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信仰散文

2024-09-04

我们的信仰散文(通用11篇)

我们的信仰散文 篇1

我们的信仰散文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缺少信仰。关于信仰,我也说不清道不明,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没有令人惊艳的文笔,没有丰富社会的经验,更无法完全理解信仰,这只是内心最简单的旁白与想法,与对课本上知识的理解与分析。

我只想问问你们是否热爱着这片美丽的土地,又是否深深地热爱着我们共同的国与家?

我相信我得到的答案会是“是的,我热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家”。那么,我想再问一问信仰最基础的含义是什么?也许答案会有很多,但信仰,只是你的信任所在。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不相信自己的国家。那么,我们的国,我们的家不就是我们的信仰吗?

军人为何而战?保家卫国;医生为何而学医?救死扶伤;老师为何教书育人?传承文明;周恩来为何而读书?中华崛起……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我们的国,我们的家。这一切的一切也证明了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更不缺少信仰。只是,我们并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就在我们身边。

引用百科中的一句话“信仰,既是你的信任所在,更是你价值所在”。如果我们真的没有信仰,我们也不可能有如今的繁荣昌盛,如今的.泱泱大国。纵使今天的它还有一定的缺陷,但它是我们的国,我们的家,这是永远不会变的现实,更是隐藏在国人心中的信仰。

作为中国人我们自豪!我们骄傲!纵使今天的我们不用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应该为了我们的梦想、理想、信仰、国、家,而努力学习,更好地报效国家。

先有国,后有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爱国,爱家,不是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号。作为学生,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好好读书是我们最佳的报国方式。

我相信,中国会有无数如我一样想法的青年人。我们年轻,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对未来有着无数的幻想。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充满了力量。

我们的国家怎么可能没有一个信仰!对共产社会的追求,是信仰,是每一个共产党人与国人的信仰。对于西方来说,信仰,即宗教。而我们的信仰,既信任,却又不完全是。我们对信仰的理解与西方相差甚远,因此造成西方的误解,认为我们没有信仰。

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每个人心中都有对祖国、信仰、人生的理解。无论你我的想法是否相同,但请你一定要相信。我们拥有信仰,信仰可以赋予我们力量。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长官便是他们的信仰。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天职,救死扶伤为本能,更是他们的信仰。

中国人有着自己的信仰,只是因为汉字的奇妙无法完全理解“信仰”,绝不是没有信仰。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的国、我们的家、我们存在的意义。

我们的信仰散文 篇2

一天中午, 我正在办公室写材料, 手机忽然响了, 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我习惯性地接听:“你好, 哪位?”那一端传来一个急促的声音, “老师, 我是你班的学生, 我叫王某, 我们宿舍出事了, 你赶快来啊, 快点!”我一边告诉她不要着急, 一边迅速下楼直奔宿舍区。到了宿舍, 大家都在, 奇怪的是梁某也在这里, 但她并不住在这个宿舍。而金某却坐在床边, 很委屈而又惊恐地在哭泣, 打我电话的王某正在旁边安慰她, 其他学生都坐在自己的床上, 看到我来了, 都停下了自己事情诧异地看着我:她们的目光告诉我, 我是个不速之客。我很奇怪, 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我对金某说:“金某, 你出来一下, 其他人都在宿舍不要走。”她一边擦着眼泪一边看着梁某走出宿舍, 我说:“不要哭了, 告诉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更不要怕, 有什么都说出来, 老师帮助你!”金某慢慢地停止了哭泣, 嘴角抽动了几下, 吞吞吐吐地说:“老师, 我不想上学了, 我想回家!”她的回答让我很意外, 究竟是什么事情使她这样的呢?我感觉似乎有些不妙了, “什么原因你能告诉老师吗?我一定能够帮助你的, 相信我!”她抬起头看着我, 惊恐的眼神似乎能够诉说刚才发生的一切。她说:“梁某中午到我宿舍, 她非要教我折被子和洗衣服, 我说我不会也不想学, 她硬要教我, 她还说, ‘你不做我来帮你做, 直到你学会为止, 以后我天天都来教你’, 她看我头发乱, 就拿梳子帮我梳头, 我没答应。她却从旁边找来了剪刀, 就准备剪她自己的头发了, 我真的很害怕!”她说到这里又情不自禁地哭了。此时, 我对事情的经过也大概了解了, 于是我又叫出了梁某。

梁某站在我面前, 她短短的头发没过肩膀, 整个透出一个男孩子的气息。我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强制帮助她?”她说:“老师, 她从军训第一天起就没洗过衣服, 都是花钱用洗衣机洗的, 折的被子更是不能看, 她的头发每天都那么乱, 太娇生惯养了, 我是想帮助她啊, 她还不接受!”梁某的话明显在告诉我, 她做的并没有错。我说:“帮助别人本身没有错, 但是像你这样帮助就过分了, 我承认金某个人自理能力确实不行, 可是你也不能强行地去帮助她、改变她, 更何况你要考虑到她是否愿意接受你的帮助。对她来说, 现在的这个状态是正常的, 即使你要改变她, 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你突然闯进她正常的生活, 只会适得其反!她确实需要帮助, 需要我们大家的帮助, 不仅是在行为上, 还要在精神、心理、语言上给予关心和帮助, 更要给她改变的时间。同样你也是, 遇到事情要冷静, 极端的做法引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次的教训你一定要吸取。”梁某似懂非懂地答应了我, 我又去安慰了一下金某, 缓和了她紧张的心情, 这件事情就暂且告一段落了。当然, 我将这件事情也通报了各自的家长, 告诉家长在开学初期一定要多关注子女在学校的情况。

第二天, 我收到梁某发来的一条信息, 上面是这么写的:老师, 告诉你一个情况, 我以前在初中时有过抑郁症, 后来看了心理医生, 所以我在极力地从自己的影子里走出来去关心别人, 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看到这个信息, 我心里猛地一怔, 更有种不祥的预感, 看似表面平静的她, 还会做出什么事情呢?这使我平时更加关注梁某, 因为金某的个人自理能力问题经过锻炼是可以解决的, 而梁某的心理问题则让我手心捏了一把汗。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 梁某在班级里显得很平静, 除了四项考核扣分多点, 其他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 我的心理戒备也稍微地得到了缓和。

可是, 好景不长, 事情还是发生了!

在一个晚自习刚要结束的时候,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急匆匆地跑进我的办公室, 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老师, 我要向你汇报一件事情, 再不说的话我就没钱用了!”我很奇怪地打量着这个男生, 他的到来让我措手不及, 我连忙说:“不要着急, 同学, 你慢慢说!”眼镜男生说:“老师, 我不是你们系的, 事情是这样的, 一个月前我在学校取款机那里取钱, 刚要走, 一个女生找到我, 她先自报了姓名和班级, 就是你班的梁某, 然后说自己生病没钱去医院, 便向我借了两百元钱, 她说周末回家就还我, 我找过她几次她都说暂时没钱, 所以我来找老师, 请你帮忙了。”我说:“你放心, 把你的姓名、班级、号码都给我, 我会联系你的!”在接下来了几天, 我陆续接到几个其他班级学生的汇报, 他们反映梁某开学到现在经常以各种方式和借口向别人借钱, 其他系的好多人都知道她, 我算了一下金额差不多近千元了。

我感觉事情比较严重, 立即和梁某的父亲取得联系, 请他到学校面谈, 并且把借钱给梁某的一些学生找来汇报了情况。梁某的父亲经梁某确认后, 把她所借的钱都还了, 并且告诫梁某, 如果再有这样的情况, 立即退学回家。为了防止梁某再犯, 我要求她写了保证, 并让她的父亲签了字。此时的梁某当着她父亲的面哭了。

就这样, 一年就要过去了, 梁某的问题也并没有完全解决, 她总是会闹出点不大不小的事情, 班级学生对她也是避而远之, 后来我干脆要求她晚自习都在我办公室进行, 对于她, 虽然头疼, 但我仍在不断地寻找改变她的方法。

学期要结束的时候, 有件事情却让我匪夷所思。每年的学期末都要进行宿舍的调整, 在炎热的天气下大包小包地扛着, 确实够呛的。可是, 此时的梁某出奇的沉默, 她只管帮助宿舍学生拎包, 本宿舍搬迁结束了, 她又帮那些身材瘦小的学生, 满头大汗。到了新宿舍, 她又把宿舍前走道上搬迁落下的垃圾整个清理了。大家都用疑惑的眼光看着她做事, 都说:“梁某今天怎么了啊?觉悟太高了, 不会受到什么刺激了吧!”面对别人的疑问, 梁某只是微微一笑, 什么都不说。

面对梁某如此的表现, 我也比较纳闷, 可是转念一想, 梁某能有这样的表现确实是个好现象, 至少她进步了, 她在主动地融入集体, 更想得到集体的认同。我们更应当去肯定她、尊重她, 给她自信, 她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梁某今后的路也许并不平坦, 她的问题也没完全解决, 但我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关注她, 真心地希望她能坚持走好。

悲观是我们的共同信仰 篇3

新周刊

10月15日

悲观是我们的共同信仰

悲观是宫崎骏世界观的出发点,也因此,他为人类造梦,并引领孩子们飞行在与现实迥异的理想世界,作为对人类溃败的抵抗。“现代人或社会都充满了矛盾,到处都是矛盾”,但宫崎骏对童心永怀信心,谁敢说自己没从宫崎骏的动漫中体会到希望与美好。“起风了!……只有试着活下去一条路。”这就是宫崎骏透过悲观所传递的美好与乐观。

2

新民周刊

10月16日

教育真能快乐?

有条件的中国父母,纷纷在越来越小的年龄上把孩子们送出国门,去接受美式“快乐教育”。“快乐教育”并不一定能教育出快乐的人。某种程度上,“快乐教育”给了孩子们过多的没有根据的自信。然而,现实却并非总是玫瑰色的。

教育是与社会环境联系最为紧密的领域,因此,任何脱离社会需要来批评教育的意见,都不可取。如果用更加客观的眼光看待今日的教育,中国的教育方式真的那么差吗?这些年“减负”减到点子上了吗?中国教育弊病只是教育的问题吗?毫无负担的教育真的是好的教育吗?

3

美国时代周刊

9月27日

大学通识教育何去何从

去年GfK Roper受美国校董和校友会委托进行的调查显示,差不多一半的大学生不知道美国宪法确立了分权原则,43%不知道约翰·罗伯特是现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62%不知道国会参众两院任期。

美国的高等教育费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贵——然而要求却降低。Richard Arum和Josipa Roksa撰写的《学海漂泊》指出,1961年美国全日制大学生每周40小时用于学业,到2003年降至27小时。即使这27个小时的应用也不是那么高效,36%的毕业生大学四年在知识方面未取得任何重大进展……

4

路透社

10月30日

中国能源领域有望加快开放

中国能源领域破除垄断、加快开放,有望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方案中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改革措施可能包括:加速向社会和民营资本放开被几大石油公司垄断的上游油气资源,放开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进出口权。此外,可能还将放开中游油气管道、原油成品油储备和LNG(液化天然气)接收储运装置建设;而将石油天然气管网业务从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油气企业中分离出来,组建若干家油气管网公司,则更可能是未来长期的改革方向。

《信仰——我们的故事》观后感 篇4

——《信仰——我们的故事》观后感

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来,在外国列强、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压迫之下,中国人一度生存在彷徨与探索之中。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共产主义信仰的火种传到了中国,在中国大地上燃烧起燎原之势。通过观看记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和自身的情况,我想谈点自己的感想。

1920年《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出版,让许多中国的有识之士享受到了精神的盛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信仰。像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正是在读到了《共产党宣言》后找到了信仰的真谛——共产主义。通过仔细口味记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中典型事例的情节,让我一个共产党员真正体会到了信仰的力量。体会到信仰可以改变无数人的本质,可以让无数人充满力量,可以让无数人创造奇迹。

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主线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因为信仰,我们的革命先辈彭湃不在困惑,让他身先士卒的从自家开始革命;因为信仰,方志敏同志能顶住敌人的种种利诱,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因为信仰,红一军四团在24小时里能从安顺奔袭卢定桥240华里,飞夺卢定桥;因为信仰,红三十四师长能用断肠方式来实践自己的诺言,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因为信仰,陈毅元帅能有“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和自觉;因为信仰,年仅17岁的于蓝能用“撒谎”方式和五元的盘缠踏上追求自己信仰的道路;因为信仰,张思德能在一再降级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去最辛苦的地方;因为信仰,刘胡兰同志在铡刀前的大义凛然,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她为我国的革命带来了无穷力量,在革命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的传奇,为革命者带来了永生。

新中国建立初期涌现出一大批知识分子、普通工作者和人民干部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像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鞍山工人孟泰、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等人,他们是真正把自身全心全意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们,用生命保家卫国、践行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王进喜和大庆油田工人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以及一大批奋斗在我国国防事业战线上的国防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等他们的两弹一星精神,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无不张显出信仰的力量。正是因为信仰的力量,我们的祖国才能度过重重难关,也正是因为信仰的力量,我们的祖国才能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

在祖国建设的新时期,共产主义信仰的主线主要表现为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像小岗村的书记沈浩、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肝病专家吴孟超、鞍钢工作郭明义、维修工人徐虎等等时代先锋,在很多人看来,他们做的大部分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但是能把本职工作做到这样极致的人,如果没有信仰,能坚持做多久呢?一个人要选择信仰很难,但是坚守信仰应付更难。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就拿飞夺卢定桥的争抢时间来说吧,在240华里的抢占途中,不仅山路崎岖,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与敌战斗,而这么远的路程用的时间24小时,我们不禁要问,红一军红四团是怎么做到的?两个英国人李爱德和马普安在重走这段路时,这时的路已经没了以前的崎岖和与敌的战斗,然而晚到的13个小时又意味着其中的差距是多少呢?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创造的奇迹。

一个有信仰的人,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会表现得那么坚韧而充满力量;无论到什么困境中,都能克服重重困难赢得最后胜利;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才能有高度彻底的自觉与豪迈,这就是信仰。在《信仰——我们的故事》影片中的一个个典型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精神和事迹也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今天生活的环境里,我们如何像那些先进典型那样坚持自己的信仰,如何让那样的先进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这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和平年代坚持自己信仰最关键的是履行党员义务。通过履行党员义务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我们的最终理想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的信心,并为实现最终理想添砖加瓦。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作为党员重在服务而不是享受。至于先进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说到底也是党员履行义务的质量,只要我们每个党员都能高品质履行党员义务,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每个党员都可以成为先进典型,每个党员都能做出先进事迹。

爱的信仰散文 篇5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谈到了“爱情”这个词语,问什么是爱?什么是爱情?其实也许对这个字或这个词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吧。

什么是爱?

用心聆听对方心弦上拨弄的爱的乐章,用心体会对方给与彼此的关爱,用心珍惜彼此相守的每段时光。阳关下有爱才有美丽绽放的花朵,没有了爱情的滋润鲜花也会调零枯萎。没有什么是永恒,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但是爱情却是是我们值得追求的。

爱情不能因为觉得不是永恒的而放弃了追求,爱情不因甜蜜而变得苦涩,也不会因为苦涩而变得甜蜜,而是彼此用心去捍卫,彼此用情去经营,彼此用爱去滋润,这样的爱情才不会在有生之年枯萎凋零。

爱是一种梦想,爱是一种追求,爱是一种信仰,因为有梦才会追求,因为追求才成为爱的信仰,如果放弃了梦想,便没有了追去,没有了追求那么爱的信仰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一个失去意义爱情那它还有什么价值吗?

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爱的`,也不是虽有人都能领悟爱的真谛,但是是否想知道?是否想去爱?是否想被爱?如果是这样每一个便有了爱的机会。

爱不是自私的,爱不是索取的,爱不是奢求的,爱是奉献,爱是付出、爱是等待。爱要明白两个词语的含义一个是“舍得”一个是“取舍”舍得是要先懂得如何去付出,如果去给与对方爱,而不是求对方给与我们自身多少爱,那么才会得到真正的爱。取舍既要懂得放下,选择了爱就要放下没有必要的负担和抱怨抑或是牢骚。如果不爱那么就要舍弃不应该爱的一切,不要回味,不要失落更不要纠葛烦恼。

爱其实很简单,用心就好,爱如果不用心了,这样的爱情是黯淡无光的,如同明月反省被乌云遮挡的阴霾。爱只要用心去经营,小心的去呵护,一切烦恼与不顺都会烟消云散,获得真挚的情感。

想得到真爱,首先要相信真爱,想要被爱首先要学会爱别人,也许你还在爱情的路上寻觅,或你是在爱情的路上等待,还是已经拥有了爱人,还是已经获得了爱情,只要你相信,一切都会如你所愿。

人的一生能能够做成几件事呢?

一份满意的工作,一份自己爱的事业。

一段真挚的感情,一世自己爱的恋人。

信仰缺失的年代散文 篇6

信仰缺失的年代,总会有许多“人造神”。我听过一句话,“人们喜欢造神,也喜欢毁神”。但我相信,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神性”。

我还相信,众生平等,万物皆美。没有什么是生来就丑陋的,也没有什么生来就高贵。

我们每一个人都没必要狂热地崇拜任何人、任何物,因为,正如《月桂树与白玉盘》里我想讲的,人会因此而丧失生命本身应有的价值和尊严。

这是一个拜金时代,是一个物质社会,是一个“享乐主义”横行的世界。我们常常因为对某个人、某件事、某件物有太深的执念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模样。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时代,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只要努力,你就能成功。不停地追逐、不停地奔跑,你终会得到你想要的。”

但是,我们的心灵却并没有因此变得丰富起来,更多的时候,我们显得很热情,但却透着骨子里的淡漠。在善与恶的分叉口上,我们也会犹豫且纠结。

察觉不到灵魂的重量,是我们的常态。

万花筒的世界并不能让每个人的心灵都拥有一座“秘密花园”,看似轻松的“泛娱乐化”常态并不能真正抹去我们每一个人的`隐痛。

什么是人类?什么才是人类本应有的样子?人类最完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依然很难回答。

人类的使命,不应该只止于物质世界的先进,更应该有精神世界的圆满。

数据、口号、幻梦都不如一颗颗朴素且纯净的心灵。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信奉的价值观,并不是空穴之风,而是一代又一代我们的祖先通过实践而得出的智慧结晶。

我们应该视之为珍宝,而不是视之为约束。

我多希望,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能有那么一座花园,不论春夏秋冬,总有不同的花开放。

我多希望,每一个生灵都能自信地生活在这穹宇下,不用害怕,不用躲藏。

我多希望,我们的母亲――地球,能展现出她最美的样子。

《我们天上见》淡淡的诗意散文 篇7

《我们天上见》就是这样一部朴实自然的温情电影,这是一部带有自传特点的影片,反映出很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那些记忆停留在竹杠,火车皮,油纸伞下的美好时光,浪漫清新,是属于导演蒋雯丽的。作为演而优则导的蒋雯丽,她将自己儿时的真实经历投影在影片中的女孩蒋小兰身上,用最真实的叙事手法讲述了祖孙情的故事。

柔光滤镜下的影片整体感觉像是一本泛黄的老相册,影片开头蒋雯丽细腻的画外音“这个故事是关于我童年时候的一些故事和幻想……”将观众带入这样一个曾经的年代,此外开头以一个眼睛开篇,用以表现影片以小兰的视角观看世界,充满童趣和青涩,并且万花筒的运用也为影片增加了一点超现实的效果。影片没有大段的剧情铺陈,而是一些零碎的生活片段,自然而真实,没有一点夸张与矫揉造作。

关于被歧视与孤独:因为“蒋”姓的关系,蒋小兰从小就被说成是反革命分子,很少有小朋友和她玩。在学校被恶作剧泼油漆,甚至在黑板上写满反“蒋小兰是反革命”等话语,甚至小兰在体操队,也被人说成是“业余的”,备受歧视。此外,小兰的父母早年被下放到新疆,只有爷爷和小兰相依为命,承担起父母抚育小兰的重任。对于一个缺少父母之爱,从小又备受歧视的女孩来说,她的内心是孤独的,小兰爱躲在家的衣橱里,那个狭窄幽暗的空间里,也许才能让她的内心得到一丝丝的安全感。她把她的娃娃当做自己的女儿,即是她内心孤独的一种表现,又能反映出她对母爱的无限渴望。并且影片中多次用小兰的钻在桌子底下的低视角表现,她用这种非常规的视角,关注着这个她未知以及不曾满意的世界。但是这些歧视与孤独并没有让她变得软弱和自卑,而是成长为一个倔强坚强的女孩,生命中充满歌声,她会因不满意老师的歧视吃掉本来要给送给老师的哈密瓜,她会因羡慕体操冠军蒋绍毅而梦想也做一名体操冠军,她会追求和其他体操队孩子一样的待遇和评价。这些倔强与坚强,让这个看上去有些呆呆的女孩无比强大。

关于抚育与感恩:小兰从小没有见过父母,姥爷一个人抚育小兰,靠着退休费过日子,但是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一直没有让小兰感觉到丝毫的困窘和贫穷。他为小兰托人进体操队,为小兰用泳衣改做体操服,会假装父母的给小兰写信,为她托人带哈密瓜,当晓兰到了青春期,细心的姥爷又让邻居阿姨帮忙做了袋子,还把相关书在晓兰睡着时放到了她枕边。生活并不富裕,却每天给晓兰一杯麦乳精。但是他也会在小兰犯错误的时候,用戒尺打小兰的手。操劳的姥爷在他心爱的兰花死去以及朱德逝世之后,身体垮了。在这个过程中,小兰表现出明显的成长,她从一个姥爷惩罚之后会哇哇大哭的小女孩,成长为为姥爷做饭,喂饭,逗姥爷开心的懂事的孩子。其中有两个环节让我感触特别深,一个是小兰为姥爷洗澡,小兰在爷爷病重后用戒尺吓唬姥爷让他吃鱼,让我想起了之前姥爷为小兰做的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情节,主人公互换角色,这样一个给予与感恩的故事,让人看后心里倍感暖意,也充满辛酸。还有一个情节是小兰在屋子里画满爷爷喜爱的兰花,正如小兰的名字一样,“兰,君子如兰”姥爷也希望小兰长大后拥有像兰花一样的品格,而这满满一屋子的兰花,也映衬着小兰惊人的成长。

关于梦想与成长:小兰同其他孩子一样,都有自己的梦想。一方面,在因为她的姓氏被人唾弃为反革命的同时,一方面她又羡慕这体操冠军蒋绍毅。她的内心也许在想:同样姓蒋,为什么人家就能当体操冠军。也许是因为这个小心理的刺激与影响,小兰也要立志当体操冠军,于是她苦心锻炼自己,即使在老师和同伴的偏见下,她也没有放弃,而是倔强的希望同别人一样的待遇。同样是梦想,影片也真实于此,并不像那些有梦想就能一定成真的故事一样,影片结尾并没有让小兰成为一个体操冠军,冠军的事也许是以后但未必如此。正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美丽的梦想,但梦想有时候终归是梦想,它只能被遥望,而难以企及。

关于死亡与承受:在小翠去世之后,这个在生活上给予小兰很多陪伴的人的死,深深地触动了小兰,在身边的亲人相继离开之后,小兰开始对死亡恐惧。于是她会在半夜梦醒之后去试探姥爷的呼吸——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陪伴她的人。因为她内心恐惧,害怕最亲近的人也离她而去。淮河边,小兰曾经问姥爷:“俺爷,你可怕死?”姥爷回答:“不怕,死了去天上见你舅舅,活着这边有你。”生命是一番长途跋涉,在死亡这个终点总是上演我们最难以面对的诀别。但是面对死亡,姥爷语态从容,因为他相信:在生与死这两个无法共驻的国度里,他都不是一个人。有亲人的地方都是家,所以,他不怕死,也不恋家。最终,在姥爷去世以后,小兰并没有因此而痛哭,而是静静地陪伴着姥爷的遗体,跟他静静的说话。也许是那句“我们天上见”的约定却让她铭记至今,在她的掌中幻化成光影,因为她相信,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陪伴。

关于超现实:不得不提的是影片中几段小兰想象景象超现实的表现,一个是小兰在蚌埠的淮河铁路大桥上随着火车飞向北方的场景,对父母的思念汇聚成深深的忧伤,就在这种思念让她无力承担的时候,她撑着伞来淮河边看这条分割南北的河流,大铁桥上列车经过,她的伞轻轻飞起,就这样带起这个孤独的女孩飞向阴霾的天空,飞行的路上依然可见嘲笑的声音,不屑的眼神,就是这样轻与重的对比,将这个女孩的心思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她逃避,却出卖了自己潮湿和破碎的心。还有一个是万花筒,导演用了两次这样的镜头,用万花筒代表小兰的眼镜去看周围的世界,它分割和重新排列了镜头,很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和情绪上的爆发力。

关于氛围营造:整体上,影片用偏蓝色的调子,加上阴雨绵绵的蚌埠,使整体充满了回忆感,复合个人经历性质的电影氛围。此外,影片大多运用长镜头以及大远景拍摄,既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环境,又烘托了本片清新温情的风格。

总体来说,《我们天上见》是当下一部难得的温情电影,如诗意散文一般清新淡雅,不走华丽路线,不煽情铺张,而是让观众在观看中细细品味,似曾相识的回忆以及感伤。

摘要:蒋雯丽演而优则导,制作了这部清新淡雅的温情电影《我们天上见》,有女性本身的细腻和多年来对生活、对电影的感悟,蒋雯丽结合自身成长的经历和感悟把一个从小被爷爷抚养长大的小女孩的成长经历讲述的细腻感人。

我们真正信仰法律吗 篇8

执法面临“囚徒困境”

众所周知,法治要求我们不仅制定和执行法律,也得信仰法律;否则,法律规定得再好,法治也只是“画饼充饥”,我们也得不到良法保证的种种实惠。

没有信仰,制度实践就无法展开——纵然是良法,人们也有种种理由规避执行。良法虽然对社会最有利,但在具体适用过程中规避很可能给特定当事人带来更大的好处。环境保护法对社会不是很好吗?谁不愿意呼吸更新鲜的空气,饮用更纯净的水呢?问题是许多污染企业面临这样一种“囚徒困境”:如果只是他一家企业不污染,那么他的工厂就要花大成本更新生产设备,而大家还是照样排污,环境质量并没有改善;反之,如果大家都不污染,那么他一家企业污染也不足以破坏环境,那他又何不“搭便车”——免费享受别人自觉守法的成果,自己继续维持低成本生产和排污?因此,无论别人怎么做,规避法律对自己都是最有利的;所有老板都这么想,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做自觉守法的“傻瓜”。

不错,我们是有执法的,纳税人供养政府执法部门的目的正在于强制执行不被人自觉遵守的那些法律。然而,现实中执法者有时很容易被“摆平”,事实上,即使是执法者也多少处于和老板同样的“囚徒困境”:大家都这么做,难道靠你一个人就能把社会管好吗?既然一次秉公执法救不了环境,一次不执法也毁不了环境,又何必较真呢?如果违法的好处看得见,守法的好处得不到,谁还会信仰法律?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对法律没有信仰,执法者和老板个人一旦“纯粹理性”起来,那么社会作为一个集体就不理性了,我们大家都只能吸肮脏的空气、喝劣质的水、吃不卫生的食品、住不抗震的房子……在当今中国,这个“公地悲剧”逻辑是极其普遍甚至无所不在的。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大家都拍手欢呼——我们又有了一部规定得很先进的法律!但是一旦轮到具体实施,谁也不愿意承担法律的成本、接受法律的约束。这是为什么法律不等于法治,良好的法律未必等于良法之治的原因所在。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通过了许多部法律,显然远离了“无法可依”的时代。但在“有法可依”的状况下,我们是否“依”这些法?良法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人民是否得到法律保证的实惠?30年后,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法律信仰,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

最近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议就很能说明问题。这部法律所表达的理念并不新,而之所以现在才引起这么大争议,无非是因为它的实施机制远比1995年施行的《劳动法》严格,从而将增加各企业的“守法成本”。换言之,10多年来,《劳动法》对劳工权利的保障一直没有真正付诸实践。然而,如果不能解决执法面临的“囚徒困境”,我们今天又凭什么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那么有信心呢?

人治的土壤如何培育法治

我们看到,纯粹的理性人是不会自觉守法或执法的,法律信仰正是让我们变成不那么“理性”的守法者或执法者。问题在于,如何才能让我们这些理性人信仰法律呢?

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就和宗教一样,信仰几乎是“天生”的,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尊重法律的习惯,那么长大后就很难改变出于自私规避法律的恶习。因此,一个法治环境显然更有利于培养守法习惯,人治传统则正好相反。但这产生了一个鸡和蛋谁先谁后的两难问题:在一个人治传统深厚的社会向法治转型时,法治环境还不存在,公民还没有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自私逃避的行为普遍存在,每个人都套牢在不守法的“囚徒困境”中;法治环境需要守法的公民去缔造,而守法的公民则需要在法治土壤里培育出来。这是否意味着人治社会不可能过渡到法治时代?我们当然没必要那么悲观。

即便法治信仰先天不存在,也不等于后天不可能培养出来,否则,世界上第一个法治社会是如何产生的呢?法律信仰的形成,只有依靠每个人内在的道德力量,让守法成为个人道德戒条的一部分,让个人在面临违法冲动时产生愧疚、耻辱和不安。久之,如果个人需要承担法律成本时就不会在守法和违法之间摇摆不定;只要法律不违背自己认同的基本价值与原则,即便法律对自己不利,每个人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遵守法律。这时,我们才能宣称自己“信仰”法律,种种规避法律的现象当然也就自动消失了。

只有公正的法律才会被信仰

然而,我们为什么信仰法律呢?我们会信仰纳粹时期通过的迫害犹太人的法律吗?我们会信仰“文革”期间通过的剥夺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吗——假如那个年代还需要一部法律来实现这个目的的话。不会,因为这些法律是非正义的;既然我们的道德观念从根本上排斥这类不合法的“法律”,信仰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法律信仰的基本条件是法律本身的实质正义,只有公正的法律才值得信仰。

更重要的是,实体正义是以程序正义为前提的,不公正的立法程序往往产生不公正的法律。如果立法机构不是经过选举产生的,或选举过程存在致命缺陷,或候选人和选民之间不能进行自由和充分的交流,那么,这样的“立法机构”所制定的法律往往不符合社会需要,也很难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尊重、服从和信仰。

事实上,没有程序正义,即便实体上合理公正的法律也未必能得到自觉遵守,原因听上去或许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这些法律不是我们亲自参与制定的,我们对它们实在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它们被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被简单命令去服从,因而甚至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凡人都有自尊,我们对自己创造的东西感到骄傲,而对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东西则会产生一种本能的反感。只有当人们对法律产生一种“主人翁”意识,才会真正珍惜并信仰法律。

再以《劳动合同法》为例,一些中小企业家之所以抵触这部法律,不仅仅因为它被认为提高了成本,还在于它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倾听他们的声音;如果中小企业家的代表可以参与法律制定的全过程,那么《劳动合同法》不仅会适当反映他们的需要,他们也更容易接受和认同这部法律。这样,即便《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确实将增加企业成本,只要成本仍然是在可承受范围内,企业家或许仍然会自觉遵守这部法律。其实道德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企业家并不是刻意榨取劳工血汗的妖魔,他们只是在利益和道德的冲突面前显得犹豫不定而已。何妨多给他们一点尊重,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这部法律的主人而非敌人,效果或许会大为不同。

公正的程序本身就带有巨大的道德威力,这种力量远超过政府的强制执行力;一旦法律有广泛的民意和舆论作为后盾,它的道德正当性就是任何自上而下的政府命令所不能比拟的。不信,看看全国上下在汶川地震中的凝重气氛,足以压倒任何与哀悼不和谐的声音。程序公正的法律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尊重,并迫使少数顽固到底的人不得不服从。

最后,有了公正的民主立法程序,也就意味着政府的其他权力也受到人民的有效约束。代表民意的立法机构不仅会更有效地制定符合社会需要的法律,而且会更卖力地监督行政执法。如果执法者知法犯法、营私舞弊、执法不力,将受到罢免、弹劾或拒绝拨款等形式的惩罚——美国总统尼克松当年受国会弹劾的一大理由,就是拒不执行某些国会立法。在民意监督下,政府的任何部门都不敢贪赃枉法、为所欲为,而是要争先恐后地做守法的表率,从而为人民树立榜样。中国有句老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其实在任何国家,政府都发挥着一种表率作用。如果负责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政府本身都不守法,普通公民对政府行为乃至重要法律缺乏基本信任,那么我们又如何让公民信仰法律呢?

我们的时代似乎没有信仰演讲稿 篇9

高二(6)班 雷语 浙江省丽水中学

每个时代都仿佛有属于自己的信仰。

一百年前,孱弱的旧中国在战火中满目疮痍,人们在列强的枪炮下瑟瑟发抖。但那时的莘莘学子和有志之士,他们却在五四中前行,在北伐里成长,在长征中坚强,在抗日战场上抛洒热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何等的峥嵘岁月?因为“少年强则国强”是他们的信仰。

六十年前,孱弱的新中国在霸权下举步维艰。“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几十年是工作。但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我能到祖国为人民做事情——因为我是中国人。”这是钱学森的声音,也是广大学者和留学生的声音。那一代人,有铁人王进喜“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情,有地质学家李四光誓言打破西方科学家“中国地下没有石油”的壮志,有朝鲜战场上的英烈,也有舍己为人的雷锋。建设新中国,成为了他们的信仰。

四十年前,三十年前,二十年前。那一代人有十年**后百废待兴的喜悦与重任。“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振臂一呼从北大发出,随后响彻全国。当中国飞行员驾驶战机轰然撞向那在南海上空不可一世、耀武扬威的美机时,沸腾的鲜血浇泼在丑陋的帝国主义嘴脸上,让其讪然离场。他们用鲜血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这是他们的信仰!

我们呢?我们的时代仿佛没有信仰。

不知何时起,手机屏幕代替了书和报纸,追小说、追星、追剧,追一些毫无意义的综艺节目,我们浑浑噩噩,当提及未来,没人再说将来长大要报效祖国,也没人再说要为社会做贡献,我们的未来,只剩下什么大学什么专业好找工作,什么工作热门又高薪。看“感动中国”时,也总会有同学喋喋不休:“这个一点都不感人。”“这个又是去年的老套路了,一个老师,一个医生,一个死了的。”听其声音,仿佛有着不屑,又像是在炫耀:看,我懂的真多。

将来省长、市长会是00后,银行行长是00后,教育部长是00后,甚至国家主席也是00后。

但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我却不禁有几分担忧——我们能担当得起这份重任吗?改革开放40年,国家强了,我们富了;我们富了,我们也在悄然变化着——我们醉心“吃鸡”、热衷“王者”、倾心动漫,更是在不知何时,“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的“小鲜肉”竟成了许多同龄人的“偶像”.感叹之余,我想起这样一个人来。

宜昌会战时,当日军得知国军某将领可能带兵孤军深入后,放弃了前线进攻,调集两个师团、五万余人、飞机三十余架、重炮二十余门,还带上了毒气部队,只为将他消灭。()在南瓜店,他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当日军从一具身上有两处炮弹伤、五处枪伤、一处刺刀贯穿伤的面容模糊的尸体上衣口袋中搜出了一只刻有他名字的派克钢笔后,日军师团长浑身一颤,后退两步,下令让士兵脱帽敬礼并将其厚葬。这个人,是谁?

当我这样问的时候,相信许多同学表情是茫茫然。

这个人,他是抗日战场上战死的最高将领。

这个人,他活在我们历史教材必修一第40页的左下角,那里有一张帅气的照片——一代陆军战神,梅花上将张自忠将军。

我们,却选择了忘记。

前年复仇者联盟2上映之际,有一部国产电影在美国与它一同上映——《旋风九日》。美国英雄来华备受追捧,中国英雄访美九日却无人问津。我不免有些失望。

亲爱的同学们啊,不要天真的以为,我们就是享福的一代,是能安然活在中国庇护下的一代。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形形色色各样的人,他们说着形形色色的话,需要我们去甄别事实,保持清醒头脑,树立正确的三观。就拿一些例子来说吧,近来,湖南一个大一新生发表了这样的辱国言论:“爱国是不可能爱国的,老子一辈子都不可能爱国”“"都大学生了还爱国,我看你就是蠢货”,前些时候还有厦门大学女研究生精日分子的反华言论,更是毁人三观。

我们到底怎么了?

我们的时代缺乏信仰!

是信仰,让我们记住过去,从麻木不仁变回有血有肉;是信仰,让我们拥有一双亮眼,明辨世间的丑陋与美好;是信仰,让我们充满希望与力量,让我们不知疲倦,废寝忘食;是信仰,丰满我们的理想,充实点亮我们的生活;是信仰,让中国人叫中国人,而不是东亚病夫。

有人问,什么是信仰。信仰,可以大到是教室后面黑板上的中国梦;信仰,可以是让父母安享晚年,让你爱的和爱你的人长命百岁;信仰,甚至可以小到只是不让自己变坏,不当蛀虫。当我们所有人的信仰汇集到一起时,将会迸发出何等耀眼的光芒,到那时,我们的时代不再缺乏信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将充满希望和力量,我们将骄傲自豪的大声宣布——我是中国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我们需要信仰初三作文 篇10

于是,那些源于信仰涌动而来的心灵的快乐,也便如春草萌翠,夏花绽蕊,秋实香溢,冬雪含清。偶读《堂吉诃德》。深受骑士小说毒害的堂吉诃德在游侠的历程中,经千难万险,笑话百出,被人称作疯子。但他身上却体现了出了人性的善良和单纯,以及除恶扬善的美好品质。在大战狮子一节中,他说:“勇敢,就是介于两种缺陷之间的一种美德。”当心中的这份信仰涌动,在强大凶猛的狮子面前,他虽然双腿瑟瑟发抖,却从来没想过退缩,最后令狮子不战而退。这该归功于心中涌动的这份强大的信仰。

无独有偶,于丹在《心得》中讲“勇者无惧”时,提到一个小故事:一个武士要和茶师比武。茶师自觉比不过武士,内心惶恐。他去请教武师,武师只是让他做到淡定与从容的“无惧”。次日,二人比武,茶师按照武师的教导去做:当武士举起刀的时候,茶师还在不慌不忙整理自己的衣服,当他系好最后一根带子时,在漫长的等待中,武士觉得茶师一定本领强大,才会面对险境如此的从容,他的最后心理防线终被突破,一下子颤抖的跪下求饶。这个故事中,茶师战胜武士的唯一法宝就是涌动的信仰——无惧。

我们心中涌动的信仰又岂止这些,那些关乎真、善、美的所有好的品质,都是滋润生命之花的泉眼。屈子怀抱信仰,投身鱼腹留下了端午节,为世人纪念;陶渊明怀抱信仰,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为世人敬仰。李白怀抱信仰,留下风骨俊朗飘逸的诗篇,为世人传唱;《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说:“人生来就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确,一个人是可以被消灭的,但一个人心中涌动的信仰却是长存的。

散文,是最接近我们生活的文体 篇11

这种不一样,使我从另外一个角度,从一个常写诗的角度来谈散文。

第一是文体。散文其实是最难写、最难掌握的一个文体。鲍尔吉·原野刚才说,新文学百年没写出好东西来。那么客观来说,中国的散文传统,从古文到今天,古代当官必先写文字,所以,中国人对文字的感觉是非常精到的,很注意的。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了诗歌,出现了小说,小说可以用情节、用人物去掩盖文字上的差缺,诗歌可以用激情来掩盖它的文字。比如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有首诗是这样写的:“我是一个天狗,我把日咬吃了,我把月咬吃了,我把我咬吃了,我在我的神经上跑啊!”你把他的话连起来看基本上是一个疯子的话,但它是诗歌,它把我们几千年的愤懑,一下子喊出来了。所以,诗歌可以掩盖文字。

但是散文这个很讲究的,后来我仔细研究,发现散文是最接近、最深入我们生活的。人创造了一个由文字、数字和符号组成的世界,这个虚拟世界是一个环形的链条,我们利用文字、数字和符号,把我们对于世界的全部认识都融入到这个链条里面。这个链条中间就是散文,它是最接近生活的一种文体,记录我们的生活,记录我们的情感。中段往右发展,把真实换成虚构,虚构出一个故事来,叫小说;虚构出一个场景来,叫戏曲。把散文情感这部分放大,放大到掩盖了事实,就叫作诗歌、抒情。再往右发展,已经用话说不够了,还要配上音乐,一半是文字、是诗,一半是符号、是五线谱,就叫歌曲。这还不够,再往右发展,要说的话全部都没有了,变成神曲了,“呀呀呦呦”这么叫了,然后钢琴弹的全是符号,都数字化了,纯粹是一个情感世界。另一方面,从中段往左边发展要把情感抽掉,叫作公文体系,叫作不徇私情,叫作秉公办事。什么叫秉公办事呢,就是办事时要把情感拿掉的,所以政府工作报告、请示、求职书,这些文章的变化是把情感抽掉了,情感抽掉还觉得啰唆,这个领导讲的和那个领导讲的不一样,我们还要把它格式化,叫作条例,就连个人色彩都没有了。比条例厉害的是法律,更加抽象,抽象得干巴巴的,谁来了拿尺子这么一量,好人坏人就分出来了。再往左发展,叫作定理、公式,水的分子式,就是字母和数字的简单组合。我发现理性的世界是不断地抽掉情感,抽掉个体,逐渐从文字走向数字。链条向右发展到极致的时候,是数字;向左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也是数字。极左极右都是数字,连到一起是个数字化的世界,这是我们人类创造的一个虚拟的环。散文,它带着你的体温,带着你的情感,它直接表述着你的生活,因此我说它处在我们人类创造的符号链条的中段。它接近我们的生活,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写,每个人都觉得这个东西很简单,但我们一定要知道它的重要性。

第二是形式。散文这个形式很多人都在写,为什么有写得好的、有写得差的呢?其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规范想把散文给圈住。比方说,有一段时间余秋雨很热,我们就称散文是大散文;张爱玲很热,我们就说散文是美文体。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散文没有边了,需要有一种记叙、抒情的规范散文。大前年《散文选刊》杂志社给我颁了个奖,叫“青年小札”,当时我就是用微信体写那个最短的散文,给《中国艺术报》写了两版,他们觉得挺好玩,我就觉得散文确实也有好玩的。最近,我在网上看到特别好的表扬湖南人的散文,网络上叫《老子不给你们湖南人说话了》,我觉得这段文章写得太好了,散文体太好了。

一高僧问一湖南人院野一根鱼竿和一筐鱼袁你选哪个钥冶

回答院野我要一筐鱼遥冶

高僧摇头笑道院野施主肤浅了袁授人以鱼袁不如授人以渔袁这个道理你懂吗钥鱼你吃完就没了袁鱼竿你可以钓很多鱼袁可以用一辈子浴冶

湖南人淡定且不屑地补充说院野我要一筐鱼之后把它卖了袁可以买几根鱼竿和一副麻将遥然后把鱼竿租给别人袁收租金袁再约到他们一边钓鱼一边打麻将袁麻将可以收台费噎噎冶

高僧院野阿弥陀佛袁老子不想和你们湖南人说话遥冶

我觉得这个散文写得很好,有人物、有性格,然而这一个太玄了,散文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写得好一点儿呢?我发现这里面有一段写得挺好的,叫《扶不扶》,批评当官的骂人不带脏字———

中心广场见一大爷摔倒了袁我过去问院野大爷袁我一个月工资1800袁能扶您起来不钥冶

大爷院野小伙子袁你走吧袁我再等等袁看看碰得到3000以上个么遥冶

我院野好嘞袁谢谢大爷浴冶天气虽冷袁大爷的话却是暖暖的袁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噎噎

晚上下班后袁我发现老大爷还在那袁就问他院野大爷袁你这摔了一天也没开张啊钥冶

大爷说院野小伙子袁你拉大爷起来吧袁我不讹你袁我准备离开湖南这个鸟地方袁这地方工资太低了浴冶

第三是真实。我觉得散文真是能够无孔不入,关键要有智慧、有情感,如果没有你真情的投入,这样的文章是写不好的。散文是从政府工作报告到求爱信之间的一个广泛的文体,关键在于有没有真正能打动人的情感。《出师表》不是政府工作报告吗,求爱信过去大家不是都写嘛,我觉得这个真实情感的投入是必须能打动人的。在散文写作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含量,这种含量不是你一般的抒情,而是你真实情感的投入,是真的自己写的,再读一遍都会被打动的这种文章。散文就像书法一样,字会写,但字要写得好、写成书法家,很难。真实,是散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最近几年有一个概念说,散文是可以虚构的,把虚构散文作为一个创新,但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学和范围学问题,包括写作中的一个概念,它必须有三个真———真人、真事、真情,因为读者看到你的散文的时候,他首先会觉得这是你真正遇到的事情,这是你真正看到的事情,他是把散文当真了才去读的。它和小说不一样,小说就是给你讲个故事,你别当真。一说散文,我告诉你一件事,真的,标志很重要,标上散文和标上小说它是不一样的,因此,散文从本质上它是非虚构写作,它是属于非虚构的范畴。诗歌也是非虚构写作,诗歌非常重要的是真情投入,它必须以真情来打动你。至于它的想象力,至于它虚构的那个画面,诗歌是可以允许的,但其中真情这个因素是有的,或者你写散文真人真事,你可以给它换个名,但这个事情可能是真的,在这个真实性上是有争议的,但就我的观念来认为,如果散文把真人、真事、真情丢掉以后,它和小说怎么区别开来?

所以,真情投入是散文非常重要的一点。但是这中间呢,矫揉造作是散文的致命弱点,借此自我表扬,因为人们要求散文是真实的,结果人们一读那东西是假的,这不行。而小说家不是,小说家编得越离奇,越觉得自己有才华,这个是有很大区别的。真实,是散文一个很重要的压砖石,这个东西一摇摆了,就觉得这个人是花架子,觉得这个人是胡吹爆料。

第四是语言。散文是最靠语言功夫的文体。比如我听一首钢琴曲很感动,发誓以后一定要当一个钢琴家;姚明打球打得很好,进入NBA了,一下挣了几个亿,我发誓一定要打好篮球。但我很快就会反应过来:“因为我压根就不会弹钢琴,我没那么大的个儿,就不会一下子成为钢琴家,成为姚明。”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作家恰恰是读了一篇散文后,赶快回去,马上就想当个作家。你的文字功底到哪一步?散文是在所有文学样式中间,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包括其他的,最讲究文字功夫的一个文体,所以也是很难的一个文体。开始读鲍尔吉·原野的散文的时候,我以为是一个很柔媚的人写的,白马王子似的,写的感情那么细腻,掰碎了,揉碎了,多情善感,认识鲍尔吉·原野后很失望,怎么长得这么五大三粗,跟他的文字不一样啊,后来我突然找到一个让我心宽的词语,这不就叫作侠骨柔肠吗?我就给他打上一个符号。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知名的散文家,不管你的文字好坏,哪怕磕磕绊绊,能让主编从一堆文章中看出来,你就成功了,你就有了辨识度,就像衣服一样,一看就知道是真名牌还是假名牌。辨识度是一个散文家、一个作家最重要的一个阶梯。为什么要这么讲呢,因为散文是有温度的文字,归根到底,它是最讲究功底的文字。因此,一个散文家走向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文字有了辨识度。这是散文很厉害的一点,因为中国从古到今的散文家,他们让我们记住的无非就是一件事———他的文字的表述有了辨识度,这个辨识度和老师讲的语法修饰、我们经常讲的好散文是不一样的,你在合乎所有规范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把你生命和你演说习惯的某一个符号打进了文字中间,插进了一个变异的基因,那你就很牛了,你想把它抠掉都抠不掉了。除了样式,现在有很多散文大家,都觉得他写得很好。比方说余秋雨,大家觉得他的这个样式很好。创造了一个散文样式很容易,但创造了一种辨识度是不容易的。作为一个散文家,你一定要明白你在干什么,你不是说在一生中间要写出一个好人物,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事情;你也不是说要写出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故事是小说家或戏剧家的事情;也不是要抒发某一种感情,这个时代的感情代言人是诗人。你最终通过你的人物,通过你的情节,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有辨识度的有体温的叙述方法,那就行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大家一定要努力的。

但是,我们长期接受一种统一的思想:我们要过一种好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写一个好的文章,我们要有一个好的文体———最后,大家再往一起靠拢。你就忘记了一个散文家应该做的事情,这恰恰是我们历来所有优秀散文家毕其一生完成的一件事情,哪怕是一个小的辨识度的成功,一个有辨识度的作家的出现,如果这样的作家多了,我们的语言不就丰富了吗?我们的文学样式不就更丰富了吗?放在文化的长河中间,我们用中国文字表现我们生活、体现我们情感的方式不就丰富了吗?诗歌也是这样的,我们诗歌最早是四言,然后变成五言,后来有了律诗,有了长短句,有了元曲。你看,几千年来诗人的努力是什么?不就是把四言变成五言花了几百年,然后五言到律诗,再变成长短句,从长短句后还可以上台演唱,成了元曲,成了自由体。一小段一个进步,一种文学新样式的确立,就让很多伟大的作家、伟大的诗人定格在文学史上,他们都是毕其功力在文字中间加入了他生命的符号。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散文的重要性?记得到德国做文学交流时,德国作家夸了余华半天后,还要加一段,给余华先生提个建议,说将来你的书在德国出版的时候,希望能加一个小小的词典,叫《余华性文字注解》,他说余华写性的东西太多,他们德国不懂这么多。这是个批评,但余华把人物写活了,所以尽管有的翻译家觉得小说里性描写的内容太多了,这个东西他们翻译起来很麻烦,但他们知道这种文字不能掩盖余华创造的人物,余华让一个人物活起来了。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各自有最本分的工作,而散文家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中国文学语言的进步,对文学语言创作出一种新的表述方法,或带上一种新的味道。在这一点上,张爱玲是有她自己的辨识度很强的文字的,比方说汪曾祺、余秋雨,可能他们写的东西我们现在看着没有味道了,但他的辨识度仍然是我们写作的无法企及的,所以说这就叫功夫。

第五是细节。我们经常读散文,有时候觉得一篇散文没有毛病,文笔也通顺,也有情节,也有人物,但是为什么感觉不够味?就是没有提供一个全新的、别人没有说过的而又能够打动别人的细节,就像我们创造一个东西一样,逐渐有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意识,我们现在实际上写一篇文章,我们不是光把这件事情说了。把心里话说了,是一个进入社会的人都需要完成的工作,你可以写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犯了罪你可以喊冤,把自己的冤枉喊出来。而散文家除了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还应在文章中间提供别人所没有提供的东西,一定要有细节。比如我们说一篇文章太假,它并不假,只是说得太空泛而已,他没有把这个人的细节充分地说出来,比方说我们说朱自清的《背影》,讲他父亲笨拙地跨过那个栏杆,就那么一个细节,让我们终身不能忘记一个笨拙的老人跨过栏杆的样子。年轻的时候我也爱吹牛,我说我串联的时候,走了四千七百里路,走了四个半月,他们都不相信,后来我就跟他们讲那个细节,我说你们知道我们怎么走的吗?我们都是晚上三点钟到四点钟的时候开始走路。他们说怎么会这样呢?那次我们高中四位同学起得很早,我们发现鸡叫之前比较冷,另外周围也很安静,我们走得很快,互相也要壮胆,等到天亮了,等走到一个地方吃早饭了,突然有一个欣喜地发现———今天的路程已经走过去一半了,如释重负啊!然后吃完早饭,走到中午一点钟最热的时候休息。就这一个法宝,让我们能够坚持四个半月。当我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一个人说:“你讲的这个细节,我相信你说的是真的。”所以,细节非常重要。

第六是人物。很多朋友写一个人的时候,想把这个人方方面面都写到,这样呢,他就和小说家打架了,散文恰恰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写到。小说家的人物是写一个他的故事,怎么来怎么去,而散文家写一个人物,是肖像,就是我一下盯住一个人,哦,他是这样的,把他的肖像给画出来,你用一两个细节把他最让人记住的肖像画出来,就成功了。我写人物的散文不多,但有一个散文别人记住了。我写了一个我工厂里面的保卫干事,姓康,跟我年龄一样大,就是一个小转业军人,原来是部队里面的领导干部的儿子,调到当地当保卫干事,我就说他两件处理的事情,这就表现了在“文革”那个糊涂年代怎么把糊涂事办好。第一个事情就是工厂里面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复员军人,一部分是“十一大”代表们家属的孩子,工厂里面的矛盾很大,特别是恋爱中间的纠纷。有一次,一位小姑娘告状,说一位复员军人强奸她了,这就是个大案子了,康干事就说记录姓名,然后让她详细地讲过程。早上怎么样,第一次怎么样,第二次怎么样,因为这要讲过程嘛,记录得我都烦了,因为不好听,记他干嘛,又哭又说又讲,讲了两个多钟头,我记了七八篇了,我看那个小姑娘哭得也没劲了,这个康干事叫她签字,签完字说了一句话:“回去吧,不跟人家好了,也别告人家强奸犯嘛,哪有强奸了七八次的?”把小姑娘打发回去了。我当时就问:“康干事你说灵不灵啊?”他说:“哪有强奸七八次的?”———这叫一个“糊涂案子糊涂结”。

第二个,我们那里有个矿站,矿站发生一起命案,真是大案。那个女生呢,是两个人住一间房子,后来谈恋爱谈崩了,男的就像恐怖主义一样,把矿站的雷管全绑在身上,然后抽着烟去找那女的谈判去了。谈到下半夜还不走,房子里面另外一个女的蒙着被子就睡,说烦死人了,他们俩还谈,谈到后面可能谈恼了,那小伙子把雷管一点,两个人一抱,咣,炸了。那个躺被窝里的女孩是我们重点审查的对象,去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她说我就听见这么一声响,怎么就炸了?房子里面就一个证人,她就是说不清楚,然后两家都在那哭,那个尸体呢,都不知道哪一个是哪一个的了。这怎么办呢?开会,给两家人谈,第一,叫作意外事故;第二,不算工伤,算意外。算工伤要上报,说不清楚,算意外。这女方不干,说是男的强暴。康干事就说,你说男的强暴,你也不能再判他一次死刑,你女儿还落了个坏名声,就说意外,大家都平安。讨论半天,就说发生了意外事故,然后两个男的女的还葬在一个墓里面,两家一起去上坟。这一件命案,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了结了。但是后来我一想,不这么了还能怎么办呢?在那个年代,那么多同事里,我就记住了康干事的这两个糊涂案子。后来这两个小文章,很多人还说写得挺生动的,就是两个细节把时代的那个糊涂,和时代的那个混乱,给记录下来了。所以,我们写散文,不要企图在一篇散文里面给一个人写总结,不要把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部展示,你能展示这个事情和其他事不一样的独特的那个点,你就成功了。

上一篇: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材料下一篇: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如何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