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检验的方法和作用(通用7篇)
种子检验的方法和作用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时采用尿微量和尿糖联合检验方法 的作用,从而为疾病的有效诊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以该院在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另外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通过尿微量和尿糖联合检测的方法 对两组人群进行检测,对比观察两组的检测结果 。结果 通过检验发现,实验组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中尿微量白阳性率为54%,尿糖的阳性率为82%,而在对照组正常人群中均未发现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阳性者。通过统计学方法 进行检验分析,上述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时,联合使用尿微量和尿糖的检验方法 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因此,该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尿微量,尿糖,诊断价值
随着我国老年化趋势的加重,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糖尿病最易累计脏器,肾脏的损伤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则会对患者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进行及时有效诊断,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了探讨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时采用尿微量和尿糖联合检验方法的作用,以该院在2010年12月一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另外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通过尿微量和尿糖联合检测的方法对两组人群进行检测,对比观察两组的检测结果。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在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另外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3~77岁内,其平均年龄为(56.2±8.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2~76岁内,其平均年龄为(55.7±7.5)岁。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验方法
两组人群均联合使用尿微量和尿糖的方法对进行检测,其具体方法为:使片尿液读数仪器以及分析仪器检验患者晨尿.其检测的主要指标为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其中尿糖使用胶体金法进行检验,而尿微量白蛋白使用干化学试纸法进行检验。
1.2.2 阳性结果判定标准
尿糖值在1.67~2.77 mmol/L范围内,则说明结果为阳性;而尿微量白蛋白值大于20 mg/L,则说明结果为阳性。
1.2.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
本次全部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如果P<0.05,说明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检验发现,实验组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中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患者人数为54例,其阳性率为54%,尿糖阳性患者人数为82例,其阳性率为82%,而在对照组正常人群中均未发现尿糖阳性者,即其浓度值均不在1.67-2.77 mmol/L范围内。同时发现该组人群中,尿微量白蛋白值均低于20 mg/L,结果也为阴性。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上述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由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或人体内胰岛素的相对含量不足,则引起糖尿病的发生,该疾病多会引起糖类、脂类以及蛋白质发生代谢紊乱,从而并发一系列其他病症,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通常情况下,糖尿病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高血糖和糖尿。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一旦代谢情紊乱,使胰岛素量减少,进一步导致血糖异常而并发器官的损伤,其中最易受累的脏器为肾脏。然而糖尿病患者早期发生的肾损伤表现不明显而难以发现,且常规使用的检查指标也难以对其进行准确诊断,导致糖尿病患者早期发生肾损伤造成误诊或者漏诊,延误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另一方面,由于意识薄弱或者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忽略了病情不严重的疾病,也使得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错过[3]。
一般情况下,对于蛋白持续性排泄的微小变化,常规的检测指标很难检测到,随着医疗器械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的检测成为了早期肾病检查两种常用的检测指标。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实验组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中尿微量白阳性率为54%,尿糖的阳性率为82%,而在对照组正常人群中均未发现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阳性者(P<0.05)。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时,联合使用尿微量和尿糖的检验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韦月梅.2型糖屎病患者血脂水平与尿清蛋白排泄量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4(14):244-245.
[2]杨卫国.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2012,3(4):81-82.
[3]陈廷福,何玲.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在糖尿病专科中的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5):247-248.
种子检验的方法和作用 篇2
3 沙松
现场鉴定方法:3.1外部鉴定:沙松种子种皮薄, 油分大, 空粒多, 好的种子种皮褐青色, 有光泽, 种粒饱满而整齐种仁乳白色, 有弹性。而发霉的坏种子则往往色泽暗淡无光呈现红黑色, 种仁黄色, 且有毒气味和浸油味, 这样的种子不能做种子用。3.2如何评定等级。 (选取试料过程与落叶松同) 选出有代表性的种子200粒, 每组50粒分成四组用剪刀横断剪开 (或用解剖刀横断切开) 进行种仁观察:种仁乳白色, 饱满的为好粒 (优良粒) ;种仁黄色的为坏粒, 没有种仁的为空粒。根据好粒的多少计算其各组优良粒百分数, 然后四组平均得出平均优良粒百分数, 一等种子的优良粒不少于55%, 二等种子优良粒不少于45%, 如优良粒少于45%、空粒多, 则应重新进行精选。
4 黑松
现场鉴定方法:4.1外部鉴定。好的黑松种子粒大而整齐, 种皮黑褐色或黑灰色, 并有灰褐色或黑褐色带浅色条纹, 种子饱满而有光泽, 种仁乳白色, 有弹性。坏的黑松种皮发暗, 没有光泽, 种仁变软, 呈现黄色或暗色有时还带有浸油味。掠青的种子种皮灰白色或黄白色空粒多, 半仁多, 凡是坏的、掠青和小于正常种子二分之一的小粒种子均不能做种子用。4.2如何评定等级:具体方法与沙松同, 优良粒不少于。2%为一等, 优良粒不少于85%为二等。黑松种子中往往混有一部分赤|盘种子造成纯度不高, 对此必须很好进行精选。
5 水曲柳
种子检验的方法和作用 篇3
种子检验是一种破坏性检验, 用全检来判定种子批的质量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现实的, 只能通过抽样进行检验, 用扦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来估测种子批的质量状况。因此, 在种子质量检验过程中, 检测值与实际值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是检验误差。容许误差是指同一检测项目检测值与实际值之间所容许的最大差距, 超过此限度则足以引起对其结果准确性产生怀疑或认为所测定的条件存在着真正的差异。
检验误差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种子批质量不同引起的差异;二是扦样引起的差异;三是检测样品大小不同引起的差异;四是不同种子检验员以及不一致评价引起的差异;五是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引起的差异。
由于检验误差的不确定性, 同实际值相比, 检测值可能会偏低, 也可能会偏高。比如在玉米种子发芽试验中, 种子批的实际发芽率为85% (合格) , 检测结果可能会是84% (不合格) ;实际发芽率为84% (不合格) , 检测结果可能会是85% (合格) 。可见, 如果检测值偏低, 会将合格种子错判为不合格种子, 不利于种子生产经营;如果检测值偏高, 则会将不合格种子错判为合格种子, 不利于种子使用。为了防止将合格种子错判为不合格种子, 保护种子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 促进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最近出台的行政规章和技术规范中均明确规定通过种子检验对质量判定时应使用容许误差这一方法。
2 容许误差的使用依据
虽然容许误差早在1995年就已被《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T 3543.1~3543.6—1995) 引入, 但是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随后发布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 (如GB 4404.1~4404.2—1996、GB 4404.3~4404.5—1999、GB 4407.1~4407.2—1996、GB 16715.1—1996、GB 16715.2~16715.5—1999等) 中规定, 纯度、净度、发芽率的测定值与标准规定值进行比较判定时, 暂不执行GB/T 3543.1~3543.6—1995中与规定值比较所用的允许误差。直到2005年, 农业部颁布实施的《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中才明确规定, 在种子质量监督抽查过程中, 检验机构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和相关种子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 并根据国家标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所规定的容许误差对种子质量进行判定。这是容许误差在质量判定时的首次应用。
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实施的《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GB 20464—2006) 中规定, 对于质量符合性检验, 在进行质量判定时, 检测值与标注值允许执行容许误差。净度、发芽率、品种纯度的容许误差见GB/T3543.3~3543.5。对于不密封包装种子袋, 种子水分允许有0.5%的容许误差;对于密封包装种子袋, 水分不允许采用容许误差。
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对《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 将GB 4404.1—1996和GB 4407.1~4407.2—1996修订为GB 4404.1—2008和GB 4407.1~4407.2—2008。同原标准相比, 新标准主要变化之一便是修订了检验规则, 删除了纯度、净度、发芽率的测定值与标准规定值进行比较判定时, 暂不执行GB/T3543.1-3543.6—1995中与规定值比较所用的允许误差的规定, 明确了质量判定规则应执行GB 20464-2006的规定。
3 容许误差的适用范围
3.1 标签标注值的真实性验证应当使用容许误差
检验机构通过种子检验对标签标注值的真实性进行验证时应使用“检测值±容许误差”模式 (见表1) , “检测值±容许误差”代表着种子质量指标的实际值。若纯度、净度和发芽率等质量指标的“检测值+容许误差”不低于标注值, 水分指标的“检测值-容许误差”不高于标注值, 即可判定其标签对质量指标的标注是真实的, 种子质量是合格的;反之, 则说明其标签标注是不真实的, 种子质量是不合格的。用“检测值±容许误差”模式来对种子标签标注值的真实性进行验证, 可以减少因错判给种子生产者和经营者造成损失和影响。
3.2 标签标注值的确定不应使用容许误差
标注值是指商品种子标签上标注的种子某一质量指标的极限值 (即纯度、净度、发芽率的最低值, 水分的最高值) , 是生产商对质量信息的明示, 对种子质量的承诺。对于发芽率、纯度和净度, 其标注值应不低于规定值, 且不高于实际值;对于水分, 其标注值应不低于实际值, 且不高于规定值。只有这样的标注才是真实合法的, 种子质量才是合格的;反之, 则是错误标注, 种子质量也是不合格的 (见表1) 。
种子检验的方法和作用 篇4
1 管理体系的概念
本文所述的管理体系是满足《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准则》要求, 控制检验机构运作的质量、行政和技术体系。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对于种子检验机构来说, 检验数据和结果是其最终产品, 而检验机构的组织管理、检验人员、仪器设备、设施环境和管理体系运行等是影响其质量的主要要素。管理体系就是把影响检测质量的要素综合在一起, 在质量方针的指引下, 为实现质量目标而形成的集中统一、步调一致、协调配合的有机整体。
2 建立管理体系的意义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运行, 是检验机构质量管理的核心。检验机构必须对影响检验数据的诸多因素全面控制, 将检测活动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系统地、协调地把影响检验质量的技术、人员、资源及其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个活动的相互联系加以有效控制, 探索管理体系运行规律, 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持续有效运行, 才能保证检验数据的真实可靠、准确公正, 满足社会对检验数据的质量要求。
3 有效完成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工作
管理体系是通过文件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文件化的管理体系是管理体系文件, 是管理体系存在的基础和证据, 是规范检验机构工作和全体人员行为达到质量目标的依据。编制好管理体系文件是建立、运行管理体系的关键。管理体系文件构成与检验机构检验服务和运行方式相适应, 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以及记录、表格、报告等构成。
3.1 宣传培训, 统一认识
管理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套合理的管理机制, 提高检测服务质量进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形象, 取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保证检验机构持续发展和提高。检验机构领导作为机构的核心和决策者应该高度认识和重视管理体系, 为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改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发挥更好的决策作用。各级人员是检验机构组织的根本, 要对评审准则进行长时间不间断的系统培训宣传, 让全体人员了解建立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理解评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 认识到建立管理体系人人有责。
3.2 科学合理, 便于实施
管理体系文件应从检验机构的整体出发进行设计、编制。要对照评审准则, 结合检验工作的特点和管理现状, 确保所制定的文件具有可操作性, 能有效指导检验工作, 便于实施、检查、记录、追溯。
3.3 分工合作, 共同执行
编写管理体系文件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成立编写小组, 在调查分析机构现状的基础上制订编制计划, 包括主要任务、工作分工、实施阶段。质量负责人根据建立管理体系的筹备计划, 下达《编制管理体系文件任务书》, 并给出统一格式, 包括文件名称、类型、编码、编写依据、发放范围、编写目的及要点等, 规定编写人、审核人、批准人及各过程文件完成期限。编写小组按照评审准则和检验机构实际情况分工合作进行编写, 质量负责人控制节奏, 在规定日期内组织相关人员对编写出的文件进行逐个审查, 小组讨论通过后批准发布。
4 坚决贯彻执行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体系文件是检验机构运行的纲领性文件, 检验机构任何人员必须无条件执行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和要求。贯彻执行管理体系文件, 首先要发挥领导的作用, 实行全员参与。所有人员要有履行本岗位职责的能力、自觉性和责任感, 加强职业道德培养, 制定激励机制, 提高参与积极性。另外, 要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能力验证、质量监督等手段验证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以控制质量活动, 不断修改、完善、改进管理体系, 确保管理体系持续适用和有效。
4.1 认真开展审核活动, 促进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体系审核有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简称内审和管审) 两种形式。内审能动态显示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 是检验机构自我审核、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一种系统性的活动, 是保证质量体系更加有效运作的重要手段, 同时是实验室通向管理评审的重要环节。管审是实验室最高领导对体系的整体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的综合评价活动。检验机构要定期编制审核计划, 安排各要素的审核内容、顺序、要求、进度和频次。通过体系审核找出不合格项对其责任部门规定其改进时间和要求, 并实施跟踪检查。
4.2 建立监督机制, 保证工作质量
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 各项质量活动及其结果可能发生偏离规定的现象。因此, 必须在检验机构各部门设立质量监督员, 形成质量监督系统, 负责监督各项质量活动过程, 审核质量活动结果。
4.3 加强纠正措施落实, 改善管理体系运行水平
纠正措施是改善和提高管理体系运行水平的重要活动。检验机构应针对管理体系审核、日常监督和客户抱怨中暴露的问题及时展开调查, 分析相关因素, 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 并验证纠正后的效果。对于纠正效果不明显的, 要进一步采取措施, 直至有明显改进。必要时将这种措施编入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中, 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 达到改善和提高管理体系运行水平的目的。
4.4 适应市场, 不断壮大, 提高能力
种子检验的方法和作用 篇5
1 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档案的分类和组成
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档案, 虽然都是在日常工作中形成清晰的、确定的、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但因其日常工作的特点, 其形成的档案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总体说来, 可分为4类。
1.1 人员档案
根据《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办法》及《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准则》的规定, 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有行政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检验室主任、业务室主任以及检验员等人员[2,3]。人员档案, 应该包括这些人员的履历、职称、职务、任命文件、资格考核、知识更新培训以及年度工作考评等相关记录。
1.2 仪器设备档案
按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准则》的要求, 检验机构的所有仪器设备都应该有档案, 用于检验并对结果有影响的仪器设备应有惟一性明显标识来表明其状态。仪器设备档案内容有:
1.2.1 设备购买记录
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制造商名称、型号和编号或者其它惟一性标识、购置申请:主要包括订购仪器设备的申请报告、计划 (包括型号、性能参数、生产厂商) 、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审批文件的复印件等。
1.2.2 接收记录
接收、启用日期和安装调试验收记录;购买仪器设备的随箱文件材料一般有装箱单、合格证、图纸、安装和使用说明书等。新仪器到货开箱时, 应填写开箱验收报告, 内容报告包括时间、地点、开箱人员, 核对到货的仪器设备与订货合同要求的到货时间、型号、数量相符与否, 检查完好情况。若有缺少或损坏, 应及时与本机构、供货商及生产厂家联系, 将相关情况以及最终处理结果等资料一并随验收报告存档。机构相关负责人应在验收报告上签字;报告主要有安装验收的时间、参加安装调试的人员、安装地点, 特别是对仪器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验收的情况。这一内容反映了仪器的初始状态, 是日后评价仪器性能变化情况的基础。经过调试, 如果仪器达不到规定指标, 应附情况报告、索赔报告以及交涉结果和最终结果等资料。仪器安装调试完毕后, 仪器安装调试负责人、厂方技术人员和使用单位负责人均应在报告上签字。若有遗留问题, 应撰写备忘录, 签字后存档[4]。
1.2.3 历次检定、校准报告和确认记录
国家计量检定院规定强制检定、校准的计量仪器设备, 应在使用前经有关计量检定部门检定或校准, 合格后, 才能投入使用, 并在以后使用中定期送检;规定强制检定外的、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仪器设备, 检验机构应该制定确认方法, 并确认该仪器处在良好状态中;在检定、校准、确认周期中, 检验机构应该组织一次期间核查, 以确定仪器设备是否正常运转。以上检定、校准、确认以及期间核查的相关记录, 包括检定、校准报告应及时归档, 内容包括检定、校准、确认以及核查时间、人员、结果和相关报告等。
1.2.4 使用和维护记录
仪器设备每天的使用记录, 包括使用时间、操作人员和使用用途等;每次保养维护记录包括保养时间、保养期限和保养人员等。
1.2.5 故障及损坏记录
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者修理、报废记录。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 应及时填写故障申报单。内容包括发生故障的时间、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操作人员等;并应及时报修, 填写维修记录, 内容包括维修时间、维修人员、故障原因、更换部件和维修费用等。
1.3 技术资料档案
就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而言, 在日常工作中的技术资料档案按产生的科室来分主要有两类:
1.3.1 业务办公室产生的档案
业务办公室内产生的档案:在收到检测样品或检测任务时, 应给相关科室发送检验任务通知单, 内容包括检测项目、执行标准和要求完成时间等;检测任务完成后, 根据检测数据, 应开具检验报告, 报告一式2份, 正本交送检单位或送检人, 副本由本机构存档, 检验报告在发送或领取时, 应填写检验报告发送和领取单;在与其它科室业务交接时, 还要填写各类交接单, 如技术资料交接单、归档清单等;在出现特殊情况时, 如申请采用非标方法, 出现检验事故等, 还应填写采用非标方法申请单, 检验事故调查报告等一些其它记录。除此之外, 客户送检委托检验时还应填写委托检验申请单, 样品登记单;监督抽查检验时, 产生的档案还有监督抽查任务书 (文件) , 扦样单, 生产商确认函和检测结果通知单等。
1.3.2 检测室及其它科室产生的档案
检测室产生的档案:当收到业务办公室发送的检测任务通知单时, 检测室应凭通知单在样品室领取检测样品, 并分配任务, 填写检测任务分配及样品流转单;按照任务通知单进行样品检测, 并记录检测的原始数据, 填写各项试验原始记录。其它科室的档案有样品保管室产生的样品入、出库登记单, 到期样品处理单, 药品保管室产生的试剂药品购买领用记录等。
这两大类各种清单、报告、申请等都是应该及时按检测样品逐一归档的技术资料档案。
1.4 其它档案
其它档案主要有:检验机构在检验能力认证、资质认证过程中产生的档案, 如能力验证申请书, 能力验证报告、各种评审报告、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以及检验机构在日常运转中的收到和发出的各类函及文件等。
2 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意识问题
档案工作实际是善后工作, 负责管理已完成工作的资料以备参考和利用[5]。由于其后台工作的特性, 有些人认为检验机构最重要的应该是各项检测工作, 以及检测中的各项数据, 其实不然, 档案工作和日常检测工作一样重要, 仪器设备的各项记录档案, 以及检验操作的各项技术资料档案, 是溯源检验机构所出具的各项数据的重要凭证, 是检验机构所出具的各项数据准确性的唯一重要保障。只有全员强化档案意识, 才能做好档案工作, 才能为检验机构的有效运转提供强大后盾支持。
2.2 制度问题
制度是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要加强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档案工作, 规范流程, 提高管理质量, 使档案管理工作井然有序, 就应该建立起相关的管理制度, 必须切合本单位工作实际, 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2.3 服务理念问题
档案工作既是政治性、服务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也是严谨、细致和繁琐的管理工作。档案工作既要求档案人员在服务态度上主动、热情、耐心和周到, 又要求在服务形式上令利用者满意。在日常工作中, 要不断增强服务理念, 提高档案管理职业素质[5]。
总之, 档案中储藏着科学、文化和生产力,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能源, 是前人用心血和汗水酿成的经验和智慧。档案既是为各项工作提供利用的资源, 也是推动工作前进的有力工具。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妥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好各种档案, 为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正常和高效运转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惠玲.档案学概论[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准则[S/OL].http://www.seedchina.com.cn/pat/member/files/200863135943.doc.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办法[S/OL].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8-01/04/content_850531.htm.
[4]郑香茹, 赵振岗.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的档案管理[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6 (4) :117-118.
金相检验的地位、作用和检验技术 篇6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金相检验就是在人们主观意识的基础上对于金属内部结构的研究与分析, 将物理冶金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针对其金属以及合金的成分进行检验, 性能的分析。
在进行金相检验之前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针对材料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能进行大量的测试研究, 通过理论化的数据完成对材料的认识。二是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相互之间的对比与规律性的研究, 从而得知材料间的共性特点以及特殊性能, 这对于金相检验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许多工业的发展过程中, 金相检验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对材料进行检验的过程中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利用显微组织结构的特性以及控制手段对发展中的冶金材料、机械制造、能源建筑等都进行了相关的检验。它是材料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新材料的不断出现, 也大大促进了金相检验技术的发展。
2 金相检验在现代材料研究中的作用
金相检验主要是通过采用定量金相学原理, 运用二维金相试样磨面或薄膜的金相显微组织的测量和计算来确定合金组织的三维空间形貌, 从而建立合金成分、组织和性能间的定量关系。这种技术不仅仅大大提高了金相检验的准确率更是提高了其速度, 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
随着钢铁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文章主要以以下三种常用的钢材为例阐释金相检验在材料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一是热轧普碳钢材, 这种钢材是可以通过优化工艺进行廉价生产的金属材料。二是低合金钢高强度热轧钢材;三是合金结构钢。这三种钢材严格意义上来讲都属于在显微结构下进行金相检验的一种金属材料。下面就针对这三种钢材材料检验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总结。
2.1 化学成分与金相组织
首先在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与金相组织检验的同时, 必须清楚的了解什么是合金设计, 其根本目的及其意义。在进行合金设计的过程中, 最主要的就是对组织设计进行很好的测评, 了解成分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敏感度, 必须选择满足特性需要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控制。这些性能的好坏与受控成分、表面组织以及应力情况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进行金相组织检测的同时必须清楚的掌控其材料的性能、化学成分。合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各个工程建设的各项性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将其性能最优化。将组织结构的性能配置控制在可操作的范围之内。这样不仅仅能够准确的进行测算更加能有效的解决资源。如马氏体形态、贝氏体形态等首先受控于碳的含量。低碳钢淬火后得到板条状马氏体, 而高碳钢淬火后得到针状马氏体。所以, 金相检验是验证和解释所设计成分是否合理的强有力的手段。
2.2 组织演变规律与工艺制度
在每一个生产工序中, 都必须先确定其材料的化学成分, 然后再系统的了解材料的施工设备、制造工艺。这里面所指的主要是冶炼、铸造、热处理等技术。采用唯一的金相检验技术针对每一个施工工艺及环节进行准确的判断评估, 可以通过仪器了解到显微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特征。最早的应用技术主要是存在于铸造树枝晶的制作与混合中, 但是原有的晶体制造工艺并不是很完善, 并不能很好的进行测试, 这也是导致某些工艺技术铁素体不完整的主要原因, 对此必须加强这种工艺制度的完整性以及组织规律变化的考察研究。
2.3 金相学与材料科学
显微镜的发展给合金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众所周知, 人类冶炼金属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合金工艺过程、特性以及使用性能的漫长历史, 直到有了金相显微镜后才形成了当今的冶金科学。显微组织与宏观力学关系的认识, 为成分-组织-性能半定量或定量的研究和建立关系式创造了条件, 为材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 最典型的就是Hall-Petch关系式 (σs=σo+kd-1/2) 。该关系式是细晶强化的理论依据, 是20世纪下半叶与钢的组织细化相关的5个重大成就之一。所以, 必须依靠实际的金相研究和金相检验工作, 来证实材料设计的科学性, 制定工艺的合理性。
金相检验分析, 不仅有组织识别还有评定, 既有定性还有定量、半定量的检测。金相检验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项: (1) 材料基体相的组织结构及其缺陷; (2) 显微组织的取向和状态的非均匀性, 如带状、分布不均、晶粒度等; (3) 第二相的类型、结构、组成、数量、形态、尺寸和分布; (4) 研究原子按键力分布的晶体结构和电子按能量分布的原子、离子结构。就显微组织检验来说, 显微组织检验是通过一个二维截面视图来建立一个三维结构图形的, 这样在显微组织检验中就分为4个级次。正确识别是什么显微组织;定性的显微组织状态;定量的显微组织状态;显微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3 金相检验的主要应用技术
在金相检验中主要应用的技术有三种: (1) 显像技术, 应用显像技术来揭示材料的显微组织、断口形貌特征、各种缺陷形貌特征、表面状态等。这种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即腐蚀技术、成像技术。腐蚀技术是根据不同受检材料和检验项目, 选用不同的试剂和方法进行腐蚀。成像技术就是利用显微镜成像原理如光学显微镜的暗场技术、偏光技术、干涉技术等, 它主要记录和显示材料的二维平面微观组织结构特征; (2) 衍射技术, 主要用来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晶体缺陷及晶体位向关系等问题, 衍射技术中经常使用的设备是X-射线仪、电子衍射仪等; (3) 微区成分分析技术, 利用化学成分分析来研究材料的基体、第二相、夹杂物以及腐蚀产物的组成, 尤其是材料中微量元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等。它所使用的仪器有电子或离子探针、谱仪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信息化的不断涌现, 数字化成像技术的普及对于金相检验而言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所以这就要求其相关的技术人员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完善, 不断将新的技术、新的理念融入于金相检验技术中, 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 在工作中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材料的检验与分析, 当发现问题时要给予及时的处理与解决, 保证其金相检验在实际操作中的理论意义及其技术水平。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机械行业向高精尖设备发展的转型都大大推动了特钢行业的发展变化, 随着品种的多样化, 设备的齐全化, 目前我国特钢产量占世界比例的15-20%左右, 对于特钢产品的研发以及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标准, 文章主要针对金相检验等技术在材料中的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总结, 并重点阐述了金相检验的地位极其重要作用, 希望可以对特钢工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金相检验,发展,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董友珍, 李超.付永丽金相检验在钢铁企业中的意义及运用[J].2007.
种子检验的方法和作用 篇7
化感作用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指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植物(或微生物)产生有益的作用或有害的作用[1]。许多植物均被报道有化感作用存在[2,3,4,5,6,7,8,9],这是物种进化过程中竞争生存的必然。农业生产中间作、轮作、套种、残茬的处理和利用、作物与杂草的关系、园林植物景观中不同类型园林植物间的合理搭配等都与化感作用有关[10,11,12]。目前,国内外关于化感作用的研究比较多,涉及到化感物质的种类[13]、释放途径[14,15]、化感作用的机理[13,16]、影响化感作用的因素等方面。植物间的化感物质一般通过地上部淋溶和挥发、根系分泌、植物残体分解等方式释放在环境中,从而影响周围其他植物的生长[14,15,16]。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也是国家卫生部首批颁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60种中药之一[17,18]。紫苏野生资源广布于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近年来,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与营养成分,已经成为一种倍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20]。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对紫苏属植物进行了大量商业性栽种,开发出几十种紫苏产品[18]。紫苏叶片大,叶具紫色且全株具芳香气味,其挥发油及全株均具有杀菌抑菌活性[21],是构建芳香园林和保健园林的上佳植物材料。木香薷(Elsholtzia stauntonii)为唇形科香薷属落叶亚灌木,在我国甘肃、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分布广泛[22]。其花、茎、叶均芳香,且花紫色艳丽,园林中宜丛植,可用于配置花坛、花镜,也可做花篱,或与其他植物配置成景观,具有很好开发价值,是一种亟待在芳香或保健园林中应用的芳香景观植物[9]。目前,关于紫苏化感作用的报道较少[5],关于紫苏与木香薷之间的化感作用也未见报道。
本试验以自然风干的紫苏茎杆、叶片、花序为供体,以木香薷成熟的种子为受体,探讨了紫苏地上部位不同浓度的水浸液对木香薷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旨在为紫苏与木香薷生产中的间作或轮作,为芳香园林景观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2013年4月在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花卉栽培实验室进行。
2.2 植物材料
供体为野生紫苏自然风干的茎、叶、花序,受体为野生的木香薷种子(DW:0.2370g/1000粒),两者均于2012年11月采于河南省济源市黄楝树国营林厂。紫苏地上部分带回实验室,清洗干净后区分茎、叶、花序并风干,分别弄碎或剪成0.3cm的小段,常温下室内保存。木香薷花序在实验室风干后脱粒,经多次风选后保留干净、大小均匀、颜色一致的种子,保存在4℃冰箱内备用。
2.3 试验设计
采用A×B=3×5的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A因素为供体部位,有三个水平:茎(A1)、叶(A2)、花序(A3);B因素为水浸液的不同浓度,有五个水平,分别是0g/L(B1)、10g/L(B2)、20g/L(B3)、40g/L(B4)、80g/L(B5)。每处理重复四次。
2.4 紫苏水浸液的制备
称取准备好的紫苏茎、叶、花序样品各40g,分别放入事先消过毒的容量瓶中,加入0.5L的去离子水,瓶口密封浸提24h后,用定性滤纸过滤两次,即得浓度为80g/L的水浸母液;再用去离子水将各母液分别稀释至设计浓度。
2.5 化感效应的生物测定
将准备好的木香薷种子,用2%的84消毒液消毒10min,再用蒸馏水冲洗数次。在洗净、烘干、消毒后的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铺上一层定性滤纸,分别将紫苏各部位不同浓度的水浸液2mL注入培养皿,每皿播种50粒种子。随机将培养皿放入日温23℃、夜温15℃的光照培养箱中萌发,光照为10h/d。每天观察种子萌发情况,统计发芽数(胚根突破种皮伸长1mm视为发芽),并于播种后的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分别在各培养皿中添加1mL水浸液或去离子水(保持种子萌发和生长环境中的湿度,相当于各处理试验全程共添加5mL的水浸液),至播种后的第十天试验终止,统计种子发芽数、成苗数(胚根、胚轴均伸长、子叶展开的幼苗为成苗)、胚根长度和胚轴长度。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按相关参考文献[9]所述的方法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3.1 受体6项指标的p值
除紫苏胚根和胚轴长度的A×B互作项的p值大于0.05外,其余各指标的p值均小于0.01,说明A、B因素对所有6项指标及A×B互作对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率、成苗率4项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表1),需要对其进行多重比较。
A因素不同水平间的多重比较:从紫苏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率、成苗率4项指标来看,紫苏的供体部位A1、A2与A3相互之间差异均极显著;而从紫苏的胚根长度来看,A1与A2、A3之间差异极显著,但A2与A3之间差异不显著;从紫苏胚轴长度来看,A1、A3与A2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但A1与A3之间差异不显著(表2)。根据6项指标,综合考虑以A2(叶)的水浸液处理受体后,数值最小,其次是A3(花序),最大的是A1(茎)。
注:同列中不同的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B因素不同水平间的多重比较:B因素(水浸液浓度)对受体的发芽势等6项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从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率和成苗率4项指标数值看,最小的均为B5的处理,最大的均为B1的处理,且B1与B2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它们与B3、B4、B5之间和B3、B4、B5相互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从胚根长度看,数值最小的是B5的处理,最大的则是B1的处理,且B1、B2、B3、B4、B5相互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从胚轴长度来看,数值最小的是B5的处理,最大的则是B3的处理,且B3与B2、B4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B1、B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B5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表3)。综合比较得出,B因素5个水平中以B5(80g/L)处理的6项指标值均最小,而以B1或B2(0g/L和10g/L)处理的6项指标值较大。
处理组合间(A×B的互作)的多重比较:由表4可见,受体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率和成苗率的最低的处理组合是A2B5,即用浓度为80g/L紫苏叶水浸液处理受体的4项指标值均最低。受体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值最高的处理组合是A1B2,受体发芽率和成苗率的最高处理组合则是A2B1和A1B2(两组合间的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用浓度为10g/L紫苏茎的水浸液(即处另组合A1B2)处理受体后,其4项指标值均最大。
3.2 受体6项指标的RI和SE
不同处理组合对受体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率和成苗率的化感效应指数(RI)值的影响基本相似(表5)。A1B2与A3B2处理受体后,其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率和成苗率的RI值为正,说明起促进作用;其余组合的RI均为负值,说明起抑制作用。从4项指标RI绝对值大小看,抑制作用最强的处理组合是A2B5,促进作用较强的组合是A1B2。
不同处理组合对受体胚根长度和胚轴长度的RI的影响不同(表5)。各组合处理受体后,胚根长度的RI值均为负值。随着水浸液浓度的增加,RI绝对值增加,说明对胚根长度起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相反,除两个组合A2B5与A2B4处理受体后,其胚轴长度的RI为负值外,其余的RI均为正值,说明各处理组合对受体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胚根长度的抑制,而对胚轴长度的抑制作用远没有对胚根长度的抑制作用强。
不同处理组合的化感综合效应(SE)值不同(表5)。处理组合A2B2、A2B3、A2B4、A2B5的SE均为负值,且随浓度的升高绝对值增大,说明紫苏叶的水浸液处理受体后,化感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处理组合A1B2、A3B2的SE为正值,说明对受体发芽和成苗起化感促进作用。A1B3、A1B4、A1B5与A3B3、A3B4、A3B5的SE为负值,且绝对值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化感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综合来看,不同供体部位的化感作用强弱顺序为:A2(叶)>A3(花序)>A1(茎);供体部位相同时,不同浓度的化感作用强弱顺序则是:B5(80 g/L)>B4(40g/L)>B3(20g/L)>B2(10g/L)>B1(0g/L)。,
不同组合处理受体后,除胚轴长度的SE为正值(促进作用)外,其余5项指标的SE均为负值(抑制作用)。综合分析SE值的正负及其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发现,6项指标化感抑制作用的强弱顺序是:胚根长度>发芽势>发芽指数>成苗率>发芽率>胚轴长度(表5)。
4 讨论
除紫苏茎和花序的低浓度(10g/L)对木香薷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率和成苗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外,其余处理则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同一供体部位的抑制作用随着水浸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这种抑制作用的浓度效应和前人的报道[3,4,5,8,9,23]相一致。这可能是因为紫苏茎、叶、花序的水浸液中除含有抑制木香薷发芽和成苗的化感物质外,也含有少量对木香薷发芽和成苗有益的物质。当化感物质占优势时,则表现出抑制作用,反之则表现为促进作用。
本试验中所有处理对木香薷的胚根长度均表现出抑制作用。浓度相同时,叶片的化感作用最强,其次是花序,而茎的化感作用最弱;供体部位相同时,抑制作用随着水浸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说明紫苏茎、叶、花序水浸液对木香薷种子萌发主要是通过抑制胚根的伸长来抑制其种子的萌发、成苗和幼苗生长。这种不同部位的化感潜势及其强度的差异性,可能是由于紫苏不同部位合成、释放的化感物质不同所致。除高浓度(40g/L、80g/L)的紫苏叶水浸液对木香薷胚轴长度有抑制作用外,其余则表现为促进作用,说明在紫苏水浸液中除含有起抑制作用的化感物质外,可能还含有对胚轴伸长有益的物质。表面上看,紫苏水浸液对受体胚根和胚轴长度的不同影响可能与胚根直接接触水浸液中的化感物质而胚轴则未直接接触化感物质有关,其内部机理尚需深入研究。
有关研究表明[21],紫苏体内含有紫苏醛、柠檬烯、β-丁香烯等烯类、芹黄素、木犀草素等黄酮及其苷类、萜类与齐墩果酸、乌索酸、熊果酸、阿魏酸、咖啡酸等多种有机酸。这些物质均为紫苏的次生代谢物质,其中阿魏酸、咖啡酸、柠檬烯等已被证明是常见的化感物质。紫苏水浸液对木香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是否由这些物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尚需进一步证实。紫苏及其不同部位的水浸提液对木香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显示化感活性,表明紫苏释放的化感物质有多种途径(茎、叶、花序)。但紫苏是否还以叶面挥发或根系分泌物、枯落物分解等途径释放化感物质尚待研究证明。
5 结论
紫苏茎、叶、花序水浸液对木香薷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率、成苗率、胚根长度和胚轴长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试验所设的15个处理组合对胚根长度均表现抑制作用。浓度相同时,叶片的化感作用最强,其次是花序,茎的化感作用最弱;除茎和花序水浸液的低浓度(10g/L)对受体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率和成苗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外,其余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同一器官的抑制作用随水浸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除叶的高浓度(40g/L、80g/L)水浸液对木香薷胚轴长度有抑制作用外,其余则表现为促进作用。紫苏茎、叶、花序水浸液主要是通过抑制木香薷胚根的伸长而抑制其种子的萌发与成苗。紫苏的叶和花序是其释放化感物质的主要部位,地上部淋溶是其释放化感物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摘要:以紫苏茎、叶、花序为供体,木香薷种子为受体,采用3×5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和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紫苏水浸液对木香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供体类型和水浸液浓度对木香薷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率、成苗率、胚根长度和胚轴长度均有极显著影响。供体化感作用强弱顺序是:叶片>花序>茎,并有高抑制低促进的浓度效应。2紫苏茎、叶、花序的水浸液主要是通过抑制木香薷胚根的伸长来抑制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3叶片淋溶是紫苏释放化感物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种子检验的方法和作用】推荐阅读:
种子检验11-17
2023年种子检验员考试题目06-10
农作物种子检验员专业知识考试试卷06-27
大丽花种子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09-12
检验方法和程序11-10
大班语言《春雨和种子》教案09-02
《花果实和种子》生物教学反思05-29
氯离子的检验方法06-13
临床护理工作在医学检验质量管理的作用论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