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种子(精选6篇)
快乐的种子 篇1
秋天本是个收获的季节, 秋意浓浓, 除去了夏的燥热, 很舒适, 很快乐。可观望医院的病患却总是处在苦痛中。在病房, 没有了健康这根主弦律, 患者少有快乐的元素。
在我们骨二科优质护理服务病房, 护士长喜欢跟我们说:只要你们用心付出, 播下快乐的种子, 就会有秋天丰硕的收获!
骨科老年患者居多, 大多是骨折卧床患者, 从病房的整洁到病人的舒适安全, 每一根管道, 每一处皮肤, 护士长要求责任护士都得清清楚楚。记得有一个股骨颈骨折的患者, 八十多岁, 有很多基础病, 又有轻度老年痴呆, 大小便不能自理。家属很多在外地, 儿子儿媳在长期的家庭护理中似乎变得很漠然, 这次骨折又要长期卧床, 肺部感染和褥疮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尽管走廊也已经加满床, 我们的工作量大幅增加, 但我们每一个人每一班都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这个老人, 给她定时翻身、拍背, 按摩皮肤和肢体, 床上洗头擦浴, 清理大小便。她家属本来不太积极, 后来看到我们医护人员对老人的细致护理, 也主动配合, 患者最终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后, 很顺利的康复出院, 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家属送来感谢信, 对我们医护人员表达感激。有时候, 我们的默默行动和付出, 比任何的说教都更具感染力。
又是一个晚班, 昨天我上中班时收治了一个莲花县农村的病人, 锁骨骨折的中年妇女, 在办手续住院的时候考虑了好久, 思想负担很重。于是我今天特意到她床边问问她的情况。结果她用我听不太懂的莲花本地话问我, 出一百块钱请我帮她洗头洗澡, 可以吗?我开始没明白怎么回事, 后来隔壁床位的病人告诉我说她没有女家属照顾, 白天打电话想请个护工帮忙, 结果人家说要100块, 她说太贵请不起, 护工就走了。看着这个妇女瘦削的脸, 长头发闪着油光, 似乎很久没梳洗, 耷在头肩两侧, 和她脸上无奈的表情, 我赶紧说, 阿姨, 等我忙完工作, 我来帮你洗, 不要花那钱!
等我做完手头的常规治疗, 安顿好病房, 我就过去9号病房帮她洗澡洗头。因为她只是锁骨骨折, 右肩部疼痛, 但可以自己行走。我帮她穿脱衣服, 保护好患侧肢体, 轻柔的按摩头皮, 洗头, 擦洗身体, 那时候的感觉似乎我不是护士, 而是她的家人。她跟我说自己儿子快20岁了, 一点都不懂事, 老公有高血压, 不能来照顾她, 我告诉她要安心治病, 暂时不要担心家里的事情。身体康复了, 那才好呢!后来我用剪刀把她的头发理成短短的齐耳蘑菇头, 用吹风机吹干, 梳理好, 她腼腆地笑笑, 说舒服多了。她很过意不去的要塞钱给我, 我推回去, 说:留着钱, 多买些好吃的饭菜, 增加点营养, 好得快!他儿子过来以后, 我跟他说你长大了, 去帮你妈妈洗洗衣服, 以后要照顾好她, 他点头说会的。
尽管我用那有点钝的剪刀, 帮患者费劲的修剪完那头长长的头发, 导致自己右手虎口处疼痛了好久, 尽管我帮她洗澡冲水时, 水溅湿了我的衣裳, 但让患者感受到我们护士对她如家人般的关心和照顾, 让她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 让她们感觉到痛苦少一点, 舒适和快乐多一点, 这就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秋日的太阳暖暖的, 我们的工作劲头也足足的, 原来帮助别人, 会让自己收获快乐。而那快乐是一颗种子, 随时播种随时开花, 我相信, 只要细心呵护, 坚持浇灌, 终会枝繁叶茂, 弥久馨香!
快乐的种子 篇2
她知道镇子上每一家的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悲伤的插曲。于是,她决定远行。她来到另一个看起来很富裕祥和的镇子里,她不辞辛苦地敲开了一户又一户的门,可结果都令她万分失望,没有一个家庭是完全幸福的。
她茫然前行,饥肠辘辘。眼前的一户人家不用打听,她就知道他们肯定很悲伤了,因为他们正在发丧。她颓然地瘫坐在地上,这时一位胸前佩戴白花的人默默地扶她起来,让她坐在椅子上,并且为她端来一杯热水和一些糕点。
她的眼睛湿润了,人家失去亲人,却能给她一份温暖。她反思着,尽管我有丧子之痛,但有谁比自己更适合去安抚那些同样需要慰藉的人呢?
她黯然的心灵被自己的想法照耀得豁然开朗。于是,她依然去敲开每户人家的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她忙于帮助他人摆脱一个又一个不幸和哀愁,以至于忘记询问快乐的芥末种子。而实际上,那颗芥末种子已经在她的心里发芽、成长。
营造快乐氛围播撒创新种子 篇3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供创新的成长土壤
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 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使人浮想联翩, 思维活跃。因为, 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感到心理的自由和安全。教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 鼓励支持和理解学生, 哪怕是一个欣赏的眼神, 一丝宽容的微笑, 一句指导的话语, 孩子都会感到安全和有信心。只有让学生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他们才能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他们的创新精神才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发展起来。
二、激活创造性思维, 播撒创新的种子
1. 通过创造性的节奏练习,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课程标准指出, “要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例如, 在《金扁担》一课的节奏训练时, 我只给出了节奏卡片, 让学生自由创作, 用多种形式表现这条节奏。学生有的轻敲桌面;有的拍手跺脚;有的边读节奏边画三角;还有的同学用自编的儿歌的形式画拍子朗读, 节奏准确, 句子押韵上口,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还不断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这样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地想象, 使简单的音乐节奏充满了生气, 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得到了释放。
2. 通过曲、词的创编, 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 在教学中鼓励求异思维, 有利于创新思维养成。例如, 我在教一年级《洗手绢》这首歌时, 学生学会了正确演唱这首歌曲后, 我不失机会地问:“你在家中还能帮妈妈做些什么?”学生有的说帮妈妈做饭, 有的说帮妈妈做菜, 有的说帮妈妈扫地等。我又问:“能不能把这首歌曲中帮妈妈洗手绢变成做别的事情呢?”“你能不能把歌词改一改, 创作自己的音乐?”经过引导后, 各组学生都活跃欲试。最后每小组都创编出了自己作品, 其中, 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 “红太阳, 白云彩, 妈妈扫地我也来, 唰唰唰唰唰唰, 真呀真干净!”学生唱着自己编的歌词, 感到十分愉快和自豪, 也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创造的成功与喜悦。
3. 通过歌曲律动的创编, 进行小品表演
用身体动作、语言表达等形式表现歌曲的内容、背景及寓意, 对学生进行情商培养,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好动、好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培养学生想象力, 挖掘学生创造潜能是良好的渠道。在学习《卖报歌》时, 我没有先教学生唱歌, 而是利用影片《闪闪红星》中潘冬子的苦难童年去感染他们, 让他们讲从老一辈那里听到的解放前儿童生活状况的故事。同时, 通过演小品剧的形式让他们去感受解放前报童的苦难生活。
首先, 把学生分成组, 讨论怎么扮演报童的一天, 组长是导演, 负责安排本组成员扮演的角色, 各组通过讨论分析后, 我播放歌曲《卖报歌》的录音, 学生分组表演。扮演报童的学生听到歌中唱到“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时, 蹲到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口里还念叨着“今天一份报也没卖出去, 我吃什么呀?”扮演路上行走的先生、小姐们满脸傲气, 表现出鄙视报童的神态, 当报童问他们买不买报纸时, 他们粗鲁地说:“去去去, 讨厌”“不买, 不买”等。各组都表演得很投入。表演之后再来唱这首歌, 他们把自己感情就完全融入歌曲中, 把报童“走不好, 滑一跤, 满身泥水惹人笑”的委屈心情和盼望光明会来到的心情都唱了出来。
4. 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一节课的开始, 我都会让学生欣赏一首动听的乐曲, 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轻松愉快的氛围, 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基础。例如, 欣赏《骑竹马》时,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欣赏一遍, 然后通过讲解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 使孩子的脑海中出现自己小时候拿根竹棍当马骑的情景, 接着我又启示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从哪里感觉到小竹马在奔跑?你能边欣赏边用动作来模仿乐曲中的场面吗?”讨论时他们各抒己见, 许多学生边听边学起来, 如形象的马蹄声、扬鞭策马的动作……他们都做得非常认真。就这样在丰富的想象中, 学生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三、实践中体会自我, 收获创新的果实
学生的创新, 只有在活动实践中才能得以表现和发展。把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外部活动, 是促进学生深入思维的过程。教学中能让学生操作的, 我都让他们去实践去体会, 从而表现自我, 彰显个性, 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我还注意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 拓展音乐实践活动的空间,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音乐教育资源,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让学生创作自己喜欢的歌曲;编写音乐小报等, 充分展现他们的审美体验, 在欢快中赏析自己的创造艺术成果。
快乐的种子作文 篇4
你听小鸟们在枝头叽叽喳喳开着音乐会。种子来的果园里,粉嘟嘟的桃花含苞欲放,雪白雪白的梨花一片片从天而降,漫天飞舞,真是一片鸟语花香。
种子来到河边,清清的河水对它说:“欢迎你来到这里。”河边一排排柳树梳着嫩绿嫩绿的辫子在春风中翩翩起舞。
种子来的大地上,大地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小草,有的弯着腰,有的昂首挺胸,远处田野里,黄灿灿的油菜花像一块块黄色的地毯,引来了一群群忙碌的蜜蜂,飞来飞去。
这是,冬眠的动物们苏醒过来,纷纷钻出洞穴,来的地面上,晒起了太阳。小种子迫不及待和它们一起尽情地玩耍。到处都洋溢欢声笑语。
快乐的种子 篇5
关 键 词公民教育;快乐校园;主题活动;情境模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39-03
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的重大使命。正如檀传宝教授所言,学校培养公民,最重要的是创造民主的学校生活,让学生过一种民主的生活,这既是公民教育的有效手段,本身也是公民教育的实践。[1]在民主的学校生活中,公民教育充盈着正能量,公民意识被最大程度地唤醒和激发,并且成为学生审美规则和精神疆域中崭新的一部分;沉浸其中的孩子们是快乐的,教师和家长是快乐的。自然,这样的校园也其乐融融,充满了积极乐观的元素。
然而在实践中,学校公民教育或流于形式,或浮光掠影,或半途而废,难有突破和深入,已是不争的事实。学校公民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对公民品行的要求,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需要。学校需要冷静反思,在更宽广、更本真的视域下,积极理性地创设公共平台,引领学生在具体行动和切身体验中实现公民意识、公民美德与公民人格的成长,进而营建一个充盈着浓浓公民意识的快乐校园。
一、现实追问:公民教育生态困境与快乐校园迷失
时下,一些学校的公民教育一直在“剑走偏锋”:对人文情怀的轻视,对生命基本权利的漠视,对学生公共生活的包办,致使公民教育平台陷入岌岌可危的生态困境,致使校园陷入缺乏欢声笑语的尴尬境地。
1.公民教育中热情的“熄灭”
吸引学生积极投身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愉快的参与,但是当学校的诸多规定漠视学生的权利,缺少人文关怀,谁还能在公共平台中“千树万树梨花开”?
某中学《学生管理办法》规定:“禁止男女学生一起散步、骑车、互赠生日礼物。”“除了艺术表演等特殊专业的学生外,女生一律留运动头、男生一律留平头。”另一所学校规定:“下雪天不准堆雪人,课间十分钟不准在走廊里说话……”如此之多的“禁止和不准”,与公民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相抵触,必将熄灭学生参与公民教育的信心和热情。这样的教育气氛必然导致公民课堂的萎缩和坍塌,使本就岌岌可危的校园教育生态雪上加霜,快乐校园的创建也成为一句空话。
2.公民教育中权利的“侵犯”
无论什么样的公民教育活动,都必须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如果公民的诸多权利已经被“侵犯”,又何谈创设一个“公正、透明、快乐”的校园呢?
例如,教师不经学生选举,随意指定某人为班干部;不经学生同意,随意搜身、搜包、搜位凳;私自开拆学生的信件、偷看学生日记、电子邮件;采用恐吓、胁迫、引诱等方式要求学生说出内心并不愿意被他人知道的秘密;偷偷向学生的同学朋友“刺探情报”……如此“偷偷”与公民道德中的宽容、诚信和尊严等主题大相径庭,与公民参与技能中的“参与选举、处理纠纷和维护权益”等更是背道而驰。
3.公民教育中成人的“包办”
许多学生之所以缺乏公民角色感,缺乏现代公民与社群应有的“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风范和风尚,追根究底是因为缺少参与的自主权和认同感。成人总是习惯以自己的决定代替学生的决定,置换学生的真实体验,最终屏蔽了学生的独特个性。
综观家庭、学校的公民教育,主题、形式和内容大多由教师“统揽全局”,少数学生承担主要任务这一现象仍较普遍,成人化现象严重,缺乏学生视角下的考量。有专家指出:“学校德育之所以常常显得‘别扭、拧巴’,是因为把‘根’扎到了政治、教化等成人的需要中,成为儿童的‘异己力量’”。[2]既然公民教育缺乏与学生心灵、生活的联系,又何谈从心底滋生快乐的因子?
作为被赋予了“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养成功能的公民教育,在其中应该确认什么、肯定什么、赞赏什么,应该警惕什么、避免什么、抵抗什么,实在是“巨大”的问题。
二、理想描述:快乐校园中公民教育活动平台的创设
“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3]诸如“清新脱俗”的班级公民教育主题活动、深受学生喜欢的公共生活情境模拟、触摸社会的小课题研究等等,都是“柔弱又强韧的细线”中不可或缺的因子。这些因子必将连结起校园与社会生活,建构起务实生动的公民教育平台,营建快乐而有意义的校园生活。
1.“亲力亲为”的主题活动,累积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的开展需要扎扎实实的班级主题活动。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做、考察、探究、体验、创作”等,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体察个人和社会休戚相关,进而积极主动地履行公民责任。让学生睁大自己的眼睛,亲眼发现、印证和思考现实中的公民公德现象,需要我们树立把“班会还给学生的理念”[4]。
学校或班主任可在每学期初,拟出适合本年段学生公民教育的主题,从中选择一些切入口小、新颖活泼的话题,和同学一起搜集、交流,积累一个好公民应该知道的公民知识点;在充分自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肯定或指出不足。这样,日积月累调来四面八方的涓涓细流,方可汇聚成充沛的水量托起公民教育之舟,为公民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开展“我是祖国小公民”主题班会、“公民美德伴我行”知识抢答赛、“好公民大家评”等活动。同时,让学生每周收集一个与公民素质和成长有关的案例,包括当事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等,展示在“公民素质收获本”上,多收集多奖励。还可举行与好公民结对子活动,鼓励学生成为另类追星族,如“我”与美国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做朋友,“我”与特雷莎修女畅谈一小时……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浸泡得愈久,愈能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nlc202309090812
2.生动思辨的情境模拟,丰富公民体验
公民教育需要一些凭借和抓手,不能“隔空对话”。学校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倾诉、实践和反思的机会。借此撒播一些法律或政治文明的种子,培养一些生长点,让学生对公共场域内的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有更透彻的理解,更多样的视角,从而带来更丰富的体验方式和理解方式。
为了教育青少年认识政治知情权的重要性和选举的义务性,美国的非营利性组织——“美国学生选举”,每年举办数次面向全国学生的模拟选举。它与社区和学校配合,为未到选举年龄的青少年提供模拟投票体验。
借鉴美国的例子,学校策划了“模拟法庭”活动,通过“独立审判和公正审判”等环节,向学生呈现“公正审判权”的重要性。尤其是设计了“反方”情境:“领导发话了,就这么判吧!”“这些钱您收下吧,审判时多照顾!”在此基础上列举“公正审判”的主要原则,如法官必须保持中立;无罪推定;被告人享有获得律师辩护和帮助的权利等,加深学生对“公正审判”的理解。
这样的情境模拟必将在更深、更广的层面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情感和心灵深处充盈着爱心、责任心和创新意识,校园成为了实验场、创造场、生命栖居地……这样的风景开始展现快乐校园的基本风貌,痴迷并浸润其中的师生,其公德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必定会一步步蓄积、提高和延伸。
3.多样化的小课题研究,触摸公民情怀
学生只有投身社会大熔炉中,置身他人和群体之中,才能更好地触摸公民情怀,更真切地意识到公民责任和权利。其中,以小课题研究为启动点,让学生积极地融入社区公共生活,应该成为学校或教师创设快乐校园的基础性工程。
例如,“文明广告”调查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影视、街头等各种途径广泛收集自己偏爱的广告词,整理归类后编入“广告点评台”,评出高雅和恶俗广告词,并分别“因词而异”写出点评。又如,“低碳生活”调查活动。在学生中普及低碳生活常识,通过填写“自我反省两张表”,分小组在市区发放《低碳绿色生活问卷调查》,整理汇总并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调查报告和倡议书。还有“广场文明”调查活动、“关于社区中宠物有效管理的研究”“关于小区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政策研究”……
随着小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开始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真正体会到了教科书所言“人民群众是国家真正的主人”。学生意识到,原来普通如我的中小学生也可以影响社会。能够见证自己一点一滴改变公共生活的痕迹,这样的校园生活是快乐而有意义的,并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一切都应该是全员参与,而不是个别能手“包办一切”;都应该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而不是模仿、抄袭和雷同。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除了‘跟着走’,也要‘自己走’”[5]。或自主设计,或合作交流,或探究延伸,正所谓:“多一点自主、有时间提升;多一点合作,有机会分享;多一点探究,有能力发现。”
以上种种,长期坚持下去,必能在学生心田种下一粒好公民的种子,假以时日,这粒种子必将生长舒展、开花结果。这样的校园有滚烫的温度,挟带着激动人心的力量,成为有情有意的展示场、开放场和激励场。这样的校园是迷人的,学生、家长和教师是迷人的,与此相关的教育人生也是迷人的。快乐校园应该在这样的尝试中起航,并渐行渐深,走向公民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檀传宝.构建中国公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5(10):15.
[2]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2):14.
[3]龙应台.文化是什么[N].中国青年报,2005-12-22(5).
[4]袁子意.基于快乐教育的班会课实践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3(5):24.
[5]唐汉卫.中小学德育:除了“跟着走”,也要“自己走”[J].中小学德育,2015(9):1.
(作者单位:永昌县第一小学
永昌县第七中学 甘肃金昌 7372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袁隆平:快乐就像一粒健康的种子 篇6
七十多岁时,他还常常下田。一天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他的学生都说,不敢偷懒,因为老师自己都下田。
在袁隆平工作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几乎所有的人都被田间毒辣的太阳弄成一样的风格:瘦削,黧黑。
袁隆平却认为,“下田好啊,看绿色,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
因为勤下田又爱运动,身材精干的袁隆平被美国人认为不超过六十岁。也许,就是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性格成就了今天的袁隆平。
给自己找快乐
“平时,我总见别人说‘祝你健康’,后来我想这话光健康还不够,还得要快乐,一个不快乐的人活八百岁都算白活;而且一个不快乐的人,活再长也不算健康长寿。一个人,无论到多大,都应该有一颗未泯的童心,都应该每天给自己找快乐。”袁隆平说。
即使在袁隆平功成名就,得到了很多人一辈子追求都不能得到的名气、地位和富裕时,袁隆平仍不滿足:“水稻产量还有潜力,身体还好,脑瓜子还没有糊。”
工作中,袁隆平为自己确定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喜欢打扑克、下棋和唱歌来放松心情。袁隆平喜欢下象棋,也喜欢看人下棋。闲暇时,两个人下棋,周围十几个人围着指手画脚,其中就有袁隆平。袁隆平输了,会一巴掌拍在出招人的脑袋上:“臭小子,乱支招!”然后仰面大笑,酷似一个顽童。下棋时,没有人把袁隆平当大科学家。但,谁都知道,这位受人敬爱的、笑得如同老顽童的人,心里装着的,不仅仅是小小棋盘的几多疆土,甚至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众多良田的阡陌纵横,及世界杂交水稻界的恢弘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