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物料管理

2024-05-25

供应商物料管理(共9篇)

供应商物料管理 篇1

现代国有煤炭企业政务办公信息化, 提高了办公效率, 改变落后的办公制度, 这为行政办公市场化运作, 绩效考核价值成本管理, 更为透明, 为保证他的一贯性, 长期性, 企业必须从上到下全面执行这种管理理念。通过MRPII模式改造后勤供应系统现代煤炭企业达到了, 后勤供应系统与销售、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技术与人力管理达到协调一致, 内部高效运作的完整系统。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 使各部门之间关系更加密切, 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基层仓库即是使用单位物料存放点, 又是交货验收点, 建构一套后勤供应到使用, 直到物料永久使用或消失的闭环经营性管理制度。通过物流供应做到线到线的物料供应, 以达到降低运输费及管理费用, 增加煤炭企业净利润的目的, 这是应对当前煤炭企困境行至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信息化工程推进物料需求计划的整合

(一) 煤炭企业信息工程内部平台的建设, 为生产物料需求计划整合提供了快速反应条件。

各生产工区按材料属性、类别、用途、根据生产建设需要时间, 添制物料需求计划表格。通过信息、平台传至后勤部门供应系统, 后勤供应系统根据物料需求计划信息, 采集、整理、分类、汇总、审核、报至财务、技术、经营部门, 根据各部门信息回馈得出最终物料采购清单及库存供应清单。

(二) 编制采购计划, 供应商竞价竞标。

采购计划是根据适当基层库存, 形成最终释放给供应商的物料供应信息。因此它必须规范、严谨, 特别是要达到生产建设需求, 数字准确依国标或行标要有准确说明, 不能给供应商质量、数量改变的余地。这就是要求统一标准、统一报文、名称准确。根据以上信息评估三个以上供应商进行竞价投标, 竞价是手段, 符合标的是目的这个原则不能变, 供应商中标后及时供应采购物料。

二、物联网应用降低物料供应成本

(一) 物联网技术已趋于成熟, 应用于企业供应链管理, 离不开现代物流技术的支持这三者之间是协调一体的关系。

通过物料空间实体移动, 完成整个由于生产及建设物料需求, 形成以现代物流链为主导的闭环式管理。控制好物流动脉系统, 是实现物料效益高低的关键。社会物流资源提供给企业的有偿服务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定物流规划, 管理好这个节点, 对整个物流的效益至关重要, 最终导致企业净利润的多少。物联网是基于社会物流资源由于市场需求形成的专业化信息联合网络开发利用好这项社会资源为企业更好, 的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 目前我国铁路货运空载率为45%左右, 公路空载率更是高达55%以上, 实行配送制度是切实可行的。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物联网技术, 实行整车配送、空载配送。以实现降低物流运输费用的问题。

(二) 由于物联网的应用, 基层仓库实行责权管理成为必须改造的管理模式。

供应商提供所供应货物, 通过物联网式内部EDI信息送达到指定地点, 第一由使用单位进入初验入库。第二使用人通过使用进入复验, 并对物料形成质量反馈信息。第三依据反馈信息进行付款或退货, 并把供应商信息记录档案。第四物料永久使用或消失分别管理。常态管理与动态管理, 有回收复用价值的要纳入动态周转管理。

三、基层仓库经营性管理规划

(一) 生产及建设期离不开物料供应, 由于供应到使用有一定的间隔时间, 这段时间物料必须存放, 这就自然形成生产单位自备仓库, 合理规划使用, 基层仓库对降低生产成本, 完成整个物流链管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由于国有煤矿由计划经向市场经济转化, 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仓库经营的重要性。这导致物料验收不规范, 物料需求报表不统一, 这给实行现代化供应物流增加了不便, 导致物流不畅, 管理费用增加, 物料供应与采购不符, 给企业浪费了资源。这就需要合理规划基层仓库的运行, 规范物料供应资源使用, 同这也给企业进行全面预算成本管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 基层仓库实行VMT管理即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物料供应实行了信息化管理, 把基层仓库实行供应商线到线的管理具备了成熟条件。随着市场需求变买方市场主导市场向纵深发展。由以上两个条件决定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可行性, 实施必要性, 科学管理降低煤矿企业物料管理费用的技术要求。基层仓库的VMT管理淡化了企业物流供应部门仓库功能, 可以不再设立物料中转仓库。

VMI管理库存是现代物流供应链未梢节点, 应用现代技术管控这个节点, 充分发挥物料使用价值, 促进煤炭企业物料管控模式的改造升级是关键性技术之一。基于生产及建设期物料需求, 把基层仓库可分为供应商阶段性供或即时供应制。根据工程计划预算列出物料需求清单, 按时间分成阶段性供应, 阶段性供应是按生产需求, 以时间为节点, 集中性供应基层仓库, 它的优点是生产供应有保障, 缺点是增加供应商资金占用, 工地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即时供应避免了这些缺点, 基层仓库有一定的库存, 保障生产, 当有物料需求时, 通过内部信息平台, 把需求上传至供应管理部门, 由供应管理部门, 生成采购计划表格, 然后上传至财务、经营、及决策层最后通知供应团队采购供应至基层仓库。通过以上可以得出基层仓库在物流供应链中式第一个基准点, 它只对物料的质量及数量进行初检, 通过使用人进行复检。第二个基准点是供应物流管理部门负责, 物料的集中采购, 统一直达配送。第三个基准点是回收复用的物料, 进行回收入库检验。这样形成以生产及建设物料需求为导向的物流供应链规划, 物料管理形成闭环式运动系统。基层仓库的管理对物料质量数量尤为重要, 在一定程度节约了企业资金占用率。不再由于生产需求, 产生多头采购, 物料质量数量管控问题。

四、实施措施

煤炭企业物流供应链应用, 体现的效能越来越明显, 对基层仓库现代化经营改造势在必行。笔者经过实践及基层调研制定实施措施如下:第一供应商选择1, 综合评估2, 档案管理3, 质量跟踪4, 淘汰机制。第二直达配送1, 空车配送2, 多家联合配送3, 整车配送。第三物料物权交割制1, 使用履约制2, 质保物权交割制3, 物料使用培训制。第四物料回收复用制1, 回收评估2, 就进调配制3, 动态管理制。第五工地物料合理规划存放:1, 安全性2, 节能性3, 申缩性4, 少搬运性5, 便利性。

通过以上措施实施, 加强了生产工区物料需求与供应商的协调、管理问题。应物流部门对物流的采购至基层仓库都在可控范围内。物料基层仓库实行物权交割制管理, 这也同时对供应商的制约, 形成以物料在闭环式管控内运动, 为企业降低管理费用, 增加煤矿企业净利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煤炭企业面对当前严峻市场形势, 要实行全面规范提升企业竞争力。就要实行全面成本管理, 应用现代科学工具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基层仓库改造, 应用供应商管理库存, 形成以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合作机制, 对提高煤炭企业整体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摘要:随着物流供应链管理思想逐步深入, 煤炭企业也相应地调整了后勤供应经营模式, 效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 还没有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价值。改造基层仓库管理模式, 加快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 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及建设煤矿物流费用居高不下方法之一。原有仓库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企业发展需要, 束缚了扁平化管理材料及设备的发展, 制约了应用现代信息化推进企业横向一体化管理的进程, 影响了财务部门, 资金调配物料成本的分析。以基层仓库为切入点, 物料供应实行线到线供应, 避免中间环节增加管理成本, 使用交割转移物权管理, 发挥物料更高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仓库,供应,信息,物流,实施措施

供应商物料管理 篇2

为规范船舶配件物料供应流程,加强对船舶物料备件的管理,保障船舶安全航行,节约成本,特制定本规定。

一、责任人员:分管领导负责、分管机务管理人员、船舶部门领导操办。

二、供应原则:船舶按月申报计划、公司统一采购供船。

三、购送流程:

1.船舶申报:各船驾驶部、轮机部负责人在每月25日至30日作出下月度申领计划,集中向公司申请,填报物料、配件申领表(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规定的格式)报公司机务管理人员审核。

2.公司审核:机务管理人员依据船舶上报的备件、物料申领表合理核定船舶所须的各备件、物料的品种及数量并报分管领导复核。

3.集中采购:机务管理人员根据确定的各船配件、物料种类和数量联系2—3个公司供应网络内的供应商,明确采购价格及各项费用,报公司分管领导审核,确定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组织采购,保存好各项原始票据和合同。4.及时供船:采购完毕,及时在方便的港口供船,并取得船舶部门长的签收单。

四、审批核销:供应完毕后机务管理人员及时记录供应登记台帐,建立采购档案,按财务规定填写报销凭证(附船舶配件或物料申领单、询价记录、发票及签收单)报分管领导审核,呈送总经理审批同意后交财务部门报销(或挂账)。

五、特别事项:

1.临时采购:因设备突发故障原因急需临时采购配件、物料,时,由船上直接机务管理人员报告,在分管领导审核同意后,联系采购,及时送船,其他程序参照上面的采购流程执行。对于相关表格、报表未及时填写的,事后须及时补齐。

2.船舶自购:因特殊原因需船舶自行购买的配件和物料。由船上向机务管理人员申请,机务管理人员填写《船舶配件物料自购单》定出资金限额,报分管领导同意后方可通知船舶自行购买;800元以上的配件和物料原则上船舶不得自行购买。

3.单个配件金额达5000元及以上的,采购前须报总经理审批。

4.未按本规定程序办理或缺乏相关单据的,审核时不得批准,由擅自购买人自担。

六、船舶计划修理中的配件和物料采购,参照按本规定办理。

供应商物料管理 篇3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物料清单,风险对策

0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制造企业引入了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 用以优化供应链,减少投入市场的时间和成本[1]。这样一个精益敏捷的系统在风险发生时可以减少成本。但是由于供应链的结构复杂,所处环境的多样性,供应链中也存在很多风险[2]。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震断了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全球产业链,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多家大型汽车生产商和IT企业出现元件供应不足,一些厂商更被迫停产,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暴露出全球供应链的潜在风险[3]。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引入了供应链风险管理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SCRM)。学者们一直从不同角度对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例如风险的识别和讨论建模,各种类型的风险评估,规划与控制,降低风险的对策等[4]。然而这些研究的前提是对供应链的结构已知。实际上,除了一级供应商,许多公司并不熟悉他们的供应链网络。因此,考虑供应链风险管理,首先要在没有识别供应链网络的情况下寻找方法来评估供应链的潜在风险。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物料清单的供应链风险管理。

1基于物料清单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概念

由于制造商很难识别出完整的供应链结构,但他们又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由于各种各样的风险事件造成的供应链中断。因此,针对供应链风险中的缺货风险,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物料清单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方法来解决供应链结构未知的问题。物料清单也称物料用量清单或产品结构,简称BOM (Bill of Material),是用数据格式来描述产品结构的文件[5]。一般按从原料到成品的实际加工过程,划分层次,建立上下层物料的从属关系和数量关系[6]。基于物料清单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前提是假设供应链结构未知,制造商们拥有完整的物料清单,对产品和生产零部件有足够的认识。由于物料的短缺会导致生产的终止,因此这种方法是根据降低物料的缺货风险来评估风险决策的成本和有效性的。假设对于很难设计或生产的零件,无法轻易替换供应商。并且在研究中,不评价风险发生概率事件,例如地震、台风、火灾等事件引起的损害,因为这些事件的评估取决于供应商识别。基于类似的原因,也不对物流风险进行研究。

在基于物料清单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方法中,可以用以下四个对策来降低零件短缺的风险:

M1—采购多样性:物料采购时使用多个供应商,以防风险事件发生。

M2—使用替换零件:在经过可靠性测试以及适当措施下,紧急情况下可使用替换零件。

M3—重新规划生产:风险事件发生后,重新部署规划生产设施和生产力以恢复生产。

M4—建立安全库存:使物料保持一个稳定的库存水平,以便缺货时使用。

以上四个对策,可以根据生产设备使用和时间要求来进行分类。在生产设备中,M1和M2使用替代生产设备,而M3和M4使用原来的生产设备。在对时间要求方面,M1和M4属于互补类生产,是在常规的基础上执行;而M2,M3属于替代类生产,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后才执行的。M1和M4虽然有数量和时间限制,但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保证必要物料的安全供应。相比之下,M2和M3加速恢复供应,但是无法避免风险事件发生后物料短缺。

2基于物料清单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决策模型

2.1模型框架

基于物料清单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决策模型由图1所示:

2.2评估物料短缺的影响模型

首先要对产品物料清单中,某一个物料的短缺对产品的影响设置优先级。因为缺少某一种物料就可能导致产品停产,因此产品停产和物料短缺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合并在一起了。

i—单位物料;j—单位产品;Ei—单位时间内物料i短缺的影响。可以用模型 (1) 表示物料短缺的影响:

Ei表示单位时间内物料i短缺的影响。Ei等于i的短缺对生产产品j的影响的总和。产品j停产的影响Sj,用销售损失的总和来评估。φ 是缺少物料i的一组产品,pj是产品j的销售价格,qj是单位时间内的销售数量,aj是产品的价值系数。aj取决于销售以外的赔偿损失,例如企业品牌的负面影响,市场份额下降,减少产品j的配件供应等。

2.3识别需要风险对策的生产活动

评价物料短缺的影响后,要识别在生产中哪些活动需要采取风险对策。首先列出在供应物料中通常所需的活动,然后选择出哪些活动需要采取风险对策,如表1所示。表1中“B”表明在风险事件发生前该活动要采取风险对策,“A”表示风险事件发生后该活动要采取风险对策。符号“-”表示活动是不需要风险对策或者已经在常规时间内采取对策。

2.4风险对策的成本和有效性评估

风险对策的成本和有效性的评价由成本、采取对策后减少的恢复时间、技术约束、工人能力、生产设备和知识产权等因素组成。首先给出各种变量说明。

对于物料i,风险决策成本k用Cik来计算,见模型 (2):

Q、M、N分别代表每天产量、风险事件发生时缺失物料的缺失持续时间 (天) 和平均发生风险事件的时间 (天)。ψi PBk, ψi EBk,ψi PAk,ψi EAk分别代表生产活动列表中将决策k应用到零件i上的活动集。第二个后缀P、E,表示活动是属于前期准备活动 (P) 还是生产活动 (E)。第三个后缀B、A,表明是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 (B) 或风险发生后 (A) 执行的活动。模型 (2) 中第一部分代表生产前准备活动的风险决策成本,在风险事件发生前需要支付。第二代表生产活动所需的风险决策成本。当采用M1、M4对策时,由于采用多方面采购和增加库存,成本也随着增加。第三个部分表示当风险事件发生后所需要的风险对策成本。由于风险事件是偶然事件,所以乘以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1/N。

对于使用决策之后的影响,M2和M3的影响用减少的恢复时间乘以单位时间销售损失来评价,在模型 (1) 中定义为Ei。 减少的恢复时间,是当风险事件发生时,所有活动都使用M2、M3的情况下,继续物料供应的时间差。当对策k应用于零件i时,恢复时间Tik,可以由模型 (3) 计算:

α 和 β 是表1中的活动集。α 是包括生产设备采购、人员招聘、原材料采购等相关的一组采购活动。而 β 是一组其他活动。m和n分别代表活动数量和活动组。模型 (3) 的第一部分表示采取风险策略后,可以同时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最大恢复时间。第二个部分代表其他按时间顺序执行的活动恢复时间。决策M1和M4的有效性可以根据物料短缺时,风险发生前应用M1或M4和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再运用CM1或CM4的恢复时间差来评估。

根据以上模型,在应对由于物料短缺引起的供应链风险时,对应产品的物料清单,首先选出物料短缺对生产产品影响较大的物料。其次分析哪些生产活动需要采取风险对策。最后对决策进行评估,在约束条件内,风险决策成本低,物料短缺恢复时间短的决策即为最优风险决策。

3案例应用

本节将基于物料清单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方法应用到手机制造中。一台手机的物料清单包括很多物料。根据模型 (1) 评估物料短缺的影响,选取了螺母 (a) 和轴承 (b) 这两个短缺影响较大的物料作为评估。决策的成本和时间数据是基于对制造商的访问以及模型 (2)、 (3) 计算得到的。计算结果在表2中展示。表2的最左边,选取了对结果相对重要的八个活动参数。时间参数转化为在此期间内产生的生产损失值,即恢复时间Tik乘以物料单位时间销售损失。表2中单位为万元。

表2中,对于螺母来说,采取M4的决策成本为10.5万元,最小值,因此为避免缺少螺母而造成的风险损失,应采取的最佳对策是在缺货发生前建立安全库存。对于轴承来说,采取M2的决策成本为90.5万元,为最小值,因此为避免缺少轴承而造成的风险损失,应采取的最佳对策是在缺货时使用替换零件。根据物料的不同特点,在面对供应链风险时选择不同的对策。该案例应用验证了基于物料清单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结论

供应商物料管理 篇4

以下以下属公司申请增加亲的客户资料来说明具体操作。

1、以下步骤为申请人完成

下属公司申请人员在“动态建模平台-基础数据-客户申请单”处申请增加新的客户资料,如下图所示:

在打开的界面点击新增,如下图所示:

在如下图所示界面中,目的组织统一选择“集团”,然后填写“客户编码”,“客户名称”和“客户基本分类”等信息后保存。

客户申请单保存完成后,点击菜单栏上的“提交”,如下图所示:

在菜单栏中点击“查看审批意见”可查看到审批流程信息。物料申请人到此步工作完毕。

2、以下步骤由审核人完成

以审批人的账号登陆NC系统,登陆后在系统界面右侧可看到下属公司提交到申请单信息,点击单据进行审批,如下图所示:

也可以在消息中心看到下属公司提交的单据,如下图:

审批人可直接对下属单位提出的申请单进行修改,如不需要修改直接点击“审批”即可。

审批完毕后,即可在“客户-集团”查看到新增加的客户资料,如下图所示:

根据各公司规定,看新增加的基础数据是否需要进行分配,如果需要分配,选中新增加的客户,点击菜单栏上的“分配”如下图所示:

分配完成后被分配的公司就能正常使用该客户正常做业务了。注:

供应商物料管理 篇5

关键词:采购人员,采购方,供应商,供应商评价,供应商伙伴,关系管理

1目前供应商关系维护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1.1在对待供应商的态度上, 没有做到足够的尊重。采购方将自己与供应商的关系看作“甲方”与“乙方”的关系, 因此在沟通时较多地站在甲方的角度与供应商对话, 从采购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一味地要求供应商响应采购方的要求。

1.2缺乏对双方业务情况的充分了解, 既没有对供应商在采购方的业务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也不知悉采购方在供应商方面的客户地位, 因此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供应商关系维护策略, 导致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难以维持良好的关系。

1.3在供应商的评价方面, 虽然采购方从主观上是希望做到公平公正地评价供应商, 但是仍有不少采购方在评价维度、评价手段、取数方法等方面还不是很科学, 导致评价结果有时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 也一定程度影响评价结果的应用, 使得采购方在供应商关系维护方面的难度更大。

1.4采购方与供应商无论在业务层面还是领导层面缺乏定期的沟通、交流、互访的机制, 没有搭建供应商关系维护的平台。

1.5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尚待提高, 由于采购人员不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而导致供应商关系出现危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供应商关系维护不当

供应商将采购方仅仅当作“客户”, 而不是长期合作的合作伙伴, 给物料供应工作带来非常明显的问题。

2.1供应商对采购方的订单不够重视。

2.2供应商方面订单跟踪不到位, 需要采购方的采购人员反复不断地跟催。

2.3供应商对物料货期答复不准确, 时常随意变更, 给采购方的生产安排带来很大的麻烦。

2.4供应商不能给与采购方很好的价格支持, 并且将原厂的涨价转移给采购方。

2.5供应商时常因为采购方的某些异常问题产生锁货行为, 如付款时间差问题等。

2.6供应商在质量问题的处理以及售后服务方面的响应不及时。

3维护良好的供应商关系, 采购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尊重供应商, 真正把供应商当作业务合作伙伴, 双方绝不仅仅是买卖关系。

3.2了解双方业务以及采购方在供应商方面的客户地位, 针对性地制定双方关系维护措施并有效实施。

3.3制定合理、科学的供应商考核、评价制度, 对供应商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并恰当运用考核结果。

3.4建立采购方与供应商的定期交流、互访机制, 搭建供应商关系维护平台, 如高层互访、业务回顾、技术交流、体育娱乐活动等。

3.5当供应商遇到实际困难时给与其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 如发慰问函、货款支付的倾斜等。

3.6采购方利用自身在某些领域的技术或管理优势给与供应商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帮扶, 在供应商能力提升的同时确保向采购方提供产品的质量, 达到双赢的效果。

4供应商良好关系的维护可以解决采购方在物料供应商保障工作中的许多问题

4.1供应商配合采购方提前或延迟交货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营销计划变更、紧急订单插单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情况下, 采购人员的职责就是根据营销计划的变化以及相应生产需求的变更, 与供应商进行沟通, 获得供应商的理解, 从而使得供应商根据采购方的要求提前或延迟供应物料。

4.2供应商接受采购方取消订单行为, 承担物料呆滞的风险

对于科研型的生产企业来说, 研发试制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物料改型问题, 或者是由于产品升级等原因导致物料更改。为了减少呆滞物料成本, 采购方时常会向供应商提出订单取消的要求。基于良好的供应商关系, 供应商一般会接受取消订单的要求, 全部或部分承担物料呆滞的风险。

4.3供应商主动提前备料, 风险自担

为了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供应商往往为了满足采购方的订单需求, 主动根据采购方提供的物料需求预测信息提前准备原材料或者规划产能, 为保障供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并自己承担可能的订单流失或者物料变更的风险。

4.4合理的最小采购量问题

对于多品种、小批量且物料需求种类较多的生产型企业, 恰当的最小采购量的意义非常重大, 对采购方采购成本的降低以及质量、仓储管控工作量减少有着很大的作用。把采购方当做合作伙伴的供应商一般能较好地理解采购方的要求, 尽可能在保留原厂最小包装的基础上减少最小采购量要求。

4.5停产器件的寻货

对于电子产品种类较多的生产企业来说, 由于电子元器件的生命周期与产成品生命周期不一致, 时常会遇到停产器件的问题, 其缺货直接导致一系列产品无法生产, 其风险等级和代价都是很大的。合作关系好的供应商会凭借其广泛的商业信息和供应渠道, 帮助我们找到货源, 解决停产器件的供应问题。

4.6增值服务

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良好关系也会使得供应商为采购方提供一些增值服务, 如:与采购方建立联合库存, 承担计划外的库存风险;在采购方周边设立办事处, 配备技术支持、销售、售后服务等人员, 及时响应采购方的需求;向采购方推荐性价比更高、可采购性更好的物料品牌及型号供选择;当采购方出现资金暂时紧张时给与充分的理解, 接受采购方的延期付款行为;在外部供应资源或本身资源紧张的情况下, 将产能和资源向采购方倾斜;利用供应商自身的技术优势无偿给采购方授课, 等等。

综上所述, 维护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对采购方来说可以缩短供应商的供应周期, 提高供应灵活性;降低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的库存水平, 降低管理费用、加快资金周转;提高原材料、零部件的质量;改善定单的处理过程, 提高材料需求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杨静.供应商关系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浙江大学, 2006.

[2]王文卫.供应商关系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供应商物料管理 篇6

现代企业活动中不仅涉及到资金流、物流,同时还有大量的信息流存在,信息代表着一种可持续的资源,如何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成套电气产品的特点是配件很少有自制件,除了电气柜为自制之外,大多数零件都从外部采购,采购件的成本占了产品总成本的70%~80%,是典型的装配产品。设计部门主要负责产品的设计,产品配件大多都从外部采购的特点使得设计人员对产品配件的清楚了解显得至关重要,如何从产品设计的源头就获取所需产品配件的价格和交货期等有效信息为产品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成为降低产品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缩短交货期、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办法。

1 供应商物料管理设计思想

某企业是典型的成套电气装配型企业,主要经营成套电器柜的设计和安装。企业的设计部门主要负责产品的设计,其根据订单或合同的技术协议进行产品配件的选型和设计。但设计部门同采购部门的协调及信息传递缺乏连贯性和准确性,存在着信息孤岛,使设计人员的很大一部分精力耗费在查找和统计、计算等非技术性事务上,企业已有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设计周期较长,进而影响到产品的交货。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设计部门与采购部门之间缺乏物料信息的沟通,即设计部门根据技术协议在对产品配件的选型上有时过于理想化,而忽略价格和市场因素,因此当采购部门根据设计部门提供的产品配置清单进行询价时,会出现有的产品配件交货期太长而影响整个产品的交货,导致设计部门必须根据采购部门提供的信息重新对产品的配件进行选型以赶上交货期;②由于设计部门不能及时了解到产品配件的价格,导致产品设计完成后,经采购部门询完价进行产品成本统计时发现成本过高,而不得不重新换用其他的价格比较合理的配件来替代;③根据技术协议完成产品设计时,客户经常需要企业提供产品配件厂家的信息,对产品配件的品质进行审核,因此设计部门在对配件选型时必须及时了解厂家产品的品质、信誉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减少重复设计率。

因此如何提高设计部门与采购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密切两者关系,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支持产品设计的供应商物料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设计人员及时提供最新的供应商物料的价格、供货期及厂家信誉等信息,减少部门间无谓的沟通,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在产品设计环节就开始考虑产品的成本、品质和交货期,进一步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准时交货率及提高一次设计的正确率。

2 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物料选择

支持产品设计的供应商物料管理主要指对物料和与物料对应的供应商信息的管理,由采购部门进行数据维护,主要包含供应商物料主文件和按物料反查供应商信息两个功能。

供应商物料主文件主要用于对供应商的基本联系信息和供应商所能提供的物料信息进行维护。由采购部门对供应商和物料信息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为设计人员快速查询物料的规格型号、协议价格和交货期等主要信息提供帮助。供应商物料主文件界面见图1。

3 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供应商选择

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地选择物料的供应商,以保证产品品质,提高客户满意度,按物料反查供应商信息就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对所选物料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包括不同供应商下此物料的价格和交货期以及各供应商的综合评价得分。按物料反查供应商信息功能界面见图2。

引入供应商综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设计人员对物料的厂家选择提供参考依据。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配件的选择时要考虑物料的价格、质量、采购的周期、厂商信誉度等一些信息,供应商综合评价就是根据以上原则建立的一个物料设计采购信息评价机制,对物料的价格、质量、采购周期、厂商信誉4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决定它是不是最佳设计选型对象,在评价的过程中还引入了附加影响因子机制来体现某些不确定影响因子对决策的影响。综合评价具体算法如下:

将4个影响因子分别用变量抽象描述为Xi,i=1,2,3,4,并定义评价函数为F:

undefined。 (1)

其中:wi为影响因子的权重;B为附加影响因子,B[0,0.3]。

哪一种物料的评价函数值最高,则被认为是最值得推荐的设计选用物料。

式(1)中,|Xi|≤1,要经过规范化处理,规范化处理的过程如下:

(1)X1:价格因子。设最高价格为Pmax,最低价格为Pmin,则归一化为:

X1=-(P-Pmin)/(Pmax-Pmin)。

其中:负号表示价格因素为负影响因素。

(2)X2:质量因子。类似X1,规范化处理后:

X2=(Q-Qmin)/(Qmax-Qmin)。

(3)X3:采购周期因子。规范化处理后:

X3=-(T-Tmin)/(Tmax-Tmin)。

(4)X4:厂商信誉因子。规范化处理后:

X4=(C-Cmin)/(Cmax-Cmin)。

wi由设计人员根据各因素对特定设计决策的相对影响力来自行设置,它遵从以下几个原则:①越重要的影响因子权重越大;②不做考虑的因子权重可以设置为0;undefined,体现各个影响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以便于对权重设置的把握。

4 结束语

支持产品设计的供应商物料管理密切了设计部门与采购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为设计人员合理快速地设计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提供了依据,提高了一次设计的正确率。该系统在某企业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公司内部资源的整合利用、协调的能力,优化了内部运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同时供应商物料管理也可为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单制定时物料的选择和供应商的选择提供有效的支持。

摘要:产品的成本、质量、交货期是成套电气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关键因素,而其又很大程度地受到产品设计阶段的影响。通过支持产品设计的供应商物料管理在设计部门的应用,可以使产品设计人员快速地获取物料信息,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有效地控制产品成本、质量,提高准时交货率。

关键词:产品设计,供应商物料管理,供应商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胥杏丽,宋豫川.装配定制型制造企业集群采购物流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10-11.

[2]李靓,许正蓉,赵亮.复杂产品设计方法的分类研究[J].机械设计,2008,25(3):1-3.

供应商物料管理 篇7

1 主数据基本概念

SAP R/3的数据通常分为主数据和事务相关数据 (又称业务对象) , 主数据是企业运营管理中相对比较稳定的, 存储在数据库中、形式固定而且需要经常访问的各应用模块的静态的数据[2]。SAP中的MM (Material Management) 模块包括物料、供应商等主数据;PP (Production Planning) 模块包括BOM、工作中心和工艺路线等主数据;PS (Project System) 模块包括WBS、网络、活动等主数据;SD (Sale Distribution) 模块包括客户、信用等主数据, FICO (Financial & Cost Control) 包括总账科目、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等主数据[2]。事务相关数据是随着业务的变化而不断变动的, 是系统各应用模块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及时生成的, 如PO-采购订单、PO-生产订单、SO-销售订单、DM-凭证等。

物料主数据作为物料管理的核心基础, 关系到企业各个部门的业务操作, 是各个部门保持正常运营的最基本的数据, 物料的准确性和规范程度将决定系统能否顺畅的运行, 是所有主数据中的重中之重, 在使用之前必须要去系统中创建, 这样系统才会认可它、自动处理它, 所谓“去报个到, 取个号”[3], 一般将具有同一基本属性的物料主数据集合起来并归纳为同一物料类型, 如产品、原材料、备件等;根据管理需求, 物料类型也可按组再细分, 比如产品为食用油, 可分为调和油、花生油等。

2 物料编码

物料编码是物料主数据的一部分, 把它单独进行阐述, 其重要性, 不言而喻。在SAP R/3系统中, 物料编码最大支持18位, 一般由字母和数字混合组成, 物料编码起着物料的标识与分类的两大作用。企业内部的物料必须统一规范, 统一编码, 物料编码如同人的身份证号, 一旦确定, 是不允许轻易改动的, 而集团公司各最终用户也将在这个集成的系统中对物料进行统一操作。SAP系统中, 编码既可以内部自动产生, 也可以外部给定, 两者的优缺点如表1所示。

基于物料的重要性, 在编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编码要具备唯一性。物料编码是SAP系统识别物料的唯一代码, 保证编码的唯一性, 是编码的根本原则, 尤其对于集团公司, 各个公司工厂都会使用同一种物料, 为了避免重复编码, 资源统一, 坚持只用同一个编码。对于同一个物料, 既有自产, 又有委外或外购, 可根据实际需求来建物料号, 可以是建一个物料, 用标准价, 如果存在价格差异, 则差异进差异科目, 如果价格差异较大, 实物又分开管理, 这时可以分不同物料管理, 也可以同一个物料做分割评估, 总之情况比较复杂, 需要开专题讨论会。物料编码的唯一性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元素。

(2) 编码具有连续性, 对于具有相同属性的物料, 要求物料的编码是连续的, 以方便物料的统一管理和统计分析, 也避免了编码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

(3) 编码要具有高效性, 可使用性, 便于记忆。物料编码要适宜系统处理, 能够直接识别物料类型, 保证检索数度较快、输入简洁快速, 可以用首位或前几位来表示物料类型, 如01开头的表示半成品, 02开头的表示原材料等。

(4) 编码要具有扩展性。物料编码不仅要满足企业当前的业务需求和用户使用的方便性, 更要考虑今后企业发展、转型、并购等业务需求, 要便于物料类型的扩充, 同一物料类型的物料扩充, 要避免某个号码段扩充容量不够。编码不宜有太多的分类, 便于追加, 追加后不引起体系混乱。

(5) 编码要具有适应性和整体性, 在规则需要做修改时, 应不影响之前的编码体系, 并和之前的编码体系融为一体, 避免同一物料重复编码。

由于物料编码的重要性, 在SAP R/3中, 要改动已存在的物料编码, 并非轻而易举。尤其是已使用过此物料, 如已创建订单, 已入库, 已产生科目记录等, 必须要先将相关单据、凭证冲销或删除, 这将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 而且在企业中对于已有过很多业务操作的物料来讲, 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由此, 确定物料编码规则, 在系统中创建物料时要特别慎重, 需最大限度保证编码的准确性和唯一性。

3 物料主数据视图及主要字段

在SAP R/3系统的物料主数据中, 除物料编码外, 由各个用户部门所需的信息组成, 称为视图, 包括基本数据, 销售, 采购, 物料需求计划, 计划, 预测, 存储管理, 质量管理, 会计, 财务等视图, 每一个视图里的字段与各业务部门实际的操作密切相关, 各视图关系如图1所示。

物料主数据是基于不同的组织层级的, 所以同一个物料, 除了基本数据视图外, 各个工厂/销售组织/评估范围可以根据自己工厂的业务情况, 维护相关的信息。下面对各个视图的常用字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3.1 基本数据视图

基本数据视图包含的是物料的基本信息, 这些信息都是唯一的, 所有组织层级共享的, 基本数据视图包括物料描述、基本计量单位、旧物料号等。

物料描述的规范统一对于数据的规范化和管理统计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对于备件, 物料描述可以通过品牌、名称、规格等来体现, 如“三菱/油水分离器/010101”, 其中用符号“/”区分, 是为了方便从系统中导出EXCEL格式后, 根据不同维度做分列分析, 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符号来区分。物料描述不易过长, 不方便记忆, 同时过长的物料描述, 在打印的单据上需要多行来显示, 既浪费又影响美观。在SAP ECC 4.7版本中, 物料描述不能超过40个字符, 由于底层数据库表规则的不同, ECC 6.0版本可支持40个汉字。旧物料号记录了该物料上SAP前的代码, 为防止操作人员未记住SAP的编码规则和物料描述, SAP支持通过旧物料号来查询物料;基本计量单位也是个相当关键的字段, 它跟采购单位, 销售单位和财务核算单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

3.2 销售视图

销售视图是基于销售组织和分销渠道的, 不同的销售组织和分销渠道可以维护不同的销售视图信息, 销售视图包括销售单位、税码、利润中心等字段, 这些字段的设置对销售的业务操作有重要的影响。

销售单位如果跟基本计量单位不同, 需要维护单位间的数量关系, 做销售订单时, 会自动带出销售单位, 而不是基本计量单位。税码是指销项税, 如13%, 17%等, 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定制不同的税率。利润中心是工厂唯一识别的利润来源。

3.3 采购视图

采购视图是基于工厂的, 采购视图中包括采购单位、采购组、批次管理、过账到质检库存、源清单等字段, 字段的不同设置对价格条件和采购订单都会产生影响。

采购单位如果跟基本计量单位不同, 需要维护单位之间的数量关系, 做采购订单时, 可以自动带出采购单位, 也可以用基本计量单位。批次管理主要用来批次跟踪, 质量跟踪, 原因追溯, 如确定物料需要做批次管理, 则勾选中, 制定相应的批次规则, 仓库在收发货等操作时, 均需要输入相应的批次。批次管理有利有弊, 要慎用。如勾选源清单, 可控制采购订单, 使必须维护此物料的信息记录和货源方能下采购订单, 对管理者来说, 具有很好的监控作用[5]。

3.4 物料需求计划视图

物料需求计划视图是生产的核心部分, 分为MRP1, MRP2, MRP3, MRP4四个子视图, 包括MRP类型、MRP控制者、安全库存等重要字段。MRP类型限定了该物料的生产是否按照物料需求计划来运行, 运行的时候是否考虑再订货点等因素, 如果是独立的计划需求, 则运行物料需求计划时无需考虑此物料。配置MRP控制者, 在使用MRP相关报表时, 可以以这个维度筛选信息, 如2个计划员专门负责对不同楼层的生产线进行计划, 就要分别对他们安排相应的MRP控制者, 并规定每个控制者对应的生产线。而安全库存和再订货点的设置可为企业的库存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制定采购计划的重要参考因素。

3.5 财务视图

财务部分分为会计视图和成本视图, 其中的价格控制、评估类、项目库存的评估类、原始组对财务有较大影响。

价格控制确定了物料是采用标准价还是移动平均价, 标准价是物料的净价, 是按照账期管理的, 移动平均价 (又称周期单位价格) 是随着物料出入库的价格变化而滚动计算的, 即移动平均价 = (原库存价值 +/- 库存价值变化) / (原库存数量 +/- 库存数量变化) 。评估类将物料类型同财务的总账科目紧密联系在一起, 允许具有相同物料类型的物料库存值过账到不同的总账科目, 也允许具有不同物料类型的物料库存值过账到相同的总账科目, 评估类决定了这个物料所对应的存货会计科目, 评估类加上移动类型可以直接记到总账。而对于特殊物料, 即可在部门使用, 进一般库存, 又可在指定项目中使用, 使用项目库存的评估类。原始组与评估类相关联, 用于细分物料的间接成本控制, 一般用于BOM物料。

4 物料主数据的转换策略

物料主数据的转换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是整个SAP系统实施中持续时间最长, 投入人力最多的环节, 包括物料的定义、收集、清理、导入 (转换执行) , 以一个为期6个月的项目为例, 物料主数据从分类的定义, 收集, 到清理和导入工作在整个项目中所占的时间如图2所示。

影响物料主数据工作的关键因素主要有[5]:

(1) 需要传输的业务对象的数量, 如成品, 半成品, 原材料等。

(2) 每个业务对象的数据量, 如成品的个数, 半成品的数量等。

(3) 原始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4) 将原始数据文件转换为SAP接口可以读取的文件的难度。

(5) 使用的数据传输方法或技术 (例如LSMW工作台、事务录制技术、BDC程序等) 。

(6) 数据组人员的素质以及对数据传输工具的熟练程度。

4.1 数据的定义

物料主数据的定义工作包括数据范围的定义, 如确认组织架构范围, 包括公司范围, 工厂范围等;确定数据来源, 如数据是从旧系统导出还是手工管理等;定义数据转换项目人员及负责范围, 如确认不同物料的收集人员和责任人;定义数据转换计划;定义数据收集模板, 如不同物料类型需要制定不同的视图, 各个视图需要不同的字段;数据管理培训等。

4.2 数据的收集和清理

物料主数据的收集和清理工作首先需要根据数据定义阶段中指定的数据范围进行数据的准备或下载, 合并和整理数据, 确认数据的内容, 相互检查和纠错, 评估数据量及影响, 补充完善数据转换计划。

4.3 数据的导入

物料主数据的导入即转换执行前需要进行测试导入, 保证导入技术和导入数据的准确;需要完成技术实现手段, 如使用LSMW工具;测试数据转换计划, 进行单元测试;执行数据转换演练及数据正确性确认, 进行集成测试;最终确认数据上线计划;转换执行过程中, 要完成数据确认及签署;主数据导入生产系统;生产数据确认和签署。

5 物料主数据的维护体系

系统上线后, 物料主数据的运维体系也是企业应该重点考虑的, 一个好的支持体系, 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维护的效率, 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有数据可用, 也可以保证进入系统的数据的质量, 一般需要建立专门的数据维护小组。物料主数据的运维体系, 包括从基层数据的收集, 到完整数据的提交, 再到数据的审核和创建、反馈等一系列流程, 并责任到人, 如图3。物料主数据的维护, 包括新建、修改和删除, 每一个操作在系统内会保留痕迹, 包括修改者、修改的时间和修改的内容等信息。

6 结语

物料主数据作为SAP系统业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 其相关的字段多达500个, 只有制定合理的编码及描述管理规范, 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正确使用各个视图和各个字段, 才能提高业务操作和管理水平, 降低生产和库存成本, 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

摘要:介绍SAP R/3系统中物料主数据的重要性, 着重强调物料主数据的编码规范管理, 详细阐述R/3系统中物料主数据的各个视图和相应的常用字段, 及其对企业业务操作的重要影响, 同时简述物料主数据的转换策略。

关键词:SAP,物料主数据,物料编码,视图,字段,转换策略

参考文献

[1]江万军, 薛惠锋, 寇晓东.物料编码系统解决方案在ERP实施中的应用[J].冶金设备, 2005 (4) :15.

[2]黄佳, 图灵.SAP技术丛书-SAP业务数据传输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104-112.

[3]张小虎.SAP财务基本概念及集成性浅释-主数据篇[J].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3 (6) :12-13.

[4]赖若兰.MRPI系统下物料编码的标准化[J].电子标准化与质量, 1999 (4) :13.

血站物料管理探讨 篇8

1 物料管理组织与人员

1.1 合理配备仓库管理人员

仓库管理是一项繁杂琐碎的工作, 主要依赖于良好组织与人员的参与, 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专业化的管理水平, 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配备仓库管理人员的数量一般根据血站的年采血量而定。

1.2 成立物资采购评审小组, 负责物料供方的资质评审

物资采购评审小组每年年初须召开物料供方资质评审会议并对物料生产商或供货商的资质进行评审, 对上一年物料的使用质量情况、供货时效、价格、售后服务、售后指导等方面作出评价并明确关键物料清单和关键物料合格供方名册。

1.3

各科室设置兼职的物料管理人员, 负责申购和领用物料, 并随时掌握科室物料库存, 保证物料及时供应。

2 物料的采购管理

血站使用的物料可分为关键物料与非关键物料:关键物料主要包括用于检验血液和采集血液的各种检测试剂、采集血液的塑料血袋、成分制备用多联塑料袋、输血器、机采成分血用塑料套材等一次性消耗品, 这些物料需从关键物料合格供方名册中选择供货商并进行招标采购; 非关键物料主要是检验消耗品、采输血消耗品、印刷品、日常用品和办公物品等, 这些物料品种繁杂, 应采用货比三家和择优择廉的方法采购。物料采购时应签订采购合同, 包括品名、规格、数量、质量要求、技术标准、验收条件、违约责任和供货期限及方式、服务承诺等内容。物料采购应按采购计划进行, 不能出现错购、漏购、数量积压或不足情况。

3 物料入库验收管理

物料验收时, 仓库管理人员在采购员的协助下当面验收, 且核对物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质量 (生产日期、有效日期、外观目测、包装等) 及价格, 关键物料入关键物料库房待检区, 非关键物料入行政库房, 并按厂家出货单电脑入库, 关键物料待质量抽检合格后才能放入合格区并贴上合格标识, 质量抽检不合格放入不合格区并贴上不合格标识或退货。

4 物料库存管理

4.1 物料管理的基础是用[物料出入库登记表]记录每种物料的入库、库存及使用情况。[物料出入库登记表]的内容应包括:物料名称、生产厂家、入库日期、批号、失效期、规格、入库数量及领用记录。[物料出入库登记表]记录应及时更新, 每次物料验收入库及出库等都需有记录。通过[物料出入库登记表]能够监控供货厂家的交货时间和能够反馈物料的使用情况, 确保物料在运行中的可追溯性及在有效期内使用。

4.2 物料入库、质量抽检、申购及领用等环节都须在计算机系统管理软件上操作, 并在软件上设置物料最高库存量和最低库存量, 及时知道什么时候需订购多少量的物料, 保证有足够的物料供应。仓库物料一律凭经过审批的“出库单”出库, 未经分管领导批准, 任何人不得外借或兑调仓库物料, 并严格执行物料的出库手续, 出库时需当面点清品种、数量、做到先进先出, 保证只有合格品才能出库, 不合格品不出库。

4.3 仓库管理人员要每日查点库存物料, 做到日清月结。每日下班前对库存物料进行一次清查, 每个月底应进行一次账物盘点。通过清点盘存能及时发现库存物料与库存账面是否相符, 如有不符及时查明原因。

5 仓储库房管理

5.1 仓储库房管理需按照5S (整理、整顿、清扫、清除、素养) 的管理要求, 建立良好的仓储管理机制, 保持库房的整齐美观, 使物料分类排列, 存放整齐, 数量准确。

5.2 仓储库房管理需做到有“九防”:即防高温高湿、防光、防火、防盗、防雷、防虫、防鼠、防尘、防有害气体等措施。库内严禁吸烟、生火及存放食品, 库房周围不准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5.3 库房应设置温湿度控制设施, 温湿度控制应满足存放物料的要求, 原则上温度不高于28℃、湿度不大于65%, 每日需填写温湿度记录一次, 存储试剂的冰箱温度应控制在2~8℃范围, 每日对试剂冰箱记录二次。

总之, 要保证物料质量, 确保血液质量, 需建立健全的物料管理制度, 加强物料采购、入库及使用过程等环节的管理, 提高工作人员对物料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才能切实做好血站物料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S].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2006.

物流管理与物料管理概念辨析 篇9

1 基本概念辨析

概念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概念又是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结晶,通过概念可以对客观事物有一个全面、清楚和准确地了解。只有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1.1 物流和物料概念

要搞清“物流管理”和“物料管理”的概念,有必要先搞清两个概念的主体———物流和物料。

1.1.1 物流概念

物流是由“物”和“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广义的“物”是指物体、物品、实物,“流”是指一种运动状态。按照字面的解释,物流是“物”的“流”动。但是,在经济领域,物流的原本含义是指“物的流通”,这里的“物”有其特定的限制条件,即商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物流已经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名词出现。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之前还没有出现过“物流”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在《经济大词典》中正式出现“物流”,其解释为“合理组织物资流通,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包括“合理包装、合理仓储、合理保管以及合理用户服务等。”此后,开始见诸不同的学术刊物。1985年我国出版的《经济与管理大词典》对物流的解释是“物资在卖方和买方之间实体形态上的物资流动过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45———2001)一书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的结合。”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物流中的“物”主要指物品,尤其指进入交换领域的“商品”。

1.1.2 物料概念

物料通常指材料,即指维持产品制造所需的原料、用料、零配件等。依据美国生产及存量管制学会(APICS)的定义,“物料”是指在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时所需的直接或者间接的物品投入。这个定义将物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的物品投入———直接物料,主要包括原料、零部件、组件、成品、半成品等;另一类是间接的物品投入———间接物料,主要包括机器设备及其零件、手工具、办公用品、保养维修用品、建筑消防用品、医药用品,以及包装用料、废料、不良品、下脚料等。

1.1.3 物流概念的拓展

随着物流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近些年一些学者将物流研究的范围从原有的流通环节扩大到“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四个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当物流研究范围扩大到生产领域时,物流研究对象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已经超出商品的范围,扩大到生产资料范畴。由此产生出许多种新的“物流”定义,例如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CALM)定义物流为:“原材料、半成品(在制品库存)以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有效的流动和存储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和内部流动。”日本综合研究所在《物流手册》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物资资料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实体性)流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等等。这样,“物”的概念就延伸为物质资料,也把“物料”包含在其中。随之而来出现更多新的物流概念和定义,例如“企业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等。“企业物流是指在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物品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产成品和销售,以及伴随生产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完整活动[1]。”“生产物流主要是研究生产流程设计、产品定位策略、生产和存货的功能总体规划问题和产能规划等方面的问题[2]。”由此可见,物流中的“物”已经扩大到包括“物料”在内的研究范围。

1.2 物流管理和物料管理的概念

搞清“物流管理”和“物料管理”的基本概念,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

1.2.1 物流管理的定义

目前,关于物流管理的著作很多,对“物流管理”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例如,在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物流管理概论》中定义:“物流管理是通过对物流管理组织,对整个物流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3]。”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物流学》中定义:“物流管理是通过物流管理组织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调节工作的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定义:“物流管理是指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物流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物流管理基础》等教材都采用了这个的定义[4,5]。

1.2.2 物料管理的定义

物料管理的定义:规划、组织、用人、领导、控制五项管理功能渗入企业产销过程,以经济合理的方法获取组织机构所需物料的管理方法。其中,经济合理的方法是指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适当的价格、适当的品质、获取适当数量的物料。物料管理的内容包括:物料编号、物料计划和存量管制,请购和采购管理,发领料、退料、催料管理,物料搬运、盘点和账目管理,物料人员管理和绩效评估,物料计算机作业管理等[6]。

物料管理方面的学术著作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台湾高校某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把物料当作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工厂内部如何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来提高物资资料的使用效率,以提高生产率。物料管理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对企业内部生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2.3 物流管理研究范围的拓展

随着“物流”概念外延的扩大,物流管理概念的外延也随之扩大。美国学者鲍沃索克斯在《物流管理》一书中,将“物流管理”定义为:“以卖主为起点,将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在各个企业间有策略的加以流转,最终达到用户,期间所有一切活动的管理过程”。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储备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即供应链管理。

2 物流管理与物料管理的异同点

概念辨析就是通过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分析其本质性差异。

2.1 物流管理与物料管理的相同点

物流管理与物料管理具有以下相同点:

(1)两者的管理对象都是“物”。无论“商品”,还是“生产原料”,都属于“实物”的范畴,“物”不具有自主性,不能够自行移动。

(2)两者管理的本质相同。都是通过计划、组织、决策、调控职能来对商品或原料的流动过程进行管理,使之产生最大效益。

(3)两者研究的对象相同。都是对“流程”进行研究。

(4)两者管理要素相同。都涉及人、财、物、设备、设施和信息六大要素。

(5)两者管理目标相近。都是追求高效率、高效益、低成本、可靠性、安全性、精确性。

2.2 物流管理与物料管理的不同点

物流管理与物料管理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增值机理三个方面。

2.2.1 管理主体不同

管理主体即管理者。物料的管理主体在生产企业内部,通常在企业内部设置材料室、储存和采购部门等,统一对物料进行管理;也有一些企业设有厂长助理,对物料的采购、品质、生产、制造等环节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在物料管理过程中,企业的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一般不直接参与物料管理工作。而物流的管理主体通常在物品生产企业之外,因此,物流的管理者总是从更宏观的角度,介于企业之间进行物流运筹和组织。例如第三方物流的管理者,即不属于生产方,也不属于消费方,而是从第三方角度为供求双方提供服务,寻求利益平衡点,达到共赢的目的。第三方物流的组织体系一般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次。在物流企业内部,所有的部门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物流管理活动之中。

2.2.2 管理客体不同

从物流的原义角度看,物流的管理客体是商品的流通,物料的管理客体是生产资料的流动,虽然二者都是物的流动,但是,两者存在许多不同点。

(1)“物”不同。对于物料管理来讲,管理的“物”主要指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物料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只能在生产企业内部体现,在物料管理的过程中,“物”的所有权不会发生变化;而对于物流管理来说,管理的“物”则主要指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在管理的过程中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通过物流活动的时、空转移来实现,在时、空转移过程中物的所有权会发生改变。

(2)流向不同。在物料管理中,“物”的流向是依据生产工艺过程而确定,当生产工艺确定之后,物料的流向就被确定,并且物料的流动总是在生产企业内部进行;而在物流管理中,“物”的流向总是由供应方指向需求方,由于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物流的流向也具有不确定性。

(3)可靠性不同。在物流管理中,商品从供应方向需求方流动往往受到交通条件、人为因素、天气条件等影响,尽管事先对物流的流程进行精心策划,但是,完成物流的实际时间、速度、费用、流量、质量等都会面临不确定性,难以做到十分精确。而在物料管理中,现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完全可以保证物料精确流动,除非机械故障等特殊原因,很少出现意外情况。

2.2.3 管理的范围不同

对于物料管理,管理者的管理范围仅限于工厂或者公司内部;而对于物流管理来讲,管理范围远大于物料管理,管理要素更加复杂多变,几乎涉及到从原料、生产、包装、储存、装卸搬运、运输、配送、消费等各个环节,在地理范围上比物料管理更加广阔。

2.3 物流与物料流的动力机制差异

在商业领域,价值形成机理直接影响管理方式。物流与物料的价值形成机理存在显著差异。

2.3.1 价值形成不同

在物流管理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商品的时间、空间、所有权转移来实现,物流管理的客体已经具备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衡量物流管理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商品在流动过程中是否发生损坏,物流管理者的责任是尽最大可能将商品完好无损地送达客户手中。物料管理是通过生产工艺过程改变物料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实现增值,在物料管理中,物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物料管理的重心是促进物料物理或化学转化效率,使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增值最大化。

2.3.2 增值加工不同

在商品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物流管理者有时需要根据用户要求对商品进行流通加工,这种流通加工与物料管理中的生产加工具有本质性差别。在流通加工之前,产品已经具备了商品的属性,流通加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销售,保护产品,实现物流的高效率,流通加工一般只是简单加工;而生产加工是从非商品向商品转化的深度加工,其加工的复杂程度和增值方式都不同于流通加工。

2.3.3 驱动力不同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使商品产生流动的原因是经济规律作用,当商品在需求地的价格与在供应地的价位差大于物流成本时,就会产生物流流动的驱动力,驱使物流企业主动将产品从供应商处送到需求者手中。供需价位差越大、物流成本越低,物流的驱动力就越大。而对于物料来说,物料在企业内部流动主要取决于生产者的主观意志,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决定着物料流的流量和流速,物料流动的流速和流量不会因为增值量大小的改变而改变,商品需求者对物料流的影响只是隐形的。

3 正确处理物流管理与物料管理二者关系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物流管理和物料管理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学术领域出现两种观点:一是根据共性,把物料管理归类为物流管理,把物料流作为物流进行研究;二是根据差异性,严格区分物料管理与物流管理,把物料管理与物流管理作为两个研究领域分别研究。笔者认为:随着物流概念的外延,物流可以区分为商品物流和非商品物流,物料流属于非商品物流中的企业内部物流。商品物流与非商品物流无论在物资属性、管理主体、管理目标,还是物流形成的动力机制方面,都存在差异。在非商品物流中,企业内部物流———物料流又是一种特殊物流,它属于工业生产工艺领域的研究范畴,与商品物流和其他非商品的社会物流还存在差异。这将要求物流研究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要严格区分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明确界定研究范围,切忌笼统地用此物流理论研究彼物流问题,盲目套用物流概念。物料流和物流都是物的流动,必然存在某些共性的理论,因此,当研究“物”流的特性等共性问题时,可以把物料流归为物流问题统一研究;但是,当面对具体管理主体,研究具体“物”的流程时,应当根据管理主体区分物流和物料流,不宜混淆。

在我国物流学科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所谓的“物流公司”遍地开花,物流概念外延到“一切物的流动”,等等,都是对物流概念理解的偏离,这将不利于学科发展和建设。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一个运动的过程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理学中的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电子学中的电子运动、化学中的原子运动、天文学中的星球运动、流体力学中的液体流动等,都涉及到“物的位移”,但是,我们不宜把它们纳入物流学的研究范畴。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信息量爆炸式增长的今天,虽然各个科学领域都在不断地拓展、交叉、融合,但是,无论如何,每个学科都应当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失去特色的学科也终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切忌盲目地把物流学科的研究范围扩大化和概念泛化,这将会导致学科研究重点不突出,培养对象不明确,对学科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科学具有共性,现代物流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在哲学上得到合理解释,其他类“物”的“流”现象和规律同样可以在哲学上找到答案,但是,我们更应当关注其特殊性,因为学科和研究方向正是根据特殊性而区分的。现代物流是应用领域的一个新学科,尽管其基础理论可以向更宽的范围拓展,但是,其应用理论所面对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服务主体不应发生改变,要突出商品在流通过程的研究,突出从系统性、综合性和交叉性方面研究问题的特点,从宏观层面寻求企业或部门之间物资流通的协同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缩短商品的流程和库存时间,提高效率,达到掘取“第三利润源”的目的。

摘要:文章通过对“物流”与“物料”、“物流管理”与“物料管理”两组概念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二者在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范围、增值过程、加工深度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提示我们不宜把物流管理和物料管理两个相近的概念混淆使用。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物流学科的本质属性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物流,物流管理,物料,物料管理

参考文献

[1]崔介何.企业物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远昌.生产物流和采购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潘洪伟.物流管理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4]张余华.现代物流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张晓青.物流管理学基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施工质量管理的要素下一篇:不同麻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