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共7篇)
信仰的力量 篇1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使古老久远的中华文明开启现代文明的新篇章,放射出新的光芒。“中国梦”的实现,经济基础是根本,上层建筑是保障,所以在加强发展的同时,更需进行精神层面的反思,以构筑牢固的信仰基石,团结各个阶层的中华儿女,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与“信仰”的关系
1.“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牢固和广泛的信仰基石
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的关键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必然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尤其是信仰方面,受中西文化冲突的影响,当代青年一代部分出现了信仰危机。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的信仰选择必定会影响中国梦、民族梦、个人梦的实现进程。白岩松说,我们亟须一场心灵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不拉开心灵改革的大幕,中国依然危险。十八大以来查处的那些知行不一、贪腐享乐的负面案例,绝大部分人从根源上分析就是信仰出现了问题,这也为我们党的执政敲响了警钟,因此,从严治党将成为常态。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信仰能够让我们胸怀理想,努力奋斗,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信仰能让一个民族安定团结,自强不息,走上伟大复兴之路;信仰能让一个国家和谐稳定,繁荣昌盛,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迅速发展的中国正在加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实现中国梦,这需要以信仰作为支撑民族精神的基石和顶梁柱,并最终展现为精神和价值的形式,托起“中国梦”的金字塔。
2.“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三个层面的信仰共同支撑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信仰结构大致也是金字塔的模型,首先建立在最底层的,是广泛而深厚的基督教文化信仰,其上建立了健全的法制体系,在高效的法治体系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西方的政治体系。当代青年信仰多元化和信仰危机客观存在。一个国家的信仰应该是分层次的,不同的层次是基于不同的信仰认同,如宗教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等。“中国梦”的实现,其信仰结构应基于“政治认同”“人权人格认同”“国家与民族认同”三方面,建立起政治信仰、法治信仰和文化信仰。该信仰结构构成一个金字塔模型,塔顶是政治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等显性的意识形态教育为标志;法治信仰是支撑政治信仰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健康运转的基础;而往往被忽视的应该是融入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最广泛的文化信仰,文化信仰是信仰金字塔最牢固的根基。
二、三层信仰结构的内涵价值分析
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提炼概括,本文所提出的三个层面的信仰结构,其内涵价值也契合了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
1. 政治信仰有利于凝聚共识,保障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任何一个国家都拥有主流的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是凝聚共识、团结人民、保障方向的必须手段,也是建立政治信仰的过程。所谓政治信仰,是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信仰即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高级层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说明我们的政治信仰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继续保持政治信仰的坚定,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2. 法治信仰有利于建立规范,保障社会主义发展动力
政治信仰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必须用法治来规范。在法治社会,公民有自己的政治权利,但同时也负有政治义务,中国正以四个全面为指导,在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信仰属于思想范畴,法治不能约束一个人的思想,但必须规范和约束公民的行为。法治信仰而非人治信仰,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法治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共和国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法治新图景。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要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家因和而睦,国凭法而昌,法治兴则国家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建立在全民法治信仰基础上。明代张居正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执行上,要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党的十八大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要素,就是要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化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3. 文化信仰有利于夯实基础,保障社会主义发展恒力
中国发展的定力和恒力,最终取决于广大人民的信仰,取决于人民是否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足够的自信。文化信仰植根于广大民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又以儒家文化影响最为深远。文化是根,是凝聚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原动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最牢固的基础。吸收和传承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青年信仰教育更具有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层次所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在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相关的坐标符号对应。
三、当前信仰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1. 信仰教育要体现层次性和实效性
一是在教育的内容上,要精心设计,体现层次。如不能单一强调最高理想,而忽略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将共产主义信仰的最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结合起来,强调更具现实性和直观性的“中国梦”理想,还要将政治理想教育和其他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如文化信仰,道德信仰,法治信仰,职业理想等。二是教育对象要体现层次性,比如党员、积极分子、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普通群众等,教育手段和内容都要有针对性,否则会导致认同感不足而知行不一,削弱了信仰教育的效果。
2. 信仰教育要基于内心认同原则继续探索新的有效路径
一是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十八大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迎来新的春天。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教育人们仁爱、和谐、真诚、向上、团结等积极的元素,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培养了中国人民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形成,有利于树立符合中国社会现状的理想信念。二要扩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载体,继续培育学生在德育、美育、职业理想、法治精神等方面的意识,巩固文化信仰的基础。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强大的物质基础不可或缺,但信仰的基石更需要牢固,稳定而强大的信仰体系,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础,“中国梦”的金字塔,需要三个层面的信仰支撑,而信仰的教育也需要体现层次性,多样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中国梦,政治信仰,法治信仰,文化信仰,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德)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程育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体现层次性[J].孝感学院学报,2008(3).
[3]公茂虹.解读中国梦[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3).
[4]十八大报告全文.
[5]陈芳.关于儒家文化与大学生信仰缺失现状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
[6]郑润权,陈杨.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7]冀学锋,罗繁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前提性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
信仰的力量 篇2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2012年6月25-27日,在县委政府的组织下、我在家自行观看了黔东南电视台所播出的大型记录片《信仰》,虽然只看看短短的几集,但是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
大型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历史选择毛泽东和蒋介石代表各自的阶级和政党,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信仰,用对历史的感触,和对未来的预测,在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上,在进行一次猛烈的碰撞,中国的命运也就取决于这两种信仰的博弈。这种信仰成了中国人寻找一条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1992年,邓小平曾经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ABC》,正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发挥了他永恒的魅力。
九十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共产党员宣言》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共产党宣言》引导彭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走向革命之路,从他烧田契开始,已经开始绽放出信仰之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揭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
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泽东主席
1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
信仰的力量 篇3
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1920年8月由浙江义乌人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这本2.8万余字的小册子,从此点亮中国人的希望之梦,而我们的信仰故事也就此开始。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我们应当清晰地知道自己信仰的具体内容。影片作了一个简略的概括:我们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今天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她的未来是共产主义。
一、 坚定的信仰具有巨大的力量
上述信仰一经确立就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一)正确的信仰可以铸就强大的政党。就政党而言,我党建立之初只有区区50余人,与当时纵横捭阖于中国政坛的各种政治势力相比,显得如此的势单力孤,但却因掌握了最强有力,最能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科学理论而日渐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并实现了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
(二)坚定的信仰可以缔造伟大的国家。就国家而言,在这一信仰的指引下,一方面,我们在党的带领下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另一方面,我们改革开放,国家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并且以崭新的姿态,信心满怀地创造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坚定的信仰可以造就民族的英雄。就个人而言,信仰可以使人放弃万贯家财、名利地位,投入到救国救民的热潮中,成为民族的英雄,国家的脊梁。最典型的就是澎湃,作为海陆丰最大富豪的子弟,他烧掉了几大箱子的田契、铺契,累计损失折合今天每年400万元的收入,投身到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朱德总司令,参加革命前已是旧军队旅长,月薪1000大洋(当时一块大洋够普通人生活一月),可以说是高官厚禄了,但为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解放,他毅然加入红军,吃草根,啃树皮,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而当年由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登记前往延安的热血青年中有三分之一是官宦及富商子弟,其中就有张学良的弟弟、冯玉祥的侄子等人。信仰可以使人不惜流血。红旗渠铁姑娘队队长李改云说:“只要能让家乡通上水,牺牲我一个又算什么呢?!”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平时拼命干,什么活最苦、最累,最危险就抢着干什么。在一次施工爆破引发的山体崩塌中,她把队友推开,自己却被埋在了乱石堆中,永远失去了一条腿。而王进喜拖着肿大的伤腿跳入泥浆池的那一瞬成了共和国永久的记忆。信仰可以使人不怕牺牲。在长征最惨烈的湘江战役中身负重伤被俘的师长陈树湘,为了心中的信仰,掏出肚中的肠子,断肠而亡。同样为了心中的信仰,15岁的刘胡兰,甩开敌人的手,环视乡亲后,毅然伏在铡刀上,实现了“怕死不当共产党!”的铮铮誓言。5·12大地震中,共产党员谭千秋,将4名学生紧紧护在身下的义举,感动着亿万国人!在与SARS的拼搏中,护士长叶欣,包揽了所有最危险的活,为了病人,为了同事,为了国家,欣然走向死亡……
信仰力量的源泉
信仰的力量,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其真理性,也就是说,我们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近代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后,成了一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国家。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救亡图存,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没有一个能挽国家于既倒。苦闷无助的中国人在众多的主义中追寻着,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好人主义、联省自治……没有一个能救民于水火。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共产主义以后,中国人才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从救中国的角度,这是一个适合于中国的真理。而如上所述,其在我国建设及改革中所发挥的巨大能量来看,它依然是一个真理。2008年至今,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让全世界人民深受其害时,世界理论界重又将拯救世界的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再一次证明其作为真理的强大生命力。二是其坚守性。选择信仰不易,坚守信仰更难。在追随信仰的路上铺满了荆棘,甚至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正如影片所述,在国人所尝试的众多主义中,唯有我党信仰的共产主义得以践行成功,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党能够前赴后继地去实践自己的信仰。是的,从1921到1949年,我党为民族解放,仅有姓氏可查的烈士即多达370余万,我党为信仰所作出的牺牲和坚守由此可见。就个人而言,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有人经受不住考验,没能坚守自己的信仰,成了可耻的叛徒,危害事业,贻害自己,就连仅有13人的一大代表中,也有周佛海、陈公博、张国焘等3人先后背弃了自己最初的选择。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未能守住信仰,成为历史的罪人!相反,又有多少先进模范人物,历尽艰辛却依然无怨相守,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高大的身影!杨善洲就是这样的人。他解放前参加革命,无私奉献;解放后为官,一生清廉;就连退休了,也还不忘记自己是个党员,20余年劳作深山,风餐露宿,终将自己用心血浇灌的价值3亿的林场,无偿捐献国家,还家乡以青山绿水,奉祖国以赤胆忠心,献百姓以无限真情,交出的是金山,守住的是清贫,更是信仰!
如何坚守信仰
信仰的力量 篇4
2.以财税机制鼓励就业市场中介组织的建设
专业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中心应该比一般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更广, 除了办理求职登记、参加现场招聘会、享受职业指导等基本服务外, 还应包括社会保障办理、创业资金贷款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比如学生可以用自主研发成果向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申请基金支持或优惠贷款, 或对其后续的商业开发通过服务中心申请财税优惠;再如为帮助贫困生走出资金瓶颈困境可由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给其一定期限的免息贷款等。
3.以保障机制完善就业市场社会网络的覆盖
失业大学生的处境有时可能比民工还要艰难, 因此必须尽快将其纳入社保范围, 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一是大学生失业保险费用可由政府和学生共同负担, 对贫困学生可考虑由财政全额给付。二是简化大学生临时救助手续, 通过登记, 将在册符合规定的大学生, 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补贴;并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鼓励他们积极创业。三是由政府提供职业规划、专业培训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4.以激励机制广泛引导企业积极吸纳大学生
非公有制及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应该把激励此类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与解决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正面效应。比如可允许将其列支的毕业生工资按一定比列进行所得税抵扣, 或在原有税率优惠的基础上再加大优惠力度;再如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及中小企业就业, 就业达一定期限以上的, 可给予生活补贴、学费返还、技能再培训等。
90后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群体, 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群体。然笔者并不认同。“超女”、“快男”的出现不但不能够证明这一群体没有信仰, 反过来更是印证这是一个有信仰的群体。只不过他们的信仰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信仰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因此, 我们认为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阶段的大学生信仰教育, 对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对“法律信仰”的辨析, 寻找到“Y”时代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 就能在巩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化解社会对当下违法犯罪年轻化、知识化趋势的难题。
一、“法律信仰”的渊源
信仰是指人类对圣贤的主张、主义, 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 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 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是对某种事物的极度信任和崇拜, 并把该事物作为整个人类运转的最高指南。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正是基于这一理论, 面对西方法治危机的现实, 在分析梳理了西方三大法学流派的基础上于《法律与宗教》中首次提出“法律信仰论”这一论调的。他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
二、“法律信仰”涵义的辨析
对于“法律信仰”涵义的认识存在着许多看法与观点:许章润在《法律的实质理性—————兼论法律从业者的职业伦理》一文中认为, “法律信仰是赋予法律以生命力的主体心灵状态, 穷极而言, 也是法律之所以为法律, 而且具备合法性的必备要素。另一方面而言, 则为法之具有合法性的自然结果和外在确证。”叶传星在《法律信仰的内在悖论》一文中写道:“法律信仰一般是指人们对法律的一种尊崇敬仰的态度, 是对自愿接受法律统治的一种信仰的姿态, 一种大众对于法律的忠诚, 是对法律之下生活的德性的一种确认, 表明人们愿意热诚地投入到捍卫法律尊严和权威的斗争中, 并把参与这场斗争视为自己的一个庄严使命和责任。”谢晖在《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一书中指出“所谓法律信仰是两方面的统一:一方面是指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 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活动。”等等, 这些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深刻指出了法律信仰的内涵。在笔者看来, “法律信仰”的涵义至少包含了以下几点: (1) 它是一种“人”的意识; (2) 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意识及其演化的行为; (3) 它以法律为最高评价标准。综合起来:法律信仰就是指人在理性地分析选择后, 对法律产生的极度信任和崇拜, 坚信只有法律才能保护和实现人的最高价值, 并把法律作为行动的最高指南。它根源于人对人性和社会的选择, 是一种对社会法信任和依归感, 是一种神圣的、不容他人为之践踏, 心甘情愿为之而献身情感意识。
三、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的必需
从“法律信仰”涵义的辨析我们可以看到:法律信仰是一种“人”的自我意识, 而当下的大学生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从“象牙塔”走出, 堕入滚滚红尘, 成为了初具社会性的“人”, 他们也同无数的“人”一样, 时常将自我抛弃于和谐与冲突之中, 任由具有自由意志的“自我”选择任意的行为方式, 而其行动的开始、过程、结果又具有无数种可能。因此, “自我”必须选择一种标准来规范“自我”, 更为规范关系中的“他”, 形成一种“行为边界”。法律从它产生的渊源就决定必将成为“自我”的选择之一, 但选择中却饱含差异。不同的“人”对法律的选择尺度也就不同, 有的浅尝即止, 将法律视为“工具”;有的极度崇拜, 将其信奉为行动和意识的最高指南。然, “法律信仰”的本质就是需要极度信任和崇拜法律的“人”以法律为自我意识行为的准则, 藉此保障和维持“人”的社会集体生活秩序,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这其中“法律信仰”紧紧围绕着“人”的需求的两个基本点:物质与精神。它与宗教信仰等相比:它是物质的而非超物质的, 不带有虚幻性, 不是超验的, 失去了物质利益性它就不再是“法律信仰”, 它主张“人”通过利益诉求、利益博弈、利益妥协、利益融汇等路径实现物质的自我最大化。但它又不同于拜金主义, 物质利益绝非成为信仰的目的, 其最终的信仰目的在于精神的愉悦, 通过物质利益的公平追逐, 实现社会生活秩序与规则的和谐。这其中法律成为了合理分配权利义务、创造互利共赢和谐关系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准则而非统治工具。大学生群体作为初具社会性的“人”, 它的“入世”迫在眉睫, 它的选择更为关键, 它的影响更为深远, 这样作为规范“自我”和“他”的法律的“信仰”教育就成了必需。
四、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生力军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 其法律信仰的培养绝非可以一蹴而就, 需要一个潜移默化、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依靠课堂仅仅可以实现法律基础理论的了解, 绝非“信仰”, 而空谈“信仰”, 如果没有必要的基础理论支撑也会形同空中楼阁。笔者认为要实现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1. 剖析“法律信仰”养成的规律, 因势利导
“法律信仰”如同其他信仰一样, 其养成的规律也有一定的规律, 很难一撮而就。在齐依南、赵志勇所著的《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一文中就提到:需要→服从→认知→情感。的确, “法律信仰”的养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开展对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时必须内外结合, 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自己的“需要”, 这样只有把握了学生自己的“需要”, 法律信仰形成的心理动力就能形成。在此基础上, 尽管“Y”时代的大学生具有了较强的所谓“叛逆性”, 但从他们对崇尚“杰伦”、追逐“宇春”的狂热中也不难发现其内心追求的执着, 一旦他们对“法律”有了更好的认知, 他们这种狂热追求正好可以催熟对法律的信仰, 而避免更多如其他成人般的顾虑和萎缩。
2. 加强知识教育, 奠定“法律信仰”的坚实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 “法治”与“人治”的对比已经越来越明显, “法治”优于“人治”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这是一种社会进步,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就要着重培养这种主流意识, 在掌握法律基础理论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法治”的意义, 正确理解权与法的关系, 理解各种权力对法律的服从和遵守, 树立“法至上”的观念。大学生只有有了这种正确的认识, 才会有学习法律基础理论的源动力, 才不会将法律基础理论的学习当作走过场, 才能为“法律信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多措并举, 探求培育“法律信仰”良方
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单一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都很难实现。笔者认为在培养上, 单纯的理论教育只能是一种知识的灌输, 虽为必不可少, 但也不能过分依赖。对法律条文的解读只能解决有了解欲望和渴求的大学生的需要, 对于本身缺乏内在需求的大学生只会平添烦恼, 增加他们对法律的反感和误解。注重平常的渗透, 将法律知识的传授寓于日常学习、实践的环境中, 拓展教育途径, 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并重, 发挥教育的合力。营造依法办事, 依法治校, 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校园法律文化和氛围。推进法治化进程, 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的社会主义法制环境。塑造全面有效的系统教育。
4. 激发内心渴望, 实现“法律信仰”的认同
马克思说过,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法律信仰也是如此。大学生在自身成长发展的过程中, 必然会产生社会关系的利害矛盾和利害冲突。他们需要“法律”这样一种“规范”来调整。但他们的行为最初不过是一种被动, 他们不得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做出行为, 来避免法律制裁“自我”而规范“他人”, 只是在表面上遵从法律。然而, 随着大学生接受法律教育的深入, 对法的认知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对法的精神、法的价值将会有更加深刻领会。正如“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一旦激发了大学生们对法的内心渴望, 其个体将从被动遵从上升为自愿、自觉地服从, 产生相应的心理体验, 最后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这时候他们已经不再把法律看作是由外在力量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东西, 一个与己无关的多余的外物, 而是认为这法律就是自己的, 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须臾不可分离, 形成了对法律的信仰, 实现“法律信仰”的认同。
摘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群体, 其法律意识关乎国家社稷。文章通过对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辨析, 从“法律信仰”的渊源和涵义入手, 探求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合适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信仰,辨析
参考文献
[1]喻磊, 苏王清.新时期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法律初探[J].调查研究, 2007.3
信仰的力量 篇5
郧县城关一中 七(5)班 李泳辰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叫李泳辰,来自郧县城关一中七年级五班,我是 号参赛选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信仰的力量》。
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战无不胜的力量。
翻开历史,不难见到这样耐人寻味的历程: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
“对信仰的忠诚是爷爷留下的最大财富”,红色情报员钱壮飞的孙子钱泓这样说。相比物质财富,信仰是更可宝贵的财富,它指引着奋斗的方向,决定着不同的价值抉择。
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却不动丝毫,清贫如洗;灯红酒绿的和平时期,杨善洲毕生积蓄只是草帽、砍刀和烟斗,但在后人看来,他们留下的岂止是金山银山。“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道破天机。
信仰纯洁,方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不懈斗志。革命时期,信仰是带头种菜纺线,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建设时期,信仰是身先士卒战风沙斗盐碱,是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改革年代,信仰是锐意创新,不惧毁誉不为财;是青春励志,用心坚守在基层;是奉献到老,退休而不褪色。“活着就该多做事”,北川民政局长王洪发一语中的。
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李大钊信仰怀胸,“不怕死,不要钱,丈夫决不受人怜”。
殷夫视反动派的爵禄为“薄纸糊成的高帽”,为革命信仰不惜兄弟割袍、舍生取义。虽然“抵御诱惑有时比打仗还难”,但“南京路上好八连”却至今葆守“为人民拒腐蚀”的英雄本色„„
毋庸讳言,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利益至上成为一些人的生存哲学,物质欲望正在侵蚀着信仰的根基。一些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贪污腐化、价值虚无、精神空虚。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人一旦有了高尚的信仰,浮躁的心灵就有了熨帖,繁忙的工作就有了目标,人生的奋斗就有了意义。从南湖到塞北,从瑞金到北京,从陕北窑洞的兴国之光到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是一座抵御诱惑的精神堡垒,更是一种护佑我们到达彼岸的精神力量。
坚守信仰,我们将战无不胜。
信仰的力量 篇6
1989年1月,抱着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欧洲艺术”的想法,我告别了家人,只身一人奔赴西德汉堡的艺术学院学习、深造。在汉堡艺术学院的进修结束后,我得到了一份将近3年时间的以“代课讲师”(Dozent)的身份在汉堡的易北基督教学院艺术部工作的机会。留学德国期间举办了近20次个人艺术画展,但我必须承认,我以前对西方艺术的认识大多流于艺术形式的层面,对信仰层面的思考认识甚为浅薄,更遑论对人类终极关怀等思考的探讨了。在易北基督教学院艺术部工作期间,看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朋友,也思考了许多问题。对德国社会中的精神、信仰层面的理解逐渐全面起来,这一切都加深了我对这个文明、诚信、有序的社会的喜爱,懂得了许多朋友为人的真诚和不求回报的精神源自何种力量。
欧洲文化的基础与人们的道德信仰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我的头脑中清晰起来,我再不会将他们的艺术仅仅当作“艺术”来看待了。以前自认为自己对西方美术史有相当的了解,其实只是了解了一些历史演变过程,而对艺术家心灵的、信仰和价值观层面的了解并不深刻。当自己生活在其中,用他们的语言交谈,尝试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分析问题,感受最真切的是在许多人内心自觉存在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这些东西所具有的感染力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将许多事物溶化,他们是看不见的力量。
汉堡市有大大小小的商业画廊100多家,但市政府仍然提供一幢旧建筑的整整一层供清贫的自由职业艺术家免费举办个展之用。与很多人相比,这些自由职业艺术家的物质生活是简陋的,但这并没有动摇他们对个人追求的执着与理想的虔诚,因为这是他们自我的主动的选择。艺术家对自己事业的态度还体现在个人对原则的恪守上面,所以很多人说艺术是真诚艺术家的信仰。
据IBM公司的Greet Hofstede所调查的结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无神论国家。无论是比率还是基数都居世界首位。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比较匮乏的国家,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事实。人类可以没有宗教信仰吗?任何一所世界上著名的综合大学都有神学院(中国除外),神学院是大学内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大学内有自己的教堂。这对于一直接受中式教育,甚至在国内高校中当了教授的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似乎也是很难接受的。在美国工作过的同事问我这样一个问题:美国科学技术的发达不用说了,但他们社会中相信迷信的人会那么多?我认真回答了这些同仁:“你们大概是将宗教信仰与迷信这两个概念混淆了。”
信仰自有动因,不同信仰的人可以在一起讨论信仰么?可以,前提是你要具有信仰。一个理性的人需要信仰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是自己选择信仰的自由,更重要的是要对不同个人自我信仰的宽容。不一定要相互接受,但是一定要相互交流。有信仰就会产生宗教,凡是有信仰的人,都会在追索人生最高价值的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生死的超越,获得心灵上的解放。
张浩达
信仰的力量 篇7
每次看完NBA比赛结束时常会静静思索:体育是什么?有时体育是那年艾弗森隔扣中锋的霸气,是科比曼巴般穿梭在球场的身影,是过去的黑白争霸,是过去的四大中锋盛世,有时体育是齐祖、郁金香错过金杯的背影,是卡西拥抱拉莫斯痛苦的温情,是阿森纳数年来对荣誉的苦苦追寻……体育陪伴着我们的人生,渐渐地融入了我们的思想与记忆,对于这一代人来说,体育是一种信仰,带走了我们的青春,丰满了我们的灵魂。
有一天当你最好的伙伴也老了,当你看着他深情地望着你时,你会不会露出如爱人般纯洁的微笑?
乔丹式的人生是否是这个世界上的绝对最高值?显然不是,麦迪给我们展现了另一个NBA价值观:缺少总冠军、MVP等过硬荣誉的麦迪,却能在职业生涯的多数时间里,都能享有超高关注度、拥有大批拥趸、掀起一波又一波偶像浪潮,占据近乎联盟顶级球星的待遇;而艾弗森则是另一种信仰。与普通人无异的身高,比普通人多十几陪的伤病,颠覆了关于篮球的概念,颠覆了NBA的传统。他的横空出世激励了一批又一批驰骋街头的孩子,他的疯狂球技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争相模仿。然而,这些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渺小的一栗。
看到如今依然稳定如初的老迈马刺,有人还在吐槽那年马刺与活塞的总决赛创下了最低的收视率,但是真正懂得篮球真谛的人无不对那两支球队充满敬意,当这些将生命的全部都奉献给篮球的人们渐渐老去,当邓肯、德克、加内特所引领的大前潮被詹姆斯、杜兰特、安东尼的小前盛世所代替,当他看着身边的“妖刀”、“跑车”也渐渐不再疾驰,请记住他关于篮球的那份钟爱,还是那句经典的话: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冠军的心
2005年,我跟着老爹一起看NBA,那时我们都是火箭迷,那年季后赛火箭和小牛大战7场,那时我就爱上了一个大个子——诺维茨基
2006年,那是韦德的一年,那是天王最接近总冠军的一年,那年德克失利的背影牢牢的印在了我的心里。
2007年,那年的小牛横扫整个联盟,67胜15负,诺维茨基的背身单打金鸡独立就是变态级别的,可惜他们遇到了金州匪帮,我的印象里又多了一个司机的背影。
2011年,那年是诺天王最辉煌的一年,一路过关斩将,就当所有人都认为热火三巨头要夺得总冠军的时候,诺天王几乎以一己之见告诉了全世界,我是诺维茨基!
总冠军赛季之后的小牛和诺维茨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冠军争夺者,不再是人们口中热议的话题,但作为一个忠诚的德克球迷,我依然如初见时那般迷恋他,直到老去。
编辑点评
文章主题太深了,但阐述的太过于表面,其实可以结合你自身的经历阐明体育带给你的改变,这样更有说服力。此外,语言还可以更简练一些。
【信仰的力量】推荐阅读:
读信仰的力量感想10-12
信仰的力量--观延安时代有感10-24
信仰的力量初中生演讲稿10-26
信仰的力量———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20
燃烧的信仰07-08
我们的信仰散文09-04
关于信仰的话题作文08-26
共产党员的信仰05-19
企业品牌信仰的培育05-25
有关于信仰的作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