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观延安时代有感

2024-10-24

信仰的力量--观延安时代有感(共9篇)

信仰的力量--观延安时代有感 篇1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敬意油然而生。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关键字:延安精神

这个学期老师安排我们观看的《延安时代》使我受益匪浅,《延安时代》是一部记录我党在延安时期,面对装备先进的国民党所做出的战略转移和战略反攻的纪实。它包括《时代之声》,《思想之旗》,《奋斗之路》,《力量之源》和《圣地之歌》五个部分。

第一集《时代之声》是整个系列的“片头曲”。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其造成的痛苦还在蔓延,而中国上下也是一片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就在这万分艰难的时刻,毛泽东选择在延安建立革命根据地,在这里指导全中国的革命事业。在延安,物质条件是极为匮乏的,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就是共产党人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而将根据地建立在延安,也是毛泽东长远打算的第一步。自从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多少有志之士,莘莘学子都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在物质短缺,条件艰苦的环境里,磨练自己的意志,使自己成长为优秀的红军战士,这些人的内心是受到了,时代之声的召唤,是理想的召唤,是人民群众迫切需求的召唤。

第二集《思想之魂》主要讲的是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初期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也讲述了毛泽东同志的不凡之处。他在井冈山说: “站得高,看得远,不仅要看到长沙,福建,更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他让贺子珍给他缝了个文具袋,说用文房四宝打天下,他就是以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懈斗志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前进的.贵州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夜以继日地工作,1937 年他在延安李家窑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他提出的人民群众观,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民主思想和矛盾观点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革命时代的思想之魂在哪里, 看看延安的革命先辈, 看看毛泽东思想的论著,我们将会得到答案!思想之灵魂就此孕育而出,一代伟人的成长书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妙序曲。

第三集《奋斗之路》本集主演讲述了党的领导人和延安人们一起纺纱, 种菜,开垦荒田,南泥湾也由一片荒凉之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一切都如奇迹般撼动人心。要知道在这之前,延安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红军过着怎样的生活:刘伯承元帅只穿一件薄的棉衣过冬,红军和延安人民与饥饿和寒冷作斗争,缺衣少食的艰苦对于我们这些80、90后的人来说恐怕是难以想象的了。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更应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应明白奋斗的重要性,时代变了,任务也变了。但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安娜.路易、斯特朗曾在参观延安后说,在没有衣服穿没有事物吃的条件下却生活着具有世界眼光的人!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不去努力呢? 第四集《力量之源》内战的枪声打响了,这一集是中国共产党的翻身战,一个漂亮的反击,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统领地位。一位国民党人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国民党的举动打碎了人民和平的愿望,抗日结束内战又随之而来,人民又一次陷入内战的水深火热之中。毛泽东的名言:“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边!”它道出了中国红军,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道出了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就如毛泽东说的那样: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当红军攻打总统府时,随着一声炮响,庞大的建筑在瞬间坍塌,就连蒋介石也对此感到十分震惊!这就是命运,以一种不可知的方式送人们到自己的运行轨道,谁能与之抗衡,谁掌握了人民的力量,谁就掌握了胜利!在中国,是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掌握了人民的力量,掌握了革命胜利的方向!

第五集《圣地之歌》这一集是整个《延安时代》的最终把握,将延安精神的内涵最后升华:(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看完了影片,内心颇不宁静,看到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不为困难所折腰,反而愈挫愈强,延安作风真的是精神的食粮。在反思中沉默,延安时代——这是一个红色的传说!从这个传说,我想到,一个人,无论身陷怎样的绝境都要坚信:这个世界,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总有生生不灭的希望,所以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并为之奋斗!《延安时代》,回顾的不仅是当年的老一辈革命家的血泪史,更是为新一代的年青人树立良好的精神榜样,为祖国的现代化以及国际化打好根基,年轻人需要延安精神,需要严格要求自己,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提到延安作风, 有些同志往往只把它理解为艰苦奋斗, 只想到一个“苦” 字。这样理解是很不全面的。党中央到延安最初的那几年, 是苦一些的, 但后来就丰衣足食了, 生活得很好。光讲“ 苦” , 是不正确的。看完这一系列的视频,我体会到,时下的社会氛围需要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英国记者斯特朗在延安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后深有感触地说:“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有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为了节约灯油,每考虑问题时,就把灯头拧小,挥笔写作时,再拧大一点。就是在这小油灯下,毛泽东写出了卷卷雄文,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航程。这种精神,美国记者斯诺说它是“人类历史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这段话,象一幕幕真实的画面浮现在眼前,有许多活生生的面孔,呼之欲出。他们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在战士中,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在中国共产党最困难的时期,得到了民心,壮大了人民军队,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国虽然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国防业等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基础差,我国现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八十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使一部分人进入了小康生活,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在贫困线上挣扎----贫困母亲、贫困学子到处都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学习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更应该发扬光大。要使所有的老百姓都脱贫致富,保证我国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尽快由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家。我国的西部开发,就是要改变西部长期封闭落后的贫困面貌,使西部尽快发展起来,不拖全国的后腿,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才会驶上一个平衡、发展的稳定轨道。

要使所有的老百姓都脱贫致富。怎样脱贫呢?党的富民政策有、科技下乡有。最关键的是要有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首先干部要带头,当好火车头;全国的老百姓要自觉,齐心合力。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掀起新的南泥湾大生产的热潮,把现有的科技变为强有力的生产力。只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上不去的高坡。

如果说,我们的干部没有带好头,没有当好火车头,全国的老百姓一盘散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一句空话。等,是没有好的物质生活从天上掉下来的;靠,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光靠我国的专家、学者是带动不了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所以,只有全国人民齐心合力,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我们贫困的母亲才有希望,失学的学子才有书读,我们的国家才会富强。

枣园的灯光啊!愿你永远亮在全国人民心中,成为指引中国走向富强的航标灯。

信仰的力量--观延安时代有感 篇2

而作为一名老师, 我知道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但当自己做为一名母亲, 我又还原到毕胜男的角色, 甚至被杜锋牵了过去。我深切感到现在的孩子难教育, 相信每位家长都有同感。信息时代和独生子女时代的到临, 更加使这一问题显得突出, 特别是独生子女时代的到到来。而我们所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而今天, 接受教育的主体已经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独生子女”, 他们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 特别是家庭教育理念。新的时代,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理念来引导、教育我们的孩子?

一、需要一个民主型的家长

现阶段, 许多父母以自己的意愿强行代替子女的意愿, 如《虎妈猫爸》剧中毕胜男说的:“孩子, 你还小, 妈妈替你做出正确的选择。”恐怕这种家庭不是个别的, 而且有很多家长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我生你养你, 你难道不听我的吗?我用我成熟的大脑取代你不成熟的大脑, 是为你好啊;你小啊, 不懂事啊。而子女不听父母的话, 就是大逆不道。当然, 家长的这种观念, 就是所谓专制型的家庭教育观念, 是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的。而且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觉得自己在家里很霸道, 他可能觉得自己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很慈祥。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 再用过去的这种观念要求孩子, 要么孩子百依百顺, 一事无成, 要么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 不欢而散, 甚至会导致一些家庭悲剧。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民主型家长呢?我认为和孩子一起成长。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 都是第一次做家长, 那么何不和孩子一起成长呢?和孩子一起成长, 就要作到和孩子一起“共同阅读、共同写作、共同学习”, 这是最重要的。

共同阅读, 就是和孩子一起读一本有趣、有意义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 和孩子一起探讨、交流、沟通, 这样做,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也有助于了解孩子;共同写作, 和孩子一起写成长日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 然后不断超越的过程, 而写作是最好的反思。孩子通过文字, 可以写自己的苦恼与喜悦, 家长通过文字, 可以写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 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也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事, 等等。写作内容不限, 随手几笔也可以;共同学习, 现代社会, 知识更新快, 家长必须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一方面, 家长可以学习自己工作、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 另一方面, 家长要阅读孩子的教课书, 通过阅读教课书, 了解孩子所学内容, 可以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问题, 也可以和孩子进行交流, 即使没有效果, 孩子也会知道家长在乎他们, 这就已经足够了。

二、需要家长正确“爱”孩子

新时代, 需要家长更新的另一个观念是对爱一理解。在这一点上, 很多家长存在误区:没有一个父母认为自己是不爱孩子的。爱孩子, 不仅仅是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 也不是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 更不是对孩子百依百顺。那么怎样去爱?怎样才是爱呢?

我认为, 爱首先意味着理解, 这是爱的第一个含义;爱还意味着尊重, 首先是对心灵的尊重。理解孩子, 就是用一颗童心去理解孩子。什么是童心?就是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索、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这才是真正的爱, 这才是真正的理解;尊重孩子, 就要做到:要保护孩子的个性。现在有许多家长, 觉得自己年轻的梦想没有实现, 就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让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学书法、学这学那, 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强加给孩子;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自己已经很成功了, 于是想把孩子复制成第二个自己, 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尊重孩子, 要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

爱孩子, 就要和孩子保持平等关系, 不要以爱的名义来捆绑孩子。

三、需要家长适当学会“闭嘴”

剧中当毕胜男非要将青菜塞进女儿茜茜的嘴里时, 隐忍了很久的罗素终于爆发, 摔门而去。舅舅毕然带茜茜躲到了卧室, 而毕胜男追到卧室再次给茜茜大讲人生道理时, 茜茜哭着喊出了“我讨厌妈妈, 坏妈妈……。”这样的说教适得其反。也许, 有许多家长身有感受。当你在说教批语完孩子后, 是否发现孩子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了?孩子的缺点、毛病改掉了?实际上是没有的。作为一个班主任, 也有好多学生家长在我跟前抱怨孩子好话、坏话都不听。那么这个时候, 家长要适当的学会“闭嘴”。给孩子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闭嘴”并不是让家长许放弃管教孩子, 而是先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理解孩子的感受, 学会与孩子沟通。在沟通过程中, 知道孩子想什么, 只有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家长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在教育孩子时, 家长应该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多提倡少禁止、多商量少命令、多放手少包办”。在孩子出现问题的过程中, 再教育孩子, 才能有更好的说服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氛围如何, 家庭教养如何, 都将决定孩子的人生。世界上没有完善无缺的家庭, 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 更没有凝固不变的家庭教育, 所以对每一个父母来说, 都需要不断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找到适合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

参考文献

信仰的力量--观延安时代有感 篇3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句话显示了习总书记的担当,这可以从他的另一句话中得到印证,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是如果一位青年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我)才会好,虽然也不无道理,但是态度是不够积极的。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他的就职演讲中有句世界名言:"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中文意思是:“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一下,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这句话,对当今国人依然十分有用。

现代著名学者、曾任北大校长的胡适先生在1932年的演讲《关于大学毕业后的几条路》中,有段话讲得非常好,现全段摘录:“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获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新因。一粒一粒地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胡适说这段话时距离“九一八”事变刚刚过去一年,正是国难当头之时。岁月的河流不知不觉已经流淌了80年,沧海桑田。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确如此,相比80年前,我们的综合国力已有大幅提升,但是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很复杂,我想着重就文化方面的因素谈谈感想。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何谓文化》一书中谈到:“漫长的历史,沉淀成了稳定的民族心理。中华文明的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发生过大量的血腥斗争;但是对外,基本以和平自守的方式相处。它大体上是一种非侵略性的内耗型文明。”我们这种内耗性文明,导致综合国力的提升不会很快。余秋雨还写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和消亡的幸存者,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秘密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一次次巨大的灾难中起了关键的缓冲作用、阻爆作用和疗伤作用,既保全了自己,又维护了世界。”因为我们信奉“中庸之道”,国家也不算很强,所以是不敢贸然发动对外战争的。因为如果主动挑起战争,一旦失败,就有亡国的危险。书中还说:“中华文明的主体是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很不相同。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大多具有生存空间上的拓展性、进犯性、无边界性。相反,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意识是固土自守、热土难离。”这也从社会学的角度表明,从内因上看,我国不是一个擅长快速发展的国家。所以,我们长期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是正常的。如果我们太急躁,恐怕会“欲速则不达”。

很多中华儿女都希望,国家能尽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从文化方面入手的话,至少要解决以下三大弊病,余秋雨在书中是这样写的:一、我国的文化疏于公共空间;二、疏于实证意识;三、疏于法制观念。

先说说“公共空间”。国家现在有一群“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的言行或多或少已经在补我们文化的这个漏洞了。另外,每位公民对于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要持续地加强认识并遵守。

“实证意识”缺乏就是说:描述我们社会方方面面的数据,有些很不真实,这或许是统计方法的问题,或许是统计态度的问题,又或许是人为的问题。实证意识的缺乏也是科学意识缺乏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体现为我国假货泛滥、谣言不息,加上国人喜欢一窝蜂、瞎起哄,使得假货和谣言对我们的危害比起其他国家更大。

“法制观念”这一点:由于我国深厚的“人情社会”根基、“人治”的传统, 造成了“情大于法”“权大于法”的现象。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习近平总书记也说:“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可见,中央已经意识到构建法制社会的重要性,前景可期。

著名学者许纪霖先生最近在微博上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有梦想,才能成就大业,这个梦,不是众人追求的功名利禄,而是只属于你的那份才华和爱好。”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只要走对路,就会有出路。一个人变得优秀了,他的言谈举止自然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影响到家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温家宝同志曾经说过,面对危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疲软,但是情况要好于2008年,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信心。回到胡适那句话:“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再回到本文开头卢新宁的那句话:“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信仰的力量读《红岩》有感 篇4

在红岩,我钦佩江朱云江姐姐。她丈夫的牺牲消息没有击倒这个伟大的女人,因为 她知道,共产党委托她的命令还没有完成,对于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的未来,她犹豫。在垃圾洞监狱的生活中,她的蓝色旗袍成为对囚犯的忠实信仰。折磨太小,不能测试,竹签是竹子,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作为共产党的成员,在被捕后,她遭受了更大的考验,受到同志的热爱。在公义之前,她冷静地告别同志,庄严地践行了他非常崇高的世界观和生活观,人们忍不住泪水。江杰与ank钢一般,将树立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形象。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共产党员,扔他们的头,洒血,但毫不犹豫,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国民党人,但贪婪的恐惧死亡,挣扎偷窃,甚至成为一个叛徒?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将从几十人成立之初到今天的数千万人的发展,但国民党却傲慢,退缩到台湾?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党的军队戴着稻草,吃小米可以成为一个胜利的老师,为什么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和数百万国民党部队会失败 的这是信心的力量!

我们的党,从零开始,从小到大,从火星,到大草原火。因为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党,我们党是一个为劳动人民的福利服务的政党。我们的党员是最无畏的英雄。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同志出生和杀戮,带领我们建设了一个新的中国。从那时起,我们结束了几个世纪的屈辱历史;从那时起,我们结束了国家的状态,中国人终于站了起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中国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我们可以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坚决地说:不!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建立自己的国家,而不必看别人的脸

我们不会忘记,1997年6月30日,那个不眠之夜,明亮的五星红旗缓缓上升在紫金广场的时刻;我们不会忘记,98洪水,那些冲奔,跳进急流,用自己的身体血肉,封锁陶涛洪水党员和士兵;我们不会忘记,当神舟飞船成功发射时,充满自豪的时刻;我们不 会忘记,在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新排排,8000万共产党员和14亿中国人看守帮助。

这是信心的力量!

我是一个边境警察,一个共产主义者,我将利用我的终身能量捍卫党的尊严和使命,捍卫这个橄榄绿的盔甲。

这是信心的力量!

回顾历史,我们经历了数千英里的水;展望未来,我们必须面对更大的风暴。但是,有些人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增长和发展,加强了西化和转移我国的战略。同时,有些人愿意看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会改变。我们和西方敌对势力在渗透和反渗透,颠覆和颠覆中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有时甚至是尖锐的。中国人站起来,我们不会乞求别人的慈善和恩典,我们必须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无论是困难还是危险,我们坚信党中央将能够带领我们进入急流,围绕急流,扭转潮流,拯救危险,走向对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是信心 的力量!

观《信仰》有感 篇5

7月3日深夜,根据医院党总支部的要求,观看了人民网《信仰-我们的故事》,看完之后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个为国家、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活灵活现地向我走来,他们的步伐是那么的坚定,因为他们充满了自信,而这自信来自于他们坚定的信仰。这是一部历史文献纪录片,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信仰,一度曾经熟悉而今却又陌生的字眼再度映入我的灵魂,激起我感情的波澜,催我深思、反思、自问。我的信仰曾否有过?而今还是否保留坚持?忘不了书中的一个个英雄人物,从大革命开始时期,从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大地就是人才辈出,热血儿女前赴后继。他们接受了先进的马列主义理论,深受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影响,为自己的祖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腐败黑暗状况心急如焚。他们奔走呐喊,为民请愿,目的就是实现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幸福、富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一旦他们认识到美好的理想是科学的和一定会实现的,他们就坚持不懈、百折不饶甚至牺牲生命为之奋斗,而这正是信仰的力量!

通过观看《信仰》,我看到了个人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离党员要求的差距和不足;让我明确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工作的的信心和干劲。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觉努力学习。信仰的奋斗无止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无数代人的不懈奋斗。信仰的奋斗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填新的内容,所以需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做到“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学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从而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节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体现价值;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它是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须的思维方式;所以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有可能完善自身的素质同时向党组织靠近,不断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为信仰而战;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信仰。

二、爱岗敬业。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为信仰浴血奋斗,牺牲生命在所不惜,目的就是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了,消灭了剥削阶级,人人平等、自由,为信仰而奋斗被赋予新的概念,不再是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大义凛然的赴死,不再是董存瑞炸碉堡的举动,而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倡导的爱岗敬业、艰苦劳动、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努力学习、尊重知识、发明创造等等行动。英雄模范人物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为信仰而奋斗的内涵,这就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人们在不同的岗位上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以人民利益为重,为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殚精竭虑、做出卓越奉献甚至牺牲生命。形式不同,本质都是为共产主义的大厦添砖加瓦。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我来说,能否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能否自觉地改造自

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确立并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自己能否不断进步的关键。要锤炼忠诚坚定、攻坚克难的作风、埋头苦干的作风。作为一名护士,我们怎样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医改的推进,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一方面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在日常工作中必需扎扎实实服务好每一位病人。要用党的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态度,科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病人和护士双满意,服务好病人和护士,从小处着眼,从点滴做起,做病人的好老师,护士的好姐姐。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践行宗旨,带好团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查找病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严抓落实。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的需要。

观《信仰者》有感 篇6

“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么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习近平

随着人群静静的走出演播厅时已经九点多了,演播厅两边摆放着演员的宣传画,自由地呼吸着新鲜空气,思绪还沉浸在刚刚二个小时的电影情节中: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寻淮州、吴天来、乔英、胡天桃……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还在眼前浮现。

《信仰者》开篇用倒叙手法讲述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同志行刑前合影到回忆带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身陷囹圄后被捕,在狱中仍然坚持斗争,坚持写作、坚持信仰最后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

影片一开始带着沉重手镣脚镣的方志敏用流利的英文和二位照相的美国人对话,把方志敏博学的一面展露出来,然后对刘畴西,王如痴说,我们还没有一起照过相呢,打起精神来。体现了方志敏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方志敏在狱中共留下十三万字的文稿,除去审讯,谈话,被监视,平均每天1千多字。这些极其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都是病重中的方志敏在昏暗牢狱中的心血之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共产主义者对信仰的绝对忠诚和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在影片的开头一战,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 — —十九师军团长寻淮州牺牲后被国军挖开土坑,站在土坑边看着仰面躺在土坑里的寻淮州,国军王耀武脱下帽子感慨万千:这个人就是以1个团的兵力打胜国军1个精锐团、2个营的寻淮州?又问部下:“他一个军团长怎么没穿棉服?”有人回答:“共匪为何穷到这份上了,还有那么多人跟着他们闹革命?”这和国军监狱文书高家俊以及他未婚妻冒生命危险帮方志敏转移文稿相呼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永远站在人民这一边。

影片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有师长胡天桃被捕后和国军将领王耀武的一段对话和他死后,一个破搪瓷碗最终和他相伴在土坑里,这里影片还埋藏了一个细节:他们都是带着脚镣手镣被仓促枪决的,或是枪决人员之多根本不愿卸下镣铐,这也为方志敏最终是被秘密杀害后,后人凭借遗骸上的脚镣编号确定身份埋下伏笔。

方志敏在狱中的时候,国军为了劝降,开始是为其换到唯一一个优待房里,通过好言收心,再是酷刑警示,再到委座蒋介石让李幼斌饰演的国军主任顾祝同前来劝降,到最后蒋介石亲自坐在方志敏面前无果后愤然离去。为什么国军会悬赏8万大洋捉拿方志敏?他的地位价值可想而知。

我想到了历史上其他的革命先烈:

“人民总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是先烈毛泽建以身殉国的一片赤诚。“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赵一曼被捕受刑后几度昏迷,但她始终坚贞不屈。

这样的革命英雄还有很多很多,是什么让这些人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人民当家做主,为了百姓不再受欺压,甘愿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又是什么让他们战胜了肉体的折磨?我想唯有“信仰”二字赋予了他们的力量,这就不难看出方志敏留下:

“我们是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更无所惧”。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等等许多令人动容的名句。

当今功利至上的心态不断冲击社会道德标准,许多人不相信英雄甚至质疑英雄的价值,现实信仰的缺失让人心冷漠。观看《信仰者》接受红色爱国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诠释“信仰”的力量,可以更好的洗涤内心,提升幸福感。

信仰的力量--观延安时代有感 篇7

——观《风声》有感 如果我苍白的文字能记下什么,我希望是关于前辈之信仰的点滴震撼,是关于民族复兴血泪的艰辛片段,是关于我辈奋起的信仰篇章。

——题记

《风声》这部电影已经上映一年多了,记得当初我期待了好久,不仅仅是因为它强大的明星阵容,也是由于它的题材——谍战电影,这历来就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刚刚上映之际,对情节印象不深,只是觉得过于血腥和暴力,许多的画面让我不敢直视,但顾晓梦一句话却被我深深记住: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一句小儿女的话,很简单的触动了我,与我那时的心境有些出入吧。刚刚踏入大学校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似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成长的道路上总是会遇到一些挫折和阻扰。我并不怕失败,怕的是爱我的人对我失望。面对挫折,我所能做的就是坚持不放弃,勇敢地走下去,相信坚持就会胜利。一年之后,从全新的角度重看《风声》,我对电影中的情节和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中期,汪精卫私自与日本媾和,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被称为汪伪政权。汪精卫在势力范围内大肆迫害抗日份子,自此,中国抗战进入内忧外患时期。地下抗日组织伺机在敌占区发动攻击,狙杀汪伪汉奸和日军将领。此时,日军根据情报察觉到有一位代号为“老鬼“共产党已经潜入日军司令部,希望揪出老鬼及其幕后指挥者老枪,一场谍战因此展开。因为武田下的套,目标锁定在吴志国、白小年、金生火、李宁玉和顾晓梦五人身上,武田判断“老鬼在这五人中”,于是在一个夜晚五人被骗到封闭的裘庄,鬼不显身,没有人能走出这栋楼,五人相互猜疑,指证,日军对五人展开心理战术,同时酷刑逼供,誓要逼出“内鬼”„„

第二次观看《风声》,在紧张急促又夹杂着幽默的气氛中,即使仔仔细细的随着情节进展揣摩,我想也没人能看出在顾晓梦柔弱娇气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如此坚定顽强的心,直到结局揭晓她的老鬼身份,必为之深深感动和敬佩。面对危机四伏的境地,她不曾有丝毫迟疑,始终坚持立场,为护全同志,坚守挽救民族于万一的信仰,选择牺牲自己并借此将情报传出。在那个残酷的年代,有许许多多

像顾晓梦一样的英雄,为民族独立牺牲自我。吴志国亦是这样不折不扣的英雄形象。顾晓梦在遗言里说:“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对亲人的小爱,对民族的大爱,成全了顾晓梦,这是一种信仰。吴志国坐在汽车中回忆过去的点滴,经历过枪林弹雨,这么一个硬朗的汉子,鞭打、电击、毒针刺穴都没有使他妥协的“老枪”,此时,却泪流满面。在顾晓梦或骄纵或妩媚或天真的笑颜中,我们能看到她内心深处对民族信仰的坚守;在吴志国一声“我顶!”硬汉般的声音里,我们能听到他愿为信仰为民族牺牲的决心。所有所有,源于一种不灭的信仰。这种信仰,能让人放弃所有,也要坚守。

观《生命力量》有感作文 篇8

一株小草,可以撑起一块巨石;一只蚂蚁,可以抬起比自己大上几倍的物体。是的,生命就是如此渺小而又强大,李智华老师就是这样一颗坚强的生命,他用双脚书写了她的精彩而又平凡的一生。

“啪啪啪”在热烈的掌声中,这次讲座的主讲——也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李智华老师。从见到他的呢一刻起,我就被这个不平凡的生命所震惊——他没有双臂!接下来,讲座开始,李智华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他的一生:出生三个月,大火便无情的夺取了他的双手,上初中时便失去了母亲,学着如何用脚叠被子……我的心有剧烈的跳动了一下,一个本该受人保护的生命,竟然自己站了起来,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个残疾人而自卑,她的内心是多么强大,多么坚韧不拔!望着那空空的袖筒,我不禁钦佩生命的强大力量。

李智华老师还告诉我们,每当他失去信心时,每当他面临失败时,总会告诉自己:“我能行!”“我能行”,多么平凡的`一个词语,却一次又一次点燃李智华老师生的希望,一次次给他永不言败的力量!

最后,李智华老师用脚写了一封横批,横批上那一个成语——自强不息,在常人眼里看似无奇,却被李智华老师诠释得如此之精彩,如此令人震惊!

信仰的力量--观延安时代有感 篇9

雨像是这部影片的一条明线,一直在牵着每一个细节,揪着每一个人心。一场哗哗啦啦的大雨拉开了整个故事情节,三个女红军在秋风冷雨里等待大部队,饥寒交迫,前途渺茫,生死未卜......看到这不歇的雨,看到这受伤的女战士,我感到了一阵阵寒意。然而随着剧情和画面的推进,我的心里融入了更多的温暖,让我感动、让人奋进!

一把钥匙温暖三颗心。破旧简陋的老屋,家徒四壁的贫困,一把铜锁隔成两个世界。忽然,一把钥匙从门缝里悄悄塞了出来,屋里屋外两个世界瞬间合二为一,三位女红军与一位裹脚的年轻妈妈自此开启了相互认识、相互接受并惺惺相惜的互爱之旅,这是一场带爱的充满温情温暖的心灵旅程。正是因为这个开始,才有了后来广泛的、坚强有力的民心支持。

一缕阳光温暖整座城。万恶的旧社会滋生了那么多深重的苦难灾难,民不聊生,但影片的几个细节处理得很温婉,富有诗意。红军小分队在前线为天下劳苦大众的解放、安宁和幸福流血拼命,老百姓在后方自发集会,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为最可爱最可敬的人祈祷祝福。前线那么残酷那么冰冷那么无情,是血泪是厮杀是死亡。然而我们的大后方是那么的坚实宽厚,因为那里有老百姓用小米红薯筑就的钢铁长城,有亿万民众用心用情垒起的防御工事,坚不可摧,势不可挡。乌云总要被拨开,大雨总要被叫停,老百姓转过身,阳光在风雨之后格外耀眼亮目,天空是那样纯净辽阔高远,那是充满希望的阳光,终将温暖整座城。

一床棉被温暖几代人。这床棉被是女红军董秀云结婚时唯一的礼物,也是她最珍爱的东西,更是她和韩玉山爱情的见证。这床棉被一直跟随着她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当董秀云看到徐解秀儿子在凄风冷雨中瑟瑟发抖时,她用这条棉被严实地裹着孩子,用爱温暖着漏雨的破房子。而当董秀云这支红军小分队临危受命要去保护大部队时,董秀云和徐解秀因为棉被的去留发生了“争执”。把温暖留下还是带走?秀云拿起了剪刀,把一条被子一分为二,每家半条。这就是“半条棉被”的来由,它温暖的不仅是徐家,它温暖的是整个民心,整个中国,整整一代人几代人。

上一篇:论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下一篇:努力提高城市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