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原理”课

2024-07-20

高校“原理”课(通用10篇)

高校“原理”课 篇1

作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课(简称“原理”)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真理教育和价值教育的重要平台。然而就民办高校而言,在其特殊的办学环境和教学环境下,“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滋生了一些不良倾向。

一、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良倾向

(一)教学内容解读的单向度倾向。

首先,就解读教材的视域来看,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倾向于从纯理论层面解读教材,论证“原理”课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三者之间在逻辑上的内在统一,因此易出现教学与时代脱节、忽视学生兴趣与需求的问题。与之相反,另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则是一味迎合学生的世俗化需求,对理论内容浅显梳理甚至避而不谈,一味强调对方法论的趣味性解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建立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其次,就解读教材的内容来看,出现了重哲学、政治经济学,轻科学社会主义的倾向,绝大部分“原理”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处理了教材的前5章,而对于第6、7章学生疑虑较多、较难讲解的内容或选择只言片语带过,或选择放弃讲解,这样就破坏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统一性。可以说,以上两种一元化的解读方式都在某种程度上撕裂了“原理”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和趣味性的内在统一。

(二)教学组织形式设置的实用化倾向。

不论是从教学单位规模的设置上来讲,还是从师生交往的形式上来讲,当前民办高校“原理”课都存在着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出于节约成本、减小开支、实现盈利等现实需求,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民办高校“原理”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模式,班级规模一般在100—300人之间,在大班授课条件下学生的消极学习情绪易出现大范围传染,而教师在管理上的受限性则又直接加剧了教学效果的恶化。同样资金问题也影响了民办高校教学设备的更新速度,一方面,“原理”课教师很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处理教材内容、改善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原理”课教学基本上局限于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原理”课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这些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不能不说已影响了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统一。

(三)教学效果反思的形式化倾向。

好的教学反思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本人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而且还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由于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自身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归属感,因此师资流动容易过快,反过来师资的过快流动又加剧了教师的不安全感,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民办高校的这一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工作的消极性,这样“原理”课教师极易出现“完成任务”的心理。一旦教学任务结束,甚少有人积极主动地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语言等问题进行系统、理性的书面反思,一旦有要求必须进行教学反思时,则按照模板进行信息补充、修改,或者使用以往的教学总结加以改头换面,这样有失真实、有失真诚的教学反思很难使“原理”课教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割裂了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的连贯性。

二、导致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不良倾向产生的诸种矛盾

(一)社会大环境与民办高校校园小环境之间的矛盾。

在现代性境遇下,复杂的社会环境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较之公办高校来讲,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相对较弱的学习能力和家庭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不仅使他们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而且受社会不良习气影响的程度也更深。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民办高校的学生中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出于功利化的价值需求,学生在面对“学什么”的问题时,更倾向于选择学习那些能够量化考核和“有用”的学科,从而对“原理”缺乏认同感、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导致两种结果:1.“原理”课教师一厢情愿地大谈特谈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学生则充耳不闻;2.“原理”课老师一味迎合学生的世俗化需求,避开晦涩难懂的理论,只是针对某些社会现象凸显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二)民办高校教育规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

近十年来,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增长速度令人惊异。一方面招生规模日渐增大,另一方面办学资源却十分有限,这样在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之间就存在着一对无法规避的矛盾。在有限条件下,如何平衡各专业课和作为公共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教育资源就成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而绝大部分民办高校普遍遵循的原则就是优先保证专业课教学。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所以在教学管理中往往出现“原理”课“被设置”的问题———教学时间多是在继兼职教师、专业课教师选择之后的“非黄金时间段”,教室多是在继兼职教师、专业课教师选择之后的“非多功能教室”。可以说,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影响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而多次不尽如人意的教学效果与难以改善的教学条件将再次反过来制约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最终导致了“原理”课“课难上,上课难,难上课”的现象。

(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是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组成,出于节约成本、减小开支的考虑,民办高校兼职教师的比例普遍较高,一般控制在60%左右,有的学校则高达80%。较之专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兼职教师按课时计酬,享有的福利较少,这些容易造成部分兼职教师在心理上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而民办高校对兼职教师约束和监管上的疏漏就为兼职教师粗放型教学的产生提供了外部屏障保护,从而在整体上加大了“原理”课教学的道德风险;同时,由于专兼职教师工作性质的不同,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接触,这样两者很难就某些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可以说,以上这些矛盾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大了“原理”课教学问题产生的可能性。

(四)“原理”课思想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的矛盾。

除了上述原因外,“原理”课本身也包含着难以完美调和的内部矛盾。一方面教学需要开放的、自由的学术探讨和交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政治性使得教学研讨必须是为一定的国家利益、经济基础服务的,这种意识形态性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讨论的广度和深度。而“原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在学科背景和内容上“始终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性使得其学科的思想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因为“没有一种哲学公然把自己的政治诉求和它的哲学目标看成是一致的”[2]。例如从“原理”的内容构成上来看,哲学本身就是爱智慧的,就是据理反思、批判的开放型学问,它是以主动思考为学习前提的,而教材本身又是以绝对的、毋庸置疑的“科学口吻”来宣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稍有不当就容易产生学生被动接纳真理的现象。

三、解决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良倾向的对策

鉴于以上情况,要纠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民办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支撑的,因此“原理”课教师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从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提升个体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入手”,[3]树立“任且知”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求真、求善的学习情怀,在实践中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所谓“知”的境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真理教育,培养学生求真的学习情怀,勤于思索,善于思索,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走近马克思”之后“走进马克思”,最终从总体上把握整个理论体系,为进一步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提供坚实的保障。所谓“任”的境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价值教育,培养学生求善的学习情怀,关爱宇宙,关爱生命,使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树立客观、科学的价值取向,积极主动地学习、吸纳人文知识,提高人文能力,最终在内心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做到真信、真学。

(二)按教学对象分层次把握教学内容。

民办高校的学生总体上自主意识较强,思维也较为活跃,因此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原理”课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层次把握教学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因其刚刚步入大学校门,对未知的大学生活和复杂社会现象存在较多的疑惑和不自信,因此“原理”课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和他们关注的现象、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突出该课在整体上起到的方法论意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价值观,从而发挥“原理”的“解惑”功能。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他们的适应性明显增强,对于世界的解读也有其自己的方式,此时,“原理”教师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在中西方学术背景的比较中从理论的层面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渊源、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等问题。

(三)重塑教师人格魅力。

要克服“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有必要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因为“能不能把它讲成大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还取决于我们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4]首先,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不间断的学习,积蓄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有助于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深入的解读,从而增强教学的理论性;丰富的知识储备保障了教学内容解读的广度,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其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是一门艺术,敏捷的思维、激情的演说、清晰的板书、得体的装扮等都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最后,教师应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提升自己的亲和力。亲和力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是对学生爱的情感的外化。“原理”课教师要用真心、爱心、关心对学生,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平台等手段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增进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可和接纳。

(四)提高重视,加大投资,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首先,必须确保必要的经费投入。民办高校通过加大对“原理”课教学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可以起到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待遇等作用,最终提高“原理”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其次,针对学生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当前“原理”课的考核手段不仅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解释、反思和批判现实问题,相反还加重了学生强制记忆基本原理的不良倾向,产生了学生学习“原理”的反感和抵触心理。为此在考核形式和内容上,教师可以尝试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一些与实际生活关联密切的材料、案例,通过辨析、论述等形式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再次,针对教师教学,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民办高校可以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双向展开。就教学过程的评价来讲,民办高校可通过制定考核测评表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板书、语言、教态、教学内容等主要教学环节各方面作出考量。教学效果可由学生评价、系部评价、同事评价与督导评价四方面按适当比例组成。其中一定要注意适当控制学生评价的分值比例,以防出现教师为求高评价,一味迎合学生需求授课的不良现象。

综上所述,我国民办高校要克服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良倾向,需要全体“原理”课教师、学生与学校相关部门全方位配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原理”课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李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增刊) .

[3]高金龙.论生命关怀视阈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教育与职业, 2007, (21) .

[4]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骨干教师第一期研修班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增刊) .

高校“原理”课 篇2

摘要:“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逻辑性、理论性、系统性、抽象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案例教学比较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实施案例教学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坐不住、听不进、信不过”的问题,提升“原理”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原理”课;案例;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重要任务,那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由于课程性质、学生特点、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有待于改善。针对此情况,众多学者提出实施案例教学,并对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的原则等宏观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但对教学环节设计的具体探索相对较少。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为例探析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凝练教学内容

“原理”课(2015年修订版)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多但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因此案例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原理”课(2015年修订版)由绪论、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各部分表面看相对独立,实质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规律等构成的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哲学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具体应用,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和纲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原理”课是四门主课程中理论性、抽象性最强,最难掌握的部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教学要点多且难点、重点多,抽象性强,而教学时数又少,对于学生来说,仅凭有限的课堂理论教学做不到融会贯通。因此,必须凝练教学内容,归纳出适合案例教学的专题内容,实现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转换,既要保证教学基本内容的完整,又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制定案例教学计划。案例教学计划需要和课程设计、教学安排相结合,需要充分考虑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需要关注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时间等因素,需要提前设计推动学生自觉思考的问题等。完善的教学计划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

二、选择精准案例

根据凝练的专题内容选择精准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着整个案例教学能否顺利实施。“原理”课案例的选择必须突出时代性、针对性、典型性。所谓时代性,就是指抓住时代主题,体现时代内容,对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跟踪。如选择“在世界金融危机时《资本论》在资本主义国家热卖”的案例来说明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愈发显现其时代价值和理论魅力。如针对互联网时代,采用案例“六度分隔理论”贯穿整个联系观点的教学。所谓针对性,主要是指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选择案例。生理年龄成熟的大学生的心理年龄正在发展定型中。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他们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多样性、波动性和可变性,他们更多关注与自身相关的利益问题,如就业问题。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是《就业,你准备好了吗?》(央视节目《我们》中的一期)。因为与自身利益相关,学生在观看视频时非常专注。众所周知,关于矛盾的相关原理,如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以及矛盾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都是难点,但因为学生的专注,此案例为学生较快掌握相关原理提供了抓手。所谓典型性,是指案例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深刻阐释教学内容,一个精准案例贯穿整个原理的教学。案例“抗震精神的凝练”是说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完美案例。

三、实施案例教学

凝练教学内容、选择精准案例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基础部分,最重要部分就是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在整个过程中,既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

(一)指导学生预习教学内容、阅读相关案例

在课前,教师要按案例教学计划,安排学生自学教学内容和阅读相关案例,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找到其他的案例。以“质量互变规律”原理为例,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自学相关内容:质、量、度、质变、量变及质变和量变的关系等,针对教师提供的案例《杰米扬的汤》来理解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并思考其方法论意义,特别是对自身生活、学习的指导意义。

(二)组织学生讨论案例

这是整个实施过程最关键的一步。一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人数较多,所以案例讨论采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人数一般在8-10人,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指定小组长。要求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鼓励学生就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展开发散性辩论,并要求小组长集中本组代表性观点及疑问。教师通过掌握这些情况,发现某些学生在难点问题上的疑问,做到心中有数。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课堂讨论。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围绕中心原理阐述本组的观点。还可以鼓励其他小组提出问题。要肯定在案例讨论时学生得出的正确观点和思想,并指导其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层面上进行阐述;对在讨论中“跑题”的观点,教师不能轻易否认,而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认清自己观点的偏差。当在讨论中出现“冷场”时,教师要给出必要的提示,将学生的思想观点引导出来。在整个讨论中,教师要特别提示学生:结合自身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等探讨某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如此,针对性强,学生的讨论容易言之有物。

(三)点评总结案例讨论

一般情况,教师对案例讨论的点评总结包括以下方面,其一,对案例进行点评,指明案例的内容、重点、难点及选择此案例的教学缘由。其二,对学生分组讨论情况和集中课堂讨论进行总结。既要总结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又要归纳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很重要的是,对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能回避,而是针对性指出学生观点出现偏差的原因所在。其三,重点阐明案例所反映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整个点评总结的升华部分。教师要从特殊具体案例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实现从案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飞跃,更重要的是指出案例所反映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指导、鼓励学生运用基本理论来分析、解决自身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用”中升华对原理知识的理论认知,为下次讨论做好铺垫。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案例教学还必须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是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和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案例教学是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沟通的有效桥梁。实践是人生大课堂,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走下课堂、走出校门去社会实践中去学习、研究,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用到社会实践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并升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知,确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原理”课案例教学的归宿。

总而言之,“原理”课案例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凝练教学内容、选择精准案例、实施案例教学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四部分。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比较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促进学生学理论、懂理论与用理论结合,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原理”课 篇3

一、教育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的字数不过20多万字,但其内容却异常丰富。那么,如何解决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学科定位的问题。再一次强调“原理”课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成功教学的关键。要增加“原理”课的教育性,就要增加“原理”课的影响力以及感染力,进而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认同感。毋庸讳言,在某种程度上,当今的大学生是带着某种逆反心理来上这门课的。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认为,“80后”大学生的最大特点是自我选择性极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以为,“原理”课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消除大学生的偏见 (即认为思政课就是说教课的偏见) 而不是进行正面阐述。从哲学的本源引入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在“原理”课的构成中,哲学是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第一至第三章) 阐述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四章和第五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自然得出资本主义社会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结论;最后两章 (第六至第七章)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这样的逻辑线索是融贯一致,环环相扣的。如果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哲学的功效,那么他们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会消掉先前的偏见。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从这方面来看,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伦理道德问题是人类哲人一直关心的问题,而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直面的问题。例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推崇“德性即知识”、“无知即罪恶”,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这一点;而德国哲学家康德墓碑文则这样写道,“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追根溯源,可以使大学生看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题和前辈哲人追求的“善”有相似的地方。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一定意味着说教。

其次,当基本消除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偏见后,教师可适当地给大学生补补实践课。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略显遗憾的是,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似乎和道德水准并不呈正比例关系。杨叔子院士在一次关于人文精神的报告中提到我们的教育的缺陷,对“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大学讲不要打架”这样一句讽刺话进行了反思。“为什么大学教不要打架”,问题显然出在中小学。笔者以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或论教育》一书值得我们借鉴。卢梭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而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就适合进行智育教育。至于德育的教育,则适合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因为他们这个时候才开始进入社会。但当今中国教育的情况如何呢?正如上面所说的一样,很多时候是倒过来的,中小学生本应该多强调行动,结果却是对德育的过度强调。对于在这种背景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有必要对他们补课,即,引导他们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一旦学生意识到他们的伟大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时,他们爆发出来的学习能量将是不可预测的。

最后,教师再进行正面阐述。正如课本所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的严密逻辑性,只要学生去除掉偏见,是很容易被课本所说服的。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把握教育性这个主要方面后,教学内容的取舍也就容易做出了,我们无须强求在知识传授中做到面面俱到,只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集中突出讲授了重点,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例如,讲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分配,最重要的观点是说明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至于由此涉及的地租、利息、利润等概念和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学。

二、学术性

在笔者看来,“原理”课学术性体现出来的是求真和创新。强调“原理”课的教育性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它的学术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一门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僵死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再版时候就曾经说过,“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将这种态度应用到教科书,就是一种求真精神,亦是一种创新精神。一般说来,教科书采纳的说法是比较权威的说法,对还没有定论或是前沿的东西涉及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其中的观点无话可说。“原理”教材的着眼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因此对于它和之前理论的渊源不可能着墨太多。“原理”教材明确断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的扬弃。但是,略显遗憾的是,课本对西方哲学家的观点主要突出的是“弃”,而少提“扬”,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它的力量。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形成一种求真精神,一种创新精神。恰当地对待西方文化遗产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西方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爱智慧”的本性,这种精神也为绝大多数西方哲学家所继承。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渊源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同样亦应具有“爱智慧”本性。

需强调的是,这种求真精神和创新精神必须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无知识积累,谈何学术创新?笔者以为,有必要引导学生读一些原著,不仅仅是马恩等经典作家的原著,还应包括那些直接间接影响马恩等经典作家思想的一些著作,如柏拉图、费力;巴利黑格尔的一些选集。笔者从课本出现的几个概念入手,试图表明教材和这些概念相关的论述略显单薄。

1. 形而上学。

当课本提到这个概念时,它指的是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和辩证法概念相对立。但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课本并没有说明另一种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笔者以为,在论及这一概念时,有必要同时说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在当代仍有价值,仍是许多哲学家的着眼点。亚氏在《形而上学》一书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后来卡尔纳普一度试图清除形而上学,但这个目的注定是不能成功的,因为形而上学和人对真理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对于形而上学的态度,当代分析哲学也慢慢从拒斥到接纳。从蒯因到斯特劳森,从本体论承诺的观点到描述的形而上学的态度,都表明了对形而上学的重新关注。提及这一点,可以使学生意识到,马克思之后的西方哲学仍有自己发展的逻辑进程。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本接受了恩格斯的权威说法:“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恩格斯的断言是在100多年前得出的,没有也不可能涉及到当代哲学的主题。当代哲学家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呢?澳大利亚哲学家普里斯特认为:20世纪最后20年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分别是英国的达米特 (Dummett) 、美国的克里普克和罗尔斯、澳大利亚的阿姆斯特朗 (Armstrong) 、法国的德里达和列维纳斯 (Levinas) 、德国的哈贝马斯。在这里,每一位哲学家都有不同的哲学关注点和不同的追求:反实在论、模态利必然性、分配正义、组合的 (combinatorial) 形而上学、解构、对他者的责任、理性及其社会背景 (reason and its social context) 。他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当代哲学讨论的问题是多样化和断裂的。

当然,我们绝不能否定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断言,但是,了解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主题的变化显然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在当代西方哲学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吗?如果是,它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如果不是,什么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者说,存在哲学的基本问题吗?

3. 实用主义。

在某种意义上,实用主义精神就是美国的民族精神,因此理解实用主义差不多就是理解了美国。但稍令人遗憾的是,课本上提到“实用主义”时,更多提到的是“异”而不是“同”。课本认为,“实用主义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这种真理观确实是古典实用主义者 (如杜威) 所持有的观点。

但实际上,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强调实践的,例如,皮尔士就曾说过,“这块黄油是软的”可以被翻译为:“如果刮这块黄油,可以很容易刮出明显的凹处。”

实际上,新实用主义在当代已经表现出新的特征:其一是和分析哲学结合,代表人物是蒯因和戴维森;其二是和后现代哲学结合,代表人物是罗蒂。可以看到,新实用主义的专业性是非常强的。如果把新实用主义等同于古典实用主义,则未免有过于简单之嫌。在国内的学界,过去有一种普遍看法,“认为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学中有积极、进步、甚至革命的因素,集中表现于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之后,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哲学也走向了没落、腐朽和反动阶段。现在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这种说法以政治标准代替学术标准,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分期代替哲学史的分期。”从这个角度来看,笔者以为,“原理”教科书编写者有必要把国内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的成果吸收进去。相信这种更加客观的态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以上所列概念只是课本所涉及到的一小部分,应该来说,课本还是给学术的探讨留下了很大的空间的。总之,在强调“原理”的教育意义时,兼顾学术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写小论文,让他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树立一种求真创新的学术精神。

三、趣味性

要使“原理”课的效果事半功倍,要使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要使学生形成一种求真创新的学术精神,还必须注重这门课程的趣味性。笔者以为,关键在于选材和教学方法。

由于“原理”教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用词高度概括,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它的趣味性。在这种情况下,在讲课过程中,选取材料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材料的取舍应包括相关的原著、案例以及视频。

材料的选取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实际上———马恩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天才设想恰恰因其不现实而增加了趣味性。例如,在讲绪论、第六章、第七章时,可以穿插播放一些《理想国》、《乌托邦》以及《太阳城》的视频资料,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比较和学习,学生自然就了解马克思之前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局限性,并进一步把共产主义社会和乌托邦区分开。

当然,仅有材料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有必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于每堂课来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媒体导入法 (或“案例法”) 引入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办法。在这个过程中,视频 (或案例) 的选择、引入乃至总结都非常重要。如在讲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 (第四章) 时,可播放电影《摩登时代》的选段,例如,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在人的鼻子、纽扣拧紧螺母的镜头,使学生在欢笑声中认识到工人遭受资本家残酷压榨的事实。

课堂讨论法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首先,要确定课堂讨论的题目。题目最好和学生的兴趣点保持一致。其次引导学生从网络、报纸、杂志获取有用信息,撰写提纲。最后由教师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肯定学生的成绩,也要点出不足之处。以第七章为例,显然,很多学生对共产主义的实现持怀疑态度,与其简单带过这一部分,倒不如先让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 (即使结论是否定的) 。例如,有些学生断言,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实现乃是由于人的自私的本性决定的,还有些学生则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原因在于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低潮。对于这些否定性的观点,那些经过了认真思考的人是不难驳到这些观点的。实际上,教材第三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内容已经蕴含了对“人性自私论”的反驳,不过,课本侧重于从理论说明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所制约,因此,补充适当的史实也是必要的。例如,在我国南方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有一位邮递员送信时要在中途住宿,他把行李和衣物存放在他每次都去住宿的一个山洞里,从未遭受过偷盗。这就说明,偷盗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实际上,大多数大学生对未来的社会持一种更肯定的态度。例如,一位来自浙江温州的学生向大家介绍了他家乡的一些情况:大学生考上大学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奖励,农民看病可报销一定比例的金额等等,老人进养老院可获得一定的补助。他由此向大家说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可能的。显然,学生的论证还是非常弱的,因为他并没有向大家说清楚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和我们国家福利保障的区别。但无论如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特色,社会主义如果要得到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支持,不能仅仅体现在公有制,更需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中体现出来。实际上,学生身边的例子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再加上课本上严密的逻辑,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有更多的理由去信仰和追求共产主义社会。

总之,只要注意到“原理”课的教育性、学术性和趣味性,学生对这门课的认同感肯定就会提高,最终的效果就必如周济部长所说的那样,“原理”课能够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摘要:在“05方案”中的几门课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学理性较强的一门课程, 教育性和知识性并重。在新形势下, 要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同感, 掌握求真创新的学术精神, 就必须从教育性、学术性以及趣味性三方面入手。如果贯彻落实了这几方面的精神, “原理”课一定能够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性,学术性,趣味性

参考文献

[1].田豆豆.面对“80后”大学生, 思想政治课应该怎么上.人民日报, 2007.07.10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

[4].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

[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59

[6].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08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7].[澳]G·普里斯特.二十一世纪初的哲学走向何方.刘国锋译.世界哲学.2005 (5)

[8].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08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9].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篇.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高校“原理”课 篇4

【关键词】广告学原理;微课;教学应用;教学设计

1 前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信息传播更加畅通。传播媒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广告的投放阵地由早期的纸质媒介转向新媒体,而大众传播媒介向自媒体时代的转变对广告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相应的,对于广告学课程的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高职院校的广告学培养目标在于使他们能够在适应传媒发展的新形势下,掌握广告策略,具备创意能力。

2 微课对《广告学原理》教学的意义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时间简短,一般固定在十分钟以内,内容精炼简短是依据了人类注意力以前10分钟为最佳的认知规律。我们能够通过微课的由来及发展对其普遍的教学意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为了帮助身在异地的表妹能够更好的学习,将数学知识中的重难点制作成短小的视频方便表妹学习,而后,他将这些视频发到社交网站上,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强烈反响,这种灵活的学习模式广受追捧。如今,在网易公开课中单独设立的“可汗学院”一拦,可见这种教学模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应用。由此可见,微课的优势在于其不仅短小精悍,还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学习,并且这种学习具有可重复性,传播性广等特点,对于比较艰深晦涩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其进行重点学习,而对于操作性较强的实验型技能,学生则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和暂停模拟对某项技能进行一个直观、立体的学习。广告是广告主为了推销其商品、劳务或观念,在付费的基础上,通过传播媒体向特定的对象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广告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对广告环境、广告行业、广告受众和广告管理等理论基础充分掌握,并能进行广告策划、广告文案的撰写、广告设计与制作等,广告创意又是赋予这一行业生命力的核心,创意的灵感来源于对社会本质、宇宙生命的深度关切和把握。广告学这一学科的灵活性、生动性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必须多样性,微课的灵活性正好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以网络平台为载体,视频播放为工具的微课可以多种形式进行知识呈现:包括以语言信息为主的讲授类,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实训类,以欣赏为主的表演类,以引导探究为主的互动类。在广告学课程教学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实例作品进行赏析,微课这一模式正好适于根据一两部广告作品就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度剖析。

3 微课在《广告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3.1 明确教学主题

主题的选择要小而精,每一个独立的微课应该针对某一具体的问题在纵向上延伸,这个主题的选择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加深与拓展,对课堂讲解中出现的疑难点、重要点进行提炼。例如在整合营销传播章节中,作为新的营销理念,4Cs理论是其中应重点把握的知识点,而学生往往对其中涉及到的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四个因素把握不到位,不知道该如何对其进行整合,进而形成体系。教师可据此作为一个知识点,就如何准确把握4Cs理论进行着重讲解。

3.2 设计教学方案

一部微课作品虽然时间不长,但它应当是具备完整性,对其教学方案的设计要做到对教学流程、教学策略、教学形式的细化考虑。教师首先应当考虑的是,针对所要阐述的知识点应该采取何种形式,此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如在讲解广告创意过程中,教师可选取经典广告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对其中需要重点把握的垂直思考法可由教师提出一个关键词,引导学生通过垂直思考法引申出创意想法,经典广告视频的播放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就充分体现出微课在教学上的丰富性与互动性优势。

3.3 撰写微课脚本与拍摄剪辑

很多教师忽视微课脚本撰写的重要性,认为根据一个知识点的教案进行常规讲解,再录制下来就可以完成一个微课的制作。这样的方法的确能达到完成微课制作的目的,但是缺少前期对脚本的细致规划,会大大减少微课的观赏性,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脚本的撰写涉及到对景别、技巧、场景、动作、时长甚至音效的细致编排,通过此种方法制作出的微课会更加流畅、美观,同时大大提高其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呈现的清晰度。视频录制好后,后期的剪辑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剪辑是将录制好的原始素材进行提炼、精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可通过剪辑来改变单个环节的呈现顺序,使用蒙太奇等手法使课程更加生动,让人印象深刻,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映像,帮助他们更好的记忆。

3.4 完善配套资料

人们将微课形容为碎片化,但其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却是具有系统性的,因此一个完整的微课还应包括相关知识点的资源连接,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以及点评等项目。学生可根据个人需要就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扩展,相关练习可帮助他们在掌握课程内容后进行自主检测,自主练习。而微点评则帮助对应微课教师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以便于日后对微课的改进,并帮助他们了解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需求进而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4 高职院校应用微课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应当注意微课在本质上是提供一种一对一教学的情景模式,因此在制作微课时,应该强调其互动性,给学生营造一种面对面一对一教学的氛围,它不是简单的对某一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片段式截取,应当具备独立性、完整性。如果单纯的从课堂教学中选取一段5至10分钟的内容作为微课就完全失去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另外,微课虽然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但当把它放到对应的专业领域中时,应当体现出它与其他知识点的连贯性,前面我们讲到,微课所选取的主题应该能够使知识点在纵向上得到延伸,那么在其专业领域中,就应当能够在横向上与相关的其他知识点贯通。

5 结束语

微课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正在尝试采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其教学质量。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其重视度仍然不够,即便有个别教师在致力于微课教学的推广,但若要把这种教学模式全面铺开,还是需要学校乃至相关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提供人力和物力,在校园网中建立一个系统的微课平台,使教师上传微课和学生学习微课具有一个稳定的平台,这种平台的建设也将极大的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专业知识进行线上探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李淑梅.高职院校微课教育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微机原理课教法试探 篇5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技术是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同时也是一门发展迅速、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 了解和掌握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的知识是现代社会工程和科研人员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 掌握这门课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 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1 合理把握教学理论起点, 侧重硬件部分教学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的工作方式方法是使得学生获取后续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但在微机原理的教学过程中, 许多内容比较复杂、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 不产生厌学情绪,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好教学计划, 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力争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在教学过程中, 适时加入对知识纵向和横向的延伸, 如在介绍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合理地介绍计算机应用的新技术,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将计算机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能够带着对于新知识的新鲜感和求知欲进行课堂学习,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 采用启发、渐近、案例、比喻等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达到了所要的教学效果。如在介绍存储器时,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笔者把存储器比喻成了学生的宿舍, 每个宿舍相当于每个存储单元, 每个宿舍都有门牌号那就相当于存储器的单元地址, 每个存储单元可存放8位二进制数, 那就相当于每个宿舍可住8个学生, 存储器读数据比喻成学生走出宿舍, 学生进宿舍就好比向存储器内写数据。在讲算术运算指令时, 采用启发式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标志寄存器的结构和数制计算时的补码运算, 在此基础上再介绍算术运算类指令的格式和功能。有了这良好的理论基础, 再介绍十进制数转换为十六进制转换程序。用顺序结构算法讲解转换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算法的不足, 为后续介绍循环结构打下基础。

2 加强实验教学, 重视技能训练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实验课程往往局限于对理论的验证或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验课程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得学生可以处在一种期望和主动学习的状态, 通过实验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提高教学效率。如对于一些验证性实验和简单的程序设计等基础性实验, 可以通过演示法进行教学。对于一些设计性实验, 可采用启发、案例、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当然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 由于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的侧重, 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其动手能力也是不断变化的, 所以其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也会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先让学生学生熟悉计算机的软件环境, 了解相关的指令系统。在了解了相关的软件知识之后让学生来依据实验指导书的程序和要求来用编程的方法编写一些难度适中的程序,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微机原理的信心。在上机实验的过程中, 如果学生遇到一些调试中的问题, 老师要和学生一起来协同解决。但在引导的过程中, 老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主要侧重对于学生思路上的引导。通过进行实验, 学生可以自己获取一定的理论知识, 从而提升了学生进行微机调试程序和微机应用的能力, 同时一部分的教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在实验中自行获取, 从而节省了教学的课时, 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这是学生日后走入社会独立自主的进行知识运用的起点和开始, 因此在微型原理的教学中务必要紧扣高职学校教学的特点, 更加贴近实战,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为学生工作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3 引入工程意识, 丰富理论知识

高等教学的特点和目标是将使用作为主导思想来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为了可以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计算机学习的系统性, 就必须将工程的意识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 以此来达到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目的。教学中, 老师可以多给学生讲解一些计算机领域发展中新的技术和前沿信息,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通过老师的讲解, 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理论知识更为丰富。

计算机工程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仅仅依靠高职阶段的课本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体系的构建。而最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树立起长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目标, 通过一次次老师的启发中,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成功和收获, 最终帮助学生构建起属于自身的计算机知识体系。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技术主要讲授的是一些原理性知识, 学生能否通过老师的教学获得知识, 这虽然和教育的对象以及教学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这更取决于学生的决心。高等职业学校教学中面临的困难不少, 但老师只要充分考虑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 寻找适合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只要教学以学生成长作为教学的动力和目的, 就能够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就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目标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提出了探讨。针对目前软件硬件教学失衡的状况, 提出侧重硬件部分教学的观点。高职教学更加突出实践性, 因此着重探讨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发挥学生在课堂主体的作用的同时要侧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文中论述, 以期增强微机原理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原理,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周佩玲, 彭虎, 傅忠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基于16位机)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朱金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技术 (第2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电路原理课教学实践探析 篇6

关键词:电路原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在“电路原理”的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 根据长期的实验教学经验, 探索实验室建设、实验教材建设、实验内容设置、实验模式和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 运用传统方法结合计算机仿真的实验方法, 以规定实验结合自主实验的形式,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延伸教学互动空间, 形成了一套分层次递进的实验教学模式。

基础课程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技能,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如何在有限学时内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是主讲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

1 教学内容

1.1 线性电阻电路

1.2 正弦电流电路

1.3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1.4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1.5 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1.6 非线性电路

1.7 网络矩阵和网络方程

1.8 二端口网络

1.9 分布参数电路

1.1 0 磁路

2 教学手段与方法

2.1 编写教学计划

编写教学计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授课计划、授课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的总学时和学时分配要符合教学计划, 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 积极参加教材建设, 同时还需要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备课、做好备课笔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2.2 教学方法

(1) 在电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结合电路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 安排好先修的数学和物理学课程。

(2) 在教学中, 强调基础知识, 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计算方法的掌握。注意理论联系工程实际。

(3) 在教学中, 注重教学方法,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灵活应用。

(4) 结合课堂讲授内容, 精心配备例题和习题, 开展课堂讨论, 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5) 电路原理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增大了信息量。制作上网课件,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加强训练。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采用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引入多媒体技术, 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改变了单一的教学形式,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效率。

(6) 注重实验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的结合, 通过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和对实际电路的调试、现象的观察、参数的测定、故障的排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电路元件的基础知识、电路模型知识、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互感现象。通过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7) 将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引入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动态电路的过渡过程和正弦稳态电路的频率响应。

3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3.1 教材内容方面

在课程体系上要体现专业基础课的特点, 采取横向联合改革的做法, 对一些与工科物理重复的内容只作过渡, 不再重点讲授。而将重点放在讲述分析方法, 如时域及频域网络分析。从时域和频域这两个角度对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并建立起复频域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对后续课程有极大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这两部分内容在电路理论方面的思维和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3.2 设计实验方面

实验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 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动手实践紧密结合, 使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实践技能, 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1]。

开设出既能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又能反映当代科技水平且与相关专业密切结合的实验。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潜在创造能力。将实验内容按功能分块, 分别是基础模块、设计模块、应用模块, 删去一些陈旧落后的实验, 加强了设计型实验和仿真实验。

4 课程考核及教学改革的目的

在课程考核方面, 强调平时阶段考试的重要性, 弱化了期末考试的比例,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最后的总评成绩真正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随着高校新一轮的建设, 给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大专业、大平台、大院系的建立进一步整合了教学资源,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高校扩招使得大班授课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为了适应这一形势, 同时也为了保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顺利实施, 课程组加强教材建设,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材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智能。现代的教学观是发展型和开拓型的教学观。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能。基于这种认识, 在电路原理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采用启发式教学, 不要过细过长, 而应让学生懂得知识的来源和获取知识的手段要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5 实践教学的效果与意义

通过教学改革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改变, 达到预期目标。

在重视电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工程实际, 重视现代电路分析的方法, 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现代化设计工具, 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 旨在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课程内容可分层次开出基础型、设计型。实验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 实行实验时间开放, 实验内容开放, 实验器材开放。

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其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实验的操作能力, 增强了学生操作实验的自觉性。强化了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对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程度的加强。[3]

6 结语

本文通过对电路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实践分析,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实验、实训变得有趣味、有探索性, 提高了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强化了理论分析与实际工程的联系。通过实验、实训, 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实践技能, 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 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洪亮, 田社平, 张峰.基本电路理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2) .

[2]田健仲, 吴敏华, 张俊方, 等.电路原理实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10) .

高校“原理”课 篇7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慕课教育

哲学家狄尔泰认为, 生命更重要的是要靠生命体自身的直接体验来把握, 许多知识蕴藏在人的亲身经历、体验、感悟和探究之中。慕课作为一种在线教育, 师生没有直接互动, 从这个角度来讲, 无论大学思想政治慕课如何发展, 也难以完全取代线下教育。

但是, 教学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技术, 教师每年都要进行许多重复的劳动。虽然每次新的教学都是一次升华, 但是将教学的一个阶段录成视频, 却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工具。视频制作的这种教学资源就像金蝉褪去的壳, 所以这种视频教学资源我们可以称之为师壳。因此, 对于慕课的发展前景, Udacity公司的创始人Sebastian Thrun曾说“50年后全世界提供高等教育的大学可能只需要10所左右”。慕课使得在线教育成本变得很低, 这样, 以低端收入人为对象, 颁发含金量高的低档文凭, 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 在线慕课教育将成为实体教育后高校的第二产业, 在线高等教育必然成为占据巨大地位的教育形式。比尔·盖茨曾预言:“以后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质量最佳的授课内容, 这些内容比任何单一的大学都强。”既然慕课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因此, 其历史发展的趋势谁也阻挡不了。这是一个必须尊重草根的时代, 谁拥有了大众, 谁就拥有了未来。要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关注在线教育的发展, 就必须拥有互联网思维。

慕课, 增加了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机会, 使传统的同学概念扩展, 可以简称为网学。MOOC的学习者大部分都是精通计算机、熟悉网络社交的用户, 利用这个平台会聚在一起学习、做作业、分享观点、参加考试、拿学分、得证书, 一起交流思想、参与论坛讨论。慕课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机遇, 高校的海量慕课学习资源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现实, 空余的时间可以用学习来打发, 从而扩展了幸福生活的内涵。学习的巨大机遇又为人才的培养, 经济的增长提供机会。因此, 大学慕课是我国下一步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力。

慕课具有与线下教育同样的效果。非营利性组织Ithaka就对在线课程中“由机器引导的学习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发现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学生获得相同的学习成果, 但基于平台学习的学生则节省了四分之一的时间。由线下为主改成混合式看上去是放鸭子, 实际上对思想政治提出更高的挑战, 满足了大学生的同时对他们造成一种珍惜与认同的感受。

将思想政治慕课化是思想政治本身的需要。思想政治的本质是态度教育, 它要以生活唤醒人的良知, 要以知识给人以正确, 要以情感给人以动力。思想政治构建一种价值观与生命境界, 大学生被感染, 以后他们都把这种价值观视为瑰宝, 一种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思想政治比任何课程都需要线下教育。但是, 网络社会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 传统的话语内容与宣传方式逐渐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 甚至产生了副作用, 良莠不齐和纷繁芜杂的微博内容分散和转移了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视线。这些人, 人机结合的思维模式是他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基于互联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培育了数字土著居民的数字化生存能力, 他们适应了网络文化, 习惯了网络学习, 能够在网上轻松寻求学习资源, 纯粹的线下教育已经不能让这些大学生满足。同时, 这些大学生可能对于国家的稳定没有坚定的意志, 对于党的认识不太清晰, 对于威权在现在社会阶段的重要不太理解, 很容易成为西方世界颠覆社会主义的工具, 为了打赢这一场争夺战, 必须争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慕课讲坛。

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慕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以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平台构建为契机, 探讨大学思政课慕课改革与建设的发展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开课策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开课理念:面授课堂是一个具有某种目的并能够在运动过程中改造、变化发展的有机体:课程掌握程度, 听课动力出现;教师讲授, 以学习的虔诚开始;教师提问, 学习达到高潮;布置作业, 学习出现紧张。学生的学习使教师兴奋, 激发教学灵感的出现。如上所述, 慕课也有重大的优势。因此, 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改革拟采取Blended Learning (混合式) 慕课形式, 采取40%的翻转课堂与60%的线下教育形式, 这样既保留思想政治的熏陶性, 又融合了现代教育技术。

开课前, 广而告之提高课堂的知名度。然后, 将课程概述、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宣传片等资料提供选课学习者观看了解, 助教团队随时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要达到的目标:产生兴趣, 产生期待, 补充背景。

开课。视频制作:以教材逻辑体系与教学体系结合的原则,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切分成约150个教学单元, 尽可能保证每个知识点在10分钟左右。

视频内容安排理念:人穿衣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做人, 这就要树立人生观;做人要有境界, 这就形成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从整个世界的角度就是世界观;人生是短暂的, 就有了灵魂是否能够不朽的问题, 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这两个方面, 就是世界观的核心内容。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的第一步, 在此基础上树立价值观人生观, 以及研究人与自身、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视频制作遵循如下规则:原则一:方法为主, 知识为辅。我们认为, 思政教育不同于数学等具体科学教学, 它们是一座知识的瑰丽大厦, 学习它, 体会知识的伟大即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将以揭示事件的起源、发展与结果为节奏, 以揭示事件的意义为依归, 以每一个知识点都让学生看到方法为落脚点, 遵循时时乐学的教学理念。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 回应时代的呼唤, 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 推动理论创新。”[2]原则二:视频镜头取舍问题。这就要把握助理解的生动形象资源与教师躯体形象的关系。慕课的主体是课, 不是电影。电影与课程目的不一样, 电影目的在娱乐, 课程目的是学习。电影轻松, 课程则需要艰辛的劳动。而且, 人在课程中会集中非常大的注意力从事学习。通过电影的方式学习, 人会觉得太浪费时间。慕课作为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对真理的追求, 揭示真理, 改造人的思维定势始终是慕课的目标。教师是真理的引导者, 他可以说学逗唱, 也可以以其他特殊的手段导引, 教师在镜头中的重要地位始终不能丢弃。否则, 引导者躯体形象缺失, 学生潜意识对真理的信仰大打折扣。反过来, 思想政治是一门熏陶课, 具有极大的抒情色彩。为此, 可以借鉴一些电影制作技巧, 微电影、图片、音频、ppt等资源都可以嵌入视频。原则三:巧妙设计问题。问题分必答性问题与挑战性问题, 答题采取获得金币式, 一个学期得到多少个金币平时成绩合格, 得到多少良好, 多少为优秀;挑战性问题倍加奖励金币。然后每12次课学习评选课程达人, 期中根据金币多少选举课程牛人, 期末根据金币数选出课程神人, 由课程牛人根据情况, 在课程神人中投票选举课程帝。课程达人, 平时成绩分奖励80分以上;课程牛人, 平时成绩分奖励为90分以上, 课程神人, 平时成绩95以上, 课程帝 (1个名额) , 平时成绩100分, 对于课程神人与课程帝, 还可以颁发课程等级证书。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课外策略

(一) 课外学习策略。

课外讨论话题术:由学生导学长引导, 每学期4个话题;话题由导学或者同学自由确定。

日常话题引导术:将同学们生活中的思想政治观点由导学学委如实记载;教师将所有观点写成论文回应。

数据分析术:在网络教育中, 学习者的每一个操作, 所有的文字都可以记录下来, 形成一个包含学习者所有信息的庞大数据库, 通过记录鼠标的点击, 可以研究学习者的活动轨迹, 发现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知识点有何不同的反应, 用了多少时间, 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或强调, 哪种陈述方式或学习工具最有效。

延展讨论术:鼓励学生开通博客, 对于优秀的博客推荐为课程博客并提供链接, 提供学生的学习空间、阅读空间、互动空间与搜索空间。

课程热线术:大学生总是会出现各种即时心理困惑, 这时就需要建立一个私密交流接口, 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课程论坛管理术:每个视频都有一个对应的讨论区, 学生对于学习该课程遇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可以相互交流, 并将优秀学生的作业发布。

(二) 课程平台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外资源建设:从国防素质、科学素质、文学素质、艺术素质、历史素质、哲学素质、法律素质及职业素养构建;从数量上讲实施“百千万计划”, 即百个优秀课程学习博客, 千部课程学习视频, 万本课程电子资源书;依托行业, 校企合作, 引入企业人才谈思想政治教育。

(三) 其他。

教师网络技术提升:培养教师的网络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主要是对于慕课相关程序的熟悉, 视频的剪辑技巧, 视频的录制技巧等。

总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建设头绪繁多, 包括视频制作、理论设计、试卷制作、对外协调、平台管理、数据分析、改革分析、论文写作、资料收集、数据人工采集等诸多方面。但是, 这是一项造福社会、拓荒建功的事业, 需要发挥牺牲精神, 共同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0) .

数列复习课里展示“找”的原理 篇8

例1已知是等差数列, Sn=m, Sm=n, (n≠m) , 求。

分析:设Sn=An2+Bn,

则Sn=An2+Bn=m (1)

如何联系 (1) , (2) 和 (3) 式?

首先, 先想到 (1) + (2) , 但n2+m2与 (n+m) 2相差甚远, 若配凑会多出交叉项mn;于是尝试 (1) - (2) :

( (4) 式两边同除以, 将上式代入 (3) 式, 得

点评:通过此例的分析发现以“求大同, 存小异”的原则找寻未知量Sn+m与已知量Sn, Sm之间的关系具体办法是通过加减运算局部再“同构”, 因此, 联想某些题还可以通过乘除运算加以“同构”。

例2已知, 求证:是等差数列。

分析:要证是等差数列, 只需证, 对照未知式, 将已知式与之同构, 显然

点评:找的原理的原则是对照已知式与未知式, 加减不行, 再考虑乘除运算联系已知与所求。

说明:再如已知αn即可以列举出每一项α1, α2, α3...αn, 反之, 能否用各项表示na?

即an的恒等式可以通过同构式的加减表示

若an≠0, 则an的恒等式可以通过乘除表示为

这就是所谓“累加法”、“累商法”配凑的原理。其实就是找的原理, 通过加减乘除大串联所有量。

例3 (2006辽宁) 已知等差数列

分析:

由nb是真数, .到此, 发现将变形为, 升高了运算级别, 增加了运算难度, 不如直接化对数式为指数式, 去掉对数运算符号, 即由

点评:此题在去掉对数求通项公式过程中, 触及运算级别的选择, 一般地, 提倡降低运算级别, 以便于运算。由可以起到“降次”的作用。说明我们可以给正项等式两边“取对数”进行降次同构运算, 如下面的例子。

例4已知数列满足, 求数列的通项

分析:为将中的平方降下来,

显然,

故是等比数列, 首项为, 公比为.不妨令α=2, 则首项为, 此时等比数列

高校“原理”课 篇9

【摘要】本文中对车辆工程专业《内燃机原理》课程本身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教学手段及教学设计理念提出了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内燃机原理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56-01

《内燃机原理》课程是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经济性、动力性、排放、振动、噪声等性能为研究对象,深入到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各个阶段,是使学生获得发动机的组成、工作过程、性能指标等知识,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打下基础。课程本身所涉及的新概念比较多,目前的教学环节中缺少直观的演示,与学生习惯的借助模型教具进行直观教学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为提高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学习障碍,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掌握基本理论,根据内燃机原理课程内容安排,分析教学活动涉及的多种因素,我们总结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内在规律和教学方法,在课程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灵活选择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数码产品的普及,计算机、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软硬件教学手段已经开始大量应用到课程的教学中。但是很多研究成果表明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法如果应用不当弊端很多,特别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首先,传统教学方法是学生在以前的教育生涯中所熟悉和习惯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更加薄弱的学生或有语言障碍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 通过板书、挂图、教具等传统讲授方法是可以与学生较多思考和理解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作笔记,更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以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学生的个性。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可以综合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如在‘热力学,‘燃烧过程‘换气过程等部分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视频和动画。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计算机现代化工具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创造出具有视听、图文和影像效果的教学系统。本课程中可将一些实物和模型演示过程中难以展示和观察到的零部件连接、运动方式及其工作原理清晰、逼真地显现出来。如发动机工作过程的演示图中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进气、压缩、作功、排气四个行程模仿发动机工作的真实过程; 燃油喷射过程图用散点的稠密程度代表混合气的浓度,用圆圈代表它的控制信息在传感器与ECU之间的传递等。这样的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而在内燃机结构和热循环中借助挂图和教具,甚至是发动机拆装实验台等实验设备进行互动式教学,将更有利于课程内容的传授。所以恰当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是实现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方法。

二、使学生建立课程内容的整体概念

课程内容是以发动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发动机的燃烧室和发动机的功率输出轴进行研究。按照教学大纲,从燃烧室角度进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包括换气过程和燃烧过程;从功率输出轴度进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发动机特性”,其中包括“发动机速度特性”和“发动机负荷特性”,以及两者综合出来的“万有特性”。课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发动机性能指标正是“发动机工作过程”和“发动机特性”这两部分内容所涉及的评价指标的定义,主要包括指示性能指标和有效性能指标。“工程热力学基础”部分是了解发动机冲程的概念和换气过程参数的基础,学生需要联系热力学中的理想循环和发动机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循环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各部分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便可避免给初学者杂乱无章的错觉,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各部分内容也就显得轻松容易。

三、讲授内容结合实际

内燃机原理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对接触实际较少的学生往往作为纯理论来接受和复习,这反而远离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结合发动机在实际使用中学生熟悉的现象。比如在描述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是可以比较两个发动机在进排气管布置上的区别,在分析充气系数时可以顺便说明多气门技术,比较发动机的进气门和排气门的数量和尺寸的不同,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VVT,Variable Valve Timing)等新的发动机技术。在分析冷却水温对汽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时,可说明实际中为什么发动机需要添加冷却液以及冷却液的温度特性。可以结合发动机的特性曲线说明汽车在行驶中的适应性,油耗、排放与速度和阻力的影响等等。以上现象紧密结合了汽车的实际运行工况,而随着轿车在家庭中的普及学生刚好又熟悉这些现象,授课内容与实际现象相结合,这会使学生对许多问题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四、实践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实施

实践教学是随着理论教学的进行,按照相应的进度安排实验环节,使学生通过实验、实习巩固理论学习,培养实践技能。在内燃机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中,我们充分体现了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后继课程需要,贴近科技进步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涵盖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坚持根据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确定课程目标,从平行课程和后学课程的需要来安排实验的必修内容和可扩展性。比如发动机特性是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后续课程中讲解汽车动力性、经济性等参数时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如果通过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各特性曲线形成过程并与市面上的发动机参数进行对比,可帮助学生通过特性曲线深入理解发动机的相关特性。

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对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灵活采用以上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使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来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勋.《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优化设计研究报告[R].重庆:重庆交通学院科研项目,2005

[2]陈兴海.浅析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J].中学文科,2007(12):46-47

[3]毛保华,杨肇夏,陈海波.道路交通仿真技术与系统研究[J].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2.26(5):37-46

高校“原理”课 篇10

一、“慕课”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

“慕课” (Mass Open Online Courses) 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开放性的公开在线课程, 以其自身巨大的优势冲击着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慕课”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通过精心设计能够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 构建及时而又有效互动的场所, 旨在满足不同人群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能够共享不同层次的教育资源的学习需求, 有着免费性、开放式、自主性、网络交互性等特质。诚如汤敏教授所言, 慕课是一场中国输不起的教育革命, 它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近几年正在竞相开发并组建项目平台。

“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当前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考核体系等提出了挑战, 正在挑起一场新的教育革命。与此同时, 更是启发着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思考以下问题: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如何围绕教学内容制作微视频、怎样将“慕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怎样考核学习效果等。长期以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按照教材体系或者自己的研究专长讲解内容, 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 很少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部分学生之所以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环节只是为了拿平时的考核分, 或者出于情面不得不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且, 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又少的缘故, 实施大班化的教学使得教学反馈信息不及时也不全面, 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机, 教学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逃课或隐形逃课现象也屡见不鲜。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也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而慕课的设计理念是制作10~2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或简短视频, 并精心设置线上答疑、反馈、互动、评价等环节, 以便及时检查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注重老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可见, 以往僵化的教学方式、陈旧的教育内容、单一化的评价体系等已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着的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慕课方式的兴起为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无疑也是一种冲击, 更是一种启发。

二、“慕课”背景下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慕课”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和激励作用, 学习不再仅仅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本身, 而是师生、学生之间线上交互的交流和理解。然而, 在现阶段, “慕课”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 以“慕课”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带来的冲击为契机, 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 加快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势在必行。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而言, 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 今后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中应渗透着“慕课”理念, 大致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对于专任教师而言, 他们不仅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掌握现代的多种信息技术, 坚持网络课前课后的互动和课堂互动有机结合的方式, 多方位、多渠道地设计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和方式。例如, 可借助微信群或QQ群通过课前的调研来了解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的理论诉求,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需求准备相应的教学内容, 因材施教, 增强大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教师讲解相关内容之前借助网络平台自觉学习相关课程内容, 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及网络互助答疑的形式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 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言, 应坚持“生发问题”的教学方式, 而不是“去问题化”的简单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 以“问题意识”与“整体意识”为导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宣传和理论的实用性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精心制作微视频或微课程提供学生观看, 或课前提供适合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学习的慕课课程供其选择性学习, 在课堂上将相关教学内容讲透彻, 并做到“回到马克思本身”与“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相结合, 理论探讨与现实关切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并提升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形成即时的教学反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应立足于围绕主题的问题, 借助新媒体, 以多变的课堂节奏和生动活泼的形式, 在整体视野中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理路和理论精髓, 全面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力, 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社会生活的解释力或或其当代意义, 更好地促进学生真正学习、真正理解、真正认同和真正践行马克思主义。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第三章为例,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个人”, 可通过设置微视频概要解读马克思经典文本中对“现实的个人”的探究历程和基本思想, 并立足于学生关心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努力将本课程的主要理论与如何实现人生幸福联系起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设置相应的情境, 如法政行政管理和法学专业的学生 (以烫手的国考为主题) , 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在重要的学习机会、工作机会面前学会抉择等, 用相关理论引导学生去诠释幸福, 引导他们思考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进而能够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 也有利于一改教师灌输法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再比如, 针对如何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我们如果单纯地拘泥于介绍教材的条条框框, 就没法真正意义上让同学们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理论、他者视域中对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解读、试图重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资源等。笔者在讲解这章内容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尝试以科研促进教学。事实上, 我们可以发现, 法兰克福学派一贯的风格就是注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 并试图通过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来铺成他们有关社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蓝图等的基本理念。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如魏特夫、霍克海默、哈贝马斯等人都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诠释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包括对中国制度和社会问题的看法, 与此同时, 也不同程度地逐渐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因此, 从学理上而言, 通过理性地考究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们如何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来阐释其社会主义理论, 有助于我们通过比较的视域深入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社会形态理论等相关内容, 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紧密关系, 深切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解释力。基于此, 我们可以借助QQ或微信平台在课前让同学们提前阅读法兰克福学派中某个代表人物相关书籍的部分内容, 并充分利用网络上已有的“慕课”资源, 比如观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廖学盛教授或中国人民大学张永江教授就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所设计的“慕课”或视频, 以更为直观的方式理解较为抽象的内容, 激发学生在阅读资料和观看视频中学会提出问题和理性地思考问题, 这样一来, 课堂教堂教学的开展也会显得更有活力, 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会更加可能和更为及时。

第三, 应注重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或考核方式的研发, 改革单一的教学考核方式来增强教学实效性。学校该课程平时考核占40%, 具体的考核项目由老师们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自由裁定, 期末考试统一考试占50%。而面对末考学生普遍存在考前机械背书本, 考后忘光光的情形。推进考试方式的改革和考核方式的导向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在学校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之下, 教师们通过设计一些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通过调研、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课堂中的参与以及课后的作业也在平时的考核中占据一定的比例, 这样有利于改善学生死记硬背应付末考的现状, 也能够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释力。然而, 如何开发更为客观的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或考核方式仍是有待探究的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中渗透“慕课”理念可能面临的新困境

在慕课风暴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可以将慕课这种大规模在线学习开放课程引入传统教学模式之中, 实施混合式的教学模式, 渗透和体现“慕课”理念也将面临一系列的新困境。

(一) 如何确保虚拟教育传播途径的实效性。具体而言, 涉及到如何监督学生在课前对慕课资源或微视频的学习、如何考量学生对网络学习平台上的课外慕课资源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如何让师生之间的在线交流及学生之间的互助互评开展得有声有色等等。在当前大班化的情形下, 课外的学习考验的就是学生的自觉和诚信。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平时对学生的课前或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的考核工作困难重重, 尽管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但也免不了搭便车的现象, 还有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分配的任务而已。大班化的教学使得课堂上考核和评估每位学生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对课前慕课资源的学习效果也难以落实, 课堂讨论、课堂论辩、主题演讲等互动有时也流于形式或出现冷场的局面, 网络平台上的虚拟空间的相互讨论、师生交流互动、学生交互考核的持久性更是一个待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 在虚拟空间中, 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直观的反馈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安排教学进度, 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质量。

(二) 将慕课资源引入当前的教学模式之中, 慕课资源的学习和传统师生面对面的教学之间的比例应该分别占多少?考核评价体系多元化的情况下, 又该如何确保其公正性和客观性, 这也将是我们需要摸索的问题。以学校该课程为例, 我们每个班的人数在90个学生左右, 当前该课程的教学考核分为两个部分, 平时的考核包括出勤率、主题演讲、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方面总共占40%, 期末统一考试卷面成绩占60%, 现有的评价体系相对而言较为客观和规范。一旦将慕课资源与传统的面对面的授课方式相结合, 实施混合式授课方式, 对网络学习平台上的课外慕课资源学习的考核, 并确保各考核环节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就成为一大难题。此外, 采用慕课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混合授课方式, 更需要我们积极组建优质的授课团队研发教学资源, 也需要学校在政策方面、网络技术方面、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鼎力支持, 这样才能探索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授课方式, 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宋萌荣等著.当代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金辉, 汤敏.慕课是一场中国输不起的教育革命[J].决策探索, 2015, 3

[4]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 (社科版) , 2015, 3

[5]刘大治, 孔繁利.地方综合性大学“慕课”建设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5

上一篇:小儿臀部烧伤的护理下一篇:高科技饭店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