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的护理

2024-08-04

小儿肠炎的护理(共7篇)

小儿肠炎的护理 篇1

关键词:肠炎,小儿,护理

肠炎是小儿常见病,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发病急, 进展快, 很容易造成患儿脱水, 甚至死亡。主要致病菌包括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致病性大肠杆菌等, 而肺炎、中耳炎、泌尿道感染等也可导致小儿肠炎的发生。出现小儿肠炎时, 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发展以及患儿脱水情况, 及时叮嘱并为患儿补水、电解质等, 防止患儿出现严重脱水, 因此小儿肠炎的护理很重要[1]。2010年7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285例小儿肠炎, 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均痊愈,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8月我院小儿肠炎患儿285例, 男160例, 女125例, ≤1岁119例, 1~2岁86例, 3~5岁70例, 6~12岁10例, 病程1~10 (6±3.4) d。轻度脱水169例, 中度脱水85例, 重度脱水3例, 电解质紊乱31例;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脱水等, 发热156例。均为蛋花汤样或黄绿色便, 大便检查有白细胞130例, 大便次数≥10次/d 62例, <10次/d的78例。

1.2 护理要点

1.2.1 环境护理:

小儿肠炎的致病菌有可能为病毒, 护理人员一定要保持病室内通风换气, 并且还要经常进行病室消毒, 以保证患儿生活环境清洁。同时, 还要注意室内温度, 由于患儿语言表达发育不完善, 因此密切观察患儿表现, 以判断环境的适宜度[2]。

1.2.2 防止交叉感染:

新入院患儿与恢复期患儿尽量分病室居住, 大便培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患儿应隔离, 医护人员和家长在接触患儿前后或换尿布前后均应洗手消毒, 督促患儿母亲对乳头或奶瓶奶头的消毒、灭菌。

1.2.3 电解质紊乱的护理:

由于小儿肠炎腹泻导致丢失大量水分, 同时带走大量电解质, 使患儿发生低钙血症, 如出现惊厥或手足抽搐, 要及时与医师联系, 根据医嘱补充钙剂, 按惊厥处理。如补液后患儿出现高热、烦渴、烦躁不安、不尿或尿少、皮肤弹性良好, 甚至惊厥, 为高钠血症的临床表现, 要及时与医师联系调整液体的质量。输液要遵照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的原则[3]。

1.2.4 准确记录出入水量:

要详细记录患儿大小便次数、水量, 并观察呕吐次数、水量, 以便对患儿输出水量做出判断。根据患儿丢失水量进行补水、补液以及电解质。并上报给医师以便进行补液, 纠正脱水与酸中毒。

1.2.5 高热的护理:

当体温在38.5℃左右或以上时需对症治疗, 物理降温比较安全有效, 如降低室温, 减少衣被, 头枕冰袋降温, 予多喂水。如患儿高热不退, 应及时送检大便, 避免菌痢的发生。出汗者予及时擦干汗液后更换内衣裤。

1.2.6 饮食护理:

小儿肠炎的致病原因可与饮食有关系, 饮食不洁静, 或者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均可诱发小儿肠炎。因此, 家长或护理人员要注意小儿饮食卫生。同时, 小儿患病期间, 母乳喂养者缩短喂奶时间, 延长间隔时间, 对腹泻严重或严重呕吐应禁食, 给予静脉营养, 保证患儿的营养供给。护理人员及家长要给患儿少量多次喂水[1]。

1.2.7 臀部护理:

肠炎导致患儿多次大便, 使肛门红肿、刺痛, 同时因内炎升高, 腹泻加重了对肛门的刺激, 每次小儿便后要用温水清洗, 洗净后保持臀部干燥或用爽身粉, 如表面破溃, 洗净后用鹅颈灯照臀部, 距离1~1.5尺, 注意防止烫伤。

1.2.8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由于小儿语言表达不完善、不准确, 护理人员及家长要时刻观察患儿表情、精神、面色、生命体征、大便性状等, 及时发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及时报告医师采取相应的措施。

2 结果

所有患儿均经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

3 讨论

小儿肠炎主要以脱水、电解质紊乱为主要症状, 如果治疗不及时就有可能引起不可挽回的后果, 导致小儿死亡。加之小儿肠炎患病人群的特殊性, 护理人员在此期间要严密观察小儿临床表现的变化, 尤其是脱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发展, 要及时通知医师进行治疗。护理期间, 医务人员要积极主动的与患儿家长交流沟通, 并对其存在的不正确做法给予指导, 使其理解护理人员的做法, 配合治疗护理的同时, 也丰富了患者家属在育儿方面防治疾病、卫生保健的知识, 对患儿身心健康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政.空肠弯曲菌相关疾病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3, 30 (2) :71.

[2] 朱延力.儿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28.

[3] 襞文利.饮食疗法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儿科杂志, 2006, 2 (1) :102.

小儿肠炎的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0年5月1日-2013年5月1日收治80例急性肠炎的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2~5 (2.01±1.98) 岁, 并伴有腹泻、呕吐等症状。对照组男20例, 女20例, 年龄3~6 (3.12±2.13) 岁, 并伴有腹泻、呕吐等症状。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 观察组采用全面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具体方法: (1) 对患儿家属讲解病因:主要为患儿家属讲解患儿的身体素质, 引起该疾病的原因, 对患儿的自身情况有所了解; (2) 对患儿家属讲解临床表现:为患而家属讲解该病情的临床表现, 认知该病情, 达到对患儿的很好的监护, 防止小儿急性肠炎的发生; (3) 对患儿家属讲解该疾病的预防:对患儿家属讲解容易引起小儿急性肠炎的因素, 如患儿身体的因素、饮食的因素、感染的因素、中毒的因数等。让患儿家属更加注意儿童的健康, 远离该疾病的发生; (4) 对患儿的床边护理:患儿呕吐时, 应及时对呕吐物进行处理;及时更换患儿的尿布;给予患儿安静舒服的休息床位;指导家属和患儿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例如, 饭前便后要洗手, 早晚要刷牙等习惯, 避免疾病的发生等。护理结束后观察并记录患儿的身体各项指标以及病情治疗的状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3]

(1) 满意度是指患者自身的期望和对护理后的感知进行比较。满意是指患者自身的期望与护理后的感知完全一致;一般是指患者自身的期望与护理后的感知大部分相符;不满意是指患者的期望与对护理后的感知不相符。 (2) 治愈: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身体恢复健康。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 但是肠道仍有炎症。有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尚未完全消失, 肠道仍有炎症。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变。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护理后临床症状的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小儿急性肠炎是儿童高发病且病死率也极高, 该病情在春秋时的发病率最高, 其病因尚未明确, 一般可以治愈。小儿急性肠炎的临床表现有很多, 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严重时会导致脱水乃至休克。家属应多注意儿童的饮食习惯, 避免使用带有化学成分的食品, 拒绝患儿暴饮暴食, 养成儿童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4]。一但发现儿童有不良的反应状况, 应及时送进医院进行救治。

健康教育护理是以满足人们的对健康知识的关注与需求为目的, 经过健康教育的护理模式对患儿进行护理, 大大减小了患儿病情复发和死亡人数, 同时也提高了家属对儿童疾病知识的认知, 为此大大减小了患儿的发病率[5、6]。因此采用健康教育护理的护理模式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比常规护理模式护理患儿的满意度高。通过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患儿进行护理, 加快了患儿恢复健康, 减少了患儿病情的复发, 所以患儿护理后的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增加[7、8]。因此健康教育护理的模式深受人们的支持与青睐。

综上所述, 采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护理小儿急性肠炎患儿有着良好的效果, 备受人们的青睐与支持,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吕春雨.临床健康教育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10) :130-131.

[2] 王凤菊.家长参与健康教育在小儿急性喉炎雾化吸入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10) :114-115.

[3] 崔丹丹.护理路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与健康教育作用[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6) :187-188.

[4] 游梅.思密达联合用药治疗小儿急性肠炎疗效观察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8) :37-38.

[5] 薛美英.急性肠炎的临床护理对策心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3) :181-182.

[6] 张爱民.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和健康教育[J].黑龙江医药, 2010, 23 (3) :466-467.

[7] 胡娟.小儿急性肠炎的护理技巧[J].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 (S1) :169.

小儿肠炎的护理 篇3

关键词:系统护理干预,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效果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又叫做秋季腹泻, 发病的高峰期在秋冬季节, 是临床小儿腹泻的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部分患儿病情比较严重[1]。此病发病迅疾, 患儿在起病初期会出现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大便次数会增多, 并且通常会伴有脱水、酸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2]。如果不能对患儿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 会引发肠套叠、肠穿孔以及感染性休克等一系列临床并发症[3]。为研究分析系统护理干预对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中的作用, 在该研究中, 选择该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 对比分析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以及系统护理干预方法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儿科收治的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80例, 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各4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28例, 女22例。患儿年龄4个月~2岁, 平均年龄为 (8.49±4.39) 个月, 患儿发病时间3~6 d, 平均发病时间为 (5.48±2.12) d。在对照组中, 男29例, 女21例。患儿年龄5个月~2岁, 平均年龄为 (8.51±4.33) 个月, 患儿发病时间3~6 d, 平均发病时间为 (5.68±2.62) d。

1.2 入选标准

所有80例患儿排除合并严重感染或者其他内科疾病患儿。患儿心、肝、肾以及其他主要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严重受损或者功能障碍的患儿都不在研究范围内。对所有患儿的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与该试验。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取基础护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饮食护理:所有患儿在原则上不采取禁食, 因为轮状病毒引发的病理组织改变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 病毒在侵入人体之后在小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增殖, 从而导致绒毛萎缩、变短并且脱落, 同时使得乳糖酶等二糖酶减少。因此腹泻的患儿需要暂停乳类喂养, 可以进食豆制品。 (2) 密切观察病情。医护人员需要观察患儿大便的颜色、性质、量以及呕吐物的颜色和量[4]。并且进一步观察患儿是否有脱水的情况出现, 根据患儿的面色、皮肤、眼窝以及小便的情况来判断患儿是否脱水。 (3) 臀部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保持患儿的病床、衣服以及床单的绝对清洁和干燥[5]。

1.3.2 观察组

患儿在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系统护理, 具体如下。

(1) 发热。对于发热患儿 (体温在38.5~39℃) 首先采取物理降温的措施, 例如化学冰袋、湿敷等, 但是不能使用酒精擦浴, 因为酒精会刺激患儿的皮肤黏膜, 加重病情。患儿如果采取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 就需要根据医嘱给予口服或者静脉注入退热剂[6]。避免出现高热惊厥症状。患儿在发热时需要保持病房空气有效流通,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 每次通风的时间在30 min左右, 在通风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患儿不会受凉。患儿在给予退热剂后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 在出汗后要及时为患儿更换清洁衣物, 同时补充水分, 在患儿经过降温处理之后测量体温, 30 min一次, 观察患儿降温的效果。

(2) 惊厥[7]。患儿在惊厥发作的时候需要立即解开患儿的衣领, 让患儿平卧, 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患儿口鼻分泌物, 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的时候需要集中进行, 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注意在患儿上下臼齿之间需要垫牙垫, 避免患儿舌咬伤, 适当的约束可避免因强行牵拉或者按压患儿的肢体导致骨折或者脱臼, 对于有可能再次发生惊厥的患儿需要专人护理。

(3) 呕吐。患儿取侧卧位, 在呕吐之后及时清除呕吐物, 更换衣物, 严防呕吐物吸入造成的窒息[8]。

1.4 疗效评价

显效:患儿在72 h内临床体征基本消失, 恶心呕吐症状完全消失, 大便恢复正常, 频率<5次/d;有效:患儿在72 h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得到明显改善, 但是仍然有轻微的恶心呕吐, 大便性质呈现出稀水样或蛋花样, 频率5~10次/d;无效:患儿在72 h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患儿伴有严重恶心呕吐, 大便呈稀水样或者蛋花样, 频率>10次/d[9]。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80%,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P<0.05, χ2=4.507 0。

2.2 两组家长知识掌握程度和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知识掌握度为9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 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为90%, 高于对照组的77.5%。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92.5%, 高于对照组的7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P<0.01, χ2=6.646 2。

2.3 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缓解和住院时间情况的比较

干预后, 观察组患儿发热、腹泻、脱水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P<0.001, t1=10.267 4, t2=9.135 1, t3=9.632 7, t4=4.956 9。

3 讨论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多发性疾病, 此病的发病高峰期在<2岁的婴幼儿。其主要是由于轮状病毒所导致的感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和粪-口传播。目前临床上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 大多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系统护理措施非常关键[10]。轮状病毒肠炎大多存在继发性双糖酶缺乏, 所以需要暂停乳类喂养, 改为去乳糖奶粉喂养, 对于已经断奶的患儿给予米汤、稀粥等, 暂时禁食、禁水。禁食能够降低患儿的大便排泄, 禁食的时间不宜过长, 特别是对于腹泻伴有营养不良的患儿, 通常禁食的时间维持在6~12 h之间。在患儿呕吐和腹泻逐渐好转之后慢慢恢复正常饮食。对于呕吐不是很严重的轻度和中度脱水患儿, 尽可能的给予口服补液盐, 从而预防和减少脱水酸中毒的出现[11]。因为患儿大便的次数比较多, 患儿的臀部也更加容易出现糜烂的现象, 在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加强观察, 避免患儿出现尿布皮疹的现象。医护人员需要指导患儿的家属使用棉质尿布, 尿布需要勤洗勤换, 患儿在便后需要对其臀部进行清洗, 从而防止尿布皮疹和感染现象的发生[12]。

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系统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7.5%, 明显高于采取常规基础护理的对照组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杜续兰[11]在文献报道中, 采用的系统护理的有效率干预后, 有效率没有该文研究中的高, 其可能的原因为本次研究中采取的系统护理更加具有计划性, 并且对患儿进行全方位的精心护理, 对患儿家长采取有效的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使得患儿家长不仅掌握了相关疾病知识和护理知识, 而且积极参与了疾病的治疗护理之中。观察组患儿发热、腹泻、脱水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观察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2.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钟群英[12]的相关文献报道中, 系统护理组患儿家长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为97%, 常规护理组患者满意度为77.4%, 其与该文相关研究中护理满意度数据相似。可见系统护理对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尤为重要, 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对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采取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提高患儿家属知识掌握程度, 增加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 提高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 提高患者依从性, 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陈峰.物理降温在轮状病毒肠炎高热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 2014 (12) :1494-1494.

[2]杜续兰.系统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20) :116-117.

[3]迪丽班·阿不都吾甫, 王芳.轮状病毒性肠炎的47例临床观察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 (8) :201-202.

[4]胡时先.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 (15) :452-453.

[5]宗建, 张辉.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8) :18-19.

[6]赵鹏.儿童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124例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 2014, 20 (1) :22-23.

[7]刘建丽, 厉红, 王兰英, 等.葡萄糖酸锌联合蒙脱石散、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4 (3) :256-258.

[8]付梅梅.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2014 (2) :353-354.

[9]李党坚, 谭华润, 苏高叶.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8) :850-851.

[10]蓝活.金双歧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3) :557-558.

[11]潘善伟, 肖和印.推拿结合中药敷脐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 2014, 30 (4) :30-31.

小儿肠炎的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60例小儿急性肠炎患儿,在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下,将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健康教育组。常规组80例,其中45例为男婴,35例女婴,平均年龄1.2岁;健康教育组80例,其中44例男婴,36例女婴,平均年龄1.1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教育,让家长得知患儿的疾病名称、了解用药目的和用法、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静脉滴注的速度等,同时叮嘱家长注意病房卫生,保持通风消毒,介绍出院后的康复指导和服药的注意事项等。

健康教育组,给予家长和患儿全面的健康教育,具体有病因的预防、临床表现、液体疗法治疗、饮食营养疗法、加强患儿床边护理等五方面进行健康教育。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健康教育组全部患儿均治愈,无1例患儿并发,与常规组比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教育组的平均病程较对照组短。两组患儿的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全面的健康教育是针对可能引发婴儿急性肠炎的各方面因素,并根据婴儿具体的临床症状对其采取相应的输液补水及饮食治疗,同时积极跟进患病婴儿的床边护理,给予其尽可能舒适的环境,具体内容如下。

3.1 小儿患病因素

(1)小儿患病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界微生物的感染,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通过小儿食用被微生物食物或水进入消化道,并引起消化道内感染[4,5]。如果哺喂食所用的器皿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也很有可能已经受到污染。(2)小儿自身体质的好坏也是判断其是否容易患病的重要环节。如突然改变婴儿的生活规律或外界气候突然变化等都可能引起婴儿腹泻。而母乳含有较多的抗体,因此建议多采用母乳喂养,这样即使患病其病情也较轻[6]。

3.2 小儿的临床症状

(1)水和电解质紊乱:脱水可表现为迅速消瘦、尿量大大减少、前囟和眼窝可见凹陷。酸中毒可表现为呼吸变深而长、面色苍白、拒绝饮食、萎蘼不振、还有嗜睡甚至昏迷等[7]。(2)一般症状:轻型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天数次、十余次大便,有时有少量便中水,偶见溢乳或小量呕吐,食欲明显减退。重型腹泻:加重轻型,每天十数次大便,便中水量明显较多。

3.3 输液补水治疗

(1)对于因腹泻导致脱水,而口服补液无效的患儿,应尽快给予静脉输液,并密切观察记录体重。(2)对于脱水的预防:鼓励家长喂服稀粥、白开水、面汤或菜水等家庭可以自制的液体,也称为口服补液方法[9]。无脱水患儿可选用米汤加盐液、糖盐水、口服补液盐等预防脱水,效果非常好,米汤加盐液的配制方法:米汤(5%)500ml+细盐1.75g,配制完4h内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1/3张力,可以最佳的预防脱水。

3.4 饮食调整

对腹泻患儿原则上应采用继续喂养,使患儿病程缩短,病情迅速恢复。但如果患儿出现脱严重水或呕频繁吐或腹胀则停止喂食[10]。

3.5 积极跟进患病婴儿的床边护理及时给患儿换尿布、处理吐泻物

同时必须仔细用肥皂彻底洗手,防止疾病的传播。小儿和照看人饭前便后均用肥皂洗手,奶瓶食具洗净后煮沸方可使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本研究试验发现,实施健康教育组的患儿与对照组的患儿比较,病程缩短,治愈率较高。总之,在我国小儿急性肠炎的发生现象非常严重,为全面有效地开展小儿急性肠炎的防治,健康教育的普及非常重要,能明显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黄嘉乔,范建杨,王风仙,等.大黄甘草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肠炎3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4):115

[2]白虎,王永兴,乌力吉,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误诊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914

[3]刘斌,辛洪艳,武文斌.1例急性坏死性肠炎患儿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5):1445

[4]黎轶丽,王细文.健康教育保留灌肠法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25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2010;16(4):115~116

[5]辛艳红.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治疗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193~194

[6]游梅.思密达联合用药治疗小儿急性肠炎疗效观察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1):37~38

[7]李文琳,李彩燕.热毒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3):445~4446,443

[8]丁婷燕.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家长健康教育的评价[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9):1573

[9]陈义平.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造瘘口护理两种方法的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2):79~80

小儿肠炎的护理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月本科收治的70例确诊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 平均年龄1.0±0.5岁, 患儿表现为蛋花样便和水样便, 伴发呕吐、发热、脱水等症状, 粪便胶体金法检测均为轮状病毒阳性。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实验组35例, 男20例, 女15例, 年龄4个月-2.5岁, 平均年龄1.0±0.3岁;对照组35例, 男18例, 女17例, 年龄5个月-2.7岁, 平均年龄1.0±0.7岁,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及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 即口服蒙托石散, 针对脱水进行补液治疗, 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对发热、呕吐对症处理, 治疗中不使用抗生素。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葡萄糖酸锌和山莨菪碱治疗。葡萄糖酸锌的量由年龄决定, 大于6月龄的20mg/d, 小于6月龄的10mg/d, 分3次口服;山莨菪碱给予保留灌肠, 在生理盐水20~30mL中加山莨菪碱0.2~0.3mg/ (kg·d) 保留灌肠, 每次保留时间10~15min, 2次/d[2]。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病毒转阴率及平均病程时间, 并对其进行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

据1998年全国腹泻防治学会提出的疗效判定标准[4]: (1) 无效:治疗72h之后粪便的性状、腹泻次数以及其他全身症状无改善或是加重; (2) 有效:治疗72h之后粪便的性状、腹泻次数以及其他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3) 显效:治疗72h之后粪便的性状、腹泻次数恢复正常以及其他全身症状消失。其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有效率 (94.3%) 明显高于对照组 (85.7%) , 其中, 实验组的显效率 (8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68.8%) , 显效表现为腹泻症状消失, 粪便改变为正常情况切伴发的其他如发热等症状消失, 大便常规, 血常规等检查无异常, 即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儿童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比一般的治疗方案效果有效, 具有统计学意义, 其结果见表1。

2.2两组患儿的病毒转阴率、平均病程时间比较

在进行治疗的同时统计轮状病毒转阴率, 实验组的转阴率 (62.8%) 明显高于对照组 (54.2%) ;病程长短比较, 对照组的病程为3-7天, 平均 (5.15±1.56) 天, 实验组的病程为1-4天, 平均为 (2.45±1.02) 天。对照实验过程, 其中实验组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病人的病情在实验组相同等级疗效下也较对照组更好, 其他并发症状明显更轻。可以得出, 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在提高病毒转阴率, 缩短病程, 促进治疗效果及早显现方面明显要优于一般治疗方案。其结果见表2。

3讨论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 具有自限性, 但是该疾病通常并发的脱水、发热甚至酸碱代谢紊乱和酸中毒, 对于幼儿的疾病有较大的威胁, 需要及早发现并处理[3,4]。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肠上皮细胞膜上存在轮状病毒受体, 轮状病毒外壳蛋白VP4是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蛋白, 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 病毒侵入肠道后, 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 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 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 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 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5,6]。因此, 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而形成腹泻, 另一方面, 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 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 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 加重呕吐和腹泻[7,8]。

轮状病毒肠炎与其他病毒引起腹泻的鉴别主要靠病原学检查, 呕吐、腹泻严重者应注意与胃肠型食物中毒和霍乱等相鉴别。霍乱 (cholera) 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 发病急、传播快, 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 属国际检疫传染病[9,10]。在我国属于甲类传染病。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 可引起脱水、肌肉痉挛, 严重者导致外周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一般以轻症多见, 带菌者亦较多, 但重症及典型患者治疗不及时可致死亡[11,12]。

在原来的一些研究中, 山莨菪碱作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 应用于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具有显著的缩短病程的作用, 主要作用机制: (1) 止泻; (2) 促进肠功能恢复:这两种功能均能有效地促进症状的快速改善和免疫等其他系统功能的恢复[13,14,15]。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它作为许多酶的辅酶的关键组成部分, 参与了肠道内的各种反应[16,17,18]。因此, 在腹泻的治疗中加入锌能减少水和电解质的分泌, 改善腹泻症状。

小儿肠炎的护理 篇6

关键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轮状病毒肠炎,小儿,临床疗效

轮状病毒(Rotavirus)引起的腹泻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腹泻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全世界的医学问题之一[1]。在我国多由轮状病毒A组引起,好发于秋冬季,故又名“秋、冬季腹泻”。目前对该症尚缺乏特殊的治疗方法,笔者对100例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09年3月9个月间,对住我院的200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了研究,对照组100例,男71例、女29例,平均年龄1.21岁;治疗组100例,男64例、女36例,平均年龄1.28岁。200例腹泻患儿均在发病后48 h内入院,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均表现为:(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或数十次;(2)治疗前全部患儿大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汤样196例,稀糊便4例;(3)收集患儿新鲜大便,做大便常规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ELLSA法),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均为阳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微生态制剂治疗,治疗组加用水溶性维生素(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0020795)静脉滴注,体重10 kg以上小儿,每次1支;体重小于10 kg的儿童,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10支,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支,加入5%葡萄糖(盐)水50或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使用至大便恢复正常。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2006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会议关于腹泻病疗效判断的标准[2],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72 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录入和分析均采用SAS 9.0统计软件,主要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疗效和病毒抗原转阴率比较

经临床观察比较,治疗组疗效及轮转病毒抗原转阴率均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4.0%和85.0%,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率分别70.0%和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轮状病毒治病原因是病毒侵入小肠上皮细胞,肠绒毛变短及脱落,导致小肠功能丧失。黏膜双糖酶活性降低肠腔内木糖及蔗糖水解并吸收障碍,被细菌分解而产生有机酸,致使肠内渗透压增加,大量水及电解质进入肠腔,而引起严重的腹泻症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应用补液,纠正水电酸碱紊乱及微生态制剂治疗,疗效并不理想。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取得了较好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4%,与常规治疗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中一些成分为机体代谢的辅酶或辅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叶酸0.4 mg、硝酸硫胺3.1 mg,核黄素磷酸钠4.9 mg,烟酰胺40 mg,盐酸吡多辛4.9 mg,泛酸钠16.5 mg,维生素C 113 mg,生物素60μg,维生素B125.0μg,甘氨酸300 mg,对羟基苯甲酸甲酯0.5 mg,乙二胺四醋酸二钠0.5 mg等。

其中所言叶酸对细胞DNA合成起到关键作用,其结构上的2个羧基易与体内Na+、K+合成叶酸盐,叶酸盐可促进被损害的带有刷状缘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它还影响前列腺素的代谢,使分泌减少,肠蠕动减慢,水电解质吸收增加,纠正脱水和腹泻次数,缩短病程[3]。叶酸口服[4]及灌肠[5]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已有较多报道,但目前尚未见静脉叶酸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报道。

维生素B1具有保持循环、消化、神经和肌肉正常功能;调整胃肠道的功能;构成脱羧酶的辅酶,参加糖的代谢;维生素C对毛细血管壁的各个细胞间有黏合功能;增加抗体,增强抵抗力,有抗病毒的作用。补充维生素A、B12、B1、C与叶酸等,有助于肠黏膜的修复[6]。

因此,此项研究提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加用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Pant N.Hultberg A,Zhao Y,et al.Lactobacilli expressing Vaviable do-main of llama heavy-chai antibody fragment;(Lacto.bodies)confer protes-tion against rotavirus-induced-diarrhea[J].J Intect Dis,194(11):1580-1588.

[2]方鹤松,魏呈毓,董宗祈,等.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临床儿科杂志,1998,16(5):328.

[3]刘宁,李苏琴.思密达联合叶酸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36例[J].医学文选2004,23(4):472-474.

[4]郑凤娟,李煌,潘生丁.叶酸、乳酸菌素片联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200例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9,8(5):287-288.

[5]周必军.西米替丁、叶酸、普鲁卡因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5):48-50.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感染状况调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聊城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96例。

1.2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轮状病毒抗原,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检测T细胞亚群临床表现。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

男73例 (76.04%) , 女23例 (23.96%) ;年龄6个月~3岁, 平均年龄1岁4个月, 发病1~3d内。6~24个月患儿有87例, 占发病数的90.63%, 2岁以上患儿9例, 仅占9.38%。农村59例 (61.46%) , 城市37例 (38.54%) 。96例患儿性别比例、城乡分布和年龄分布见表1。

2.2 发病季节

在11月~次年2月, 共73例 (76.04%) , 其中12月有43例 (44.79%) , 除10月外, 其他各月份均见散在病例发生。96例患儿发病月份分布见图1。

2.3 临床一般特征

9 6例均腹泻稀水样或蛋花样便, 无黏液和脓血, 腹泻次数每日≤5次有4例 (4.17%) , >5次有92例 (95.83%) ;发热92例 (95.83%) , 呕吐85例 (88.54%) , 惊厥18例 (18.75%) 。轻度脱水33例 (34.37%) , 中度脱水59例 (61.45%) , 重度脱水4例 (4.17%) , 低钠血症2例 (2.08%) , 低钾血症4例 (4.17%) , 低钙血症18例 (18.75%) , 低镁血症2例 (2.08%) , CO2CP<18mmol/L27例 (28.13%) , 存在酸中毒, 轻度酸中毒24例 (25%) , 中度酸中毒4例 (4.17%) 。96例患儿临床特征见表2。

2.4 肠道外脏器损害表现

以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最多, 本组病例咽充血86例, 占89.58%, Ⅲ度营养不良4例 (4.17%) , 继发霉菌性肠炎10例 (10.42%) , 感染后发热综合征2例 (2.08%) , 抽搐18例 (18.75%) , 感染性休克1例 (1.04%) , 肝功能异常18例 (18.75%) , 肾功能异常1例 (1.04%) , 心肌酶CK-MB升高1例 (1.04%) , 心电图异常2例 (2.08%) , 胸片检查33例 (34.38%) , 其中表现支气管炎14例 (14.58%) , 支气管肺炎3例 (3.13%) 。

2.5 实验室检查

96例便RV抗原检测均阳性, 便细菌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大便镜鉴:WBC<0~5个/HP, 无脓细胞、红细胞, 脂肪球 (+~+++) 2 6 (2 7.0 8%) 例, 霉菌阳性1 0 (1 0.4 2%) 例, 大便培养1 8例 (18.75%) , 均阴性。血常规检查:血WBC<4.0×109/L 3例 (3.13%) , 血WBC>10.0×109/L24例 (25%) , Hb<90~110g L25例 (26.04%) , Hb<60~90g/L1例 (1.04%) , MCV<80fL, M C H<2 8 p g, M C H C<3 2%2 5例 (2 6.0 4%) , 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生化检查:血Na+<130mmol/L 2例 (2.08%) , 血Na+=130~150mmol/L 94例 (97.92%) , 血K+<3.5mmol/L 4例 (4.17%) , 血Ca2+<2.25mmol/L 18例 (18.75%) , 血Mg2+<0.8mmol/L 2例 (2.08%) , CO2CP<18mmol/L 27例 (28.13%) , CO2CP<18~13mmol/L 24例 (25%) , CO2CP<13~9mmol/L 4例 (4.17%) , 尿酮体 (+~+++) 21例 (21.88%) 。

2.6 T细胞亚群检测

均采静脉血, 用OKT3、OKT4和OKT8三种单克隆抗体 (北京军事科研所提供) 检测相应的3种T细胞亚群。

2.7 治疗

96例患儿随机分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发育情况均无显著差异, 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所有患儿均给予补液、降温、止惊、抗感染、止泻等综合治疗, 疗程5d。治愈38例, 有效44例, 无效14例, 有效率85.4% (χ2=9.79, P<0.01) , RV抗原转阴54例, 占56.25%。其中治疗组48例, OKT3明显增高, OKT8降低, OKT4/OKT8增高 (P<0.01) 。

3 讨论

RV (轮状病毒) 是全世界范围婴幼儿严重腹泻的最主要病原, 占小儿腹泻病的40%~60%[2], RV主要侵犯6~24个月的免疫力未健全的婴幼儿。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 RV感染随季节和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 西南部10~11月为流行高峰, 而东北部则在2~5月[3]。泰国、韩国的资料显示, 流行高峰仍以10月~次年1月为主[4,5]。我国北京地区RV感染高峰在11~12月[6], 广州地区以10月~次年2月为流行季节[7], 昆明地区RV感染全年均可发生, 以10~12月为流行高峰[8]。

调查发现, 聊城市小儿RV肠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发病率以秋冬季最高, 夏季最低, 发病高峰见于11月~次年2月的4个月中, 占全部病例的76.04%, 除10月外, 其他各月份均见散在病例发生。农村高于城市。RV肠炎在相同地区、相同季节、不同人群中发病是其流行特征[8]。

RV为包膜轮状病毒, RV病毒感染早期可形成病毒血症, 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黏膜上皮细胞, 使具有吸收功能和富含双糖小肠微绒毛顶端被破坏呈斑点病灶, 可引起肠上皮的细胞损害、坏死、脱落, 微绒毛受损。肠上皮细胞主导吸收, 并起屏障作用是黏膜表面调节自然和获得免疫的重要角色。因此RV侵犯肠黏膜后可致水电解质吸收减少, 乳糖酶活性降低, 机体免疫防御功能损害, 而致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急性期血清Ig G、IgA、IgM均明显降低, 急性水样腹泻患儿机体免疫力下降。临床有呕吐、腹泻、发热等表现, 大便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不含脓血, 无腥臭味, 脂肪球多阳性, 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酸中毒, 本组97.92%的病例血钠正常, 呈等渗性脱水。

RV不仅可以损害胃肠系统, 同时可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的功能损害, 其中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多见, 本组发生86例, 占89.58%, 另有不同程度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心肌酶升高、心电图异常、胸片异常、抽搐及感染性休克。

RV感染可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包括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主要针对受RV感染的靶细胞, 它在RV性疾病的恢复中起重要作用。这种正常免疫应答决定于各种免疫细胞, 特别是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是免疫调节的关键, 二者比例升高或降低, 均可影响正常免疫应答, 从而影响疾病的恢复。T细胞按功能分为成熟T细胞、辅助T细胞和抑制T细胞, 辅助T细胞参与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如按OKT单克隆抗体命名则为OKT8或T3+ (成熟T细胞) 、OKT4或T4+ (可再分为辅助性和诱导性T细胞亚群) 、OKT8或T8+ (可再分为抑制性和细胞毒性T细胞两个亚群) 。本组96例RV肠炎患儿OKT3明显降低, OKT8增高, OKT4/OKT8下降, 为T细胞免疫抑制的表现。我们认为RV感染可致暂时性免疫功能抑制, 适当应用免疫调节剂是必要的。

儿童免疫功能低下, 属于病毒的易感人群。因此, 改善小儿病区消毒措施, 做好患儿及家属疾病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方面的宣传, 加强病原流动物品监测管理, 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洗消毒等都是阻断RV肠炎院内交叉感染, 避免其暴发流行的关键环节[9]。

参考文献

[1]Parashar UD, Hummelman EC, Bresee JS, et al.Clobal illness anddeaths caused by rotavirus disease in children[J].Emerg infectDis, 2003, 9 (5) :565-572.

[2]Glass RI, Kilgore PE, Holman RC, et al.The epidemiology ofrotavirus diarrhea in the United States:surveillance and estimatesof disease bur-den[J].J Infect Dis, 1996, 174 (Supp11) :S5-S11.

[3]Maneekarn N, Ushijima H.Epidemiology of rotavirus infectioninThail and[J].PediatrInt, 2000, 42 (4) :415-421.

[4]Seo JK, Sim JG.Overview of rotavirus infections in Korea[J].PediatrInt, 2000, 42 (4) :406-410.

[5]杭敏, 马莉.儿童腹泻的病原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1999, 15 (4) :319.

[6]潘瑞芳, 常汝虚, 万根平等.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RV病原及临床表现[J].中华儿科杂志, 1997, 35 (3) :145.

[7]黄永坤, 陈世德, 谢学礼等.婴幼儿胃肠炎的病原学研究[J].云南医药, 1990, 11 (1) :35-38.

[8]黄鹏, 申路江, 庄宏芬等.1024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2, 20 (3) :182.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学的艺术性下一篇:多组分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