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种子年少时

2024-10-16

读书种子年少时(共6篇)

读书种子年少时 篇1

在进入高中新课程后,上人教版必修一的现代诗歌单元时,我让学生鉴赏了郑愁予的《错误》,那是一首美丽忧伤的爱情诗。本来以为学生都可以很容易读出诗歌的主旨,结果却使我大感意外,全班五十多位学生仅有四位理解正确。其中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这是一首思乡诗,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的故乡江南的思念与喜爱,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表达作者的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当我告诉他们这首诗的主旨时,教室里一片哗然。他们说没想到这样一首单纯的爱情诗会拿到课堂上来讲,还出鉴赏题让他们做。在他们的观念里,谈恋爱虽然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但是“爱情”还只是他们私下聊天的话题和锁在日记本里的小秘密,好像不适合在课堂这么严肃的场合讨论。而且以前老师在讲到关于爱情的文学作品时也都是着重分析其写作特色和社会意义。

这个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时代在不断变化,针对中学生的恋爱问题,过去是老师和家长一起紧密配合严防死守,现在要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苦口婆心,把恋爱比喻成求学路上的最大绊脚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是事实证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些方法都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个是人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决定的,少男少女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好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家长和老师的不正确的态度和不恰当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增加了恋爱的神秘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心理特征是越是新鲜、神秘和被禁止的东西越是能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现在虽然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不再视其为洪水猛兽,而是采取顺其自然发展的态度,但是对于“爱情”这个话题仍是遮遮掩掩,更不要说对他们的行为正确加以引导了。现在的中学生被称为“催熟的一代”,被社会催熟,被网络催熟。但正如催熟的水果一样,外表似乎已经熟透,内心却还是生涩的。教育的作用,除了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要让他们更深切地感受人类美好的情感。

美好的情感不仅仅只是包括对祖国对社会对父母对朋友的爱,也包括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更何况从人类远古时期开始在广袤的原野间哼唱歌谣时,爱情就是文学一个永恒不衰的主题。学习语文,学习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怎么可能避开爱情的话题呢?

更何况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能促进个人道德面貌和个性形成,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个性。因为“爱情是‘精磨性格的砺石’,是一个人的社会成熟性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如果不用好的东西去填充,就会产生坏的东西。他形象地比喻说:“爱的情感的产生,犹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它是长成芳香的玫瑰还是带刺的飞帘,这有赖于教师的爱护和培育。”一个人如果没有学会真正的爱,他将永远是野蛮人,而高度文明的野蛮人比处于蒙昧状态的野蛮人危险百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

我们总是说“年少时我们不懂爱情”,既然不懂那么何不来学习学习,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大大方方地和他们探讨,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爱情这种美好的情感,让爱情教育走进语文课堂,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人教版必修二的《氓》《孔雀东南飞》是两首著名的爱情诗。在讲解《氓》时,我让学生谈谈对“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的看法。有学生认为:“女子虽然沉溺于爱情,但也表明她对爱情的忠贞,无可指责,他们的婚姻悲剧完全是男子一人二三其德造成的。”也有学生认为:“相爱就在一起,不爱了就分开,女子的不可解脱是她自己想不开,怨不得别人。”学生们的这些看法很有代表性,他们爱情观的幼稚、偏激和道德感的缺失很明显地暴露了出来。我对他们的发言作了点评:对爱情忠贞并不代表就要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不论对于男子还是女子来说爱情都不是生活的全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要为了爱,盲目地爱,而将别人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要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无论两人有多么相爱,都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切不可过分依附对方,否则不仅失去了自我也会给对方带来很大的压力。对于男子来说,虽然喜新厌旧乃人之常情,但是人不能只追求自己的快乐,而全然不顾给别人带来的伤害,这是社会道德所不允许的。道德感与责任感是建立完善人格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素养。所以男子的行为理当受到世人的唾弃,而我们在同情女子遭遇的同时,也为她最终的决绝态度表示赞同与钦佩。爱情教育要培养学生爱的情感,就要教育学生与一切有损人尊严的行为作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女性更要与一切不尊重人的行为作斗争,因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赋予女性更多的责任,所以女性一定不要做逆来顺受的奴隶。《氓》中的女主人公也让我们认识到女性维护自己尊严的重要性。

在上《孔雀东南飞》时,我同样让学生就其中的爱情问题进行了讨论。主人公在爱情遭到来自家庭的阻力时,最终选择殉情的方式来表示反抗,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在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学生都对主人公的做法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殉情根本就算不上反抗,只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懦弱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很多人都赞同焦刘二人应一起离开,勇敢地挣脱命运的枷锁保卫自己纯真的爱情,去寻求属于他们的自由幸福的生活。不难看出,现在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个人意识和尊重生命的观念,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应该看到九零后的学生由于过度强调自我,张扬个性,大多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从而淡漠了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于是我提醒他们注意:“焦仲卿一走了之,他年迈的寡母怎么办?”有学生当即答道:“谁让她这么蛮不讲理,就应该让她得到惩罚。”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到故事发生的特定时代,理解主人公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无奈选择;一方面也要求学生站在母亲的立场上,去思考她驱逐刘兰芝的真正原因。要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只顾逞一时之强,图一时之快,也要考虑事情的后果,顾及别人的感受,以死殉情固然不足取,一走了之的行为也不是正视问题的负责任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爱情是一种责任,首先是尽责任,然后才能获得快乐,包括爱情生活的幸福。而爱情的幸福在于对一个人负有很大责任。”通过课堂上大大方方的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更深层次探讨文章内涵的兴趣,也让很多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爱情观人生观,认识到自己的幼稚,还有学生在周记中写下自己对“爱情与责任”的思考。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在学校和家庭里要充满一个人为他人的幸福、快乐、命运和生活负责的精神。”这样的学习不就体现出这一点吗?

当教育沦为枯燥的说教必然会引起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强烈反感甚至抵触。而文学作品则是一个有力的教育工具,它用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美妙生动的言辞向我们展示着爱情的美好,也向我们诉说着人生的无奈,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思索,在收获心灵的愉悦与感动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份心智的成熟。

读书种子年少时 篇2

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应该说只要上网想看什么就能看什么,但我很少去点击那些书,尽管博友们的文章非常精彩,我却很少能静下心来去读,而且觉得在电脑上看,太刺眼了,根本受不了。其实也许这都不算是理由,真正的原因是我的心过于浮躁,已经读不进去了,真的好怀念年少时痴迷读书的那些时光。

不知是因为基因的原因(爷爷和父亲都算是读书读得不错的),还是由于外公和舅舅的熏陶,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舅舅是个书呆子,上了班以后经济独立了,就订了好多杂志,他不看了就扔一边,这下可轮上我了,天天去翻,而且我从小就记忆力好,看一遍就能复述下来。邻居们见了我经常这样说:“孩,过来,给我们讲几个故事。”每到这时候,平时腼腆的我就大方起来了,给他们摆开了“龙门阵”。那时在他们的眼里,我俨然就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而在学校,每逢组织讲故事之类的活动时,我总是第一个报名。那时也真奇怪,上课时回答问题总是会脸红的我,每到演讲的时候,就会异常镇定,不卑不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时常得到老师的夸奖。下了课同学们也是围上一圈,缠着我给他们讲故事。小时候给人讲故事的这段经历为我以后的表达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连同我头一回上讲台给小学生上课都很成功。

小时候的我我读书的确是到了痴迷的地步,吃饭的时候看,上厕所的时候看,连同走路的时候也要看,如果有人问我,你认为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躺在床上看书。”我从没保护过眼睛,却也不近视。可最近几年,由于肝脏不好,时常上网,我的视力越来越差,看电视全靠听,字已经是模糊一片了,不得已只好配了眼镜来戴。

由于喜欢读书,我的写作能力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许多,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而写作也成为我的一个最爱,平时的所思所感都被我记录下来,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喜欢抒发,抒情的毛孔一直敞开着,便使自己能有机会把情怀处理得十分干爽宁静。读书,陶冶了我的情操,丰盈了我的灵魂,纯净了我的人生,开阔了我的视线,让我的心丰饶而简约。

难忘年少读书时,因为那是一段纯美而充实的时光。

当他们年少时 篇3

莎拉波娃——最励志

年幼的玛利亚跟父亲怀揣着几百美元,义无返顾地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启动父女二人追逐网球梦想的旅程。刚刚九岁的她和父亲奔赴闻名遐迩的尼克-波利泰利网球学校,几经波折,最后通过帮助和借贷,在那里开始了自己的网球人生。由于签证限制跟资金上的窘迫,玛利亚的母亲伊莲娜并没有跟他们一同前往美国。对于一个尚处在需要母爱呵护跟引导的年纪的小女孩来说,跟母亲相隔千里之遥,这无疑是她心头的一块阴郁之疤。孤独,枯燥、疲累,严厉父亲的呵斥……一切的负面能量都被年少的玛利亚转换为她在球场上更为刻苦的训练。她知道自己没有后路可退,家中的一切积蓄已倾注在她的身上。她只有不停地在网球场上挥洒汗水,拼命击打飞速袭来的网球,才有可能在这个网球精英层出不穷之地立足。作为最好的反馈礼物,她的网球技艺进步神速。在十岁出头时玛利亚已经可以轻易地击败同年龄段的男孩子。——2011年5月号《黑天鹅》

德约科维奇——最乐观

苦难的日子能磨砺人的品格。就在耳边还不时的响起炸弹爆炸声的时候,12岁的德约科维奇仍旧选择在室外练习网球。“小德当时心里非常地害怕,他还是个孩子,”小德的父亲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把恐惧表现出来,现在,他已经什么都不怕了。”科索沃战争摧毁了前南斯拉夫大量的基础设施,网球场也不能幸免。一时间,贝尔格莱德打网球的人越来越少,专业的网球装备也难以买到,小德的训练得不到保障。为此,小德的父亲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年少的儿子独自送到位于德国慕尼黑的尼古拉·佩里奇网球学院深造,家里其他人——包括小德的两个弟弟,则继续留在贝尔格莱德。——2011年3月号《德约科维奇:贝尔格莱德红星》

费德勒——最撒泼

在费德勒只有三岁的时候,老爸罗伯特就将他带上了网球场。而费德勒也证明了自己的确有网球“慧根”。四岁时他已经能和比他大很多的孩子连续打上二三十个回合了。但在对待老爸罗伯特的问题上,费德勒却是一直表现得不那么乖巧。他那暴躁的脾气总是惹得罗伯特非常生气。在球场上,骄傲自大的秉性更是让他不屑听从任何人的指导,输了就耍泼,不顺就摔拍,嘴巴里总是骂骂咧咧地说个没完。不过话说回来,费德勒还真有点西毒欧阳锋的潜质,经过了几年的自我非主流奋斗后,他还真就领悟了“九阴真经”。其他孩子需要几周训练的技术,费德勒总能两三下就掌握。学校里的教练自然看不上他的那套“野路子”,但在心里也不得不承认这孩子真是块打网球的料。——2011年2月号《瑞士出了个费德勒》

纳达尔——最乖巧

纳达尔3岁开始打网球,叔叔托尼就此看到了纳达尔的潜力,并开始一步步培养纳达尔,后来还成了纳达尔的教练。纳达尔天生是个右撇子,直到现在吃饭、写字用的还是右手。当初,因为托尼一句话——“拉法,如果你用左手打球,会赢得更多的胜利”,纳达尔就听话地变成了左手执拍。托尼为了教育纳达尔生气不能挥拍子,又吓唬纳达尔说,“如果你摔拍子,我就不教你打网球了”,纳达尔果然乖乖地一个拍子也不敢摔了。——2011年4月号《纯粹如你》

阿加西——最悲惨

“早点儿击球”,父亲喊道,“该死的,安德烈,早点儿击球!追着球,追着球!”

现在他正催逼着我,直接>中我的耳朵大喊着。击中“大龙”(发球机)朝我发射的每一个球还并不够,父亲想让我比“大龙”更有力,更迅速,他想让我打败“大龙”,这使我惊慌失措。我对自己说你打不败“大龙”的,你怎么能打败一个从不停歇的对手呢?仔细想想,“大龙”与父亲非常相像,只是父亲比“大龙”还要可怕——至少“大龙”是矗立在我面前的,在我视线所及的地方,而父亲则一直待在我的背后,我几乎看不到他,只能听到他不停地在我耳边叫喊,无论白天还是黑夜。

“用力击球”,父亲喊道,“再用力!现在反手击球,反手击球!”我的胳膊似乎已经不是我的了。我想问,爸爸,还要练多久?但是我没有问。他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尽可能用力地击球,然后更加用力点儿。——2010年10月号《阿加西自传连载一:我和大龙》

大小威——最强悍

年少时孔子的故事 篇4

人物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哲人。在他长达周游列国的生涯中,他曾率领弟子到过卫、陈、宋、曹、郑、蔡、楚七国,四处游说,但却始终没有得到诸侯的重用。晚年的孔子,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其教学内容以仁学为中心,以周礼为规范,着重培养忠、恕、孝、悌等伦理道德。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使许多过去根本无权受教育的平民子弟首次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还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注重复习、言教身教并重等。

逆境中勤学不止

孔子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直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直都教导孔子要做一个心存理想、不断进取的人。

母亲日夜为家务操劳,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可是,就在母亲卧床休息的第四天,孔子就被母亲逼着上学去了。但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早早回家,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猪舍、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则和养病的母亲一起编草鞋。母亲责怪他学习没有以前用功,孔子微笑着解释说,在乡校里读了一天书,脑子里混得像一盆糨糊,现在正需要休息,再说,干着活也能思考问题,也能背书。

孔子虽然年纪轻,但干起活来非常细致,干什么像什么,速度有时比那些经常做家务的老手还快。母亲的重担被孔子接去了许多,得到休息的身体也一天天在恢复。

母亲颜徵在病中也未闲着,常常打起精神支撑着坐起身来,给儿子做了一件新上衣,准备过年穿。这天傍晚,新衣服做成,孔子放学回家,刚想抓起扁担去挑水,颜徵就扯着儿子的手进了里屋,喜形于色地说:“来,丘儿,试试娘给你做的这件新上衣合身不?”

孔子见母亲今天特别高兴,乘机告诉她说:“娘,从明天起,孩儿不再上学了。”

“这是为什么?”颜徵吃了一惊,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

“乡学里的先生尽是些迂腐老头,”孔子解释说,“满腹空空,教起书来比娘也相差很远……”

“胡说!”母亲颜徵打断了儿子的话,“小小年纪,就这样骄傲自满,竟然连先生也不放在眼里。”

“就是嘛,先生还特别懒,根本不让提问,你一问,他就吹胡子瞪眼睛。自打进了乡学,孩儿什么新知识也没学到,尽是自己温故而知新。”小小孔子不服气地辩解着。

母亲不相信孔子的话,于是找来邻居家的孩子曼父,询问乡学教书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欢乡学里的教书先生,就把学校里的情况讲给颜徵听,颜徵于是相信了儿子讲的话全是实情。

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儿子的请求,她心平气和地对孔子说:“不上学怎么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

孔子告诉母亲,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不像在乡学里,先生尽是纸上谈兵,什么也不会干,连长鞭都甩不响,更不用说驾驭烈马了。他还打算到叔孙氏家里去放牛,因为他们家里有好多好多的藏书,可以借来阅读。白天的时候,把牛赶到牧场里,让它们吃草,自己就可以以草地为课堂,读书学习。旷野里的空气新鲜,又没有同学吵闹干扰,学习效果将比在课堂上好得多。再说,从事这些活动,也可以体验人生哲理,为将来入世做事奠定基础……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篇5

在一个小时前,考试结束,同学们欢呼雀跃,更有把营销书恶狠狠地砸到地上大骂的:“我真的不想再看到这本书了!”骂完后,她又把书从地上拾起来,苦着脸说:“现在还不能扔,我估计我还要再考一次,我真的想当营销师……”大家哄堂大笑,然后三三两两结伴而去。

我独自坐在阶梯教室的台阶上,终于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我哭并不是因为难过,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哭,我只是突然想起高考结束的那一天,我也是这样躲在洗手间里大哭了一场。

“我叫陈晓艺,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是我九岁时写的作文,那时的我因为想成为老师而认真学习,每天都把腰板挺得直直的,也从不在课堂上打瞌睡。

十三岁,我小学才毕业,因为去不了喜欢的初中我绝食了两天。十六岁中考,我去了我喜欢的高中,但我的成绩依旧很差。我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但我从来没有对谁低过头。我对堂妹说:“我想当作家,我会努力的,虽然我在一个三流高中,但我不会忘记我的梦想。”

说过那段话后的第四个月,我拿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现在我上了大学,出版了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有几个喜欢我的读者,可我没有一点满足感。

或许是我厌倦了一个人独自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我开始用各种借口逃避它。于是,我像我的同学们一样去报名考营销师,文章写不好了,我便以要考试为借口。

我为梦想而拼搏,我因拼搏而倦怠,我因倦怠而放弃,放弃了之后我却开始恐慌,开始怀念,以至于坐在这里独自对着苍茫的未来掉眼泪。

回到宿舍后,看到微博上的留言:“我喜欢你的故事,我希望可以一直看到你的文章。”老友冉冉给我发来海子的诗句:“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

我没能忍住,又一次哭了出来,感谢你们,终于把我唤醒。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但愿你我在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的时刻也不会把年少时的梦忘记。

(文章有删减)

还记得年少时的笑么 篇6

原因很简单。要发数学卷子。

因为不想自己那可怜的分数被别人知晓,因为不愿看到那些或有意或无意的嘲笑。

……

装做无所谓地接过卷子,然后捏成一团丢进书包,接着,很潇洒地跑出教室,和朋友一起站在走廊上,看着天发呆。

也许,我真的如他们所言,是个没心没肺的孩子吧!

想到这,我笑了,却很苦。

眼前的天,漆黑一片,好像是用大片大片的墨汁渲染开的,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正如我此刻失落的心。

没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它不会寂寞么?我的右手心开始疼痛。

整个过程,我没有说话。朋友一个劲地在耳边说着她一整天的经历,时不时地发出阵阵笑声。而我则傻傻地听着,也陪着时不时地发出阵阵笑声。

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恍如一个被操控着的木偶……

前些天,遇见一个初中同学。她用很羡慕的语气对我说:“每次看见你,你都笑得那么开心,真好哦。”是吗?我自己都不曾察觉。也许吧!我习惯了让自己的嘴角上扬起弧线,习惯了让全世界都知道我是个快乐的孩子,用笑去伪装自己所受的伤,假装看不见那些嘲笑,以为这样就真的可以做到无所谓了。可是纵使我真的可以很不在乎地把自己掩饰得很好,真的可以蒙骗别人,但自己呢,可以么?

突然忆起朋友的话:“做人很难,多半是扮演了另一个自己。”真的很贴切呢!似乎我们都习惯了戴着面具生活,这着实是一种悲哀吧?只有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是最真实的,这是不是长大的代价呢?童年那个天真浪漫的自己,真的早已在某年某月某一天被我们遗忘到了某个角落了吗?

还记得,那时的天很蓝;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很傻,笑容单纯且澄澈。

已经有多久没有拥有过那样的笑了呢?真的不会再有了吗?

上一篇:荷载传递法下一篇:生产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