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供应管理

2024-05-16

原料供应管理(精选7篇)

原料供应管理 篇1

0前言

大多数企业的IT系统,基本上均为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技术所构建,系统间互动和交流的不畅制约着应用系统向建设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高阶段发展。因而,整合或集成是众多企业必须跨越的技术门槛。对企业应用集成方案及模型已有众多研究和讨论,本文以云铜原料供应管理系统集成的设计与实现作为实例,来探求企业系统集成的技术方案,对异构的、分布式的应用系统采用Web Service技术实现数据及业务流程两个层面的应用集成,可以最大程度重用原有系统,以最小代价实现应用系统间的数据和功能集成。

1Web服务与传统集成技术分析

1.1Web服务技术简介

Web服务提供了一种分布式的计算技术,用在Internet/Intranet上通过使用标准的XML协议和信息格式来展现应用服务,由WSDL、SOAP、UDDI、XML等一系列标准所组成。Web服务的体系结构包括服务提供者、服务使用者和UDDI注册中心三个角色,通常以发布/查找/绑定的工作模式来使用Web服务。首先,服务提供者以WSDL文档的形式将如何与Web服务交互的详细信息发布到UDDI注册中心;然后,服务使用者到UDDI注册中心查找所需服务,注册中心向使用者返回Web服务的访问位置和WSDL绑定信息;最后,服务使用者按照WSDL中定义的接口调用方式绑定到Web服务。

1.2Web服务与传统集成技术比较

传统的系统集成技术有DCOM、CORBA和 RMI等,这些技术尽管成熟且使用较为广泛,但有如下限制:依赖于二进制通信很难在防火墙上使用;客户端和服务端紧密连接,一端改变必须通知另一端;缺乏数据表示的通用标准、具有平台或设计语言的相关性、编写组件复杂[1]。因此,其并不是Internet上系统集成的理想方案。

基于Web服务的集成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集成技术在Internet远程通信方面的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1) 跨平台的功能 任何可以创建XML文档在HTTP上发送信息的程序语言都可以与Web服务交互。

(2) 开放式标准 Web服务技术的每一方面都是公共标准定义的。

(3) 简单灵活 Web Service面向函数/方法级的集成,允许应用程序被划分为小的逻辑模块,在小粒度、松散耦合的基础上,使跨越多个应用的业务流程集成变得相对简单、灵活[2]。

(4) 松散耦合 Web服务的请求者到提供者的绑定与服务之间是松散耦合的[3]。

(5) 动态性 Web服务接口可以动态改变,服务使用者可通过UDDI注册中心自动重新查找、绑定服务。

2基于Web服务的云铜原料供应管理的系统集成设计

云铜原料供应管理的各应用系统间存在着数据和业务流程两个层面的集成,系统间需要高度柔性,但通信强度不是很高,根据此特点,运用Web Service 技术以松散耦合的关系来组织系统,将相对分散的应用系统组成一个统一整体,整合现有系统,实现系统间的互操作和信息共享。

2.1业务简介

如图1所示,云铜原料供应管理包括原料采购、质检、配置、结算付款等多个业务环节,整个业务跨越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分散在不同的区域。

2.2系统集成设计

(1) 集成需求分析

分析需要进行集成的业务流程和数据,对于需要集成的业务,将应用程序划分为小的逻辑模块,定义业务流程,确定该业务的组成模块及各逻辑模块的调用顺序;对于数据集成,按数据来源进行分类,并确定提供各类数据访问的应用系统。

(2) 设计支持数据集成的Web服务

将各类数据的访问功能分别封装成Web服务,应用程序通过调用Web服务对远程系统的数据进行访问,实现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应用。

(3) 设计支持业务流程集成的Web服务

将业务流程中定义的各逻辑模块分别封装为Web服务,部署于该应用系统所在的Web服务器。这样,执行一项业务只需按流程定义分别调用各功能模块对应的Web服务即可实现各应用系统间的互操作。

图2是一个简化的具体的业务(样品检验分析更正)的集成过程,图中,左边描述了实际业务流程,右边描述了各逻辑模块对应的Web服务,中间部分为业务环节涉及的部门。

(4) 建立企业内部UDDI注册中心

实现Web服务的发布和发现,将所有Web服务形成有机的整体。

(5) 设计集成业务的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根据业务流程定义调用相关的Web服务,实现关联业务的处理。

2.3系统集成的体系结构

该系统集成的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由Web服务层、企业内部UDDI注册中心、Web应用层和表示层构成。

(1) Web服务层

Web服务层由所有Web服务组成,Web服务的提供者为云铜股份公司等四个部门,分别部署在四个部门的应用系统所在的Web应用服务器上,提供对远程系统的数据访问和业务逻辑处理两类功能。

(2) 企业内部UDDI注册中心

各部门通过UDDI注册中心发布Web服务,查找并获取Web服务的访问位置和WSDL绑定信息,通过WSDL文档创建Web服务的客户代理来使用Web服务。

(3) Web应用层

Web应用层由6个应用系统组成。应用程序是Web服务使用者,应用程序与Web服务的交互采用客户/服务方式,二者间通过SOAP来实现请求、服务。应用程序按流程定义调用各逻辑模块来完成实际业务的处理,对远程模块操作通过调用Web服务完成,其处理过程如同本地调用。

(4) 表示层

应用系统的客户端,各部门使用浏览器界面来操作完成各项实际业务处理。

3云铜原料管理系统集成的.NET Web服务实现

本系统以Visual Studio.NET(以下简称VS.NET)作为开发工具,使用C#来进行编程。

3.1Web服务的创建及发布

(1) 创建Web服务

针对每一个Web服务,首先创建一个Web 服务项目,然后添加Web方法。Web方法是Web服务所封装的各项处理功能,是Web服务的核心部分,一个Web服务可添加多个方法。

(2) 部署Web服务

VS.NET中的Web服务部署过程只需从Build菜单中选择Build Solution选项即可,也可通过IIS管理控制台直接将Web服务配置到IIS上。

(3) 发布Web服务

先安装企业内部UDDI服务器,再使用Web用户界面或使用UDDI SDK通过编程方式在UDDI注册表中注册Web服务。

3.2使用Web服务

应用程序通过客户代理与Web服务通信,代理实现了与Web服务进行通信所需的所有SOAP封送,使得应用程序调用远程Web服务,就好象它的业务逻辑存储在本地程序集中一样。使用方法如下:

(1) 添加Web引用 通过Project选项卡的Add Web Reference选项,输入引用的Web服务地址,生成与Web服务进行通信的代理类。

(2) 创建代理对象的新实例 在应用程序中创建代理对象的一个实例,通过实例来调用远程Web服务方法。以下为对Web服务调用的程序代码:

上述对Web服务的调用包含了如下一系列与Web服务交互的过程:

(1) SOAP消息系列化 代理对象将应用程序的本机C#数据类型转换成XML消息,使用SOAP消息格式和HTTP传输协议将XML发送到Web服务器,请求执行远程方法调用。

(2) 执行Web方法 SOAP消息在HTTP上传输,Web服务器接收到后,将其发送到相应的Web服务,该Web服务将SOAP消息转换为本机类型,执行Web方法,并将结果转换为XML/SOAP格式,返回给代理。

(3) SOAP消息反系列化 代理将SOAP消息反系列化为C#类型,并作为初始调用的结果返回应用程序。

(4) 应用程序接收Web服务的方法执行结果。

4小结

基于Web Service的集成服务具有良好的封装性、伸缩性和高度的跨平台集成能力,比较适用于需要高度柔性但通信程度不高的系统间的集成。该基于Web Service 的系统集成方案充分运用了Web 服务技术的先进性,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封装公用数据集和功能模块,以最小代价实现了各系统间的数据和功能集成,将相对分散的应用系统组成一个统一整体。该系统的成功开发及投入使用,是对如何实现企业应用系统集成的一个积极探索,为解决企业信息化所面临的“信息孤岛”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方案。

摘要:通过实际开发系统探讨了Web服务技术在企业应用系统集成中的运用。简要介绍了Web服务的体系结构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技术特点,以实例着重讨论了基于Web服务的系统集成方案的设计,以及在.NET下的具体实现方法。

关键词:原料供应管理,系统集成,Web服务

参考文献

[1]Alex Ferrara,Matthew MacDonald..NET Web服务编程天宏工作室,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程炜,杨宗凯.基于Web Service的一种分布式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3):105-108.

[3]柴晓路.Web服务架构与开放互操作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原料供应管理 篇2

战略采购能有效稳定采购渠道, 使原料来源得以保障。战略采购有别于供户变换频繁、价格投机、短期合作的采购模式, 其强调的是供需双方长期合作, 共同发展, 信息利益共享、风险共同承担, 追求企业间的双赢。购方目的是获得稳定的原料来源, 形成原料基地, 规避供应风险。供户则是能占有稳定的销售市场, 节约销售成本, 获得更高效益。在原料市场日趋紧张的形势下, 能否拥有稳定的采购渠道尤为重要, 战略采购就有效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

长期合作的特点使采购渠道基本稳定。采购战略采购模式下的合作谋求的是长期的合作, 是基于相互信任、相互依托的合作。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即确定了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协议中约定5年或更长时期内双方在原料数量、货款支付上给予优先保证, 价格保持相对稳定。不管原料市场发生怎样的变化, 双方都信守承诺、严格执行协议约定。双方高层领导的互访, 更推进了合作的深入。战略伙伴在原料购销的合作基础上, 积极寻求各自其它优势领域的合作, 在信息交流、技术合作等相关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如与枣庄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的煤钢互保、与山西焦煤集团在煤炭、矿石和钢材的全面合作, 都是战略采购的深层次延伸。这都体现了战略伙伴双方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主旨, 都有利于战略供需双方建立更加稳固的合作关系, 也就使原料采购渠道长期稳定, 原料来源有了保障。

各战略供户与莱钢均有多年的合作历史, 有着深厚的合作友谊。随着供需双方企业规模的逐步加大, 合作量逐年增加。山西焦煤集团和新汶矿业集团是当前炼焦煤战略供户中合作量最大的两家, 2003年签署战略协议之初, 莱钢与两家的炼焦煤合作量分别为27万吨和24万吨, 到2006年合作量已达到113万吨和92万吨, 2007年精煤合同量分别登上200万吨和110万吨的台阶, 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合作局面。特别是2009年, 山西焦煤集团炼焦煤进量154万吨, 合同兑现率达93%, 创历史最高。几年来, 煤炭供户数量基本稳定在三十几家, 煤炭采购量却由100多万吨增长到目前的800多万吨, 这全是得益于战略采购模式的实施。

战略采购首先是战略供户的选择和优化。原料部在煤炭采购过程中, 积极寻求优势供户, 选择战略合作伙伴。首先, 在评价供户的优劣时, 不是简单的质量、价料供应的“量”的保证。同时在分析煤炭市场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铁路运力紧张是原料尤其是煤炭供应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战略供户的选择上, 不仅充分考虑供户企业的生产规模、原料供应能力, 还要兼顾供户的区域分布、铁路流向。目前炼焦煤的11家战略供户 (省内两家、山西省四家, 河南省两家、河北的峰峰集团、安徽的淮北矿业、陕西的韩城矿务局) 均为煤炭行业具有重要地位的煤业集团, 拥有很好的企业信誉和发展前景。在充分利用省内资源的同时, 积极占有山西的焦煤、肥煤及瘦煤资源, 在06年开辟了河北峰峰集团这一离我们最近的主焦煤、肥煤资源, 增加淮北矿业集团更是避免区域集中、分散供应风险的重要举措, 2007年又增加韩城矿务局。目前已形成了由近到远、南北相呼应的区域格局, 11家战略供户发运站点分经侯月线、石太线、京沪线、陇海线、邯济线等重要铁路干线, 分属济南、太原、北京、上海和西安五大铁路局, 大大减轻了运力制约, 有效规避了运输风险。

战略采购因其是相互依托的合作, 在出现突发事件, 原料供应告急时, 更易获得战略供户的鼎力帮助。因战略供户是较大规模的煤炭生产企业, 具有及时援助的能力, 使原料的供应安全得到更进一步的保障。2006年7月份, 侯月线盘古寺至站附近出现列车相撞事故, 在维修及后续的近一个月的时间里, 太原铁路局经侯月线发往莱钢的炼焦煤受到重大的影响。淮北矿业和峰峰集团给予我们积极的帮助, 增加补充计划, 连续发运, 大大缓解了炼焦煤的供应风险。2008年春节前, 我国南方地区历史上罕见的凝冻风雪, 致使陆路交通和电力中断, 各行各业全力保电煤、保春运、保救灾物资, 使本来就异常紧张的煤炭供应更是雪上加霜。危机时刻, 山西焦煤集团、淮北矿业集团再次伸出了援助之手, 集中发运了急需的焦煤、肥煤, 解了燃眉之急, 保证了春节期间钢铁生产线的稳定运行。2008年下半年,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钢材价格一路下跌, 各钢厂纷纷大幅限产, 原料需求下降, 合同兑现率下降。考虑长期合作, 莱钢大力压减地方矿供户的进货, 优先接卸战略供户的煤炭, 在限产时期, 山西焦煤集团等战略供户的供煤比例均居于前列。

战略采购在获得稳定的原料来源、确保供应的基础上, 追求采购成本的降低。钢铁企业原料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控制好原料采购成本是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利润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战略采购因其是长期的、大数量合作, 就易获得较为优惠的稳定的原料价格。近几年因市场的日趋紧张, 原料价格一路攀升, 采购成本持续增长。战略采购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成本的涨幅。煤炭因实施战略采购, 降本增效成绩最为显著。煤炭采购量的75%以上来自于战略采购, 同等质量下, 其煤价一般低于市场煤。最为突出的是战略供户山西焦煤集团的焦、肥煤在2005年低于市场价近100元/吨, 2007年的瘦煤价格低于市场70-100元/吨, 特别是在2008年上半年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的过程中, 焦煤集团各种煤炭的价格普遍低于地方煤600元/吨左右。潞安矿业集团喷吹煤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其供量占喷吹煤总采购量的70%以上。价格上的优势和战略采购量的大比重, 使煤炭采购成本远远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财务对标数据显示, 莱钢炼焦煤采购成本2009年全年平均及2010年1-3月份均低于国内同行业平均约150元/吨, 喷吹煤低于同行业20元/吨以上, 取得了可观的降本效益。

》接123页

门的工作, 而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 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再次, 增强预算法制观念, 强化预算约束, 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是全面贯彻《预算法》的要求。

2、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科学编制预算内容, 关键是要正确把握预算的编制依据。事业单位要增强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 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办理调整预算工作, 增强预算工作的适应性、灵活性, 提高政府投资项目预算下达的时效性, 建立结余资金与预算安排衔接制度。如果预算编制不科学, 就会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出现违反相关财经法规的现象。因此, 贯彻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无预算不支出的原则, 即执行好预算, 首先要科学的编制预算。各个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 决不可敷衍应付。作为单位领导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年初抓编制, 日常抓执行, 及时总结,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 各个部门和所属基层单位要有健全的

战略采购在实现供应稳定、成本经济的同时, 也使原料质量保持长期平稳。因煤炭、矿石等资源性原料, 其产地就基本决定了其质量, 因此, 拥有稳定的供户结构, 就能使原料的质量得以长期平稳, 也即原料在“质”上有了保障。随着炼焦煤资源的日趋紧张, 低灰低硫及高粘结优质炼焦煤更加稀缺, 加上各煤炭生产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 放宽质量的控制, 炼焦煤整体质量呈下滑趋势。在此情况下, 原料部积极占有优质炼焦煤, 与华晋焦煤公司、太原煤气化结为战略伙伴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近几年, 莱钢自产焦质量重要指标如灰份、强度都居同行业前列。

战略采购还具有利于廉政管理的优势。因战略伙伴企业都是在煤炭行业具有较大影响的大型煤业集团, 均有规范的营销制度, 管理水平较高。双方的业务交往即代表着企业间的合作, 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 都能以诚相待、友好协作。无论市场形势如何, 双方业务人员都笑脸相迎、热情相待, 并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铁路流向好, 发运较为集中时, 我们能给予理解, 并尽力接卸。在我们库存告急求援时, 供户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帮助度过难关。正是这种相互支持配合, 体现了战略伙伴间平等互利的合作原则。也正因为双方的平等地位, 净化了购

基础管理。科学编制预算的主要措施有: (1) 保证预算编制时间、做到充分论证。预算编制涉及单位流程的方方面面, 包含系统、行业状况, 立足历史, 谋求长远。因此, 要包含以下步骤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项目论证、目标预测、协调平衡等。 (2) 改革预算编制方法, 全面推行“零基预算”。事业单位采用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预算编制程序。在这个程中, 要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变化, 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编制具前瞻性的预算。

3、强化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监督, 确保预算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 加强财务制度建设, 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 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采取的措施有: (1) 加强经费管理制度, 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 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评价, 是预算执行的必要延伸。 (2) 加强单项的管理制度, 如加强办公费、电话费、邮资费等管理制度。 (3) 加强相关性的资金管理监督制销环境, 使战略采购具有了廉政效益。

2003年5月份第一期煤炭战略合作协议开始签订, 2007年7月份, 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姜开文与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杜复新在莱钢续签了2008-2012年的战略合作协议, 拉开了第二期战略合作协议续签的帷幕, 在2008年上半年第二期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完毕。七年来在战略采购模式上的探索和实践, 在做到供应稳定、降本增效成绩显著的同时, 与各战略伙伴的合作量逐步加大, 合作友谊进一步密切。除煤炭外, 原料部在矿石、铁合金和耐火材料等原料中也积极推行战略采购, 截至目前, 共与43家大型企业集团结为战略合作伙伴, 正是这些战略伙伴奠定了莱钢1000万吨钢的原料基础, 保障了原料供应的高效和安全。在巩固现有战略伙伴的基础上, 原料部将继续寻求和培养新的战略供户, 拓宽战略采购渠道, 提高合作层次, 深入推进战略采购, 进一步扩大、优化战略供户群, 确保原料供应的安全、优质、经济!

度, 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 需要单位监察、审计、业务主办部门等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来, 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 同时做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 对资金使用过程监督有制度约束。 (4) 加强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价, 对预算编制水平的检验, 结合实际及时、准确的调整预算编制的标准、方法。做到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 实现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追踪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建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

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

2、高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

理[J].天津经济, 2006, (08)

3、徐海英.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原料供应管理 篇3

在博弈论的研究中, 声誉被认为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对于交易另一方的偏好或者可行性行为是何种类型的一种认知。这体现了声誉作为重要的信号传递机制的价值。令人遗憾的是, 在目前整个食品行业面临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大背景下, 声誉良好的品牌食品加工企业往往会在其原料供应商犯错时受到牵连。由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意识较为强烈, 对食品安全事件及涉事企业持零容忍态度。这就导致了品牌食品加工企业一旦受到由其原料供应商所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牵连, 即使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危害并不特别严重, 也会对其品牌形象和企业声誉造成严重的损害, 甚至是毁于一旦,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国内众多专家学者指出, 问题主要出在原料供应商的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和保障措施执行不到位。特别是2014年的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更加凸显出“人”的问题。因此, 对原料供应商内部员工的食品安全保障行为表现进行研究,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员工的食品安全保障意识, 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理论分析

服务利润链理论强调了企业员工可以创造高质量的产品, 却并没有进一步解释其中的原因。因此, 本文引入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 为分析员工食品安全保障行为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Organ在1988年正式提出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 将其定义为员工自发进行的, 游离于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所直接或明确认可的行为范围之外的, 但就总体而言对组织运作效率和功能有促进作用的行为总和。组织公民行为具有工作角色外行为、不属于组织规定的奖惩范围和对组织效能有促进作用三个特征。在其他学者就前两个特征提出批评和质疑后, Organ (1997) 借鉴关系绩效的研究成果, 对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进行了调整, 将其重新定义为对有益于组织效能的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方面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的自发行为。从第二个定义可以看出, 难以清晰界定的两个特征“角色外行为”和“不属于奖惩范围”被去除, 而“自发性”和“促进组织效能”这两个重要内涵被保留。因此, 本文所指的组织公民行为是基于后一个概念, 具体表现为在食品原料供应企业内部, 员工自发进行的有利于提高企业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行为。

在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构成研究方面, 学者们的观点尚未统一。Smith (1983) 提出了包括利他行为和总体服从的两维度结构;Graham (1989) 提出了包括人际帮助、个体主动性、个人勤奋和忠诚拥护的四维度结构;Organ (1988) 提出了包括利他行为、礼貌告知、运动员精神、责任意识和公民美德的五维度结构;Podsakoff (2000) 则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帮助行为、运动员精神、组织忠诚、组织服从、个体主动性、公民美德和自我发展的七维度结构。其中, Organ的五维度结构模型被大多数研究者认可。

Podsakoff (2000) 在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后发现, 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可以被划分为个体特征、任务特征、组织特征和领导行为四个层面。而早期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特征层面。研究发现, 工作满意度、组织公平感、领导支持感、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且相关性显著, 而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 问卷设计

本文在进行员工食品安全保障行为测量指标设计时, 并没有采用组织公民行为理论中被广泛认可的五维度结构模型, 而是选择了由Smith最早提出的两维度结构模型。一方面, 五维度结构模型是在两维度结构模型基础上拓展而来, 五维度可以被重新归结为利他行为和总体服从这两个维度。本文认为, 利他行为可以理解为对自身没有额外收益, 但对其他人或组织有益的行为。总体服从可以理解为遵守组织各项制度规范, 且工作表现超过组织最低要求的行为。另一方面, 本文在针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前期的企业调研时, 就企业员工的行为表现与受访的某品牌食品加工企业的老总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访谈记录显示, 该企业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表现较差, 且集中体现在利他行为和总体服从两个维度。访谈内容具体如下:

该老总首先表明了公司作为一家有良知的企业,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立场:“作为以生产销售休闲食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 我们主要面对的是儿童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因此, 在保证食品品质安全方面我们不遗余力。”在谈到企业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所采取的举措时, 这位老总如数家珍:“多年来, 公司在设备硬件上投入的资金高达数十亿元, 引进了大批国内外先进设备, 比如全自动水处理系统。饮用水经过该系统的粗滤、精滤、吸附除杂、紫外线杀菌等一系列处理后, 可以为产品提供优质水原料。同时, 公司还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就拿生产车间管理规定来说, 我们的工人必须穿连体的工衣, 每个人必须戴手套和口罩, 头发必须全部包裹在帽子里, 以确保异物不会进入到产品中。”在评价企业员工特别是生产工人的工作表现时, 虽然不愿多谈, 这位老总还是提到了一些不太好的现象:“我们发现, 少数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有时会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我们公司生产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新来的员工业务不熟练, 但老员工不愿主动提供帮助;很少有员工向公司提出改进建议。”

在将利他行为和总体服从作为测量指标的基础上, 本文借鉴了Smith (1983) , Podsakoff (1990) 编制的组织公民行为测量评价量表, 并结合企业访谈资料, 设置了4个具体测量题项来检测员工在食品安全保障行为方面的表现, 如表1所示。

根据已确定的量表, 本文编制了“食品原料供应企业内部员工食品安全保障行为情况调查问卷”。本文在进行问卷设计时, 釆用了李克特七级量表的形式, 以便于提高在实际调查中获取的调查数据的可区分度。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次调查在某品牌食品原料供应商的生产车间共发放问卷200份, 现场收回问卷198份, 剔除无效问卷12份, 其中包括严重漏选和选项高度统一的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186份, 回收率高达93%。本文将样本数据按照“低”、“中”、“高”三个类别重新进行了分类汇总, 结果如表2所示。

调查数据表明, 受访企业的员工食品安全保障行为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倾向:在总体服从方面, 有高达53.2%的被调查者表示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完全会自觉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尽心尽力对待工作。表现出中、高行为倾向的员工人数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91.9%, 只有8.1%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会去做。这可能是因为企业员工长期在企业内部从事与食品安全保障相关的工作, 对本企业的食品生产过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对企业的食品安全保障规制较为认可, 形成了较好的食品安全保障意识。与此形成反差的是, 在利他行为方面只有5.9%的被调查者表示为了保障食品安全, 愿意在同事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主动提供帮助或是向公司提出好的建议。与总体服从相比, 对利他行为表现出中、高行为倾向的人数有大幅度的下降。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担心帮助同事会影响到自己工作任务的完成,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长期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而导致企业员工不愿意或不敢向企业领导谏言。

5 对策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 食品原料供应商的员工食品安全保障行为表现并不十分理想, 企业还需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 以强化员工的食品安全保障意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措施:

(1) 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 实行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定期组织各部门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 展现企业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自上而下推动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食品安全保障意识。

(2) 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督机制, 要求企业员工全员参与。将食品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到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库存管理、销售运输、质量检验在内的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让企业员工全员参与其中, 以此激发员工的个人使命感和成就感, 进而自觉采取食品安全保障行为。

(3) 建立应急启动机制, 及时解决突发性食品安全问题。对有可能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采购、生产、运输、销售、售后等各阶段进行全方位覆盖。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危害和不良影响降至最低。要求员工在此过程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从而形成强烈的食品安全保障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Organ, D.W.A Restatement of the Satisfaction-performance Hypothesis[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8, (14) :547-557.

[2]Organ, D.W.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It’s Construct Clean-up time[J].Human Performance, 1997, (10) :85-97.

[3]Smith, C.A.Organ, D.W., Near, J.P.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Its Nature and Antecedent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3, (68) :653-663.

[4]Graham, J.W.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Construct redefinition, Operationalization, and Validation.Unpublished manuscript[J].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 1989.

原料供应管理 篇4

现在许多农民都认为林地的收益比其他农作物要高。但现在因为原材料匮乏, 产量却是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木片总产量估计接近200万t, 总产能则达到300~400万t之间。主要出口的木片树种为相思树, 在过去的5年里出口总量持续稳步上升。主要的目的地是中国和日本, 部分也出口韩国, 但只占总量的10%。

根据木材资源季刊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10~12月份越南出口到日本的阔叶材木片到岸平均价格为169美元/t, 为2008年全年最低, 只有来自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比它便宜。

毫无疑问, 森林工业的发展对于越南来说越来越重要, 在未来的时期里, 他们将扩大他们本国木材的生产, 从而减少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木片的出口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增加, 但根据未来几年纸浆工业扩张和发展模式, 出口到中国和日本的木片从长期来看是远远不够的。

原料供应管理 篇5

1 实施质量控制管理的意义

1.1 对接原料基地建设

组织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烟叶标准化操作和规范化生产, 解决生产条件的差异性和操作管理的随意性问题, 强化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构建稳定可靠的烟叶原料供应体系。

1.2 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目前我省烟叶产县的年产量大都在10-20万担左右, 哈尔滨、牡丹江两家烟叶公司的年产量也都在80万担以下, 且布局比较分散、种植水平参差不齐、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实施全面质量控制管理就是在目前种植布局一时还很难改变、生产总量短期还很难增加的情况下, 按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方案、统一管理措施、统一监督保障的要求, 建立科学、有效的烟叶原料质量保证体系, 使烟叶品质、烟叶等级合格率满足卷烟工业需求。

1.3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近年来, 全省逐步形成了由国家烤烟标准、全省烤烟生产技术标准为主体、两大烟叶公司及产县生产技术标准为辅助的烟草农业标准体系。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资源配置改革的逐步深入, 技术标准研究尚需要进一步拓展, 技术标准体系尚需要进一步完善, 技术标准推广尚需要进一步加大, 这些任务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具体实践。

1.4 提高烟叶竞争能力

烟叶原料质量决定着行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烟叶原料竞争的核心是质量, 通过提高烟叶质量控制水平, 为骨干品牌提供优质烟叶原料, 进入大企业、大品牌配方, 从而提高烟叶市场竞争力, 实现烟农、商业、工业产业链条的互利共赢。

2 建立和完善全面烟叶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把过程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控制的核心, 找准烟叶质量管理的着力点, 严格烟叶质量管理的控制点, 强化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机制与手段。

2.1 技术标准控制管理

烟叶生产技术标准贯穿于从苗床育苗到大田生长、从采收调制到分级扎把全过程, 每个阶段都有定性和定量的标定。根据龙江烟叶质量目标定位, 研究制定生产技术标准, 使烟叶生产从业者真正认识到技术标准对确保烟叶质量的重要作用, 避免“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做应付差事的表面文章。

2.2 农业生产控制管理

农业生产环节是烟叶质量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2.2.1 认真贯彻执行农业生产技术标准

在十个方面做到精准精细管理:一是精准选种, 严格控制杜绝劣杂品种;二是精准育苗, 严格控制产生三类苗;三是精准整地, 严格控制破坏土壤结构;四是精准施肥, 严格控制盲目施肥和氮肥超量;五是精准移栽, 严格控制弱苗率和死苗率;六是精准覆膜, 严格控制压苗和封膜不严;七是精准植保, 严格控制超量用药和农药残留;八是精准铲趟, 严格控制粗放作业;九是精准灌溉, 严格控制灌溉水质和灌溉时间;十是精准留叶, 严格控制烟花及烟杈。

2.2.2 结合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规模化种植是实施烟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前提, 推进规模种植、连片种植的关键是推进千亩村、万亩乡建设, 重点发展科技户、规模户, 严格控制低水平分散种植;专业化生产是实施烟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载体, 重点做好烟叶生产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建设, 大力发展育苗生产专业户 (队) 、田间管理专业户 (队) 、机械服务专业户 (队) 、采叶烘烤专业户 (队) 、分级扎把专业户 (队) , 创建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烟叶生产专业农场和烟叶生产互助组等生产组织形式, 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生产经营;机械化作业是实施烟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抓手, 以推广烟用刨埯机、覆膜机、移栽机、中耕机、喷药机、编烟机等小型实用机械为重点, 严格控制手工操作的低水平差异;精细化管理是实施烟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保证, 要以深入实施烟叶电子合同管理、烟农户籍化管理为契机, 着眼于烟叶生产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项管理的细节及到位, 突出烟叶生产质量控制管理的精准、精细, 严格控制低水平原始粗放管理。

2.3 采收调制控制管理

烤烟同普通农作物的区别在于成熟后的调制加工。一是成熟采收, 要严格控制采收未熟和过熟烟叶;二是烟叶运输, 要严格控制烟叶机械伤;三是绑烟装房, 要严格控制成熟度及均匀程度;四是烘烤操作, 要严格控制烟叶变化及升温排湿作业;四是下房回潮, 要严格控制烟叶水分超限;五是分级扎把, 要严格控制部位颜色组别不分;六是打捆交售, 要严格控制烟捆混把和超重。

2.4 设施设备控制管理

一是烘烤配套设施, 要重点推广规模化、专业化、智能化烘烤, 减少调制过程损失;二是机电井设施, 要按照基本烟田规划抓好烟田水利灌溉工程, 努力实现种烟有水的目标;三是烟站仓储设施, 提高烟站烟叶收购和仓储保管条件及能力, 减少打包、储存过程的损失;四是育苗设施, 要加大烤烟育苗小区建设, 推广规模化、专业化育苗;五是防灾设施, 按照种植布局合理配备预防冰雹灾害设施。

2.5 队伍建设控制管理

2.5.1 努力打造一支掌握标准、执行标准、

推广标准的技术指导队伍, 增强各级生产管理者及技术指导队伍的质量控制管理意识及能力, 从根本上解决烟叶生产技术指导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5.2 烟农是烟叶产业的生产经营主体, 也是烟草三农工作的核心。

要把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化烟农队伍作为烟叶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任务, 将全面提高烟叶质量控制管理的着眼点延伸到烟农, 适应全面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需要。

2.6 质量目标控制管理

2.6.1 实施“双向质量管理”。

“双项质量管理”即通过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按照ISO9000质量认证要求, 明确烟叶生产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规程和控制重点, 实行“全员性、全过程、全方位、全痕迹”管理, 确保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

2.6.2 质量控制管理目标考核。

根据生产农时、育苗、施肥、田管、成熟度、分级扎把等质量管理关键环节技术要求, 制定质量控制管理阶段性目标考核细则;根据中上等烟比例、烟叶交售等级合格率等具体质量管理指标, 制定质量控制管理总体性目标考核细则。对阶段及年度质量管理进行严格、细致、准确、及时的考核监督, 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控制考核绩效评估体系, 从奖惩两方面促进工作质量的提升。

2.6.3 质量控制管理问责制。

原料配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篇6

1) 各业务节点孤立, 没有合理整合;

2) 车间用料计划数据不准确, 且没有保留历史数据;

3) 原料计量业务与报表打印业务没有分离, 影响计划科与过磅房工作效率;

4) 原料配送信息不能共享, 没有进行计算机联网, 不能及时了解车间用料信息, 不符合企业管理信息化要求。

原料配送管理系统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该系统为原料配送物流管理量身定制, 用料计划管理网络化, 支持原料配送信息和各类报表的远程访问。摄像头监控车辆在汽车磅秤上正确停靠, 杜绝重车多载人等不合理行为。通过网络可迅速掌握车间原料物资供应情况。

1 系统设计

1.1 原料配送物流业务分析

催化剂厂原料配送物流管理包括各车间、计划科、成品调配站过磅房、主管部门领导, 及公司物流中心等业务节点;业务流程包括提计划、发计划、调配原料物资、检斤计量、配送信息发布。

车间将每日用料计划提前一天提交给计划科, 计划科汇总各车间用料计划形成全厂用料计划, 后发送到公司物流中心。物流中心根据用料计划给催化剂厂调配原料。原料配送过程中, 配送的原料必须要在催化剂厂成品调配站磅房进行过磅计量, 记录原料名称、发料单位、收料车间、重车重量、轻车重量、原料净重、检斤人、日期时间等重要计量信息, 之后才送到各车间。成品调配站过磅房要给车间、公司物流中心、原料供应商提供每车计量单。计划科需要实时查看原料配送信息, 定期打印周报、月报、季报、年报, 及明细表等各类报表。主管部门领导要及时掌握车间用料情况。

通常, 按用料计划配送的原料都能满足车间生产的需要。但是, 当车间扩大生产, 夜间原料不足时, 公司物流中心需要计划外配送原料。由于催化剂厂工作机制的原因, 计划外配送的原料没有经过过磅计量, 这就影响了报表数据平衡。对于这种特殊业务, 需要按车间提供的粗略数据进行补录。

1.2 系统架构选型

B/S架构:浏览器/服务器架构,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客户端操作界面, 采用浏览器形式。客户端后是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以及与服务器相连的后台数据库, 发出数据请求, 由Web服务器向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取出数据并进行计算, 将结果返回浏览器, 完成整个操作过程。

C/S架构:客户机/服务器架构, 整个应用系统被分为客户机和服务器两部分。客户端界面采用专用的开发界面。客户机主要用来执行客户机软件应用程序、采集数据以及向服务器发出应用请求, 完成应用处理。服务器主要用来承担系统的数据共享管理、通讯管理、文件管理和向客户机提供服务, 完成数据访问和事务处理。

通过对两种架构的比较及以上业务分析, 系统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结构, 充分利用两种架构的优势。

1.3 系统功能设计

催化剂厂原料配送管理业务要求原料配送信息为各业务环节共享, 各业务环节之间保持实时数据交换和信息的流转, 实现业务的轻松高效管理及系统本身的运维、升级。基于业务需求, 系统在功能上设计为两个子系统:原料计量管理系统与原料配送信息管理系统。在架构上, 系统采用C/S与B/S相结合的模式。

原料计量管理系统采用C/S结构, 功能上主要实现称重仪数据采集、过磅业务管理、计量单打印、统计查询, 保留了报表打印功能。原料配送信息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 用于原料配送信息共享, 实现基础信息维护、用料计划管理、查询与统计、报表导出、车间用料数据统计图显示、系统维护等功能。系统框图, 如图1所示。

2 系统硬件结构

催化剂厂原料配送管理系统主要由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工作站、客户机、汽车磅秤、打印机、网络交换机等部分组成。系统硬件结构, 如图2所示。

两台服务器是系统的核心。WEB服务器是催化剂厂原料配送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服务器, 放置在公司信息中心服务器机房。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原料计量信息、车间用料计划信息、基础数据信息的存储, 放置在催化剂厂调配站过磅房。

工作站配置一台微机, 放置在催化剂厂调配站过磅房, 用于原料计量管理业务。运送原料的车辆过磅时, 工作站与汽车磅秤通讯, 读取重车、空车计量数据, 计算原料净重, 存入数据库服务器, 同时原料名称、收料车间、发料单位、检斤人员、时间等信息也存入数据库。工作站连接了一台打印机, 用于打印计量磅单和统计报表。

客户机针对催化剂厂主管该业务的领导、计划科、各车间、调配站磅房, 及公司物流中心等设定。主要用于浏览原料配送计量信息、提交与汇总车间用料计划、展示车间用料数据对比图形、维护基础数据。

汽车磅秤与工作站的通讯:汽车磅秤, 采用美国METTLER TOLEDO公司生产的电子汽车衡。称重仪表为该公司生产的T5800型称重仪表。该称重仪表带有一个用于接串行打印机RS232接口, 现使用RS232标准串行线将其连接到工作站微机的串行通讯接口 (COM1/COM2) 。由工作站应用程序读取磅秤通讯数据, 处理后存储到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库中。

3 系统主要功能

3.1 原料计量管理系统

3.1.1 过磅业务管理

该项有过磅业务处理、特殊业务处理两个业务功能。过磅业务处理主要完成送料车辆进厂、出厂计量, 叉车皮重重置。特殊业务处理补录车间计划外加料计量信息, 以保证报表计量数据平衡。

3.1.2 综合查询

提供按原料名称、发料单位、当日未出厂车辆、收料车间等项的查询, 以便检斤人员及时掌握原料的配送情况和用料计划的完成情况。

3.1.3 报表打印

提供周报、旬报、月报、日报、明细表生成及打印。即使在网络异常情况下, 催化剂厂计划科也能通过过磅房工作站打印各类报表。

在过磅业务处理、原料名称查询两个模块中, 设置了修改功能。除计量数据、检斤人员关键信息外, 其它信息均可由被授权的检斤人员自行修改, 方便了检斤人员的工作, 也使汽车过磅管理系统维护更加灵活。

3.2 原料配送信息管理系统

3.2.1 基础信息维护

包括原料、发料单位、收料车间、检斤人员四项维护。可新增任一项信息, 也可修改、删除信息, 是系统基础信息的维护。

3.2.2 用料计划管理

包括三部分:用料计划报表表头维护、用料计划录入、用料计划查询。用料计划录入有标准的excel录入模板, 当车间新增原料时, 由计划科来更新录入模板。计划科、物流中心在用料计划查询模块查阅用料计划, 可导出并打印用料计划。这个部分实现了用料计划的网络化统一管理。

3.2.3 查询与统计

由综合查询、统计报表两部分组成。综合查询实现原料计量信息实时和历史查询, 利于及时掌握各车间原料使用情况, 监督过磅房检斤人员工作。统计报表实现各类统计报表的生成和导出。计划科通过任一公司内部网络畅通的计算机就可浏览原料计量信息, 生成并导出各类报表, 有郊分离了计划科和过磅房的业务, 防止业务交叉, 提高工作效率。

3.2.4 数据统计

用数学统计图的方法展示车间实际原料使用情况。只需选定车间、对比时间段, 就可形象显示车间对比时间段内关键原料使用情况, 反应车间在此时间段内生产能力, 也为公司物流中心合理储备仓库库存提供依据统计图表还提供打印功能, 并能以excel、pdf、word等多种文件格式导出保存。

4 结束语

经过一年多的现场运行, 证明系统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运行可靠。系统的使用, 实现了原料配送信息共享, 用料计划网络化与电子化管理、基于Web的综合查询与统计报表、数据统计, 形成了公共信息平台, 使原料配送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布到网上, 及时反馈到原料配送物流管理的各业务节点。实现了原料配送物流管理一体化, 通过利用公司内部网络将计划科、成品调配站磅房、车间、物流中心、主管部门领导等业务节点合理整合在一起, 构建了一个多业务节点、多业务流程的一体化系统, 形成了物流网络, 促进原料配送物流向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G Andrew Duthie.ASP.NET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尹立宏.Visual C#.NET应用编程150例[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木材加工原料的利用与技术管理 篇7

1 木材加工原料的利用

1.1 森林资源的利用

目前, 人们对木材的加工离不开森林, 森林已经成为木材加工原料的唯一来源。从森林的整体角度来看, 木材加工原料主要从杨树、桦树、杉树、松树、桉树等为主体的次生林带产出;从森林树木年龄的角度来说, 这些木材加工原料都属于60年以下中小径的林木。依据我国林业局规划的长远指标及短期性计划, 并结合我国《森林法》的相关规定, 每年都需要对森林实施间伐利用、扶育以及改造[2]。除此之外, 还需要对一些经济价值比较低的林木进行深加工和细加工, 以从中找出可以投入到市场中的具备经济价值型的木材, 以缓解林区的木材原料产出压力, 为林区找出一条排忧解难的出路。在对森林资源不断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 必须要将节约森林资源和利用开发资源相结合, 避免出现只利用、不节约的行为, 要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森林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1.2 木材加工原料的合理利用

木材加工是人们利用木材的一个步骤, 而对木材原料进行利用必须要遵循合理的原则, 遵循综合经营原则、量材取料原则、量木进锯原则、量质利用原则是木材原料合理加工利用的四大原则。近几年, 对森林的利用比较彻底, 会经常出现木材加工原料来源出现危机的情况, 也会出现木材加工资金紧张或短缺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对木材的综合利用就大大发挥了解决危机的作用, 木材的综合利用已经成为目前林区振兴林业、治理危机的重要手段。必须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 对木材加工、木材综合利用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才能大力发展木材的综合利用产业, 并深化及保持此项产业的兴盛。从宏观角度上来说, 要把木材加工、木材综合利用的框架摆稳;从微观角度上来说, 根据木材资源的具体情况加工出精、尖、高的小型木制产品。转变林区木制产品原料旧的加工市场模式, 让市场活跃起来, 并将木材加工、木材综合利用产业作为摆脱粗放型木材加工的方式方法。从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前景出发, 必须把木材加工当作是原料的重要基础, 不断发展极具林区特色的木材加工和木材综合利用产业, 并将对新型木材进行综合利用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为了拓宽林区的经济来源, 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将木材原料有规范、有计划地一边进行纸浆、胶合板、纸板及林产工业等传统加工, 另一边有措施、有目的地生产农业、工业、文化、民用等设施, 从而大力促进林区的发展, 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3]。

根据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木材加工行业的节能环保意识应该大大加强, 积极开发节能环保型木材加工设备的任务十分繁重, 需要从采用先进制造工艺和技术、自主创新设计着手, 设计开发出节能环保型木材加工设备, 以提高木材加工的精确度, 减少木材的损失量, 最终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因此, 对木材原料进行合理的加工利用, 充分利用节能环保型木材加工设备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木材加工原料的利用技术管理

2.1 木材加工原料的技术管理

所谓的技术是指从木材原料加工和木材综合利用这一个范围来讲, 木材加工原料技术即将所学的木材专业基础、科学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并与实践相结合;所谓的管理就是在每一项木材生产工艺中, 依据先前制定的目标, 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将行政和木材加工原料技术结合成为生产技术的组织。木材加工原料的技术管理要求人们在技术管理整体概念的指导下, 凭借科学组织达到木材加工生产技术多年的工艺目标, 强化木材加工原料的技术管理, 最终完成木材加工的经济技术指标。

2.2 技术管理在木材加工中的作用

在木材加工原料的利用和技术管理的整个过程中, 木材原料加工生产作业领域中的核心指标就是原料的出材率, 这个核心指标代表着木材原料自身的经济效益, 出材率的高低等同于自身经济效益的好坏。从核心指标这个角度来讲, 木材加工原料的技术管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其在原料木材加工中所具备的灵魂作用, 表明了木材加工原料的技术管理已经成为木材加工综合利用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使木材加工原料的技术管理发挥在木材综合利用中的灵魂作用, 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木材原料加工中机锯的相关设施进行分类和完善, 争取确定每个截锯环节的设施, 如截锯设施、中小型电锯设施、带锯、旋切机等设施, 形成一系列完整的配套设施;二是建立木材市场信息体系、木材加工技术咨询体系两大体系, 将其完善并充分利用, 进而对木材技工进锯的对象进行严格筛选及确定, 以防木材加工产品在市场上出现滞销的现象;三是提高木材加工工人的专业素养, 强化其队伍建设, 对从事劳力、技工、修理工等工作人员实施专业课程的定期或者不定期培训, 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4], 以更好地服务于木材加工行业;四是实行较为专业性的木材加工责任管理制度, 此制度以木材加工技术人员作为核心, 针对选材、量尺、锯工等工种实施技术跟踪方式, 实时掌握木材加工的进度, 避免一些工作疏漏造成的经济损失。

3 木材加工原料的产品经济核算

木材加工原料的产品经济核算必须和木材加工产品同时进行管理, 并做到两者相互依托, 不对任何一方偏重。根据木材加工的程度和规模, 在经济上实施核算的基本范围包括木材原料采购、木材原料运输、木材原料加工、木制产品销售4个主要阶段。从木材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整个过程来看, 如果要求提高产品的价值、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必须在木材生产以及木材加工原料综合利用的过程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木材原料的采购方面, 严格把好质量关, 避免质量低劣的原料进入生产区;二是在木材原料的运输方面, 对运输距离严格把关, 并把握好运输时间, 保证原料正常进入加工区域, 以免耽误加工进度;三是在木材加工方面, 对木材原料进行合理的综合利用, 将原料的价值最大化;四是在木制产品的销售方面, 严格把好价格关, 制定合理的销售价格。在木材加工转变经营机制的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不断向集资制及股份制经营这一方向发展, 活络木材加工产业的机制体系, 以进一步稳定木制产品的价格并长久保持产品价格, 最终达到木材扩大再生产的目的。建立信息网络对扩大木材价格产品销量也有重要的作用, 能够吸引大批量具有林区特色的木制产品进入市场之中[3]。

4 结语

我国木材工业生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就以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在发展, 并形成了一个设备制造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根据目前社会大众对木材利用的要求, 木材产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森林资源当前的形势, 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 对木材原料进行优化配置, 实现木材原料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木材工业目前仍然处于初级化发展阶段, 相关工作人员仍需继续努力研究如何提高木材综合利用效率, 如何对木材加工原料进行合理利用, 并对木材加工原料的技术管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 为节能环保型木材的加工不断努力, 以期实现木材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文.掌握合理造材原则提高腐朽原条造材技术[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5) :63-64.

[2]宋华锋.木材加工原料的利用与技术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8) :93.

[3]韩学富, 姜淑琴.浅谈木材加工原料的利用与技术管理[J].龙江社会科学, 1995 (S1) :93-95.

上一篇:妇科节育手术护理下一篇:小脑电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