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信仰的作文

2024-10-20

有关于信仰的作文(精选11篇)

有关于信仰的作文 篇1

信仰

隐藏在生命“本质”的面具下的,是什么?佛说是欲与不可动摇的信念,基督说是暗与无法洗刷的罪孽,安拉真神则说是魂与谦卑宽容的态度。哲说生命的本质是有态度的活着,文说生命是一条奔流的河。——但,“不可说”所隐含的,奔腾的河水所掩盖的,到底是什么?生命也许是树,但树无法行动;生命也许是河,但河却没有痛苦。——划烂文字的盾,我想看到持盾者的手臂与脸。

我想活在人刚诞生的时代,一切都尚未命名,在文字的外表下显露出真相,我在那时是什么,我的本质是什么?

有名物体的名字只能给命名者带来一种探索的慰藉,但人在被命名前,他是什么?

我曾经问过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人死后会是什么样子?”

他莞尔一笑,因为探索死亡即为拥有信仰的前提。“了悟者升入西方极乐世界,孽障多者则堕入无间地狱。”他如数家珍地讲着西方里的各种奇珍异宝铺天盖地,有绘声绘色的讲了地狱里的各种刑罚轮回不已。

“我们因为罪而被削去能够飞翔的翅膀。”他说。

于是我问他:“倘若当你死时,你发现根本没有极乐与地狱,佛陀与鬼王,你会怎样?”

他的嘴角微微扬起,“不可能,我坚信会有,我坚信会有使者引渡。”

我暗自无语,原来质疑被顽固被艰辛所取代,这便是信仰。

他每日凌晨便起,只为在静寂中独自寻求佛学禅理。——他每日吃斋修心,身体也一天天消瘦下去。——在某种意义上,信仰或许与海洛因无异。我暗自嘲笑过他的执着与可悲,但现在我才发现我远比他可怜且可笑。——有的人在坚定的信仰中获得了生活的意义,而我,却不知道什么应该相信。

追寻渐远的信仰

身处物质世界的人们,穷尽一生的努力,而追求的却不单单是物质,还有“信仰”。这个看起来虚缈的东西,并不妨碍人们拥有各自的理解。人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他们对信仰的追求;而自己心中的期盼,又被别人理解多少呢?

人是需要信仰的。在万念俱灰时,信仰是唯一能支撑他最后活下去的立足点。

“__要求人们在一个充满邪恶和不公、痛苦和恐惧的世界里有担当地生活,其中真谛就在于承受苦难与爱他人。”

德兰修女认为:人类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因此,她用她的一生,为贫苦百姓传播了上帝超越世俗的大爱。

人就像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尽管外表看起来无比强大,内心却早已像飘摇欲坠的玻璃瓶。而心中的信仰,就是它唯一能坚持到最后的立足点,只要拥有这个支点,他们就拥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好市民方俊明,一个见义勇为的救人举动,纵身一跃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29年来,瘫痪的他全靠84岁的老母和女儿照顾,世俗的偏见让他受尽了人生的折磨。是什么支撑他活下来,并获得今天的殊誉?

方俊明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可是他同许多人一样,同样找到了生命的支点,那是人民。他从28年渐远的社会实践中,追寻到“生命是合理的”。这成了他的信仰,他的精神动力。有了这个支点,他才能够直面死亡,正视人生,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为他28年能活下来追寻到了新的解释和意义。

这时,我想到了《人间草木》中的一句话:“信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他们在信仰中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入世的使命;信仰生命无意义的人是幸福的,他们同样在信仰中获得安宁与出世的使命。”

我们把彼此当做信仰

其实在这个伤感的季节里,我想做到不伤感。

——题记

三年的时光,或长或短,或悲或喜,都已在我们的不舍中匆匆流去,想当初刚到高中的新鲜和陌生早在这日日夜夜的磨合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初的年轻和激情也更是消之无遗。

都说夏季是个伤感的季节,是啊,就算再炙热的阳光也熔化不了我们彼此心头的留恋。看着朋友眼中流露出的那最柔软的情感,其他的都已变成空白!

教室里偷完手机的我们

球场上飒爽英姿的我们

上课时睡眼朦胧的我们

寝室中嬉笑玩耍的我们

……

那时的我们,感受着学业的压力,却又在悄然无息中放任自己,也是,高中生活尤其是高三太苦太累。可现在想想,十几年的寒窗,我们是真的熬完了呀!几年的同学情,师生情,我们也真的该结束了,不舍辗转在每个人的脸上,留恋跳跃在每个人的眼中。当初我们总是心里盘算着什么时候能熬完这炼狱般的高中生活,但当现在高中已经过弯的时候,却又莫名的贪恋,当初我们总是把一切弄的兵荒马乱,把自己折腾得如同迟暮老人,但现在我们却只能随着时光的尾迹,一路追随。

打开空间,看着曾经的照片,积累了三年的情感就像一下子到了尽头,继续找个出口。看着朋友白T恤上的签名,上面有承载了多少不舍?

现在我们的这一列列车意识到了毕业的路口,朋友们,我相信,挥手的那一霎那,计较过的,冲突过的,快乐过的,感动过的,都会填充在我们彼此的记忆中,我更相信,有些人,我们会再相见!

有关于信仰的作文 篇2

小学校也应该有大责任,小学校也可以有大文化。作为一所新型小学,如何办好一所老百姓满意的优质学校?如何承担起教育的历史责任和民族责任?如何形成清晰的办学主题?我校把“文化起航”作为学校立足和发展的逻辑起点,立志办一所有灵魂有信仰的学校。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代表着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顺应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识。

“明德·厚学”,是我校精神的高度浓缩,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从建校起我们就把它作为学校的灵魂。我们将它深入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每个环节,每位师生、家长的心中,并作为学校一切工作、学习的准绳。我们努力让教师、学生做“贤人”,成“文人”。

有灵魂有信仰的教育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和环境,它强调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提升,将教师、学生的被动行为转化为主动行为,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我们信仰“点燃教育”,坚信每位教师、学生、家长的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他们本身就是一盏盏明灯,而学校教育要做的就是去点燃,让他们迸发无限的激情,从而引领师生实现“成人”的精神追求。

我们努力点燃每个学生的成长激情,激发他的内在动力,让每个学生成为最棒的自己。校园里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每个月人人参与的校本节庆活动,走向社区的爱心义卖、社会实践,任意涂鸦的墙壁,学校开心农场种植的果蔬……在丰富而充满选择的课程浸润中,学生内心也变得丰富而有追求,从而懂得感恩,学会协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我们努力点燃每位教师的发展激情,使校园成为教师的幸福家园。关注教师心灵的哺育,将师德建设序列化、课程化,提高教师的教育境界。我校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扎扎实实的基本功训练、真真切切的案例反思、真心诚意的师徒带教……让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给予每个教师充分的发展机会,突出不同教师的能力和个性,培养特色教师,形成特色课程。在浓浓的人文关怀中,让教师感到校园就是他们的幸福家园。

开放的心态就是尊重,尊重的结果就是理解和支持。小学校打开校门就会有大资源。学校的发展必须打开校门、多方协同、开放教育。家长学校频道、家长开放日、《父母课程》读书活动等,有助于家长自身素养的提高。家长驻校值班、信息处理、听课评课、家长上课能让家长全方位参与学校的教育,挖掘家长的无限潜能,点燃家长的参与激情,形成教育的合力。

做有教育信仰的教师 篇3

教育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引导教师去追求人生幸福。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对教育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极度信服和尊崇,是一种极其强烈而深沉的情感状态,它能把教育观念或理念转化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并贯彻始终,矢志不渝。教育信仰使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及与这一职业相关联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强大的信仰力量,支持教师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拒绝各种诱惑,引导教师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对职业信仰才有职业的乐趣,对人生信仰才有人生的幸福。正是有着对教育的信仰,特级教师霍懋征才会以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身份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而她一生从教的体会就是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正是有着对教育的信仰,邹有云、盘振玉这样的教师才会在偏僻的教学点、大瑶山使自己与教书育人融为一体,使自己与学生的成长融为一体;正是有对教育的信仰,黄静华这样的教师才会用心爱每一个学生,把教育当做事业而非谋生的职业;正是有对教育的信仰,林崇德教授才会把报考大学的23个志愿全部填写为“师范”,在他44年的教育生涯里对学生严慈相济,甘为人梯。他们因此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也享受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教育信仰是对人的信仰和对爱的教育的信仰的统一。教师的教育信仰首先是对人自身的信仰。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出发,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师是“人师”而非“经师”。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实现,使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自由之人。这是一种“完美的人”,也是永远无法完成的人。正因为无法完成,我们才会不断追求使其完善,而这才是教育所信仰的人。唯此,我们才能真正从人出发来理解人,人最根本的自由不是对必然的把握,而在于在把握必然基础上所实现的自我超越。自我超越就是人存在的理想性,人在自由的起点上听从未来理想的召唤,人按照人的理想不断创造自己,超越自己。

教师信仰人自身,一切从人出发。那么怎样使人成为人?怎样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实现呢?他相信只有教育,而且是爱的教育。当然在使人成为自由完美之人的过程中,仅靠教育还不够,但教育在其中承担独立的责任。我们相信教育的过程就是爱的过程,真正有效的教育只能是爱的教育。西方学者特拉泽尔认为爱意味着同情感与献身精神;弗洛姆等人认为爱是无条件地给予。凡是从教者只有具有无私的爱才能为教育殚精竭虑,为学生呕心沥血。教育不能没有爱的信仰。惟有爱才是人类生存问题的根本诠释。因为爱包含了给予、责任、关心、尊敬、了解等积极的人性因素;爱引导“我”进入存在的深处并形成个体人格;爱建构我和他人与自然的人性化联系。爱使“我”有力量抗拒现实生活中的诱惑、痛苦与困惑,使我超越现实的存在,向着未来追求自由本性充分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教师信仰爱就是信仰生命本身,相信每个生命的希望和珍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教师信仰爱就是相信每一个生命的神奇,每个个体都不是人类的样品和标本,每个人都是独特性的展现和实例。作为教师,我们无条件地相信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既爱学优生也爱学困生,既爱学习中等水平的学生也爱道德高尚的学生和曾经有过失的学生。爱所有的学生,爱学生的所有方面,没有学生可以放弃。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有教育信仰的教师他成为爱别人孩子的神。他全身心地爱学生、给予学生,这种富于热情和智慧的给予使他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及直接来自学生的积极反馈,从而体会到付出和给予的幸福。霍懋征老师从教60年,从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这就是对爱的信仰!有爱的信仰才能始终平等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信仰爱就是无私地、孜孜不倦地为学生创造和给予,使自我与学生成长为一个“人”。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等去施加影响。霍懋征老师的学生说:霍老师教我们做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只有爱才能形成爱,有爱才会有创造和给予。在创造与给予中,师生投入的并不是一种认知方式,包括情感、态度、个性、性格、气质、意志等人之为人的一切,同样收获的也不是一种智能结构,而是师生生命意义的共同丰富与完美个性的共同成长。

关于信仰的作文800字 篇4

——题记

“我不想中考了,中高太难了,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可能的。可普高又没什么用,我想去技校。”赤色跑道上的少女对着她的班主任说道,只听见班主任嗤之以鼻的笑,沉默良久:“你去问你爸爸吧。”少女不说话,只是怔怔地抱着排球。似手去思索着什么。任由春风拨弄她的衣襟。“如果你去技校,对于别的同学来说一定很震惊。”班主任又开口道。少女低下了头,陷入沉思。

此时夕阳迟暮,少女的心也随之一点点沉下去。

到了家中,少女鼓起勇气对她爸爸说出那句压在心头的话。出乎意料,少女以为迎接的会是一个清脆的巴掌亦或是滔滔不绝的骂声,可她听到的只是一句哀叹。“不管结果怎么样,考一考吧,否则长大了要后悔的。”爸爸点了支烟,坐在凳子上抽了起来。少女看见她父亲头上的几缕银丝,脸上新添的几道皱纹,心里一阵阵的刺痛。

是的,那个女孩就是我!

很多个辗转反侧睡不着的夜晚,我都会问我自己我到底为什么而努力,我想过为了父母,但我承担不起他们的期望;我也想过为了梦想,可是这懵懂的年纪到底该喜欢什么才能照顾到自己的所有需求满足所有人的期望,我每天迷茫地过着,无所事事的得过且过,就算差一点也图个舒服懒得再跑一步,直到后来看到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都在默默无

闻的努力着,他们经历过的低谷,经历过的大起大落,却还坚持着咬牙挺过,为了让以往看不起自己的人哑口无言。我才明白活着是为了自己而努力,人一辈子什么都会失去,唯独骄傲丢不了,一生不过也就争几口气罢了。

而今距离中考时日也所剩无几。我却还是如同之前一般浑浑噩噩地过。努力确实不一定会有收获,那难道不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嘛?

每日与黑暗共眠,每朝与星辰共舞,又能怎样?眼眸爬满的红血丝,耳畔扰人的鸣叫,又能怎样?双肩背负大山,双腿注入铜铅又能这样?可情味低落的抱怨,谁又会来当你情绪的垃圾桶,用鲜血易来的顷刻精神的麻木谁又会在那几道卑微的殷红。不能这样!冲入那片棘林,尽管满声挂彩拎起你的战斧,向着黑暗,劈出一道隙罅,比阳光照亮心田的混沌。

俗话说得好,天道酬勤。看到过这么一段话:感觉有复习不完的功课就对了,说明你正在为成绩而努力,感觉有忙不完的事就对了,说明你在为前程而奋斗:感觉处处不如人就对了,说明你正试图赶超。感觉走起来特别困难就对了,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

努力一把又如何呢?再若也不过两个月半了。如果认真两个月半可以改变很多,曾经有人和我说;生而为人,要适应环境随波逐流,那么多人陪你一起跑,怎么可以中途落下。

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 篇5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的长征事迹炳耀史册,伟大的长征精神照亮前行。

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80多年前,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以“攘外必先安内”的荒唐借口,至民族大义于不顾,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中央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战略转移,决定长征北上。

长征路上,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爬草地,纵横十余省,行进二万五千里,工农红军由原来的30多万人,到长征胜利后的3万多人,这是用鲜血染红的革命路线,这是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惊天动地的壮举,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对伟大真理的探索。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是我们党高举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大旗,是坚持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信仰是理想之光,信仰是前行之力,信仰是真理之行。在长征路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唯一的被子剪下一半送给老人,老人激动的说“什么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就是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一半给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依靠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工作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信仰。

身为监狱人民警察更要坚定理想信念,把人民放在心中,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繁荣稳定,有人会说“监狱人民警察是肩负着教育改造罪犯,在封闭的环境、怎么会为人民服务?”殊不知,把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就是为人民服务。

在社会上,罪犯占人口总数的比例总是少的,但他们对社会危害,对人民群众威胁是极大的,如涉毒涉黑型罪犯,他们的违法行为,扰乱社会治安,破坏稳定秩序,甚至使得误入歧途的无辜百姓,家破人亡,追悔莫及;经济诈骗型罪犯,以各种欺骗手段,骗取人民的血汗钱,有的是急需的医疗费,有的是孩子的上学钱,导致社会信任度降低,甚至出现人间悲剧。所以,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对理想信念的践行,更是对党和人民的负责。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革命的道路上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方向确定好,剩下的就是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为了革命理想奋勇前进!

总书记强调: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机”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正如“艰难险阻显本色,风正帆满好行船”越到关键时刻,我们越要高度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领会中央精神,践行职责。

作为监狱人民警察的我们,保持与中央一致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紧密团结在监狱党委周围,认真贯彻落实组织赋予的职责,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遵守单位规章制度,践行监狱人民警察六条禁令,在职责岗位上“不出错、不犯错”,时刻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发扬长征精神,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信念,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长征胜利的火焰以燎原之势,代表着正义与光明,响彻神州大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击败日本侵略者,粉粹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38年来,我国从贫穷、落后甚至到了被开除球籍岌岌可危的地位,发展到全国人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多项科学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国防现代化快速发展,人民幸福有更多获得感,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打造“铁一样的信仰、铁一样的信念、铁一样的纪律、铁一样的担当”,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让心中的理想信仰,化作坚不可摧的力量,为实现新的长征胜利奋勇前行!

人应该有信仰 篇6

人应该有信仰

许安富校长从江苏考察学习归来就留给我们一个命题:人该不该有信仰。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学校创办才6年,在安居这片热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辉煌。地处正在建设中的安居,同样能吸纳成都、绵阳、南充、遂宁城区、射洪等众多名优教师来到这里。他们是基于一种教育信仰,一种对教育的痴迷,毅然抛弃了优越舒适的环境,更抛弃了过去辉煌的光环,来到这里,从零开始,孜孜不倦,埋头做教育。“五一”三天假期,全校教职员工没有休息,也没有走亲访友,齐心协力抓好两大招生考试工作。考生和家长近2万人齐聚安居育才,既是一场教育的盛会,更是育才风貌的大展示。我们的老师没有怨言,坚守岗位,这分明是一种教育者的情怀。我们的老师是有追求的,是有人生信仰的,应该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来光明而盗取火种,甘愿被天神宙斯钉在高加索山上,被恶鹰啄食肝胆。他虽是神,却是信仰的化身。我们人更应该有信仰,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纯粹的人。从古至今,不缺少有信仰的人。庄子濮水边执竿而不顾,淡泊名利,甘心做守望心灵月亮的树,他很孤独守望着,但那朵精神的花一直让后世顶礼膜拜。司马迁能忍辱负重,是因为他有“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信仰。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的豪言壮语回荡在历史长河的两岸。,胡忠、谢晓君夫妇辞去成都石室中学的教职,来到甘孜州支教,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雪域高原的`孩子们。感动中国人物的殊荣是对他们精神的肯定。他们奉献边穷地区教育的信仰感动着我们。人最大的富有是爱和信念的坚持。在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信仰无价。人应该有奋斗的信仰。人一旦没有了信仰,不是空虚就是颓废,活在世界上也只能是行尸走肉,徒有一具驱壳。曾经看到一个报道,一个身家上亿的富翁经常失眠,他抱怨:我穷得只剩钱了。手捧大把钞票,直叫穷,何等悲哀。穷的是精神的空虚,穷的是没有信仰的寄托。有些同学迷恋网络游戏甚至超过了生命。在他的世界里,仅有点击的鼠标、虚拟世界的英雄美女……什么学业、责任、理想统统被网络上的打打杀杀删除了。记住,玩物就丧志。有些同学遇到打击或失败,很快就把信念放弃。奋斗没有地平线,人就应该接受磨难。商界精英马云说,我能成功,是因为我从不抱怨,也从不放弃。一时的困难,一时的不如意,那是生活的常态,抱怨无用,还不如在不可能中尽力实现可能。无论怎样,我们应该庆幸自己还有奋斗的机会,还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命运不相信眼泪,成功属于有信仰并默默为之努力的人。聂彩喜副校长引领的高三年级正在为我们树立榜样,他们正走在充满激情的青春路上,用勤奋的双手书写奋斗传奇,我们有理由相信成功属于有信仰的人。我们也应该把祝福的掌声送给敢于追求梦想的人。有了信仰,就有了精神的堡垒,就有了人格的尊严,再多的风吹雨打,我们依然可以闲庭信步,挥洒自如。让我们扬起信仰的风帆,满怀激情,踏入成功新天地。

有关于信仰的作文 篇7

1 认识论基础:教育者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意识

信仰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存在方式, 科学的信仰则是指引人生正确航向的永恒灯塔和动力之源[2]。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科学信仰。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 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信奉以及对由这种世界观理论体系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现实追求。作为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价值观念, 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奋进动力, 追求生命的丰盈和人格的完整, 从而能够自觉按照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思考人生、服务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宗旨所在, 对此, 人们在认识上并无歧见, 在实际工作中也不乏理性的自觉。然而,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 虽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以提升人们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宗旨的重要功能价值的认识可以说达到了一种理性的自觉, 但对这种活动的实效性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结果与其所要实现的目标之间的重合程度却缺乏应有的考察和思考。换言之,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现实却并未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由之,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目标与人们生活世界之内在关联的实证研究严重不足。具体论之, 其一, 对“实然”——当前个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把握失准, 譬如学术界乃至全社会关于当前个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与存在所谓的“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之争论再清楚不过地彰显了这一状况。其二,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所昭示的真理准则和价值准则如何转化为个体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如何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追求缺乏深入的研究, 未能在方法论和工具性层面上研究这种转化的现实机制。其三, 尚未形成一套考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转化为实际结果的价值评估体系。

从“形而上”的意义上讲,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现自身使命的过程, 就是在分析当前个体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实然”的基础上设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应然”, 并积极促使这种“应然”转化为新的“实然”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这种转换的顺当实现。如果这种转换受阻或失却现实的可能性, 其内在的逻辑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危机的呈现, 从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实践中的作用也就难脱镜中月、水中花之嫌。鉴于此,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 当下人们对马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的各种议论和诘难, 实际上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有悖人们的价值期待,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正从反面表露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呼唤。

基于从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仅仅自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个体提升精神境界、塑造完美高尚人格的必要性, 但对这种教育的实际效果缺乏应有感悟的现实, 我们认为, 教育者的实效性意识之于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取得二者紧密关联, 教育者自觉的实效性意识是取得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认识论基础。教育者只有确立了自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意识, 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辱时代使命从而使其价值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应有的升华。

2 逻辑前提:科学设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表明, 任何一种社会的教育过程, 总是体现为人们从受教育者的教育现状出发, 设定一系列教育之应然, 通过实施一定的教育机制, 使这种由教育之应然转换而成的实际状态和结果符合一定社会的教育理想, 从而达到事先所设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作为一种追求预期实效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起点无疑是其目标的设定。而要使得这一目标真正具有科学性, 就需要在全面把握当前个体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基础上设定其教育之应然。由于人们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是他们在一定社会环境背景下所形成的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及相应行为活动的整体反映, 所以, 考察当前个体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主要应把握两大指标:一是当前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是其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现状, 自然地, 培育个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有效切入。

就当前个体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而言, 用面临着严峻挑战来概括应该说是非常贴切的。具体论之, 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日趋发展的国际时代背景使得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 大量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以及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对当代个体产生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另外,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也面临着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 加之当前社会上存在着的道德失范、部分干部存在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都成为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关键因素和焦点问题。个体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必然决定了其马克思主义素养构成水平的多层次性客观事实, 这一事实体现在个体的价值观追求方面就是不同的价值等级都不乏一定的追求者。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体马克思主义素养水平的多层次性是我们在设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目标时必须面对的一种客观存在。

针对个体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特点及其马克思主义素养水平多层次性的事实, 作为教育者在设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目标时, 必须从实际出发, 科学设定。比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设定上, 就应注意一元价值导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因为, 只有坚持这两者的统一方能较好地体现中国社会和当代个体的实际状况, 符合时代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在要求:一元价值导向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社会制度的必然要求, 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精神体现,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构成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又使得多元价值取向的存在获得了现实性的依据。此外, 针对个体马克思主义素养水平的多层次性特点, 我们所设定的目标又应该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序列。比如, 同样是对个体中的一般群众和先进分子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但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必须体现出后者高于前者的不同之处:对于后者要经常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而对于前者则要加强社会主义信念教育, 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只有设定出一个呈现不同层次的、使每个个体经过努力都能企及的目标体系,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可获得实现自身最佳实效性的逻辑前提, 才能充分实现对当代人们的功能价值。

3 实践机制:内在激励与外在保障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逻辑进程中, 教育者所设定的教育目标诉求的仅仅是一种应然的价值, 要使这种应然的价值转化为实然的价值, 还有待于这一目标的现实转换。我们认为,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的现实转换即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两大要素:内在激励与外在保障。正是这两大要素构成了实现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机制。只有当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作为个体的精神支柱, 而且作为一种理论能提升他们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追求时,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才有望得到真正的实现。因之, 完善内在激励和外在保障的功能就成为实现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首先,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实现离不开内在激励功能的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一项引导和帮助个体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伟大实践活动, 其价值的实现首先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蕴涵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内化为行为主体的自觉信念。离开了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只能是脱离现实的“布道”式宣讲, 也就难以契合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身的价值期待。因之, 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功能价值仅仅定位在对个体进行知识的传授上是远远不够的,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应关注对个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理论、观点、方法的教育, 还应当激励个体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人类崇高理想作为自身永恒的价值追求。而要使个体真正投入这一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自然离不开激励功能的充分发挥。因为激励功能下的价值追求是行为主体的主动选择, 更是他们高度自觉性的体现。这就要求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中必须关注对激励问题的研究, 探讨如何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我们认为, 在这种激励机制的建设方面, 必须高度重视个体的自我激励, 即主体为自己设定追求马克思主义崇高精神境界、实现高尚人生价值的动力机制;此外, 物质褒奖与精神奖励等也是保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由“应然”转化为“实然”的重要手段。

其次,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外在保障系统的强力支撑。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从根本上说, 马克思主义信仰毕竟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第二性存在, 由此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取得理想的实效性就必须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 这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最大化强有力的外在保障。因为每个时代的个体都是从自身对经济生活的感受中去认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并验证自身所确立的社会理想信念的, 所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必然是对个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最有力的实践证明。我们只有用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体现在对人民生活的保障和改善上, 体现在使全体人民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 体现在使每个劳动者都从事着有尊严的劳动、过着有尊严的生活上, 个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更加坚定、才能获得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的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否则,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会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错误。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63.

[2]时统君.论医学人文信仰养成机制的建构[J].医学与哲学 (人文版) , 2009, 30 (5) :61-62.

信仰书籍的力量,做有灵魂的教育 篇8

教育的终点,一定是自我教育。人的成长是不断建设自己灵魂的过程,每一个人的灵魂教育说到底都是自我教育。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成长,归根结底,也都是自我教育。

人,不是由于有决心才有毅力,而是由于习惯了而有毅力。阅读,一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就会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读、写、思、悟、行的无限往复中,灵魂也随之变得轻盈、舒展、流动、成长。

一路有书,一个教师就能让自己的生命滋养繁荣,就能站在更高的文化起点上,俯视教育,洞察生命,并善于借助书籍的力量,让每一个高尚的灵魂都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

褪掉花哨的教育外衣,敛华就实,回归教育的原点,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就是一种教育信仰。

《张晓风散文》:拉呱布道,授人以欲

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要临时替一位老师代两节课。匆忙中,我拿起最近阅读的《张晓风散文集》走向教室。

教室门口,科代表问我:“杨老师,我们上什么课啊?”我随口说:“拉呱。”为了表示轻松,我还特意带了一杯水,准备坐着讲课。

“我敬仰一位作家由来已久。她细腻飞扬灵动的文笔令人清欢惬意,看似信手拈来,却又诗意蓬勃。她的散文,有时似陶风之隐逸飘扬,有时似杜工部之心济天下,有时似清照之孤意情深,有时似太白之洒洒脱脱……”而后,我卖起关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她的散文?”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

接着,我把自己在《张晓风散文集》中标注过的段落一段段读给学生听。发现很多学生试图记录下这些文字,我刻意放慢了朗读的节奏。临近下课时,学生们还沉浸在文字的芳香里,朗读声戛然而止。

在同学们惊奇的注视中,我在黑板上庄严地写下一个名字——张晓风,并列出了她的一些经典作品,如《常常,我想起那座山》《绿色的书简》《母亲的羽衣》《春之怀古》……

此前,我已用优美的文字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致,这时,我又故作“挑衅”地问:“一周的时间,大家能将其中一本读完吗?”“能!”学生们痛快地应道。

最后,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苏格拉底成功的秘诀》,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让他的学生们每天甩胳膊300下,这是个简单的动作,最初,大家都做得很好,可一年后,只有一个学生坚持了下来,他就是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柏拉图。

故事讲完,我在黑板上写道——

计算人生:

每天背诵30个字,一年能背诵约一万字。

每天写作300个字,一年能写作约十万字。

每天阅读3000个字,一年能阅读约一百万字。

你可以吗?

在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讨论里,这堂匆忙上阵的“拉呱课”结束了。一周后,同学们果然都如约完成了各自的阅读承诺,有一部分学生还主动写下了读书札记。学生实实在在品尝到了阅读好作品的甘美滋味,感受到自己的智慧被唤醒,心智变清明。有了思考,写作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这样一来,书香校园、书香人生,不再是梦想。

这节课开启了“拉呱布道课型”序幕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惊喜和思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引导学生读书亦如是。要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书籍的芬芳来“诱惑”他们,正如犹太人在书上涂抹蜂蜜,让孩子因此对书和文字心生喜爱迷恋。

“拉呱布道课”是一种开放的课型,其实质是建立在教师、学生自主构建意义上的人文课堂,是引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有着生命温度的灵魂大课堂,能实实在在地拓展教师、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紧紧围绕着“拉呱课”的核心内容,有目的地将之与班级实际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打造班级文化,创建班级系列活动,形成有纵深的活动群,进而对学生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

通过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我逐渐打造出了一套系列化的课程:

人物系列:“壮哉,范(仲淹)大将军”“大哉,弘一法师”“醉哉,欧阳(修)”“《诫子书》里的智慧”……

爱的系列:“感动是一种养分”“没有一种爱是理所应当的”“生命中宝贵的五样”“提醒幸福”……

美的系列:“柳树的古典意象”“茶里的禅意”“残荷有骨”“水的美德”……

“拉呱课”可以聊很多话题,生活有多宽广,拉呱课就有多宽广。这扇大门一旦被打开,美丽的新世界就会不断得到拓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拉呱课”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文学、哲学、电影,百花齐放;主讲的人员也在不断增加,教师、家长、学生,百家争鸣。

《特蕾莎修女传》:追问生命,归心向善

如今,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因为受到家庭中的百般袒护和娇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唯我性”和“利我性”,不时会与同学、老师甚至父母产生矛盾。当我为之困扰时,《特蕾莎修女传》进入了我的视野,我顿觉豁然开朗。

我挑选了书中一些感人的故事,借此向同学们介绍特蕾莎修女,随后推荐他们阅读《特蕾莎修女传》。两周后的读后感交流会上,几乎所有同学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深深地领悟到: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而摒弃自私自利恶习的核心方法,就是学会爱,学会欣赏,构建和谐的内心。

然后,我与学生一起积极探索“另一种赏识教育”,即让学生学会赏识:向外,用阳光般的欣赏眼光看待他人和世界;向内,则自觉地反省自己的心灵,培育更加健康和谐的人格。从教师赏识学生,到教学生学会赏识,这是德育重心的下移,也是德育质性的提升。

为了让学生对赏识产生一种感性的认识,我让学生自主搜集关于赏识教育的名言和故事,然后组织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赏识的美好,例如:

主题活动《流光溢彩的青春》——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请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特长,逐个在班会课上进行展示,借此增进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更深入的了解,看到彼此不同的侧面。

主题活动《老师的艺术人生》——模拟《艺术人生年末版》和《感动中国》节目,让学生给代课教师选择“关键词”,撰写“颁奖词”,讲述感动细节;邀请代课教师上台展示自己的特长,回忆和学生发生的故事;给每位代课教师拍摄照片,配以颁奖词和关键词,整理好后发到班级博客上。

主题活动《优点集结号》——要求每位同学从欣赏的角度给班内其他每位同学各写10条优点,收齐后装订成册,同学们欢喜地称之为《优点集结号》。这项活动,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被尊重、被赏识的感觉。

主题活动《把不良习惯丢在风里》——请学生和家长完成调查问卷和亲子交流信件,而后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撰写一份自省报告,并在主题班会上宣读,最后将之丢进垃圾桶,以示坚决改正的决心,全班同学可互相监督。

这一系列活动后,我们又开展了“我爱我班”“难忘恩师”等系列征文活动。这些有益的活动,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和谐了同学关系,强化了师生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并学会了赏识,让心灵更加纯净美好。

期中考试前,英语徐老师的孩子因病住院,学生们自发送上了“全班签名的慰问卡”——

徐老师:

今天,您的孩子在病床上与病魔搏斗,虽然期中考试临近,我们需要英语老师,但您的孩子更需要母亲。没有老师在,我们依然会奋斗,争取用优异的期中考试成绩迎接您的归来!祝您的孩子早日康复,愿您能早日回到讲台。

您的全体学生

在赏识中长大的灵魂是灵动的、智慧的、和谐的。

教师节,我走到办公室门前,顿时惊呆了:门上别着一支令人惊艳的黄色康乃馨,上面系着一张淡绿色的手工心形卡纸,里面稚嫩的字迹写道:“一朵花代表我们独一无二的爱。八(3)班全体同学祝所有老师节日快乐!”细看之下,我认出这是班长的字迹,心中一片欣慰,也惊叹于孩子们的有心和用心。

《西点军校的经典法则》:润心养德,奴道而行

信仰源自本心,从心出发,勤于修行,就是构建自我信仰的最佳途径。动心需要一种力量,而阅读恰恰是赋予心灵力量的一种柔韧的途径。我因此坚信,阅读能改变一个班的气质。

我曾经半途接管了一个班级,该班班风自由散漫,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和集体意识,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尝试了好几种治班方案但仍旧收效甚微后,我陷入了迷茫。直到一天晚上,电视剧《亮剑》如同一只萤火虫,划破迷惘的黑暗,为我带来了希望的光亮。

剧中,李云龙所带领的独立团让我感受到了优秀军人的独特气质:责任与规范,团结与合作,严格与自律,积极热情,不轻言败……这些具有正能量的品质,难道不正是这个班级所亟需的吗?于是,我带着学生们一起阅读《西点军校的经典法则》,同时设计了“让‘西点’走进家庭”的亲子共读方案。在定期举行的读书交流演讲会上,学生们的演讲精彩纷呈——

《每个人都是一名战士》(节选)

巴金先生《做一个战士》中的一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驱散黑暗,这是战士的任务。”

是啊,驱散黑暗,走向黎明,我希望“我是特种兵”像永恒的鼓声般,在我的心底终生彻响。人,需要不断鼓动自己,鼓动最初的善良,鼓动最初的热忱。心底响彻激昂的鼓声,每个人都是一名战士……

崇尚健康体魄和阳光心态,勇于担负责任,为荣誉而战,每个学生都在心中建立了自己的“西点”。渐渐地,随着心态的转变,学生的行为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迟到的现象少了,随手丢弃垃圾的行为少了,不交作业的人少了,甚至从学生的书写中,我也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进步。

尝到阅读《西点军校的经典法则》的甜头,我们继续深入巩固,开始阅读《亮剑》《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没有任何借口》,观看视频《冲出亚马逊》《千里挺近大别山》《士兵突击》,军人的气质浸润了学生的品格。学生们决心将班级精神定为“特种兵精神”: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实际上,我并不赞成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但不可否认,学习军人身上的某些品质,对于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培养优秀的能力是有帮助的。以这个班级为例,在军人气质的熏陶下,学生们的性格越来越坚毅,能力也迅速提升:小雨雪天气,学校不要求集中跑步,但操场上依然响起了我班学生倔强整齐的跑步声;队列比赛、接力比赛中,我们班级实现了三连冠的辉煌,而且连续三届笑傲校运动会……

《高振东演讲》:躬身自省,日日图新

反省,是我国传统修身文化的核心之一,是正心求己的过程,也是自律的起点。学会自我反省,学生就能够寻求到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然而,缺乏反省意识是当今大部分学生身上都存在的一个通病。对此,我选择引领学生阅读《高振东演讲》,拉开了反省日常化的序幕。

教会学生反省,需要持之以恒的引导、熏陶和训练,其最高境界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反省。三年中,我带领学生进行过各种反省活动,包括让学生写过《给自己未来的孩子的一封信》。

初中阶段,我要求学生写三次万字自传:“寻找自己”万字自传,初一自传,初二自传。书写万字自传的过程,就是寻找自己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几乎每一届的每一个孩子,都认真地完成了这三份万字自传。其中,一些学生为个人自传所设计的封面、插图、文字编排等,都极具特色和个性。例如,所嘉懿同学的初一自传《这年,青春无痕》——

封面文字:

青春与叛逆;平淡与残酷;幸福与哀伤;退却与积极;我们就这样长大……

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静静地,回想眼前飞逝的时光,看那些曾经清楚的鲜明的故事慢慢褪色模糊,最后只剩下背景音乐。那些淡淡的印迹,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散发着淡淡的玫瑰花香,让人沉醉。

目录:

8月·即将有一朵盛开的雏菊

9月·年轻的太阳在微笑

10月·一场华丽的舞会

11月·一只慵懒的猫咪也醒了

12月·礼盒中的万千惊喜

1月·一场雪下不完

2月·春天里的绿种子

3月·窗外的一朵迎春花开了

4月·吹来一阵蓝色的风

5月·悲伤逆流成河

6月·一起品尝糖果

附录1:这些美丽的后记

附录2:所嘉懿4次考试的成绩单

《名人名字背后的故事》:沐浴书香,寓意生命

很多人的名字背后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和学生一起读完了《名人名字背后的故事》,并选出了大家最感兴趣的三位名人:施耐庵、老舍、朱自清。

施耐庵,原名施端彦。他创作《江湖豪侠传》时,写到“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感到笔路不畅,难于卒章,于是弃笔掩卷。友人得知此事,给他讲了一个和尚潜心念经,端坐庵内30年,居然把木鱼敲了个深坑的故事。他颇受启迪,便写了“耐庵”两字贴在书房里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潜心创作。后来,他干脆更名为耐庵——“耐寂”,方能潜心,继而做得大事;孤单,但不孤独。一个“耐”字,境界全出。

老舍本姓舒,上中专时,他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舍予——巧妙地将姓氏拆为两半,同时宣告他将摒弃私心,全心奉献。“舍予”,即“舍我”,这是世人难以抵达的大境界,也是破除障蔽的一大坦途。

朱自清的名字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楚辞·卜居》)一句中的“自清”二字为名。“自清”,即心清冰洁,澄澈若水。心清魂澈,清白人生,是更难得的境界。

耐寂,舍我,自清……名字背后,蕴含的是不同的人生境界。

我也曾引导着学生挖掘自己名字的内涵。一次班会课上,我率先展示了根据自己名字写的《教师如树》,然后请学生也做一回测字先生,各自解读自己的名字,为自己的名字找一个美好的寓意。我发现,学生们对自己名字的阐释充满了智慧:《金玉人生》《竹韵清风》《春风吹过灵魂》……或纯洁美好,或满怀大气,或清雅高洁。我为之无比欣慰:当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思索、追问时,其生命的重量也在随之增加。

尾声:开卷有益

随着阅读习惯的养成,到了高年级,班级读书周、读书月的开展也就顺利成章。学生们不分组,不讨论,只是静静地走进书里,与伟大的灵魂会晤:陶渊明、苏轼、鲁迅、顾城……托尔斯泰、高尔基、泰戈尔、聂鲁达……这是怎样一个豪华的文化课堂!

时而翻阅纸页,时而奋笔疾书,思想在字里行间穿行着,学生的心灵也在悄然成长。一片宁静中,仿佛可以听到灵魂的低语,以及心灵之花绽放的声音,智慧、高雅、纯净……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我看来,最高明的班级管理,就是形成一种文化自觉,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心灵的自我修炼,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意识都被唤醒,从而形成一种强大、集体性的自我约束力量。

有关于信仰的作文 篇9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曾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引用到了一系列古语,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然而对于日常生活、对于普通民众来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怎样体现呢?那就是要有敬业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境界,距离我们每个人都并不遥远。如果我们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就能乐在其中地坚持,就能自觉终身地投入,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着不凡的自我,就能在有限的职位中感染出无限的力量。

二、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故事

xx同志就是我们的榜样。xx同志生前是xx省xxxx党委副书记、xx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他扎根xx工作一线xx年,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和xxx职责,以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为工作标准,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扎实工作,出色完成工作任务,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

三、党的生命力——无私奉献

为何我们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无私奉献是每个共产党员自入党之日起就作出的庄严承诺、无悔选择。纵观中国共产党98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历史。同时,无私奉献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最伟大的精神,更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与行动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是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政治本色。正是有了无私奉献这种政治素质,我们党才能如此生机勃发。习总书记建党95周年讲话强调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纵观今天的讲话,总书记始终强调“赤子之心”,不断提醒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四、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该“继续前行”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首先要明确使命担当,紧密联系党的历史和今天党所处的地位、承担的历史使命,深入思考自身定位和职责,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成好党的使命,贡献智慧与力量。

人生需要有信仰优秀议论文 篇10

千百年来,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是他心中有着对美德的崇高信仰,才会如此坚定执着对,用行动感动着后世的人;“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曾败到何种地步,可正是他心中有着复国称霸的信仰,才使他最终打败吴国,称霸一方,“怅廖廓,问苍苍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因为有着使中国站起来的信仰,才使他英勇作战,最终成立新中国。

这些都告诉我们:信仰成就人生。

有些人可能认为,所谓“信仰”,伟人才具有,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人民生活普遍还富裕。但是,我们也需要信仰。只有有信仰的人才会有追求、有梦想。在我们失败时,信仰是我们的不竭动力;当我们对生活感到迷茫时,信仰是指南针,引导我们前进;当我们成前进;当我们成功时,信仰使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价值。

以前,我对人生没有什么追求,读书只是应付爸妈。在学校里,整天和一些同学鬼混。但去年署假里的一次旅行,引发了我对的生的思索。那时,我天天窝在家里看电视,有一天,爸爸突然说带我去武汉玩几天。于是,我们很快收拾行装出发了。来到武汉,爸爸就带我去学。来到武汉不仅看到了美丽的樱花,而且看到了许多学生的优秀作品,图书馆里总是有无数的求学者认真钻研,他们的知识学问已经很高了,然而他们还是那么好学。而我整天只知道玩手机,看电视,无所事是,那一刻,我下决心考上大学,虽然成绩差,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逐渐地,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从中感受到了欢乐。在学习过程中,我会遇到了一些挫折,有时会感到疲惫。但只要想到我的梦想,我就充满了力量,继梦想努力。

大厦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有坚硬的支柱,信仰是我们人生中大厦的支柱;航船破浪前进,是有着指示方向的罗盘,信仰是我们精神的养料。有了信仰,我们生命中旅途上的寂寞可以化为一江春水有了信仰,挫折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信仰,欢乐可以绽放出美丽的鲜花。

资本市场不能有信仰? 篇11

华尔街若真的相信市场经济的话,高盛早已自动申请破产了,决不会拿政府提供的救助金,而高盛的一把手布兰克非恩早已自动要求下岗,向受骗上当的人们低头认罪,以保持市场经济理论的纯洁性

华尔街一声锣响,给我们送来了资本市场。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初创阶段,阻力重重,荆棘密布,开路先锋是需要一点拼命精神的,有点“田横五百死士”的感觉。当然,这里的“田横五百”绝非亡命之徒,而是“成则周武三千,败则田横五百”。

资本市场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比如,高西庆先生是我国资本市场早期活动家中的杰出人物,现在是我们的前军主将,率领中投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冲锋陷阵,纵横驰骋,再立新功。更难得的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位早期活动家还有一位杰出的女性——青原。我总觉得,青原女士有鉴湖女侠的豪气。如果回到武昌首义的时代,青原女士是可以亲率马队冲锋,冒死攻打总督府衙门的女英雄。青原女士是人民大学最早的经济学博士,精通英文,中文文章也写得很好,文武双全,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股权改革的二次革命浪潮中,青原女士大声疾呼,不计个人得失,有革命军中马前卒的精神,令人十分敬佩。我觉得,青原女士之举是出于信仰,而不是私利。青原女士是一位有精神的人。

我对所有有信仰的人充满敬仰。但资本市场这个地方不能真有信仰。比如,华尔街若是真的相信市场经济的话,高盛早已自动申请破产了,决不会拿政府提供的救助金。华尔街若是真的相信市场经济的话,高盛的一把手布兰克非恩早已自动要求下岗,向受骗上当的人们低头认罪,以保持市场经济理论的纯洁性。

伟大的博弈

迄今为止,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发展迅猛,气势如虹。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包括中国各证交所2010年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募集的资金额,几乎是美国各证交所的三倍:中国内地各交易所融资669亿美元,香港交易所528亿美元,美国420亿美元。 面对赞扬,我们应当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光荣传统,不能被西方资产阶级的老爷和太太们所捧杀。

仅谈市值有意义,也没有意义。从经济的整体来看,资本市场的融资,经常是把一个口袋的钱放入另一个口袋,并不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徒增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只是让少数人暴富。再者,资本市场的纸上财富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转眼间便可以灰飞烟灭。

1990年初,日本股票市场的市值高于美国,尽管当时美国的人口比日本的多出一倍,而且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比日本多出一倍。可是请看今日日本、美国之资本市场,旧时王谢堂前燕今安在?

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曾经遭遇重大挫折。新世纪之初,证券公司因挪用客户保证金下注赌输而亏损,中国资本市场遭遇严冬。一时间到处残荷败柳,证券公司哀声千里。但是,资本精英和他们的同志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从地上爬起来,又继续战斗了。

这时候有一位叫祁斌的新一代海归,在我国资本市场处于低潮的时候,放弃美国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祁斌先生翻译了一本《伟大的博弈》,把资本市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一时间,《伟大的博弈》比《共产党宣言》还要知名,美国的一本通俗读物在中国就成了一部经典。祁斌先生还风尘仆仆地到全国各地巡回讲演,除收少许润喉费之外分文不取,孜孜不倦地礼赞《伟大的博弈》,礼赞资本市场的神奇力量:将资本市场与技术创新挂钩,将资本市场与大国崛起挂钩——这里的因果关系连美国人、连华尔街自己也不敢推断。一时间资本市场的春风重又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当新的一批海归加入资本市场的时候,资本市场的唱好派已经从支流变为主流,已经占尽各方面的天时地利。在这个时候加入资本市场的唱好派有风派之嫌,而且有的新海归像从莫斯科回来的“二十一个半布尔什维克”,有一点下车伊始的意思。新海归不能与老一代海归资本市场活动家相比。老海归活动家大多当过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对中国社会有深层理解,善于把市场的理论与中国的资本市场实践相结合。老海归与新海归之间,还有一个革命根据地是谁开创的问题。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据报道,2010年12月12日-25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成就展”。报上说,看了展览可以“了解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和资本市场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出于对资本市场英雄人物的仰慕,我冒着严寒去展览馆参观。到了之后发现展览馆朱门紧闭。保安客气地告诉我,展览不对外开放,只接受团体参观。我向保安打听,可有地方领取团体票?保安好心告诉我,24日下午两点展览就要结束了。

我好生纳闷:如果资本市场是个好东西,为什么不让我们多看两眼?但再想想,其实也很正常。资本市场讲究兵不厌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很多时候要正话反说,或是反话正说。比如,明明是要取消或放宽监管,但却要说是发展多层次市场。再比如,对冲基金明明是铤而走险对赌,却非说是对冲(“对冲”的英文原词“hedge”有不受损失的意思)。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明明是借助商业银行调集大量的公众资金,却非要说是“私募”,所以必须享受各种特殊照顾。

在欢庆我国资本市场20周年之余,我们应当认真思考资本市场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方流芳教授有个很好的论断: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自学证券法;中等以上智力的人,可以发现证券法中的问题。我想,流芳教授所说的证券法,并不是哪一个国家的证券法,而是说证券法的根本原则。不过,当今世界各国的证券法大同小异,都是以美国证券法为蓝本的。

我同意流芳教授的第二个结论,但不敢同意他的第一个结论。我在法学院选过证券法的课,虽有名师指点但仍不能领悟,更不用说自学证券法。但要承认自己是中等以下的智力,实在是心有不甘。

责任编辑:刘潇潇

上一篇:秋季养生食谱大全下一篇:搞笑拜年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