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信仰谈信仰

2024-11-17

观信仰谈信仰(通用10篇)

观信仰谈信仰 篇1

信仰的力量

——观《信仰》有感

当胸前的党徽绽放光芒,当床头的党员贴熠熠生辉,我知道,我身上肩负着一种责任与使命,它驱逐我的自私,它赶走我的懒惰,让我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奋斗前进,而这一切,都是信仰的力量。

一个人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信仰。信仰是茫茫沧海中的一座灯塔,指引人前进的方向;信仰是力量无穷的隐形翅膀,载着梦想傲然飞扬。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从无数的前辈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这份坚不可摧的力量支撑着一代又一代党员肩负时代责任,为着心中的共同理想躬身力行,央视《信仰》系列片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了他们的义举善行,感动着你我,激励着你我。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和植树荫蔽后世的原任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第一次了解沈浩是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一部什么电影,但真正看过之后,几次感动落泪。放弃了城里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了亲自侍奉年迈母亲,放弃了照料妻子孩子,沈浩只身一人来到凤阳县小岗村,决心改变穷困潦倒的农村现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一点贡献。2004年初到小岗村,他首先深入群众,调研考察,了解小岗村发展现状,规划小岗村发展前景。之后便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谋规划、办实事,开始不信任甚至相当抵触这位“新来的书记”的村民都对这位大刀阔斧促发展的好书记竖起了大拇指,一心一意跟着他向着新农村的好日子不懈努力着。沈浩真正将心都融入到了这个村子,就连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几年来一直租住在村民家中。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们都舍不得这样一位真正为百姓所思所想的好书记,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起草了一份言辞诚恳的挽留信,应用按下红手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愿望。98颗鲜红的手印,感动了组织,也感动了沈浩,沈浩留了下来!村民们欢欣鼓舞,跟着沈浩继续为好日子努力着。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份力量感染了群众,感动了群众,让他们充满希望,信心满满地过着好日子!虽然不幸的是,沈浩由于工作劳累永远倒在了他挚爱的岗位上,但是今天的小岗村,一个富足兴旺、被评为“全国十大名村”的现代凤阳小岗村成为了一个永远的佳话,将信仰的力量无限地传播传递下去,感染感动更多的人!

2011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了解到了这样一位老人,他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7年来,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经过20多载的辛勤耕耘,林场林木覆盖率达97%以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为今日生机盎然的绿色森林。而他却把大部分奖金捐献出去,只留了很少一部分给无怨无悔陪伴了他一辈子的妻子养老。保山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他无限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信念的坚守。是啊,信念的力量让老人60年无怨无悔,信念的力量让后世享尽无尽福祉。感动中国颁奖词更是凝练地讴歌了这位坚守信仰的老党员:“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信仰的力量,绽放光芒!信仰的力量,让爱无疆!

观信仰谈信仰 篇2

教育健康发展必须有教育信仰的强力支撑, 教育信仰对教育活动起着指向、凝聚和超越等作用。就教育信仰而言, 概括起来学界主要有两个代表性观点:第一个观点认为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 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1]。第二个观点认为教育信仰是“教育活动中信仰关系的具体化, 是精神地把握教育活动的特殊方式”[2]。比较可知, 前者对教育信仰的界定难以和信念区别开来, 后者对教育信仰的定义则过于宽泛, 两种观点都难以正确把握教育信仰概念的内涵[3]。基于信仰特征来阐释教育信仰是研究教育信仰的一种主流范式, 但是目前国内外对教育信仰的研究仍停留于对教育信仰内涵的揭示和特征分析等方面, 对教师教育信仰研究未给予足够重视。一些对教师教育信仰的涵义和特征等层面的初步观点散见于少数文章, 尚缺乏对教师教育信仰建构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基于知识观演变视角分析教师教育信仰建构的研究成果更为鲜见。知识构成了教师教育信仰的根基, 对教师教育信仰的生成、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确立的知识观对其教育信仰形成的塑造和影响程度及方式必将有异。笔者认为, 其一, 教师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以及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信服和尊崇。其二, 教师教育信仰的形成与知识观演变息息相关。本文拟从知识观动态演变分析入手, 分析和揭示知识观对教师教育信仰形成的作用和重要影响, 提出教师教育信仰建构的相关建议, 这将有助于促进教师崇高教育信仰的培育和形成, 有利于推动各级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知识观演变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 影响

知识观是指人们对知识的观念、态度, 具体指人们对知识的基本看法、见解与信念, 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知识观是关于知识的知识, 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丰富与增长, 人们对知识所作的一种意识和反思[4]。信仰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 我国哲学家贺麟在谈论信仰与知识的关系时说, “盲目的信仰依于愚昧的知识。知识空洞者, 其信仰必渺茫;知识混淆矛盾, 必与信仰的杂乱反复相依随;知识系统, 则信仰必集中;知识高尚, 则信仰亦必随之高尚”。对知识的本质、价值以及知识获取方式的不同认识, 会引起教育思想、理念乃至教育目的、功能及结构的转变, 将会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建构产生影响。

1.古代知识观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影响

古代知识观下教师教育信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信仰教育的知识探求价值。如孔子使用“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教学, 帮助学生发展其内在知晓力以认识、体会知识, 发展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探求能力以引导其逐步认识事物本质。经书、语法、修辞、逻辑和辩证法等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2) 信仰教育的内在伦理价值。实际上, 我国传统的教育信仰也是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的, 只不过重视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是德性的培养, 重视德性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重视的是个人的发展与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统一[5]。另外, 在西方柏拉图认为人类灵魂中最高尚的部分是理智, 教师把培养人的理性灵魂及促进个人伦理形成和发展当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3) 信仰教育的促进个人知行统一价值。教育不仅在于传授和探求知识, 更在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和实践结合, 促进其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转换, 实现知行统一。尽管古代教师教育信仰注意到个人的价值, 但此阶段教育带有严重的阶级性色彩, 大部分教育信仰实质都在于为政治服务。

2.近代知识观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影响

在近代知识观的导向作用下, 教师教育信仰发生了显著变化: (1) 信仰教育的知识传递价值。因为信仰知识的客观性,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便注重教育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的价值, 使原来为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 在较短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 实现科学知识的普及、先进生产经验的推广。 (2) 信仰教育的外在功用价值。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以知识有效性为主要取向, 这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技术人员的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 信仰教育的促进社会发展价值。教育的传承和选择文化功能、生产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培养合格公民和人才政治功能对社会具有促进作用。尽管在 近代知识观指引下, 教育促进了科学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教育的经济价值得到实现, 然而在一定程度上, 教育启发人的情与意的职能被迫于教育边缘, 忽视了对人潜在理性思维、自由意志和独立思想的积极培养。

3.现代知识观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影响

(1) 现代知识观的特征变化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 人们对知识的看法有了明显变化。现代知识观对知识的内涵、性质、功能和传递方式都有新看法。现代知识观并不是对知识的客观性、实用性和绝对性的完全否定, 而是通过对传统知识观的批判与继承, 以促进人类对知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第一, 知识内涵的变化。如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 (Michael Polanyi) 的著作《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中提出了“个人知识”的概念, 主张个人知识并不是和科学知识截然相对的另类形式, 而是对科学知识性质的一种表述;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相互结合, 是个人缄默性和信念的相互统一[6]。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 对知识的形态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知识包括四种, 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可见, 现在人们对知识本质的认识除显性的公共知识外, 还包括另一类不能或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个人“默会知识”以及做事的技术和能力。显然, 知识内涵已不再停留在认知范畴, 而是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 扩展到了应用范畴[7]。

第二, 知识性质的变化。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观遭到当代建构主义的批判, 他们认为知识绝不是对现实纯粹客观的反映, 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理解和假设。知识不是不考虑时间地点、境域而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法则, 而是需要人们针对具体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的, 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过程, 知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具有相对合理性和确定性[7]。

第三, 知识功能的变化。知识不只是技术, 也不只是为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工具。知识更是积累、传承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媒介。学习知识不应该只以功利为目的, 尽管功利是学习知识必须要达到的目的, 是转化为物质保证的条件, 但更深更多的知识应该用来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

第四, 知识传递方式的变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知识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 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教学过程中, 教师“发送”包括从声音、文字、图像、演示、讨论到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学生则“接受”包括从不同程度、不同速度、不同时间和不同指向的主动选择, 包括生生、师生的个别和群体的相互辩论。

(2) 现代教师教育信仰解析

现代知识观更深入地回答了“谁的知识有用”的问题, 强调发展知识的动力在于探究, 获取知识的方式在于建构, 知识的功能在于运用, 从多元视角理解知识, 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本价值。知识观演进给教育带来了冲击, 它使得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树立了更全面的教育信仰。 (1) 信仰教育的继承价值和创新价值相统一。教育不仅具有传递文化和推广经验的价值, 而且“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 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对于教育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丰富、广泛和深刻。教育对于生命不仅依然具有原始性的价值, 而且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意义, 即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成了教育重要的基础性价值”[8]。 (2) 信仰教育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相结合。不仅注重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外在价值, 更注重教育倡导社会和谐、深化民主观念的内在价值。不仅重视教育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或技能的外在价值, 更强调教育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和陶冶人格的内在价值。 (3) 信仰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融会。在教育满足社会存在、延续和发展需求的同时, 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促进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育不只是教人掌握知识或技能满足生存, 教育的使命更在于培养完善的人, 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建构教师教育信仰的相关建议

1.深识教育理性, 夯实教师教育信仰观念基础

任何教育信仰首先要建立在清晰而笃定的教育观念基础上, 若没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支撑, 教育信仰便会成为无依据的“迷信”[9]。因此, 深刻认识和透彻把握教育理性是形成教师教育信仰的前提。教师只有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活动进行深刻的认识, 才能有效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进而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当教师的教育理念上升到教育信仰这一高度, 便会成为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内在动力。

2.反思教育实践, 推动教师教育信仰外在强化

教师教育信仰建构有多种途径, 但不断进行教育实践及其反思是基本方式之一。在反思过程中, 教师通过思考现实和境遇、历史与文化, 在理解他人中理解自己, 在理解过去时理解未来, 进而形成自身稳固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法论, 保持教育信仰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3.涵泳教育情感, 促进教师教育信仰内生塑造

教育情感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通常在教育实践中以各种方式表露出来, 外化为一种积极稳定的情感追求。教育情感是一种神圣而高尚的情感体验, 融会到教师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中, 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推动力量。反之, 一个没有神圣而高尚的教育情感体验的教师是不能对教育事业产生崇高信仰的, 教师因为对教育事业具有神圣而高尚的情感体验, 其教育信仰才能够得以持久。

4.坚定教育意志, 实现教师教育信仰持久升华

由于教育意志的作用, 教师教育信仰不只是停留在内在的心理和精神层面, 而是转化为一种外在行动。只有教师拥有坚强的教育意志, 才能看清主流, 抵制各种诱惑, 始终坚持教育方针和政策, 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 坚守教育事业。

摘要:教育是一项需要信仰的事业, 教师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以及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信服和尊崇。一般而言, 知识在教师教育信仰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引导和促进作用。不同知识观的知识内涵和特征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形成塑造和影响程度及方式必将有异。为此, 本文从知识观演变, 深入分析和阐释知识对教师教育信仰形成的作用, 提出促进教师教育信仰建构的主要建议。

关键词:知识观演变,教师教育信仰,建构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2) .

[2]叶文梓.论教师的教育信仰.浙江社会科学, 2004 (2) .

[3]张璇, 高伟.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当代教育科学, 2010 (9) .

[4]潘洪建.教学知识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4.

[5]刘魁, 李茜.教育信仰重塑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对策探究.江苏高教, 2012 (1) .

[6][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

[7]王莉颖.试论知识观的演变与教育的价值取向.当代教育论坛, 2003 (3) .

[8]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哈萨克族民间信仰生成的生态观 篇3

摘 要:原始信仰作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在所有的人类群体中都可以见到。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其所形成的原始信仰也各具特色。哈萨克族的原始信仰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并生成了哈萨克族流传至今的生态思维。哈萨克族的原始信仰包括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等两大体系。

关键词:原始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态观

一、原始信仰概述以及哈萨克族原始信仰的产生

原始信仰是指原始社会人们对某种宗教,神,思想的信奉。在民俗学中,专指原始宗教心理,即相信有超自然的世界与的力量(神灵,精灵,魔鬼等)存在。在信仰者看来,这种存在不需任何证明,而自然传承。原始信仰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臆想和缺乏认识的自然的反映。哈萨克族的原始信仰作为哈萨克族的原始文化的一部分,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原始信仰是个非常广大的领域,其起源并非与人类的产生同步,而是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过去,首先,哈萨克族人无法解释周围世界的季节变换,雷电风雨以及人类自己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其次,大自然在提供给他们种种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危害,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和财产,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精神上的压力与恐惧。因此,他们认为,在冥冥中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在主宰着自然界的万物,控制着万物的盛衰枯荣,令其即可以造福于他们,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也可以加害于他们,将他们置于死地。因此,他们只能怀着惊恐和神秘的情绪,臣服在大自然的脚下,对其顶礼膜拜,并企望通过种种崇信仪式,能将大自然中危害自己,威胁自己的力量变成顺服自己,帮助自己的力量。哈萨克族原始信仰意识就这样产生的。

二.哈萨克族原始信仰生成的生态观

1.哈萨克族自然崇拜生成的生态观

水是原始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对水的依赖远远超过任何其他自然物,因而水便成为人类最早产生并延续最久远的自然崇拜之一。人类的生存不可缺水。人类很早就发现水可促进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生长,带给人类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人类在以采摘植物为生的原始社会早期,就体验到了雨水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同时,水中还生长着无以数计的动物和植物,直接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料。但是,水也带给人类无穷无尽的祸害。一方面,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江河泛滥,淹没大地,吞噬人畜,带给人类毁灭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久旱不雨,江河干涸,大地龟裂,庄家枯死,颗粒无收,人类又面临着饥饿与死亡。水可以施福,施祸与人类的两重性,导致了人类对水的依赖和恐惧,产生了原始的水崇拜。

水在操突厥语民族的意识中,是构成世界最早,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基于对水神的敬仰,哈萨克族建立了许多关于水的禁忌,这些禁忌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原则上:玷污了水,也就触犯了水神。如,哈萨克族禁止在泉水,河水上游方便,若有违反,会惹怒水神,会被它诅咒;不能往水里吐痰,这样等于往爷爷的胡子上撒尿;不能往井里吐痰,不能再流着的水里洗衣服,不然会被水神诅咒;不能堵住流着的水,不然事情会不顺利;把被堵住了的水松开让它流走,是件很好的事情,会让你的事情变得顺利。由此可见,哈萨克族通过对水的崇拜建立了一些列关于水的禁忌,而这些禁忌中充分体现着哈萨克族不能浪费水,不能玷污水的生态思维。

植物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原始人天天出没森林,攀崖涉水,采摘植物为生,把植物当做自己生死存亡的命根子,对它抱有特殊的感情。在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观念的支配下,对于地上生长的花,草,林,木都看做是由人类情欲和品格的东西。客观食物变化多端,自身主观认识反复无常,难解难分,幻觉地认为,植物具有超人的意志和力量,神奇莫测,秘奥难明,因此引起狂热的植物崇拜。

哈萨克认为春天新长出的青草,树枝,树叶是生命的延续,所以不能随便揪草,折树枝,否则就会遭到树神的报复。在哈萨克族的习俗中,不能踩踏农耕,农作物,这样做是不团结,是不吉利的预兆。放火烧草地与像河水撒尿相同的重罪。不能砍伐荒野郊外的独树,不然会失去独子。认为这棵独树是树神,不能触犯它。不能砍伐连根生长的树木,不然你也会失去你的另一半。不能砍伐生长着的树木,点火要用牲畜的干粪。哈萨克族通过以上禁忌,禁止人类砍伐树木,踩踏绿洲和耕地,以此来维持原始自然界的生态环境。

哈萨克族认为鸟窝不能破坏,不然你的家庭也会家破人亡;不能打碎百灵蛋,否则脸上会长雀斑;不能踩踏蚂蚁窝,否则你会变瘸子;不能频繁猎获老虎和熊,它们是动物神;不能打死青蛙,否则会发洪水;不能碰触蝙蝠,否则会遭它的诅咒;不能猎获动物的幼崽;不能猎获老鹰,否则会遭它诅咒;不能往鸽子扔石头,不然会破坏团结等等。以上禁忌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原则:加害动物,也就触犯了动物神,触犯了动物神,就会被诅咒家破人亡。通过这种方式,哈萨克族减少并阻止了对动物的猎获和破坏,维持了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

狼崇拜是古代许多民族都曾有过的崇拜内容,从印第安人到古罗马人,莫不如此。哈萨克族也有狼与氏族起源有关的神话传说:古时候,哈萨克乃蛮部落的一支突然遭到外敌的入侵。敌部烧杀掳掠,把这一支乃蛮人都杀光了,只留下一位年老力衰的巴特尔,他们砍断他的四肢,把他抛弃在荒野,企图让他羞愧地死去。敌人退去后,跑来一只母狼,把巴特尔藏进阿尔泰山的一个峭壁岩穴里保护起来,并且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后来有孩子了,子孙繁衍,这支乃蛮人又重新发展起来。因为母狼和巴特尔藏身的岩穴是在名叫额尔捷涅·孔的山巅,所以后来这支乃蛮也就名为额尔捷涅·孔乃蛮。⑥这则神话反映出这支乃蛮人是把狼作为自己的始祖母的。所以说,在哈萨克族的图腾崇拜中也充分地涵盖了原始生态意识。

三.结语

哈萨克族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在对传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维持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可以借鉴的镜子。民族的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今科学技术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保护生态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族的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由于之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了解生态系统平衡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因而生态保护意识十分强烈。因此,有必要提取哈萨克族传统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中的生态文化,并使之转化为现代文明,提升为现代的生态伦理观,在现在的中国环境乃至世界环境和生态保护中发挥新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江帆 著《生态民俗学》[J],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227-236页.

[2] 木拉提·黑尼亚提,迪木拉提·奥迈尔 著《论哈萨克族民间信仰》[M],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 第2期,第51-53页.

观《信仰之光》有感 篇4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7月5日下午四点,太原市幼儿师范学校礼堂响起嘹亮的国歌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舞台中央冉冉升起。话剧《信仰之光》的最后一幕吸引全场观众集体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歌声是全体观众献给那些为新中国成立而献出生命的先烈们的。

《信仰之光》是我省廉政文化精品剧目展演的参演剧目之一,是在去年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剧目《红色遗言》的基础上,几经打磨修改而成的。该剧以某高校校园剧团排演红色历史题材话剧为串线,将几个真实的革命故事有机而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从不同历史时期,用诗一般的语言,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自甘清贫、舍生忘死的信仰完美地呈现给观众,感人至深。礼堂里爆发出阵阵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部话剧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发挥了他永恒的魅力。

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党人陈铁军、周文雍在刑场上举行悲壮的婚礼,闽浙赣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过着不可想象的清贫生活,赵一曼牺牲前为儿子写下催人泪下的遗书,以及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革命者大义凛然的面对死亡,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

在观看《信仰之光》中我体会到,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德才兼备,注意为人师表,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知识渊博、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思想品格的引路人。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观《信仰者》有感 篇5

“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么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习近平

随着人群静静的走出演播厅时已经九点多了,演播厅两边摆放着演员的宣传画,自由地呼吸着新鲜空气,思绪还沉浸在刚刚二个小时的电影情节中: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寻淮州、吴天来、乔英、胡天桃……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还在眼前浮现。

《信仰者》开篇用倒叙手法讲述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同志行刑前合影到回忆带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身陷囹圄后被捕,在狱中仍然坚持斗争,坚持写作、坚持信仰最后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

影片一开始带着沉重手镣脚镣的方志敏用流利的英文和二位照相的美国人对话,把方志敏博学的一面展露出来,然后对刘畴西,王如痴说,我们还没有一起照过相呢,打起精神来。体现了方志敏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方志敏在狱中共留下十三万字的文稿,除去审讯,谈话,被监视,平均每天1千多字。这些极其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都是病重中的方志敏在昏暗牢狱中的心血之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共产主义者对信仰的绝对忠诚和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在影片的开头一战,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 — —十九师军团长寻淮州牺牲后被国军挖开土坑,站在土坑边看着仰面躺在土坑里的寻淮州,国军王耀武脱下帽子感慨万千:这个人就是以1个团的兵力打胜国军1个精锐团、2个营的寻淮州?又问部下:“他一个军团长怎么没穿棉服?”有人回答:“共匪为何穷到这份上了,还有那么多人跟着他们闹革命?”这和国军监狱文书高家俊以及他未婚妻冒生命危险帮方志敏转移文稿相呼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永远站在人民这一边。

影片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有师长胡天桃被捕后和国军将领王耀武的一段对话和他死后,一个破搪瓷碗最终和他相伴在土坑里,这里影片还埋藏了一个细节:他们都是带着脚镣手镣被仓促枪决的,或是枪决人员之多根本不愿卸下镣铐,这也为方志敏最终是被秘密杀害后,后人凭借遗骸上的脚镣编号确定身份埋下伏笔。

方志敏在狱中的时候,国军为了劝降,开始是为其换到唯一一个优待房里,通过好言收心,再是酷刑警示,再到委座蒋介石让李幼斌饰演的国军主任顾祝同前来劝降,到最后蒋介石亲自坐在方志敏面前无果后愤然离去。为什么国军会悬赏8万大洋捉拿方志敏?他的地位价值可想而知。

我想到了历史上其他的革命先烈:

“人民总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是先烈毛泽建以身殉国的一片赤诚。“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赵一曼被捕受刑后几度昏迷,但她始终坚贞不屈。

这样的革命英雄还有很多很多,是什么让这些人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人民当家做主,为了百姓不再受欺压,甘愿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又是什么让他们战胜了肉体的折磨?我想唯有“信仰”二字赋予了他们的力量,这就不难看出方志敏留下:

“我们是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更无所惧”。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等等许多令人动容的名句。

当今功利至上的心态不断冲击社会道德标准,许多人不相信英雄甚至质疑英雄的价值,现实信仰的缺失让人心冷漠。观看《信仰者》接受红色爱国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诠释“信仰”的力量,可以更好的洗涤内心,提升幸福感。

观信仰有感心得体会精选 篇6

观看《信仰》,让我感到,能够坚持这个信仰,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这个难,有多少人可以体会到。当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朝鲜人民的反侵略和保卫世界和平,伟人毛泽东牺牲了包括妻子在内至亲至爱的六位亲人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难;当年仅15岁的刘胡兰面对铡刀,宁肯选择光荣的牺牲而不选择卑鄙的“自白”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难;当钱学森放弃优厚待遇,不畏艰难险阻,毅然返回祖国,创建中国的导弹航天事业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难;当常香玉献身艺术,爱党爱国爱人民,关注豫剧未来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难。还有很多很多的中国共产党员,他们能够坚持这个信仰,也就是意味着他们选择了一种常人不能理解的难,不能做到的难。

弹指一挥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建党91周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建国63周年。在我们的党领导下,我们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巨变,可以从人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看出来。看到这种巨变,我以自己能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感到无尚光荣;但是当我的所作所为不能够达到这个组织的全部要求,又让我感到有愧于她;当我看到有些人为了个人私利而加入这个组织,最后放弃信仰、背叛她,给她光辉伟大的形象抹黑时,我又为她感到忧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观看《信仰》,我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只有她才能把中国建设好,把人民的生活建设好。我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因为只有不断学习这些理论,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我以为我们不仅要当好信仰者、学习者,还要当好解说员、宣传员。把共产党好,伟大祖国好,社会主义好,民族团结好,改革开放好,向身边的人进行解说和宣传。我要增强服务意识。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扬中国共产党刻苦努力的精神,积极向上,认真学习,争做三好学生!

谈当今教育之信仰缺失与重塑 篇7

1 信仰缺失引发诸多后遗症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奋斗的历史任务光荣而艰巨,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懈的为之共同努力。所以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于中国的复兴之路,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了最新指引。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然而,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对人们的思想与信仰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在人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影响下,对于什么是具有中国的特色的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可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面临较为严重的信仰缺失状态。

由于信仰的缺失,已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凸现当今的一些混乱与无序状态,甚至在一定程度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危害。这绝非危言耸听,有众多的案例在印证信仰缺失的严重性与危害性。近年来,制造业加工巨头台湾鸿海集团旗下公司富士康不断出现轻年员工跳楼事件,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信仰缺失的可怕性。为了制止和防范员工跳楼,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曾经请了法师,也派了心理医生,但却没能阻止一个个年轻人“前赴后继”地跳个不停。

再如,“干露露”、“湿露露”为出名而不顾社会道德底线,“乐于裸露”身体的现象,以及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恶性事件,如毒奶粉、染色馒头、毒胶囊等等,也是信仰缺失的典型体现。上述种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充分表明,我们的社会已生病,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必须迅速扭转信仰的现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精神动力才更能有保障,中国的和谐社会发展,才更具有可持续性。

2 信仰缺失的根源分析

对于富士康的“第N+1跳”现象,有观点认为,富士康员工跳楼门形成“示范效应”,因为每跳一个补偿10万元,所以刺激着跳楼事件的不断发生。显然,这是一种无奈、苍白甚至是可笑的解释。必须探究富士康员工频频跳楼背后的主要原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富士康发生员工坠楼事件,既是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转型期出现的特殊问题,也是普适问题,因为它涉及员工个体、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典型特征。

当前中国社会由于过度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是上述跳楼事件、裸身露体事件不断发生的重要社会因素。虽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却拖了后腿,并没有与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同步成就。

由于利益分配体制不够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不够健全,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61,远远高于当期的世界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中国由于利益分配不均,造成了民众间收入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由于收入增长速度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以房价为代表的物价上涨,给予普通民众巨大的来自物质层面的压力,这进一步增加了民众“向钱看”的动力。

中国社会的这种转型矛盾,也渗透到教育层面,而教育的产业化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加深了这种矛盾。从上世纪90代以后,中国大学生首先选择的攻读专业,毕业后选择的就业行业都十分集中,主要在金融、地产、市场营销、律师、证券、公务员等与钱权密切相关的领域。不仅学生,教师也因为物质层面上的压力,也强化了教育的功利性。

资本的本能是逐利。现代企业特别是加工企业的严格与精细化管理目标,就是最大程度地为企业获取利润。在“绩效考核”这一主旨下,员工的潜能被超限度“挖掘”。据了解,台资企业的管理十分类似:管理严格,工作强度大,每道工序都有精确的时间规定,基本工资很低,要获取较高收入,除了拼命加班,别无他途。富士康员工之所以频频跳楼,更重要的因素,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严格精细化倾向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严重缺乏的双重作用下,使青年人感觉到,自己只是整个流水线上一道道割裂的工序,毫无整体价值可言,也感觉不到个体对社会的有益作用与存在意义。

然而,现代企业管理所产生的这种压力暗流,在当下却难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疏导。据媒体报道,在富士康接连的十几跳当中,员工的年龄普遍在18岁~24岁之间,都属于80后,90后。他们生活在中国最富有的时代,但却是传统美德、传统信仰日渐失落的时代。由于缺乏植根内心深处的价值信仰,在高房价、高成本生活压力的作用下,表面的物质符号,成了年轻人内心价值观的最好替代。

青年人的这种附于表面的所谓的“精神追求”,难以有真正的生命力,也十分脆弱,形不成顽强的意志,一遇到不如意之事,便容易崩溃。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认为:一个国家不可以没有法律,因为任何社会都需要秩序,但仅需要法律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要有信仰。没有信仰,法律变成了一种形式,信仰为一个社会提供了道德伦理标准、精神支柱以及核心价值观。

3 重塑信仰的途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社会要民主,要法治,要自由,要平等;中国经济要强大,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检视我们的历史,把失去的信仰重新找回来。对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当下我们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与方法,与时俱进地解决年轻人价值观失偏、信仰缺失的问题,惟如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持久精神动力。

然而,要如何改变学生信仰教育缺失的现状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负担起重塑学生的重大责任,那么就必须身先士卒,从自我做起。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信仰的作用,必须做到自己有信仰,才能教导学生有信仰。无论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都要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不误导学生。

强化信仰教育是重塑信仰的重要方法与路径。学校必须开设信仰教育与素质教育课程,教师不但要精研专业,以专业服学生,还要讲求重塑信仰的教学方法,以历史人物、以当代人物、周边人物的先进事例,教育、引导学生。

浅谈民间信仰的虎文化 篇8

摘 要:中国百姓对虎的崇拜源远流长,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以虎为形象的艺术品,有关虎的各类造型和神话传说精彩纷呈,为我们研究古人审美观念提供了实物例证。关键词:贺兰山西峰沟;老虎岩画;虎符;崇拜祭祀;镇宅物;民间信仰虎,性凶猛,是威武和勇敢的象征,在我国古代,先祖们把它作为一种护卫神兽,以便祛病避灾,祈求幸福,在艺术作品中,虎是重要的创作题材,深得百姓喜爱。虎的形象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显著的地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虎文化,成为重要的艺术创作题材,其形象广泛流传于文学、雕塑、绘画、民俗和神话传说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宁夏贺兰山西峰沟里不到10平方米的崖壁上,凿刻着三幅老虎图。即横76厘米,纵53厘米,雄虎驮着一只小虎的“父子虎”;横76厘米,纵31厘米,雌虎后面跟着一只小老虎的“母子虎”;横43厘米,纵26厘米的小老虎图。岩画中老虎个个威武、勇猛,“尖爪铁尾,钢牙利齿”,真有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敬畏。这三幅老虎图,根据有关专家认为是距今6000年的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家们用线条勾勒的方法所凿刻的。它具有古拙淳朴的风貌,造型概括简洁,轮廓突出鲜明的融写实与写义的绘画特点。6000多年的老虎岩画,是形成我们虎文化的母体,亦可称作蓝本。如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汉代的陶器,都铸(绘)虎、鹿等动物的形象,这是从母体脱胎而来的延续,或称作蓝本的衍生。老虎属猫科动物,体长1.6米至2米,尾长1.1米。是一种生性威武、勇猛的肉食动物。它的前额有似“王”字的斑纹,故有兽中之王之称。老虎被先民们作为“神”来崇拜的。根据东汉(公元25~220年)郑玄注本的《礼记效特篇》称:“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野猪)也,迎而祭之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马丙安教授曾指出:“汉民族的先民们对虎一直是敬畏的,早在周代年终大祭祀万物时,就包括祭祀老虎。认为老虎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老虎能吃掉祸害庄稼的野猪”。其实早在3000年至6000年的新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将老虎的形象凿刻在崖壁上进行崇拜。先民们凿刻岩画并非是抽象的概念,相反是一种实际存在。这是先民们过着狩猎、采集的低下生活的一种社会反映,也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的产物。进入文明的农耕时代,即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大自然及其物种的演变认识有所提高,对“虎”作为半神半兽来进行崇拜和利用。由于人为宗教的渗透,在庙宇里用布料绘画或用泥塑的人物化的“黑虎灵官、白虎灵官”进行祭祀。这是原始宗教的延续传承,也是人造“神”的一种社会心态反映,是人为宗教的产物。在石嘴山地区,由于受人为宗教“修行养性,成仙成道”的诱惑,老虎已脱去兽胎成仙,并且担任规劝人们成仙成道的牵引者,加上黄河文化的润色,而流传着一首“不见黄河心不甘”的民间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很久以前,在黄河边住着一家姓黄的老俩口,靠磨豆腐过日子。老黄四十五岁那年老伴生了个儿子,起名叫黄河。老来得子真是人生一大喜事。黄河五岁那年,突然一阵黑旋风把他卷着向西北方向跑了。老俩口急得马上向西北方向追去……这时,在贺兰山的一个山洞里,白虎对黑虎说,“你把黄河背来,人家爹妈快想疯了,赶快送回去吧!”太阳落山了,老俩口回到家里,见儿子在屋里玩耍着,真是又哭又笑的说,“一阵风把你卷到哪里去了?”黄河说,“我到虎哥哥那里去了。”老俩口不相信地说,“你不要哄老爹老妈——”“真的,爹,妈,我不哄你们,我真的到虎哥哥那里去了。”说完从口袋里掏出两个小饼子送给老俩口,“请爹妈尝尝吧。”老俩口吃着,品着真有股仙气呢。从这以后,三天两头黄河到虎哥哥那里去玩耍,老俩口也就习以为常了。转眼十八个年头了,黄河长成了一个天庭饱满,地额方圆的英俊少年。打从爹妈过世后,他就和黑虎、白虎住在一起,决心修成神仙。也真是凡是皆有定數。黄河由虎哥哥驾云送到卢员外家看戏,和卢员外的女儿卢凤英一见钟情的私定终身。两个人对着明月撮土为香发誓,“天塌地毁黄河干也不变心。”黄河回到虎哥哥的洞里,哪里还有虎哥哥呀,他抬头一望,见墙上写着四句话:黄河本当修成仙,心不虔诚也枉然。莫贪红尘男女情,迷途知返不算晚。黄河看后,知道这诗是反对他与卢凤英的姻缘。他当即也写了四句话表示自己的决心:黄河凤英结姻缘,天塌地毁心不变。红尘男女情相连,迷途不迷在人间。黄河下山直奔卢凤英的家乡,请人去卢员外的家提亲,由于门不当户不对,身无分文房无片瓦的黄河遭到卢员外的拒绝。而卢凤英大胆的站出来表示,女儿誓死嫁给黄河,爹妈不答应我就只有一死。卢凤英真的被卢员外逼死了。而虎哥哥掐指一算,深知黄河、卢凤英还真有段不了之情,就一阵风把黄河送回石嘴山的家里……虎文化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的。把自己视为真龙天子的皇帝,出于一种政治目的,利用老虎的威武,勇猛把能征惯战的武士们,以老虎的名义而进行褒奖。如汉代有“虎贲中郎将”;三国的蜀国把关、张、赵、马、黄冠以“五虎”上将的头衔。清康熙年间设置600万人的“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工作。帝王们用铜制作成老虎形状的“虎符”,背铸有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君,左在杜①”是授于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凭证。虎符分两半,一半在中央军事长官手中;一半在地方军事将领手中。调发军队时,须有持符使臣验合才能生效。用虎符调兵遣将盛行于战国、秦、汉时代。传世有“新郪符”等。到唐代基本上不用了,宋、元、明、清则用皇帝的圣旨进行军队的调动。俗话说,“老虎不吃人,威名在外”,明、清时代民间按照虎符的形状,用黄铜铸造出一种背无铭文的镇宅物,放置在供神桌上进行祭祀,目的是驱邪镇魔,保一家平安。老虎威武、勇猛,捕食残害庄稼的野猪,但其伤害人畜的凶残,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抒发褒贬情绪的蓝本。孔老夫子有“苛政猛于虎”的遗训。文人们则用“虎虎生风”、“如虎添翼”、“虎背熊腰”等来褒奖壮士。民间则创造出“老虎戴佛珠——假充善人”,“老虎拉车——没人赶(敢)”,“老虎嘴上拔毛——找死”;“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虎廋雄心在”等的歇后语及俗语。民间还创造出几则典故。如“为虎作伥”,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其鬼为伥,诱人以供虎食。因为有了为虎作伥的故事,来比喻给恶人帮凶。“下山的老虎受犬欺”,专说一只凶残的白额虎,伤害了很多人畜,它依仗自己的勇猛、威武,竟下山来逞能,结果被几只牧羊犬将其活活咬死,而留下这则典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虎神”的敬畏逐渐淡化了。时至今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科学意识的增强,把虎视为“神”的理念基本消亡了。但作为民俗文化一项内容的民间信仰,它是从渔猎、采集、游牧或农耕文明社会传袭下来的文化遗产,是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围,其中有一定的合理内核。在文化发展中也发挥了特定的历史作用。勿用讳言,民间信仰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即是科学发达的今天,宇宙间也有大量人类未知或至今无法认知,无法解释的领域。注释:①杜,即杜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其国君被周宣王斩杀。一说是“唐杜氏”亦称“荡杜氏”被秦宁公斩杀。

【语文演讲】谈信仰 篇9

他选择了体育,想成为体育明星,露天的小体育馆里经常出现他矫健的身姿。那时他已22岁,已经获得了一次次的殊荣。最让他自豪的是他的100米短跑,他的成绩是世界第一,是当时的“飞人”。

在国人的心目中,那一年在巴黎举行的100米短跑冠军非他莫属。可想而知,一个人若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对他的威望、收入、名气该有多大的影响,他比任何人都明白,然而却做出了让国人震惊和愤怒的决定:取消参赛。是什么让他决定放弃唾手可得的荣誉?是信仰。因为按照赛程,100米预赛安排在星期日,“明天就是星期日,我要去礼拜,这是我多年的习惯,我决不能改变。”这就是他的全部理由。

舆论的谴责改变不了他的选择,国人的愤怒改变不了他的选择,王子亲自出面以国家的名义规劝他,仍然改变不了他的选择,在当时情况下哪怕是杀了他,仍然不能使他动摇。态度如此之坚决,无疑是信仰的力量。

信仰使他放弃了最擅长的100米比赛,但200米和400米他参加了,并且取得了佳绩。200米铜牌,400米金牌,并且打破了男子400米的奥运记录。后来他说:“如果连信仰都不能坚守,那我将一事无成,更不会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突破。” 他就是英国著名运动员利迪尔。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因为人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以,人与人的信仰是不尽相同的。当你幼小熏陶于伊斯兰教的教化中,那么你的信仰就是真主了;当你幼小受教于基督教的感化里,那么,你的信仰不一定是上帝。只有有向神认罪悔改让神赦免你的罪这样的经历才能是真正的基督徒,基督徒相信基督为你钉死在十字架上,他的宝血可以洗尽罪人我一切的罪;如果你幼小污染于金钱铜臭之环境,那么,金钱就是你的上帝了。

因为人的信仰不同,所以人们的道德观也就不尽相同,所以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就不尽相同,所以社会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就是不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因。

相反,如果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都崇尚一些共同的道德,那么,我们的世界必然会是一个和谐的世界。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一个脱离了生存危机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来的,而是从优良的教育中学来的,是从爱的熏陶中萌发的,是在适合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崇高的信仰,来自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来自于伟大的社会——幸福主义社会(姑且这样称呼)。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的信仰应当服从于客观规律,服从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大地是人类的母亲,所以,呵护地球,保护自然就是爱我们的家,就是爱我们的母亲,所以让地球更和谐地存在应当是我们最崇高的理想,因为他关系到我们人类的千秋万代。

信仰就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信指可信,可相信、可依赖;仰指仰望、崇拜、敬畏。

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或说教、或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不是宗教,或政党的产物,宗教,或政党只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

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靠集体建立起来的信仰难以长久,靠集体的信念建立起来的信仰会随着某个宗教、政党、组织的解体而烟消云散。

信仰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共产主义信仰、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神佛信仰、科学信仰、对权利、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时行乐”、“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等

也是信仰。信仰从本质上可分成两类,一类是有神论信仰,另一类是无神论信仰。

有神论信仰者谦卑,相信宇宙中的一切是神所创造,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因果循环,靠内心的善恶道德法庭约束自己,相信”头顶三尺有神明“,所以不敢胡作非为。

无神论信仰者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科学,相信眼见为实,相信进化论,相信生死是必然的,人死了什么也不存在了,永远地”安息"了,所以把精力和时间主要花费在此生的荣辱胜败尊卑贵贱上,既然相信人既无前世,也无来世,所以敢想敢为,不怕天、不怕地,更不相信什么因果报应。

信仰从对象上也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宗教信仰,另一类是政治信仰。

宗教信仰一般是有神论者对某一宗教教派的思想。

政治信仰则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对社会、国家、世界共同持有的观

念 信仰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分。非科学信仰是盲从和迷信。科学信仰来自人们对实质和理想的正确认识。

事实上,宗教是一种信仰,但信仰并不等同于宗教,不信仰宗教并不等于没有信仰。信仰的内容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任何一种东西,只要你相信它,并以此解释你存在的理由,它就是你的精神支柱。信仰包括非理智的信仰和理智的信仰。可悲的是很多人把信仰当做迷信,把迷信当做信仰。真正的信仰绝对经受理智的思考,经受时间的考验,随着时间随时改变且很快消失的绝对不是真正的信仰。

不同类型的生活目的构成了这个世界芸芸众生的信仰基础,也可以说是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的复合反映。当人们信仰的某种价值超越了单纯为了个体功利的目的,变成群体、民族共同认可的价值时,对这种价值的信仰就会从纯粹为了个体追求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利益的层面,从物质的、有形的层面上升到精神的、抽象的层面,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上升到人类

社会与宇宙的无限性。

《解放军报》谈信仰与作风 篇10

这是一个广为人知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从中发现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作“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

红星为什么照耀中国?一个自称“怀疑主义者”的西方记者的发现,并不是偶然的。他在国民党统治区看到的是官僚腐败、民不聊生,而在延安红军将士身上看到的是艰苦朴素、夙夜在公。正是通过这种显在的作风,他发掘到了沉潜其中的“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言败的不屈不挠精神”“一种„天命‟的力量”。

决定、支配“延安作风”的这种“思想”和“天命”,就是被共产党人视为命脉和灵魂的信仰。“东方魔力”既是革命前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足以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标杆。如今,时代环境变了,人的观念变了。面对新形势下的“四种危险”“四大考验”,置身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转型社会,怎样避免因走得太快、太远而忘记“出发的原点”?“东方魔力”能不能持续传承?“兴国之光”会不会黯淡、泯灭?一句话,如何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弘扬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这是时代给共产党人提出而又必须回答的一个严峻课题,也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二

泰戈尔说过,信仰是个报晓的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当人类仰望星空、憧憬未来、思考人生的时候,就开始有了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信仰决定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信仰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起草于1920年11月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中的这行文字,在今天看来似乎平淡无奇,而当年惊现于黑暗的历史天幕,恰似闪电雷鸣,风云激荡。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

信仰与作风从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信仰”是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那么,“作风”则是这种“信服和尊崇”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风格。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一个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其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现在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形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党的优良作风,则是共产党人崇高信仰的生动体现。

在“主义”的碰撞和交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信仰科学的真理,而且能够以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同甘共苦、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作风,去躬行自己的信仰。

“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句话生动反映了崇高信仰对我们共产党人的巨大激励和鞭策作用。一个最初只有50多人的小党,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最终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完成了“创造一个新的社会”的精神洗礼。

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怀抱各种主义和信仰的政党,似乎都相信自己拥有未来,为什么恰恰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未来?正如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历史的镜鉴,就是对现实和未来的启迪。

共产党人的这种信仰以及由此衍生的伟大精神和优良作风,是震古烁今的人间正道,是无往不胜的精神密码。崇高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和永恒追求,弘扬优良作风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终身课题和迫切需要。处在社会转型期和深刻变革中的中国,尤其需要强化对信仰的忠诚守望;置身于各种考验的共产党人,尤其需要强化对优良作风的传承弘扬。

信仰的火焰,烛照出作风的映象;作风的本色,折射出信仰的底色。

信仰与作风是“修于内”与“形于外”的辩证统一,是“真理力量”与“品格力量”的有机结合,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完美对接。

坚定信仰,给共产党人以正气和风骨;优良作风,又是实现信仰不可缺少的途径和保障。当年,甘祖昌辞掉领导职务,回到家乡当农民;杨善洲不进省城安享晚年,而是扎根深山办林场。如今,兰辉用一生走遍了故乡的山和路,也走进了百姓的心坎里……正是因为有像甘祖昌、杨善洲、兰辉这样信仰坚定、作风纯正的共产党人作标杆,我们党能够在革命战争年代铸起“铜墙铁壁”,又能够在和平时期筑起“民心长城”,书写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震撼”。信仰是作风的源头,决定作风之河的水质;信仰是作风的河床,左右作风之河的流向。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两个务必”的历史回音仍萦绕在耳,改进作风的文件措施也没少出台,但为什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还有市场?为什么有的党员干部对不正之风还是乐此不疲?

一般认为,形式主义的背后是政绩观的错位,官僚主义的背后是权力观的扭曲,享乐主义的背后是革命意志的衰退,奢靡之风的背后是思想的堕落。倘若追根溯源,“四风”的总根子还是信仰这个“总开关”“总阀门”出了故障。

一位落马的贪官在其忏悔录中写道:“信仰的堤坝一旦溃决,牢房的铁门便会打开……” 梳理刘志军、王守业等违法犯罪的案例就会发现,这些被查出的腐败分子,开始也许具有较高的“才”“德”,但当信仰信念迷茫、精神追求堕落之后,违法乱纪、为所欲为也就不可避免。

“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和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信仰在哪里缺失,哪里就要出问题;信仰的杂质有多少,出现的问题就会有多少。可以说,没有信仰的航标,速度越快离终点越远;没有信仰的支撑,精神世界就会坍塌。“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总书记的这一深刻剖析,形象生动,一语中的,发人深省。

“志正则众邪不生”。作风上的问题绝不是小事。党的作风关乎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抓住了信仰,纠治“四风”就找到了源头、抓住了根本。不从思想源头上根治,“四风”顽症即使一时有所好转,也会故态复萌。四

今天,信仰的话题为何变得沉甸甸?

国力衰微、积贫积弱的时候,人们在寻找信仰;国力增强、兴旺发达的时候,人们在为坚守信仰殚精竭虑。

其实,这也符合信仰运行的规律:从信仰确立到信仰传播,从信仰迷茫到信仰重塑,信仰存在的时空形态就是“在路上”。信仰永远是动态的。

“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在拜金、拜物观念侵蚀之下,信仰如何不缺失?

我们曾有过重义轻利的迷惘,也出现重利轻义的问题。一些人心为物役,无休无止地一味索取,斤斤计较于一己之私。然而,物欲越多,心灵的沟壑越深;私利越多,心灵的负载越重。卢梭说:“人制造了自己的欲望,继而成为欲望的奴隶。”金钱没有牙齿,却能吞噬人的灵魂;没有双手,却能把人拽入泥潭。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信仰的根基必然被物欲冲毁。

当然,坚守信仰并不排斥物质利益。“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反对的是信仰的被物化。共产党人也有个人的正当利益,但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福祉发生矛盾,牺牲奉献就是唯一选择。

信仰如金,惟有淘尽物欲的杂质,才会愈发耀眼。

“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搞好,党的事业才能顺利推进,并非腰包鼓了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没有共同的理想追求,没有良好的党风民风,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在多元、多变思想冲击之下,信仰如何不动摇?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也给崇高信仰的坚守和优良作风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同志在多元中迷失了方向,在多样中动摇了立场,在多变中丧失了原则,理想信念在“风”中摇摆、飘荡。

“道不欲杂”。对共产党人来说,社会思想的多样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并不意味着信仰的放任自流,更不等于信仰可以有多种选项。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都是一元的,这是人类社会自阶级产生以来一直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普遍规律。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统一的信仰导向,或者信仰导向乏力,人们在思想上就会失去“主心骨”,从而导致社会运转无序、混乱。尽管西方有些国家天天鼓吹多元价值观,但考量他们信奉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无一不是一元的。

美妙的音符只有统一于共同的主旋律,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价值追求越是杂乱多样,越要强调核心价值观主导;社会意识越是复杂多变,越要坚定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扬主流,这就是多元时代共产党人的坚定选择。--面对精神空虚的迷信现象,信仰如何不扭曲?

信仰虚无、理想淡漠,荒诞不经、乌七八糟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什么怪事都有可能发生。勿庸讳言,确有一些党员干部精神空虚,把共产主义视为虚无缥缈的幻想,“不信马列信上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到头来“其信也妄焉,其倒也必焉”,这怎能不令人警醒?

如果说,“信仰高地”托起忠诚和奉献,那么,“信仰洼地”必然滋生“鬼神”和“大师”。作为社会意识的“纲”和“魂”,我们的政治信仰一旦被解构或颠覆,不仅会对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还会对社会思想和人的心灵造成“失魂落魄”的灾难性后果。

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把心思用于党和人民的宏伟事业,才能让形形色色的“鬼神”“大师”无处安身。

没有经过风浪考验的信仰是苍白的,没有经过实践淬火的信仰是虚弱的。信仰的坚守,依然“在路上”。五

“一切领导力本质上都是信仰的实践”。

一个政党的信仰,是通过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来体现的;人民群众的信任,则是通过观察党员干部践行信仰的实际行动来建立的。

当挂职届满3年的沈浩,被小岗村按了98个手印的挽留信留下而决定再干3年时,那一刻信仰与信任交汇。当年近90的黎介寿,为了抢救已被别的医院宣判“死刑”的患者而晕倒在手术台时,那一刻信仰与信任交融。这样的信仰,不是宏大叙事,也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这样的信任,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托付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国家的兴亡。当今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信仰危机,其实准确地说是一些党员干部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引发的信任危机,或曰信任危机导致了信仰危机。可以断言,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并不怀疑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只是因为少数领导干部在“四个考验”面前败下阵来,导致人民群众不信任进而对他们“嘴上的信仰”产生怀疑。这种言行背离,给深植信仰的“种子”带来的是“重金属污染”。领导干部信仰的错位有多大,人民群众信任的裂缝就会有多深。苏共丧权、苏联解体,无疑有诸多原因,但领导干部信仰崩溃,最终失去人民的信任,则是更为深刻的根源。“防止领导成员腐化”“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惩办叛徒特务”……红岩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凝铸的

“狱中八条”,把“忠诚与背叛”这一大是大非化作一条条具体提醒,犹如振聋发聩的警钟在耳边敲响,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

今天的党员干部不大可能向有形显在的敌人屈膝,但贪污腐败、徇私枉法……同样是背叛党的宗旨、原则,背叛自己的信仰和人格。面对英烈的忧思和时代的拷问,每一名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党员干部都应想一想当年选择的信仰,想一想当初立下的志向,不忘来路,不忘初衷,以历史的使命感去为理想而拼搏奋斗。六

信仰,重在一个“仰”字;作风,贵在一个“诚”字。

信仰的意义,并不在于其目标指日可待。恰恰相反,真正的信仰总是需要走很长的道,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它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始终处于引领向上的制高点。

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彻底的唯物主义、坚强的党性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融为一体的崇高价值追求,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先进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就处于这样一个思想道德制高点上。

历史的自觉与自信,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非凡。

多少风烟翻卷,多少艰辛探索。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正是这条道路,使中国连续30多年保持年近10%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这条道路,让我们取得抗震救灾、承办奥运、载人航天等举世瞩目的重大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巴斯·弗里德曼所言:“你只有去中国才能看到未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尽管我们在信仰建设上还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不是信仰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在坚定追求信仰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校正、自我修复、自我净化。只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与自信,深扎信仰之根,坚守信仰高地,才能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不断凝聚起各方力量,推动党的事业兴旺发达。

“天下大德,莫过于忠”。“忠”,敬也;“诚”,无欺也。

党的信仰就是军队的信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是对人民军队坚守信仰的核心要求。

南昌起义城头的火把,天心圩聚拢的火种,三湾改编的火炬,曾经见证了人民子弟兵的“三个绝对”。

维和战场上中国蓝盔的责任与担当,海军舰艇在亚丁湾犁出的护航浪花,汶川地震废墟上的迷彩身影,充分证明了人民子弟兵的“三个绝对”。坚定的守护,基于忠诚的信仰。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使命任务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人民军队必须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一个忠诚于崇高信仰的党,是赢得人民拥戴的党;一支忠诚于崇高信仰的军队,是无往而不胜的军队。

人民至上——共产党人信仰的内在生命力。

共产党人坚守信仰、传承作风,归结为一点,就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力量之上。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内核和最高价值,正是这个光辉的词语,让她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

我们党从南湖小船挟带着信仰出发,深谙载舟覆舟之深义,历来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之为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和土地--党的根基、血脉、力量在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党的事业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信仰坚定,是因为相信人民必胜;信仰永恒,是因为始终与人民同行。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归根到底是密切新形势下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汇聚起实现民族振兴的磅礴力量。

昨天,共产党人靠感动人民这个“上帝”,书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今天,共产党人矢志坚守信仰、传承优良作风的实际行动,同样会感动人民这个“上帝”,描绘中华民族更加壮丽辉煌的前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世界东方升腾起激荡人心的中国梦强军梦,奏响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交响乐章。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一次远征。作为一种寄托中国人民共同理想的形象表达,中国梦强军梦就是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进的现实目标。只有把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目标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历史“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崇高的信仰,是中国梦强军梦的精神基石;优良的作风,是中国梦强军梦的重要保障。信仰,在坚守中升华;作风,在磨砺中传承。

理论学习是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就必须把科学理论武装作为看家本领,引导广大官兵特别是党员干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显微镜”观察和处理问题,增强政治定力和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共产党人的党性是政治信仰的本质体现。加强党性锻炼是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应当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政治、懂规矩、守诚信,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有所行,有所止;有所为,有所戒”,以实际行动展示共产党人的党性光辉。

坚守政治信仰、传承优良作风,党史军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凝结着中国革命建设奋斗历程的宝贵经验,包含着对党的性质宗旨的深刻认识,蕴含着激励后人的巨大精神力量。从走过的历史中汲取营养,从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吸纳力量,我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就会更加自觉、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信仰的坚守是一个思想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坚定信仰信念,不是喊几句口号、搞几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实干兴党兴国兴军。信仰之花,需要用一言一行去浇灌;信念之志,需要用一举一动去践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力弘扬求实务实、苦干实干的作风,中国梦强军梦就能一步步变为现实。

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上率下,重拳整肃“四风”,立查立改立行,风气为之一变,民心为之一振。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新的希望,增强了前进信心。

上一篇:民政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生《水浒传》读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