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因素

2024-07-11

麻醉因素(精选4篇)

麻醉因素 篇1

随着我国不断学习国外先进医疗技术的深入, 无论外科技术水平还是麻醉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医疗器械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麻醉机, 使得全麻进入"半自动化"时代, 大大提高了麻醉安全性。但随着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寿命的不断增加, 手术量和病人的复杂性都相应提高, 患者的并存情况也愈来愈复杂, 对麻醉医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为因素与麻醉风险有很大的关系, 一名医德高尚和技术精湛的麻醉医师将大大降低麻醉的风险。

1 麻醉的高风险

在现代麻醉学15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 麻醉风险一词从一开始就已出现, 常见的麻醉风险因素包括:病人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急慢程度、医疗设备条件、患者的各种合并症、有创操作、药物不良反应, 麻醉医师的水平等可控与不可控的因素。再加社会对医疗风险的不理解, 医院的赔偿明显增加, 说明了病人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 对围术期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更重了, 必须把保护病人安全、降低麻醉风险性提高到保护自己安全的高度。

麻醉工作在各个阶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麻醉在高压力快节奏和复杂环境下进行, 各个环节中只要有一个出错就可能造成麻醉事故。但麻醉意外不一定只发生在工作压力大, 精神紧张, 心情欠佳的时候, 精神松懈与疲劳工作几乎具有同样的麻醉高风险存在。

2 影响麻醉安全的因素分类

2.1 人为因素

麻醉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责任心:业务能力不足常常造成临床麻醉工作的潜在性失误, 责任心主要表现在术前访视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 术中坚守工作岗位, 规范化麻醉操作与详细准确如实记载麻醉记录单, 与同事及手术室人员互相协助互相理解, 术后积极随访等方面。一名好的麻醉医生应该首先是一名好的临床医生, 麻醉所涉及的病理、生理、内科、外科等内容, 必须是受到良好临床教育和临床实践的医师才能掌握的。单纯的一些麻醉操作, 由麻醉护士就可以完成, 但对一些困难麻醉和日常麻醉的风险控制, 以及抢救病人过程中的当机立断, 就能体现出一名优秀麻醉医生的业务能力与责任心。我们需要的不是遇到困难退缩不前, 也不是事后互相推诿, 而是在闲暇时能够主动学习、工作时能够尽心尽力、遇到困难时能够互相帮助的好的麻醉医生。

2.2 客观因素

当然, 麻醉风险的客观因素也是确实存在的, 这主要与病人疾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有关, 而且有些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还是很难区分、相互影响的。麻醉安全还受一些医疗设备的影响, 正确、合理地应用一些先进医疗器械可以大大降低麻醉的风险。所以保障麻醉病人安全, 应该主要是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 并尽量改善客观因素。

3 如何避免和预防人为因素

医务人员在团队工作上同样也需要高强度的训练。 (1) 有效可行的医学继续教育; (2) 松紧适度的工作氛围, 和谐的人际关系; (3) 能够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合理奖励机制; (4) 自动化信息系统和生理监测器上的可听信号; (5) 保证麻醉病人安全的总体策略。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创造良好的麻醉环境, 及时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有独立的执业医师负责病人总体情况的管理并且监督指导其附属人员。即在五个方面拥有能够胜任的训练能力:教育水平和临床经验;麻醉前评估及病人选择;预测需要达到理想麻醉深度的药物选择, 剂量, 给药途径;术中监测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专业的抢救技能。

总之, 人为因素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 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责任心、高素质的麻醉医师, 科学合理的运用各种手段和工具, 与科内科外都能协调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安全。为此每个麻醉医师都应该增强麻醉安全意识,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等主编.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

麻醉机质量控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篇2

医疗设备最主要的作用是在安全、可控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诊疗工作。麻醉机作为医院常用医疗设备,质量安全需要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平时精心管理和维护,细心保养与检测[1]。麻醉的方法有针刺、注射和吸入麻醉等。目前医院使用全身麻醉的方法仍是吸入麻醉为主,该方法易于控制且安全有效。自1846年朗宁首先应用乙醚麻醉以来,吸入麻醉已日臻完善。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麻醉机中,更使现代吸入麻醉的水平大大提高。

1 原理与组成

吸入麻醉是通过机械回路将麻醉混合气体送入患者的肺泡,形成麻醉药气体分压,弥散到血液后,对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发生抑制作用,从而产生麻醉的效果。病人在完成麻醉诱导后,利用氧气作为载体,进行辅助呼吸和控制呼吸,以满足手术的需要。麻醉机主要组成有麻醉气体挥发罐、供气系统、氧气流量计、呼吸器、呼吸回路系统、自动及手动转换阀(APL)、纯氧供给按钮、二氧化碳吸收罐、逸气阀、电源电路及控制系统、安全监护及监测系统、微处理电路、测量和监护装置[2,3]。

2 麻醉机指标

麻醉机指标有5大参数,即麻醉混合气体浓度、潮气量、气道压力(PIP)、流量、时间(呼吸比、呼吸频率)。这是控制掌握麻醉机工作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其他为血压、血氧、心电、心率和电气安全等。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患者生命体症进行参数设置,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根据患者体重调整挥发器麻醉药物蒸发速率,潮气输出量一定要大于人的生理潮气量,正常生理潮气量为6~10mL/kg,呼吸频率成人约为20次/min,潮气量×呼吸频率=每分钟通气量。流量一般为4~10L/min,是每分钟通气量的2倍。呼吸比一般为1:2。气道压力(PIP)一般100~200mmH2O。工程技术人员对医疗设备平时的维护,重要的是设备的电器安全性能和工作有效状态,而标准的参数必须了解和掌握,这是技术人员维护设备最基本的素质。

3 常规下的质量控制方法

通常情况下,麻醉机质量控制有几个方面,首先检查供氧装置和观察氧传感器,目的是保证供氧压力在0.4~0.5MPa之间。氧传感器是消耗元件,为电气化学电池,也叫氧电池,厂家一般给出的使用寿命为千小时(拆开包装算起)。氧电池是否失效,与麻醉机使用时间及氧浓度有关。及时更换氧电池是确定给氧浓度的准确性,保证麻醉过程中给氧准确性的必要手段。一般情况下,约6个月检查或更换一次氧电池[4]。

分钟通气量监护由流量传感器来实现。流量传感器实际是一个电子元件,当流量不准确时,要对传感器进行检测。麻醉机各条管路是输送麻醉混合气体的通道,不得有漏气或堵塞,否则麻醉机工作会不正常或不工作。麻醉机挥发罐基本为进口元件,结构精密复杂,不宜拆卸进行修理,平时主要预防麻醉气体泄露,有报道泄露气体对人体有一定损伤。

医师以病人在麻醉情况下的胸肺顺应性、氧合状况、通气功能、气道阻力等生命体症作为依据,并根据麻醉病人其体重和手术需要进行设定的循环过程的参照标准,就是观察设定的潮气量与实际值相差程度。观察呼吸囊与监视器曲线峰值是否相同,相差大于或小于50mL,及时检查流量传感器,清洁干燥,或更换流量传感器。

废气装置包括管路排出及废气吸收部分。麻醉机工作时,要观察钠石灰罐中的纳石灰变色程度,以便及时更换;麻醉呼吸器设置在自动模式下,观察呼吸囊工作情况,排气管如果堵塞,驱动电路仍可正常工作,呼吸囊却张不开,氧气直接进入病人肺部,废气排不出,容易造成肺气压伤。防堵防泄露是该装置的重点[5]。

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心率、无创血压是监护装置的主要参数,属于强制检定范畴,应每半年通过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

4 影响因素

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保证麻醉机使用安全、有效、可控,使操作人员应用时得心应手。而在现实中,有些因素影响着麻醉机质量控制。

4.1 有待于质量标准的制定

麻醉机检测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现代麻醉机集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呼吸机模式,以及监测技术为一体,对临床工程人员掌握知识及综合技术能力越来越高,麻醉医师在实际操作中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除麻醉机软件需要进行严格检测外(潮气量、呼吸频率、流量、呼吸比、氧浓度等)[6],硬件如麻醉挥发罐、废气排放装置、电气部分也需要标准。现在我们使用的检测方法参照呼吸机一些指标进行,如用Fluke公司VT Plus HF气流检测仪检测麻醉机的一些参数。虽然麻醉机与呼吸机存在一定的共性,但麻醉机还有它的特殊性。比如如何监测麻醉病人在手术中的麻醉深度,血气分析,废气排放中成分的检测等,目前仍是一个现实的难题。

4.2 动态管理的缺失

麻醉机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即清洁、无菌的房间中操作。高使用率、高风险决定麻醉机的特殊性。医学工程科希望对麻醉机有一个全面的管理和了解,使其在麻醉中的良好工作状态自始至终,不至于在麻醉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麻醉环节是手术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理想的状态是每天在仪器使用前进行检验,合格后进行使用。而麻醉设备学是麻醉与理工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人员专业性要求强,完成基本的麻醉机质控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中级以下医院缺乏临床工程人员,只能进行被动维护。预防性、主动性维护实现不了,而手术间的环境温度、湿度影响麻醉机药物的蒸发速率。麻醉机在高使用率的情况下,故障必然出现在麻醉过程中,患者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状态,需要及时调整工作参数,是动态的过程。而绝大多数医院却没有专职的麻醉工程师,麻醉机出现突发故障时无法及时解决,现场排除故障时给工程技术人员造成被动与心理压力,也影响了患者的安全,耽误了手术顺利的进行[7]。

4.3 职能部门认知不足与检测设备资源缺乏

各地区、各个医院间的技术力量、人员结构、设备资源等有较大差别,职能机构对医疗设备质量管理认识上的原因,决定了相当部分医院只重视医疗设备的购入及使用,忽视了医疗设备的维护及检测。要想申请检测仪器很困难。客观地说,医院医疗设备类型各种各样,要想使得各种检测设备齐全是不现实的,需要投入许多经费,增加医院经费开支负担。特别是麻醉机这类几十万元以下的设备,比起CT、MRI等大型医疗设备,侧重点不言而喻,况且用于检测患者麻醉深度还没有等量的设备。在中级以下医院,临床工程师缺乏,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资料不全,维修工具及测试设备简陋,实现医疗设备某些项目的质量检测还有可能,但对于各种类型的医疗设备,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8]。

5 结论

麻醉过程的高风险性,增强了麻醉医师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麻醉过程出现的意外,使得我们意识到有必要尽快制订适合麻醉机的质量控制标准;各级医院应加强临床工程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合格的精通专业的临床工程师,以便于发挥医疗设备最大的使用效能,保证医疗设备安全有效的运行。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和检测,以地区间、系统间的协作是目前可能实现的一种方式,利用资源互补,相互协调,以及与质量监督部门的合作,才能实现在各个医院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远海,彭明辰.临床医学工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陈柱,等.预防性维修在呼吸机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9):91-93.

[3]胡雁东,梁晋彬,宋晋华.介绍一种麻醉废气排除装置[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33(1):67-68.

[4]安刚,薛富善.现代麻醉学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73.

[5]周文.Datex Ohmeda7100型麻醉机吸入潮气量的计算[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33(3):223-224.

[6]张殷雷.GEDO麻醉机维修的几点心得[J].中国医疗设备,2009,(6):106-108.

[7]李冠军.麻醉呼吸机质量检测后的回顾[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7):116-118.

麻醉因素 篇3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山西潞安集团总医院王庄医院外科实施全麻手术的46例患者。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者各23例, 上腹部组:男性15例, 女性8例, 年龄21~70岁, 平均52岁;其中胃手术6例、胆道手术11例、脾脏手术2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7例, 女性6例, 年龄28~72岁, 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1例。入选条件:实施全身麻醉, 无感觉障碍, 无严重的心肺疾病, 术前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自愿参加本组研究。

2 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

2.1 术后体位

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清醒后一般要求去枕平卧6h后改为半卧位, 其目的是预防患者神志未清醒时发生呕吐导致窒息和吸入性肺炎。但是一般术后回房的患者返回病室时大多神志已清醒, 如继续采取去枕平卧位, 常使患者感觉不适, 不仅造成患者心理上及全身肌肉的紧张, 甚至造成肌肉拉伤。此外, 有研究认为, 床头低和长时间仰卧位是吸入性细菌性肺炎的一个危险因素[1]。

2.2 低体温

腹部手术后因患者手术时的充分暴露, 常常造成患者的低体温, 但是持续过低体温对人体是有害的, 它不仅能使代谢率降低, 机体氧供减少, 导致酸中毒。免疫功能损害尤其是中性白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降低, 使机体对伤口感染的抵抗力降低, 从而导致伤口感染率的增加, 是影响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术后高血压

腹部手术后因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刺激和疼痛刺激常导致手术后患者血压升高, 可引起术后高血压, 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血管吻合口及创面出血。

2.4 术后切口疼痛

手术时由器械对脏器的持续牵拉和切除导致机体出现较长时间的疼痛, 伤口持续疼痛除了影响患者休息和睡眠外, 还表现在其它许多方面, 如影响腹部手术术后呼吸功能恢复 (尤以上腹部手术最为显著) ;可能增加切口感染率。

2.5 术后排气时间延长

术后由于全麻长时间卧床, 肠蠕动减慢, 致使排气时间延长, 从而延迟进食时间。不能保证营养供给, 影响切口愈合。

2.6 不能有效咳嗽排痰

由于害怕切口疼痛, 而不敢咳嗽排痰, 引起肺部感染。

2.7 舒适情况的改变

腹部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 如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

3 护理对策

3.1 术后患者体位的正确安置

全麻术后未清醒的患者给予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清醒后, 上腹部手术者给予半卧位, 下腹部手术者应平卧或低半卧位[1]。

3.2 防止术后低温的措施

(1) 术中要注意覆盖, 避免不必要的暴露;患者术后返回病室时一定要加盖棉被, 在冬季气温较低必要时可加盖两条棉被, 以防止患者发生寒战[2]。 (2) 保持温暖环境, 出入病室要及时关门。 (3) 及时给氧。 (4) 加强体温监测, 对低温者, 采用能测量35℃以下的体温计, 测直肠体温。 (5) 对静脉输注的液体或血液可用暖水袋加温。

3.3 防止术后高血压的发生, 加强对术后血压的监测和应激原的管理[3]

护理措施有: (1) 术后遵医嘱定时行心电监护, 并按时准确做好记录。 (2) 如在监护过程中发现血压较高, 及时通知医师给予降血压处理。 (3) 及时去除导致血压升高的应激因素, 患者术后因为担心术后的愈合等情况, 一般都存在焦虑心理, 护士要针对患者的焦虑心理, 做好心理疏导。 (4) 当观察到患者伤口疼痛较剧时, 要积极通知医师, 采取缓解伤口疼痛的护理措施, 避免由疼痛导致的血压升高; (5) 对麻醉清醒后5~7h仍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应给予积极诱导或留置导尿, 以免因尿潴留引起高血压。

3.4 术后切口疼痛的预防

(1) 首先要关心体贴患者, 疼痛较剧时要通知医师; (2) 加强生活护理, 避免因过多活动引起疼痛; (3) 协助患者排痰, 避免因咳痰引起切口疼痛; (4) 设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如听音乐、交谈放松疗法等; (5) 改变体位, 促进有效通气, 解除腹胀等措施; (6) 护理工作中, 注意避免引起疼痛的一切因素, 如注射、穿刺、导尿等; (7) 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镇痛办法是使用镇痛泵。也可遵照医嘱肌内注射止痛药物和口服镇痛药物。使用镇痛泵术后一般镇痛效果都比较好, 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如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低血压、呼吸抑制等, 故在临床使用中监测呼吸及血压, 同时作好宣教工作, 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4]。

3.5 促进患者早日排气的措施

一般术后1~3d, 肠蠕动逐渐恢复, 肛门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 听诊无肠鸣音, 应积极采取措施, 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本组病历中有11例在术后第3天采取了措施, 方法为:帮助腹部按摩, 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 均在术后3d排气。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3.6 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

在患者疼痛已缓解时, 要教会患者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 山西潞安集团总医院王庄医院一般应用超声雾化治疗, 能有效而快速的促进痰液的排出。在应用超声雾化治疗后, 44例患者都能顺利咳嗽排痰。必要时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体位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5]。

3.7 防止术后引起患者的不适的措施

(1) 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 防止不良刺激。 (2) 为患者按摩尚不能自主活动的四肢, 协助患者被动活动。 (3) 腹部手术后需留置胃管者, 嘱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必要时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和雾化吸入治疗, 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 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 减轻疼痛, 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通过以上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不适。

3 结果

针对患者在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影响康复的因素,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结果20例患者在术后1d排气, 其余26例患者均在3d内排气, 46例患者体温在术后1~2h恢复到正常;有16例患者术后血压较高, 经使用降压药物和去除应激原后, 血压能降至正常范围;有39例患者术后出现疼痛, 有12例患者术后应用了止痛泵, 26例患者术后口服舒尔芬2片后0.5h疼痛缓解, 1例患者不能忍受疼痛, 与长期吸毒有关;38例患者能有效咳嗽排痰, 其余8例患者在给予指导后能有效排痰, 无1例发生肺部感染;46例患者在指导后均能采取舒适的体位,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4 结论

腹部手术患者, 由于全身麻醉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常对术后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但是只要我们尽量控制影响患者康复的不良因素, 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就能减轻不良反应给患者所带来的痛苦和不适, 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俊峰.疾病诊疗护理常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5-6.

[2]赵书娥, 尹灵朔, 赵莉.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杂志分册, 1999, 18 (1) :12-13.

[3]马燕兰, 白俊柳.腹部术后高血压监护[J].中华护理杂志, 1995, 30 (4) :202-204.

[4]范里莉, 王恒林, 王卓强等.镇痛泵治疗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7) :35-37.

麻醉因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4年5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招募的5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男性年龄23~31岁, 平均28.5岁, 女性年龄22~30岁, 平均26.3岁, 男女平均年龄是24.2岁。入选标准:无心血管疾病, 实验24 h内未服用任何药物, 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 分级为Ⅰ级。本研究设计经阳江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详细告知志愿者本试验的内容、方法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下颌左侧或右侧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 要求牙冠完整, 牙周健康, 牙龈黏膜无红肿、糜烂及溃疡, 排除牙齿有外伤史及牙本质过敏史者, 排除牙冠有充填体及隐裂纹者。

1.2 方法

选择左侧或右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 记录每颗牙麻醉前的牙髓电活力数值, 排除牙髓活力数值>64的牙。本研究采用交叉设计, 每个被测试者分别接受SP或FM, 两次测试时间相隔1周。50名志愿者按照参加实验的先后顺序编码为1~50, 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表, 每一编码对应1个第二前磨牙浸润麻醉、第一磨牙浸润麻醉的局麻注射方式及注射先后顺序并装入信封。只有1名不参与注射和评估的作者知道注射方式和注射顺序。注射前术者打开信封, 按照志愿者编码对应的注射方式和顺序分两次进行注射, 两次注射时间相隔1周。麻药均为肾上腺浓度为1:100 000的4%阿替卡因 (法国必兰公司生产) 。50名志愿者的SP和FM局部浸润麻醉均由同一名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医师完成。在实验开始前, 该医师分别进行了标准SP及FM局部浸润麻醉操作, 获得试验小组评估通过。

1.3 注射技术和剂量

SP:每个人都拍摄全景片, 以确定颏孔的位置, 几乎所有被测试者的颏孔位置都一致, 即在第二前磨牙的根尖下方, 取下颌第二前磨牙对应的颊黏膜转折处为注射点。FM:取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根尖之间中点颊黏膜转折处为注射点。牵拉注射处的黏膜, 使之绷紧, 干燥进针点, 将30号针尖放入黏膜下, 针尖与牙齿长轴呈30°角, 针尖斜面朝向牙槽骨面, 注射前回抽无血, 以1.7 m L/min的速度缓慢完成注射。

1.4 评定指标

注射结束后, 每隔5分钟采用牙髓活力测定仪 (D626D, 美国Parkell公司) 评价麻醉效果, 数值>64为麻醉显效, 如30 min后仍未显效, 记为麻醉失败。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 两种方法麻醉成功率比较采用用Mc Nemar检验, 同一种方法不同牙位麻醉成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性别对麻醉效果的影响用Fisher’s确切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总结了两种方法各个牙位的麻醉成功率。SP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麻醉成功率分别是74%、64%、48%。FM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麻醉成功率分别是76%、52%、54%。同一牙位FM、SP两种方法麻醉成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不同麻醉方法的比较

FM中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牙髓麻醉效果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P中仅第二前磨牙牙髓麻醉效果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两种方法中第二磨牙牙髓麻醉效果男女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SP选择注射点位置是下颌第二前磨牙根尖下方黏膜转折处颏孔区而不是颏孔, 这是因为临床中注射针进入颏孔是相当困难的, 颏孔位于第二前磨牙下方者占53.3%, 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下方者占31.7%[4]。FM注射点位置选择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根尖中点, 因为这里离下牙槽神经管最近。FM第一磨牙牙髓麻醉成功率是52%, 低于Corbett等[3]、Pabst等[5]报道为64%~87%。第二前磨牙浸润麻第一磨牙牙髓麻醉成功率为64%, 高于Dressman的实验研究的54%~59%[6]。两种方法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牙髓麻醉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些研究均支持本研究结果:SP、FM两种局部麻醉方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一致的, 通过阻滞颏神经及局部浸润达到麻醉效果。本研究最初的目的在于比较SP与FM两种局部麻醉方法的作用机制。尽管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一致的, 但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对于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麻醉成功率无差异, 这为临床治疗中灵活选择麻醉方法提供了依据。

第二磨牙的牙髓麻醉效果在两种方法中没有差别, 这一结果并出人意料。Currie[4]的研究中分别在尖牙根尖区、第一磨牙根尖区、第二磨牙根尖区用阿替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结果第二磨牙牙髓麻醉成功率分别为36.4%、81.8%、77.3%, 表明只要有足够量的麻醉药物进入颏孔, 颏神经阻滞也会导致第二磨牙牙髓麻醉。

本研究发现无论是SP还是FM, 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的麻醉成功率女性高于男性, 其中除了SP中的第一磨牙其他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M第一磨牙牙髓麻醉成功率女性为75%, 在其他混合样本研究中, FM成功率女性都高于男性。但是并非所有的局部麻醉女性成功率都高于男性。Jung[7]的研究中发现下牙槽神经阻滞麻女性的成功率低于男性 (女性为33.3%, 男性为47.8%) [7]。阿替卡因在下颌磨牙区的浸润机制有可能男女之间存在差别。

摘要:目的 比较下颌第二前磨牙颊侧黏膜下浸润麻醉 (SP) 及下颌第一磨牙颊侧黏膜下浸润麻醉 (FM) 两种不同局部浸润麻醉方法下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牙髓麻醉效果, 以明确下颌颊侧黏膜下浸润麻醉的作用机制以及性别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5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采用交叉设计, 按随机顺序用1.7 m L肾上腺浓度为1:100 000的4%阿替卡因分两次进行SP及FM两种麻醉, 30 min内每隔5分钟采用牙髓活力测定仪评价麻醉效果。结果 SP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麻醉成功率分别是74%、64%、48%, 而使用FM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麻醉成功率分别是76%、52%、54%。相同牙位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成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M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麻醉成功率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SP只有第二前磨牙麻醉成功率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SP与FM这两种局部麻醉方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一致的, SP及FM在下颌第二前磨牙及磨牙的麻醉成功率没有差别, 阿替卡因颊侧局部浸润麻醉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麻醉成功率女性高于男性。

关键词:阿替卡因,局部麻醉,性别差异,颏孔

参考文献

[1]Aggarwal V, Jain A, Kabi D.Anesthetic efficacy of supplemental buccal and lingual infiltrations of articaine and lidocaine after an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block in patients with irreversible pulpitis.J Endod, 2009, 35 (7) :925-929.

[2]Mcentire M, Nusstein J, Drum M, et al.Anesthetic efficacy of4%Articaine with 1:100, 000 epinephrine versus 4%articaine with 1:200, 000 epinephrine as a primary buccal infiltration in the mandibular first molar.J Endod, 2011, 37 (4) :450-454.

[3]Corbett IP, Kanaa MD, Whitworth JM, et al.Articaine infiltration for anesthesia of mandibular first molars.J Endod, 2008, 34 (5) :514-518.

[4]Currie CC, Meechan JG, Whitworth JM, et al.Is mandibular molar buccal infiltration a mental and incisive nerve block?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Endod, 2013, 39 (4) :439-443.

[5]Pabst L, Nusstein J, Drum M, et al.The efficacy of a repeated buccal infiltration of articaine in prolonging duration of pulpal anesthesia in the mandibular first molar.Anesth Prog, 2009, 56 (4) :128-134.

[6]Dressman AS, Nusstein J, Drum M, et al.Anesthetic efficacy of a primary articaine infiltration and a repeat articaine infiltration in the incisive/mental nerve region of mandibular premolar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ingle-blind study.J Endod, 2013, 39 (3) :313-318.

上一篇:医院对口帮扶下一篇:透析诱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