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局部麻醉(精选7篇)
宫颈局部麻醉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注射利多卡因联合阿托品局部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人工流产术102例孕妇, 将其分为两组, 试验组64例孕妇采用宫颈局部麻醉行人工流产术, 对照组38例孕妇行常规人工流产术, 观察两组孕妇镇痛效果。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程度及宫颈松弛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人工流产术中应用利多卡因加阿托品行宫颈局麻, 安全有效。
关键词:人工流产,宫颈局麻,利多卡因,阿托品
人工流产是指妊娠14周以内采用手术方法终止妊娠, 是常规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 但术中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并发症, 严重影响孕妇的身心健康[1]。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人工流产术102例孕妇, 64例孕妇采用宫颈注射利多卡因联合阿托品局部麻醉,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门诊自愿行人工流产术的健康孕妇102例, 年龄17~44岁, 孕次1~4次, 产次0~3次, 孕龄45~70 d。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64例, 对照组38例。两组孕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孕妇行常规人工流产术;试验组孕妇采用宫颈局部麻醉行人工流产术, 孕妇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外阴后, 做双合诊复查子宫位置、大小及附件情况。阴道窥器扩张阴道, 暴露宫颈, 消毒宫颈阴道后, 宫颈钳夹宫颈前唇, 2%利多卡因5ml+阿托品0.5 mg, 行宫颈3点及9点处局部注射麻醉, 回抽无血后注药, 注药后针眼用无菌纱布压迫2min后行手术。吸宫负压控制为380~500 mm Hg (1mm Hg=0.133 k Pa) 。
1.3 评价标准
1.3.1 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程度判定标准
轻度:孕妇于扩宫时略有下腹部坠胀感, 无疼痛, 生命体征无变化;中度:孕妇稍有紧张, 扩宫时轻微下腹痛, 可耐受, 脉搏稍慢, 血压无变化;重度:孕妇表情紧张、痛苦、腹痛明显, 不能耐受手术。
1.3.2 宫颈紧张度判定标准
轻度:宫颈充分扩张, 扩张器扩张4~7号无阻力;中度:宫颈扩张尚可, 扩张器达到7号以上有阻力, 孕妇轻度下腹痛, 可耐受;重度:宫颈扩张不佳, 扩张器扩张6号较困难, 孕妇腹痛明显, 不能耐受。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程度比较
试验组孕妇轻度反应43例, 占67.2%, 中度20例, 占31.2%, 重度1例, 占1.6%;对照组孕妇轻度12例, 占31.6%, 中度19例, 占50.0%, 重度7例, 占1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宫颈紧张度比较
试验组孕妇轻度34例, 占53.1%, 中度19例, 占29.7%, 重度11例, 占17.2%;对照组孕妇轻度10例, 占26.3%, 中度11例, 占28.9%, 重度17例, 占4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人工流产术的并发症有出血、子宫穿孔、人工流产综合反应、漏吸或空吸、感染等, 而最容易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 主要是由于手术中对子宫和子宫颈的刺激引起迷走神经自身反射, 出现迷走神经兴奋症状, 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一系列影响, 表现为心动过缓、心律失常、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头晕、胸闷等, 严重者甚至出现血压下降、昏厥、抽搐等, 常与孕妇情绪紧张、宫颈扩张困难、过高负压及强烈的子宫收缩等因素有关[2]。人工流产术中疼痛来自阴道窥器扩张、子宫颈扩张和子宫收缩[3]。子宫的感觉神经末梢在宫颈内口处较为丰富, 机械性刺激可使宫口紧张者的人工流产综合征反应更明显。另外, 孕妇对意外妊娠产生的恐惧、焦虑及紧张, 避孕失败后的忧郁、烦躁等心理改变导致其对疼痛尤为敏感。
我院应用利多卡因及阿托品宫颈局部麻醉后减少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利多卡因局麻作用强, 穿透性及扩散性好, 宫颈注射后迅速在阔韧带底部弥漫, 使宫颈局部麻醉松弛, 避免或减弱了迷走神经兴奋, 使疼痛敏感者减轻了疼痛, 疼痛不敏感者无痛, 同时可减轻宫颈的扩张刺激, 从而达到镇痛、避免或减少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的目的[4]。阿托品为M受体阻滞剂, 能解除平滑肌痉挛, 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 使心率加快, 从而有效减少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5]。
综上所述, 人工流产术中应用利多卡因加阿托品行宫颈局麻, 此种方法操作简便、安全、价廉、疗效明显。
参考文献
[1]Herbitter C, Bennett A, Schubert FD, et al.Management of early pregnancy failure and induced abortion by family medicine educators[J].J Am Board Fam Med, 2013, 26 (6) :751-758.
[2]Costescu DJ, Lamont JA.Understanding the pregnancy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mong couples seeking induced abortion[J].J Obstet Gynaecol Can, 2013, 35 (10) :899-904.
[3]Finicelli C.Phenomenon of induced abortion carried out by adolescents in Europe and Italy between 1980 and 2010[J].Minerva Ginecol, 2013, 65 (5) :525-539.
[4]López-Cepero R, Lynch L, de la Vega A.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lidocaine in the induction of fetal cardiac asystole for second trimester pregnany termination[J].Bol Asoc Med P R, 2013, 105 (1) :14-17.
[5]Adhikari K, Ghosh A, Alauddin MD, et al.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 in pregnancy[J].J Obstet Gynaecol, 2011, 31 (4) :290-292.
宫颈局部麻醉 篇2
1 临床资料
2007年7月—2008年2月实施宫颈麻醉无痛人工流产手术475例, 年龄17岁~22岁162例, 23岁~27岁196例, 28岁~35岁87例, 36岁~42岁30例;其中妊娠7周150例, 8周196例, 9周109例, 10周20例。效果评价标准:术中完全无痛, 病人能坦然回答问题, 血压、脉搏、呼吸均无变化, 术后即可自如活动为显效;下腹稍有胀痛感, 但可以忍受, 血压、脉搏、呼吸均无明显变化, 休息几分钟可自行下床行走为有效;疼痛难以忍受, 病人表现有呻吟、出汗, 血压变化不大、脉搏细弱、呼吸加快等为无效。结果显效394例, 有效69例, 无效12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可影响和改变病人的感受、情绪、行为和态度, 科学地运用语言, 使病人处于接受护理操作的最佳心理状态, 以达到护理操作顺利成功, 促使病人早日康复。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 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指导, 为病人讲解手术的方法及配合要点, 让她们保持稳定的情绪, 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其信任与合作。
病人在等候手术的过程中, 紧张、恐惧心理会加剧, 护士应用温和的语气给予安抚, 向其介绍无痛人工流产的目的、步骤方法及配合要点, 使其明白人工流产是小手术, 手术无痛且时间短, 以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对于过于紧张、对手术认识不足病人, 必要时允许其丈夫或亲人陪护, 使手术顺利安全进行。利用等候手术的时间向病人及家属发放计划生育宣传资料, 做好避孕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讲解艾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知识与预防。
2.2 术中护理
人工流产疼痛发生的机制主要是术中对宫颈的牵拉、扩张及对宫壁的负压吸引等机械刺激引起的内脏迷走神经反射所致, 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因此, 减轻对子宫壁的刺激是减少人工流产疼痛和综合征发生的关键。宫颈局部麻醉护理配合如下。
2.2.1 宫颈麻醉药物的应用与配合
在行人工流产术扩宫前先用无菌棉签蘸50 mg丁卡因轻轻插入宫颈口, 停留3 min后即可将黏膜下的感觉细胞麻醉, 使疼痛减轻, 宫颈松弛。
2.2.2 利宁凝胶松弛宫颈的操作方法
人工流产术扩宫前取利宁凝胶5 g注入宫颈内口1 cm处。3 min~5 min后使宫颈内外口松弛, 使扩宫器顺利通过, 刮宫时病人无明显疼痛。
2.2.3 宫颈封闭松弛配合法
人工流产术扩宫前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4 mL~6 mL, 选用封闭注射于宫颈3点及9点处, 3 min~5 min可使宫颈松弛。
2.2.4 手术注意事项
手术时要求操作轻柔而迅速, 避免手术中器械相互碰撞, 沾染血污的器械与纱布集中放置。从流产者进入人工流产室开始, 护士应主动热情地与病人谈一些轻松的话题, 以分散她们的注意力, 减轻疼痛。开始操作时嘱病人张口吸气或做一些分散疼痛的动作, 同时采用暗示转移的方法, 如为病人擦汗、按摩腹部、指压内关穴、合谷穴等, 使手术在轻松的气氛中结束。
2.3 术后护理
术后扶病人到人工流产观察室休息, 详细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嘱病人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阴道出血未干净前禁止盆浴, 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 防止感染。讲解人工流产术的危害及如何采取避孕措施, 防止再次妊娠。如有阴道出血量较多、发热、腹痛等异常表现时, 随时来院就诊, 术后1周阴道继续出血未净者应立即复诊。人工流产术后1个月来院复诊。
3 讨论
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分析 篇3
病例1:女, 22岁, 以“停经39周, 下腹痛2次”为主诉收入院。孕7个月时发现胎位不正 (臀位) , 孕8个月B超提示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以“臀位待产”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前检查无异常, L2~3间隙硬膜外穿刺, 18号针, 穿刺顺利, 成功后有鲜红色血液自针尾流出, 生理盐水硬膜外腔反复冲洗, 流出液清亮后, 顺利向头端置管3 cm, 置管成功后再次回抽未见有血性液体, 退出硬膜外穿刺针, 固定硬膜外导管。常规平卧位, 左倾30°。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3 ml, 3 min后未见异常。首剂给予2%利多卡因15 ml+0.75%布比卡因5 ml混合液12 ml, 5 min后, 患者突然出现四肢抽搐, 意识不清, 当即考虑局部麻醉药中毒, 给予2.5%硫喷妥钠7 ml静注, 司可林50 mg静注后气管插管, 吸入安氟醚开始手术。10 min后取出一活女婴, 发育差, 立即给予吸痰、吸氧、气管插管、保暖等措施抢救;1 min Apgar评分6分, 5 min评分3分, 于6 h后因重度窒息抢救无效死亡。产妇恢复良好, 术后7 d痊愈出院。
病例2:患者, 女, 60岁, 身高154 cm, 体重78 kg, 体重指数 (BMI) 32.9, ASAⅡ级。以“右肱骨骨折”拟在臂丛麻醉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患者自述平素体健, 术前检查未见异常, 未用术前药。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血压、脉搏, 吸氧, 建立静脉通路。患者去枕平卧, 头偏向左侧, 拟行肌间沟法臂丛麻醉。患者颈短且肥胖, 肌间沟摸不清楚, 试穿几次后出现异感 (位置较深, 5 ml注射器针头全部没入皮肤再加压) , 回抽无血、无液、无气后注入2%利多卡因15 ml+0.75%罗哌卡因 (耐乐品) 15 ml, 注药过程中每注入5~6 ml回抽1次, 均未见异常。注药完毕后患者无异常感觉。2 min后, 患者突然出现口吐白沫, 意识消失, 双上肢抽搐, 怀疑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 立即静注咪达唑仑3 mg, 面罩加压给氧辅助呼吸, 准备气管插管。1 min后呼吸恢复正常, 但心率逐渐下降, 60~50~40~38次/min, 收缩压 (SBP) 也由120 mm Hg降至7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阿托品0.5 mg、麻黄素10 mg静注作用不大, 反应不明显。肾上腺素0.1 mg静注后心率升至130次/min, SBP也升至140 mm Hg, 氟马西尼0.2 mg静注后, 再给0.3 mg静注, 患者很快清醒 (给氟马西尼前呈嗜睡状态) 。整个过程历时约5 min, 期间脉氧最低至88%。桡动脉穿刺急查动脉血气:p H 7.43,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44.5 mm Hg, 其余指标正常, 无二氧化碳蓄积征象。测试麻醉效果佳, 开始手术。手术过程顺利, 历时3 h, 经过平稳, 麻醉效果满意。
病例3:患者, 女, 53岁, 以“左甲状腺肿块”拟在颈丛麻醉下行“肿块切除术”。患者入室后平卧位, 建立静脉通路。接监护心率 (HR) 95次/min, 血压 (BP) 118/78 mm Hg,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 O2) 98%, 生命体征平稳。配麻药:2%利多卡因10 ml+0.75%布比卡因10 ml共20 ml。头偏向健侧, 左颈部C4行颈深阻滞, 穿刺顺利, 确认针尖在C4横突, 回抽无血、无液, 固定针管再次回抽未见异常后注入局部麻醉药15 ml, 注药完毕后回抽依然未见血性液体, 退回穿刺针准备行颈浅阻滞时, 患者突然全身抽搐。立即面罩加压给氧辅助呼吸, 给予丙泊酚50 mg静注后患者抽搐停止, 继续正压通气及清理口腔分泌物, 此时心电监护显示患者BP 100/60 mm Hg, HR 108次/min, Sp O298%。20 min后患者意识恢复但仍呈现嗜睡状态, 各项监护参数正常。30 min后患者基本清醒, 继续观察40 min,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决定暂停手术。安全送回病房继续监护, 并给主治医生及值班护士交待清楚。半小时后回访见患者一切正常, 无任何不适;2 h后再次回访见其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平稳, 交谈自如 (患者自述当时只感到大脑轰的一下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 意识清醒, 无异常。3 d后在颈丛麻醉下 (双侧颈浅+左侧C2、C3、C4横突阻滞) 顺利完成手术。术中麻醉效果满意, 术后6 d痊愈出院。
病例4:患儿, 男, 12岁, 以“左锁骨骨折”拟在臂丛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局部麻醉药:2%利多卡因10 ml+0.75%布比卡因5 ml+注射用水5 ml。肌间沟入路穿刺, 异感明显 (左肩部胀麻感) 。穿刺回抽无血、无液后注入局部麻醉药5 ml再次回抽发现有血性液体, 同时患儿出现四肢抽搐, 立即拔除穿刺针, 静注安定10 mg后抽搐停止, 面罩加压给氧辅助呼吸, 对症治疗。近1 h后患儿清醒, 在氯胺酮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后未留任何后遗症, 痊愈出院。
病例5:患者, 男, 17岁, 以“右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拟在臂丛麻醉下行“内固定取出术”。局部麻醉药:2%利多卡因10 ml+0.75%布比卡因10 ml+注射用水10 ml。肌间沟入路穿刺, 异感明显, 回抽有微量血性液体, 注射完毕后患者即出现四肢抽搐, 随即心搏停止。立即心肺复苏, 复苏过程历时近2 h, 心搏、呼吸未恢复。后医院赔偿患者家属9万余元。
2 讨论
当血液中局部麻醉药物过量时 (即血药浓度快速升高) , 就有可能产生中毒反应。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在临床并不少见, 以上病例1~3是我院发生的, 病例4~5是外院发生的, 而且基层医院发生率可能更高。局部麻醉药毒性取决于其血内浓度, 影响局部麻醉药血内浓度的因素有吸收:包括注射部位 (各种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吸收速率按下列顺序递减:肋间神经阻滞>骶管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坐骨/股神经阻滞[1]) 、剂量、理化特性 (脂溶性、血浆蛋白结合率) 、是否加入肾上腺素等;分布:取决于组织血液灌注量, 局部麻醉药在房室间的分配系数和蛋白结合;消除:酯类局部麻醉药主要通过血浆胆碱酯酶清除, 酰胺类局部麻醉药主要经过肝脏清除。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主要涉及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局部麻醉药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相对强度:如果利多卡因为1, 则布比卡因是4, 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都是2.9[2]。局部麻醉药心脏毒性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为心律失常和收缩功能抑制, 已经证实的作用毒性位点包括离子信号通路 (钠、钾、钙通道) 等。低氧明显加重布比卡因毒性, 提示呼吸系统是布比卡因作用的一个重要靶点[3]。高浓度利多卡因对钠通道的阻滞呈快进快出, 反映其与受体的结合比较松动, 能迅速解脱;而低浓度布比卡因对钠通道的阻滞呈慢进慢出, 高浓度布比卡因对钠通道的阻滞呈快进慢出, 故阻滞时间长[4]。这也可能是布比卡因心脏毒性反应复苏困难的原因之一。
发生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最常见的原因有: (1) 局部麻醉药快速吸收入血 (或直接注入血管) ; (2) 局部麻醉药使用过量; (3) 穿刺部位血运丰富反复穿刺损伤 (如做颈丛、臂丛麻醉时, 如上述病例2~5) 。硬膜外麻醉时, 由于硬脊膜外腔有丰富的静脉丛, 穿刺时极易损伤出血。尤其是腹腔内压升高的患者 (如妊娠、腹腔巨大肿块等, 此时硬外腔静脉丛扩张, 损伤的几率远大于平常, 如病例1) , 有时是穿刺时未出血, 置入导管因导管尖端太硬擦破静脉丛出血;最严重的是硬外导管直接置入小静脉而未发现, 此时即使用试验剂量, 也有可能发生毒性反应。
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总结做到以下几点, 可减少或预防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的发生: (1) 应用安全剂量。根据患者年龄、是否肥胖、体质情况、病情 (老人、小儿、危重及肝功能严重损害者, 用量应减少) 等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如妇科、产科、下肢、盆腔及会阴部手术选择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局部麻醉药浓度、剂量等。 (2) 严格按照诊疗常规操作, 切忌粗暴。穿刺时操作轻柔, 尽量避免损伤 (颈丛臂丛麻醉时加强对颈部解剖的复习, 不断提高穿刺技术, 尽量一针到位, 避免反复试穿损伤血管神经;硬膜外麻醉穿刺时采用正中入路, 减少穿刺出血) 。 (3) 养成每次注药前都先回抽的良好习惯, 避免局部麻醉药误入血管。 (4) 除禁忌证外, 在局部麻醉药中加入血管收缩药物, 延缓局部麻醉药的吸收速度。 (5) 术前给予苯二氮类药物如地西泮、咪达唑仑, 提高局部麻醉药的中毒阈值[4]。 (6) 局部麻醉药混合液的全身毒性是相加的, 切勿超过允许的最高剂量。 (7) 如果穿刺时出血, 切忌抱有侥幸心理而酿成不幸后果 (如病例5) , 而应采取积极措施应对, 如重新穿刺或改换麻醉方式。 (8) 备好抢救药品及用具。 (9) 颈部神经丛麻醉时要高度警惕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上述病例中4例都是颈部神经丛麻醉, 其中3例是臂丛麻醉;而徐世元教授报道国外用脂肪乳抢救局部麻醉药中毒成功的4个病例中, 3例都是臂丛麻醉[3]。美国和欧洲区域麻醉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周围神经阻滞11/10 000, 硬膜外麻醉3/10 000[2]。可见臂丛麻醉是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的“重灾区”。 (10) 在做颈部神经丛麻醉时避免使用心脏毒性大、作用时间长的布比卡因, 可用罗哌卡因取而代之。11臂丛穿刺成功后, 用左手固定好穿刺针头, 切忌移位, 然后再边回抽边注药。此点非常重要。
处理:主要为对症处理, 须及时。 (1) 立即停止局部麻醉药的应用; (2) 吸氧, 辅助或控制呼吸。纠正低氧血症和 (或) 高碳酸血症 (酸中毒和缺氧可显著强化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4]) ; (3) 控制惊厥:可选用硫喷妥钠、咪达唑仑、丙泊酚、琥珀胆碱等; (4) 有低血压时, 用升压药及扩容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5) 治疗心律失常; (6) 心搏骤停者立即做心肺脑复苏; (7) 最新的观点可试用脂肪乳抢救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3]; (8) 反应特别严重者, 可考虑换血疗法[5]。
参考文献
[1]艾登斌.简明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2
[2]Pau G.Barash, Bruce F.Cullen, Robert K.Stoelting, 等.王伟鹏, 李立环主译.临床麻醉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89~390
[3]徐世元.脂肪乳用于局部麻醉药中毒的救治[Z].第七次全国麻醉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广州.2009, 12
[4]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 等.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26~628
宫颈局部麻醉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行人工流产术者, 年龄18~35岁, 平均年龄28.5岁;孕周6~9周。患者自愿选择麻醉方法, 分为2组:A组采用局部麻醉, 共有患者48例;B组采用全身麻醉, 共有患者52例。2组患者临床特症如年龄、孕周、孕产次等基本相同,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术前经B超证实宫内妊娠, 行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白带常规、心电图检查, 无手术、麻醉禁忌证。
1.2 麻醉方法
2组患者入室后输胶体液300~500mL。A组患者取左侧卧位, 面罩吸氧 (2.0~4.0L·min-1) , 由静脉输注泵输入瑞芬太尼5.0ug·kg-1.h-1, 进行浅全麻。B组连续硬膜外阻滞, 经L2~3穿刺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局麻药为1.6%利多卡因, 用量为12~18m L。术后均经硬膜外导管接镇痛泵。
1.3 镇痛效果评价
术中镇痛效果分为3级:优, 表情安静自如, 术中无肢体活动;良, 表情稍痛苦, 肢体活动幅度小, 不影响手术操作;差, 表情极度痛苦, 甚至喊叫, 肢体活动幅度大或有躯体活动, 手术无法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SPSS 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2组镇痛效果比较, 见表1。A组的镇痛效果明显好于B组 (P<0.05) 。
2.2 不良反应
A组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恶心呕吐、头昏的发生情况比B组多 (P<0.0 5) , 见表2。
3 讨论
传统的人工流产手术往往给她们带来身体及心理伤害[4]。与此同时, 由于高度恐惧与焦虑, 常常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随着医学的发展, 要求无痛人流的患者日益增多, 这种手术大多在门诊进行, 所以必需寻求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麻醉方法[5]。全麻在当前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此法结合了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的特点, 并克服了两者的缺点, 是目前剖宫产麻醉较常用的方法。同时腰麻针经硬膜外穿刺针进入时产妇损伤小, 不与皮肤和皮下组织接触, 有效地避免了将异物带入蛛网膜下腔, 真正成为“干净”技术, 避免出现无菌性蛛网膜炎。本组资料显示, 全麻方法起效快, 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局部麻醉。不过全麻虽然有上述优点, 但影响全麻阻滞范围及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6]。为此我们应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手术史、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及吸毒史。为防止和减少麻醉时胃内容物的返流与误吸, 一定要强调术前6h禁食、4h禁饮, 避免引起呛咳、屏气。术中患者出现躁动应停止操作, 并追加丙泊酚, 待患者平静后再继续手术, 以防发生子宫损伤。术中进行HR、BP、SPO2监护, 应备有人工通气和供氧设备、急救设备, 患者术后完全清醒由家属陪同安全离院。出现呼吸变浅、呼吸暂停、SPO2下降时麻醉师可托起患者下颌,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加大氧流量, 正压给氧后恢复正常。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总之, 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行人工流产术各有优势, 都是无痛人工流产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选择。
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行人工流产术的临床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选择48例无痛人工流产孕妇采用局部麻醉, 52例无痛人工流产孕妇采用全身麻醉。结果 全麻组的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局麻组, 不过全麻组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恶心呕吐、头昏的发生情况比局麻组多。结论 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行人工流产术各有优势, 都是无痛人工流产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选择。
关键词: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无痛人流术
参考文献
[1]黄盛辉, 陈秉学.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时注药方法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 (2) :126~128.
[2]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 等.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0~52.
[3]叶俐.术中追加注射芬太尼预防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J].临床外科杂志, 2008, 12:860~861.
[4]郭春艳, 张瑞平, 刁敏锐, 等.异丙酚-芬太尼配伍用于人工流产的疗效评价[N].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 24:56~57.
[5]欧小敏, 李飞云.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600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0) :97.
宫颈局部麻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随机选取鼻骨骨折患者100例, 将其分为2组, 其中试验组50例, 男29例, 女21例, 18岁~30岁29例, 31岁~50岁21例;对照组50例, 男27例, 女23例, 18岁~30岁27例, 31岁~50岁23例。2组患者均能客观地回答疼痛程度。2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地卡因棉片行鼻腔表面麻醉3次, 每次约5 min, 麻醉后用鼻骨复位钳从患侧鼻腔进入, 将凹陷骨片向上挑起直至鼻骨复位, 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
1.2.2 试验组
1%地卡因棉片行鼻腔表面麻醉3次, 每次约5 min.将5 m L注射器针头距针尖约0.5 cm处向上折成直角, 前鼻镜撑开鼻腔, 针尖向上进入鼻腔, 在凹陷骨片处黏膜下注射1%~2%利多卡因约2 m L.复位方法同对照组。
1.3 疼痛程度评估方法
按照米吉尔疼痛问答法, 将疼痛程度区分为0~5级, 即0级:无痛;1级:有疼痛感, 但不严重;2级:轻微疼痛, 患者不舒服;3级:疼痛, 患者痛苦;4级:疼痛较剧, 有恐惧感;5级:剧痛。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无疼痛率比较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 同时在重度疼痛的比例上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3 讨论
3.1 为了减轻鼻骨骨折闭合性复位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有不少医生选择全身静脉麻醉或筛前神经阻滞麻醉, 但这两种麻醉方式风险相对较大, 比如全身静脉麻醉可能因为鼻骨骨折复位后鼻腔出血引起误吸, 严重时可导致窒息;筛前神经麻醉定位较困难, 同时有引起眶内出血的危险。同这两种麻醉相比, 表面麻醉联合局部浸润麻醉具有风险小、操作简单、费用低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2 地卡因是一种酯类局麻药, 其麻醉效能为普鲁卡因的10倍, 其离解常数 (pKa) 高, 在生理pH范围呈非离解状态, 故其扩散和穿透力强, 是其用于表面麻醉的药理基础, 但地卡因的表面麻醉只能渗透至黏膜, 对黏膜以下组织多无明显麻醉作用。鼻骨骨折闭合性复位时, 鼻骨复位钳力量较大, 经常穿透鼻顶部黏膜至鼻骨表面, 故单纯表面麻醉效果较差, 患者有恐惧感, 难以接受。利多卡因起效快、弥散广、穿透性强、无明显扩张血管作用, 且在体内不形成半抗原, 很少引起变态反应。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可注射至黏膜下及骨膜下, 故麻醉效果较好, 加上地卡因的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使鼻腔填塞的不适感亦随之减轻, 故患者较易接受。
摘要:目的 了解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在鼻骨骨折复位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鼻骨骨折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2组, 试验组50例, 采用地卡因表面麻醉+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50例, 单纯使用地卡因表面麻醉。2组患者均能客观地回答疼痛程度, 按照米吉尔疼痛问答法, 比较患者在复位时的疼痛程度。结果 无疼痛率比较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 同时在重度疼痛的比例上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在鼻骨骨折复位中镇痛效果好, 患者易于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宫颈局部麻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人收集了2005年至2010年梅县铁炉桥医院收治的宫颈炎患者120例, 其中非孕者60例, 妊娠者60例, 以此分为两组。非孕组60例, 年龄24~37岁, 平均年龄为29.4岁, 轻度糜烂者32例, 中重度糜烂者为28例;妊娠组60例, 年龄23~39岁, 平均年龄30.1岁, 孕周为18~24周, 轻度糜烂者为34例, 中重度糜烂者26例。所有病例均排除霉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盆腔炎、宫内节育器放置者, 心、肝、肺疾病及免疫性疾病患者。两组在年龄、病情上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另选取120例非宫颈炎者为对照组, 各位非孕组和妊娠组的对照组 (各60例, 为阴道光滑) , 其在年龄上与非孕组和妊娠组也没有显著统计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非孕组于月经干净后5~7d, 同时3d停止性生活, 妊娠组于孕18~24周内, 3d内无性生活, 取患者的宫颈分泌物进行检测。试剂为:抗sIgA抗体, 抗兔IgG, 碘125标记, 6%的PEG。检测仪器为:超声粉碎机, Υ测量仪。具体方法为:经阴道镜取宫颈分泌物 (黏液) 0.5mL置于标本瓶中, 于-30℃环境中保存。然后用超声粉碎机粉碎后1∶10稀释, 然后取0.1mL加入0.1mL碘125标记后加抗体, 置37℃水浴1h后, 然后加第二抗体, 再置30min, 然后取出放入4℃的冰箱中放置10min, 然后加6%的PEG[2]进行离心处理, 转速为3000r/min, 去除上清液后使用Υ测量仪进行检测, 结果乘10。
pH值检测:使用值为2.7~9.0的精密试纸进行测量。具体方法为:使用试纸于阴道壁接触1s, 然后进行读数, 取平均值。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2.0统计学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 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统计差异。
2 结果
两组与对照组相比, 轻度宫颈糜烂组、中重度宫颈糜烂组与对照组相比, 轻度宫颈糜烂组与中重度宫颈糜烂组相比, 其sIgA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P<0.05, 但两组各种程度糜烂患者的sIgA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P>0.05, 具体见表1~表4;两组之间的pH值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P>0.05, 但两组相应的对照组的pH值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具体见表5。
3 讨论
宫颈与阴道直接相连、暴露在阴道内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环境中, 且宫颈内存在大量可致感染的微生物, 如淋菌、沙眼衣原体、病毒、支原体等等。在通常情况下, 这些病原微生物寄居于宫颈管黏膜上皮的皱襞里以及上皮下的间质内, 但不引起症状, 属于亚临床型或潜在性感染;当机体的免疫状况低下时, 这些病原体就会引起宫颈的炎症反应, 出现白带增多、腰骶部疼痛、性交痛及性交后出血[3]。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 呈黏稠的黏液或脓性黏液, 有时可伴有血丝或夹有血丝。长期慢性机械性刺激是导致宫颈炎的主要诱因。
成年女性阴道呈弱酸性环境, 有利于杀灭进入阴道的各种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但当阴道局部微环境发生变化时, 微生物菌群生长繁殖而发生阴道炎, 常见的有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只有当阴道pH值上升时, 滴虫才能迅速繁殖生长, 引起阴道炎。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 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口腔、生殖器黏膜上。约10%的健康妇女和30%的孕妇为健康带菌者, 无任何临床症状, 可见在正常的生殖道环境中, 念珠菌不会致病。细菌性阴道炎是由于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 加特纳菌和厌氧菌繁殖而造成的混合感染。细菌性阴道炎时, pH值可达5.0~5.5或更高。精液是偏碱性的, 在厌氧菌作用下, 产生并释放游离胺, 这就是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性交后鱼腥味加重的原因。由此可见, 是否发生阴道炎, 除与机体抵抗力、性激素水平有关外, 还与阴道微环境中pH值变化有密切关系。正常情况下, 阴道有天然的自净和调节能力, 以保持局部微环境的相对恒定, 有利于生殖健康。性生活频度可能会对女性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是因为精液的pH值在7.2~8.0, 性生活后偏碱性的精液在短时间内能中和阴道弱酸性环境。当性生活过频时, 则可能会影响到阴道局部微环境的变化, 加上一些女性过度使用中性清洗剂冲洗阴道, 使阴道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 有利于微生物繁殖而致病。
阴道表面黏膜抗体一般以sIgA为主, 集合黏膜淋巴组织是产生免疫细胞, 最重要的是产生sIgA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sIgA具有对外的免疫排异功能, 其可以阻断病毒感染进入宿主, 在与病毒的结合过程中, 其封闭了病毒与上皮细胞、M细胞[4], 避免了有害物质进入机体;其次, 其还有中和病毒的作用。从而使得机体具有抗毒功能。同时, 它也有中和毒素和酶等有害物质的功能。其通过改变毒素和酶的结构, 封闭毒素和酶的能量交换, 从而达到毁灭其生物活性的目的, 达到抗毒功能。
因此,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 sIgA和pH值是诊断宫颈炎的重要指针, 同时也判断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总体而言, 宫颈阴道局部免疫和pH值变化与宫颈炎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sIgA和pH值是宫颈疾病的重要诊断和治疗指标, 对宫颈炎的诊疗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颖琳.宫颈阴道局部免疫和pH值变化与宫颈炎相关性的研究[D].温州:温州医学院, 2008.
[2]项春晓, 许世福, 王尚红等, 慢性宫颈炎患者身心症状诊断与治疗[J].中国民康医学 (上) , 2009, 23 (12) :656-657.
[3]崔茜.细菌性阴道病局部sIgA含量与菌落失调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8, 23 (12) :26-30.
宫颈局部麻醉 篇7
关键词:全身麻醉,表面麻醉,鼻内镜,效果比较
随着鼻内镜手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对麻醉的要求亦越来越高。本文随机选择2008年7月~2011年6月间分别使用全麻和局麻行鼻内镜手术各65例, 观察两组麻醉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行鼻内镜手术患者130例, 按照麻醉方式分为全麻组和局麻组各65例;其中男72例, 女58例;年龄24~72 (平均44.6) 岁;体重47~81 (平均63.2) kg。其中慢性鼻窦炎75例, 鼻息肉35例, 鼻窦囊肿11例, 慢性过敏性鼻炎9例;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颁布的评估分级为Ⅰ~Ⅲ级, 并排除心、肺、肝、肾等严重合并症[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疾病治疗及ASA分级等情况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1.2 麻醉方法
两组术前30min均肌注苯巴比妥钠100mg和阿托品0.5mg, 病人入室后先建立静脉通路, 连接心电监护仪。 (1) 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先用舒芬太尼0.5ug/kg+丙泊酚2mg/kg+咪唑安定0.1mg/kg进行麻醉诱导, 5min后行快速气管插管成功后接麻醉呼吸机行机械通气;舒芬太尼0.1μg/ (kg·min) +丙泊酚2~4mg/ (kg·h) 静脉泵持续泵注进行麻醉维持, 必要时以维库溴安间断静注以患者能耐受气管插管为宜;手术结束前5min停药, 给予新斯的明0.2mg/kg和阿托品0.1mg/kg拮抗肌松剂, 待自主呼吸平稳、苏醒, 吸净呼吸道分泌物后拔管。 (2) 局部麻醉:先用1%丁卡因30ml加入1∶1000肾上腺素3.0ml配置成混合溶液, 将棉片浸湿后按手术部位需要, 分别置于前、后中鼻道, 中鼻甲与鼻中隔之间, 嗅裂, 蝶筛隐窝等处, 2~3次, 每次置入约3min, 行表面麻醉;再配制1%利多卡因10ml+布比卡因5ml+1%肾上腺素0.1ml溶液, 在患侧蝶腭神经节、眶下神经、鼻道复合体处黏膜下等处用细针尖各2ml局部黏膜浸润麻醉, 必要时可注射哌替啶行强化麻醉辅助。
1.3 观察方法
(1) 观察患者术中的麻醉效果, 采用主观测评的方法, 由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和手术医师评价组成;良好:患者无痛苦、无挣扎、无痛苦表情、能配合手术;一般:患者轻度不适、稍有挣扎和痛苦表情, 尚能配合手术;较差:患者疼痛明显、挣扎不已、很难配合手术顺利进行。 (2) 术中注意观察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3) 记录手术时间。 (4) 出院前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请患者对麻醉效果评分, 等次为好、中、差。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分析和统计, 当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麻组都顺利完成手术, 局麻组有5例因患者恐惧和麻醉效果欠佳而改为全麻继续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均治愈出院。将两组的手术时间、麻醉效果、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数、患者满意度等均进行比较, P<0.05差异有显著性, 全麻组明显优于局麻组。见附表。
3 讨论
鼻内镜手术是利用高分辨、可变换视角的Hopkins内镜开展鼻窦手术, 使鼻腔、鼻窦等深部手术能在直视下进行, 利于一些凹陷和裂隙内的病灶清理, 可恢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在直视下手术组织损伤小, 出血少, 术中视野清晰, 可以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成为常规鼻、鼻窦手术的补充。但鼻腔、鼻窦手术部位深、术野狭小、血管神经丰富, 合适的麻醉方式对鼻内镜手术是否能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对手术麻醉要求很高, 不仅要达到足够满意的麻醉深度和效果, 以减少手术时患者的痛苦, 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 并能控制反应性血压升高, 减少鼻腔出血等异常情况。
目前鼻内镜手术一般选用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两种方式。 (1) 在一些医院门诊或基层单位,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 常使用局部麻醉, 具有操作简便、经济优惠、技术要求低、不需要专业麻醉师等优点;但其镇痛和镇静效果不尽人意, 患者常因过于恐惧和疼痛而不能配合手术或医师不能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反应性血压升高不易被很好地控制, 对某些病变较严重、范围较广、二次以上手术、长时间手术和耐受力较差的患者不能很好的适应, 局部浸润麻醉时易造成副损伤等;有报道在局麻药中加入过量肾上腺素, 有可能引起眼部血管痉挛[2]。 (2)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无需使用局部注射浸润麻醉, 麻醉效果良好, 具有以下优点:术中专业人员对患者全身状态进行监控, 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有效减少了术中出血, 加快了手术进程, 是因解决了局部麻醉时出血过多影响手术视野的问题;提高了手术精细度, 直接影响了手术疗效;有效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在无痛状态下手术, 血流动力学更趋稳定[3]。对一些病变较严重、范围比较广、瘢痕组织增生、解剖结构不清、手术难度较大, 尤其是一些再次手术的病例, 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 本文中全麻组的手术时间较短, 麻醉效果的良好率达100%, 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数较低, 仅16.9%, 患者满意度达96.9%, 相比局麻组来讲, 具有很明显的优势。
使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行鼻内镜手术, 具有手术快捷、几乎无痛苦、安全系数高等特点, 相比表面麻醉更有优势, 患者乐于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曾因明.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7-12.
[2]高明华, 方红雁.内窥镜蝶窦手术的麻醉改进和眼部并发症的预防[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2, 16 (8) :41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