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检验方法(通用10篇)
不同检验方法 篇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检验方法对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在本院进行尿常规检查的200例患者, 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 其中对照组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观察组采用尿沉渣镜检法。结果:尿沉渣镜检法阳性率高于尿液干化学分析法 (P<0.05) 。结论: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尿干化学分析仪的检验结果适用于普通尿液的初步检查。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方法,影响
尿常规作为临床3大实验室常规检查之一, 在临床诊断、治疗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尿常规检查对泌尿系疾患、糖尿病患者的诊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能最大限度地检查出患者肾脏早期病变, 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 尿常规的检查内容也随之日益丰富, 尿液分析的方法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检验项目早已从传统的人工尿蛋白加显微镜检测时代转变为半自动与全自动的机械化检验时代。尿液分析仪能够简单、快捷地完成检测, 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有效地避免了人工操作中存在的误差。但尿液分析仪检验的结果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 而且检测方式受到制约, 无法检测尿液中的管型、结晶、肿瘤细胞等有形成份, 甚至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呈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影响结果的准确度。本文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尿常规检查的患者, 分别使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尿沉渣镜检法检测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粘液丝, 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进行尿常规检查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66例、女性34例, 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56.5岁, 病程2周~10年、平均病程4.5年。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用一次性专用清洁容器留取晨尿送检, 每例患者在一次性专用清洁容器留取新鲜尿液标本20 m L, 检测人员将尿液标本均分为2份, 每份10 m L, 分别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尿沉渣镜检法进行检测。检测人员在给予患者检查前准备多联尿液干化学分析仪、11联尿干化学试纸条、显微镜、离心机、酒精灯、冰醋酸和尖底离心管 (10 m L) 。
1.2.1 尿常规干化学检测方法
新鲜尿液混匀后, 使用深圳美侨公司生产的Meier-600Ⅱ尿液自动化分析仪以及专用l1项试带进行尿常规检查, 记录尿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黏液丝的检测结果, 全程质控, 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完成操作。
1.2.2 尿沉渣镜检方法
用尖底离心管取10 m L新鲜尿液, 将新鲜尿液混匀, 1 500 r/min离心5 min, 弃上清液, 收集沉淀物混匀, 滴于载玻片, 然后分别在低倍镜、高倍镜下观察并记录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黏液丝, 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15个不同的视野并计算各项指标的阴性率及阳性率, 检测并记录红细胞与白细胞数量。检测人员在检测中使用尿沉渣镜检方法, 被检测的尿液在1 h内检测完毕, 如果未能在1 h内完成检测, 检测人员应将尿液标本存放在2~6℃环境中, 存放时间不应>2 h。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例患者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方法检出126例阳性患者, 检出率为63%, 用尿沉渣镜检方法检出182例阳性患者, 检出率为91%。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p H值、温度、方法学局限因素有关,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尿常规检查作为临床3大检查之一,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很好的诊断依据, 特别是早期肾病的患者, 通过尿常规检查能够发现患者的尿液中出现蛋白尿或尿沉渣等有形成分, 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1]。目前临床上主要的尿液检测方法包括尿常规干化学检测方法以及尿沉渣镜检方法。尿液分析仪的干化学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光学仪器进行尿常规检查, 能够在几分钟之内根据健康体检和初诊患者的尿液密度和呈色反应的不同得出结果, 对尿液红细胞已破坏的样本可以提供参考价值, 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的特点, 节省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扩大了尿常规检测的范围, 使用尿液分析仪不但可以分析细胞、管型、真菌、细菌等各种有形物质而有利于临床的快速诊断, 而且能够有效降低使用显微镜手工法检查可能出现的偶然, 已经成为医学实验室尿液自动化检查的重要工具。但在检测中使用尿液分析仪进行分析时也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尿液分析仪的原理是呈色反应, 在分析过程中分析仪有时会受到分析药物、相关代谢产物、干扰呈色反应的物质等因素的影响,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尿液的颜色和性状, 使其发生变化, 甚至变性, 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甚至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等情况。据相关资料显示, 较高浓度的葡萄糖 (160 mmol/L) 或高比重尿液会降低白细胞检验结果;患者尿液中的尿蛋白水平增高可以使检测结果呈假阴性;尿液中的热不稳定过氧化酶能够使红细胞检测结果呈假阳性;当患儿的尿液标本中混有大便时, 在检测中往往胆红素、尿胆原等物质极易检查为阳性;含有大量维生素C时, 隐血、胆红素等检测易出现假阴性。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2]。除此之外, 影响检测结果呈假阳性、假阴性的因素还包括试纸的批次、产地、质量、规格、敏感度以及其他干扰成分, 这些因素在检测中可能造成实际检测的假阳性、假阴性。所以检测人员在进行尿液的临床检验过程中, 切不可过分依赖尿液分析仪, 检测时应注意患者尿液的颜色、性状, 应与显微镜检查结果相结合, 从而获得可靠的试验结果, 为医生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尿沉渣镜检法最早应用于17世纪, 19世纪得到推广, 现在已经成为医生诊断泌尿系统疾病最可靠的依据。尿沉渣镜检法是用显微镜对尿沉淀物进行检查, 通过显微镜来识别患者尿液中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寄生虫等各种病理成分。尿沉渣镜检法包括直接镜检法、混匀滴尿法、离心镜检法、倒置显微镜法、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法。混匀滴尿法是将患者的尿液充分混匀, 从中取1滴尿直接涂于载玻片上, 检测人员根据尿液中各种有形成分的形态特点, 使用显微镜观察并得出结论。混匀滴尿法由于没有对尿液标本进行离心, 往往检出率不高。离心玻片法是取患者的尿液10 m L离心5 min, 然后弃上清液留沉渣及0.2 m L尿量混匀, 将所取尿液滴在玻片上进行覆盖, 然后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离心玻片法的检查随机性相对较大, 影响了检出的准确度。倒置显微镜检测法的尿液标本不需要进行离心, 具有结果稳定等优点, 且细胞成分不容易破坏, 但是由于倒置显微镜的操作复杂, 如果整个检测过程通过倒置显微镜完成,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尿沉渣离心镜检法作为传统检查方法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 该检查方式虽然操作繁琐, 效率相对较低, 但应用了先进的流式细胞原理、电阻抗法, 具有不可替代的检查作用, 能够降低尿常规检测的假阳性、假阴性率, 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可以作为尿液分析仪尿常规检查的有效补充。
近年来, 随着通过尿液干化学分析法检测结果呈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增多, 尿沉渣镜检的作用变得尤为突出, 能够提供定量、标准化的测试结果及图像数据, 通过显微镜检查不仅可以发现药物在尿液中的结晶成分, 而且能够直接对白细胞进行计数, 及时纠正尿液分析仪的假阳性结果。尿沉渣镜检法能够直接观察各类细胞和管型,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尿液检查的基本原则为, 在尿液检测过程中首先通过尿液分析仪对尿液进行常规性检查, 筛选质量合格的尿液试纸, 再检测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粘液丝等。当检测结果中显示白细胞、红细胞、蛋白以及亚硝酸盐均为阴性时可以发报告;如果有任何一项结果有异常, 则对异常标本进行尿沉渣镜检。尿沉渣镜检和尿液分析仪的干化学检测法两者结合, 不仅可以筛查正常尿液标本, 而且能够减少假阳性、假阴性的出现率, 确保不会漏检和误诊, 提高诊断率。综上所述, 尿液分析仪的尿常规检查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尿沉渣检查, 两种检测方法各有利弊。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 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蒋叙川, 李晓芳.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检测尿中自细胞的对比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11 (9) :873-74.
[2]郭慧, 王萍, 李海蜀.干化学法UF-10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结果与手工法检查的一致性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 (2) :168-169.
不同检验方法 篇2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最基础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可作为大多数疾病的诊断依据,其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与血红蛋白等指标。针刺或抽取末梢血、静脉血、动脉血是血常规检验最常见的三种方法,因采集部位、血管性质的不同,其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本次研究就三种采集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 2012 年 1 月至 2013 年 4 月收治的行血常规检验患者共 124 例,其中男 88 例,女 36 例,年龄为 18-82岁,平均年龄为(36.4±3.3)岁,排除标准:患有血液系统相关疾病者需予以排除,肿瘤患者以及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均需排除,疾病种类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疾病33例,妇产科疾病21例,泌尿系统疾病17例,呼吸系统相关疾病 47 例,其他 6 例。
1.2 检验方法
两种方法均采取一次性采血,且采血护士为同一人,采集方法具体为:以患者的肘部静脉为采血部位,若发现患者的肘部静脉不够清晰,则可应用手背或者内踝静脉来替代,在给患者采集静脉血后,可休息数分钟,随后可再行采集患者的末梢血,整个血液标本的采集需要严格遵照规范进行操作,在采血前,需要患者心態平和,并注意取患者晨空腹血,在行静脉采血时,需要注意止血带的运用,不可压迫超过 1min,在行末梢采血时,需注意对皮肤的清洁与消毒处理,待皮肤表面干燥后再行穿刺取血,采血步骤完成后,应将采集标本置入贴有不同标签的抗凝管中,并使用血液分析仪行常规检测,要保证所收集标本在采集后的 2h 内完成检测。
1.3 仪器与试剂的选择
血液分析仪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清洗剂以及稀释液均要配套使用,本文中两种采集方法的检测均要同一名检验师进行操作,并将结果详细记录。
1.4 观察项目
详细记录并观察两种不同采集方法所收集标本的红细胞血红蛋白(MCH)、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平均红细胞比容(MCV)八项检验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文中需进行统计学处理的相关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处理,涉及到的计量资料可应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组间数据行 t 检验,P<0.05 为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的采血方法所采集标本行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两种采血方法的红细胞血红蛋白(MC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比容(MCV)、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血小板(PLT)比较,末梢血检验水平要显著低于静脉血(P<0.05),但白细胞(WBC)水平则高于静脉血,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检验技术也正在向特异、精准、迅速、超微量以及高度的自动化方向发展,同时临床上对患者的诊断也越来越多地需要依靠医学检验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据医学上相关研究报道称,在医院住院患者中,几乎接近 70% 以上的病情均需要行医学检验,并通过精确的数据来进行诊断,由此可见医学检验的重要性,必须要重视医学检验工作,其质量关乎到广大患者的转归,那么如何保证患者检验结果的准确,如何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率,这都成为了检验学中的重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血液中的各种组成成分一旦发生病理性改变时,均会通过循环系统而进入到全身组织器官,并可以反映出全身组织器官的相应变化,故此在临床的工作当中,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并行血常规检查已经成为了最常见的检验项目,最常见采集血液标本的方法有静脉采血、末梢采血以及动脉采血,但最常用的是前两种,而动脉采血主要被应用到血气分析上,从化学的组成方面再细化到细胞成分方面,两种采集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此见,临床也要依据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
静脉血采血多取患者的肘部静脉,末梢采血则多取患者的耳垂部位或者指血,因末梢采血在临床使用中更为便捷,且采血量较少,使用较为广泛,但末梢血液循环稍差,很容易受到温度以及采血当时情况的影响,因此在行血常规检测后,会与实际的数值有一定的出入,也易于造成严重的误差,最终增加了临床上的误诊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了,除了红细胞血红蛋白(MC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的各项检验指标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总之,临床血常规检验中,采用静脉血采集的方法较末梢采血有一定优势,其结果更加精确,利于提高诊断率,值得各医院做广泛性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秀萍 . 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 [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10(34):49.
[2] 韩秋青 , 王爱玲 , 韩风杰 .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 [J]. 当代医学 ,2010,3(26):85-86.
不同检验方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9例阴道疾病患者的年龄在23~4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26岁。9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阴道炎及阴道瘙痒等症状, 患者阴道存在大量的白带分泌物。
1.2 材料与仪器
革兰氏染色试剂盒由上海宝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革兰染色检验法采用奥林巴斯CX41临床用显微镜, 培养基由上海科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引物均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生产, 标准菌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3 检验方法
患者取截石位, 让无菌阴道镜露出宫颈后, 在阴道后面的穹窿处用无菌棉签沾取患者阴道里面的分泌物, 把分泌物摄取后, 放进盛有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里。
1.3.1 细菌培养法
取出无菌生理盐水中的阴道分泌物后, 在无菌的条件下采用无菌接种环接种到专用细菌分离的培养基上, 然后把它放到二氧化碳培养箱里面, 在35℃的条件下进行孵育, 48 h后, 可以选取其中呈现半透明、灰色、光滑的水滴形状的菌落, 按照生化标准进行生化检验。
1.3.2 PC R检测法
摄取500μl的阴道分泌物放入生理盐水中, 12 000 r/min离心10 min, 去除上清夜后, 再加入具有碱性的裂解液, 在98℃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加热, 10 min后, 12000 r/min离心5 min, 就可取出一些上清夜来制作临床DNA模板了。在进行PCR检验细菌的阴性和阳性比较的时候, 我们必须在制作阴道分泌物DNA模板的时候, 运用同样的PCR试剂, 把没有添加的DNA的作为1个阴性组, 把添加有DNA模板的PCR扩增作为阳性组。阴性组与阳性组进行对比分析。检查PCR产物及扩增的时候, 取出25μl总体积的无菌离子水、模板、引物及缓冲液等, 然后采用无菌的石蜡油30 ul铺盖在上面, 即可进入PCR循环环节。PCR循环总共有32环, PCR循环的标准参数是:58℃下1 min, 72℃下1 min, 94℃下1 min, 95℃下5 min, 要经过32个循环, 最后一环要在72℃下延伸5 min。[2,3]
1.3.3 革兰染色法
选用无破损的清洁玻片, 在95%乙醇浸泡后取出, 擦拭并晾干。摄取无菌生理盐水中的阴道分泌物涂布于玻片, 把涂片置于奥林巴斯CX41型号的显微镜下进行检验。
1.4 统计方法
检验的数据运用SPSS 14.0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
2 结果
99例患者中, 细菌培养法检验出细菌感染者77例, 检出率为77.8%, 其中加特纳菌58例, 肠球菌9例, 棒状杆菌10例。PCR检测法检出细菌感染者72例, 检出率为72.7%, 其中加特纳菌55例, 肠球菌8例, 棒状杆菌9例。革兰染色法检出细菌感染者36例, 检出率为36.3%。PCR检验法与细菌培养法的检验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细菌培养法与革兰染色法检出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CR检验法与革兰染色法检出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表2、表3。
由表3我们可以了解, PCR检测法与革兰染色检验法阳性检出率效果对比。PCR检测法检测出57例阴道细菌阳性者, 它的检出率为77.6%。革兰染色检验法检测出73例阴道细菌阳性者, 它的检出率为90.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3, P<0.01) 。见表3。
3 讨论
阴道细菌感染疾病的主要病发原理主要是阴道内的上皮细胞受到阴道内环境的影响, 表面的糖原被病菌侵蚀, 导致阴道内的杆菌发生酸碱性变化, 阴道杆菌数量减少, 病菌增加, 引起阴道炎的发生[4]。阴道细菌检验方法是医务人员诊断阴道疾病的重要手段, 检验的精确度会影响到阴道疾病的诊断, 从而影响到临床的治疗效果。
该研究采用了3种不同的检验方法用于阴道细菌检验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 细菌培养法的检出率为77.8%, PCR检验法的检出率为72.7%, 革兰染色法的检出率为36.3%, 细菌培养法与PCR检测法的检出率均较高, 与革兰染色法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说明细菌培养法与PCR检测法在阴道细菌的检验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革兰染色法因其简单易行, 一值被临床中广泛应用。在阴道细菌检验中, 曾被多数学者人为其是首选方法[5]。不过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 革兰染色法检验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误差, 产生误差常见原因是染色过程中脱色不当。如脱色过度, 会导致革兰阳性细菌在显微镜下被观察为革兰阴性菌;如脱色不足, 则会使检验者把革兰阴性菌误诊为革兰阳性菌。革兰染色法与细菌培养法、PCR检测法的检验结果对照显示, 二者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也可以说明革兰染色法在阴道细菌的检验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细菌培养虽一直被认为是临床诊断细菌感染的金标准, 不过其检验过程复杂、费力, 特别是很难在基层医院开展[6]。PCR检测法融合PCR的敏感性、DNA杂交的特异性和光谱技术精确定量等各种优点于检测中, 与细菌培养法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意义 (P>0.05) , 由于PCR检验法检验细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 且操作过程相当简便及快捷, 可满足当今临床诊断的需要,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三种检验方法检验阴道细菌的效果, 寻找一种简便、实用、准确的实验室检验方法, 提高对阴道细菌的诊断能力, 保证妇科疾病临床诊断的准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2012年6月在该院治疗的99例患者, 采集的阴道分泌物分别使用细菌培养法、PCR检验法及革兰染色法对阴道细菌进行检验, χ2检验对照分析检验结果。结果 细菌培养法的检出率为77.8%, PCR检验法的检出率为72.7%, 革兰染色法的检出率为36.3%;PCR检验法与细菌培养法的检出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细菌培养法与革兰染色法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CR检验法与革兰染色法检出率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PCR检验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 且操作过程相当简便及快捷, 可满足当今临床诊断的需要,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阴道细菌,细菌培养法,PCR检验法,革兰染色法
参考文献
[1]姚兰, 冯丽华.细菌性阴道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9, 13 (12) :281-283.
[2]韩风, 赵欣.细菌性阴道病实验室诊断方法探讨和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29 (24) :83-85.
[3]史跃杰.99例阴道细菌的检验方法比较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4) :2815-2817.
[4]严冬霞, 樊尚荣.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 (2) :85-87.
[5]刘瑾, 徐志学.革兰染色的结果分析及质量控制[J].临床检验杂志, 2009, 27 (4) :307.
不同检验方法 篇4
【关键词】基础施工;地基检验;检验
1. 前言
地基基础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基基础的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重大。在现行建设法规的严格要求下,工程勘察作为一项建设工程的前期基础工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地基基础工程具有高度的隐秘性,如何从基础起就确保一个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确保地基基础持力层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地基土条件是否满足工程现状要求呢?这就需要专业的岩土工程人员去现场加以鉴别验证,也就是勘察工作后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地基基础的验槽、验桩工作。现以我个人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地基检验的必要性、基础验槽和验桩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作一小结。
2. 地基检验的必要性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经常是复杂多变的,尤其处在两种不同的地貌交界处或是存在暗埋沟塘地段以及基岩破碎地带等工程场地,更是有着“咫尺天涯”般的差异。在这些场地内,有限的钻孔难以完整反映场地实际地质情况、或是由于部分现场技术人员的经验差别而出现判断偏差,但正是由于这些差别,有时可能导致建筑物出现开裂、变形甚至倾斜、倒塌等质量事故。如何避免出现或有效地降低因场地地基土异常而造成的损失或浪费呢?其一是在经过前期的调查和现场踏勘后制订尽可能详细的勘察方案并严格执行;其二是认真做好地基基础施工时的验槽、验桩工作,并对所发现的地质异常做好补救工作。
3. 不同场地条件下各种基础型式地基检验的重点
地基基础检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基坑开挖到设计基底标高后基底岩土层是否与勘察报告所提出的地基土岩层一致。在实际的地基检验过程中,由于勘察工作“以点带面”的特性,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勘察报告揭示不一致的异常情况。那么其异常情况一般会出现在哪种地质条件下呢?当遇到异常情况时又如何处理的呢?本人根据多年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基础检验经验,将岩土工程勘察及地基基础检验过程中遇到的异常情况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作一小结。
3.1 天然地基基坑(基槽)检验。
对于天然地基基坑(基槽)的检验,在地基土层比较简单的条件下,如勘察报告中对地基持力层的岩土分类、颜色、层面埋深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现场地基验槽时,只要将基底土层与勘察报告揭露的地层情况对比复核一下,一般基本无太大的差异。然而,当场地及地基条件复杂时,进行地基验槽就需要特别注意,以免出现意外。
(1)局部分布有软弱地基的场地。
该类场地内一般地貌形态多样,如场地内发育有古冲沟、古河道或存在暗塘、暗浜等地貌单元时,最易遇到的异常情况大多是由于对软弱地层的分布及厚度变化情况了解不详细而造成的。因该地段浅部地基土主要是由古冲沟、古河道等新近沉积而成,相对于一般沉积土和老沉积土层来说其沉积时间短,尚未完全完成自重固结,因而其含水量较大、均匀性较差,呈软~流塑状,具高压缩性和低强度等特征,一般不宜作为基础持力层使用。由于古冲沟、古河道等多呈线状或条带状分布,勘察过程中受勘探点距的限制,某两个勘探钻孔恰好位于古冲沟、古河道两侧而未揭露出软弱土层,或某一个钻孔只揭露很薄的软弱土层而被现场勘察人员所忽视,结果导致基坑开挖后发现明显的异常情况。这类异常情况轻微的,可进行深挖换填等措施进行处理;严重的,就必须重新设计基础。由于该类情况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在各类建设工程场地内均有可能出现,有的在勘察期间发现后,适当加密勘探点后在设计前期得到了解决;但有的在勘察期间未能探明,后来在验槽过程中发现有较大的出入,就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处理,必要时应进行补勘,并对验槽过程中揭露的异常情况提出尽量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
(2)半填半挖的场地。
如场地位于丘陵区,由于建筑场地地形高低起伏,基础施工前须进行场地整平,在场地平整过程中为保持土方的平衡或为解决弃土的堆放问题,一般都采取有填有挖的平整措施,因而大都存在半填半挖区。由于其所填材料就是附近地势较高地段开挖的弃方,使得填土与原状土基本无明显的差别,对有经验的岩土工程师靠仅有的钻孔岩芯进行野外鉴别时也会受到迷惑而导致误判。在这类场地内,只有在基坑大面积开挖后,结合勘察报告,现场对填土与原状土在分界面处组成成分的均匀性、颜色的新鲜度、密实度的大小和堆填的痕迹上加以区别,再配合一定数量的动力触探等原位测试,可以较好的解决地基土层的分辨问题。
(3)土岩不均匀场地。
如某住宅小区,在岩土工程详勘时按乙级勘察等级布孔,钻探揭露该工程场地南侧近山坡处基岩埋深较小,局部埋深较大,报告建议采用浅基础,以强风化岩为基础持力层,对局部基岩埋深较大地段进行砂石垫层进行处理。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地段无大的异常情况出现,但其中1栋在基槽开挖了一小块之后,发现与勘察报告明显不符,本人在现场验槽后发现,该基槽开挖揭露基岩面起伏极大,5米范围内强风化岩面高差达4~5米之多,最浅处埋深仅几十厘米,最深处已近5米,与勘探资料差异较大。经分析其原因,由于该地段原为岗地,后经开挖推填整平,其南侧推填过来的强风化岩石稍经压实后,与原岩极难区别,以致勘察时现场编录人员的误判。原因找到了,但据周边钻孔资料,再往北基岩面埋深更大,如还采用天然地基其施工难度很大,最后建议改变设计方案采用人工挖孔桩,使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由此可见,在工程勘察工作中遇到土岩地基且基岩起伏较大时,只有地基基础检验才能全面分析问题的存在范围和复杂程度,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
3.2 人工挖孔桩基础地基检验。
一般来讲,能够采用人工挖孔桩的场地多是河流高阶地或丘陵山岗地区,桩端持力层一般为下伏的基岩。由于基岩与其上覆土层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对持力层的鉴别是相对较容易的,但在遇到砂泥岩交互或风化程度不均匀的岩层(如花岗岩、闪长岩、安山岩等岩浆岩出现的孤石现象)时,对桩端持力层的确定应慎重考虑。基岩中存在相对软弱夹层或存在中~微风化孤石现象时,人工挖孔桩桩端持力层检验的重点就是在何种情况下才算真正到达桩端持力层。一般来说,沉积岩的沉积规律是泥岩和砂岩常伴生出现,就是没有纯粹的泥岩,也没有纯粹的砂岩,且由于泥岩的特殊性,进行风化分带一般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泥岩的遇水软化的性质对于建筑桩基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为保证建筑的安全和质量,勘察工作中常按其不利情况处理,当勘察遇到泥岩软夹层时,钻探终孔要求揭穿泥岩软夹层并进入砂岩不少于4米,这样在验桩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在花岗岩等岩浆岩场地内验桩时,可大致根据不同风化带内岩石碎块断面的新鲜程度、破碎程度及裂隙发育程度、裂隙面填充物等特征确定桩端持力层,但由于这类岩石的风化一般是不均匀的,常在强风化层中存在中~微风化孤石,在验桩时极易给检验人员造成误判,这时可根据勘察揭露的情况进行详细判断,必要时在确定桩端开挖至持力层后,需对桩底岩层进行超前钻探,以确定桩底以下3d(d为桩身直径)或3m深度范围内有无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等。如存在上述不良地质条件,可采用深挖或灌浆等措施进行处理。
3.3 复合地基的检验。
对经地基处理后的复合地基的检验,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检验方法。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中,对采用换土法和强夯法进行处理的复合地基,常采用动力触探试验进行检验。对采用深层搅拌桩、碎石桩、砂桩或CFG桩等方法处理的复合地基,应采用载荷试验确定其承载力。如进行检验后效果不能达到要求,则需重新进行处理,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4. 结语
由于岩土体的不确定性,在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要求岩土工程勘察一丝不漏地查清整个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是有较大难度的,需要以地基检验来验证和补充勘察成果;而地基检验的前提是真实、完整、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任何一项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不能只重视勘察而忽视基础施工中的地基检验工作,或不能对勘察轻描淡写而试图依靠地基检验来处理岩土工程工作中碰到的地质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进行了细致的岩土工程勘察,又经过了认真的地基检验,并解决了检验发现或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才能使工程基础坚如磐石。
参考文献
[1]建设部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
[2]建设部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
[3]建设部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
[4]建设部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
[5]江苏省建设厅《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
不同检验方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7月间7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10例, 女390例;年龄4岁~64岁, 平均年龄 (35.9±4.6) 岁。排除标准:排除各种血液系统疾病、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检测仪器、试剂
采用西门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型号:SYSMEX-K4500) 进行血常规检验, 于研究前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常规保养, 使之完全符合使用标准。试剂:血常规检验的相关试剂, 如稀释液、溶血素、清洗液等均为西门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抗凝管采用EDTA-K2抗凝管。700例健康体检者均由同一位资深检验师进行检验操作。
1.3 采血方法
700例均由同一名业务娴熟的护士进行采取, 分别采取健康体验者的晨空腹、肘正中静脉血1 m L和左手无名指末梢血20μL。将不同的采血标本分置于抗凝管中,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送检。
1.4 观察指标
观察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白细胞 (WBC) 、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 、红细胞压积 (HCT) 、红细胞 (RBC) 、血小板 (PLT)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红蛋白 (Hb) 等各项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00例健康体检者的RBC、PLT、MCHC、Hb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高, 差异明显 (P<0.05) ;同时, MCV、WBC的静脉血检验水平也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低;其差异明显 (P<0.05) ;不同采血方式的MCH和HCT水平则无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目前, 随着医疗设备技术水平的不断完善, 各种医学检验也逐渐向快速、精确以及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各类医疗机构也愈来愈多地借助于实验室检验结果来进行诊疗[2]。人体血液通过循环系统直接参与到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 当血液中组成成分若发生病理改变时, 通常会反映为组织器官的不同变化;血常规检测的最终目的就是及时发现、确定各类疾病的早期迹象, 如诊断被检者是否贫血、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是被检者骨髓造血功能是否正常等。通常感染性疾病往往会导致人体白细胞数值以及分类发生变化, 一些肿瘤以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可以导致患者血常规检测中的部分数值发生变化。因此, 血小板以及红、白细胞的数量与形态分布常被用于临床对诸多疾病的鉴别、诊断[3];而血常规检测也逐渐成为医疗机构最基础的检测项目。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700例健康体检者RBC、PLT、MCHC、Hb的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高, 差异明显 (P<0.05) ;而MCV、WBC的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低 (P<0.05) ;不同采血方式的MCH、HCT水平则无差异 (P>0.05) , 说明不同采血方式会造成临床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采血方法通常为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两种:静脉血采集位置多为肘正中静脉, 而末梢血采集部位多为耳垂或小手指。由于末梢血采集较为方便、快捷、采血量少, 而被医疗机构广泛采用。但是末梢血相对静脉血而言, 其循环相对较差, 导致该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时往往会出现最终检验结果与实际数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造成临床误诊、漏诊率的增加[4]。本文研究结果与赵晋芳、王震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6]。究其原因:首先, 人体的静脉血不易受到各类内、外在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也相对更少。其次, 末梢血在采集过程中, 要对血管进行挤压, 会造成血小板的损耗与聚焦, 导致血小板计数水平下降;而在末梢采血刺破皮肤时, 极易混入组织液进而稀释末梢血标本, 造成红细胞压积以及计数水平降低。第三, 由于人体末梢循环还会受到外界环境变化, 如局部瘢痕、疾病影响、被检者情况变化以及应激反应等情况下, 同样会造成末梢循环障碍;在进行末梢血液标本采集时, 往往会出现血液流通不畅, 采血时间延长等, 也会造成血小板聚集, 产生微凝血块, 进而使PLT、RBC计数水平下降, 而MCV计数水平增加。因此, 临床上采集末梢血液标本时, 应在确保采血顺畅的前提下, 采集后及时混匀, 以进一步减少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 还应在采血后放置5 min~10 min, 并于20 min之内予以检测, 可最大程度地提升检测质量。
综上所述, 人体静脉血受内、外因素影响较小, 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其检验结果准确, 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被检者血液循环的客观情况。因此, 静脉血是进行临床血常规检查的最佳采血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对静脉血和末梢血常规血液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7月间7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集晨空腹静脉血和末梢血, 比较分析两种血标本常规检测结果。结果 700例健康体检者资料中红细胞 (RBC) 、血小板 (PLT)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红蛋白 (Hb) 的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高, 差异明显 (P<0.05) ;同时,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白细胞 (WBC) 的静脉血检验水平也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低, 差异明显 (P<0.05) ;不同采血方式的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 和红细胞压积 (HCT) 水平则无差异 (P>0.05) 。结论 人体的静脉血受内、外因素影响较小, 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其检验结果准确, 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被检者血液循环的客观情况。因此, 静脉血是进行临床血常规检查的最佳采血方法。
关键词:血常规,静脉血,末梢血,检查结果,对比
参考文献
[1]钟为群.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 2013, 19 (5) :80-81.
[2]赵桂苹.新生儿末梢血常规与静脉血常规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31) :1043.
[3]常青云.影响血常规化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2) :2933-2935.
[4]李晶.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6) :91-92.
[5]赵晋芳.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17) :2261-2262.
不同检验方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2月间53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01例, 女329例;年龄5岁~61岁, 平均年龄 (36.1±3.9) 岁。排除各种严重肝肾功能疾病, 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检测仪器、试剂
本文采用SYSMEX-XS800血液分析仪以及与该检验仪器配套的相关试剂, 如清洗液、稀释液、溶血素等;抗凝管为乙二胺四乙酸二钾 (EDTA-K2) 抗凝管。研究前, 对所用的血液分析仪进行系统的保养、维护, 使之符合使用标准, 且由同一位资深检验师对5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检验操作。
1.3 采血方法
530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均由同一位护士进行采取, 分别于清晨08:00~08:30左右采集被检者空腹肘正中静脉血1 m L和左手无名指末梢血20μL, 并将两种不同采血方式的血液标本分别置于不同的抗凝管中。按照常规操作流程送至检验室。
1.4 观察指标
观察被检者HCT、RBC、PLT、MCV、WBC、MCH、MCHC、Hb等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行u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30例健康体检者静脉血中RBC、PLT、MCHC、Hb水平均高于末梢血检验结果,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而静脉血中MCV、WBC水平均低于末梢血检验结果,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种采血方式的HCT、MCH水平比较, 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可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快速、准确及可靠的依据[2], 人体血液通过循环系统会直接参与到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 若人体血液成分出现病理性改变时, 往往会反映到各组织器官中。临床血常规检验可以及时发现、确定机体各类组织器官疾病的早期迹象, 如感染性疾病通常会造成机体白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一些肿瘤疾病也会造成患者血常规中的部分项目改变[3]。因此, 血常规检测是最基础的临床化验项目之一。该项检查可以通过被检者细胞数量、分布变化、形态变化等反映出机体是否发生病理改变, 而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相应的诊疗判断。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530例健康体检者静脉血中RBC、PLT、MCHC、Hb水平均高于末梢血检验结果, 差异明显 (P<0.05) ;而静脉血中MCV、WBC水平则均低于末梢血检验结果, 差异明显 (P<0.05) ;两种采血方式的HCT、MCH水平比较, 差异不明显 (P>0.05) 。这也提示, 不同采血方式其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着一些差异。虽然人体末梢血中的中手指血、耳垂血的血样与静脉血样相对更接近, 但受末梢采血时的穿刺因素、环境因素、温度因素的影响, 血液标本成分也会产生较大变化, 如末梢采血的穿刺过程, 就会因小动脉被刺破导致白细胞计数明显较静脉血样偏高, 而血小板计数则会出现偏低现象, 极易造成临床误诊、漏诊[4,5]。本文研究结果与范英华等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6]。两种采血方式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首先, 静脉血受人体内、外因素影响较小, 进而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也较少;其次, 采集末梢血时, 多会对采血部位进行不同程度的挤压, 进而造成血小板损耗与聚焦, 导致检测时的血小板计数减少, 另外, 刺破皮肤过程中易混入组织液而稀释末梢血, 会导致红细胞压积等降低;第三, 当被检者受到局部瘢痕、疾病或一些应激反应等影响到末梢循环, 进而导致末稍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不精准。因此, 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 应尽量确保采血过程顺畅, 采集后及时将血液标本轻轻摇匀, 且在标本放置5 min~10 min后, 及时送检 (采血后20 min内) , 以进一步提升检验质量。另外, 在进行血液采集时, 需及时与被检者进行沟通, 指导其在采血时尽量确保其生理条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以确保血液标本质量。
综上所述, 静脉血受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较小, 其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精准度也更高, 也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被检者血液循环状态, 故静脉血应被视为首选采血途径。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在临床常规血液检验结果中的差异, 为提升临床常规检验结果精准度提供更多的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2月间53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集早晨空腹静脉血和末梢血。对比两种血标本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530例健康体检者静脉血中红细胞 (RBC) 、血小板 (PLT)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红蛋白 (Hb) 水平均高于末梢血检验结果,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而静脉血中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白细胞 (WBC) 水平均低于末梢血检验结果,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种采血方式的红细胞压积 (HCT) 、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 水平比较, 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静脉血受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较小, 其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精准度也更高, 也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被检者血液循环状态, 故静脉血应被视为首选采血途径。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静脉血,末梢血,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常青云.影响血常规化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2) :2933-2935.
[2]罗碧青.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9) :84-85.
[3]程坤, 黄锦萍, 龙丽, 等.血液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影响因素的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2) :122-123.
[4]李晶.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6) :91-92.
[5]赵晋芳.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17) :2261-2262.
不同检验方法 篇7
关键词:血清聚合酶链反应,涂片,PPD,肺结核,诊断
为提高对结核病的早期诊断率, 将我院临床上46例肺结核患者进行了痰、胸水、血清聚合酶链反应 (Poly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和涂片结核菌检查及皮肤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 (PPD) 试验, 并用18例非结核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了上述指标检测, 以比较3种方法诊断肺结核的临床应用价值[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均为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 男32例, 女14例, 年龄16~78岁, 平均41.7岁。所有患者根据临床诊断, 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征、胸部X线 (部分患者作了CT、胸膜活检、纤支镜检查) 、细菌学检查和抗结核治疗有效而确诊。其中Ⅲ型肺结核28例, 结核性胸膜炎17例,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1例。非结核患者18例, 男12例, 女6例, 平均年龄50.1岁, 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癌8例, 慢性支气管炎5例, 肺炎2例, 胸膜间皮瘤、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和矽肺各1例。
1.2 方法
(1) 所用引物及PCR诊断试刺盒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提供。标本取患者晨起深咳痰液同时送涂片和PCR检测。NDA标本取痰0.5m L加1N的Nao H溶液5μL, 37℃放置40min, 10000rpm离心5min, 弃上清, 用生理盐水洗至中性备用。胸水和血清取1.0m L, 离心、沉淀后加入裂解液50μL沸水浴10min, 10000r/min离心5min, 取上清液5μL, 作为TB-DNA模板。然后取反应液15μL加入Taq酶0.2μL混匀后加入20μL石蜡油封顶, 再加入标本DNA液5μL, 离心后扩增, 90℃30s、55℃30s、72℃60s, 共循环35次, 取PCR扩增液10~30m L直接上样于2%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 在紫外线下观察有160bp的橙黄色荧光带为阳性[2]; (2) 涂片法:痰送检涂片, 用改良齐—尼氏法抗酸染色后显徽镜检查, 观察100个视野, 发现3~9条者为阳性[3]; (3) 皮肤PPD试验:PPD液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华怡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以0.1m L (1:10000) 于左前臂内侧皮内注射, 72h观察局部肿结直径大于5~10mm为阳性[4]。
2 结果
46例结核病患者和18例非结核病患者的痰和血清及17例胸腔积液患者的胸水均做了上述3种方法的检测。 (1) 两组痰标本经PCR检测, 结果显示结核病组的PCR检测阳性率为54.4% (25/46) , 非结核病组18例中有2例呈假阳性 (11.1%) , 其余均阴性。血清中PCR检测阳性率为37.0% (17/46) , 非结核组为16.7% (3/18) , 17例结核胸膜炎患者的胸水PCR检测阳性率为76.5% (13/17) , 4例呈阴性, 后经胸膜活检和抗结核治疗吸收而证实; (2) 痰和胸水涂片作抗酸杆菌检查, 结果结核病组阳性率为13.0% (6/46) , 其中痰标本2例, 胸水标本4例, 非结核病组均为阴性; (3) PPD皮试结果, 结核病组阳性率为34.8% (16/46) , 非结核病组为16.7% (3/18) 。
3 讨论
肺结核是临床上常见病, 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仅依靠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及X线等检查, 误诊率较高。尽管从痰中检出结核杆菌可确诊, 但传统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检出率太低。本组从痰中找结核杆菌仅2例阳性, 且均为两个肺野病变伴有空洞型肺结核患者, 主要由于病灶范围大, 空洞与支气管相通, 故痰中排出菌量大而易检出。胸水中有4例检出结核菌。我们认为, 结核性胸膜炎是机体对结核菌蛋白成分处于高度过敏状态时的炎症, 部分为结核菌原发感染侵犯胸膜形成胸水, 因此检测阳性较高。本组PPD皮试阳性率为34.8%, 但非结核病组的阳性率也较高为16.7%。由于受诸多因素如原有结核感染、纯度等使假阳性率较高, 所以PPD试验仅能起辅助诊断作用, 故对临床诊断仅供参考, 具体应结合临床综合考虑。其它较特异的检查方法如胸膜活检、纤支镜检查等不仅属于创伤性检查, 且阳性率也不高。本组PCR检测结果显示, 患者痰、血清和胸水结核杆菌的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涂片法和PPD皮试法, 其中尤以胸水PCR检测阳性率最高为76.5%。与国内大多散文献报道的56%~87%结果相仿。由于结核患者局部病灶内的结核杆菌通过血行播散, 或通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淋巴液回流等途径进入血流, 使从外周血中检测结核杆菌成为现实, 而且方法快捷简便、灵敏度高。比较上述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 提示该技术对临床上可疑肺结核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勇.肺结核病的诊断[J].江苏卫生保健, 2005, 2 (29) .
[2]王庆, 唐荷英, 孙道霞, 等.应用PCR检测痰液中结核分支杆菌DNA的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 1994, (2) :36.
[3]董玉梅.厚涂片法检查痰结核菌结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8) :1106.
不同检验方法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单位自2012-01~2013-01来我检验科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查体者80例, 男47例, 女33例;年龄19~74岁, 平均32岁;所有体检者中消化系统疾病20例、妇产科20例、内分泌系统疾病20例、泌尿系统疾病16例、其他4例。80例查体者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传染病史、肿瘤、严重心、肝、脑、肾系统疾患。查体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查体者定在同一天连续采血2次, 采血前夜空腹12h, 体检者于次日晨7时进行血标本采集, 观察组采用末梢血采集法, 对照组采用静脉血采集法, 二组查体者均由检验人员进行血标本采集, 观察组的体检者采血部位首选肘部的静脉血管, 检验人员让查体者自己选择坐位, 手臂平放在采血桌上, 检验医师一般选择肘窝部及前臂部静脉进行采血, 在查体者肘关节上方约5cm处绑定止血带, 如果体检者肘部静脉不明显不宜采集, 检验医师告知静脉血管不明显的体检者能反复握拳, 加快静脉充盈。检验医生用酒精消毒穿刺后, 之后, 拇指按压体检者穿刺部位下缘, 右手持采血针刺入皮肤, 见回血立即与血常规试管相连接, 抽取静脉血, 用血量约为2mL, 采血毕, 嘱查体者松开拳头, 迅速拔出针头, 采用干棉球压迫止血10min。摇匀试管, 迅速送检。对照组的体检者采用末梢采血时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末梢血液标本采集要求操作, 采集部位一般为手指或耳垂部位, 抽血时应先清洁消毒皮肤, 待干燥后穿刺, 嘱体检者绷紧皮肤, 右手持针刺入皮肤约2mm, 医护人员用消毒干棉球擦去第1滴血, 采血完毕后加到有EDTA—K抗凝剂喷雾的0.5mL Eppendorf管中, 摇匀。末梢采集标本遵循规范操作进行, 操作过程避免剧烈晃荡。保证所有采集标本均在采集后2h内检测完成。
1.3 仪器及试剂
设备选用日本的SysmexXE-803i五分群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体检者进行血常规指标的检测, 试剂、稀释液及清洗剂均采用原装配套试剂, 操作过程使用的真空试管生产自湖北金杏公司, 均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测试。该设备由本检验科室固定人员定期保养, 监测。血液标本采集均有同一检验人员进行操作, 观察两组查体者的各个血常规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 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上述80例查体者均由不同采血法采取血标本2次, 比较两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计数, 经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计数方面,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白细胞计数方面, 观察组查体者的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静脉采血法的精准性更高,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血液检查的基础, 当体检者血液各种组成成分发生异样时, 体检者通过血常规可直接反映出自身的病理变化, 血常规检查是测定血细胞的具体数量、血细胞形态变化、分布情况的首要检查项目。该检查项目在临床检验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是体检者进行全身检查时的必查项, 临床上也越来越多地依靠实验诊断来进行诊断, 所得结果为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临床诊断通过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液检查是最直接、最常见的方法, 具有快速、准确、特异高等优点。不同的采血方式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有没有影响, 一直是临床医生研究的话题。检验数值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的判断, 因此, 人们更加关注血液采集的精准性。如何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则是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检验医生在给予血常规检查时, 采用不同方法采集的标本对结果有差异性。临床常见的标本采集部位可分为:毛细血管采血、静脉采血及动脉采血。在临床应用中, 操作过程使用毛细血管采血和静脉采血, 对于末梢采血作为使用最长, 最为普遍的方法, 备受幼儿、接受肿瘤、白血病等化疗治疗的查体者青睐。在临床应用上, 接受肿瘤、白血病等化疗治疗的查体者的采血方式仍然推荐末梢血采集法, 这样可有效避免查体者在化疗期间, 因需密切监测指标, 此过程产生的多次、反复抽血, 减少为此给查体者带来的难以忍受感。末梢采血检查者经耳垂或指尖取血, 虽然痛苦轻、操作简单, 但循环不如静脉好, 且因温度影响和采血情况影响, 对照组采血法加速血小板聚集, 导致数值存在一定差异性, 临床误诊概率大。因而, 对照组采血法受到外界人为因素的影响, 不能代表体内循环的血液, 容易造成一暂性的假性结果, 不能有效反应患者的疾病。并且, 温度也会对采血值造成一定影响, 当外界气温炎热的夏季时, 对照组采血法最好处于温度较恒定的状态下进行血标本采集, 在天气严寒的冬季, 嘱体检者尽量将基础体温稳定在一定界值内在进行抽血, 避免给检验结果带来影响;近年来, 伴随各种设备的不断进步, 血液自动分析仪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需血量较大, 严重影响了末梢血在现代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根据人们研究表明, 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所检测的结果均比末梢血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静脉血采集的患者在抽血时部位一般选肘静脉, 血液流通快, 受环境影响较小, 抽血时容易抽, 末梢采血一般取自耳垂血和指血, 采集部位比较特殊, 由于末梢血液循环较差, 血量少, 出血不畅, 因此, 两种不同采集方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末梢血的循环量也显著低于静脉血的循环。对于相同的存放条件下, 对照组采血法很快发生溶血的情况。且易造成组织渗入, 使整个标本的浓度不够导致检测结果受到影响。观察组采血法肘部取血这种方法相对与耳垂血和指血更能真实反映全身循环血液的真实情况, 概率较高, 该手段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参考。观察组采血法使得检查结果更接近真实水平。根据众多原因分析如下:静脉血直接来源于静脉, 该检查项目采取的血标本中不存在组织液, 血液成分与体内循环的血液相吻合, 受外界干扰小, 且采集量较大, 恩能够反复测定, 具有较高的客重复性。两种比对末梢血易受外界环境、个人情绪波动干扰, 若局部血液循环欠佳, 采血量不充足可造成较多组织液进入采血样, 且采血量小, 不可重复测定。近年,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广泛应用, 为医院检验科进行快速血液分析提供基础, 上述设备可直接对全血进行检验分析, 分析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计数等多个项目, 提高了检验效率和准确率。据本文研究显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计数方面,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白细胞计数方面, 观察组查体者的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静脉采血法的精准性更高,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数据证实, 不同的采血方式对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的结果有一定差异性, 静脉采血方式较末梢血采血真空静脉采血方法有助于延长血液分析仪的使用寿命, 误差小。因此, 在检验操作中, 以静脉血采集检验为最佳监测方法, 静脉血慢慢取代手指尖采取末梢血的方法, 是有重要意义的。综上所述, 采用静脉血检验的检查结果精准性显著高于末梢血采集法, 在检验结果上更为稳定可靠, 具有结果更加准确、误差概率低, 外界干扰小等优点, 是首选的血常规检验采血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干扰。方法:将我单位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查体者80例分别采血两次, 一次设为观察组给予静脉采血法检验, 一次设为对照组给予末梢血进行检验, 比较两种检测结果的精准性。结果:观察组查体者的检验结果精准性更高,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采用静脉血检验的检查结果精准性显著高于末梢血采集法, 值得推广。
关键词:采血方法,血常规,结果
参考文献
[1]常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中显微镜复检标准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9) :80-82
焊接质量检验方法 篇9
一、焊前检查
焊接前的准备工作主要从人员的配置,机械装置,焊接材料,焊接方法,焊接环境,焊接过程的检验这六个方面进行控制。
(1)焊工资格审查
人员的配置主要从焊工资格检查这方面进行控制。主要检查焊工资格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所具有的焊接资格证书工种是否与实际从事的工种相适应。
(2)焊接设备检查
焊接设备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焊接设备的型号,电源极性是否与焊接工艺相吻合,焊接过程中所用到的焊炬,电缆,气管,以及其他焊接辅助设备,安全防护设备等是否准备齐全。
(3)原材料检查
焊接材料的质量对焊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焊接材料的检查主要包括对焊接母材,焊条,焊剂,保护气体,电极等进行质量控制。检查这些原材料是否与合格证和国家标准相符合,检查期包装是否有损坏,质量是否过期等。
(4)焊接方法检查
常用的焊接方法有电弧焊,(其中电弧焊包括焊条电弧焊,埋弧焊,钨极气体保护焊等),电阻焊,钎焊等。焊接方法是直接影响焊接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焊接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是保证焊接质量的重要手段。
(5)焊接环境检查
焊接环境对焊接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小视,焊接场所可能会遭遇环境温度,湿度,风雨等不利因素。检查是否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出现下列情况必须停止焊接作业:采用电弧焊焊接工件时,风速≥8m/s;气体保护焊焊接时风速不大于2m/s;相对湿度不超过90%;采用低氢焊条电弧焊时风速不大于5m/s;下雨或下雪。
(6)焊接过程检查
为了保证焊接能够正确按照焊接工艺指导书的焊接参数进行焊接,经常需要增加焊接过程的质量检查程序。焊接过程质量检查通常由专职或兼职质量检验员进行,从焊接准备工作开始,对人员配备,焊接设备,焊接材料,焊接环境,焊接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检查、监控。
二、焊接过程中检查
(1)焊接缺陷
尤其是采用多层焊焊接时,检查每层焊缝间是否存在裂纹,气孔,夹渣等缺陷,是否及时处理缺陷。
(2)焊接工艺
焊接过程是否严格按照焊接工艺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包括对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规范、焊接变形及温度控制等方面进行检查。
(3)焊接设备
在焊接过程中,焊接设备必须运行正常,例如焊接过程中的冷却装置,送丝机构等。
三、焊后质量检查
(1)外观检查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对焊缝表面咬边、夹渣、气孔、裂纹等检查,这些缺陷采用肉眼或低倍放大镜就可以观察。2、尺寸缺陷检查,例如焊缝余高、焊瘤、凹陷、错口等,需采用焊接检验尺进行测量。3、焊件变形量检查。
(2)致密性试验检查
常用的致密性试验检验方法有液体盛装试漏、气密性实验、氨气试验、煤油试漏、氦气试验、真空箱试验。1、液体盛装试漏试验主要用于检查非承压容器、管道、设备。2、气密性试验原理是:在密闭容器内,利用远低于容器工作压力的压缩空气,在焊缝外侧涂上肥皂水,当通入压缩空气时,由于容器内外存在压力差,肥皂水处会有气泡出现。
(3)强度试验检查
强度试验检查分为液压强度试验和气压强度试验两种,其中液压强度试验常以水为介质进行,对试验压力也有一定的要求,通常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25~1.5倍。
四、无损检测
常用的射线无损检测方法有:
1、射線探伤检验方法。射线探伤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射线源发出的射线穿透焊缝,在胶片上感光,焊缝的缺陷的影像便显示出来。
2、超声波探伤检验方法。超声波探伤与射线探伤相比较,具有一定优势,例如,灵敏度高、成本低、周期短、效率高等,最主要对人体无伤害。但是超声波探伤检验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显示缺线不够直观,对探伤人员的技术和经验要求比较高。
3、渗透探伤检验方法。渗透探伤法的主要检验原理是借助颜料或荧光粉渗透液涂敷在被检焊缝表面,使其渗透到开口缺陷中,清理掉多余渗透液,干燥后施加显色剂,从而观察缺陷痕迹。
4、磁性探伤检验方法。磁性探伤检验方法和渗透探伤检验方法都是焊件表面质量检验方法的一种,主要用于检查表面及附近表面缺陷。以上所述的外观检查、致密性检查、无损探伤检查都属于对焊接构件非破坏性检验,其中焊接检验包括破坏性和非破坏性检验两种方式。针对于破坏性检验又可以划分为力学性能检验、化学分析及实验、金相检验、焊接性检验和其他检验等几种方式。本文主要针对非破坏性试验做了一些简单介绍。
不同检验方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血站195例无偿献血志愿者资料, 将其中确诊为梅毒的85例患者设为研究组, 其余110例非梅毒患者设为对照组。研究组男女比例48∶37, 年龄 (28~48) 岁, 平均 (36.26±5.16) 岁, 体质量 (40~65) kg, 平均 (54.13±3.16) kg;对照组男女比例62∶48, 年龄 (28~50) 岁, 平均 (38.13±4.98) 岁, 体质量 (41~64) kg, 平均 (55.36±3.98) kg;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P>0.05) 。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ELISA、TRUST和螺旋体明胶颗粒检测。所有受检者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血检验, 将血样置于4℃环境中保存待检, 然后将血液采用4000 r/min离心处理5 min后分离血清。瑞士帝肯公司提供的RSP全自动加样仪, 瑞士汉密尔顿公司的FAME24/20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上海医用分析仪器厂提供的75-2型微量搅拌器。ELISA检测, 试剂由厦门新创试剂公司提供;TRUST检测, 试剂由上海荣盛有限公司提供, 均严格根据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操作。本研究所用检验试剂均属于有效试用期内, 均通过相关卫生部位检验标准, 为合格产品。两组检测结果均参照螺旋体明胶颗粒检验 (该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公司提供) 所得结果作为参照。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 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t行组间比较;百分比 (%) 表示计数资料, χ2行组间比较, 当P<0.05时,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对比:
ELISA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TRUST (P<0.05) , 见表1。
注:TRUST与ELISA比较, aP<0.05
2.2 ELISA与TRUST检测研究组梅毒患者分期情况:
参照金标准-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结果, ELISA检测研究组梅毒患者分期情况显著优于TRUST (P<0.05) , 见表2。
注:TRUST与ELISA比较, aP<0.05
3 讨论
梅毒是一种有螺旋体感染引发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血液和性接触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其具有高度致病性和传染性的特点[3]。人是梅毒螺旋体的唯一宿主, 梅毒可以侵犯人体各种组织器官, 患者病程长, 临床表现各异, 对于该类患者而言需要尽早诊断和治疗, 因为梅毒患者不仅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且影响患者伴侣生活质量, 危害人类健康, 加之近年来国内流动人口增加, 社会性行为观念的改变以及血制品使用量增多等, 导致梅毒发病率持续上升[4]。据相关研究验证, 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检测敏感度超过90%, 并且特异度可达到95%以上[5,6]。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85例梅毒患者和110例非梅毒志愿者分别进行2种不同方式检测, 将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作为确证, 结果显示:ELISA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TRUST, 表明在梅毒血清学检验中ELISA方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考虑可能是ELISA检测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检测领域, 其实伴随螺旋体基因工程抗原研制而建立的一种血清学检测方法, 主要采用微孔反应板, 在微孔板上包被梅毒螺旋体抗原, 通过将基因重组表达, 检测时采用双抗原夹心法, 从而可显著提高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7]。另外, ELISA检测试剂成本较低, 因此更适用于批量血液标本检验中, 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而TRUST技术属于一种非特异性梅毒检测方式, 其主要是从牛心中提取磷脂、胆固醇及卵磷脂, 然后提取并检测患者血清反应素。TRUST检测虽然具有整体性价比高, 但是检测敏感度欠佳[8]。另外经大量临床研究表明TRUST对梅毒不同时期的检出率均较低, 且不同时期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9]。对比ELISA与TRUST检测研究组梅毒患者分期情况, 结果显示:ELISA检测研究组梅毒患者分期情况显著优于TRUST, 与于金涛[10]等临床研究报道相符合, 充分表明在梅毒血清学检验中采用ELISA法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可作为梅毒血清学检验首选方案。考虑可能是血清学检查是实验室诊断梅毒患者的主要依据, ELISA方法在梅毒特异性抗原中采用酶标记, 初筛抗体之后, 可对其进行深入性筛选, 具有良好特异性, 另外其检测方法具有自动化、标准化以及大批量同时检测等应用优势。而TRUST检测容易收到类风湿关节炎、肝炎、病毒性感染基疾病, 梅毒滴度不足, 血清固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不同时期梅毒患者的检测存在假阴性, 效果欠佳。关于梅毒患者后续治疗情况,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予以补充。
综上所述, ELISA检测技术应用于梅毒血清学检验中具有重要意义, 是一项有效检测技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梅毒血清学检验中不同方法检定的结果。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血站195例无偿献血志愿者资料, 分为两组, 其中85例梅毒患者设为研究组, 其余110例非梅毒者设为对照组, 两组均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TRUST) 检测, 结果参照金标准-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评估两种检测技术在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ELISA检测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TRUST (P<0.05) ;ELISA检测研究组梅毒患者分期情况显著优于TRUST (P<0.05) 。结论 ELISA法在梅毒血清学检验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梅毒,血清学,检验,ELISA,TRUST
参考文献
[1]王建利, 王静利, 刘昌汉, 等.梅毒血清学检验中不同方法检定的结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15, 16 (19) :2227-2228.
[2]吴美妹, 吕火烊.4种方法联合检测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 26 (13) :2151-2153.
[3]周守容, 邓安彦, 陈华平, 等.4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6) :1967-1969.
[4]于静波, 王玉红, 赵汐渟, 等.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 16 (20) :3026-3027.
[5]罗米.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1) :2694-2695.
[6]荣仕成.3种梅毒血清学检验结果的准确率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5, 23 (3) :155-156.
[7]陈彬, 徐克, 林小敏, 等.81946例住院患者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3, 31 (8) :147-149.
[8]张晓红, 张倩, 周学红, 等.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在临床筛查试验中的应用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4, 25 (10) :458-459.
[9]韩雪, 李红, 曹守勤.3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6 (10) :1135-1137.
【不同检验方法】推荐阅读:
不同血液检验指标07-10
5、食品检验与实验室资质认定=不同之处05-26
不同方法06-07
不同麻醉方法05-25
不同提取方法06-25
内镜:不同方法07-07
不同缝合方法09-11
不同干燥方法10-23
不同清洗方法12-31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管教方法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