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硬膜外阻滞(精选10篇)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1
开胸手术及腹部大型手术的麻醉, 国内各级医院普遍采用的是:静吸复合麻醉。我院自1998年11月至今, 开胸手术及腹部大型手术的麻醉采用的是:改全凭静吸复合麻醉为: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该麻醉方式的临床应用最大特点是:减少全麻药用量, 肌肉松驰效果佳, 镇痛效果好, 麻醉深度容易维持, 手术操作方便, 对患者正常生理干扰小, 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呼吸恢复快、清醒早、烦燥发生少, 保留硬膜外导管便于术后施行患者自控镇痛术 (PCEA) , 减轻了术后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护理工作量, 减轻家属术后恐惧心理, 且可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降低药品费开支) 。总结如下。
1研究对象和麻醉要点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1998年11月-2007年8月开展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709例, 食道手术315例, 肺癌及肺大泡手术58例, 胃癌根治及胃大部手术183例, 胰十二指肠手术4例, 胆管手术98例, 肝癌手术4例, 嗜铬细胞瘤2例, 宫颈癌手术45例。男453例, 女256例, 年龄28~83岁。
1.2 麻醉技术要点
采用全麻与连续硬膜外麻醉2种麻醉方式的联合运用。 取其各自的优点。其中以持硬为主, 静吸复合为辅的麻醉方式。患者进入手术室, 首先根据手术部位作好相应间隙的硬膜外穿刺, 保留硬膜外导管, 在确保硬膜外穿刺无误、有效的情况下, 进行气管插管, 插管成功后, 给予硬膜外追加剂量的局麻药。手术区的肌肉松驰及镇痛, 由硬膜外腔给药维持。术中以小剂量镇静、镇痛剂及小浓度氨氟醚吸入, 全麻药的深度达到病人能耐受气管导管的刺激即可。便于开胸手术操作, 静滴4mg万可松之类长效肌松剂, 用以打断患者的自主呼吸, 若手术操作方便, 不需打断自主呼吸者, 长效肌松剂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可以不用, 氨氟醚间断低浓度吸入, 停吸时间要提前。315例食道患者有302例在关膈肌时就停吸氨氟醚, 有3例患者在关胸缝皮时又吸低浓度氨氟醚5min (这3例患者身体素质好, 当时出现了明显的气管刺激症状) , 有10例在关膈肌前10min就停用氨氟醚, 手术顺利完成, 而无明显气管刺激症状及疼痛反应。58例肺部手术患者术中用药情况与315例食道手术相类似。术中根据局麻药作用时间长短, 按时追加硬膜外腔局麻药, 一般首次量为10ml, 追加4~5ml。
2结果
经709例联合麻醉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结如下:手术区的肌松较全凭静吸复合麻醉佳, 手术操作更方便;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患者呼吸恢复早, 709例患者均于术毕就完全恢复了自主呼吸, 随机抽查50例全凭静吸复合麻醉与709例联合麻醉相比较:联合麻醉平均每例患者较全凭静吸复合麻醉可提前2h清醒, 且术后患者疼痛轻, 烦燥发生少, 709例联合麻醉术后无1例发生烦燥。术中全麻药用量情况:50例全凭静吸复合麻醉平均每例术中用万可松14mg, 氟芬合剂4剂 (50∶1) , 氨氟醚18ml;709例联合麻醉平均每例术中用万可松5mg, 氟芬合剂2剂, 氨氟醚9ml。经统计学处理P<0.05。709例联合麻醉患者术后无1例发生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肺不张等并发症。减少全麻药用量, 减少了患者药品费开支, 减轻了对患者正常生理的干扰, 术毕保留硬膜外导管, 便于术后施行患者自控镇痛术 (PCEA) 。
3讨论
联合麻醉之所以收到良好的临床麻醉效果, 是因为:连续硬膜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各有优点, 2种麻醉方式联合应用, 可以优势互补, 发挥两者的优点, 克服其缺点, 联合应用, 使这两种麻醉方式更加完善、合理。 (1) 发挥了硬膜外腔麻醉可获得良好肌松和镇痛作用, 对正常生理干扰轻的优点[1]。 (2) 发挥了静吸复合麻醉能使患者神志消失,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氧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的优点[2], 两者联合应用优势互补更加适于麻醉深度的维持和保证患者正常生理功能。 (3) 减少全麻药用量:尤其是长效肌松剂、镇痛、镇静剂的代谢, 消除过程都必须依赖于肝和肾, 术中全麻药用量减少, 减少了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对病人肝肾的影响, 减少对循环系统的干扰, 使病人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本可松、万可松、卡肌宁之类肌松剂及吸入麻醉中的氨氟醚, 价格昂贵, 减少使用, 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4) 术中主要靠硬膜外腔给药, 硬外用药价格便宜, 对病员循环、呼吸系统抑制轻, 对肝肾影响小, 所以病员呼吸恢复快, 清醒早, 生命体征平稳。 (5) 全凭静吸复合麻醉术后患者烦燥发生多, 多因伤口疼痛, 全麻药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3], 应用该麻醉方式, 709例术后无1例发生烦燥。同时患者呼吸恢复快, 清醒早, 生命体征平稳, 减少了医护人员工作量, 消除了患者及家属术后的紧张、恐惧, 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6) 应用联合麻醉于开胸手术, 术后硬膜外腔残留局麻药的镇痛作用, 便于患者能尽早咳嗽, 咳痰, 排出气管及支气管内的分泌物, 所以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少。 (7) 全凭静吸麻醉时过多的全醉药和镇静药常常引起术后呼吸抑制和苏醒延迟, 复合硬膜外麻醉则使全麻药用量明显减少, 减轻麻醉药对循环、呼吸的抑制, 所以患者术后清醒快、拔管早。由于硬膜外麻醉阻滞了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的传入, 因而内环境稳定受到干扰小, 再则硬膜外阻滞和有效的术后镇痛, 对术中、术后应激的调控十分重要, 降低或消除了患者的应激反应[4]。
综上所述,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 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应激, 可以为手术提供更佳的条件, 患者术后清醒快、拔管早、恢复快 (尤其呼吸系统) , 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减少全麻药用量, 增强肌松效果,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减轻对患者正常生理的干扰, 保留硬膜外导管便于术后施行患者自控镇痛术 (PCEA) 。方法:首先作好相应间隙硬膜外穿刺, 在确保穿刺成功的情况下, 进行气管插管, 术中手术区的肌肉松弛及镇痛由硬膜外腔给药维持, 全麻药用药的深度达到患者能耐受气管导管的刺激为度。结果:全麻药用量较全凭静吸复合麻醉减少 (氨氟醚、氟芬合剂减少50%, 长效肌松剂减少64.3%) , 经统计学处理P<0.05, 手术区肌肉松弛较全凭静吸复合麻醉好, 术毕患者苏醒快, 呼吸恢复早, 烦燥发生少, 减少了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中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结论: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腔麻醉达到了较全凭静吸复合麻醉更佳的麻醉效果, 是开胸及腹部大型手术理想的麻醉选择。
关键词:全麻,连续硬膜外麻醉,探讨,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赴俊, 主编.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11:643.
[2]刘俊杰, 赴俊, 主编.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11:544.
[3]郭掬华, 李启.局麻加持硬加静吸复合3联合麻醉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 2007, 28 (6) :654.
[4]颜士舰.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老年人胸腔手术预后的影响[J].四川医学, 2007, 28 (1) :66.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2
【摘 要】 目的:比较全麻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减轻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104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CGEA组),每组各2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吗啡用量。结果:CGEA组术后1h、4h、8h、12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GA组;术后12h,CGEA组重度疼痛发生率为9.6%明显低于GA组的38.%,吗啡用量明显少于G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可明显降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
【关键词】 全麻;硬膜外阻滞麻醉;胃癌根治术;疼痛程度
【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120-02
胃癌根治术是临床常见术式,常采用的麻醉方式有单纯全麻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1-2]。笔者选取104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比较全麻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减轻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效果差异。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均经胃镜、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癌,ASAⅠ~Ⅱ级;②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排除冠心病、阿片类药物依赖史及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GA组和CGEA组,每组各2例。GA组男38例,女14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3±8.1)岁。CGEA组男3例,女17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3.9±8.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GA组 术前0.h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那钠注射液(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规格为1ml:0.1g,生产批号14031)2mg/kg+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规格为1ml:0.mg*10支,生产批号140920)0.02mg/kg。麻醉诱导:给予静脉注射异丙酚注射液(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规格为0ml:0.g,生产批号14090)1.mg/kg +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规格为1ml:0μg,生产批号140110)0.3μg/kg +罗库溴铵(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为ml:0mg,生产批号131217)0.9mg/kg。成功插管后行机械通气,设置潮气量8~10ml/kg,通气频率12次/min,吸呼比1∶[KG-*2]2,维持PECO230~3mmg,维持七氟烷呼气末浓度0.3~1.0%,静脉泵注异丙酚4~8mg/(kg·h)、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规格为1mg,生产批号141104)8~12μg/(kg·h),间断给予罗库溴铵0.3 mg/kg维持肌松。
1.2.2 CGEA组 于麻醉诱导前选取8、9胸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注入1.%利多卡因(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规格为ml:0.1g,生产批号140620)4ml,确定麻醉平面满意且没有不良反应后,注入0.2%罗哌卡因(河北一品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10ml:7mg,生产批号140403)8ml,术中每隔1h注射0.2%罗哌卡因ml,每隔1.h静注舒芬太尼0.1μg/kg。
1.3 评价标准[3] VAS评分:在纸上面划一条10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重度疼痛:VAS评分≥7分,中度疼痛:VAS评分为3~7分,轻度疼痛:VAS评分≤3分,术后VAS评分>3分的患者接受静脉吗啡滴定。
1.4 观察指标 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及吗啡用量。
1.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CGEA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G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见表1。
3 讨论
胃癌根治术是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其手术范围广,手术区域神经支配复杂,术中大剂量应用阿片类药物,术后常见切口痛和内脏痛等早期急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硬膜外麻醉是一种阻滞麻醉不完全性与节段性的麻醉方式,局麻药可在硬膜外隙扩散,麻醉起效快、阻滞范围广。术中可发生牵拉反应,出现疼痛或肌张力增高。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药灵活,可控性强,可对躯体采取双向阻断的方式,降低术中儿茶酚胺的释放,有效避免内脏牵拉反应,全麻用药量少,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镇痛完善,患者苏醒迅速,优于单纯全麻。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优势互补,麻醉效果理想。因此本研究中分别采用单纯全麻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旨在比较全麻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减轻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单纯全麻相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术后患者重度疼痛发生率及1h、4h、8h、12h的VAS评分较低,吗啡用量较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同李文虎[6]等研究结果一致,证明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可明显降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优于单纯全麻。
综上所述,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可明显降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秋吾.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疼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92-93.
[2]谢力,刘洁.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胃癌根治术34例麻醉效果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9):1172-1173.
[3]张剑.胃癌根治术应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缩短拔管时间的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8):998-999.
[4]蒋明.不同麻醉方式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8(8):24-2.
吴一泉,金周晟,刘启敏,等.不同麻醉方式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1):74-77.
[6]李文虎.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胃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84-8.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上腹部开放手术患者108例, 且术前证实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其中男67例, 女41例;年龄55~75岁, 平均 (68.4±11.5) 岁;体重47~69 kg, 平均 (59.7±9.4) kg;美国麻醉师协会评 (ASA) 分级:Ⅰ级59例, Ⅱ级49例;手术时间90~200min, 平均 (174±51) min。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 分别给予吸入麻醉、全凭静脉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 比较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和手术时间等基本资料,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术前30 min给予患者哌替啶50 mg和阿托品0.5 mg (肌注) 建立静脉通道。进入手术室后立即连接监护仪, 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进行严密监测。静脉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1 mg/kg, 丙泊酚2 mg/kg, 芬太尼3μg/kg、阿曲库铵0.1 mg/kg, 均为静脉推注。麻醉维持:A组患者吸入异氟醚0.75~1.5%, 微量泵注入丙泊酚4 mg/ (kg·h) , 间断追加芬太尼2.5 ng/m L和阿曲库铵;B组患者输注丙泊酚2.0~3.5μg/m L和芬太尼2.5 ng/m L (目标浓度) ;C组患者术前取右侧卧位, 麻醉诱导前在T8-9或T9-10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 注入3 m L2%的利多卡因, 5 min后若无不良反应, 确定硬膜外阻滞平面后行麻醉诱导, 术中吸入1%~2%异氟醚, 间断追加阿曲库铵并于硬膜外腔间断按0.15 m L/kg给予0.75%罗哌卡因和芬太尼2.5 ng/m L (目标浓度) 。
观察指标:通过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存在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 并进行白细胞计数、X线、肺部啰音检查和痰细菌培养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肺部感染;记录3组麻醉前和麻醉拔管后呼吸功能指标呼吸频率 (RR) 、血氧饱和度 (Sp O2) 和分钟通气量 (MV) 的变化情况。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A组术后出现9例肺部感染患者, 发生率25.00%, B组术后出现10例肺部感染患者, 发生率27.77%, C组术后出现2例肺部感染患者, 发生率5.56%。C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516, 6.693, P<0.05) 。
麻醉前后呼吸功能指标变化比较:麻醉前, 3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RR、Sp O2和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麻醉拔管后, 3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RR、Sp O2和MV均发生明显变化, A组和B组变化程度明显大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引起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些因素有的来自患者本身, 有的则是来自外部, 其中麻醉方式是导致术后腹部感染发生的因素之一[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主要有硬膜外阻滞麻醉、气管内插管静脉全身麻醉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腹部手术需要较高的麻醉平面,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患者造成呼吸抑制和牵拉反射, 对老年患者来说存在着较高的麻醉风险, 因此临床上已较少应用[2]。气管内插管静脉全身麻醉虽然安全性明显地提高, 很好地避免牵拉反应, 但由于需要进行气管插管, 因此会对患者的鼻道、口腔、咽喉以及气管纤毛和肺泡细胞造成损伤, 容易导致病原体感染。同时麻醉使肌肉松弛, 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至口咽部, 造成感染[3]。
在本研究中, 笔者探讨了3种不同麻醉方式 (吸入麻醉、全凭静脉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 对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和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采用不同麻醉方式的患者术后均有部分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证实麻醉是导致术后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 而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吸入麻醉和全凭静脉全身麻醉的患者, 提示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有助于降低肺部感染。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呼吸功能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的患者RR、Sp O2和MV变化较小, 说明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的麻醉方式对患者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 这也解释了肺部感染发生率低的原因。
总之, 为了降低临床上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 应选择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的麻醉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和静脉全麻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108例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组 (行吸入麻醉) 、B组 (行全凭静脉全身麻醉) 和C组 (行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 各36例, 比较3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比较3组患者麻醉前麻醉拔管后的呼吸功能指标。结果:C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A组和B组 (P<0.05) ;麻醉拔管后, C组RR、SpO2和MV变化程度小于A组和B组 (P<0.05) 。结论:对上腹部开放手术的老年患者行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有助于减少术后肺部感染, 对患者呼吸功能造成的影响小于吸入麻醉和静脉全麻。
关键词:肺部感染,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
参考文献
[1]徐健, 吴庆琛, 陈丹, 等.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胸部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 2014, 43 (28) :3746-3748.
[2]周岩, 王东信.硬膜外阻滞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腹部手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 30 (10) :968-972.
重复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观察 篇4
由于硬膜外阻滞的普遍应用,临床上遇到重复硬膜外阻滞的机会也相应增加。根据我院近五年来所施行重复硬膜外阻滞的临床资料,对重复硬膜外阻滞的临床规律如穿刺情况、局麻药用量、麻醉效果等作一初步分析。
1 临床资料
重复施行硬膜外阻滞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病例共95例,男53例,女42例。年龄16~68岁。病种以胃十二指肠溃疡,胆道疾患,肾输尿管结石最多,其次是胃癌,膀胱肿瘤,前列腺肥大,骨软骨瘤的病员等,均为施行两次或两次以上手术者。故95例病员中共施行硬膜外阻滞211次,其中第一次硬膜外阻滞95次,重复硬膜外阻滞116次,两次以上硬膜外阻滞21次,最多1例是骨软骨瘤病员在3年内反复作硬膜外阻滞6次。
重复硬膜外阻滞分析以同一病员第1次硬膜外组滞的资料作对照,但是考虑到病员施行硬膜外阻滞时病情变化和硬膜外操作方法差异,因此重复硬膜外阻滞与第1次硬膜外阻滞相比较时必须符合以下条件:①连续硬膜外阻滞,导管向头端方向插入,留置在硬膜外腔内长度为2.5~3.5cm;②穿刺部位在同一脊椎间隙或相差不超过1个脊柱间隙;③局部麻药液为含1:20万盐酸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或1%利多卡因和0.15%丁卡因混合液;④病情没有明显变化;合并有休克的病员另分组比较。
本组病员中在麻醉前或麻醉时有出血性休克或中毒性休克的有38例次,占全部211例次的18%。第1次硬膜外阻滞时有休克的6例次,占95例次的6.3%;重复硬膜外阻滞时有休克的32例次,占116次的27.6%。
分析重复硬膜外阻滞与第1次硬膜外阻滞间隔时间对前者操作和用药量影响,根据间隔时间长短分成1、2、3组,分别为2周以内、2周~2个月之间、2个月以上。
2 结果分析
2.1 操作及麻醉情况,见表1:
硬膜外阻滞操作时遇到的问题:穿刺时遇到困难者重复硬膜外阻滞较第1次阻滞增多,在第1次硬膜外阻滞时发生两例,且均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而重复硬膜外阻滞除此两例外,尚发生在其他病例,在116例次中共发生8例次。药液扩散不好或“阻滞不伞”,包括局麻药注入后20分钟其阻滞平面仍低于预期要求或左右侧阻滞范围和程度有明显差异,或在阻滞范围内有1~2个脊神经阻滞不全。其发生率在重复硬膜外阻滞的病例也较第1次硬膜外阻滞高。此外本组重复硬膜外阻滞的病例还发生穿破硬膜,拔管时导管折断及插导管时有阻力或病员产生异感等。
2.2 药液量分析:有5例次因用双导管连续硬膜外阻滞,分析药液量时未统计在内。
2.2.1 平均药液量:①第1次与第二次硬膜外阻滞各90例相比较,其平均药液量分别为12.28±1.24Iml和12.34±045ml无差异(t=0.185、P>0.05);②两次以上硬膜外阻滞与同组病员第1次硬膜外阻滞相比,其平均药液量分别为1560±2.6ml和14.37±1.23ml,无差异(t=0.297,P>0.05)。
2.2.2 38例次休克病员硬膜外阻滞用药量与该病员没有休克时硬膜外阻滞用药量相比,休克时药量乎均减少2.74±088ml,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3.11,P<0.01)。
2.2.3 除去休克病员,52例次第1次硬膜外阻滞与同组间隔不同时间的第2次硬膜外阻滞的药液量相比,问隔2周以内,药液量平均增加0.88±1.03ml,尢差异(T=0.85,P>005)。间隔2周以上至6个月之间16例次,平均增加325±16ml,差异非常显著(t=3.06,P<0.01)。
3 讨论
从本组结果看出,重复硬膜外阻滞在操作上遇到的问题,如穿刺困难,导管插入时有阻力或病员有异感等的发生机会均较第1次硬膜外阻滞时增多。而麻醉效果重复硬膜外阻滞又可能较第1次硬膜外阻滞差,如前者发生药液扩散不好或阻滞不完全的机会较多,此点应引起临床重视。
重复硬膜外阻滞的药液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凡是病情较差合并有休克的病员,其药液量较同一病员不伴休克时作硬膜外阻滞的药液量小,但是不伴休克病员的用药量分析,重复硬膜外阻滞的药液量似较第1次硬膜外阻滞有“增加的趋势”。在间隔时间超过半年的病例中,其增加量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病情有关,如果病员在半年内重复手术,其病情一般较相隔半年以上手术者较差。重复硬膜外阻滞用药量多少,虽然可参考第1次硬膜外阻滞药液量,但更重要的是根据病员具体情况而定,因此重复硬膜外阻滞采用分次给药法比较安全可靠。
硬膜外阻滞由于穿刺或导管置人时的机械性损伤,或是局麻药液作用,有可能引起硬膜外腔局部反应,甚至形成“组织粘连”,随着时间发展,这些发迹有些病人可能吸收或消失,但也可能残留下来,为日后施行硬膜外阻滞时影响局麻药液扩散或麻醉效果,而致麻醉阻滞不仝。但是可以设想,只要不是“阻塞”硬膜外腔、扩散不好和阻滞不全是可以靠增加药液量或浓度而使麻醉效果改善的。
硬膜外阻滞操作顺利与否,还与麻醉操作者熟练程度,以及病人脊柱解剖特点有关。又困麻醉人员难以完全固定,再加口上时间等因素存在,因此本资料分析仍有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张晔,李树人.脊髓麻醉-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肾移植麻醉效果的相关问题 [J].北京医学,2004年02期
[2] 吕立波,刘永勤,王定力,华立,余奇光,蔡勤芳,王唯,赵海涛.脊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在妇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张晔,李树人,张利平.CSEA用于肾移植麻醉的研究 [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腹部手术患者44例, 男23例, 女21例, 年龄28~74岁, ASAI~III级。包括肝肿瘤肝叶切除术, 胆石症胆总管探查术, 术前均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GLU于5.6~8.8mmol/L之间, 其中有5例有心肾功能的损害。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 (A组) 与硬膜外复合全麻组 (B组) 每组22例, 术前一般情况 (年龄、身高、体质量等)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麻醉方法
两组均与手术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 鲁米那钠100mg。A组静脉注入咪达唑仑0.2mg/kg异丙酚1.5mg/kg, 维库溴铵0.1mg/kg, 芬太尼3~4ug/kg, 吸入异氟醚, 间断追加维库溴铵维持麻醉, B组患者采用Jörg Bubeck[2]的方法经皮下隧道放置硬膜外导管, 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 在穿刺点部位用硬膜外穿刺针向患者头侧做一皮下隧道, 将硬膜外导管引出, 然后用无菌敷贴覆盖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成功后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3~5mL, 5分钟后试平面, 追加1%盐酸利多卡因复合0.375%的罗哌卡因8~10ml, 15~20min后, 针刺痛觉消失, 麻醉阻滞平面固定后, 进行全麻诱导, 插管用药同A组, 术中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 生理反射, 追加利罗合剂, 维持硬膜外麻醉。整个麻醉期间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血糖、血氧饱和度, 手术期间依据生理需要量、失血量、尿量等及时补充全血, 胶体液。
1.3 观察项目
分别在入室后, 诱导开始即刻、插管即刻、切皮, 术中牵拉刺激最强烈时, 术毕, 拔管即刻, 及拔管后20min各时间点, 记录观察心率, 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压、血糖, 每小时平均维库溴铵用量 (mg/h) 及平均吸入异氟醚量 (ml/h) 。
2 结果
ECG指标较稳定, 均未出现严重的心率失常与异常明显改变, 维库溴铵与异氟醚用量, B组比A组有明显减少, 维库溴铵A组 (3.7±0.5) mg/h, B组 (2.6±0.5) mg/h, 氨氟醚:A组 (15.20±0.05) ml/h, B组 (5.70±0.07) ml/h, P均<0.01, 血压情况:A组有9例用硝酸甘油或乌拉地尔降压, B组有5例用麻黄素升压。
3 讨论
上腹部手术创伤较大, 手术时间较长, 而且手术探查范围大, 内脏牵拉明显, 机体的应激反应强烈, 可造成血浆β-内啡肽水平、儿茶酚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升高。有资料显示, 硬膜外麻醉加气管内全麻能显著降低血浆儿茶酚胺总量, 比单纯全麻组的应激反应少。单纯气管内插管全麻具有诱导快、血流动力学干扰小, 呼吸控制和管理易于进行, 但上腹部手术的肌松要求必使肌松剂用量过大而影响到术后患者的清醒及拔管, 而CEGA则具有恢复快速、全麻用药量少等优点, 能很好的抑制手术进入腹部后造成的牵拉反射。使血流动力学更趋稳定, 减少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也便于术后镇痛实施, 提高了麻醉质量。
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含糖量高, 有利于细菌繁殖且该类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 使吞噬和杀菌力下降, 单核细胞活力下降, 抗体生成减少等, 手术后极易发生穿刺部位感染[3]。我们采用做一皮下隧道的方法将硬膜外导管引出, 44例无1例发生感染。
合并严重心脏疾患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对心血管抑制作用的麻醉药血管扩张药较敏感, 容量不足及失血时易出现血压下降, 且程度较重另一方面患者对手术操作等刺激敏感性增加, 当刺激较强时或应用某些血管活性药物时, 易出现较剧烈的心血管反应, 因此, 应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麻醉操作轻柔, 尽量避免循环动力学的波动。
CEGA麻醉方法用于糖尿病患者减少了不良反应及合并症, 也便于术后镇痛的实施, 提高麻醉质量, 同时减少了全麻药的用量, 但应注意硬膜外局麻药要及时追加, 以免硬膜外镇痛作用减弱, 麻醉减浅和交感神经恢复引起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及术中知晓的发生, 同时应加强检测, 以防缺氧和CO2蓄积, 确保患者平安, 虽然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中偶尔会出现血压较术前有明显下降情况发生, 但经过及时处理并未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参考文献
[1]蒋彦水.围手术期处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社, 1993:323.
[2]J rg B, Karin B, Helmut K, et al.Subcutaneous Tunneling of Caudal Catheters Reduces the Rate of Bacterial Colonization to That of Lumbar Epidural Catheters[J].Anesth.Analg, 2004, 99 (9) :689-693.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行子宫全切除手术患者60例, 年龄48~56岁, ASAⅠ~Ⅱ级, 除去既往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肾上腺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术前心肺功能良好, 血常规、水、电解质、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正常, 所有患者术前2周没有服用任何降血压药。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30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室后接心电监护, 开放静脉, 并于L2-3硬膜外穿刺放置硬膜外导管, 两组均在诱导前从硬膜外导管加入0.3%罗哌卡因与1.2%利多卡因混合液4m L的试验剂量, 观察5min无不良反应, 再每间隔5min给4m L, 首次总量12~15m L, 15min后测量阻滞平面, 然后开始诱导。两组均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500m L后, 静注阿托品0.3mg, 芬太尼4μg/kg、异丙酚1.5mg/kg, 维库溴铵Ⅰ组0.05mg/kg, Ⅱ组0.1mg/kg后, 快速诱导置入喉罩通气道或气管导管, 连接Ohmeda Excel 210麻醉机行机械通气, 潮气量8~10m L/kg, 呼吸频率12~13次/分, 麻醉维持:Ⅰ组于快速诱导置入喉罩后连续输注丙泊酚4mg/ (kg·h) , 直至关闭腹膜。Ⅱ组于快速诱导置入气管导管后6mg/ (kg·h) 直至关闭腹膜。两组术中根据需要追加维库溴铵, 两组均在硬膜外导管内注入局麻药后1h追加4~5m L。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追加硬膜外阻滞药、肌松剂和芬太尼。拔管前根据需要给予新斯的明和阿托品拮抗剂。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并对血流动力学和儿茶酚胺的参数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两组的心率和血压在诱导后 (置入喉罩或气管插管前) 与基础值比较显著降低 (P<0.05) 。Ⅰ组置入喉罩后血压略有升高, 而Ⅱ组气管插管后血压明显上升, 与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的儿茶酚胺:在置入喉罩或气管插管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置入喉罩后与基础值比较Ⅰ组稍有升高, Ⅱ组于气管插管后为明显升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麻醉苏醒期即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前Ⅰ组的血压、心率、血儿茶酚胺轻度上升, 而Ⅱ组显著上升, 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硬膜外阻滞加喉罩通气或气管插管全麻镇痛效果好, 可抑制心血管反应减少了麻醉药物的用量, 术后清醒快, 且术后镇痛效果好, 大大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1]。喉罩通气对咽喉部刺激轻, 能保持充分供氧, 在自主呼吸或控制呼吸情况下均能使用, 操作简单不损伤喉头和气管, 对循环系统刺激小, 在较浅的麻醉下亦能耐受[2]。血浆儿茶酚胺 (CA) 是调节和维持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激素, 是反映机体应激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的应激反应是机体有利的防御机制, 使机体耐受麻醉、手术的刺激。过剧的应激反应, 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代谢和内稳态的紊乱[3]。不仅在术中和术后, 而且在术前因焦虑、紧张和对手术的恐惧, 许多患者的CA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A释放导致心率加快, 心排血量增加, 心肌作功加重, 耗氧增加, 致心肌供氧/耗氧失常。
注:▲与基础值比较有差异P<0.05, ▲▲P<0.01;△组间比较△P<0.05, △△P<0.01
注:▲与术前比较有差异P<0.05, ▲▲P<0.01;△P<0.05, △△P<0.01
总之, 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通气全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能减少儿茶酚胺的释放, 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性, 使麻醉的诱导和维持过程平稳;在抑制机体亢进的应激反应的同时, 保持了机体适度的应激反应的能力。
摘要: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加全麻喉罩通气对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ASAⅠ~Ⅱ级的子宫全切除术患者60例, 分成两组:Ⅰ组 (30例) 硬膜外阻滞加全麻喉罩通气, Ⅱ组 (30) 例硬膜外阻滞加全麻气管插管。结果 两组心率和血压在诱导后 (置入喉罩或气管插管前) 与基础值比较显著降低 (P<0.05) 。Ⅰ组置入喉罩后血压略有升高, 而Ⅱ组气管插管后血压明显上升, 与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的儿茶酚胺:在置入喉罩或气管插管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通气全麻能减少血浆CA的释放, 保持机体适度的应激反应。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喉罩通气,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儿茶酚胺
参考文献
[1]贾英萍.小儿尿道成形术全麻联合骶管麻醉应用喉罩通气的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7) :618-619.
[2]张庆, 胡远.硬膜外复合七氟烷麻醉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8, 2 (1) :30-32.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ASAI~II级患者,重要脏器功能正常,无相关麻醉禁忌征,手术种类均为食道中下段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 0例,I组全麻联合持续硬膜外阻滞,I I组全麻组。
1.2 方法
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mg,入室后监护仪监测血压、心率、S P O2,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有效的扩容,同时I组选择T7~8或T8~9间隙行硬膜外穿剌,向头侧置管,局麻药选用低浓度0.6%~0.8%盐酸利多卡因+0.18%盐酸左布比卡因混合液,注入试探量3 m L后观察无脊麻征象但麻醉阻滞平面确切,根据循环情况,于气管插管后再分次注入适量混合液。全麻诱导插管,I、II组均用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3~5ug/kg,阿曲库铵0.6mg/kg,丙泊酚1mg/kg,插管后Ohmeda110型麻醉机行IPPV模式通气,术中以异氟醚1%~3%吸入维持麻醉,根据手术治疗情况酌情追加芬太尼,并间断给予阿曲库铵或维库溴铵维持肌松。
监测项目,记录麻醉诱导术前、插管即刻、切皮、进胸时、进胸后1h、关胸、术毕7个时间段的心率、血压吸入麻醉浓度(%)。
2 结果
一般资料两组无差异,两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见表,I组病人整个手术过程中血压、心率较为稳定,各个观察点的结果,均低于术前,血压维持在术前的75%~85%左右,MAP维持在75%~90%之间,I I组病人心率和血压、插管时接近术前,进胸时略高于术前,术毕明显高于术前,且吸入麻醉剂浓度明显高于I组,两组病人最低吸入浓度设定为1%,可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术后随访两组病人术中均无术中知晓,I I组中有3例出现拔管时烦燥。
3 讨论
食道癌患者一般年龄较大,重要脏器贮备功能明显降低,常合并高血压及冠心病,任何伤害剌激均可引起机体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单纯的全麻只能抑制大脑皮质的投射系统,而不能有效的阻断局部的手术剌激。硬膜外麻醉能有效阻滞相关部位的交感神经末梢,使区域血管扩张,达到术中降压的目的,许多全麻药有抑制心肌收缩力和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病人可在麻醉前补充乳酸林格氏液500~1000mL,可避免全麻复合持硬麻醉双重作用下,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血压骤降,全麻复合持硬麻醉的合理应用使其作用互补,能使麻醉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深度,在手术过程中硬膜外阻滞交感传导通路,使各种非生理剌激和干扰不能传入低级交感中枢应激不易产生,同时抑制肾上腺素能神经末稍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使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
综上所述,持硬复合全麻较全麻能使术中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血压可控性更好,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吸入麻醉剂和全麻药用量,降低废气污染,缩短了术后苏醒期及带管时间,可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利于病人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降低术后并发症。
摘要:目的观察持硬复合全麻用于食道根治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与全麻作比较。方法10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I组持硬复合全麻;II组:全麻组,观察心率、血压的术前、术中、术毕变化及吸入麻醉剂浓度。结果I组整个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均低于术前,且术中失血少于II组。结论持硬复合全麻用于食道癌手术较全麻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持硬复合全麻,全麻,血流动力学
参考文献
[1]王祖谦.硬膜外麻醉镇痛对术后转归作用[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9,18:283~285.
[2]肖旺频,方芬,周礼湘.开胸食道癌手术病人自控硬膜镇痛对内分泌和呼吸功能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5).
[3]曹建国,张马忠,杭燕南,等.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3):139~141.
[4]杭燕南,孙大金,沈坚,等.老年人硬膜外阻滞下上腹部手术的循环功能监测[J].临床麻醉学杂志,1988,4:70.
[5]邢玉英,张加强,贾丽,等.食管癌切除术病人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11):865~866.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择期胸部、上腹部手术132例, 年龄50~85岁, 其中男性76例, 女性56例, ASAI~II级, 体重40~75 kg, 手术时间2~5.5 h。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全麻组, B组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 阿托品0.5 mg, 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 并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BP、P、SPO2及心电图。A组依次静脉推注芬太尼4 μg/kg, 异丙酚1~2 mg/kg, 阿曲库铵0.5 mg/kg后经口腔明视下行气管插管, 再衔接麻醉机给予控制通气。B组先选择T9~10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 成功后向头侧置管3.5 cm, 用1.5%利多卡因作试验量, 确定阻滞平面后, 再按A组方法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A组静脉给予异丙酚60~100 μg/ (kg·h) , 并间断静注芬太尼、阿曲库铵维持。B组经硬膜外导管间断给予0.25%罗哌卡因, 并酌情减量上述A组用药维持。观察项目:两组患者血压变化 (即术前基础血压与术中最高血压相比较) 、心率变化 (即术前基础心率与术中最快心率相比较) 、并记录芬太尼的用药量、手术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标准差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及手术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压变化、心率变化及术中芬太尼的用药量有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注:组间比较*P<0.05, **P<0.01
与A组相比, B组术毕拔管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明显缩短 (P<0.05) , 见表3。
注:组间比较*P<0.05
3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心肺等重要脏器储备功能下降, 又合并着潜在的血管硬化、心肌缺血或梗塞[3], 对麻醉耐受性差, 并且胸部及上腹部手术创伤大, 内脏探查、牵拉造成机体的应激反应强烈, 故容易引起循环及内分泌代谢障碍 (特别是应激性糖代谢障碍) [4], 从而发生严重的围手术期并发症, 因此, 老年患者行胸部及上腹部手术时, 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及有效地抑制应激反应是至关重要的。
有文献报道, 单纯全麻只能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或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 不能有效地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对中枢的传导, 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反应仍然存在, 使得手术刺激时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心率增加、血压升高。而单纯硬膜外阻滞可阻滞交感肾上腺髓质的传出松动, 还能抑制伤害性刺激, 但不能有效的抑制牵拉反应。如果将全麻和硬膜外阻滞联合应用, 两种麻醉方法可以相互弥补缺点, 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及抑制应激反应。本文中B组血压变化、心率变化、术中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均明显优于A组, 这就表明在老年患者胸部及上腹部手术的麻醉应用中,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优于单纯全麻。此外, 术后可给予硬膜外镇痛, 有效的消除了患者创口的疼痛, 有利于早日康复。
虽然胸段硬膜外麻醉可以阻滞心脏交感神经, 扩张心肌血管, 改善心肌氧供平衡, 从而减少术中及术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但同时外周血管扩张, 可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再加上全麻药物本身对心血管系统有抑制作用, 以及术前禁食禁饮、术中失血等因素, 容易造成血压明显下降。因此, 麻醉前预先给予适当扩容, 并备用升压药, 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及各项指标, 可以有效地避免血压和心率的波动。
通过对本文中两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 由此可以体会到,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是目前老年患者胸部及上腹部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摘要:目的总结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胸部及上腹部手术的临床体会。方法132例择期行胸部及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 随机分成单纯全麻 (A) 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 (B) 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血压变化、心率变化、术中芬太尼的用量、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结果两组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别, A组血压变化、心率变化及术中芬太尼用量均明显大于B组。B组的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比A组明显缩短。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胸部及上腹部手术, 应激反应小, 麻醉药用量少, 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佳, 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全麻,硬膜外麻醉,老年,应激反应
参考文献
[1]刘怀琼, 葛衡江, 邓小平.实用老年麻醉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45.
[2]王国年, 齐淑华, 姜丽华, 等.国产异氟醚麻醉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开胸手术内分泌和循环功能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9, 19:436.
[3]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444-1452.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9
【关键词】 气管插管麻醉;硬膜外麻醉;清醒时间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60-02
麻醉是手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同的麻醉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临床中确保手术治疗效果不仅要保证有理想的麻醉效果,而且要保证麻醉的安全性。硬膜外与气管内插管全麻联合麻醉是目前临床中较为成熟的麻醉方式[1]。为了研究其优点,本文对我院80例患者的相关情况作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在我院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在39-68岁,平均年龄为55.4岁。所有患者均无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以随机方式将80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采用硬膜外与气管内插管全麻联合麻醉组(观察组)和单纯气管插管全麻组(对照组)。以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30min均注射0.5mg的阿托品,经静脉给予芬太尼3μg/kg,丙泊酚1.3mg/kg麻醉诱导后,选择6.5-7.5号气管导管经口插入,接麻醉呼吸机对呼吸进行控制,潮气量保持在8-12ml/kg。
1.2.1 对照组 麻醉维持采用静脉麻醉方法,静脉泵入丙泊酚、芬太尼,丙泊酚剂量为2.5mg/(kg·h),芬太尼剂量为2μg/(kg·h),另外间断性给予维库溴铵维持,剂量为0.035mg/kg。
1.2.2 观察组 患者联合硬膜外麻醉,麻醉药物选择1.3%的利多卡因,硬膜外穿刺成功之后,完成全麻诱导插入气管导管之后,术前消毒时进行硬膜外腔用药,首先注入利多卡因5ml,待腹腔镜进入后,再注入10ml利多卡因,麻醉维持亦采用硬膜外腔给药,每30min注入5ml利多卡因。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用X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时,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比 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48.6±15.3)min,出血量为(38.5±6.4)ml;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47.6±11.4)min,出血量为(37.9±7.1)ml。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2.2 清醒时间对比 对照组组的清醒时间为(8.9±3.4)min,气管拔管时间为(9.7±3.1)min;观察组的清醒时间为(3.9±2.1)min,气管拔管时间为(4.2±1.9)min。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中均无误吸、体动、呕吐以及呛咳等不良反应出现。术后对照组患者有5例出现咽喉疼痛,有2例患者有明显声嘶。观察组只有1例患者咽喉部有不适感,无声嘶病例。
3 讨 论
硬膜外麻醉虽然实现较好的镇痛、松肌效果,能保证血液动力学平稳,实现深度麻醉[2]。但是在手术中容易出现高碳酸血症,同时对呼吸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正常的通气产生影响,安全性较低。而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虽然可以随时加深麻醉,手术的安全性较高,但是在气管插管的时候势必会对喉头产生刺激,引发血液动力学波动。为了保证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性必须要研究新型的麻醉方式。
硬膜外与气管内插管全麻联合应用能各取所长,同时避免两组麻醉单独应用中时产生的不良反应[3]。根据本组研究结果,观察组联合应用硬膜外麻醉与气管内插管全麻,患者的清醒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气管拔管时间也短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由此可以看出,硬膜外与气管内插管全麻联合应用能阻断刺激向中枢的传导,使患者的应激反应减轻,保证了患者各系统功能的稳定性。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避免了药物累积,在手术后患者清醒时间早,减少了患者术后恶心、烦躁等情况的出现。另外,气管插管全麻辅助硬膜外麻醉,在手术结束的时候,可以先行拔出气管导管,减轻了全麻抑制呼吸症状。但是在此种麻醉方案中药物应用过量会导致患者血容量不足,因此在麻醉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综上所述,硬膜外与气管内插管全麻联合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较好,药物用量少,有效减轻患者应激反应,术后患者清醒快,在临床手术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怡.连续硬膜外联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临床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2012,12(11):87-88.
[2] 任绍春.硬膜外阻滞加气管插管全麻在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112-113.
全麻硬膜外阻滞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80例卵巢囊肿腹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常规检查确认所有患者均患有卵巢囊肿腹病症且无并发症。患者年龄为21至54岁,平均(31.67±8.23)岁。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病症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麻醉方法
对照组麻醉方式采用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联合使用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术前30分钟采应用混旋莨菪碱和苯巴比妥钠行肌注,严密观察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观察组患者麻醉方式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术前30分钟应用混旋莨菪碱和苯巴比妥行进行肌注[3]。
1.2.2 手术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卵巢囊肿腹腔镜手术。术前所有患者均采用速眠安、芬太尼、丙泊酚注射液和维库溴铵行静脉麻醉快速诱导。实验组患者在术中给予罗哌卡因维持麻醉状态,而观察组组继续使用维库溴铵来维持麻醉状态。
1.3 观察指标
(1)术前麻醉所需时间;(2)麻醉药物所花费的成本;(3)患者术后苏醒所需时间。
1.4 评估标准
对患者术后清醒质量进行评估。(1)良好:患者安静、呼吸平稳且意识清醒;(2)一般:对外界刺激有反映,配合医护人员操作有一定难度;(3)差:对外界刺激物无明显反映,身体躁动频繁[4]。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视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指标的差异比较
两组患者均行卵巢囊肿腹腔镜手术,两组患者在术前麻醉所需时间、麻醉药物所花费的成本和患者术后苏醒所需时间三方面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下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清醒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清醒质量相比较,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下表2。
3 讨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原因在于其通过限制中枢神经的传导作用降低手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从而减少术中的应激反应。如果采用单一全麻术式容易在患者身体内形成茶酚胺,破坏内分泌平衡,不仅导致患者清醒时间延长,且易引起患者在拔管时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为患者带来身体负担。而硬膜外阻滞恰好通过阻断外界刺激而降低了机体茶酚胺的分泌,由此保持机体内部始终处于一个功能稳定、循环性能良好的状态。由此可见,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使用时,充分发挥了两种方式的优点,不仅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还有助于抑制患者术中出现的应激反应[5]。
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分别使用不同的麻醉方式。术前,观察组患者术前麻醉所需时间为(2.14±0.43)小时,麻醉药物所花费的成本为(278.42±42.14)元;对照组术前麻醉所需时间为(2.91±0.79)小时,麻醉药物所花费的成本为(453.54±53.91)元。术后,观察组患者术后苏醒所需时间为(0.29±0.06)小时,对照组患者术后苏醒所需时间为(0.59±0.08)小时,两组患者三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术后患者清醒质量56例良好,34例一般;对照组患者清醒质量10例良好,24例一般,56例为差,两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临床应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患者所需麻醉时间和清醒时间都较短,可见,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方式,其具有起效快、失效也较为迅速的特点。
综上所述,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在术中,麻醉药量较之于常规麻醉方式有所减少,同时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术中出现的应激反应,术后清醒质量也较好,总而言之,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临床,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卵巢囊肿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诊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80例卵巢囊肿腹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麻醉所需时间为(2.14±0.43)小时,麻醉药物所花费的成本为(278.42±42.14)元,术后苏醒所需时间为(0.29±0.06)小时;对照组术前麻醉所需时间为(2.91±0.79)小时,麻醉药物所花费的成本为(453.54±53.91)元,术后苏醒所需时间为(0.59±0.08)小时,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术后患者清醒质量良好56例,一般34例;对照组患者清醒质量良好10例,一般24例,差56例,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囊肿腹腔镜手术中应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进行麻醉处理,有助于抑制患者术中出现应激反应,术前麻醉时间减少且术后苏醒时间缩短,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卵巢囊肿,腹腔镜手术,全麻,硬膜外阻滞
参考文献
[1]刘志刚.临床路径在卵巢囊肿腹腔镜手术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中的实施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4):39-40,41.
[2]李仕明.全麻与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抑制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4):94-95.
[3]王钧,刘强,张丽等.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对比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10):787-790.
[4]陈远龙,杨晓铭,蔡国斌等.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2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