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臀部烧伤的护理(精选7篇)
小儿臀部烧伤的护理 篇1
小儿在所有烧伤患者中占据了最高的比例, 成为烧伤疾病中应重点关注的对象。小儿烧伤的治疗和康复过程, 会对患儿造成生理和心理创伤[1], 而烧伤后瘢痕影响功能和外观又对患者以后的生活、就学、工作造成困难, 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压力。与治疗配合良好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6月-2007年笔者所在科收治小儿烧伤156例,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6例, 男112例, 女44例, 年龄最小为4个月, 最大为10岁, 烧伤面积最大为70%, 最小为7%。烧伤部位:四肢及躯干102例, 头面颈部54例。致伤原因:火焰伤40例, 热液伤106例, 爆炸伤10例。浅Ⅱ度15例, 深Ⅱ度93例, 深Ⅱ、Ⅲ度混合48例。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削痂+清创游离植皮术, 手术平均耗时为2 h。充分的术前准备缩短了手术时间, 术中密切观察病情、监测患儿的体温避免了术后全麻苏醒的延迟, 其中152例患儿安返病房, 治愈率97.4%, 4例患儿因伤势过重救治无效死亡。
2 分阶段专科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台下护士术前1 d到病房查看病历了解病情, 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 通过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来影响患儿的心理、情绪。与患儿交流时应做到语言亲切、态度和蔼, 根据患儿年龄、性格的差异, 可采取一些非语言交流, 在病情许可下, 护士可以抱抱他们或赠送小礼物等, 与患儿建立良好和亲密关系。护士在探视患儿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患儿烧伤的部位及面积, 对次日手术选择静脉穿刺部位做到心中有数。
2.2 术前物品准备
由于小儿体积较小, 暴露皮肤较多, 体温易受环境的影响, 因此, 手术室室温应稳定在24~26℃之间, 湿度50%~60%, 有条件的手术室还可以准备一些音乐, 以减少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术前备齐所有术中所需物品, 检查各种仪器设备的性能是否完好, 抢救药品是否齐全。各种体位垫、约束带, 包括套管针、吸痰管、导尿管等物品应选择合适的, 不宜过大。在电凝止血仪器中, 尤其是大面积烧伤的患儿, 选择双极电凝为佳, 安全可靠, 可减少电极板对皮肤的损害。
2.3 术中护理配合
巡回护士随卫生员一同到病房接患儿, 小儿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手术室护士应向病房护士查对床号、姓名、年龄、性别、手术部位、术前准备是否完善, 进食时间以及术前用药、皮试结果等。病情允许下可怀抱患儿进入手术室, 入室后再次与手术医生、麻醉医师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手术。密切配合麻醉医师实施七氟醚诱导后, 再进行静脉穿刺。烧伤患儿由于皮肤完整性受损, 体液大量丢失造成血容量不足, 引起脱水, 患儿静脉瘪、弹性差, 静脉不充盈, 血管条件差或烧伤采用包扎疗法, 致暴露静脉较普通患儿小, 给可选择穿刺的静脉少[2], 因此, 我们在做静脉穿刺时应选择心理素质好、技术精湛的护士, 确保穿刺一次成功且妥善固定。根据手术部位及方法选择合适的体位, 使用约束带时应隔一层软布或治疗巾, 严禁直接固定在裸露的肢体上, 约束带要求固定在关节活动处, 松紧适宜, 四肢不可过分牵引或伸展, 以防关节脱位或神经损伤。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注意血压、心率、心音强弱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一旦发生意外, 立即配合医生抢救。术中的纱布应集中放置, 可较准确地估计术中出血量 (一块纱布约20 ml) , 严格控制补液速度, 根据出血量及尿量调节滴速, 一般以每小时7~10 ml/kg为宜。术中还应观察患儿的体温, 术中消毒、体表大面积的暴露、输液输血、冲洗以及术中的保温措施不当、麻醉药物的使用均可导致体温变化, 低体温可使患儿心率和呼吸加快, 止血、凝血过程延长, 导致出血增多, 感染加剧, 麻醉苏醒延迟, 影响整个手术的恢复过程;高温可使患儿糖代谢产热加速, 导致低血糖, 同时加重组织缺氧和酸中毒, 继发脑缺氧、脑水肿, 甚至惊厥[3]。因此, 可将监测手指或皮温用于评定周围循环状态的指标。正常时直肠与脚趾温差3~4℃。当患儿体温>38.5℃和<36℃都应该进行降温、升温处理, 降温采用降低室温, 体表用冰袋, 除去覆盖物, 应用控制呼吸替代自主呼吸, 呼吸道有堵塞物应及早去除, 适当补液 (冷溶液) ;升温宜给予50℃以下的热水袋, 用布包裹, 以防烫伤, 还可采用保温毯、红外线辐射热加温装置保暖。术中随时检查各种仪器设备使用状况, 保持性能良好, 详细记录护理记录单, 督促医生无菌操作, 减少再次感染的机会, 经常提醒医生切忌将身体重心压于患儿身上, 避免意外的发生。
2.4 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 清除患儿身上一切物品, 防止细小的物品遗留在患儿身上, 包扎伤口时动作要轻柔, 紧贴皮肤的敷料应平整、松紧适宜, 固定好各种引流管。待患儿完全清醒后, 巡回护士护送患儿回病房, 向病房护士交待手术情况、术中病情变化、用药、输血输液情况以及麻醉后注意事项、各种引流管等, 继续做好保暖措施。
3 小结
小儿烧伤后病情变化快、对疾病的耐受性差, 如何加强围术期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室护士要有精湛的技术, 确保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减少创伤, 熟悉每个手术步骤, 跟踪手术全过程, 严格控制术中液体输入量, 密切观察术中体温的变化。此外, 还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良好的沟通技巧, 丰富的临床经验, 果断的判断能力, 积极配合抢救的能力, 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陆柏清.小儿烧伤828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烧伤外科杂志, 2002, 18 (3) :192
[2]周芳.烧伤小儿静脉穿刺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7) :3105
[3]孙海峰.小儿全麻与体温[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2, 23 (3) :243
小儿烧伤继发药物性皮炎的护理 篇2
1 病例介绍
17例患儿, 最小年龄8个月, 最大7岁, 13例因开水热烫伤入院, 3例因火焰烧伤入院, 1例因鞭炮硝药炸伤入院。烧伤部分各有不同, 以颜面、四肢、颈胸部、会阴部烧伤居多, 面积为3%~25%, 多为Ⅱ°烧伤, 其中鞭炮炸伤患儿左上肢约2%TBSA的创面为Ⅲ°, 经手术植皮修复后创面愈合。其余患儿均未行手术, 经换药等创面处理, 愈合良好。入院后17例患儿都给予了抗炎、抗破、补液等处理, 创面予磺胺嘧啶银纱布覆盖包扎, 颜面、会阴处外涂湿润烧伤膏并暴露, 其中10例予青霉素类抗生素、7例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静滴补液治疗。在入院后1~3d相继出现了程度不一的皮疹, 多发于四肢、躯干及颜面等处的健康皮肤, 基底潮红、瘙痒, 对称性出现, 严重患儿皮疹泛围广, 瘙痒难耐, 患儿精神差, 日夜哭闹。住院医师及时调整治疗计划改用抗生素, 加强皮疹对症处理, 予以钙剂、地塞米松、维生素C静滴等抗过敏措施, 其中1例患儿经过处理后, 症状未见好转, 疑为磺胺嘧啶银过敏, 创面换药改用安信纳米银敷料敷盖。17例患儿经上述处理后, 红疹逐渐消退, 瘙痒症状消失, 无色素沉着, 住院14~31d全部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急救护理
(1) 心理护理:烧伤是急症, 常是意外发生, 尤其小儿烧伤后, 家属更是惊慌失措。此时, 稳定家属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患儿入病房后, 我们迅速将患儿送入换药室, 请家属入休息室暂时等待。由有经验的护士询问受伤经过、时间, 进行入院宣教、评估, 给予专业指导和心理疏导, 使其家属逐渐情绪稳定, 能积极配合治疗。
(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 遵医嘱制定输液计划, 输液前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家庭史及用药史。
(3) 给氧、保暖, 防止患儿出现休克症状, 如肢端较凉, 尿少或精神较差患儿给予对症支持处理。
(4) 监测生命体征情况:监测心率、呼吸、尿量、体温情况,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2 创面护理
因小儿年龄小, 不配合, 器官发育不成熟, 机体抵抗力弱, 创面处理难度大, 发生并发症的机率也较成年人高, 所以, 加强创面的护理, 对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1) 创面处理:配合医生行创面清创换药, 严格无菌操作, 态度和蔼耐心, 尽量稳定患儿情绪, 消除其恐惧感。
(2) 仔细观察创面包扎敷料的渗湿情况, 保证局部清洁、干燥, 按时换药, 出现疼痛时, 及时告知医师查看, 必要时更换。
(3) 颜面、颈部、会阴处创面多为暴露创面, 外涂烫伤药膏, 每2~4小时1次。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 便后用1∶5000呋喃西林或0.1%新洁尔灭棉球清洁肛周, 创面有污染时要及时清洁换药, 便器消毒专用。
(4) 定时巡视病房, 观察患肢包扎后肢端血运, 防止包扎过紧造成不良后果。
(5) 会阴部、背部烧伤患儿安置于“人”字床上, 应定时协助患儿更换体位, 按摩各骨突处, 保持垫单、垫褥平整、干燥、无渣, 保持四肢处于功能位置, 防止畸形愈合与挛缩。
(6) 环境舒适:保持病房温度在26~28℃, 湿度50%~60%, 每天空气消毒1次。病情重、有条件的患儿尽量安排单间病房。
2.3 继发药物性皮炎的护理
(1) 注意观察病情, 重视家人的反映。多数患儿在入院治疗后不久即出现皮肤痛痒、红疹, 我们及时报告医生, 采取相应措施, 及时停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注射用药或外用药物, 避免了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2) 加强皮肤护理:要求内衣、鞋袜宽松、平整、清洁、干燥, 家属注意陪护, 防止小儿搔抓, 引起新的皮损或感染, 遵医嘱按时外涂止痒药物。保持烧伤创周皮肤清洁干燥, 每日用75%酒精擦洗3次。
(3) 遵医嘱正确使用激素类药物, 记录用药后的反应。
(4) 饮食护理: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食物, 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 增强机体抵抗力, 防止其他并发症。加强饮食卫生管理, 预防肠道的感染。
(5) 加强医患沟通, 防范医疗纠纷:患儿病情复杂, 日夜哭闹, 家人情绪急躁, 护理人员应理解家属的心情, 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 耐心解答疑问, 帮助解决其实际问题,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3 体会
(1) 小儿烧伤很常见, 一般占烧伤病人的半数左右[2]。而且小儿烧伤后病情发展快, 并发症多, 在护理过程中, 我们应加强责任心, 完善急救处理, 准确观察病情, 保持创面清洁, 加强对症护理, 还应注意健康宣教,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防范烧伤等突发事故。
(2) 掌握用药原则、重视用药监测:用药前仔细询问, 用药时仔细观察, 用药后健康宣教。在烧伤病人的治疗过程中, 接触的药物很多, 不但有静脉用药可导致不良反应, 而且在创面处理中, 外用药物可直接由缺损的皮肤吸收入血, 引起过敏的风险很大。而在机体抵抗力弱, 器官未发育成熟的小儿患者身上, 风险更是成倍增加, 轻则出现皮疹, 重则危及生命, 所以在救治过程中, 应避免无指征用药, 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用药史, 要避免对患者使用曾引起患者过敏的药物。在用药过程中应加强巡视, 重视患者及其家属反映的主观不适, 比如皮肤痛痒感, 一旦发现有过敏倾向应配合医生尽早采取积极措施, 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加重[3]。良好的护理可减轻患者的不适及安全感, 减少并发症, 促进病情的早日康复。出院时应为患儿建立过敏药物档案, 特别提醒患儿家长今后不用或慎用曾引起过敏的药物, 尤其是当患儿再次就诊时, 应主动告知医生其过敏史。
(3) 正确选择药物落媒和配伍:目前新药进入临床很快。许多新药的药物配伍禁忌在药物配伍表上不能及时体现, 因此, 医务人员对新药说明书要详细阅读, 严格按说明使用落媒, 因为落媒的改变, 可使有效成分或杂质析出, 不溶性微粒增加, 从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4]。
参考文献
[1]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446.
[2]杨宗城.烧伤治疗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599.
[3]杜明, 郭掬华.药物性皮炎37例护理体会[J].医学理念与实践, 2007 (6) :725.
52例小儿重度烧伤的急救与护理 篇3
关键词:小儿烧伤,重度,急救与护理
小儿烧伤是临床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之一,严重影响小儿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52例28d~6岁的重度烧伤患儿,现将我们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2例,<1岁9例,1~3岁28例,4~6岁15例;致伤原因:热烫伤46例,火焰烧伤3例,化学烧伤2例,电烧伤1例;居家受伤47例,户外受伤5例;在农村受伤38例,城市受伤14例。按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制定的儿童烧伤严重程度诊断标准[1],重度烧伤49例;特重度烧伤3例,治愈42例,好转8例,死亡2例,平均住院日(37.33±21.05)d。
2 急救与护理
2.1 急救与监护
2.1.1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患儿入院后应迅速判断烧伤面积和深度,安置于监护病室,快速建立1~2条静脉通路,重度、特重度烧伤后由于创面液体大量外渗,有效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建立静脉通路无疑是建立了一条生命线[2]。对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应立即行深静脉穿刺置管,保证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同时应给予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留置尿管,根据医嘱留取各种检验标本等。
2.1.2 创面处理
首先剔除创面及其附近的毛发,剪除指(趾)甲,创面用生理盐水清洁,对污染严重的创面可加入等量的3%双氧水,以利于去污。创面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洁净,除去脱落的表皮及坏死组织,然后创面涂上磺胺嘧碇银乳膏,用烧伤敷料包扎。清创时注意保留残留的上皮组织,以促进创面的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根据渗液情况2~3d换药,经常更换体位,减少创面受压,防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2.1.3 有计划地输入晶体和胶体液,迅速纠正休克
大面积烧伤后6~8h是机体病理变化最集中最突出的时期,也是液体复苏最为关键的时期,补液不足或过多都会产生严重后果[3]。应根据小儿体重、烧伤面积、程度和年龄计算液体输入量,第1个24h,液体总量的1/2在前8h输入,后16h输入总量的1/2。交替均匀地输入胶体、电解质与水分,第2个24h输入胶体,电解质第1个24h总量1/2,早期补液应注意使用平衡液,补液应遵从先快后慢,先晶后胶的原则。补液量不能受限于补液公式,应依据患儿休克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以保证足够的组织灌注,护理人员应动态调整和安排输液内容。
2.1.4 注重常规监护项目的变化
(1)神志和精神状态:如患儿神志清、安静,表示脑组织灌注良好;如患儿烦躁不安,排除气道梗阻所致的缺氧外,则表示循环血量不足,需要加快输液速度,增加输液量。(2)口渴:是低血容量的早期症状,但不能作为指导补液的指标,可以少量多次口服烧伤饮料。(3)心率:小儿维持心率在140次/min以下,是病情稳定或补液适量的重要指标。疼痛、补液量不足、高热及哭闹都可导致脉搏快速,使用持续心电监护连续观察其心率变化规律才能提供准确的数据。(4)尿量:尿量是判断血容量是否足够的一个简便、敏感、可靠的重要指标,输液过程中要求在未使用利尿剂的情况下维持尿量在每小时1~2mL/kg,若低于此值,护士应首先检查尿管有无堵塞、脱出、尿液是否从尿道口漏出。当排除以上情况后,可考虑补液不足,应加快补液,同时注意晶体、胶体、水分的交替输入,尤其是胶体的补足。同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出现血尿、酱油样尿,及时处理。
2.2 护理
2.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床旁备好急救用品;保持呼吸道通畅,予氧气吸入,注意保暖,镇静;除密切观察T、P、R、BP外还要注意患儿神志、胃肠道症状(食欲、恶心、呕吐、腹胀、呕血、便秘等)全身和局部是否水肿,尿量,中心静脉压以及肢端的循环状态。
2.2.2 创面护理
病室的室内温度保持为冬天32~34℃,夏天28~32℃,相对湿度为40%。做好消毒隔离,特别是大面积烧伤患儿要实行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加强翻身,避免创面受压,如腋窝、腹股沟等处的创面应外展充分暴露;做好大小便护理,防止污染创面,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2.3 对症护理
(1)高热:常见原因创面感染、坏死组织的毒素吸收、创面包扎过厚、环境温度过高、输液输血反应等。小儿高热容易引起惊厥,应严密观察。遵医嘱应用退热镇静药物并结合物理降温。(2)疼痛:尽量用护理技巧解决,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止痛剂。
2.2.4 饮食护理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代谢率高,烧伤后分解代谢更加旺盛,需要量增加,应给予高蛋白、高营养、富含维生素饮食,并根据小儿消化吸收情况,开始进食流质,逐渐半流质饮食,饮食上尽量做到多样化,做到细、精、色香味俱佳,以增加患儿食欲,促进创面愈合。
2.2.5 心理护理
小儿伤后表现烦躁、哭闹、恐惧等心理变化。尤其害怕换药、输液等治疗。护士首先要关心、爱护患儿,护理操作熟练,动作轻柔。查房交接班时,呼唤患儿名字,逗逗他们,并可提供一些小玩具。
3 讨论
(1)小儿烧伤的发病率较高,其致伤原因与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密切相关,1~3岁幼儿为烧伤高风险人群。
(2)小儿皮肤娇嫩,各组织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烧伤的耐受力差,烧伤后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致残率高,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生理、心理健康。我们认为:烧伤早期的积极治疗与护理对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有重要作用。本组有5例患儿由于早期在基层医院处理不当,导致休克及全身性感染并发症的发生,2例抢救无效而死亡。
(3)加强卫生宣教,可预防小儿烧伤的发生。政府及医疗单位必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积极广泛开展小儿烧伤相关知识宣教,帮助人群提高对小儿烧伤的防范意识,根据不同的居住条件,从生活习惯和生活设施方面加强防范,可有效避免和减少小儿烧伤的发生。一旦烧伤发生,家长要沉着冷静,立即离开热源,脱下衣裤,实施冷疗,可用清洁冷开水冲洗或冷毛巾湿敷受伤创面15min,以减轻创面组织损伤程度和疼痛;大面积烧伤应用干净床单包裹及时送正规医院抢救处理,将危害降到最低程度。避免处理不当造成感染引起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参考文献
[1]黎鳌.烧伤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4.
[2]许石伟.现代烧伤治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
小儿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9月—2009年9月我院收治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儿10例, 男8例, 女2例;年龄4岁~12岁, 平均6.7岁;烧伤面积8%~40%体表面积, 均为Ⅱ度~Ⅲ度烧伤;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吸入性损伤程度按文献[1]划分:轻度吸入性损伤3例, 中度吸入性损伤3例, 重度吸入性损伤4例;死亡1例, 于伤后第7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1.2 治疗
本组7例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儿均行气管切开术, 其中 1例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 经支气管镜呼吸道灌洗, 有效清除了气道内的分泌物、脱落黏膜组织, 通过局部灌注抗生素, 有效防止了肺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例轻度吸入性损伤患儿给予面罩吸氧。
1.2.1 气管切开
根据小儿生理特点, 气管切开的位置比成人低, 一般在第3、第4气管环之间。术前建立通畅的呼吸道, 术中固定好体位。切开时间均在伤后2 h~8 h, 平均4.5 h;拔管时间7 d~12 d, 平均8.5 d。拔管指证:面颈部水肿消退、肺部无感染、气道内分泌物明显减少且能自行排痰。拔管前试行堵管24 h~48 h, 堵管后要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其发声、咳嗽功能和呼吸情况;无呼吸困难、不需吸痰, 即可拔管。
1.2.2 给氧
对于未行气管切开者给予面罩吸氧;已行气管切开者, 以鼻导管置气管套管内吸氧, 如氧分压<60 mmHg (1 mmHg=0.133 kPa) , 或呼吸频率较快, 应用呼吸机等设备给予机械通气给氧。
1.2.3 补液、抗感染
≤6岁患儿补液量根据文献[2]计算, 并根据尿量调整, 使尿量保持在1.5 mL/ (h·kg) ~2 mL/ (h·kg) ;>6岁患儿根据文献[2]计算, 也根据尿量调整, 使尿量保持在1.0 mL/ (h·kg) ~1.5 mL/ (h·kg) 。同时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1.2.4 雾化吸入及湿化气道
因患儿气管内分泌物黏稠, 分泌量不多而特别干燥, 不易咳出, 每天需吸入雾化液4次~6次。在气管切开者套管内滴入生理盐水 (每次1 mL~2 mL) , 以湿化气道, 稀释分泌物。
1.2.5 清除分泌物, 保持气管通畅
对轻度吸入性损伤患儿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对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儿要及时进行吸痰, 并密切观察, 保持气管通畅。48 h后视痰液量进行吸痰, 对痰液黏稠或坏死黏膜难以咳出者, 在吸痰时用约5 mL生理盐水灌洗气管, 同时要配合翻身、叩背以利吸出痰液。
1.2.6 其他治疗
对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儿, 早期静脉滴注地塞米松0.2 mg/kg~0.5 mg/kg, 每天1次, 连用1 d~2 d, 可有效减轻肺水肿及支气管痉挛, 用山莨菪碱可改善肺循环, 减少肺分流。
1.2.7 镇静止痛剂的应用
烦躁者可给予镇静止痛剂, 一般多用氯丙嗪1 mg/kg, 静脉给药较好。
1.2 结果
本组患儿痊愈出院9例, 死亡1例, 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烧伤均属突发的意外事故, 患儿及家长表现为恐惧、紧张。护士接诊后首先要给予安慰和鼓励, 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顾虑, 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2.2 一般护理
患儿入院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面色及尿量, 及时遵医嘱给药, 监测血氧饱和度, 有效给氧。使用鼻导管吸氧时, 将鼻导管插入气管套管, 调节氧流量1 L/min~2 L/min;使用面罩吸氧时, 调节氧流量3 L/min~5 L/min。通过定期进行血气分析, 判断呼吸功能的改善情况, 来调节氧流量。
2.3 术前准备
将患儿安排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 , 保持环境清洁, 病室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室温22 ℃~24 ℃, 湿度50%, 设立特级护理。用物准备:气管切开护理盘、吸引装置、氧气装置、呼吸机、床边监护仪、镇静麻醉药及抢救药品。对意识清醒的患儿, 在给药的同时, 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用劝导性语言分散其注意力, 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同时向家长讲明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2.4 术后护理
气管切开后易引起口腔炎、肺内感染等, 必须加强术后护理。
2.4.1 吸痰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首要措施。使用吸痰器时, 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吸痰时将吸痰管近端折叠, 然后快速插至气管隆嵴处, 打开吸引器, 调节压力, 边退管边吸痰, 避免边吸痰边插管, 以免损伤气管黏膜[3]。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痰液黏稠者, 自气道内滴入湿化液 (每次1 mL~2 mL) 。
2.4.2 叩背
协助患儿翻身叩背, 鼓励咳出痰液, 每天进行口腔护理。叩背方法:五指并拢, 稍向内合掌或成空心状, 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地轻叩背部, 以利分泌物咳出。
2.4.3 湿化气道
患儿气管切开后, 用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盖住气管套管口, 并随时更换使其保持湿润。金属内套管应每日清洗、煮沸、消毒2次, 一次性套管每周更换, 固定套管系带应松紧适宜, 对合并有颈部烧伤者, 随时检查、调整系带, 保持系带与皮肤之间能放进一指为宜。套管下的纱布垫要保持干燥和清洁。
2.4.4 气管灌洗
气管灌洗使分泌物稀薄, 坏死黏膜松动脱落, 促进药物吸收及创面愈合;灌洗时间不宜过长, 因为纤维支气管镜插入及药液灌注可造成通气及弥散功能进一步损伤[4]。
2.5 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加强小儿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避免突发性呼吸困难及意外情况的发生。①由于小儿气管内切口较低, 加之小儿活动多, 易导致套管滑出气管切口, 故应设专人护理, 同时可避免小儿自行拔出套管。②术后颈部皮下气肿消退, 套管系带变松, 病人用力咳嗽时易将套管下端咳出气管切口之外。因此, 应进行适当处理。③取放内套管进行消毒时, 将外套管固定好, 避免外套管移位、压迫、摩擦气管后壁, 加上小儿颈部活动多, 避免引起局部溃疡及感染, 导致食管、气管瘘的发生[5]。
2.6 加强健康教育
指导患儿及家长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加强营养,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 出院后定期随访复查。
3 讨论
相对成人来说, 小儿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发病急、并发症多, 一直是烧伤救治中的难点, 由于患儿表达能力有限, 给临床诊断、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耐心、细致地观察病情, 综合分析、准确判断, 采取有效措施。
3.1 休克期补液
小儿休克期的补液量较难掌握, 对合并有重度吸入性损伤者, 补液量应适当增加。本组患儿分为≤6岁或>6岁, 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 按有关公式计算补液量, 并依据尿量进行调整, 使患儿平稳渡过休克期。
3.2 行气管切开术
及时正确判断病情, 对面颈部烧伤怀疑有气道梗阻或中、重度吸入性损伤者, 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本组患儿行气管切开时间均在伤后8 h内实施, 此时患儿颈部和气道水肿不严重, 易行气管切开术。
3.3 清除呼吸道异物、加强气管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给氧
对于中、重度吸入性损伤者, 及时清除分泌物及坏死脱落组织。气管切开后, 对患儿进行翻身、叩背、支气管镜下灌洗、清除呼吸道异物及保证有效吸氧。
摘要:[目的]总结小儿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儿痊愈出院9例, 死亡1例, 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加强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儿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小儿,烧伤,吸入性损伤,护理
参考文献
[1]黎鳌.黎鳌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64-168.
[2]李正, 王慧贞, 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25-226.
[3]徐继军.吸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8) :12.
[4]娄小萍, 赵玲莉.机械通气患者重症肺部感染灌洗术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1) :16-17.
小儿臀部烧伤的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 47只手, 男16例, 女13例;年龄1~4岁, 烧伤深度为深Ⅱ度至Ⅳ度伤1%~16%TBSA。
1.2 方法
1.2.1 入院后及时配合大夫对创面仔细清创, 外用磺胺嘧啶银
包扎, 保持包扎敷料的清洁干燥, 预防感染, 抬高患肢, 改善局部血循环, 促进水肿消退。其中22例深Ⅱ度创面, 通过间断换药治疗, 于伤后17~22d创面修复。
1.2.2 围手术期护理
术前配合大夫对创面给予彻底清创包扎, 供皮区皮肤给予彻底清洁, 完善术前检查, 建立静脉通道。术后手部抬高制动, 防止皮片搓动, 密切观察手部末梢血运, 并禁止在患肢近端扎止血带, 以防皮下淤血, 影响皮片成活。保持外敷料的清洁干燥, 防止感染。7例Ⅲ~Ⅳ伤创面采用早期切痂后自体大块皮移植术或皮瓣移植术, 术后15~18d创面修复。
1.2.3 功能康复
手部创面修复后, 即采用被动辅助功能锻炼。根据创面位置及瘢痕情况制作适当的手部功能支具, 行早期功能锻炼, 持续将关节固定在对抗挛缩的位置或功能位置。且要不断调整牵抗的力量, 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 循序渐进坚持6~12个月。同时配合应用抗瘢痕药物如硅酮霜、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 (康瑞保) 外用, 积雪苷片口服等以及水疗、弹力套压迫等持久对抗瘢痕挛缩畸形, 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
2 结果
本组29例47只手: (1) 功能良好者15例26只手, 外观基本正常, 手背或指背存留软化瘢痕, 皮肤光滑弹性好, 无关节变形或脱位, 手指各方向活动自如, 不受限制。 (2) 功能较好者10例16只手, 外观尚可, 手背或手掌皮肤挛缩畸形拇指轻度内收, 或指蹼轻度或中度粘连, 部分手指掌指关节背屈及指间关节屈曲, 个别手指活动受限。 (3) 功能障碍者4例5只手, 严重拇指内收, 掌指关节背屈及手指屈曲甚至成“爪形手”, 活动受限。
3 讨论
小儿手部深度烧伤后致畸、致残率较高。一方面由于在治疗过程中不能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的实施, 部分家长溺爱孩子, 害怕孩子“受罪”, 导致创面不能采取更合理的治疗手段如不少家长坚决不同意手术。或者创面修复后其功能锻炼不及时, 不持久, 最终导致各种畸形的后果, 严重影响功能。因此手部深度烧伤后要积极处理创面, 规范化护理, 积极防治感染, 采用换药或切痂植皮手术, 尽早封闭创面, 以达到尽可能减轻瘢痕形成、挛缩的目的。同时在早期治疗、护理中更不可忽视手的抗挛缩位置固定, 以防止或减轻掌指关节在过伸为僵直, 影响手部功能。
手部创面修复后早期及时, 持久的功能治疗, 才能有效预防或减轻手关节的功能障碍。功能康复应早期进行, 贵在持久。疼痛是早期功能锻炼的最大障碍, 因患儿年幼无知, 不能忍受, 不配合, 加之家长的溺爱导致锻炼不彻底, 不持久。所以, 首先要说服家长, 使其了解早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 取得配合。同时要与患儿加强沟通, 了解其兴趣、爱好, 取得信任, 投其所好, 边玩边治疗。如在温水中拣拾一些细小物品及玩具等。
小儿烧伤后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1月我科收治的不同程度烧伤患儿85例, 其中男46例, 女39例;年龄6个月至5岁;烧伤原因:热液烫伤65例, 火焰烧伤20例;烧伤程度、面积:浅Ⅱ度烧伤50例 (烧伤面积10%~35%) , 深Ⅱ度烧伤20例 (烧伤面积10%~1 8%) , 混合Ⅱ度烧伤1 5例 (烧伤面积10%~15%) 。
1.2 结果
本组85例烧伤患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热, 根据患儿个体情况加强了护理措施, 配合药物治疗, 使患儿发热很快得到控制, 如期康复出院。
2 烧伤后发热的原因分析
2.1 感染
感染是引起烧伤后发热的重要原因。①外源性因素:烧伤后表皮破损, 大量液体外渗, 这些坏死物质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 表现为创面渗出多、积脓, 伴恶臭味, 其为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2]。②内源性因素:烧伤后肠黏膜屏障有明显的应激性, 肠道细菌和内毒素可以越过肠黏膜屏障移位至肠外任何组织器官, 从而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导致患儿发热。
2.2 吸收热
在烧伤的早期表皮破损、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增加, 大量组织内液外渗, 表现为创面肿胀, 但在烧伤48h后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逐渐恢复, 渗出组织间的液体开始回收, 同时部分毒素也被回吸收, 从而发生吸收热[2]。
2.3 换药热
换药热多为一过性发热, 持续4d左右。烧伤时在换药的过程中由于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和疼痛、寒冷的刺激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 增加了较强的疼痛刺激[3], 均可引起发热。
2.4 水电解质紊乱
小儿烧伤后由于大量体液渗出, 有两方面原因可以引起电解质紊乱:一方面患儿因口渴自行饮入大量不含钠盐的白开水;另一方面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水分, 造成低钠血症, 使脑细胞水肿引起发热。
2.5 肺部感染
患儿各种机能发育未完善, 抵抗力差, 烧伤后免疫力下降, 特别是伴有呼吸道烧伤的患儿易发生肺部感染而引起发热。
2.6 环境因素
由于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 易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小儿烧伤后在干燥和高温的环境中易引起发热。
3 护理
3.1 物理降温
烧伤患儿体温上升至38.5℃时最常用的降温方法是物理降温法。根据患儿的年龄、烧伤部位、生理特点采取冰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等方法。在冰敷的同时注意给患儿足部保暖, 对恢复期患儿可使用对身体创伤性小的擦浴法, 如温水、乙醇擦浴降温, 可获得良好的降温效果[3]。3种物理降温法可以单一选择一种, 亦可以同时选用两种或交替实施, 在实施时要注意体温变化, 实施降温处理后30 min测量体温1次, 体温降至38℃左右可逐渐停止实施降温措施。在实施物理降温的同时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一旦出现寒战及面色、呼吸、脉搏异常时立即停止降温, 报告医生处理。
3.1.1 冰敷法
冰敷时将冰块敲碎、去棱角, 装袋或使用冰敷垫。冰袋或冰敷垫可根据患儿病情及生理情况放置在不同部位, 如前额、股动脉或体表大血管处。冰敷垫每隔4min左右更换1次, 持续时间为15min~20min。
3.1.2 温水擦浴法
根据烧伤部位、病情在实施冰敷的同时进行温水擦浴, 擦浴时头部放冰袋, 足部放热水袋保温。擦浴的水温一般为32℃~34℃, 擦浴的部位远离烧伤创面的正常皮肤即可。
3.1.3 乙醇擦浴法
乙醇擦浴的浓度为50%, 乙醇擦浴的部位同温水擦浴, 注意禁止擦浴对冷敏感部位, 如颈后、前胸及腹部, 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2 药物降温法
在实施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或无法降低体温时采用药物降温。一般腋温在38.9℃以上, 可给予口服复方锌布颗粒或给予吲哚美辛栓塞肛, 不主张用激素类药物降温, 因其有许多副反应[4]。在药物降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患儿出汗情况, 以防止出汗多时引起虚脱, 及时更换衣服, 防止感冒。
3.3 严格执行医嘱
胶体量、晶体量及水分要交替输入, 按时间段完成。患儿感口渴时早期避免饮用大量白开水, 报告医生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防止出现低钠血症和脱水。合理使用抗生素, 控制感染。尽早进行创面细菌培养, 从而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3.4 基础护理
创面包扎敷料及烧伤垫要保持清洁、干燥, 做到随湿随换, 以保持创面清洁。做好会阴部护理, 防止大小便污染烧伤创面, 引起感染发热。如有留置尿管时每日给予尿道口护理2次。严密观察烧伤创面渗出液的量、颜色及异味, 换药应在血容量得到补充的情况下进行, 动作要轻柔、快速, 减少刺激, 避免增加患儿疼痛。对深度烧伤的创面处理措施最主要是早期切痂和削痂植皮。做好口腔护理, 发热时因唾液分泌减少而黏稠, 细菌在口腔内容易繁殖, 易发生口腔炎。每天可用消毒棉蘸3%硼酸水轻轻擦洗口腔或用淡生理盐水含漱早晚各1次[5]。为患儿创造一个舒适的治疗和休息环境, 病房每日按时通风2次, 保持空气新鲜, 调节病房温度为28℃~30℃、湿度为60%~70%, 有利于患儿休息、康复和实施护理操作。
3.5 营养支持
对发热期的患儿要加强营养, 进食高蛋白、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对不能进食的患儿可采取肠外营养支持, 尽可能使肠内营养接近生理, 促使肠黏膜屏障恢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6 加强保护性隔离措施
每日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 消毒液擦拭地面2次;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戴口罩、穿隔离衣;诊疗和护理技术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7 心理护理
烧伤后患儿往往处在疼痛和恐惧之中, 治疗和护理时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操作时要注意技巧, 尽量减轻疼痛, 态度要和蔼亲切, 从而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从而促进康复。
4 小结
高热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 而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 增加热量的消耗, 损害心、肝、肾等重要器官, 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 威胁病人的生命[6]。小儿烧伤后发热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重要因素是感染, 还有小儿自身的发育特点。因为小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 皮下中枢兴奋性较高, 易引起高热。特别是婴幼儿皮下脂肪少, 角质层薄, 表皮与真皮之间的基底膜不完善[7], 易受环境影响。我科根据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参考文献依据, 采取最佳的、系统的护理措施, 对烧伤后发热患儿采取普遍性、针对性、符合病理生理需要、人性化的降温措施, 有效降低体温, 减少因高热引起的并发症, 提高烧伤患儿的治愈率, 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促进患儿康复。
摘要:对小儿烧伤后引起发热的原因进行分析, 同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结果85例烧伤后发热患儿经有效护理干预和对症处理后, 全部治愈出院。
关键词:烧伤,发热,小儿,护理
参考文献
[1]李茂清, 李小燕, 孟丽霞, 等.小儿烧伤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治疗[J].西南军医, 2009, 11 (4) :671-672.
[2]张小燕, 王秀美, 林淑清.小儿烧伤后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 2011 (11) :60-61.
[3]赵炳华.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06.
[4]张向清.烧伤急性发热的整体论与处理对策[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4, 6 (3) :3-6.
[5]王洪玲, 侯贺莹.小儿高热的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5, 2 (9) :862.
[6]刘风侠, 孙动梅, 张艳.3-12岁儿童烧伤并发高热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校医, 2007, 21 (5) :581.
小儿臀部烧伤的护理 篇7
关键词:小儿烧伤,惊厥,循证护理,应用效果
循证护理与传统护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先从实践中找出问题 (循证问题) , 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相关文献中找出有价值的方法 (寻找证据) , 根据文献方法结合本院及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评价, 再予以实施的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该护理理念是上世纪90年代国外受循证医学理念启发而推广应用的[1]。与循证护理相比较, 传统的护理方法仅将患者作为医疗的受体, 缺乏系统的理论性与科学性, 已不能满足当今的医疗需要[2]。我院从2012年1月起在烧伤科全面实行循征护理, 现对其应用效果评价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开展循证护理后21例烧伤并发惊厥患儿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11例, 女10例, 年龄2个月~5岁, 平均年龄 (2.4±1.5) 岁;同时选择去年同期循征护理开展前21例常规护理的烧伤并发惊厥患儿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2例, 女9例, 年龄2个月~6岁, 平均年龄 (2.8±1.6) 岁, 致伤原因分别为火焰烧伤4例, 热液烫伤38例。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烧伤类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21例患儿采用传统常规护理, 惊厥一旦发生, 首先将患儿平卧, 头偏向一侧, 嘴里塞入压舌板, 以防止患儿咬舌。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以便于在紧急抢救时准确地给药, 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做好各种基础护理。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21例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循证护理理念, 首先确立循证问题。即: (1) 小儿烧伤并发惊厥发生的相关因素; (2) 并发惊厥的临床表现及惊厥的预防和发生时的控制; (3) 惊厥发生后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 (4) 针对烧伤表现, 如疼痛、体温过高及其他并发症, 包括营养失衡、废用综合征等确立循证项目。其次, 寻找证据。根据以上循证项目, 动员全科医护人员共同探讨, 通过会诊、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及检索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 筛选出信度高、具有临床价值的护理方法。相关资料显示, 年龄小、烧伤程度重、吸入性损伤、烧伤部位位于头面部等是诱发惊厥的主要原因。发生惊厥的时间多在休克期, 患儿与家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与焦虑情绪。有效的护理措施主要是迅速止惊、加强护理观察与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对症护理等。根据上述有价值的循证资料, 结合护理经验与本组患儿情况, 包括年龄、烧伤程度与类型等相结合进行系统评价。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 及时止惊, 本组21例患儿中9例伴头面部烧伤, 给予有效的休克复苏治疗, 为了预防脑水肿, 采用边输液边利尿的策略。 (2) 及时降温, 消除感染, 减少毒素的吸收。本组中7例患儿持续高热, 我们在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 及时采用控温毯或亚低温技术, 使患儿体温得到有效控制。 (3) 加强对患儿的监护,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低血钙、电解质紊乱。肠鸣音活跃的患儿,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黑便, 1例出现黑便患儿经及时报告, 对症处理后恢复。 (4) 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指导他们以科学的观点和态度对待小儿惊厥, 从而积极配合救治。第三, 科学实施。具体实施由循证护理小组完成, 每天工作完成后, 及时向组长汇报, 组长对各小组工作进行不定期轮查, 并指导与督导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最后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以利持续改进。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惊厥发生数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平均住院时间与惊厥发生例次数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 (17.5±2.3) d, 明显少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观察组共发生惊厥23例次, 对照组发生39例次,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χ2=3.417, P=0.0390) 。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营养失衡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对照组发生电解质紊乱、营养失衡等9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2.86%,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3 讨论
惊厥是烧伤科小儿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病因主要是大脑细胞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 烧伤患儿发生惊厥的主要原因是高热、急性中毒、维生素B6缺乏、颅内感染、低钙血症等[3]。在烧伤患儿中, 伴吸入性损伤或头面部烧伤患儿是小儿惊厥的高发人群, 而且年龄越小, 烧伤程度越严重, 发生率越高。小儿惊厥一旦发生, 如不采取正确的处置, 患儿脑组织长时间缺氧缺血, 可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及时发现和处理, 并辅以正确、得力的护理措施, 对预后极其重要[4]。我院为了提高护理效果, 将循证护理理念应用于小儿烧伤并发惊厥患儿的护理,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惊厥发生例次数少于对照组,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86%, 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提示循证护理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针对患儿的情况实施有效的护理, 可以显著提高护理效果, 并最大限度地满足患儿及家属的需求,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循证护理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笔者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充分调动了护士的主观能力性[5,6], 从被动完成护理工作到主动参与, 积极查找相关证据, 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知识与理论水平, 并与临床护理相结合, 提高了护理效果。第二, 规范了护理操作, 通过循证护理小组的建立, 使各项护理系统化、有序化[7,8], 减少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与重复性, 也有利于护理资源的节约。第三, 促进了护患关系的改善[9], 护理人员以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患儿与家属进行心理护理, 使他们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拉近了与护士的距离, 有利于治疗与护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黄群.循证护理对烧伤患者的心理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9 (Z3) :54.
[2]张寅, 陈雅琴.小儿烧伤住院期间合并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循证护理[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 , 2011, 6 (6) :1019-1025.
[3]常艳.循证护理在烧伤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2, (5) :116-117.
[4]孙迎春, 王娜, 孙鲁伟, 等.论烧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循证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0 (12) :29.
[5]刘敏, 谢晓莉, 王怀奇, 等.烧伤病房实施循证护理的对比分析[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08, 20 (1) :48-51.
[6]吴彩秀.循证护理在中重度烧伤后预防瘢痕增生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9) :1107-1109.
[7]吴玉梅.循证护理在下肢骨折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3) :16-17.
[8]何琳.循证护理在氟尿嘧啶致患者腹泻中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9) :1092-1093.
【小儿臀部烧伤的护理】推荐阅读:
小儿烧伤的健康教育论文05-31
小儿肠炎的护理08-04
小儿惊厥的护理08-22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07-27
小儿重症腹泻的护理08-27
小儿重症肺炎的护理09-02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07-20
小儿疼痛的评估及护理06-19
小儿感冒的护理预防06-27
小儿惊厥的急救与护理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