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

2024-05-31

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共9篇)

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 篇1

合唱与指挥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力, 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 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加强合唱与指挥的基本功训练

合唱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 它要“众口谐调、均衡统一”, 讲究的是歌唱的共性, 追求一致性、默契感。演唱歌曲不但要做到节奏整齐、音调准确, 还要做到声音协调统一、各声部均衡和谐。

1.歌唱技巧的培养

学习歌唱首先要有良好的演唱姿势, 这是学习歌唱技能的基础。其次还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清晰的咬字、吐字对唱好一首歌曲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训练时, 要进行一些呼吸练习, 如闻花、抽泣、咳嗽等, 体会吸气、呼气的动作和位置, 在此基础上进行呼吸控制练习。如:吸气—控制—吐气。针对唱歌时咬不准字头, 归不好字韵, 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歌词, 结合发声, 训练不同声母、韵母的口形, 使学生会自然圆润的发声, 逐步养成习惯, 以保证合唱时声音协调统一。

2.视唱能力的培养

歌唱的先决条件是演唱者音要准。在音准教学中, 首先是单音训练, 然后是音阶训练, 同时重视练耳, 耳朵听不准, 就谈不上唱准音, 因此在唱音阶的同时, 教师可弹奏简单的乐句旋律, 让学生辨别唱名, 从音阶乐句听起, 逐步发展到分解和弦, 直到较难的旋律音阶。可进行听记练习, 通过听音视谱、视唱来提高辨别音高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多做示范性唱奏, 以增强学生的试唱能力。

3.加强和声训练

合唱是多声的艺术形式, 它需要节奏统一、速度统一、力度统一、呼吸统一等, 为此, 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和声基础训练。坚持进行三度、六度、四度、五度等听音训练, 可以从旋律音程开始, 逐步到和声音程, 从分声部唱到视唱, 从单声部训练到两个声部的和声练习。随着训练的深入, 让学生接触轮唱以及二部、三部、四部的合唱。合唱与指挥前的基本训练是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这一基本功训练扎实, 合唱教学才会有好的效果。

4.指挥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有指挥歌曲的能力, 因为指挥是合唱队的灵魂和生命。要了解指挥的站立姿势、双手姿势、持棒姿势、动作范围、双手分工, 然后要熟练掌握常见节拍指挥图示, 还要学会分拍与合拍、起拍与收拍等。学生只有掌握了以上知识, 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这一教学理念。

二、加强音乐欣赏, 促进合唱与指挥教学

合唱与指挥用声音表达感情。在掌握基本知识训练的同时, 要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音乐表现, 为达到这一目的, 应加强音乐欣赏教学, 从而促进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提高。

欣赏教学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逐步发展音乐想象力, 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对音乐作品的正确感受与理解成为音乐欣赏的首要问题。音乐作为一种艺术, 它不仅有音乐音响的外部形式, 还有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学生正确感知音响是欣赏音乐的基础, 而体验感情并进行联想和想象, 在头脑中形成音乐形象, 是欣赏音乐的关键。

音乐艺术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旋律来进行的, 通过旋律的起伏变化, 有效地传达出音乐艺术的表情性质。感知旋律感主要是对旋律进行特点的感受, 并由此达到对旋律美及其中蕴涵的感情内容的体验。如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时, 低音区回旋、优美而舒展的旋律仿佛是二泉夜色淡淡的描绘, 而在中高音区的旋律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情绪明显地激动起来, 表现作者面对祖国的大好山河, 联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发出的感慨。

客观存在的各种节奏, 经作者主观选择加工, 才能成为音乐作品的节奏。学生通过节奏的掌握, 不仅能感受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 还能理解作品的感情内容。在多声部的音乐中, 音色和和声起着很大的作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交织、同时进行的。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 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可以在音乐以外的音素中找到理据, 标题音乐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 而无标题音乐作品则要深入了解作品的感情内涵, 一方面要反复倾听, 细致体会, 另一方面要从更广阔的方面——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及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 以获得对作品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如:《月光》钢琴奏鸣曲, 作者贝多芬, 德国人, 创作于1801年, 当时他恋爱失败, 这是献给恋人的作品。失恋加上耳鸣, 使他在作品里反映了痛苦失望的情绪。这样, 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平静和暗淡的色调;转入第二乐章小快板, 情绪比较活泼、愉悦、仿佛是瞬间留下的温存微笑;第三乐章激动的快板, 表现了与命运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音响和感情体验唤起对相关生活意境产生的想象与联想, 借助于此, 学生不仅在自己头脑中出现原作的艺术形象, 还会以自己特殊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丰富与补充原作的艺术形象。例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在欣赏第十三曲《天鹅》前先讲牧羊人在秋天的暮色里, 看到一群天鹅向南飞, 一只却踌躇不前, 原来还有一只天鹅已经死去。于是牧羊人把死天鹅埋起来, 那只天鹅还是不肯离去, 直到三天后才慢慢离去。第二年的春天, 牧羊人发现那只天鹅又站在了埋葬天鹅的地方, 久久不肯离去……学生听完上述故事, 再去听乐曲, 自然会理解天鹅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三、了解作品, 增加情绪渲染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常常感到学生缺少音乐的表现力, 常见他们面无表情地歌唱, 这是对音乐作品理解不深的表现。对此, 教师要把作品的内涵揭示给学生, 使他们动情去歌唱。不同的音乐作品要用不同的演唱方法, 如瞿希贤编曲的《牧歌》音量不能过强, 音色要根据曲调的进行、和声织体的浓淡而定。开始女中音浓厚、温和和深沉的歌声把人们吸引到草原, 接着由低音的模仿歌声回响在旷野, 草原显得宁静、深远、神秘……四部混声合唱的出现, 使人感到阳光灿烂、金色的草原呈现在眼前。通过分析, 从感性认识提升到更贴近作品内涵的音乐形象之中, 学生演唱才能充分掌握歌唱的尺度。合唱高低声部的组合、和弦功能的运用、音色力度的对比、音域的选择, 是独唱、独奏及其他艺术所不能相比的。合唱能使情绪得到最大的渲染, 使学生得到鼓舞、感悟、振奋、满足。冼星海的混声四部合唱《怒吼吧!黄河》, 乐曲开始旋律上行自然挺进, 四个声部同时演唱, 象征着黄河掀起波澜, 发出怒吼, 一浪高过一浪, 有排山倒海之势, 暗示着被压迫人民敢于抗争的精神, 节奏急促、情感浓烈, 压抑的情绪有如火山爆发一般迸发出来, 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一下子把情绪引向高潮。尾声在尾音上, 同音不断进行, 造成紧张、急促的情绪, 特别是色彩和弦、不协和和弦的运用, 暗示着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反抗。这些手法的运用, 都是以渲染情绪为目的, 达到表现音乐主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秋里.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2]赫云霞.音乐欣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 篇2

在忻州师院的培训学习,所见、所闻、所学,都让我心有感触。真的是不学还觉得自己差不多,越学越觉得自身知识的贫乏,才了解到音乐知识的博大精深,每一节课都是那样的深奥。

这几天我在琢磨合唱指挥这门课,平常我们也合唱指挥,却不太了解合唱指挥还有这么大的学问,我知道了指挥要有正确的站姿,指挥法的基本原则是省、准、美,左右手要分工,还要注意手型,手位。还知道了合唱排练时应该注意什么?不要一个作品一遍一遍地唱,出了大问题,需要当场停下来说,如果一个人有问题不要停下来。有时候我们指挥当队员出现小失误,就会不冷静,这次学习我知道了作为指挥要全身心投入音乐,但要冷静。出现小失误,指挥一定要沉着、冷静,要保证作品的完整性。指挥老师讲课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讲课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学员们特别喜欢上合唱指挥课,老师很有耐心,虽然我们对这一块很陌生,但老师从最基本的入手,使我们在轻松地氛围中学习。以前排练合唱,也不考虑那么多,听了合唱指挥课,我知道了:一,合唱的和谐是指合唱中各声部的音准协调;二,合唱的均衡是指合唱中各声部间音量的平衡;三,合唱的统一是指合唱队演唱的音色速度,节奏和表情一致。合唱指挥的技巧:一,手、眼、口及身体姿势态的运用。二,指挥的图式。

总之,一个优秀的合唱指挥,他的工作既细致严谨,又是充满想象及创造性的,因此我要充实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从中不断提高工作的能力及业务水平。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合唱指挥教学;音乐专业

一、前言

音乐专业的合唱指挥课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是需要学生组织排练进行实际练习的。如果仍然按照理论课程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就会导致学生的演唱技巧得不到锻炼,自主排练能力不能提高,给日后投入具体工作增加了难度。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毕业后都会投入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如果这些毕业生在合唱的认识上存在问题,也会影响到中小学生。所以,我国高校的音乐专业必须重视合唱指挥教学,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来提高合唱指挥教学的教学水平。

二、加强学生的演唱技巧训练

在我国高校当中,音乐专业的学生一般到了大二才会接触合唱指挥课。由于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还不长,学生们对于声音的概念往往还比较模糊,处于初步摸索阶段。这时候的学生往往演唱技巧还不够熟练,在演唱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声音,也有些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音准问题,但是没有很好的办法去控制演唱过程中的声音。而合唱指挥教学的开展,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学生在之前缺乏合唱的经历,甚至可能根本没有进行过合唱训练,也仍然不妨碍合唱指挥教学的进行。

学生在进行合唱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声音用力喊。在进行合唱训练之前,首先要先训练学生对气息的控制能力,感受发声过程中横隔膜的振动变化。然后,要让学生学会在演唱的时候控制自己的发声,通过练声曲来对演唱时的口腔变化情况产生记忆,养成学生良好的发声习惯。最后,要向学生强调合唱与独唱的区别,意识到合唱需要团队协作,而不是越大声效果越好。只有合唱团体团结协作,发挥个人的音色优势,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合唱感

合唱是带给人们听觉享受的艺术形式。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聆听,才能够形成对合唱的欣赏感,拓宽自身的事业,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1]。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合唱的风格、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教材中的合唱曲目欣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欣赏到更多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合唱作品,丰富学生的欣赏视野。另外,通过欣赏不同风格、形式和内容的合唱作品,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毕业后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普及合唱知识,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提供给学生欣赏的合唱曲目,可以是由流行歌曲改编而来,也可以来自于著名的影视作品当中,可以是音乐剧中的一些合唱作品,也可以是国内外的民歌民谣改编成的合唱曲[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合唱比赛,观看合唱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合唱现场的范围,对合唱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提高自主排练能力

合唱指挥课,不仅要带领学生欣赏合唱曲目,锻炼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指挥技巧,更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合唱指挥的一系列环节,包括组件合唱团、选择合唱曲目、进行合唱训练、解决合唱训练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这一系列过程,学生不仅能够锻炼演唱技巧和指挥技巧,也会增强自主排练能力和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综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演唱技巧和指挥技巧的训练是合唱指挥教学最基础的目的之一。作为合唱的指挥者,必须要能够正确引导合唱团的成员进行正确发声,在适当的时机调整各部分发声的强弱[3]。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处理能力,也是合唱指挥必须具备的。合唱指挥必须要对音乐作品具有足够深刻的熟悉理解,了解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内容,分清合唱曲目的声部强弱和和声走向。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再创作,锻炼自身对音乐作品的创新能力。合唱指挥是合唱团的灵魂,要根据合唱团成员的能力特点,制定适合合唱团的训练方式。另外,调动成员的训练积极性,培养成员对合唱的兴趣爱好也是合唱指挥的职责之一。比如说对于老年合唱团,指挥要意识到成员年纪偏大,记忆力减退,在训练过程中要保持耐心,还要考虑到成员的身体状况来安排训练时间。

五、结论

合唱指挥课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这一课程,学生不仅能够锻炼演唱技巧和指挥技巧,还能够培养合唱感,拓宽音乐欣赏视野,提高自主排练水平。我国高校的音乐专业要站在合唱发展的前沿,不断提升合唱指挥的教学水平,综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常开起.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的思考[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04:82-85+88.

[2]姚春城.对音乐教育专业合唱指挥课的几点思考[J].艺海,2014,07:165-166.

[3]陈丹.合唱指挥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评《合唱指挥的基础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119.

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 篇4

一、高校合唱指挥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合唱指挥课程是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虽然随着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的步伐不断进步,音乐学专业也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但在教学层面轻视合唱指挥课程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形式单一,教学容量小,对教学实践训练的重视和实际力度都不够等等。有些高校甚至将合唱指挥课程分解为“合唱”与“指挥”两个课程,两个部分常常出现只排练不学习基础知识或只学习基础知识不顾及实际操作的现象。这些都是我国高校合唱指挥课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显然这些都不符合合唱指挥这项操作性极强的课程。

二、高校合唱指挥课程理论与实践训练探讨

(一)理论知识为基础

合唱指挥课程不可能脱离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去实践,《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这本教材用九章的内容阐述了合唱指挥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姿势、节拍、起收方法、长音、多声部等指挥方法和组织步骤,具体总结了从基础姿势到具体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未来的实践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系统安排理论知识的学习进程,保证一个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教育标准才能进行下一个知识的学习。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合唱学”与“指挥法”知识的掌握,注意区分彼此但也必须能够合二为一。如《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一书从第一章到第七章都是对“指挥法”进行具体阐述,第八章和第九章进行“合唱学”一些基础知识的讲解,二者的学习能够帮助指挥者更好的理解合唱的含义并了解“指挥法”中一些操作的源头,为更好的进行合唱指挥打下坚实的基础。只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指挥只能沦为节拍器,但同时缺乏理论知识也无法对合唱内容进行有效的指挥,更无法演奏出美轮美奂的合唱音乐。

(二)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从《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这本书共九章的内容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这本教材特别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的操作,从第一章到第七章都是阐述如何针对不同的合唱内容来具体指挥的基础性知识。这些基础性知识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教材的编排有意的为实践留下大量空间来进行教学。当学生学习完一课的理论知识,大致熟悉了指挥的某一项操作时,可以进行课堂的配套练习,直接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将实际操作训练一并完成,这对学习掌握合唱指挥技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这本教材的编排,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实践授课计划。合唱指挥作为音乐艺术的组成部分,需要大量的艺术实践来完成经验积累与艺术感悟。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教材中第八章与第九章的内容在提醒我们合唱是由多数人员组成的,人员的流动性造成了合唱指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两章像学生阐述了合唱团的组织机构、演出流程及前后准备工作等,这些都是想要提升指挥者的应变能力。但纸上谈兵是不可能产生具体效果的,必须通过实践授课的方式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实践。

从《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一书中能够感受到合唱指挥课程的实践程度,每一章都可以作为直接的实践教材使用,因此该课程无法脱离实践只讲理论。教师在实践课程中必须成为关键性人物,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解决实践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师需要改变讲授式的授课方式,安排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指挥一次全体同学参与的合唱,通过这种不断的练习找出指挥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将教材内容分化出各个不同的区块,将实践内容放入区块内同理论知识一道完成学习与巩固。合唱指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的指挥人才,指挥人才需要在岗位上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即课程的目的还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践行为。高校应该多注意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教育壁垒展开多形式多内容的讲解,如对指挥视频的解析等,实现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发展。

三、结语

《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一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为高校合唱指挥课程的全面改革提供了一个教材依据。该教材内容与编排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实践性是合唱指挥课程的关键,无法操作的合唱指挥课程是落后的教学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就需要大量的合唱指挥人才奔赴岗位为社会服务。只有将理论知识打基础,以实践为关键的推进合唱指挥课程的不断发展,才能实现音乐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专业高素质的合唱指挥人才。

摘要:合唱指挥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为培养和输送专业的合唱指挥课程,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合唱指挥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操作是无法完全掌握和胜任合唱指挥,因此提高合唱指挥课程理论与实践训练是高校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这本教材的分析,结合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现状对合唱指挥课程理论与实践训练进行探讨。

关键词:合唱指挥,音乐专业,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赵利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合唱指挥学习之路[J].黄河之声,2014,02:40.

[2]姜山.浅谈高师院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改革[J].教育探索,2011,07:80-81.

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 篇5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 课程 教学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47-02

合唱与指挥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应用最广泛的课程之一,是一门融技能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身的必修课程。它的教学任务是主要学习合唱与指挥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其教学要求上不能等同声乐、器乐等技能课程教学,也不能等同和声曲式和音乐史等理论教学,而是一种需要把理论与技能加以综合理解和把握的学科。当前,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音乐教育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合唱事业的追求热爱正在与日俱增,对合唱指挥人才的需求也是求贤若渴,特别是各级学校更是迫切需要大量具备合唱指挥素质的教师。然而,由于合唱与指挥课程在很多师生心里的重要性远不及钢琴、声乐等“专业课”重要,他们投入学习的精力在两者之间也通常存在较大差距,甚至还常常被冠以“副科”的称号。另外,还存在教学时间安排不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内容缺乏更新、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等状况,这些都成了制约本课程发展的包袱,这些因素也使得不少毕业生在工作中很难胜任合唱指挥的角色需要。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系予以完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其加以完善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

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社会音乐文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等为合唱与指挥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供了新的挑战。著名指挥家萧白说:“合唱是一项高品位的艺术,它不属于娱乐文化,但是它和其他经典文化的区别在于它的大众性,高可攀、低可就。”①合唱与指挥课程主要肩负着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和社会合唱活动中坚力量的重任,然而,从当前我国音乐学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现状看,还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足。目前课程内容现状滞后于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需要,为改变这一不利现状,真正发挥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对合唱与指挥课程内容构建进行再认识显得十分必要。

从合唱与指挥教学内容看,但它首先要靠人声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因此,它需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声乐基础。有道是“要当好合唱指挥首先要当好合唱队员”,显然,“唱”就成了合唱与指挥学习内容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自己先具备合唱科学发声的能力,才能对合唱的声音状态、声音概念、音色要求、音乐形象等做出示范和调整,也只有自己先唱好合唱以后才能為接下来的“挥”合唱、“训”合唱环节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我们在对“唱”这一环节教学把握时需要掌握从易到难的原则,可以由最初的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依次过渡到更多声部的演唱,对合唱作品的节奏、音域等方面也要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去进行教学。其次是“挥”即挥拍环节。这一环节必须建立在“唱”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唱”的技术支撑,“挥”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和空洞无物。因为“挥”只是形式,它还要服务于“唱”这个内容,用“挥”去表现“唱”的气息、音色、力度、速度、音乐术语等要求。因此,合唱指挥正确的“挥”必须立足于“唱”,立足在吃透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再次就是“训”的环节。这是合唱与指挥学习的高级阶段,它需要在学好前面两个环节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计划的限制,这一环节也恰恰是我们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为我们这门课程的“唱”和“挥”两个环节的学习,最终任务还是为了提升学生“训”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高度重视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合唱队的分类、合唱声音的要求、挥拍技巧的运用、作品处理的方法、合唱队的组织协调等练习,实实在在的把这三个主要教学内容学扎实。

二、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与增强教学效果犹如硬币的一体两面,因为教学模式创新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增强教学效果的实现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的不同教学理念在交流和碰撞,如何让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成了摆在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课题。我们需要结合基础音乐教育和社会市场需求来创新教学模式,将一些教学的新思维、新手段、新方法及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掌握合唱与指挥的知识和技巧,最大限度地避免专业教学和信息化时代相脱节的现象发生。譬如,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教学和“翻转课堂”等近年涌现出来的信息化社会新型的教学模式都综合了探究性教学、混合式教学的特点,能够更加灵活、主动地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机会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参与度,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彻底颠覆了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

另外,从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现状看,一般采用集体大课形式授课,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使学生难以获得教师的因材施教和精准指导。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我们的合唱与指挥教学课程结业时,大部分同学也仅是能唱合唱教学中曲目的一个声部,仅能对少数几个教学曲目挥出基本的指挥图式。然而,当以合唱指挥角色面对合唱队的实际训练时大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甚至无从下手,这种窘境就是暴露了我们教学体系中的软肋,亟待我们去纠正。可见,我们应该不仅在教学中要强调其重要意义,还要加强学生在合唱、指挥、合唱训练等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学术沙龙、合唱比赛、音乐会观摩、艺术实践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鉴于此,我们要在吸取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善于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把握合唱与指挥的知识和技能。

三、加强艺术实践环节

合唱与指挥是一门需要突出实践性和技能性的课程,它们的学习必须既要依靠知识经验,又要艺术实践来加以巩固内化。教学中不仅要突出实践特色,同时教学效果也要依靠艺术实践来检验,需要通过实践获得专业权威和欣赏者的认可。合唱与指挥教学要通过“唱”“听”“挥”等技能要求,就要完成对合唱作品旋律、和声、复调等要素的全面领悟与快速视唱、音乐记忆等,并将这些知识转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是遵循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需要,这些实践性知识与技能为学生的将来从事音乐教学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方面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启示。“根据乌克兰国家学位评审委员会的规定,所有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通过合唱指挥技能的‘国家考试’。”②另外,无独有偶,“美国的音乐教育建基于实践性的平台上,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音乐素质的培养。”③

当前,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大都比较繁杂,学生普遍反映公共课太多、专业课太少、艺术实践机会欠缺。相当部分学生由于专业基础欠,导致大学本科四年连一次像样的演出实践机会都没有,即便有的参加了演出,但是大部分艺术实践是比赛、演出等应急式的,真正系统的、规范的艺术实践长效机制还严重缺乏。因此,艺术实践对于合唱与指挥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检验和促进教学,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艺术实践各种形式中尤其是舞台演出能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淋漓尽致的加以反映,让教学成果得以在公开、公平的平台上得以展示。同时,可以通过这种艺术实践反映教学的问题和不足,让教师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以便及时纠正和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因此,学校应该增加投入、建设高质量的实践中心、音乐厅等,大力改善校内艺术实践的平台。还应该与地方文化部门、社区、中心学校、企业等在艺术实践方面密切合作,在共赢的基础上建设牢固、稳定的合作关系。经过多样化的合作平台来推动合唱指挥艺术实践的深入和广泛开展。

总之,要完善音乐学合唱与指挥教学体系,培养出能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合唱指挥人才,强化师范性、突出实践性是其总体要求。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教学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当然,成功的教学往往没有一种绝对固化的模式,它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理念更新和积极探索,还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增加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注释:

①萧白:《合唱激发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活力》,中山文化信息网,2008-11-07.

②罗钢芹:《乌克兰合唱指挥教学概况及启示》,《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5期第41页。

③周进:《实践性教育是促进音乐学院乐队教学和指挥教学发展的动力——由美国音乐教育重视实践性所想到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5页。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 篇6

1. 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合唱指挥可以说是合唱团队的灵魂, 合唱指挥对音乐情感和音乐内容的表达是否到位, 对整个合唱效果影响重大, 因此, 合唱指挥人才的教育与培养非常关键。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 合唱指挥教学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水平上实现质的飞跃, 全面提高合唱指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在以往的合唱指挥教学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 对合唱指挥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片面的强调指挥教学, 而忽略了合唱的重要作用。往往造成学生在合唱指挥过程中不能完全操控整个合唱局面的现象。而且, 在教材内容方面一些较为经典的教材比较稀少, 高校的合唱指挥教学往往缺少既能适应当前教学形式, 又能体现合唱指挥教学目标, 同时还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教材。在教材的内容方面大多雷同, 缺乏新意, 有的基础存在不合理、不全面的问题, 这便阻碍和影响了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另外, 教学方式的落后, 也是目前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创新对策

2.1 完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强调合唱与指挥的内在联系性, 并将其合二为一, 通常情况下合唱与指挥是分开的, 且教师和学生容易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指挥的主体性。这样容易使合唱指挥教学缺乏整体性, 使学生的实践指挥能力和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高校还应该补充合唱艺术发展史和指挥艺术发展史等教学内容,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合唱指挥艺术, 能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合唱指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让学生体验到合唱指挥的重要性,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培养, 因此应该将理论与技能训练进行有机的结合, 使合唱与指挥教学能够同步进行, 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合唱指挥综合水平的提高。

2.2 完善教材内容

教材选择对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关系。教材的内容和功能应该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要与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 突出教材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理念知识构建上要准确把握, 系统而科学。教材的内容编写与曲目选择都应该遵循由浅到深的教学原则, 也要突出音乐教育的特点。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流行元素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音乐爱好, 同时, 也要积极弘扬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

2.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合唱指挥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使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来引导学生,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合唱指挥教学应该重视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对每位学生提供均衡的实践机会, 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 全面掌握合唱指挥的综合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还应该表现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审美能力等方面。合唱指挥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 它与音乐欣赏不同, 需要采用特别的思维方式和音乐形象来丰富音乐表现手段, 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内心体验, 也需要学生能够将这种体验转变成肢体动作, 从而完美的表达出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因此, 在合唱指挥教学中, 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手段, 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2.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可以为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带来更加灵活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和达到的。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 敢于创新、大胆尝试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因材施教, 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无疑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典型代表, 它的直观性和丰富性, 能够为合唱指挥教学带来全新的视听效果, 多媒体能带来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 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 在网络环境下, 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多元化模式也可以快速实现, 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 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和相关文献, 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和大量的合唱指挥视频。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畅快的交流, 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2.5 成绩评估标准的改革

在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估方面, 应该改变以往单一依靠期末考试来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而且部分学校对评分标准要求也不是特别严格, 一些合唱指挥考试变成了视唱考试, 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状况。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应该由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期末考试等元素共同体现。高校应该科学的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估, 科学的划分评分比例, 不能仅以考试来定成绩, 评优劣。

3. 结论

总之, 高校的合唱指挥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 其改革成效直接影响了当代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走向。在合唱指挥教学改革过程中, 我们应该本着积极创新的精神, 系统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总结经验, 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 实现高校合唱指挥教学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琳.浅析合唱指挥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J].文学界, 2012, 5:303~304.

[2]杨明刚.试论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综合改革[J].大人文艺, 2011, 8:255.

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 篇7

一、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合唱指挥教学工作的正确认识

在一段高水平的合唱中,指挥是队伍的核心与灵魂,既存在于队伍当中,又高于队伍之上,放眼当前各大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现状,呈现的是将合唱和指挥彻底分开的教学现象,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教学者对合唱指挥工作的错误认识。从合唱的角度来看,指挥与合唱是相辅相融的,如果在教学时只是一味地重点教授指挥,切断其与合唱的联系,那么学生的学习便成为一种数节拍的空洞任务[1]。另外,一些教学者还将指挥与合唱混淆,并没有看清指挥在其中的真正地位,这也表明当下一些教育者音乐素养的缺失。

(二)高水平的音乐专业师资队伍严重缺失

在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课堂内容的传授者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知识,应用在合唱指挥的教学工作上,更是要全面且正确地为学生传授专业指挥知识,提高学生指挥能力及音乐素养,因此,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必须得到证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各大高校中依旧存在专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缺失的情况,尤其是一些新兴的课程教师,其团队更多的由相关专业课教师拼凑而来,或是经过短期培训直接上岗,在教学工作的安排上较为随意,无法确保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无法确保学生真正地学好专业知识。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用欠缺合理性

在高校合唱指挥教学上,教师必须确保具备高效的教学手段,保障教学效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大胆创新,努力突破,丰富教学手段,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提高合唱指挥教学质量,但当前不少教师疏于开发新的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手段,无法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合唱指挥的积极性,同时还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合唱指挥教学过于重视理论忽略实践

高校合唱指挥课程属于一门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指挥工作的要求非常高,除了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具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指挥活动的能力,并在指挥过程中发挥创造力。但如今很多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培养出来的指挥者具备的能力还远远无法达到上述要求。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上不合理,尤其是教学方法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大大减少了学生亲身参与指挥的训练量,影响学生指挥技巧的掌握及能力的发展,就连最基础的指挥熟练度也难以形成。

二、针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一)全面提高教育者对合唱指挥教学的正确认识

在一个合唱大乐团中,合唱与指挥属于一个整体,两者均不能单独存在,尤其是指挥在合唱中更是发挥了引领合唱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全面认清指挥的重要意义,真正掌握指挥教学的本质,并将教学重点锁定在合唱与指挥的结合性教学中,教育学生置身于合唱的角度去感受指挥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学习指挥技巧与知识,全面提高合唱的指挥水平。

(二)强化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学队伍的建设工作

面对当前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高校管理者必须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有效的培养途径,建立教学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教学手段高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要求专业教师在专业水平达标以后,不断通过教学学习与培训,强化专业技巧的掌握,丰富知识,开拓眼界,全面提升自我艺术修养。其次,学校还要加大力度开展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如为教师提供外出交流和培训教育的机会,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最后,学校还应保证自身实力及知名度的提升,才有足够的条件吸引更多优秀的合唱指挥专业教师入校就职,也才能加强学校师资力量的培训工作,引入人才,从而解决合唱指挥专业师资人才不足等问题[2]。

(三)不断创新并完善合唱指挥专业的教育内容

合唱指挥专业教学的教学基础是学校专业师生应用的教材,而教材本身的不完善等问题必须引起专业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要在尊重教材教学基础的前提下大胆实现创新与补充,确保教材内容得以与时代音乐潮流相符,保证其具备相应的更新速度,同时还要强化自身教学重点的针对性,紧密结合合唱指挥内容与高校学生成长学习阶段的需求和特点,有目的地选择具有相近性和关联性的内容归入指导,串联教学,同时保证教学的个性化与趣味化,大力拓展校本研发工作。

(四)优化合唱指挥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要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之上,教师的教学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此外,充分利用当下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以视频音乐播放等形式为学生展现合唱指挥的现场性效果,同时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或是利用学生合唱活动的拍摄视频,让学生自行查找出其中存在问题的细节,提高学生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合唱指挥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同时也展现了艺术的鉴赏性,专业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才能保证专业教学的实效,才能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晓光.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创新分析[J].教学研究,2014,11(12):138-139.

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 篇8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课程内容,多元化

一、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现状

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近几年来, 虽然在课程内容上有所丰富, 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仍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 课程缺乏系统、规范和具有权威性的教材。由于没有权威的教材, 全国各大高校的教材版本百花齐放, 教材多样化的同时缺乏系统的课程内容。其次, 大多数合唱与指挥教材普遍看上去更像是一本合唱书。教材内容对合唱队的训练方法以及指挥的手法训练, 如何选择、分析作品讲解甚少, 更多的是合唱作品。合唱作品最后, 课程内容选择上针对性单一;大部分合唱与指挥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 (包括合唱训练方法与合唱作品的选择) 上更倾向于专业院校的合唱队, 合唱曲目很少数量上适合业余合唱队, 适合儿童合唱的曲目几乎没有。这样的课程内容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 对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自身的发展也存在阻碍, 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开发刻不容缓。

二、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开发的必要性

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丰富并制约着我们的课程内容。社会的和谐发展, 促使着人们的业余生活逐渐丰富起来, 为合唱艺术的发展开启了新时代, 合唱已不再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专属活动,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唱合唱这个潮流来。随着社会发展对合唱艺术的促进, 社会需求的加大, 各单位对专业的合唱指挥老师的需求也增大。与此同时, 儿童合唱的发展最为迅速与持久。

在广阔的艺术园地里, 各地的文化馆、少年宫及电视台等部门都纷纷组建各种少年艺术学习班和社团。特别是少年合唱团如雨后春笋, 丰富着孩子们的文化生活, 童声合唱的发展, 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有用武之地。

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开发, 笔者建议应从童声合唱入手。我们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普遍在中小学,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方针里提到的学生全面发展肯定了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地位。由于我们的教学受课程内容的限制, 培养出来的学生所接受的是比较专业合唱队的训练方法, 因此, 他们在排练时只会依样画葫芦的按照在学校老师训练他们那样来训练这些不同层次的业余合唱队, 这种墨守成规的训练方法导致矛盾的出现, 排练效果肯定不如意。

面对着稚嫩的孩子们, 在排练过程中如何系统科学地训练, 如何使儿童能用甜美、圆润的声音, 有感情的歌唱, 是每个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责任, 他们应具备这样的能力。如何培养出具备一定童声合唱排练与指挥水平的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应认真探讨并使之现实的责任。然而, 目前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内容更多的是针对专业合唱队, 对童声合唱的内容涉及较少。因此在我们高校合唱指挥专业课上课程内容上应增添一些关于童声合唱训练的知识与方法这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开发的具体思考

在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上应增添什么童声合唱内容, 值得我们探讨, 讲得太深与专业合唱队的训练方法无区别, 讲得太浅又没有多大使用效果。经过笔者思考建议应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首先, 从概念上弄清楚童声与成人发声的异同之处。儿童的发声器官、生理结构与成人的是完全一样的, 不同之处在于成人的声音宽厚音量大, 音色分明, 用声成熟稳定。儿童的发声器官尚未成熟, 用声纤细, 音量较小, 音域较窄, 但是声音甜美、清脆、明亮, 他只有咽腔口腔鼻腔和头腔共鸣, 成人不仅具备咽腔口腔鼻腔和头腔共鸣而且还有胸腔混合共鸣, 从而具备丰富的表现力。

其次, 根据童声的发展阶段来识别童声。中国著名指挥家杨鸿年老师曾将童声的发展阶段可分为:稚声期、童声期与变声期三个时期。稚声期是指从能说比较完整的语言的幼儿开始到5、6岁之间。此时的儿童发声的特点是声音小, 音域只有六至八度, 音色稚嫩, 但音准极不稳定。童声期是指6-12岁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声带的发育已开始有弹性, 音域与音量都逐渐得到扩张, 音色的可塑性增强, 音准的掌握也灵敏。变声期特指14岁—16岁的青少年, 男生变声期一般在14-16岁, 女生一般在13-15岁左右, 每个人的变声期时间是不固定的, 男孩子的变声期比女生较长。变声期间声音特征有: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等, “公鸭嗓”是青少年变声期中的一种特有表现。

由于稚声期和变声期的特殊性, 童声合唱的最佳时期应是童声期。童声期严格划分又可分为6-8岁童声前期, 9-12岁童声成熟期, 12-15岁童声后期三个阶段。童声后期属于儿童与青少年青春期的衔接阶段, 这时期无论在音乐修养、音色变化或者音域宽度, 以及发声技巧诸方面都是童声艺术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有的合唱团应以女生为主, 变声期的女孩子们接受过长期的合唱训练, 她们的声带应有一定的适应性。变声期的男孩子可鼓励他们在低声部使用气息支持下发出假声及弱声。

最后, 在弄清楚了童声声音的类别之后, 怎样去排练童声合唱值得我们思考。童声合唱发声训练中应涉及到合唱艺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齐、准、合。齐是指起声要整齐;准是指音与节奏的准确;合是指声部之间音量大小的配合与和谐。

第一, “齐”。正确良好整齐的起声是合唱的基础。起声在训练中又分为硬起与软起, 合唱训练应以硬起声为基础, 可以用无音高的哼鸣进行, 它的优点是能让孩子们找到气与声的正确比例。软起应告诉同学保持在硬起的气息紧张状态下, 起声前用缓慢的状态, 让声音缓缓流出, 练习时不添加任何强弱变化, 从而帮助合唱队开口能够整齐发音。

第二, “准”。音与节奏的准确无误是合唱的骨架。音与节奏训练可以尝试从朗读歌词开始, 进而要求和着乐曲本身的节奏来朗颂, 而后再过渡到歌唱的形式。训练过程中, 还应强调孩子的发声位置, 发声位置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音准与音色。对发声位置过分靠前或者过分靠后的孩子, 应选择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对由于发声部位太靠后而造成的音色闷暗问题, 可引导儿童寻找叹气的感觉, 并配以yi、ye、ya、he、la等发声练习, 适当地使位置靠前;对由鼻音造成的闷暗问题, 则应少唱或暂时不唱带有鼻韵母的字, 宜多唱一些帮助口腔打开带a、o的字母。

第三, “合”。声音和谐, 声部之间的配合是合唱的灵魂。要想达到“合”的效果, 训练除了唱还应加强听的训练。听的训练可以是教师弹琴, 让学生摩唱, 加强孩子对音高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孩子们演唱时认真聆听其他声部演唱, 学会对声音音量大小, 音色的识别与调控, 注意声部的和谐与平衡;再者, 还应多播放一些优秀的童声合唱作品, 让孩子们有榜样可以学习, 培养孩子的审美观, 加强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

中国动画该改改说话方式

胡婷马景雯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243041)

摘要:在从事动画专业的教学教程中, 我们总是强调中国动画的“寓教于乐”这一功能。然而“寓教”并非“说教”, 中国动画中刻板的说话方式, 已经使动画片失去其乐趣。我们需要改改说话的方式, 使“寓教于乐”名符其实。

关键词:寓教于乐;直白;说教

“寓教于乐”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鲜明特征。中国的动画事业在解放后, 有两次繁荣时期, 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1956年的《骄傲的将军》, 1958年的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 1960的中国首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还有60年代初享誉国际的《大闹天宫》, 文革后的《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 都是教育功能非常强的影片。“寓教于乐”成为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家们的艺术追求, 相对于国外动画强大的娱乐功能, 中国动画并没有重视, 而是将重点放在教育功能上。即是重结局而不重过程, 忽略了娱乐的过程。使得中国动画的“寓教于乐”名不符实, 具有很强的教化性, “乐”显得有些沉重了。

“寓教于乐”, 从字面的意思上看, 是将教育融入到乐趣中的意思。它源自于诗学艺术, 即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 是对文艺特点与社会功能之间关系所进行的概括性说明。在《诗艺》中, 贺拉斯提出, 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 诗人写出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 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寓教于乐, 既劝谕读者, 又使他喜爱, 才能符合众望。”贺拉斯强调艺术的社会教育作用, 同时强调这种认识教育作用必须通过艺术的审美方式和具体的形象表现来达到, 读者和观众是在愉悦的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 受到教育。

中国动画始终认为, 动画的首要功能应该是社会教育功能。娱乐性并不重要, 久而久之, “寓教”也就变成了“说教”, 似乎不说教就不能成为动画片了。例如中国近代动画片《天眼》中, 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家里有只猫在变成人形后长着翅膀、拥有第三只眼睛。每当第三只眼睛张开, 便会变出神奇的东西, 来帮助主角。类似日本动画片《机器猫》的故事架构, 故事的创意及设计还是不错的, 画面和叙事的方式很适合幼儿园和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来观看。但是在动画片的末尾, 天眼会飞出来, 用第三只眼睛发出电光, 射出一排字在屏幕上来给本集故事做个总结。内容有“要取得别人的信任, 首先自己要做好”, 还有“要学会尊重别人”。这样直白的言语方式, 说其是说教, 不为过。让孩子们感觉好像我们不是在看动画片, 而是又在接受长辈的教导或是在课堂上上思想政治课。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接受程度, 较大孩子还会产生抵触, 进而影响了观看动画片人群的年龄结构, 将观众限制在幼儿及低龄儿童了。而同样架构的《机器猫》, 并没有摆出家长的姿态, 并没有直白的说出哪样是好, 哪样是坏, 是通过故事的发展, 让观者自己去体会。最近在百度贴吧上, 看到一个关于观看《机器猫》人群的年龄统计, 有很多成年人都还在看。其中有一位35岁了, 带着儿子一起看, 统计中最大的一个观众有52岁。这是《天眼》永远也无法达到的。

我们看动漫强国日本。他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其动画作品类型丰富、剧本好、画面美, 观者能很快的感受到乐趣, 被其吸引。日本有句口号:让3岁到80岁的人都有漫画

综上, 为了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的积极发展, 为了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培养的人才能在工作岗位中发挥更出色, 加强高校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的开发, 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合唱指挥工作者思考的, 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

看。这在当时中国人的心中, 动画片只是给小孩子看的观念彻底被颠覆了。中国刮起了一股日本动漫旋风, 许多幼儿、儿童、青少年甚至是成人, 都加入到其中。也出现了许多立志想为中国动漫事业做出贡献的青年。分析其作品, 并没有出现孩子犯错, 家长出来教育的场景, 也没有出现好孩子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说辞。作品中没有直接的“说教”, 每部动画都仿佛是一部文学作品或是一部手绘电影。他们舍弃了直白的教化, 而是将一种精神或是一种思想融入其中。

如在中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一部日本动漫作品《火影忍者》, 从1999年至今, 漫画已经连载14年, 动画片也在持续制作中。片中, 没有成为超人的主角, 因为每个人通过努力, 都会成为英雄。虽以忍术、战斗吸人眼球, 却以“珍惜、重视伙伴、团结协作、努力向上”的精神贯穿始终。片中主角是一个孤儿, 因为村子里的人都认为他是个怪物, 所以在幼年时他没有伙伴, 孤独且压抑。剧中对于这一段的描述极为丰富, 并大力渲染。画面中, 有其他小朋友的窃窃私语, 有父母告诫自己小孩远离他一些, 有长辈们对他负面的评价, 也有身体内怪物对他的蛊惑。主角仿佛是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 没有阳光, 只有依靠恶作剧来引起别人的关注。后来他上学了, 拥有了师长和伙伴,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 使村子里的人慢慢认同了自己。主角每每回忆起幼年孤独、黑暗的生活, 认为是师长和伙伴拯救了自己, 便格外珍惜现在所拥有。多年后, 在当自己年少时的朋友成为全村的敌人、被国家通缉时, 他仍然不放弃追回自己伙伴并将其从黑暗中拉回的信念。

我的一个朋友, 在别人的介绍下带着孩子一起看《火影忍者》这部动画片。看完后, 爸爸和儿子都很激动。喜欢恶作剧的儿子在主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想起曾今被其作弄过的同伴, 便拿起一包好吃的东西跑出去找他们了。爸爸在观影后, 想到自己年轻时在学校生活的美好时光, 想起很久未联系的同学, 激动的拨打了手里电话。正是这种贴近自身的故事, 这种代入感, 使得大家切实体会到“珍惜伙伴”的内涵。这比直白的“团结友爱”的标语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再如一部日本动画片《钢之炼金术士》。片中所谓的“炼金术”实际上是“等价交换”原则, 同等质量价值的物质, 经过炼金术的改变, 也只能生成相同质量和价值的物质。“要得到某些东西就要付出某些东西”成为这部动画的主题。表面上平平无奇, 但经过一些剧情的渲染, 才会体会到其中的含义。会让学生联想到想要取得优秀的成绩, 必须要牺牲时间和付出努力去学习。也不再是我们口中那一句苍白的“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口号了。

综上所述, 在现代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下, 中国动画直白的叙事方式, 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 改变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必然, 多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 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及吸引人的故事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隋津云:《动画概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2]《探析儿童动画片的寓教于乐》张雅洁、居全伟 (《电影文学》2010年第24期) .

参考文献

[1]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北京[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3

[2]李玲.童声训练中的误区及克服方法[J].艺术教育, 2012.3

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 篇9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创新 (Innovation) 概念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 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熊彼特认为, “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广义的创新可理解为“创造和发现新东西”, 创新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新的产品或者将新的生产工艺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去, 这包括在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和在商业上的实际应用。

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缩短了教学与舞台及社会需要的距离, 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平台。学生结合专业知识, 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 可巩固所学知识, 增强学习效果, 提高实践能力。

一、合唱艺术的魅力和合唱指挥的意义

合唱作为一门艺术, 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音乐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合唱艺术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是全人类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结晶。它有着极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是其它音乐表演艺术无法相比的。

纵观古今中外的合唱艺术, 可让我们了解其艺术魅力, 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西方合唱艺术应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音乐, [2]把握其发展脉络及特点, 对合唱作品的表演和欣赏有特殊的意义, 既有助于全面认识合唱艺术历史遗产, 也帮助我们把握现代音乐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探讨各时期合唱作品的表演风格特征, 更是指挥及演唱者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有利于排练、演出以及合唱队的训练和建设。

西方合唱作品的风格特征基本上与其音乐史的各个时期相一致。文艺复兴时期 (1450-1600) , 在形式和技法上是复调发展的高峰, 合唱各声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由一个声部呈示主题, 其他声部依次追随模仿。这时期的合唱作品大都是无伴奏的, 使用乐器也只是重复合唱声部;巴洛克时期 (1600-1750) , 是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时期, 歌剧的产生和发展成型是这个时期的标志, 为古典乐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合唱这个艺术品种是在这个时期正式确立下来的;古典时期 (1750-1820) , 作曲家更多地表现普通人的情感和愿望, 追求对大自然以及人类情感的理性化认识, 揭示人性中伦理价值的启示。他们继承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传统, 又大大推进了西方音乐的发展, 成为西方音乐卓绝的传统的集中代表。古典时期的合唱作品谨慎地使用渐快和渐慢, 速度标记不能随意改动;浪漫时期 (1820-1900) , 音乐已经完全摆脱了教会和宫廷, 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非常活跃的部分, 基本上是为音乐厅演出而创作的。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是西方音乐的黄金时代;现代音乐 (1900-) , 则一方面古典和浪漫的传统继续发展, 派生出不同的或者相反的分支, 另一方面又不断出现标新立异的新派别, 相互交叉影响。

合唱表演形式从产生以来, 无论是作为教堂里的宗教工具, 还是宫廷贵族音乐的形式, 以及后来在歌剧, 交响乐中作为表演的重要手段, 都呈现出她独有的绚丽色彩。我国合唱艺术的兴起, 是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之后开始的, 虽然时间很短, 却曾产生过如“黄河大合唱”、“牧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等大量精美的合唱作品, 为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指挥和演唱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度创作加工的艺术活动。]指挥是合唱团的核心, 是音乐作品的主要诠释者。指挥在集体音乐艺术中是组织者、领导者和艺术指导者, 指挥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将作品统一完整地表达出来。指挥的任务是集中演唱和演奏者的才能和智慧, 挖掘他们的潜力, 起到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性的引导作用。俗话说:“没有不好的合唱团, 只有不称职的指挥。”指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合唱与指挥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等师范院校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 应以人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组织协作的实践能力, 造就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

建构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高师音乐教学体系是时代的要求。[5]作为教师应具备深厚扎实的学术知识基础, 担当起知识传播者的重任, 更要具备教书育人以及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为此, 高师音乐教学要进一步更新教育培养模式, 推进教师教育内容创新, 优化教师教育结构, 强化教师教育功能, 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 建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 创设促使学生创新的课堂环境氛围。树立学生是学习教学活动主体的意识, 创造和谐, 民主的课堂气氛, 将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阵地。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 无拘无束地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并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其次要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 注意启迪学生的智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设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 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1高师院校在合唱与指挥教材选用上, 随意性相对较大, 教师应对教材作些合理删选、提炼和编排, 根据教学目的, 归纳出相关内容主题, 在教学形式和内容加以重新组合, 适当增加些中小学合唱作品, 挖掘教材本身内涵, 抓住“科学性, 创造性, ”把枯燥乏味的合唱基础理论与指挥基础理论的内容化解成生动的形象化教学形式, 这样, 有利于开启学生创新精神的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合唱与指挥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上, 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遵循精讲多练,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把教学重点放在具体作品训练和指挥技巧的实际操作上, 实现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 把各种指挥技巧的教学融入到具体合唱作品中, 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可让学生浏览更多中外著名的合唱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合理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排练合唱教学手法,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方法, 指导学生参与具有教学实践性质的课堂教学活动。

三、合唱与指挥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合唱指挥是一门实践的艺术。丰富多彩的合唱指挥实践活动, 是合唱与指挥课堂教学的延伸及效果的检阅。增进学生、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进行交流合作、组织写作的能力。

高师合唱指挥教学工作必须把艺术实践放在重要位置, 为学生更多地创造上台演唱和指挥的机会。台湾著名指挥家陈秋盛曾说过“我的艺术秘诀只有一个, 那就是不断勤奋实践, 只有通过艺术实践, 才能提高艺术水准, 我取得的地位与成绩都是实践二字中得来。”

1合唱艺术实践能力培养

合唱能直接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合唱建立在配合意识和平等观念之上, 和谐、协调、平等、包容、团结等人际关系均能在合唱的艺术实践当中得以体现, 它不仅有谐和的人声音响, 同时有着共同集体的审美活动。[6]每个声部的队员必然受到音乐整体熏陶, 这种深入到音乐内部的音乐“欣赏”是与听众的欣赏完全不同, 这种“身监其境”的进行创造和欣赏具有双重趣味性, 合唱团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合唱队队员的演唱技巧, 不断的追求艺术的完善, 是对合唱艺术二度创作、不断创新的过程。合唱团不断的进行艺术实践, 才能在合唱声音上和整体艺术上都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同时, 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总结与他人合作演唱经验, 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2合唱指挥能力的培养。

作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 要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工作实际需要, 在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中, 提高自身的合唱技能,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唱教学与组织能力, 这是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过程;同时还要汲取文化知识和各学科专业知识, 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校园艺术实践活动, 如举行校园“合唱节”比赛等形式, 让学生到各班或各系中去组织排练合唱, 为学生提供组织合唱与指挥实践锻炼的机会和空间, 学生创造性、个性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 还能激发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热爱合唱与指挥的这门课程;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实践煅练, 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独特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组织协作才能。

高等师范院校现有的课程设置存在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问题。教师能否依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提升学术性, 开展学科研究, 不仅意味着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同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这对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有着重要意义。高师学生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 还应该学习教学法的知识, 掌握和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更新传统教学方式, 提高未来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6]文思隆.《合唱指挥知识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1][6]文思隆.《合唱指挥知识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

[2][3]马革顺.《马革顺合唱指挥文集——欧洲各时期合唱作品的主要表现特征》[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2][3]马革顺.《马革顺合唱指挥文集——欧洲各时期合唱作品的主要表现特征》[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

[4]秋里.《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10.[4]秋里.《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10.

[5]陈文博.《创新建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N].中国教育报, 2003年9月8日.[5]陈文博.《创新建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N].中国教育报, 2003年9月8日.

上一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下一篇:《行业协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