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信仰读书笔记(共10篇)
种子的信仰读书笔记 篇1
种子的信仰读书笔记
作者梭罗热爱科学,就这样开始了他新的旅程并为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质疑使他探索,让他不断迈进。他的一生充满挑战。他既致力于扩展自身的生物学知识,又得维护他对科学的沉醉,他是如此重视自己的工作,因而获得大量知识。
种子的传播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如风、动物等都是种子传播的媒介。确实是这样的,没有种子,植物就不可能发芽,为了不断探索,确保观点的正确性,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发现的过程非常简单,然而每一个细节的变化需要耐心观察,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十多年面对相同的事,做着同样的事,是如此的枯燥乏味。他却不这样认为,在他心里这是如此的让他感兴趣,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已渐渐接近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热爱科学的人会拥有更加坚定的信心来完成这个实验。
知识的传播也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使我们了解和掌握的。即使过程是艰辛的`,但只要有任何的希望,种子就会向远处传播,不断扩展它的领土。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会呈现不同的特征,但这些都只是达到目的而采取的不同措施而已。它也许结了果就绽放种子,它也许结了果却多年未绽放种子,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特征。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时机传播种子。人亦如此,不能一味的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主见,即使所有人都反对,我们也始综坚持自己的观点。当然,这种选择也得有度否则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种子的信仰读书笔记 篇2
面对这种社会现状, 伯尔曼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话仿佛法律本身一样, 被无数人信仰。然而, 法律为何被信仰?到底是因其正义性, 还是因其有用性?换言之, 到底是该持有“对神法或为神圣信念所唤起的自然法之信仰”, 还是该相信“法律的世俗主义”?
伯尔曼无疑支持前者的观点, 认为“法律不只是世俗政策的工具, 它也是终极目的和生活意义的一部分。”他指出, “法律与超理性价值联系和沟通的主要方式有四:这四种要素——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存在于所有法律体系, 一如它们存在于所有宗教里面。它们提供了一种语境, 任何一个社会的法律规则都是在这一语境中被宣示, 并且从中获得其合法性。”因此, 尽管即使从尽可能宽泛的含义上来看, 宗教和法律仍然分别被视为人类对神圣的意识和对公正的观念不可能合一, 然而, 伯尔曼仍然相信, 法律与宗教的综合, 以及对法律的信仰, 将构架理想中的新世界。换言之,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可以说伯尔曼把法律等同于宗教, 至少是把二者看成一个整体, 甚至可以说他希望创建一种“法律宗教”, 同时具备宗教的神圣性和法律的正义性, 类似于中古的西方社会, 对社会有着强大控制力的教会“试图使道德法律化, 同时使法律道德化”, 法律因道德而被套上了神圣光环, 被赋予了一种神圣正义性。在伯尔曼看来, 法律本身因其正义而神圣, 因其神圣而被信仰。
然而, 谈及所谓法律应该像宗教一样被信仰, 在现在, 尤其是现在的中国看起来似乎有些滑稽。因为在法律与宗教的关系上, 中国是缺少宗教这一基本的规则体系的。虽然有西方学者称儒学为“儒教”, 儒学本身仍然不能被称之为宗教。总之, 在中国不信仰宗教的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对于这一点, 也许可以用古朴的实用倾向来解释。可以肯定的是, 中华文明有区别于西方文明的重大不同, 中国的宗教因素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小到几乎可以忽略,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 宗教在我们的社会规则体系之下, 影响依旧甚微。一个对宗教缺乏信仰的国家, 谈何“如信仰宗教一般信仰法律”呢?
由此, 基于法律有用性的法律信仰认为, 西方人相信法律不只是因为法律有信仰基础, 而是法律能给人世间带来秩序, 能够恢复社会的平稳运作。西方宗教改革后, 教会失去了法律效能, 新教的怀疑主义使法律实证主义的出现成为可能。19世纪七十年代后, 随着实用主义的盛行, 法律与宗教的二元对立被人们普遍接受。也就是说, 如果强求一个法律根本不能起任何作用的地方的人民去信仰法律, 无非是愚人或愚己。指望人民相信没用的东西如同缘木求鱼一般可笑。只有让人民看到法律的作用, 法律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个稳定的秩序、可预期的未来时, 人们才会去相信法律。
然而, 我个人认为, 这种基于功能派的观点有失偏颇。这种观点把法律视为一个纯粹的工具, 而工具的价值就在于有用。换言之, 如果出现一个比法律更有用的工具, 法律将被抛弃。事实上, 如果有好的集权者, 专政的有用性并不逊于法律, 例如中国中央集权专政的“人治”历史源远流长。这是否意味着, 只要选择好的集权者进行专政, 就可以抛弃法律了呢?显然是不可能的。除了法律的稳定性因素以外, 对法律所代表的正义本身的信仰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先决条件。对法律完全没有敬畏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就如同信仰基督教一样, 一个人要想形成对于基督教的信仰, 必须信仰上帝, 必须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为什么那些信仰宗教的人可以对一个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存在的上帝信之仰之?
这其中的原因也许在于基督教教义中本身存在的正当性源泉。即基督教教义是符合基本的人性要求, 是为大多数人所赞同, 也是符合基本的人基本的道德观念。基督教教义中存在着诸多“爱你的敌人”“宽容”“十诫”之类的教令。这无论在哪个社会都是为人所尊崇的善品。而我们今天的法律同样如此, 法律必须有正当性基础。法律中所弘扬的必须是善的, 抑制的内容必然是恶的。而且必须符合社会公众心目中一般的善恶标准。所谓的对法律的信仰也是指对正义的法律的信仰, 对法律体系和法制过程的信仰。
“只有当我们承认法律不仅是社会功利问题, 而且也是、且主要是生活目的和终极意义的一部分, 承认法律关系到人的全部生命, 即不仅关系到他的理想和一只。而且还关系到他的情感和他的信念, 我们正在经历的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法律信任危机才可能得到应对和解决。”确实, 法律的作用有规范作用, 法律的价值有工具性价值, 但它位于法律价值位阶的最下面, 人们正是通过法律的秩工具性价值:秩序, 来实现平等和自由的最终价值, 这才是目的性价值。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法条, 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如果没有对法律的信仰, 那么法律的施行将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法律施行的效果大打折扣。但前提是, 制定的法律是正义的法律。即, 法律本身所代表的是正义。
波尔曼理想的新世界是对同时具备“神圣性”和“正义性”的法律完全信仰的世界, 我们现如今的世界显然相去甚远。然而, 该如何创建, 或者说改造成理想中的新世界呢?个人认为, 对于正义性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 对于神圣性的崇拜与信仰亦然。正因如此, 法律必将因其正义性而被信仰。
《种子的信仰》 篇3
《种子的信仰》是梭罗的遗作,一如既往着他特有的文风:明澈和优雅。梭罗在《种子的信仰》中描述了各种植物通过种子的传播,进行着生命延续。他接受了当时还不被广泛认同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写就了这本现在看来依然新奇的19世纪中期的著作。
内容精选:
秋冬时节的蓟花启人深思
到了10月末再来看蓟花,再也不用担心剩下的蓟冠飘摇不定,至少在绵绵秋雨的润泽下,其冠毛己被挽留了下来。而此时再拔冠毛,种子多数都要留在花托上,排列十分有序,看着既像一丛毛刺,又像—圈子弹挤在一个圆鼓鼓的子弹匣里;一个个中心的圆柱就像拥挤在一起的—个个圆圈,形成了一个四边、五边或六边形。乍一看去,再也没有什么比这垂头丧气、食不果腹的蓟冠更难看的了;但人们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尽管环绕在种子外围的花被干燥棘手,但在其保护之下,内部却显得那么圆润光滑、整齐划一;就是这层坚韧锐利的外表,阻挡了任何潜在的威胁,它由许多又窄又薄的鳞状叶片构成,每个鳞片的浅棕色表面都丝绸一般光滑,组合在一起便为种子的翅膜提供了绝佳的保护套,就像丝绸衬里的摇篮里躺着个高贵的王子在摇来摆去。花被那饱经风霜的粗糙外表就好像生了青苔的屋顶,下面却衬有缎子一样的顶棚,在它们忠诚的呵护下,下面的种子都滴水不沾。表面看来,残存的夏日辉煌已不复存在,破旧的躯壳沉沦在路边的尘埃之中,但谁又能知道这其实是个珍贵的百宝箱!
晚秋时节的田野上蓟绒飘荡,但常常都已变得空洞无用,其中的精华已不复存在,谁知道是不是饥肠辘辘的黄雀干的。根部缺少了种子的沉着,蓟绒飞起来也变得放荡不羁,经不起丝毫蛊惑,也听不进任何劝说,就是飞得再快再远,到头来一旦哪天落了地,还不是没有任何结果!
这让我联想到这样一些人,为了某种狂想而手忙脚乱,小小的口实就是“历炼一下”,而其中根本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历炼,到头来一切只能是—场空。看一下那些忙忙碌碌的商人以及股票经纪人吧!他们或者贷款经营,或者沉迷于股票交易之中一败再败,在漫无目的的迷惘中,时刻都还在蠢蠢欲动。在我看来,所有这些都是没事找事,从蓟花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毫无用处,傻子对此都无动于衷,最后当然什么事也不会成。假如想引导或拯救一个耽于此道的商人(帮他摆脱进退维谷的境地),那就带他到风中站立,有必要让他望望四周的场景,明白一下自己内心深处是否也有一棵成功的种子,其中的道理自然就彻底明白了。有了这颗定心丸,人就会变得舒缓而又沉稳,事业也就成功在望了。
森林与牧场主的斗争
森林的出现慰藉了某些牧场对于植被的渴求,不啻于天赐的厚礼,但牧场的主人却浑然不知,常常可以见到他们粗暴地对待这种上天的恩赐,任凭牲畜去肆意践踏,多数新生的树木就此消失了,甚至都不允许长到一人来高,他也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树;直到最后在失去了很多次这些树木成材的机会之后,才总算用篱笆都给圈了起来,到此时才学会关注这些树木,也开始明白松林才是这片牧场的最好归宿,但等到这个时候,其实再也没有值得他砍的树了。尽管如此,这些经历磨难的树木照样能够给他带来惊奇,照样让他觉得这是天赐之物:假如还像最初那样,其结果只能是到头来一无所获。
就这样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这种变化,恐怕谁也难以说清楚,难道两者的衔接就能代替两者的结合吗?在我看来,只要牧场里一出现油松或五针松树苗,便时不时地遭到强而有力的围剿,使我难以再对我可爱的树木(显然林主不承认这是他的,那就算我的吧!)再抱有任何奢望;当然这种围剿本来就令人质疑,进行得也不顺畅,尽管人畜协力,但也阻挡不住大自然的节奏,年复一年,已被树木染绿的田野越来越像森林的样子,最终林主也乏了,无奈地放弃了这场竞争,但摇身一变,他又成为了这片林子的主人(其实根本都不配)。
要是让我评论一下是森林还是牧场更有利可图,我什么也不想说;但假若二者统一,又是森林又是牧场,我即使不假思索也能说出,那肯定就无利可图。
森林尽可以向着牧场扩展,人们总保持着自己的一定之规,为了保证牧场的纯净,任凭牛在树丛里肆意践踏,旁观着这场牛与树之间的争斗,而且还不时地亮出砍伐的器具,加入战团,助牛一把。但到了15年或20年之后,尽管树木遭受了重重磨难,地上也可以说是尸横遍野,但逐渐地还是占据了上风。人们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倒戈投降站到了松树的一边,非但人畜协力不复存在,而且还挥舞起鞭子,不再让牛踏入到林中,紧接着篱笆也拔地而起,牛再也难找机会到林中去搔痒了;我们的森林多数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英国人千方百计学着植树造林,而我们却让自己的森林遭受如此的礼遇,我们哪还敢夸口牧场优良、森林浩瀚。
《幸福的种子》读书笔记 篇4
2。读书不等于识字。如果识字就能读书,那么只要是中文,再艰涩、再专业的书,我们应该都能从头到读到尾。问题是,读完整本书并不表示看懂了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才算是读书。
3。识字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4。读书不是修行,而是享受。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大人更要多花心思,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读书。
5。图画书与孩子的想象力,有极密切的互动关系。
6。当孩子的想象力不够发达时,图画书可以弥补其不足,使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所以图画书的品质非常重要,因为插画的品质会左右孩子想象力的品质。
7。等孩子进入小学,再来谈读书的问题,就太迟了。幼儿时期培养的丰富想象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石。
8。对孩子来说,读书不是K书,他们不希望父母认为读书仅仅是为了对学业有帮助。我觉得父母应该以更轻松的心情,把书看成有趣的东西,把读书当成快乐的事情。
9。孩子的成长是每天为断努力累积的过程,这种努力是无形的,所以教孩子爱书的最好方法,就是由父母亲自来教导。……虽然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可以借助于老师,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孩子的成长绝大部分还是要靠父母的力量。
10。孩子应该由父母“亲手”养育,但是今天假他人之手的情形愈来愈多。父母将孩子交给托儿所,交给幼儿园,交给学校,交给补习班,交给电视,交给社会,甚至交给国家,结果使得亲子关系支离破碎。
11。读书不是赛跑,不能以快慢来决胜负,如果母亲心急或不安,只会影响孩子读书时的情绪。
12。阅读是一种乐趣,而不是父母的面子.孩子身边应该布满有趣的书,而不是父母认为对孩子有用的书.这样,孩子才能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13。看电视和漫画时,孩子是处于被动姿态,他们不需要怎么努力,只要坐在电视前面使用遥控器就可以看到画面,或是打开漫画书,视线随着一格格的图画移动,就可以了解故事的内容。
14。先用积极的意志和行为去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进入书的世界。
15。有不少父母认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念图画书给他们听,可以帮助孩子早一点读书、识字,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文字能力,同时培养高尚的情操并扩大他们的知识面。http://i1766。com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往往使父母无法轻松地讲故事,从而使图画书失去了其重要的功能――带给孩子快乐。
16。读书最宝贵的时刻,不是在读的时候,而是在读完以后。
17。眼睛不光是用来阅读文字的,更重要的是用来掌握、认识所有看得到的事物的。
《一粒种子的旅行》读书笔记 篇5
这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一本关于植物的生命奇迹的精美绘本!这本书真的很奇特,它让我了解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它向我们介绍了各式各样的植物种种的旅行方式。它们不管落在哪里,都会不断地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美丽怡人的植物点缀着奇妙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环境。我真的很佩服它们!
人类想要旅行,可以坐车,乘火车,乘飞机……植物想要旅行,就得靠种子,种子没有脚,但是它可以翻山越岭,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比如凤仙花的种子躺在蒴果里,蒴果只要轻轻一碰就会弹开,种子就会洒向四面八方;有些力气不大的植物就需要靠风的力量帮助种子旅行;像紫丁花,报春花等,她们的种子不想在空中飞,喜欢坐“出租”。她们的种子上有一种含油附着物,是一种蚂蚁很喜欢的食物。蚂蚁搬动着种子,边走边吃,把包裹在外面的含油附着物吃掉,把种子就随便扔在了地上,也完成了旅行。
植物王国千姿百态,植物王国趣事多多,如果我们做细心的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事物和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从生活去发现科学,我们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一粒种子读书笔记 篇6
今天,我和妈妈共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一本书《稻草人》。其中我喜欢《一粒种子》的故事,故事讲的是:有一颗像核桃大的种子,绿色的,皮厚厚的。等发芽能钻出碧玉一般的小芽,长大后什么花都比不上它开的花,无论是玫瑰花、牡丹花都没有它美丽,香气也没有它浓郁。
国王一听有这样神奇的种子,马上就派人把种子取了回来,种在一个白玉盆里,用的是最好的土,最干净的水,冬天放在温暖的房子里。盼望着早日开花,来炫耀自己的尊贵和权力。等了两年,种子还没有发芽。国王生气的把种子挖出来扔了。渔夫捡到种子后卖给了一个富翁,富翁把种子种在白金缸里,并请了最好的花匠来照顾它,盼望着早日开花,来炫耀自己的富有和高雅。盼了两年,种子还没有发芽。富翁生气的把种子挖出来扔了。种子又先后被商人和士兵各种了一年,商人盼望着自己发财,士兵盼望着自己升官,可是种子都没有发芽。士兵生气的将种子扔到了一片碧绿的麦田里,农夫捡到后就把种子种到了地里,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样样都做到了。没几天,碧绿的像小指那样粗的嫩芽钻出来了,又过了几天,一颗像碧玉雕成的小树站在田地里了。很快,梢上的花苞长得像西瓜那样大,开出了红色的花瓣,数不清有多少层,金黄色的花蕊,数不清有多少根。而且散发出浓郁的香味,不管是谁,走近了沾在身上就永远不散。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它的成长规律,不能像故事里的国王、富翁、商人、士兵那样,把种子看的太宝贵。把种子看的太宝贵了,反而会违背它的成长规律,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掌握合适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小学生一粒种子的旅行读书笔记 篇7
书中讲述了当我们人类想旅行时,有火车、汽车甚至飞机。而植物却没有这些交通工具,似乎哪也去不了。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在一些出乎意料的地方发现它们坚强的身姿,比如:石头缝里、广场的角落里,或是高高的房顶上……难道植物也有腿,也会坐汽车?坐火车?原来,植物传播种子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它们都会把自己的种子送上旅途。有些种子等保护罩成熟裂开就落进泥土里长大;有些种子是乘着风飞向四方;有些种子附在小动物身上搭乘免费的动物公交车远行;还有些植物可以靠自身力量把种子投射到远方。植物种子的旅行真是很神奇,我们感知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真是大开眼界,精美的绘画更是让我和儿子爱不释手。
看完这本书后,我和儿子进行了交流:我们不仅对这些植物为了生存下去“想”出来的办法而惊奇,更加敬佩的是作者的观察能力,连这些细节都能很清楚地描绘出来!原来大自然有这么多的神奇现象,需要我们有一双探索和发现的眼睛,去了解更多大自然的秘密。对于像我有个二年级儿子的家长来说,在教育孩子上的启发更多。对于我的调皮儿子,我一直才去的“盯梢”策略,因而儿子回家完成作业就“等妈妈”,依赖心理严重,只要我不在家,阅读就成了口号,我也很疲惫。只要我管的紧些,成绩就上去一点,只要我稍稍放手,就马上下降,儿子在学习方面的责任感较差,没有学习的动力。“种子”的努力,植物的“放手”给了我很多启发,现在我应该做的,就是告诉孩子应该走自己的路,因为路是他自己的,学习也是他自己的事,一步一步地和他形成共识,接受了这个“没有妈妈和约束也可以自己走好”的观念时,孩子才会主动学习,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
信仰但不认同,读书报告 篇8
看了一下老师给的书单,我对于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其实就是不理解什么是“信仰但不认同”,既然已经信仰了,那为什么还不认同呢?这是在看这本书之前的疑问。
看了这本书的序,了解了一些别人看这本书的想法,感觉“大家”不愧是“大家”,他们的思想层次远比我们要高的多,我们想问题只是比较表面,甚至“肤浅”的思考着,然而他们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层次在阐述。首先看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思想层次如果提高,那这本书所提到的信仰危机,人心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我们的信仰就不再是私人化的了。
信仰的私人化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受法律保护的,所以每个人的信仰可以随意“挑选”随意改变,我们普通人的信仰无外乎是有利于自己的,信仰就像是一盏灯,我们在黑暗中总是在寻找光亮,当我们面临事情的时候总是希望从外界找寻安慰与解脱,这个时候信仰的力量不可小觑。可就是这样私人化的信仰使我们只注重自己而完全忽略了他人,即使他人和我们的信仰大致相同,可能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信仰但不认同。至于权利层次上的信仰还是与权利本身相关,权利本身就是一个信仰,是大多数想要成功的人所追寻的信仰。
信仰就是一种终极关怀,灾难过后以生命信仰为核心的社会交往模式。这是我看完第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中国信仰就如同一种终极关怀,在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的信仰会从心底涌现并支撑着我们如同关怀。还有身份和信仰的冲突。在《身份的证明》中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他的身份有了冲突,在这种时候我们是坚持信仰还是保全生活呢?我想过这个问题,如果我是主人公我还会为了我的信仰而去过那种不幸的生活吗?而且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家人也会因为我们的身份而影响生活。信仰有时候是一个人活着的力量,是我们生活的准则或者原则,可是当信仰和身份冲突又该如何?这和信仰的私人化似乎有一些关联。我们的信仰依据我们的利益或者私人生活有关,当面临抉择的时候我们如何选择就应该是考验一个人信仰师是否坚决的时候,也是考验一个人一部分道德水平的时候。
我们中国人缺乏的不是信仰,而是和有相同信仰的人共享信仰,中国人缺乏的不是私人的信仰,而是无数私人的信仰整合成一个共同的团体。伯尔曼说过“法律不被信仰,就等于形同虚设”。然而他还有另外一句话“没有法律的宗教将失去其历史性和社会性,便成为纯属于私人的神秘体验。”宗教与法律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宗教与信仰的社会性,法律性,公共性缺一不可。正应为宗教与信仰的紧密联系,所以才产生了宗教与信仰的一系列问题。宗教不等同于信仰,但若是我们把私人化的信仰共享整合,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有属于我们的“宗教信仰”,只要是作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就会有信仰,各个方面的信仰都统称为信仰。我们重要的不是缺乏信仰,而是如何信仰,对于信仰如何抉择如何看待。以前我不会把宗教,信仰分开来看待,甚至不会考虑他们之间的联系,因为我不是学哲学的,对哲学又不是十分敏感。可是,读完这本书,我发现社会中的结构不是我们看到的和想到的那么简单,哲学家可以通过对宗教的研究来预测中国社会的基本变迁,足以看出宗教,信仰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只要是问题就需要有解决的方法,对于哲学我们从前是不喜欢,可那是因为我们的思想不够深入,所以本能的排斥深奥的东西,对于现在的我们是时候去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其实有一部分不是很明白,可能是我以前思考的深度从未达到过,很谢谢老师给我们这些“好书”,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
姓名:王琪
信仰至上个人读书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一、百色印象
过去的百色是一座震荡心灵的英雄城
踏上这片红色的圣土,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红七军军部旧址、百色起义历史纪念碑、百色起义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红七军军部旧址,看到邓小平、张云逸等一代老革命家简陋的办公住宿条件,不禁感叹是怎样的一种爱国精神和革命情怀支撑着他们在那个峥嵘岁月发动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在烈士纪念碑前,听着讲解员满怀激情的给我们讲述当年百色起义的过程,了解了韦拔群、陈洪涛等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和感人故事;看到纪念馆陈列的件件当年革命烈士用过的物品、一张张照片、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革命情景剧,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岁月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跃然眼前,百色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
现今的百色,是一座势头强劲的发展城
百色市是广西省面积最大的城市,因为90%的区域被山地覆盖,从而制约了百色工业的发展,导致百色的GDP比南宁和桂林低。虽然这样,但百色的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在广西也是名列前茅,特别是通辽市妇联与百色市妇联在20__年成为友好姐妹妇联之后,通辽的西门塔尔牛在百色有了自己的新家,百色的芒果在北国更增加了美誉,这种“联姻”促进了南北交融。百色的旅游业也有声有色,风景秀美又非常便利,是大西南出海和通向东南亚的枢纽,所以百色的发展实力、发展潜力都非常巨大,这座城市利用自己的特有资源打造出属于自己发展经济的独有条件。
二、感悟和收获
从通辽到百色再到北京,从北国到南疆再到中科院,一路感动、一路收获,百色的革命精神感染和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洗涤了灵魂,锤炼了党性,坚定了信心,强化了责任。先烈们的浴血奋战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这座英雄的城市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每个人心中永恒不灭的旗帜。几天的学习是短暂的,但它留给我们的震撼是巨大的,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和英雄的坐标将成为人生路上奋进的指引和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重落实将是我终生孜孜以求的奋进目标。
百色之行,踏上红色圣土,追寻的是英雄的足迹;中科院学习,走进科技高地,感受的是现代科技。历史和现在、北方和南方、传统和现代,这种碰撞、交融、展现无不显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日益强盛。战争年代为人类求和平的革命者,和平年代为祖国求富兴的奋进者,每一个鲜活的英雄都撞击着我的心灵。中科院为研制新药殚精竭虑,以身许国的王逸平;在百色学习期间,用柔弱肩膀挑起扶贫攻坚重任,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的百色女英雄黄文秀,这些闪光的名字如一束光照耀着世界,指引着我们前行,有人说,人不是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而是活在精神世界里,活在理想和信念之中,对人的生命而言,只要一碗饭,一杯水就够了,但要活得精彩,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更要有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常年累月的坚守,有一种力量,是百色力量,这种力量将指引我前行。
★ 读书学习心得体会
★ 个人读书心得体会总结
★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 读书个人心得体会会
★ 三国演义个人读书心得体会
★ 个人读书心得体会1200字
★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体会
★ 《青鸟》个人读书心得体会
★ 二年级个人读书心得体会
《种子课》读书心得 篇10
同兴路小学 何静
这个暑假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可是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没有静下心来看完一本书。直到学校发了《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种子课》这本书,在群体的影响下,认真的看完了这本饱含了一位特级数学教师心血的书籍。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这本书,书中列举了很多很多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例,也用诸多的课堂实例给我们上了一堂示范课,交给了我们这些读者很多很新、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而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从以上这段话,我肤浅的就把“种子课”理解为了为知识的学习而打基础的课,是因为要先理解理透了,才能有“生长课”。
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生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俞正强老师在这里点出了种子课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的,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教材都是成人编的,老师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学生的想法,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怎么想的。当学生的想法异于成人时,我们把他定义为错误。我想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很多时候都会把学生异于我们老师的想法给否定,甚至归为错误。可是,我们体会过学生面对错误时的无奈吗?学生为什么渐渐失去学习的激情或动力,而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任务?难道不是一次一次的无奈堆积而造成的吗?
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
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种子课》这本书,给我们这些资历尚浅、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教师指明了方向,更让我们对课堂、对学生有了又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放下这本书的时候,作为数学教师的我,真应该认真的想想,今后,我的课堂要怎么更好地面向全班学生,我的课堂将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合适的环境。
【种子的信仰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毁灭的种子》读书报告10-25
安的种子读书心得体会06-07
信仰读书报告07-29
种子课读书心得11-15
读书种子年少时10-16
信仰的力量10-17
燃烧的信仰07-08
我们的信仰散文09-04
种子的萌发10-20
文化的种子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