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法

2024-05-25

不同麻醉方法(精选10篇)

不同麻醉方法 篇1

近年来小儿患者手术日渐增多, 小儿患者属于特殊群体, 其体质及解剖生理因素相对于成人有较大差别, 对手术的安全要求度也越来越高, 在麻醉的应用方面应根据各种手术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麻醉方法。现对我院2012年1-6月收治的198例患儿在针对麻醉方法的选择、进行麻醉前的必要准备、以及麻醉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8例患儿中, 男102例, 女96例, 其中56例年龄不足1岁, 79例年龄为1~3岁, 3~6岁35例, 6~12岁28例。椎管内麻醉组48例;臂丛麻醉组38例;全麻组112例 (其中15例患儿采取插管麻醉, 97例采取氯氨酮分离麻醉) , 两组结果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为保证麻醉效果, 采取统一的要求, 术前6 h所有患儿禁止饮食。将阿托品0.02 mg/kg, 安定0.2 mg/kg, 在实施麻醉前30 min对患儿进行肌注。全麻组中氯胺酮分离麻醉用药:先常规肌注氯胺酮4~6 mg/kg, 患儿入睡后进手术室, 开放静脉, 术中维持用量为氯胺酮肌注2~3 mg/kg或静脉注射1 mg/kg[1]。术中吸氧, 注意保障呼吸道通畅;通常情况下硬膜外麻醉用药为1.33%利多卡因10 mg/kg。进行穿刺时选择合适的手术部位, 镇静药的应用可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术中密切注意患者循环、呼吸情况;临床应用中臂丛麻醉采用肌间沟法, 用药为1.5%利多卡因10 mg/kg, 患儿出现异感效果更好。围术期监测患儿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

2 结果

在所有麻醉方法中全麻组应用氯胺酮方法相对简便, 在临床应用中加强管理安全性有保证。椎管内麻醉术中肌松效果好, 术中加强对阻滞平面的控制非常重要。臂丛麻醉效果确切, 临床中适用于上肢手术范围。198例患儿除硬膜外麻醉有2例和臂丛麻醉有1例因镇痛不全于中途改用氯氨酮麻醉外, 其余病例均取得满良好的果。

3 讨论

3.1 麻醉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的访视和检查, 可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 使患儿在进行麻醉时得到良好的配合, 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和紧张不安的情绪[2]。术前根据不同的用药环境合理采用用药方案, 通常情况下对于0岁~1岁婴儿可只单独用阿托品即可, 对于1岁以上的加用镇静药, 规定病儿禁食水的时间至少为6 h。

3.2 问题及对策

本组97例氯胺酮分离麻醉中, 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使用氯胺酮, 在实施麻醉中均无不良反应, 对患儿均采用肌注给药方式, 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好的儿童, 实施静脉给药时, 应保持合适的给药速度。对腹部手术常规加用咪唑安定0.03 mg/kg静注, 氯胺酮与咪唑安定联合用药, 相互间对抗了其不良反应, 从而减少了多次追加给药的麻烦, 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在临床应用中咪唑安定具有起效快以及半衰期短和刺激性小等诸多优点[3]。

小儿椎管麻醉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常规情况下对5岁以上小儿下腹及下肢手术, 通常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方法。本组病例在实施麻醉过程中4例患者血压下降, 6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恶心呕吐, 其麻醉平面均超过胸4, 对麻醉平面进行调节, 患者采取头低平卧位或用麻黄素后, 不良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臂丛阻滞麻醉广泛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中。本组38例臂丛阻滞, 其平均年龄都在6岁以上, 麻醉效果满意, 术中病儿无不良反应。

3.3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本组198例麻醉中, 其中采取氯胺酮分离麻醉的97例, 采取臂丛麻醉的患儿38例, 椎管内麻醉48例。在临床应用中氯胺酮分离麻醉起效快, 针对体表镇痛效果非常好, 同时对循环系统具有良好的交感兴奋作用。氯胺酮分离麻醉对呼吸系统影响轻微,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由氯胺酮药性可知, 氯胺酮对脑血管具有明显扩张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也有一定的亲和力, 对颅脑外伤患者、脑水肿以及脑血管疾病患者麻醉时, 应禁用氯胺酮[4]。

综上所述, 由于氯胺酮分离麻醉方法操作简便, 不良影响相对较小, 在用药过程中准确把握剂量, 采取合适的给药途径以及合理的注药速度, 同时麻醉中加强管理, 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在临床麻醉中小儿患者属于特殊群体, 应重视在麻醉方法的选择, 根据各种手术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钱福元.小儿麻醉211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师, 2008, (27) :106, 110.

[2]万惠芬.浅谈心理学在麻醉科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6, (4) :16.

[3]王艳.不同剂量咪唑安定的镇静和遗忘作用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6) :48.

[4]王红伟, 任爱红.氯胺酮临床作用的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27) :3.

不同麻醉方法 篇2

[关键词] 异丙酚; 芬太尼; 利多卡因; 麻醉; 镇痛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78-02

Analgesic Effects of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 on Induced Abortion

MA Kailei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Guilin Municipal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Guilin 541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icacy of two kinds of analgesia in induced abortion. MethodsWe divided 100 cases of painless artificial abortion randomly into:propofol + fentany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group(Group A,50 cases) and 2% lidocaine local infiltration anesthesia group(Group B,50 patients),Operation lasting time,anesthesia score,analgesic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anesthesia success rate of Group A(50 cases,100%)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B(43 cases,86.0%)(χ2=3.99,P<0.05); The bleeding amount of Group A [15-30ml:5 cases(10.0%),>30mL:1 case(2.0%)]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B[12 cases(24.0%),6cases(12.0%)](χ2=3.97,χ2=3.89,P<0.05); There were 48 cases with obvious efficiency of cervical relaxation degree(96.0%)in Group A and 42 cases with the obvious efficiency(84.0%)in Group B ,with the efficiency of Group A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B(χ2=3.94,P<0.05). One case of artificial abortion syndrome of Group A(2.0%) and 6 cases of artificial abortion syndrome of Group B(12.0%)showed fewer cases of syndrome in the former compared with the latter(χ2=4.25,P<0.05). ConclusionPropofol + fentany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should be chosen for painless artificial abortion,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Key words]Propofol; Fentanyl; Idocaine; Anesthesia; Analgesia

人工流产术(以下简称人流)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早已被世人广泛接受。早期妊娠人流术在无麻醉镇痛情况下进行,孕妇不仅紧张、痛苦,还要面临着迷走神经反射性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威胁。由此可见,采取有效镇痛措施减免孕妇人流痛苦及防止人流综合征已显得极为必要,我院对100例早孕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分别施以无痛人流术,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科门诊自2005年8月~2007年2月对100例妇科门诊早孕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实施无痛人流术。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异丙酚+芬太尼混合静脉麻醉(50例);B组:2%利多卡因宫颈局部浸润麻醉(50例)。年龄19~45岁,平均25.80岁,孕周5~10周,平均5.75周。术中出血量4.0~25.0mL,平均术中出血量6.89mL,体质量:47~80kg,平均体质量55.2kg。其中瘢痕子宫8例,死胎2例,带环妊娠(环低)10例,药流术服后刮宫8例。

1.2 治疗方法

A组:术前禁食水4~6h。术中首先开通静脉通道,多功能循环监护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脉搏、中流量吸氧。常规消毒,将外阴术区皮肤铺巾后,即开始静脉推注异丙酚和芬太尼混合液,大多数年龄<55岁的年轻患者1次性缓慢(1~2min)推注(2.0~2.5)mg/kg,总量为100~150mg,给药速度为4mL/10s,超过该年龄需要量将减少。待孕妇意识消失后(睫毛反射消失)即行人流术,术中以(4~12)mg/(kg·h)的速度范围缓慢静脉推注。其中45例(90.0%)一次性用药人流即结束,麻醉效果满意。5例术中因疼痛刺激患者肌体扭动,暂停操作,并以0.5mg/kg药剂追加约2~4mL(20~40mg),待患者安静后继续人流术,可达到满意效果。B组:常规消毒外阴后,于宫颈3°、6°、9°、12°处用5号针刺入深约1.0cm,回抽无血后,分别注入2%利多卡因2.0~2.5mL,2~3min后即可开始手术。

1.3 效果判定[1,2]

(1)疼痛标准: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4级。0级:无痛,始终保持安静、合作;Ⅰ级:轻微疼痛,略显痛苦表情,能合作;Ⅱ级:中度疼痛,痛苦表情,难忍受,欠合作;Ⅲ级:重度疼痛,明显痛苦表情,不合作。(2)宫颈松弛程度的确定:以子宫颈扩张器进入宫颈口无阻力为标准。显效:直接用≥6.5号子宫颈扩张器能顺利通过宫口;有效:直接用5.5号子宫颈扩张器能顺利通过宫口;无效:仍需≤5号子宫颈扩张器依次扩张宫颈。(3)人流综合征:根据术中或术毕时出现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头昏、胸闷、大汗淋漓、严重者出现昏厥、抽搐等症状,大多数停止手术后逐渐恢复。(4)麻醉效果评分:优,病人安静,无痛苦,肌松好,不需静脉辅助药;良,病人无痛,肌松尚好,但有牵拉反应,需静脉辅助药;差(失败),麻醉无效,需改为其他麻醉。人工流产综合征反应情况:根据术中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脉搏变慢、血压下降为标准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麻醉评分及并发症等比较

A组麻醉成功率50例(100%)高于B组43例(86.0%)(χ2=3.99,P<0.05)。见表1。

2.2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

A组术中出血量[15~30mL:5例(10.0%)]低于B组[12例(24.0%)](χ2=3.97,P<0.05);A组术中出血量[>30mL:1例(2.0%)]低于B组[6例(12.0%)](χ2=3.89,P<0.05)。见表2。

2.3 宫颈松弛程度的比较

A组宫颈松弛程度显效48例(96.0%)明显高于B组42例(84.0%)(χ2=3.94,P<0.05);有效2例(4.0%);A组有效2例(4.0%)低于B组8例(16.0%)(χ2=4.01,P<0.05)。

2.4 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情况

人工流产综合征A组1例(2.0%),低于B组6例(12.0%)(χ2=4.25,P<0.05)。

3 讨论

人工流产术若在无麻醉下进行,患者非常痛苦,手术质量难以保证。采用局部麻醉因宫颈局部刺激很易引起人流综合征的发生。静脉麻醉作用迅速、镇痛效果好、术中无感觉,且无疼痛记忆、宫颈松弛佳、扩宫顺利、缩短手术时间[3]。子宫是一内有空腔的肌性器官。子宫的神经来自盆丛发出的子宫阴道丛,属自主神经。盆丛位于髋韧带底部的子宫颈旁。由于该神经丛为自主神经,因此子宫内膜、子宫肌层的疾病如流产、黏膜下肌瘤脱出时及子宫内膜的炎性反应会引起子宫收缩产生痉挛性疼痛。而人工流产时疼痛是由牵拉及扩张宫颈管引起。异丙酚是烷基酚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静脉推注后迅速分布于全身,40s内可产生睡眠状态,具有起效快、效果准确、恢复速度、平稳等优点,还可以抑制迷走神经反射[5],避免了人流综合征的发生,对宫颈有松弛作用,对阴道流血无影响[4]。异丙酚镇痛作用较差,故我院在静脉麻醉中加入芬太尼与其协同麻醉,可达到满意的阵痛效果。但异丙酚对呼吸循环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发生一过性呼吸暂停,需专职麻醉科医师监护,在加强呼吸循环系统监测等措施,备有氧气及控制呼吸装备的条件下是比较安全和理想的方法。利多卡因为酰胺类药物,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因此用其局部浸润麻醉,术中出血较少。利多卡因能有效松弛宫颈,减少受术者的机械刺激和疼痛[6]。本文A组麻醉成功率50例(100%)高于B组43例(86.0%);A组出血量[15~30mL:5(10.0%)、>30mL:1例(2.0%)]低于B组[12例(24.0%)、6例(12.0%)];A组宫颈松弛程度显效48例(96.0%)明显高于B组42例(84.0%)(χ2=3.94,P<0.05);人工流产综合征A组1例(2.0%),低于B组6例(12.0%)(χ2=4.25,P<0.0.5)。本文结果表明,异丙酚+芬太尼混合静脉麻醉较利多卡因宫颈局部浸润麻醉效果好、副作用少、镇痛效果确切、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低、操作简单、见效快,对人工流产患者的镇痛有较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明萃.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行人工流产术临床观察[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2(1):119-120.

[2] 陈桂瑜. 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200例分析[J]. 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0):637-638.

[3] 麻敏芳,金梅生,唐金芝,等. 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在人工流产中的疗效观察[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2):109-110.

[4] 罗红. 异丙酚静脉麻醉实施人工流产300例分析[J]. 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13(4):245-246.

[5] 洪伟,周丽. 不同麻醉下人工流产术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07, 2(32):48-49.

[6] 高恩付,黄月红. 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在人流术中疗效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7):1058-1059.

不同麻醉方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手术60例治疗患者。研究组患者30例, 平均年龄 (32.5±4.2) 岁;男性17例, 女性13例;胃或十二指肠穿孔4例, 急性胆囊炎或化脓性胆囊炎8例, 阑尾炎5例, 急性肠扭转或肠穿孔2例,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坏死4例, 腹股沟疝7例。对照组患者30例, 平均年龄 (31.4±3.8) 岁;男性16例, 女性14例;胃或十二指肠穿孔2例, 急性胆囊炎或化脓性胆囊炎6例, 阑尾炎8例, 急性肠扭转或肠穿孔3例,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坏死4例, 腹股沟疝7例, 乳腺肿瘤3例。患者符合以下标准: (1) ASAI分级在II级以下; (2) 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柱畸形、外伤或结核、休克、败血症、靠近穿刺部位皮肤感染等腰麻及硬膜外麻醉禁忌证。 (3) 糖尿病、心脏病患者生命体征控制在达标范围。 (4) 患者均符合腰-硬联合麻醉及PCEA适应证, 考虑患者具体情况以及医院选择麻醉方式。

1.2 麻醉方法

手术当日禁食, 肠道手术术前灌肠。均开放静脉通道, 观测各项生命体征。选择L2~3椎体间隙穿刺。对照组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腰麻穿刺针, 回抽见脑脊液回流, 缓慢注入0.75%布比卡因1.0~1.2mL, 迅速硬膜外置管。术后给以哌替啶肌内注射止痛。研究组先进行硬膜外麻醉步骤, 待麻醉起效后开始手术, 术中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术毕以0.2%罗哌卡因50mL和浓度为20μg/mL的芬太尼50mL注入PCA泵, 连接硬膜外导管, 由患者自行根据疼痛程度控制主要量。术后24h内观察并记录麻醉并发症。

1.3 术后疼痛评价标准

轻度疼痛:疼痛较轻, 可以下床轻微活动, 不影响正常活动和睡眠;中度疼痛:疼痛较为剧烈且持续, 翻身或坐起需要护理人员帮助, 正常活动和睡眠受影响, 局部药物治疗后可稍缓解;重度疼痛:疼痛剧烈, 被动体位, 不能活动身体, 睡眠严重受影响, 局部药物治疗后人不能缓解;并发症:出现昏厥、短时间意识丧失的等剧烈疼痛症状。理想镇痛率为 (轻度疼痛例数+中度疼痛例数) /该组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 (产品与服务的统计学解决方案) 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处理。以来表示数据, 以t检验应用于计量资料, 以χ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 采用q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将P<0.05作为其差异标准。

2 结果

2.1 麻醉效能

见表1, 对照组起效时间、镇痛时间、麻醉效能均优于研究组, 但镇痛时间及麻醉效能统一参数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意义 (P>0.05) 。

2.2 镇痛效果

见表2, 研究组患者术后理想镇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2.3 对照组术中呼吸抑制2例, 术后恶心呕吐2例、头痛3例、尿潴留2例, 研究组术中无1例呼吸抑制, 术后恶心呕吐1例, 尿潴留1例。

对照组平均麻醉费用 (1153.45±148.67) 元, 研究组 (1746.85±155.79) 元。

3 讨论

3.1 麻醉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外患者科手术成功概率以及预后。一般手术可选用硬膜外麻醉和腰麻, 但硬膜外麻醉组发生阻滞不全概率高, 受到麻醉平面、针头方向、个人因素影响较大, 同时术后镇痛效果较差[1]。而蛛网膜下腔麻醉存在术后低血压、休克发生率高的缺陷, 且腰麻单次注药量受限, 可能出现麻醉时间满足不了手术的状况[2]。腰硬联合麻醉起效较快, 镇痛、肌松、抗牵拉反应优于硬膜外麻醉, 故临床上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更具优越性, 既可以适当减少腰麻药物用量, 有效防止全脊髓麻醉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不影响手术时间。但此种患者腰硬联合麻醉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较多, 麻醉体位选择较为严格, 麻醉全过程中必须控制患者头高脚低位, 控制麻醉药物的流向以及麻醉平面, 对于麻醉人员和患者要求较高。腰麻完成后必须密切注意患者组织平面, 防止高位胸椎麻醉影响呼吸。术中必须晶胶液体维持, 防止血容量急速变化。

3.2 本文采用硬膜外麻醉联合自控镇痛 (PCEA) 与腰硬联合麻醉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腰-硬联合麻醉起效时间明显优于PCEA, 但二者在麻醉效能上无明显差异。然而PCEA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联合麻醉。PCEA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控制的精确麻醉, 医师通过微量泵向体内注射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 控制精确。术后患者根据疼痛程度自行控制麻醉药量。本文选用罗哌卡因和芬太尼作为术后镇痛药物。芬太尼镇痛效果较强, 主要减少由脊髓向高级神经中枢向心性冲动的传导, 抑制如P物质、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释放[3]。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对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 低浓度时可以使感觉运动阻滞分离。二者联合使用旨在减少芬太尼, 降低其毒性, 同时达到最大镇痛效果[4]。故本文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 且术中无1例呼吸抑制, 更有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降低死亡率。本文还对两种手术方法费用进行统计, PCEA较高, 但术后回访表明多数采用PCEA患者可以接受费用差异。

3.3 综上所述, PCEA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减少患者行动或换药时不便, 但不适用于手术复杂或依从性较差不能自主控制麻药剂量的老人和儿童。腰硬联合麻醉对麻醉药量、体位要求较高, 术后并发症较多, 疼痛控制较差, 但费用较低。故在排除禁忌证的情况下, 对于自控性较强或对于术后生活质量较高的患者可首选PCEA。

摘要:目的 比较腰-硬联合麻醉及硬膜外麻醉联合自控镇痛 (PCEA) 在外科手术患者治疗中的选择以及效果。方法 选取并回顾性研究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外科进行手术60例治疗患者麻醉方法, 其中采用PCEA患者30例为研究组,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麻醉、镇痛效果以及麻醉费用。结果 对照组起效时间、镇痛时间、麻醉效能均优于研究组, 但镇痛时间及麻醉效能统一参数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术后理想镇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排除禁忌证的情况下, 对于自控性较强或对于术后生活质量较高的患者可首选PCEA。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PCEA,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97-398.

[2]蔡铁良, 高鹏, 唐丽, 等.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下肢手术的效果比较[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 33 (4) :444-446.

[3]吴新民, 叶铁虎, 岳云, 等.国产注射用瑞芬太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23 (4) :245-258.

不同麻醉方法 篇4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腰-硬联合麻醉;全身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36-01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人口老年化,更多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已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麻醉的方式及其效果将直接影响手术能否顺利实施和患者的预后,因此要求麻醉方式能达到起效迅速、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较佳的术后镇痛。我院对20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为93.0%,比对照组的6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7.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更佳,与全身麻醉比较,其麻醉效果更好,其他镇痛药物应用更少,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低。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腰-硬联合麻醉;全身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36-01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人口老年化,更多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已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麻醉的方式及其效果将直接影响手术能否顺利实施和患者的预后,因此要求麻醉方式能达到起效迅速、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较佳的术后镇痛。我院对20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为93.0%,比对照组的6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7.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更佳,与全身麻醉比较,其麻醉效果更好,其他镇痛药物应用更少,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低。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腰-硬联合麻醉;全身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36-01

不同麻醉方法 篇5

关键词:腹部手术,腹腔镜,麻醉方案,不良反应

随着微创理念和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普遍,表现出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的优点,获得患者好评。但在实际手术操作中,建立人工气腹会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考虑到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不同,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对比了两种麻醉方式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腹腔镜手术患者10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对这些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在对照组中,男28例(56.0%),女22例(44.0%);年龄20~76岁,平均(48.5±2.3)岁;疾病类型:胆囊炎12例,胆结石8例,肠梗阻6例,子宫肌瘤10例,异位妊娠4例,其他10例。在试验组中,男24例(48.0%),女26例(52.0%);年龄19~78岁,平均(47.8±3.1)岁;疾病类型:胆囊炎10例,胆结石6例,肠梗阻7例,子宫肌瘤12例,异位妊娠7例,其他8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有针对性地比较。

纳入和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依据《外科学》[1],患者年龄18~80岁,经术前影像学检查和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满足手术和麻醉指征;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且自愿参与。②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麻醉方法: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吸氧支持,监测生命体征指标变化。麻醉方式如下:①对照组:行静吸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诱导选用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剂量分别为0.1 mg/kg、3μg/kg、0.1 mg/kg、1 mg/kg。然后气管插管,和麻醉机相连接。麻醉维持阶段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吸入异氟醚,并间断性应用维库溴铵,剂量按照0.05 mg/kg计算。②试验组:行硬膜外阻滞+静吸全身麻醉,患者穿刺点选择在L9~10间隙,向头侧置管3 cm备用,输注3 m L利多卡因(浓度2%),无脊麻征象后再输注4~6 m L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混合液,确定麻醉平面后按照对照组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阶段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利多卡因、吸入异氟醚。两组患者在术毕前30 min停止使用肌松药,术毕前15 min停止使用麻醉药。

观察指标:①观察患者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前者判定标准如下:优:呼吸循环稳定,肌松效果满意,没有应激反应或牵拉痛;良:呼吸循环基本稳定,肌松效果欠佳,存在轻微应激反应或牵拉痛;差:呼吸循环强烈波动,肌松效果差,存在严重的牵拉痛。后者主要包括恶心、呕吐、体动等,做好相关记录。②观察麻醉期间的心率(HR)、血压(MAP)指标变化,其中T0为麻醉前,T1为麻醉后,T2为建立气腹后,T3为术毕。③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

结果

麻醉优良率和不良反应比较:试验组、对照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100%、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低于对照组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麻醉期间心率、血压指标比较:T1、T2、T3时刻两组的心率、血压明显变化,其中试验组T2、T3时刻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麻醉苏醒时间比较:试验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目前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方案包括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等,麻醉要求患者具有稳定的呼吸循环,减轻术中操作带来的应激反应,保证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处于合理的范围内,促使手术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为患者的恢复和预后提供有利条件。

全身麻醉最大的缺点是在气管插管、拔管时患者的血压、血糖容易升高,会诱发脑血管意外事件,部分患者因个人敏感性会出现呼吸和意识恢复慢、脱机困难等现象。连续硬膜外麻醉能够满足手术要求,具有起效快、恢复快的特点,但麻醉平面大、对患者造成的刺激明显,患者术中容易出现低血压、躁动、阻滞不全等情况,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提高,患者不易接受。相比之下,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身麻醉兼具两种麻醉方案的优点,一方面能够获得满意的镇痛和肌松效果,有利于手术操作;另一方面减少了对患者造成的刺激,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100%、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在建立气腹后、术毕的心率和血压指标更为稳定,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为8.1 min、12.7 min、17.0 min,不良反应发生率仅8%,低于对照组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计薇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

综上所述,针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身麻醉效果更佳,表现为呼吸循环稳定、苏醒快、不良反应少,推荐优先选用。

注:和T0相比,#P<0.05;和对照组相比,@P<0.05。

参考文献

[1]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2):1387-1388.

不同麻醉方法 篇6

关键词: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阑尾切除术

阑尾切除术难度较低, 是基层医院普外科最常见的手术。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是影响手术操作及患者愈后的重要因素, 目前临床常用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两种麻醉方式。为对比两种方式在阑尾切除术中的疗效, 我院对2010年7月-2011年12月行阑尾切除术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1年12月间行阑尾切除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8例, 女52例;年龄为15~68岁, 平均48.5岁。所有患者入院后行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者65例, 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者42例, 化脓性阑尾炎13例。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局部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各6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局部麻醉组采用1%利多卡因溶液沿麦式切口作皮内及皮下注射, 形成长10cm, 宽约5cm的浸润带, 然后垂直注入腹壁肌层, 呈扇面注射以麻醉肌层神经, 同时向髂棘方向注射以麻醉髂腹沟神经, 最后调整针刺方向刺向腹膜麻醉筋膜及腹膜层, 然后朝脐方向扇形注射麻醉肋间、肋下神经[1]。硬膜外麻醉组选择T11-T12或T12-L1间隙作为穿刺点, 穿刺成功后先注入2%利多卡因5mL, 无不良反应后追加10mL。麻醉成功后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阑尾切除术, 切除阑尾后残端结扎荷包包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并发症、手术并发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麻醉效果分为:①优:术中患者无疼痛, 肌松效果较好;②良:术中患者感觉轻微疼痛, 有轻度牵拉反应, 但患者能耐受;③差:术中患者疼痛, 肌张力大, 需追加麻醉及镇痛药物方可使手术顺利进行[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比较

局部麻醉组的优良率为68.3%, 硬膜外麻醉组的优良率为81.7%,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具体见表1。

[n (%) ]

2.2 其他观察指标比较

局部麻醉组在麻醉并发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硬膜外麻醉组, 两者比较P<0.05, 局部麻醉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硬膜外麻醉组, 但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n (%) ]

3讨论

硬膜外麻醉因其可控性好已成为阑尾切除术中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 其麻醉效果优良率达81.7%, 明显优于局部麻醉的麻醉效果 (68.3%) 。传统认为硬膜外麻醉对循环系统干扰较小, 但由于硬膜外麻醉阻滞诱导时间较长, 因此麻醉失败率和阻滞不全发生率仍然较高[3]。另外, 硬膜外麻醉的麻醉平面较低, 手术过程中易产生恶心、呕吐等反应, 影响手术进行。且硬膜外麻醉容易出现术后腰痛等麻醉并发症, 术后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延长了住院时间。

局部麻醉在阑尾炎切除术中的应用日益减少, 但因局部麻醉操作简单, 无需专职麻醉医师即可完成操作, 因此在基层医院仍得到广泛应用。局部麻醉对重要器官的功能影响较小, 无需麻醉诱导及特别的监护[4], 且几乎没有麻醉后并发症, 患者多在术后即可下床活动, 促使了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缩短了住院时间, 节省了医疗费用, 非常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应用。对于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不能耐受其他麻醉方式者也较适合采用局部麻醉。但局部麻醉的麻醉效果较差, 时效较短, 操作过程中患者易出现牵拉反应, 不利于手术进行, 因此对化脓性阑尾炎及阑尾炎穿孔等较复杂的手术不宜使用。同时局部麻醉的麻醉药物使用量较大, 出现毒性反应的风险相对较大, 因此肥胖患者应慎重使用。

总之, 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各有其优缺点, 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麻醉方式, 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兆军, 郭驰波, 邵利, 等.局麻行阑尾切除术500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02, 30 (5) :59-61.

[2]景永军, 韩顺昌.局部麻醉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320例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7, 16 (3) :185.

[3]黄泽汉, 韦忠良, 韦克.阑尾切除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与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7) :2167-2210.

不同麻醉方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年龄20岁~53岁,平均年龄(33.2±12.7)岁;病史2 d~10年;体重45~74 kg,平均(49.2±9.6)kg.手术种类:异位妊娠17例(28.3%),卵巢囊肿14例(23.3%),盆腔粘连12例(20.0%),不孕症10例(16.7%),子宫全切术7例(11.7%)。患者ASAⅠ~Ⅱ级,呼吸系统以及肝、肾功能正常,均无硬膜外麻醉或全麻禁忌证。将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在年龄、病史、体重、ASA分级、手术方式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禁食8 h,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 mg.进入手术室后,患者开放静脉通道,持续心电监护。全麻组:患者取头低臀高截石位,给予丙泊酚2 mg/kg、芬太尼2~4μg/kg、维库溴铵0.08~0.10 mg/kg、咪唑安定0.10~0.15 mg/kg进行麻醉诱导,成功后插入气管导管接麻醉机,控制呼吸潮气量为8~10 m L/kg,呼吸频率为12~15次/min.术中吸入1.0%~2.0%的安氟醚,持续输注丙泊酚2.0~4.0 g/(kg·h),保持患者术中镇静状态,必要时酌情间断追加芬太尼及阿曲库铵维持麻醉平稳。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患者左侧卧位下取L2~3或L3~4穿刺,穿刺成功后拔除腰麻针在硬膜外腔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注入试验量2%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后,注入首量2%利多卡因10~12 mL,置患者仰卧位。术中维持药用1.6%利多卡因与0.15%布比卡因的混合液。静脉单次使用丙泊酚20 mg后,持续静脉泵注1~2.5 mg/(kg·h),术中用密闭面罩吸氧4 L/min.2组均于手术结束前10 min停用丙泊酚。

1.3 监测指标

2组均使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电图。记录麻醉前、气腹后20 min、放气后20 min时的各项参数以及手术结束后拔管时间、术中疼痛知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者麻醉前、气腹后以及放气后MAP、HR、SpO2等呼吸功能、循环功能监测及麻醉情况比较见表1、表2.

注:与麻醉前比较,2组气腹后20 min、放气后20 min的MAP、HR、SpO2均P>0.05.

3 讨论

妇科腹腔镜融合妇科手术和内镜技术于一体,除晚期癌症外,绝大多数通过开腹可以实施的手术都能在腹腔镜下实现,手术具有微创、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1]。腹腔镜手术过程需要使用CO2形成气腹,气腹使腹腔内压升高,膈肌上升,胸腔容积缩小,导致肺功能残气量减少,潮气量下降,呼吸动力学发生改变。CO2经腹膜及腹腔器官的吸收入血液,使PaCO2升高,可能导致呼吸性酸中毒;同时,CO2能够兴奋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减少,影响循环功能。CO2还会刺激膈肌,部分患者有肩背放射性疼痛症状。气腹后,CO2对机体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的影响也对手术麻醉方式有间接的影响[3,4]。

气管内插管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使用较广泛,由于使用机械呼吸能够保证良好的通气,也可以通过控制膈肌运动促进CO2的排出,术中SpO2下降和酸血症的情况比较少。但是全麻和镇痛药不能完全抑制气管插管、CO2气腹以及手术刺激导致的机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机体内环境的改变仍然会影响循环和呼吸功能,术中疼痛知晓往往高于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且全麻存在设备要求较高,医疗费用高,患者苏醒较慢等问题[5]。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患者苏醒快,静脉滴注丙泊酚可减弱气腹对腹膜的刺激、头低位以及膈肌抬升等引起的不适,减少硬膜外阻滞局麻药的用量,有效地控制手术刺激引发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但该麻醉方式由于没有气管内插管,可能导致呼吸抑制[6]。本研究中,2组患者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进行手术,发现气腹后20 min和放气后20 min MAP、HR、SpO2等与麻醉前比较变化并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丙泊酚用量是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的2倍以上,拔管时间也明显长于后者,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疼痛知晓率差异不大(P>0.05)。

综上所述,全麻和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均能很好地满足手术的要求,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有丙泊酚用量少、患者拔管时间短等优势。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考虑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方式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60例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和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观察比较2组麻醉情况。结果 2组气腹后20 m in和放气后20 min MAP、HR、SpO2等与麻醉前比较变化并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和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均能很好地满足手术的要求,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有丙泊酚用量少、患者拔管时间短等优势。

关键词:妇科,腹腔镜,麻醉,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Sotelo R,Astigueta JC,Carmona O,et al.Laparo-endoscopic single site(LESS)[J].Actas Urol Esp,2009,33(2):172.

[2]佘守章.微创手术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6.

[3]黄玲,黄冰,潘灵辉,等.妇科腹腔镜手术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和对策[J].微创医学,2008,3(5):497.

[4]汤蕴琦,张萍,陈琦.妇科腹腔镜CO 2气腹及体位对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06,8(1):32.

[5]彭伯祥,高兴营.全麻下腹腔镜妇科手术气腹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5,11(2):113.

不同麻醉方法 篇8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肌内注射方法有3种, 其中, 常规肌内注射法在我国广泛应用[2,3], Z径路肌内注射法 (Z-track method) 在英、法等欧洲国家较常用, 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 (air-bubble method) 则流行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洲国家[1]。3种肌内注射法的注射过程基本相似,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注射前的部分准备工作, 研究者认为Z-track可阻止药液外溢, 减少局部不良反应[4]。笔者于2007年9月~2008年9月对Z-track肌内注射法和我国的常规肌内注射法在氯胺酮肌注麻醉中的使用进行了比较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9月~2008年9月入住我院小儿外科且需手术治疗的患儿100例。其中, 男68例, 女32例, 年龄3~6岁。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肌内注射方法

按照文献选择臀大肌外上象限为注射部位[2,5]。Z-track肌内注射法如图1所示。与常规肌内注射法的注射过程相比,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注射前以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朝同一方向侧移 (皮肤侧移1~2 cm) , 绷紧固定局部皮肤, 维持到拔针后, 迅速松开左手, 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复原, 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 故称之为Z-track肌内注射法[4], 见图2。

1.2.2 注射后的观察指标

注射部位药液外溢的判定标准:拔针后5 min内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记录需要重复注药才能进行下一步医疗操作的病例数。

1.2.3 统计学方法

本组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 对两种肌注法所致局部药液外溢发生率的比较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无论是Z-track肌内注射法还是常规肌内注射法都可能发生注射后药液外溢, 但采用Z-track肌内注射法的发生率少于常规肌内注射法。接受Z-track肌内注射法给药的50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了药液外溢, 发生率为10%, 2例患儿需重复注药;而接受常规肌内注射法给药的患儿则有30例发生了药液外溢, 发生率为60%, 23例患儿需重复注药。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与Z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 在氯胺酮肌注麻醉中Z-track肌内注射法较常规肌内注射法可以明显降低药液外渗及重复注药发生率。常规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用拇指和食指绷紧固定局部皮肤, 注射后留下垂直针道, 容易发生药液外溢。Z-track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先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朝同一方向侧移并绷紧固定皮肤, 注射后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复位, 可阻止药液外溢。

氯胺酮是一种具有组织刺激性的药物, 氯胺酮肌注时往往引起患儿痛苦不适而哭闹, 进一步有可能造成患儿长久而深远的精神创伤。如何将患儿的精神损伤降到最低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研究任务。根据Gautam[6]报道经鼻给予5 mg/kg氯胺酮, 将氯胺酮100 mg/2 ml+3 ml生理盐水配制成20 mg/ml溶液, 装入回收滴鼻液瓶中, 1滴约为1 mg, 由家长代为分别滴入患儿左右两侧鼻孔, 如体重偏大者, 可不稀释直接滴注。给药后25 min与父母分离, 35 min时可进行静脉穿刺等有创医疗活动, 从而减少患儿的不适及精神创伤。但是该种麻醉方法费时较长, 不适合目前快节奏的手术周转。笔者在具体工作中肌注氯胺酮时要求父母在场协助, 从而减少了患儿的恐惧孤独感;注射前, 根据患儿特点, 夸奖其聪明、美丽、勇敢等, 激发患儿自尊心和荣誉感, 增强自信心, 以减轻患儿的紧张和恐惧;注射中, 通过言语及时鼓励和表扬, 不断强化其自尊心, 分散注意力, 提高对疼痛的承受力;注射后, 及时安抚及表扬肯定;氯胺酮药液中加入少许利多卡因;肌注氯胺酮时采用旋转针头及提拉推药注射的办法[7]以减少局部刺激, 以上这些办法均能减少对患儿的精神刺激, 从而减少其精神损伤, 但是药物外渗导致需要重复注射才能进行下一步医疗操作往往加重了患儿的精神创伤,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Z-track肌内注射法能有效地减少药物外渗的可能性, 从而缩短了患儿进入麻醉状态的时间, 减轻了患儿的精神创伤, 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Mac Gabhann L.A comparison of two depot injection techniques[J].Nurs-ing Standard, 1998, 12 (37) :39-41.

[2]殷磊.护理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18-223.

[3]湖南医科大学.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M].3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37-138.

[4]Wynaden D, Landsborough I, Chapman R, et al.Establishing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administration of intra muscular injections in the adult: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ontemp Nurse, 2005, 20 (2) :267-277.

[5]Donaldson C, Green J.Using the ventrogluteal site for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J].Nurs Times, 2005, 101 (16) :36-38.

[6]Gautam SN, Bhatta S, Sangraula D, et al.Intranasal Midazolam vs ke-tamine as premedication in paediatric surgical Procedure for child sepa-ration and induction[J].Nepal Med Coll J, 2007, 9 (3) :179-181.

不同麻醉方法 篇9

【关键词】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老年;下肢手术;慢性支气管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68-01

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多合并有慢性疾病。特别是老年吸烟患者,多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时咳嗽咳痰且其分泌物增多。合并慢性肺疾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由于全身麻醉药物作用及插管时的强烈刺激,易使肺部受激惹,引起肺部炎症发作及支气管痉挛,造成通气障碍,引起通气/血流比失衡而导致低氧血症,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腰硬联合麻醉,只要局麻药物的浓度及容量控制好,麻醉平面不过高,对肺部的影响很轻微甚至忽略不计,大大提高了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安全。因此,术前评估及麻醉方式的选择也很重要。

1临床资料

1.1病例简介患者,男,75岁,55kg,右股骨头坏死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史。心电图提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彩超:EF58%,诊断左室收缩功能降低。血常规、生化、凝血四项正常。有吸烟史,慢性支气管炎史。自诉身体康健,平时偶有咳嗽咳痰。术前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呼吸音尚清。

1.2第一次麻醉过程患者入室,常规生命体征监测。拟在全麻下行右髋关节全髋置换术。全麻诱导:咪达唑仑2mg、芬太尼0.2mg、维库溴铵7mg、依托咪酯15mg、丙泊酚50mg静脉顺序诱导,置入7#单腔气管导管,插管顺利。听诊双肺有痰鸣音及支气管痉挛音,给予激素甲强龙,加深麻醉,吸痰。改为机控,气道压高,35-45mmhg,给予氨茶碱静滴,患者肺部情况改善不明显,此时已麻醉1.5小时,决定暂停手术。自主呼吸恢复后,麻醉机处于手控狀态,患者自主吸氧,可见呼吸囊潮气量小。在脉氧饱和度98%时,突然发现ETCO2升到180mmHg,还在继续升高,患者心率也突然升到160次/分,考虑是CO2蓄积所致,立即手控快速给氧,ETCO2下降,心电图也逐渐恢复正常,观察后决定带管入ICU,呼吸机治疗。

患者在第一次麻醉后,入ICU呼吸机治疗,脱机后拔管,稳定后,返回病房。给予雾化吸入,患者深部痰液逐渐可以咳出。稳定后,择期手术。

1.3第二次麻醉过程距第一次麻醉8天后,患者再次入手术室,常规生命体征监测。拟在腰硬联合阻滞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左侧卧位,与L2-3间隙穿刺,穿刺顺利,腰麻给予0.5%布比卡因2.0ml,硬膜外置管。手术体位左侧卧位,患者平面T10,面罩吸氧给予镇静药,患者入睡,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约2小时,术毕患者清醒,无其他不适,安返病房。

2讨论

2.1老年患者实施手术麻醉时,合并症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掌握患者的基本生理变化及合并症的适当处理对围手术期麻醉管理非常重要。估计麻醉和手术的危险因素,评价机体的各重要系统和器官的储备和应急能力,特别是术前呼吸功能的鉴定结果,对患者异常情况予以纠正,使其在最佳生理状态下实施手术,是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环节[1]

2.2老年患者,不管实施区域麻醉还是全身麻醉,年老都不是禁忌。与全麻相比,区域麻醉不需要通气设备,只要麻醉平面不累及肋间肌,可以保持患者的自主呼吸以及肺功能水平。

2.3大多数证据表明区域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手术效果影响差别甚微,但是,区域麻醉可以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这个推测是周围血管的扩张和下肢静脉血流正常得来的[2]。不过对于老年患者全身情况差,心肺功能受损并存症复杂,普遍还是采取全身麻醉。因此个体情况应针对其个体具体分析,扬长避短,最终得出适合其个体的最佳方案[3]。

2.4对于老年患者的麻醉,需要有丰富经验的麻醉医师实施,有针对性的选择麻醉方式。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能及时的发现问题,遇到问题能及时的对症处理,对老年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因为老年患者,各个脏器的衰老,特别有各种合并症者,储备和应急能力下降,长时间的循环不稳定,可以引起致死的心律失常、心衰,进而引起各脏器功能衰竭。

参考文献

[1]刘俊杰.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829-857.

[2]邓小明曾因明译.米勒麻醉学[M]第7版第5卷.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2286.

[3]文生豪,程翔.腰硬联合麻醉和静脉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部手术的临床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0).

不同麻醉方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0例均为在我院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男194例,女86例;年龄65~84岁,平均70.4岁;体质量45~80kg,ASAⅠ~Ⅲ;手术包括普外科、胸外科、骨科等;术前意识正常,排除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史、酒精中毒、长期使用大量镇静药、抑郁药物、不配合、不识字、无文化者、神经系统异常、药物依赖、明显心血管和肝肾功能受损疾病者;按照随机原则,设观察组140例和对照组14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注:与麻醉前比较*P<0.05;#与观察组比较

1.2 治疗及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开放外周静脉,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前30min均口服安定5mg、肌注阿托品0.5mg或东莨菪碱0.3mg。对照组患者采用全麻:以咪唑安定0.05mg/kg、乙醚酯0.2~0.3mg/kg、芬太尼3~4μg/kg、维库溴铵0.1mg/kg,根据麻醉深度调整吸入麻醉药浓度,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观察组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选用L2~3的脊柱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共蛛网膜下腔注射比重0.5%布比卡因7mg,硬膜外腔根据需要追加0.2 5%布比卡因,硬膜外腔根据需要追加0.25%布比卡因,常规面罩给氧,术中均不用静脉镇静镇痛药。手术结束时常规给予新斯的明0.02~0.04mg/k g,阿托品0.0 1~0.0 2 m g/k g拮抗,氟吗西呢0.0 3~0.0 6 m l/kg拮抗。

1.3 观察指标

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ES)测试方法,由专业心理医师测试,总分为30分,≤23分为认知功能缺陷,下降2分以上为认知功能下降。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者麻醉后,术后1、3、6、24h 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麻醉前,对照组的MMSE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老年病人手术后常出现的人格、社交能力及认知能力和技巧的变化称为POCD,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的改变及记忆受损。不仅影响患者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而且增加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认为术后认知障碍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它的确切病因现在仍不清楚,其潜在原因和危险因素包括心肺转流(CPB)、全麻药、低氧血症、高脂血症、低CO2血症和低血压等。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全身麻醉药物、不同麻醉方法都可能和POCD发生有关,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减轻老年人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成了麻醉科医师共同研究的热点。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复合国际诊断用检查亦将其组合在内。这项检查侧重于评估时间、地点、计算力及语言记忆复述,图形描画功能等,来定量地评价老年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变化。本研究显示,2组患者手术后3h、6h、1d、3d各组MMSE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提示麻醉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手术后3、6、24h观察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不同的麻醉方式和药物对于老年人POCD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本研究发现全身麻醉患者MMSE评分和POC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椎管内麻醉,这可能与全麻组患者术后全麻药的残留密切相关,残留的麻醉药能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以及活性改变,长时间的全麻药物残留势必会影响老年人POCD的发生。我们提倡在可能的条件下,对老年患者以椎管内麻醉代替单纯全麻为好,不但可减少全麻药的用量、有助于患者术后迅速苏醒外,还应可以降低POCD的发生率。同时麻醉医师要提高对麻醉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加强术前心理支持及术后随访,做好纠正贫血、控制血糖等术前准备,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如何减少及避免麻醉手术后引起的精神功能障碍造成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对于老年手术患者应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代谢迅速的药物,对于POCD的发生机制及它与麻醉间的关系还需我们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Petersen RC,Doody R,KurzA,et al.Current concepts in mild cogni tive impairment[J].Arch Neurol,2001,58:1985~1992.

[2]姚立农,张宏.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22:172~201.

上一篇:供应商物料管理下一篇:全面提高大学英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