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复合全麻

2025-01-30

小儿静脉复合全麻(共7篇)

小儿静脉复合全麻 篇1

现今, 单纯静脉全麻在进行小儿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的最为广泛。常用的药物有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 具有深度镇痛作用。它的优点是安全性能高、成本低以及使用方便。缺点是患者苏醒时间比较长、肌肉张力增大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等, 特别在反复加用药物后, 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1]。本研究选取我院近期在小儿下腹部及下肢手术中使用静脉全麻复合骶麻与单纯静脉全麻的1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11月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儿100例, 其中男70例, 女30例;年龄1~6岁, 平均为3.1岁。按照1∶1的比例将他们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年龄、性别、身高、出生体质量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术前嘱咐患儿禁水4h, 禁食6h, 术前向患儿注射0.03mg/kg的阿托品, 进到手术室后, 开放患儿的静脉。术中, 为患儿补充平衡盐溶液。观察组静脉注射3mg/kg的氯胺酮、0.2mg/kg的咪唑安定之后, 应用改进的穿刺法实施骶管阻滞注射利多卡因, 不同体质量者给予不同的量, 具体标准参照用药说明书。对照组静脉注射3mg/kg的氯胺酮、0.2mg/kg的咪唑安定之后, 间隔约20min追加注射氯胺酮维持患儿的麻醉深度, 保持患儿没有肢体运动。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的氯胺酮使用量及苏醒的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使用氯胺酮的总剂量为 (2.70±0.45) mg/kg, 对照组为 (5.70±1.41) mg/k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为 (12.75±2.55) min, 对照组为 (36.45±3.15)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些年来, 一些麻醉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进行手术的患者, 所取得效果引发医学界广泛关注[2]。氯胺酮属苯环己哌啶类麻醉药, 他只需要1min就可以达到血脑平衡, 这样有助于调控麻醉的深度, 术后苏醒也比较快, 在临床麻醉中获得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它的镇痛效果约为吗啡的50倍, 产生依赖性的概率也比较低[3]。

静脉麻醉是小儿下腹部手术不可缺少的一环。临床上, 小儿在进行静脉全麻后, 会出现消化不良、呼吸紧促等不良反应, 同时分泌物排出量增加, 有时还出现呼吸暂停, 误吸等并发症。由于小儿患者耐氧性比较差, 实施麻醉后或者手术期间偶尔还会出现支气管痉挛的现象[4]。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静脉全麻复合骶麻相比单纯静脉全麻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优势:一是穿刺的成功率比较高, 由于小儿的骶管容积相对小, 穿刺定位比较容易, 也相对简单。二是静脉全麻复合骶麻具有比较好的临床效果, 镇痛作用强, 可以减少麻药的用量, 有效地防止反流误吸及控制分泌物的分泌量。三是降低一些不良反应, 静脉全麻复合骶麻能够降低呕吐, 减少支气管痉挛的危险以及呼吸道感染。四是缩短术后的苏醒时间, 静脉全麻复合骶麻作用时间比较短, 适用于2h以内的手术, 非常适合小儿下腹部及下肢手术。

参考文献

[1]任安虎, 申富生, 江双霞, 等.靶控输注咪唑安定氯胺酮辅助小儿骶管阻滞麻醉临床应用[J].河北医药, 2011, 19 (9) :69-71.

[2]欧珊, 周乐顺, 封宗超, 等.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氯胺酮微泵法行小儿静脉全麻的临床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 2007, 19 (4) :69-71.

[3]杨天德, 陶军, 吴悦维, 等.42例麻醉期间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与救治[J].重庆医学, 2007, 18 (16) :263-264.

[4]魏嵘, 章赛吉, 刘珺珺, 等.预注顺式阿曲库铵预防小儿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引起肌阵挛的临床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17 (6) :169-171.

小儿静脉复合全麻 篇2

关键词:静脉麻醉,吸入麻醉,局部麻醉

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具有时间短、手术刺激强、术后恶心呕吐易诱发伤口再出血等特点。因此要求患者术后苏醒迅速、彻底、安静,无哭闹、呕吐不良反[1]应。本文笔者对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择期行扁桃体摘除术小儿40例,采用异丙酚靶控全麻与异氟烷吸入全麻复合局部麻醉,并对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安全性进行分析,现将材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根据我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择期行扁桃体摘除术小儿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9.3±1.2岁;选择ASAⅠ~Ⅱ级,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扁桃体炎和扁桃体肥大标准[2],排除术前2周有扁桃体急性感染病史、扁桃体周围脓肿史及血液心脏等全身系统疾病并发症。随机分为观察组(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麻醉)组20例和对照组(异氟烷吸入维持麻醉)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诱导方法和药物。观察围术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气管拔管和清醒时间,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以及清醒后疼痛评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及麻醉前给药,麻醉诱导两组均静脉给予瑞芬太尼1ug/kg,异丙酚1~2mg/kg、维库溴胺0.1mg/kg。诱导后观察组异丙酚于诱导后10 min内按10mg/(kg.h)输注,接下来的20 min按8 mg/(kg.h)输注,然后按6 mg/(kg.h)维持麻醉。瑞芬太尼以10ug/(kg.h)持续泵入维持麻醉。手术完全结束前2min停用麻醉药。对照组在气管插管后,高流量(4 L/min)吸入2%~3%的异氟烷加深麻醉,5~10min后低流量(0.5L/min)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5min完全停止吸入异氟烷,高流量吹出吸入麻醉药,诱导自主呼吸。两组患儿扁桃体剥离前均局部注射0.005%的肾上腺素和0.5%的利多卡因混合液3mL。

1.3 观察指标

观察围术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性、扁桃体残留情况,并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气管拔管和清醒时间,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以及清醒后疼痛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标准差undefined表示,组间比较经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性、扁桃体残留等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2.2 术后恢复情况,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x=4.635,P<0.05。

3 讨论

慢性扁桃体炎的主要手术方式通常为扁桃体剥离术[3]。本文对比全麻扁桃体切除术与局麻扁桃体切除术对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使用静脉麻醉中一个不好的因素是不易控制,而吸入却恰恰相反,易于控制和调节的,尤其对于现在来说,吸入麻醉剂越来越易控制,而对于一些大医院来说静脉麻醉控制较好一些,因为有TCI,有更新型的易控制的药物,比如remifentanyal等等,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两种麻醉方法并没有明显的缺点差异[4],主要在于使用者的经验和麻醉设备,自从引进TCI后,可控性有了质的飞跃。根据静脉药的context sensitive half time可以预测患者的苏醒时间,虽然TCI软件设计没有包括种族,人群和个体差异,但是差异在20%以内足以应付临床应用。所以,麻醉者的判断对可控性有很大的影响。propofol的TCI缺点在于没有镇痛成分[5]。在现代的手术室中,良好的中心吸引即使使用中等流量麻醉也不会引起污染,当然拔管后在术后恢复室中的污染就无法避免。术后排除低氧,CO2潴留,尿潴留,加用fentanyl,迅速排除残留气体麻醉药,能大大降低躁动率[6]。虽然吸入麻醉对自己有不良影响,但是辅助吸入麻醉可以大大减少静脉药用量,只要对手术时间掌握好点,苏醒时间更容易控制。单次静脉给药维持不容易保证循环得相对稳定,除非泵入。除了神外的手术时间很长,值得用泵,一般得手术,吸入麻醉的辅助得优势更突出一些。比如延长静脉药的时效,容易控制,对肝肾影响小等[7]。

在相同的选择下,应该选熟悉、把握的麻醉方法。另外要考虑医院具体的情况,比如吸入麻醉,如果没有废气回收装置,最好别用,如有麻醉气体监测的装置,关于静吸复合,如果控制不好,会导致苏醒延迟,我们的一点体会是或是采取的方式一般是以静脉为主,辅以吸入,而且吸入要早点停,否则很大可能苏醒延迟。静脉麻醉remifentanyl,vecuronium,rocuronium,atracurium,etc.使得静脉麻醉像吸入麻醉一样越来越易控制,而且起效更快,苏醒也很快。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麻醉术中循环波动小,苏醒及清醒快,恶心呕吐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较对照组少。说明静脉麻醉适用范围也更广,比如神经外科手术特别是有颅内高压的病人,在开颅前吸入麻醉不太好用,因其有扩张脑血管增加ICP作用[8]。相反,亦可以吸入为主辅以静脉麻醉。目前我们一般以异丙酚诱导及维持,但异丙酚没有镇痛作用,必须加fentanyl,另外用肌松药。可问题在于fentanyl用多了,病人苏醒延迟,而用的少,麻醉就不够平稳,如用naloxone拮抗病人会烦躁而且病人会感觉疼痛,所以就目前用药而言静脉麻醉有一定缺陷。吸入麻醉最主要的缺点在于:1、苏醒质量较静脉麻醉明显要差。2、吸入麻醉对手术室空气的污染是个大问题,尽管通过low flow或者吸附器可以解决问题,单总是致命性的。3、吸入麻醉中,分解率大的麻醉药如七氟醚亦是各问题。4、有些吸入麻醉药物对气道具有刺激性,不适合用于诱导。长时间的吸入麻醉往往苏醒质量差,且会污染手术室环境,危害麻醉医师自身健康。静脉麻醉如果控制得好,特别要强调平衡麻醉,而不是只根据血压心率用药,当可不至于苏醒延迟。另外,静脉麻醉药多有其特效拮抗剂,此特点当为优于吸入麻醉。不过静脉维持在手术强刺激时加用短时吸入的方法。

静脉麻醉关键在于麻醉医师的水平。慢诱导,充分发挥机体自身代偿机制,保持呼吸、循环稳定;辅助用口咽通气道、吸氧等。静脉麻醉因为现代静脉麻醉药可控性好,应用注射泵持续静脉注射维持麻醉,术中病人平稳,术终清醒迅速。而且利于环保。我们认为这是将来麻醉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更多更好的静脉麻醉药问世,静脉麻醉必将彻底取代吸入麻醉。尽管吸入麻醉用得多经验教训多,但更看好静脉麻醉,静脉麻醉要安全有效起码保证两点:有复合用药的经验、静脉泵,静吸复合,全麻复合硬膜外更好,静脉麻醉将临床麻醉的领域扩大了,比如MAC(麻醉性监护),更有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钟贞,肖水芳,王春燕,等.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与常规剥离法扁桃体切除术之比较[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20(9):391-395.

[2]孙彦,李娜,杨松凯,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技巧[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77-181.

[3]蔡卓,朱怀文,张理文,等.全麻扁桃体切除术与局麻扁桃体切除术效果比较[J].临床探讨,2010,48(15):110-111.

[4]Thomas OE,Janet MH,Richard JI,et al.Postoperative nausea andvomit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undergong radiofrequencycatheter ablation: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propofol-and isoflu-rane-based anesthetics[J].Anesth Analg,2002,95:1577-1581.

[5]Davis PJ,Greenberg JA,Gendelman MFK.Recovery characteris-tics of sevoflurane and halothane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under-going bilateral myringotomy and pressure equalization tube inser-tion[J].Anesth Analg,1999,88:34-38.

[6]胡晓斌,王东披.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bJL扁桃体切除术麻醉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6,8(4):414.

[7]Cravero J,Surgenor S,Whalen K.Emergence agitation in pae-di-atric patients after sevoflurane anaesthesia and no surgery:acom-parison withhalothane[J].Paediatr Anaesth,2000,10(4):419-424.

小儿静脉复合全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患儿分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I~Ⅱ级择期手术, 手术分类包括小儿多指畸形、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斜视矫正术、四肢骨折共80例, 其中男46例、女34例, 年龄3~12 (平均7.4) 岁, 体质量12~38 (平均23.0) kg, 手术时间28~75 (平均52.2) min, 随机分为A、B两组, 两组性别、年龄、ASA分级构成以及平均体质量、平均手术时间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手术前一天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手术前禁食6~8h、禁饮4~6h, 均无术前用药, 有父母陪护患儿入麻醉准备间, 未建立静脉通路的患儿给予建立静脉通路, 均缓慢给予患儿静脉滴注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0.02mg/kg和氯胺酮1.0mg/kg, 待患儿入睡后抱入手术间, 连接心电监护仪, A组患儿于麻醉诱导时给予氯胺酮2mg/kg和丙泊酚2.5mg/kg缓慢静脉推注, 微量泵输注丙泊酚9~15mg/ (kg·h) 。如夹皮时患儿仍有体动给予追加氯胺酮0.5~2.0mg/kg和丙泊酚0.5~1.0mg/kg缓慢静脉推注, 至夹皮时无反应开始手术, 术中根据患儿情况10~20min给予静脉推注氯胺酮0.5~1mg/kg;B组患儿于麻醉诱导时给予氯胺酮2.5mg/kg缓慢静脉推注, 并复合咪达唑仑0.15~0.2mg/kg静脉滴注。B组患儿肢体运动影响手术时给予追加氯胺酮0.5~1mg kg, 5~15min给药一次。两组患儿术中均以面罩持续供氧, 于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给药。术中患儿呼吸抑制时给予面罩加压吸氧。

1.3 观察指标

麻醉过程中加强呼吸管理, 保持自主呼吸、面罩给氧, 并连续监测RR、HR、Sp O2%、氯胺酮用量、术后清醒时间及术后躁动、恶心、呕吐情况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R、HR和Sp O2%的变化, A组麻醉前后RR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0.005<P<0.01) , HR和Sp O2%变化不显著 (0.2<P<0.4) ;B组麻醉前后RR、HR、Sp O2%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而HR由 (87.9±3.9) 次/min升高至 (92.1±4.2) 次/min;两组Sp O2%于诱导后均有一过性下降, 但均>95.0%, 数分钟后恢复正常, B组麻醉前后比较虽然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见表1。

2.2 麻醉药用量, A组氯胺酮用量 (79.9±17.8) mg, 丙泊酚用量 (258.6±78.9) mg;B组氯胺酮用量 (150.8±38.1) mg丙泊酚用量为0, A组氯胺酮用量显著少于B组 (P<0.001) , 见表2。

2.3 麻醉清醒时间A组明显快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A组分别为 (7.0±2.3) min;B组分别为 (15.6±3.9) min。术后副作用发生率A组2.50% (1例) ;B组20.0% (8例) , A组低于B组 (0.025<P<0.05) , 两组术后均没有呼吸抑制, 见表2。

3 讨论

氯胺酮静脉麻醉已经应用多年,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但是由于氯胺酮的药理副作用, 在患者手术时肢体不自主运动, 颈项强直, 呈木僵状, 出现这种分离麻醉后, 会影响手术操作;氯胺酮有升高血压、增快心率、增加呼吸道分泌物的作用, 给术中管理增加了风险;手术结束后患者虽然生命体征平稳但意识往往不清晰, 在苏醒期还会出现躁动, 幻觉, 恶心呕吐等使手术医师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而丙泊酚是一种短效静脉全麻药,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丙泊酚镇静、催眠作用迅速、平稳有一定的镇痛作用[2]。丙泊酚诱导后通过抑制心肌和扩张外周血管且有效抑制交感神经活性, 常使患儿心率、血压下降10%~25%, 每搏量下降20%左右[3], 有一定的心血管抑制作用。本研究显示A组麻醉氯胺酮用量明显小于B组, 说明丙泊酚可以减少氯胺酮用量, 复合应用可有效减轻氯胺酮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副作用, 使清醒时间缩短。而咪达唑仑对循环影响轻微, 其分布、清除半衰期不长, 清除率明显低于丙泊酚, 只能部分减轻氯胺酮副作用。所以丙泊酚与氯胺酮合用, 能取长补短.有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提高麻醉安全性。

本研究观察到两组麻醉对患儿呼吸均有一定抑制作用。这与注药速度和药物浓度关系密切。我们采用一支2mL氯胺酮100mg稀释为20mL缓慢静脉给药, 单次使用小剂量, 对呼吸影响小, 但由于患儿耐缺氧能力差, 故仍需加强呼吸功能监测。有报道说丙泊酚与氯胺酮合用易出现呼吸抑制, 而吸氧可能掩盖由此引起的低氧血症[4]。综上所述,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静脉全麻中应用安全可行, 副作用小, 麻醉恢复快, 可控性强, 优于常规使用的氯胺酮静脉全麻。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76.

[2]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295-296.

[3]Smith I, Write PF, Nathanson M, et a1.Propofol:an update on it’sclinical use[J].Anesthesiology, 1994, 81 (4) :1005-1043.

小儿静脉复合全麻 篇4

资料与方法

收治ASAⅠ~Ⅱ级肛肠病患者80例, 年龄18~66岁, 其中男50例, 女30例。包括混合痔、内痔、外痔、肛瘘、肛周脓肿、肛乳头肥大、直肠息肉等。行PPH术、内扎外剥术、肛瘘切除、肛周脓肿根治或引流、肥大肛乳头切除、直肠息肉切除。所有患者均无心肺疾病, 肝肾功能无异常。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静脉全麻复合局麻组, Ⅱ组为硬膜外麻醉组。两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禁食8 h, 未用术前药, 术前适量输液。入手术室后输液, 面罩吸氧, 监测HR、MAP、Sp O2。①Ⅰ组摆截石位,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 mg, 芬太尼2μg/kg, 丙泊酚1.5~2 mg/kg, Ramsay评分3~4分后以1.0%利多卡因15~25 m L行4点法肛周局麻, 开始手术。以丙泊酚5~10 mg/ (kg·h) 泵入维持麻醉。患者有明显体动时快速泵入丙泊酚0.5~1 mg/kg, 手术结束前5 min停药。②Ⅱ组右侧卧位行L2~3或L3~4间隙硬膜外穿刺, 尾侧置管, 翻平卧位给分次1.6%利多卡因12~18 m L, 麻醉平面明显, 无全脊麻和局麻药中毒征象后, 摆截石位, 开始手术。

监测项目:监测HR、MAP、Sp O2, 记录麻醉准备时间 (从患者入手术室至手术开始) , 手术时间, 术中患者镇静、镇痛、肌松程度, 术后自主活动恢复时间, 患者满意度, 恶心呕吐和尿潴留的情况。①镇静评分采用Ramsay评分:1分为不安静, 烦躁;2分为安静合作;3分为嗜睡, 听从命令;4分为睡眠状态, 可被唤醒;5分为呼呼反应迟钝;6分为沉睡, 呼唤不醒。②疼痛评分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 对比患者面部表情来评估。0分为无痛;2分为有点痛;4分为稍痛;6分为更痛;8分为很痛;10分为最痛。③肌松程度为肛门括约肌松弛度, 不满意为1分, 较满意为2分, 满意为3分, 很满意为4分。④患者满意度由患者自评, 不满意为1分, 较满意为2分, 满意为3分, 很满意为4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Ⅰ组均顺利完成手术, 其中3例出现Sp O2<90%, 经面罩加压给氧后正常。Ⅱ组有10例极为紧张需予镇静药, 7例麻醉阻滞不全需予镇静、镇痛药, 2例改全麻手术。两组手术时间、肌松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Ⅰ组麻醉准备时间、术后自主活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Ⅱ组, 术中镇静评分明显高于Ⅱ组, 疼痛评分明显低于Ⅱ组, 术后尿潴留明显少于Ⅱ组, 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长期以来, 在基层的非专科医院, 肛肠手术多采用椎管内麻醉, 包括硬膜外麻醉、骶管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等。甚至对一些操作简单、时间短的手术, 常在局麻下进行。然而, 这些麻醉方式, 其麻醉操作都会造成患者的疼痛和过度紧张。椎管内麻醉后恶心呕吐和尿潴留的发生率较高, 也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从而降低患者的满意度。

随着患者无痛、舒适要求的提高, 各种无痛技术也不断应用到肛肠手术中。其中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应用最多, 如杨捷对比得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应用于肛肠手术, 麻醉效果优于骶管麻醉[1];房洁渝等也指出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结合局部麻醉在痔的外切内扎术中应用能够完全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疼痛, 效果较好[2]。

本研究采用静脉麻醉复合局麻与硬膜外麻醉对比, 是因为硬膜外麻醉操作较简单, 风险较小, 费用较低而最常用。而骶管麻醉因骶管解剖变异大, 约20%正常人的骶管解剖异常[3], 易发生阻滞失败或不全, 且有丰富的静脉丛易损伤出血, 而致局麻药中毒;蛛网膜下腔麻醉阻滞范围较大, 对循环影响大, 可致麻醉后头痛。本研究所用静脉麻醉复合局麻, 以丙泊酚为主, 充分应用丙泊酚取效快、维持时间短、可控性强的特点, 比硬膜外麻醉大大缩短了麻醉准备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辅以芬太尼和咪达唑仑, 弥补丙泊酚镇痛、镇静的不足, 减少了患者疼痛感和恐惧感, 也减少患者对手术创伤的记忆。复合局部麻醉, 可较大程度减少全麻药的用量, 减少了呼吸抑制。静脉全麻复合局麻组仅有3例出现Sp O2明显下降, 经面罩加压给氧后正常。此外, 复合局部麻醉减少患者切口疼痛的同时, 能让患者尽早活动, 减少了患者术后尿潴留,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本研究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 是借鉴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在口腔科术后疼痛评估中的应用[4], 考虑全麻患者术中不能言语, 而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进行疼痛评分不需要患者的配合, 也不需要特殊的设备。

综上所述, 静脉全麻复合局麻用于肛肠手术, 较之硬膜外麻醉更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值得提倡。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全麻复合局麻用于肛肠手术的效果。方法:收治肛肠病患者8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0例, Ⅰ组以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静注诱导, Ramsay评分3~4分后以利多卡因局麻, 术中以丙泊酚泵入维持麻醉。Ⅱ组以利多卡因行硬膜外麻醉。监测HR、MAP、SpO2, 记录麻醉准备时间, 手术时间, 术中患者镇静、镇痛、肌松程度, 术后自主活动恢复时间、恶心呕吐和尿潴留的情况, 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肌松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Ⅰ组麻醉准备时间、术后自主活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Ⅱ组, 术中镇静评分明显高于Ⅱ组, 疼痛评分明显低于Ⅱ组, 术后尿潴留明显少于Ⅱ组, 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Ⅱ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静脉全麻复合局麻用于肛肠手术的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

关键词:静脉全麻,局麻,硬膜外,肛肠手术

参考文献

[1]杨捷.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11 (3) :18-19.

[2]房洁渝, 李强, 郭隽英, 等.丙泊酚静脉麻醉在痔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 3 (1) :29-30.

[3]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093.

小儿静脉复合全麻 篇5

关键词: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通气,静脉全麻,乳腺癌手术,应用

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下非气管插管全麻是一种插入鼻咽通气道并让患者在面罩下进行紧闭循环自主呼吸的麻醉通气方式, 本研究是用于不需要肌松的体表手术, 探讨其在一些体表手术静脉全麻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0例, 年龄40~60岁, 体质量50~80kg, ASA分级 (Ⅰ~Ⅱ级) 随机分为A组 (n=30) 即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通气静脉全麻组, B组 (n=30) 即气管插管静脉全麻组。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前30min肌注安定10mg, 东莨菪碱0.3mg。

1.2 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EGC, BP, HR, SpO2, 建立静脉通道, 面罩吸氧, 麻醉诱导采用快速静脉诱导, A组用药为:咪唑安定0.05mg/kg, 异丙酚1mg/kg, 舒芬太尼0.2µg/kg, 患者入睡后置入适中的鼻咽通气道, 再接上面罩让患者在面罩下进行紧闭循环自主呼吸。麻醉维持采用静脉靶控:异丙酚的靶控浓度为4µg/mL, 舒芬太尼的靶控浓度为0.5ng/kg。手术至准备缝皮时停麻醉药。B组用药为:咪唑安定0.05mg/kg, 异丙酚1mg/kg, 维库溴胺0.01mg/kg, 舒芬太尼0.2µg/kg, 患者入睡, 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控制呼吸, VT8mL/kg, RR 12次/分钟, 吸呼比为1∶2。麻醉维持静脉靶控异丙酚浓度为4µg/kg, 舒芬太尼靶控浓度为0.5ng/kg, 维库溴胺间断40min静注2mg, 离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追加。手术至准备缝皮时停其他麻药。

1.3 观察指标

记录麻醉诱导前T1, 麻醉诱导后T2, 插入鼻咽通气道和气管插管时T3, 患者苏醒时拔除鼻咽通气道和拔除气管导管时T4的MAP, HR, SpO2, PETCO2。术中出现体动, 呼吸梗阻, 反流误吸, 术后出现咽痛, 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χ—±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χ2检验。

2 结果

A组诱导后均能较好地保留自主呼吸, 维持稳定的H R, MAP, VT, 和SPO2, PETCO2。T3和T4时B组MAP明显高于A组 (P<0.05) , HR明显高于A组 (P<0.05) 。T3和T4与T1和T2相比较:A组MPA, HR无显著差异 (P>0.05) , B组MPA, HR明显增高 (P>0.05) 有显著差异。A和B组SpO2无显著差异 (P>0.05) 。A组和B组术中均未出现体动, 呼吸梗阻, 反流误吸。见表1和表2。

3 讨论

乳腺手术是普外科的常见手术, 过去通常采用高位硬膜外麻醉;全麻气管插管麻醉或全麻+喉罩麻醉。这三种麻醉方法各有其缺点, 高位硬膜外麻醉平面高, 容易产生呼吸抑制, 存在着椎管内麻醉的风险, 而全麻气管插管麻醉和全麻+喉罩也有其缺点, 插管或置入喉罩时容易出现心血管反应, 血压高和心率增快, 对高血压的患者风险大, 术后导致咽喉不适, 咽喉疼痛, 声音嘶哑, 口唇损伤, 出血等不良反应[1,2]。本研究是通过放入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通气静脉全麻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麻醉方法, 通过与全麻插管进行比较, 证实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通气静脉全麻均能较好地保留自主呼吸, 维持稳定的呼吸, VT, SpO2, PETCO2。术前置入和术后拔除鼻咽通气道时血压和心率平稳, 无不良心血管反应。术后无咽喉部不适, 咽痛, 声音嘶哑病例发生。所以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通气静脉全麻用于乳腺癌手术能较好地维持循环和呼吸的稳定性, 苏醒后舒适, 术后咽痛, 呼吸困难和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少,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注:与麻醉诱导前比较※P<0.05;与麻醉诱导后比较△P<0.05

参考文献

[1]石珍珍.鼻咽通气道在肥胖患者无痛胃镜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 :20-21.

小儿静脉复合全麻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0例接受小儿外科手术的患儿均为冷水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病患儿童,在手术过程中接使用不同的药物静脉全麻,无氯胺酮使用禁忌证,手术时间不超过2h。按照使用药物的不同,分为A组(舒-芬太尼),B组(氯胺酮)和C组(舒-芬太尼联合氯胺酮)。A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8.5±1.5)岁,平均体质量(29.25±3.17)kg;B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8.7±1.9)岁,平均体质量(30.32±1.29)kg;C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8.6±2.1)岁,平均体质量(30.18±2.14)kg。3组患者性别比,年龄,体质量和手术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3组患儿术前按常规禁食禁饮,术前30min给予苯巴比妥1~2mg/kg、阿托品0.01~0.02mg/kg肌内注射,麻醉方式采用静脉复合全麻,入室前3组均建立好静脉通路。手术中3组按照微量泵注方式连续给药,3组均以咪达唑仑0.1mg/kg静脉注射,并以丙泊酚4~6mg/(kg·h)泵注,A组给予舒-芬太尼诱导剂量0.6µg/kg静脉注射,维持剂量0.3~0.5µg/(kg·h)泵注;B组给予氯胺酮2mg/kg静脉注射,然后以1%氯胺酮1.5~3.0mg/(kg·h)泵注维持;C组给予舒-芬太尼0.4µg/kg、氯胺酮1mg/kg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0.4µg/(kg·h)和1%氯胺酮1~2mg/(kg·h)联合静脉泵注。术中偶有呼吸抑制,表现为呼吸变慢变浅,血氧饱和度下降,给予扶助通气后恢复正常。根据术中情况调节泵注速度,直至手术结束停药。

1.3 检测指标

统计手术中各组发生喉痉挛,四肢抽动和呻吟的患儿数,并计算发生概率。统计术后发生恶心和呕吐的患儿数,并计算发生概率。同时分别计算所有患儿在手术前和术中给予每种药物的剂量,按照每公斤体质量在每小时内接受的药物剂量进行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剂量资料用SPSS12.0软件进行t检验,统计结果用平均值±标准方差表示。所有计数资料用SPSS12.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统计结果用χ2和P值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或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患儿接受不同的药物麻醉后麻醉效果和术后苏醒时间和使用剂量结果见表1。C组术后苏醒时间为(16.47±1.78)min,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之间苏醒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比较3组舒芬太尼使用剂量和氯胺酮使用剂量,C组芬太尼使用剂量显著低于A组(P<0.01),C组氯胺酮使用剂量显著低于B组(P<0.01)。C组喉痉挛0例,四肢抽动1例,术后不良反应(呻吟,恶心)3例,显著低于A组和B组(χ2=2.314,P<0.01;χ2=6.114,P<0.05;χ2=11.245,P<0.05)。

3 讨论

全身麻醉是指从呼吸道吸入或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出现可逆性意识丧失、痛觉消失的状态[1]。麻醉药是一类指使人失去知觉,有镇痛之功效的药物[1]。本论文研究氯胺酮是一类具有镇痛的静脉全麻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选择性抑制丘脑内侧核,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的上行传导,兴奋边缘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选择性不高[2]。舒芬太尼是一类强麻醉镇痛药物,可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μ1受体选择性作用,亲和力高,因此此药物镇痛持续时间长,镇痛强度大而呼吸抑制作用较弱[3]。

本文主要研究氯胺酮和舒芬太尼在小儿全麻中的麻醉镇痛效果,观察不良反应情况。关于两种药物单独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有很多报道,舒芬太尼作为七氟醚全麻药物的辅助麻醉剂,可缩短七氟醚药物使用后的苏醒时间[4]。氯胺酮单独使用不良反应高,术中患儿呻吟、体动发生频率高,与异丙酚联合使用后大大降低了不良反应[5]。本文首次报道舒芬太尼和氯胺酮在小儿手术中的联合使用,分析结果得出,联合舒芬太尼能减小氯胺酮的使用剂量,同时麻醉效果显著,苏醒较快,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联合使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应用于小儿手术的全身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易斌,陶国才,毕敏.全身麻醉可能机理之基因学说的提出及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2,31(10):998-1000.

[2]卞士中.氯胺酮成瘾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杂志,2009,18(4):265-267.

[3]田玉科,Hartung E.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18(10):608-610.

[4]邴来英,赵蔚,宋秀梅.七氟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0,30(10):70-71.

小儿静脉复合全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的87名全麻手术患者, 心脏、肝脏等均无严重疾病。A组31例, 男性22例, 女性9例, 年龄21~45岁, ASA麻醉分级为1级19名, 2级12名;A组56例, 男性39例, 女性17例, 年龄25~49岁, ASA麻醉分级为1级31名, 2级25名。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SA级别差异研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A组对照组:行芬太尼单独治疗, 静脉注射一次0.06~0.12mg, 于手术前25~55min肌注诱导麻醉静注0.06~0.12mg, 2~3min重复注射[2], 维持麻醉静注或肌注0.026~0.06mg, 一般镇痛, 术后镇痛肌注0.06~0.12mg。B组治疗组:A组基础上加曲马多注射治疗。曲马多7mg/kg+芬太尼0.06mg/kg, 静脉注射, 50mg~100mg 1次, 1日2~3次。1日剂量最多不超过400mg, 严重疼痛初次可给药100mg。

1.3 评价方法

舒适评分:3分, 活动和安静时均无疼痛感;2分, 活动时有疼痛感, 但安静时没有;1分, 活动时和安静时均有疼痛感。Ramsay镇静评分:1分, 患者焦虑、不安或烦躁;2分, 患者合作、定向力良好或安静;3分, 患者仅对命令有反应[3];4分, 患者对轻叩眉间或强声刺激反应敏捷;5分, 患者对轻叩眉间或者强声刺激反应迟钝;6分, 患者对轻叩眉间或者强声刺激无任何反映。

1.4 数据处理方法

我院此次研究所得有效数据, 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分析

经治疗, A组患者在3h、5h、11h、21h时, 呼吸频率分别在12~14bpm、11.5~13bpm、12.3~13.4bpm、13~16bpm;舒适评分分别为1.2~1.5、1.3~1.6、1.1~1.5、1.4~1.7分;镇静评分分别为3.4~4.3、3.5~4.6、4.1~4.5、4.4~4.7分;B组患者在3h、5h、11h、21h时, 呼吸频率分别在16~21bpm、19~22bpm、21~23bpm、21.5~22.5bpm;舒适评分分别为2.1~2.5、2.3~2.6、2.1~2.5、2.4~2.7分;镇静评分分别为4.4~5.3、4.5~5.6、4.1~5.5、4.4~5.7。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分析

A组头晕3例, 恶心4例, 呕吐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3%;B组头晕2例, 恶心1例, 呕吐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患者手术后由于麻醉效果消失, 会感到剧烈疼痛[4], 影响患者心情以及恢复效果, 因此全麻术后镇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芬太尼是一种效果较强烈的镇痛药, 使用后起效快, 起效维持时间较短, 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静与镇痛, 也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 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药物之一, 但长期使用后发现, 其疗效并不理想,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患者满意率较低。曲马多是一种鸦片类药物, 主要用作镇痛药, 可缓解普通到严重的疼痛。是全麻手术后后用于镇痛的常用药物, 用于诊断措施或治疗引起的疼痛。

曲马多复合芬太尼治疗全麻术后静脉镇痛, 疗效显著, 患者舒适度和镇静程度较好,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暾.不同剂量芬太尼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05, 7 (4) :436-437.

[2]黄勇, 贾乃光, 樊碧发, 等.术后罗哌卡因芬太尼硬膜外镇痛和对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5, 11 (1) :29-32.

[3]陈珏, 施晓华, 胡晓影.曲马多与芬太尼联合用于小儿骨科术后镇痛的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 (6) :416.

上一篇:思维模式优化下一篇:中等职业技校学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