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安全

2024-06-29

麻醉安全(精选11篇)

麻醉安全 篇1

医学领域在今天取得的进步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临床的疑难杂症大部分都可以迎刃可解。作为外科医生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能够使病人很好的接受手术, 减少痛苦, 这一课题我们探讨了千百年, 我们一步步的走来, 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我们不同的使命。今天的麻醉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与此同时关于麻醉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因为手术麻醉引发的各类医疗事故纠纷很多, 面对这种形式我们要不断的规范我们的流程与规章制度, 加强安全意识, 对于各类事件做好防患措施, 这样会更好的降低风险, 更好的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下文就其流程以及一些方面进行了简单阐述, 希望对相关的工作者有所帮助。

1 完善准备工作

不打无准备之仗。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即使很有经验的医师如果在某一台麻醉前准备不充分, 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就不可能做到争分夺秒, 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如麻醉前做好麻醉病人的访视工作, 了解麻醉病人的术前各种检查结果和病人的身体状况是否饱食等;麻醉医师要对麻醉手术中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所预测, 有所准备, 在处理时才能从容不迫。任何麻醉前均需先开放静脉, 都必须有麻醉机和适当的监护设备, 必须准备有一定的抢救药品和器材。

2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除应查对病人病情, 麻醉前还应对麻醉机、监护仪、吸引器等进行功能检查, 在抽药时校对药品名称, 吸药时安瓿面上的药品名称面对自己, 以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在初次用药时, 一定要核对病人的姓名、药名、剂量、用法, 方能注入患者体内。

3 不能过度依赖监测设备, 要加强个人积极的主观能动性

现在是科技暴炸的时代, 各种监测设备广泛用于临床, 这本来是好事, 但有些医师在麻醉过程中, 过度地依赖监测设备, 而放松了对病人的神志、脉搏、呼吸的强弱度、皮肤粘膜及弹性、尿量和颜色等的观察, 本人曾做过观察试验, 把血氧饱和度的探头从手指上拿走, 监测仪上血氧饱和度有5~15秒左右才出现“0”或报警, 有些使用监测项目不全时, 报警还不会响。所以在麻醉过程中不单要使用监测设备, 也要加强对病人生命体征的观察, 这样才能保证病人生命的安全。

4 加强呼吸管理

任何手术的麻醉, 呼吸的管理仍然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 也是最容易造成医疗差错的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环节是: (1) 气源。在非中心供氧的情况下仍会有将氧气瓶和其它气瓶搞混的可能, 应特别小心。 (2) 流量。机械通气后忘记打开氧流量的情况很常见, 主要是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习惯。例如在气管插管完成后很多医师忙着去记录, 而没有将整个呼吸机系统作一全面的检查, 很容易出现问题。 (3) 要经常检查钠石灰的作用, 如麻醉中有不明原因的血压增高和病人心率增快、脉搏洪大、皮肤潮红等, 不要忘记了检查钠石灰的功能, 不要一味增加潮气量和呼吸频率。

5 规范操作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对于麻醉的操作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讲究条例讲究步骤, 这样会大大的降低工作之中的失误, 避免不必要的医疗事故的发生。像是我们进行麻醉过程中, 要讲究先后顺序, 以及一些麻醉后的收尾工作一定要做好。还有麻醉的选择也是十分的关键, 是全麻醉、是半麻醉还是局部麻醉都是很有说法的, 所以一定要规范, 不能随个人的喜好以及习惯来工作。

6 加强容量治疗

容量是维持血压的基本条件, 也是维持麻醉平稳的重要条件之一。近几年来由于代血浆的使用, 术后患者很少再出现低血压的表现。容量治疗不应千篇一律, 应根据病人情况、手术时间、大小等制定合理的计划并依据监测准确的判断处理。

对于手术中出现现血压不稳定的情况时, 我们应该十分的注意, 暂时不能盲目的展开处理工作, 而是先尽最大的努力控制住病情, 然后根据患者的表现对于病情进行分析, 找到发病的原因, 在问题原因得到肯定时, 再进行有目的性的、有针对性的后续抢救工作, 只有这样才会最大限度的避免风险的发生, 提高工作效率, 真正的做到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到第一位。

我们是知道的每一台手术是由多个小版块组成, 每个版块都是不可缺少的, 他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当任意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手术的失败。所以, 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团结协作, 每个参与者把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做好, 这个时候也是考验我们医疗工作者的时刻, 我们要时刻记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秉承着医德医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就拿我们麻醉来说吧, 当手术之前进行麻醉时, 如果药量或者时间计算的不够准确很有可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从而产生抱怨, 由于过程出现问题极易导致手术失败。所以, 我们要团结合作, 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工作。

现在在术中使用的各种药物越来越多, 这也要求我们对各种麻醉药物适应症、禁忌症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术前一定要了解患者有无特殊疾病和药物的过敏史, 根据病人的病情与实际情况来用药, 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对于手术过程中使用肌松药是十分常见的事, 由于用量以及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的不同, 极易导致药物的残留, 这种药物很容易对于今后的健康状态产生影响, 所以术后必须使用抗拮剂, 这样就会大大的降低了药物的残留。

麻醉记录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疗文件和法律文件, 要完善麻醉记录是非常重要的, 一定要如实详细地记录。记录的内容为:⑴术前访视病人的结果, ⑵麻醉的操作与麻醉的整个过程, ⑶术中所有的一切用药的量和不良反应与用血的量和血型, ⑷麻醉结束后病人离开手术室时的情况等。

结束语

近年来医学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体现在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最明显的就是人们的寿命的不断提高。是的, 今天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了, 我们可以回想下十年前, 二十年前, 跟今天的水平进行对比, 其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科学的进步是经过漫长的实践工作中获得的, 我们的医学也是一步步的走过来的, 通过多年的经验实践, 最后总结运用到临床上来, 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我们的麻醉技术也是如此的, 刚开始的白酒, 到麻沸散, 再到今天的麻醉针剂, 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才有了今天。以后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只有不断的创新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相信明天我们的医疗条件会更好。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带动了我们各个行业的前进。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 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 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到了只有不断的创新改革, 提高工作的效率、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 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才会更好的立足于当今的社会。在我们的医学领域也有明显的体现, 我们所熟知的麻醉在手术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 如何更安全的运用这项工作, 怎么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 怎么能够更加的规范化这都是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本文主要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了简单而又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麻醉,安全,降低风险

麻醉安全 篇2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1.毒品类型有哪些;2.吸毒有哪些危害;3.如何防止吸毒教学方法:讲解法、看幻灯片、看教学录像教学过程:

一、导课:毒品,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有关资料表明:吸毒者中80%以上是青少年。在校的大学生中出现了吸毒者,并且在日益增多……这令人吃惊的社会现实不能不让我们深思,也应引起社会、学校及每个学生的高度重视。学生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憧憬,渴望拥有五彩斑斓的生活和精彩人生。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吸了第一根烟,尝试了第一口毒品,涉足了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一旦染上毒瘾,你的人生悲剧就会从此开始。

要避免悲剧的发生,就必须构筑拒绝毒品的心理防线。

二、课堂学习:什么毒品和麻醉药品,其种类及吸毒方式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第二百五十七条称: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1、罂粟,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及萼片经割有白色的汁液流出,花大,绯红色。其果实为蒴果,具乳汁,可制鸦片;可提取吗啡、可卡因、罂粟碱等20多种生物碱,可制麻醉药。2、鸦片,亦称阿片,俗称大烟,它是从未成熟的罂粟蒴果上划破后渗出的乳汁经干燥而成的,即生鸦片。呈褐色至黑色膏状块,味苦、有毒,并具有特殊的臭味。经加工成鸦片,褐色膏状,软硬如橡皮泥。鸦片中含有20多种生物碱,其中吗啡的含量约占10%。吸食鸦片,可造成吸食者在心理、生理上对鸦片产生很强的依赖性。长期吸食,会导致人体各器官功能消退、免

疫力丧失,尤其是破坏人的胃功能和肝功能以及生育功能,超剂量吸食鸦片会致人死亡。3、吗啡,是从鸦片中提取制成的最重要的生物碱。味苦、有毒,其颜色因纯度而异,粗制品多为咖啡色或灰色粉末,纯品为白色。吗啡在医疗上有镇痛等作用。但非法吸食、注射吗啡,严重危害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精神不振、消沉,思维和记忆力衰退,并可引起精神失常、肝炎等综合症。超剂量吸食和注射吗啡,会导致呼吸停止而死亡。4、海洛因,又称二乙酚吗啡,俗称“白面”。它是用吗啡与其它化学药品混合加热合成的。成品为粉末或颗粒状。颜色因制作程序和方法不同而异,一般呈白色或淡灰色,有的也呈棕黄色、淡棕黄色、灰竭色或淡灰褐色等,纯品海洛因为白色柱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吸食、注射海洛因比吸食、注射鸦片和吗啡更容易使人成瘾,而且对人体危害更大,长期吸食、注射海洛因,易感染病毒性肝炎、肺脓肿、艾滋病等。吸食、注射高纯度的海洛因,会引起昏迷、呼吸减弱、体温降低、心跳缓慢、血压降低而导致死亡。5、大麻,别名火麻,系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麻的叶、花、茎含有大麻酚、大麻二酚和四氢大麻酚。吸食大麻的形式主要有:把大麻的花、叶和细小的茎枝进行加工后吸食。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食用后引起颈部运动神经兴奋,使头颈摇摆不停,对中枢神经的破坏相当严重,正像警世句所说:摇头九,摇断头。毒品是指那些具有毒性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被国家有关禁毒法律列入专门管制的,与违法犯罪行为有关的毒害性物质。我国刑法将毒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麻木醉药品,如雅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杜冷丁等,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兴奋等作用,服用后极易使人产生生理依赖形成瘾癖;另一类精神药品,如冰毒、摇头丸、安眠酮、三唑仑等,服用后能产生兴奋、抑制、致幻作用,使人心理上产生极强的依赖性。吸毒的

巨大危害吸毒不仅违法,而且害已、毁家、危害社会。

1、损害健康,危及生命。吸毒对人脑神经、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系统都有巨大损害,吸毒者随时可死于各种并发症。吸毒是导致性病、爱滋病蔓延的主要原因。全世界每年吸毒致死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数分别是250万和1000万以上。自幼吸毒者平均寿命不足40岁。2、摧残灵魂、使人丧理智。毒品使人丧失人性、理智和信念,对学习、工作及任何事物毫无兴趣。吸毒者犯起毒瘾恰似“万刀刺骨,乱箭穿心,”感觉生不如死,常常采取自残、自杀行为以求解脱。

3、耗尽资财,毁灭幸福家庭。毒品消费昂贵至极度,一旦染上毒瘾,即使有万贯家财也必将耗损殆尽,以至最终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贫病交加,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4、诱发犯罪,危害社会。吸毒与犯罪如同孪生,为筹集毒资,多数吸毒者走上了盗窃、抢劫、杀人的犯罪之路。以贩养吸、以娼养吸者大有人在,甚至有人为

索钱买毒而谋亲害友,杀人弑母。吸毒者极容易从受害者转而变成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害人者,成为人民的敌人。学生如何防止吸毒只要做到以下几条,我们就能有效地防止吸毒:

1、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了解毒品的危害,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

3、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4、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友中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定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5、进歌舞厅要谨慎,决不吸食摇头丸、K粉等兴奋剂;

6、即使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引诱、欺骗吸毒一次,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再吸第二次,更不要吸第三次。

年轻的朋友们,生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请珍惜属于我们的生命,远离毒品!

三、观看“拒绝毒品”内容的光碟

四、课堂小

结:通过学习本节课,及观看相关光碟,同学们认识了毒品,并知道了吸毒的危害性,学会了一些预防吸毒的方法,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国家拒绝毒品。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再次学习我校对滥服药物相关规定,并通过Internet搜寻对于吸毒的相关处罚。

麻醉安全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405

麻醉药品是医院手术室的必用、必备的药品,使用量大,防止其滥用或不合理及流失是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的目的。作为县级医院手术室护理师,根据长期临床工作实践,介绍一下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经验。

增强法律安全意识:每年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等国家有关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的法规条例,进行闭卷考试,成绩作为年底业绩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

针对县级医院人力、技术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对麻醉药品管理的实践经验,手术室协同相关科室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坚持照章办事,责任到人,检查到位,落实奖罚。①麻醉药品领取制度:县级医院没有专职的麻醉护士,麻醉药品领取相关职责由护士长履行。护士长到住院药房领药前,需凭手术室具有麻醉处方权的麻醉师开具的麻醉药品专用处方及空安瓿录入医院计算机系统的电子处方,确认三者数量和种类一致后,再前往住院药房与麻醉药品管理人员一同核对电子处方与手工麻醉药品专用处方,确定信息无误,交回相应批号的空安瓿,在护士长与药师共同签字后,才予以领发药。该制度确保按需安全领药。②麻醉药品管理制度:麻醉药品的管理做到五专:“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帐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其处方保存3年备查。手术室在麻醉、精神药品专用柜存有一定基数麻药,贮藏于离手术室最近的房间,所有麻醉药品必须锁在设有密码的保险柜里。麻醉保险柜分长期麻醉柜与值班麻醉柜,钥匙及密码由麻醉科主任和护士护士长分别保管。夜间设立一定数量的麻醉药品基数放在值班麻醉柜供夜间急诊所用。药品品种、数量由药品管理员与值班麻醉医师共同清点并签字后,钥匙交由值班麻醉医生保管,做到班班交接清点并登记。③麻醉药品使用制度:需要使用麻醉药品时,护士长按麻醉师开具的麻醉处方提供麻醉药品,此时需要两人以上共同核对。核对严格遵守三查七对一注意原则,核对时需读出药物名称、剂量,确认无误才可使用。麻醉药品由麻醉师用药,1名护士在场作证监督。使用后登记在规定的登记本上,两人一同签名,然后立刻把麻醉药品空安瓿交由当班护士回收登记。麻醉药品注射人员必须为医院具备相关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④剩余麻醉药品销毁办法:麻醉药品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注射剂1次用量不足1支造成1支未用完而有余量的问题,处置办法是剩余者需经两人共同销毁,并填写余量销毁单,销毁过程在麻醉师监督下,用注射器抽取剩余的药液,并将它推入水槽用流水冲走。麻醉药品禁止合用。⑤麻醉药品检查制度:手术室每个月由负责人牵头共3人做1次自察,对麻醉药品盘点,确保账物相符,结果确认后共同签字备案;每季度接受1次院领导到场的检查,并做详细的检查记录。出现问题可追本溯源,找到责任人。⑥意外事件处理办法:出现麻醉药品意外摔碎破损时,首先报告护士长与麻醉科主任,在他们的监督下,对渗漏麻醉药物进行彻底销毁,同时向住院药房汇报,并填写意外事故表。携碎安瓿及意外事故表到药房。由专职药师签字并保留此表备案;麻醉药品一旦丢失应立即报护士长与麻醉科主任。由这两人报分管药剂与医疗副院长与保卫科科长。首先启动第1步院内应急预案,并由保卫科负责与公安部门联系,进行必要侦查。⑦麻醉药品管理奖惩制度:结合相关规章制度,手术室针对麻醉药品管理责任到人,严格遵规,依法安全管理。行为后果作为聘用、升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于玩忽职守,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解聘、开除或相应行政处分,若触犯法律则依法追究责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县级医院手术量快速增長,而麻醉作为手术开展的重要环节,对手术*的成功以及患者的康复和医疗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而且麻醉药品做为特殊药品,流失到社会可能变为毒品,尤其在边疆地区,对社会安全稳定的危害效应极大,因此加强麻醉药品的管理尤为重要,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对麻醉药品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在各个环节把好关,为用药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蔡怀友,赵兴红,陈峰,等.对加强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监督管理的思考[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8,24(3):272-274.

麻醉安全 篇4

1 完善麻醉前准备工作及术中记录

1.1 完善麻醉前准备

做好麻醉术前谈话, 在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之前。患者及家属是否在能够接受麻醉风险同意治疗的关键因素, 主要在于麻醉医师对患者的基本信息有全面的了解, 制定适合患者的麻醉方式, 并且能够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 让家属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 在手术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在治疗收益与风险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因此良好的谈话在于术后麻醉前麻醉医师能够对患者的病情的详细资料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并且与患者有良好的沟通能够让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诊治有足够信心, 并且解除治疗过程中的顾虑、紧张及恐惧。使患者在手术及麻醉过程中主动积极的配合, 并且能够了解外科手术的创伤治疗可能会发生的风险有一定的认识及理解,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等严重的并发症, 有足够的心理准备[1]。麻醉前应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麻醉手术中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的问题做充分的预测及准备。麻醉前患者都需开放静脉, 麻醉所需物品准备齐全。麻醉手术过程意外情况随时发生, 要求麻醉医师对患者的安全负责, 有强烈的应急意识。麻醉医师术前对患者的麻醉按照, 麻醉患者国际分类标准, 选择最适合患者的麻醉方式。

1.2 完善麻醉记录

麻醉记录在麻醉过程中非常重要, 因此记录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准确详细的记录。记录内容一定要全面准确例如气管插管过程是否顺利, 是否使用喉镜, 气管导管的型号及深度等。详细准确的麻醉记录不仅能够反映患者麻醉手术患者的整体过程, 为了解患者的情况为术后的治疗提供治疗依据。同时也为相关科室如ICU。术后返回病房医师的治疗提供治疗依据, 因此全面准确的麻醉记录对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同时准确的麻醉记录还是发生麻醉意外的重要证据[2]。

2 提高麻醉质量以确保麻醉安全

麻醉医师应该及时对麻醉记录进行审核及修订, 同时严格要求麻醉过程中的操作及用药, 努力降低麻醉风险, 提高麻醉安全。医院麻醉室应该加强医疗安全报告制度, 实行麻醉手术室实行岗位责任制度, 药品及麻醉器械又专人专管。麻醉医师定期学习培训, 努力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另外麻醉医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及麻醉技巧, 加强麻醉医师的临床操作规范降低麻醉风险。同时定期学习法律知识,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要求自己, 麻醉过程中认真全面准确的记录麻醉过程, 全面的记录患者术中麻醉过程中的变化。依据法律规定的诊治规范, 详细全面的麻醉记录能够做到事事有据可查。麻醉医师还要不断的学习国内外麻醉方面的先进知识, 多参见本专业的学术交流会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 同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品及麻醉技巧,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及状态做出科学有效的麻醉分析, 对围手术期的患者进行综合性及科学性的分析, 决定科学的麻醉方式, 降低麻醉风险, 提高麻醉安全性。

3 麻醉意外事件发生情况

患者原有疾病的类型, 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对患者带来的创伤, 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等因素直接影响着麻醉的意外情况的发生, 因为麻醉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麻醉的意外事件的发生包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直接的麻醉事件, 另一种是与麻醉有关的意外事件。因为麻醉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多种因素的影响, 给麻醉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的分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要求麻醉医师综合患者的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尽量降低麻醉意外事件调查及统计的误差。虽然麻醉的意外受多反面因素的影响, 但是对麻醉意外事件发生原因的调查分析仍然能够为临床麻醉提供较好的参考意义。麻醉意外的调查不仅能够客观的反应出麻醉意外事件的原因, 为临床麻醉避免麻醉面临的潜在危险, 同时能够有效的避免麻醉风险, 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麻醉意外, 提高麻醉安全。麻醉意外事件中, 与麻醉相关的死亡原因, 有学者进行统计研究显示与患者进行手术的大小, 术中的创伤及患者身体因素密切相关。外国学者在1982年作出统计显示, 手术麻醉术后患者死亡情况的统计调查, 单独与麻醉相关的死亡只占中病死率的万分之一。之后1987年有学者对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死亡原因进行不公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外科手术后的总病死率为0.7%, 其中单独与麻醉有关的病死率为外科手术的总病死率的14%。其余的86%的患者的死亡愿意是人为造成的, 可以避免发生的。另外外科手术麻醉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中致残情况与致死原因基本相似, 与麻醉相关的致残率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致死率的4~500倍。虽然大的致残率发生情况较低, 但是也有75%以上的麻醉相关的致残率是由于术者及麻醉医师人为原因造成的, 也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国内外有学者总结出不同方面麻醉相关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为麻醉医师提供有利的临床根据。首先有麻醉相关的致死因素分别是, 麻醉前未能全面了解患者自身情况, 制定合理的麻醉方式, 麻醉过程中观察合理不到位、临床麻醉经验不足, 临床医用药物药物效应, 麻醉器械失灵失控, 麻醉医师自身医师疲劳工作。另外与麻醉相关的致残率发生的原因有, 麻醉前麻醉设备为提前检查安全性, 临床经验不足, 麻醉操作不熟练。与麻醉有关的意外事件中, 认为可以避免的失误占中意外事件的大多数, 按照失误排列分别为, 麻醉过程中的呼吸管理不到位、麻醉过程中药物的使用错误、麻醉过程中麻醉机的操作失误、麻醉过程中气道管理为题及呼吸管理问题、手术麻醉过程中体液治疗管理失误及静脉管道脱落、麻醉过程中检测失误及其他可避免因素。因此与麻醉有关的意外事件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是可以避免发生的, 是可以通过麻醉医师的了解提前预防出现的。因此需要麻醉医师加强麻醉过程中的操作及监护, 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麻醉风险, 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4 如何降低麻醉危险并提高麻醉安全性

麻醉大多数是可以自然康复的可逆的过程, 但是麻醉的意外也可以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是死亡。安全有效的麻醉要求对麻醉的每个步骤认真负责及加强管理。充分有有效的术前评估也能降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 术前准备的总要求是尽量使患者的异常状态达安全范围, 具体要求如下: (1)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6个月内不施行手术;心力衰竭患者, 最好在心力衰竭控制3~4周后再施行手术。 (2) 有心律失常者, 根据不同原因区别对待, 对偶发室性期前收缩, 一般无需特别处理。 (3) 长期使用低盐饮食和利尿药物、水和电解质失调的患者, 手术前需纠正。 (4) 贫血患者携氧能力差, 手术前可少量多次输血矫正[3]。另外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麻醉方式, 麻醉前核实患者, 认真仔细检查麻醉器械。麻醉过程中应用的药物仔细核对, 麻醉过程中麻醉医师要一直坚守岗位。有资料显示:细致认真的术前评估可以查出危险因素[4]。手术后, 负责患者的的意识恢复及心血管稳定。并且对患者的进行适当的设备就恢复室监控, 应该掌握处理不常有的紧急情况, 如过敏反应, 恶性高热、困难的气管插管经常不断的演练紧急情况[5]。

参考文献

[1]刘瑞全, 韩峰.浅谈麻醉工作中的安全问题[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8) :230-231.

[2]王桂杰, 王桂芝, 杜淑梅.临床麻醉与安全的几点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7, 1 (10) :47-48.

[3]李义荣.麻醉风险与安全[J].中外医疗, 2011, 27 (11) :192.

[4]Aitkenbead AR, Smith G, RowbothamD, et a1.Textbook of anacst-hesia[M].3thed.ChurchiU:Livingsconc, 1999:300-303.

麻醉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职责 篇5

麻醉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职责

一、科室质量控制小组管理职能 :

(一)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院质量控制办公室指导下,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常规检查、分析、汇总、整改。

(二)科主任及质控小组成员负责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质量管理目标、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等并组织实施。

(三)检查本科室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不安全因素,包括科室诊疗常规、操作规范、医院规章制度、核心制度落实情况、病案质量管理、各级人员岗位职责的落实情况等,责任落实到人。

(四)依据检查情况提出缺陷改进措施,并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将质量目标管理、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评比的依据。

(五)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医疗质量问题,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科室质控小组会议,讨论内容写入科室质控小组活动记录本,内容包括分析、探讨科内医疗质量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六)定期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及院质量控制办公室报告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情况,以及对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控制的意见和建议。

(七)按时参加医院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组织的会议,反映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二、麻醉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为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及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按照我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工作职责.专门成立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完成各项医疗指标的控制、分析工作,诊疗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发现、整改工作。医生组 组 长:赵瑜

副组长:焦常龙 谢士贞。

成 员:赵明安,贺丽艳,赵玉杰,薛延松,谢常欣。护理组 组长:李书玲

副组长:王瑞琰,韩丽。

成员:靳丽菲,单晶晶,马岩岩,张世昊,常素素,高英英。

医疗质量控制内容

科室质量控制包括医疗指标、规章制度、病历书写质量、培训与考核、医患沟通及知情告知、医疗安全和医疗风险监控六个部分。

(一)医疗指标

1.麻醉人数≥医院对科室的医疗指标的要求; 2.麻醉死亡率≤0.02%;

3.临床及药物试验、医疗器械试验、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100%;

4.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 5.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6.甲级病案率≥90%;

7.药品比例≤28%;

8.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100%;

9.完成指令性任务比例100%; 10.各种神经组滞成功率≥90%;

11.硬膜外阻滞成功率≥95%;

12.严重麻醉并发症发生率, 三级医院≤0.04%;

13.年医疗事故发生率0; 14.非危重病人死亡率≤0.02%;

15.术前访视、术后随访率100%;

16.椎管内麻醉后头痛发生率<10%;

17.“三基”考核合格率100%;

18.麻醉记录单书写合格率≥98%;

19.技术操作(实施麻醉操作和术中监护)合格率100%;

20.硬膜穿破发生率<0.6%;

21.抢救设备完好率100%;

22.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23.麻醉机性能完好率100%;

24.麻醉效果评级标准。

(二)规章制度 1.落实科级质量管理组织建设制度

(1)科室质控小组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科室质控小组会议,全面评价科室质控工作。

(2)应不定期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内容应包括本科室医疗指标完成情况、遵守本科室诊疗、操作常规和执行核心制度情况,本科室医疗质量隐患分析、持续改进措施和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措施等内容。

2.执行核心制度:医务人员应做到熟知核心制度内容,按照制度要求规范日常医疗工作。

(1)首诊负责制:及时完成接诊、处置及治疗,及时完成病历书写。需要请相关科室会诊时及时联系会诊,根据会诊意见做进一步处置,并认真及时记录会诊意见。

(2)查房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及时查房。负责麻醉者,在手术前一天到科室熟悉手术病员的病历、各项检查结果,详细检查病员,了解思想情况,确定麻醉方式。重大手术,与术者一起参加术前讨沦,共同制定麻醉方案。

(3)病例讨论制度:复杂特殊的患者应当进行科内或多科参与的术前讨论,共同制订麻醉方案,对手术和麻醉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意外做出估计,便于做好麻醉前的准备工作。

(4)会诊制度:严格按照我院会诊制度的要求执行,急会诊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院内普通会诊24小时内完成;强调履行会诊人员资质;会诊申请单书写符合医院要求;我院专家到院外会诊、邀请外院专家会诊应在医务处履行相关手续。(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严格按照我院相关制度执行,强调危重患者抢救一般由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组织并主持,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并及时报告科主任;重大及特殊病例的抢救应按照我院规定及时上报医务处等部门。抢救中应遵循诊疗常规、医嘱制度,并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及时书写抢救记录。建立并严格执行本科室危重患者抢救流程,抢救器械及药品完好率100%。

(6)值班与交接班制度:按照我院相关制度执行,杜绝脱岗现象,及时有效处理门急诊及住院患者出现的各种情况;遇有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在及时处置的同时通知上级医师;每日值班人员按照科室要求在交接班记录本汇总记录。

(7)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建立科室、诊疗小组两级病案质量控制组织。严格执行病历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检查制度,杜绝丙级病历。科室病案质量控制小组组长:宋铁鹰 科室病案质量控制小组成员:科主任指定人员科室定期进行病案质量分析,将持续改进措施等内容记录在科室质量控制记录本中。

(8)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前完善相关检查,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输血申请单要有本院主治医师或以上人员签字。

(9)有创诊疗管理及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医师资质进行相关操作,杜绝非法执业现象;有创操作要严格遵循诊疗常规实施,操作者在实施诊疗前应亲自与患者或其代理人沟通。履行告知医务,实施操作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操作结束后应即时完成相关记录,记录内容应符合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新技术新项目按照我院规定实施。

(10)医疗技术准入制度:按照我院医疗技术和专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关于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工作的要求实施。科室应定期对医师资质、医疗技术及手术医师分级进行考核,按要求进行诊疗工作。

(11)查对制度:严格执行我院查对制度的具体要求,在诊疗各个环节杜绝各类差错。① 麻醉实施前:由麻醉医师按《手术安全核对表》中内容依次提问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手术部位、麻醉安全检查、患者过敏史、术前备血等内容,手术医师逐一回答,同时巡回护士对照病历逐项核对并回答。②手术开始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按上述方式,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③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按上述方式共同核对实际手术名称、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患者去向等内容。④三方核对人确认后签字。当核对人为非本院医师时,应当由上级医师复核后签字确认。⑤ 手术安全核对必须按照步骤进行,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三)病历书写质量

1、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符合卫生部《病历书写规范》、《医疗机构病历书写规范细则》及我院要求。重点要求:(1)会诊制度体现在及时完成会诊要求,会诊申请单书写符合要求,会诊结果应在病程中体现。(2)麻醉知情同意书、授权委托书严格按照告知制度执行。麻醉记录、有创操作记录等内容符合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

2、运行病历:病历书写符合病历书写规范及我院要求,重点有:(1)运行病历中的相关内容应严格按照时限完成。

(2)麻醉知情同意、授权委托严格按照告知制度执行,强调实施麻醉、有创操作及特殊治疗时,实施操作者亲自应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麻醉记录、有创操作记录内容符合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

(3)上级医师查房后及时审核、签字。(4)按照我院会诊制度及时完成会诊工作。

(四)按时组织科室人员参加医院的各项培训工作,加强科室内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业务水平。

(五)强调实施麻醉、有创操作或其他特殊治疗前,应向患者履行充分告知义务、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实施操作者、麻醉者应亲自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杜绝医疗事故,减少医疗纠纷,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安全。

(六)医疗安全及医疗风险监控

1.按照相关制度,制定评估范围、程序等规范性的流程,对实施麻醉的所有患者进行麻醉前、后评估,并在病历中体现。

2.加强麻醉及有创操作并发症的管理措施。

3.加强患者身份识别,落实患者安全措施,杜绝医疗差错。

4.告知制度:按照我院相关文件规定,麻醉、有创操作、病情变化、药物选择等环节按照告知制度的要求实施,并在病历中记录。

5.重大及特殊病历抢救报告制度。6.危急值报告制度。

7.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按时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各种不良因素,鼓励非惩罚性主动报告制度。

8.其他:认真执行我院相关制度。

(1)麻醉包括临床麻醉、痛疼治疗及心肺复苏,具备麻醉专业的主治医师及以上资格的医师方可独立实施授权范围内的各种麻醉操作。

(2)担任麻醉的医师在术前均应访视患者,对全身情况进行麻醉前评估(ASA风险评估),确定麻醉方式,开好麻醉前医嘱,我院基本上会有手术医生开出术前医嘱。并在术前访视和讨论的基本上完成麻醉前小结。

(3)术前麻醉医师应认真检查麻醉药品、器械是否完备。术后应及时清理麻醉器械,妥善保管,定期检修,麻醉药品应当及时补充。

(4)麻醉医师按计划实施麻醉,严格执行技术操作常规和查对制度,在麻醉期间要坚守岗位,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出判断和处理,严格三级医师负责制,遇有不能处理的困难情况应当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并与手术医师商量配合处理。术中认真填写麻醉记录。

(5)实习、进修人员要在带教医师指导下工作,不得独立执业。(6)术毕,待患者基本恢复后,护送患者回病房或麻醉恢复室,麻醉者要把麻醉记录单各项填写清楚,并向值班医师交待手术麻醉的经过及注意事项。

(7)进入麻醉后恢复室,待患者清醒,肌力及呼吸恢复的情况可参照Steward苏醒评分,必须达到4分以上才能离开麻醉后复室。

(8)如遇到患者苏醒意外延长,或呼吸循环等功能不稳定者,应当积极查找原因,及时处理,并考虑转ICU,以免延误病情。

(9)术后24小时内要随访患者,检查有无麻醉后并发症或后遗症,并作相应处理。

(10)急诊手术前的准备时间较短,但也应当尽可能完善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术中、术后的管理同择期手术。

(11)麻醉工作质量及效率指标的统计分析制度。如麻醉工作量、麻醉效果评定,麻醉缺陷发生情况、麻醉死亡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等,应有记录。

(12)有突发紧急事件的应急预案,为随时参加抢救呼吸、心跳突然停止等危重患者,应当从人员值班、操作技术、急救器械、通讯等方面做好准备。

三、科室管理计划及措施

(一)、认真完成医院的各项医疗任务指标。

(二)、每制定科室质控计划,并按时完成。

(三)、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分析科内医护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对全科人员经常进行质量教育,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把医疗质量作为重点内容来分析和讲评,努力促进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

探讨麻醉前的准备及实施麻醉方法 篇6

【关键词】 麻醉意外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 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36-01

麻醉技术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技术,麻醉安全问题是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麻醉医师共同关心的头等大事。

现代麻醉学至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各种先进监护设备的出现,世界范围的麻醉安全大大改善,2000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of Medicine,IOM)报告指出麻醉死亡率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10 000下降到目前的1/20 000~1/300 000.尽管如此,每年麻醉死亡或并发症仍时有发生,麻醉过程中任何失误都有可能对伤病员的机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麻醉安全仍是每一个麻醉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1]。

1 麻醉前准备工作

麻醉前需根据病情对病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总的目的在于提高病人的麻醉耐受力和安全性,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恢复更迅速。术前必须设法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焦急情绪,从关怀、安慰、解释和鼓励着手,酌情恰当阐明手术目的、麻醉方式、手术体位,以及麻醉或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等情况,用亲切的语言向病人做具体介绍,针对存在的顾虑和疑问进行交谈和说明,以取得病人信任,争取充分合作。对营养不良病人,手术前如果有较充裕的时间,应尽可能经口补充营养;如果时间不充裕,或病人不能或不愿经口饮食,可通过小量多次输血及注射水解蛋白和维生素等进行纠正;白蛋白低下者,最好给浓缩白蛋白注射液。对患者进行麻醉前,应对所需使用的麻醉药品以及麻醉器械进行充分准备,开放静脉通道,检查药品是否是于保质期之内且外包装无损进坏。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选择合适的麻醉主法以及麻醉药品,评估患者在麻醉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现象,并充分准备抢救药品及抢救药品及抢救器械等。

2 麻醉意外的常见原因

2.1 麻醉选择不当。麻醉时机选择不当,麻醉方法选择不当,麻醉药物选择不当。

2.2 麻醉及手术操作不当。气管插管误入食管或进入一侧支气管;硬膜外腔置入的导管进入蛛网膜下腔未被发现,注药后造成全脊麻;大量局麻药注入血管;浅麻醉下的眼心反射或椎管内麻醉下的胆心反射;空气栓塞;骨科手术中的脂肪栓塞。

2.3 麻醉中的各種失误。药物逾量,注药错误。麻醉机的各种气源接头口径无区别,如将氧气接头插入笑气气源;输入异型血或污染血;使用不熟悉的药物或麻醉方法;无必要的麻醉设备、监测设备和急救措施也冒然实施麻醉。

2.4 仪器设备故障。气管导管过脆过软致折断或压瘪,双腔管中隔破损等;呼吸机、蒸发罐故障,监测仪显示错误或报警失灵等。

3 一般资料分析

本文将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前来就诊并实施麻醉措施的60例手术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以及可能发生的异常反应,使患者享有完全知情权,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实施麻醉。医务人员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应进行仔细解答。患者在麻醉前由于过度担忧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因此易出现紧张、恐惧等负面心理反应,从而影响麻醉效果,增加麻醉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并指导患者家属对其进行本佤治疗,给予患者适当自信心,使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麻醉,达到更为满意的麻醉效果。

4 实施麻醉的具体方法

4.1 完善的麻醉记录。完善的麻醉记录应包括麻醉药品、麻醉详细过程、患者各时间段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此举不仅可以为进行交接班的麻醉医师提供手术、患者以及麻醉情况的详细信息,同时可为患者术后观察以及突发情况处理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4.2 正规的操作措施。对患者进行麻醉时,麻醉医师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决定麻醉安全性的关键之一。临床麻醉医师应具有专业的知识及丰富的经验,并按照不同麻醉方法的相关流程进行操作,从而减少操作失误率,增加麻醉患者安全性。

4.3 围麻醉期的有效监测。在围麻醉期应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通过了解患者病史能够对可以发生的异常情况进行充分准备,待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后可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将不良反应降至最低,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围麻醉期的有效监测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4.4 保障麻醉安全的有效途径。一是收集专科本身的信息和病人信息,加强病人检查,了解病人全身情况。二是改善麻醉设备并正确掌握、合理运用。三是做麻醉要强弱搭配、新老搭配、师生搭配。四是加强手术期间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合理处理。五是必须全面准确、客观真实、清晰地做好麻醉记录。手术期间发生的异常情况及其治疗,应准确记录相应时间。六是加强医院自身毒麻药品的管理,规范使用麻醉药物,避免滥用。七是麻醉医师应充分认识本专业的高风险性,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2]。麻醉安全问题一直是麻醉的中心问题.麻醉科医师常常应用一些潜在的致命性药物不是出于主要的治疗目的而操纵患者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生理,因此麻醉代表着高的风险.局部麻醉药、吸入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等并非总是用到恰如其分,穿刺和插管等操作的失误、麻醉器械的故障,对术前术中病情的错误判断,尤其是对麻醉危险丧失警惕等,这些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均可导致麻醉意外。一旦严重的意外事件发生,可致死亡或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再者,即使麻醉或麻醉科医师只引起微小损害,患者还是无法接受的,因为此损害与原发病不相关。因此,麻醉科医师应充分认识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分析意外事件的原因及性质、制定防范措施,以提高临床麻醉的安全性[3]。

综上所述,麻醉前准备工作、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完善的麻醉记录、正规的操作措施、围麻醉期的有效监测等措施是确保临床麻醉安全性、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临床麻醉医师在对患者进行麻醉时,应严格遵守上述措施完成麻醉。

参考文献

[1] 胡宇 张聪等, 影响麻醉安全的因素及对策《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年7期

[2] 朱莉敏,保障麻醉安全的有效途径 《医院院长论坛》,2009年第6期

患者麻醉后的安全转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200例患者在手术前均行全身麻醉。据统计, 本组的200例患者当中, 共有男120例、女80例;患者的年龄在30~76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2.5±3.6) 岁;病情分析:乳腺外科患者60例、胃肠外科患者42例、胸外科患者33例、甲状腺外科患者30例、妇科患者12例、泌尿外科患者8例、脑外科患者5例。

1.2 方法

在取得患者和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转送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照组, 按照常规的转送方式进行转送;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转送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观察组, 在常规转送方式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的转送程序, 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身体健康状态的评估能力, 加强对医护人员面对突发事故和事件的判断能力和紧急处理能力的培训。在对本组的200例患者进行转送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活动中所得的所有数据均需要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和χ2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100例传统组与100例改良转送组在转送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SPO2降低病例分别为35、3、80例与3、1、11例;传统组出现1例休克病例, 1例管道脱出、3例切开敷料脱落, 改良组未发生休克、虚脱、坠床、管道脱落、切口敷料脱落病例。

3 讨论

3.1 出室患者的病情评估

病情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转送前的主要环节之一, 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转送的基本标准, 是保障患者转运安全的基础和前提。首先,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意识情况程度进行评估, 判断患者是否以完成清醒, 以及意识的清醒程度等, 其次对患者气道的通畅性进行检查, 对患者的呼吸频率以及脉搏等基础的生命体征进行测量和评估, 然后对手术留置在患者体内的导管进行检查, 对导管的固定性和长度的适宜性进行检查, 避免转送过程中导管扭曲、变形等意外事故的发生。麻醉复苏室患者病情判断及评分不到位, 未达到评分标准或患者评分出现假象, 而过早的转送出室;患者或患者家属强烈的要求或焦虑心理迫使出室过早, 均会影响到复苏转运安全。

3.1.1 转送期间潜藏的风险隐患

笔者对本组200例患者的转送过程中形成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后, 发现, 转送患者期间潜藏的风险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护理人员忽视对转送前健康评估的重要性; (2) 在转送患者过程中的移交和接收准备不充分; (3) 转运前对患者的处理方式不当; (4) 相关的医疗实施和仪器不到位; (5) 转送方式与患者的健康状态不符。

3.1.2 人为因素

转送人员作为整个转送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操作者, 转送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转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一旦负责转运患者的工作人员对转运工作程序不熟悉, 转运车使用不当;责任心不强;缺乏病情观察的经验;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

3.1.3 环境因素

在转送患者的过程中,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同时, 由于相关急救条件的限制, 一旦患者在转送过程中病情突发恶化, 则需要大量的不同的功能和性质的急救药物和相关的医疗器械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和处理措施;同时, 对转送人员的医疗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如果转送人员无法较好的控制个人的情绪, 不能冷静、准确的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关的抢救和处理措施, 则会给转送造成极大的影响。医院术后复苏室位置不合理;转运患者通道数量不够, 影响转运速度;医院电梯及地面存在安全隐患。

3.1.4 转送制度不健全

在对患者进行转送的过程中, 需要由专业的麻醉人员和护理人员陪同患者保障转送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 保障患者在转送过程中的生命安全。但是目前, 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 多数的麻醉人员和护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在转送患者这一环节中所发挥的作用, 无法保证搬运和监护的同步性, 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的观察和护理, 极有可能导致患者错失了最佳的抢救机会, 给转送过程中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同时, 交接班制度不完善也是转送过程中潜藏的风险隐患之一, 由于转运前的交流和沟通缺乏实质性内容, 因而, 接收科室的准备工作并无法完全患者实际身体健康的需求, 无法在患者转送后, 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监督和护理过程中,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线了转送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2 转运途中安全的护理

3.2.1 患者准备

在转送前, 麻醉人员和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健康情况进行评估, 并评估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 协助和指导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保护呼吸通道, 避免窒息的发生[1]。

3.2.2 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

对导管的固定性和通畅性进行检查, 必要时可加固原有固定, 以保持管道位置正确。避免转送过程中导管脱落、扭曲、变形等事故[2]。

3.2.3 接受科室准备

麻醉复苏室在转运患者前因与相关科室及有关部门联系好, 电话通知转运电梯, 认真交代患者病情。使接收科室迅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避免因工作不协调延长患者等待的时间而加重患者的病情[3]。

3.2.4 转运人员要求

负责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准确的判断力, 并且有独立的工作和应急处理的能力。若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医师和护士共同护送, 并做好各种应急抢救的准备, 避免盲目转运。

3.2.5 医院基础设施配备

对科室不合格的转运车及转运床应及时上报, 维修或更换, 保证安全;转运专用电梯派专人控制, 避免患者等待;术后, 护理人员需要陪伴在患者身边, 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对有安全隐患的医院设施及时上报通知, 寻求解决方法。

4 安全转运防护措施

4.1 规范麻醉复苏室转运制度

制定转运患者管理制度:转运前麻醉医师给予评分, 护士测量生命体征, 了解患者病情, 认真详细填写转科患者护理记录单, 提前通知科室。在转送过程中,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生命体征不平稳时由医师和护士共同护送。

4.2 加强护士的服务意识

转变理念, 提高护士的法律观念, 增强自我的保护意识,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以人为本,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的护理服务。

4.3 加强急救物品、药品的管理

确保急救过程安全对抢救仪器和药品的合理摆放, 要求每班的转送人员需要及时的对药物的数量进行清点, 做好记录, 同时, 对药物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和使用状态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药物数量紧缺或医疗器械质无法正常使用后, 及时补充药品, 并将医疗器械送修。

4.4 加强业务培训

强化护士的复苏及急救意识, 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5 加强沟通

密切与各科室协调问题, 保证及时检查与治疗, 并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 取得配合和理解。

综上所述, 全麻复苏后患者院内转运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容易被忽视, 但因患者病情复杂凶险变化快, 院内转运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随时都有病情的变化, 甚至生命体征的改变等, 因此, 要求参与转运的医护人员一定要按照转送制度, 做好转送前的准备工作, 转送过程中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从而争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减少转送事故的发生,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曹军晔, 李天雅.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6) :66.

[2]罗世杏, 肖淑宁.院内患者转运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微创医学, 2006, 25 (3) :488.

麻醉安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受我院下肢手术的126例老年患者, 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 对患者进行分组并进行一般资料调查。63例试验组患者中男39例, 女24例, 年龄65~72岁, 平均年龄 (68.2±3.1) 岁, 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处理。患者接受手术部位在股骨、胫腓骨和踝关节及足部的分别为28、25和10例;6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6例, 女27例, 年龄66~70岁, 平均年龄 (70.3±3.6) 岁, 给予硬膜外麻醉处理。患者手术部位分布情况依试验组顺序统计分别为27、26和10例。所有患者经ASA评分分级后, 均评价为Ⅱ~Ⅲ级, 患者在半年内未出现其他外科创伤或接受其他外科大手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术前医嘱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患者连接好监测装置后持续监测EKG、HR、Bp、Sp O2, 随后建立静脉通道, 面罩吸氧, 保持患者呼吸通畅。试验组患者以腰硬联合麻醉法施行麻醉, 取侧卧屈膝位, 在患者L2~3或L3~4腰椎间隙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 取腰麻针穿破硬脊膜, 拔出腰麻针的针芯, 见脑脊液流出顺畅, 确定为蛛网膜下腔, 回抽脑脊液将0.75%罗哌卡因1.5~2.0 m L稀释成0.5%并注入蛛网膜下腔。注射完毕后, 取出腰麻针, 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根据麻醉阻滞平面的情况确定是否使用利多卡因1%~1.5%, 利多卡因的用量控制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第10胸椎水平。对照组患者则应用常规硬膜外麻醉, 试验量为1.5%利多卡因3 m L, 排除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 然后每隔5分钟注入0.5%罗哌卡因3 m L, 直至麻醉平面达第10胸椎水平。所有患者血压水平过低时应用麻黄碱进行调节。麻醉效果不理想者静脉给予氟芬合剂。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下肢运动情况, 给予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评分, 作为麻醉效果判定标准:未阻滞给予0分;仅能进行膝关节活动1分;仅能进行踝关节活动2分;下肢运动完全受到抑制3分。3分为很有效, 1分和2分为有效, 0分则为无效。并观察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数据采用率n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

术中接受腰硬联合麻醉的试验组患者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试验组很有效的患者为84.1%, 对照组为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安全性的比较

2.2.1 对照组患者中有12例患者表示有疼痛感, 需给予镇静镇痛药, 有8例患者术中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7%;试验组63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1例患者主诉有不适感,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组间比较, 试验组的安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2 对两组患者给药前及给药后30 min时的平均动脉压 (MAP) 及心率情况进行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30 min后MAP分别为 (12.8±2.1) k Pa、 (11.6±1.7) k Pa;对照组分别为 (12.6±1.8) k Pa、 (11.2±0.8) k Pa。试验组治疗前、30 min后心率分别为 (78.1±6.8) 次/min、 (70.6±2.7) 次/min;对照组分别为 (77.8±7.3) k Pa、 (69.2±7.8) k Pa。两组间比较MAP及心率的变化, 后者变化程度稍大于前者但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器官、组织逐步衰竭的特殊体质状况, 老年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的概率增加, 为麻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3]。患者多样而复杂的体质, 使患者对麻醉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并存在一定的不可预知性。选择下肢手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与下肢手术的低危险性有关系。下肢手术与心脏的距离相对较远, 所需麻醉平面较低, 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相对较少。由于支配下肢神经的特殊位置, 使药物在硬膜外的走行过程受到影响, 难以起到良好的阻滞效果[4]。本研究结果显示, 腰硬联合麻醉组有84.1%的患者麻醉效果评价为很有效, 而硬膜外麻醉组仅57.1%。需5~8倍产生脊麻的局麻药剂量方能导致硬膜外阻滞[5]。硬膜外麻醉中的麻醉药物的剂量的变化能够对患者的血压、心率产生影响, 上述因素变化将导致患者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而腰硬联合麻醉则能够以更少的药物使用量更加准确的作用于麻醉位点, 高效地阻滞感觉神经以及运动神经的活性。根据术中观察内容结合其他研究数据可知, 腰硬联合麻醉对心脏功能及呼吸功能与硬膜外麻醉相近甚至低于后者。即能够在产生更好的麻醉效果的同时, 保证麻醉操作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不加重甚至减轻[6]。这是试验组患者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因素之一。腰硬联合麻醉对麻醉平面的控制及术前静脉通道的开放均能够有效防止麻醉药物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 从而减轻术中麻醉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7]。

综上所述, 将腰硬联合麻醉作为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方式, 能够有效提高麻醉的有效率, 并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减轻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手术及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均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将腰硬联合麻醉法用于老年下肢手术患者所产生的麻醉效果并对此麻醉方法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于接受我院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中随机选择126例, 均分为两组。试验组63例患者以腰硬联合麻醉作为麻醉方式, 对照组患者63例的麻醉方式则为硬膜外麻醉法。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对运动神经起到的阻滞作用明显强于对照组, 前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也少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手术中能够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 对机体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 且能够减轻患者手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老年患者,下肢手术,麻醉

参考文献

[1]武新方, 武霞, 高霞.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2) :205-206.

[2]郭春艳.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2) :44-45.

[3]王卫萍, 稽成贵, 李平.单侧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8) :75-76.

[4]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094.

[5]薛金配, 贾菲, 雍辉.腰硬联合麻醉、静脉全身麻醉于老年患者髋部手术中的临床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9) :4115-416.

[6]李志宏.连续腰麻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下肢手术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5) :565-566.

浅谈麻醉机的安全使用 篇9

1 设备使用前后的安全流程

1.1 使用前检查

1.1.1 电源、电压匹配, 插头、插座、导线完好无损;

1.1.2 气源标志明确, 清楚区分氧气、笑气、二氧化碳、空气等气体;

1.1.3 麻醉机软管连接正确无误;呼吸气囊大小合适、无破损;限压阀灵活, 一般设在25—30cm H2O, 配备适当大小的紧闭面罩;

1.1.4 二氧化碳吸收罐安置稳妥, 碱石灰有效;

1.1.5 吸入麻药挥发罐处于关闭位置, 并且麻药足够。

1.2 开机

1.2.1 接通电源和气源;

1.2.2 打开麻醉机总开关, 指示灯显示, 氧流量表起动, 一般设在2—4L/min;

1.2.3 应按设置要求逐步自检, 自检完后显示“Standby一方能使用;

1.2.4 手动检查麻醉机是否漏气, 发现漏气立即找出原因, 及时排除;

1.2.5 安置模拟肺进行机械通气, 根据病人情况, 正确设置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

1.2.6 检查吸入道和呼出道活瓣是否灵活, 气道压力是否在正常范围。

1.3 人机连接

1.3.1 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 调整氧流量, 一般设在0.5—2.0L/min;

1.3.2 连接气体监测仪, 打开麻药挥发罐, 依据病人情况调整麻药浓度;

1.3.3 根据呼出气二氧化碳浓度 (或分压) 调整通气量;按不同手术要求调整潮气量、呼吸频率和吸呼比, 必要时加PEEP, 保证SpO2和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水平;

1.3.4 手术中随时注意气道压的变化, 如发生异常及时找出原因并予调整。

1.4 脱机

1.4.1 手术结束, 关闭麻药, 开大氧流量, 让麻药尽快排出;

1.4.2 呼吸模式:由控制呼吸—辅助呼吸—自主呼吸, 逐渐过渡;

1.4.3 自主呼吸情况下, 通气量、SpO2、二氧化碳浓度 (或分压) 皆在正常范围;

1.4.4 病人基本清醒, 听觉恢复, 能睁眼、张口、举手等和 (或) 咳嗽, 吞咽反应明显;

1.4.5 试脱机, 吸空气情况下观察3~5min以上, 若无缺氧、无二氧化碳储留、SpO2在95%以上, 即可依据气管拔管指征, 拔除气管导管;

1.4.6 拔除气管导管后, 再观察3~5min, 无异常情况方可关机。

1.5 关机

1.5.1 关闭氧流量表;

1.5.2 关闭麻醉机总开关。

1.6 清洗与消毒

麻醉机使用后, 应将呼吸回路软管和呼吸气囊取下, 进行清洗、消毒备用。

1.7 麻醉机临床保养常规

1.7.1 每次使用之后干燥呼出阀, 清洁机器表面, 确保干燥后才开机;

1.7.2 每月至少对机器充电24小时一次。

2 麻醉机使用注意事项

2.1 使用前, 操作人员需经过培训, 通过相关操作考核。

2.2 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常规及操作手册使用该设备。

2.3 使用前机器电源断开:

2.3.1 检查机器是否完全停止;

2.3.2 各气体不应有任何流量;

2.3.3 检查是否有麻醉气体从汽化器 (Vaporizer) 泄漏, 切忌使用鼻子辨识, 如有泄漏应立即通知设备科。

2.4 检查电池电力状况是否良好。

2.5 备用钢瓶容量:

2.5.1 检查钢瓶压力是否正常 (≧745psi)

2.5.2 氧气存量是否足够进行一次紧急呼吸器通气使用;

2.5.3 氧气供应故障警示正常测试。

2.6 将系统监视功能设定在[STANDBYJ]或[ON]模式, 并检测氧气及笑气流量阀

2.6.1 拔除氧气供应管路, 确定笑气流量停止, 并发出警示, 以证明氧气供应故障警示功能正常;

2.6.2 中央管路气源测试;

2.6.3 将氧气管路重新装好, 检查所有接件稳固地连接, 无可闻气体泄漏声, 管路适当递送并无阻塞;

2.6.4 检查中央气源压力为50-55psi。

2.7 检查气体流量旋转控制钮功能

2.7.1 确定气体流量速率很容易准确的调整, 以及浮标移动顺畅并不被黏住;

2.7.2 压按[Flush]控制钮, 确定容气袋快速的充满。

2.8 检查汽化器药液量是否足够

2.8.1 检视汽化器内之药物可用液体水平;

2.8.2 将正确药液小心充填至适当液面水平, 并记录数量。

2.9 氧气浓度不足时, 自动警示功能测试

2.9.1 校准氧气感应器功能;

2.9.2 调整并测试高氧气浓度及低氧气浓度警示是否正常启动。

2.10 二氧化碳吸收剂是否变色

检视吸收剂放置期限及确定其颜色是否足以应付下次手术所需。

2.11 确认病人端管路连接无误及管路漏气测试 。

2.12 呼吸器功能及警示测试。

2.13 气道压力监视器警示功能的测试。

2.14 废气排除系统功能测试。

2.15 记录检查及监测结果, 并与以建档。

2.16 使用时

2.16.1 将机器所有参数值依病人状况重新设定后, 才可以与病人连接;

2.16.2 最好能使用呼气末端潮气二氧化碳 (Et-CO2) 监视系统及非侵入式血氧器监视血氧饱和浓度 (SpO2) ;

2.16.3 在确定病人面罩固定密封之前, 切勿给与麻醉药;

2.16.4 插管期间, 在病人气路重新连接好之前, 应停止笑气流量;

2.16.5 在分离病人气路务必停止麻醉药及笑气之供给;

2.16.6 在移开面罩或拔管之前, 尽量给予100%氧气足够时间, 以便将麻醉气体从低压系统排除;

2.16.7 手术麻醉过程中注意呼吸气路与病人是否分离, 气体流量控制设定钮是否被意外拨动, 病人 肺部顺应性 (Compliance) 变化及低压系统是否有气体泄漏等, 以避免氧气供应不足。

2.17 使用后

2.17.1 从吊塔上断开气源, 让压力降至零;

2.17.2 关上流量计;

2.17.3 移开病人气路。

3 麻醉机应急措施

3.1 当设备工作时出现异常声音、火光、烟雾等情况时, 应立即切断电源, 使设备停止工作;

3.2 如发生故障, 请立即改用手动通气模式以保护患者的安全;

3.3 妥善处理患者后, 临床科室使用人员使用“故障停用”标识牌进行标识, 并及时向医疗设备科报修, 然后将该设备移至科室特定区域放置;

3.4 寻找备用机器替换使用等;

我院麻醉设备涉及到的安全管理系统借鉴了国外已经建立非常完善的医疗设备监控方法, 但是真正需要注意的是设备流通中的每个环节, 只有人人注意到设备的安全问题, 人人都有一份责任心, 才会避免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麻醉恢复室复苏病人的安全护理 篇10

麻醉恢复室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 是对手术麻醉病人进行严格观察与监测, 继续治疗直至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场所, 此期与诱导期具有相同的危险性, 病人病情千变万化, 护士必须严密观察[1]。本院于2012年成立了麻醉恢复室, 恢复室的创建给全身麻醉苏醒病人提供了安全保障, 给连台手术减少了时间, 缩短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 充分提高了手术间的利用率。在苏醒过程中严密观察各项指标, 护士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完善的护理程序, 做到忙中不乱, 有效保障苏醒期病人的安全, 以确保病人安全度过苏醒期, 顺利安全返回病房, 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1 麻醉恢复室应具备必需设备及护理人员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

1.1 麻醉恢复室护理人员应备齐各种抢救用物

如急救车、除颤仪、各种气管导管、气管切开包、颈静脉穿刺包、人工呼吸球囊等。保证各抢救用物性能良好, 并放置于固定的位置。对各类应备的药物做到心中有数, 如血管活性药物、抗胆碱药物、强心药物、镇静药物、激素、脱水利尿剂、抗凝药物等, 并保证药物无变性并在有效期内。

1.2 麻醉恢复室护理人员要有丰富的麻醉医学基础知识

了解麻醉药、肌松药和麻醉性镇痛药的药效学, 掌握各种监测方法, 能熟练地施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法, 并能正确使用各种急救仪器。

1.3 麻醉恢复室护理人员应具备对复苏期病人有效的监测治疗技能

(1) 病人入恢复室后连接麻醉机、氧气, 根据病人情况调节氧流量, 常规实施各项监测, 如心电监护心率 (HR) 、自动化无创性测压法 (NIBP) 、血氧饱和度 (SPO2) 等, 并15min记录各种参数1次。 (2) 进入恢复室的病人根据麻醉医师医嘱进行麻醉恢复工作。掌握拔除气管导管的指证[2]:意识及肌力恢复, 根据指令可睁眼、开口、舌外伸、握手等, 上肢可抬高10s以上;自主呼吸恢复良好, 无呼吸困难表现, 潮气量>5mL/kg, 肺活量>15mL/kg, 呼吸频率>15/min, 最大吸气负压-25cmH2O (1cmH2O=0.098kPa) ,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45mmHg (1mmHg=0.133kPa) ,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60mmHg (吸空气时) , PaO2>300 mmHg (吸纯氧时) ;咽喉反射恢复;鼻腔、口腔及气管内无分泌物。 (3) 严格按照拔管程序拔管, 拔管后注意观察口腔有无异物、破损, 牙齿有无松动, 并清洁口腔和面部。 (4) 明确麻醉苏醒进展情况[2]:按身体状况分成五个评定项目, 即活动力、呼吸、循环、意识、色泽, 总分>7分时提示可离开麻醉复苏室;不用评分者达到以下标准, 可转回病房, 意识清楚, 有定向力, 回答问题正确;呼吸平稳, 能深呼吸及咳嗽, SpO2>95%;血压及脉搏稳定30 min以上, 心电图无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改变。

2 麻醉恢复室护理安全环节

2.1 详细交接

病人入麻醉恢复室后麻醉医师与恢复室护士进行详细交接[3]。内容包括: (1) 病人姓名、年龄、一般状况、麻醉方式及麻醉中情况、手术中方法及手术中的意外情况等; (2) 术中所用麻醉药物、骨骼肌松弛药物、镇痛类药物的种类、剂量和应用方法等; (3) 麻醉给药后的异常反应、手术过程中的意外、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气、血糖等; (4) 术中失血量、输血及输液情况以及尿量等。麻醉医师要提供完整的监测记录单, 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专人守护

检查并了解各种引流管及静脉输液管道的功能, 妥善固定并保持引流管通畅和有效引流, 及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注意保护和观察切口。病人进入麻醉恢复室, 特别是清醒病人, 心理复杂, 担心手术效果, 加之机体各器官功能不稳定, 易出现意外。护理人员应理解、安慰病人, 用和蔼的态度、恰当的语言向病人解释麻醉恢复期的必要性, 提供舒适的环境, 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担忧。

2.3 取合适体位

恢复时间延长者可根据病情和手术要求定时改变体位, 并做好皮肤护理, 防止压痕的发生。

2.4 其他

(1) 呕吐病人要及时清理呕吐物, 避免反流误吸。 (2) 主诉疼痛病人, 给予安抚、解释, 告知医生并协助处理。病人带入的镇痛泵妥善固定, 保持镇痛泵有效泵入药液, 并观察镇痛泵效果。 (3) 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大手术长时间的内脏暴露, 术中大量输入冷的液体, 胸腔、腹腔大量低温液体的冲洗, 手术室环境温度过低, 出血、大量体腔液丢失、低体温可诱发寒战、循环障碍、心律失常和苏醒延迟。故恢复室护理中应采取恰当的保温措施, 如热水袋的使用、液体及血液的加温、室温的调节, 使用热水袋时慎防烫伤。术后病人保持尿管通畅, 有排便、排尿主诉但无尿管者, 协助病人排便、排尿并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4) 全身麻醉苏醒过程中病人常有躁动现象, 妥善固定, 适当应用约束带约束病人腕部和膝关节上方10cm处, 以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为限度, 必要时用四头带固定胸腹部, 松紧适度[4], 严防坠床引起外伤、抓脱敷料或管道造成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躁动发生时护士随病人肢体活动, 保护其取于功能位。 (5) 在复苏过程中如遇到停电停气,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6) 病人出PACU时做到面部、头发、皮肤清洁, 衣着整齐, 卧位舒适安全, 在护送过程中携带氧气袋、便携式呼吸机。病人入病房后与病房护士认真做好交接并签字。

3 麻醉恢复室存在的安全隐患

3.1 环境

麻醉恢复室内单元不足不能及时满足术后麻醉病人的需要, 周转过快, 缩短监护时间, 增加术后风险;内部设施未能及时验收维修, 以致在监护过程中出现故障。

3.2 护理人员配备不全

由于手术量大, 恢复室病人多, 病人流动量大、周转率高, 护理操作频繁, 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 病人疾病种类多、病情危急抢救几率大, 工作预见性难, 也成为护理高风险因素。

3.3 急救药品配备不全

麻醉恢复期病人突发事件多、病情变化较快且复杂, 易发生急救药品配备不全、急救仪器功能不完好, 或者急救药品、器械用后未及时补充, 延误抢救时机造成病人死亡, 从而产生医疗纠纷[5,6]。

3.4 药理作用

由于麻醉药物、骨骼肌松弛药物、血管活性药物会使恢复期病人发生通气不畅、循环功能不稳定, 如未能及时治疗均可导致术后并发症。

3.5 病人及家属

术后病人疼痛、躁动、心理焦虑, 体内各系统都处于不稳定状态, 易发生坠床、自行拔管等隐患;护理人员言语不慎、解释未使其满意便会被投诉;家属维权意识增强, 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不能正确认识护患关系, 易导致护患纠纷。

4 防范措施

加强麻醉护士专业知识培训, 增强风险意识, 定时检查维修各种仪器设备, 保证其完好可用性。备好各种急救药品, 定时检查, 杜绝过期药品的使用, 严密观察病人对药物的用药反应。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恢复室麻醉护士要有扎实的麻醉专科护理知识、较强的急救复苏技能, 能熟练操作各种监护及抢救设备, 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岗位职责、诊疗操作规程。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掌握越深, 技术才能的储备才会越雄厚, 素质才会越高。

5 小结

麻醉恢复室的护理安全直接影响病人术后的恢复质量, 从主观、客观分析护理全过程中易出现的各种问题, 即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实际操作流程、对各类隐患的分析, 并采取相应措施, 全面预见各种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通过专业护理人员认真、仔细的观察与护理, 麻醉复苏期的病人平稳度过危险期安全返回病房, 保证麻醉恢复室高质量、高效率的运转。

参考文献

[1]丹雅琴.全麻苏醒期病人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6, 38 (7) :674-675.

[2]李乐之, 路潜.外科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72.

[3]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391-1396.

[4]彭小贝.单纯静脉麻醉患儿恢复期的观察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5) :76.

[5]闫旭明, 刘志英, 邱银燕.麻醉恢复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麻醉病人恢复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4, 28 (1A) :75-76.

麻醉安全 篇11

关键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前列腺电切术

前列腺电切术对麻醉的要求很高, 尤其是高龄、高危患者, 机体代偿功能较差, 麻醉处理必须熟练, 术中严密观察, 及早发现和正确处理麻醉手术期间发生的并发症, 可选择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4月在我院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64例, 年龄61-82岁, 平均74.2岁, 体重53-82kg, 平均69.5kg。其中高血压合并症32例, 糖尿病合并症17例, 伴随慢性阻塞性肺病21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 在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东莨菪缄常规肌肉注射, 剂量为0.0lmg/kg, 开放静脉通道, 于此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率 (HR) 、心电图 (ECG) 、血压 (BP) 、血氧饱和度 (SpO2) 以及呼吸频率 (RR) 的监测和观察。用药约5-10min后, 患者取左侧卧体位姿势, 选取L2-3腰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 对照组将3-5cm的硬膜外导管置入头端。采用2%的碳酸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先用3 mL, 总量为5 mL。5-10min后待麻醉平稳可追加5-10mL浓度为0.75%的盐酸罗哌卡因。研究组在穿刺成功后, 将针芯退出, 改为25G的细腰穿针, 脑脊液流出后可注入1.2-2.0mL浓度为0.75%的罗哌卡因, 注完后退出腰穿针, 并向头端置入3-5cm的硬膜外导管。手术时间较短, 手术过程中均未追加局布麻醉药物。

1.3 疗效标准[1]

密切监测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min、麻醉后30min及手术结束时各个时间段患者的SBP、DBP、HR和SpO2的变化情况。并详细观察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单位以表示, 组间进行t检验, 计数单位以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SBP、DBP、HR、SpO2比较, 见附表。

3 讨论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 借鉴腰麻 (SA) 与硬膜外麻醉 (EA) 两法合用对血压影响小, 系因用小剂量局麻药获取低平面SA, 再加上麻醉前及麻醉早期较快的输液, 故而很少引起血压下降;其麻醉不足部分再用较少量的局麻药作EA补充, 两种麻醉方法的衔接使用, 中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也有益于血流动力学的自身调节。CSEA可以获得持续满意的麻醉效果和充分地肌肉松弛[2,3,4]。SA时局麻药在蛛网膜下腔通过弥散、对流等运动方式, 使局麻药从浓度最高处向头、尾两个方向分布, 依次阻滞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感觉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SA作用的消除, 除普鲁卡因是在蛛网膜下腔代谢外, 其他局麻药的消除则靠弥散和血管吸收两种方式:首先脑脊液中的局麻药经硬膜弥散到硬膜外间隙, 再经硬膜外间隙丰富的静脉丛吸收到血液循环, 经肝脏代谢, 排除到体外。直到把脑脊液中的局麻药全部弥散到硬膜外间隙, 腰麻的作用也就消失。由于SA的同时并用EA, 硬膜外间隙中局麻药的浓度处于高于脑脊液中局麻药的浓度, 如此, 硬膜外间隙的局麻药可以不断的穿过硬脊膜, 向脑脊液中扩散, 而得以保持充分的麻醉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均为临床理想麻醉方式, 且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能有效预防于闭孔反射的发生, 安全系数较高, 有利于前列腺电切术的成功完成。

参考文献

[1]刘亚军.两种椎管内麻醉方法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比较[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08 (27) :177-178.

[2]岳玲, 范荣.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 2009, 36 (6) :59-60.

[3]裘剑波, 赵清振, 仲琴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高龄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价值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8 (3) :377-379.

上一篇:药理学实验改革下一篇:平原上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