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麻醉

2024-08-02

硬膜麻醉(精选10篇)

硬膜麻醉 篇1

麻醉作为一种减轻痛苦的手段, 已经越来越被医疗界认识并运用[1]。硬膜外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硬膜外间隙, 阻滞脊神经根部, 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腰麻是将局麻药物注入到脑脊液中。直接作用于脊神经前根、后根及脊髓, 产生阻滞作用[2]。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具有起效较快, 维持心肺功能正常状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本院2013 年4 月~2015 年6 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0 例, 将其随机分为联合麻醉组和对照组, 各25 例。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 联合麻醉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采用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 就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在手术室患者中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4 月~2015 年6 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0 例, 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和对照组, 各25例。联合麻醉组女12 例, 男13 例, 年龄28~50 岁, 平均年龄 (30.57±6.48) 岁;对照组女10 例, 男15 例, 年龄27~53 岁, 平均年龄 (32.24±6.92) 岁。两组患者经过详细检查均排除了家族遗传疾病或其他器官严重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 开放静脉输液通道, 做好急救准备, 手术要求在第10胸椎至第4 腰椎刺突之间, 选择好脊椎间隙, 以手术部位的中心为依据, 根据脊神经的体表分布规律, 选择相适应的脊椎间隙进行穿刺。采用2% 的利多卡因进行麻醉, 剂量为200 mg/ 次。联合麻醉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采用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 穿刺点选择L2~3, 使用阻力消失法判断硬膜外针进入硬膜外腔后, 该硬膜外针孔用25G腰穿针穿破硬脊膜, 抽出针芯, 见脑脊液缓慢流出, 匀速注入0.75% 布比卡因1~2 ml, 退出腰穿针, 通过硬膜外针向头部置管3 cm, 以针刺痛法测试阻滞范围。

1.3观察指标观察并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

1.4麻醉效果判定标准[3]显效:患者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有效:麻醉诱导时稍有呛咳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无效:麻醉诱导经过不平稳, 插管有呛咳、躁动,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联合麻醉组患者显效18 例, 有效5 例, 无效2 例, 麻醉总有效率为92.00% ;对照组患者显效15 例, 有效4 例, 无效6 例, 麻醉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麻醉是施行手术时或进行诊断性检查操作时为消除疼痛、保障患者安全、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而采取的各种方法。由于控制疼痛、进行手术或诊断性检查操作时, 患者会感到疼痛, 需要用麻醉药或其他方式使之暂时失去知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是一种新型麻醉方法, 具有起效迅速、作用完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作用时间灵活、手术硬膜外镇痛等优点[4]。而单纯硬膜外麻醉的时候, 硬膜外腔不与颅腔相通, 药液不扩散到脑组织。硬膜外麻醉所需的剂量较多, 如不慎将局部麻醉的药物注入蛛网膜下隙, 可引起全身脊髓麻醉、呼吸和心跳停止[5]。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麻醉后比较, 联合麻醉组患者显效18 例, 有效5 例, 无效2 例, 麻醉总有效率为92.00% ;对照组患者显效15 例, 有效4 例, 无效6 例, 麻醉总有效率为76.00%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手术室患者护理中采取舒适护理的方法可以显著的提高临床手术质量, 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5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和对照组, 各25例。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 联合麻醉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联合麻醉组显效18例, 有效5例, 无效2例, 麻醉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患者显效15例, 有效4例, 无效6例, 麻醉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进行手术前采取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手术中麻醉效果, 显著的提高临床手术质量, 可以使手术的顺利进行,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单纯硬膜外麻醉,手术,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天银.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9) :182-183.

[2]文瑞华.单纯硬膜外麻醉与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医药卫生, 2015, 1 (3) :35-36.

[3]王钊.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临床对照观察.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 12 (5) :490-491.

[4]杨桐伟, 黄宇光.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与单纯硬膜外麻醉效果的比较.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0, 21 (4) :31-37.

[5]韩威.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比较观察.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2010, 4 (5) :189-190.

重复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观察 篇2

由于硬膜外阻滞的普遍应用,临床上遇到重复硬膜外阻滞的机会也相应增加。根据我院近五年来所施行重复硬膜外阻滞的临床资料,对重复硬膜外阻滞的临床规律如穿刺情况、局麻药用量、麻醉效果等作一初步分析。

1 临床资料

重复施行硬膜外阻滞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病例共95例,男53例,女42例。年龄16~68岁。病种以胃十二指肠溃疡,胆道疾患,肾输尿管结石最多,其次是胃癌,膀胱肿瘤,前列腺肥大,骨软骨瘤的病员等,均为施行两次或两次以上手术者。故95例病员中共施行硬膜外阻滞211次,其中第一次硬膜外阻滞95次,重复硬膜外阻滞116次,两次以上硬膜外阻滞21次,最多1例是骨软骨瘤病员在3年内反复作硬膜外阻滞6次。

重复硬膜外阻滞分析以同一病员第1次硬膜外组滞的资料作对照,但是考虑到病员施行硬膜外阻滞时病情变化和硬膜外操作方法差异,因此重复硬膜外阻滞与第1次硬膜外阻滞相比较时必须符合以下条件:①连续硬膜外阻滞,导管向头端方向插入,留置在硬膜外腔内长度为2.5~3.5cm;②穿刺部位在同一脊椎间隙或相差不超过1个脊柱间隙;③局部麻药液为含1:20万盐酸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或1%利多卡因和0.15%丁卡因混合液;④病情没有明显变化;合并有休克的病员另分组比较。

本组病员中在麻醉前或麻醉时有出血性休克或中毒性休克的有38例次,占全部211例次的18%。第1次硬膜外阻滞时有休克的6例次,占95例次的6.3%;重复硬膜外阻滞时有休克的32例次,占116次的27.6%。

分析重复硬膜外阻滞与第1次硬膜外阻滞间隔时间对前者操作和用药量影响,根据间隔时间长短分成1、2、3组,分别为2周以内、2周~2个月之间、2个月以上。

2 结果分析

2.1 操作及麻醉情况,见表1:

硬膜外阻滞操作时遇到的问题:穿刺时遇到困难者重复硬膜外阻滞较第1次阻滞增多,在第1次硬膜外阻滞时发生两例,且均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而重复硬膜外阻滞除此两例外,尚发生在其他病例,在116例次中共发生8例次。药液扩散不好或“阻滞不伞”,包括局麻药注入后20分钟其阻滞平面仍低于预期要求或左右侧阻滞范围和程度有明显差异,或在阻滞范围内有1~2个脊神经阻滞不全。其发生率在重复硬膜外阻滞的病例也较第1次硬膜外阻滞高。此外本组重复硬膜外阻滞的病例还发生穿破硬膜,拔管时导管折断及插导管时有阻力或病员产生异感等。

2.2 药液量分析:有5例次因用双导管连续硬膜外阻滞,分析药液量时未统计在内。

2.2.1 平均药液量:①第1次与第二次硬膜外阻滞各90例相比较,其平均药液量分别为12.28±1.24Iml和12.34±045ml无差异(t=0.185、P>0.05);②两次以上硬膜外阻滞与同组病员第1次硬膜外阻滞相比,其平均药液量分别为1560±2.6ml和14.37±1.23ml,无差异(t=0.297,P>0.05)。

2.2.2 38例次休克病员硬膜外阻滞用药量与该病员没有休克时硬膜外阻滞用药量相比,休克时药量乎均减少2.74±088ml,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3.11,P<0.01)。

2.2.3 除去休克病员,52例次第1次硬膜外阻滞与同组间隔不同时间的第2次硬膜外阻滞的药液量相比,问隔2周以内,药液量平均增加0.88±1.03ml,尢差异(T=0.85,P>005)。间隔2周以上至6个月之间16例次,平均增加325±16ml,差异非常显著(t=3.06,P<0.01)。

3 讨论

从本组结果看出,重复硬膜外阻滞在操作上遇到的问题,如穿刺困难,导管插入时有阻力或病员有异感等的发生机会均较第1次硬膜外阻滞时增多。而麻醉效果重复硬膜外阻滞又可能较第1次硬膜外阻滞差,如前者发生药液扩散不好或阻滞不完全的机会较多,此点应引起临床重视。

重复硬膜外阻滞的药液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凡是病情较差合并有休克的病员,其药液量较同一病员不伴休克时作硬膜外阻滞的药液量小,但是不伴休克病员的用药量分析,重复硬膜外阻滞的药液量似较第1次硬膜外阻滞有“增加的趋势”。在间隔时间超过半年的病例中,其增加量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病情有关,如果病员在半年内重复手术,其病情一般较相隔半年以上手术者较差。重复硬膜外阻滞用药量多少,虽然可参考第1次硬膜外阻滞药液量,但更重要的是根据病员具体情况而定,因此重复硬膜外阻滞采用分次给药法比较安全可靠。

硬膜外阻滞由于穿刺或导管置人时的机械性损伤,或是局麻药液作用,有可能引起硬膜外腔局部反应,甚至形成“组织粘连”,随着时间发展,这些发迹有些病人可能吸收或消失,但也可能残留下来,为日后施行硬膜外阻滞时影响局麻药液扩散或麻醉效果,而致麻醉阻滞不仝。但是可以设想,只要不是“阻塞”硬膜外腔、扩散不好和阻滞不全是可以靠增加药液量或浓度而使麻醉效果改善的。

硬膜外阻滞操作顺利与否,还与麻醉操作者熟练程度,以及病人脊柱解剖特点有关。又困麻醉人员难以完全固定,再加口上时间等因素存在,因此本资料分析仍有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张晔,李树人.脊髓麻醉-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肾移植麻醉效果的相关问题 [J].北京医学,2004年02期

[2] 吕立波,刘永勤,王定力,华立,余奇光,蔡勤芳,王唯,赵海涛.脊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在妇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张晔,李树人,张利平.CSEA用于肾移植麻醉的研究 [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硬膜麻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SAⅠ~Ⅱ级, 年龄 (32±14) 岁, 体重 (65±25) kg, 身高 (160±10) cm。剖宫产470例, 下肢手术 (股骨胫腓骨内外踝骨折) 280例, 排除疾病合并症, 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随机分为A、B、C3组, 每组150例

1.2 麻醉方法

手术患者入室后常规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滴入平衡液300~500mL, 监测心电图、心率、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 常规吸氧。根据病人病情采取右侧卧位或左侧卧位, 常规选择L2~3间隙进行麻醉操作穿刺;A组采用单纯腰麻, 在麻醉操作穿刺中见脑脊液流出后, 在30s内缓慢注入麻药 (0.75%布比卡因10~15mg) ;B组采用在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 硬膜外腔置入导管3~4cm, 给予2%利多卡因5mL加0.894%罗哌卡因混合液共15ml分次推入硬膜外腔;C组采用腰-硬联合穿刺麻醉, 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腰穿针, 针孔向头端, 见脑脊液流出后在30s内缓慢注入麻药 (0.75%布比卡因10~15mg) , 退出腰穿针并于硬膜外腔置入导管3cm, 迅速将手术患者转为平卧位, 继续快速补液。注意控制麻醉平面不宜超过T4。

1.3 观测

麻醉效果评估由手术医师、患者共同评定。Ⅰ级:阻滞范围完善, 患者无痛、安静, 肌松满意, 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Ⅱ级:阻滞范围欠完善, 肌松效果欠满意, 患者有不适表情;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 疼痛较明显, 肌松效果较差, 患者出现呻吟、躁动, 辅助用药后, 情况有所改善, 但不够理想, 勉强完成手术;Ⅳ级:麻醉失败, 需改用其他麻醉方式才能完成手术。Ⅰ~Ⅱ级为优良, Ⅲ~Ⅳ级为差。记录低血压、恶心、呕吐、头痛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3 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部位、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麻醉效果A组C组明显好于B组 (P<0.05) (表1) 。3组不良反应比较A组C组明显高于B组 (表2) 。

3 讨论

在基层医院病人因经济条件有限, 针对剖宫产及下肢骨科手术一般均采用单纯腰麻;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 而新疆是少数民族和地区, 医疗条件与产前保健较差, 孕产妇往往以临产, 产前子痫, 妊高症入院, 为保证母婴安全而实施急症剖宫产术, 其要求麻醉迅速、效果满意、肌松完全。实施3种麻醉方式各有其特点, 腰麻具有麻醉诱导时间短, 镇痛及肌松作用较好, 内脏牵拉反应少的优点。但手术时间长无法再追加麻醉药, 术后头疼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如腰麻失败只有改全麻方式进行手术;硬膜外麻醉具有并发症少、术后镇痛方便的优点, 但由于其阻滞不完全或出现节段性阻滞, 麻醉诱导时间相对较长, 肌松较差, 导致麻醉效果不够满意。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腰麻效果, 若手术时间较长, 可通过硬膜外导管追加用药。本观测结果显示, 单纯腰麻, 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效果较好,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但一般病人在实施麻醉前积极扩容, 快速补液, 掌握麻药用量, 控制麻醉平面不高于T4, 均可预防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针对孕产妇在做以上处理后, 麻醉后平卧位左倾15~20°或将子宫推向左侧, 或根据血压下降程度静注麻黄碱10~15mg, 可预防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由于产妇的特殊生理变化, 麻药用量较常规少, 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因此要选择具有低毒性 (尤其是心脏毒性小) 、不易透过胎盘屏障等优点的麻药,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浓度、注药速度和时间, 将麻醉平面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 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 迅速解除临产妇的痛苦, 保证母婴的安全。手术过程中应常规吸氧, 准备必要的抢救设备, 积极预防恶心呕吐的发生。同时要积极预防麻醉后头痛的发生, 麻醉后平卧6h, 不宜过早下床活动, 除日常补液外可多给予盐水500~1000mL3~4d, 均可预防减少麻醉手术后头痛的发生。

总之, 腰麻、硬膜外麻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均可满足剖宫产术手术及下肢骨科手术的要求, 但其各有利弊, 只有根据病情, 采取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以及熟练的穿刺技术选择麻醉方式, 尤其在基层医院要选择既安全, 又可减少手术费用, 又可满足手术医生及病人要求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宇光, 罗爱伦.21世纪医师丛书麻醉科分册[M].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38-139.

[2]廖丽娟, 杨细兰, 肖兰辉.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27 (11) :1315-1316.

[3]顾晨桃, 朱秀敏, 王亮.不同麻醉方法在胎窘时施行急症剖宫产对脐动脉血气的影响[J].天津医药, 2002, 30 (7) :399-400.

硬膜外麻醉导管插管治疗泪道阻塞 篇4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导管插管;泪道阻塞

泪道阻塞或狭窄是眼科常见病,可发生在泪小管、泪小管泪囊接合部和鼻泪管处。由于鼻泪管阻塞,泪液潴留,细菌在泪囊内繁殖,形成慢性泪囊炎,临床上常见流泪,挤压泪囊有黏液性、黏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泪道阻塞的患者,生活上会有很多不便。我们采用泪道内硬膜外麻醉导管插管治疗泪道阻塞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50眼中,男10例10眼,女40例40眼;年龄30~70岁,平均50岁;病程3个月~3年,挤压泪囊有脓性分泌物的有10例10眼,无分泌物的有30例30眼。

1.2 手术器械 泪道冲洗探针1套,泪小点扩张器1个,硬膜外麻醉导管1根,9号硬膜外麻醉穿刺针芯1个,注射器1个。

1.3 术前准备 挤压泪囊有脓性分泌物或者黏液性分泌物的患者,术前1周用庆大霉素4万单位+地塞米松5mg每日清洗泪道,并每日局部滴用抗生素眼水。

1.4 手术方法 用泪小点扩张器扩张泪小点,取合适泪道探针涂红霉素眼膏自泪小点插入约2mm,然后转向水平顺泪方向插入至鼻骨,自转向垂直方向,向后、向外、向下插入鼻泪管至鼻腔开口处。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冲洗通畅,留置探针10~30min。拔除探针,将9号穿刺针芯插入至硬膜外麻醉导管中,涂红霉素眼膏后,自盲端开始插入泪道中,插入管长约40mm,拔除管内9号针芯,冲洗硬膜外麻醉导管。鼻腔内有生理盐水证明插管成功,将外端的硬膜外麻醉导管留取一定长度后用胶布固定在鼻根部。

1.5 术后处理 术后1周内每日换药,活动硬膜外麻醉导管,并冲洗以保证通畅。硬膜外麻醉导管在泪道内留置1~3个月,拔除导管后每日或隔日冲洗泪道,对少数冲洗不畅者,可向泪道内注入氧氟沙星眼膏。

2 结 果

2.1 手术成功率 泪道探通成功45例45眼,探通成功率为90%。泪道插管术后观察最长6个月,最短1个月,通畅35例35眼,占插管成功的70%;明显改善10例,占20%;无效5例5眼,占10%,总有效率达90%。术中并发症:假道形成是主要的并发症,本文有4眼假道形成。

2.2 术后并发症 硬膜外麻醉导管滑脱,须再次插入导管,若通畅可不必再插入导管。对于泪小点外翻,因为是由硬膜外麻醉导管较硬引起,拔管后多可自行恢复。慢性泪囊炎复发4例,依然溢泪。

3 讨 论

泪道阻塞或狭窄是眼科常见病,可发生在泪小管、泪小管泪囊结合部以及鼻泪管处。由于齐泪管阻塞,泪液潴留,细菌在泪囊内繁殖,形成慢性泪囊炎,临床上常见流泪。挤压泪囊有黏液性或者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泪道阻塞患者生活上会有很多不便。慢性泪囊炎患者,当角膜外伤或者内眼手术时甚至会有导致眼球失明的危险。

利用硬膜外麻醉导管的硬性,辅以9号穿刺针芯,可以很顺利地插入到泪道中。同时,硬膜外麻醉导管还可成为良好的支撑物,达到扩张泪道的目的;硬膜外麻醉导管中空,盲端有孔,可冲洗以判断是否通畅;硬膜外麻醉导管上的刻度,可以判断进入泪道的长度。对有脓性或者黏液性分泌物的患者,泪道插管前一定要在术前用抗生素冲洗泪道,并局部应用抗生素,防止泪道探通时细菌蔓延扩散,同时必须有娴熟的手术技巧,尽量避免假道的产生。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对病程长患者,进行泪道探通容易导致手术失败。

泪道内硬膜外麻醉导管插管治疗泪道阻塞是一个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的手术,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家涛,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5.

[2] 沙素琴.鼻泪管炎性阻塞无创治疗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178.

[3] 廖任宏.134例鼻泪管阻塞的治疗[J].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6,14(4):212—213.

[4] 吕国芳.慢性泪囊炎泪道硅胶引流管插管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10):715.

[5] 周振德.临床泪器病[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10.

硬膜麻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采用前瞻、随机、双盲的研究方法。在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选择ASAⅠ~Ⅱ级足月妊娠初产妇80例, 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组 (CSEA组) 与硬膜外麻醉组 (EA组) , 每组40例。

1.2 两组产妇均未用术前药物。病人入室后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并建立静脉通路。于麻醉前快速输入血定安6m1/kg。CSEA组经L2~3行腰-硬膜外联合穿刺, 见脑脊液流出后, 两组分别以0.1ml/s朝头端注入等比重0.5%布比卡因10mg, 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3cm。EA组在L2~3穿刺, 硬膜外置管后先给2%利多卡因3ml, 然后适量给予2%利多卡因 (8~12ml) 。为降低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的发生率, 两组产妇均平卧后右臀垫高10cm。收缩压低于90mmHg (1mmHg=0.1333kPa) 或低于基础值20%为低血压, 静注麻黄素10mg并将孕妇子宫推向左侧;收缩压低于基础值10%为血压下降。如心率小于60次/min, 则静注阿托品0.2mg。两组产妇均以鼻导管吸氧, 术毕均通过硬膜外导管行术后镇痛。

1.3 产妇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率 (HR) 、动脉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平均动脉压 (MAP)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和心电图。于入室后5min、首次注药后5min、手术开始时、胎儿娩出时记录心率 (HR) 及平均动脉压 (MAP) 。记录麻醉操作开始至手术开始时间 (Ta-o) 、术中产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 及手术开始、术毕Bromage评分[2] (Bromage评分标准:0分:无运动阻滞, 可自由活动膝关节;1分:不能抬起伸直的下肢, 仅可活动膝关节;2分:不能活动膝关节, 仅可活动足部;3分:不能伸屈踝关节, 不能活动足部或膝关节) 。记录两组首次局麻药用量, 将局麻药按麻醉效能换算成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按1:4换算) 。分别于胎儿娩出1min、5min行Apgar评分。记录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情况, 以收缩压下降超过入室5min收缩压30%为血压下降, 以心率低于60次/min为心动过缓。记录辅助用药情况及术后头痛情况。

1.4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用配对t检验, 比率用卡方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手术时间等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两组产妇MAP及HR于入室5min、注药后5min、手术开始、胎儿娩出时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注:组间比较, P>0.05。

2.3 两组产妇的Ta-o、VAS、Bromage评分及首次用药量组间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2。

注:组间比较, *P<0.01。

2.4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CSEA组娩出1min、5min Apgar评分别为9.60±0.61、9.95±0.22;EA组娩出1min、5min Apgar评分别为9.60±0.65、10.00±0.00。两组新生儿1min和5min 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

2.5 CSEA组与EA组分别有8例和6例于首次局麻药后10min内发生低血压, EA组有2例于胎儿娩出后发生低血压, 给予麻黄素静脉注射后血压恢复正常;两组均未见心动过缓。

2.6 EA组有26例需给予杜氟合剂静脉注射, 占该组病例数的65%;CSEA组全部病例均不需上述辅助用药。80例产妇无1例术后发生头痛。全部病例未见硬膜外导管进入蛛网膜下腔及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

3 讨论

剖宫产术的麻醉较之其它专科的麻醉有着自己的特点。麻醉既要保证产妇安全与无痛, 肌松良好, 为手术提供最佳条件, 又要积极维护产妇生命体征的平稳, 并将药物及宫内缺血、缺氧对胎儿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

虽然腰麻 (SA) 、EA均可用于剖宫产术, 但SA单独用于剖宫产有麻醉平面不易调控、产妇低血压发生率高及术后头痛的缺点, 而EA用于剖宫产的缺点是麻醉诱导时间长、骶神经阻滞不完善、特别是膀胱腹膜反折处疼痛、肌松欠佳以及诱导时间长的缺点。1992年发明的有“背孔”的Tuohy针, 使CSEA技术逐渐成熟。CSEA综合了腰麻 (SA) 与硬膜外麻醉 (EA) 的优点, 具有SA起效快、可靠性强、阻滞完善的优点, 也具有EA可控性强、可用于术后镇痛的优点, 又弥补了两者的若干缺点, 减少了术后头痛、低血压等副作用, 由于药物用量少, 减少了对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毒性的潜在危险, 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 目前较多应用于剖宫产术[3,4,5]。在急诊剖宫产术, 存在胎儿宫内窘迫时, CSEA起效迅速的特点可为抢救胎儿赢得宝贵时间。本文在蛛网膜下腔用等比重0.5%布比卡因10mg, 即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CSEA与EA比较具有明显优点: (1) 可充分发挥SA和EA的优点, 避其缺点, 而使其具有麻醉药用量小, 作用发挥快、效果确切、肌松充分, 对循环、呼吸影响轻微, 手术时间不受限制, 便于术后硬膜外止痛, 降低椎管内麻醉失败率; (2) 减少了PDPH的发生率。CSEA组术后无头痛发生可能与26G腰穿针的笔尖式针尖使脑脊液流失减少和术后硬膜外应用吗啡有关。

总之, CSEA具有起效快、用药量少、阻滞完善, 对循环、呼吸干扰相对较小, 可连接术后镇痛泵及EA不受时间限制的优点, 同时也减少了PDPH的发生, 可视为剖宫产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邵兵, 赖朝蓬, 黄素清.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新式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J) .中国医师杂志, 2001, 3 (1) :34-35.

[2] Brown DL, Carpenter RL, Thompson GE.Comparison of 0.5%Ropivacaine and 0.5%Bupivacaine for epidural anesthes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ower-extremity surgery (J) .Anesthesiology, 1992, 72:633-636.

[3] Lyons G, macdonald R, Mikl B.Combined epidural/spinal ana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 (J) .Anaesthesia, 1992, 47:199-201.

[4] Westbrook JL, Carrie LES.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aesthesiafor Caesarean section (J) .Anaesthesia, 1993, 48:172.

硬膜麻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产妇130例, 全部产妇均为足月单胎分娩, 在术前均经实验室检查证实无心、脑、肝、肾及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疾病, 年龄21~42岁, 中位年龄28.5岁, 身高148~171cm, 体重51~81kg, 分娩方法:均给予剖宫产术分娩。将130例产妇根据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 全部产妇或家属均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签署手术及麻醉知情同意书, 2组产妇在年龄、身高、体重及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对照组予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 麻醉时经L1~L2椎间隙穿刺硬膜外腔, 成功后头侧置管3.5cm, 注入2%利多卡因4ml, 观察若无腰麻征象, 再次注入2%利多卡因10~12ml, 根据手术需求及患者个体情况适量追加2%利多卡因, 并根据患者在术中的反应情况给予不同的麻醉性镇痛。观察组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选择L2~L3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经套针后孔置入25G腰麻针在蛛网膜下腔行穿刺, 待针尖达到蛛网膜下腔后, 抽出针芯, 脑脊液流出后, 根据患者情况注入布比卡因4~6ml, 然后拔出腰穿针, 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 导管固定好后, 让患者取平卧位, 采用针刺法测定阻滞范围, 在给药10min后, 若阻滞平面仍低于T10, 则经硬膜外腔注入利多卡因4.6ml, 当阻滞平面达到T8~10时开始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产妇在术中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恢复时间、麻醉效果、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麻醉效果评定

根据我国学者许伯林等研究标准进行评定[2]:优:手术时切皮不痛, 肌松较好, 手术过程中患者安静无反应;良:手术时切皮不痛, 术中有轻度牵拉痛, 肌松尚可;差:手术切皮时有明显疼痛, 术中牵拉痛, 肌松较差, 需辅助用药后方可进行手术。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起效、恢复时间及新生儿评分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麻醉效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1%, 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共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8%;对照组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共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1%,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经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好转。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麻醉比较特殊, 既要考虑产妇的生理改变, 还要使对胎儿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关系到母婴二人的安全。传统剖宫产术麻醉方式多以硬膜外麻醉为主, 具有操作简单、对循环影响较小等优点, 但起效时间较慢, 神经阻滞不完全, 甚至需要其他药物辅助麻醉, 对产妇造成身体痛苦, 患者对牵拉子宫、阴道有明显疼痛。有资料显示: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完全阻滞平面多在T8~L4之间, 对盆腔神经丛无法完全阻滞, 麻醉时患者很易产生内脏牵拉反应, 其麻醉失败率和阻滞不全在剖宫产手术中高达25%以上[3]。因此, 寻找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麻醉方案已成为我们临床工作的重点,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结合了两者的特点, 可在短时间内完全阻断交感神经、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纤维, 并可持续给药, 利于术后镇痛[4], 近年来有成为剖宫产手术首选麻醉方法的趋势。这种麻醉方法起效快、诱导期短、肌松良好, 镇痛完善, 局麻用药量少, 可消除盆腔深部牵拉, 无需辅助用药。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下腹部及盆腔手术当中。本文结果显示, 给予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 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同时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麻醉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这就表明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优于单一硬膜外麻醉, 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对新生儿同样安全。

总之,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具有镇痛完全、起效快、肌松好等诸多优点, 是目前剖宫产术麻醉方案的最佳选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力平.腰麻—硬腭外联合阻滞在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 2005, 17 (4) :674-675.

[2] 许伯林, 杜祯祥, 王庆安, 等.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 2009, 21 (8) :1323-1325.

[3] 曲仁海.论单次腰麻与连续硬膜外复合麻醉法[J].实用麻醉杂志, 2005, 6 (1) :8-11.

硬膜麻醉 篇7

关键词:腰麻,硬膜外麻醉,腰椎髓核摘除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同期患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髓核摘除手术的病例60例, 年龄33~61岁, 体重48~78kg, ASAⅠ~Ⅱ级, 手术时间1~2h, 采用随机双盲法将病人分为CSEA组和EA组, 以下简称C组和E组, 每组30例。

1.2 麻醉方法

病人入室前肌肉注射鲁米那0.1g, 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输入复方乳酸钠300~500mL, C组采用侧卧位单间隙 (L2~3) 针内针法, SA (蛛网膜下腔) 缓慢注入局麻药0.75%布比卡因1.2~1.5mL, 先平卧位针刺法测麻醉平面T10~11以下, 10min麻醉平面固定后改俯卧位;E组按常规操作, 局麻药用1%利多卡因、0.2%丁卡因或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约15mL。

1.3 监测指标

(1) 麻醉效果的评定; (2) 用药量的评定; (3) 术中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的比较, 血流动力学监测; (4)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统计分析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使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实际局麻药诱导剂量按麻醉效能换算成利多卡因剂量, 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 (1∶4∶4) [1], C组SA用药量0.75%布比卡因 (1.3±0.13) mL换算成利多卡因为 (39±3.90) mg, E组硬膜外腔用药量 (15±2.5) mL;换算成利多卡因为 (320±60) mg, 两组用药量之比为1∶8。

麻醉效果按优、良、差三级标准分类, 完全无痛表示优, 轻微痛需要静脉注入神经安定镇痛药芬太尼0.05~0.1mg表示良, 无效需要改全麻表示差。麻醉效果统计 (表1) ;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表2) ;术中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的比较,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表3) 。

注:与E组相比之下*P<0.05**P<0.01

3 讨论

从本文两组结果显示, 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CSEA) 较硬膜外麻醉 (EA) 用于腰椎髓核摘除手术有许多优越性:麻醉药剂量小、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使用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 使脊神经根、脊神经节及脊髓表面部分产生不同程度的阻制[1], 手术者解剖神经根时, 感受到对应肌肉跳动有神经传导的感觉, 手术者感受到对应肌肉跳动, 避免损伤神经根, 但患者没有神经根触痛的感觉;单纯硬膜外麻醉, 这种感觉是存在的, 患者难以忍受。单纯硬膜外阻滞, 因局麻药量大, 一旦硬膜外导管误置入血管内即可引起局麻药中毒[2]。椎管狭窄的病人, 有可能阻滞不全;据统计国内硬膜外阻滞完善率为90.4%[3], E组阻滞完善率为90%, 也有可能阻滞平面过广, 导致病人血压下降, 严重的可导致呼吸心跳骤停。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兼有腰麻起效迅速, 作用完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作用时间灵活等许多优点。两组病人入室后预先补充血容量300~500mL, 从而减轻了CSEA麻醉后血管扩张后因血容量不足而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C组病人没有一例出现头痛, 与腰穿针细 (为25G) 脑脊液外渗少有关[5]。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82.

[2]郑敏理, 阿孜古丽, 吴桂兰.硬膜外导管可疑误入硬膜外静脉引起局麻药毒性反应6例报道[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 (4) :280~281.

[3]谢荣, 刘亚平.我国临床应用硬膜外阻滞的调查报告[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1, 11 (4) :240~243.

硬膜麻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病例全部是2008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科室行剖宫产手术的均为足月妊娠的初产妇,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异常疾患。年龄20~36岁,体质量51~105 kg,平均78 kg。150例产妇随机分为CS组、EA组和CSEA组各50例,三组产妇平均年龄、身高、体重及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麻醉方法

CS、EA、CSEA三组待产妇的术前准备相同,进入手术室后对血压、心率、脉搏、心电图等进行监测,并进行常规的吸氧。CS组:经L2~3穿刺(采用B-D型腰麻-硬膜外联合穿刺针),蛛网膜下腔头端注入2%利多卡因2 m L,注药时间为8~10 s,仰卧位后,使痛觉阻滞平面达T8水平。EA组:经L1~2穿刺(16号硬膜外穿刺针),硬膜外头端置管3 cm,硬膜外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5 m L,5 min后加注8~11 m L,仰卧位后,使痛觉阻滞平面达T8水平。CSEA组:经L2~3穿刺(采用B-D型腰麻-硬膜外联合穿刺针),穿刺确认成功后以针内针行腰穿,针尖达蛛网膜下腔后,抽出针芯,见脑脊液回流后缓慢注入0.5%的布比卡因8~10 mg,注药时间为20~30 s,注药完毕拔出腰穿针,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转为仰卧位后,使痛觉阻滞平面达T8水平。三组患者,若术中痛觉阻滞平面偏低不能满足手术需要时,经硬膜外导管追加2%利多卡因提高阻滞平面至T8水平,并根据情况追加局麻药维持阻滞平面。

1.3 观察项目及疗效判定标准

用针刺法测定痛觉消失平面,镇痛的情况由产妇评价分为无痛、轻微痛、中等痛、剧痛;由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共同评价腹壁肌肉松弛情况,并分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3种;麻醉开始,连续监测血压、脉搏、心率、动态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记录从给药到手术野针刺无痛时间即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至胎儿娩出时间;记录新生儿娩出1、5 min的Apgar评分,若新生儿评分低于7分,立即给于相应的处理;观察并记录低血压、恶心、呕吐、寒战、头痛等麻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三组麻醉方式的镇痛及肌松效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得,CS组镇痛、肌松效果明显优于EA组,两组麻醉方式镇痛效果和肌松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组与CSEA组相比,CSEA组在镇痛和肌松效果上略优于CS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与CSEA组相比,CSEA组在镇痛和肌松效果上明显优于EA组(P<0.05)。

2.2 术中观察结果

三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三种麻醉方式的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至分娩时间如表2所示。CS组与CSEA组在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至分娩时间大致相当,两组均低于EA组(P<0.05)。

注:与EA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研究期间部分孕妇出现低血压现象,但给与相应治疗后均能耐受,三组孕妇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剖宫术不仅涉及产妇本身,而且还关系到胎儿健康,麻醉是剖宫术时所必需的部分[4]。剖宫术对麻醉的要求为镇痛完全、肌肉松弛、骶神经阻滞完善。CS操作简单易行,神经阻滞完善,起效时间快,对胎儿影响较小[5];EA给药存在诱导时间长、阻滞范围受限、不能有效抑制取胎前后的牵拉反应等缺点,给产妇带来较大痛苦[6];CSEA兼具CS和EA的特点,具有起效迅速、镇痛效果好、肌松满意率高、术后便于硬膜外镇痛等优点[7,8]。

本文通过临床150例剖宫产患者采用三种麻醉方式的对比研究,得出CS和CSEA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EA组;在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至分娩时间上,CS和CSEA均明显短于EA组,因此,本实验得出临床剖宫产采用CS和CSEA麻醉要优于采用EA方式麻醉的结论。但EA具有不受时间限制、便于术后镇痛的优点,因此CSEA兼具CS的麻醉效果好、起效快和EA的术后镇痛特点,应为临床剖宫产术的首选麻醉方案。

总之,对于剖宫产手术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具有镇痛效果好、肌松满意率高、起效快并兼具术后镇痛等优点,应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敬.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手术麻醉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358-3359.

[2]张成敏,高俊奇,李华锋.腰麻、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在瘢痕子宫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6):15-16.

[3]李芝一.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0,30(1):26-27.

[4]刘天斌.两种麻醉方法在剖宫产手术中的效果比较[J].临床研究,2010,7(8):27-28.

[5]阳世光,哀爱武,郭锡素.腰麻与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6):655-657.

[6]陈良英,阳世光,邹传惠,等.剖宫产中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的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6):681-682.

[7]许伯林,杜祯祥,王庆安,等.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09,21(8):1323-1324.

硬膜麻醉 篇9

【关键词】麻醉;剖宫产术后;镇痛

【中图分类号】R6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47-1

2005年至2009年,我们对本院60例产妇剖宫产术后实施硬膜外麻醉,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120例剖宫产病例,随机分两组,其中研究组60例剖宫产术后实施硬膜外麻醉,对照组60例。研究组:孕周(37~41)W、年龄(20~30)岁;对照组:孕周(37~41)W、年龄(21~33)岁。

1.2方法研究组:病人选连续硬膜外麻醉(L2~L3)下行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泵液:0.75%布比卡因液20ml、芬太尼(0.2~0.4)mg(4~8)ml、咪达唑仑10mg(2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ml泵2ml/小时,持续48小时。对照组:病人在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便停用。

1.3观察项目

1.3.1镇痛效果术后24小时评估、按BCS(疼痛)评级,0级:持续痛;1级:安静时不痛,深呼吸或咳嗽时痛;2级:平卧安静时无痛,深呼吸或咳嗽时轻痛;3级:深呼吸无痛;4级:咳时无痛;0级为无效,(1~2)级为有效,(3~4)级为显效。

1.3.2哺乳情况早开奶率及乳汁量:术后24小时评估,不能满足新生儿需要为乳量少,能满足为中, 除满足外尚有余为多。

1.4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镇痛情况对比

组别 显效有效 合计(%)

治疗组352498

对照组0 1 2

合计352550

2.1镇痛效果见表1。

两组比较,术后24小时P<0.01,差别有非常显著性,研究组镇痛有效率为(包括显效和有效)98%,对照组为2%。

2.2乳汁分泌情况见表2。

乳量: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别有显著性。

组别 量多 量中 量少

治疗组28 25 7

对照组713 40

合计35 38 47

3讨论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病人对术后镇痛要求增强,临床医生应顺应满足患者要求,此问题不可小视。术后疼痛为不良刺激,可诱发血压升高,增加心肌耗氧、呼吸受阻等,而镇痛可阻断这些不良刺激,改善病人精神、心理状态,稳定内环境,保护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组织愈合[1]。本文中,研究组术后24小时镇痛有效率为98%,能安静入睡并早开奶,有益于母乳喂养。由于镇痛改善了产妇术后精神状态,早下床活动,使宫腔积血尽早排出,泌乳次数增加,泌乳量增多[2],促进子宫收缩。而对照组术后(6~8)小时因术中麻醉药效果完全消退疼痛难忍给杜冷丁肌注镇痛,杜冷丁为中枢神经系统镇痛药,因有成瘾性而不能反复应用,且疗效持续时间只能维持(2~4)小时。

参考文献

[1] 马晓艳,朱风全.妇产科术后疼痛的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19(10):584-58.

硬膜麻醉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实行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198例。所有产妇均为足月产, 单胎。按照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 分级标准Ⅰ级175例 (88.4%) , Ⅱ级23例 (11.6%) 。剖宫产原因:害怕疼痛9 0例 (4 5.5%) ,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胎儿臀位4 5例 (2 2.7%) , 胎儿宫内窘迫30例 (15.2%) , 羊水过少18例 (9.1%) , 其他15例 (7.6%) 。按麻醉方式的不同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99例。对照组采取EA, 平均年龄 (28.3±3.1) 岁, 平均体重 (69.4±6.2) kg, 平均孕周 (39.8±1.9) 周;观察组采取CSEA, 平均年龄 (27.9±2.9) 岁, 平均体重 (70.1±4.3) kg, 平均孕周 (40.1±1.6) 周。两组孕妇的年龄、体重及孕周大体一致。

1.2麻醉方法

术前30min给予肌注苯巴比妥0.1g加阿托品0.5mg, 进入手术室后给予面罩吸氧, 调节好氧流量。开放静脉通路后常规检测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所有产妇均取左侧卧位, 对照组取L间隙为穿刺点。1~2用18G穿刺针穿刺, 到达硬膜外隙时往头端置管3cm, 向硬膜外腔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3~5ml。观察产妇有无腰麻现象, 约5min。确认无误后再追加盐酸利多卡因8ml, 使得麻醉平面调节到T以下。同时注意有无血压下降, 必8要时给予麻黄碱静脉推注。观察组选L为穿刺点, 同样2~3用1 8 G穿刺针穿刺。完成硬膜外穿刺时用2 5 G穿刺针穿刺硬脊膜, 当感觉有突破感时停止穿刺, 此时已进入蛛网膜下隙。拔出针芯, 可见脑脊液流出。向蛛网膜下隙注射10%葡萄糖1ml加0.75%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2ml混合溶液2.0~2.4ml, 后退出穿刺针。同对照组一样在硬膜外隙时往头端置管3 c m, 5~1 0 m i n内调节好麻醉平面, 使之在T8以下, 必要时增加麻醉药。为减少产妇仰卧时低血压的发生, 所有产妇均稍抬高右臀部。

1.3 观察项目

观察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胎儿娩出时进行新生儿Apgar评分, 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表1)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和手术完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A p g a r评分无明显差别,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和术后头痛、寒战发生率差别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目前, 剖宫产率在局部地区居高不下[1]。其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2]。因此, 在处理疼痛方面, 必须采用一种理想的麻醉方式, 既可以消除产妇疼痛顾虑, 同时对产妇危害小[3]。理想的麻醉方式应不影响子宫收缩, 对宫内血管血流影响尽量减少, 并且要求对胎儿的呼吸无抑制作用。剖宫产术常采取静脉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及联合麻醉。静脉麻醉因其麻醉时间长、处理复杂、对产妇及胎儿影响较大等问题使用越来越少[4]。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在妇产科手术中各有利弊。硬膜外麻醉有以下优点: (1) 理论上可以适应除头部以外的手术, 所有妇产科手术均属于其适应范围; (2) 可以适应长时间的手术; (3) 便于进行术后镇痛或者分娩镇痛, 尤其适合剖宫产; (4) 设备要求低, 价格便宜, 适应于县市级及以下医院。但硬膜外麻醉也有一些缺陷: (1) 镇痛和肌肉松弛难以达到一定高度; (2) 相比腰麻来说, 其创伤大, 麻醉起效时间慢, 从本文表1可以看出其平均起效时间长, 难以让术者满意; (3) 需要麻醉药物剂量大, 容易发生麻药积聚而导致中毒。腰麻的优点在于其麻醉平面易调节、可根据手术决定麻醉时间、可用短效局麻药、利于恢复等;缺点主要表现在术后头痛、马尾综合征和局麻药的毒性。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是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两者优点的结合。具体表现在可靠、稳定、易于控制及麻醉起效时间快。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加快, 并且在胎儿娩出时间及手术完成时间方面也比对照组快, 同时减少了术中内脏牵拉反应。基于以上优点, 在产妇有妊娠高血压病时, 国内主流观点认为剖宫产手术首选的麻醉方式为C S E A[5]。根据本文结果呈现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仅是有妊娠高血压病的产妇, 普通产妇也应首选C S E A。但C S E A也有劣势, 有资料显示C S E A对循环系统影响相对较大, 发生低血压的几率相对较高[6], 其原因可能与腰麻导致的下肢小血管扩张有关。本文观察组比与照组低血压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但术中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 保证静脉通道的畅通, 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林琼, 郑楚銮.近十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4) :225-226.

[2]姚丽鸽, 李鹏, 张阳, 等.GP方案与DP方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4) :97.

[3]方淑红, 王瑛.妊高征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母婴影响的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9) :4124-4125.

[4]刘碧华, 蒲江北.三种麻醉方式在剖宫产术中的效果比较及对胎儿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0) :103-104.

[5]柏小军.不同麻醉方式在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 (5) :29-30.

上一篇: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下一篇:《走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