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2024-09-07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精选8篇)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篇1

对于产妇尤其是初产妇来说, 分娩当中所经历的疼痛是难以忍受的, 严重影响了产妇的健康心理, 增加了剖宫产率。在现代医疗技术不断提升的形势下, 产妇对分娩的要求越来越高, 既要确保母婴健康, 又要尽量使分娩痛苦得到减轻。于是临床上开始考虑运用对母婴造成的影响小, 能够方便给药, 起效速度快, 不会影响产妇运动神经以及在分娩当中可以让产妇清醒的理想分娩方式[1]。而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52例分娩初产妇运用了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进行无痛分娩, 效果显著,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源自我院在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分娩产妇104例, 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 且没有禁忌证、足月单胎头位以及有着较好的骨盆条件。年龄20~38岁, 平均为 (27.6±5.2) 岁;孕周37~42周, 平均为 (39.2±2.3) 周。依照随机对照的方式将产妇分成甲组和乙组两组, 每组52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 (年龄、孕周) 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镇痛方式:

乙组为自然分娩, 不运用任何镇痛措施;甲组给予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进行无痛分娩。具体如下:在产妇宫口张开3 cm及以上时, 帮助其采取实施人工破膜, 使患者取左侧卧位在L3~L4抑或L4~L5锥间运用BD联合套管穿刺针实施硬膜外穿刺, 在穿刺针到达硬膜外腔之后, 将15μg的舒芬太尼和2.5 mg的罗派卡因注入, 退出穿刺针针头并置入硬膜外导管, 固定妥当后, 把0.2~0.33μg/m L的舒芬太尼、0.1%~0.2%罗派卡因加0.9%NS共计100 m L连续微泵持续硬膜外输注, 锁定时间为15 min, 持续背景输注上述药物5 m L/h, PAC1m L, 4 h最大允许量限于80 m L, T10为麻醉平面的控制度, 在减弱了镇痛作用时通过微泵自控持续给药 (硬膜外腔) , 在开全宫口时停止给药[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的各产程 (第一、第二、第三产程) 以及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率进行观察, 并记录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多造成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式:

以上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均通过SPSS16.0软件进行, 以±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 以t来进行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甲组和乙组对产程各期影响对比:

在分娩活跃期上 (第一、二产程) , 甲组要快于乙组 (P<0.05) , 而两组在第三产程上差异不显著 (P>0.05) 。结果见表1。

2.2 两组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在产妇剖宫产率上, 甲组要显著低于乙组, 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2。

2.3 两组胎儿窘迫、产后出血率和新生儿窒息对比:

通过严密产程观察, 在新生儿窒息和胎儿窘迫发生率上, 甲组比乙组略有下降, 在产后出血率上, 甲组比乙组略有上升, 但两组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所要达到的理想分娩镇痛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不会影响母婴;给药容易、起效快以及作用安全, 可对整个产程镇痛需求相满足;不会出现运动神经阻滞, 且对宫缩以及产妇运动构不成任何影响;在分娩当中产妇保持清醒;为了与手术要求相满足, 可增加适当麻醉药[3]。目前临床上所普遍使用的分娩镇痛方式为麻醉药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方式。本研究在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基础上, 运用0.1%~0.2%罗派卡因+0.2~0.33μg/m L舒芬太尼, 起到了非常好的镇痛效果, 前者可对痛觉神经纤维进行抑制, 特别是处于低浓度时, 能够阻滞分离感觉与运动神经;后者能够有效结合脊髓中的阿片受体, 对痛觉的传入进行阻碍。两种药物联用, 能够使药物使用量得到减少, 使药物对母婴产生的不良影响得到降低[4]。由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运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进行无痛分娩的甲组在分娩活跃期上要快于自然分娩的乙组, 同时在产妇剖宫产率上, 甲组要显著低于乙组, 以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对胎儿影响的影响上, 两组差异不显著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分娩初产妇来说, 运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可以使分娩疼痛和产程活跃期时间得到减轻与缩短, 使剖宫产率得到降低, 不会影响胎儿,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在产妇分娩当中运用硬膜外神经组织麻醉, 探讨与分析其对母婴健康产生的影响以及所达到的无痛效果。方法 以我院在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04例分娩初产妇为研究对象, 依照随机对照的方式给予其中52例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进行无痛分娩 (甲组) , 另52例为自然分娩 (乙组) , 对两组的各个产程、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状况的影响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在分娩活跃期上 (第一、二产程) , 甲组要快于乙组 (P<0.05) , 两组在第三产程上差异不显著 (P>0.05) ;在产妇剖宫产率上, 甲组要显著低于乙组 (P<0.05) ;在对新生儿的影响上, 两组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分娩初产妇来说, 运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可以使分娩疼痛和产程活跃期时间得到减轻与缩短, 使剖宫产率得到降低, 不会影响胎儿, 值得推广。

关键词: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钟景梅.硬膜外阻滞麻醉无痛分娩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8) :329-330.

[2]尚获.158例无痛分娩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8) :156-156.

[3]钱锦秀.蛛网膜下腔及硬膜外联合麻醉法用于无痛分娩60例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2010, 23 (2) :6-8.

[4]张玉秋, 刘玉秋, 王野, 等.全产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0, 19 (9) :716-717.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篇2

目的:比较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疗效。方法:选取剖宫产手术的患者6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施联合阻滞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阻滞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高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阻滞麻醉;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90-01

剖宫产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为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积极寻找有效的麻醉方式至关重要[1]。目前,剖宫产手术中较为常用的麻醉方法有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联合阻滞麻醉等。本研究中,笔者选择本院60例剖宫产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摘要】

目的:比较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疗效。方法:选取剖宫产手术的患者6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施联合阻滞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阻滞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高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阻滞麻醉;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90-01

剖宫产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为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积极寻找有效的麻醉方式至关重要[1]。目前,剖宫产手术中较为常用的麻醉方法有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联合阻滞麻醉等。本研究中,笔者选择本院60例剖宫产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摘要】

目的:比较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疗效。方法:选取剖宫产手术的患者6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施联合阻滞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阻滞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高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阻滞麻醉;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90-01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行阑尾手术的患儿60例,ASAⅠ~Ⅱ级,年龄5~10岁,其中男性36例,女24例,体质量14~30kg。按麻醉方法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A组,n=30)和单纯氯胺酮一丙泊酚静脉麻醉组(B组,n=30)。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质量、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麻醉与用药

两组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2mg/kg,安定0.2mg/kg,入室前氯胺酮3~5mg/kg肌内注射,开放静脉通道,持续鼻导管吸氧,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A组复合硬膜外阻滞:患儿取右侧卧位,下颌贴胸,大腿贴腹,脊柱背曲,选择L3~4或L2~3间隙进行穿刺。注入0.375%罗哌卡因0.2mL/kg,观察5min无异常情况后可分次注入0.375%罗哌卡因,总量不超过0.6 mL/kg,术中再次给药量为首次总量的1/3~1/2。术中氯胺酮-丙泊酚(100~200mg)按需静脉持续注入。

1.3 观察指标

术中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记录术前,切皮,术中最大刺激时,缝皮时上述各指标的情况,术中肌松效果,术中氯胺酮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麻醉恢复过程中记录苏醒时间及程度,术后镇痛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血液动力学情况

A组术中血压、心率较平稳,与术前相比波动小,而B组较术前高且波动较大,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B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注:与A组比较,*P<0.05,**P<0.01

注:*与术前比,P<0.05,△B组与A组比较P<0.05

注:与A组比较,△P<0.05,*P<0.01

2.3 氯胺酮用量及术后恢复情况

术中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镇痛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P<0.01),A组苏醒时间明显比B组快(P<0.05);A组恢复较平稳,且患儿苏醒期出现哭闹及精神症状较B组少,见表3。

3 讨论

3.1 小儿的心理状态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于小儿耐受力差,不能配合外科手术,故需要全身麻醉力求镇痛完善,对呼吸循环干扰小,术后尽早清醒。阑尾手术牵拉内脏常引起腹肌紧张、鼓肠、恶心、呕吐、膈肌抽动,不仅影响手术操作,且易致血流动力学剧变(如血压下降,心率减低,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

3.2 氯胺酮是一种具有深度镇痛,且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影响较轻的静脉全麻药,它是小儿麻醉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其药量随患儿体质量和手术时间增加而增大,不良反应较多,临床使用过程中它具有如下不良反应[1]:(1)静脉注射适量进入全麻后,眼球震颤频繁,角膜和对光反射依然灵活,遇有强刺激,肌张力增强似乎会做有意识的动作。表现情感淡漠,躯体痛可有所减轻,但内脏疼痛的改善不明显。(2)本品能使交感活性增加,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心率,血压,周围血管阻力均增高,心肌耗氧量亦增多。(3)对呼吸影响很小,如果用量过大,注射速度过快,或者复合其他镇痛药(如芬太尼),则可抑制呼吸,甚至呼吸停止。正是由于氯胺酮显著的不良反应,其应用范围明显减少,常需与一些药物复合使用。丙泊酚为短效静脉麻醉药,用于小儿麻醉后,通常会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故能中和氯胺酮的心血管兴奋作用。但单纯注射丙泊酚,镇静作用明显,镇痛作用不明显,通常需要配合使用止痛药。丙泊酚起效快,40s内可产生睡眠状态,静脉注射后分布于全身,代谢速率快[2],在催眠作用上与氯胺酮有协同作用[3],同时丙泊酚能抑制氯胺酮所致的苏醒期精神症状[4]。

3.3 罗哌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近年来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因其安全范围大,效果确切,如果不误入血管,具有毒性小,维持时间长等特点[5],低浓度或小剂量非常适合于小儿神经阻滞。

总之,罗哌卡因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作用迅速,效果确切,苏醒迅速彻底,明显减少氯胺酮用药量及其引起的不良反应,术中及术后的过程更为平稳,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阑尾手术中的应用,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60例行阑尾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后,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A组,n=30),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0.2mL/kg,术中以氯胺酮一丙泊酚持续静注;另一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后,单纯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B组,n=30),术中氯胺酮一丙泊酚持续静注。结果 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P<0.05),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阑尾手术,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外科医师更满意,在小儿麻醉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硬膜外神经阻滞,罗哌卡因,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

参考文献

[1]杭燕南,庄心良,蒋豪,等.当代麻醉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254-269.

[2]王祥瑞,杭燕南,孙大金.联合阻滞和全麻病人异丙酚的血药浓度[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8,4(12):75.

[3]郑吉健,靳风玲,金清尘,等.异丙酚与氯胺酮催眠相互作用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16(7):305.

[4]白勇,倪东妹,杨拔贤.氯胺酮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16(7):295.

硬膜外麻醉致异常广泛阻滞1例 篇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 20岁, 体重65kg, 学生, 无不良嗜好。入院前1h进餐后突发腹部剧烈疼痛, 患者曾有胃溃疡病史。入院诊断为: (1) 弥漫性腹膜炎; (2) 空腔脏器穿孔。急诊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穿孔修补术。

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入室后, 监测BP 100/60mmHg (1mmHg=0.133kPa) , HR 90次/min, SpO295%, 吸氧, 建立两条经脉通道,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右侧卧位, 经T9~10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向头侧顺利置管3cm。改平卧位, 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4ml实验量, 约5min后测出麻醉平面, 追加2%利多卡因12ml, 10min测麻醉平面T6~L4, 麻醉效果满意后, 遂开始手术, 维持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术中可见腹腔内有胃内容物和食物残渣, 胃窦部有一约直径4mm圆形穿孔, 手术顺利进行。40min后患者诉疼, 硬膜外腔追加2%利多卡因15ml, 患者诉呼吸费力、恶心, BP 80/40mmHg, HR 120次/min, SpO298%, 加快输液, 高流量吸氧, 静注麻黄素15mg、昂丹司琼8mg。患者仍诉呼吸费力, BP 100/60mmHg, HR 100次/min。测麻醉平面达T2, 双上肢极力减弱, 不能正常抬起。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历时2h, 术毕30min麻醉平面降至T10, 双上肢肌力恢复正常, 继续观察, 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送回病房, 整个麻醉过程, 患者意识清醒, 问答切题。

2 讨论

异常广泛阻滞是硬膜外麻醉的一种并发症, 临床偶尔见到, 当注入麻药可产生完善的阻滞效果且组织范围较广, 甚至可产生类似误入蛛网膜下腔全脊椎麻醉现象, 但其发生时间较后者缓慢或延迟, 且不引起患者意识消失, 这是因为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 即导致硬脊膜下腔阻滞, 因硬脊膜下腔间隙容积非常小, 小剂量药液扩散范围很广且易透过蛛网膜, 可产生充分的阻滞效能并顺利完成手术过程[1]。阻滞范围虽广, 但仍未阶段性, 骶神经支配的区域, 甚至腰骶部神经功能仍保持正常, 其临床特点为广泛阻滞呈缓慢发生, 脊神经被阻滞常达12~15节, 仍为阶段性, 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有两种可能性, 即硬膜外间隙广泛阻滞与硬膜下间隙广泛阻滞, 多出现在注入首量局麻药后20~30min, 前驱症状为胸闷、呼吸困难、说话无力及烦躁不安, 继而发展为通气不足, 甚至呼吸停止, 血压可大幅度下降或变化不明显[2]。临床一旦发生, 不论硬膜下间隙广泛阻滞, 还是硬膜外间隙广泛阻滞, 应积极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 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 密切观察, 对症治疗, 确保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盛卓人, 王俊科, 主编.实用临床麻醉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4 月~2015 年6 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0 例, 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和对照组, 各25例。联合麻醉组女12 例, 男13 例, 年龄28~50 岁, 平均年龄 (30.57±6.48) 岁;对照组女10 例, 男15 例, 年龄27~53 岁, 平均年龄 (32.24±6.92) 岁。两组患者经过详细检查均排除了家族遗传疾病或其他器官严重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 开放静脉输液通道, 做好急救准备, 手术要求在第10胸椎至第4 腰椎刺突之间, 选择好脊椎间隙, 以手术部位的中心为依据, 根据脊神经的体表分布规律, 选择相适应的脊椎间隙进行穿刺。采用2% 的利多卡因进行麻醉, 剂量为200 mg/ 次。联合麻醉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采用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 穿刺点选择L2~3, 使用阻力消失法判断硬膜外针进入硬膜外腔后, 该硬膜外针孔用25G腰穿针穿破硬脊膜, 抽出针芯, 见脑脊液缓慢流出, 匀速注入0.75% 布比卡因1~2 ml, 退出腰穿针, 通过硬膜外针向头部置管3 cm, 以针刺痛法测试阻滞范围。

1.3观察指标观察并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

1.4麻醉效果判定标准[3]显效:患者麻醉诱导平稳、无躁动、无呛咳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有效:麻醉诱导时稍有呛咳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无效:麻醉诱导经过不平稳, 插管有呛咳、躁动,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联合麻醉组患者显效18 例, 有效5 例, 无效2 例, 麻醉总有效率为92.00% ;对照组患者显效15 例, 有效4 例, 无效6 例, 麻醉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麻醉是施行手术时或进行诊断性检查操作时为消除疼痛、保障患者安全、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而采取的各种方法。由于控制疼痛、进行手术或诊断性检查操作时, 患者会感到疼痛, 需要用麻醉药或其他方式使之暂时失去知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是一种新型麻醉方法, 具有起效迅速、作用完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作用时间灵活、手术硬膜外镇痛等优点[4]。而单纯硬膜外麻醉的时候, 硬膜外腔不与颅腔相通, 药液不扩散到脑组织。硬膜外麻醉所需的剂量较多, 如不慎将局部麻醉的药物注入蛛网膜下隙, 可引起全身脊髓麻醉、呼吸和心跳停止[5]。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麻醉后比较, 联合麻醉组患者显效18 例, 有效5 例, 无效2 例, 麻醉总有效率为92.00% ;对照组患者显效15 例, 有效4 例, 无效6 例, 麻醉总有效率为76.00%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手术室患者护理中采取舒适护理的方法可以显著的提高临床手术质量, 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5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和对照组, 各25例。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 联合麻醉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联合麻醉组显效18例, 有效5例, 无效2例, 麻醉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患者显效15例, 有效4例, 无效6例, 麻醉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进行手术前采取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手术中麻醉效果, 显著的提高临床手术质量, 可以使手术的顺利进行,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单纯硬膜外麻醉,手术,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天银.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9) :182-183.

[2]文瑞华.单纯硬膜外麻醉与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医药卫生, 2015, 1 (3) :35-36.

[3]王钊.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临床对照观察.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 12 (5) :490-491.

[4]杨桐伟, 黄宇光.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与单纯硬膜外麻醉效果的比较.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0, 21 (4) :31-37.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39例, 女29例;年龄29~73岁, 平均年龄45.6岁;合并高血压31例、糖尿病12例, 其他25例;行胃切除11例、胆囊切除19例、胆总管探查3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肌肉注射0.5 mg阿托品+0.1 mg苯巴比妥钠。

1.2 麻醉方法

68例患者根据术前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硬膜外阻滞麻醉组 (A组) 和硬膜外阻滞麻醉与插管浅全身麻醉复合应用组 (B组) , 其中, A组34例给予单纯地硬膜外阻滞麻醉, B组34例给予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插管浅全身麻醉。

A组麻醉方法:根据患者手术部位选择硬膜外腔穿刺, 注入5 m L 1.5%利卡多因, 观察10 min左右, 待患者无腰麻症状后, 继续注入5~8 m L 1.5%利卡多因[1]。

B组麻醉方法:在A组麻醉方法的基础上实施插管浅全身麻醉, 静脉注射0.1 mg/kg咪唑安定, 1~2 mg/kg异丙酚, 2~4μg/kg芬太尼, 1~2 mg/kg琥珀胆碱, 行气管插管, 每60~90 min通过硬膜外腔导管注入5~8 m L 0.5%布比卡因, 同时间断性地注入芬太尼、维库溴铵和异氟醚, 以维持患者麻醉状态[2]。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临床症状以及术后恢复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术中虽无明显疼痛感, 但4例患者有恶心呕吐, B组患者均无明显疼痛感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者术后对术中不良反应存有记忆, 且住院天数约为 (19.3±3.9) d, B组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无不愉快记忆, 且住院天数约为 (16.3±3.9) d, 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上腹部手术时间长、范围大, 且创伤较大, 术中对内脏器官牵拉较为明显, 以致于极易引起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 因此, 为确保上腹部手术安全平稳地进行, 术前麻醉尤为关键, 目前,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两种麻醉方式是硬膜外阻滞麻醉和插管浅全身麻醉。一些操作简单、时间较短、牵拉脏器较少的上腹部手术常常选择硬膜外阻滞麻醉, 但这种麻醉方法尤其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只可阻滞与手术有关的交感神经, 因此, 不可避免的脏器牵拉反应依然存在, 再如, 这种麻醉方法极易抑制患者正常呼吸, 进而影响上腹部手术的正常进行。对于插管浅全身麻醉来说, 其通常只抑制大脑皮质反射系统, 对于手术范围内一些小区域的伤害刺激传导作用甚微, 这样, 交感肾上腺髓质及儿茶酚胺得不到抑制, 依旧会引起应激反应。插管浅全身麻醉的产管过程本身会引起机体产生较为激烈的应激反应, 从而促进交感神经兴奋, 增强腺皮质功能, 最终引起内分泌紊乱及血流动力学异常[3]。另外, 全麻使用麻醉药物剂量较大, 易引起临床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单纯地采用插管浅全身麻醉并不是行上腹部手术的最佳麻醉方式。

根据上述两种麻醉方式的优缺点, 将硬膜外阻滞麻醉与插管浅全身麻醉复合应用于上腹部手术可以有效抑制手术范围交感神经功能, 降低交感神经反应速度, 减轻插管全麻中的应激反应, 降低插管的疼痛刺激, 加之, 全身麻醉抑制效果及镇痛效果明显, 肌肉应激反应降低, 最终减少整个麻醉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物剂量。两种麻醉方式复合应用临床效果明显, 且术后拔管时间、呼吸抑制程度、清醒状态及并发症等均明显低于单纯地硬膜外阻滞麻醉或单纯地插管浅全身麻醉。本次研究将硬膜外阻滞麻醉与插管浅全身麻醉复合应用于上腹部手术, 结果显示, 患者麻醉用药量少、术中应激反应小、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拔管时间短及术后并发症少等, 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患者, 两者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硬膜外阻滞麻醉与插管浅全身麻醉复合应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宁花, 丁章辉.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30) :6629.

[2]栾丰年, 杨利民.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的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8) :159.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中, 男50例, 女28例;年龄60~89岁, 平均 (74±5) 岁。合并高血压38例, 糖尿病5例, 冠心病10例;心电图异常40例:其中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心肌劳损15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预激综合征4例, 房性、室性早搏8例。肺气肿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21例。

1.2 手术种类

单纯胆囊切除术12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6例, 胃大部分切除术6例、胰腺癌胆肠吻合术3例、肾盂切开取石术4例、肠梗阻松解术9例、肠穿孔修补术11例、阑尾切除术18例、前列腺摘除术5例、直肠癌根治术4例。

1.3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麻醉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 mg、阿托品0.5 mg;均行硬膜外穿刺阻滞麻醉, 穿刺点根据手术部位, 胆囊、胃、胰腺、肾脏手术为T8~9或者T9~10椎间隙, 肠梗阻、肠穿孔、阑尾炎手术为T10~11或者T11~12椎间隙, 前列腺、直肠癌手术为T12~L1和L3~4椎间隙两点穿刺。在穿刺时, 由于老年人的脊间韧带和黄韧带钙化, 骨质增生, 对于穿刺的直入法很难成功, 故大多数选择侧入穿刺法。穿刺成功后上腹部手术采用1.0%利多卡因+地卡因 (加肾上腺素1∶40万单位) 下腹部采用1.3%利多卡因+地卡因 (加肾上腺素1∶40万单位) 作为麻醉用药, 全部连续给药;试验量为2~4 ml, 追加量为5~10 ml。术中追加麻醉剂间隔时间45~60 min。

1.4 术中管理

根据手术需要摆好手术体位, 常规行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开放静脉通道, 输注复方林格液, 必要时应用血浆代用品或全血。舒张压下降20%时静脉应用麻黄碱10~15 mg。术中经鼻导管或者麻醉机面罩吸氧 (流量2~3 L/min) , 尽量不用辅助药, 患者紧张和有牵拉反应时应用小剂量哌异合剂 (哌替啶20~30 mg, 异丙嗪10~15 mg) 。

2 结果

术中有5例患者因麻醉阻滞不全而改为全麻;其余所有病例麻醉均满足手术要求, 局麻药1%~1.3%利地合剂用量按阻滞椎距计算, 每椎距为 (1.2±0.22) ml。每位患者术中输液1 000~1 500 ml, 34例患者输代血浆500 ml或全血200~400 ml, 因低血压应用麻黄碱52例 (占67%) , 术中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均正常。

3 讨论

老年患者常伴有重要器官疾病, 大多见于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选择何种麻醉方法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顺利渡过手术期的关键;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 它对生理干扰小, 用于老年患者的麻醉, 只要能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同时纠正和改善一些合并症, 不失为一个好的麻醉方法。

老年人硬膜外阻滞所需局麻药液用量比年轻人少, 其原因在于脊髓和椎管等组织的老年性改变, 诸如血管硬化或其内膜增厚, 延缓了局麻药液在硬膜外间隙内的吸收;蛛网膜绒毛增大增多, 使根膜受压变薄, 通透面积增大;椎间孔因结缔组织增生而狭窄以致闭塞, 注入硬膜外间隙的局麻药液产生的液压高, 加上硬膜外腔基质的改变尤其是脂肪的相对减少使药液易扩散, 也较易进入蛛网膜下腔。有资料显示, 60岁以上患者仅用5 ml试验剂量的局麻药, 即可达到子宫全切, 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所需的阻滞范围, 每椎距应用1%利多卡因 (1.35±0.38) ml完成乳腺癌根治术。本组患者应用1.0%~1.3%利多卡因+地卡因 (加肾上腺素1∶40万单位) , 平均每椎 (1.2±0.22) ml, 分3~5次给药完成手术, 能维持老年人循环状况的稳定。

对老年手术患者常规进行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监测, 以策安全。术中常因局麻药的扩血管作用及体位改变等因素引起血压下降。本组低血压发生率为62%, 可能与本组病例年龄相对较大有关。适当加快输液和应用10~15 mg麻黄碱即可恢复正常。因老年人对失血的心率增快反应很差, 甚至在血压下降时出现心动过缓, 加上老年人自身收缩止血能力差, 因而有必要观察出血量, 同时做好处理的准备。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1月10日-2010年1月10日100例足月妊娠单胎、无绝对头盆不称、无麻醉禁忌证、临产后要求镇痛分娩的初产妇作为观察组, 取100例同期、同条件、未用任何镇痛方法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 两组年龄、孕周次、胎儿大小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产妇宫口开至2~3 cm时, 取左侧卧屈膝向胸部体位, 经L2~3棘突间隙穿刺成功, 头向置入导管3~4 cm[1], 取2%利多卡因10 ml+0.75%布地卡因5 ml+0.9%氯化钠5 ml混合液注入试验量3 ml, 观察10 min后, 产妇无异常, 再注入8 ml,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用药[2], 全程平均用药不超过15 ml, 阻滞平面保持T10~S5, 每隔10 min测血压、脉搏、呼吸, 宫口开全后停止注药, 每次注药后观察30 min, 评估镇痛效果。

1.3 观察指标

产痛情况、产程进展、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等。

1.4 镇痛效果评定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标准, 将产妇疼痛主诉分为4级。Ⅰ级:无痛或稍感不适, 活动自如;Ⅱ级:轻度疼痛, 可以忍受, 微汗, 产妇安静;Ⅲ级:中度疼痛, 难以忍受, 合作欠佳, 出汗, 肢冷;Ⅳ级:重度疼痛, 不能忍受, 呼喊不安, 出汗, 肢冷, 产妇辗转不安。Ⅰ级、Ⅱ级者为镇痛有效, Ⅲ级、Ⅳ级者为镇痛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镇痛无效20例, 有15例因胎方位、胎儿宫内窘迫改剖宫产, 对照组有35例因疼痛难忍、胎方位及胎儿宫内窘迫要求剖宫产, 有25例经阴道助产, 其余40例虽经阴道自然分娩, 但均自述产程疼痛难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2.2 产程进展比较

观察组的总产程时间、第一产程时间、活跃期宫口扩张速率、胎头下降速率比对照组明显加快,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3 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自然分娩75例, 占75%, 15例因胎儿宫内窘迫、胎方位改行剖宫产, 占15%, 10例需阴道助产, 占10%。对照组, 自然分娩40例, 占40%, 35例因产妇疼痛难忍、胎方位、胎儿宫内窘迫、产程过长、主动要求剖宫产的占35%, 25例需要做阴道助产占25%。

2.4 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情况比较

新生儿Apgar评分>7分观察组为90例, 对照组85例, 产后2 h出血量, 观察组为 (230±50) ml, 对照组 (290±50) m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分娩疼痛是产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减轻分娩时痛苦, 主动要求产时镇痛者越来越多。如何提高产时镇痛技术, 麻醉工作者及产科医师对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到目前为止, 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被公认为一种比较安全、有效、并对母婴无不良影响的方法。由于胎方位异常时, 产妇疼痛较为剧烈, 产程较长且容易出现镇痛不足的情况。而产程较长时易导致子宫的不协调收缩, 需使用催产素加强宫缩或在第二产程助产分娩, 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 可促产程进展, 尤其当宫颈扩张进入活跃期后, 产妇常由于剧烈疼痛导致交感神经兴奋, 血中的茶酚胺和肾上腺素大量增加, 使子宫肌层兴奋性不一致, 造成不协调性子宫收缩, 致使宫口扩张缓慢, 产程延长, 硬膜外阻滞麻醉可阻滞感觉神经纤维, 抑制儿茶酚胺的异常分泌, 降低血中过多的肾上腺素, 并直接抑制支配子宫的交感神经, 使子宫收缩协调, 硬膜外阻滞麻醉后的止痛效果确切, 可使产妇盆底肌肉松弛, 胎头在下降及内旋转过程中的阻力减少, 同时宫缩变得协调有力, 宫口扩张加速, 胎头下降增快, 反射性地使垂体后叶释放更多的催产素, 加速了分娩进展。

临床观察证明, 分娩疼痛与产妇的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随着产程的进展, 产妇剧烈的产痛、烦躁和过度换气, 使耗氧量增加, 乳酸堆积;子宫收缩频率和持续时间增加, 引起胎盘灌注减少, 胎儿易发生缺血、缺氧[3]。硬膜外阻滞麻醉后减轻或消除了产痛, 在整个产程中产妇可以较为安静, 稳定了情绪, 子宫收缩协调, 降低了母亲的耗氧, 减少了胎儿缺氧、酸中毒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因此, 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对胎儿、新生儿均无不良影响[4]。而且有利于母乳喂养。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对产程及母婴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镇痛分娩的初产妇作为观察组, 与同期条件相同正常分娩的100例初产妇进行对照, 比较两组的产程进展及产程中产妇的基本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产程明显缩短, 宫口扩张和胎头下降速度明显加快, 产妇自我感觉舒适度明显提高, 产妇产后身体恢复快, 心情愉快, 初乳早, 开奶早, 有利于母乳喂养。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能明显促进产程进展, 对母婴的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 而且有利于母乳喂养。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

参考文献

[1]王淑贞.妇产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969.

[2]韩艳梅, 安红霞.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对产程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1, 4 (16) :209.

[3]张喜连.不同镇痛分娩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1) :139-140.

上一篇:广电有线接入网下一篇:作文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