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管理

2024-06-26

原料管理(共12篇)

原料管理 篇1

强化烟叶质量控制管理, 有效解决烟草农业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烟草商品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是烟叶战线适应行业大企业、大品牌发展战略, 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工作重点。

1 实施质量控制管理的意义

1.1 对接原料基地建设

组织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烟叶标准化操作和规范化生产, 解决生产条件的差异性和操作管理的随意性问题, 强化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构建稳定可靠的烟叶原料供应体系。

1.2 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目前我省烟叶产县的年产量大都在10-20万担左右, 哈尔滨、牡丹江两家烟叶公司的年产量也都在80万担以下, 且布局比较分散、种植水平参差不齐、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实施全面质量控制管理就是在目前种植布局一时还很难改变、生产总量短期还很难增加的情况下, 按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方案、统一管理措施、统一监督保障的要求, 建立科学、有效的烟叶原料质量保证体系, 使烟叶品质、烟叶等级合格率满足卷烟工业需求。

1.3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近年来, 全省逐步形成了由国家烤烟标准、全省烤烟生产技术标准为主体、两大烟叶公司及产县生产技术标准为辅助的烟草农业标准体系。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资源配置改革的逐步深入, 技术标准研究尚需要进一步拓展, 技术标准体系尚需要进一步完善, 技术标准推广尚需要进一步加大, 这些任务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具体实践。

1.4 提高烟叶竞争能力

烟叶原料质量决定着行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烟叶原料竞争的核心是质量, 通过提高烟叶质量控制水平, 为骨干品牌提供优质烟叶原料, 进入大企业、大品牌配方, 从而提高烟叶市场竞争力, 实现烟农、商业、工业产业链条的互利共赢。

2 建立和完善全面烟叶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把过程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控制的核心, 找准烟叶质量管理的着力点, 严格烟叶质量管理的控制点, 强化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机制与手段。

2.1 技术标准控制管理

烟叶生产技术标准贯穿于从苗床育苗到大田生长、从采收调制到分级扎把全过程, 每个阶段都有定性和定量的标定。根据龙江烟叶质量目标定位, 研究制定生产技术标准, 使烟叶生产从业者真正认识到技术标准对确保烟叶质量的重要作用, 避免“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做应付差事的表面文章。

2.2 农业生产控制管理

农业生产环节是烟叶质量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2.2.1 认真贯彻执行农业生产技术标准

在十个方面做到精准精细管理:一是精准选种, 严格控制杜绝劣杂品种;二是精准育苗, 严格控制产生三类苗;三是精准整地, 严格控制破坏土壤结构;四是精准施肥, 严格控制盲目施肥和氮肥超量;五是精准移栽, 严格控制弱苗率和死苗率;六是精准覆膜, 严格控制压苗和封膜不严;七是精准植保, 严格控制超量用药和农药残留;八是精准铲趟, 严格控制粗放作业;九是精准灌溉, 严格控制灌溉水质和灌溉时间;十是精准留叶, 严格控制烟花及烟杈。

2.2.2 结合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规模化种植是实施烟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前提, 推进规模种植、连片种植的关键是推进千亩村、万亩乡建设, 重点发展科技户、规模户, 严格控制低水平分散种植;专业化生产是实施烟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载体, 重点做好烟叶生产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建设, 大力发展育苗生产专业户 (队) 、田间管理专业户 (队) 、机械服务专业户 (队) 、采叶烘烤专业户 (队) 、分级扎把专业户 (队) , 创建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烟叶生产专业农场和烟叶生产互助组等生产组织形式, 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生产经营;机械化作业是实施烟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抓手, 以推广烟用刨埯机、覆膜机、移栽机、中耕机、喷药机、编烟机等小型实用机械为重点, 严格控制手工操作的低水平差异;精细化管理是实施烟叶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保证, 要以深入实施烟叶电子合同管理、烟农户籍化管理为契机, 着眼于烟叶生产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项管理的细节及到位, 突出烟叶生产质量控制管理的精准、精细, 严格控制低水平原始粗放管理。

2.3 采收调制控制管理

烤烟同普通农作物的区别在于成熟后的调制加工。一是成熟采收, 要严格控制采收未熟和过熟烟叶;二是烟叶运输, 要严格控制烟叶机械伤;三是绑烟装房, 要严格控制成熟度及均匀程度;四是烘烤操作, 要严格控制烟叶变化及升温排湿作业;四是下房回潮, 要严格控制烟叶水分超限;五是分级扎把, 要严格控制部位颜色组别不分;六是打捆交售, 要严格控制烟捆混把和超重。

2.4 设施设备控制管理

一是烘烤配套设施, 要重点推广规模化、专业化、智能化烘烤, 减少调制过程损失;二是机电井设施, 要按照基本烟田规划抓好烟田水利灌溉工程, 努力实现种烟有水的目标;三是烟站仓储设施, 提高烟站烟叶收购和仓储保管条件及能力, 减少打包、储存过程的损失;四是育苗设施, 要加大烤烟育苗小区建设, 推广规模化、专业化育苗;五是防灾设施, 按照种植布局合理配备预防冰雹灾害设施。

2.5 队伍建设控制管理

2.5.1 努力打造一支掌握标准、执行标准、

推广标准的技术指导队伍, 增强各级生产管理者及技术指导队伍的质量控制管理意识及能力, 从根本上解决烟叶生产技术指导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5.2 烟农是烟叶产业的生产经营主体, 也是烟草三农工作的核心。

要把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化烟农队伍作为烟叶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任务, 将全面提高烟叶质量控制管理的着眼点延伸到烟农, 适应全面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需要。

2.6 质量目标控制管理

2.6.1 实施“双向质量管理”。

“双项质量管理”即通过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按照ISO9000质量认证要求, 明确烟叶生产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规程和控制重点, 实行“全员性、全过程、全方位、全痕迹”管理, 确保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

2.6.2 质量控制管理目标考核。

根据生产农时、育苗、施肥、田管、成熟度、分级扎把等质量管理关键环节技术要求, 制定质量控制管理阶段性目标考核细则;根据中上等烟比例、烟叶交售等级合格率等具体质量管理指标, 制定质量控制管理总体性目标考核细则。对阶段及年度质量管理进行严格、细致、准确、及时的考核监督, 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控制考核绩效评估体系, 从奖惩两方面促进工作质量的提升。

2.6.3 质量控制管理问责制。

根据烟叶生产质量管理技术标准的要求, 对工作质量、烟叶质量管理缺失的岗位及人员实行问责, 重点放在对质量管理的落实及落实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上, 确保烟叶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入户率达到100%, 确保实现质量控制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 确保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

原料管理 篇2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泥原料矿山(以下简称旷山)管理,提高开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矿山具体情况,特制定本规程。第二条 矿山是水泥企业进行正常生产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各级建材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要重视矿山工作,积极扶持矿山,维护矿山自主权,以增强矿山生产活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材主管部门,应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矿山管理工作。第三条 企业领导必须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采矿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和《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矿山管理工作,搞好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

第四条 企业要切实加强对矿山工作的领导,应有一名厂级领导专管矿山工作或担任矿山主任(矿长)。矿山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五条 新建或扩建矿山,要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各级主管部门要按照“矿山先行”的原则,优先安排矿山建设工作。生产矿山必须严格遵守“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原则,保持合理的“三量”(开拓矿量、准备矿量、可采矿量)关系。要抓好计划开采、穿爆工作和设备管理工作。

第六条 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必须重视和加强矿山管理和技术进步,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矿山职工队伍的技能培训,促进技术进步,逐步实现矿山现代化。

第七条 矿山必须严格执行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保证安全生产。矿山主任(矿长)必须全面负责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体系,增强全面安全意识,确保矿山安全生产。第八条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以下简称“国家建材局”)生产管理司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规程的实施。

<章名> 第二章 矿产资源 第九条 矿山资源应作地质勘探工作,并取得储委批准的地质报告。

第十条 企业应办理采矿登记手续,核定或划定矿区范围,领取采矿许可证,取得采矿权。国家保护矿山合法采矿权,不允许任何其它单位和个人在矿区范围内采矿,抢夺矿产品。第十一条 企业应加强矿石的损失贫化管理,提高回收率。制定矿石进厂质量指标时,在满足水泥原料配料要求的基础上,对不同品级的矿石实行均化开采,经济合理地充分利用矿产资源。

第十二条 矿山生产过程中,企业应根据矿体特点和生产需要,在地质勘探基础上,进行生产地质勘探工作,提高矿床的控制程度,为编制采掘计划,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为加强生产地质工作,企业应建立地质测量机构,开展矿山地测工作。

第十三条 当矿山最终工业储量不足十年用量时,企业应提出另找矿产资源,建设接替矿山的申请,报请主管部门审批。接替矿山的建设要及早安排,新老矿山的接替,要留有一定的过渡的时间,一般为3至4年。第十四条在矿产资源枯竭的前一年,企业应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请储委审核后,注销矿产储量。

第十五条 为了节约土地,应有计划地改变以粘土为主要粘土质原料的现状,因地制宜采用以砂页岩、煤矸石、泥沙等代替粘土作水泥原料。

<章名> 第三章 采矿准备 第十六条 为了均衡地、持续地开采矿石,必须有计划地进行采矿准备工作,认真贯彻“采剥并举、剥离先行”,先剥离、采准而后采矿的原则,必须保持一定的开拓矿量、准备矿量和可采矿量。各级矿量至少保持下列数值:开拓矿量:24个月矿石产量;准备矿量:12个月矿石产量;可采矿量:6个月矿石产量;新建矿山基建投产,准备矿量、可采矿量应相应提高一倍的矿石产量。第十七条 企业在安排生产,必须同时下达采矿、采准与剥离任务,作为考核矿山的三项基本指标。矿山应根据剥离、采准工作量建立相应的专业队伍,固定一定的人员、设备进行剥离和采准工作。

第十八条 复盖土和废石等剥离物的排弃,应一次运到废石场,避免多次倒运。废石场地应选在开采境界以外,不得压盖矿体。

对复盖土和废石等剥离物,应因地制宜、做好综合利用。第十九条 矿山采掘工作面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台段高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根据矿岩稳定性、穿爆方法、采掘设备技术性能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台段高度。采用浅孔爆破高台段一次推进的矿山。台段高度不宜过高,以30至40米为宜,坡面角不大于75度,并应分成若干分段,分段高度以4至6米为宜。采用中深孔爆破的矿山,台段高度可根据各种有关因素,在10至20米范围内选取。一般条件下,以12至15米为宜。

(二)工作平台宽度:工作平台宽度,应根据采掘设备规格、运输方式、台段高度和爆堆高度确定。台段高度在15米以下,采用较小型设备矿山,平台初始宽度可为25至30米;台段高度在15米以上,平台初始宽度可为30至35米。正常生产时,最小工作台宽度应根据矿山具体条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应保持下列范围:台段高度在15米以下时:35至40米;台段高度在15米以上时:45至50米。

(三)工作线长度 依照穿孔、爆破和采装作业互不干扰的原则,根据设备类型、推进方式和爆破规模,在下列范围内选取: 挖掘设备斗容 最小工作线长度(米)(立方米)一般爆破 多排孔大区微差爆存 1.0 90 60

2.0-3.0 120 90

4.0 150 120 采用横向开采和无爆破开采的矿山,在满足生产要求的条件下,可适当减小最小工作线长度。

<章名> 第四章 矿床开采 第二十条 矿山总体设计应由设计部门承担,并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矿山必须根据矿山设计,认真编制采掘计划,确定合理的开采顺序,及时达到、提高采准新水平,保持均衡的采剥比,把矿山各个生产环节有机地组织起来,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布置和使用。矿山开采计划应经企业领导批准,并报请上级领导机关备案。

第二十二条 每个台段至少要有一条符合技术要求的连接道路或出入沟。工作面场地应保持平整。

第二十三条 采矿场应有防洪、排水系统,工作面平台要保持一定的排水坡度。第二十四条 台段开采终了时,必须按矿山总体设计留出安全平台和边坡废止角。安全平台、清扫平台应与修整边坡同时完成。

第二十五条 矿山必须加强边坡管理工作,作好边坡监测和治理,加强边坡的清扫和维护工作,以保持边坡的稳定。

<章名> 第五章 穿孔爆破 第二十六条 矿山必须严格遵守国际GB6722-86《爆破安全规程》进行爆破设计和施工。

第二十七条 露天矿中深孔多排微差爆破,具有扩大爆破规模、提高爆破质量、减少爆破有害作业的显著优点,是矿山生产爆破的主要爆破方法。各个矿山应根据矿体赋存条件、矿岩特点、开采方法,不断总结经验,优化爆破参数,力求获得最佳爆破效果。第二十八条 中深孔爆破效果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一)大块率控制在7%以内,矿石粒度级配应有利于提高铲装和破碎的效率;

(二)爆破松散度、尺寸和形状有利高效率挖掘和安全作业;

(三)爆破平台的标高、尺寸和台段坡面角的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

(四)爆破地震、飞石和空气冲击波作用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第二十九条 矿山重要工程爆破、如峒室爆破、定向爆破,应根据爆破工作性质所要求的内容与深度编写破设计书,并由企业主管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能施工。矿山经常性的生产循环爆破设计说明书,由矿山负责人批准编写。

第三十条 凡从事爆破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并持有爆破证才能上岗。矿山爆破工作负责人,负责主持制定爆破工程全面工作计划,组织领导重爆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爆破工程技术人员,负责爆破工程设计,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检查爆破质量,指导爆破施工。

第三十一条 峒室爆破一般在矿山施工基建剥离爆破、开采孤立边沿三角矿体等特定条件下使用。由于峒室爆破施工条件差、爆破有有害作用大、破碎质量差,不得作为矿山日常开采的主要爆破手段。

第三十二条 距离最终边坡30米范围内,宜采用控制爆破,减少爆破对边坡的破坏作用。第三十三条 为了提高炸药装填速度,扩大爆破规模,矿山应根据具体条件,积极推广运用机械化混装药和填塞设备。

第三十四条 为减少大块二次爆破作业的危害,宜采用机械破碎等非爆破的大块二次破碎方法。

第三十五条 爆破作业地点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禁止进行爆破工作;

(一)爆破参数或施工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

(二)危及设备或建筑物安全,无有效防护措施;

(三)危险区边界未设备警戒;

(四)光线不足;

(五)大雾或雷雨。

第三十六条 根据爆破方法、规模、地形和地物特征应划定矿山爆破危险区边界、爆破(抛掷爆破除外)时,个别飞散物对人员的安全距离:

(一)破碎大块岩矿:裸露药包爆破法 400米 浅眼爆法 300米

(二)浅眼爆破 200米(复杂地质条件下或未形成台阶工作面时不小于300米)

(三)浅眼药壶爆破 300米

(四)深孔爆破 按设计,但不小于200米

(五)峒室爆破 按设计,但不小于300米 沿山坡爆破时,上述数据下坡方向的飞石安全距离应增大50%。

第三十七条 矿山所用各类钻机的台班效率应达到以下指标:钻机类型 普氏硬度系数 台班效率(米)手持式风动凿岩机 6-9 >35(孔径35-45mm)潜孔钻机 6-8 >35

(孔径150-170mm)>8 >30 回转钻机6-8〉50(孔径为90-120mm)>8 >40牙轮钻机6-8〉50(孔径为150-250mm)>8 >45 <章名> 第六章 装载运输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加强对挖掘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使设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不断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在装载作业中做到稳、准、快、满,提高挖掘和运输设备的工作效率。

第三十九条 在确保安全的提提下,合理选择挖掘设备与汽车的相对工作位置,缩短装运设备辅助作业时间。

第四十条 多台挖掘设备在同一工作面装载时,相邻两机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相应卸载作业半径之和的两倍。

第四十一条 各种斗容的挖掘机,按两班作业计算,其生产效率以达到以下指标: 挖掘机斗容(立方米)1.0 2.0 3.0 4.0 台班效率(吨)400 700 1000 1300 台年效率(万吨)20 35 45 60

第四十二条 严禁用挖掘设备挖掘未经松动的矿岩和根底。超过规定的大块石料不准装车,不准在有伞岩和偏滑危险的作业面进行作业和停留。第四十三条矿用汽车应由矿山专管专用,企业应加强对汽车的维护和保养,出车率应达到65%以上。第四十四条 矿用汽车有效载重量应与挖掘机的铲斗容积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以便提高挖掘机和汽车效率。

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建立专业化养路队伍,配合必要的机械设备,加强道路维护,保护良好的路况,降低汽车轮胎消耗和油耗。

第四十六条 应用平峒溜井开拓的矿山,必须重视溜井的生产管理,防止不合格大块和大量泥土、粉矿和地面水进入溜井,避免堵塞和跑矿。严禁溜井放空作业,保证安全放矿。第四十七条 采用架空索道运输的矿山,要经常检查承载索、牵引索和斗头卡绳器的磨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停车处理。吊头数目与间距必须按规定作业。遇到六级及六级以上大风,索道应停止运转。

第四十八条 采用标准运输的矿山,线路管理维护应按国家铁路规章办理。采用窄轨运输的矿山,可参照冶金系统有关规程办理。第四十九条 采用长皮带运输的矿山,要加强维护管理和巡回检查,必须设置自动检测系统、报警系统和紧急停车装置。一般情况下长皮带的倾角为: 上向运输时小于18度; 下向运输小于14度。<章名> 第七章 破碎储存

第五十条 矿山破碎设备必须满足生产能力和碎石粒度的要求,并适应矿山物理性能的需要。为了简化破碎工艺流程,减少扬尘点,在满足破碎比的要求下,应尽量用单段破碎设备。第五十一条 采用多段破碎,应通过各级破碎能力的平衡,在合理破碎比范围内,规定各级破碎机出口粒度和相应的小时产量,求得最佳综合破碎效果。

第五十二条 喂入各级破碎机的矿石块度,必须符合规定尺寸。最终破碎粒度应符合破碎设备的性能要求,一般情况下应小于25毫米。

采用立磨的企业,破碎出口粒度可根据立磨性能要求确定。

第五十三条 各级破碎机与运输设备之间,必须有联络信号,设置除铁安全装置,防止铁器进入破碎机。事故停机实现自控、联锁、保证设备安全。

第五十四条 破碎入库的碎石,应设置计量装置,认真做好计量工作,定期进行库存盘点,上下误差应小于10%。

第五十五条 设有碎石储库的矿山,其库容量视进厂运输方式和产量而定。自备运输设备的矿山,规模在年产50万吨矿石以上的储库容量,应保持2天的生产量;小于50万吨规模时,储库容量应保持3天的生产量。由国家铁路承运的库容量不得小于3至5天的生产量。<章名> 第八章 设备管理 第五十六条 企业必须抓好矿山设备的综合管理,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设备完好率应保持在85%以上。第五十七条 企业应做好以下矿山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健全设备管理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报表;

(二)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数据准确,技术资料齐全;

(三)加强定额管理,合理储备备品、配件;

(四)应有专人负责矿山设备的管理工作。

第五十八条 企业应实行“维护保养为主、检查为辅”的原则,正确合理使用设备,既要发挥设备能力,又要严禁违章操作和超负荷运转。

第五十九条 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矿山设备使用和维护规程、巡回检查和岗位责任制,设备的操作和维修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规程,爱护设备,文明生产。

第六十条 矿山必须严格遵守设备检修计划,执行检修技术标准,做好设备检修工作。第六十一条 矿山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设备的改造和更新,逐步改变技术装备落后面貌,企业应从资金、材料和技术上给予充分保证。矿山维修费由矿山支配,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维修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章名> 第九章 环保与安全 第六十二条 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生产环境。新建、扩建和改造矿山,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等管理的规定;生产矿山必须做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第六十三条 企业应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利用复盖土、裂隙土和废石,有计划整治因采矿被矿坏的土地,复垦植被,化害为利,保护环境。

第六十四条企业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严格执行《矿山安全条例》和《建材矿山安全规程》(试行),“树立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的观点,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第六十五条 企业必须建立矿山安全组织和机构,配置专职人员负责安全工作。企业和矿山至少每季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应建立经常性安全巡回检查制度,对存在的不安全问题,必须指定人员限期解决,切实消除事故隐患。

第六十六条 矿山必须严格遵守爆破审批制度,提高爆破技术,充分利用炸药爆炸能量,加强爆破安全监测,有效地控制爆破地震效应、冲击和飞石等有害影响,保证爆破安全。第六十七条 爆破器材必须储存在爆破器材库内,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对新入库的爆破器材应抽样进行性能测试。在矿山外部运输爆破器材时,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六十八条 加强安全教育,学习矿山安全基础知识和安全技术理论。对爆破、动力、运输和压力容器等重要岗位特殊工种,应实行强制性安全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并取得合格证书,方能上岗作业。

第六十九条 应加强工业卫生和职业防治工作。

<章名> 第十章 科学技术 第七十条 矿山生产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对老矿山、对生产系统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提高采剥机械化水平和矿山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完善开采工艺和安全技术,形成具有水泥原料矿山特色的技术体系。第七十一条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度。

第七十二条 加强矿山标准化工作,逐步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在内的标准化系统。

第七十三条 逐步完善计量检测设施和手段,建立健全计量检查工作制度,有计划地实现计量器具和检测手段现代化。

第七十四条 加强计算机应用的基础工作,积极开展爆破安全监测、生产监控、矿山管理等方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第七十五条 改善矿山通讯联络设施,健全生产指挥调度系统。

第七十六条 发挥水泥矿山情报信息网的作用,开展经验交流、互通情报,推动矿山生产管理和科学技术进步。

第七十七条 认真办好矿山职工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进行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培训,通过各种渠道培养矿山专业人才。矿山职工应学好技术、学好业务,苦练基本功,做好业务技术的知识更新,提高全矿职工队伍的素质。主管部门应定期对职工进行技术考核。<章名> 第十一章 奖惩 第七十八条 企业要依法治矿,落实矿山各岗位经济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结合,考核严格,执章必严,奖惩分明。

第七十九条 国家建材局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性矿山检查评比,检查矿山执行本规程情况,对成绩显著的单位予以表彰。

各地建材主管部门及企业,要加强对本规程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开展评比活动。

第八十条 对模范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认真执行本规程、在矿山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企业应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八十一条 对于违反本规程的责任事故,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章名> 第十二章 附则 第八十二条 本规程对水泥原料矿山生产管理的主事项做了原则规定,企业在贯彻本规程时,应结合矿山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八十三条 本规程适用于年产20万吨以上的矿山。年产量小于20万吨的矿山,可参照执行。实行地下开采的矿山,可参照冶金矿山地下开采的规程执行。

第八十四条 矿山应按附件中的要求填报季度、报表,编制矿山开采计划,并及时上报。

原料药危机 篇3

“如果初级原料药的生产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為代价,那么其带来的间接损失是难以估算的。损害的不仅是我国整个药品进出口市场,还有不可修复的生态环境。”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吴海东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直言,量大价低已成為我国原料药出口通病。

据中国医保商会统计数据分析,2011年受到欧美市场份额的继续扩大等因素影响,我国原料药出口已由快速恢复性增长转向稳定增长,增幅依旧保持在20%左右。

繁荣背后藏隐忧

业内人士普遍认為,最能代表我国医药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只有原料药,而在原料药中,化学原料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仅2010年,我国化学原料药总产量已达80万吨,成為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

谈起我国化学原料药的优势,吴海东直言,主要体现在规模大、品种多。“我们可以生产1600多种化学原料药,其中,60多种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E、青霉素、抗生素等重要品种的原料药生产方面,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这种繁荣,在白云山化药厂厂长刘学斌看来,并不值得称赞。“很多国外先进的、高附加值的原料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是用什么设备,通过怎样的反应程序生产出来的。而国内企业仍然存在着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水平较低、产品质量水平和附加值较低及盲目重复低水平建设等问题。”

加快装备的升级改进、工艺路线的革新、产品生产的差异化等已成為诸多药企的共识。

前行的“绿色关卡”

从海正药业因环保问题引发轩然大波,到去年4月浙江医药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再到前不久联邦内蒙古制药的污染问题及永安药业“环保门”事件……环保压力已成為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直视的问题。而这也折射出了国内原料药行业身处产业链底端的尴尬。

在近期环保部发布的《2011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中,有近70家制药企业被列入重点监控目录,国家已把原料药项目及其产品链扩建明确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审批和控制范围。

“这意味着环保能力将是决定企业是否被政策和市场淘汰的重要竞争力。”刘学斌说。

当然,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的环保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医药产业战略转移是分不开的。多年前,发达国家因為污染严重便把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化学原料药产业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

我国亦在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中承接了很多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

毫不客气地说,从某种程度上,我国以出口為利润主体的原料药产业快速发展,是以透支环境承受能力為代价而获取的。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发展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下游深加工产品领域的关键性工艺技术,而对那些极易造成污染或是高能耗的、已被国外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品种绝不再引进。

寻求新的增长点

如果说生产成本低、薄利多销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原料药产业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的权宜之计,那么促进产业升级、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将是我国原料药产业持续增长的理性之路。

“我国原料药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应更多地体现在质量上。”鲁抗医药股份公共事务部经理朱军生认為,“走向国际”并不等于“迈向一流”。从整个产业链来讲,倘若只做低端、粗放型原料药,而不进行到产业链的最后一步,那么将只能分到产业全球化巨大蛋糕中极小的一块。

结合目前全球仿制药市场发展迅速,专利药到期数量多的情况,朱军生认為,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可在发展仿制药制剂和研发专利到期药物原料药两种方式上寻求新的增长点。

此外,加快国际认证步伐,突破非关税技术贸易壁垒,也成為国内原料药企业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的重要环节。

同时,“原料药制药企业的主动提升和自律经营,还需要各类产业政策和监管的科学引导”。朱军生说,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原料药的审批准入和质量、安全及环保体系的监管力度。一些产业协会也应定期发布市场运行预警信息,最大程度地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引导药企科学投资,理性竞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料配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篇4

1) 各业务节点孤立, 没有合理整合;

2) 车间用料计划数据不准确, 且没有保留历史数据;

3) 原料计量业务与报表打印业务没有分离, 影响计划科与过磅房工作效率;

4) 原料配送信息不能共享, 没有进行计算机联网, 不能及时了解车间用料信息, 不符合企业管理信息化要求。

原料配送管理系统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该系统为原料配送物流管理量身定制, 用料计划管理网络化, 支持原料配送信息和各类报表的远程访问。摄像头监控车辆在汽车磅秤上正确停靠, 杜绝重车多载人等不合理行为。通过网络可迅速掌握车间原料物资供应情况。

1 系统设计

1.1 原料配送物流业务分析

催化剂厂原料配送物流管理包括各车间、计划科、成品调配站过磅房、主管部门领导, 及公司物流中心等业务节点;业务流程包括提计划、发计划、调配原料物资、检斤计量、配送信息发布。

车间将每日用料计划提前一天提交给计划科, 计划科汇总各车间用料计划形成全厂用料计划, 后发送到公司物流中心。物流中心根据用料计划给催化剂厂调配原料。原料配送过程中, 配送的原料必须要在催化剂厂成品调配站磅房进行过磅计量, 记录原料名称、发料单位、收料车间、重车重量、轻车重量、原料净重、检斤人、日期时间等重要计量信息, 之后才送到各车间。成品调配站过磅房要给车间、公司物流中心、原料供应商提供每车计量单。计划科需要实时查看原料配送信息, 定期打印周报、月报、季报、年报, 及明细表等各类报表。主管部门领导要及时掌握车间用料情况。

通常, 按用料计划配送的原料都能满足车间生产的需要。但是, 当车间扩大生产, 夜间原料不足时, 公司物流中心需要计划外配送原料。由于催化剂厂工作机制的原因, 计划外配送的原料没有经过过磅计量, 这就影响了报表数据平衡。对于这种特殊业务, 需要按车间提供的粗略数据进行补录。

1.2 系统架构选型

B/S架构:浏览器/服务器架构,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客户端操作界面, 采用浏览器形式。客户端后是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以及与服务器相连的后台数据库, 发出数据请求, 由Web服务器向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取出数据并进行计算, 将结果返回浏览器, 完成整个操作过程。

C/S架构:客户机/服务器架构, 整个应用系统被分为客户机和服务器两部分。客户端界面采用专用的开发界面。客户机主要用来执行客户机软件应用程序、采集数据以及向服务器发出应用请求, 完成应用处理。服务器主要用来承担系统的数据共享管理、通讯管理、文件管理和向客户机提供服务, 完成数据访问和事务处理。

通过对两种架构的比较及以上业务分析, 系统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结构, 充分利用两种架构的优势。

1.3 系统功能设计

催化剂厂原料配送管理业务要求原料配送信息为各业务环节共享, 各业务环节之间保持实时数据交换和信息的流转, 实现业务的轻松高效管理及系统本身的运维、升级。基于业务需求, 系统在功能上设计为两个子系统:原料计量管理系统与原料配送信息管理系统。在架构上, 系统采用C/S与B/S相结合的模式。

原料计量管理系统采用C/S结构, 功能上主要实现称重仪数据采集、过磅业务管理、计量单打印、统计查询, 保留了报表打印功能。原料配送信息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 用于原料配送信息共享, 实现基础信息维护、用料计划管理、查询与统计、报表导出、车间用料数据统计图显示、系统维护等功能。系统框图, 如图1所示。

2 系统硬件结构

催化剂厂原料配送管理系统主要由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工作站、客户机、汽车磅秤、打印机、网络交换机等部分组成。系统硬件结构, 如图2所示。

两台服务器是系统的核心。WEB服务器是催化剂厂原料配送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服务器, 放置在公司信息中心服务器机房。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原料计量信息、车间用料计划信息、基础数据信息的存储, 放置在催化剂厂调配站过磅房。

工作站配置一台微机, 放置在催化剂厂调配站过磅房, 用于原料计量管理业务。运送原料的车辆过磅时, 工作站与汽车磅秤通讯, 读取重车、空车计量数据, 计算原料净重, 存入数据库服务器, 同时原料名称、收料车间、发料单位、检斤人员、时间等信息也存入数据库。工作站连接了一台打印机, 用于打印计量磅单和统计报表。

客户机针对催化剂厂主管该业务的领导、计划科、各车间、调配站磅房, 及公司物流中心等设定。主要用于浏览原料配送计量信息、提交与汇总车间用料计划、展示车间用料数据对比图形、维护基础数据。

汽车磅秤与工作站的通讯:汽车磅秤, 采用美国METTLER TOLEDO公司生产的电子汽车衡。称重仪表为该公司生产的T5800型称重仪表。该称重仪表带有一个用于接串行打印机RS232接口, 现使用RS232标准串行线将其连接到工作站微机的串行通讯接口 (COM1/COM2) 。由工作站应用程序读取磅秤通讯数据, 处理后存储到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库中。

3 系统主要功能

3.1 原料计量管理系统

3.1.1 过磅业务管理

该项有过磅业务处理、特殊业务处理两个业务功能。过磅业务处理主要完成送料车辆进厂、出厂计量, 叉车皮重重置。特殊业务处理补录车间计划外加料计量信息, 以保证报表计量数据平衡。

3.1.2 综合查询

提供按原料名称、发料单位、当日未出厂车辆、收料车间等项的查询, 以便检斤人员及时掌握原料的配送情况和用料计划的完成情况。

3.1.3 报表打印

提供周报、旬报、月报、日报、明细表生成及打印。即使在网络异常情况下, 催化剂厂计划科也能通过过磅房工作站打印各类报表。

在过磅业务处理、原料名称查询两个模块中, 设置了修改功能。除计量数据、检斤人员关键信息外, 其它信息均可由被授权的检斤人员自行修改, 方便了检斤人员的工作, 也使汽车过磅管理系统维护更加灵活。

3.2 原料配送信息管理系统

3.2.1 基础信息维护

包括原料、发料单位、收料车间、检斤人员四项维护。可新增任一项信息, 也可修改、删除信息, 是系统基础信息的维护。

3.2.2 用料计划管理

包括三部分:用料计划报表表头维护、用料计划录入、用料计划查询。用料计划录入有标准的excel录入模板, 当车间新增原料时, 由计划科来更新录入模板。计划科、物流中心在用料计划查询模块查阅用料计划, 可导出并打印用料计划。这个部分实现了用料计划的网络化统一管理。

3.2.3 查询与统计

由综合查询、统计报表两部分组成。综合查询实现原料计量信息实时和历史查询, 利于及时掌握各车间原料使用情况, 监督过磅房检斤人员工作。统计报表实现各类统计报表的生成和导出。计划科通过任一公司内部网络畅通的计算机就可浏览原料计量信息, 生成并导出各类报表, 有郊分离了计划科和过磅房的业务, 防止业务交叉, 提高工作效率。

3.2.4 数据统计

用数学统计图的方法展示车间实际原料使用情况。只需选定车间、对比时间段, 就可形象显示车间对比时间段内关键原料使用情况, 反应车间在此时间段内生产能力, 也为公司物流中心合理储备仓库库存提供依据统计图表还提供打印功能, 并能以excel、pdf、word等多种文件格式导出保存。

4 结束语

经过一年多的现场运行, 证明系统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运行可靠。系统的使用, 实现了原料配送信息共享, 用料计划网络化与电子化管理、基于Web的综合查询与统计报表、数据统计, 形成了公共信息平台, 使原料配送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布到网上, 及时反馈到原料配送物流管理的各业务节点。实现了原料配送物流管理一体化, 通过利用公司内部网络将计划科、成品调配站磅房、车间、物流中心、主管部门领导等业务节点合理整合在一起, 构建了一个多业务节点、多业务流程的一体化系统, 形成了物流网络, 促进原料配送物流向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G Andrew Duthie.ASP.NET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尹立宏.Visual C#.NET应用编程150例[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原料仓库管理制度 篇5

一、原料仓库日常管理

1.原辅料、包装材料凭双方的单据收货,入库通知检验人员进行现场验收,填写原辅料检验/验证记录单,并索取厂家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及明细、第三方型式检验报告或随货检验报告等证件材料。

2.对验收合格原辅料、包装材料做好入库登记,并保存好入库单据。

3.根据原辅料、包装材料供应生产厂家不同,做好原料、食品添加剂包、食品相关产品、洗涤剂消毒剂分类,并进行分类登记,完善供应商基本信息资料。

4.库存的原辅料、包装材料定期整理和查看,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对临近过期的原料根据使用情况单独存放并上报。

5.原辅料、包装材料领用需做好材料领用登记,填写清楚材料领用单。

6.每天查看电脑原材料报警系统及实物库存情况,对经常用及量较大的原辅料、标签、纸箱的采购要有一定的提前量,并配合生产部门制定最低库存量,做好采购计划安排并填写采购计划单告知上报采购负责人进行采购,原辅料采购单上报后对已到货的和未到货的计划单分别存放,做好记录,根据物流不同,在3-5天内进行追踪。

7.每日电脑上账时要与仓库实际库存数量对应一致且相符,下账时必须要与当日车间生产使用的原辅料、包装材料数量对应一致,如不一致且不相符需第一时间查明情况。8.原料入库后及时清点,检查货物与单据、采购计划单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及时上报处理解决。

9.做好每月月底原辅料、包装材料盘存,月盘存报表次月5号上交,要求做到账目清楚准确,数量与实物相符,如不相符查明不相符原因,查清责任人,并视情况进行处理。

10.对车间退回的废瓶、废膜、废盖子集中存放,不定期验收。待供方送货时及时退回供货方;对车间生产未使用完的原辅料、包装材料退回做好登记和存放。

11.做好仓库各区域清洁卫生,保持仓库卫生干净。

二、原料仓库考核管理

1.原辅料、包装材料入库进行验收和登记,违者扣2分。2.库存的原辅料、包装材料定期整理查看,做到先进先出,临近过期的产品根据使用情况单独存放并上报,违者扣1分。

3.每天查看原料、标签、纸箱库存情况,对出现电脑报警进行上报,违者扣2分。

4.所有原辅料、包装材料采购需有提前量,提前做好采购安排,因未提前采购上报,耽误生产每次扣5分。

5.每日电脑上账数字要与仓库实际库存数量对应一致且相符,下账时必须要与当日车间生产使用的原辅料、包装材料数量对应一致。如不一致,每个不一致项口扣0.2分。

6.月报表于次月5日前上交,且账目清楚与实物相符,违者扣2分。7.新原料、新包装材料等必须编号上账,违者扣1分。8.做好仓库各区域清洁卫生,保持仓库卫生干净,违者扣1分。9.按照记录表单填写要求规范填写原料库各项记录,未按要求填写扣1分。

10.所有原辅料、包装材料存放做好挂牌标识,未挂牌标识扣1分。

工业原料价格三问 篇6

一问,价格持续攀升是否正常?

回答是,价格相对走高乃情理之中,意料之中;但涨幅太大,涨势过猛,已不正常。

去年以来,大多数工业门类经济效益一直暖意洋洋,纺织等行业全年的产销和利税额一举刷新历史记录。今年头两个月,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大幅度提高,综合指数达130.2,同比提高21.8点;实现利润980亿元,更是呈倍数增长。工业生产销售和利润增加,必然带动原料价格提升。倘若下游效益持续大幅度提高,而原料价格却长时间原封不动,则属异常,也有失公正。

但现在的问题是,原料价格涨幅过大过猛,既严重超出其生产成本及合理利润,又突破了下游产业可以承受的最高限度和心理防线,同时也大大高于国际价格水平。今年2月份,棉花价格平均指数达12051元(吨),与前一两个月相比,涨幅几近两位数;到3月初,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老商品棉最高成交价竟至每吨13151元,高出同期国际高等级棉价近1000元。而去年新棉收购价格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国内国际棉花收购和库存总量也没有明显减少。天然橡胶的综合成本每吨8500元左右,加上1500元的利润,不过10000元,而现在已经达到每吨14000元以上;相对于国际最高价,也高出2000元。原料价格持续大幅猛涨,但工业品的市场价格并未水涨船高,从而导致下游产业的利益严重受损,很多企业滑向亏损。显然,目前的价格是不正常的,带有很多泡沫,价格所传达的信息是扭曲的。

二问,目前工业原料价格的高涨能不能缓解通货紧缩?

回答是否定的。

工业原料价格适当增长,肯定有助于缓解通缩,但这种增长必须是合理的,而且必须形成完整和良性的循环,增加有效需求,提高社会购买力。而现在原料价格持续增长,但上游并未受益,下游却严重受损,更没有刺激需求,不仅无助于缓解通缩,而且会增加市场混乱。

在产品供大于求的大趋势下,工业企业不可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完全消化日益猛涨的原料价格,而只能压缩利润空间,直至亏损。目前显示的工业效益,主要是去年良好状态的惯性。用不了多少时间,原料价格异常增长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将显现。工业企业无力承受原料价格压力,供求关系就会发生逆转,原料经营企业最终将付出巨大代价。

三问,对工业原料猛涨的不正常形势,国家要不要干预?

工业企业和经济学界普遍呼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既然工业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并且主要是投机等行为引起的,那就需要迅速治理。治理的主要手段,应当是国家宏观调控。企业界和经济学家建议,增加天然橡胶进口配额,增加进口棉花配额中一般贸易的分配数量,适当调低天然橡胶和部分钢材的进口关税,大量抛售国家储备棉和天然橡胶,要求使用农发行资金收购的棉花尽快投放市场等。

木材加工原料的利用与技术管理 篇7

1 木材加工原料的利用

1.1 森林资源的利用

目前, 人们对木材的加工离不开森林, 森林已经成为木材加工原料的唯一来源。从森林的整体角度来看, 木材加工原料主要从杨树、桦树、杉树、松树、桉树等为主体的次生林带产出;从森林树木年龄的角度来说, 这些木材加工原料都属于60年以下中小径的林木。依据我国林业局规划的长远指标及短期性计划, 并结合我国《森林法》的相关规定, 每年都需要对森林实施间伐利用、扶育以及改造[2]。除此之外, 还需要对一些经济价值比较低的林木进行深加工和细加工, 以从中找出可以投入到市场中的具备经济价值型的木材, 以缓解林区的木材原料产出压力, 为林区找出一条排忧解难的出路。在对森林资源不断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 必须要将节约森林资源和利用开发资源相结合, 避免出现只利用、不节约的行为, 要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森林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1.2 木材加工原料的合理利用

木材加工是人们利用木材的一个步骤, 而对木材原料进行利用必须要遵循合理的原则, 遵循综合经营原则、量材取料原则、量木进锯原则、量质利用原则是木材原料合理加工利用的四大原则。近几年, 对森林的利用比较彻底, 会经常出现木材加工原料来源出现危机的情况, 也会出现木材加工资金紧张或短缺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对木材的综合利用就大大发挥了解决危机的作用, 木材的综合利用已经成为目前林区振兴林业、治理危机的重要手段。必须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 对木材加工、木材综合利用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才能大力发展木材的综合利用产业, 并深化及保持此项产业的兴盛。从宏观角度上来说, 要把木材加工、木材综合利用的框架摆稳;从微观角度上来说, 根据木材资源的具体情况加工出精、尖、高的小型木制产品。转变林区木制产品原料旧的加工市场模式, 让市场活跃起来, 并将木材加工、木材综合利用产业作为摆脱粗放型木材加工的方式方法。从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前景出发, 必须把木材加工当作是原料的重要基础, 不断发展极具林区特色的木材加工和木材综合利用产业, 并将对新型木材进行综合利用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为了拓宽林区的经济来源, 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将木材原料有规范、有计划地一边进行纸浆、胶合板、纸板及林产工业等传统加工, 另一边有措施、有目的地生产农业、工业、文化、民用等设施, 从而大力促进林区的发展, 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3]。

根据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木材加工行业的节能环保意识应该大大加强, 积极开发节能环保型木材加工设备的任务十分繁重, 需要从采用先进制造工艺和技术、自主创新设计着手, 设计开发出节能环保型木材加工设备, 以提高木材加工的精确度, 减少木材的损失量, 最终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因此, 对木材原料进行合理的加工利用, 充分利用节能环保型木材加工设备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木材加工原料的利用技术管理

2.1 木材加工原料的技术管理

所谓的技术是指从木材原料加工和木材综合利用这一个范围来讲, 木材加工原料技术即将所学的木材专业基础、科学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并与实践相结合;所谓的管理就是在每一项木材生产工艺中, 依据先前制定的目标, 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将行政和木材加工原料技术结合成为生产技术的组织。木材加工原料的技术管理要求人们在技术管理整体概念的指导下, 凭借科学组织达到木材加工生产技术多年的工艺目标, 强化木材加工原料的技术管理, 最终完成木材加工的经济技术指标。

2.2 技术管理在木材加工中的作用

在木材加工原料的利用和技术管理的整个过程中, 木材原料加工生产作业领域中的核心指标就是原料的出材率, 这个核心指标代表着木材原料自身的经济效益, 出材率的高低等同于自身经济效益的好坏。从核心指标这个角度来讲, 木材加工原料的技术管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其在原料木材加工中所具备的灵魂作用, 表明了木材加工原料的技术管理已经成为木材加工综合利用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使木材加工原料的技术管理发挥在木材综合利用中的灵魂作用, 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木材原料加工中机锯的相关设施进行分类和完善, 争取确定每个截锯环节的设施, 如截锯设施、中小型电锯设施、带锯、旋切机等设施, 形成一系列完整的配套设施;二是建立木材市场信息体系、木材加工技术咨询体系两大体系, 将其完善并充分利用, 进而对木材技工进锯的对象进行严格筛选及确定, 以防木材加工产品在市场上出现滞销的现象;三是提高木材加工工人的专业素养, 强化其队伍建设, 对从事劳力、技工、修理工等工作人员实施专业课程的定期或者不定期培训, 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4], 以更好地服务于木材加工行业;四是实行较为专业性的木材加工责任管理制度, 此制度以木材加工技术人员作为核心, 针对选材、量尺、锯工等工种实施技术跟踪方式, 实时掌握木材加工的进度, 避免一些工作疏漏造成的经济损失。

3 木材加工原料的产品经济核算

木材加工原料的产品经济核算必须和木材加工产品同时进行管理, 并做到两者相互依托, 不对任何一方偏重。根据木材加工的程度和规模, 在经济上实施核算的基本范围包括木材原料采购、木材原料运输、木材原料加工、木制产品销售4个主要阶段。从木材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整个过程来看, 如果要求提高产品的价值、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必须在木材生产以及木材加工原料综合利用的过程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木材原料的采购方面, 严格把好质量关, 避免质量低劣的原料进入生产区;二是在木材原料的运输方面, 对运输距离严格把关, 并把握好运输时间, 保证原料正常进入加工区域, 以免耽误加工进度;三是在木材加工方面, 对木材原料进行合理的综合利用, 将原料的价值最大化;四是在木制产品的销售方面, 严格把好价格关, 制定合理的销售价格。在木材加工转变经营机制的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不断向集资制及股份制经营这一方向发展, 活络木材加工产业的机制体系, 以进一步稳定木制产品的价格并长久保持产品价格, 最终达到木材扩大再生产的目的。建立信息网络对扩大木材价格产品销量也有重要的作用, 能够吸引大批量具有林区特色的木制产品进入市场之中[3]。

4 结语

我国木材工业生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就以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在发展, 并形成了一个设备制造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根据目前社会大众对木材利用的要求, 木材产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森林资源当前的形势, 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 对木材原料进行优化配置, 实现木材原料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木材工业目前仍然处于初级化发展阶段, 相关工作人员仍需继续努力研究如何提高木材综合利用效率, 如何对木材加工原料进行合理利用, 并对木材加工原料的技术管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 为节能环保型木材的加工不断努力, 以期实现木材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文.掌握合理造材原则提高腐朽原条造材技术[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5) :63-64.

[2]宋华锋.木材加工原料的利用与技术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8) :93.

[3]韩学富, 姜淑琴.浅谈木材加工原料的利用与技术管理[J].龙江社会科学, 1995 (S1) :93-95.

原料管理 篇8

关键词:原料药,生产车间,现场管理,质量保障

1 原料药生产车间的生产特点

依据其用药需要和微生物限度要求, 原料药可以分为无菌原料和非无菌原料药。其生产过程中具备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 生产过程较为复杂。原料药的生产过程中包含了复杂的生物、物理及化学反应过程, 为此原料药生产中往往需要进行多个单元操作, 包括后续的蒸馏、萃取、提纯等, 技术以及设备设施等都非常的复杂。第二, 生产过程往往具备高危型, 因为原料药生产常需要使用较多的有机溶剂, 同时反应过程常伴随高温或高压等控制, 由于有机溶剂的易燃易爆性, 其操作过程往往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第三, 生产过程具有高污染性。原料药的生产合成过程中, 随着各种副反应的进行, 存在一定量的废水、废气的排放。由此产生的污染物不但会影响土壤、水体, 还影响着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其产生的毒性等问题, 也会对空气和操作工本身造成一定的损害。第四, 生产过程要求有较高的操作环境, 需要有防止造成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措施和区域, 尤其是无菌原料药的生产, 同时, 原料药的生产需要满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 才能更好的进入市场。

2 原料药生产车间现场的方案设计

在生产过程中, 原料药生产车间对生产场所的清洁度要一定的要求, 依据多样化的标准要求, 促使生产车间常划分为两个区域, 就是普通生产区和精烘包洁净区。依据相关的规定, 无菌原料生产中的精制、干燥和粉碎包装的洁净度都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如A级、B级洁净级别, 即通过对人员更衣消毒、空气净化系统及水系统等方面来进行控制。而非无菌原料药精制、干燥粉碎包装过程需要控制的洁净级别为D级, 相对而言, D级洁净级别对微生物和尘埃粒子的要求略低。原料药生产车间现场管理, 主要是避免生产过程中出现污染和交叉污染, 防止药品出现混淆。为了达到上述要求, 在车间厂房设计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 生产车间洁净区中对人流和物流通道需要明确。人员和物料在进出洁净区时均需要通过相应的净化设备, 促使人员和物料进入洁净可以有效的进行清洁工作, 防止细菌的进入, 而生产车间的平面设计, 需要有效降低生产工作过程中的往返, 减少人员的流通。第三, 车间的洁净区应减少与生产工作无关的物料存放, 并且配备相应的工艺净化设备。洁净度最高的房间要设置在工作量少、人员进出频率较低的地方, 一般情况下在洁净区的最内面。洁净度级别一致的房间要尽量集中到一起, 从而促使送排风可得到有效的应用, 不同洁净级别的房间需要设置一定的压差梯度, 防止交叉污染等问题的出现。第四, 在车间的总体设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 对于成品的精制等操作区域, 应尽量设置在上风风向侧, 其他工作需要设置在下风侧。通常情况下, 生产区域与洁净区之间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区域, 从而防止原辅料、半成品以及成品之间存在交叉污染等问题。

3 原料药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实践要点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 提升环境管理要求。原料药生产车间的地面需要保持干净整洁无水渍, 道路畅通, 管道及设备标识明确, 生产环境需要满足相关的设定需求。当然, 也需要消除生产现场“脏乱差”的情况, 做好6S及定置定位管理, 以此确保生产环境符合规定要求。第二, 需要制定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生产车间制定完善的操作管理制度, 其中包含了工艺规程、岗位SOP、清洗SOP以及安全环保程序。同时需要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资质, 可有效操作设备, 确保设备有效运转, 能通过培训胜任药品生产岗位, 能理解GMP规范要求。第三, 提升设施设备的管理工作。原料药生产车间中的设备设施是产品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生产的过程中, 需要制定设备设施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及检修操作规程, 从而确保设备设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得到有效的运行, 保障生产过程有序进行。同时, 在生产过程中, 设备操作需要建立各种有效的记录和运行保养台帐, 并且结合岗位要求进行相应的维护保养工作。建立有效的管理档案, 并且悬挂标识, 表明其运行状态, 对于已经停运的设施进行有效的隔离, 对于那些报废的设备应用及时移除生产现场。第四, 提升物流管理工作。需要根据生产车间物料的流转情况, 实施定量定置化管理工作, 从而尽量减少无效低效的物料流转消耗, 尽可能的使用管道进行密闭化输送。一方面保障安全, 同时可有效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第五, 建立多样化生产环节的管理工作。物料平衡、设备匹配是原料药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重要依据, 需要要求车间现场工艺技术和劳动组织要科学化, 岗位责任要深入到位, 同时生产条件要满足工艺和技术要求, 依据工艺技术、质量标准配备有效的设备设施, 从而确保生产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惠萍, 唐瑞侠.关于原料药生产车间现场管理质量保证的初探[J].机电信息, 2014, 14.

原料管理 篇9

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是全球公认的系统化和程序化的管理模式。推行ISO9001标准有利于创新观念, 创新体制, 创新管理, 创新服务, ISO9001质量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通用的管理体系, 是针对企业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制订的, 并已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和组织所采用。我们部门作为集团公司的铜原料采购单位, 肩负着企业最终产品的原料供应,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引入相关质量管理标准, 帮助部门质量目标的顺畅实现, 通过各项工作的程序化、制度化, 做到规范管理, 并最终占有原料市场, 提高原料质量, 提高保证程度, 满足冶炼生产需要。

1 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1.1 通过建立体系文件控制, 能有效的将服务与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充分体现工作的职责要求, 进而更为有效地进行监督检查, 明确工作程序, 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产品质量, 提高服务水平。

1.2 通过体系的建立, 明确各科室的管理职责, 便于各科室之间在工作上的协调统一。

使各项工作开展起来责权明晰, 步骤顺畅有效, 防止了阻碍管理与发展的不良风气。各科室都有细化的质量分解目标, 依据质量考核记录表对各科室进行考核, 与工资效益挂钩。

1.3 通过体系的有效运行, 有利于实事求是地对科室、个人的业绩进行考核。

每个科室都有自己独立的岗位职责和质量分解目标。根据体系的要求, 必须要将工作程序标准化, 质量目标分解到科, 到每一个工作人员, 每一个工作程序又都相应的具备可跟踪的质量管理记录。这样, 就真实反映了科室、个人的工作动向及业绩。

2 对铜原料采购部门产品及特性的分析

ISO/IEC中对认证的定义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在ISO9001标准中, 术语“产品”的定义是“过程”的结果。一个产品可以是一组产品由不同类别的产品构成, 区分取决于主导成分。作为集团公司的铜原料采购部门, 采购铜原料就是这个过程的主导成分, 围绕铜原料的采购, 还有非主导成分。一系列的服务过程就是要确保铜原料采购这一产品的实现, 并保质保量, 安全到货符合标准。

每一种产品都有它的特性, 具体到本部门的铜原料采购。首先它具有多样性, 采购的品种有铜精矿、冰铜、粗铜、杂铜, 还有阳极板;其次是标准性, 所采购的铜原料, 其质量标准及物理规格要符合生产所需, 也就是要符合工艺要求。例如, 粗铜采购的质量标准是含铜大于等于97.5%, 所供粗铜到厂单车应属同炉所出, 不得混有其他杂物, 同车粗铜的含铜、金、银品位要求均匀一致。铜精矿的品位基准为含铜20%, 低于16%拒收;阳极板品位含铜为99.2%;冰铜的质量标准为含铜大于等于30%。可见不同的原料有不同的质量标准;第三是数量确定性, 正常生产情况下, 我部门需要采购的数量是基本确定的。每天的铜精矿需求量是600个实物吨, 100吨的阳极炉一天能吃80吨粗铜。但特定的阶段 (如考虑炉子大修) , 一定要有一定量的库存做缓冲。所以, 采购量要保证, 相应的采购计划就要提前下达。第四是经济性, 无论国内国外铜原料采购, 都会有经济上的往来, 大笔的原料资金预付、结算付款和套期保值等。

根据产品主导成分的特性, 签订不同种类的铜原料供需合同, 并认真履行好合同。在合同签订中, 明确货物名称、供货数量、质量要求、有价金属的计价方式, 铜的点价方式、纠纷的处理方式以及其它约定事项;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对不合格品的种类及相关方的职责做出明文规定, 规定不合格品的处置条例, 建立相关档案, 并做好往来记录;建立货贷资金风险控制程序, 及时确认资金到帐情况, 记入到货情况台帐, 跟踪货物结算, 书面报告结算情况。总之, 在铜原料采购的实现质量目标过程中, 围绕目标, 规范管理, 根据产品质量的特性建立各种可控程序, 规避风险, 持续改进。

3 铜原料采购过程中的管理与服务行为、质量标准

铜原料采购过程实现包括以下管理与服务行为: (1) 建立供方评价制度, 确定供货商; (2) 铜原料入场质量监督管理; (3) 依点价方案实施确定结算价格, 进行套期保值数据传递; (4) 铜原料结算管理程序; (5)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 货贷结算资金控制程序。同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汇编、有关铜原料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汇编。作为管理执行的标准, 随时查阅, 及时掌控变化, 及时更新。在日常的铜原料采购实践过程中, 这几种管理与服务行为的有机协调十分重要。比如, 在铜原料入场质量监督管理环节发现问题时, 须及时反映到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结算资金控制程序, 甚至供方评价程序等。从整个铜原料采购的管理与服务的过程可以看出, 不同的过程对应不同的管理程序, 不同的程序可以分解到不同部门的质量活动中去, 从而可以把握铜原料的采购过程中, 产品如何在各个环节中得到实现, 并且这种改进在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持续调整的指导下也持续进行, 并保持持续改进。这就是质量认证管理体系的规范作用在本部门的采购管理工作中的体现。体系的建立使业务程序制度化, 管理规范化, 员工人人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 这是提高绩效的最大保障。

4 体系建立运行实践及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我部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建立与长期运行, 使铜原料采购的各项管理制度深入人心。因为有严格的考勤记录、质量目标考核记录做依据, 评选单位先进, 不再需要领导、员工的主观臆断, 依记录排序, 工作变得简单明了, 互相不扯皮了。最近, 省国资委在对企业的调研中查看了我们部门在套期保值方面的信息传递记录, 所有记录按年整理装订齐备, 因其详实可控, 获得了高度认可, 同时也证实了本部门在管理上的规范。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的规范作用可见一斑。但是不要一成不变地认为, 一旦建立体系, 任何问题都解决了, 体系的运行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 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要依靠领导持续高度重视, 全部业务科室人员的协作完成。所以, 体系文件一定要做到人手一套, 从上到下认真组织学习深入贯彻落实, 反复培训, 形成习惯。 (2) 体系运行过程要保持监控和测量并形成记录。就本部门来说, 要有质量目标考核表、价格确认书、结算单、供方评价、到货记录, 不合格品控制单等大量详尽的记录。只有规范的管理, 才能使企业稳健发展。 (3) 体系处于持续改进中, 不能过度追求完美。要有耐心, 从小事做起, 从最能产生效益的事做起。 (4) 从企业实际出发, 重在保持“有效”。当前有效的, 就是合适的, 整理成文件, 使之程序化, 制度化, 规范化。当前有效但不是很合适的, 一定要保证论证的充分性, 然后再进行文件的修改。

参考文献

[1]浅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周永生, 黄昊.企业原料采购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现代商业, 2012 (02) .

原料管理 篇10

无菌药品按照生产工艺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采用最终灭菌工艺的为最终灭菌产品;另一类是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为非最终灭菌产品。无菌原料药属于非最终灭菌的无菌产品。由于许多原料药无法最终灭菌, 原料药在进行过滤、干燥、磨粉、分装等操作过程中就必须尽可能地避免被微生物污染。影响产品是否无菌的因素相当多, 如生产的设计及其设备布局、生产时的环境状况、所有与生产相关的设备及物料的污染状况、人员操作和卫生状况等等, 每一个环节对最终产品的质量都举足轻重, 因此无菌原料药的风险较大。为了确保无菌生产工艺系统无菌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验证, 来确保产品的无菌性。无菌药品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微生物的污染能够引起血液系统的染菌, 情况严重的可能引起败血症, 甚至死亡;微粒进入血液系统后相互碰撞和凝聚, 可引起高血压和血栓, 严重的可危及生命;热原是引起机体发热所有物质的总称, 热原不合格能够引起体温升高, 严重的能够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因此, 无菌原料药的风险较大, 进行系统的质量风险分析, 得到关键的控制点, 可以降低风险, 提高工作效率,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1 无菌原料药企业质量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背景

1.1 国内、国际药品监管法规符合性的需要

2002年8月, FDA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提出了“科学的基于风险评估的产品质量管理”理念;2005年11月, ICH (国际人用药品协调组织) 颁布了Q9指南文件:Quality Risk Management (质量风险管理) ;2008年, 欧盟将质量风险管理引入到GMP附录20中, 标志着欧盟药品监管当局对于质量风险管理的要求已经系统化和法制化。2010年, 中国颁布新版GMP, 把质量风险管理作为重要的章节, 加入到新版GMP中。无菌原料药公司只有全面符合国内、国际药品监管法规的要求, 才能良性发展下去。基于此, 公司必须实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

1.2 保障药品安全的需要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具有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特殊性即安全性, 如何有效保障药品的安全性, 是药品生产企业从产品研发阶段就需要考虑的问题。有效的质量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可以使得公司在进行产品的研发阶段就进行有关质量风险因素的识别并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 可以使得公司在进行产品的商业化生产阶段时确定有效的资源投入以确保产品的安全。

1.3 无菌原料药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

无菌原料药公司需要经常接受国内外客户的质量审计, 一些高端客户在对公司的审计中不断提出质量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 要求无菌原料药公司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质量风险分析和评价, 确定相应的关键控制因素和控制策略。同时, 随着公司品种的逐渐增多, 如何使用有限的管理资源保证所有的品种满足质量要求, 也必然要求公司实施质量风险管理体系, 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识别, 控制关键的风险, 进而控制产品的质量。

1.4 国内制药行业面对新的环境挑战所采取的必然措施

自2006年以来, 国内药害事件层出不穷, 一方面国家药监部门加大了对药品安全生产监管的力度, 另一方面国外的制药厂商也加大了对中国企业审计的力度。制药行业如何接受新的挑战, 如何更大程度上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符合日渐严苛的监管法规的需要, 成为摆在众多医药生产企业经营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实施质量风险管理, 可以使得企业经营者明晰影响本公司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有利于在资源的投入方向作出正确的决策。

2 无菌原料药质量风险管理构建与实施的内涵及主要做法

无菌原料药公司综合运用国际最先进的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 构建无菌原料药企业质量风险管理体系, 包括质量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管理程序的设定, 质量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控制、审核及沟通交流机制的建立。综合运用多种风险管理的工具, 规定了质量风险报告的基本内容, 确立了无菌原料药的关键控制点, 提高了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2.1 确立质量风险管理的法规依据

无菌原料药公司将ICH (国际人用药品协调组织) 颁布的质量风险管理指南 (Q9) 作为实施质量风险管理的法规依据。该法规为当前制药行业推行风险管理颁布的唯一法定标准。无菌原料药公司于2007年开始在公司内部进行了系列的培训, 使全体管理技术人员了解并掌握Q9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及基本程序。按照该法规的要求, 建立相应的管理程序, 并在公司内部组织实施。

2.2 构建无菌原料药公司质量风险管理系统

实施质量风险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 包括建立组织机构, 明确相应的管理职责和相应的资源配置。

2.2.1 建立质量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无菌原料药公司为了保证质量风险管理顺利有效地开展, 建立了与质量风险管理相关的组织机构, 建立了3级质量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2.2.1. 1 第1级:质量风险管理领导小组

由公司总经理、生产及质量负责人、各有关部门经理、车间主任组成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公司总经理任领导小组组长, 负责确定质量风险管理的实施原则、实施工作流程、实施范围。

2.2.1. 2 第2级:质量风险管理推进小组

由质量保证部负责组建风险管理推进小组, 根据领导小组确定的实施范围, 对每一个实施的内容成立专门的推进小组。成员包括质量保证部经理、车间主任、有关管理技术人员, 由质量保证部经理任组长, 负责确定具体的评价方法、批准识别出的风险因素的控制策略并监督实施;负责不断改进控制策略, 不断降低质量风险。

2.2.1. 3 第3级:质量风险管理实施小组

按照产品类别建立风险管理实施小组。根据推进小组确定的评价方法, 对每一个产品进行具体的质量风险识别, 由质量保证部质量监督、生产车间工艺员、设备部门技术员组成。由生产车间工艺员任组长, 负责组织进行具体的风险识别, 确定具体的每一项风险的控制策略的制定并形成识别报告报推进小组批准。

2.2.2 确立质量风险管理的3道防线

质量风险管理体系应是立体的管理体系, 其不应仅是进行风险的识别, 更关键的是如何进行风险的监控, 如何持续不断地识别出新的质量风险。为此公司建立了质量风险管理的3道防线:

2.2.2. 1 第1道防线:事先识别并制定控制策略

第1道防线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主要由第3级组织即质量风险管理实施小组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产品进行风险识别, 制定出控制策略, 经过批准后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进行组织实施。

2.2.2. 2 第2道防线:事中管理并不断分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质量保证部具体负责第2道防线的管理。在进行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中, 质量保证部不断地通过监督检查发现既定的控制策略是否有效, 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控制策略, 通过CAPA (偏差预防和纠正系统) 及变更控制系统对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管控。当其发现控制策略达不到既定要求或者需要进行完善时, 则通知实施小组进行完善。

2.2.2. 3 第3道防线:事后审计和评价

作为公司内独立于业务单元的质量审计部门, 质量审查部负责进行质量风险管理的审计和追踪评价工作。其主要目的在于审计质量风险的管控体系是否在正常运转, 控制策略在制定后是否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完善, 第1和第2道防线是否在发挥作用。

2.3 整合质量风险管理的资源

2.3.1 建立信息平台

将无菌原料药公司内部信息网和外部信息网作为质量风险信息的技术应用平台, 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在公司内部网开设专门的版块进行风险管理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工作, 及时将有关控制策略进行更新, 并对每一项控制策略建立版本管理, 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3.2 培训实施人员

实施质量风险管理,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公司必须有足够熟悉生产工艺、熟悉产品质量特征的人员进行风险的识别工作。通过对人员进行ICH颁布的Q9法规、风险识别工具、产品研发转化过程等知识的培训, 使有关人员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对风险分析的基本工具有基本的概念, 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3.3 将质量风险与绩效考核体系整合

对日常的产品质量考核按照质量风险的理念进行重新设定, 对于质量风险大的项目, 加重质量考核的权重, 反之对于质量风险小的项目, 调低在部门或者员工考核项目中的比例。通过整合, 使得员工可以及时意识到在自己的工作中需要控制的关键环节。

3 实施质量风险管理的流程

我公司利用3—6月份开展对产品的质量风险识别工作。下面对质量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实施进行相应的介绍。

3.1 建立质量风险管理的程序

根据欧盟和美国药监部门关于质量风险管理的法规、ICH颁布的Q9指南文件的要求, 结合无菌原料药公司无菌原料药的特性, 我公司建立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程序, 如图1所示。

本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审核3大模块, 其中质量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包括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2大控制方式。综合运用多种风险管理工具, 通过各层次人员的沟通, 不断地加深风险管理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和执行。

3.2 启动质量风险管理程序

3.2.1 确定质量风险管理的范围和基本路径

我公司确定以产品为载体进行质量风险研究, 即首先识别出该产品的关键质量特征, 根据其特征, 确定影响该特征的关键影响因素, 评价影响因素的风险级别, 并进而确定控制策略。

3.2.2 收集识别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在进行质量风险管理之前, 我公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收集, 包括:

(1) 产品的生产历史数据。对于在产品生产历史过程中经常出现偏差项目的影响因素可以确定为有风险。公司汇总整理了该产品自投产以来的全部批次的不合格项目, 针对于不合格项目调查分析, 报告确定关键的质量风险。

(2) 针对于产品生产工艺及有关质量事件的文献报道。参考一些理论分析, 如根据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 理论分析哪一步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如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结晶工序和杂质去除工序, 无菌药品生产中的无菌控制工序等因素, 这些因素因其对产品指标的影响而被确定为风险比较大的工序。

(3) 专家学者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下, 很多专家的意见可以弥补企业内部技术资料和理论水平的不足。

(4) 生产者或客户关心的事件。药品作为特殊商品, 其发挥功效取决于产品质量特性的满足程度, 同时也取决于其在制剂方面的特性。基于药品效力的需要, 企业的生产者或是客户特别关心某项指标的达成, 如最终产品的堆密度指标控制水平经常会影响到制剂产品的分装效果或固体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也将会作为风险进行控制。

(5) 收集潜在的危害、伤害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信息和资料, 这些是和风险评估相关的。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是进行风险识别的关键参考资料。

3.3 实施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通常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3个步骤。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关注3个方面的问题:什么可能导致错误;产生错误的可能性是多少;错误产生的后果是什么。风险评估的具体实施由推进小组负责完成, 我公司建立了一个包括工程、法规事务、质量保证、研发、销售、工艺等各方面专业人士在内的评估团队, 团队的负责人由质量保证部经理担任。

3.3.1 全面进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用感知、判断或归类的方式对现实的和潜在的风险性质进行鉴别的过程。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1步, 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出产品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 才能够建立相应的控制策略, 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对于一个已有质量标准的产品, 需要控制的指标是确定的, 在进行识别时我公司按照需要控制的指标进行倒推, 找出了影响这些指标的因素, 这些影响因素就是识别出的风险。比如, 对于公司的无菌原料药产品, 其区别于普通原料药的重要特征是无菌、细菌内毒素和微粒。在进行识别时, 将影响产品无菌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 共识别出影响因素88项。

3.3.2 综合进行风险分析

无菌原料药公司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风险分析。从风险步骤的严重性、发生概率 (可能性) 和发现的概率共3个方面进行汇总分析。根据实际情况, 将影响程度、发生概率 (可能性) 和发现概率分别定义为5个等级, 赋予其相应的分值, 分别解释了不同等级的确切含义, 以便进行分析时各项数据的标准化和量化。具体的质量风险分析评级如表1所示。

3.3.3 科学进行风险评估

对每一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在严重性、发生概率、发现概率3个方面进行打分评价得出风险因素的评分分值。即风险评分分值=严重性×发生概率×发现概率。结合我公司内部可以承受的水平, 确定分值≥16的风险不可以承受, 必须制定相应的新的控制策略, 分值<16的风险因素可以接受现有的控制策略, 但需要持续评估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并不断改进。

某产品配液质量风险评估 (配制工序) 如表2所示。

3.4 实施风险控制

实施风险控制是进行质量风险识别的落脚点。在风险识别完成之后, 针对于每一项风险因素, 进行了控制策略的重新梳理, 分析风险是否在控制状态, 风险的程度是否可以进一步降低。在此环节, 集中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对于识别出的风险处于可以接受水平的风险因素, 重新梳理其控制策略, 确定现有的控制策略是否有进一步改进的可能, 进一步降低风险的评价分值。

(2) 对于识别出的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的风险因素, 明确负责人, 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完善有关的管理程序, 组织进行员工培训, 并评价培训的效果。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 制定了降低风险的措施。如控制无菌的措施制定了有200多条, 经进一步控制, 确定关键的控制点有48项。

3.5 风险接受

对识别出的风险决定是否可以接受, 进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资源的投入来降低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环节。风险接受实际上是在利益、风险和资源方面寻求平衡点。理论上说, 如果投入大量的资源, 任何的风险都可以将概率降低到0。但对于企业来说, 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各项指标和质量风险得到控制的前提下, 进行成本的降低是一个永恒的工作, 在利益、风险和资源方面寻求到最佳的平衡点。

3.6 应用风险审查

在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分析结束之后, 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不断地对风险控制的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看系统是否有超出当时风险评估时所在状态的情况, 是否需要不断地通过技术改进降低风险。无菌原料药公司建立年度的质量风险审查制度, 通过分析一年来的产品各项指标控制情况、偏差特点和趋势, 建立降低风险的改进计划。

此外, 按照质量风险管理程序的要求, 在以下情况发生时, 对风险进行再评价:

(1) 当工艺、设备设施等发生变更时;

(2) 当法律法规及技术要求发生变更时;

(3) 当企业的管理层、客户提出对质量管理更高的要求时。

3.7 多方进行风险交流

风险交流是在决策者及其他有关方进行风险及其管理方面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在进行完风险识别、分析并确认其控制手段以后, 需要对风险的识别情况、分析的结果、控制的手段、产生的影响及年度风险审查的结果和改进计划在组织内部进行沟通。风险交流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 将识别的结果通过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 并得到质量负责人的批准。

(2) 经过批准的文件对包括一线操作人员在内的全体管理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使其掌握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关键环节。质量监督人员对生产过程中对风险的控制情况进行监督, 发现偏差进行及时地记录和处理。

(3) 在确保识别出的风险环节全部得到控制的情况下, 对生产出的产品指标检测情况、生产过程的工艺控制情况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偏差以及偏差的处理等信息进行分析, 确认是否又发现了没有识别出的偏差, 如果有, 则进一步执行风险管理的程序。

3.8 撰写药品风险分析报告

在进行完质量风险管理的流程之后, 需要撰写详尽的风险分析报告, 无菌原料药公司的风险分析报告包括了以下主要内容:

(1) 生产的设施描述和设施特点简介。详细描述出计划建造的或现有的设备设施的概念构想或基本情况, 比如属于专用于1个品种的生产设施还是适用于多个品种、属于无菌的控制车间还是口服级的车间、管理者确定的设施建造的标准和理念等。

(2) 生产的产品控制指标及特征一览表。通常对于1个品种应有1份独立的风险分析报告。该部分将该产品依据法定标准、客户特殊指标标准和管理者希望得到的特定控制指标全部列出。此部分的控制指标应选用高出法定标准。

(3) 生产设施、设备的一览表。根据设计出的工艺路线、设备组成, 列出涉及到该产品的全部设备设施, 列明设备设施的参数、材质等技术信息。

(4) 影响产品控制特征的因素分析。根据产品控制特征, 按照风险识别的信息工具, 确定影响该特征实现的影响因素, 全部列表。

(5) 根据已经建立的风险评价准则, 对计算识别出的每一个控制因素的风险分值进行列表。

(6) 根据风险分级的标准和计算出的风险分值, 列明关键因素和非关键因素。

(7) 列出关键因素和非关键因素的控制方式, 列明正常情况下进行控制将产生的效果和发生异常情况时产生的后果, 对异常发生时的风险进行估计。

(8) 列明需要进行风险再评价的条件和评价周期。规定了当法律法规发生变更、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产品质量标准发生改进、客户及管理层要求发生改变时应进行风险的再评价。当没有任何改变时, 确定了每3年进行1次质量风险的再评价。

(9) 风险管理计划。明确写出风险再识别的条件、风险控制策略的改进计划、信息交流的改进计划和在进行风险评估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计划。

4 实施质量风险管理的效果

4.1 使质量管理更具目标和方向性

实施质量风险管理, 使企业其他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 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质量风险的识别、分析、制定控制措施, 有效地加强了质量管理的内容, 对风险级别高的项目加强了管理力度, 使质量管理更有目标和方向性, 同时避免了重大质量问题的发生。

根据帕雷托的80/20原理, 关键的少数控制目标和方向。通过质量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找到了关键的少数控制点, 使公司投入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有限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效能发挥。同时, 通过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我公司建立了风险分析的多种方法, 制定了48项无菌关键控制点和200多项控制措施, 使风险管理制度化、常态化。质量风险管理的实施, 明确了各部门、班组和个人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责, 使得员工明确了自己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自觉提高工作质量, 提出质量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使产品的内在质量大大提高, 最终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客户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4.2 提高了质量管理的效益性

质量高低决定客户的满意程度。企业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客户的满意,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实施质量风险管理, 对风险进行了识别和控制, 使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多次顺利通过国外认证机构和客户的现场检查。通过质量风险管理, 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质量拉动营销, 为无菌原料药公司扩大市场, 开创新客户, 提高无菌原料药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起到促进作用。

该成果的实施对我公司产生了较大的贡献, 2012年效益贡献率为82.92%, 投入产出率为273.15%。具体的计算规程采用复合因素分离计算法 (CSP) 。

4.3 对同行业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相比于安全及财务管理领域, 在药品生产的质量管理方面推行风险管理尚属于新鲜事物。无菌原料药公司药品质量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建立了全面的风险管理程序, 并通过具体的实施, 提高了产品质量, 拓展了市场份额, 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同时, 当前食品药品行业质量事故频发,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没有做好质量风险管理工作, 没有控制住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该体系的建立, 对于国内食品药品行业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进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要:介绍了无菌原料药企业质量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背景、内涵及主要做法, 以及实施质量风险管理的效果。

关键词:无菌原料药,质量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回顾

参考文献

[1]FDA Guidance for Industry Sterile Drug Products Produced by Aseptic Processing-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2]ICH Q9Quality Risk Management

[3]PIC/S Quality Risk Management

平凡原料 非凡百变 篇11

作为忙碌的职场女性,左手是工作,右手是家庭,还要腾出时间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品位》请来大厨教你变“魔术”,用南瓜、芦笋和鲜虾,变出4道非凡美味,让你轻松成为不同场合的Superstar!

百变秘诀

1、越普通的原料越好!

2、采用西餐的做法相比中餐更加快捷简便,特别适合派对型的场合。

3、适当准备一些辅料,比如芝士和酒就不错。

Casanova餐厅行政总厨Fabio“别让做菜成为累赘,要享受它!”

快速职场南瓜水煮蛋

原料:芦笋8根,鸡蛋4个,帕玛臣芝士50g,牛奶70g,蛋黄2颗,面粉15g,烤南瓜粒30g,盐,胡椒

“四步”制作法:

1、将鸡蛋、面粉、盐、胡椒混合,加入煮开的牛奶,一同加热3分钟。

2、加入烤好的南瓜粒,搅拌均匀,倒入4个模具中。放入烤箱180℃烤5分钟。

3、芦笋去皮,沸水中煮3分钟,撒上盐和胡椒,放在烤箱内低温加热4分钟。

4、将芦笋整齐排列,放上南瓜蛋糕、水煮鸡蛋、帕玛臣芝士,焗2分钟,即可。

Casanova餐厅经理Sara:“快速的工作节奏,让我对蛋糕和鸡蛋的绝妙组合情有独钟,再配上芦笋就更健康了。”

优雅派对“红黄绿”的健康组合

原料:土豆100g,南瓜100g,面粉100g,蛋黄1颗,盐,肉豆蔻,鲜虾8只,黄油20g,香葱5g,蒜1瓣,特干马天尼20ml,芦笋头10颗,番茄1只(切丁)

“四步”制作法:

1、将葱段、蒜、黄油放人平底锅中加热。

2、取出蒜瓣,加入切好的虾仁,加热2分钟。洒上特干马天尼,加热使虾仁入味。

3、放入芦笋头、番茄粒,加入半杯水,煮2分钟。

4、倒入土豆南瓜团,搅拌均匀,盛盘即可。

Tips:

土豆南瓜团的制作方法

1、将土豆、南瓜去皮捣碎成泥,加入面粉、肉豆蔻、蛋黄、盐混合,揉成面团。

2、切成1立方厘米左右的小球(或制成你想要的形状)。倒入沸水中,煮到浮起,盛盘待用。

亚京咨询常务董事柯炜文:“一道符合派对标准的菜,必须兼备优雅的造型和时尚的创意,还有可口的味道。”

编辑推荐清新百变奶油汤

原料:芦笋100g,鲜虾6只,土豆80g,香葱10g,黄油10g,特级初榨橄榄油10g,盐,胡椒,纯净水600ml

“四步”制作法:

1、将土豆、芦笋切丁,加入橄榄油及葱段,共同加热5分钟。

2、撒上盐和胡椒、加入纯净水,再加热20分钟左右。加入黄油,搅拌至均匀。

3、将虾仁蒸熟,对切。

4、将芦笋奶油汤倒入碗内,将对切好的虾仁放在中央,即可。

本刊编辑Lily:

“这道看似简单,却透出百变情调,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独自享用都很不错。”

最“意大利”的美味

这家位于上海巨鹿路华山路口的Casanova,门面小小,入内却发现装修精致。它所推出的意大利美味更是深受众多意大利人的欢迎。据说有意大利领事为了能常常吃到它家的菜,把房子也买在了餐厅附近。看来,美味的诱惑的确很大哦!电话:021—54034528

艺术创意西西里虾趣

原料:明虾8只,芦笋4根,烟熏火腿2片,烤南瓜100g,西西里海盐40g,特级初榨橄榄油100ml,混合香料,盐,胡椒

“四步”制作法:

1、将芦笋放入沸水煮3分钟,晒干,用烟熏火腿包裹,放入烤箱加热2分钟。

2、将南瓜切片,加入橄榄油、盐、胡椒,放入烤箱烘烤。

3、将明虾扒烤2分钟,放入容器内,撒上香料、西西里海盐和橄榄油,放入烤箱180℃,烤制6分钟。

4、与烤南瓜、芦笋熏肉卷一同摆盘,即可。

原料管理 篇12

大多数企业的IT系统,基本上均为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技术所构建,系统间互动和交流的不畅制约着应用系统向建设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高阶段发展。因而,整合或集成是众多企业必须跨越的技术门槛。对企业应用集成方案及模型已有众多研究和讨论,本文以云铜原料供应管理系统集成的设计与实现作为实例,来探求企业系统集成的技术方案,对异构的、分布式的应用系统采用Web Service技术实现数据及业务流程两个层面的应用集成,可以最大程度重用原有系统,以最小代价实现应用系统间的数据和功能集成。

1Web服务与传统集成技术分析

1.1Web服务技术简介

Web服务提供了一种分布式的计算技术,用在Internet/Intranet上通过使用标准的XML协议和信息格式来展现应用服务,由WSDL、SOAP、UDDI、XML等一系列标准所组成。Web服务的体系结构包括服务提供者、服务使用者和UDDI注册中心三个角色,通常以发布/查找/绑定的工作模式来使用Web服务。首先,服务提供者以WSDL文档的形式将如何与Web服务交互的详细信息发布到UDDI注册中心;然后,服务使用者到UDDI注册中心查找所需服务,注册中心向使用者返回Web服务的访问位置和WSDL绑定信息;最后,服务使用者按照WSDL中定义的接口调用方式绑定到Web服务。

1.2Web服务与传统集成技术比较

传统的系统集成技术有DCOM、CORBA和 RMI等,这些技术尽管成熟且使用较为广泛,但有如下限制:依赖于二进制通信很难在防火墙上使用;客户端和服务端紧密连接,一端改变必须通知另一端;缺乏数据表示的通用标准、具有平台或设计语言的相关性、编写组件复杂[1]。因此,其并不是Internet上系统集成的理想方案。

基于Web服务的集成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集成技术在Internet远程通信方面的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1) 跨平台的功能 任何可以创建XML文档在HTTP上发送信息的程序语言都可以与Web服务交互。

(2) 开放式标准 Web服务技术的每一方面都是公共标准定义的。

(3) 简单灵活 Web Service面向函数/方法级的集成,允许应用程序被划分为小的逻辑模块,在小粒度、松散耦合的基础上,使跨越多个应用的业务流程集成变得相对简单、灵活[2]。

(4) 松散耦合 Web服务的请求者到提供者的绑定与服务之间是松散耦合的[3]。

(5) 动态性 Web服务接口可以动态改变,服务使用者可通过UDDI注册中心自动重新查找、绑定服务。

2基于Web服务的云铜原料供应管理的系统集成设计

云铜原料供应管理的各应用系统间存在着数据和业务流程两个层面的集成,系统间需要高度柔性,但通信强度不是很高,根据此特点,运用Web Service 技术以松散耦合的关系来组织系统,将相对分散的应用系统组成一个统一整体,整合现有系统,实现系统间的互操作和信息共享。

2.1业务简介

如图1所示,云铜原料供应管理包括原料采购、质检、配置、结算付款等多个业务环节,整个业务跨越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分散在不同的区域。

2.2系统集成设计

(1) 集成需求分析

分析需要进行集成的业务流程和数据,对于需要集成的业务,将应用程序划分为小的逻辑模块,定义业务流程,确定该业务的组成模块及各逻辑模块的调用顺序;对于数据集成,按数据来源进行分类,并确定提供各类数据访问的应用系统。

(2) 设计支持数据集成的Web服务

将各类数据的访问功能分别封装成Web服务,应用程序通过调用Web服务对远程系统的数据进行访问,实现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应用。

(3) 设计支持业务流程集成的Web服务

将业务流程中定义的各逻辑模块分别封装为Web服务,部署于该应用系统所在的Web服务器。这样,执行一项业务只需按流程定义分别调用各功能模块对应的Web服务即可实现各应用系统间的互操作。

图2是一个简化的具体的业务(样品检验分析更正)的集成过程,图中,左边描述了实际业务流程,右边描述了各逻辑模块对应的Web服务,中间部分为业务环节涉及的部门。

(4) 建立企业内部UDDI注册中心

实现Web服务的发布和发现,将所有Web服务形成有机的整体。

(5) 设计集成业务的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根据业务流程定义调用相关的Web服务,实现关联业务的处理。

2.3系统集成的体系结构

该系统集成的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由Web服务层、企业内部UDDI注册中心、Web应用层和表示层构成。

(1) Web服务层

Web服务层由所有Web服务组成,Web服务的提供者为云铜股份公司等四个部门,分别部署在四个部门的应用系统所在的Web应用服务器上,提供对远程系统的数据访问和业务逻辑处理两类功能。

(2) 企业内部UDDI注册中心

各部门通过UDDI注册中心发布Web服务,查找并获取Web服务的访问位置和WSDL绑定信息,通过WSDL文档创建Web服务的客户代理来使用Web服务。

(3) Web应用层

Web应用层由6个应用系统组成。应用程序是Web服务使用者,应用程序与Web服务的交互采用客户/服务方式,二者间通过SOAP来实现请求、服务。应用程序按流程定义调用各逻辑模块来完成实际业务的处理,对远程模块操作通过调用Web服务完成,其处理过程如同本地调用。

(4) 表示层

应用系统的客户端,各部门使用浏览器界面来操作完成各项实际业务处理。

3云铜原料管理系统集成的.NET Web服务实现

本系统以Visual Studio.NET(以下简称VS.NET)作为开发工具,使用C#来进行编程。

3.1Web服务的创建及发布

(1) 创建Web服务

针对每一个Web服务,首先创建一个Web 服务项目,然后添加Web方法。Web方法是Web服务所封装的各项处理功能,是Web服务的核心部分,一个Web服务可添加多个方法。

(2) 部署Web服务

VS.NET中的Web服务部署过程只需从Build菜单中选择Build Solution选项即可,也可通过IIS管理控制台直接将Web服务配置到IIS上。

(3) 发布Web服务

先安装企业内部UDDI服务器,再使用Web用户界面或使用UDDI SDK通过编程方式在UDDI注册表中注册Web服务。

3.2使用Web服务

应用程序通过客户代理与Web服务通信,代理实现了与Web服务进行通信所需的所有SOAP封送,使得应用程序调用远程Web服务,就好象它的业务逻辑存储在本地程序集中一样。使用方法如下:

(1) 添加Web引用 通过Project选项卡的Add Web Reference选项,输入引用的Web服务地址,生成与Web服务进行通信的代理类。

(2) 创建代理对象的新实例 在应用程序中创建代理对象的一个实例,通过实例来调用远程Web服务方法。以下为对Web服务调用的程序代码:

上述对Web服务的调用包含了如下一系列与Web服务交互的过程:

(1) SOAP消息系列化 代理对象将应用程序的本机C#数据类型转换成XML消息,使用SOAP消息格式和HTTP传输协议将XML发送到Web服务器,请求执行远程方法调用。

(2) 执行Web方法 SOAP消息在HTTP上传输,Web服务器接收到后,将其发送到相应的Web服务,该Web服务将SOAP消息转换为本机类型,执行Web方法,并将结果转换为XML/SOAP格式,返回给代理。

(3) SOAP消息反系列化 代理将SOAP消息反系列化为C#类型,并作为初始调用的结果返回应用程序。

(4) 应用程序接收Web服务的方法执行结果。

4小结

基于Web Service的集成服务具有良好的封装性、伸缩性和高度的跨平台集成能力,比较适用于需要高度柔性但通信程度不高的系统间的集成。该基于Web Service 的系统集成方案充分运用了Web 服务技术的先进性,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封装公用数据集和功能模块,以最小代价实现了各系统间的数据和功能集成,将相对分散的应用系统组成一个统一整体。该系统的成功开发及投入使用,是对如何实现企业应用系统集成的一个积极探索,为解决企业信息化所面临的“信息孤岛”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方案。

摘要:通过实际开发系统探讨了Web服务技术在企业应用系统集成中的运用。简要介绍了Web服务的体系结构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技术特点,以实例着重讨论了基于Web服务的系统集成方案的设计,以及在.NET下的具体实现方法。

关键词:原料供应管理,系统集成,Web服务

参考文献

[1]Alex Ferrara,Matthew MacDonald..NET Web服务编程天宏工作室,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程炜,杨宗凯.基于Web Service的一种分布式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3):105-108.

上一篇:优化编码下一篇:原发性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