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与科研

2024-06-12

高校教学与科研(共12篇)

高校教学与科研 篇1

现代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以及高校内部广泛关心的问题。如今高校的科研实用性不强, 与教学脱离现象很严重。针对这种现象, 无论是高校工作者还是理论研究者都应该对科研的性质做一个明确的定位。高校科研的作用并不是弱化教学的功能, 而是要为教学服务, 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科研的教育性”界定

我们知道高校科研的特征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教育性、基础性、综合性、自由性。其中, 教育性是高校科研的基本特征, 也是重要特征。

从科研在高校的发展来看, 科研都是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大的前提开展的。中世纪高校科研 (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研) 是一种教学的形式, 洪堡时期科研是一种教学的方法, 现代科研仍然在为教学服务。所以说从科研在高校的产生到发展来看, 科研都是在为教学积极服务。也可以说科研在高校这个特殊的机构中以服务教学为宗旨, 以培养合格高级人才为目的, 同时是教育活动的必要延伸。

二高校科研具有教育性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1998年《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如果单是教学是难以做到的, 要同时开展科研, 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中。学生不论是独立完成还是参与教师的科研, 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对其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加以锻炼, 这样就能够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此外进行的一些科研活动, 对于扩大高校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其人文素养具有显著作用。

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传授基本的知识、传统的知识, 而且要有最新的理论、学术和技术。科学研究的参与让他们学到了最新的知识、前沿的知识, 能更好的适应岗位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同时, 科研培养的是一种思维, 是一种方法, 锻炼的是一种能力。学生在经过这样一系列的锻炼后, 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

2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教师通过申请课题或者立项, 再经过严格的研究过程, 能够了解当前社会对高校的动态需求, 全面把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 准确认识到自己所教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掌握内部逻辑联系, 从而把其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有效的反映到教学中, 同时把研究成果转变为一种课程资源。一般认为, 科研上出色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比较优秀。

3作为新的课程资源

高校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是不同的, 它更多的是流动性的, 是发展的, 虽然也有一些基础的东西, 但是这些东西也不是很稳定的。因为, 它要与最新的科学动向相联系, 要贴近生活, 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校科研成果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科研是教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大量基础知识, 搜集大量资料, 对教育问题、教育现象进行归纳与总结, 提出新观点, 得出新结果的过程。所以, 科研成果是旧知识和新观念的结晶。既是已有知识的提炼, 也是新知识的提出, 这样的课程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已有知识, 还能接受新的观点, 能够从新的角度去全面的把握知识, 有助于高校实现培养高级人才的使命。

三高校科研具有教育性特征的原因

1高等教育的目的决定高校科研要具有教育意义

高等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是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培养合格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所在。毋庸置疑教学一直在向这一目的靠拢。第二职能是科研,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为高等教育目的来服务, 实现高等教育目的。

什么是合格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呢?所谓培养出的人才, 是智力能力得到了锻炼, 道德情感得到了发展, 专业知识技能得到了提升, 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于是, 要求在科学研究的选题、过程和结果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教育目的。所以说, 高校科研应该比其他机构更能实现对教学效果的追求, 即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

实际上, 从当今高校发展的状况来看, 高校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 同时也是探索知识、发展知识、创造知识的重阵。创造知识当然就需要进行科学研究, 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者, 那么创造知识和培养研究者当然就成为了高校科研的任务。

2教学与科研本身的特点所决定

(1) 教学的特点

首先教学在高校职能中居基础地位。教学作为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与生俱来的, 而科学研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才作为一项职能被高校接纳的。科学研究正式进入高校的时候, 主要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 即洪堡的“通过科研进行教学”。

高校中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承担的。从事过教学的教师都知道, 教学的过程是将知识融会贯通, 然后以一种益于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在整理知识时肯定会发现很多问题, 那么他们就会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探寻, 这个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同时, 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 同时还要掌握本学科的历史脉络、当前的最新研究动态以及发展方向, 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系统、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 教师在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时, 不止是一纸试卷, 还要让学生们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 进行深入研究, 并提交成果, 这一点在研究生学习中更明显。所以, 科研的作用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必要延伸。

(2) 科研的特点

科研的目的是发现知识、探索知识, 同时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而培养人才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 使学生能创造性的学习, 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就实现了研究。科研的教育性, 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教学相比, 教师搞科研活动更容易出成果。因为, 对教学成绩的评价很难有一个量性的标准, 教学是传授知识, 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 其成绩往往是隐性的。而科研往往以成果的形式直接体现出来, 教师会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可见, 以科研带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现代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1影响高校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因素

影响高校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因素有很多。一是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原因。国家为了“科教兴国”, 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无论从经费上还是政策上都加大了对科研的支持, 使得不少高校更侧重科研, 而放松了对教学的关注。二是学校的原因。现代的高等学校不管什么层次, 都盲目地升格, 中专升大专, 大专升学院。而是否能够升格、能否符合高一级别的要求, 关键还是看科研的水平。另一方面科研能带来巨大的收益, 是学校经费的重要来源。所以各个学校都在努力提高科研的水平。三是教师自身因素。如今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 薪酬的多少, 都是与科研挂钩的。要求发表多少文章, 或是科研获得了什么奖项, 这样才能评上职称, 教学上的表现相比之下并不重视。所以当今高校科研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重科研, 轻教学”的状况。

2强化高校科研的无功利性, 积极为教学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大科学时代”的到来, 高校的科学没有与教学紧密联系, 而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更紧密。所以高校科研的范围扩大了, 不仅仅为教学所用, 也在发展科学、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方面体现了更多的实用价值。伯顿·克拉克对现代高校的科研的描述有这样一句话:“新的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并非洪堡心目中的连结体:即使在德国高校的实践中, 他的理想很久就处于次要地位, 并被学术专家赋予实用的解释。”面对如今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高校的本质所在。作为高等学府贵在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重在保存、传播、发展知识, 所以, 高校的科研还是应该发挥创新知识, 发展知识的作用, 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来服务。

3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该对教学与科研的侧重有所不同

武书连等人在《高校评价》中按照高校科研规模的大小, 将高校分为四类:研究型高校、研究教学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一是以办成世界一流高校为目标的高校, 都是研究型的高校。这类高校表现出来的往往侧重学术研究, 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研究, 比如说着重研究生教育。但是, 并不能说就是以科研为中心了, 教学的地位并没有降低, 他们同时还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其宗旨是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侧重科研。二是国内一般的重点院校, 基本属于研究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 他们的任务是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科研。三是地方性的普通高校, 他们受设备和条件影响, 进行科研比较困难, 需要他们立足当地人才培养, 将教学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

现代高校科研被赋予了更多的实用价值, 我们应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使科研能够发挥它为教学服务的特性即教育性。洪堡的纯科学理念, 科研作为教学方法的原则, 还是应该作为一种精神理念贯穿到我们当今的现代高校之中, 真正做好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相互协调统一。谨记高校科研与其他机构科研的区别, 体现高校科研的教育性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建华.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2]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高校出版社, 2001.

[3]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贺国庆, 王保星, 朱文富.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胡建华.高校科学研究的性质、地位、作用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5) .

[6]龙献忠.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启迪[J].江苏高教, 2003 (4) .

[7]杨燕英.高校教学与科研互动:问题、归因及对策[J].教育研究, 2011 (8) .

[8]李斐.论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演变与协调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 2015 (1) .

[9]周川.从洪堡到博耶:高校科研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 2005 (6) .

高校教学与科研 篇2

[摘 要]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织结构,是高校的服务窗口,承担着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职能。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高校的图书馆进入数字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阐述了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及特征,探讨了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基于教学科研基础上的建设思路和组织方式,并提出了数字化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信息服务模式。

doi : 10.3969 / j.issn.1673-0194.2014.16.075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一定要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也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进入21世纪后,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方式、服务环境和服务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与信息的需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在面对历史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在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的同时,也应该在信息服务模式上加以变革,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有利、更快捷、更准确的信息支持和文献保障,使高校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向更好的层次跨越。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及特征

“数字化图书馆”一词是由英文Digital Library翻译而来,是指用数字技术来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它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储,以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的一个大型信息系统。简单的说,数字化图书馆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原馆已有的资源和收集到的包括网络资源、广播及各种媒体资源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存储,建立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并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的服务平台。相比传统的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具有以下6个方面的特征。

1.1 馆藏资源数字化

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是其他特征得以存在的土壤,同时这是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最大的区别。数字化图书馆的核心便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将各类传统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编辑、整理、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并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方便用户利用。

1.2 传递信息网络化

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世界上的图书馆和计算机联系在一起。网络通信系统的研发与建立,是数字化图书馆真正实现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先决条件和必要设施。因此,只有在完备的网络通信环境下,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远程存取、数字文献传递以及馆于馆之前的联系才有实现的可能,数字化图书馆的作用才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

1.3 信息资源共享化

数字化图书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使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获得足够大的发展空间,使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特征体现了跨地区、跨行业,将有限的资源和服务发展成无限的资源和服务,体现了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巨大优势。

1.4 信息提供知识化

数字化图书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加工的知识化、智能化系统,用户利用完备的信息资源检索系统,可以一次性提供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如需要的某一主题的目录、论文和著作等知识信息,由信息提供的多次满足转变为信息提供的依次满足。

1.5 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和自由化

数字化图书馆利用远程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将用户、信息服务中心、各类书目利用机构等联系在一起,使用户可以获得馆内外的大量数字信息资源,使用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这充分体现了数字化图书馆提供信息的个性化和自由化。

1.6 信息实体虚拟化

数字化图书馆将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利用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打破了原有的“馆藏”概念的局限性和地域性,将“馆藏”扩展到馆内和馆外,网上和网下。

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基于教学科研基础上的建设

2.1 服务于教学科研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目标

服务于教学科研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目标是通过整合高校之间和教学科研有关的信息和资源,为高校师生提供了解跨学校的教学科研信息的有效途径,相互了解高校之间与教学科研相关的各种文献信息,共同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2.2 面向教学科研的数字资源建设

2.2.1 加强与教学科研人员的合作

高校的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必须与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建设与开发。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是信息资源的建设者,更是信息资源的利用者。由于教学科研人员对信息资源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潜在的需求,所以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开发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科研人员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在当今社会中,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深入,综合性越来越强,知识的更新周期也变得非常快,用户要求数字化图书馆具有快速的反映能力,提供的信息资源更加精准、覆盖面更广,以此来满足高校师生对教学科研的需要。

2.2.2 突出学科特点,发挥网络优势

高校的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以学科为主题,以教学科研为主线,突出重点学科,强化优势学科,加强弱势学科,充分的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对各学校和教学科研有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数字化图书馆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加以整合,构建具有关联的、辐射延伸功能的网状分布系统,从而向用户提供系统化的知识服务。2.2.3 加强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数字化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和资源共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完善,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加入互联网,高校图书馆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其他馆和用户提供远程服务,这种不受限制、远程利用其他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方式,将全球资源共享变成了现实。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已用的馆际资源,明确各自的馆藏结构和重点,切实地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和适时性,努力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立足于教学科研的数字化服务模式

3.1 立足于教学科研活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用户的信息需求是信息服务的立足点,而不是信息资源,这是基本问题,我们一定要清楚明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当前所需的信息资源,更好地发挥数字化图书馆的优势。而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动必须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积累的基础上,数字化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教学科研人员利用图书馆所提供的最新信息资源,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并创造出研究成果。

高校的数字化图书馆应逐渐适应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特殊需求,因此,高校的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模式也应该主要应对特殊用户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支持的个性化服务中,最常采用的乃是基本的模式是“定题式”服务,即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为某个特定的教学科研课题提供信息资源的服务。为高校的教学科研课题及时提供最新的信息资源,包括教学科研的最新动态、发展形势和成果等信息,保证教学科研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从而确保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3.2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提供特色服务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已经成为校园网信息资源子网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高校图书馆网站点的建立,扩展了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深化了服务内容,实现了网上信息服务的方便、快捷和高效。在高校内充分利用网络,在保持文献服务的基础上,加强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发展,深化信息服务的层次,开拓知识服务的新模式。通常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高校内数字化图书馆特色的信息资源资料库。高校图书馆将馆中所收藏的藏品、重点学科的文献、本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论文等特色资源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数字化开发,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还可以节省高校师生的时间,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更加深入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2)建立包括提供知识导航和信息服务导航的检索链接系统。为方便高校师生查阅各种知识和信息,高校图书馆应建立丰富准确的导航链接系统,使高校师生可以方便、准确地检索到有效信息,优化检索查询的质量。

(3)开设网络课程。建立网上学习中心,提供网上课件和学习资源,为网上课程提供相关的数字文献服务。

(4)建立专业性的网上学术交流服务平台。高校的数字化图书馆利用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建立专业的信息资源资料库,与国内外网上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链接,形成专业的信息集成系统,向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信息服务。提高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使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真正的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智囊团”。

结 语

对用户来说,理想的数字化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应该是:智能化的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完善的用户教育培训制度和高度有效的个别咨询三位一体的机制。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数字化图书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做好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永远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的数字化图书馆如何能够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信息服务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理论探索 篇3

关键词 高校 教学科研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认识

1.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1.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入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2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2.1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大学不但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互动管理机制、激励利益机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建立互动机制。

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分工与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2.2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2.3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健全师资管理制度。学校需要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利用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领导对教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教师的实际能力,让教师自由选择应聘教学岗或科研岗。

促进教师科研的公平竞争。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年轻教师的科研指导与鼓励。当然,高等院校无论大小,完全可以把科研提到重要位置。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但从观念的更新开始,更重要的是各种体制的创新,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考核要求既注重教学的质量又注重科研成果,还需要考核师德修养,因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同样需要高尚的师德修养来保证,不单单为利益而工作,更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不单有科研的热情更要有教学的责任。

论高校教学与科研 篇4

一、教学是高校的生命力

作为任何学校来讲,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其己任, 高校也不例外,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园地, 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地方, 作为学校来讲, 顺利和圆满的完成教授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其根本目的。所以, 任何一所高校都离不开给学生传授知识这个最基本的任务, 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讲解、自身的实践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最后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知识技能全面的社会有用之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 教学是高等教育学校的生命力, 离开了学生的学习就脱离了教学的目的, 所以, 很多学校在办学和发展的同时, 都非常强调, 稳定教学, 快速发展, 我想这也是在告诫所有的学生和老师, 学习是第一重任。

二、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学校需要不断的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从办学定位到专业设置, 每一项都是为了帮助学校能够在市场环境下, 在高校竞争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对于社会来讲, 评价高校实力最直接的两项内容就是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 学校能培养出什么能力的学生是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当然, 很多专家学者也在呼吁这并非是检验学校教学水平的唯一办法, 但是对于社会而言, 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其实力最真实的体现。另外, 对于现在社会上盛行的高校排行, 把学校的科研实力也是作为其重要的评价标准, 并将学校划分为科研型、科研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等几类大学, 更是将科研实力看作是学校实力的真实体现, 很多业内人士也认为学校的科研实力的强弱也影响了学校培养的人才的质量, 所以很多学校在大力发展自身科研水平的同时也是在间接的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学校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举措

很多学校在国家高考扩招之后, 为了不落后于同等院校, 都制定了长远的规划目标, 从师资水平上的提高是学校提升自身水平的重要举措, 很多学校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建设完成强劲的科研队伍, 在人才引进过程中, 将高职称、高学历作为必备的条件, 同时在对在职教师也提出了进一步进修和深造的要求, 很多学校在短时间内基本上都完成了教师学历和层次的提高, 进一步提升了各个专业的科研实力, 并逐步建立了完善、科学的科研梯队。

四、目前教学和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很多学校来讲, 为了在科研项目申报和技术攻关上能有显著的成效, 教师都分为了两类, 一类是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型教师, 另外一类是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学型教师。这种看似非常合理可行的人员合理配备的分配却存在很多问题。首先, 很多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 很少甚至基本上不参与学生课堂教学, 在科学研究中很多新的科研成果很难再短时间内直接和学生见面, 学生也很难有机会参与和了解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其次, 教学型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非常的繁重, 势必造成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那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很多更新较快的知识可能在学生未毕业之前就已经过时甚至淘汰了, 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陈旧, 在工作中很难短时间适应工作要求。其三, 作为大多数教师来讲, 职称和学历是其申报课题的重要条件, 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很容易高职称教师从事的教学任务越来越少, 那些在数十年教学中总结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都因为科研工作量的加大而慢慢的退出讲台, 与此同时, 年轻教师因为教学经验的不足在得不到充足的锻炼就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量时, 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

摘要:高校是我们国家科研研发的重要承载者, 结合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硬件设施, 高校的科研一直是企业和社会科技力量, 与此同时,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单位, 教学是其根本, 如何就把握教学和科研的相关关系成为很多学校、教师和行政主管部门的迷惑的问题, 笔者就目前国内众多相关报道做一全面的综述, 并结合自身工作, 提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高校,教学任务,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永春:“地方工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及协调”, 《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5年。

高校教学与科研 篇5

一、引言

Hargreaves认为,教师文化是指教师在长期应对相似需求和限制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等。本文对教师文化的研究主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范围内及学院范围内的科研文化及其现状、问题的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的研究目的是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揭示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性,阶段性特征,发展成因,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影响等。正如Lange指出的,“教师发展”是指教师在智能、经验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综观国内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围绕教师所应该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应开设的课程、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等外语教师培训内容而展开[3]。

二、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情况不容乐观。尽管有很多教师参加了科研活动,但是科研活动的质量堪虞。高质量的科研项目活动仅占所有项目的24%,而高质量的论文仅占所有论文的8%;同时,论文内容更多地是对教学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手段、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或陈述,而缺乏从教学论的角度对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的仅有6人,其余均为教材教辅书籍。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师仍然对纯理论或较深的学术研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相比十年前杨忠等做的调查,在科研数量和参与度上有所进步,但是从科研的质量上来看,却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

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文化总的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科研个体文化向科研合作主义文化的转变

总的来说,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文化还是一种个体文化。其特点是科研主要还是以自身的知识完善和增长为目的,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科研。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大学的组织机构造成的。在大学,高校教师各自为政,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更谈不上合作。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活动主要目标是以自己为中心,独立选择科研的对象,独立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问题并且独立完成科研文章和项目。但是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始向合作文化转变,这是因为现在的研究对象比较广,科研资金需求大,研究内容开始向跨学科发展,研究深度加深等,个人进行科研遇到了不少的难题。

(二)科研中的派别主义文化

教师之间不是独立工作,也不是和整个学校的大多数同事一起合作,而是参与到学校内更小的团体,如学院、系,特殊利益团等,这就形成了派别主义文化。调查中表明,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在选取自己的科研合作伙伴的时候,更多的是根据自己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私人关系来进行选择,其次才会考虑到其专业水平、研究方向等。这种派别主义文化尤其对一些年轻的`高校教师来说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年轻教师缺乏做科研的经验,在科研道路上急需帮助,而这种派别主义文化,阻碍了年轻教师向有经验教师的学习途径。而一些年轻教师要想加入到某个派别当中,成为科研团体当中的一员,往往比较困难,甚至必须选择与其中一些教师拉近关系,而对另一些教师疏远关系,从而使教师间关系产生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三)功利性科研文化

研究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最初的科学研究主要是不带任何目的的纯科学理论研究, 旨在探索真理,追求新知,而不是直接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因而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多为自觉、自发为发掘真理而献身的学者,他们的研究目的纯粹是为了知识本身。但是随着科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和改变,整个高校界的科研活动开始带上了功利色彩,表现出社会化倾向,原来的纯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研究所取代。许多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活动也主要是出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把科学研究当做一种工具,把职称晋升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目前我国的高校教师的课题经费和职称被等同于其工作能力,因而导致对科研活动的纯功利性追求。同时,科研活动往往讲述数量不讲质量,制造出大量的学术垃圾。

三、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来看,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并不乐观。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投入到科研活动中来,但是科研成果的质量却相对较低。造成这种科研现状和科研文化的原因很复杂,本文概括了以下几点:

(一)缺乏科研意识

(二)科研环境欠佳

31%的教师认为院、系领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学英语教师由于主要从事基础教学,没有学科具体内容,因此很难在某一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由于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活动,因此那些在专业方面相对较强的院系领导没有充分发挥出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带领普通教师走上科研之路。

四、建立良好科研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造成目前高校英语教师科研状况不佳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既包括了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原因,也包括了学院、学校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甚至还包括了社会因素原因,因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学院及学校领导应该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机会和平台。院系领导应该通过引领教学、提供教师多种学习的平台如工作坊、学术讲座、科研基金、科研信息材料、进修项目等,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普通教师的学习典范、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及其所在院系的学术带头人,尽力创造一个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文化。

(二)改变我们学术体系当中的对教师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奖励制度。在我们的体制中,每个教师都被期望完成“教学、实践、和研究”这三项工作职责,同时还要完成家庭职责。这一期望应该被重新评价。英语教学活动是多维的,非常复杂,要求极为复杂的技能,以至于个体教师最好情况下也仅仅只能把精力集中在其中的二项职责。我们应该搞清楚教师心中什么样的奖励才是真正对其有意义的,建立起较科学的奖励机制,对科研成果大、学术价值高、实践指导意义大的教师进行奖励。

(三)创建合作的科研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合作对于个人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如果不与他人交流,学到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合作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超越个人反思以及对外界专家,教育培训者等的依赖,使得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整合并共享资源,促进彼此的专业发展。

(四)合作并不是高校英语教师科研困境的唯一解决方法。专业发展及专业学习过程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它们可以在教师培训中获得,也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获得,还可以通过与有经验的教师的交流获得,但是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教师自身。正如Bailey等指出的:持续的就是专业发展是每个个体英语教师的职责,而不是学校、培训机构、或者他们的工作单位的职责。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因为只有保持长久的兴趣,才能持之以恒的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成绩。

五、结语

高校教学与科研 篇6

关键词:分析测试中心 实验教学 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28-01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是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1~2]。江苏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成立于2005年,目前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主要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单晶和多晶X射线衍射仪、热分析仪、物理化学吸附仪、纳米压痕仪、电化学工作站和液-质联用仪等。近年来,盡管中心在我校实验室建设、实践性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仍存在实验教学体系陈旧和科研创新性不够等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心在我校实验教学与科研中的作用,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笔者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建立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必修环节。我校中心目前开设的所有实验教学内容都附属于理论教学,这样很容易造成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内容完全脱节,系统性和时效性差。

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中心应结合现有大型仪器设备、各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建立中心自己的实验教学体系[3~4]。这就要求必须摆脱理论课对实验教学的束缚,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彻底分离,不再按各专业划分实验课程,而是由中心的实验教师与专业理论课教师相互协调后统一制定实验内容,编写全新的实验教材。通过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块,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逐步分离,并形成中心独立完善的实验课程新体系。

2 加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

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常用手段。笔者认为,中心可尝试将部分教师实际科研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和归纳总结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5]。

由我校中心承担的《材料表征设备与方法》课程是一门涵盖焊接、材料、成型和化学等专业的综合实践性课程,共包括8个设计性实验。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方向,结合中心现有条件,设计并选择相应的表征方法和仪器设备,与导师及测试中心人员共同讨论后制定整体实验方案,并由相关实验室安排时间完成实验。两年来,明显感觉到研究生的实践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科学创新等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基本掌握了材料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以后开展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实施多媒体教学和网络信息服务

目前,在中心开展的所有实验教学都是通过传统的板书形式进行的,教学条件较差。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各种大型仪器设备的相关知识,大大缩短学生的实验预习时间,减轻实验课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中心应保证各实验室信息面向全校师生的畅通,可将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详细信息放到学校局域网上,包括每种仪器设备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及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等。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就能冲充分了解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这样可根据需要在网上预约实验。

4 开展大型仪器培训与专题讲座

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操作需要测试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并受过专门的技能训练。由于中心每天要承担大量的测试任务,尤其是毕业设计期间会出现大量学生排队预约测试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学校相关教师和研究生进行定期的大型仪器设备培训。培训合格后可自己上机操作,这样既减轻了中心实验教师的负担,也大大提高了测试的目的性和设备的使用效率。

为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中心根据大型仪器设备的情况,结合我校专业和学科特点及师生的实际需求,定期聘请理论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主要目的是让师生了解在使用大型仪器设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此外,开展讲座的专家提供了大量处理和分析数据、谱图的方法,这必将提高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5 结语

实验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拓展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受益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分析测试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推动高等师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等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晓峰,彭同江.分析测试中心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6(4):279-280.

[2]汤云晖,王波,李耳.大型仪器设备实验教学与本科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17):129-130.

[3]叶发青,林丹,李艳霞,等.分析测试中心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152-153.

[4]陶文宏,王英姿,杨中喜,等.关于大型仪器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182.

探析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7

关键词:大学,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

一直以来,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热点话题, 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 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想法。自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成立以来, 科研就开始成为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 并延续至今。教学与科研相互统一的观点已经成为被现代高校普遍接受的原则。国内相关研究的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欧美等国就开始广泛关注“教科研”的问题, 并且成果颇丰, 许多学者都试图找寻教学与科研的正负关系, 来探寻解决之道。他们的研究虽在不同层面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和较好的解决办法。本文, 试图从学生培养成本这一崭新的角度来分析现代大学体系中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希望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一现实质性问题, 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

教学与科研一直都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事物之一。21世纪以来, 随着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大众化的推进, 大学正逐渐成为综合性高校, 随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随着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各国高校都陷入了“一流名校”热潮之中, 并伴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席卷着全世界。所谓的“一流”就是一个通用等级标准, 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出不同的一流分类。同时, 它也是绩效指标, 通过量化的标准来评价大学的质量, 这种指标使得大学的内外部的自我评价都成为一种“会计学”。“一流”的大学理念还具有极强的普遍适用型, 大学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置于一流之下。但是, 本研究是否有意义, 是否对学生有益, 优秀的研究员是否同时也是合格的教师?这些问题一直未得到重视。笔者并不认为教师们会为此而中断科研, 只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作为高校要激励教师进行学术科研活动并将成果展示出来。

二、对策

减少科研, 增加教学量能解决以上的难题, 但是高校对排名度的热衷, 以及对政府财政资助的需求, 这种情况依然会持续。

又或是完全将科研与教学分离, 正如有些学者所提出的那样:“科学研究系统与高等教育系统在过去从来没有过重大的重叠, 也不乏理由在未来把它们分开。”在《学问的中心》中, 约瑟夫·本戴维也指出:“研究与教学并非自然的匹配。”以上研究的支持, 再加上来自外界对高校教育问责的压力, 使得许多高校都将教学与科研进行了分离, 并分别向社会报告他们在这两个方面的业绩, 从而获得社会以及政府的支持, 划分出“只教学”的大学和“只科研”的大学。又或是, 在学校内部进行完全分化正如很多学校目前所采取的那样, 本科生院校只进行教学, 而研究生院则可以融合教学与科研。

这种剥离式的分化, 同中小学及科研院所无异, 又何谈科学研究的连续性, 以及学习中的探索与发现。费尔德曼 (Kenneth A.Feldman) 的研究指出, 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是一个持久的神话, 二者至多是疏离的一对。显然, 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的完全分离是不可能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境, 以下是本文的一些思考。

(一) 改革评价机制

当前, 大部分高校所面临的问题是, 用单一的评价体制, 对所有教师进行考核。一般大学教师的考核含有三项指标:学术成果、工作质量和教学能力。其中学术成果占主要部分。甚至很多学校, 只要求教师有科研成果, 其他的工作可以忽略不计。每位教师在工作内容以及形式方面都有其独特性, 如果一味地采用“一刀切”体系对教师进行评价, 是无法对所有教师进行公正考核的。

笔者认为将教师的工作进行分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系统, 依据不同的工作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并进行考核。但是, 目前许多高校的评价体制大多是以科研为主导的, 而忽略了教学评价。所以, 要想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必须纳入对教学的评价。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时, 不能仅重视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表现, 更应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在这一点上, 美国知名大学的教学评价可资可鉴, 其评价内容不仅仅涉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态度, 还可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 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尊重和帮助。

此外, 对某些薄弱环节进行激励促进, 设立教学补助基金,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与教学的矛盾。例如, 斯坦福大学就试图通过设立教学奖励及薪金补助、关于本科生教育的研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完善晋级标准并制定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等, 促使大家“更多地谈论教学, 并尊敬与奖励那些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人, 使它成为让人热爱的劳动, 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浙江大学近年来也制定了新政策, 设置教学津贴, 主要用于奖励给负责人的教师。这种物质奖励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 鼓励教师认真负责地对待教学这份工作, 但是这仍需要更多的实质性的改革机制让大学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二) 建立调和性机制

在大学中建立一种调和性机制, 在不同时期转移教师的工作重心或是建立一种既能体现职业道路个体差异和灵活性、功能整合扩展的学术内涵的学术评价新模式。

例如, 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报告中博耶提出了“创造性契约” (creativity contract) 这一概念, 根据这一概念, 每个教师都可自觉地在一定时间内转移自己的工作中心, 并合理分配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时间;而且教师还可以将工作的重点向应用和服务方向转变。另外, 在选择工作重心方面, 教师可依据自己的职业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 并促进教师跨学科发展, 尝试不同类型的学术工作。

博耶的这项契约就是为了帮助老师一生多产, 提高工作效率, 他认为一名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 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从中青年教师到老年教师, 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工作重心, 从而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 巨大的工作量和单一的评价标准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效率, 不利于其职业的发展。此外, 博耶还认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多产期时间, 人文社科类的要比理工科的晚一些。所以, 各高校可依据不同学科的多产期, 对教师的工作重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分配, 促使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或结合自身状况, 由教师本人向学院提出计划申请。并成立教师工作分配任务委员会, 根据申请, 结合学院的科研教学计划制定每个教师在本阶段的工作计划。当然, 教师可对小组分配的计划提出异议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双向的互动会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

(三) 促进老师多元化发展

如今, 教育正变得更加多元化, 我们的高校和教师也该紧跟多元化的时代步伐。教师在里面不断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与发现, 把所有教师都限制在科研教学的范围内, 探索知识的自由必然受到限制。

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 鼓励教师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不再将教师定性为“科研型教师”或“教学型教师”, 不再仅以科研数量或是教学好坏来衡量教师。学校可以设置各种奖项来激励老师的多方位发展、跨学科发展。教师的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对促进学生教学,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发展, 促进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意义非凡。这样我们的教师施展才华的平台会更为广阔, 学生也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三、结论

如今, 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越来越重, 特别是近些年科研与教学的失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对学生的教学工作。随着大学成本的不断上升, 学费问题的不断争议, 教学科研的投入成本问题将受到人们的关注。合理有效地分配教学科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及调和机制对缓解大学财政困难、消减学费、提高老师工作效率有着积极意义。与此同时, 教师的多元化发展, 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对师生发展, 共建和谐校园意义非凡。最后, 请大家在思考这些问题的不要忘了, 大学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到底在为谁服务?在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 请不要忘记教育是大学存在的理由, 而非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莉莉.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再审视[J].高教探索, 2000, (2) .

[2]陈玉琨.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 (3) .

[3]刘献君, 张俊超, 吴洪富.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2) .

[4]Feldman KA.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scholarly accomplish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as related to their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a review and explora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87, 26 (3) :227-298.

[5]Webster D S.Does research productivity enhance teaching?, Educational Record, 1985, 66:60-63.

高校英语教师科研与教学问题分析 篇8

关键词:科研,教学,英语教师,考核,高校

一、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

首先要明确的是, 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 培养人才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 体现着大学的本质属性, 也因此决定了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人才培养是根本, 居于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 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一条主线。

“追求卓越”应该是大学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度重视教学工作, 以高水平的教学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大学和教师的一切工作, 都应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指向。大学教师要真正沉下心来, 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上。大学教师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和服务是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这是大学的根本秩序, 也是教师职业的固有逻辑。

当然, 大学教师的职责也不是单一的教书育人。大学作为一个追求学问、探索真理的场所, 肩负着创造知识、推动人类进步的使命, 大学教师就必须做知识创新的科研工作, 才能传授比较复杂而又高深的知识;通过科研, 教师可以掌握科研规律和治学方法, 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丰富教学内容, 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生治学能力的提高。科学研究是教师带领学生探求真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而非单一的、孤立的目的和追求。

科研与教学是涉及两方面不同领域的两种活动, 本质相异但他们共存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 又是高校服务同一目标的两项基本职能。教学质量是保证一所大学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科研则是大学保持活力的源泉。教学推动科研, 科研促进教学, 两者互为依存。同时科研也是培养人才, 提高大学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了解前沿的学科知识, 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 才能保持课堂的内容丰富且具有趣味性。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进大学首先要过教学关, 因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第一要务, 当青年教师教学关过了以后, 下一步能够支撑他发展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就是开展科学研究。

二、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英语作为中国的第二掌握语言,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政治外交, 还是国际金融领域, 英语都显示了它强大的实用性。中国也是学习英语的“超级大国”, 全国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英语公共课, 还有一些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英语课。教育部高度重视, 高校领导十分关心并大力支持英语教学。在传统的教育行为中, 学生受传媒 (网络, 电视) 影响甚少, 教师的讲授自然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也是学生认识世界, 了解世界的直接来源。但在当今的教育行为中,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自主获取信息, 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处理知识, 这将从根本上结束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唯一阵地, 以书本为源泉的传统教育形式, 代之以学生为核心, 以实践为参照, 以社会为范畴的现代教育形式。教师不仅要精通相关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战略眼光、超前意识。尽可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向新、广、杂、博、深等方面发展。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校内外的大事、要事, 凭现代技术手段来占据教育的制高点。身为大学英语教师, 必须终身学习, 要具有较强的教育和教学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进行引导的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 表达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

除以上对能力方面的要求, 有的高校还把英语教师任课班级的四六级过级率与教师的年终成绩挂钩, 这种做法使得教师在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同时还要时刻不忘四六级考试这个指挥棒。此种情况下, 若再需要完成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科研任务量, 英语教师的压力可以想见。

三、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现状

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几乎是每一位大学教师都无法绕开的问题。有教师曾抱怨:“我们一方面要做个好老师, 每年的教课时数必须达到多少小时, 另一方面学校对我们的科研期望值又与科研院所相当。这样下来, 一些老师身心疲惫, 还有一些老师则会在教学方面应付了事。”

该教师所提到的情况并不在少数。科研与教学在高等学校的发展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但现实中却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许多高校教师往往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 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 而对教学工作却重视不够。因为人才培养的效果需要长期显现, 而科研成果更容易量化, 学校在评价教师时, 更注重其论文发表数量、科研成果。

但问题是, 受时间与精力的限制, 论文数量是否能代表教师的科研水平, 所谓的科研成果是否能对教学真正起到促进作用?张鸣教授在《高校大跃进的困局与危境》中的这段描述也许能给出答案:高校教师“在定期的考评面前, 也必须拿出东西来凑数, 否则就会下岗。当然, 如果产量高, 也有奖励, 尤其是在所谓A级B级刊物上发文章, 奖金甚为可观……这样一来, 所有的教师, 都必须围着考核指标转, 以增产为第一需要。大家都在忙于争课题, 跑项目, 出文章, 一本又一本的学术著作问世, 形成了科研论著出版高峰和读者阅读量下降共存的奇特景观。在这种科研成果的增产竞赛中, 学风极其浮躁。从老师到学生, 大家只想着早出、快出、多出成果, 大量粗制滥造的所谓成果因之大量问世, 简单重复, 低水平重复, 甚至充斥大量的常识性错误。”一言以蔽之:“现在的状况是, 跟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学生相匹配, 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大的论文发表量, 但科研竞争力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不尊重学术规律, ‘计划学术’、‘量化学术’盛行, 通过给教师下达高指标让教师成为为‘指标’而拼命的‘学术民工’, 造成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

在杨玉圣的《高校科研“去GDP化”刍议》中, 他也提到, “根据高校行政最高主管部门即教育部的权威说法, ‘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这是根据SCI数据库而得出的关于高校科技论文的排序结论。按照目前高校教师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而估算的话, 就像我们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数量以及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均超过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大国一样, 中国高校的文科论著产出数量也很可能“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但是这个“第一”的含金量有多少,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四、可借鉴的做法

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 美国大学的布局与定位是非常明确的:研究型大学 (如哈佛、伯克利、斯坦福、普林斯顿、耶鲁、哥伦比亚大学等) 的主要使命是从事前沿学术研究, 其教师和研究人员除教书育人外, 主要致力于创新性的学术研究。就数量而言, 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也不过一百来所。其余的绝大多数属于教学型大学, 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 不需要在科研上投入多少精力, 因为把学术前沿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就是其主要的工作。这样一来, 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往往兢兢业业于科研, 教学型大学的教师一心一意于教学, 两者各有侧重,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在国内也已有人提出, 大学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高级技师型三种, 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研究型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教授必须有专业著作。后两者类型的大学则应注重教学。尤其社区学院或专科学校的教师, 则应该主要考核其教学效果。不同类型的学校分流发展, 对于教师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一刀切, 全部要求论文及著述, 是不合适的。

不仅不同类型的大学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有所差别, 同一大学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也应该进行分类, 制定教学、科研两类考评指标。可以在各科教师中挑选有志于专门从事科研的老师, 他们的任务就是以科学研究作为第一要务, 原则上没有本科教学的任务, 只有研究生培养的任务,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培养研究生, 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体化。而对于教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老师, 在科研方面的考核要求则应当适当放宽, 使其能够专心于教学。为了实现科研教学相长,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从事科研的教师与侧重教学的教师交流研讨, 让后者了解前沿的学术动态, 最新的教学方法, 然后将之付诸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后, 再共同寻求解决办法。经过这一过程积累沉淀形成的成果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五、结语

高校是人才培养单位, 它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 科研只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所履行的第二大使命, 能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当然更好, 但不能成为硬性指标。中国许多高校的领导和老师都有更注重科研的倾向。从大学的使命、高校在社会组织中的定位来讲, 这种做法是在远离大学自身的本质。大校要准确定位, 明确自身在社会组织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通过人才培养来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促进社会的进步。尤其对于授课任务普遍高于其他学科、知识又需要不断更新的英语教师, 科研考核指标更应该酌情而定。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关于高等教育部分也强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重点, 要加大教学投入, 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若能将此思想真正贯彻实施, 不仅大学英语, 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郭雅慧.大学教师的职责[J].中国石油大学大学报, 2011, (19) .

[2]许羚菡.试论高校教学与科研两大职能的协调发展[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2006, (8) .

[3]杨玉圣.高校科研“去GDP化”刍议[EB/OL].http://blog.sina.com.cn/yangyusheng, 2010, (4) .

[4]余飞珍.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的作用[J].科教文汇, 2007, (9) .

高校教学与科研 篇9

一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1 高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简述

对于高校来讲, 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永远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如果可以协调好, 那么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展也会有条不紊, 而且学校的办学质量、服务社会的能力都会进一步增强;如果协调不好, 那么高校的教学进程与科研工作就会相冲突, 结果不但科研搞不好, 教学质量也会受影响, 最终使得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受到影响;对于高校教师个体来讲, 情况也是一样, 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凡是那些可以把教学与科研关系处理好, 使他们和谐的为自身服务的教师都是那些最优秀的教师。凡是那些处理不好教学与科研工作开展的关系, 或者混为一谈, 或者偏废某项工作的绝对不会是优秀的教师, 而且不但教学搞不好, 科研也不会搞好。所以, 我们一般在高校中看到的都是要么教学与科研工作开展的都有声有色, 这是优秀教师, 而另外一种就是教学与科研工作开展的都不好, 这种情况绝对不是因为教学耽误了科研, 或者科研耽误了教学的问题, 而是不能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所致。

2协调高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意义

教学与科研在高校的发展中来说, 表面看上去, 是属于两方面毫不重合的问题, 但其实不然。高校办学的三大任务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 单纯的教学, 会使学校的教学没有基础;单纯的科研会使学校脱离办学宗旨;而教学、科研搞不好服务社会的职能肯定无法行驶, 因为服务社会要通过优质的教学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教育, 通过精湛的科研为社会提供理论和物化成果促进社会进步。因此, 在高校这种特殊环境下, 教学与科研的本质相异但它们又的确是共同存在的, 不仅相互渗透, 而且还成为了高校服务同一目标的两项基本职能。新时期, 协调校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某位教师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或者某所高校获得更多的教学与科研成果, 而是成为新时期高校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 学术界普遍认为, 教学与科研工作在高校中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 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 从二者的对立来说, 高校做为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主要机构, 首先是要把教学摆在首位, 只有把教学搞好才能谈得上“教书育人”, 否则教学水平不行, 那么高校最基本的只能就无法行使好。但显然, 教师大量的时间都用来搞教学, 辅导学生、批改作业, 必然会影响从事其它工作的精力, 首先就是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如果教师大量的精力都从事科研工作, 而有的科研工作还是需要野外调查, 或者长时间驻外, 这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一部分科研工作季节性很强, 会在一段时间内非常的集中, 工作强度大, 必然会使这一段的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第二, 从二者的统一来说, 高校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创造和传播的过程, 既然涉及知识, 就需要知识与时俱进, 不断的发展, 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 知识本身也需要进一步完善[3]。换言之, 科研也需要融入更多创新的理念, 尤其是一些与科研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或者学科, 必然会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更多新理念、新技术的融入才能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 才会使学生感觉知识更加真实。而科研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 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科研工作就成了空中楼阁, 必然无法持续发展。因此, 教学中必须要融入科研, 科学研究是使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大学教学内容中来的基本保证, 可以使教学工作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新动态, 以支持教学中理论的进一步创新;科研中也需要融入教学, 让科研工作从教学一线吸取到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 以促进科研中基础研究的深入开展。

二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深入协调开展的思路

1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做为高校来讲, 不管科研能力强弱, 都要开展科研, 目的在于让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生动。在这方面来讲, 学校首先就要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制度基础, 让教师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时有据可循。比如, 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坐班, 也就是有课时需要上课, 没课时也需要到指定的教研室或者系办公室去“坐班”。显然, 全系 (教研室) 的教师没课的时候都坐在办公室, 或许对研讨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效果, 可以交流教学经验, 但对于科研工作的开展来讲, 则毫无益处。因此, 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对教师的约束, 比如有的教师有科研工作, 就可以适当放松其坐班的时间, 或者在教师可以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下, 甚至可以不用坐班, 让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去开展科研工作。

2 创新职称评定机制

在现有学校体制下,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依靠考核教学与科研工作来评定教师的工作成绩, 进而为教师确定职称。而不少学校都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状况, 因为科研可以明显的量化, 比如获得了多少科研经费、取得了几项专利、发表了多少篇不同水平的论文、承担了多少不同级别的课题等。这些科研方面成绩的取得, 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可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可以从职称上获得升迁的优先权, 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获得很多收获, 因为科研经费下拨后, 一般学校要提取一部分科研管理费[4]。另外, 有了科研项目之后, 学校可以获得更多的荣誉, 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声誉, 可谓是一举多得。但教学工作则不然, 这个很难被量化, 教的好或者不好, 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可以衡量, 再者教的好或者不好, 并不能立竿见影地反映在学校的发展中, 而且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也很难把教学水平量化出来, 大部分学校只能依靠教学工作量的多少来评比一下。而教师的收入、地位都与职称紧密相关, 关系着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 所以教师们对职称都非常重视。因此, 要想保证教学与科研在教师心目中有同样的重要性, 那首先就要从源头上也就是职称评定的时候, 不断优化教学衡量的量化指标, 把学校对教学与科研的重视都明确地反应在职称评定之中, 引导教师协调发展教学与科研。

3 优化排课行课模式

高校一般都实行排课制度, 即这学期的期末排下学期的课程, 这样为的是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 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很大好处。但相对于科研工作来讲, 教师要想协调和发展好教学与科研工作, 必须要腾出一定的精力, 尤其是针对一些季节性强的学科, 类似农学类的大田栽培试验、水利类学科中的野外水质监测、大气科学学科中的野外空气质量监测等都存在很多的季节性和随机性。比如农学类的大田试验, 遇到雨天, 可能某些指标就需要加测, 遇到高温天气可能就需要浇水或者遮荫等处理措施。而这往往都会和排课冲突, 这时学校就需要通过优化排课行课模式来协调教学科研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针对某些季节性很强, 而且科研工作可能比较多的时期,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下减少排课数量, 也可以在一些科研工作多的时期尝试安排多人授课的方式, 让几位教学经历相似, 教学水平相当的教师同时担任一门课程的讲授, 这样可以使教学开展得更为零活。同时根据教学实践显示, 适当地更换认可教师, 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果教师再采取科学的教学措施, 利用学生对新教师的好奇心, 完全可以弥补学生更换教师带来的听课习惯问题, 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4 构建科研与教学工作协调开展的平台

学校促进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发展应该是深入而透彻的, 需要从多个角度同步开展。比如教学需要一些教学仪器, 科研需要一些科研仪器, 而很多时候科研仪器和教学仪器是通用的。但我们目前很多学校是教学归教学管, 一般就是教务处, 科研则归科研管, 一般是科技处, 两者互不相干。其实, 仪器的采购说到底都是国家资产, 都是为了创造知识, 培养人才而做贡献,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二者协调起来, 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所以, 学校可以尝试搭建教学与实验仪器、实验平台的模式, 在不影响教学工作试验进展的前提下, 让科研与教学仪器共用, 构建教学科研仪器使用平台, 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 这对于深入协调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大有裨益。

总之, 关于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很多前人都有过经典的论述, 比如钱伟长先生很早就指出:“你不教课, 就不是教师, 你不搞科研, 就不是好教师。”由此可以看出, 教学与科研工作永远是高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以前是, 现在是, 将来还是。虽然说科研与教学在一些方面存在冲突, 但二者的价值不难被发现, 因此,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 让二者能够在统一的前提下, 把高校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功能发挥得更出色。

参考文献

[1]时敬华.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2001 (2) .

[2]马宇.科研促进教学的认识与体会[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1 (4) .

高校教学与科研 篇10

高校人才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高校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师完成, 但是, 高校教师除了要承担繁重的授课、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外, 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水平和素质, 而科研工作对高校教师聘岗、年终考核、职称评审等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处理好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 权衡好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之间的平衡关系, 促进二者良性、共同发展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

1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有很多高校主要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 例如一些职业技术学院或民办大学。由于缺乏实际的科研应用实例, 教师授课时很少理论联系实际, 往往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1], 照本宣科, 无法结合实际对知识进行扩展和引申。学生也只能学会书本上的知识, 枯燥乏味, 毫无兴趣, 导致的结果是死记硬背, 考试结束后又迅速遗忘。因为学生没有介入到对知识的探索、理解和发现的过程当中, 根本无法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同样, 我国也存在大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 大多数教学研究型高校过于强调科研, 而使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学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致使教师普遍认为科研是“硬指标”, 教学是“软任务”, 使教学受到严重冲击, 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2]。这些教学研究型大学, 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竞争实力和排名名次, 过分注重科研的功效。学校给每位教师都分配了较重的科研工作量, 教师们每天忙于跑项目、做科研, 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备课、授课。而且由于不可避免的科研出差, 教师无法保证正常的授课计划, 不得已经常请假或调课。由于过分重视科研, 最后导致学校教学水平下降, 培养的学生质量下滑。

任何一个高校只一味的重视教学或科研, 而忽视另外一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必须寻求教学与科研并重、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总体实力, 提高学生的质量和就业水平。

2 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发展具体措施

2.1 必须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 不可偏颇

在高校, 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不分轻重, 二者相得益彰[3]。教学是科研的基础, 指导和推进科研的发展, 是科研后备力量储备的必要途径。科研是教学的目的, 对教学具有反馈作用。科研有助于完善教学系统, 推动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让学生更深入得了解科学, 提高学习激情, 明确发展方向, 有助于扩大教师的职能, 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 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推动社会进步。

科学合理的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努力实现以教学推动科研, 以科研促进教学, 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 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对于提高教师总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知名度、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都是非常关键的。

2.2 教学与科研内容相结合, 相互渗透

将教学与科研内容相结合, 才有可能使是最基础、最抽象的课程也充满活力, 而决不会是东拼西凑、照本宣科, 从而让教学内容“久经不衰”[4]。因此, 倡导教师将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好循环和互动。

实现教学与科研内容相结合, 一方面, 教师应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引入和渗透到教学环节中, 推行研究性教学。另一方面, 大学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所感所得促进科研的深入发展。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研究的盲点, 及时捕捉迸发的灵感, 将其转化为科研研究的目标。

必须把自己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思路介绍给学生, 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培养他们研究性思维的方式。这一教学过程必须是启发式、分析式、交互式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 要求教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领域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

2.3 积极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

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它以科技知识为载体, 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爱好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课外科技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活动,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科研研究水平等都要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 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第二,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激励学生勇于开拓和敢于创新;第三, 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有利于教学相长;第四, 促进校园文化、班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第五, 促进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为高校教师积累一定的科研经验[3]。

2.4 优化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指导内容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 它们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 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 也综合考查了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给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注入科研元素, 结合实际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设计, 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促进教师将具体科研渗透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中, 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大大促进和提高了高校教师的科研研究水平。

2.5 学校应该建立灵活的教学科研机制

科研, 特别是横向课题, 教师经常需要紧急出差或赶进度, 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有时需要调课或请假。每个高校在教学方面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教师由于科研等原因在不能按期正常上课之前至少2~3个工作日内, 必须亲自书写书面调课单进行调课申请。高校担心教学秩序混乱, 往往在这方面经常限制教师请假或调课, 导致很多课题不能按期完成, 造成工期延后, 甚至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从而影响教师以及学校在企业的形象。

因此, 学校应该建立灵活的教学科研机制, 对于确实因为科研需要出差而不能按时授课的情况应该予以批准, 安排教师灵活的补课时间, 例如利用晚自习或学生的空余时间补课, 或者由同一学科团队别的老师代授本次课程。如果教师经常或长期由于科研, 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授课, 学校应该根据科研的具体现状, 提前安排教学计划, 集中本门课程的授课安排, 提早结课。

3 结论

无论哪个高校, 教学和科研都是一对有机的统一体, 纯粹只发展教学或只发展科研的大学都不是一所优秀的教育机构[4]。教师应在实践中真正履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唯有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将教学的过程视为科研的深化, 将科研的过程视为教学的准备, 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而高校在探究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机制的过程中, 要不断深入了解教学和科研的内在联系, 从实际出发, 制定具有本学校特色的发展机制, 在保证教学和科研平衡发展的前提下, 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立军, 党新安.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 2009:21.

[2]高建丽.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07) :72.

[3]郝书辰.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 :42-44.

高校教学与科研 篇11

实验教学科研研究性学习

一、引言

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的有机结合对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潜能,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已经进行了多年积极实践,累积的很多宝贵的经验。近年来,与科研课题结合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建立大学生科研基金,通过课题立项的方法,自助本、专科学生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项目、科技制作和社会调查报告等。这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然而能够获得基金的学生还是少数,不能满足与时俱进的教学要求。2009年,吉林大学国家生物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崔银秋副教授首先在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建立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将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内容带进实验课堂,使所有应届本科学生都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借鉴这种实验教学新模式,我们也建立了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这是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型高校的一次实践和挑战。在我院实验中心的支持下,我们对基础化学实验有关柱层析的实验操作进行了改革、更新和重组,将教师的基金研究课题移植到实验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难。

二、实验教学实施

1.可行性分析

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吉林大学的本科教学中已经成功实施,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而在教学型高校中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方面是不能与研究性大学相比的,如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所获批准的科研经费,学生实验的条件,教师的科研水平,学生自身的基础等。但只要课题选取得当,深浅适宜,合理安排学时,教学型高校也是完全可以在短学时、少内容、低投入进行尝试的。因为现阶段教育部大力支持教学型高校从事科研项目的申报,教学型高校也有一定数目的省市级科研项目,可以用于教学需求。另外,本科学生面临考研、进入研究所或研究性企业工作,他们对研究性课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对研究性课题往往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

2.实践方案

教师首先了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征和方法,指导收集有关资料,选择可供教学的科研课题。课题应体现科学性、适当的难易性、明确的针对性、一定的创新性。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撰写和修订实验指导,编写教案。我们根据学院的实际条件,决定先短学时、小规模的尝试。将我校本科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红色素的柱色谱分离的8学时课程加以改革。为充分利用这段课时,我们将根据本科生的课时安排、经费和难易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将科研项目中天然产物的分离提纯的内容加以调整,使之适合本科生的教学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几个基础性实验合理地整合为一堂基础化学实验课。具体做法是将教师研究的课题:“长白山特产植物原花青素的提取”所涉及的有关色素提取实验,包括“长白山特产植物越橘、龙葵果、野山葡萄中原花青素的提取”等,替换原有的“从辣椒中提取红色素”实验。既能满足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顺利完成实验,又能让他们较为完整的接触到化学的全部内容。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实施的全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将有用的实验结果收集整理,直接作为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结果。实验课后依然将实验结果和讨论写入实验报告,按原有实验课评分标准考核。在本轮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中,由于实验、教学科研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只是将课堂内容作以改动,并没有达到全面系统的改革,但这让我们体会到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优势。

3.实验教学效果

虽然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我校这仅尝试了1学年,但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科研工作。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示教和枯燥的验证实验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能够使学生基本建立了研究问题的思路,提高了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撰写详尽的原始记录,对养成良好的科研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围绕科研课题,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了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教学型高校的教师教学压力较大,进行科研实验的时间有限,因此难以完成较大的科研项目。但通过在实验教学中引入科研课题,师生教学相长,帮助教师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增加实验技术教学的实用性,为今后从事生物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对于教学型高校,实施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依然还有不少的困难和问题。首先,教学型高校教师所申请到的科研项目既少且小,并且所批准的实验经费也有限,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几个基础性实验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综合性的化学实验,也不能连续的长时间(几个学年)的实施。其次,本科学生很少进行基础实验操作的训练,往往造成实验失败,严重地还会造成仪器的损坏。这就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精力和经费培训学生,如果不能得到科学研究所需的有效实验数据,不仅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没有帮助,且有可能影响科研任务的完成。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就是提高教学型高校教师科研水平,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并在学生实验教学中加大投入。

总体上看,在高校实施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其获得的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尤其对教学型高校,如果能持续地开展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难度适宜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勇于探索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意识,也能有利于培养出胆大心细、实事求是的优秀创新性人才;在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增强教师的教育素养,同时也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卓君.以创新文化建设引领高校科技创新.中国高校科技,2011,(10).

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认识 篇12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研关系,认识

在高校, 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长期以来国内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科研水平提高了, 教学水平自然就跟着提高。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观点概述

1.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这种观点与国外的正相关观点基本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教学和科研有一些共同因素, 比如它们都是对知识的传播和交流, 教学侧重知识的整合, 科研侧重知识的发现。科研新知识用于教学, 有利于新知识传播。这对学生的知识态度和掌握是积极的, 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兴趣是积极的, 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知识基础, 对培养优秀教师至关重要。

2. 教学与科研相互制约、相互对立

这种观点与国外的负相关观点基本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投入研究, 教学投入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对教学有浓厚兴趣的教师会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 投入在科研上的时间就相应减少。表现在教学上, 获得很高评价的教师, 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教学, 而那些对科研兴趣浓厚、成果突出的研究者, 往往对教学持最消极态度。从人的个性特征看, 好研究者喜独处, 对外界压力和干扰反应冷谈;好教学者喜群处, 对外界干扰和压力反应积极, 乐于交流。两种活动要求的个性特征关系也是负相关的。

3. 教学与科研各自独立、互不相干

这种观点与国外的零相关观点基本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教学与科研既不是积极的, 也不是消极的, 这两种活动各自独立, 基本不相关, 相关性趋于零。由于国内几乎没有学者持这样的观点, 本文不对此展开分析。

二高校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

1. 教师的素质要素概述

高校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认知、判断和识别能力。要想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素质高低在其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由各方面的综合要素所构成, 科研能力仅仅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除此之外, 高校教师同样要具备教师所共有的其他方面的素质, 如政治素质、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能力、气质、人格魅力、沟通能力等。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强弱, 与科研能力没有直接关系, 更多的是与个人的性格和修养有关。

2. 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关系

(1) 科研能力为提高教学能力创造了可能性条件。毫无疑问, 科研素质是高校教师上好课的基础性条件。一个科研能力太差的教师, 其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必然很有限, 会直接影响到其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 这不意味着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成正比。也就是说, 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仅是为教学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两种之间是可能性关系, 没有必然性。因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 还会受到教学方法和手段、人格魅力、语言能力、气质、沟通能力等要素的影响。这也是非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需要培训的原因所在。

(2) 科研能力不一定能转化为教学能力。科研成果与教学有时联系不是很密切。有些教师研究的问题杂乱, 有些教师研究的问题偏, 虽然论文不少, 但能跟教学内容扯上关系的不多。教师如果根据个人科研的喜好, 在教学中安排大量课时讲授自己擅长而非课程重点难点的问题, 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即使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联系比较密切, 科研能力要转化为教学能力也需要找到有效和恰当的方法和手段, 否则, 科研只能是教师个人的单纯的学术素养。因此, 基于科研水平提高了教学水平也会相应提高的认识显然是片面的。

三高校教学与科研良性循环的条件

1. 科学完善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是制度保障

在目前的高校体制条件下, 不断进行“学术生产”的教授比“一味去将心事用在上好课”的大学讲师得到的评价要高得多, 获得的经济利益要更丰厚。教授通过科研创造新知识, 从而获得丰厚的社会和经济回报无可厚非。但是, 从大学的发展史和大学在社会中的本质功能看, 大学的根本意义还是人才培养, 而人才的培养必须经过教学环节。大学需要并应该去培养更多愿意并善于履行教学职责的人才, 而不是忽视甚至打压这类人才。这就需要高校从制度上对教学和科研进行制度导向, 这种制度导向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待科研和教学的态度, 只有制度导向在教学与科研关系上科学合理, 才能避免教学和科研之间失衡。从而使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获得制度的引导和保障。

2. 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是关键

科研能力并不当然地等于教学能力, 要想把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 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

首先, 科研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如果科研内容杂乱, 脱离或与教学内容相关度不高, 即使科研能力很强, 对提高教学能力也难有大的帮助。从教学内容上讲, 这样的科研能力根本不具备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条件。所以, 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科研, 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

其次, 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借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要通过语言的变换, 科研文字表述与教学语言表述有明显的不同, 如果用生涩呆板的语言进行教学, 很难对学生产生预期的听课效果。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还需借助现代教学手段, 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不仅仅是知识形式的转化, 还需要借助计算机等工具, 需要教师有比较高的课件制作水平。

再次, 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 需要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教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表达具有艺术性, 教学语言需要艺术性, 一个语言表达不流畅的教师, 即使科研水平很高, 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是行为的艺术, 讲台就是舞台, 声、行、意、情并茂的教师更能打动学生,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一切, 绝不是仅靠科研能力就可以解决的, 必须依靠教师的全面发展。

3. 师德是教学与科研良性循环的思想保证

教师的思想态度不端正极易引起“重科研, 轻教学”的情况发生。为了经济利益或职称, 教师会很重视科研, 对教学则应付了事。这种情况在高校很普遍, 教授上课时, 学生睡倒一片或者严重“翘课”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而那些一心为学生着想的教师, 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去精心组织每一节课, 他们在科研方面相对就显得较弱, 职称也受影响。例如, 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师晏才宏授课深受学生喜爱, 但他仅是个讲师。所以, 教学与科研良性循环除其他条件外, 思德也是不可少的。只有那些爱生如子的教师, 才会自觉围绕着教学这个中心来开展科研, 自觉地把科研能力努力转化为教学能力, 从而推动两者良性循环。

目前, 不仅高职高专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培养, 很多本科院校也提出要培养实用型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这就更需要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各高校只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符合院校自身定位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 引导和约束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平衡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史仲文.用制度保证科研人员回归研究本业[N].中国教育报, 2010.10.19[1]史仲文.用制度保证科研人员回归研究本业[N].中国教育报, 2010.10.19

上一篇:整定分析下一篇: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