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麻醉(共9篇)
基础麻醉 篇1
在当前各种短小手术的麻醉和疼痛治疗中,神经阻滞麻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操作比较简单,具有较好的局部镇痛效果,意外风险的发生率较低,对患者的影响较小[1]。本文对基础麻醉复合乳腺阻滞麻醉在乳腺区段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接诊的64例ASAI~Ⅱ级患者,患者均接受乳腺区段切除术,经过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诊断为单侧或双侧乳腺纤维腺瘤或囊性病。将其随机分为基础麻醉组和复合麻醉组,各32例,基础麻醉组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5.16±3.05岁,复合麻醉组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6.51±3.0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的全部过程和目的,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基础麻醉组给予基础麻醉和局部麻醉,患者开放静脉后,首先进行静脉注射芬太尼(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国药准字H20123298)0.04 mg和咪达唑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37)2 mg,然后进行局部麻醉,主要使用0.5%利多卡因(邯郸康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1218),对于首次使用者,剂量为350 mg。
复合麻醉组给予基础麻醉和乳腺阻滞麻醉,与上组基础麻醉的方法一致,然后行乳腺阻滞麻醉,在进行乳腺阻滞的过程中,主要在患者腋中线阻滞胸第2~7肋间神经完成,患者处于仰卧状态,将患者上臂展开,并在腋中线肋骨的下缘进针,主要选择短斜面针,在T2-7肋间隙除注射0.30%罗哌卡因4 m L。在肋骨下缘稍上方垂直进针,使针达到肋骨外侧,并将针移到肋骨下缘并进入0.3 cm,待抽吸无血、无气后,可适量注入局部麻药液。通过中线的皮下浸润,可对来自外侧越过中线的肋间神经起到阻断的作用。
1.3观察指标
在对镇痛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其中无痛:0分;剧痛:10分。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对比
复合麻醉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较好,明显优于基础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呼吸功能影响对比
基础麻醉组有5例患者在气管内插管时心血管反应比较显著,血液迅速升高,且心率较快,6例患者插管困难,其中3例患者拔管后呼吸抑制托起下颌面罩加压辅助呼吸及时纠正;复合麻醉组的阻滞成功率为100%,没有气胸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均没有局部麻醉中毒的现象。
3讨论
在进行乳腺区段切除手术过程中,其涉及到的区域主要是由多条肋间神经交错支配[2]。如果患者接受单纯局部麻醉,不仅局部麻醉的实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且镇痛效果有待提高[3,4]。
临床医师综合判断麻醉深度的常用指标是麻醉深度、血液动力学抑制程度等。大量研究显示T2-7肋间神经阻滞是胸部手术比较适合的麻醉方式,可有效形成满意的躯体感觉阻滞。通过对患者进行T2-7肋间神经阻滞麻醉,不仅能够发挥较强的镇静作用,还具有较好的顺行性遗忘作用,在发挥其他麻醉药的镇痛效应的同时,可有效降低乳腺阻滞的剂量。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麻醉,显示乳腺阻滞的痛苦较小,操作简单,镇痛效果较好,在提供满意舒适环境的同时,可有效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于佳丽,田玉红.基础麻醉复合肋间神经阻滞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手术的镇痛效果[J].武警医学,2012,30(12):1118-1119.
[2]叶军霞,顾勇伟,周爱君,周文洁.右美托咪啶复合七氟烷喉罩全麻在乳腺区段切除术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11(05):591-592.
[3]姜专基,杨碎胜,刘鸿雁,邓渊韬.静脉麻醉和局部麻醉在乳腺区段手术中的临床比较[J].甘肃医药,2012,13(03):253-255.
[4]梁厚亮,贺东升,张临群.丙泊酚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2,30(19):95-105.
低流量麻醉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低流量麻醉;临床麻醉;应用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54-01
采用低流量麻醉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麻醉气体的损耗,降低麻醉的费用。另外,还可以对气道中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有力地调节和改进。从麻醉的影响因素上看,氧气的含量以及二氧化碳的排出量都会对麻醉的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现如今,低流量麻醉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中,随着地氟醚和七氟醚的引用,麻醉药物的溶解度逐渐降低,使得低流量麻醉得到了迅速发展。
1、低流量麻醉的理论基础
1.1低流量麻醉的定义与分类
如果新鲜的气流和每分钟的通气量相等,患者所吸入的空气完全可以被认为是新鲜空气。每分钟的流量降低,重复吸入量越高,可见,低流量麻醉时重复吸入数量明显增多。每分钟流量最低时被称为低流量麻醉。在临床麻醉应用的过程中,将低流量麻醉广泛应用到其中。因为其优势较为明显。
1.2机体对氧气的需求量
通常情况下,成人每分钟的耗氧量为200-250ml,其中人体温度降低或者是酸中毒的情况下会严重损耗氧气的需求量,相反,在浅麻醉或者是发热的情况下,人体对于氧气的需求量就会明显增多,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氧气的需求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1.3二氧化碳的生成
一般情况下,成人在进行麻醉期间,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其速度可以控制在每分钟150ml的范围内。但是在人体吸入麻醉药对代谢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的同时,二氧化碳的生成量也不断降低。
1.4氧化亚氮的摄取
人体在进行麻醉的整个过程对于氧化亚氮的吸收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通常情况下要将其控制在60%-65%之间为比较适宜的范围。对氧化亚氮的摄取方式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麻醉剂的使用效果。
1.5时间常数
通常人们所说的时间常数就是指气体进入一个容器之内,时期浓度发生改变的时间,可以通过对溶剂以及气体流量的改变程度来对时间常数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容积的大小和时间的常数成正比,预期的麻醉浓度和时间常数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低流量麻醉实施的条件
2.1麻醉机的要求
现如今,麻醉工具主要是挥发罐,其可以作为一种流量补偿式蒸发器来工作。同时气流控制系统必须要符合标准的流量设备和测量仪器,这种设备的灵敏度相对较高,及时在流量较低的情况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另外,环路的密封性较强。因此,现如今的现代麻醉剂可以满足低流量麻醉的相关要求,同时还能够用于小儿的麻醉,其安全程度较高。
2.2对监测的要求
在麻醉剂使用的过程中,要对麻醉剂进行认真地检测,这也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途径。不仅包括常规的监测方式,同时还包括对气体的浓度以及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行检测。这种检测方式对于临床麻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3对麻醉师的要求
麻醉师是执行整个麻醉工作的主体,麻醉师技能的高超性可以和很多麻醉设备相提并论。因此,对于麻醉师来说,要对基本的麻醉理论进行了解,同时要在临床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麻醉师的技术水平高低是保证麻醉工作安全程度的重要保证。
3、低流量麻醉的实施
3.1预充阶段
预充阶段是指高流量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其中对于新鲜气体的流量和挥发性麻药的吸入程度等都进行了明确地规定。从流量的设计中可以总结出相应的道理:
不管是什么方案的实施方法,总的原则是不能一开始就使用低流量麻醉,因为流量越低,时问常数就越长,初始的高流量对于充分去氮和环路内快速充满预定气体是必需的,若流量下降过早、过快,将不可避免地造成通气不足。
3.2降低流量阶段
l0min一15min后可调节流量,降低新鲜气流量至低流量,此时复吸明显增加,乏氧的呼出气在吸人气中的比重显著增加,为保证吸人气氧浓度不低于30%,要求新鲜气体中的氧浓度为40%~50%。同时低流量时进入环路的麻醉药明显减少,必须提高新鲜气流中的麻醉药浓度,以维持稳定的麻醉药浓度。术中如调整麻醉深度,必须先提高新鲜气流到4L/min。然后根据情况相应地改变麻醉药的浓度,维持5min后可转回低流量.如要求迅速加深麻醉,则可采用静脉补充适当静脉麻醉药。
3.3手术结束前的处理
手术结束前15min停止吸入麻醉药,但继续维持低流量新鲜气体至拔管前5min,然后手法通气高流量新鲜气体排出肺泡内麻醉气体,促进患者的苏醒。过去由于对吸人麻醉药体内摄取的观点有误,没有把握住麻醉深度以至苏醒时间很难预测。
4、低流量麻醉的应用情况及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4.1低流量麻醉的复合应用
低流量麻醉往往是地氟醚、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中的一种和氧化亚氮合用,合并使用氧化亚氮有助于减少麻醉气体的浪费。有人提出和硬膜外麻醉复合也有不错的效果。刘进等为地氟醚最适用于实施低流量麻醉,其可控性最好。
4.2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①肝肾毒性:七氟醚使用后因与钠石灰反应对肾有毒性作用,在小鼠动物模型上得到证实,但对人体的肾毒性报道不一,有人临床证实是安全的,和地氟醚、异氟醚一样对肝肾影响无差异。
②操作复杂可能出现麻醉深度不稳定:低流量麻醉时麻醉药挥发浓度和氧流量浓度设定频繁,当需要调节麻醉深度时,二者要配合使用.另外,高流量麻醉时,氧化亚氮和氧的新鲜气流量比例是恒定的,而低流量麻醉却不同,受复吸的影响,为维持一定的吸入氧浓度需经常调节其流量。
5、总结
低流量麻醉的安全性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被确认。这是一种既降低成本,又能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手术室医务人员健康的高质量麻醉方法。因此在欧美已成为吸入麻醉法的主流。近年来,随着适应低流量麻醉的麻醉器械的开发使用.使低流量麻醉能简单而安全地实施。即便如此,麻醉医師的责任和业务水平仍是最重要的,适合低流量麻醉的装置有待研制,如通过反馈方式自动控制麻醉的装置。
参考文献
[1]周伟.腹腔镜手术中实施半紧闭式低流量吸入麻醉的临床观察[J].华中医学杂志.2003(06)
[2]王珩.低流量麻醉的理论和实践[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01)
基础麻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手术室2012年10月—2013年4月共收治116例痔疮手术病人, 其中男62例, 女54例;年龄18岁~61岁;其中41例采用局部麻醉复合少量异丙酚基础麻醉, 26例采用低位腰麻, 49例采用了局部麻醉。
1.2 方法
病人取屈膝侧卧位, 护士取上肢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 待手术医生消毒好应用局部麻醉药前, 由麻醉师静脉推注少量异丙酚进行复合麻醉, 在此过程中要求手术护士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体动情况。
2 护理配合
2.1 手术前准备
嘱病人术前排空大小便, 术区备皮, 必要时给予灌肠, 清洁肠道, 防止术后感染, 同时利于手术操作, 常规禁食6h, 禁水4h, 避免术中呕吐、误吸。核对病人姓名、床号, 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全面详细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家庭情况、个人信仰、对手术的要求等, 满足病人心理的舒适。
2.2 麻醉前护理
病人入手术室前半小时调节好室内温湿度。全面了解病情, 确定无手术禁忌证, 备好抢救器械及药品, 如氧气、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急救药品包括麻黄素、肾上腺素、阿托品及手术器械、手术包等。
2.3 心理护理
病人入手术室后, 注意安全, 防止坠床。由于环境陌生, 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 这时需要护士和麻醉师认真做好自我介绍, 态度和蔼, 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手术室环境、讲解麻醉和手术的大致过程, 努力解除病人恐惧、焦虑的心理和陌生感, 消除思想负担, 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 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 取得配合[1]。
2.4 麻醉及术中护理
2.4.1 术前准备
病人取侧卧位, 双腿弯曲, 充分暴露肛门区, 注意保护病人隐私。连接心电监护仪, 监测血压、呼吸、脉搏、动脉血氧分压, 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 防止穿刺部位肿胀和针头脱出, 确保穿刺成功, 妥善固定, 静脉必须保持通畅, 手臂不能弯曲, 以免药液外渗不能达到病人所需浓度。部分病人出现注射痛与异丙酚刺激血管有关, 选择较粗易固定的血管缓慢进行静脉推注, 有助于避免血管疼痛的发生。手术护士将手术包打开, 用物准备齐全, 手术者消毒完毕铺好手术巾后, 由麻醉师静脉给少量1%异丙酚, 并根据术中病人对刺激反应及手术时间适当追加异丙酚[2], 待病人入睡, 睫毛反射消失, 呼吸平稳后, 再由术者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20mL进行局部麻醉。待病人无疼痛反应再行手术。
2.4.2 术中护理
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术中严密观察病人面色、口唇及呼吸节律, 保持血氧饱和度 (SpO2) 在95%以上, 如低于95%或出现口唇发绀, 应立即抬起下颌, 面罩吸氧。经处理后一般症状即可缓解。确保呼吸道畅通, 检查鼻导管是否扭曲、受压, 保证氧气供给。异丙酚对通气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麻醉诱导期应严密监测呼吸的频率、节律和幅度变化。并备好其他各类抢救药品、吸引器、气管插管、麻醉机等。若发生呼吸抑制需要抢救, 手术室护士应反应灵敏、沉着、冷静、积极主动配合麻醉师做好各项工作。病人如出现体动, 表示麻醉变浅, 固定好双下肢, 暂停手术, 立即提示麻醉师追加异丙酚剂量, 待病人安静后才可继续进行手术。
2.4.3 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 病人逐渐清醒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错觉、幻觉或胡言乱语, 此时护士应轻声与之交谈, 对病人关怀备至, 消除病人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2.5 术后护理
2.5.1 清醒后护理
病人术毕清醒回病房后, 继续给予多功能监护仪监测, 观察病人意识、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 注意病人有无晕、心悸、口干、出冷汗等症状, 观察肛门局部敷料及大便情况, 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 做好基础护理、生活护理。若无活动性出血, 2h后则可活动, 但应动作轻柔、速度缓慢, 防止术区出血。
2.5.2 术后健康教育
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膳食应供给足够的热量, 以蛋白质及维生素为主, 利于术后伤口愈合, 身体虚弱的病人, 术前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 如鱼肉、瘦猪肉、鸡蛋等。禁烟酒, 避免进食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指导病人不要过于用力排便, 排便时做深呼吸, 减少腹腔压力。
3 结果
本组41例痔疮手术病人应用局部麻醉药前, 由麻醉师静脉推注少量异丙酚进行复合麻醉, 病人既无注射局部麻醉药的痛苦, 又无手术过程的记忆, 术后并发症少, 恢复快, 在无痛睡眠中完成手术, 使病人感到满意。而传统的局部麻醉不能完全消除疼痛, 使病人紧张、恐惧, 加上术中偶尔出现体动, 导致术后出血、疼痛并发症的发生。低位腰麻虽然病人无疼痛反应, 但术后麻醉消退迟恢复慢, 且会出现尿潴留等并发症, 需要行导尿术, 这样又增加了尿路感染的机会。
4 讨论
痔疮手术时间短、创伤小, 但由于部位比较敏感, 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 而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的静脉麻醉药,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苏醒迅速而平稳, 既无注射局部麻醉药的痛苦, 又无手术过程的记忆, 术后并发症少, 恢复快, 让病人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但是少数病人会出现短暂性呼吸抑制, 一旦出现呼吸抑制、脉搏氧饱和度下降, 立即给予中流量吸氧或面罩给氧, 双手托起下颌予以纠正, 必要时协助麻醉师行气管插管。因此, 手术护理的关键就是要求手术室护士应熟练掌握手术步骤, 具备娴熟的护理技术, 备好各种急救物品, 术中医护密切配合,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体动, 特别是呼吸情况, 以保证病人生命安全,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术后详细耐心地指导注意事项, 向病人说明手术很成功, 使病人放心, 让病人在无痛睡眠中完成手术, 不仅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还为手术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黎星.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4) :1.
基础麻醉 篇4
【关键词】小儿麻醉;骶管阻滞麻醉;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56-02
小儿吸入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阻滞麻醉是小儿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主要应用于小儿下腹部、会阴部、下肢手术。由于麻醉用药及手术创伤,使手术会有不同程度的风险,尤其是实施小儿麻醉时,风险更大。因此,手术室护士做好麻醉的护理配合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院56例小儿吸入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的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我科开展小儿手术行吸入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阻滞麻醉56例,年龄1岁~10岁;其中男54例,女2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35例,睾丸鞘膜积液鞘状突高位结扎术14例,隐匿性阴茎阴茎整形术2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2例,包皮环切除术3例;手术时间30 min~90 min。
1.2方法
小儿进入手术室后选择保留自主呼吸吸入七氟醚,吸入诱导镇静后开放静脉,行喉罩放置。在常规吸入浓度(1.5%-2%)监护下行骶管阻滞麻醉,然后摆放手术体位,术中严密监护。手术完成后将小儿安置到麻醉苏醒室专人監护,病人完全清醒后在麻醉师、手术室护士陪同下送回病房。
1.3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行吸入全身麻醉联合骶管阻滞,术中麻醉安全,均顺利完成手术;5例患儿术中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经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吸氧后好转,术后未出现并发症。
2 麻醉护理配合
2.1麻醉前护理
2.1.1术前访视 术前1 d巡回护士与麻醉师一起访视手术患儿。详细了解患儿的年龄、病情、手术名称及过去史、体质量。了解患儿术前1周内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根据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术前护理。对婴幼儿护士每次接触患儿时,先与患儿父母谈话,并进行核对,给患儿舒适的接触,如环抱、抚摸等。对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术前应主动让患儿及其父母了解关于手术室情况,以宣教手册等形式让他们了解手术及麻醉的过程,给予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语言,以帮助树立信心,取得合作。
2.1.2术前禁食 向患儿及家长说明术前禁食的重要性,由于婴儿耐受饥饿的能力差,家长不要因小儿哭闹而偷偷给其食物而影响手术。一般禁奶禁固体食物8小时,新生儿至1岁术前4小时可给清淡液体,1岁以上至5岁术前6小时给清淡液体[1]。
2.1.3麻醉前准备 小儿麻醉应常规准备麻醉药品、吸引器、氧气、各种不同型号的面罩,吸氧管、喉罩、气管插管用物、麻醉穿刺包、四肢固定带、小儿留置针(24号)、小包装液体等。调节手术间温度24 ℃~26 ℃,防止术中小儿受凉。
2.1.4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查对制度 接病人入手术间,根据病历仔细核对小儿腕带、姓名、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麻醉方式、术前用药、有无过敏史,对不会用语言表达的小儿应与患儿父母认真核对,防止接错病人。手术者、麻醉师和巡回护士三方共同认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分别在手术开始前、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执行安全查对,防止发生差错,并认真详细记录签名。
2.1.5开放静脉通路 小儿由于自制能力差,大多不能很好地配合静脉穿刺。因此,对不合作的患儿于手术室缓冲间内行肌注射咪达唑仑,等待其安静入睡后再抱入手术间内吸入七氟醚后行静脉穿刺。小儿输液应选择小包装液体,方便麻醉医生临时调整用药,速度要严格控制,必要时可应用输液泵控制输液。输液针要妥善固定,防止小儿躁动被拔除,选择近关节部位的静脉穿刺成功后,可用小夹板或空纸盒跨关节固定,既保证输液通畅,又防止套管针脱落。
2.2麻醉中配合
2.2.1麻醉穿刺的配合 麻醉过程中护士始终在患儿身旁,防止坠床等意外发生。进行骶管阻滞麻醉穿刺时,协助麻醉师让患儿取前倾侧卧位,双膝尽量接近下颌。充分暴露骶裂以利穿刺。由于小儿应用吸入全身麻醉后进入无知觉状态,此时应暴露患儿面部,密切观察呼吸、心率、氧饱和度,防止患儿口鼻被被褥堵塞,一旦麻醉药误入血管发生抽搐、血压降低、心律失常、氧饱和度下降甚至心搏骤停等局部麻醉药中毒症状,立即停止注药进行抢救。
2.2.2手术监护 手术平卧时将小儿的头稍后仰,使呼吸道呈水平位,禁止采用俯卧位。术中常规低流量吸氧(1 L/min~2 L/min),使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患儿的呼吸、心率以及氧饱和度,大于2岁应监测无创血压。因七氟醚为挥发吸入性麻醉药物含有轻微刺鼻气味,可诱发出现患儿闭气、喉痉挛等不良反应,术中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如发生口唇发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不规则、有鼾声屏气等状况时,应立即用双手拖住下颌,及时拔出喉罩,用面罩吸氧。有痰鸣音时,应给予吸痰,吸痰时间为10 s,动作要轻柔,随时准备协助麻醉师进行气管插管。本组3例病人手术中出现轻度喉痉挛,血氧饱和度降至92%,经加深麻醉吸入浓度,面罩加压给氧后恢复正常。
2.2.3保温护理 小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变化不规则、手术创伤、麻醉作用、冷的消毒液刺激皮肤,手术区皮肤暴露等都可造成麻醉期间体温发生变化。所以麻醉中小儿应特别加强术中保暖,室温应控制在24 ℃~26 ℃,用棉被等覆盖非手术部位,有条件者可使用变温毯,输入的液体和冲洗体腔的液体都要加温至37 ℃,保持手术床单元的干燥,防止体热散失。
2.2.4加强输液管理 有效的静脉通道,是手术顺利完成的根本保障。小儿静脉通路要妥善固定,加强保护。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液体外渗,输液输血速度应根据小儿体质量、术中出血量决定,不宜过快或过慢。及时更换液体,每次静脉用药一定要排尽输液管道内的空气,防止发生空气栓塞。术中用药多为口头医嘱(无医嘱单)。护士在给药时必须严格执行给药前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保留术中安瓿,待手术结束与麻醉师再次核对后方可弃去。用药完毕,提醒麻醉师及时将用药情况记录在麻醉单上。
2.3麻醉苏醒期护理
手术结束后随同麻醉师一起将患儿护送至苏醒室,专人护理,低流量持续吸氧(1 L/min~2 L/min),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呼吸、心率、面色、血氧饱和度、肢体活动度等,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减少对小儿的不良刺激。苏醒期小儿意识尚未恢复,易出现躁动、哭闹、幻觉,容易发生窒息和意外,应加强床旁看护和制动,防止坠床。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必要时可使用约束带进行四肢固定,但要注意松紧适宜,手腕及足踝等骨突出处用棉垫保护,约束胸、腹部时保持其正常的呼吸功能。制动时维持患者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位,每15min观察一次[2],妥善固定好静脉输液及防止脱出,待患儿意识清醒、呼吸平稳、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30 min以上,与麻醉师共同护送患儿回病房,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并做好记录。
3 讨论
小儿由于特殊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在手术麻醉过程中病情随时可能变化。七氟醚作为诱导麻醉药,用药后会诱发喉痉挛。同时骶管麻醉是在小儿无知觉下进行,需要配合护士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局部麻醉药的中毒症状,缺氧及其他并发症。因此,麻醉期间的护理非常重要,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齐抢救药物及插管用物。麻醉期间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患儿呼吸、心率、脉氧的变化,及时纠正低氧血症,观察麻醉药物毒性反应,注意保暖,加强输液管理和苏醒期护理,一旦发生意外立即处理,确保小儿手术麻醉安全。
参考文献:
[1]艾登斌,《简明麻醉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十五章,第二节.
基础麻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急诊腹股沟嵌顿疝患儿, 男48例, 女2例, 其中合并上呼吸道感染6例。体重5.5~10kg。ASAⅠ级或Ⅱ级, 无并发其他系统性疾病。
1.2 麻醉方法
术前8h禁奶, 2h禁水, 手术前肌注东莨菪碱0.01mg/kg, 手术室门口静注氯胺酮2mg/kg或肌注5mg/kg, 待患者入睡后入手术室。将利多卡因100mg和布比卡因5mg稀释到12ml, 患者取侧卧位, 碘伏消毒铺巾, 戴无菌手套, 在两骶角中点垂直刺入皮肤, 当刺破骶尾韧带时有阻力消失感觉, 此时针干向尾侧倾斜, 顺势推进1.5cm可达骶管腔, 接装有局麻药的注射器, 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时, 给予局麻药3ml, 观察患儿心率、血压、脉氧变化, 若无明显变化, 缓慢推完余药, 总给药剂量1ml/kg, 贴好创可贴即可翻身仰卧位。其中3例阻滞不完全, 静脉追加氯胺酮2~3mg/kg, 咪达唑仑0.1mg/kg。手术室温度24℃~26℃。患儿均行嵌顿疝松解加疝囊高位结扎术。
1.3 观察指标
连续监测患儿HR、MAP、SPO2、手术时间、麻醉时间 (肌注氯胺酮到手术结束的时间) 、患儿苏醒时间 (手术结束到患儿开始哭泣) 。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患儿手术时间30~60 (47.35±10.36) min, 苏醒时间10.03±5.25min。患儿术中HR、MAP、SPO2与术前 (基础值)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附表。
3 讨论
婴儿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疾病, 嵌顿时间过长, 易发生坏死, 通常采取急诊手术。甚至有些患儿合并上呼吸道感染, 咳嗽导致的疝囊膨出。婴儿由于其独特的解剖、生理特性, 在手术麻醉前准备、麻醉中的管理及麻醉后复苏、并发症防治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上呼吸道感染更是增加手术麻醉的风险性, 此类手术对麻醉医生的要求相当高。
本研究患儿术前给予东莨菪碱, 能很好防止腺体分泌, 防止气管堵塞。术前禁食的目的是预防麻醉的呕吐反流误吸, 文献报道小儿误吸风险率高于成人2倍[1]。所以小儿一旦确定嵌顿疝需要手术, 应禁食禁饮, 给予输液, 尽可能满足术前禁食禁饮要求。
麻醉方法选择, 此类手术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而定。患者如没有严重心肺功能异常均可采取骶管麻醉复合基础麻醉, 此方法使用静脉药物少, 很少抑制患儿呼吸, 也很少引起呕吐误吸, 苏醒较快, 可以避免气管插管及拔管风险及因其引起的并发症[2]。由于患儿心血管弹性好, 麻醉药物浓度选择低, 循环波动较小。一般此类手术时间短, 在局麻药中加入少量布比卡因, 只需一次骶管给药基本可以完成手术。
一般选用低浓度局麻药, 剂量0.5ml/kg, 可以阻滞所有骶部皮肤区域;1.0ml/kg, 可以阻滞所有骶部及腰部区域;1.25ml kg, 麻醉平面达到中胸段最低部[3]。所以一般给予1.0ml/kg就能达到较好的麻醉效果。
但同时也要注意小儿呼吸道管理, 切实保障呼吸道通畅, 麻醉前须做好充分准备, 备齐小儿全麻及通气设备, 以防患儿出现呼吸抑制或呼吸道梗阻。保持室温合理也是小儿麻醉的成功关键, 小儿体表面积相对比成人大, 产热少, 散热多, 低体温可诱发呼吸抑制, 心排血量下降, 代谢性酸中毒, 麻醉恢复延迟等, 术中采用了保温毯, 术中未发生上述现象。
参考文献
[1]黄宇光, 罗爱伦.麻醉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265-266.
[2]徐启明, 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60-162.
基础麻醉 篇6
关键词:腰硬联合,基础麻醉,下肢骨折
氯胺酮是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的全麻药, 但氯胺酮麻醉后引起的并发症时有发生, 下肢骨折手术的小儿实施腰硬联, 操作简单, 采用长效局麻药更有利于术后较长时间的镇痛但由于小儿不合作, 常需给予镇静、镇痛药辅助麻醉。本文采用小剂量氯胺酮辅助腰硬联合加基础麻醉与单独采用氯胺酮进行比较, 观察其镇静镇痛效果及对呼吸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均为下肢骨折或骨病患儿, 男24例, 女22例, 年龄最小的3岁, 最大的13岁, 其中胫腓骨骨折21例, 先天胫骨假关节1例, 股骨骨折24例。术前禁食水时间大于6h, 发育正常, 心、肺、肾、肝功能正常, 无腰硬联合麻醉禁忌证。
1.2 方法
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1 mg/kg, 开放静脉通路。入室后静注少量氯胺酮10-20 mg, 待患儿意识消失后摆放麻醉体位, 一般选择患肢在下, 并请骨外科医生协助固定患肢。穿刺部位选择L3-L4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腰穿针, 见有脑脊液流出, 利用脑脊液将0.75%丁哌卡因稀释成浓度为0.375%的丁哌卡因并注入1-1.3 mL, 拔出腰穿针, 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4 cm, 固定后取仰卧位。手术时间多于2 h者硬膜外腔适量追加1%利多卡因 (每次追加量≤8 mg/kg) 。随时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 术中辅助给予咪哒唑仑3-5 mg维持小儿睡眠状态, 并根据情况逐次追加1-2 mg。
2 结果
46例手术用时最长的为2h 50 min, 最短的为40 min。麻醉效果均比较满意, 其中只有1例硬膜外腔追加利多卡因80 mg/次, 共计1-2次。10例静脉追加1-2次咪哒唑仑1mg/次, 术中生命体征基本稳定, 术后唤之能睁眼、应答, 且不哭闹。
3 讨论
基础麻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在本院进行包皮环套术治疗的患儿50例, 年龄3~8岁。将患者所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5例。患儿术前检查均无心、肺功能异常, 无呼吸系统感染, 肝、肾功能正常。均向患儿家长交代麻醉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抢救措施,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麻醉, 对照组采用单纯氯胺酮麻醉。
1.2 方法
常规禁食8h, 禁饮2h, 准备插管设备, 吸引器及急救药品。两组患儿入室前均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滴注平衡液, 取仰卧位, 普通面罩吸氧4L/min。监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呼吸频率。观察组患儿静注0.05mg/kg芬太尼, 随后缓慢静注2.5mg/kg丙泊酚, 对照组患儿氯胺酮静注2mg/kg, 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和呼吸平稳后开始, 采用1%利多卡因阴茎根部注射局部麻醉, 持续供氧, 根据麻醉深度和对患儿手术过程中的反应情况观察组患儿追加一定剂量的丙泊酚, 对照组患儿追加一定量的氯胺酮。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结束后两组患儿睁眼和离开恢复室时间记及有无躁动现象。观察患儿用药至意识消失时间, 及手术结束后患儿完全清醒时间, 麻醉前后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呼吸、循环系统指标变化, 并观察术中及术后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比较
观察患儿术前、术中、术后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有变化, 观察组患儿术中的呼吸和心率均较术前降低, 且术中指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用药后平均诱导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和苏醒过程躁动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小儿手术局麻下难以完成, 氯胺酮基础麻醉是常用的小儿麻醉方法, 但此种方法容易造成患儿哭闹, 有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不良反应, 且苏醒时间长[6,7]。理想的小儿手术麻醉要求尽可能减少对小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且苏醒快, 对呼吸和循环影响小, 术后没有麻醉相关并发症[8]。丙泊酚是一种短效且发挥药理作用迅速的静脉麻醉药, 具有麻醉维持时间短, 呼吸循环指标恢复平稳, 术后苏醒较快等优点, 药物注射后患儿可迅速进入睡眠状态, 无痛苦感, 且连续用药在患儿体内无蓄积现象, 近些年在临床麻醉中已得到广泛使用[9]。而芬太尼则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阿片受体激动剂, 镇痛作用较强, 作用时间约30min, 单次使用不会导致药物在机体内产生蓄积作用, 且患儿苏醒后不良反应少, 复合尤其适用于配合欠佳, 手术时间较短的患儿。芬太尼与异丙酚联合麻醉, 两者之间的药效学表现为协同作用, 即联合芬太尼不仅可以明显增强术中和术后的镇痛作用, 提高麻醉效果, 还可以尽量减少异丙酚的使用剂量, 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 研究氯胺酮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基础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在本院进行包皮环套术治疗的患儿5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5例。观察组采用观察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 对照组采用单纯氯胺酮麻醉, 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患儿术前、术中、术后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有变化, 观察组患儿术中的呼吸和心率均较术前降低, 且术中指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用药后平均诱导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和苏醒过程躁动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芬太尼与异丙酚联合麻醉不仅可以明显增强术中和术后的镇痛作用, 提高麻醉效果, 还可以尽量减少异丙酚的使用剂量, 减少产生不必要的不良反。
关键词:氯胺酮,芬太尼,二异丙酚,麻醉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93-297.
[2] 王俊科, 王多友, 王凤学.临床麻醉手册[M].5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29-135.
[3] 许华, 徐美英, 邓小明.氯胺酮镇痛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 2000, 12 (1) :132-135.
[4] 于庆华, 仲崇波, 杨建宇, 等.氯胺酮与芬太尼的相互作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9, 15 (3) :333-335.
[5] 童易如, 张溪英.异丙酚氯胺酮与喉罩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 2005, 7 (6) , 858-859.
[6] 冀莉斐.氯胺酮复合局部麻醉在小儿麻醉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13 (6) :87-88.
[7] 宋吉昕.氯胺酮辅助丙泊酚及芬太尼复合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6 (1) :66.
[8] 王淑清, 顾大明.丙泊酚-氯胺酮静脉泵注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09, 7 (3) :106-107.
基础麻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均来自于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需要行基础麻醉的86例手术患儿。所有患儿经术前检查, 完全排除脏器功能异常和呼吸系统感染。随机将其划分为复合麻醉组与氯胺酮麻醉组, 各43例。复合麻醉组男29例, 女14例, 最小年龄3岁, 最大年龄8岁, 平均 (5.3±1.6) 岁。氯胺酮麻醉组男28例, 女15例, 最小年龄3岁, 最大年龄9岁, 平均 (5.8±1.9) 岁。两组患儿男女比例、年龄基本保持一致,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儿在麻醉前8 h禁食, 2 h禁饮, 帮助患儿调整身心状态, 准备麻醉所需的各种药品、设备, 并备好急救药品、急救器材[2]。
1.2.1 复合麻醉组
对复合麻醉组患儿予以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基础麻醉, 麻醉方法:开辟静脉通道, 平衡液静滴给药, 使患儿保持仰卧位, 面罩给氧, 氧流量4 L/min, 加强对患儿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3]。随后缓慢静注芬太尼0.05 mg/kg, 再缓慢静注丙泊酚2.5 mg/kg, 术中根据患儿的麻醉深度与反映情况, 适量追加丙泊酚, 使患儿始终保持熟睡或浅麻醉状态[4]。
1.2.2 氯胺酮麻醉组
对氯胺酮麻醉组患儿予以氯胺酮进行基础麻醉, 麻醉方法:开辟静脉通道, 平衡液静滴给药, 使患儿保持仰卧位, 面罩给氧, 氧流量4 L/min, 加强对患儿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随后静注氯胺酮2 mg/kg, 术中可追加一定量氯胺酮。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麻醉前、术中、术后测量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 并观察两组患儿的平均诱导时间、麻醉清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如恶心恶吐、躁动, 计算其发生率。以这些数据的测量、观察为基础, 分析探讨哪种麻醉方法的效果更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生理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麻醉前两组患儿呼吸频率、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三项指标基本保持一致 (P>0.05) ;术中复合麻醉组患儿上述指标较氯胺酮麻醉组更低 (P<0.05) ;术后两组患儿上述指标基本恢复一致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清醒时间比较
复合麻醉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为 (12.3±2.7) s, 氯胺酮麻醉组为 (17.3±5.3) s;复合麻醉组患儿的麻醉清醒时间为 (48.6±6.4) min, 氯胺酮麻醉组为 (96.8±12.3) min。复合麻醉组患儿的平均诱导时间、麻醉清醒时间较氯胺酮麻醉组明显更短,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复合麻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氯胺酮麻醉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小儿的身心承受能力差, 在不需要进行全身麻醉的手术当中, 也会因为手术带来的疼痛而哭闹、扭动, 导致手术无法进行, 在这种时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基础麻醉, 使其保持熟睡或浅麻醉状态, 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氯胺酮是小儿基础麻醉的一种常用药物, 但有很多的临床研究结果都显示, 应用氯胺酮对小儿进行基础麻醉, 容易造成较多的不良反应, 术中麻醉效果较为一般[5]。而且麻醉后的清醒时间较长, 这与本文的临床研究结果保持一致。最理想的小儿基础麻醉, 应当是能够使患儿快速进入熟睡或浅麻醉状态, 并在术中持续、稳定保持这种状态, 在术后要能够快速清醒, 且不能有过多的不良反应[6]。
芬太尼为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 为阿片受体激动剂, 作用迅速, 维持时间短, 不释放组胺, 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小, 静脉注射过快则易抑制呼吸。丙泊酚是当前临床上较为普遍应用的麻醉诱导, 麻醉维持的短效静脉麻醉药。芬太尼与丙泊酚具有协同作用, 两者复合应用可减少各自的用量与不良反应[7,8,9]。
综上所述, 采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患儿进行基础麻醉, 可以使患儿在术中保持更加良好、稳定的熟睡或浅麻醉状态;同时, 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见效快, 麻醉诱导时间、清醒时间短,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因此更加适合用于小儿基础麻醉,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贺燕.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1) :178-179.
[2]朱平增, 韩雪萍, 尹继云, 等.瑞芬太尼、芬太尼用于小儿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影响的比较[J].武警医学, 2007, 18 (8) :596-599.
[3]吴静, 田萍.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11) :27-29.
[4]沈杨, 金立红, 张马忠.右美托咪定增强小儿外科手术后芬太尼的镇痛效果[J].上海医学, 2014, 28 (10) :827-830.
[5]刘震, 阮林.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 23 (8) :792-795.
[6]黄悦, 陈煜, 杭燕南, 等.小儿麻醉诱导期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17 (9) :741-743.
[7]朱成云.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眼科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4, 23 (1) :39-42.
[8]钟成跃, 凤旭东, 景卫山, 等.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小儿麻醉的效果比较[J].实用医药杂志, 2008, 25 (2) :176-177.
基础麻醉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ASAⅠ级下腹以下部位手术患儿60例。采用随机排列分段随机化方法分为氯胺酮基础麻醉后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组(KPS组,观察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组(KP组,对照组),各组分别为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7岁,平均(3.7±1.4)岁,手术方式:疝气修补术14例,睾丸牵引固定术9例,鞘膜翻转固定术5例,包皮环切术2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8岁,平均(4.3±1.6)岁,手术方式:疝气修补术20例,睾丸牵引固定术14例,鞘膜翻转固定术3例,包皮环切术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6 h,禁饮4 h。术前用药:术前30 min常规肌注阿托品0.02 mg/kg。患儿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5 mg/kg基础麻醉后,开放静脉通路,并常规面罩供氧3 L/min。KPS组行骶管麻醉后以丙泊酚4 mg/(kg·h)维持麻醉下。骶麻方法:患儿取左侧卧位,先摸清两侧骶角,其联线的正中点即为其穿刺点。常规消毒后用10 ml注射器接7号注射针头,于穿刺点垂直进针,突破骶尾韧带后与皮肤成30°~45°角向上再进2 mm,感觉有阻力消失感后抽吸无血、无脑脊液后即可注入0.125%左布比卡因1.2 ml/kg,测试平面符合手术要求后开始手术。KP组以氯胺酮4.0 mg/(kg·h)及丙泊酚4 mg/(kg·h)维持麻醉,个别病例麻醉转浅时给予氯胺酮1 mg/kg静脉注射。两组病例术中输液均采用复方乳酸钠液10 ml/(kg·h)。如出现明显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则给予快速输液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清醒时间、术中氯胺酮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麻醉效果判定标准
优:术中患儿安静,无疼痛不适,手术顺利完成;良:术中患儿轻微体动和不适,追加药物能完成手术;差:手术刺激下躁动,患儿疼痛不适,需加大剂量或多种强化药物才能完成手术[2]。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
观察组患儿清醒时间及术中氯胺酮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麻醉效果
观察组患儿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患儿出现躁动,2例患儿出现尿储留,3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骶管解剖位置浅表,骨性标志未变形,定位可靠,且小儿臀部脂肪垫未发育,皮下脂肪薄,使骶管裂孔更易扪及,因此小儿骶管阻滞操作较成人简单[3]。目前小儿骶管阻滞麻醉已广泛应用于小儿下腹部以下外科手术,其麻醉效果优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
传统小儿腹部以下手术多采用氯胺酮麻醉,氯胺酮的镇痛作用是非特异性中脑和丘脑核的通路产生功能性紊乱所造成,不仅能够抑制丘脑新皮质系统,还能激活边缘系统,导致患儿苏醒期情绪方面过度活动,因此容易产生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4]。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下腹部手术患儿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后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能够显著缩短术后清醒时间,减少术中氯胺酮的用量,从而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效果优良率可达94.1%。临床研究表明[5],由于小儿循环代偿功能良好,故骶管阻滞对其血流动力学也影响轻微。
综上所述,氯胺酮基础麻醉后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应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操作简单,麻醉效果好,清醒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此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在小儿下腹部以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60例下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观察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儿清醒时间、氯胺酮用量、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清醒时间及术中氯胺酮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操作简单,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此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下腹以下手术,氯胺酮基础麻醉,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石双平,王薇.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3):4294-4296.
[2]姚传玉,李海宽,李艳玲.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C):119.
[3]辛卫朝.骶管阻滞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18):62-63.
[4]楼海霞.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氯胺酮在小儿下腹部手术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8):1231-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