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全麻护理

2024-06-27

小儿静脉全麻护理(精选10篇)

小儿静脉全麻护理 篇1

现今, 单纯静脉全麻在进行小儿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的最为广泛。常用的药物有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 具有深度镇痛作用。它的优点是安全性能高、成本低以及使用方便。缺点是患者苏醒时间比较长、肌肉张力增大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等, 特别在反复加用药物后, 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1]。本研究选取我院近期在小儿下腹部及下肢手术中使用静脉全麻复合骶麻与单纯静脉全麻的1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11月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儿100例, 其中男70例, 女30例;年龄1~6岁, 平均为3.1岁。按照1∶1的比例将他们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年龄、性别、身高、出生体质量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术前嘱咐患儿禁水4h, 禁食6h, 术前向患儿注射0.03mg/kg的阿托品, 进到手术室后, 开放患儿的静脉。术中, 为患儿补充平衡盐溶液。观察组静脉注射3mg/kg的氯胺酮、0.2mg/kg的咪唑安定之后, 应用改进的穿刺法实施骶管阻滞注射利多卡因, 不同体质量者给予不同的量, 具体标准参照用药说明书。对照组静脉注射3mg/kg的氯胺酮、0.2mg/kg的咪唑安定之后, 间隔约20min追加注射氯胺酮维持患儿的麻醉深度, 保持患儿没有肢体运动。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的氯胺酮使用量及苏醒的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使用氯胺酮的总剂量为 (2.70±0.45) mg/kg, 对照组为 (5.70±1.41) mg/k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为 (12.75±2.55) min, 对照组为 (36.45±3.15)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些年来, 一些麻醉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进行手术的患者, 所取得效果引发医学界广泛关注[2]。氯胺酮属苯环己哌啶类麻醉药, 他只需要1min就可以达到血脑平衡, 这样有助于调控麻醉的深度, 术后苏醒也比较快, 在临床麻醉中获得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它的镇痛效果约为吗啡的50倍, 产生依赖性的概率也比较低[3]。

静脉麻醉是小儿下腹部手术不可缺少的一环。临床上, 小儿在进行静脉全麻后, 会出现消化不良、呼吸紧促等不良反应, 同时分泌物排出量增加, 有时还出现呼吸暂停, 误吸等并发症。由于小儿患者耐氧性比较差, 实施麻醉后或者手术期间偶尔还会出现支气管痉挛的现象[4]。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静脉全麻复合骶麻相比单纯静脉全麻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优势:一是穿刺的成功率比较高, 由于小儿的骶管容积相对小, 穿刺定位比较容易, 也相对简单。二是静脉全麻复合骶麻具有比较好的临床效果, 镇痛作用强, 可以减少麻药的用量, 有效地防止反流误吸及控制分泌物的分泌量。三是降低一些不良反应, 静脉全麻复合骶麻能够降低呕吐, 减少支气管痉挛的危险以及呼吸道感染。四是缩短术后的苏醒时间, 静脉全麻复合骶麻作用时间比较短, 适用于2h以内的手术, 非常适合小儿下腹部及下肢手术。

参考文献

[1]任安虎, 申富生, 江双霞, 等.靶控输注咪唑安定氯胺酮辅助小儿骶管阻滞麻醉临床应用[J].河北医药, 2011, 19 (9) :69-71.

[2]欧珊, 周乐顺, 封宗超, 等.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氯胺酮微泵法行小儿静脉全麻的临床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 2007, 19 (4) :69-71.

[3]杨天德, 陶军, 吴悦维, 等.42例麻醉期间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与救治[J].重庆医学, 2007, 18 (16) :263-264.

[4]魏嵘, 章赛吉, 刘珺珺, 等.预注顺式阿曲库铵预防小儿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引起肌阵挛的临床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17 (6) :169-171.

小儿静脉全麻护理 篇2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我院急诊科在近年来平均每日输液量400人次左右,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1.1 血管选择 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从解剖位置方面讲,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

1.2 光线的强弱 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光线不好时,我科选用2 根30W日光灯,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在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1.3 针头的选择 对于出生到3岁的小儿,一般选用412~512号大小的头皮针,用2~5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并与头皮针连接。

1.4 进针手法 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15°夹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抽注射器针栓,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

1.5 针头的固定 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拔针时不粘头发。

1.6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进针深浅不易握,我们掌握运用以下3点来进行操作:(1)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回抽注射器针栓,可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2)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时,穿刺成功。(3)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

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2.1 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2.2 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逆行顺行均可,而不应从血管中段开始穿刺,以防穿刺失败,形成皮下瘀血,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穿刺。2.3 固定胶布要牢固 固定时针头不能漂浮在皮肤上,以致针头移位,穿出血管,造成局部肿胀。

2.4 注意按压方法

2.4.1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

2.4.2 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min,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固需按压3~5min。切忌边压边柔,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瘀血。

2.5 做好宣教工作 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

2.6 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3 心理护理

3.1 环境及氛围 我科护士均着淡粉色工作衣,头戴淡粉色燕帽,床单及窗帘为淡粉色碎花样,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

3.2 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小儿哭闹时尽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亲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用爱心体贴和爱护他们受伤的小心灵。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4.1 提高自身修养,理解家属心情 患儿哭闹时,患儿家长心情紧张,心疼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 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因此,做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4.2 克服急躁情绪,提高应变能力 护士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集中精力,沉着镇静,从容不迫,排除干扰,工作忙而不乱,尽力做到1次穿刺成功。

4.3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建立高度的责任感有利于护士在工作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并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利于提高护士的业务技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总结

小儿静脉全麻护理 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67-01

作者简介:黄蓉(1970-),四川宜宾人,大专,主管护师。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物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进入意识消失的一种状态。这种抑制是可逆的可控的,手术完毕患者逐渐清醒,不留任何后遗症。全麻可分为吸入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基础全身麻醉四种。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麻醉学的不断进展和监护设备的不断更新,全身麻醉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安全。其苏醒期与诱导期具有相同的危险性,病人随时会出现呼吸、循环、神经系统、代谢等方面的改变。

麻醉苏醒期是在全麻手术结束后,数小时内麻醉药、肌松药和神经阻滞药的残留作用尚未消失,机体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复,易出现躁动、呼吸道阻塞、呕吐误吸及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小儿由于其生理特点,因此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为了确保患儿麻醉苏醒期的安全,将苏醒期并发症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提高患儿返回病房的安全性,麻醉苏醒期的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1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328例,男203例,女125例,年龄2月-6岁。麻醉时间10分钟~140分钟。

麻醉方法为:单纯静脉全麻、不插管吸入麻醉、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

2护理措施

2.1环境温度的保持:小儿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健全,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麻醉药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及手术过程中散热增加,术后易出现体温过低甚至体温不升。肺通气不足及麻醉苏醒延迟也可引起小儿术后发生低温[1],而低温又可导致苏醒延迟及呼吸循环抑制,甚至导致不可逆损害,因此应给予良好的保温措施,加强保暖。调节室温温度为25℃-27℃,湿度应控制在50%~60%。发现体温过低时应盖被及保温毯保温,但应注意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避免烫伤患儿。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小儿咽喉反射不健全,在全麻苏醒期的吞咽反射微弱,术后恶心呕吐的现象时有发生。小儿全麻后首先应保证呼吸道通畅,采取合适的体位,一般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可在肩部垫一薄枕,或取侧卧位头适当后仰,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防止舌后坠和分泌物过多引起呼吸道梗阻及呕吐物误吸,配备吸引器吸痰,应给予面罩吸氧。

2.3维持循环系统稳定:小儿循环与成人有所不同,术后缺氧及血容量不足多表现为心动过速及低血压,要根据患儿血压、心率及术中失血情况进行适当补液,避免发生水电解质紊乱。严密监测患儿心率、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的变化,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唇及引流物的色、质、量。密切监测SpO2可早期发现低氧血症,SpO2低于正常时应注意及时查找原因并予以处理。SpO2应维持在95%以上。没有持续监测SpO2通常不能及时发现低氧症。

2.4防止意外损伤:患儿多采用氯胺酮、异丙酚等静脉复合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抑制大脑联络经路和丘脑新皮质系统,兴奋边缘系统,将丘脑新皮质系统和边缘系统的功能与电生理分开,因此恢复时间不一。患儿在苏醒过程中,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恢复,就影响患儿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患儿就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躁动不安、幻觉。相应地带来许多安全隐患,易发生坠床。因此必须加强守护,加用约束带,以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为度,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自行拔除各种导管而造成伤口裂开、出血、窒息等意外伤害,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2.5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患儿手术时多采用静脉留置针,保证了术中输液速度,避免了患儿躁动时穿刺损伤血管造成液体外渗。我们在保证了输液量和速度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输液量和速度,以免引起肺水肿等并发症。

2.6固定好各种管道:对各种引流管加贴胶布固定,并在管外作好相应标识,以检查管道是否有脱落现象。

2.7疼痛治疗:全麻苏醒期随着镇痛藥物的作用逐渐消失,患儿常感到伤口疼痛,而术后疼痛是一种恶性刺激可使机体应急性增高、代谢增加、氧耗量增加,对患儿术后恢复不利。并协助麻醉医师静脉应用镇痛剂或进行镇痛泵处理。

2.8心理护理:术后由于麻醉剂的作用,患儿的意识尚未完全恢复,但潜意识里对手术、麻醉、术后疼痛的焦虑和恐惧还是存在的,所以要善于观察患儿的眼神、动作,领会其意思,态度要亲切和蔼,关心体贴,使之产生一种信赖和安全感[2]。

小儿静脉全麻护理 篇4

关键词:静脉麻醉,吸入麻醉,局部麻醉

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具有时间短、手术刺激强、术后恶心呕吐易诱发伤口再出血等特点。因此要求患者术后苏醒迅速、彻底、安静,无哭闹、呕吐不良反[1]应。本文笔者对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择期行扁桃体摘除术小儿40例,采用异丙酚靶控全麻与异氟烷吸入全麻复合局部麻醉,并对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安全性进行分析,现将材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根据我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择期行扁桃体摘除术小儿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9.3±1.2岁;选择ASAⅠ~Ⅱ级,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扁桃体炎和扁桃体肥大标准[2],排除术前2周有扁桃体急性感染病史、扁桃体周围脓肿史及血液心脏等全身系统疾病并发症。随机分为观察组(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麻醉)组20例和对照组(异氟烷吸入维持麻醉)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诱导方法和药物。观察围术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气管拔管和清醒时间,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以及清醒后疼痛评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及麻醉前给药,麻醉诱导两组均静脉给予瑞芬太尼1ug/kg,异丙酚1~2mg/kg、维库溴胺0.1mg/kg。诱导后观察组异丙酚于诱导后10 min内按10mg/(kg.h)输注,接下来的20 min按8 mg/(kg.h)输注,然后按6 mg/(kg.h)维持麻醉。瑞芬太尼以10ug/(kg.h)持续泵入维持麻醉。手术完全结束前2min停用麻醉药。对照组在气管插管后,高流量(4 L/min)吸入2%~3%的异氟烷加深麻醉,5~10min后低流量(0.5L/min)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5min完全停止吸入异氟烷,高流量吹出吸入麻醉药,诱导自主呼吸。两组患儿扁桃体剥离前均局部注射0.005%的肾上腺素和0.5%的利多卡因混合液3mL。

1.3 观察指标

观察围术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性、扁桃体残留情况,并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气管拔管和清醒时间,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以及清醒后疼痛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标准差undefined表示,组间比较经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性、扁桃体残留等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2.2 术后恢复情况,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x=4.635,P<0.05。

3 讨论

慢性扁桃体炎的主要手术方式通常为扁桃体剥离术[3]。本文对比全麻扁桃体切除术与局麻扁桃体切除术对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使用静脉麻醉中一个不好的因素是不易控制,而吸入却恰恰相反,易于控制和调节的,尤其对于现在来说,吸入麻醉剂越来越易控制,而对于一些大医院来说静脉麻醉控制较好一些,因为有TCI,有更新型的易控制的药物,比如remifentanyal等等,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两种麻醉方法并没有明显的缺点差异[4],主要在于使用者的经验和麻醉设备,自从引进TCI后,可控性有了质的飞跃。根据静脉药的context sensitive half time可以预测患者的苏醒时间,虽然TCI软件设计没有包括种族,人群和个体差异,但是差异在20%以内足以应付临床应用。所以,麻醉者的判断对可控性有很大的影响。propofol的TCI缺点在于没有镇痛成分[5]。在现代的手术室中,良好的中心吸引即使使用中等流量麻醉也不会引起污染,当然拔管后在术后恢复室中的污染就无法避免。术后排除低氧,CO2潴留,尿潴留,加用fentanyl,迅速排除残留气体麻醉药,能大大降低躁动率[6]。虽然吸入麻醉对自己有不良影响,但是辅助吸入麻醉可以大大减少静脉药用量,只要对手术时间掌握好点,苏醒时间更容易控制。单次静脉给药维持不容易保证循环得相对稳定,除非泵入。除了神外的手术时间很长,值得用泵,一般得手术,吸入麻醉的辅助得优势更突出一些。比如延长静脉药的时效,容易控制,对肝肾影响小等[7]。

在相同的选择下,应该选熟悉、把握的麻醉方法。另外要考虑医院具体的情况,比如吸入麻醉,如果没有废气回收装置,最好别用,如有麻醉气体监测的装置,关于静吸复合,如果控制不好,会导致苏醒延迟,我们的一点体会是或是采取的方式一般是以静脉为主,辅以吸入,而且吸入要早点停,否则很大可能苏醒延迟。静脉麻醉remifentanyl,vecuronium,rocuronium,atracurium,etc.使得静脉麻醉像吸入麻醉一样越来越易控制,而且起效更快,苏醒也很快。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麻醉术中循环波动小,苏醒及清醒快,恶心呕吐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较对照组少。说明静脉麻醉适用范围也更广,比如神经外科手术特别是有颅内高压的病人,在开颅前吸入麻醉不太好用,因其有扩张脑血管增加ICP作用[8]。相反,亦可以吸入为主辅以静脉麻醉。目前我们一般以异丙酚诱导及维持,但异丙酚没有镇痛作用,必须加fentanyl,另外用肌松药。可问题在于fentanyl用多了,病人苏醒延迟,而用的少,麻醉就不够平稳,如用naloxone拮抗病人会烦躁而且病人会感觉疼痛,所以就目前用药而言静脉麻醉有一定缺陷。吸入麻醉最主要的缺点在于:1、苏醒质量较静脉麻醉明显要差。2、吸入麻醉对手术室空气的污染是个大问题,尽管通过low flow或者吸附器可以解决问题,单总是致命性的。3、吸入麻醉中,分解率大的麻醉药如七氟醚亦是各问题。4、有些吸入麻醉药物对气道具有刺激性,不适合用于诱导。长时间的吸入麻醉往往苏醒质量差,且会污染手术室环境,危害麻醉医师自身健康。静脉麻醉如果控制得好,特别要强调平衡麻醉,而不是只根据血压心率用药,当可不至于苏醒延迟。另外,静脉麻醉药多有其特效拮抗剂,此特点当为优于吸入麻醉。不过静脉维持在手术强刺激时加用短时吸入的方法。

静脉麻醉关键在于麻醉医师的水平。慢诱导,充分发挥机体自身代偿机制,保持呼吸、循环稳定;辅助用口咽通气道、吸氧等。静脉麻醉因为现代静脉麻醉药可控性好,应用注射泵持续静脉注射维持麻醉,术中病人平稳,术终清醒迅速。而且利于环保。我们认为这是将来麻醉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更多更好的静脉麻醉药问世,静脉麻醉必将彻底取代吸入麻醉。尽管吸入麻醉用得多经验教训多,但更看好静脉麻醉,静脉麻醉要安全有效起码保证两点:有复合用药的经验、静脉泵,静吸复合,全麻复合硬膜外更好,静脉麻醉将临床麻醉的领域扩大了,比如MAC(麻醉性监护),更有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钟贞,肖水芳,王春燕,等.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与常规剥离法扁桃体切除术之比较[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20(9):391-395.

[2]孙彦,李娜,杨松凯,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技巧[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77-181.

[3]蔡卓,朱怀文,张理文,等.全麻扁桃体切除术与局麻扁桃体切除术效果比较[J].临床探讨,2010,48(15):110-111.

[4]Thomas OE,Janet MH,Richard JI,et al.Postoperative nausea andvomit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undergong radiofrequencycatheter ablation: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propofol-and isoflu-rane-based anesthetics[J].Anesth Analg,2002,95:1577-1581.

[5]Davis PJ,Greenberg JA,Gendelman MFK.Recovery characteris-tics of sevoflurane and halothane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under-going bilateral myringotomy and pressure equalization tube inser-tion[J].Anesth Analg,1999,88:34-38.

[6]胡晓斌,王东披.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bJL扁桃体切除术麻醉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6,8(4):414.

[7]Cravero J,Surgenor S,Whalen K.Emergence agitation in pae-di-atric patients after sevoflurane anaesthesia and no surgery:acom-parison withhalothane[J].Paediatr Anaesth,2000,10(4):419-424.

基础护理学:小儿静脉采血新体验 篇5

1.对于一些静脉充盈、暴露较好的患儿,其性情温和、比较听话、能合作的,可采取传统的采血方法,即从肘静脉或腹股沟静脉直接采血。尽量不采用颈静脉穿刺采血,因为颈静脉穿刺容易损伤颈动脉化学感受器。

2.对于静脉暴露差,较倔强、烦躁、不合作的患儿,我们常常采取头皮静脉穿刺采血,这种方法既安全,又可靠。方法为:(1)准备一颗5号半或6号半已消毒灭菌的静脉输液针头,放在无菌弯盘内,戴好无菌手套,用无菌持物钳夹住针柄和硅胶管,用力将针头拔出,然后用无菌剪刀将硅胶管剪短,留取5~6cm长,再将针头塞进硅胶管,这样就制成了一颗较短的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针。(2)选取头正中静脉或其他较粗一点的,血管弹性较好的头皮静脉进行穿刺,见回血后立即将针柄固定好,再用5ml注射器缓慢抽取需要的血量注入试管。(3)抽血完毕将注射器拔出,然后接上输液器即可建立静脉用药通道。

3.讨论

优点:(1)这种方法穿刺成功率较高,多数患儿的家长都能接受,还能接着静脉输液,减少静脉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2)抽血后能马上建立静脉通道,有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抢救患儿生命赢得更多的时间。(3)穿刺成功后容易固定,不易损伤血管,方便照顾好患儿。

小儿静脉全麻护理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0例接受小儿外科手术的患儿均为冷水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病患儿童,在手术过程中接使用不同的药物静脉全麻,无氯胺酮使用禁忌证,手术时间不超过2h。按照使用药物的不同,分为A组(舒-芬太尼),B组(氯胺酮)和C组(舒-芬太尼联合氯胺酮)。A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8.5±1.5)岁,平均体质量(29.25±3.17)kg;B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8.7±1.9)岁,平均体质量(30.32±1.29)kg;C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8.6±2.1)岁,平均体质量(30.18±2.14)kg。3组患者性别比,年龄,体质量和手术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3组患儿术前按常规禁食禁饮,术前30min给予苯巴比妥1~2mg/kg、阿托品0.01~0.02mg/kg肌内注射,麻醉方式采用静脉复合全麻,入室前3组均建立好静脉通路。手术中3组按照微量泵注方式连续给药,3组均以咪达唑仑0.1mg/kg静脉注射,并以丙泊酚4~6mg/(kg·h)泵注,A组给予舒-芬太尼诱导剂量0.6µg/kg静脉注射,维持剂量0.3~0.5µg/(kg·h)泵注;B组给予氯胺酮2mg/kg静脉注射,然后以1%氯胺酮1.5~3.0mg/(kg·h)泵注维持;C组给予舒-芬太尼0.4µg/kg、氯胺酮1mg/kg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0.4µg/(kg·h)和1%氯胺酮1~2mg/(kg·h)联合静脉泵注。术中偶有呼吸抑制,表现为呼吸变慢变浅,血氧饱和度下降,给予扶助通气后恢复正常。根据术中情况调节泵注速度,直至手术结束停药。

1.3 检测指标

统计手术中各组发生喉痉挛,四肢抽动和呻吟的患儿数,并计算发生概率。统计术后发生恶心和呕吐的患儿数,并计算发生概率。同时分别计算所有患儿在手术前和术中给予每种药物的剂量,按照每公斤体质量在每小时内接受的药物剂量进行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剂量资料用SPSS12.0软件进行t检验,统计结果用平均值±标准方差表示。所有计数资料用SPSS12.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统计结果用χ2和P值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或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患儿接受不同的药物麻醉后麻醉效果和术后苏醒时间和使用剂量结果见表1。C组术后苏醒时间为(16.47±1.78)min,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之间苏醒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比较3组舒芬太尼使用剂量和氯胺酮使用剂量,C组芬太尼使用剂量显著低于A组(P<0.01),C组氯胺酮使用剂量显著低于B组(P<0.01)。C组喉痉挛0例,四肢抽动1例,术后不良反应(呻吟,恶心)3例,显著低于A组和B组(χ2=2.314,P<0.01;χ2=6.114,P<0.05;χ2=11.245,P<0.05)。

3 讨论

全身麻醉是指从呼吸道吸入或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出现可逆性意识丧失、痛觉消失的状态[1]。麻醉药是一类指使人失去知觉,有镇痛之功效的药物[1]。本论文研究氯胺酮是一类具有镇痛的静脉全麻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选择性抑制丘脑内侧核,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的上行传导,兴奋边缘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选择性不高[2]。舒芬太尼是一类强麻醉镇痛药物,可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μ1受体选择性作用,亲和力高,因此此药物镇痛持续时间长,镇痛强度大而呼吸抑制作用较弱[3]。

本文主要研究氯胺酮和舒芬太尼在小儿全麻中的麻醉镇痛效果,观察不良反应情况。关于两种药物单独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有很多报道,舒芬太尼作为七氟醚全麻药物的辅助麻醉剂,可缩短七氟醚药物使用后的苏醒时间[4]。氯胺酮单独使用不良反应高,术中患儿呻吟、体动发生频率高,与异丙酚联合使用后大大降低了不良反应[5]。本文首次报道舒芬太尼和氯胺酮在小儿手术中的联合使用,分析结果得出,联合舒芬太尼能减小氯胺酮的使用剂量,同时麻醉效果显著,苏醒较快,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联合使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应用于小儿手术的全身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易斌,陶国才,毕敏.全身麻醉可能机理之基因学说的提出及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2,31(10):998-1000.

[2]卞士中.氯胺酮成瘾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杂志,2009,18(4):265-267.

[3]田玉科,Hartung E.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18(10):608-610.

[4]邴来英,赵蔚,宋秀梅.七氟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0,30(10):70-71.

小儿静脉全麻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患儿分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I~Ⅱ级择期手术, 手术分类包括小儿多指畸形、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斜视矫正术、四肢骨折共80例, 其中男46例、女34例, 年龄3~12 (平均7.4) 岁, 体质量12~38 (平均23.0) kg, 手术时间28~75 (平均52.2) min, 随机分为A、B两组, 两组性别、年龄、ASA分级构成以及平均体质量、平均手术时间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手术前一天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手术前禁食6~8h、禁饮4~6h, 均无术前用药, 有父母陪护患儿入麻醉准备间, 未建立静脉通路的患儿给予建立静脉通路, 均缓慢给予患儿静脉滴注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0.02mg/kg和氯胺酮1.0mg/kg, 待患儿入睡后抱入手术间, 连接心电监护仪, A组患儿于麻醉诱导时给予氯胺酮2mg/kg和丙泊酚2.5mg/kg缓慢静脉推注, 微量泵输注丙泊酚9~15mg/ (kg·h) 。如夹皮时患儿仍有体动给予追加氯胺酮0.5~2.0mg/kg和丙泊酚0.5~1.0mg/kg缓慢静脉推注, 至夹皮时无反应开始手术, 术中根据患儿情况10~20min给予静脉推注氯胺酮0.5~1mg/kg;B组患儿于麻醉诱导时给予氯胺酮2.5mg/kg缓慢静脉推注, 并复合咪达唑仑0.15~0.2mg/kg静脉滴注。B组患儿肢体运动影响手术时给予追加氯胺酮0.5~1mg kg, 5~15min给药一次。两组患儿术中均以面罩持续供氧, 于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给药。术中患儿呼吸抑制时给予面罩加压吸氧。

1.3 观察指标

麻醉过程中加强呼吸管理, 保持自主呼吸、面罩给氧, 并连续监测RR、HR、Sp O2%、氯胺酮用量、术后清醒时间及术后躁动、恶心、呕吐情况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R、HR和Sp O2%的变化, A组麻醉前后RR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0.005<P<0.01) , HR和Sp O2%变化不显著 (0.2<P<0.4) ;B组麻醉前后RR、HR、Sp O2%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而HR由 (87.9±3.9) 次/min升高至 (92.1±4.2) 次/min;两组Sp O2%于诱导后均有一过性下降, 但均>95.0%, 数分钟后恢复正常, B组麻醉前后比较虽然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见表1。

2.2 麻醉药用量, A组氯胺酮用量 (79.9±17.8) mg, 丙泊酚用量 (258.6±78.9) mg;B组氯胺酮用量 (150.8±38.1) mg丙泊酚用量为0, A组氯胺酮用量显著少于B组 (P<0.001) , 见表2。

2.3 麻醉清醒时间A组明显快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A组分别为 (7.0±2.3) min;B组分别为 (15.6±3.9) min。术后副作用发生率A组2.50% (1例) ;B组20.0% (8例) , A组低于B组 (0.025<P<0.05) , 两组术后均没有呼吸抑制, 见表2。

3 讨论

氯胺酮静脉麻醉已经应用多年,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但是由于氯胺酮的药理副作用, 在患者手术时肢体不自主运动, 颈项强直, 呈木僵状, 出现这种分离麻醉后, 会影响手术操作;氯胺酮有升高血压、增快心率、增加呼吸道分泌物的作用, 给术中管理增加了风险;手术结束后患者虽然生命体征平稳但意识往往不清晰, 在苏醒期还会出现躁动, 幻觉, 恶心呕吐等使手术医师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而丙泊酚是一种短效静脉全麻药,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丙泊酚镇静、催眠作用迅速、平稳有一定的镇痛作用[2]。丙泊酚诱导后通过抑制心肌和扩张外周血管且有效抑制交感神经活性, 常使患儿心率、血压下降10%~25%, 每搏量下降20%左右[3], 有一定的心血管抑制作用。本研究显示A组麻醉氯胺酮用量明显小于B组, 说明丙泊酚可以减少氯胺酮用量, 复合应用可有效减轻氯胺酮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副作用, 使清醒时间缩短。而咪达唑仑对循环影响轻微, 其分布、清除半衰期不长, 清除率明显低于丙泊酚, 只能部分减轻氯胺酮副作用。所以丙泊酚与氯胺酮合用, 能取长补短.有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提高麻醉安全性。

本研究观察到两组麻醉对患儿呼吸均有一定抑制作用。这与注药速度和药物浓度关系密切。我们采用一支2mL氯胺酮100mg稀释为20mL缓慢静脉给药, 单次使用小剂量, 对呼吸影响小, 但由于患儿耐缺氧能力差, 故仍需加强呼吸功能监测。有报道说丙泊酚与氯胺酮合用易出现呼吸抑制, 而吸氧可能掩盖由此引起的低氧血症[4]。综上所述,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静脉全麻中应用安全可行, 副作用小, 麻醉恢复快, 可控性强, 优于常规使用的氯胺酮静脉全麻。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76.

[2]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295-296.

[3]Smith I, Write PF, Nathanson M, et a1.Propofol:an update on it’sclinical use[J].Anesthesiology, 1994, 81 (4) :1005-1043.

32例小儿全麻围手术期护理 篇8

1 一般资料

(1) 我院2005年l月至2011年1月实施小儿全麻手术32例, 其中男21例, 女12例, <l岁2例, 1~3岁8例, 4~6岁14例, 6~l2岁8例, 平均年龄6岁。 (2) 实施静脉全麻29例, 气管内麻醉3例, 实施手术治疗的有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包茎、斜视等。 (3) 同过精心手术和围手术期护理, 本组病例无1例因护理质量问题而影响患儿的安危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术前1日做到常规进行访视, 全面了解患儿的全身及各项辅助检查指标, 有无特殊个体差异, 到心中有数, 主动配合。介绍手术室的环境, 帮助患儿家属了解麻醉、手术的有关问题, 为解除患儿父母的疑虑, 密切其与医护人员的关系可暗示麻醉医师和的手术医师医术高超和一些成功的病例, 多用鼓励的语言与较大患儿交流, 争取患儿及家属的理解, 做好心理疏导, 对年龄稍大的患儿可直接与之进行有效沟通, 以取得患儿的信任与合作, 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告知术前禁食的重要性, 避免术中呕吐防止因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反流致窒息或吸人性肺炎婴儿术前禁食4h, 年大儿术前禁食l2h。 (3) 按手术部位和方案做好术野皮肤准备工作。按按千克体质量计算麻醉用药, 因此术前1日应准确测量患儿体质量。 (4) 做好麻醉前用药, 术前30min根据医嘱给予患儿镇静与抗胆碱能药, 如苯巴比妥钠、阿托品等, 为抑制呼吸道黏膜分泌, 阻断迷走神经反射应尽量减少全麻药的需要量。麻醉前用药后, 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神志、脉搏、呼吸及血压但对较小婴儿l岁以内不建议用镇静药, 以免引起呼吸抑制。 (5) 对高度紧张不合作的患儿进行安抚患儿情绪, 多用鼓励语言, 分散其注意力, 减轻患儿焦虑和哭闹, 减轻胃肠胀气、及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加。也可应用镇静剂等待患儿入睡后再入手术室。 (6) 将患儿接往手术室, 认真对患儿科室、床号、姓名、手术名称、手术部位,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必要时应与患儿家属核对, 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保持手术室内相对湿度50%~60%, 温20~24℃。 (7) 巡回护士应全面了解手术方案, 充分准备术中所需的用物、急救物品器材吸引器及管、氧气, 协助麻醉师备好麻醉机、吸氧导管、吸痰管、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 术前选择粗直静脉, 并固定和保护, 保证静脉输血输液通畅, 是保证麻醉成功、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2.2 术中护理

(1) 合理摆放患儿体位, 选择与患儿身材相匹配的固定装置, 以充分暴露手术部位为目的, 但注意保护臂丛神经损伤, 在身体突出部位如四肢、骶尾, 应加软垫以防压疮的发生。 (2) 建立静脉通道, 为便于术中静脉给药可选择合适部位留置静脉留置针, 并连接三通开关。注意固定以免因患儿躁动引起穿刺针头脱落或液体外渗而影响手术和麻醉的抢救。术中认真计算出血量, 控制液体量, 准确调节滴速, 既要防止输液不足造成血容量不足又要避免因输液过量引起的心力衰竭。输液速度和液体选择可根据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和术中出血量、生理需要量及药物性质等指标准确控制。因小儿机体糖与脂肪的储备较少, 为防止脱水和低血糖的发生, 一般先适当补充5%~10%葡萄糖液, (3) 根据手术需要, 手术中认真执行麻醉医师的口头医嘱, (4) 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及呼吸道的管理:手术开始前安放好麻醉架, 随时观察患儿面色、呼吸, 连接好心电监护仪, 密切注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并注意尿量及末梢循环, 及时发现问题并予相应的处理。协助麻醉师观察患儿呼吸频率、深浅等, 常规准备和调试好吸引装置, 以便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窒息。 (5) 避免因小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 调节功能差, 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当婴儿使用麻醉药后, 如果室温过低、消毒、手术时问长等因素可使体温过低应调节室内温度26~28℃之间, 术中手术时应注意保暖, 但要防止烫伤。随时做好术中的体温监测, 并要防止保温措施不当引起体温过高。 (6) 术中巡回护士协助麻师严密观察病情, 守护在旁, 以防其坠床。注意保护好各种引流管, 以防脱出。不可离开手术间, 随时准备抢救。术中严格无菌操作。仔细清点器械及敷料, 以防遗漏, 密切注意手术进展, 积极配合手术。 (7) 当手术即将结束时, 应根据麻醉情况尽早停用麻醉药。避免在麻醉恢复苏醒前期, 因患儿意识尚未恢复易发生窒息和外伤, 并保持输液通畅以备用药, 密切观察患儿意识及呼吸。待麻醉苏醒、各项生命指征正常, 协助麻醉医师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将患儿送回病室的途中应特别注意给婴儿保暖, 防止输液导管扭曲受压或强行脱出, 防止搬动不当造成肢体扭曲受压引起的神经肌肉损伤, 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班, 术中特殊处理、术中用药等情况后后方可离开。

2.3 术后护理

(1) 严密观察患儿心率、呼吸的频率、节律、幅度和方式和血氧饱和度, 防止呼吸道并发症。注意有无呼吸道不全梗阻。协助麻醉医师及时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 (2) 注意保护各种引流管, 以防脱出。患儿由于使用麻醉药、肌松药使食道下段括约肌张力降低, 特别是在饱胃、腹压升高时易发生呕吐。要注意监测及护理, 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 在肩头及颈下垫一软枕, 使呕吐物易于排出, 术后保持患儿安静, 避免咽部刺激, 达到防止误吸。 (3) 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患儿进行保暖, 由于术中不注意保温、室温过低、手术时间长等因素, 均可导致手术后体温下降, 术后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适当保暖, 也要注意因保暖过度而导致体温过高。保证室温在25℃左右, 对高热患儿术中行物理降温, (4) 注意患儿病情与安全, 尽可能的减轻患儿的痛苦与不适。观查预防各种术后并发症, 并及时处理。

3 小结

小儿疾病多病情变化快、进展迅速。需要全麻手术时, 由于小儿生理与解剖特殊性易至机体抵抗力差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性差, 手术的成功与否, 离不开手术医师与麻醉医师的紧密配合, 而术中护理更是小儿全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要做到协助麻师严密观察病情, 加强责任心护理的难度也相应增加[1,2,3]。本组32例全麻患儿, 经过护理人员术前详细了解病情, 做到心中有数, 准备工作要严谨细致, 术中所用器械确保无误和安全。严格无菌操作, 熟悉各项操作技能, 加强心理护理, 消除家长和患者的紧张情绪, 争取患儿配合, 以确保了手术安全顺利完成。平稳度过麻醉期, 使患儿安全的返回到病房, 促进其早日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患儿全麻手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全麻手术患儿在手术前的准备及手术期间的护理的要点以及全麻的配合。结果 32例患儿在正确的护理配合下, 患儿麻醉效果确切, 能满足手术操作的需求, 术中护理得当, 未发生护理缺陷, 各项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均稳定。结论 良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及时准确应用各类药物及, 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有效护理措施。

关键词:患儿,全麻,手术配合

参考文献

[1]徐启明, 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98.

[2]瞿萍, 高兰梅.266例小儿全麻手术的护理配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 22 (8) :921-922.

小儿斜视全麻术中配合及护理探讨 篇9

关键词:斜视,全麻,配合,护理

小儿斜视为眼科常见病, 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双眼视觉功能和改善外观。我院针对47例氯安酮复合麻醉的斜视矫正术患儿加强严格的术中观察与护理, 使患儿安全平稳度过手术期, 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7例, 男28例, 女19例。年龄3~11岁, 手术时间15~40min, 间歇性斜视17例, 共同性斜视21例,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9例, 其中有5例患儿发生呕吐, 其余术中平稳。本组病例心肺功能良好, 均符合氯胺酮复合麻醉适应证。

2 手术护理

2.1 术前护理

手术开始之前启动层流净化系统30min以上。术前重点强调禁食禁饮的重要性, 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绝对禁饮食6h以上。麻醉之前在家长的监护下给予小玩具、故事书或播放动画片等以分散其注意力, 避免患儿剧烈哭闹, 稳定情绪, 以免麻醉之后引起胃肠胀气。手术室护士、主刀医生、麻醉师三方严格执行安全核查制度, 术前认真与患儿腕带核对。手术室护士接患儿并协助麻醉医师在手术室门口先进行基础麻醉, 待患儿熟睡后再推入手术间。全面准备手术物品、麻醉物品、抢救物品及药品。

2.2 生命体征的监测

术中患儿取平卧位, 持续监护, 注意观察呼吸、血压、脉搏、心率、体温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麻醉之后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由于患儿全麻后肌肉松驰, 易出现舌后坠而阻塞咽部等现象, 可于肩下垫一软枕, 使头、颈、胸椎在一条直线上, 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术中过度牵拉眼内肌, 造成迷走神经兴奋, 引起眼-胃肠反射, 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1]。故应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 当发现患儿有呕吐时, 应暂停手术头部偏向一侧, 立即连接吸引器、吸痰管, 将口腔内呕吐物及粘液清除, 防止呕吐物误吸。手术室环境温度低, 应为患儿准备盖被并适当增减, 保持术中体温稳定。

2.3 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了解患儿体重及术前禁饮食的时间。持续静脉输液, 保持输液通畅, 并根据血压变化调整输液速度, 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 输液速度应不超过40滴/min, 以防止因速度过快而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2]。推药时应缓慢,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情况。

2.4 防止发生意外伤害

患儿麻醉苏醒前常出现躁动、呼吸浅促、意识不清等表现, 他们会无意识地拔掉留置在身上的各种管道, 如氧气管道、静脉点滴、监护仪的各种导线等。因此, 除妥善固定各种导线及管道外, 同时还应对患儿采取防止坠床、自伤措施, 必要时对患儿进行保护性约束可加床档或使用约束带, 亦可遵医嘱给予患儿镇静剂[3], 待完全清醒后离开监护室。

3 结语

由于斜视患儿年龄偏低, 不能完全配合手术, 同时更多的家长赞成早期治疗、无痛治疗的手术方案, 故全麻下手术被逐步接受。加强术中密切配合与全面护理, 及时处理常见并发症, 无疑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 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佳璐, 裴晨艳, 李娜.全身麻醉下小儿斜视的手术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10 (20) :3342~3343.

[2]张燕.小儿全麻术后的观察和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8, 5 (24) :2223~2224.

小儿静脉全麻护理 篇10

1 术前访视

1.1 术前1d阅读病历, 了解患儿病史、体格检查等情况。

1.2 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要注意患儿的性格特点, 接触时应热情关怀、体贴, 增强患儿信任感, 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对其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的解释和指导, 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1.3 向家长特别强调术前禁食、禁饮的重要性, 根据患儿不同年龄及手术顺序告知禁食、禁饮时间。常规术前禁食、禁饮4~6h。

2 入恢复室前准备

21提前5~10min预约麻醉恢复室, 应根据患儿的年龄, 体质量, 是否脱机、拔管、清醒, 准备各种器械设备, 如:监护仪器、负压吸引、氧气、心电除颤等。

2.2 麻醉护士调节好室内温度, 一般保持在2 2~2 5℃, 相对湿度40%~50%, 小儿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健全, 术后易出现体温过低甚至体温不升, 对低体温麻醉患儿应准备复温毯或保暖设备。备四肢约束带防止坠床等意外情况发生。

3 入恢复室护理

3.1 患儿入恢复室时, 麻醉护士与当台手术医师、麻醉师如巡回护士进行病情及用药情况交流;了解输血、输液量及尿量, 根据生命体征等观察结果, 综合患者麻醉恢复情况给予及时处理。

3.2 及时连接监护仪器, 行血压氧饱和度、脉搏心率、呼吸等监测, 以后每10~15min监测一次, 患儿进恢复室后需呼吸机的连接好呼吸机, 并做好记录。

3.3 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获出血现象, 整理各种管道并分类妥善放置, 防止脱落, 并观察引流液颜色和量。

3.4 患儿肩下垫薄枕, 头偏向一侧, 以利口鼻内分泌物排出, 必要时进行吸痰处理, 以防止气道梗阻和胃内容物大量溢出导致窒息。

3.5 监护床两边加护栏, 对喊叫、哭闹、胡言乱语、四肢无意识躁动等情况的患儿要适当固定肢体, 加强防护, 防止损伤坠床, 伤口敷料脱落。

3.6 观察有无口唇发绀和肢体末梢冰冷、潮湿, 判断是否存在内出血, 换气不足或休克。若内出血或休克立即通知手术及麻醉师。

3.7 经常观察输液有无外渗, 外漏或阻塞, 保持输液通畅, 注意输液速度。

4 出恢复室护理

4.1 全麻患儿离开恢复室标准:从患儿四肢活动, 呼吸循环、神志, 皮肤色泽等评估, 符合离开恢复室标准的, 经麻醉师核准, 做好麻醉复苏单记录, 即可送回病房。

4.2 与普通病房护士进行交接班, 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所施手术、麻醉方法、患儿麻醉恢复情况, 以及需要观察的生命体征。

5 体会

5.1 患儿由于环境改变、周围人物的陌生, 会感到不安全感和恐惧感, 常出现恐慌不安, 哭闹, 麻醉护士应给患儿关怀体贴, 拥抱、抚触及鼓励他们, 给患儿精神放松, 较大患儿可鼓励表扬他们, 也可与他们交谈, 消除他们不安全感和恐惧感。

上一篇:自学考试下一篇:绿色生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