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原料论文

2024-06-18

绿色原料论文(精选9篇)

绿色原料论文 篇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的产地条件选择、种子及其处理、轮作、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及产品质量等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北部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在气候正常年份,按本标准实施,产量可达到600kg/667m2以上。

2 基地生产条件

环境条件: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无污染,远离工业矿区,农业生产环境条件良好,区域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土壤条件: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深厚,质地疏松,理化性质良好,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耕层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0g/kg,全氮0.08g/kg,碱解氮60~70mg/kg,速效磷10~12mg/kg,速效钾100mg/kg。

水源条件:农田上游没有工矿业污染的可用地表水,地下水灌溉取水深达30m。

3 技术管理要求

3.1 秧田管理

品种选择:生产绿色食品,应选择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经过审定推广的优良品种。如五优一,富源四(生育期140~150天)通系103(生育期130~135天)等。

精选种子:浸种前晒种2~3天后风选去杂质,30%浓度泥水或10%盐水进行水选除去秕粒。

种子催芽:1mm为宜,即刚破胸为宜。

秧田地选择:应选择背风向阳的旱地,地下水1m以下,要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秧田地培肥及土壤调酸:(1)秧田培肥。每1m2施1kg酵素菌肥进行三遍刨床应注意在下种前7~10天进行。(2)土壤调酸。用调酸肥使10cm厚的土层,p H值达到5~5.5之间,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防止立枯病。

播种:(1)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中旬。(2)播种量。每1m2播催芽种子200~250g,667m2用种量2.5㎏。

秧田温湿度管理:分四个阶段:(1)播种至出苗。以保温保湿为主。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且不可超过35℃,夜间注意保温,播种后3~4天喷一次齐苗水。(2)出苗至一叶一心。控温保湿,期间喷一次水,保持床土湿润,膜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最高不超过30℃。(3)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此期控温控水,控上促下,协调生长,防止秧苗徒长或青枯,一般不喷水,膜内温度控制在20~22℃为宜。(4)二叶一心至移栽。管理目标是稳健生长,增氧促蘖,进入二叶期喷一次透水,因大通风每天早8~9时适量喷水,晴天无风可昼揭夜盖,插秧前三天可撤膜,为防治潜叶蝇移栽前可喷一次1.8%爱福丁乳油,每667㎡用30ml兑水60㎏喷雾。(8)壮苗标准。苗龄28~30天,苗高不超过12cm,茎扁平,叶直立。地上部百株干重3.0~3.2g,根系10~12条,带蘖率30%以上。

3.2 本田管理

整地施肥:为减轻病虫草害应在每年秋季进行翻地,机耕20㎝,春季早整平耙,整平整细,达到寸水不露泥的水平。基肥应在平整地前施入,施肥后再耙平,达到全层施肥。亩施农家肥3000㎏的基础上,依据土壤保肥能力施尿素3㎏。

插秧:适时早插,延长分蘖期,提高成穗率。一般在5月中旬开始,5月下旬结束,插秧规格为30cm×16cm、30cm×12cm土壤肥力差的地块可插8×4寸或8×3寸,每穴2~3株或3~4株,插深2~3cm确保行直、穴匀、棵准,插后不漂秧。

水肥管理:(1)水分管理。插秧后返青前浅水管理,水深2~3㎝,以利秧苗扎根立稳。避免漂秧。分蘖期水层3~4㎝,以利水温地温,促进根系吸收营养,促早发快长。有效分蘖终止前3~5天进行晒田,达到田间有裂缝,地面见白根,叶色转成淡绿,晒5~7天后恢复正常水层。孕穗至抽穗期采取浅深水交替管理,孕穗期中间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期如出现低温情况(夜间低于18℃),用15~18㎝深水护苗,白天恢复浅水,低温过后恢复正常灌水。抽穗后20~30天采用间断灌水,促根系吸收养分,从而达到养根,活秆活穗成熟,减少病害。蜡熟期即收割前七天停止灌水。(2)追肥。绿色水稻生育期氮素化肥总量应控制在5㎏纯氮左右,追肥视土壤肥力和苗情而定,以确保形成适量的有效穗数,促成大穗,防止群体过大造成倒伏和加重病害。多采用分期追肥法,插秧后15~25天应追分蘖肥尿素3kg/667m2。抽穗前25天(扒开主茎小穗长2mm)

4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4.1 物理防治法

(1)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等害虫成虫;(2)糖醋液诱杀成虫,按水、糖、醋、酒比例为3:1:1:1配比诱杀蝼蛄、金龟子、潜叶蝇;(3)黄色诱杀板:可用自制的纤维板或三合板(20 cm×30cm)涂上黄漆及柴油诱杀潜叶蝇。

4.2 生物防治法

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害:(1)立枯病。用0.3%科生霉素80~100倍液喷施苗床防治立枯病;(2)稻瘟病。2%春雷霉素液剂100g/667㎡,即500~700倍液防治稻瘟病、纹枯病;(3)稻曲病。在水稻孕穗破口前7~10天,667㎡用5%井冈霉素水剂200ml兑水喷雾,防治稻曲病;(4)纹枯病。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开始发病,拔节至抽穗期盛发。发病初期667㎡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ml,兑水50㎏喷雾;(5)潜叶蝇。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水稻潜叶蝇;(6)稻水象甲。在秋末水稻收获后翻耕整地,破坏幼虫的越冬环境,可杀死大量幼虫。在成虫盛发期,在它最活跃的清晨或傍晚在稻苗上喷洒2.5%功夫乳油3000倍液,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1500倍液喷;(7)负泥虫。主要发生在分蘖期,用5%来福灵15~20ml∕667㎡兑水50㎏喷雾,隔7天喷一次,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结合人工除草可摘除卵块或成虫,带出田间深埋处理;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稻蝗。

减少化肥用量,不用化学农药,保护害虫天敌青蛙等。

4.3 人工除草

秧田期选用秧草灵播种后封闭除草,稗草防治90%以上,本田期主要靠农艺措施防治,深耕细整地,采用挠秧耙人工除草,严禁使用各种类型化学除草剂。

绿色原料论文 篇2

经梨树县农业局、小城子镇政府、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梨树县植物保护检疫站、吉林省天禾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小城子镇亲仁村农民协会共同协商,拟在亲仁村建立绿色食品原料玉米生产基地500公顷。为确保基地生产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实施,切实发挥基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带头作用,有效实现龙头企业带动基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特制定此方案。

一、目的及意义

建立绿色食品原料玉米生产基地,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政府部门推动、农业科技部门支撑,使生产基地在实施生产各项组织、措施等活动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实施生产,切实达到生产程序严谨、生产措施科学、生产过程标准、产品质量上乘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实现绿色玉米原料生产的标准化组织生产、规模化集约经营、产业化形式运作的新型农业模式。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拉动全县农业生产向农业标准化和现代化生产方向快速迈进。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代农业理念为指导,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强化科学

管理为手段,努力打造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集土地、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方式相互协调统一和具有先进科技水平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促进粮食增产、产品增值、品质优异、农民增效、企业与农民共赢。

三、建设原则

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为基本原则,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强化农业各类投入品的控制,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技术监管到位,相关措施到位。建设生产设施先进、生产技术先进、管理措施先进和产品质量上乘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

四、建设目标

绿色玉米原料生产基地,总建设面积500公顷,通过对各项生产投入品的控制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使玉米产品质量经过检验检测完全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与同类产品比较,在产量上要略有降低,预计公顷产量达到11000公斤,比普通产品平均产量低1000公斤,由于产品质量优于普通同类产品,价格可比同类产品每公斤高出0.20元,每公顷可增收1200元,折每亩增收80元。按照基地总面积,总计可增收60万元。通过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田土壤理化性状明显变好,地力明显提高,为当地农业标准化生产作出良好示范。

五、建设规模及内容

1、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500公顷。

2、选用通过省级审定的优良玉米品种。

3、按照绿色食品标准,限量使用化学投入品,包括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4、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按规程组织实施。

5、建立田间生产记录档案。

6、基地实行立牌标示,以供产品求购企业及各方面人士监督。

六、实施措施

1、组织措施

建立由县农业局、小城子镇政府、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省天禾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组成的绿色食品基地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名单如下:

长:陈

副组长:王贵满

贾万刚

成员:冯

杨井武(其他有关人员,包括乡镇副职镇长,农业站长等)

领导小组负责基地生产的落实、基地生产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协调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研究和实施有关对基地生产有关投入品的扶持。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基地生产的有关事宜。

成立由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省天禾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相关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长:王贵满 副组长:潘巨文

成员:(乡镇农业站技术人员及企业技术人员三到五人即可)

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指导和监管,有关新型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重要病虫草害的及时防治。

2、技术措施

一是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制定绿色食品基地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二是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田间生产记录档案。三是落实相关技术人员长期深入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四是统一组织各类生产资料及投入品的供应,统一对基地生产过程中各项农事操作进行安排和管理,包括作物的种植、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及收获、运输等。

五是产品收获后,由吉林省天禾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统一进行收购及加工。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后,使用绿色食品标识进行销售。

绿色原料论文 篇3

工业原料气净化以脱除工业原料总对后工序产生害处的物质为目的, 例如对于合成氨原料气的净化要脱硫化氢和二氧化碳, 对于石油气和焦炉气要脱硫化氢, 这样便可以防止产生催化剂中毒现象或因为副反应而产生杂质。通过对工业原料气的净化, 可以大大减少在化学工业工程中产生的对环境有害的物质, 改变传统化工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改善环境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工业原料气净化与绿色化工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工业原料气体净化的发展, 虽然起初没有绿色化工的意识, 但还是朝着绿色化工的方向发展, 不少科研单位和化工企业都把原料气净化方法和绿色化溶剂的研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绿色化工的发展, 还存在着资金短缺、技术缺乏和成果转换率低等问题, 要实现绿色化工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1 溶剂由有毒向无毒过渡

根据绿色化工的要求,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溶剂, 如要使用也应使用无毒溶剂。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 我国的氮肥厂大多都使用改良砷碱 (G-V) 法进行脱硫, 以含有活化剂的热碱溶液作为吸收剂, 虽然这种方法高效率、副反应也很少, 但是含有剧毒。在化工中生产中逐步便遗弃, 80年代由改良的ADA法所取代。虽然ADA法规范性高、技术完善, 但也存在溶液成分复杂、成本高, 容易造成硫堵等问题, 在清理的过程中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 TV法和磺化钛氰钴系列法成为化工企业脱硫的主要方法。从脱硫技术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溶剂从有毒向无毒过渡的趋势, 同时也看到我国绿色化工发展存在的问题。

1.2 气体净化与废液处理

HPF法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以氨为碱源的脱硫工艺, 在脱硫过程中, 具有催化活性高及流动性好等优点, 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脱硫废液, 如果未能妥善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 在我国的工业原料气净化中还存在废液的产生的现象, 对废液的清理过程也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避免废液的产生也是原料气净化所需考虑的问题。

1.3 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

对于原料气净化, 不但要选择先进的技术, 还要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与其相配套, 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对于我国目前所应用的脱硫塔, 它的塔型、内件、结构等都需要优化和升级, 这样才能降低原材料的耗损、以较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协调, 使经济向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2 工业原料气净化与绿色化工技术的新发展

目前, 各个科研机构加大对工业原料气净化和绿色化工技术的开发力度,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将以脱硫和脱碳的相关技术为例阐述这种新发展。

2.1 物理溶剂的新发展

南化研究院王祥云教授根据研究发现, 由N-甲酰吗啉、N-乙酰吗啉和水组成的物理溶剂, 对于硫化氢和二氧化碳有很高的溶解度, 具有较大的脱硫和脱碳的吸收能力, 同时可以减少有效气体的损失, 减轻二氧化碳对设备的腐蚀的效果, 这中物理溶剂在化工领域有着非常可观的应用前景。

2.2 微生物脱硫和生物酶法脱碳技术

关于微生物脱硫工艺, 目前较为先进的是BIODESULF工艺, 这种工艺可以在无氧的环境中进行, 不需要对配氧比做严格的控制, 可以在化工领域广泛应用。

通过使用细菌发酵或者使用生物酶法脱碳, 可以产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化工产品, 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同时也能促进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也为工业原料气的净化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3 推进工业原料气净化与绿色化工的建议

3.1 对原料气净化方法实行优胜劣汰

根据绿色化工的基本原则和终极目标, 科研单位和企业在研发原料气净化方法的同时, 要对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技术或进行改进或研发新的方法来取代, 实行优胜劣汰, 从而在根源上消除化工对环境污染的可能。

3.2 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开发力度

有不少化工企业因不愿承担由传统向绿色化工转化的成本, 而对绿色化工模式敬而远之。因此必须加强对化工企业的扶持, 使他们转换观念。而在绿色化工实现的过程中, 技术的发展是关键, 必须引进和开发先进的技术, 才能有效地推进绿色化工的进程。微生物脱硫和生物酶法脱碳技术, 具有能量消耗低、投资及运行费用少等优点, 在化工领域具有极具发展前景。

3.3 对净化后的废气实现绿色化利用

对于工业原料气净化会产生大量的废气, 据不完全统计, 企业生产1t的尿素就大约需排放1t的二氧化碳。对于产生的二氧化碳如何实现绿色化、资源化利用, 也是应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如果二氧化碳能够得到有效的循环利用, 便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在根源上解决工业三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 结束语

总之, 工业原料气净化与绿色化工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希望通过本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能够为我国化工行业向着“绿色化”方向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葛志颖.工业原料气净化与绿色化工相关问题的思考[J].化工设计通讯, 2012 (8) .

绿色原料论文 篇4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监督管理,确保基地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关于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意见》(农绿[2005]2号)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验收办法》(试行)(农绿[2006]6号)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地监督管理是指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农业部绿办)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及其委托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绿办)对基地建设单位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管理和产业化经营等实施监督、检查、考核、评定等。

第三条 所有基地建设单位每年必须接受由农业部绿办和中心统一组织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组织实施

第四条 基地监督管理工作由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及省绿办负责组织实施。各级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职责如下:

(一)农业部绿办和中心的工作职责

1、制定基地监督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

2、组织开展基地监督管理工作;

3、指导和考核省绿办基地监督管理工作;

4、组织对重点基地进行监督抽查;

5、依据有关规定,对年度检查不合格的基地做出取消基地称号的决定并予以公告;

6、向绿色食品系统通报有关基地监督管理工作的情况。

(二)省绿办的工作职责

1、负责所辖区域内基地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实施;

2、根据农业部绿办和中心的有关规定,制定当地的基地监督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并报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备案;

3、依据有关规定,对基地建设单位年度检查做出结论,并报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备案;

4、配合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对所辖区域内的重点基地实施监督抽查;

5、完成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委托的其它基地监督管理工作。第五条 省绿办应当明确分管基地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确定负责基地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和人员。

第六条 省绿办应建立完整的基地监督管理工作档案。档案材料应包括基地单位创建申报材料、《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证书》复印件、基地年度自查报告、省绿办年度检查报告、《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监督管理综合意见表》(以下简称综合意见表,见附件)等。

第三章 基地监督管理方式

第七条 年度检查由基地建设单位自查、省绿办实地检查、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备案审查组成。

第八条 自查是基地建设单位按照基地建设的标准和验收要求,对基地标准化生产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出自我评价。

第九条 实地检查是指省绿办对基地标准化生产的落实情况及保障体系运行情况等进行现场检查。

第十条 实地检查应在作物(动物)生长期实施。实地检查不得少于听取汇报、资料审查、现场检查、访问农户和产业化经营企业、总结等工作环节。要求对每个工作环节进行拍照,并附在年度检查报告后。

第十一条 实地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基地建设组织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产业化经营等运行的基本情况。

第四章 基地监督管理结论处理

第十二条 省绿办应于每年11月20日前将基地自查报告、基地检查报告及综合意见表报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备案。

第十三条 年度检查结论为整改的基地建设单位必须于接到省绿办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完成整改,并将整改措施和结果报省绿办申请复查。省绿办应及时组织整改复查并做出结论。三个月内不提出复查申请或复查不合格的由省绿办报请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取消其全国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

第十四条 对年度检查结论为不合格的单位,省绿办在做出结论后应立即报请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取消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并负责收回证书及匾牌。

第十五条 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对省绿办上报的材料进行备案审查,并以文件的形式对基地年度监督管理的结果进行确认并下发。对于监督管理结论为不合格的基地,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将在有关媒体上进行公告,两年内不再受理其创建申请。

第十六条 基地建设单位对省绿办年度检查结论有异议的,可在接到省绿办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农业部绿办和中心提出复议申请,农业部绿办和中心于接到复议申请30个工作日内做出决定。

第十七条 由于不可抗拒的外力原因而致使基地丧失了建设条件的,基地建设单位应及时经省绿办向农业部绿办和中心提出暂时停止使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的申请,并将基地证书和匾牌交省绿办。待条件恢复后,经省绿办实地验收合格后再行恢复其称号。

第十八条 由于生产管理等原因而致使基地不符合建设条件的,基地建设单位应及时经省绿办向农业部绿办和中心提出停止使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的申请,并将基地证书和匾牌交省绿办。基地建设单位由于其它原因,也可自愿申请停止使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并将基地证书和匾牌交省绿办。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对上述两种情况在有关媒体上进行公告。

第五章 考核与奖惩

第十九条 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对省绿办的基地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年度考核。

第二十条

农业部绿办和中心对基地监督管理工作业绩显著的机构和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或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机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人员及其分管领导的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绿色原料论文 篇5

一、推动产业发展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当地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基地产品转化增值。仁寿县12.3万亩枇杷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成功后,基地内发展了8个专业合作社,52个种植大户,辐射带动全县16个乡镇种植枇杷20万亩,种植户13万户,产值达5.6亿元。

二、助推品牌发展

四川省基地建设紧紧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农业大县,以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为重点,形成“科学规划、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格局。通过建设川南名酒原料(高粱)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了古蔺郎酒、泸州老窖等高端名酒品牌的发展。在东坡、彭州、朝天等地建设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小泡菜”做成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大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提升产品质量

四川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建立并有效运行了组织管理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等7大体系,对基地环境、组织管理、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等实施有效监管,提高了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历年抽检中产品合格率均达到100%。

四、促进农民增收

绿色原料论文 篇6

1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在组织管理方面,成立由县政府主管副县长为组长,农业、农技、科技、基地单元所在乡镇等部门组成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对全县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下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办公室;同时健全乡、镇、村组织机构,明确了乡镇主管领导为基地建设负责人,各村委会主任、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为具体工作人员,并建立了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度考核办法,县、乡、 村三级层层签订了责任书,细化量化了考核指标。

2狠抓标准化生产管理,确保绿色食品质量安全

1)在基地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上,按照集中连片、合理规划、 规模发展的原则,辣椒实行品种区域化种植,基地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强化了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户四级生产管理体系,实施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2)县农技推广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了绿色食品原料辣椒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以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的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确保户均一本。

3)以乡镇为单位、绘制了基地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并对地块进行统一编号,建立了管理档案。以优惠的补贴政策为引导,建立了“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统一统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的“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有效组织农户生产。

3以强化农业执法为抓手,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建设

不定期联合工商、安监等部门对基地内生产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制定了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药名单。对基地周围的农资经营网点实行拉网式检查,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投入品的使用。

4狠抓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县、乡、村技术服务体系;结合农业技术培训,将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技术培训纳入培训内容,制定绿色食品原料辣椒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技术培训计划,采取聘请专家授课等形式,对基地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员、合作社社员进行绿色食品知识培训。 加强对培训记录的收集整理,建立培训考核制度,严格做到持证上岗。

5加强监督管理,确保绿色食品原料质量安全

为了堵塞管理环节上的漏洞,建立较为完善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监督管理办法,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明确农业执法大队为监管执法主体,不定期对基地建设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进行监督检查或抽查,同时聘请基地中责任意识较强的农户担任生产监督员,适时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有效防范了违禁农药的使用。建立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登记备案制度,确保了标识的规范有序使用。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基地标准化水平

绿色食品原料辣椒标准化基地具备天然的生产条件,完全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灌溉水来源主要为天山雪水融化下渗,水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施肥严格遵照《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执行,主要以有机肥为主。

7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在产业化经营上,积极拓展服务领域,组织农户与番茄制品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保证收购。

8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动战略

高度重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把标准化基地创建活动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对基地建设出台了许多优惠扶持政策,财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安排专人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以基地建设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为目标,统一优良品种供应,划定基地建设规划保护区; 大力实行订单农业,积极引导扶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加强产销衔接;以强化各种管理档案建设为突破点,严格各类技术标准及规范,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带领广大农户建立协会、合作社,闯市场、促营销、活流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勤,闫晓明,任旭东,等.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3):33-36.

[2]周克君,谢忠萍,张婷.射阳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11):14-15.

绿色原料论文 篇7

1必须实施标准化,提高基地建设水平

标准化是创建工作的基石,能否实现和确保标准化生产,直接关系到基地建设的成败。必须始终把标准化建设贯穿基地建设的每个层面和每个阶段。

1.1通过全面制定和执行操作规程实现标准化

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要求[1],全省已制定各类技术操作规程69个,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实施。为确保技术规程的入户率和到位率,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实施主推技术、推广主导品种、农民主体培训和实施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三主一化”培训,切实提高基地农户科技素质。每年春耕前全省基地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次,做到每户都有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明白人。在基地春耕整地、播种、水稻大棚育秧等关键环节,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推进工作,总结推广各级各类典型,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水平。认真抓好基地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导功能,做给农民看,引领农民干,确保标准化全面实施。

1.2 通过推行建设和生产标准实现标准化

在基地建设中,普遍推行“规划科学化、环境优良化、农田方条化、设施配套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系列化、管理规范化、投入多元化”的“八化”建设标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推行“综合整地标准化、种子优良标准化、生资使用标准化、田间管理标准化、生产操作标准化、收获储运标准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商品包装标准化”的“八化”生产标准[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狠抓关键环节,大力实施基地良种化工程建设,优质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鼓励引导农民积造有机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全省秸秆还田面积达到367万hm2,积造和使用有机肥9 000万m3,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抗涝能力,切实提升了标准化水平。

1.3 通过强化监督管理实现标准化

1.3.1 切实强化全过程监管

具体做到“五管”:即市场监管,主要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基地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把好投入关;执法监管,由各地监管大队对生资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进行全面检查监管,及时查处问题;技术监管,由技术部门对生产者进行培训,对生产全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和服务;网络监管,由各市、县农委(绿办)对生产、基地、企业、生资业户、投入品等建立电子档案,实行微机化管理;检测监管,由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对基地的生产环境、原料和产品适时监控,确保农作物质量安全。

1.3.2 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建设

制定了投入品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农业投入品监督等各项管理制度[3]。加强了长效机制建设,先后选择14个县(市、区、局)为基地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单位,探索基地管理新途径和新办法,有效提高了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对出现农产品质量事故的基地创建单位在评比先进中实行一票否决。

1.4 通过先进的经营机制实现标准化

在全省基地普遍实行“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栽培方法、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地标准化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全省基地已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 437个,拥有会员(社员)18万人(户),占基地农户总数的18%左右。同时,围绕基地建设,加大农机化建设力度,几年来全省基地购进国内外先进的现代化农机具设备6 688台套,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1 216个、建设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和示范区9个、培育农机大户2 000多户,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为标准化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深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耕地向种田能手和标准化生产大户集中,全省绿色食品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46.7万hm2,占基地耕地总面积的17.5%。

2 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基地建设

龙头企业在基地创建过程中担负着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是带动基地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基地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2.1 大力引导龙头企业生产绿色食品

调动企业生产绿色食品的积极性,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引导企业通过发展基地获得更大的效益。基地创建以来,黑龙江省除了运用优惠政策对参与基地创建的龙头企业给予扶持外,还注意通过国内外各种展会扩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几年来,不仅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国内大型展销活动,还组织企业参加德国、比利时、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活动,省财政每年投入各种展销活动的经费1 000万元以上。通过各种展销活动进一步展示绿色食品产品,巩固和扩大绿色食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品不仅销售到全国所有省(市、区),还远销欧、美、日和东南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展会平台,使一些绿色食品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扩大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省外向型绿色食品企业已由过去的35家增加到现在的82家,出口产品由50多种增加到110多种。

2.2 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绿色食品骨干加工企业建设,黑龙江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全省加快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品牌战略,促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上,利用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银行贴息贷款等形式给予支持。2000年以来,省级财政投入支持龙头企业资金6.5亿元,各项扶持资金累积已达800多亿元。全省已在农产品、畜禽产品和山特产品上重点培育出一批绿色食品生产龙头企业,九三油脂集团、北大荒集团、北奇神集团等已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

2.3 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品牌建设

多年来,黑龙江省十分注重培育和打造企业品牌,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扶持。通过企业自主开发、行政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等有效形式,整合了一批现有品牌,积极打造了一批新品牌。从2005年开始,省政府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分别奖励100万元和50万元,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培育和打造品牌的积极性。目前,黑龙江省已拥有“完达山”“红星”“九三”等30个中国驰名商标,其中,绿色食品占46.7%;创出了“五常”“泰丰”“龙丹”等33个中国名牌,其中绿色食品企业占27.3%。随着品牌效应的扩大,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欢迎,一些品质好的绿色大米的价格要高出常规大米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2.4 不断完善企业与基地利益联结机制

在基地创建过程中,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通过契约联结、服务联结、资产联结等多种形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模式,紧密型利益联结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全省联接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龙头企业达到308户,其中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42户,10亿元以上的5户,订单达到90%以上。这种紧密的利益联合体,一方面,免除了农民原料销售的后顾之忧,增收步伐加快[4]。另一方面,这种利益联合体在给基地农户带来丰厚收入的同时,也使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固的“第一车间”,通过原料提质大幅增效。全省绿色食品基地的水稻、大豆、玉米比普通高0.06~0.10元·kg-1,基地农户通过种植绿色食品农作物人均至少增加收入50元以上,示范村户均增收达到200元以上。

3 必须精心组织实施,合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创建工作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必须突出政府行为,强化主管部门的责任意识,调动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形成创建的合力。

3.1 各级政府强力推进

全省承担创建任务的县(市、区)政府都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明确了部门职责和任务,定期研究和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农业发展规划中,把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省政府采取“先建后补”办法对基地建设单位予以补贴,累计补贴2 000多万元。对涉农投资项目进行资源整合,组织黑龙江省水利、农机、交通和农业开发等部门重点向基地建设倾斜。各地把创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省逐级考核,工作下管一级,责任上联一级,一级监督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对创建工作实施有效的组织领导。

3.2 农业行政部门精心组织实施

黑龙江省、市、县各级农委把基地建设确定为农业生产的工作重点,科学安排,精心组织。一是搞好规划布局。按照资源状况,确定基地发展的类别和规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全省已建成水稻基地43个,其中3.3万hm2以上的14个;玉米基地23个,其中3.3万hm2以上的15个;大豆基地44个,其中3.3万hm2以上的17个。同时,根据资源和环境优势,在穆棱市规划启动了全国第一个10万头绿色食品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拓宽了基地创建领域;二是搞好制度规范。在创建过程中,注重科学推进,规范发展。先后以黑龙江省农委的名义,制订出台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验收办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监督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为推进全省创建工作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使基地建设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三是搞好典型示范。在标准化基地建设中,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将创建标准高、基础条件好、措施得力、效果突出的部分县(市)、乡(镇)、村以及农户作为试点单位先行一步,拿出参考样本,指导各地,切实提高了创建效果。同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召开会议特别是运用现场会等形式强化指导,强力推进,不断提高了创建工作水平[5]。

3.3 切实强化保障能力建设

3.3.1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为适应基地建设的需要,切实加强工作机构建设。经过近5年的努力,全省各市(地、局)、县(市、区)都设立了绿色食品发展和基地管理机构。在全省16个市(地、局)中,有12个工作机构专职人员达到了6人以上;在65个县(区)中,有53个工作机构专职人员达到3人以上,基地创建县(市)都达到了5人以上。目前,全省各级工作机构专兼职工作人员达到1 100多人,其中专职人员600多人,确保基地创建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大兴安岭地区在机构改革中专门设置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处,将原机构由副处级升格为正处级,工作人员也由6人增加到25人,对基地创建的管理和指导能力进一步增强。

3.3.2 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全省已投入1亿多元用于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增加检测机构,更新设备设施,强化检测手段,形成了以国家级检测检验机构为主,以地方为辅的网络化监测检验体系。全省国家级环境、产品检测检验机构从创建前的4家增加到10家;省级环境、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到10家,市、县级发展到46家。检测设备和手段不断完善,大部分市(地)级以上的检测机构都设有色谱实验室,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兽药残留、有害元素、食品添加剂、微生物等300多个质量安全指标的能力,可以承担粮油、乳制品、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产品检测任务。

3.3.3 加强技术指导

黑龙江省各地采取院(校)县共建基地、乡站(所)共建基地,每年组织1万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地生产一线,开展形式多样、不同层面的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摘要:黑龙江省率先在全国开展绿色食品基地的创建工作,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总结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中的3点启示,即必须实施标准化,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基地建设;必须精心组织实施,合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创建工作,为促进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创建

参考文献

[1]赵大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阶段与转变增长方式研究[J].学术交流,2009(2):55-58.

[2]曹继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农场经济管理,2008(3):60-61.

[3]甄妙.浅谈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13):36.

[4]王德章,李翠霞.中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中国禽业导刊,2003(7):5-6.

绿色原料论文 篇8

1 标准化生产基地基本概况

福安市是国家林业总局命名的中国茶叶之乡, 全国农业 (茶叶) 标准化示范县, 全国十大产茶 (县) 市之一, 是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的原产地。现有茶园面积2万公顷, 2008年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面积8133公顷, 基地位于东经119°23′-119°52′, 北纬26°41′-27°24′之间, 覆盖社口、潭头、上白石、晓阳、范坑、穆云、甘棠、松罗、坂中、城阳等乡镇。辐射全市茶园标准化生产及生态茶园建设。涉茶人口42万。2013年毛茶产量2.78万吨、产值14.96亿元, 茶叶商品总值35.85亿元, 分别比2007年创建初期增长8.7%、96.3%、88.7%, 基地单产比增10%、产值比增50%, 人均收入比增31.78%。近年来, 福安市依托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坦洋工夫”品牌建设带动, 大力推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标准化应用推广和完善茶叶标准化服务体系, 促进了现代茶业生产发展步伐, 给茶叶产业带来新的飞跃, 实现了茶叶安全生产、增效, 茶农增收的良好局面。截止2013年, 全市共培育省 (市) 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 茶叶专业合作社200多家, 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8家。

2 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领导重视, 强势推进。

2007年以来, 福安市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 连续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列为重点工作。把以茶叶为主的食品加工列为第三大主导产业, 积极组织实施茶业发展“五个一”工程。先后成立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 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和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领导小组, 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组织协调体系, 加大了茶叶生产的组织领导, 确保了工作机构健全、专人负责, 重点落实, 成效十分显著。2.2建立制度, 制定标准。严格按照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要求, 制定《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 确立基地责任人, 并与乡 (镇) 、村、农户逐级签订基地建设责任书, 任务层层分解, 责任落实到人, 确保基地建设顺利进行。详细制定了茶叶生产管理制度、基地监督管理制度、基地技术推广和管理制度、基地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制度、基地环境保护制度以及基地农户培训制度等。按照《绿色食品农药化肥使用准则》要求, 严把肥料、农药关, 开展不定期检查, 加大对各个农资销售点监管力度, 同时, 对生产和销售的茶叶农药残留监督抽查和监测力度, 每年抽检基地春、夏、秋茶农残700多批次, 有效监控基地茶叶农残, 严禁绿色食品禁用农药、化肥进入生产基地。

2.3 加大投入, 保障落实。

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聚的若干意见》等系列促进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从2003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茶业发展, 2008年起增加至530万元, 对相对集中20亩以上的茶树品种结构调整示范片亩补助300元, 2011年增至600元:并对购买大小茶叶机械予于补助: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企业给予奖励。在技术投入上, 充分利用各项惠农、支农政策, 结合“科技下乡”、科普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现场会等形式, 对农户进行宣传、培训, 几年累计编印《绿色食品原料种植规程》、《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手册》、《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书籍5万多册, 各种茶叶技术光盘、挂图、宣传单等10余万份, 年培训基地农户3000多人次。同时, 还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等合作, 开展适用农业技术培训与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

2.4 培育龙头, 增强带动。

通过基地建设, 结合主导产业发展, 大力培育扶持茶产业龙头企业, 鼓励它们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实行订单农业或自建基地等方式、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或合作社的生态茶叶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加快基地绿色生态茶产业的发展步伐, 以增强其辐射带动。共培育扶持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 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8家。龙头企业规模壮大, 带动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有效组织千家万户生产者与大市场对接, 实现企业增效、茶农增收。

2.5 突出特色, 实施品牌。

依托“坦洋工夫”证明商标、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突出区域特色、实施品牌建设是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变化的客观要求, 对消费者、生产企业、茶农、地方经济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可以实现多方共赢。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加强品牌管理、实现品牌共享“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带”使茶叶产业布局区域化、加工清洁化、生产标准化和发展市场化的目标。

3 基地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极大推进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使绿色食品原料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有机结合, 延伸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完善了“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 (农户) ”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成效显著。

3.1 全面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

按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求, 制定了较全面、系统的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有利于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 从源头上规范了农业生产投入, 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 基地连片规模建设, 有利于集约化生产管理, 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与劳动效率, 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3.2 提高了茶叶生产效益, 增加了茶农收入。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步伐, 培训了茶农综合技能水平, 增加了基地茶叶产量, 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与质量,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 完善了经营机制,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基地建设为茶叶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 做到了“原料车间与加工车间”有机结合, 使“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 (农户) ”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更趋完善, 可以组织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到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4 实施品牌战略, 提升绿色食品发展整体水平。

“坦洋工夫”红茶采取政府大力推动、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的形式, 建立品牌、培育品牌。基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拓市场, 先后培育了“茗红”、“一园春”、“东顶云雾”、“友缘”等14个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以品牌占市场, 以品牌宣传企业, 广泛赢得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食品的信赖和认可。

4 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建议

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环境要求严格, 内容多, 涉及面广, 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各部门的大力配合。

4.1建立健全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服务保障体系, 加强引导和扶持, 加大政府推动力, 落实好相关的扶持政策, 制定统一的绿色食品栽培技术规程和管理制度指导生产, 确保基地绿色食品产业从技术、人员、机构上有机统一, 促进绿色食品事业健康发展。

4.2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 进一步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 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其品牌宣传、市场开拓、产业技术提升、辐射带动等方面起到龙头作用, 其经营规模与经营模式, 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建立主导产业、培育主导产品以及带动农户等方面起到领军作用。

4.3 注重品牌, 培育品牌, 宣传品牌。品牌是地域文化, 品牌是宣传窗口, 品牌是企业名片。将企业自身品牌与公共品牌紧密结合起来, 共同宣传、共同推介, 共同建设和培育, 对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知名度, 增强绿色食品竞争力, 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是实现企业品牌与公共品牌的双赢。

4.4 建立可追溯制度,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茶叶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管理措施, 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跟踪记录, 加强对茶区农药、肥料等农资和茶叶的质量抽检, 发现质量安全问题应及时查处。同时, 形成完整的茶叶质量安全信息链, 做好相关资料的档案管理, 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绿色原料论文 篇9

广东省绿色食品自1992年发展到现在, 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达到255家, 产品总数776个, 总产量247万t, 监测面积16.47万hm2 (74.3万亩) 。绿色食品产品已从过去局限于水果、蔬菜、茶叶等初级种植业产品, 向畜禽、水产等养殖业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发展, 包括大米、水果、蔬菜、畜禽品、水产品、茶叶、罐头、牛奶、白砂糖、果汁、猪肉、酒类、糕点制品等, 加工产品的比例不断扩大。

2005年8月4日, 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印发“农绿[2005]2号”文《关于印发〈关于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意见〉的通知》, 广东省开始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已创建验收的有郁南县1.57万hm2 (23.5万亩)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沙糖桔) 标准化生产基地、乳源瑶族自治县0.69万hm2 (10.3万亩)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笋竹) 标准化生产基地、徐闻县0.69万hm2 (10.4万亩)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菠萝) 标准化生产基地、德庆县0.67万hm2 (10万亩) 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贡柑) 标准化生产基地、阳春市0.67万hm2 (10万亩)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马水桔) 标准化生产基地等5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总面积达4.28万hm2 (64.2万亩) , 产值达29亿元。目前罗定市0.67万hm2 (10.1万亩)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水稻) 标准化生产基地正在验收审批中。验收后, 总面积达4.95万hm2 (74.3万亩) , 相当于近20年来广东省绿色食品产品的基地面积。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 大大地扩大了绿色食品产量及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 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措施, 是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 也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广东省近几年按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的整体思路, 不断加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 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壮大县域农业农村经济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其产品本身就是具有当地地方优势的特色农产品, 当地政府积极实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 通过推行绿色食品质量标准化生产, 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推动质量—品牌—效益的有机结合, 促进了农业效益的大幅度增长。郁南县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及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全县绿色食品年产量达54.975万t, 产值达13.38亿元, 人均增收2500元, 绿色食品经济已成为该县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阳春市在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马水桔) 标准化生产基地后, 马水桔平均亩产增产了50 kg以上, 价格高出0.4元/kg以上, 亩产值增收841.2元以上, 增收效果显著, 基地县范围内的许多农户住上了楼房, 开起小轿车。德庆县积极创建绿色食品原料 (贡柑) 标准化生产基地, 建立了3个核心示范区, 面积为0.33万hm2 (5万亩) , 平均亩增204 kg, 农户平均增1000户以上,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1.2 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当地农产品的质量和知名度

经过多年的探索, 绿色食品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标志管理为手段”的质量保障体系, 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监管的模式, 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品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等特点日益凸显, 并已发展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代表。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增加品牌的含金量, 提高了当地农产品质量及其知名度。郁南、德庆、阳春等地, 每年由政府在不同地区举办产品推介会, 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客商 (投资者和推销商) 前来投资建厂或设立批发门市, 让更多的消费者认知当地的产品, 从而推动产品的销售, 实现当地经济的增长, 农民收入的增加。

1.3 实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促进当地产业化的发展

通过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各基地县大大地促进了当地加工产业、基地组织化、流通产业化的发展。郁南县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云浮华南酒庄酒业有限公司”,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 建立水果种植流通协会4个, 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5个, 年产果酒1000 t, 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阳春市通过采取“水果生产服务中心、马水桔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基地+果农”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 把千家万户的果农组织起来, 增强了抗市场风险能力, 促进了生产和流通;徐闻县通过建设市场营销体系 (建设协会5个, 专业合作组织15个, 参与果农3 000户) 、引进加工龙头企业 (果汁加工、菠萝酶提取、菠萝纤维制作) 、发展服务型专业经济组织等手段, 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产品的价值。

2 做法及经验

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经过这几年的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主要的做法及经验是:

2.1 加强领导全力推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自2005年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开始提出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来, 广东省绿色食品办公室领导高度重视, 组织单位相关人员, 对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条件进行细读、理解, 充分认识到发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示范带动、扩大规模、优化布局等作用。通过进行人员分工, 由专人负责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创建。通过网络、杂志、简报等各种途径宣传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建设, 做到成熟一个创建一个。

2.2 注意选点

基地建设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有专门机构, 对标准化生产有规划、措施和经费保证;环境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 基地内无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源;有绿色食品工作基础 (有绿色食品产品)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等等。广东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在创建原料基地时注意选点, 把创建地点选在环境较好、领导重视、规模较大、标准化水平较高、有地方特色产品的县 (市) 。如乳源瑶族自治县领导高度重视, 早在2002年县人民政府就提出创建广东省绿色食品示范县, 并不断加强绿色食品产品申报, 并有一定的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基础。郁南县从2003年开展绿色食品申报工作, 2004年郁南县人民政府提出创建广东省绿色食品示范县, 这几年来, 县领导一直非常重视发展绿色食品, 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2.3 加强过程中控制保证质量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执行的是绿色食品质量技术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质量控制。因此生产基地必须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八大体系建设:以落实县乡村目标责任制为保障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实施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基础的生产管理体系、以市场准入和连锁配送为手段的投入品管理体系、以农技推广和农户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服务体系、以综合治理为方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体系、以“品牌+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以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为重点的监测监管体系。通过对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严格实施这八大体系, 并实现有效运作, 保证产品质量, 提高产品价值。同时按照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制定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监督管理办法 (试行) 》, 每年对已批准验收的基地建设单位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管理和产业化经营等实施监督、检查、考核、评定等, 以保证基地产品质量。

2.4 加强宣传努力实现产销对接提升产品价值

通过宣传绿色食品, 增进消费者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生产者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调动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这几年来, 广东省绿色食品办公室通过《绿色食品》杂志、广东绿色食品简报、广东绿色食品网、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示展销活动、下基层进行绿色食品相关知识的培训等、协同各个基地举办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等, 不断宣传绿色食品及其基地建设, 构建贸易平台, 促进产销对接, 推动绿色食品发展。广东省绿色食品办公室连续几年与郁南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多届绿色食品沙糖桔、无核黄皮的推介会, 大大提高了当地绿色食品的影响力, 提高产品价值。德庆县、阳春市等每年也都在不同地方举办了多次的产品推介会。2002年广东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与乳源县人民政府举办绿色食品论坛, 通过各个专家对绿色食品的发展的建议, 促进广东省绿色食品工作。通过有效宣传, 引导生产者提高对发展绿色食品现实和深远意义的认识, 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 实现产销对接, 提升了绿色食品产品的价值。

3 存在问题

广东省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自2005年开始启动以来, 虽然只有短短的4年时间, 但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3.1 数量较少品种单一

目前已通过验收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5个, 分别是郁南的沙糖桔、阳春马水桔、德庆的贡柑、乳源的笋竹、徐闻的菠萝, 基本上都是水果, 品种单一, 区域发展不平衡, 而且产业化程度不高, 多数只停留在出售鲜果的阶段, 而深加工能力水平很低, 大大地增加了农产品的抗风险能力。而广东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特色产品, 如水稻、马铃薯、香蕉、玉米、甘蔗、荔枝、龙眼、柚子、脐橙、蔬菜、茶叶等等。需要按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不断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以提高标准化、产业化水平。

3.2 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广东省创建的5个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虽然都有八大控制体系, 资料也比较齐全。但有些体系也存在薄弱环节, 有待加强。如在投入品管理及农户的生产记录方面、生产资料投入方面等, 需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加强管理和农业技术部门不断的培训或通过奖励等有效的方法加以强调, 以落到实处。以保证绿色食品产品质量, 基地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3.3 缺少资金的支持

目前广东省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基本上是由当地政府进行扶持创建, 省里基本上无资金支持。虽然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对推进绿色食品产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部分省对这一产业有资金的支持, 但一直以来, 广东省基本上没有资金投入。这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支持建设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全省“要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认证, 创设农业品牌”很不相称。

4 发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对策与建议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县域为基础, 整体推进,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市县为单位, 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重点, 科学布局, 整合资源, 规模发展。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 形成“地方政府组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模式。市县级政府成立由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统一指导和协调基地建设工作, 龙头企业带动, 进行产品的市场化经营。这种模式动作, 深受当地政府、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的欢迎, 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所以, 针对广东省在发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些建议。

4.1 增加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建设不仅扩大了绿色食品的规模, 提高了绿色食品的品牌形象, 还推进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有机结合,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促进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紧密对接,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基地建设与产品认证有效互动, 实现优质优价, 体现标准化生产的价值和效益,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需各级政府支持, 制定各种政策, 利用各种金融等手段, 在税收优惠、名牌评定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增加对绿色食品整体产业的投入, 引导农业向绿色产业化方向发展。

4.2 按照区域化生产的布局做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创建工作扩大产品种类

按照粤农办[2008]85号文提出的“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认证, 创设农业品牌”要求, 积极实施农业部提出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 整合资源, 整体推进, 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发绿色食品, 把符合条件的大规模农产品基地创建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目前广东有54个市辖区、67个县 (市) 。可以充分结合全省的一乡一品、龙头企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等项目, 对有条件的县 (市) 进行布点培训, 加大开发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力度, 以加大绿色食品总量, 扩大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建设, 促进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4.3 对已验收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加强监管保证质量

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 完善以产品生产、科技支撑、市场流通、服务管理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体系。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监督管理纳入全省“三品”管理的范畴, 结合整治重点产品、市场例行抽检, 统筹安排, 做好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和加工车间 (仓库) 的产品抽检工作。制定相关工作机制, 组织相关人员, 对基地生产的八大体系每年进行年度检查、监督, 规范使用基地生产的外包装式样, 督促当地政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做到“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质量有保证”, 形成产品质量的追溯体制, 建立产品标识管理制度, 保证产品质量。

4.4 加强宣传实现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

上一篇:监督检察下一篇:预制构件的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