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原料

2024-08-30

综合原料(共9篇)

综合原料 篇1

农作物秸秆是籽实收获后剩下的作物残留物, 包括禾谷类、豆类、薯类、油料类、麻类, 以及棉花、甘蔗、烟草、瓜果等多种作物的秸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我国每年生产秸秆达6~7亿t, 利用率为65%左右[1], 主要用作燃料。

近年来, 由于新农村建设加快, 秸秆的燃料功能逐渐被煤气、天然气所代替[1、2];农民错误认为秸秆焚烧后的秸秆残渣留在地里, 可作为肥料, 增加土壤中的无机肥含量, 节约化肥投入量[3]。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 收集秸秆的产出低等原因, 在广大农村, 农民普遍直接将秸秆露天焚烧。

焚烧秸秆产生多方面危害, 一是严重污染环境。焚烧时浓烟滚滚, 灰尘悬浮, 产生的CO、CO2、SO2有害气体会流散到大气中加剧温室效应, 破坏臭氧层, 并形成酸雨和“黑雨”, 严重地污染空气环境, 浪费大量的生物资源[4、5]。二是造成新的安全隐患。秸秆露天焚烧导致火灾事故频频发生;在机场、公路附近焚烧秸秆产生的浓烟会蔽日遮天, 有时机场能见度低于400m[2], 严重影响机场航班正常起飞和降落;还会使汽车司机看不清方向, 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三是影响作物生长。秸秆焚烧过程中, 营养成分流失, 留下钾元素, 造成土壤板结, 减少土壤持水力;焚烧时产生的高温杀死根际微生物, 从而对下茬作物根系生长非常不利[5]。

据研究, 作物秸秆是可以综合利用的重要生物资源, 除含大量的碳素外, 还含有氮、磷、钾、钙、镁、硫、硅和各种微量元素, 以及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等有机物质[6], 近年来, 秸秆的综合利用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问题。就此, 本文综述了其作为肥料、饲料、生活燃料及工副业生产的原料利用的最新技术研究进展, 为从根本上解决焚烧秸秆问题,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1.1 肥料化利用

1.1.1 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是把秸秆 (麦秸、玉米秸和水稻秸秆等) 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 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 也是现在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秸秆还田可分为以下4类[7,8,9]:

1.1.1. 1 秸秆粉碎翻压还田

把作物收获后的秸秆通过机械化粉碎, 耕地, 直接翻压在土壤里。实践证明, 机械化粉碎秸秆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和手段。

1.1.1. 2 秸秆覆盖还田

将秸秆粉碎后直接覆盖在地表, 随着时间的延长, 秸秆逐渐腐解于土壤中。这样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调节土壤温度, 有效缓解气温激变对作物生长的伤害。腐烂后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补充N、P、K和微量元素。

1.1.1. 3 堆沤还田

将秸秆制成堆肥、沤肥等, 发酵后施入土壤, 可提供多种营养元素并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尤其对改良砂土、粘土和盐渍土有较好效果。

1.1.1. 4 过腹还田

把秸秆作为饲料, 经禽畜消化吸收后变粪和尿, 施入土壤, 培肥地力。秸秆被动物吸收的营养部分会有效地转化为肉、奶等, 供人们食用, 提高了利用率, 这种方式最科学, 具有生态性, 最应该提倡推广。

秸秆还田时应避免水分损失, 以免导致其不易腐解, 故各类秸秆收割后最好立即耕翻入土。使用无病健壮的植物秸秆还田, 数量要适中, 施用要均匀, 可以适量深施速效氮肥, 以调节适宜的碳氮比。在水田水浆管理上采取“干湿交替、浅水勤灌”的方法, 并适时搁田, 改善土壤通气性。若还田方式不当, 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 作物病害加重及出现缺苗、僵苗等不良现象。因此, 必须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 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12]。

秸秆还田后不但会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及N、P、K含量增加, 还可以使土壤坚实度降低、结构疏松, 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和持水性, 使微生物活动和作物根际透气性得以改善, 从而为作物增产创造条件。据杨帆等人[10]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南方城市秸秆还田2年后, 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80%, 土壤容重整体下降2.69%, 全氮含量平均增加4.45%, 全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分别增加3.48%、8.42%和4.20%, 全磷和速效磷平均增加3.68%和6.21%;秸秆还田第1年 (2007年) 和第2年 (2008年) 分别实际增产551kg/hm2和692kg/hm2。李成芳等人[11]的研究表明, 秸秆还田还可以显著提高CO2和N2O排放, 降低CH4排放, 提高了土壤固碳量, 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温室气体增排的温室效应, 为减缓全球变暖作出贡献。

1.1.2 用作食用菌栽培基质

我国食用菌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是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6大农产品。栽培食用菌的主要基料为棉籽,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 价格越来越高, 生产食用菌的利润变低。农作物秸秆中因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 能大大降低其生产成本[13]。我国在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农作物秸秆在双孢蘑菇 (Agaricus bisporus) 、平菇 (Pleurotus ostreatus) 、香菇 (Lentinus edodes) 和杏鲍菇 (Pleurotus eryngii) 等生产上的应用[14]。

秸秆栽培食用菌工艺相对比较简单, 首先是选料、粉碎 (压扁) 、配料, 其次是灭菌 (发酵) 、接种, 再次是生产过程中温度、湿度、通风、光线、p H值等的控制和管理。其流程是:配料—灭菌 (发酵) —接种—发菌—发菌管理—采收—恢复期管理。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 因栽培品种、原料、地域差异等, 在实际生产中, 各地因地制宜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食用菌栽培模式[15]。

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 不仅能增加培养基生产原料的来源, 而且生产食用菌后的菌糠仍含有大量菌类多糖、蛋白质、氨基酸和Fe、Cu、Zn、Mg等微量元素以及嘌呤、维生素等生长因子, 经加工处理后又可作为绿色有机肥再作用到农田, 或加工生产节粮型饲料用于鱼、禽畜喂养, 或经过配方调整继续作为原料栽培其他品种食用菌, 进行高度的循环利用[14]。为遵循循环农业生产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特点, 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的目标, 产生了“秸秆—食用菌—有机肥”、“秸秆—食用菌—畜禽—有机肥”、“畜禽—沼气—食用菌—秸秆—食用菌—菌糠种菇”等多种循环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使农业生态系统稳步迈向良性循环发展, 使菌糠利用模式日益成熟并多样化[16]。

1.2 饲料化利用

我国现年牛存栏1.4亿头, 羊存栏2.7亿头, 每年约需粗饲料1.6亿t, 加上草原沙化、碱化、退化严重, 充分利用大量的秸秆资源开发新型饲料, 也为我国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17]。秸秆是纤维性饲料, 如小麦的秸秆, 其干物质中约80%是细胞壁成分, 其中纤维素36%、半纤维素25%, 木质素18%[18], 其营养价值只相当于干草的1/2, 或谷物的1/4, 消化率和适口性都差。秸秆饲料化利用主要指通过利用青贮、微贮、揉搓丝化、压块等处理方式, 把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 提高其蛋白质含量、消化率和适口性, 现有技术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加工等处理方法。

1.2.1 物理加工

秸秆物理加工方法主要包括切短和粉碎、浸泡、蒸煮、制成颗粒、机械分离、平衡添加、电离辐射、蒸气加压、水解和热喷处理等。切短、粉碎和浸泡处理法不能真正提高粗纤维消化率, 仅可增加适口性和采食量。而蒸汽加压和热喷处理不仅可以提高秸秆的适口性和采食量, 同时消化率和营养价值也有显著提高, 但这些处理方式需要的设备配置较高, 成本较贵。而关于电离辐射则褒贬不一, 据德国报道, 粗饲料经电离辐射后, 生物学价值及干物质消化率均有提高;然而, Mcmanus等人采用电离辐射处理麦草和稻草, 则证明降低了消化率和营养价值, 认为这种处理对瘤胃微生物的活动有不良影响[19]。

1.2.2 复合化学加工

秸秆的化学加工方法主要包括了碱化、酸化、氧化和氨化4种处理方式。

1.2.2. 1 秸秆碱化

秸秆碱化就是利用石灰水和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对秸秆进行处理, 借助于碱性物质, 使秸秆饲料纤维内部的氢键结合变弱, 酯键或醚键被破坏, 纤维素分子膨胀, 溶解半纤维素和一部分木质素, 以使反刍动物瘤胃液易于渗入, 瘤胃微生物发挥作用, 从而改善秸秆饲料适口性, 提高秸秆饲料采食量和消化率。但碱化法用碱量大, 需大量水冲洗, 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生产中应用并不广泛[20,21]。

1.2.2. 2 秸秆酸化

秸秆酸化是用硫酸盐酸或者甲酸处理农作物秸秆, 原理类似碱化处理, 但效果不如碱化。

1.2.2. 3 秸秆氧化

秸秆氧化是指用二氧化硫 (SO2) 、臭氧 (O3) 及碱性过氧化氢 (AHP) 处理秸秆, 氧化剂能破坏木质素分子间的共价键, 溶解部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使纤素基质中产生较大空隙, 从而增加纤维素酶和细胞壁成分的接触面积, 提高饲料的消化率。这类处理方法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如SO2处理的秸秆会降低适口性, VB遭到破坏, 加重家畜酸的负担, 使能量代谢受到影响;O3投入量太高, 效益不佳。氧化剂处理秸秆, 消化率显著提高, 但是成本过高, 在生产中还难以推广使用[22]。

1.2.2. 4 秸秆氨化

秸秆氨化[23]是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密封厌氧条件下, 用尿素或氨水等溶液按一定的比例均匀喷洒秸秆, 在常温下保存一定时间, 使氨与秸秆发生氨解反应, 破坏连接木质素与多糖之间的脂键, 以提高消化率。氨化剂通常使用的是液氨、氨气及尿素, 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堆垛法、窖氨化法、塑料袋氨化法和炉氨化法等。虽然氨化处理对于提高秸秆的消化率不如Na OH有效, 但能提高秸秆的粗蛋白质含量。据Kernan[18]等 (1977) 试验, 小麦秸、大麦秸和燕麦秸经5%无水氨处理后, 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分别由3.3%、3.5%和3.7%提高到11.5、9.6和8.7%。一般认为, 氨化处理可使秸秆的含氮量提高1~2倍, 加工调制后的秸秆饲料适口性和营养价值显著提高, 特别是粗蛋白质的含量会有所增加。氨化秸秆成本低, 效益高, 但只适用于饲喂成年反刍动物如牛、羊, 不适宜饲喂单胃家畜马、骡、驴、猪等, 幼龄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发育不完善, 也不宜饲喂, 饥饿的家畜不宜大量饲喂, 食多会出现中毒氨中毒现象[24]。

1.2.3 生物学处理

生物学处理法, 其实质就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处理秸秆饲料, 主要包括青贮、微贮、菌化、酶解等, 其中以青贮最为成功, 应用也最广泛。

青贮是将切碎的青绿秸秆, 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和化学作用, 在密闭无氧条件下调制成的一种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营养丰富的饲料。青贮加工工艺流程[25]如图1所示:

实践证明, 秸秆生物学处理是最有效而且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处理方式。生物处理技术具有很大优势, 不需要复杂的条件, 不受气候条件, 生产季节变化的影响, 操作简单, 节约化工原料、能源, 还不污染环境。而且通过生物处理的秸秆, 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在很大程度上发生降解, 消化率、适口性和营养成分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还可以长时间的保存, 不易发霉腐败[26,27]。

1.3 能源化利用

1.3.1 秸秆发电

秸秆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4大能源。经测定, 如表1所示, 秸秆热值约为15000 k J/kg, 相当于标准煤的50%。

有关研究表明, 秸秆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 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 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约达1%。秸秆发电作为燃料的秸秆燃烧后所产生的CO2和SO2等有害气体, 相对于以煤炭发电所产生的有害气体较少, 堪称绿色发电[]。

秸秆发电主要有秸秆直接燃烧发电、秸秆与煤混合燃烧发电和秸秆气化发电3种发电形式:

1.3.1. 1 秸秆直接燃烧发电

直接燃烧发电是指把秸秆原料送入特定的蒸汽锅炉中生产蒸汽驱动蒸汽轮机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的过程。农作物秸秆直燃发电, 不仅节能效益、环境效益显著, 而且能够成为国家最大的支农产业[28,29]。

1.3.1. 2 秸秆与煤混合燃烧发电

将秸秆与煤混燃烧能够有效减少SO2的排放量。Spliethoff认为当生物质与煤混烧时, 烟气中SO2的排放大大降低而被有效地吸附在颗粒物之中。Bengt和Johan等学者认为燃料中的硫元素更易与Ca、Mg等碱土金属结合以硫酸盐的形式通过汽化凝结富集在亚微米颗粒上。这些研究都表明燃烧秸秆排放SO2相对于传统能源是很少的一部分[30]。

1.3.1. 3 秸秆气化发电

秸秆气化发电的方式有3种, 粉碎后的秸秆进入气化炉, 产生气化气。第1种作为蒸汽锅炉的燃料燃烧生产蒸汽带动蒸汽轮机发电, 直接在锅炉内燃烧气化气;第2种在燃气轮机内燃烧带动发电机发电;第3种在内燃机内燃烧带动发电机发电。目前我国使用最广泛的是第3种气化发电方式, 秸秆发电工程中秸秆气化炉主要有固定床气化炉和流化床气化炉两种形式[31,32]。秸秆气化发电, 燃气清洁、焦油含量低, 而且不存在2次污染, 系统总效率高, 发电后产生的秸秆灰烬中含有丰富的钾、镁、磷和钙等化学成分, 可作为高效农业肥料还田利用, 也可运到钢铁公司, 作为防止钢花飞溅灼伤的材料[33]。

1.3.2 生产乙醇 (酒精)

乙醇作为世界各国首选的生物能源, 可替代石油等燃料, 缓解能源危机。传统生产乙醇还是以粮食发酵为主, 生产受到粮食的限制, 秸秆中含有大量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利用秸秆生产乙醇已是大势所趋。秸秆制乙醇的流程主要包括:原料预处理、水解、发酵等。

1.3.2. 1 原料预处理

是制乙醇流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分离出纤维素, 去除木质素。处理方法主要有粉碎法、高温分解法、蒸气爆破法、微波法、稀酸处理法、碱预处理法、湿氧化法、生物法等。粉碎法、高温分解法、蒸气爆破法和微波法等耗能高, 酸碱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生物法生产周期长, 距实现大型工业化生产还有一定距离。科技进步的同时, 李阳等人[34]2009年提出了1个新型的方式———液化秸秆, 研究表明在反应温度100℃, 液化时间90min, 催化剂98%, 硫酸用量1mmol/g, 绝干玉米秸秆, 液比3:1 (苯酚:秸秆) 条件下, 对秸秆进行液化, 可以将纤维素最大程度地分离, 使纤维素含量由原料的36.8%提高到68.8%, 木素含量由19.8%降低到4.2%, 大大地纯化了用于发酵制备燃料乙醇的原料, 预处理效果显著, 省去了传统的水解过程, 反应清洁, 不会对环境造成2次污染。

1.3.2. 2 水解

经过预处理后, 秸秆中的纤维素需进一步水解为单糖, 才能被微生物发酵成乙醇。现在对纤维素的水解方法主要有酸水解和酶水解2种, 利用无机酸或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为单糖[35]。

1.3.2. 3 发酵

即将经纤维素水解后产生的单糖在酵母等微生物的代谢下生产乙醇。迄今为止科研人员已发现100多种生物包括细菌、真菌、酵母菌等能代谢五碳糖发酵生成醇。生产发酵乙醇的方法有3种:直接发酵法、水解发酵两步法和同步糖化发酵法, 其中同步糖化发酵法被认为是纤维素转化最有前景的途径[35]。

1.3.3 生产沼气

秸秆沼气技术是以秸秆为发酵原料, 在隔绝空气并维持一定温度、湿度、酸碱度等条件下, 经过沼气细菌的发酵作用产出以含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产沼气原料的不同, 其产气率不同, 原料产气率越高, 表明其利用率越高, 一般来说, 富氮原料的产气速度要高于富碳原料。秸秆的C/N比高, 产气速度相对比较慢,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选加入人畜粪便或尿素之类富含N的原料, 减少发酵启动时间, 提高沼气产量[36]。

由于秸秆本身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高, 不易被厌氧微生物及酶直接利用, 导致产气的速度慢, 生产周期较长,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秸秆的预处理方面, 使秸秆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秸秆变柔软、疏松, 以利于厌氧微生物分解利用。秸秆的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化学、热处理和生物方法。其中生物方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对秸秆进行预处理, 主要包括以乳酸菌为核心的青贮方法, 以降解木质素的白腐真菌为核心的绿秸灵复合菌剂, 以及利用沼液中的水解微生物对秸秆进行堆沤等, 破坏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部分联接结构, 使纤维素更容易被微生物利用产气, 此类方法成本较低, 设备要求不高, 在实际应用广泛。最实用简便的预处理方法是秸秆堆沤法, 秸秆堆沤法也分为高温堆肥法和直接法, 破坏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部分联接结构, 使纤维素更容易被微生物利用产气[36,37,38]。

一般1口8 m3的沼气池, 需400kg秸秆、1kg秸秆发酵菌剂、15kg左右碳酸氢铵、4t左右的水, 10%~15%的接种物, 可持续产气8~10个月[37]。秸秆沼气技术打破了沼气建设对畜禽饲养的依赖性, 创立了秸秆能源化利用的新工艺, 缓解了农村能源供应短缺的现状, 还可应用到工业上, 更找到了一条解决秸秆污染的有效方法。发酵后产生的沼渣, 含有较全面的养分和丰富的有机物, 还含有对作物生长起重要作用的B、Cu、Fe、Mn、Zn等微量元素, 是优质有机肥料, 利用沼渣种植蘑菇、代替部分饲料养猪、养鱼、饲养蚯蚓等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39,40]。

1.4 工业原料化利用

1.4.1 生产纤维复合材料

秸秆是纤维、半纤维和木质素含量很高的农作物残留物, 纤维本身具有强度高、耐腐蚀、回弹性和耐冲击等特性, 可起到支架的承载作用;半纤维素可起到减少制品在使用时的变形和在成型过程中起到有效胶粘剂等作用, 起到连接作用, 因此, 秸秆是很好的板状材料的良好原料[41]。现在秸秆生产出的纤维复合材料主要包括有: (1) 制造两面光、中密度纤维板, 产品表面平滑坚硬不需砂光、板芯密度不松软; (2) 利用稻麦秸秆生产SMC轻质墙板, 无毒、无味、防火、防水、隔音、隔热、抗老化、防震、防裂、防腐蚀, 造价低, 特别适用于框架结构的内隔墙条板; (3) 麦秸均质人造板, 已成为家具生产厂选材的热点之一; (4) 仿水曲柳玻镁平板, 具有优良的防火性能; (5) 生产1次性餐具, 可在-16~100℃下使用, 制造成本低于纸制餐具, 易降解; (6) 制作果蔬内包装衬垫, 无毒、无臭、价低、且易销毁, 不污染环境[42]; (7) 以稻草、麦秸制作秸秆砖, 秸秆砖房不但坚固可靠, 而且绿色环保[43]。

1.4.2 生产有机物产品

羧甲基纤维素 (CMC) 广泛应用于纺织、石油、医药等方面, 其生产中所用的是纤维素, 秸秆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为纤维素, 可以作为棉花纤维的替代原料生产CMC。玉米秸秆、稻草或麦杆含有大量的淀粉, 从中提取淀粉, 不仅可以作饲料, 还可以酿酒、造醋、制糖和加工各种糕点食品, 秸秆中的半纤维含有多缩戊糠醛还可用于制作木糖醇[42,43,44]。

1.4.3 生产炭化产品

秸秆可代替煤和木材作为原料生产机制炭, 活性炭, 麻秆炭。生产机制炭的同时, 还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焦油和粗醋液, 可用于生产其他重油或作为工业原料、无公害药剂等。活性炭由于其强大的吸附性, 应用领域甚广, 涉足于食品、医药、化学化工以及军工矿产中, 造价过高一直阻碍着活性炭的发展, 如今研发出的秸秆造活性炭, 更进一步扩宽了活性炭的应用, 平均3t秸秆就可以生产1t活性炭 (机制炭) [45]。

2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2.1.1 农民认识不足

农民对秸秆的认知不足, 没有了解到焚烧秸秆的危害性和秸秆的重大价值, 常常为了省事, 在田里直接一烧了之。

2.1.2 综合利用技术成本高, 效益低

秸秆收集、运输成本太高, 经济效益不显著, 对农民没有吸引力, 导致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和技术推广难度大[1,2,3,4,5,6]。

2.1.3 综合利用技术还不完善

秸秆还田机具价格偏高, 利用率低, 缺少适宜丘陵山区的机具;还田秸秆粉碎不够细、不易腐烂, 会影响下茬作物播种和出苗质量;带病、带虫秸秆未清除就还田, 会提高作物病虫害发病率;秸秆利用工业化程度低, 规模化利用不够发达[4]。

2.1.4 支持力度不够

包括政策制定、技术研究支持、示范推广等工作没做到位等。

2.2 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

2.2.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并建立激励机制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 对秸秆综合利用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规划, 提出保障措施和支持政策[46], 对焚烧秸秆、掠夺式经营土地的行为给予法律约束, 对增加有机肥投入、进行秸秆还田或有效利用的农民要给予政策鼓励或奖励。同时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 加大推广投入力度, 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建立示范基地, 对推广项目的技术、设备引进给予适度补贴[13]。

2.2.2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技术培训

加强在法制和环保方面宣传教育, 强化农民对焚烧秸秆的危害性和秸秆综合利用的科学性的认识, 提高其对秸秆肥料、饲料、燃料和原料价值的认识, 宣传和推广新技术, 建立技术服务站, 为农民提供技术上帮助和指导, 调动农民积极性[3,4,5,6]。

2.2.3 加强秸秆利用技术瓶颈问题的研究

有的技术还不成熟、有的还需进一步研发, 如秸秆气化中的焦油问题, 高效生物有机肥工业化生产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国产化问题, 秸秆饲料的优化配制等[1]。针对不同作物秸秆利用机械的引进、消化与优化改良, 政府和研究部门应因地制宜, 加大研究资金投入, 扩宽研究的范围。

2.2.4 因地制宜搞好示范推广工作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搞好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把它产品化、工业化, 实现秸秆产业化经营。如平原地区和大城市郊区, 要大力推广应用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等适用技术;丘陵区与经济欠发达区, 要着重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草食动物比较集中地区, 应推广过腹还田技术, 发展秸秆养畜;经济较发达地区, 要推动秸秆气化、沼气和秸秆加工业的发展, 开拓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推进新农村建设[1]。

3 结语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把秸秆看作是农业的副产品, 存在重粮食利用、轻秸秆利用的传统观念[47]。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环境和能源, 随着政府的支持力度的加大, 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深入, 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正从早期的直接或堆沤还田、烧火做饭取暖、加工粗饲料等向着快速腐熟堆肥、气化集中供气、优质生物煤、高蛋白饲料和易降解包装材料、有价工业原料及高附加值工艺品等方向发展。从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分析, 单纯采用某一种利用方式, 秸秆能量转化率和利用率会受到限制。把其中几种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 形成一种多层次、多途径综合利用的方式, 从而实现秸秆利用的资源化、高效化和产业化, 是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4]。

摘要:秸秆是一种可以综合利用的重要生物资源。近年来,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日益突出, 研究意义更加深远。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秸秆综合利用的最新进展及多方面应用, 分析焚烧秸秆的原因及危害和秸秆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秸秆焚烧,秸秆还田,利用途径

突破原料困局 篇2

6月3~4日,备受行业内外瞩目的2013年中国国际棉纺织会议暨中国国际纺织原料市场会在江苏省南京市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以 “全球视野 全球布局 合作共赢”为主题,围绕我国纺织工业发展趋势与重点,全球棉、毛、麻、化纤等纺织原料供需形势,新型纤维材料开发应用等诸多行业热点展开探讨,旨在寻求破解行业原料危机之道。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朱宏任,江苏省副省长史和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名誉会长林乃基、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副会长徐文英、夏令敏等出席会议。

会议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企业家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瑞士等国的纺织行业领导、业界知名专家、原料贸易商、行业组织代表等近500人参加。

纺织遭遇棉花“劫”

纺织行业的原料危机主要由棉花引起。

在纺织原料中,棉花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质优价廉的棉纺织品一直是中国的纺织工业傲视世界,独步全球的一张王牌。

但如今,伴随着近些年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棉花却成了制约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掣肘。

如果说出台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初衷是稳定棉价、保护棉农的利益,然而经过这两年的实施,不仅没保护棉农的利益,反而让纺织企业深受其害。

差价压力

“企业在受煎熬,棉花原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虽然我们开工率在100%,但根本就不盈利。”来自广东的一家企业负责人直言,“如果这样运行下去的话,不仅企业要关门,整个市场都要完蛋。”

“今年以来,企业依然在运行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压力,主要是自棉花原料的压力。”来自江苏省的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在会上说。

浙江的一家企业负责人对棉花问题也表示十分的无奈。“今年一季度定单虽然有,但就是没利润,勉强活着。”该企业负责人进一步说,进入五月份以后,由于后市形势不明朗,加上大家对棉花政策看不透,采购欲很低,五月份国内的定单急剧下滑,后面几个月的形势堪忧。“现在虽然活着,但压力非常大。”

让企业深感发展困难的就是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导致的国内外棉花的巨大差价。据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国内外棉花价差最大的时候已经达到了每吨5000元左右。

在此背景下,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大量的价格低廉的纱线产品进入我国,对我国纺织企业形成巨大的冲击。

有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凡是和棉花沾边的产品出口都在下降。2012年我国棉制纺织品(除服装)出口额为254亿美元,同比下降3.3%。

“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明年纺织行业都得关门,而且不是关停并转,而是关停并死的问题,我做纺织二三十年了,感到很痛心。”上述广东企业负责人直言道。

“棉花收储政策惠及了全世界,但却对中国纺织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表示,去年,一万锭以下的小企业大概有40%因此而关停。

“近几年来,纺织行业发展非常快,进步也非常快,如果纺织企业以这种方式关停,是非常可惜的。”朱北娜说。

“棉花储备管理措施未能充分结合国内外市场供需形势,造成国内棉价持续大幅高于国际市场,我国纺织企业市场竞争力严重受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对此也这样表示。

质量堪忧

事实上,影响企业的不仅仅只是价差问题,棉花质量的下滑也让纺织企业处在无棉可用的地步。

“我最近买的棉花,颜色发黄,一批与一批的颜色不一致,质量没有保证。即使投诉也没有用,棉花给我们行业带来了很多问题。”湖北一家企业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如果棉花临时政策再实施下去,棉花质量将更难控制,即使做普通的纱线产品恐怕也不合格了。

反映棉花质量下滑的不仅仅是这一家企业。“我们买国储棉,计划要做高端纱,但买回来的是前几年的棉花,严重打乱了我们企业的进程。”广东的一家企业负责人也抱怨说,“我们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在今年的收购过程中,建议用布袋,而不是用塑料袋。有关部门应采取一下措施,加大力度,加强质量的管理。”

“当前棉花质量下滑得很厉害,最大的问题就是‘三丝’的增多。”朱北娜也指出,棉花质量的下滑对行业的发展影响不容忽视。

原本巨大的棉价差已经让中国纺织遭受重创,而现在加上棉花质量的下滑,更让中国纺织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

“棉花质量问题非常大,现在国储棉的棉花根本就纺不出高品质的产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杨世滨说,中国棉花单产量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是价格却最没有竞争力,现在加上棉花质量问题,中国棉花产业将会出大问题。

实际上,对于棉花质量的下滑,行业协会也正在采取积极的举措。

“对收放储的棉花质量问题,我们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向国家反映,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加大调研和向国家反映的力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表示说。

配额不公

除了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外,棉花进口配额制的实施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在目前国外棉花价格远低于国内的背景下,企业对于配额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

“上半年我们公司把国家首批发放的进口配额用掉了,用这批配额可谓是省吃俭用,但还是不够用。现在采用进口棉花对我们的成本是一个弥补,建议国家释放第二批进口配额。”上述浙江企业负责人说。

但是企业要想拿到配额又谈何容易。

“我们这个小企业,给我们的配额也只有一两百吨。”上述广东企业负责人说,只有大企业才能拿到大量配额,小企业很难拿到配额。配额的发放是不公平的,很多小型企业由于这个原因倒闭。

事实上,棉花进口配额制,严重削弱了国内棉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造成了国内棉纺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对此,有企业呼吁国家能够放开配额,让市场经济的手段进行调节。

“对于配额我觉得国家还是要放开,哪怕在税率上做一些考虑,这样可以更进一步地与国际接轨。”上述江苏企业负责人说,棉花市场还是要靠市场的手段来调节。“现在过多的是以人为的方式进行调剂,这个带来的矛盾比较大。”

破解棉花“死结”

由棉花原料而引起的危机,无疑已经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其所造成的影响已经传导至行业上下游的产业链,行业发展也受困于此。

那么破解棉花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棉农直补成共识

在此次会议上,绝大部分业内人士建议立即调整我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实行棉农直补政策。

“自实施收放储政策以来,国内外棉花差价越来越大,我们纺织行业日子越来越难过,所以大家对这个非常关注。现在从国务院的高层领导到政府的主管部门,都在探讨给棉农直补的问题。”高勇在会上介绍说,棉农直补政策就是给农民给予财政补贴,从而保障农民的利益。与此同时,棉花后端的产业链全部走向市场,因此应该用市场手段来调节棉花供需。

棉农直补政策得到了纺织企业的一直赞同,并迫切希望能够实施此项政策。

“实施棉农直补,我们纺织企业非常赞成,而且希望尽快试点。”江苏一家企业负责人对此表示说,“如果到明年再试点,效果过两年了才能显现,我们等不起,也拖不起。”

湖北一家纺织企业也表示说,希望棉农直补政策能够尽快施行,企业需要继续生存下去。

但在棉农直补问题上,有些企业也显得比较谨慎。

“实施棉农直补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状况。”浙江一家企业负责人指出,棉农直补政策主要是学习美国,但是美国是利用大批农场种植棉花,种植、收购完全在国家的控制之内,而中国的棉花种植是分散的,所以如果要实行棉农直补政策,一定要先试点,不要一下子大面积摊开。

“我们给棉农进行直补,想法是好的,但是担心最后国家财政补进去会不会打水漂?”该企业负责人担忧说。

与此同时,广州一家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对棉农直补的问题,国家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措施,要坐下来仔细研究,研究清楚了再实施,否则将事倍功半。”

实际上,棉农直补政策在棉花产业链各环节上已经初步达成了共识。

据杨世滨介绍,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棉花调控长效机制,研究棉农直补对棉花收储政策替代的可行性,建立合理的棉花价格体系,并提升中国在国际纺织行业的竞争力。

“总体来说,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以及棉花各个产业链对棉农直补基本上有比较好的共识,现在是围绕着亩补还是量补进行讨论,预计会按照种植面积补。”杨世滨透露说。

“经过一年多的讨论,现在各个部门都已经达成了共识,都认为给棉农直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开始实实在在地探讨给棉农直补的问题。”高勇也表示说,国家开始研究棉农直补,这是行业这一年多时间以来的一个重大突破。

但实际上,棉农直补政策仅仅只是有所松动,但是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实施依然是未知数。

“目前仅仅是有所松动,具体措施我们还没有看到,在今后的一年之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这个政策最早也要到明年才有可能真正施行。所以在这一年时间里面,棉纺企业仍然会很困难。”高勇提醒说。

打破现有棉花体制

“棉农直补政策只是突破现行棉花体制的一个突破口。”高勇指出,如果说给棉农直补的政策可以落实下去,那么原有的整个棉花政策体系就会被打破,原来围绕这个体系的配额、滑准税以及收放储的制度都将会有所改变。

“棉农直补政策能不能替代当前的棉花收储政策,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建立一个棉花的管理体系,既要保护农民利益,又要保证我们纺织企业的利益,这是行业多年来一直研究的问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也表示说,让棉花价格最终通过市场来调节,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棉花是纺织行业最重要的天然纤维原料,为加紧研究棉花管理体制与市场供应问题,去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不遗余力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力图理清棉花产业链各环节的突出问题,研究政策、解决方案。”王天凯也指出,中纺联下一步将根据调研结果,研究形成政策报告,就棉农直补、支持棉花规模化、季节化种植以及良种培育推广、改革棉花体制等方面,提出政策诉求和措施方案,促进国内棉价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恢复市场调节机制对棉花产业链发展的良性调节作用,更好地确保国内棉花供应。

利用非棉开发新品

在当前棉花问题暂时还得不到解决之时,企业将如何渡过难关,是摆在企业面前最为直接的一道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表示,当前纺织企业可以采取棉与其他纤维混纺,取长补短并发挥各自的特色。“混纺本身不是一个坏事情,它是一个发挥优点,弥补缺点最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混纺去解决当前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指出,广大棉纺织企业还要克服困难,重视和利用好国内外棉花资源,主动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

除此之外,朱宏任还指出,在化纤方面,要做好化纤的开发和应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化纤工业进步显著,常规产品可以满足需求,高技术纤维得到快速发展,下一步要继续加快技术和产品创新,提供更多适应个性化生产的产品。

应用期货规避风险

“对于纺织企业而言,棉花期货的套期保值是规避棉花采购价格风险、锁定并降低原料成本的重要途径。”冠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国新在会上讲道。

中国纺织企业既要面对产品的竞争,也要应对原材料市场的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棉花资源的争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巨大的棉价波动使得用棉企业难以掌握成本,不得不采取随行就市,随用随买的策略。但是对于大部分靠长线订单生产的纺织企业而言,则承担了大量的风险。

“谈到期货,在中国,可能有些人是谈虎色变,甚至在一些场合将期货妖魔化,说这个玩意很可怕。其实在我看来,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在一线的打拼,期货到底是什么呢?期货其实不是一个货,而是一个合同,是一个和约。”赵国新说。

事实上,期货市场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正式的期货交易是从1992年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期货市场基本步入规范的发展轨道。2004年,我国棉花期货在郑州交易所上市。近十年的实践表明,棉花期货的成功运行为中国在国际上棉花争取话语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于棉花市场来说,期货就是未来,未来就是不确定性。在不确定的时候企业需要一种工具来管理并且规避风险。”赵国新进一步介绍说,希望大家对期货市场有一个很客观的认识,期货既不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也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工具,大家在需要的时候要想到用它。

“你担心什么就做什么,比如你是加工企业,最害怕的是棉花价格上涨,那么就在期货市场锁定原材料的成本,做买入。”赵国新举例介绍了套期保值的原理。

据赵国新介绍,参与套期保值,可以摆脱传统单一采购途径的被动,使企业的采购成本处于可控的状态。期棉可以保证质量,提高原料的使用率。另外期货在交割前不存在库存问题,可以节省仓库费、保险费,同时套期保值是一种安全的营销保障,可有效保障产品的供应,稳定采购,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产品出售发生的债务互欠的可能性。

纺织品加工企业在原料采购及原料库存管理方面有较大的套保需求。当然,此类企业在套期保值交易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需要对财务状况做好分析,深刻了解自己的产业链地位、市场占有率、企业盈利模式等情况。

期货交易的时候,速度快,价格波动大。赵国新给的建议是,棉纺企业老板或具体做交易的人应该设有防火墙。一般来说,最忌讳的是企业老板亲自上场,亲自作战,因为交易时容易失控。企业老板要在这个方面学会培养一些人才,建设一套机制和一个组织架构。

他认为,棉纺企业运用期货管理工具时,一定要对期货有一个认识。它是未来几十年内必须使用的工具。当遇到市场不确定性,或者对原材料价格把握不准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这个工具,当然这个工具在具体操作层面,得和一些专业人士做很好的沟通和交流。

高端指引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 朱宏任:

提高附加值保证纺织原料平稳供给

当前,中国工业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纺织工业作为传统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正在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纺织原料是纺织制造业的基本生产要素,质优、价稳、可靠的供应已经成为行业和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原料是影响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目前,我国纤维加工量已经达到4500万吨左右,超过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50%。尽管我国纤维加工总量的进一步快速增长已经比较困难,但是,纤维结构的调整还有着较大的空间。下一步应着重做好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转变,要利用好宝贵的原料资源,通过提高附加值来促进行业持续发展,保证纺织原料平稳供给,掌握行业的发展主导权。

首先,要用好棉花资源。棉花始终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棉花涉及农业、流通、纺织多个环节,是纺织全行业唯一实现国家调控管理的领域。当前实行的棉花临时收储和进口总量控制的政策,保证了棉农的利益,稳定了国内棉花价格,使棉纺企业可以锁定原料成本,降低经营风险。但由此导致的过大的国内外棉价差对纺织企业的竞争力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纯棉纺纱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困难尤为突出。

对于棉花政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企业已经多次反映,我们也一直在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开展工作,下一阶段我们还将积极协调推动,配合有关部门改进完善棉花政策。今年,国内外棉花价差有所缩小,但是,国际棉价尚不具备持续上涨的条件。广大棉纺织企业还要克服困难,重视和用好国内外棉花资源,主动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

其次,要做好化纤的开发和应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化纤工业进步显著,常规产品可以满足需求,高技术纤维得到快速发展,下一步要继续加快技术和产品创新,提供更多适应个性化生产的产品。关于纺织原料的问题,今后工信部还将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相互沟通、密切合作,积极推动棉花政策的改善。

面对当前形势,企业应认真把握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态势,正确分析判断经济形势是制定纺织原料生产经营战略的重要基础,面对今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变化,我们要能够拨云见日,善于发现并掌握数字背后的规律。要紧紧抓住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全面促进纺织行业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快转型升级。

来自国际的挑战

挥之不去的棉花问题,也让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其他国家的纺织产业和组织重新认识中国的纺织格局。他们在观察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利用原料等各种优势,吸引中国的企业和消费者。

印度的“诱惑”

国内外巨大的棉价差,给印度棉纱大量进入中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印度棉纺织出口委员会会长马尼坎·拉瓦斯瓦米建议中国的纺织企业应该多多购买印度的纱线。

马尼坎认为,印度在棉纱的生产和成本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印度的棉花政策能让棉花供应更加充足。直接补贴农民的政策激励农民更好地使用有机肥和合成肥,确保更加可持续的棉花生产;农村就业保障计划,则保证了纺织行业劳动力的充足供应。

“中国应该从印度进口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可以帮助中国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我们从中国客户那里了解到,印度棉纱在织机上使用起来优于其他的棉纱,而且使用印度棉纱的产品也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马尼坎看起来对中国市场很了解。

这位会长的自信来自于印度原料生产上的实力。“过去三年,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棉供应国,在这期间,大约供应了有10亿公斤的棉花。目前我们一年生产6亿公斤的棉花,每公顷的产量大概是550公斤,如果保持同样的耕种面积,再加上改善的农业技术和更好的灌溉,我们相信未来可以大幅提升棉花产量,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棉花满足中国的需求。”

公开资料显示,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纱线生产国、全球第五大合成纤维生产国。印度的纺纱、织布及印染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印度是继中国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产棉国。目前。印度棉花产量比我国低70%,但产量保持持续增长势头,而且印度棉花基本能够自给自足。

高端指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王天凯:

优化原料结构是纺织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已处于加快调整转型的重要时期,正致力于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转型任务,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纺织原料结构,加强原料供应保障,确保行业转型发展基础,也成为当务之急。未来一个时期,纺织行业原料相关方面开展的工作及对外合作将着力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积极推进棉花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棉花是纺织行业最重要的天然纤维原料,为加紧研究棉花管理体制与市场供应问题,去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不遗余力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力图理清棉花产业链各环节的突出问题,研究政策、解决方案,中纺联下一步将根据调研结果,研究形成政策报告,就棉农直补、支持棉花规模化、季节化种植以及良种培育推广、改革棉花体制等方面,提出政策诉求和措施方案,促进国内棉价与国际市场逐步对接,恢复市场调节机制对棉花产业链发展的良性调节作用,更好地确保国内棉花供应。

二是不断提高化学纤维的开发利用能力,有效填补天然纤维缺口以及更好的满足多领域、多元化消费需求,充分发挥好相关技术创新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种高仿真、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关键技术研发,稳步扩大纤维供应规模,加强新型材料的优质化、系列化、个性化应用开发,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制订技术进步路线图,突破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各种利用农副产品、海洋生物等非食用资源的新型纤维,扩大化学原料的可用范围,缓解石油资源紧缺制约。立足保障化纤原料供给,持续关注PX项目建设问题,及时提醒有关部门研究对策,化解相关矛盾,避免形成产业链瓶颈。

三是积极强化毛、麻、丝等天然纤维开发利用,发挥我国特色纤维资源优势,增加纤维原料品种多样性,大力加强毛麻丝等天然纤维的种植、养殖与加工技术开发应用,促进毛、丝种植提升,与麻类植物的良种培育,在条件适宜的国内和海外地区加快建设种养殖基地,加快毛、麻、丝纺织专用设备的开发,结合市场需求,提高产品实际开发水平,有效保障多样天然纤维的供给,丰富纺织产品的种类。

四是大力加强纤维资源再生循环与利用,将提高废旧纤维制品再生利用水平作为化解纺织原料紧缺的战略性重要途径!加快纤维再生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提高相关技术的清洁安全性与经济可行性,尽快形成产业化规模,研究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纤维制品循环利用体系,完善相关标准制度,建立回收渠道,保障废旧纤维原料供应,加强对绿色循环消费理念的宣传与推广,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与市场动力。

美国的信心

“纺织服装的产业机会在哪里呢?在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尤其是中国在未来的20年会有40%的增长。”美国棉花协会常务董事凯文·拉特奈认为,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纺织服装业的机会所在。财富的积累会有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他们有自己的理想,他们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消费更好的纺织产品。

凯文在分析全球棉花贸易发展特点时指出,将其他纤维和人造纤维制成的纺织品与棉制品比较可以发现,棉制品更为耐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人均服装支出虽然在增加,而棉制品消耗量却没有保持同样的增长。未来,中国的市场空间很大。

凯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不施行棉花储备制度,完全由商业公司和私人储备棉花库存。现在,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棉花的出口国,棉花库存一直维持在低位,棉花供应主要由当期棉花产量决定。“目前,美国的棉农效益比较好,而且棉花的价格低于竞争对手化纤,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凯文介绍。

澳大利亚的进军

澳大利亚纺织服装协会会长米歇尔·阿贝斯克亚也讲诉了澳大利亚在原料上的优势。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很大,而且气候条件以及土地因素都不适合农业发展。“但是随着技术和教育方面的进步,澳大利亚克服了困难,取得了许多成绩。”

“澳大利亚99%的棉花都是出口的,这其中的70%都是出口到中国。”之所以棉花原料在国际市场受到如此青睐,米歇尔认为是产品的质量高。

“很多纺织企业认为澳大利亚棉花是他们所需要的,澳大利亚显然不可能成为最大的棉花生产商或者出口国,但是我们保证我们生产的是高质量的棉花,而且是最高效的棉花生产国。我相信中国企业也会更加乐意采用澳大利亚棉花。”

澳大利亚今年预计会生产445万包棉花,相比之前的产量略有下降。“但是我们还是有信心成为世界上原棉第三大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今年我们相信,整个棉花的产量以及出口的状况也会比较良好。”

澳大利亚还是另一大纺织原料——羊毛的主要供应国。澳大利亚羊毛发展有限公司市场信息部总经理保罗·斯瓦说,虽然羊毛制品属于奢侈品,但就整个高端纺织服装市场来说,其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9%~10%之间,目前中国的消费者正是全球奢侈品增长重要的驱动因素。

“对于羊毛行业来说,中国的市场和消费者对我们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看好未来中国市场,还有一些其他的新兴经济体,甚至包括非洲的消费者也希望购买这些羊毛产品,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希望获得凉爽的羊毛,这是以后我们制订战略的时候非常关注的领域。”保罗对未来羊毛市场非常有信心。

记者手记

原料安全事关全局

在如此高的层级上审视纺织原料问题,对于行业来讲,这是第一次。

来自中央、省、市的领导,国内外纺织领域的专家,国内外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负责人悉数到场,为纺织原料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近年来,中国纺织纤维加工量飞速增长,并占据了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半壁江山。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的纤维加工总量为4130万吨,到2011年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达到4310万吨,而到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约为4500万吨,占全球纤维加工量比重达到50%以上。

就是这样一个纤维生产大国如今却面临着原料的困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首次主办中国国际纺织原料市场会,目的就是在全球纺织资源供需形势相对复杂的背景下,共同探讨有关纺织原料的政策体制,优化原料结构,顺畅供需渠道,促进上下游合作,努力构建健康发展、互利共赢的纤维产业链。

面对当前的复杂困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朱宏任提出,要用好棉花资源,要做好化纤的开发和应用,以满足纺织行业的需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强调,未来一个时期,纺织行业将从四个方面开展与原料相关的工作及对外合作,一是积极推进棉花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二是不断提高化学纤维的开发应用能力;三是积极强化毛、麻、丝等天然纤维开发应用;四是大力加强纤维资源再生循环及利用。会上各位专家的精辟见解可谓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国内蜡下油原料的综合利用 篇3

关键词:蜡下油,乙烯,润滑油基础油,凡士林,蜡,利用

1 前言

蜡下油是炼厂溶剂脱蜡脱油工艺的副产物,具有蜡含量高、性质稳定等特点。其生产工艺为:首先利用丁酮和甲苯混合溶剂易溶解油而难溶解蜡的特性,在低温下将润滑油料中的蜡结晶分离出来,分别得到脱蜡油和含油蜡;蜡中含有少量的油会影响其质量,需进一步利用溶剂的选择性或采用石蜡发汗的方法脱除蜡中残余的油,最终得到脱油蜡和蜡下油副产物。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由于我国原油具有蜡含量高的特点,使我国成为世界石油蜡的生产和出口大国,因此具有丰富的蜡下油资源。在实际生产中,蜡下油大多被用作催化裂化原料,产品附加值低。本文就使用蜡下油生产乙烯、润滑油基础油、凡士林及蜡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工艺进行综述,为蜡下油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思路。

2 用于生产乙烯

与轻柴油相比,蜡下油氢含量高、烷烃含量高、芳烃含量低。理论上,蜡下油是较好的裂解制乙烯原料。但由于其干点高,油品重,实际工业应用中,需解决对流段汽化、结焦及重质液相产品对急冷系统的影响等问题。

金宗贤等[1]详细分析了蜡下油在燕化SRT-Ⅳ-HC型裂解炉上进行工业裂解试验的各种情况,并提出了优化的工艺条件。蜡下油原料露点温度高,不易汽化,易于发生液相裂解聚合反应导致结焦。为了降低对流段的结焦趋势,需保证裂解原料在下部混合预热段(LMP段)入口达到100%汽化,并过热5~20℃。实际操作时,根据蜡下油原料情况,LMP段入口温度应保证大于400℃。随着原料进料量增大,LMP段入口温度逐渐降低,同时引风机负荷也逐渐增大,因此进料量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由于我国生产乙烯的轻质原料资源不足,曹湘洪[2]提出将常三、减一线油和蜡下油作乙烯原料的构想。模拟裂解炉(SRT-Ⅳ型)上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蜡下油为原料的乙烯、丙烯、丁二烯的收率分别为31.6%、17.12%、7.03%,而轻柴油为原料的乙烯、丙烯、丁二烯收率分别为28.7%、14.26%、4.95%。使用蜡下油为原料时对流段、辐射段与废热锅炉的结焦量分别为使用轻柴油时的3.18、1.35、1.45倍。在工业试验中通过调整裂解炉的工艺条件,使得裂解炉的对流段、辐射段及废热锅炉的结焦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运行周期可超过30天。

3 用于生产润滑油基础油

蜡下油中蜡含量高,具有较高的粘度指数,是生产超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较理想的原料。早期利用蜡下油生产润滑油基础油一般采用加氢处理与溶剂脱腊相结合的工艺[3,4],首先将油品进行加氢处理脱除硫、氮等杂质,经分馏后得到润滑油料,该部分润滑油料再通过溶剂脱腊除去蜡膏,得到润滑油基础油。由于工艺过程繁琐,润滑油基础油收率较低,因此实用价值较低。

异构脱蜡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润滑油基础油加氢新技术,通过将原料中的蜡组分异构成支链烷烃来生产低倾点、高粘度指数的基础油,具有原料适应性广,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大庆炼化公司在国内最早引进了异构脱蜡技术,并在装置上进行了350SN酮苯蜡下油的工业试生产,基础油总收率在76%以上[5]。高桥石化润滑油加氢装置通过掺炼蜡下油来生产HVI-Ⅲ类基础油,产品质量稳定,收率达到50%以上[6]。

胡胜等[7]采用自制催化剂,以精制后的抚顺蜡下油作为原料,在反应压力12Mpa,温度370~390℃,空速0.5~1.0h-1和氢油比1000的工艺条件下,进行了异构脱腊试验。原料性质和试验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低温、低空速条件下基础油收率较高温、高空速时高6%以上,但高温、高空速可以得到倾点更低、粘度指数较高的基础油产品。

孟宪筠等[8]以石蜡基原油酮苯脱蜡装置生产的蜡下油为原料,采用国产异构脱蜡催化剂,通过加氢处理-异构脱蜡工艺生产润滑油基础油,产品性质见表3。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蜡下油异构脱蜡工艺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粘度指数较高,能达到APIⅢ类基础油要求,润滑油馏分收率达到68%。

由上可见,采用异构脱蜡技术加工蜡下油,不但能够获得高品质的Ⅱ、Ⅲ类润滑油基础油,而且基础油收率较高,是蜡下油综合利用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理想工艺。

4 用于生产凡士林

近年来,随着蜡膏价格的上涨,原料成为生产凡士林急需解决的问题,生产企业纷纷开始扩大凡士林的原料范围[9]。中国石化荆门分公司石蜡车间利用轻脱蜡下油、减三线蜡下油、减四线蜡下油和80#微晶蜡,采用白土精制脱色、脱机械杂质的生产路线,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医药黄凡士林。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也以未经溶剂精制的减二、减三线馏分油、脱蜡油和蜡下油作为凡士林原料的调合组分,开发出可以灵活地生产任意稠度凡士林的工艺方法。

5 用于生产蜡产品

近年来,随着优质石蜡基原油供应的减少,各炼油厂石蜡原料较为紧张。酮苯蜡下油中具有一定的石蜡潜含量,为了拓宽石蜡资源,可以从蜡下油中挖掘石蜡资源。

高桥石化炼油厂[10]使用减三线蜡下油经过石蜡发汗装置进行发汗,生产低熔点硬蜡。工业试生产结果表明,当减三线蜡下油的含油量大于20%时,要经过二次发汗才能得到低熔点的硬蜡;当原料的含油量小于20%时,经过一次发汗即可得到低熔点的硬蜡,低熔点硬蜡的综合收率为15%~19%。每吨减三线蜡下油经石蜡装置加工得到的产品,比经催化加工得到的产品净增效益100多元。

锦西石化[11]以减二线蜡下油为原料生产皂蜡,解决了常三线脱油蜡膏原料不足和产品个别指标偏低的问题。依据原料性质不同,需适当调整发汗的生产工艺;使用减二线蜡下油生产的皂蜡一般熔点较高、油含量较大,当这两个主要指标超过成品皂蜡的指标上限时,需要进行皂蜡组分之间的调合。实践证明,减二线蜡下油是生产皂蜡的好原料,可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乳化炸药专用复合蜡是生产乳化炸药的油相材料,作为乳化炸药最重要的组分之一,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张建雨[12]等以蜡下油为主要调和组分制备出植物型乳化炸药专用复合蜡。当植物蜡用量为16.7%、减五线馏分油用量为18.8%、减四线蜡下油用量为58.3%、微晶蜡用量为4.1%、石油树脂用量为2.1%时,制得的乳化炸药专用复合蜡性能最为优异。

南阳石蜡精细化工厂[13]以蜡下油为原料,相继开发了乳化炸药专用复合蜡以及软质蜡等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实现了蜡下油利润的最大化。

6 结语

川菜原料加工四题 篇4

去掉鱼腥味鱼肴味更美

鱼肴的美味与营养丰富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众多的鱼肴烹调由于其鱼腥味的原因,失去了固有的特色与风味,达不到要求。从化学分析看,鱼腥味是鱼本身含的氧化三甲胺还原成三甲胺所产生的一种异味,如果除不掉,则影响鱼的风味。在实践中,可采用几种方法去掉鱼腥味:

一是将活鱼喂养几天后,以减少其鱼腥味。方法是,将草鱼、鲤鱼、泥鳅等腥味较重的鱼类,放入清水中,加入少许醋或菜油,让鱼吸收后吐出污物,鱼身的物质同醋或菜油发生反应,溶解了有腥味的物质,并隔半天到一天换水,2天~3天后便可使腥味减少。

二是在烹调之前通过码味除去。鱼在烹调前大都要进行码味处理,不但使鱼有一个“底味”(基础味),而且可以去掉腥味。所用的调料有:姜、蒜、葱、料酒、醋、芫荽等。因为鱼中所含的三甲胺在酒、姜、葱等的作用下,可发生化学反应,溶解腥味。通过码味去掉腥味还要掌握时间,时间不要过长,以免起块。一般地说,整鱼的码味时间要长一些,鱼条、鱼块要短一些。如900g重的鱼烹调前码味约20分钟即可;900g的鱼条、鱼块码味15分钟即可。鱼糁的制作可用葱姜汁搅拌,也可减少鱼腥味。

三是在烹调之中去掉腥味。化学实验表明,三甲胺在油脂的作用下,可以发生中和反应,溶解后并挥发。采用煎、炸、蒸、烧等方法,如烧鱼可待锅中油烧热后,先下葱、姜、蒜炒几下,再下入鱼烧,可去腥增香;当然在烧的过程中,加入料酒、醋,更可以去腥、提鲜、增香

四是初加工后用汤或水氽一下。将鱼去鳃、鳞、破腹去内脏,用干净布擦干水分,入开水中氽一下,时间不要过长,俗称“飞一水”,三甲胺产生凝固变性,腥味就除去了。需要指出的是,烫的时间不宜太久,以鱼皮变色为度,如果时间太长,鱼皮要开裂,鱼肉变老,影响口感与形状。

发制干墨鱼用碱码焖泡

墨鱼在川菜烹调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传统川菜中的宴席运用十分广泛。由于四川属内陆省份,不产墨鱼。在川菜的烹调中,大多是用干墨鱼,因此干墨鱼的涨发是厨师的一项基本功。干墨鱼的涨发,有多种方法,以碱发多见。传统的碱发方法是:先将墨鱼用清水浸泡,待鱼吸收水分饱满后,再加入碱,比例按500g干墨鱼加入30g~40g烧碱,兑好碱水浸泡,冲入热水,使墨鱼自然吸收碱水,达到涨发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时间过长,不够滑爽,口感不好。实践证明,采用碱发,可以通过码、焖、泡三步骤来获得符合要求的墨鱼。

码——先将干墨鱼洗净,沥干水,放入温水中,泡软后,将墨鱼的头与身板分开,沥干水分。再兑好碱水,一般的比例为500g墨鱼用30g左右的碱,将墨鱼放入,搅拌均匀。用碱量不宜过大,太大墨鱼发过头,容易断裂、溶烂。其中墨鱼头质地较薄,碱要少码一些;墨鱼身质地较厚,应多码一些。时间要求因季节不同而不同,夏天码3小时~4小时左右,秋冬码7小时左右,达到墨鱼纤维松软。

焖——当墨鱼吸收水分后,要将烧至滚开的开水冲入墨鱼中;冲时要轻轻搅拌,让碱溶液均匀渗入墨鱼体中;这时候要立即盖上盖子,使热气回旋促使墨鱼干进一步吸收水分涨大;当温度下降冷却后,再冲入滚开水,如此反复2次~3次,逐渐减少碱的用量,然后即可得到合格的碱发墨鱼。

泡——当经过焖发之后,墨鱼基本发好,但是碱味很重,还要将墨鱼捞出(原汁留用)用开水汤氽1次~2次,捞入容器中,再将原汁的碱水加入泡好即可。用时再用热水氽一下,清水洗一下,即可烹调。

鱼骨属珍品发好需透明

鱼骨,又名鱼脆,鱼脑,是由鲨鱼、鲟鱼的软骨加工而成。历来属于山珍海味中的珍品,多用于高档宴席。在川菜中鱼骨常用作甜菜汤羹,如菠萝鱼脆、鲜橙鱼脆、桔络鱼脆等。

鱼骨在做菜之前,由于是干货,有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色泽白色或者米黄色,必须进行发制。发制的标准是:像玻璃般的透明,口感脆糯,所以人们称为“鱼脆”。

鱼骨的涨发难度不大,为一洗二泡三蒸。洗用清水,动作要轻,将灰尘和杂质洗干净即可;然后取一容器放入鱼骨加入水泡30分钟以上,将水去一部分,再放入笼中蒸1.5小时,当鱼骨柔软透明时捞出,再放入清水泡2小时,换一次水即可备用。在发的过程中,还要考虑鱼骨的老嫩。色泽暗的为老骨,发蒸的时间长一些,色泽淡的为嫩骨,发蒸的时间短一些,如嫩鱼骨蒸40分钟就可以了。

需要指出的是新鲜的鱼骨涨发难度很大,必须掌握。以鲟鱼头骨为例,首先将鱼骨洗净血污,放入锅中加入清水、姜、葱、料酒用大火烧开,打去浮末,改用小火焖2小时,然后刮去上面的残肉,剔干净,再放入锅中加入水、姜、葱、料酒焖30分钟,捞出用热水洗干净,待鱼骨变成透明状时泡入水中待用;大的鱼骨要增加次数,直到透明为止。

油发猪蹄筋泡炸加水漂

猪蹄筋是一种常见的烹饪原料,作为干货,要经过发制好后再进行烹制。猪蹄筋的发制要采用油发。其过程可概括为“泡炸加水漂”。即:温油泡、热油炸、温水泡三个阶段。

先将蹄筋用温水泡一下,洗去表面灰尘,用干净布抹去水分,再进行油发。具体如下:

1.温油泡。将油锅放火上,加入油,立即将蹄筋冷油下锅,这时候要将火调成小火,让油温升到30℃左右,恒定一段时间,使蹄筋与油温达到平衡状态,蹄筋中的少许水分最大限度的蒸发,原料由硬变软;此时稍稍调高火力,使油温慢慢上升,当油温达到90℃时,蹄筋出现起泡现象,逐渐全身翻泡,达到“蜂窝眼”的状态;当一段时间过后,如果蹄筋出现收缩,由长变短、由粗变细、油色变得浑浊、整锅泛起气泡时即可调大火加温。

2.热油炸。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将火稍稍调大,当油温上升到140℃左右,蹄筋又发生了变化,由软变硬、发生膨胀现象、渐渐地浮到油面上来;这时候又要控制油温的升高,可将锅端离火口(采取偏火口),并用手勺不断地搅动蹄筋,使之受热均匀,对一些厚粗的部位可以淋热油加温;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劈叭”的响声,蹄筋全部浮到油面,呈海锦状即可。

综合原料 篇5

原料场是钢铁厂完成生产任务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功能完备, 工艺先进的综合原料场是当今钢铁厂原料准备的发展方向[1]。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需要的原料大幅度增加, 加之循环经济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原料准备工序越来越受到重视, 更多的企业改造并建设了集中处理原料的原料场,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 开展以精料为中心的原料准备和加工处理作业, 从而提高生产作业率, 减少原料倒运次数, 减少物料消耗, 提高原料质量, 实现精料方针, 减少粉尘排放, 改善周边环境[2]。

1综合原料场主要技术方案

本综合原料场所有物料均采用汽车进料。通过汽车受料槽接受含铁原料、燃料 (焦粉) 、熔剂 (生石灰、石灰石、白云石) 等, 经槽下给料设备、带式输送机输送至一次料场堆存, 各种含铁粉矿经混匀加工后送至向烧结车间, 改善烧结、炼铁的原料条件。料场年处理量为2595万t, 其中:年进料量:613万t, 年堆料量:613万t, 年混匀量:335万t;年供料量:1034万t。

综合原料场主要由受卸设施、一次料场、混匀设施、供料设施等组成。

2粉尘污染及危害

本综合原料场涉及到的含铁原料、燃料、熔剂等物料在装卸、堆放、输送过程中, 因产生落差或在外界风的作用下, 均会产生粉尘, 具有尘源点多、粉尘浓度高、各类粉尘混杂等特点, 这些粉尘给岗位职工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并会造成环境污染, 同时也会导致原燃料的大量风蚀, 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2.1含铁原料

含铁原料主要由烧结精矿、氧化铁皮和杂料组成。含铁原料的主要组分为TFe、Fe O, 另含有微量结晶Si O2≤5.0%, 其游离Si O2含量<10%。在物料的输送、堆取过程中, 岗位工人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环境, 没有良好的防尘措施和个体防护, 有可能患上尘肺病。

2.2焦粉

焦粉的粒度为0~10mm, 焦粉中游离Si O2<10%, 如果长期接触高浓度含焦粉的粉尘环境, 在输送、堆取等岗位的工作人员会受到尘肺病的危害。

2.3熔剂

白云石、生石灰 (氧化钙) 和石灰石作为熔剂, 粒度为0~3mm。白云石属于金属镁和金属钙的碳酸盐;生石灰及石灰石属金属钙的氧化物, 上述溶剂组分中都有少量游离微结晶型Si O2, 含量2.5~5.5%, 游离Si O2含量<10%。在输送、受料等生产工序中存在着粉尘危害, 岗位工人长期接触高浓度白云石、生石灰或石灰石粉尘环境, 如果没有良好的防尘措施和个人防护, 有可能患上尘肺病。生石灰粉被人体吸入口腔、鼻腔或进入眼睛均会造成器官的灼伤。

3预防粉尘污染及危害的主要措施

针对本综合原料场的粉尘污染, 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 原、燃料在转运过程中的扬尘点采用密闭抽风除尘系统。根据工艺要求, 结合总图布置和各种粉尘的特点, 合理科学的配置除尘系统, 本工程共设置4个除尘系统见表1。

各除尘系统气体含尘浓度8~10g/m3, 粉尘主要成分:原料矿粉。各除尘系统均采用脉冲布袋除尘器净化处理, 除尘效率>99.9%, 各点含尘气体经脉冲布袋除尘器净化后, 由风机抽出经烟囱排至大气, 排放浓度≤50mg/Nm3。排气筒高度除CC-1除尘系统为45m外, 其余系统均为35m, 粉尘排放浓度、排放速率均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3]二级标准要求。除尘器收集下的粉尘, 经加湿机加湿, 由汽车运至料场参与配料。

(2) 岗位粉尘控制措施:为确保各工艺作业场所内粉尘浓度≤10mg/Nm3 (扣除相对于背景浓度值) , 所有产尘设施均采取除尘措施, 采用科学、合理的除尘风量和除尘管路的布置;采用科学合理的气流组织的吸尘罩;在各物料转运点、设备产尘点设置密闭性好的栏板罩和密闭罩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采用机械负压抽风, 严格控制粉尘外逸, 使作业场所的岗位粉尘浓度符合标准要求。

(3) 带式输送机转运站和通廊采用喷洒水清扫地坪;贮料场等处采用喷洒水抑尘;所有污水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4) 地下带式输送机通廊、地下料槽等地下设施设置机械通风装置。

(5) 为保证通风除尘设施正常运行, 加强对场内各通风除尘系统的管理, 每班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对全厂除尘设施进行巡回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修理。

(6) 从产尘设备不严密处或开放性尘源逸散到空间中的粉尘最终将沉积于地面、墙壁、设备和建筑构件上, 形成二次尘源, 定期清除这些积尘防止二次扬尘危害。

(7) 个人防护:综合原料场装卸机械司机、混匀岗位和带式输送机等岗位作业人员采取个人防护措施是防止粉尘危害的必要措施, 如配备防尘口罩、防尘帽、防尘工作服等。

通过以上治理措施, 可以减少本料场粉尘的无组织排放, 各岗位粉尘浓度得到控制, 最大限度地减少综合原料场的粉尘污染, 改善了工人的作业环境。

4结束语

本项目针对粉尘危害采取完善的防护措施:原、燃料在转运中扬尘点采用密闭抽风除尘;带式输送机转运站和通廊采用喷洒水清扫地坪;贮料场等处采用喷洒水抑尘;地下设施设机械通风装置;定期清除积尘。除尘设施满足国家和钢铁行业对环保的要求, 各项指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在生产运行中采纳、落实这些防护措施, 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粉尘污染, 控制粉尘危害, 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种道溪.钢铁企业应重视原料场的管理[J].冶金管理, 1991 (5) .

[2]燕开文.钢铁企业原料场设计的环保要素[J].山西冶金, 2010 (2) .

综合原料 篇6

1 主要问题

首先,2004年2月以后随着石灰石尾矿的综合利用,进厂石灰石CaO含量不断降低、MgO含量不断升高,碱含量普遍较高,Cl-含量在0.015%的规范限量要求左右,致使回转窑经常结圈、结蛋,更为严重的是预热器的堵塞问题,造成回转窑不能正常运转,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高,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石灰石化学成分见表1。

%

其次,包括剥离层在内的石灰石和石英砂尾矿都含有黏土,在雨季时由于物料水分大,从石灰石破碎到石灰石和石英砂等物料输送与喂料等环节的许多设备都无法正常使用。如石灰石破碎机给料辊因黏附湿料过多而频繁跳停;石灰石、石英砂等皮带输送机的胶带、配重滚筒和托辊因黏附湿料而使胶带跑偏或硌伤,皮带输送机下面撒料多;石英砂等物料的喂料坑和石英砂库频繁篷料、抽心无法正常喂料;定量给料机的下料管堵塞、卡料、卡停以及胶带跑偏等现象经常发生,导致下料量不稳定。

2 窑结圈、结蛋和预热器堵塞的解决

排除系统方面的原因,通过对操作参数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加强操作控制效果不明显。首先调整移动燃烧器位置,在不影响生料分解率的情况下减少尾煤用量,把分解炉出口温度由890℃降至870℃,以降低预热器内废气温度,高温风机出口温度控制在320℃左右,效果不明显;其次把IM降到1.50±0.10,把液相量降到24.5%左右,效果仍不明显。我们发现在每次窑结圈、结蛋和预热器堵塞之前,都感觉物料发黏。进厂原材料上只是石灰石的MgO和碱含量变高、CaO含量降低。通过选择质量接近2004年2月以前的高钙低镁的石灰石后效果明显,几乎不再出现上述问题。

我们本着提高SM以减少液相量、降低液相出现的温度的思路,逐步把SM提到3.30±0.10,同时IM降至1.35±0.10,配料方案调整后,液相量明显减少、结圈结蛋现象几乎不再出现,特别是彻底解决了预热器的堵塞问题。调整配料方案后生料、熟料化学成分见表2。

%

3 黏性物料的破碎、输送和喂料

3.1 增加破碎机给料辊刮料器

破碎机左侧给料辊上的泥团特别多,堆积在给料辊和破碎机后壁之间缝隙里,为此,我们在左侧给料辊和破碎机后壁之间安装了一个用铁板焊制的刮料器(见图1)。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因泥团噎停给料辊事故。由于铁矿石一年四季水分大,铁矿石破碎机产量远远低于设计能力,尤其是雨季。故我们使用石灰石破碎机集中破碎铁矿石,使用后仅在雨季铁矿石水分过大偶尔发生湿黏物料噎停石灰石破碎机给料辊,后来在雨季对水分过大的铁矿石按比例添加极少量石灰石来降低入料水分的含量借以避免噎停给料辊。

3.2 增加胶带刮料器

在胶带输送机的喂料斗内安装刮料器,把黏附在胶带上的物料刮下落在喂料斗内或喂料斗附近,刮料器的固定支架选用角铁或铁板制作,安装在皮带机支架上;胶带选用弹性好的废弃胶带,开条形固定槽用于螺丝固定并调整好刮料胶带同输送物料胶带的接触面积,胶带刮料器制作见图2。

一个刮料器安装在胶带输送机前滚筒轴承座的支架上(胶带输送机前滚筒轴承座旁),另一个安装在回程胶带下面的喂料斗斜壁上。既保证胶带工作面的清洁,避免胶带跑偏、硌伤、撒料的发生,又使刮落的湿黏物料绝大多数直接喂入喂料斗内、少量集中在喂料斗附近也便于处理。胶带刮料器安装见图3。

另外,配重滚筒和喂料斗之间也可以视情况安装刮料器,该刮料器安装在胶带输送机支架上或胶带下面的长托辊支架上取代长托辊。

3.3 下料管改造

在雨季储存含尾矿石英砂的原料库容易抽心成直径约300~500mm井状,水分大的粉状料容易黏附在定量给料机的下料管上,特别是在图4中的阴影区域内频繁形成死料区,并且死料区越来越大,直至堵塞整个下料管。清理干净后一二小时又重新形成死料区,尤其是在雨天,下料管频繁堵塞,影响正常生产。如果调节底板使开度变大,虽然可以减少大块物料卡住的几率,但出料流量增大,定量给料机的转速降低,又会出现定量给料机的电动机发热变频器保护性跳停,跳停至少要4~5min后变频器才能解锁正常启动,影响定量给料机的正常工作。

我们对下料管的结构做了如图4的改进,把两节下料管上方的棒形阀移到重新制作的两节下料管之间,下节的下料管高度缩小到最小(保持能正常调节底板即可)、上节的下料管上口扩大到最大使其保持最大的倾斜角度,阴影区处的死料区高度和宽度都缩小了。16m高的的石英砂和铁石库料位保持在12m以上。改造后原料库抽心和篷料、下料管物料黏结、堵塞等现象不再出现。在下节下料管的左右两壁底部安装挡皮,防止物料进入下节下料管的左右两壁底部与定量给料机胶带之间,挡皮在定量给料机上宽度控制20~40mm之间,见图5。

又把挡料板的开孔高度增加、宽度减少,开孔面积由0.049m2减少到0.038m2,这样,通过挡料板的料流是高料层、小宽度,既可使大块物料顺利通过,又可使通过的物料量减少,有利于提高定量给料机的转速、稳定料流和改善定量给料机的工作状态。改造前后的挡料板结构见图6,改造后定量给料机不再跳停。改造后需调整定量给料机的相关参数并重新标定。

4 效果

通过技术改造,使石灰石和石英砂资源利用率分别提高到98%以上和100%,彻底解决了用高镁低钙石灰石后的预热器堵塞问题,也解决了湿黏物料的破碎、输送和喂料难题,保证了生产顺利进行。

综合原料 篇7

一、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 对纳税人销售的以三剩物、次小薪材、农作物秸秆、蔗渣等4类农林剩余物为原料自产的综合利用产品由税务机关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办法, 具体退税比例2009年为100%, 2010年为8 0%。

二、申请办理增值税即征即退的纳税人, 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2008年1月1日起, 未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县级以上环保部门相应的行政处罚。

2.综合利用产品送交由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检验, 并取得该机构出具的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检测报告。

3.纳税人应单独核算综合利用产品的销售额和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以及应纳税额。

三、纳税人申请退税时, 除按有关规定提交的相关资料外, 应提交下列材料:

1.自2008年1月1日起未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县级以上环保部门相应的行政处罚的书面申明。

2.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相关产品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检测报告。

四、税务机关应加强增值税即征即退管理, 不定期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包括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的书面申明内容) 和退税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 凡经核实有虚报资料、骗取退税等行为的, 追缴其此前骗取的退税款, 并取消其以后享受上述增值税优惠政策的资格。

五、本通知所述“三剩物”, 是指采伐剩余物 (指枝丫、树梢、树皮、树叶、树根及藤条、灌木等) 、造材剩余物 (指造材截头) 和加工剩余物 (指板皮、板条、木竹截头、锯沫、碎单板、木芯、刨花、木块、篾黄、边角余料等) 。

“次小薪材”, 是指次加工材 (指材质低于针、阔叶树加工用原木最低等级但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次加工原木, 其中东北、内蒙古地区按LY/T1 505-1999标准执行, 南方及其他地区按L Y/T1369-1999标准执行) 、小径材 (指长度在2米以下或径级8厘米以下的小原木条、松木杆、脚手杆、杂木杆、短原木等) 和薪材。

“农作物秸秆”, 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 收获了粮食作物 (指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等) 、油料作物 (指油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籽、芝麻籽、胡麻籽等) 、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和水果等以后残留的茎秆。

“蔗渣”, 是指以甘蔗为原料的制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纤维5 0%左右的固体废弃物。

综合原料 篇8

2013年10月3日, 应美国原料皮协会的邀请, 中国皮革协会组织代表团赴美国, 在美国原料皮协会年会召开之际, 代表中国制革行业同美国原料皮协会董事会成员进行沟通交流。代表团由中国皮革协会苏超英理事长率队, 组成人员有世界台商皮革业协会白志翔会长、兴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华春董事长、瑞星皮革股份有限公司周骅董事长和中国皮革协会陈占光副秘书长。

会上, 美国原料皮协会主席Reddington代表美方对中方代表的与会表示欢迎, 也希望通过交流更好地加强彼此了解和合作。苏超英理事长对美方的邀请表示感谢。他说, 双方的交流对于彼此的合作非常重要, 从长远看, 只有加强双方合作才能保证中国和美国皮革行业的双赢。双方保持定期的交流对于双方更顺畅的合作非常重要。

随后, 白志祥会长、吴华春董事长和周骅董事长分别介绍了企业在实际贸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强调, 目前中国制革企业在环保、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 原料皮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 企业生产经营难度越来越大, 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情况下, 原来对企业影响可能不明显的原料皮方面的问题对制革企业的影响非常明显, 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会代表明确表示, 虽然这次来美国的制革企业代表不多, 但代表了所有中国大陆和台湾制革企业的意见。

美国原料皮协会表示会重视中方代表提出的问题, 希望制革企业在跟原料皮贸易商签合同的时候最好就以上问题进行谈判达成一致。鉴于不同的制革企业和原料皮供应商有不同的贸易方式, 也就是说在贸易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 因此他们建议中方代表把所提的建议具体标准化, 然后美国原料皮协会的会员进行讨论, 并尽快答复。

经过讨论, 双方一致认为, 为了保证双方更加健康的合作, 中美应该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机制, 尽快签订双方贸易合作协议。

会后, 经过美国原料皮协会的安排, 中方代表参观了美国两家制革厂和原皮腌制厂。

双方沟通的主要内容:

就目前中国制革企业在跟美国原皮供应商贸易过程以及国际原料皮6号合同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皮革协会就以下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建议:

1、原料皮数量允差1%不合理, 应该从合同中取消

理由:少张的现象在日常交易中的确经常出现, 某些时候数量比较多, 在目前制革企业极为困难的情况下, 进一步蚕食了企业的利润率, 甚至使企业变为负利润率, 影响企业的生存。

解决方案:皮的数量是可数的, 计算误差可以避免。如果实在不能避免, 买卖双方应该互信, 买方应该承诺在收到的皮张数量出现溢、缺的情况时, 如实向卖方报告。每次交货出现数量溢、缺时, 买卖双方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进行通报, 卖方可以在下次交易中进行补缺或扣除, 双方可以三个月为一个周期结算一次。

2、单张皮的重量范围应该不超过合同规定重量平均值的15%, 如60~62磅的阉牛皮单张重量不得低于51磅。

理由:卖家发来的原皮中经常出现远小于或远大于合同规定重量的皮张。比如, 合同规定重量为60~62磅的阉牛皮, 经常会出现很多50磅, 甚至很多47磅以下的皮, 给制革企业加工带来很多问题: (1) 没有办法组批, 制革工艺无法控制加工质量, 比如浸水、浸灰、软化等水场工艺, 容易出现小皮处理过度或大皮处理不足的情况, 对皮革质量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2) 买方将不得不将大皮和小皮挑出, 分别加工, 为此较长时间地积压一定量的皮张, 造成时间和资金上的浪费。 (3) 由于皮张的大小直接影响成品革的利用率, 皮小, 利用率就小, 下游皮革制品客户对皮革的大小和质量有严格的要求。

3、原皮重量损失5%的允差太高, 建议改为3%

理由: (1) 目前的长途海运均使用封闭式的集装箱, 而不再是从前的开放式。而且货物装运前, 都会以货架为单位, 用塑料布包裹严实。因此, 货物装箱后, 其重量损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2) 制革企业的实践经验证明, 目前国际上大的原料皮供应商 (占85%以上) 所提供的原料皮大多数情况下落地净重与合同规定的重量误差在3%以内, 部分小的不规范的供应商达不到要求, 因此“货物落地净重误差不超过3%”的规定大部分供应商是可以达到的, 仅仅是部分不规范的供应商需要进行调整, 调整后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4、杜绝混皮现象

原料内需和中国市场 篇9

初涉海外投资的内地投资者,在分析判断买入哪个市场,如何确定资产配置时,不应该借助K线等技术工具,而是应根据这一市场的经济发展大趋势,以及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这对投资者而言,应当比做技术功课更容易些,对经济大局有一个比较客观和长期的看法即可。何况海外投资主要是通过基金而不是买入个股,则更是如此了。

21世纪已过去了10年。在这第一个10年中,是美股停滞不前的10年,也是成熟市场弱于新兴市场的10年。假如在2000年时,买入新兴市场,放弃美欧等成熟市场,无疑是做了10年的大赢家。香港基金市场一直流传一个暴富的案例,如没有08年金融海啸的冲击,买入并持有印度基金,收益高达1500%;即使扣去金融海啸冲击的暴跌,收益仍达500%以上。可见,海外投资主要是选择市场,做长期投资。

今年是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开局之年,也是金融海啸后的复苏之年。从年初至今的3个月走势观察,复苏步履比较沉重,影响全球经济的坏消息,隔三差五爆出,反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今年投资不是大年,收益弱于去年的看法,几乎是没有多少争议的共识。在这样一个没有大行情的年份中,可以让初涉海外的投资者,反而有一个清醒观察市场机遇的好时机。行情太好了,心神会乱,可能会错失大行情。这就是巴菲特战胜众人的法宝,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过去的10年,新兴市场的崛起,改变了全球的投资版图,给领悟者和领先者带来了高增长的收益。本世纪的第二个10年,哪些市场可能胜出?将再现“印度1500%”的荣景?

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全球的人口将从目前的60多亿向百亿迈进,新兴市场的经济总量可能接近甚至超过成熟市场,新兴市场的中产阶层将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中国经济规模有望从全球第二,逐步与老大----美国缩小量差,这可能是本世纪第二个10年的发展主旋律,其间可能会出现反复,甚至“危机”,但大趋势或大方向很难改变。投资就是抓住主旋律,获得大收益。

这一发展的主旋律,落实到具体投资布局上,就是原料,内需,中国市场。市场永远先于人们的共识。去年全球投资市场的大黑马,已对此似乎给出了答案。

去年涨幅跻身全球前三的印尼,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分析案例。在以往的投资看法中,印尼股市规模不大,很难受到资金青睐。即使在东南亚基金﹑新兴市场基金的份额比例也小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甚至小到“微不足道”。如领先亚太ETF(2815.HK),印尼占比仅2%。可是,原本不太被关注的印尼,却成为去年的大黑马。今年走势依然坚挺,并没有涨多调整之势。如截止3月23日,富达印尼涨11.54%,同期的嘉实300跌9.69%。一涨一跌,幅度达20%之多。

印尼跑赢诸多新兴市场,其主要原因就是集原料,内需,中国市场新投资概念于一身。

印尼是全球人口居第4的人口大国,棕榈油世界第一,燃煤、液化天然气出口全球前三,木材、纸浆出口量可观;印尼人口平均年龄仅28岁,人口红利胜于金砖四国的俄、巴。GDP年增长可望保持在6%,在经济发展的构成中,消费拉动占三分之二。另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原料需求的成倍增长,更成为印尼经济起飞的推手,印尼对中国出口的燃煤平均年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

上一篇:肝脏小血管瘤下一篇:企业化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