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科研管理

2024-09-14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共12篇)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 篇1

1. 日常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1.1.1 对教学质量重视不够

在各大高校中, 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教书和育人, 但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可以说, 在教学的过程中, 往往不注重教学质量, 而更在乎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视教学质量, 只顾草草教学、不顾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会对高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所以根本没有必要重视教学质量。

1.1.2 忽视集体备课

在制订教学计划上, 教学管理人员根据自己对任课教师的了解, 凭借对相关学科教师科研、任课水平的了解, 提出集体备课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很多院系的教学工作中很难看到各学科教师聚集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很多教师认为集体备课会耽误自己的时间, 而且也没有什么意义, 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已经很高, 不需要与其他教师集体备课。

1.1.3 不注重教学经验交流

虽然大学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专业水平, 但是由于近年来各大高校学生的扩招规模逐渐增大, 大学生的数量是现有教师数量的几倍, 加上教师水平不同, 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差别也比较大。有些教师责任淡薄, 还忙于其他工作;还有些教师身兼数职, 还任职于其他高校的教学, 从而会忽略高校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等工作, 根本不注重教学经验交流。

1.1.4 教师重视学历文凭而忽视实践

在权衡学历和实践的问题上, 许多教师都认为学历远比实践更重要, 他们认为原因很简单, 现如今的学校会拿学历来挑选进人, 所以拥有一个高学历才是最重要的, 而拥有实践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主要的任务。所以说, 从思想上, 大多数教师都倾向于拿更高的学历与文凭, 对于专业实践内容经历很少, 于是在讲授中出现理论性强而实践能力与经验不足的状况, 较难适应市场就业需求。

1.2 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2.1 研究方向不够稳定

由于各级课题发布时, 总会把某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技术或社会问题作为课题研究, 但教研室成员可能不熟悉该专业, 所以大量时间与精力浪费在与成员方向有偏差的项目研究上。再考虑到科研考核的压力, 成员经常会去做与本团队科研方向有一定距离的课题, 所以研究课题与方向变化是经常的事情。

1.2.2 研究精力与时间不够充足

因教师都承担教学工作, 教学任务较重。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往往也是教学骨干, 长期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使不少教师失去了进修、学习、学术交流的机会, 也使许多有潜力的教师错过了科研训练的大好时机, 所以教师研究精力与时间投入不够, 影响科研。

1.2.3 成员之间缺乏知识互补与成果交流

现有的科研团队是以教研室为基础形成的, 专业背景基本相同, 要懂得都懂, 不懂得谁也不懂, 缺乏知识互补。另外科研项目通过鉴定、发表论文等形式拿到成果后, 主要是作为晋升职称的资本, 没有与他人分享“蛋糕”, 大多结局都是束之高阁, 缺乏成果交流。

1.2.4 研究方法与写作技巧运用不熟练

课题研究是需要有效方法与技巧的, 但由于成员专业背景限制及培训的不足, 致使研究中不能很好地将有效方法运用于研究内容中, 从而影响申报课题获成果质量。

2. 教研室教学科研管理措施

2.1 组建纵横向课题小组

作为教研室组织, 可以根据成员的个人特长、意愿及课题任务的需要, 将成员划分为以纵向课题为主和以横向课题为主两个小组。组建这样的科研小组, 能够发挥每个人的优点与长处, 发挥协同效应。

2.2 发挥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作用

由于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在科研团队中作用巨大, 所以要按照教研室教师专业设立几个研究方向, 构建科研梯队。学术带头人要起到引领科研方向的作用, 带领专业队伍开发新的研究项目和确定新的发展方向

2.3 要加强与国内名校、企业的学术交流与联合, 建立调研基地

一方面, 要与国内名校名家建立联系, 了解、探讨、交流前沿知识或理论趋势, 特别是学习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另一方面, 要与本地企业建立联系, 确定调研基地, 或对其进行广泛的、深入了解后, 依据要求为企业定制完成横向课题。

2.4 开展常规性的育题工作

教研室根据每年各级各类课题申报时间, 编制课题申报计划表, 提前一季度或二个月进行育题。计划经过团队讨论选题——主持人论证——成员论证——主持人修改——研究所团队提异——个别专家提异——修改完善等环节。对教育教学教改等方面的项目, 每个学期举行一次研讨会, 以促进成员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2.5 注重教学经验交流, 开展集体备课

高校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教师们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经验的交流, 互相探讨教学方式、方法, 取长补短, 经常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讨论备课内容,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2.6 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加强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教师应该树立起强烈的实践意识, 使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成为从管理层面到操作层面的自觉行为。同时, 高校教师应清醒的认识到提高个人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应该去校外参加或实习半年以上以提高实践能力。

2.7 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衡量教学好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教学质量的高低。高校应该注重“以老带新, 以强带弱”, 提倡在教学研究中有不同呼声、不同思想, 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各抒己见。通过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师和课程主讲教师等示范作用, 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3. 教研室管理具体方法

3.1 运用“逆推法”, 提高效率性

“逆推法”, 主要指先建设后申报。比如要成立一个研究所或研究基地, 先让教研室成员在发表论文时, 个人简介标明一条:“某某是研究所的骨干成员”, 当成员积累了一定成果后, 再提出正式组建申请并按正式规定运行;在进行调研基地建设中, 先联系企业, 后进行深度课题合作;在各类课题研究中, 先育题, 后申报。这些都是“逆推法”的体现, 据此做法, 可以提高教研室工作的效率性。

3.2 运用“目标法”, 提高明确性

我们可以根据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条件所列要求, 具体分析每个人的短板, 将明确的目标告知成员, 以目标管理方式提出要求及需要完成的任务, 如此能明确地实现预期效果。

3.3 运用“激励法”, 提高积极性

教研室成员的激励应该采取团队激励与个人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可根据不同岗位的人才进行区分激励, 实现薪酬的合理分配。在制定奖励标准过程中要与团队成员进行充分交流, 可以通过树立业绩标兵的形式对业绩突出的个体进行重点奖励, 建立知识成果明晰制, 明确知识产出, 正确评估和认可成员劳动成果。

3.4 运用“示范法”, 提高效率性

在教学活动中, 实行老教师“传帮带”, 通过示范教学, 让年轻教师学习。在科研活动会上, 请有经验、科研成果突出的专家, 进行示范讲解如何选题、如何论证、如何填报等具体内容, 也可以示范核心期刊目录及内容、板块及投稿技巧等, 实现年轻教师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

3.5 运用“矩阵法”, 提高灵活性

“矩阵法”, 主要指成员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在教学与科研组织结构上可采用矩阵结构。即从学校科研处和二级学院纵横向两个方面结合组建与培育, 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协调沟通容易、灵活性强、积极性高。

3.6 运用“平衡法”, 兼顾全面性

教学与科研工作是高校专任教师的两项主要任务, 在工作中一定要搞好平衡。一方面完成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要完成科研任务, 不能顾此失彼, 要兼顾全面, 做到以教学为中心, 发挥科研促进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艾术林.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学与管理, 2008 (3)

[2]窦剑, 陈莉.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J].合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9)

[3]刘冰.加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对策研究[J].青少年研究 (山东省团校学报) , 2008 (6)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 篇2

高校的基层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需要基层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职业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认同。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使基层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够各司其职。与此同时,对于管理人员的选拔及任命,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其能力进行考察,采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方式来选拔基层管理人员。除此之外,高校的相关领导还需要提升对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争取消灭管理岗位中的不良影响因素。同时,还要培养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意识。由于高校基层工作的日常事务较多,管理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就会忽视对自身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对相关专业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学习与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包含职业化的素养、行为以及技能三个部分。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想要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就需要通过对职业化的素养、行为以及技能三方面进行提升,设计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来培养职业化的意识,提升职业认同度。

2.2理顺机制,明确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

长久以来,高校基层在教育与教学这两个方面的职业发展道路是不统一且不明确的。国家在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岗位的聘用工作,而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之一,其中人员的岗位性质及其归属都应随之得到相应的规范。但是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仍旧存在着不明确的现象以及不稳定的因素。对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来说,对其管理技术职称的留存还没有明确的表示。而对于从事教学的辅导员而言,其岗位的设置应隶属于思政教师,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却带有管理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职称评选的时候,其科研成果与教学效果这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劣势。由此可知,职业发展路径的状况与教师职业化的意识、素养、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重要的影响。据此,高校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环境下,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机制,对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做出明确的规划与指引。

2.3建立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标准体系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及道德品质,在工作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才能够掌握与之相应的职业道德,实现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要求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者也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同时对学生有爱心及耐心,拥有正确的教育与管理的想法与理念。与此同时,对于基层管理者的学历也应该进行一定的控制,其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同时还要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内容都有过学习的经验。第三,还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或技能,或是教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高校在招聘相关人员的时候,还可以引入竞争以及双向选择的`机制,而在人员的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轮岗交换的模式,能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进而提升综合能力。

2.4加强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培训

对于每位新上任的基层管理人员都要进行岗前的培训,可以通过对其进行集体的辅导、开展相关的讲座,与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的活动来进行培训。其中,需要对新上任的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其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还可以依据从业者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相关的特长,安排针对性较强的岗位,从而锻炼相关人员的各方面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基层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与相关的学术研究进行综合运用与研究,来鼓励基层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在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后,还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学术研究,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理工作水平。

2.5搭建“教学管理”和“学工管理”互动平台,力求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将“教学管理”与“学工管理”相结合,建立其有效互动的平台,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切实地落实到班级管理之中,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及时、充分的认识。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帮助教师顺利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及任务,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发挥基层管理工作的最大效能。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对高校的教育事业体系进行一定的创新与提升。而在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的队伍中,基层管理人员要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定期进行职业培训,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通过完善基层教育管理的制度,能够让高校的基层管理建设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发展。

作者:郭延君 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温婷,方蕙.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研究述评[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4):93-96.

[2]白玲,孙莉.地方医学院校教务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36):34-35.

[3]束体民.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2):1-3.

[4]刘红.关于高校人事档案工作的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49-51.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 篇3

关键词:高校;改革;财务管理

一、传统的财务报销工作

高校各项经费来源多元化,经费分配方式复杂,因此高校基层的财务报销管理工作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意义重大。在南京航空航天的大学的各项经费中,以教育行政经费为例,这一大块经费包含了本科生教学、研究生培养、学生活动经费等,全校师生大约三万人,如何合理分配经费,如何把关每一笔报销,都是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急需解决问题。

由于部分经费涉及师生人数较多,学校采取分级管理的原则,将各类经费下拨到各个学院及相关部门,学院再将其分配给各个系所及每个研究生导师,当相关责任人需要使用这部分经费时,需要到学院指定财务管理人员处开取校内转账支票,并携带相关票据到学校财务部门预约并报销。这样的管理程序,一是基层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繁琐复杂,需要在校内转账支票中注明消费的明细,报销的责任人,年底核算时还需要重新整理,对比每个系所或个人的报销数额是否超过学院下拨额度;二是若是报销的票据出现问题,则所有的流程便需重新进行一遍,而票据的问题时有发生,这样就造成时间上极大的浪费;三是项目负责人很难实时掌握项目经费的整体使用情况。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报销工作

为了改善当前的财务报销工作的繁琐、复杂、混乱的现状,一些高校开始使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财务报销工作,由于校内每个教职工都有自己唯一的工号,因此可以利用工号作为财务系统的账号,登录账号后可以看到与自身相关的经费、可用的额度、使用范围等重要信息。需要报销时,只需将票据的明细以及报销事由输入系统中,网上审核通过后,打印出报销单,项目负责人在报销单上签字后,即可携带相关票据到学校财务部门完成最后的报销工作。使用网上财务系统报销主要有以下优点:一是减轻基层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不需要对每一笔报销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年底的汇总对比数据也能在财务系统中直接生成,数据一目了然;二是实际报销结果也能在系统中查询,无需因为票据问题重复工作;三是各项经费的负责人随时能在系统中看到经费的使用情况,方便管理、调控。

三、新形势下加强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1)加强领导管理,提高人员意识。领导是一个集体的主心骨,而财务管理工作无疑是一个单位日常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只有领导对财务财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才能顺利的展开。在应用了新的财务管理系统后,基层领导依然不能放松对各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整体的管控和把握,应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利用讲座、会议等方式大力宣传依法行政及依法理财等理念,提高全员意识,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之重要性及作用,提升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稳定性。(2)加强制度建设,适应当前形势。在引入网上财务系统的背景下,原来的财务管理制度必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形势。而制度作为管理工作的保障,也应该迅速的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是账号的授权应与经费的分配相吻合,应避免出现无经费使用权限的人员拥有财务系统中的该账户报销权限,以及该账户收支明细情况的知悉权限的情况。二是项目负责人应制定新的审核批准流程,加大网上审核力度。三是基层财务管理人员应对票据进行初审,并着重审查网上财务系统中实际报销金额与预约报销金额是否一致,并做好记录。(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由于高校特殊的人力资源体系,基层财务管理,往往由基层办公室的行政秘书或办公室主任兼任,财务知识难免相对匮乏,而基层财务管理是一个为高校师生服务的岗位,只有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知识,熟悉相关的业务才能做好服务工作,因此在新形势下,应该加强对基层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另一方面,由于引入网上财务系统时间并不长,许多教职工对新系统新方法不熟悉、不适应,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职工,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本就不是十分熟练,因此很难迅速掌握新的财务报销流程,基层单位应根据本单位人员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全体人员都能高效、熟练地操作网上财务系统,并使之给财务报销工作带来方便。(4)加强管控力度,严格考核机制。虽然网上财务系统给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还是会存在一些系统中暂时覆盖不到的方面,如借款是否逾期未还未冲问题、共用经费个人使用额度是否超出的问题、校内各项经费相互间如何支转问题等。一是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完全摒弃,由于网上财务系统暂时还不算完全成熟,许多问题还需要用“老方法”来解决,应采取新老办法相结合的原则,平稳地度过这个过渡期;二是严格考核机制,针对借款逾期未还或未及时办理冲账的行为,或是共用经费使用超出额度等情况,在年终考核时应有所体现,是财务管理规范化,高效化。

结束语:信息化、开放化、智能化是高校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基层管理人员只有顺应趋势,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服务社会等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力.高校财务管理应对发展新趋势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4(5):48-51.

高校基层党组织星级管理研究 篇4

通过对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的查询, 结合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经验, 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高校基层党组织是指高校党委在二级院 (系) 建立的党的基层组织 (分党委、党总支) ,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对院 (系) 行政工作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并对其发挥保障与监督的作用。 (1) 高校基层党组织包含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高校教工基层党组织、高校机关党组织高校后勤党组织等。因此本研究是对高校所有参与星级管理的基层党组织。

2 研究的意义

习近平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 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2)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不仅有助于高校深化改革, 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 而且对党的执政能力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有利于深化校园改革, 构建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引导、组织和团结高校党员的职责, 加强高校党建工作, 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政策是否能落到实处。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互交性越来越突显, 新媒体的社会化将势不可挡, 人人都将成为新媒体。 (3) 然而很多大学生缺乏辨析能力和自控能力, 很容易受到低俗的、虚假的、诱惑性的信息所吸引, 危害身心健康。所以高校基层党组织要适应当前网络时代,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努力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2) 有利于增进党的执政能力, 强化高校党建工作。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在高校落实的主要抓手, 加强其管理水平, 可以不断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提升高校各项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高校党建取得成绩的同时, 一些新问题、新困难的出现, 很多新的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 推进星级管理, 不仅利于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长效机制的构建, 也有利于把高校党建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3)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现国家伟大复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中提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 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4)

在新的形势下, 加强高校党建, 符合第十八次全国高等学校党建会议的精神。高校党建工作的不断深化, 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铺平了道路, 更是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3 高校基层党组织星级管理的成就及现实困境

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五星级管理中, 不仅将星级评定细化为百分制, 而且细化了评分标准, 分为7大项22条。星级评定后, 要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要求, 扎实做好整改提高工作, 推动基层党组织争创更高星级。 (5) 五星级管理的推行, 深化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全面改革, 促进和维护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推进了党在高校各项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

(1) 部分高校基层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松懈, 凝聚力不强。部分高校党组织对党员的党性教育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 采用常规的灌输、上课等方式, 忽视了党员同志转正后的继续教育和培养。这导致基层党支部难于创新, 被动开展党建工作, 教育活动走常规, 基层党支部管理松懈, 党性教育缺乏连续性。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 要重视管理, 落实五星级管理, 既要重视党员数量, 又要重视党员的质量, 重视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和继续教育, 提高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

(2) 部分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动单一, 党支部活力不足。在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动中, 部分党支部活动内容枯燥、方法简单, 很难调动党员活动的积极性, 有些党支部甚至还停留在“上级安排, 下级照办”的阶段, 对社会新闻和事件缺乏政治敏感性, 既不能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 也挫伤了部分党员同志的积极性。

随着媒体的广泛普及, 其传播渠道从单维度向多维度转变, 传播内容从单一向多样的转变, 信息发布和传递更加自由和迅捷。 (6) 这客观上要求高校基层党支部需要创新工作方法, 结合社会的热点和焦点, 推出满足相应群体需求的党支部活动, 不断提高党支部的活力。

(3) 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基层服务意识薄弱, 党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 存在部分党员服务意识淡漠, “重利益, 轻奉献, 重自己, 轻集体”的现状。在新的形势下,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学习十八大精神, 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一方面要强化五星级管理, 重视党支部服务考核体系的构建, 加强服务意识的培养, 多开展一些提高党性教育的课程和活动, 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 党员自身也要加强理论学习, “多讲一些奉献, 少谈一些索取”, 将强自身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 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行政党务区分模糊, 缺少相应的监管。高校基层行政事务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资料管理和人事管理;而高校基层党支部负责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共青团工会、组织宣传、统一战线等方面。两者有不同的分工, 若模糊党务行政分工, 很容易使高校基层党组织忽视对自身的建设和管理, 放松甚至麻痹对党建工作的创新, 滋生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 追求物质利益, 降低对自身基层党组织的约束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意识。

4 高校基层党组织星级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它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基层党支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坚持做好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落实五星级管理, 强化自身建设。

(1)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构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就要不断改进工作形式和方法, 推陈出新。利用课堂、讲座、团日活动等多种方式, 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和教育水平, 努力构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

随着社会的进步, 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媒介也越来越多。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主动占领教育阵地、宣传阵地和舆论阵地, 采用多种方式, 坚持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导向, 消除负面信息, 加强正能量的引导, 及时了解广大师生的诉求和他们关心的问题。

(2) 丰富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动,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党建水平。在定期开展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动时, 要打开思维, 注重基层党支部活动的丰富性和有效性, 既要能起到带动党员之间团结力的左右, 又要实实在在起到宣传教育作用。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当前的时事和师生关注的焦点内容, 改变过去单一、教条的说教形式,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开展的同时, 要充分利用网络、班级、社团等良好的载体, 将党支部的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到学生的课堂、生活的园区、活动的校园里, 为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动注入青春的气息。

(3)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 努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构建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首先要强化服务意识。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 坚持走群众路线, 开展了一系列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6月和2014年1月, 分别开展了两次主题鲜明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在党内外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极大的提升了党员内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7)

在强化服务意识的基础上, 基层党组织要改进工作作风, 突出服务功能。积极引导高校基层党员继承不畏困难、艰苦朴素、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始终把大家的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利用网络媒体、学生公寓、学生社团、报纸广播等服务窗口, 不断改进服务体系, 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

(4) 加大群众参与力度, 不断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离不开群众的监督和参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通过多种途径, 公开党员身份, 树立模范党员形象, 建立监督电话、网站和照片墙, 对高校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同时, 利用主题会议和教育实践活动, 让群众参与进来,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让党外人士提提意见, 亮亮观点, 通过充分的讨论活动, 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在提高群众参与的基础上, 明确和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机制, 厘清党务和政务的关系, 杜绝高校基层党组织大包大揽或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第十八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已经为高校党建工作构建了蓝图, 我们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 充分认识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着力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星级管理, 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摘要: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工作的前沿阵地, 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中坚力量。高校基层党组织星级管理不仅是落实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长效机制的体现, 更是保持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对基层党组织现有成就及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 结合实际的高校党建工作, 提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星级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力求为高校的星级党建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星级管理

注释

11 周菲.高校基层党组织及党员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9.39 (5) :142.

22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第九卷) [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777.

33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3.

4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7.

55 关于推行五星级管理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N].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文件, 浙组[2012]45号.

66 汤力峰, 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 2012 (3) .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 篇5

3.1 院系基层科研管理秘书是学院科研院长的辅助者、参谋者

秘书特性决定了基层科研秘书需服从分管领导的任务安排,辅助其完成对学院科研工作的管理,协调各个部门以及学院科研团队间的关系,促进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需协助科研院长做好学院科研工作的决策,贯彻并落实决策工作的执行,及时收集、反馈决策执行的情况与效果,确保决策的时效性,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提高学院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3.2 院系基层科研管理秘书是学校、学院科研信息的传播者

基层科研秘书是学校各类科研信息的直接传播者。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院系科研秘书需要及时了解、掌握多方面的科研信息以及学院的科研动态,并及时的完成对学校、学院以及从事科研教师的.上传下达的信息传递任务,为学校乃至学院与基层科研工作者之间搭建畅通的信息通道,担当好信息传输纽带的作用。这是保障基础科研工作者科研工作顺利开展,保障科研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

3.3 院系基层科研管理秘书是学校、学院科研政策的执行者

为提升学校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通常高校在科研管理等方面会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与管理制度,作为基层的科研管理工作者,科研秘书在角色上就成为了学校各项科研管理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这样一来,就要求其务必理解学校的各项政策并加以贯彻执行与灵活应用,及时、高效并真实地传递相关科研政策与信息,维护学院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利益,最大程度的调动学院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4 院系基层科研管理秘书要力争成为学科科研动态的知情人

作为基层的科研管理与服务人员,院系科研秘书由于长期直接与本学科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们联系,并掌握着他们详细的科研信息与科研动态。因此,科研秘书在提高自身思想、理论及政策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面的拓展,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力争成为学科科研动态的知情人,辅助科研院长实现本学院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与层次。

4 结语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 篇6

关键词:团建 管理机制 建设 创新

为了更好的发挥团委的教育功能,优化管理机制,团委的工作基点应该是坚持上级党委、团委的工作思路,结合基层团建的具体要求,创新活动,扩大影响。

坚持围绕十七大精神,依托开展各类丰富多彩,富有创新形式的活动带领基层团组织和团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世界观。经历五年的基层团建工作,探索出团建工作应该坚持对工作讲求“一高二严”,对班组成员要求“三心四意”,开展活动要“五颜六色”,规划未来走“七纵八横”路线的管理模式,这套管理模式在基层的团建工作的道路上走出了亮丽的风景线。

一、坚持对团的建设工作中要求“一高二严”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基层团建的有利开展,必须有宣传与活动阵地,可以选择实地活动与网络活动同步开展;有完善的制度加以保障,涵盖会议制度,管理制度与执行制度等;有完整的团委班子系统,包括横向的交流与纵向的管理层;团委工作应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历程为侧重点,抓好团委、学生会和其他社团机构的干部和成员教育,从而实现独立学院团委工作的科学化、模式化、长期化[1]。对团委班组成员以及开展的活动都是以“一高二严”的要求去执行,即对自身学习与活动开展高标准化,活动过程的实施与执行严要求、严管理化,实践操作中得到显著的验证。

在团建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上级团委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一高二严”,联系实际紧密围绕“抓学风,提素质,宽眼界”工作核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扩大了团的影响力。

二、班组成员在团建工作中要讲求“三心四意”

在基层的团建工作中各位团委委员要讲求“三心四意”。即工作有耐心、生活有爱心、遇事要热心,活动形式要新意,沟通交流要诚意,执行过程要决意,活动结果要满意;这种工作理念需要前期的培训,后期梯队团员、团干的日常养成。

工作要有耐心,更要用心。用不用心不仅仅是对待工作的态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工作的优劣成败。要想完成好自身工作并实现工作的创新、发展,创先争优,工作再繁琐也要有耐心,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耐心干事。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诸葛亮有句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充满爱的团建中,耐心去工作,热心去帮助他人成长,团建工作一定稳健开展。当然,有了对自身的要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活动的形式要符合广大团员的需求,有新意,能吸引人,在活动的开展中善于沟通,及时解决问题,走群众的路线,贴近生活,充分让创新的活动能深入人心,结果让广大同学们满意,有收获,有成长,有进步!

三、活动开展要符合民意与时俱进“五颜六色”

团结的班子成员,集思广益,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开展符合民意与时俱进,有意义,针对性强的活动。五颜六色的活动彰显新时期青年团员的精神面貌,走青春的群众路线。在围绕上级团委工作重心外,依托专业或学科优势,重点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互帮互助感恩责任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加强身心健康教育等。

(一)以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是支撑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团委利用常规的党团知识竞赛、個性主题团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宣传渗入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让广大同学在被教育与自教育中成长。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有服务意识,懂感恩人才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道德修养,从教育主体地位上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育方法上从传统的“教会学生学会”转变到“教学生会学”,依次方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为社会培养有服务意识,懂得感恩的人才。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活动,极大加强了当代大学生感恩责任教育;

(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身心健康,有创新思维人才

活动的开展和参与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创新科技,文体教育方面,依托学科优势,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培养同学们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更有益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近三年的学生各类比赛中,成绩与收获斐然。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广西区一等奖9个,以及连续三年优秀组织奖荣誉;在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1个;同时在文体活动中同学们收获匪浅。

四、团委的班组未来应该继续走“七纵八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有规划、有目标才有未来。在未来团建的工作中,团委班组成员应该坚持走“七纵八横”的路子,七纵应该是一个月份一个纵身,3月纵身于雷锋精神学习,4月纵身于科技文化学风建设,5月纵身于感恩责任教育,6月至8月纵身于安全与责任教育,9月纵身于科技文体拓展教育,10月纵身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11月至12月纵身于感恩教育;八横应该是保持走出去,引进来,横向学习,走进桂林八大高校,应该不断地学习兄弟院校的创新做法,启发思维,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

当然,虽然是七纵八横的路子,但是学院的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要长久不衰地狠抓下去,积极调动广大党员学生干部投入于学风建设中,工作中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班组成员用激情去燃烧出创新的火花,用智慧汗水浇灌出灿烂的辉煌!

坚定信心,深化教育改革,将基层团建的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不断总结思考,创新思路,用责任与梦想继续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团结勤奋勇往直前!用激情继续谱写共青团的青春之歌。

参考文献: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 篇7

科学研究作为发展原始创新能力的根基,始终推动着新的科技进步,引领着当代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1]。基层学术组织是学校科学研究的主体,担负着组织科研创新团队、产出重大研究成果、培养优秀科研骨干、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重任,是提高科学研究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依托[2]。因此,基层学术组织的运行与管理状态对学术整体环境形成起到了根本性作用。基层学术组织管理机制是否合理,关乎到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资源、是否能协好调内部领域之间和外部同行之间的合作交流[3]。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大学的职责更多地被定义为人才培养,原有大学基层教研室作为基层学术组织的主要类型,功能也被理解为单一的教学研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批基础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大学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人才培养的功能有了较大的拓展,而且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也成了大学的重要职能,并逐步形成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功能格局。

近年来大学更多地参与到涉及国计民生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整体的运作状况看,则仍呈现出重管理轻服务的窘境。长期以来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术与行政、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并不清晰,在校院两级治理架构中,权责和资源集中在学校,院系的办学主体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基层教学学术组织和广大师生的活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从学科的发展变化来看,一方面学科进一步细化、深化,另一方面却又进一步综合、交叉,科技发展呈现出“针对问题、着重创新、综合集成、智力支持”的新特点和新方式[4]。而目前的情况是,大学所依托的院一系或系一教研室的结构或多或少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交叉、融合,它所带来的问题表现在:一是,缺少结构合理、能进行科技攻关的研究团队和开拓新兴研究领域的跨学科项目小组,难以组织和承担重大的科研任务,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技术集成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难以形成合力,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做出更重要的贡献。二是,大学高年级学生仍被限制在专业内学习,知识视野过于狭窄,不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新形势下保障高校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研究、服务职能的新型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必须冲破相对狭窄的专业教学的局限,进一步提升结构层次,优化管理与运行机制[5,6]。

1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管理机制改革策略初探

1.1增强学术团队制度在基层学术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当今依靠个人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已经难以承载学科交叉或纵向产学研结合的重大科研任务[7]。目前我国高校在基层学术组织管理中对团队制度的建设并不强调,现有的学术团队一般是以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为基础自发形成[8]。基层学术组织的管理松散或相对集权,导致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力量分散,两极分化严重,综合研究实力薄弱。基层学术组织有着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相对固定的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项目为纽带,制度为保障,创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团队制度在基层学术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尤其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同时在现行体制下,逐年考核和考核到人的评价体系对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设置了壁垒,尤其对青年人才造成过大的学术环境压力,不利于人才培养,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与研究合作成形;长此以往学术生态将陷于恶性循环。基于此,构建学术团队的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给予青年人才更多承担大项目,产生大成果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转变考核管理模式由人到团队,可以创造出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促进团队间的互动合作,同时避免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学术态度,有效提升基层学术组织管理效能与运行质量。

1.2重视跨学科基层学术组织的构建

近年来,国内外新兴交叉学科的簇生促进了跨学科的整合性研究,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综合型研究型大学成立跨学科的学术机构已成为科研管理体制创新模式中的一项大胆实践。多学科汇聚的跨学科科研组织,与传统学科模式较有偏差,难以避免的与传统的学科管理模式产生矛盾。因此,必须从建设的目标和要坚持的原则出发,并紧密结合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和规律,本着创新机制的要求,提出跨院系跨学科组建研究机构的机制。高等学校如何通过促进跨学科研究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是我国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致力于社会重大战略问题的跨学科研究,需要独立的、较大型的、实体的组织形式,并配以一定的专职研究人员;聚焦于某一关键技术问题的跨学科研究,更适合于以某一主干学科为主、小型的、虚体的组织形式,一般不需要专职的研究人员。对于具体的跨学科组织建设,建议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跨学科协调小组及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推动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创新。

1.3适时推动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管理重心下移

不可否认,原有的基层学术组织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实际工作的需要。传统的基层学术组织的三级管理架构体系,即学校—学院(系)—基层学术组织的纵向管理模式。院系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激发活力和创造性、学科人才队伍引领、自主发展机制成熟、资源筹措能力提升。在我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里,近年来虽然已经很重视管理重心下移,但是切入点都是落实院系的自主权,致力于激发院系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相比学校一级来说,学院(系)的自主权似乎仍然需要扩大,但相对于基层学术组织来说,人、财、物等方面处处需要依靠学院(系)来决策,学院(系)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决定权。强化基层学术组织的自治,规范保障基层学术组织的基本自治权,能有效提升基层学术组织活力,提高管理效能。另一方面,对于有些跨学科的基层学术组织,人员构成涉及多个院系,管理职责不明确,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难以达成一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因此,适时地简政放权,将基层学术组织管理重心下移,将有利于资源权力的合理分配,也有利于净化因权力滋生腐败的土壤。

1.4完善基层学术组织考评机制

近年来,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绩效考评,作为评估基层学术组织的工作业绩的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研究学者的重视。然而我国高校对学术组织的评价还未形成成熟体系,具体操作上往往参照个体的考核方式,对基层学术组织整体的考核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在具体工作中,高校对基层学术组织的绩效管理意识不强,更多偏向对教师个体的绩效管理与考评,从而使得教师缺乏归属感,在工作上各自为营,缺乏凝聚力。研究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针对不同形式的基层学术组织,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把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结合起来,重视过程,兼顾结果,同时体现对基层学术组织整体发展的评估,实现对基层学术组织的有效激励。改革基层学术组织的考评机制,体现质量导向,鼓励原始创新和开创性研究。

2结语

健全完善基层学术组织构架,巩固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本位性,优化基层学术组织的内部科研环境和外部评价体系,提升基层学术组织的原始科研创新活力,有力推进基层学术组织内部的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是新时期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基层学术组织作为科技发展,自主创新的基本单元,对它的高效管理是一门不得不重视的软科学。当前,科技工作呈现出多元化、广交叉的格局;既有针对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科学问题的大项目(群),又有鼓励学术创新的自主选题,然而资源配置、评价体系却未与时俱进。要系统地增强的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就要系统地优化基层学术组织管理架构。相信通过落实优化一系列有利于激活基层学术组织能动性的改革举措,必定可以实现高校学术水平、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可持续的基层学术组织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劲.科学和管理:中国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与管理,2014,34(1):3-5.

[2]文军,石磊.论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形式和制度创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5):62-66.

[3]Mok,K.H.,Lee H.H.Globalization or re-colonization: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in Hong Kong[J].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00,13(4):361-377.

[4]林萍华,王济干.从基层学术组织的视角看高校学术团队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22-23.

[5]张忠华,姜黎红.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师任用视角的分析[J].学园,2010,01:80-84.

[6]Shimada,K.,Akagi,M.,Kazamaki,T.,et al.Designing a proposal review process to facilitat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J].Research Evaluation,2007,16(1):13-21.

[7]龙正荣.高校学术团队建设思路探析[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2):79-81.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 篇8

广大教职工是高校基层工会主要的服务和工作对象。随着教学改革在高校中的深入发展, 教职工在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等方面逐渐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 重个性、重市场、重实惠、重物质、重经济等倾向表现较为突出。尤其是高校中年纪较轻的一些教师, 他们重视个人能力发展、具有很强的参与和竞争意识、崇尚知识、勇于思考和探索, 部分教师同时存在改进和抵制错误思想能力差、政治倾向淡化、重视眼前利益等现象。针对高校基层工会管理当中出现的这些新特点、新情况, 高校基层工会应在遵循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解放自身思想, 使基层工会的服务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并通过具体的工作来对高校教职工进行引导, 使其关心并积极参与高校基层工会的相关事务。

当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高校要让广大的教职工充分认识到, 校内基层工会管理工作不但不能忽视, 还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 并且在政策、制度等方面予以加强。在实际工作中, 高校基层工会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来组织高校教职工就办学的宗旨及特色展开讨论, 可以增强广大教职工对高校的未来发展的关注度, 使教师主动参与高校建设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进而发挥其各自的创造力和智慧来为高校未来的快速发展献计献策。同时, 教职工的自主权范围伴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脚步的加快也在不断的扩大, 高校日常基层工会管理工作中, 教职工主动参与的机会在逐渐增加。为做好高校各项工作, 促进高校发展, 高校各级领导层需要针对各项管理工作与高校教职工展开广泛的沟通与交流, 基层工会在这其中可以充当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充分落实高校基层工会管理工作, 强化对基层工会的认识

(一) 完善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为使高校教职工的基本利益和权益得以维护, 高校基层工会应定期组织全体教职人员召开工作会议, 以及时地了解高校教职工在个人权益方面的诉求和思想上的变化。在遇到先进教师评比、评定职称、绩效工资分配等具有敏感性的问题时, 应通过设立意见邮箱等各种方式, 来听取多方的意见和呼声。在涉及到高校发展、改革等诸多重大问题时, 基层工会也应当深入高校各基层展开独立的调查工作, 认真听取来自于广大高校教职工的建议和意见, 并将教职工遇到的问题及要求向高校领导层进行积极的反应, 以使教职工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促使教职工能够依法行使其监督权、选举权、参与权、知情权等各项民主权利。

(二) 优化高校教职工工作环境。

对高校教职工加强教育, 积极开展高校精神文化建设, 占据思想文化阵地, 已经逐渐成为当前高校基层工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需要面对科研、教学的双重压力, 由于专业不同也限制各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 因此许多教师没有机会参加体育锻炼。就这一情况来说, 基层工会可组织在校教职工定期到医院进行全面体检, 并就身体日常保健知识对其进行指导和普及。此外还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教职工参加田径、篮球、书画、演唱、棋牌等一些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文化活动, 以此培养广大教职工体育锻炼的兴趣, 在丰富其体育文化活动的同时起到保障其身心健康, 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这样不仅缓解了教职工日常紧张的工作情绪, 同时也增进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使高校教职工整体的工作环境变的更加和谐、融洽。

(三) 热切关注高校教职工的实际生活需求。

我们要将“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突出维护, 多办实事”作为工作的基本思路, 努力推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民主建设以及基层工会建设, 为高校教职工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特别是那些生活困难的职工, 我们更要想方设法为其排忧解难。职工家庭在遇到直系亲属去世、疾病等重大事件时, 高校基层工会应组织专人去探望, 将温暖及时地传达到职工的身边。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 在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有困难的职工, 高校基层工会应向有关部门给予及时的反映, 借助合理的渠道对问题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

三、在校园内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促进教学工作与工会工作的结合

对于高校基层工会来说, 加快教师队伍精神文明建设是其新时期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对教职工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问候和关怀。并逐步落实“快快乐乐生活”、“健健康康工作”的工作口号, 每逢中秋、端午、元旦等重要节日, 组织高校全体教职工进行欢庆, 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以丰富其文化生活。同时在教师节期间, 还可以组织本单位教师以“爱校”、“爱岗”等主题进行诗朗诵和演讲活动。在高校整体工作当中, 基层工会工作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它与教师的科研及教学等工作并不存在冲突。基层工会工作效率的提升, 会极大地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为教职工创造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 能够促使教职工的各项科研、教学工作得以顺利的实施。同时高校基层工会各项工作效率的提升也需要校领导层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职工的积极广泛参与, 以及基层工会成员的努力, 因此, 要加强高校基层工会管理, 提升工会工作效率, 就必须促进并实现高校教学与工会工作的结合。

四、强化基层工会工作队伍, 加强工会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 高校基层工会应根据自身工作的主要特征, 配备强有力的基层工会管理队伍, 形成以本单位相关责任人为主管, 骨干教师为委员的基层工会管理组织, 各委员不受级别和职称的限定, 均由全体教职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

加强高校基层工会建设的关键做法是将工会的各项工作置于实践中, 使工会队伍在实践中有所锻炼, 进而达到提升其工作质量的目的。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基层工会工作者, 必须具备廉洁、公正、诚实、正直的优秀品质。好的品质对其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个人品质的好坏还将对其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在工作中要求高校基层工会工作者要秉着实事求是、公正坦白的工作态度, 以满怀的热情为高校广大的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 并多听取他人对自身工作的意见, 及时地了解教职工群体的呼声, 对其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以此来赢得高校教职工的信任, 使其对基层工会产生依赖感和归属感。随着高校的发展, 基层工会管理者要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 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及工作水平, 以先进的政治文化理论和知识来武装自己。

摘要:本文以高校基层工会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 对高校基层工会管理工作中应把握的重点内容从掌握教职工思想动态、落实各项基层工会管理工作、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工会建设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介绍。

关键词:高校基层工会,工会管理,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 .向雪春.高校工会开展群众性活动载体建设的思考[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11

[2] .陈波.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0

[3] .倪浩, 张杰.新形势新任务与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J].工会理论研究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 2011

[4] .陈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11

[5] .胡怀利.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创高校工会工作新局面[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8

高校基层学院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9

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张,产出的人才和科研成果使高校迅速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高校内部结构日趋复杂,管理难度日益加大。

教学管理并不仅仅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科学,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学问,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学管理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高校在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学校领导者、管理者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吉林大学校长展涛在校长在线《新学期,又一个新的开始》中指出,一支高水平的管理者队伍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它的培养需要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并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应致力于从聘任、培养到考核、晋升,对管理者队伍进行合理地规划,并大力倡导管理者队伍同样是一支人才队伍,需要“关注”和“培养”,需要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中成长。

由此可见,建设一支与现代化高校管理体制相适应、懂教育规律的高校管理队伍,对学校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一、管理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队伍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与这支队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形成强烈的反差。

相对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高速发展,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是明显滞后的。特别是基层学院管理者队伍的建设方面,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对其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基层管理工作普遍被认为是一般事务性工作,管理人员被简单地等同于服务人员,所发挥的功能纯粹属于支持性、辅助性和事务性的范畴,人人都可以干,人人都会做。因此,误认为高校基层学院管理人员不需要专业培训,也不需要掌握管理知识,更谈不上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来加强对基层管理队伍的建设。

这在相当程度上造成高校基层管理者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有效途径,对管理人员的选拔、培训、使用、晋升等问题缺乏制度支持。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高校一般不主张管理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在职进修深造。学校对大多数领导管理干部也长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一经选拔到领导岗位后,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再被关注,若干年后才发现这些干部知识老化、视野狭窄,阻碍了学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工作的开展。

另外,高校管理人员大都不是专业专职的管理人员,低职称、低学历者多,人员结构不合理,普遍缺乏教育科学和管理理论知识,对如何实施科学的管理缺乏必要的理论储备,还缺乏现代教育管理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对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够重视,只是机械地执行上级命令,不具备开拓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教育对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

二、建设高素质管理队伍

基层管理队伍虽然只占高校教职工的少数,但他们承担着日常的管理工作,手中掌握着大大小小的资源和权力,直接负责和面对学校的对内、对外联系和服务,直接贯彻执行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制订学校的各项制度和规定,是学校行政权力运作的主体。这支队伍的素质、能力、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正所谓,一流的高校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需要一流的管理人员。

但实事求是地说,长期被忽略的高校基层学院管理队伍建设造成高校管理不能良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原因有三:一是缺乏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机制;二是对管理人员发展空间重视不够;三是管理人员工作素质整体来说较低。

因此,要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解决积弊已久的高校基层学院管理队伍建设问题。

(一)完善高校管理人才引进机制

在现有人事管理体制下,高校涉及管理人员引进与发展空间的相关政策的制订、解释与执行的权力均在高校人事部门,但基层管理人才大多从事基层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因而基层学院对这一层面的管理人才需求的掌握更具体、更实际。而且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引进方面均存在“重学科轻管理”的问题,大多数高校引进人才的重点都放在学科建设上,很少引进管理干部。高校对“管理出效益”的认识仍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拥有专业管理人才的极端重要性。随之也造成了高校在引进专业管理人才方面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如何在人才的引进过程中,更好地发挥高校人事部门对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指导与推动作用,适度地发挥基层学院在管理人才引进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值得高校决策层认真考虑,这也是关系高校管理队伍能否建设好的决定因素之一。

(二)拓宽高校管理人才使用空间

只有引进,没有使用,等于没有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不仅要引进,还要留住、用好。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稳定人才和引进人才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稳定人才的有利条件,才能吸引人才,更好地引进人才。

要大胆地使用高层次人才,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管理队伍中的主导作用,根据他们的能力,给予相应的权力,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创造广阔空间。

同时,要树立尊重人才、发挥个性的人才观念。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提倡人的个性化时代。必须爱惜人才,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对高层次人才的管理要个性化、人性化,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人才的作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三)加强高校管理人才培训管理

目前,在高校管理队伍中,系统接受过岗位培训的人数不多。绝大多数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志都是在实践中边干边学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管理方法差异性很大。高校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既需要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领导科学等理论作支撑,又需要长期的管理实践作积累。在高校规模扩大,发展与改革的任务繁重,师资队伍学历层次逐步提高,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提高管理水平,必须加强管理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中共中央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明确提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遵循: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全员培训,保证质量;全面发展,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五项原则。贯彻执行好这五项培训原则是提高高校管理队伍能力和水平的根本保证。对高校管理队伍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按照各自的岗位职责和需求进行针对性强的系统教育培训势在必行。只有牢固树立起高校管理干部必须终身学习、必须不断接受岗位教育培训的观念和机制,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才真正有了希望。

另外,笔者认为,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还应在其他三方面做好文章:第一,要科学调整岗位,进一步理顺各个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明确张弛有度的岗位职责,建立简捷、高效、顺畅的管理运行系统;第二,要贯彻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在管理人员中开展敬业爱岗教育,加强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政策水平,把微笑服务、满意服务的工作作风落在实处;第三,要提高干部政治素养,提倡讲精神、讲觉悟、讲奉献,商品物质的丰富不能取代精神力量的地位和需要,规章制度的完善也不能掩盖觉悟的可贵与强大。有位学者讲得好,制度保基础,觉悟上水平。觉悟是我们追求高层次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素质。只有有了高素质的管理干部,才可能做好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形成管理干部的良性培养模式,建设出专业化的后劲十足的管理队伍。

总之,管理工作是一门专业,也是一门科学,高校管理干部担负着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服务等重要任务,在促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维护学校的稳定、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高校间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的管理队伍已逐渐成为与教师队伍并行推进高校健康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其作用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而基层学院的管理队伍则是高校管理队伍中最基层的一支队伍,也是与教师和学生联系最密切的一个群体,这支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者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声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加强高校管理队伍才能真正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科技活动呈现出交叉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科技活动日趋规模化、全球化, 竞争和合作并存;高校的科技活动更需要良好的学术氛围、科学的组织管理等, 由于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促使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科技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领域, 在高校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发展中比较完善, 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也受到了特别重视, 国外科技管理研究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如何为跨学科研究创造支持性环境;如何成为校际间科研的合作者、协调者、规划者等。所以, 如何提高我国高校科技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 值得深入探讨。

科技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 是一个有着众多变量关系的动态管理, 是一项集策划、协调和服务于一体的活动, 基层科技管理人员是科技管理工作中具体的执行者,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起到的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的作用。基层科技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学校各院、部、系的科研秘书, 是科技管理链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通常认为, 科研秘书的工作是信息的上传下达, 收集资料和整理信息等, 为此, 高校中的基层科技管理人员需要更新理念, 探索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之路。

1 基层科技管理工作的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服务”意识不强

科技管理本质上是管理活动, 服务仍是科技管理的目标, 科技管理活动是围绕着科技服务工作而展开的, 在高校科技管理的服务中更应该深化“大服务”的理念, 无论是那一个层面的科技管理人员都必须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 它不仅停留在基层科技管理工作层面的服务, 还体现在高校科技部门、职能部门等的服务上。正如有位专家所言:“本是为科教一线服务的单位职能部门, 有时却只起到管、卡、压的作用, 使早己被拖得心力交瘁的科学家雪上加霜, 陷入许多人为的、意想不到的困境, 不得不拿出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去应付, 劲不能使到刀刃上。”

高校管理部门若没有和谐的大服务意识, 仅仅体现在倡导基层的服务精神, 会导致基层科研秘书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理解和支持, 致使严重挫伤了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

1.2 队伍不稳定, 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学校忽视科研秘书是基层科技管理队伍的重要力量, 是科技管理信息反馈、管理决策和质量监控体系的传递者和加工者, 是导致科研秘书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人才选拔机制、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等也是其中的诱因。科研秘书的频繁更换, 或身兼多职, 在新老人员交替中缺少必要的过渡期等, 造成了队伍综合素质发展的不平衡。

1.3 机制不健全, 缺乏业务培训

根据调查研究, 有超过90%的高校在问及“科技管理人员选拔、考核、晋升等方面贵校有专门的制度吗?”, 答案均为“无”或者是“不清楚”。同时还发现, 在接近6年的科技管理工作中, 只有65%的科技管理人员接受过培训, 这其中有超过70%的科技管理人员只接受过2次以下的培训, 其他35%的科技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科技管理培训, 而且科研秘书接受培训的比例更低。

在当今急剧变化的社会中, 仍然沿用老的观念和管理模式, 管理机制不健全, 将远远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新需求, 严重制约了科技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2 基层管理者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2.1 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作为高校基层科技管理人员, 科研秘书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热爱本职工作, 要踏实肯干, 任劳任怨, 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 还需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秘书 (secretaries) 一词原来的意思就是保守秘密 (keeper of secret) , 同样科研秘书需要恪守对科研信息进行保密的职业道德。

2.2 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 管理也是服务, 基层科技管理者以科研服务为工作中心, 但不能仅停留在一般事务性工作上, 而应将科技管理工作系统化, 从发一份项目申报通知或草拟文件方案等, 到了解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等, 这些都决定了科研秘书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性业务能力, 为科教研人员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2.3 良好的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

科研秘书除了上述的能力之外, 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亲和力, 能取得单位中绝大多数人员的认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是科研秘书的重要职责。科研秘书作为管理者与科研人员中间环节的疏导者, 要做到上下信息畅通, 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特别是在组织校内外科技学术活动中, 要善于沟通, 组织协调, 化解问题等, 使得事务工作有条不紊, 杂而有序地解决, 提高工作效率。

3 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长期以来, 人们对科研秘书的工作缺乏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认为科研秘书都做些不起眼的小事情, 谁都能胜任, 是打杂人员。高校各级管理人员在新形势下必须更新观念, 充分认识科研秘书工作在高校科技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工作是为高校科教人员创造宽松和谐的科研氛围的重要保障。

3.2 建立科学的培训制度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中, 科技管理人员的保障、选拔、培训制度等都比较健全。例如英国有严格而规范的秘书培训、考试和任用制度, 培训制度主要包括“入门训练”和“加温训练”。从我国基层科技管理人员培养的实际角度出发, 对科研秘书的培训内容不应当局限在业务能力的培训, 还可拓展到包括政治理论、人生观、世界观, 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知识, 针对科研秘书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加以培训, 包括主管部门对项目管理的要求, 全程管理中的操作规范性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短训班、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 也可以搭建交流的平台, 建立科研管理网站, 增进学科间的信息交流, 促进学院之间的学科交流合作,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全能的基层管理专业队伍。

3.3 运用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

一支好的基层科技管理工作者队伍, 不仅需要有好的精神风貌, 更需要有一套好的激励机制作为保障, 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忱。高校应该建立能动性的管理机制,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真正将措施落到实处;激励机制也可以是一种政策的导向性, 更多地考虑基层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深造培训、提拔任用、职称的评审、待遇等政策, 赋予科研秘书更丰富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空间, 激发出他们的工作激情。

3.4 制定长效的管理机制

目前, 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正逐步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 由传统的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向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转变。高校需要增强科技管理的向心力, 也需要一支稳定的管理队伍, 尤其是基层的科研秘书队伍。高校需要有计划的培养后备人才, 不断补充到队伍中, 营造有利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建立起高素质专业的科技管理人才。高校也应对科技管理人员设立“管理人才工程”, 把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提供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作予以加强。

高校科技管理的宗旨是服务于科研,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高校科研工作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高校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的科技管理途径, 发挥出高校特有的多学科优势, 形成强有力的学科优势群。所以, 建设、培养科研管理人才队伍, 尤其是一支高素质、精业务、高水平的基层科研管理队伍是实现高校科研管理不断发展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胡瑞, 李忠云, 王国平.中美研究型大学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比较研究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3:145-147.

[2]张玲, 姜川, 周文胜.高校打造高素质科技管理队伍的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5:219-220.

[3]李向上, 曾柯, 李惠智.加强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建设促进科研管理学科发展[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6, 19 (5) :313-314.

[4]唐淼.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8 (2) :125-127.

[5]张乐平, 付晔, 盛佩珍.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能力建设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 9:115-117.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 篇11

【摘 要】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存在问题、原因,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 工作目标 考核评估 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75-05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做好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是高校党委抓好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的现状进行调研,在分析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存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的现状调研及问题分析

为了解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的现状,笔者对200名广西驻邕3所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调研的对象包括党总支(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党员。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的了解与认识、对考核评估工作的满意度、采取什么样的考核评估方式、如何构建与完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等。

本次调研共发放党总支(支部)书记调查问卷30份,回收28份,其中有效问卷28份,有效率100%;共发放党务工作者调查问卷50份,回收46份,其中有效问卷44份,有效率95%;共发教师党员调查问卷50份,回收43份,其中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93%;共发辅导员调查问卷50份,回收47份,其中有效问卷43份,有效率91%;共发学生党员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其中有效问卷17份,有效率100%。经过统计,此次调研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的了解与认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的调查对象类别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的了解与认识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党总支(支部)书记对考核评估了解和认识的程度最高,依次是党务工作者、辅导员、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党总支(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辅导员对考核评估的了解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基本了解、比较了解占多数,非常了解和不了解占少数。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非常了解评估工作的几乎没有,且超过半数不了解考核评估工作。

以上调查表明,在日常工作中,越是接触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人员,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工作越了解。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因忙于日常的教学和学习,对评估工作了解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工作,前提之一就是要加大相关考评制度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考核评估工作,从局外人、被动的参与者转变为局内人、主动参与者。

(二)对考核评估工作的满意度。对考核评估工作的满意度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的主观感受,也体现了人们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效果是否达到心理的预期。虽然对考核评估工作的满意度受到人们主观认识水平、认识能力的制约,带有较大的主观性、随意性,但它作为衡量人们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仍不容忽视。在回收的172份有效问卷中,对考核评估工作的非常满意有30人,比较满意的有54人,基本满意的有76人,不满意的有12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调研对象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的满意度较高,满意率达93%,不满意率仅7%。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却和实际工作中笔者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存在差距。与其说是调研对象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的满意度较高,不如说是调研对象对近年来党中央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取得成效的肯定和正面的评价。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加强,一方面提高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考核评估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三)采取什么样的考核评估方式。所谓考核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某件事情进行评价。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评估的目的在于衡量高校基础党建工作效率与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而考核评估方式决定了考核评估的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目前,不少高校将考核评估的权力放在了组织人事部门,不管是考核评估方案的制订、组织实施,还是信息反馈、整改落实等工作都由组织人事部门承担。这难免让外界形成一种误解,认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是组织人事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此外,由一个部门来组织实施整个考核评估工作,容易让外界对考核评估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产生怀疑。因此,这一次调研,我们对评估方式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评估方式有上级党组织评估、基层党组织自评、同级党组织互评、专家评估、普通党员评估、全方位评估。

通过调研可知,在众多考核评估的方式中,全方位评估得到的支持最多,支持率达54%。全方位评估是由以上多个评估主体对评估对象进行综合考评。采用全方位评估的方式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其结果更能反映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实效,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优点与不足,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考核评估工作中,使整个考核评估的结果更为科学、公正、客观。但全方位评估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评估程序比较复杂、评估工作量较大、评估中容易掺杂个人感情色彩。

(四)如何构建与完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做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除高校党委重视、高校基层党组织狠抓落实外,还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评价。作为整个考核评估核心的评估指标体系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考核评估的效果。它不仅是对各高校基层党组织目前已经开展工作的概括与总结,同时也影响到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今后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定位与发展。一般来说,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涉及考评哪些内容,不考评哪些内容,以及考评内容的权重等问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由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自身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发展党员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工作、党建特色工作等内容构成。此次调研也将这些内容作为制定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让调研对象进行评判,其结果如表1所示。

经过调研,我们还发现现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有68%的被调查者认为现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存在考评重点不够突出;第二,有5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的评估指标在选取和表述时不够严谨和科学;第三,有87%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党员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难以量化、难以考评,仅以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会的次数来评判党员的精神面貌明显不可取;第四,有92%的被调查者认为,评估指标体系的制订应征求更多群体的意见建议;第五,有63%的被调查者认为评估指标体系的规范监督作用发挥得比较明显,但创新激励作用发挥得不够理想等。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及构建原则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含义分别界定为:考核是指考查、审核;评估是指对质量、水平、成绩等进行评议估计;指标是指计划中规定要达到的或不能超过的目标或标准;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种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这几个定义为我们界定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几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早在2009年,唐朝继《高校党建评估论》一书就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和研究了当代中国高校党建评估理论与实践问题。该书提出:“要做好高校党建的考核评估工作,首先必须要构建出评估指标体系,因为指标体系是创建的依据,是评估的指南。根据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性质与任务的不同,其评估指标体系应不一样。高校党建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是指党建工作评估项目和每个项目的主体工作指标以及每个主体工作指标的具体内容的有机构成系统。”2010年,程同军《党建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一书详细介绍了党建工作精细化考核管理体系考核办法。2011年,王敏主编的《党旗飘飘 成都理工大学党建研究成果》提出:“建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三级评估体系。根据学院党委(党总支 )、各支部在党建工作中的责任和目标任务的不同,通过具体的党员发展工作和党建行动平台建设工作,由不同主体对其党建工作效能进行评估并及时加以反馈。首先,由学生与学生党员对学院大学生党建工作进行评估。”周菲《高校基层党组织及党员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一文提出:“高校基层党组织及党员考核评价体系是指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通过确立考核评价主体、制订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采用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对被考核的基层党组织及党员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工作系统。”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是指为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由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一定义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阐明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与价值是为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明确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考核评估的主体、考核评估的客体、考核评估的方式、方法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三是突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功能与作用的发挥取决于评估考核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方式和密切程度。

在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时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将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和要求一以贯之。自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以来,各高校党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狠抓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少高校党委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修改和完善本校的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二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展开。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连接上级党委和群众的桥梁,起到沟通和纽带的作用。高校党员干部则是教师队伍中的先进分子、积极分子,起到引领作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注意激发高校基层党组织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强化政治职能和服务职能。三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服从、服务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中心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衡量高校党建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指标。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仅关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自身,而是要跳出这个圈圈,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尤其要以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为原则来设计评估指标体系。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的构建

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存在的问题,为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等文件精神,要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整个考核评估体系的构建如图1至图4、表2所示。

说明:(1)评分采取总分100分逐项扣分的办法进行,每个项目分值扣完为止。扣分后所得基础分加上“党建特色工作”加分项得分,即为该总支得分。“观测点”中的“文字材料”指根据考评标准的关联性原则关联的各类计划、总结、方案、报道、考勤、记录等相关文字材料。“照片”分纸质和电子照片,“媒体报道”指电视、电台、报纸报刊、网络等全媒体报道。(2)党组织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直接定为“较差”:总支书记和支委有重大违纪违法行为的;党组织长期不换届或半年以上不开展党的活动的;近一年来总支有严重群访事件和人为突发事件的;总支党员出现违纪违规,总支没有及时批评教育的,造成恶劣影响的。

【参考文献】

[1]唐朝继.高校党建评估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敏.党旗飘飘 成都理工大学党建研究成果[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 篇12

一、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培养的必要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 学校主要的任务是, 以传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一些高等院校, 对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也没有较深的认识。职业化作为评定一个人, 是否有能力胜任一份工作的基本评判标准, 它本身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可以增强工作人员对自我职业的进一步认识。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 大量的高校存在工作人员, 身兼数职的现象。一些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 在工作中对自己所扮演的工作角色没有清晰地认识。导致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出现权责不明, 管理混乱的现象。同时, 因为基层管理人员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是直接性的, 他们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意识, 对学生日常的行为养成, 也是有着非常多大的影响。

二、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基层管理层不够重视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视学生知识教育的管理, 忽视学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学校对代课教师的应聘资格要求相当严格, 但对于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在学术、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普遍较低。这就造成基层教育管理的机制, 严重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

2.高校基层管理缺乏合理的规划

在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中, 一些人员负责多个部门。 比如一些专业课的老师, 既要在课堂时间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又要在课后担任一些基层管理工作, 又或者要求宿舍管理人员, 充当日常设备的修理人员。他们拥有着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的双重身份。这使基层管理人员, 非常容易混淆自己的职业定位, 最终导致整个管理系统没有合理规划, 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的混乱局面。

三、提高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的途径

1.加强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意识

学校基层管理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没有清晰的职业认知, 就无法促进校园的正常化运行, 甚至还会使高校出现混乱。因此, 学校应该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案, 引进优秀的管理体制, 遵循职业规则, 使基层管理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在管理人员的选拔中, 要以高校发展前景为出发点, 严格执行相关职业和岗位标准, 多方面考察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倡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人才引进方式。高校领导要克服对基层管理岗位忽视的不良倾向。将基层管理与课堂教育管理, 提升到同等地位。只有高校不断提高对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化要求, 相关管理人员才会在意识方面对职业化有较深的认知。

2.制定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标准

实现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理念, 是完成高校整个教育建设科学化必要条件。教育与其它工作相比较, 它对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要求更为严格, 对所服务的对象需要有奉献精神。因此, 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管理理念, 才能掌握相应的职业道德。同时, 高校可以建立奖励制度, 以此鼓励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不断提升自身工作的职业化。

综上所述, 社会的快速发展, 需要当下高等教育事业体系的不断创新。高校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需要基层管理人员具有主人翁意识, 将高校事业发展作为追求目标。作为高校中最基础的管理队伍, 高校领导应该多关注这只队伍, 多与相关人员探讨革新措施。有计划的对内部人员, 进行定期的职业培训, 充分尊重他们的职业。一支队伍的建设是需要统一思想的, 高校要注重基层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的培养。例如, 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培养、职业准入、职业晋升等机制, 让思想指导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要求下, 面对旧的管理体制, 以及内部机制的落后, 要有勇于突破的精神, 实现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校园的基层建设, 一直以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重点思考的问题。实践证明, 基层教育教学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保障。没有强硬的基层教育做后盾, 教育事业很有可能出现止步不前的状况。如果想要实现和发挥基础教育的强大力量, 那么对相关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培养, 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学校各个领导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究, 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建设,管理人员,职业化培养

参考文献

[1]高岭梅, 郑颖君.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培养的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5) .

[2]龙阳.民办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培养的思考[J].企业导报, 2014 (19) .

[3]魏澄.试论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问题及对策[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13 (06) .

上一篇:可调式液力变矩器下一篇:烟机备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