,我们难道没有不寒而栗吗?
“少壮派”对法律的保留……
当今中国正在步入法制社会,人们特别是企业家们对于法治的态度,当然值得关注。本次调查,对于中国企业家们的法治价值取向设计了三个选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们对“发生任何事情都不应该做违法的事情”和“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做社会不能接受的事情”的认同程度很高,比重分别为94.9%和93.5%;对“判断是非的最重要的标准应当是法律”也有较高的认同,比重为82.5%。
从总体上看,企业家们的“认识”应该还算深刻,但如果分类细看,我们就会发现事实并非这么乐观。除了前文我们提到的“高学历”群体外,另外一个群体同样对法律的至高无上采取了一定的保留态度,而这个群体恰恰又是我们现在及未来10年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主力军,这就是“44岁及以下”的中国企业家。在各年龄段的法治价值比较中,44岁以下的“少壮派”在6分制中只得分4.80,位居各年龄段得分最低。而且,对这一选项的看法,也呈现出“年龄越低,对法治认可度越低”的奇怪现象。此外,少壮派还“创”下了该项目各种细分角度(如:性别、学历、所有制等)中的最低分!(见表4)
对于法治价值取向的“发生任何事情都不应该做违法的事情”、“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做社会不能接受的事情”和“判断是非的最重要的标准应当是法律”这三项具体指标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无论哪一项,“少壮们”不仅都位列最低(分别为5.03、4.93、4.42),而且与前面年龄段的分差都相对很大(分别为0.12、0.1和0.18)
试问:这些40岁上下的“少壮派”,经历过文革无法无天的痛楚,很多也经过西方法治环境的熏陶,然而他们却是对法治环境最不向往的!为什么?如果事实果真如此,我们未来不断完善企业经营环境与秩序的希望在哪儿?!
“合作”,里外不讨好?
“‘竞和’时代即将来临!”,社会各界已经喊了好几年,那么对于“竞和”的主角,我们的企业家们对此如何看呢?本次调查显现出的答案,令人相当尴尬。同样在企业家们最认同与最不认同的企业家特征(见表2、表3)中,“合作”这一项均“不显山露水”,分别只有27.8%(第8位)和19.9%(第12位),分别比居第1位的选项少了38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只能很孤独地淹没在诸多数据当中,无人喝彩。
这就使我们不能不想到:当年日本企业能够在与强大的美国企业竞争中取得巨大的胜利,就在于能够抱团儿合作!反观我们,联盟是不少,但每每都是祸起萧墙,不久就分崩离析,各自为战……最终难免不被对手“各个击破”。试想,在面向国际市场时,如果我们自己之间的合作尚且同床异梦、各打算盘,那么融入全球产业链并实现与之“竞和”不更是痴人说梦吗?
由此我们又注意到,与“合作”一样在中国企业家群体当中遭遇“叫好不叫座”窘境的,便是“学习”。记得在对2003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报告中,我就发现:尽管“学习”被喊得山响,但“学习能力”在中国企业家自认为“最强能力”与“最弱能力”两项相反的调查中也都排位不高,分别排在倒数第3与第4。
看来,“学习”与“合作”,这两个大家一致认同的“软功夫”,正在“悄悄”成为我们企业家继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盲点和焦点。正如我去年所说:“这并不矛盾,说它是焦点,在于它的至关重要;说它是盲点,又在于我们其实似是而非……”试问:我们“叶公好龙”的现代版何时才能真正绝后?
企业终极目标的缺失
其实“合作”也好,“诚信”也罢,这些都应该算是企业经营中的手段,而绝不是我们做企业的终极目的,因而也不是企业家们的职业终极目标。那么,在我们企业家们看来,他们运作企业的理想职业目标是什么呢?
然而通过本次调查,令人遗憾地证实了本刊上期封面文章中提出的猜想:中国企业家群体正在面临因企业终极价值的缺失所带来的彷徨与茫然!
在本次调查中,高居“企业经营者最想实现的职业目标”选项第一的,最终是“提高企业竞争力”,高达65.9%,高出第2位“被社会认可”将近20个百分点!(见表6)
中国企业家们的态度是明确的,但同时又是虚无的!试问:如果说,我们做企业的目的就是将企业越做越强,那这不是与我们挣钱的目的就是看着存款越来越多一样可笑吗?!显然,竞争力与挣钱,都只是我们做企业和过日子的手段,而绝不应成为事业与幸福的终极诠释与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我们企业家们必须要能够明确回答:“提升企业竞争力又是为了什么?” 特别是我们的国有企业家们(以70.4%居该项第一),一定要想想清楚。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家庭?是为了员工?是为了股东?是为了客户?还是为了社会?……否则,我们就永远处于摇摆不定的彷徨中,反过来企业竞争力也提升不了。不是吗?一条船如果没有舵,桨再好使除了在原地转得更快还能有什么用?□
企业信仰 篇7
全党正在扎实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必定对促进党员信仰的纯洁性和正确性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企业来说, 党员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 党员信仰的纯洁性和正确性, 对企业工作作风起决定性作用, 关系到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 那么, 作为企业如何提高全体党员信仰纯洁性和正确性呢?
1 准确把握党员信仰纯洁性和正确性的涵义
纯洁一词本义是指纯粹洁白、没有污点, 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纯正洁净, 没有私心。党的纯洁性具有丰富的内涵, 是整体和个体的统一。纯洁性首先是指党的肌体的整体纯洁, 主要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崇高坚定、纯正完美。其中, 思想纯洁是根本, 政治纯洁是前提, 就是全党立场坚定, 步调一致。组织纯洁是基础, 就是全党要坚决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遵守党的组织纪律的要求;作风纯洁是关键, 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直接体现, 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廉洁自律是保证, 就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保持党员队伍整体的清正廉洁。
2 牢牢把握当前党员队伍思想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们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 这个时候不仅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冲击, 而且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剧烈震荡。这种情况下, 很容易导致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理论建设相对滞后, 对经济社会负面效应的冲击准备不足, 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模糊认识理解不够, 对社会上流传的错误观点反击不力, 造成党员认识模糊、思想困惑。
2.2 现实生存条件的影响。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 许多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 物价上涨较快与收入增长预期存在一定偏差, 在实际生活中, 上学难、看病贵、买不起房等种种具体生活问题, 给仅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计的广大党员带来较大的思想压力。
3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实际, 营造提高党员信仰纯洁性和正确性的环境
3.1 源头控制, 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在党员发展工作上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 严把培养关。在对培养对象的培养上, 实行以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的培养方式, 推行量化管理机制, 打造“量化管理、奖优罚略、示范带动”的有效激发的良性互动的平台。一是建立培养对象档案。从申请入党的那一天开始, 为每位申请入党的同志建立档案, 一直沿用到发展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记录其成长, 通过动态的观察, 利于培养对象的个人成长, 也利于党组织科学公正地考核人才。二是分别对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制定一套量化考核标准, 采用量化考核的办法, 按照工作表现进行加减分, 用考核结果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名单和是否按期转正, 使广大职工在向党组织靠拢时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也使党员的发展工作更具有信服力, 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三是建立量化管理台帐, 按照个人申报、党小组评议、逐级上报的程序进行量化管理。基础工作的量化管理由个人对照支部年初制定的管理内容、标准和工作目标进行自查, 报支部认定。
3.2 搭建信息化平台, 实现党建“零距离”沟通。
化工企业具有连续生产的特点, 大部分职工上运转班, 不易集中, 同时党员的年轻化、知识化程度比较高, 面对这些情况, 要通过建立移动飞信、公开邮箱、QQ群建立组织与党员的“零距离”沟通平台, 保证任何人24小时随时都能将自己的想法、困难瞬间反映问题, 从关心广大党员日常的工作、成长、生活入手, 让广大党员有生活中困难愿意找组织, 思想上有困惑愿意找组织, 大大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通过零距离信息化平台及时将企业的重要会议精神、决策决议24小时之内原汁原味地以文字形式传达到每名党员, 保证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紧紧围绕党委工作重点。“零距离”沟通信息化平台, 能增强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使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 使党员队伍更团结巩固, 更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确保党员信念的纯洁性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
3.3 创新思维, 提高意识教育。
一方面要强化形势任务教育。要根据不同时期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贯穿全年的主题教育活动, 及时编发形势任务资料, 利用内部媒体开辟专栏, 传达企业会议精神和决策决议, 不断教育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安全意识和稳定意识, 积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齐心协力应对严峻形势, 促进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狠抓党员思想意识教育, 即生存危机、责任主体、安全与稳定、改革及创新、科技进步及发展、产量及成本、基层及群众、和谐与民生意识。并利用趣味知识问答、演说会等形式, 打造“落实八种意识”宣教大格局, 营造“主动作为、顺势有为、开拓创新, 务实重干”的浓厚氛围, 提升广大党员信念的正确性和纯洁性, 进一步推进党员工作作风的转变, 强力推进发展转型, 全力以赴应对挑战, 为实现全年各项工作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
3.4 关注党员发展, 量身制定职业规划。
在党员个人发展上深入推进实施党员职业生涯设计规划, 为党员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通过建立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平台, 关注一线岗位党员的成长。本着重视人才、尊重技能的原则, 采取典范引路作用, 打通一线党员成才通道, 在操作岗位设立了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和评聘“星级工”、“专家操作师”、“首席工程师”;在管理岗位评聘“学科带头人”等成长台阶, 使业务技能特别突出的一线党员在荣誉和经济待遇上得到尊重, 不断提高广大一线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发挥党员队伍在安全、生产经营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3.5 创新载体, 提高党员使命感。
开展争当“明星党员”活动, 大力确保党员信仰纯洁性。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 以党员安全责任区为抓手, 建立“明星党员”量化考核细则, 从基础的党员作风、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安全生产、生产管理、员工培训、隐患排查等方面对每一名党员同志当月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量化考核评价, 表现优秀者在当月绩效考核中落实奖励, 在党员队伍中形成人人争创“明星党员”的良好氛围, 带动整个党员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3.6 民主监督, 职工评议。
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对于一线岗位的党员, 每年组织一次党员民主测评, 测评主要有党外群众采取无记名的方式, 对全体党员工作表现进行一次民主测评, 而对于技术助理以上的党员干部则与其业绩进行挂钩, 其考评内容分为年度三级测评、廉政专项测评和业绩考核三部分, 重点从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工作业绩、廉政等几方面综合考察。以上评议、考察结果进行公示, 记入考核档案, 作为评先、职务升降、调整和奖罚的重要依据。
摘要: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党员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党员信仰纯洁性和正确性的涵义, 阐述其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进而为企业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企业管理,党员信仰
参考文献
[1]张芳.刍议如何做好整合煤矿思想政治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3 (01) .
[2]戚良早.浅谈煤矿如何有效发挥党员在工作中的引领作用[J].价值工程, 2013 (33) .
企业信仰 篇8
一、“中国梦”与“信仰”的关系
1.“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牢固和广泛的信仰基石
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的关键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必然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尤其是信仰方面,受中西文化冲突的影响,当代青年一代部分出现了信仰危机。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的信仰选择必定会影响中国梦、民族梦、个人梦的实现进程。白岩松说,我们亟须一场心灵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不拉开心灵改革的大幕,中国依然危险。十八大以来查处的那些知行不一、贪腐享乐的负面案例,绝大部分人从根源上分析就是信仰出现了问题,这也为我们党的执政敲响了警钟,因此,从严治党将成为常态。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信仰能够让我们胸怀理想,努力奋斗,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信仰能让一个民族安定团结,自强不息,走上伟大复兴之路;信仰能让一个国家和谐稳定,繁荣昌盛,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迅速发展的中国正在加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实现中国梦,这需要以信仰作为支撑民族精神的基石和顶梁柱,并最终展现为精神和价值的形式,托起“中国梦”的金字塔。
2.“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三个层面的信仰共同支撑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信仰结构大致也是金字塔的模型,首先建立在最底层的,是广泛而深厚的基督教文化信仰,其上建立了健全的法制体系,在高效的法治体系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西方的政治体系。当代青年信仰多元化和信仰危机客观存在。一个国家的信仰应该是分层次的,不同的层次是基于不同的信仰认同,如宗教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等。“中国梦”的实现,其信仰结构应基于“政治认同”“人权人格认同”“国家与民族认同”三方面,建立起政治信仰、法治信仰和文化信仰。该信仰结构构成一个金字塔模型,塔顶是政治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等显性的意识形态教育为标志;法治信仰是支撑政治信仰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健康运转的基础;而往往被忽视的应该是融入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最广泛的文化信仰,文化信仰是信仰金字塔最牢固的根基。
二、三层信仰结构的内涵价值分析
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提炼概括,本文所提出的三个层面的信仰结构,其内涵价值也契合了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
1. 政治信仰有利于凝聚共识,保障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任何一个国家都拥有主流的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是凝聚共识、团结人民、保障方向的必须手段,也是建立政治信仰的过程。所谓政治信仰,是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信仰即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高级层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说明我们的政治信仰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继续保持政治信仰的坚定,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2. 法治信仰有利于建立规范,保障社会主义发展动力
政治信仰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必须用法治来规范。在法治社会,公民有自己的政治权利,但同时也负有政治义务,中国正以四个全面为指导,在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信仰属于思想范畴,法治不能约束一个人的思想,但必须规范和约束公民的行为。法治信仰而非人治信仰,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法治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共和国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法治新图景。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要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家因和而睦,国凭法而昌,法治兴则国家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建立在全民法治信仰基础上。明代张居正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执行上,要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党的十八大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要素,就是要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化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3. 文化信仰有利于夯实基础,保障社会主义发展恒力
中国发展的定力和恒力,最终取决于广大人民的信仰,取决于人民是否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足够的自信。文化信仰植根于广大民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又以儒家文化影响最为深远。文化是根,是凝聚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原动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最牢固的基础。吸收和传承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青年信仰教育更具有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层次所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在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相关的坐标符号对应。
三、当前信仰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1. 信仰教育要体现层次性和实效性
一是在教育的内容上,要精心设计,体现层次。如不能单一强调最高理想,而忽略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将共产主义信仰的最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结合起来,强调更具现实性和直观性的“中国梦”理想,还要将政治理想教育和其他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如文化信仰,道德信仰,法治信仰,职业理想等。二是教育对象要体现层次性,比如党员、积极分子、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普通群众等,教育手段和内容都要有针对性,否则会导致认同感不足而知行不一,削弱了信仰教育的效果。
2. 信仰教育要基于内心认同原则继续探索新的有效路径
一是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十八大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迎来新的春天。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教育人们仁爱、和谐、真诚、向上、团结等积极的元素,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培养了中国人民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形成,有利于树立符合中国社会现状的理想信念。二要扩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载体,继续培育学生在德育、美育、职业理想、法治精神等方面的意识,巩固文化信仰的基础。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强大的物质基础不可或缺,但信仰的基石更需要牢固,稳定而强大的信仰体系,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础,“中国梦”的金字塔,需要三个层面的信仰支撑,而信仰的教育也需要体现层次性,多样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中国梦,政治信仰,法治信仰,文化信仰,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德)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程育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体现层次性[J].孝感学院学报,2008(3).
[3]公茂虹.解读中国梦[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3).
[4]十八大报告全文.
[5]陈芳.关于儒家文化与大学生信仰缺失现状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
[6]郑润权,陈杨.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企业信仰 篇9
然而,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逐渐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年轻人却在政治信仰上出现了例如政治信仰边缘化、模糊化、淡化、世俗化、功利化等不积极的现象, 挖掘其原因, 主要来源于三方面。首先, 随着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思想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人, 其政治信仰不再像以前那样纯粹, 主流政治信仰被边缘化的现象愈来愈明显。其次, 当代中国经济日益发展, 社会日益进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 青年学生对于政治信仰的追求不再强烈, 并且由于其认识水平有限, 对于人生及道德认识尚未成熟, 简单地认为这些主流的政治信仰在如今已经失去了它本来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他们仅仅从满足自我需求的角度出发, 相比政治信仰, 更愿意信仰金钱、物质、权利、地位等更加“实际化”的东西, 政治信仰因此被逐渐淡化。再次, 受社会环境影响, 当愈来愈多的人们给自己贴上“名”和“利”的标签, “追名逐利”已经成为多数人最现实、最主要的人生追求。导致某些学生信仰马列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只是为了将来早日入党, 享受党员的权利, 完全趋向功利化。错误的入党动机致使一些对党认识尚浅、对党忠诚不够人们加入了党组织, 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党内“蛀虫”, 成为危害党组织、危害人民群众的威胁所在。所以, 青少年学生政治信仰正确与否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自身政治信仰的缺失与偏离, 不仅会导致对自己存在价值和精神追求感到茫然, 失去对未来的方向感, 更有甚者会步入歧途。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如何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在逐渐多元化的价值选择中正确做出分辨, 进行理性选择, 确立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政治信仰与理想追求已经尤为迫切, 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需引起高度的重视。祖国的未来在青年、希望在青年, 他们的政治素质、政治信仰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 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前途。
而高中时期作为学生汲取宝贵知识、塑造健全人格、砥砺德行、明确未来的关键时期, 针对部分学生政治信仰偏离、淡化的情形, 学校应予以正确引导, 切实加强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因此,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政治信仰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良好阵地, 其肩负着教育学生形成良好政治信仰、意识形态的使命, 显示出了较为重要的政治价值。切实搞好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政治信仰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关系到民族的发展。青少年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施, 目的是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意识形态及理想追求, 通过接受主流政治信仰教育, 提升自身政治认知能力, 从而锻造自身, 着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中, 政治信仰的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意识、政治立场的培养, 同时对学生进行渗透的途中更要注重系统化, 配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案例加以引导, 善于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以学生最为关心、最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 紧密联系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增加授课内容, 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使其深刻地领悟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道路,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度, 逐渐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同, 以此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对于推进政治社会化、统一社会意识形态、坚定社会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有助于为青少年学生指明奋斗目标, 让其政治信仰成为支配人生行为的强大精神动力, 使得整个社会整体凝聚一心, 共同为一个相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当青少年学生选择了正确的政治信仰, 就会自觉地将个人的作为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机结合, 怀揣着不怕挫折、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 以坚定的信心与执著的毅力战胜艰难险阻, 从而形成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身的人生抱负, 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以此来看,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刻不容缓, 应该予以投注更多的目光, 着力推动青少年学生政治信仰健康化、科学化发展, 从而早日锻造出于国于民有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 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社会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思潮碰撞, 因此导致部分学生政治信仰偏离甚至缺失。要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就要从教育着手, 注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企业信仰 篇10
关键词:信仰缺失,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这种转型不是单指经济层面, 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的四位一体的、全方位转型。而在文化层面, 价值观念体系是其核心, 信仰又是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 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作为我国人民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却受到了很多人的怀疑和放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 如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扭曲;苏东剧变又使中国人对共产主义产生了质疑;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 整个社会的一些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问题也随之产生。在这些因素合力的作用下, 我国人民的信仰出现了困惑、迷茫、动摇, 表现在:一些高级干部禁不住巨大利益的诱惑, 贪污腐败;某些企业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诚信缺失;大多数农民的精神生活受到社会条件和收入条件的制约, 信仰物化、异化。
一、信仰缺失后的中国人的表现
1、一些高级干部禁不住巨大利益的诱惑, 贪污腐败
自我党建党之日起, 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无论是毛泽东, 周恩来, 还是邓小平, 他们都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原政协副主席钱学森就曾这样评价周恩来:“许多党外人士说, 我们是认识周恩来才认识共产党的, 相信周恩来才相信共产党的。”而总理之所以会为人民如此鞠躬尽瘁, 就是在他心中有一个坚定不可动摇的信念———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同是共产党员, 原重庆市公安局正厅级副局长文强只因没有被提拨, 就怪组织、恨社会, 放弃曾经一直坚信的理想信念, 搞起不升官就腐败的事情。与黑道人员称兄道弟, 纵容黑势力犯罪, 组织“亮点”卖淫组织, 公开进行卖淫活动, 肆无忌惮的种种恶行, 让老百姓毫无安全感可言。[1]列宁说地好:“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 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2]。一旦政府官员失去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员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 都变成了一种说教, 权和钱则变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文强已经被判死刑, 他的死, 其实也是在警示世人特别是党员干部, 人是需要信仰和自律的。
2、某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诚信缺失
1992年, 党的十四大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 是对传统观念的破除, 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后, 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1978年, 国内生产总值3645亿元, 2008年跃升至300670亿元。短短三十年, 国民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增长速度, 经济总量升至全球第三位。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更是高达33.5万亿元。但也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经济陋习。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致使多名婴儿食用了问题奶粉而患上肾结石, 制造了一千多个家庭流泪的悲剧。随后蒙牛、伊利等知名企业也被查出添加三聚氰胺。这一事件的出现, 让我们认识到, 这已不是企业个人品行道德的问题, 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仰缺失。
3、大多数农民的精神生活受到社会条件和收入条件的制约, 信仰物化、异化
我国有十三亿人口, 其中农民占八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民的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改善。不仅解决了温饱, 而且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但精神文化生活枯燥乏味, 集中表现在他们的追求和信仰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信仰物化、异化。一些农民有了钱不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 而是进行各种享受, 买六合彩, 聚点赌博。有时他们也会给自己寻求精神寄托, 特别是当家中遇到病痛、灾难等变故无力自救, 就会寄托于宗教。近年来, 基督教传播已经出现了组织化的倾向, 大小教堂在农村随处可见, 每个周日去做礼拜的的人越来越多, 过去信徒大多是老弱病残, 但现在已经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渗透。虽然,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但我国的主流价值, 还是马克思主义, 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
二、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
信仰问题, 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建设或文化重塑的核心问题, 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所以, 重塑国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最美好的共产主义学说, 它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 也是一种科学的信仰。毛泽东曾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 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3]。江泽民也曾多次说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是我们的思想政治信仰。”[4]他还明确提出“四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5]所以说,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上至领导干部下至平民百姓都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邵道生《信仰危机与贪官之道》民主与法治2007年4月30日
[2]《列宁全集》第五卷, 第52页.
[3]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 第131页.
对重塑企业家信仰的思考 篇11
走错了方向
人们议论“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已经不是一天半天了。也有理由这样议论,因为骇人听闻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从不把人当人对待的黑煤窑,丧尽天良的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到一个个的商业骗局,中国似乎在重蹈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很多覆辙,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追求。
某媒体早年曝光在安徽涡阳的两个镇数十个村庄大规模的加工劣质黑木耳,同时在河北大城县的某村庄家家户户用硫酸镁等有害物质加工黑木耳,相同的场景在黑龙江的木耳产地也在上演。吴思先生这样评价道:“家家户户公然伤天害理的景象,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壮观。一个人偷偷干点伤天害理的事情,这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地方都不稀奇。一个村庄一片地区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大干,我们就很有理由怀疑整个社会还有没有道德良心这种东西。”
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只是这信仰本身有些问题,现在人们信奉的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以及“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进一步讲,人们信奉的是,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因而“在商言商”,为了“先富起来”,为了“利润最大化”,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唯独不信“为人民服务”、“诚实劳动”,以及“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作恶者昌,为善者苦
人们的信仰为什么出了问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作恶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二是不懂得坚持好的信仰的好处。我们先分析第一个原因,一个社会,如果作恶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人们就会变得对作恶的后果没有应有的畏惧,甚至是习以为常,同时,用偷工减料的、投机取巧的方法反而比诚信经营的人赚更多的钱并且没人来找麻烦,那谁还会去走正道呢?经济学早有一个经典定律可以总结这一现象—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在经济领域,“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人把江湖关系与市场买卖关系、市场竞争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扭曲的市场经济关系,滋生出一股股邪恶的经济势力。这些邪恶的经济势力是一定要攻击政治权力中枢、收买关键掌权人的。由于这些邪恶的经济势力的代表者多为私营企业主,所以他们成为中国新生的、整体进步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中较落后的‘灰色集团’,甚至是‘黑色集团’……他们经过精密的计算,认定收买某人付出的成本低于他按市场规律做生意需要付出的成本,长久下去,就把江湖关系与党内关系、行政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扭曲的党内关系、行政关系。”
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是整体而言,我们看到的是普通人有了更多的自由、享有了更多的尊严,这使人们珍惜身处的时代,珍惜目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自觉投入到社会的建设之中。
可惜的是,当我们把发展经济放在了压倒一切的位置上时,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唯利是图、行贿受贿、狼狈为奸、官商勾结等行为过于宽容,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其身后严重的后果。我们忘记了一个社会是各种关系的综合体,生活其中的人们不仅需要吃饭,更要有尊严的活着。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纠正人们错误的信条是当务之急。
那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只要对恶行一定进行惩戒,就可以促进人们对善举的追求。诚然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也要意识到这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问题,而如果要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认识的话,就需要让人们认识到、体会到坚持好的信仰的好处,在此基础上再去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就会得到人们更多的发自内心的支持和响应。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William Damon先生写了一本名叫《道德优势》(Moral Advantage)的书,探讨如何在企业经营中遵循道德原则又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他通过具体实例证明,这是可以做到的,“鱼和熊掌”可以同时得到。他还做了详细的总结,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如果一个企业家具有坚定的信仰并付诸实施,他的企业就会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更加有创造性,因而取得更好的成就。如果企业家相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的企业就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更多的信任和更高的士气。而比较传统的遵纪守法和慈善行为,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声誉、安全和满足。
中国的乳制品市场上有两“三”:三元和三鹿,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两个品牌,如果单纯从企业的经济规模和营业收入来简单衡量,三元发展的速度远远比不上三鹿,三元相对是一个区域性的品牌,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内各大乳制品品牌硝烟四起、大张旗鼓的全国布局时,三元并没有跟风,而是踏踏实实的做好北京这块本地市场,三元在北京有着非常好的口碑,任何全国性品牌的乳制品在北京市场上都不是三元的对手。三鹿掀起的三聚氰胺风波中,众多国内乳制品品牌牵连其中,却有两个知名品牌的乳制品与三聚氰胺无染,一个是瑞士品牌雀巢,另外一个就是三元。三鹿虽然长久以来凭着这种伎俩走在了三元的前面,却好景不长,最终让自己苦心经营的知名品牌成为“臭名”品牌,变得一文不值,三鹿集团也已破产告终,倒是这场乳制品全行业的危机,成为了三元的良机,人们更加信任三元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关于企业如何对待员工的。海底捞这个企业发展比较迅速,比较受消费者欢迎,原因很多,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相当多的餐饮企业员工因为工资太低,在北京只能住地下室;“海底捞”则能做到,让员工不住地下室。
青岛港务局的成功与“尊重员工,关爱员工”也是紧密相关的。局长常德传先生指出:我们发展得好的时候,为员工涨工资,发展得困难的时候,也要自我加压,继续给员工涨工资,这是青岛港的特殊之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在过去的20年中为员工涨了30次工资。在我们看来,涨工资是员工天大的事。员工靠工资吃饭,靠工资过日子。
中兴、华为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付给员工与跨国公司相当的工资,是一个基本原因。这些例子从另一面告诉我们,企业要挣钱,不必办成“血汗工厂”。高工资不一定没有竞争力,低工资也不一定带来竞争力。
美好信仰的社会基础与内涵
理想的状态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坚定的信仰:或者共产主义、或者老天爷、或者上帝、或者佛祖、或者儒教,这样的话,或者因为敬天畏地,或者因为拥有崇高的理想,这个社会就会成为一个理想的社会。问题在于,如前所说,不是所有的人都信仰超自然的力量,都敬天畏地;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崇高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探索美好信仰的现实基础究竟是什么。
分析这个问题的一个逻辑起点是,人究竟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独立的存在。因此,一个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对社会产生影响,一个人因为是社会的一员,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比如, 一个人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事情,他人会感受到这一行为的帮助和益处,会感激这一行为,进而对这个人产生好感。相反,如果一个人做了不利于他人的事情,就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因而会引起别人的不满甚至是仇恨。所以,坚持美好的信仰,其基本内涵就应该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知识、能力的提高,现在要做到“恶行受到限制和制裁”更有条件了。人们更有理由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为“时候”可以来的更早了,不一定要等到来世。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就可以成为加速实现“恶有恶报”的有力工具。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自身能力的增强,就可以减少对其他人或者组织的依赖,就可以更好地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也有利于加速实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毛主席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真理。在恶势力太强大、反抗很难实现的情况下,反抗会被压抑。但是,随着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的觉醒,反抗就会越有效,“恶有恶报”就会来得更快。这也可以有效减少压迫,因为压迫的成本提高了。这也有利于促使更多的人建立和坚持美好的信仰。
先做人,再做企业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理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建立和坚持美好的信仰,包括企业家,因为这样做有好处;相反,作恶太多, 就一定会得到报应,而且恶报会来得更快。对于企业家来讲,可以说,这就要求,先做人,再做企业。
企业家要敬畏他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不敬畏他人,视别人为傻瓜,视别人为草芥,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且反抗会越来越有效。
企业信仰 篇12
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特征
通过对相关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研, 我们可以看到, 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已经不是一个个案化的问题, 高校校园存在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 我们看到, 同社会上宗教信仰的人群不同,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体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 感性大于理性。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和精神成长期, 生理机能的日渐成熟并不能代表他们心理机能特别是思想的完全成熟。因此, 高校大学生身心发育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思想认识上, 更多地来源于自身的感性认知, 而缺乏成熟的思考。他们更对地关注宗教的仪式, 更多地想通过宗教活动的参与能够解决一些思想上的困惑和未来生活提供“佑护”, 这种功利性的感性思想使得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对宗教的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理性追求相对淡薄。
2. 时尚高于信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校园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 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沟通日益密切, 特别是互联网等的快速发展, 高校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紧密。社会上的一些思潮、时尚等早已经越过校园围墙, 进入到“象牙塔”内。作为莘莘学子的大学生, 越来越被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节日文化所吸引, 也越来越被西方电影、电视剧中的教堂婚礼等时尚礼仪所触动, 使得高校大学生们身陷宗教时尚无法自拔。
3. 表象大于深层。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宗教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 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不仅通过教义得以体现, 还在通过各种教堂或者寺院的设计, 塑像的艺术表现等来使宗教具有强烈的文化意义和艺术气质, 给人以庄严、神圣、肃穆和美的享受。这种宗教的表象强烈地吸引了高校大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他们仅仅对上述艺术感兴趣, 或者以为塑像等本身就是宗教, 而恰恰忽略了宗教教义所带给人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这些深层次内涵。
二、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影响因素
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格局带来了西方文化包括宗教的强势推进。加之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 社会转型期间带来的社会失范与结构重构, 造成人们思想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也受到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困惑,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思想困惑面前, 宗教所具有的道德教义和宣传的理念, 成为一些大学生解决内心困惑和寻求心灵慰藉的方法。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纵观近年来相关专家学者针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的宗教信仰问题的调研,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大部分是由于家庭等亲人、朋友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 在信仰宗教或者对宗教感兴趣的大学生中, 相当一部分是出生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或者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家庭, 他们的祖辈或者父母都是信仰某一宗教的信徒。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在宗教环境, 这使得大学生在遇到思想、心理等困惑问题时, 自然更愿意选择宗教解决方式。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造成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 很容易促使大学生转向宗教来寻求帮助, 以得到心理的慰藉。面对高校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由于方式简单、手段单一、内容枯燥等缺点没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起到的功能和作用, 部分大学生通过信仰宗教这种方式, 来缓解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无奈和恐惧, 稳定自己的不良情绪, 从而达到内心平衡。
三、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体系构建
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是一个事实。为此, 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一方面, 要看到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 也要看到, 宗教所宣扬的人生态度, 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消极避世的心态, 滋长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悲观主义的宿命观。为此, 应该从“学校与家长为两个主体, 思政课、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管理为三个载体”角度构建大学生信仰教育体系, 保障大学生的科学信仰。
1. 确立“学校、家长”两个主体
对于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 必须明确学校和家长两个主体, 这是由于大学生信仰宗教影响因素决定的。事实上,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较好的高校仍然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信仰宗教, 其原因在于家庭或者家长的影响。为此, 一方面要强化学校的主体地位, 明确学校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上第一责任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 学校还要创新与家长共同开展信仰教育的机制, 明确家长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中的协同教育职责, 目标一致地共同推进大学生信仰教育。
2. 拓展“思政课、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管理”三个载体
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 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宗教观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要内容, 充实唯物论和宗教观内容, 通过课堂理论讲授, 引导广大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使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要依托第二堂课, 大力开展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校园文化活动, 可以紧密围绕各类纪念日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 开展诸如演讲大赛、书画大赛、设计大赛等活动, 积极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促使广大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 生活、学习和工作变得充实, 并养成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心态。
要依托党团组织建设与管理, 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和大学生团员的团员意识。特别是要结合党章和团章等的规定, 深化党团组织纪律的教育, 确保大学生党员和团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摘要:当前, 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象时有发生, 信教人数也在逐步上升。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着感性大于理性、时尚高于信念、表象多于深层等特点。针对这样的宗教信仰特征, 高校可以从“学校与家长为两个主体, 思政课、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管理为三个载体”角度构建大学生信仰教育体系,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