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产业的风险因素

2024-06-01

种子产业的风险因素(精选3篇)

种子产业的风险因素 篇1

摘要:随着以《种子法》为核心的种子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完成,种子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受社会需种量的下降、种子商品率低以及种子行业过度分散、企业创新能力差、整体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制约,种子产业化发展并不顺利。种子产业化发展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种植、培育大型骨干种子企业、提高种子企业创新能力等综合措施。

关键词:种子,产业化,商品率,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核心竞争力

自1996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到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的10多年时间里,种子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快速增长时期,原有的国有种子公司通过改制、产权转让和股份制改造,相继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产权清晰的各类种子公司,大量的民营资本开始进入种子行业。与此同时,种子法律法规也逐步完善,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也为种业发展创造了宽松、公平的发展环境。然而,种子产业化的发展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发展迅速,大多数种子企业仍然停留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一些较大的种子公司相继陷入了财务危机,种子公司的蓬勃发展并没有带来种子产业化的迅速发展。本文试图从我国种子产业化发展的内外环境分析入手,找出制约种子产业化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种子产业化发展战略。

1 种子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1 种子法律体系逐步完成

2010年是《种子法》颁布实施的第十年。十年来,以《种子法》为核心的种子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主要农作物范围规定》、《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植物检疫条例》、《主要农作物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等。与此同时,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一些配套性地方法规。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构成了较为完善的种子法律体系,保证了种子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和有法可依。种子法律体系的完善为种子企业做强做大构造了公平的市场环境。

1.2 种子政企分开,管理体制基本完善

《种子法》颁布前,各级种子管理站,特别是市、县级种子站是集行政、企业、事业三位一体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在种子经营中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种体制造成了种子行业的条块分割和国有种子企业对种子市场的垄断,阻碍了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即开始了种子体制改革和种子公司产权制度改革,种子的经营职能逐步从种子管理站剥离。国务院国办发2006年第40号文件更是极大地加快了各地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到2008年底,绝大部分种子管理站都完成了种子政体改革,其经营职能剥离,国有资产得到有效处置,开始专司种子管理职能。

种子政企分开,种子管理体制基本完善,使各类种子公司打破了以前国有种子公司对种子市场的垄断和条块分割,为种子企业的种子经营创造了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发展机遇,种子质量监管和品种权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假冒伪劣种子进入流通,损害种子使用者权益事件的发生,有助于种子企业改进种子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生产用种质量安全。

1.3 种子经营主体多样化,

《种子法》颁布实施大大降低了种子经营门槛,使种子经营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一方面国有种子公司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转让和出售、资产重组等形式,成立了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的各类种子公司。另一方面,民营或合资和股份制种子公司大量涌现,种子经营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打破了过去由各地种子站或国有种子公司垄断当地种子市场的局面。在江苏,不仅出现了一批如江苏中江种业、江苏明天种业、江苏大华种业、南京神州种业、南京红太阳种业等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的大公司,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小公司更是数不胜数。种子经营户的数量则是成倍的增长。种子经营主体的多样化促进了种子市场的繁荣,也加剧了种子企业间的竞争,同时也给种子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一些地方品种多乱杂的出现。

种子经营主体多元化在促进种子市场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种子行业的过度分散和集中度低。《种子法》对种子经营者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或者受具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经营者以书面委托代销其种子的,可以不再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的规定,为各类种子公司开拓种子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任何种子企业要想把自己的产品打入某地,只要程序合法,手续齐备,并能找到合适的代理人选,从理论上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有利于打破个别种子公司的市场垄断,但也加剧了低端种子经营户间的竞争,导致种子的价格战、相互间的串换货等恶意竞争行为时有发生,也严重影响到种子企业的经营效益。

1.4 知识产权受到尊重和保护

植物新品种是推动农业发展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之一。植物新品种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1997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9年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到2007年,农业部先后发布了七批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使受保护的植物属和种达74个。品种权由原来的由育种家或育种单位向种子生产经营者无偿提供使用到向植物新品种授权保护发展,知识产权受到尊重和保护。以江苏省的新品种保护为例,截止到2008年7月,就有42家单位和个人的342个品种申请了保护。植物新品种授权保护的作物由最初的稻麦棉作物发展到水稻、麦类、玉米、棉花、油菜、果蔬和花卉等,受保护品种由原来的主要以杂交组合为主逐步向作物常规品种扩展。江苏省粮食作物品种权保护超过了3/4。由于各地加大了对新品种的保护力度,也大大减少了种子假冒侵权事件的发生,也有利于营造和维护公平的种子市场竞争秩序。

1.5 种子需种量持续下降,种子商品率低

《种子法》颁布实施以前,由于政府实行以粮换种和种子工程,种子的供种率高峰时候达到90%以上。种子经营市场放开后,随着种子政企分开,政府不再用行政手段干预种子经营,国家虽然出台了良种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种子,但一些地方把良种补贴以种田直补的方式直接补贴给农民,使该项政策在引导农民选用良种方面大打折扣。种子商品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一些地方个别作物的种子商品率甚至下降到社会需种量的20%一30%。造成种子商品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导致种子社会需求量大幅度减少。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民生用地和经济开发区建设占用了相当一部分土地资源,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同时,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和现代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也使原来的种子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直接导致了社会需种量的下降。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种植业规模普遍较小,农民增收渠道多样化,种植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不再完全依赖于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导致农民对种子的投资意愿下降。种子商品率下降和社会需种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种子企业的种子经营量和效益的提高。

2 制约种子产业化发展的内在因素

2.1 创新能力是制约种子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种子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推动种子产业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讳言,种子企业创新能力的缺失是目前种子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的特殊性,一个新品种的育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上育成品种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育成品种的不确定性,对于刚开始起步的种子企业来说,建立和培育企业自己的科研育种机构和拥有自主创新能力,至少在目前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

但是,种子企业创新能力的缺失并没有影响到种子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农作物品种的育种工作大多是由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来完成的。以江苏省的水稻品种育种为例,多数水稻品种都是由江苏省农科院以及各市级农科所、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农业大学等院校选育而成的。据统计,在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中,通过江苏省审定或认定的水稻品种高达165个,其中的大多数品种通过品种权的转让、买断、合作开发等形式为各类种子企业所拥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的种子企业并不缺少新品种权。另一方面,随着大量新品种的育成和涌向市场,品种间的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同样以江苏省的水稻品种为例,在同一时期的不同水稻品种间,在产量、米质、抗性等主要性状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这给基层种子经营户和使用种子的农民选择合适品种带来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对于种子企业来说,品种间的同质化严重制约了种子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加剧了种子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种子企业的发展。

2.2 行业过于分散,种子企业效益普遍不高

目前,种子行业中既有不少较大规模的种子企业,但更多的是一些中小规模的种子企业。由于种子行业过分分散,集中度差,种子企业效益普遍不高。

大型种子企业大多拥有较雄厚的资本,并利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管理,企业内部也集中了不少种业界的精英和人才,企业内部部门齐全,规模巨大,一些甚至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在投资项目上则着眼于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利润回报率高的杂交水稻、抗虫棉花和杂交玉米、杂交油菜等高价植的品种。但不少种子企业创业之初在生产规模上贪多求大,不顾实际的盲目扩张,投资规模过大也使种子企业不堪重负。特别是在种子市场开发和种子销售不如预期时,种子的积压、转商造成种子企业的巨额亏损,从而给种子企业增加了巨额的财务负担,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也使种子企业的人才流失严重。近几年,一些大型种子企业开始重视常规种子的生产和经营,但过于分散的种子市场限制了其经营规模和效益。

而对一些中小种子公司而言,主要投资于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投资少、风险相对较小的常规作物品种的开发,经营量虽然不大,但由于公司规模相对较小、公司运作成本较低等因素,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收益。但由于这类公司数量多,市场竞争激烈,总体效益不高,缺乏竞争力,难以推动种子产业化。

3 种子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3.1 加强种子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品种退出和推广体制

种子产业事关国计民生和农业安全,影响到农产品的竞争能力。优势农产品必须和优质品种相结合。在目前,要加快和促进种子产业化,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种子技术服务建设。《种子法》颁布实施十年来,种子管理体制已基本完善,这对建立规范、有序、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在很多方面仍然难以适应种子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县级种子管理站建设还相对比较薄弱,种子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种子监管设施和装备缺乏,难以开展种子技术服务工作。

二是加强品种管理。针对目前育成品种较多、品种同质化现象普遍、生产上品种多乱杂比较严重的情况,农业部门有必要加强对现有品种的管理,加快建立品种退出、淘汰机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推荐工作。简化农业生产用种,优化作物品种区域布局。

三是充分发挥良种补贴的经济杠杆作用,引导农民正确选用良种。良种补贴是指对一地区优势区域内种植主要优质农作物的农户,根据品种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良种补贴要避免政策目标泛化,根据具体的政策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要求补贴支、持措施目标清晰,指向明确,避免各类补贴措施出现整合一体、边际效应下降的问题。

3.2 加快土地的合理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种植

农民种植规模小、收入渠道多样化,种植业比较效益不高,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较小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投资意愿不高,影响了对新品种种子的需求量,是造成目前种子商品率低的重要原因。要改变目前这种情况,需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种植。

加快土地的合理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种植,从本质上说就是将有限数量的资源和收益分配给少数农民,必然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业种植业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提高种子商品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

3.3 提高种业门槛,培育大型种业集团

种业门槛过低,中小种子企业过多过滥,造成种子产业集中度差,行业间过度竞争,不利于优势资源的整合发挥,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另外,由于中小种子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差,创新能力缺乏,综合竞争力差,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也无法和国外种业公司相抗衡。

种业门槛过低,特别是对种子委托代销户的要求过低,也不利于维护种子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和农村稳定。种子是一种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其生产和推广应用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因种子质量问题而引发的纠纷,也有可能因种子质量问题而造成农业生产大面积的减产。有鉴于此,种子经营户应当具备一定的资本要求,以便一旦发生种子质量事故时能切实保障种子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种子是先进农业科技的载体,品种的推广应用需要相应的栽培技术,要求做到良种良法配套,需要种子经营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向种子使用者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适当提高种业门槛,严格种子企业审批程序,并对不合格的种子企业进行清理,有助于提高种业的集中度。同时,通过政府政策、资金的扶持,鼓励种子企业间通过资产重组、兼并、合作、合资等形式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组建大型种业集团,培育一批育、繁、销、推一体化的大型骨干企业,以提高种子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种子企业的的核心竞争力。

种子产业的风险因素 篇2

1 制约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因素

1.1 蔬菜育种科研工作进展缓慢,科技成果创新能力弱

国家科研项目对于蔬菜种质资源、育种新方法、新技术及相关基础研究在科研项目上立项较少,使多家从事蔬菜育种的科研单位、企业开展了项目的重复研究,没有突出重点,导致了研究的先进性、系统性、创新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1,2,3]。由于我国从事蔬菜育种的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种质资源短缺,育种研究手段单一,从而使我国蔬菜育种的创新能力弱,优良品种的育成很少、尤其是专用品种的育成更少。

1.2 发展现代种子企业观念落后,做大做强困难

我国蔬菜种子企业由于起点低、起步晚,受到小农经济、计划经济的思想限制,尚未意识到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对于建立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大型产业观念缺乏全面的认识,不能形成独有品牌与技术,难于做大做强。

1.3 蔬菜种子经营过程监管困难,市场混乱

蔬菜品种属于小品种,经过省级种子管理部门登记后即可进入市场销售,可以进行散装零售,此外,由于蔬菜种子品种繁多,品种杂,栽培技术多样等,导致各级管理部门对蔬菜种子质量检验困难,加大了监管难度[4],出现了套牌品种、类似品种、假冒伪劣品种等,严重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影响了蔬菜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

1.4 研、产、销脱节,难形成产业化

目前我国的蔬菜种子企业尚不具备研发、生产、销售完整的体系。部分企业仅是纯贸易公司,销售产品来源不清,品种混乱,质量难于保证[5]。部分企业只从事产销业务,没有自育品种,仅通过从科研部门的品种转让获得种源,受到多方制约。从事科研的单位在进行成果转化、品种开发过程中的能力不强,受人员、资金限制,不能形成规模。由于研、产、销相互脱节,又相互制约,严重限制了产业的形成。

2 推动蔬菜种子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

优化资源配置,开展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原始种质资源与材料、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并申请国家项目基金,共同实施科技创新建设,开展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和遗传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建立蔬菜种子基因库[6,7],开展转基因育种技术,从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种子的更新换代速度,储备后备品种,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 实施品牌战略,建立规模种业公司

借鉴发达国家蔬菜种业公司管理与发展经验,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利用地缘优势,打造叫得响、质量优的品牌产品。建立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型种业公司[8],发挥纽带作用,在实现新品种推广与销售给农民的同时,在生育期内对农户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与服务,此外,收获后帮助农民解决蔬菜销售问题。

2.3 构建蔬菜种子市场信息化平台

各种子管理机构、农业科研院所、规模种业公司联合行动,充分发挥各方在政策方针、成果研发、信息储备等方面的职能和优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蔬菜种子市场信息化平台[6,7,9],使其能够广泛应用于品种选择、生产技术、销售渠道、加工生产等工作环节,用现代高科技引领蔬菜种子产业化发展。

2.4 规范蔬菜种子市场

认真贯彻落实《种子法》的各项规定,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严格制定蔬菜种子产品质量的分级标准,农药残留量标准等,进一步规范蔬菜种子检验档案,通过详细的试验检测,获得准确可靠数据,严厉打击不法商贩和假冒伪劣产品,提高种子质量[4]。科研单位、种业公司要制定规范的种子生产、检验、销售等环节档案,以备查验。种业公司规范销售模式,打破各级经销商的行业垄断,提高蔬菜种子产业化组织模式。

2.5 资金支持

虽然黑龙江省从事蔬菜种子选育的科研单位已获得各项大量资金的支持,但在品种示范、品种推广、技术服务、种子检验、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投入较少,建议各级部门继续加大资金投入,用于筛选和推广本地优质品种。

3 结论

我国蔬菜种子产业正面临着国际种业公司的冲击,形势愈加严峻,如何迎接挑战,发展民族蔬菜种业是每一位业内人士的使命,因此,要充分认清当前蔬菜产业发展形势与危机,从国家与政府层面出发,加快科技投入,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品种资源收集与储备,丰富育种手段与技术,开展联合育种工作,实现规模种业公司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多渠道、多角度、多政策共同促进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兴.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分析[J].种子,2008,27(1):79-81.

[2]岳中兴,王志清.蔬菜种子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7(1):14-15.

[3]蔡金益.全球种子市场的趋势.机会.策略——在首届中国蔬菜种业发展论坛北京峰会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蔬菜,2007(8):18-19.

[4]张永强,秦智伟.我国蔬菜种子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5-9.

[5]张孟玉.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分析[J].辣椒杂志,2007,5(4):1-3.

[6]朱琴妹,柳国华,孙利霞.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种子产业发展的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07(4):43-45.

[7]刁阳隆,王伟明.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长江蔬菜,2005(7):1-5.

[8]杨晓,陈娟.科技型种子企业经营发展策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6(6):93-95.

种子产业的风险因素 篇3

关键词:产业链管理,马铃薯,价格风险,识别

农业产业链管理是市场农业的阶段性产物, 是指将产业链管理理论运用到农业中, 将资料供应、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进行有机的衔接, 将人力、财产、物质、技术、信息等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以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一方面农业产业链管理包括价值链、物流链、组织链、信息链管理四个方面, 价值链管理能够提高产品质量, 物流链管理能够降低交易费用, 组织链管理能够整合资源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 信息链管理能够缓解供求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产业链管理具有规模、创新、品牌、提高生产率等效应, 所以农业产业链管理具有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作用。定西市马铃薯产业目前已形成一个包括良种研发、加工、贮藏、流通、运销等众多环节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从课题组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来看, 97.74%的人认为定西马铃薯产业目前面临着价格风险, 其中26.15%的人认为影响严重;79.06%的人认为当前定西马铃薯价格风险的发生呈高频率的特点, 其中28.21%的人认为这种高频率的价格风险带来的影响后果较大, 可见, 马铃薯价格风险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已成为制约定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同时, 94.59%的调查对象也认为良好的产业链管理对规避种植户或企业马铃薯及其产品价格风险具有积极作用。事实上, 产业链管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避定西马铃薯及其产品价格风险的作用。但是, 由于产业链内、链外还存在种种问题, 导致定西马铃薯及其产品依然面临着不可忽视的价格风险。

基于产业链管理的视角, 我们可以将影响定西马铃薯价格风险的因素分为产业链外部的因素和产业链内部的因素两大方面, 其中产业链外部的因素对定西马铃薯价格的影响是通过产业链内上下游之间相互传导而实现的。影响定西马铃薯价格风险的产业链外部因素有宏观经济及政策、竞争、需求、马铃薯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产业链外部马铃薯供应、产业链外部买方议价能力、产业链外部买方的合同谈判能力、产业链外部买方的合同履约状况等因素。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主要对定西马铃薯产业链内部的价格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识别, 通过对定西马铃薯产业链运行的流程分析, 找出其中存在的会引起价格变化的风险。

一、定西马铃薯产业运行流程分析

要识别出影响定西马铃薯的价格变化的产业链内部因素, 首先要分析定西马铃薯产业链运行的流程。通过分析总结可知, 定西马铃薯产业链的简化运行流程 (见图1所示) 。定西马铃薯产业链的简化运行流程大体为:一到四个环节主要是采取订单方式进行的, 具体模式有“协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基地+农户”形式, 即当地政府给种子企业或研发机构补贴并提供相应指导, 由其进行脱毒苗及原原种的培育, 之后由种子企业将培育出的原原种提供给种植户进行基地化种植 (此过程中发生的原原种种子、拌种及喷洒农药等成本均由种子企业承担, 种植户只负责按相关标准及要求种植) , 种植户种植出马铃薯原原种之后由种子企业进行有偿回收, 随后销售到政府要求的特定区域, 进而进入到各等级种薯及商品薯的普遍种植环节;农户种植出来的马铃薯除去自食部分之外有两大走向, 即加工销售和直接销售。其中用来加工的马铃薯一部分是经过马铃薯收购商到达加工企业手中的, 还有一部分是直接出售给加工企业的, 加工企业将马铃薯加工品之后再经市场销售;不经加工直接销售的马铃薯大部分是经过收购商、经销商等三、四道中间环节到达终端消费市场, 极少部分种植户 (大户) 自己装车运输亲自销售到终端市场。其中, 定西马铃薯的鲜薯外运, 70%是采用的“政府+铁路+协会”的模式经铁路运输, 即通过政府与铁路合作争取扯皮供应、发出马铃薯专列, 由经销协会进行组织管理的运输模式;30%则是公路运输方式。另外, 定西马铃薯的加工及外销, 也有很大比例采用了订单形式, 其中加工主要采取的是“公司+农户”的模式、外销订单主要是在每年举行的定西马铃薯经贸洽谈会及马铃薯大会上通过外地客商同当地种子企业、加工企业、种植大户签约的形式进行的。

二、定西市马铃薯产业链运行过程中可能引起价格风险的问题

对定西马铃薯产业的运行流程分析可知, 定西马铃薯产业链主体主要有种子企业或科研机构、种植户、加工企业、收购商、经销商 (本地、外地) 以及从事组织协调工作的政府、协会或合作组织等。通过调查总结发现, 定西马铃薯产业运行流程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中从产业链条各主体及其组织协作的角度来看, 与价格风险相关的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从种子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角度来看, 存在引起新产品引进及培育力度及质量不足、良种普及及推广力度不足、原种原原种及种薯贮藏水平有待提高、种薯检测及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致使品种混乱、种薯研发培育及贮藏所需人财物等投入成本高昂超支、种薯研发培育过程中面临着病害侵染、种植户生产原种及种薯过程中不按种子企业或科研机构要求进行常常鱼龙混杂及以次充好、外售种薯可能面临交货压力等问题。

从种植户的角度来看, 存在的问题有:价格风险意识不足, 种植趋同性行为严重, 对市场未作研究盲目扩大或减少种植面积, 种植品种不适合市场需求, 种植过程中以商品薯替代种薯、相互引种换种、标准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不到位、机械化程度普遍不高, 种植及贮藏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影响及病虫害侵染较严重, 种子、化肥、农药、机油、农膜农具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致使生产成本加大, 生产过程中缺乏质量跟踪监测设施, 贮藏设备落后造成损耗较大、贮藏量不够及可贮藏时间较短, 面对收购大户、经销商及加工企业及终端市场消费者议价能力不足, 运输方式可选择性小、铁路车皮申请困难、公路运输成本较高、不注重运输线路选择, 合同签订过程中缺乏谈判能力、常因为质量、价格、交货时间等因素而违约、市场信息获取不充分等。

从加工企业的角度来看, 存在的问题有:对加工原料及成品的市场需求调查预测不足, 多数企业原料贮藏或成品库存水平不高, 由于原料质量、加工及贮藏技术等致使产品外观及质量不均衡, 加工成品质量不一致且等级总体不高, 生产过程质量监测不严、产品认证层次普遍低下, 龙头企业加工及贮藏水平整体不高且污染严重需投入大量资金更换设备更新技术, 变性淀粉等新产品研发投入及外聘加工技术或管理专家费用高昂, 原料供应不稳定经常停产不能满负荷运转, 原料收购公路运输成本较高且途中有损耗, 产品交货不符合约定, 产品销售渠道或市场不确定或调整不灵活, 同买方在价格谈判上比较弱势, 价格上涨时买方违约找替代品等。

从收购商及经销商的角度来看, 存在的问题有:中间环节过多, 买方议价能力较强, 在商品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 公路运输成本较高且运输途中损耗较大、不注重运输路线, 买方违约等。

从个产业链主体的组织协作角度来看, 存在的问题有:种子企业、种植户、加工企业、中间商以及协会、合作组织等上下游主体之间客户关系管理不当, 上下游及同级主体之间信息沟通不充分, 需求信息在由下游传至上游的过程中存在着逐级放大的“牛鞭效应”现象, 上下游之间压级压价、抬级抬价现象普遍, 各产业链主体之间利益分配机子不合理等。

三、定西马铃薯产业链内部价格风险因素的识别

通过对上述定西马铃薯产业链运行流程及存在的与引起价格风险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综合归纳, 将引起定西马铃薯产业价格风险的产业链内部因素归结为需求、产品质量、生产经营成本、原料/产品供应、销售、组织合作6个方面, 具体因素 (见图2所示) 。

四、基于产业链管理的定西马铃薯价格风险的应对策略

立足于产业链管理的角度, 根据上述对定西马铃薯价格风险因素的识别过程可知, 需求、供应、质量、成本、销售和组织合作等六个方面是引起的定西马铃薯价格风险的主要因素, 结合国外及我国农产品价格风险应对经验, 笔者从六个方面提出定西马铃薯价格风险应对策略。

㈠做好市场需求预测工作, 保证需求信息准确, 实现需求稳定增加 首先, 做好市场需求预测工作。市场需求的预测, 需要一定的技术、人力、财力、物力作为后盾, 所以对定西马铃薯产业来说, 这项工作主要应该由政府、各种协会加工企业、收购大户、经销大户来完成。其次, 降低“牛鞭效应”现象对需求信息的扭曲程度,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及同级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 及时传递信息, 对于故意散播虚假信息的主体政府或协会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再次, 做好客户关系管理, 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升级客户。客户是利润的来源, 做好客户关系管理至关重要。定西马铃薯产业链的客户关系管理应涉及种子企业、种植户、中间商 (本地、外地) 、加工企业以及产业链外部买方等众多上下游主体。

㈡科学组织安排生产, 保证产品供应量及供应结构合理化 针对供应因素引起的价格风险, 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科学合理地安排种植面积及种植结构;预防种植及经营过程中出现减产, 从马铃薯的种植到收获实现全程滚动气象服务, 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多种方式将预测结果及时告知广大种植户, 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防止出现减产、降低损失程度;争取实现产品均衡上市, 扩大早熟型马铃薯的种植面积, 实现马铃薯提前上市, 扩大贮藏规模, 提升贮藏水平。

㈢保证产品质量, 坚持以质取胜, 走品牌化经营之路 产品质量是生产经营者生存盈利的根本。针对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隐患,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进一步加快优质种薯的繁育及推广力度, 全面实现种植良种化;全面提高广大种植户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健全马铃薯生产质量检测体系, 确保马铃薯种植及生长期的质量安全;确保马铃薯加工品质量安全, 对加工企业进行整合, 严格检验原料薯质量, 并做好分级分类及存贮工作, 引进先进加工技术、设备并及时更新, 加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促使加工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及工艺, 确保并不断提高马铃薯加工品的质量水平。

㈣合理控制生产经营成本, 推动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引起定西马铃薯产业价格风险的生产经营成本因素主要有生产资料价格、生产加工及贮藏设备投入、新产品研发以及外聘专家等方面。为了降低由这些因素引起的价格风险, 应做到:加大补贴力度和补贴范围;将国家各种农业税收优惠、减免政策落到实处;降低融资成本;联合种植户及加工企业, 实现资源共享。

㈤多种方式相结合, 将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价格风险降至最低 定西马铃薯及其加工品在销售过程中面临着高价格风险, 要降低销售过程中的价格风险, 主要应该做到:合理选择运输路线, 组织运输方式, 保证运输效率, 抓住最佳销售时机;提高销售过程中的议价及谈判能力;降低违约率;减少中间流通环节, 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改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信息发布流通体系。

上一篇:奖励旅游产品下一篇:DSP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