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2024-05-25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共12篇)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篇1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培养一大批政治素质较高, 理想信念坚定, 业务素质优良, 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大学生党员, 是关系到我们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千秋大业。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 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应当努力推进本科高年级党支部设置到班, 积极、慎重地发展大学生党员, 提高高校学生党员质量, 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1 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党组织设置不够完善

近年来, 随着高校的合并及招生规模的扩大, 许多大学都建有多个校区, 因此, 在教工支部设置上, 不可避免地存在跨校区设置支部的问题, 一个支部的成员分散在几个校区, 空间跨度大, 给基层党组织活动带来了困难。同时,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 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大学生社区, 这些学生社区如何设置党的基层组织, 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在基层党的干部选配方面, 则存在着教师党员不愿在支部任职, 尤其不愿担任支部书记的现象。如学生党支部书记按规定一般应为教师党员, 能胜任支部书记一职的教师党员, 往往也是教学科研骨干, 工作忙、压力大, 而且学生党支部的日常工作, 特别是发展党员的任务比较重, 加上目前高校在人事政策上未能体现对这一工作的肯定, 一般教师都不愿担任这一职务。“基层党支部书记选配难、稳定难, 影响了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切实发挥。”

1.2 工作职责不清, 目标不明

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到底有哪些权力和职责, 界限不清, 尤其是涉及基层党组织与行政的关系这一问题。目前都在强调党组织要参与讨论决定本单位的重要事项, 但不论是院级党总支还是基层党支部, 这一提法都显得过于笼统, “参与”到什么程度, 模糊不清, 较难落实, 使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难以发挥。权限不清必然导致责任不明。在工作目标上, 基层党组织不象行政工作那样明确, 教学工作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研工作有科研经费和科研水平可以衡量, 这些都是“硬指标”;而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 更多地被看作是“软任务”, 工作目标难以量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对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和方式更是认识模糊, 目标不明, 势必造成动力不足。

1.3 党组织活动内容单调, 形式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单调, 多以组织生活为主, 而组织生活又以学习文件为主, 不能很好地结合本单位的中心工作进行专题研讨。这样做, 使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游离在学校中心工作之外, 使党员对组织活动失去兴趣, 失去信心。学生党支部还由于党员发展工作任务繁重, 党组织活动有被党员发展工作所替代的现象, 党组织活动缺乏活力, 活动形式也缺乏创新, 一方面, 部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还停留在传统的读文件、读报纸上, 要求一律, 形式呆板, 缺乏吸引力、渗透力, 无法满足不同群体党员的要求;另一方面, 部分基层党组织出现了以娱乐活动代替教育活动的现象, 有组织生活娱乐化倾向。除此之外, 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着组织活动经费缺乏、重发展轻培养教育、考核不严、奖惩力度不够等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如何在高校改革过程中做到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理顺情绪, 化解矛盾, 确保高校教职工队伍的稳定;如何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的学生管理机制, 在校外学生公寓和大学生社区开展有效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这些都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律和方式, 成为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2 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带来了学生管理体制的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应从有利于党的领导, 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成才, 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原则出发, 改革传统的年级“大支部”模式, 实事求是、灵活多样地调整和创新党支部、党小组的设置管理模式。尝试创建以“支部建在班上”为主体, 以“支部建在学生社区 (公寓) 、社团上”为补充, “一体两翼”构架的“小支部”模式。

2.1 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生党支部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培养教育任务重, 组织发展数量大且相对集中、预备党员多、党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在组织设置上, 要从有利于党支部更好地开展工作出发, 紧密结合实际, 针对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 科学合理地设置党支部。

首先, 为一年级班级配备副班主任。选聘高年级优秀党员担任新生班级副班主任, 有利于更好地对新生进行启蒙教育和党课教育, 发挥高年级学生党员的传帮带作用, 为早选苗、早培养、早教育、早发展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

其次, 低年级学生党支部按专业或年级设置。低年级支部按专业设置,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专业优势, 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和考察等工作带来方便;低年级支部按年级设置, 考虑一年级党员数量少的实际, 将各班的副班主任或部分高年级优秀党员编入低年级支部, 这样设置容易形成年级合力。

第三, 倡导高年级将支部建在班上。支部建在班上, 有利于发挥学生支部的作用, 党建带团建, 党建带动学风、班风建设, 进一步形成以党建带动学生工作的局面。

第四, 充分发挥党小组的作用。在低年级支部和不够条件成立支部的高年级班中设立党小组, 充分发挥党小组在发展党员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 为支部建在班上打基础做准备。

第五, 在学生社团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在高校中, 学生社团组织众多, 在一些社团组织中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 有利于加强党对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引导, 有利于发挥社团组织中党员的作用和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第六, 在校外学生群体中建立临时党支部。高校长年都有大批学生在外地实习实践或跟随老师搞科研, 在学生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临时党支部, 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2.2 加强制度外力约束

针对党的基层组织中存在着“用文件落实文件, 用会议落实会议;热在一时, 冷在平时, 不经常抓, 不持久抓”的现象, 造成基层组织自由涣散, 凝聚力不强。加强制度建设, 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员管理的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创先争优制度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运用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约束党员的行动。并且要在制度的普通适应性、强制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在强化领导干部管党意识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责任机制、目标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等工作运行机制, 促使党支部建设走上制度化轨道。

2.3 提高活动内力吸引, 提升人格魅力感染, 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

要进一步拓展党支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突破时空界限,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场与网络相结合, 千方百计提高活动的吸引力, 调动队伍的积极性, 增强集体的凝聚力。特别是在网络资源利用方面, 现在绝大多数基层党组织建立了“红色网站”, 但大部分“红色网站”仅仅起到的是一个“网络图书馆”或“电子资料库”的作用。“他们把重点放在收集和宣传党建知识方面, 普遍缺乏必要的互动性, 访问量较低, 覆盖面较窄, 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效果并不理想。”建立一个党建网站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利用网站这个优势媒体对学生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很好的教育和培养。可借鉴网络上运行较为成熟、对青年有吸引力的BBS、QQ、网络论坛、电子留言板、博客等方式, 开展网上支部民主生活。它不受具体的会议时间、地点、发言顺序等的限制, 只要定出一个主题, 党员、学生就可以相互讨论、互动谈话、建议评价、调查投票或公开接受监督等, 能够极大地提高组织活动的吸引力。

作为党支部一班人“班长”的支部书记, 其本身的人格魅力对整个支部的凝聚力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支部书记不仅要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 还要坚持民主集中制, 依法办事, 清正廉洁, 勤政为民, 以身作则, 艰苦朴素, 密切联系群众,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 加强道德修养, 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有意见摆到桌面上, 大事讲原则, 小事讲风格, 加强内部团结。顾大局、识大体, 以人为本,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用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一班人”。对学生党员既要教育更要关心, 这种关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的问寒问暖, 要全面掌握每个党员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他们真正需要哪方面的帮助, 从而进行分类指导、个别帮助, 并引导党员之间团结互助, 促进党员群体的全面发展, 真正让每一个党员感受到党支部大家庭的温暖。

参考文献

[1]李俊伟:《高等院校党的建设培训教程》,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6年版, 31页。

[2]浙江省教委:《高校新时期党建工作探索与实践》,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5页。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篇2

No.4.Vol.9Journal of Nanchong Professional Technic College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思考

摘要:高校党建是党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基层组织建设又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

央确定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表明党中央对基层组织建设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如何正确认识高校基层

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提高高校

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意义

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高校

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为建设培养高质

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1]。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得以全面贯彻落实的保证,搞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办好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大学意义重大。

第一,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落实党管人才的需要。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人

才培养工作,并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的重要原则。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做好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是探索党建工作规律的需要。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映了事物与事

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把握党建工作规律,就必须了解党的基层组

织建设情况。把握了党建工作规律,才能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我们党在探索高校党建规律方

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对规律重视不够或没完全按规律办事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一些高校的党

建工作中还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发展、轻培养;重规模、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追求短

期效应、忽视长远发展等问题。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加强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探索党建工作规律和

把握党建基本原则上,严把党员发展的标准和质量,提高高校党员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进党员对党组织的情感认同,创新实践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踏踏实实、有的放矢,才能不断取得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进展。

其三,是完善高校自身功能和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

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2]”同时“高等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是

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作为高校党建重要工作之一的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主要致力于培

养和发展优秀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大学生加入党组织,通过活动的开展,既培养大量合格的共产主义

接班人,产生大批可以服务高校、服务社会的优秀基层党组织,又为高校党建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质性的支

撑。加强高校基层党建理论研究,通过深入研究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努

力探索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着力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体制、机

制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最终推动、促进和服务高校的自身发展。

第四,是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提炼和升华的需要,也是指导基层党组织

建设工作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创新,脱离实践空谈理论创新,必将是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理论的意义全在于应用,在于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当前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情况下,高校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开展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做出

理论上的回答。随着实践的开展,还会有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出现,这都要求我们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

建设的研究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3]

二、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第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关系和各种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和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以及宗教极端势力对高校的渗透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近

20年来,教育部每年都组织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据调查数据分析来看,大学生思想主流是健

康向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西方价值观渗透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之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现实问

题的困惑,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着理想信念偏差、社会责任感缺失、信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沉迷网络、不关心主流思想舆论,过度注重个性和自我等等问题。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

治理论课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如何真正将思想教育融入课堂、研讨和大学生生活,引导大学生听党的话,坚定不移跟党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仍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迫切需要解

决的难题。

第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亟待提高越来越大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课题。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各类优秀人才的聚集地,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的人才工

作是党的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而目前在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越来越

大,并且来源渠道更加多元,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比例逐年增加,流动性日益增强,在有效改善学缘结构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念和管理理念的多元化,加上高校内部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高校人才工作的评价导向相对模糊,一部分优秀青年人才忽视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组织和同事的作用,降低了党组织在青年

人才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些情况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于青年教师身上。据统计,目前45岁以下的青年教

师占高校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二以上,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也更直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第20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已经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第三,高校基层党组织自身的战斗堡垒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部分基层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能力不足,功能不强,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活动载体中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创先争优活动的长效机

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还存在着部分高层次人才和青

年教师入党意愿不强和一些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功利化倾向明显等问题,都有待在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

建设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解决,才能确保高校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科学化水平。

三、如何大力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我们要牢牢把握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契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

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为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切实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基层

组织建设工作。

第一,加强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高校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

青年一代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前沿阵地,必须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全过程,切实把握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特殊性、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牢牢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

坚持开辟多种渠道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途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教师和学生受教育;引导教师、学生

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中深刻体会科学理论的真理性;通过理论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途径,在尊

重差异中扩大思想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凝聚思想共识,以增强教师及广大青年学生对党的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培养党的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探索适应高校师生特点的工作方式。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师生,充

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改革创新,主动适应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

特点,创新党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善于运用新的文化样式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组织党的活动,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党的工作,积极探索立体化、互动式、信息化的工作平台,切实增强党组织对

高校师生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探索更好发挥党组织作用的活动载体,找准师生乐于接受、易于参与的活动

载体,围绕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关键问题、关键环节,选准切入点,善于运用主题教育、社

会实践、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群众参与等形式,精心设计生动活泼、为党员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教学科研、党员和师生的功能,不断拓展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不断增强高校党

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促进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切实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创先争优、舆论宣

传、典型引领、榜样示范等活动,特别是开展与青年教师专业特长、职业发展、个人成长相结合的社会实

践活动,有步骤地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学习考察、挂职锻炼、调查研究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青年教

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覆盖。

第三,努力建设“三型”基层党组织,持之以恒抓好创先争优活动。紧紧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

大精神和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在总结创先争优活动成功做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力运用取得的各项

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文化成果,坚持把创先争优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经常性工作,贯穿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过程。坚持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坚持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建立

健全创先争优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进创先争优常态化。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

群众理想信念教育、党史教育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群众

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动员组织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中心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服务广大师生中奋力创先争优,焕

发生机与活力,以建立学习型高校基层党组织为前提基础,以建立服务型高校基层党组织科学发展、服务

人民为方向方针,以建立创新型高校基层党组织为检验标准和永恒追求。结合高校实际,牢固树立群众观

点,强化宗旨意识,真正把服务师生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切实把党的群众

路线贯彻到推进教书育人、维护师生权益的具体实践中去。要努力提高学校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化解

复杂矛盾、处理突发事件以及协调多重利益关系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发现和找准做好群众工作的着力点,下大力气解决突出问题,真心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第四,按照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规律,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央确定2012年为基

层组织建设年,这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机遇。开展基层组织建

设年活动,主要任务是解决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实现“五个进一步提升”的目标。高校党建工作要立足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实际,大力推进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及时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固化为切实可行的制度,形成内容完备、结构合理、特色明显、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同志在北京部分高校调研党建工作时指出:

党支部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党员的基本单位,抓好了党支部建设就抓住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一环。各个高

校要努力构建充满活力、覆盖面广的高校基层党组织体系,积极探索有实效、受欢迎的组织活动方式,不

断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建好、建强党支部,扎实做好抓基层打

基础工作。高校党组织要在前期对支部调研分析、分类定级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进行

整改提高,进一步完善党支部设置,选好配强支部书记,创新开展活动的形式以及发挥作用的途径,进一

步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认

真落实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从制度层面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广大教学科研人才教书育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和环境。大力推进党

务校务公开,提高党员对党内校内事务的参与度。善于运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开展高校党建工

作,丰富工作载体,拓宽工作渠道,大力推进高校党建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 颜桂花.高等学校职能内涵及其关系解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73~75.

[3] 陈留根.大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6~38.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

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5] 董丽敏,蒋大明.增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3).

[6] 张忠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特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篇3

[关键词]高校 和谐校园建设 基层党组织

[作者简介]罗新远(1963- ),男,陕西临潼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教学与区域经济研究。(陕西 宝鸡 721013)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80-02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①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做建设和谐校园的坚强堡垒,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客观必要性

1.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实践的需要。和谐校园以校园为纽带,统筹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体现校园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师生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诸要素和学校发展诸环节,同时和谐校园建设贯穿于学校发展全过程,具有长期性,在不同阶段还要体现时代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是落实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措施。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和谐校园建设活力源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和谐社会建设战略任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基层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要求。

2.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实现学校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校又快又好发展,是高校全面落实和谐社会建设任务和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学校各项事业的战斗堡垒,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和谐校园建设活力源泉的集聚地,是校园人心向背的调色板。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和谐校园建设的成败。

3.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高校具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高校是先进文化的组织者、发掘者和传播者,在弘扬先进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高校先进文化的活力来自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党员和广大师生。

4.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高校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把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机制体制、促进校园和谐的总要求落到实处。高校的党组织要注重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保障,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化解各种校园矛盾,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高校发展全过程、落实到发展各个环节,使高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和谐社会建设,基层党组织发挥着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也不例外。

1.凝聚人心。我们构建的和谐校园是在党的领导下全体师生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校园,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师生和社会共建;必须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员社会力量聚精会神地进行建设,使师生和全体人民受益。人心即民心,凝聚人心首先要得民心。其次要为民谋利,以民为根、以民为本、以民为天,一心一意为师生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再次是使民得惠,注重公平正义,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2.推动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任务,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又快又好地发展是高校的第一要务,要努力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凝聚人心是前提,协调动力是基础,实现发展是目的。既要重视物质利益对人这个动力源泉的作用,又要发展先进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政治信仰等激发人的创造活力,规范行为,凝聚力量,共谋发展。推动发展就要协调发展,协调基层与上级、基层与群众、党组织与行政部门之间关系,统筹社会、学校、基层和师生的发展,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使发展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优化发展环境,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发展。

3.促进和谐。建设和谐校园是历史和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对和谐校园实施领导的重要载体,是党执政的基础,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实现基层党组织内部和谐是实现校园和谐的关键。促进和谐,高校基层党组织就要以学校发展为价值取向,不断化解校园矛盾,实现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使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抓住师生和谐这个根本,着力解决师生中热点难点问题,量力而行,分清轻重缓急,用是否有利于校园和谐和科学发展来衡量工作的好坏。

三、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建设和谐校园的战斗堡垒,其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党在高校执政地位的巩固。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大力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的基层建设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保证作用。

1.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要加强高校党委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理顺上下关系是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前提。高校党委要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担负起建设和谐社会中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责任,把和谐校园建设融入和谐社会建设中,把工作的重心和重点放在基层,以建设和谐校园为目标,以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和发挥党员先进性为宗旨和出发点,以解决自己负责范围内影响师生利益和校园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突破口,把建设和谐校园的任务落到实处。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放在和谐校园建设的主战场;注重培养选拔懂教育、善于抓发展的同志进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创新基层干部教育培养模式;努力找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教育工作的结合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内聚力、战斗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实效性,促进和谐校园的全面发展。

2.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要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②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把自己的工作放到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的奋斗去考察,归根到底是要看基层党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党章提出的八项任务,围绕和谐校园建设这个中心,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扩大党执政活力源泉,大力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其内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其领导和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使党的各项工作取得切实成效。

3.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科学发展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南,是指导我们建设和谐校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校基层党组织不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自身建设,还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上,把握和谐校园建设以学校又快又好发展的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统筹发展诸要素,把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学校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做决策、抓落实的全过程,把握重大关系,推进高校科学发展。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紧紧把握住发展机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打牢领导和谐校园建设的思想基础,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和谐校园。

[注释]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192.

试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篇4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五章, 二十九条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 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 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 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 经上级党组织批准, 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07年, 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基层党组织, 担负着党在高校直接联系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 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由此, 高校基层党组织可理解为高校党委领导下的基层党组织, 包括学校党委、院 (系) 党总支 (党委) 和党支部等。有的文章中把高校基层党组织内涵理解为仅包括院 (系) 党总支 (党委) 和党支部, 不包括校党委笔者认为是不妥的。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组织活动方式单一

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应该有自身的特色, 要通过适应大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广大学生党员组织上入党后, 真正实现思想上的入党;要体现时代的特设, 密切结合变化的时代, 高校的新情况, 打破传统的活动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 向着开放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目的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然而, 目前一些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 并没有跟上实践的变化, 还延续着老的方式, 比较单一。

(二) 管理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 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 许多高校由于合并给高校基层党组织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难。另外, 高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 学生党员的数量的明显增加导致学生党支部规模庞大, 支部生活的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学生党员的数量增加还导致学生党员教育的工作量随之增加, 给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架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当前的组织架构设置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再有, 工作目标的不明确, 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对象主要是人, 工作目标很难加以量化, 导致党组织的工作目标不明确, 对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和方式更是认识模糊。

(三) 忽视入党后的再教育

在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党员入党前后两个样。入党前各方面表现积极。入党后组织观念淡薄, 纪律松懈, 个人主义严重, 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认为只要入了党, 便可万事大吉, 专业学习不刻苦, 政治思想不求上进, 缺乏团队精神。有的同学入党后, 产生“松口气”的想法, 是非观、原则性不强, 继续前进的动力不强, 在对同学中的违纪现象和不良行为不报告、不劝阻、当和事老, 视而不见。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基层党组织忽视了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再教育。

三、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措施

(一) 活动方式要多样化有实效

针对目前一些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单一、陈旧、呆板, 活动实效不大的现状, 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 需要创新活动方式, 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增强吸引力、凝聚力, 实现活动的最佳效果。创新活动方式, 活动方式多样化, 不是方式新了就好, 创新要坚持原则。创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创新要紧紧围绕党建的中心任务, 创新要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出发, 创新的目的要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效, 创新不是否定过去行之有效的好的活动方式。

(二) 健全管理机制

实现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目标必要的管理机制是不可少的, 管理的不到位常常是缺少必要的管理机制, 或是管理机制不完善。基层党组织要以创新精神, 在各方面的管理中创新管理机制。为了保证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者廉洁自律, 杜绝为了入党, 为了当干部给管理者送礼的现象, 可以建立惩罚机制, 如果查出有这种行为发生, 哪怕只是一盒香烟也要给予处分。

(三) 注重新党员的再教育

抓好学生新党员的再教育, 是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实际情况, 在思想教育的内容上可有所侧重, 对学生新党员侧重于明确党员义务, 如何在学生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带动更多的同学共同进步;对毕业班党员, 则结合毕业教育, 鼓励他们继续考研深造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要求他们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追求的关系, 服从组织安排, 并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提出希望等。

结语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 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与时俱进性, 要不断深化和创新。由于笔者学识、视野、能力所限, 难免有的问题论证不全面, 甚至有偏颇。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进一步加强改进高校党的建设, 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本政治保证。从当前情况看, 虽然高校在学生党员的数量和质量、支部工作制度和规范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应该清楚地看到, 当前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工作在培养学生党员、内部发展目标、学习实践活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研究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溢泽.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2]孟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作用和评价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0.

[3]施维.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赵旭.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创新问题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王菊.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研究[D].新疆大学, 2009.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篇5

近年来,XX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第27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对标对表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出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方案,开展品牌党建和“优秀支部工作法”创建活动,着力从基本教育、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五个方面入手,健全完善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以学促知、以知促行,抓实基本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重要论述,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政治历练。市委举办X期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思想政治建设与能力素质提升读书班、培训班,召开全市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市委书记带头到高校讲思政课,每名市领导到联系高校作一次形势与政策报告,教育引导高校师生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

”。

全市XX所普通高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10余次,举办理论研XXX场次、主题宣讲X万余场次;选派XXX名高校领导人员参与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一线锻炼,完成为群众办实事项目XXX个。强化党性锤炼。推行领导干部带头学、师生党员自主学、党史专家辅导学、红色资源促进学“四学

”模式,把_百年伟大奋斗作为最生动的课堂;依托红军长征、“两弹一星”、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等XXX个重点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员党性锤炼XX万余人次;引导XX万余名师生党员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践行党员标准、锤炼党性修养;在X万名即将毕业离校的学生党员中开展“在校最后一堂党课”和“重温入党志愿书、重温入党谈话、重温入党誓词”主题教育,强化毕业生党员身份意识。

强化专业训练。建立市级示范培训、高校集中轮训分级师生党员培训体系,成立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中心、辅导员培训中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基地“两中心一基地”,以师生党支部书记为重点,实施

“基层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提升计划”,举办院系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150余期、培训1100余人次

;以党委组织部长、院(系)专职组织员为重点,实施党务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计划,举办党务工作者示范培训班260余期、培训5600余人次

;以党员学生干部为重点,实施大学生党员能力素质提升计划,每年对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为期5天集中培训。

二、突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健全基本组织。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在教育系统能不能有效实现,取决于教育系统党的组织体系健不健全的重要论述,严密组织体系,确保高校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突出全面覆盖。开展基层党组织设置大摸排、大整顿行动,按院(系)、年级、班级或学科专业全面规范设置党组织,对低年级没有学生党员或学生党员较少的,通过将党员辅导员、党员班主任、党员教师等组织关系转入方式设立党支部,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覆盖不全面等问题。目前,全市XX所本科院校中XX%的二级院(系)设立基层党委,XX所高职高专XX%的二级院(系)设立基层党委或党总支,所有高校全覆盖实现院(系)内设教研室单设党组织。突出同步覆盖。

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在新组建高校、新开办院(系)、新设立专业学科的过程中,同步设置各级党组织,分类明确党组织职责定位和发挥作用机制,做到应建尽建、应设尽设。2021年,新成立的2所高校全部按要求成立党委,新开设二级院(系)全部设立基层党委或党总支,新设立的XX个专业学科全部设置党组织

。突出有效覆盖。积极适应高校院(系)在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深刻变化,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采取成立联合党支部、流动党员党支部、临时党支部等措施,在高校实验室、课题项目组、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设置党组织XXXX余个,在创新创业俱乐部

(孵化园)和学生公寓、社团组织等建立党组织XXX余个,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效覆盖。

三、突出精选优育、严管厚爱,建强基本队伍。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优秀党员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党员队伍强起来、党的工作强起来的重要论述,持续抓好党务工作者和党员队伍建设,确保党的工作有人来抓、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建强书记队伍。实施

“头雁领航”行动,按照“党建带头、学术带头”的标准,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党员学术带头人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目前,全市公办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

“双带头人”占比达XX%。举办

“双带头人”示范培训班,广泛开展新时代党建品牌工作创建和“优秀支部工作法”评选,提升党务工作能力。建强党员队伍。制定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高校发展党员工作十项措施,严把党员入口关,注重加强对优秀高知识群体、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的政治吸纳,加大在低年级学生中发展党员力度,2021年新发展党员X万余人,其中低年级学生党员X万余人。

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学术带头人直接联系培养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制度,X万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如期转正。实施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从高校大学生骨干中遴选XX名优秀青年人才分类培养

。建强工作队伍。出台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意见,大力推动党务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建立落实职级职称“双线

”晋升办法和党建工作“带头人

”评价办法,加大党务工作者交流力度。坚持把党务工作者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将优秀党务工作者纳入高校后备人才管理,鼓励支持党务工作者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目前,全市公办高校的XX个教学院

(系)中,XX个院

(系)配备专职副书记、占XX%;完成向X所民办高校统一选派党委书记工作;2021年以来累计XX名党务工作者被交流提拔到重要岗位。

四、突出抓常抓长、从严从细,落实基本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严管党治校,在高校是薄弱的,与地方相比,传导压力还不够的重要论述,着力健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真正做到抓在经常、严在平常、融入日常。完善部署推动机制。市委常委会、市委党建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高校党建工作,市委组织部、市委教工委建立基层党建年初要点、年中研判、年末考核工作体系,健全常态研究部署、党建工作例会拉练等制度,推行高校党委书记、院系党组织书记、支部书记三级书记抓党建的“三张清单

”机制

(重点任务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促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完善联系指导机制。建立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院

(系)党组织制度,指导院

(系)党组织对照高校院系议事规则示范文本,修订完善院(系)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事决策制度,全市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建立党支部联系点XXXX个,XX%的高校院

(系)完成议事规则修订。

建立院(系)党组织班子成员联系师生党支部制度,XX%的院(系)党组织班子成员至少联系一个师生党支部;选派党员领导干部定点联系班级、宿舍、学生社团和专家教授、青年教师和学生等,培育创_建工作示范高校XX个、标杆院(系)XX个、样板党支部XX个、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

”工作室XX个、党建工作品牌XX个,推出“优秀支部工作法”20个。完善底线管理机制。对“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落实情况定期调度、专题分析、跟踪问效,对走过场、搞形式、整体质量不高的,及时叫停、责令重开。深化基层党组织

“三分类三升级”活动,XX所高校制定师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专项清理设置不规范的师生党支部XXX个,XX个基本制度不落实、基本任务不达标的软弱涣散党组织完成整顿提升、晋位升级。严肃按期换届制度,督促指导基层党组织按期完成换届。

五、突出大抓基层、大抓基础,强化基本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更加有效地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强化责任保障。逐级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健全党建考核同领导班子综合考评、教育教学考核衔接的考评机制,把考核结果与高校领导人员任免、薪酬、奖惩等挂钩。建立党建工作追责问责机制,约谈连续两年考核排名靠后的X个班子、XX名党委书记;对XX所市属重点高校全覆盖巡视,每年对属地高校开展全覆盖专项督查,全面压紧压实党建工作责任。

强化经费保障。健全落实稳定规范的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各高校严格按照在校生总数足额预算党建工作经费,明确核定党支部工作和活动经费标准,合理利用上级下拨党费和本级留存党费,全面保障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持续加大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力度,全面落实在校生每人每年不低于XX元的标准设立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按照不低于本校同等条件专任教师的标准落实薪酬待遇保障

。强化阵地保障。实施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篇6

一要重视抓政治理论学习。当前世界处在大变革和大分化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各项改革也在不断向前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传统的理论、观念面临着挑战。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党员干部中扎扎实实地开展“三讲”教育,通过理论学习,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作为担负培养国家新世纪建设人才重任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当进一步强化学习观念,使我们的党员具有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的求知精神,认真抓好政治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二要重视教育党员履行党员义务。现在,有的党员往往忽视履行党员义务,不愿承担《党章》规定应该承担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义务,甚至厌烦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这种倾向的根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党的工作应由专职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去做,党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本职业务工作上就行了。这种认识与《党章》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党章》要求每一个党员必须是“愿意参加党的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党的工作要靠全党同志去做,支部只有首先搞好党的工作,才能起到政治核心作用。二是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主要表现在精力和时间的付出上。开展党的活动,做好党的工作,显然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占用一定的时间。这可能与业务工作的完成发生矛盾,甚至影响个人的经济收入。对此,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应该旗帜鲜明地教育党员增强党性,忠实地履行共产党员的义务,提高做好党的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要重视强化组织观念。作为党员与组织以及基层组织与上级组织的关系,不是什么利益关系,而是政治上组织上的依存关系,是按共同的信念、统一的意志,自觉凝聚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按照党的权力与义务一致性的原则,规范党员在组织内的一切行为。但当前有些党员受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影响,在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时,功利化、商品化的色彩较为突出,自我意识扩张,组织观念淡薄,重权力,轻义务;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与监督;只在牵涉到个人利益需要组织援助时才想到组织,把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利益交换关系,变成了雇佣关系,以个人利益作为完成组织交给任务的砝码;有的则以组织给予的权力去换取私利,甚至以权谋私。对此,基层党组织应当组织党员重学《党章》,重温入党誓言,强化组织观念。

四要重视树立全局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相继而来的独立性、分散性在党的生活及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所反映,致使一些党员、基层组织片面追求本单位利益和眼前利益,上级的政策和决定一旦与本单位利益有矛盾,就借情况特殊,顶着不执行或者随意变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统一和组织的凝聚力。因此,必须重申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事实上,局部与全部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全局搞好了,才有局部的、真正的长远利益。在遇到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矛盾时,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大局,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基层组织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五要重视竞争与团结协作的统一。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是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只有统一,没有竞争固然不好,光讲竞争,不讲协作,也会是一盘散沙,甚至作用相互抵消,导致社会发展的无序化。因此,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既要有争创一流的竞争意识,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又要有强烈的团结协作意识。作为党员既要积极参与竞争,又要在竞争中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党员应持有的宽广胸怀和高尚品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还要按照党性原则行事,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尤其要强调团结协作精神。

六要重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将继承与发展割裂开来,把我党的艰苦奋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一些优良的传统和作风视为保守、陈旧、落后,认为这些传统已经过时,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是十分片面的,也是十分危险的。因此我们的基层党组织要教育我们的党员,教育群众和广大学生分清基础与尖端、传统与陈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年轻同志,既要有创新和超越前人的精神,又要发扬尊老敬贤的民族美德,大力提倡尊师重教,谦虚谨慎、老老实实向先辈学习,能者为师,扎扎实实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层党组织应成为弘扬民族美德,继承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模范。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在党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上则要坚持不断创新。

七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应遵循的根本原则。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发展理论,同时实践本身也是学习。有的同志重理论轻实践,不大愿意到生产第一线从事艰苦扎实的实际工作。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育和引导党员尤其是年轻党员发扬“尊重科学,真抓实干”的精神,做到表里一致、言行一致,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坚决抵制和自觉克服这种不良倾向。

八要重视批评与表扬的一致。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有效方法,是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有力武器。表扬是为了弘扬正气,鼓励先进。批评与表扬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堵”与“导”相结合的重要原则,同时又是依靠群众监督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某些负面效应的影响以及“左”、“右”两种思想的干扰,在党内生活中,不能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党的宗旨教育,要求党员忠诚、坦白、积极、正直,丢掉“怕”字,克服“私”字,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马列主义的思想武器,向一切不正之风及腐败现象开展批评与斗争,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九要重视密切党群关系。能否处理好党与群众的关系,是新形势下衡量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党性强与不强的一个根本性标志。在市场经济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染上了金钱色彩,变成了纯利害关系,甚至出现了有的党员与群众争名夺利的现象,在群众中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事实上,群众是从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和身边党员的言行来认识党、衡量党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不强,与群众关系密切与否,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何,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和声誉。在处理与群众的关系时,应坚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谋利益的原则,基层党组织要牢记党的宗旨,教育党员甘为人民公仆,从我做起,从具体的小事情做起,从现在做起,密切联系群众,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增光添彩。

谈高校图书馆基层党组织建设 篇7

(一) 高校图书馆基层党组织长效机制的内涵。

所谓长效机制, 长效是指效应和作用具备长期性;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因此, 图书馆基层党组织长效机制是指图书馆党组织制定的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使制度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图书馆基层党组织长效机制是相互联系的, 并且具有其特性、规范性, 即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与关联是按照一定规范运行的;稳定性, 即各项工作运行模式是相对固定的;长期性, 即有长期的效应和作用。

(二) 高校图书馆基层党组织长效机制的条件。

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图书馆党组织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图书馆基层党组织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 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当然, 还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图书馆基层党组织长效机制, 即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三) 高校图书馆基层党组织长效机制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基层党组织长效机制建设是一个体系, 是由若干能够对图书馆基层党组织建设长期发挥作用的相互关联的、互为因果的机制构成的, 要加强三个方面的认识:其一, 图书馆基层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是高校党组织建设整体工作的一部分, 与高校党组织是总与分、纲与目的关系;其二, 图书馆基层党组织长效机制建设功能的发挥, 有赖于其中诸多相互关联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要着眼于个别性与整体性的协调, 既要体现图书馆基层党组织的风格特色, 又要保持与上级学院党组织制度的总体协调统一;其三, 高校图书馆基层党组织长效机制的运行要遵循其内在规律, 按照一定方式运行并发挥总体功能的。因此, 不能把图书馆基层党组织长效机制建设其中的任一机制理解为孤立因素, 更不应把它人为割裂开来, 只能将它们看作是整个图书馆党组织建设工作运行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和运动发展着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高校图书馆基层党组织建立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一) 社会发展的要求。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 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高校图书馆基层党组织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观念给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的影响时, 必须要破除思维定式, 转变思想观念, 改进工作模式, 寻求创新机制, 推动创造性的实践, 使图书馆基层党组织建设保持活力和永久发展的内在动力, 不断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满足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期望。图书馆基层党组织作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 为实现党务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有效结合, 要积极推进图书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 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图书馆实际相结合, 传统与现实相结合, 努力增强创新意识, 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开拓新思路, 健全新机制, 以党建创新促和谐发展, 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全面发展。

(二) 高校党组织的要求。

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是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实力的体现, 高校图书馆党委 (党总支) 应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加强图书馆党组织工作和党员干部的教育,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高校各项决定、任务在图书馆的贯彻执行, 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图书馆的目标做好组织上的保证。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及其战斗力的基础, 建立有效的长效机制, 对于实现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基层党组织建设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 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 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制度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制度建设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构建高校图书馆基层党建长效机制就是将高校图书馆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固定化、逻辑化、系统化, 进而把高校图书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形成科学、严谨、高效的系统体系, 以切实发挥图书馆基层党组织推动图书馆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图书馆和谐的作用, 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高校图书馆基层党组织长效机制建设

(一) 严把入口关, 构建有效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

首先要认识到位, 要认识到发展党员是高校图书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 是保证高校完成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因此, 要强调“积极发展”意识, 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主流、看本质、看实际, 对青年人中的优秀、先进分子不因其有缺点错误而拒之门外。要以极端负责任的态度, 始终把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放在第一位。始终高度重视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 不断完善制度, 强化环节, 确保质量。积极探索, 建立适应图书馆基层党组织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高校图书馆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学校党建工作的特点, 结合图书馆发展党员工作的实际, 分别制定党总支、党支部的工作条例, 明确各级党组织的职责, 制定有关对党员的选拔、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等一整套、一系列的制度。

(二) 加强入党后的学习教育, 建立长效的学习教育制度。

高校图书馆党组织要提高对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面对改革创新下的党建工作新内容时, 要自觉学习和正确运用各种理论知识, 抓好党员入党后的继续教育, 使党员健康成长。现在的青年人, 处在和平的政治环境中, 入党前的培养时间较短, 没有艰难困苦的锻炼, 也没有大风大浪的考验, 入党后就表现出思想放松、学习滑坡、工作积极性下降。所以, 不断提高图书馆全体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 提升党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 使党员能够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从而推动党建创新工作更快、更好地在图书馆实施和发展, 并不断创新党员教育工作, 以党性教育为核心, 密切结合图书馆的中心任务, 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党建文献资源, 扎实有效地开展党员教育, 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团结融洽的环境氛围, 充分调动党员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党员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并逐步在全馆范围内树立起浓厚的学术风气。

(三)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 不断健全高校基层党建考评机制。

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 明确考评目标和考评内容, 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和落实措施, 并将落实措施层层分解, 责任到人, 落实到位, 确保学院对高校图书馆党建考评目标落到实处。另外, 制定高校图书馆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办法。根据普通高校和学院党委的具体要求, 对本校图书馆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基本要素和重点工作进行梳理分类, 合理设定考核指标、考核要素、考核方法, 逐步建立健全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体系, 努力实现高校图书馆基层党建考评结果的真实、客观、准确, 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完善高校图书馆基层党建队伍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 考评标准要凸显实干、实绩、群众公认、制度规范。考评办法要加强平时考核, 健全年度考核, 完善换届考核, 注重任期考核, 将内部评价、上级评价、相关职能部门评价和自我评价紧密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考核评价的质量和效率。

(四) 进一步强化监督机制, 保持高校党的先进性。

高校图书馆基层党组织长效机制建设中,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严格的监督约束是搞好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也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监督工作, 把监督工作纳入图书馆基层党组织的总体规划中, 实行监督工作责任制, 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采取监督、反馈、限期整改, 监督程序不走过场, 防止形式主义。对党员的监督主要是加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情况、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有关政策情况、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党风廉政责任制和廉政建设落实情况、本职工作开展情况和八小时之外情况的监督。要拓展监督渠道, 有机结合党内监督、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 加大监督力度, 发挥整体监督效能, 提高监督能力。通过多种途径严格实施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建设.关于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长效机制研究[J].党建研究, 2011.

[2]张才君, 徐子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12.

[3]张芳宁.高校图书馆党建工作的创新与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2.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篇8

一、以“三力”为着力点, 着力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动力之源

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1]。学习力是直接决定和影响个人和组织的领导水平、执行能力的基础能力。具体到高校基层党组织来说, 就是要搭建学习平台,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通过制定规范的学习制度, 培育不断学习的能力, 从而达到永保党的发展和先进性的目的。

执行力作为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是指在各项政策、战略制定完成后, 为实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和精神。执行力的高低取决于组织机构是否合理, 工作程序是否正确, 执行者素质是否优秀, 以及能否科学驾驭和运用好制度、体制、方式等方面的条件[2]。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建设, 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的复杂局势和挑战, 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创新工作理念, 完善工作机制, 创新工作手段, 才能使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始终充满活力, 走在时代的前列。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力、执行力和创新力。学习力是基础, 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政策落实能力, 学习也是引擎, 为组织和个人加强执行力、发展创新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执行力是保障, 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保证各级党组织意图的顺利实施和实现, 创新力是手段, 只有不断创新学习内容和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同样, 只有在执行中不断创新, 才能使上级党组织的意图得到更好的实施和体现。由此可见, 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而言, 学习力、执行力和创新力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二、“三力”的提升路径

1. 以三个“相结合”为核心, 着力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力

一是将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力与学校和院系的发展目标相结合, 以目标为引领, 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动力。

作为服务高校顺利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基层党组织,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有效发挥理论的作用, 指导实践不断达到预期目的, 同时不断总结提升, 形成新的有价值的理论。因此, 必须将建设学习型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学校和院系的发展目标相结合, 明确学习目标, 才能有效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持久动力, 使学习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 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力。

二是将建设学习型高校基层党组织与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 具化党员干部的学习目标, 形成学习的合力。

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力, 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为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以广大师生员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为抓手, 大力开展以“为师生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献爱心”“送温暖”活动, 解决广大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 使教职员工切实感受到来自组织的关怀。将学习与师生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切实增加党员干部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从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 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是将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力与创新学习平台相结合, 以学习平台的创新来提升党员干部学习的自觉性。

具体而言主要是搭建“三个平台”: 一是整合高校已有的教育资源, 搭建培训平台。即充分发挥高校理论集散地的优势, 整合优秀的师资力量, 开展报告、讲座、研讨会等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活动。二是整合网络资源, 搭建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 建设专题学习网站, 开辟网络学习课堂、建立网络学习交流群等, 拓宽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渠道。三是整合实践资源, 搭建实践平台。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 结合地方社会发展需求, 积极开展主题“党员活动日”活动, 使广大师生党员到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去锻炼, 达到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目的。

2. 以“三化”为载体, 着力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

为保障高校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有效提升, 应以“三化”为载体开展工作, 即党委决策科学化、党务工作项目化、群众监督常态化。

决策科学化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实现正确领导的关键, 直接影响本单位全局工作的成败。党委班子要进行科学决策, 实现正确领导, 就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 群策群力, 通过集体议事来提高全体班子成员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 达成认识上的共识。具体来说, 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严格贯彻党政联席会议事制度, 以党政联席会议、领导班子例会制度、问责制度等来规范贯彻执行行为, 提升执行力。

项目化管理通常是指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 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 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3]。党务工作项目化, 是指像管理项目一样管理党务工作。即围绕高校中心任务和基层党委实际, 总结已有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进而提出富有实效性和创新性的党建项目并加以实施。设立的党务工作项目要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全局性, 要着眼于全局工作中某一方面问题的解决或某一环节质量的提升, 如针对困难教职工可开展“暖心工程”、针对提升党政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可开展“窗口服务提升工程”等。通过党务工作的项目化管理, 可将泛化的目标明确化、分散的工作系统化, 从而有效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

群众监督的常态化是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有效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激发广大群众关心党的形象、关心党的事业、关心领导干部成长的责任感, 引导群众履行监督责任, 多提意见建议, 真心帮助领导干部改进提高[4]。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着力做好群众监督的常态化工作, 主动向群众公开政务清单, 主动邀请师生参与测评, 对于师生关心和反映的热点问题, 要及时予以解决和反馈, 确保决策落实到位、问题整改到位。通过建立让群众全程监督、全方位监督的有效机制, 把制度落实下去, 使群众看得见实效。

3. 以“三创新”为手段, 着力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力

创新是动力, 唯有创新才能使党的各项工作永葆生机、不断向前。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做到“三创新”, 即思想理念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和活动载体创新。

首先要做到思想观念创新。一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坚决摒弃以前的“管理”理念, 强化“服务”意识, 始终将本单位的发展和广大师生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 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二是要切实扭转作风, 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八项规定”和“三严三实”精神, 在工作中真抓实干, 勇于担当, 忌说空话、忌做表面文章。

其次是工作内容创新。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 下功夫构建范围恰当、内容全面、目标明确、体现特色的项目化活动, 吸引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乐于参与。二是要着力培养创新意识, 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尊重创新、追求创新, 通过专题式、开放式、体验式等方法, 使广大教职员工受到感染和教育, 在工作中实现创新和发展。

最后是活动载体创新, 即搭建创新性的载体平台。一方面要注意结合时代性, 使活动主题紧跟社会发展, 富于时代气息, 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力新媒体平台, 加强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立党建网站、学习专栏、开设电子党务等途径, 广泛运用信息网络技术, 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海峰.学习力决定生存力[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8:226.

[2]孙惠莲, 郭建, 李占民.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执行力建设的七个关系[J].岭南学刊, 2012, (2) :54-57.

[3]夏阳, 汤兴荷, 朱琰.高校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3) :36-37.

高校基层党组织科学化建设探析 篇9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要特征

1. 政治性: 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拥有对重大问题的讨论权和决定权, 在学校工作中起政治核心作用。高校办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不允许任何危害党的利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校园和谐的事件发生; 办学必须坚持党的政策和教育方针, 依法治校; 必须坚持教育和监督相结合, 树清风正气、惩防腐败行为和奢靡之风。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性和政治核心作用。

2. 引领性: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发挥党员教职工的先锋模范作用, 引领基层群众坚持党的领导, 维护党的团结, 支持同级行政的教学、科研、育人等各项工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 组织、领导好同级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 引领基层单位形成生动活泼、团结向上的工作局面。

3. 服务性: 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党领导的各项伟大事业, 党领导的事业是党建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从行政权力的运作机制来看,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是为贯彻落实学校各项规定发挥保证监督作用, 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 支持行政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为基层行政领导班子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并服务好广大师生。

4. 基础性: 高校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对广大教职工和学生, 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到具体的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日常事务中, 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好坏与工作成效, 直接影响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发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作用, 使高校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有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堡垒, 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世纪以来, 高校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一些问题仍然很突出。首先, 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以学科为基础的院、系教学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机构、产学研合作机构及校企共建等相继出现, 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却未能及时跟上, 这种特定时期存在的机构设置不到位的现象给党组织发挥作用带来了一定困难。其次, 学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质量不高, 效果不够理想, 有的基层党组织因为种种原因, 难以保证集中的活动时间, 有的党员对单一的组织生活提不起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第三, 在发展党员工作中, 如何始终如一保持党的纯洁性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课题。客观上存在着一些人入党动机不纯, 功利色彩明显的现象。此外, 还存在着基层党组织指导思想不明确、工作思路不清晰、落实群众路线不扎实、工作方法不得当、工作创新力度不大等方面的问题。第四, 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一般为兼职, 往往工作精力投入不够, 加上有关待遇落实不到位, 使支部书记的选配及工作开展存在一定困难。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的高校党委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和全局性的认识。面对办学规模扩大及层次不断提高、后勤社会化改革、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新情况, 不能及时调整思路、转变工作方式, 导致基层党组织工作难于有所创新和新的突破。二是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内容、设置形式、工作方法与任务要求及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不健全, 作用发挥不够, 工作方式、方法单一, 党员教育内容及形式缺乏创新和活力,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 影响了它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队伍不能完全胜任当前基层组织工作。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务干部的思想观念与当前承担的工作任务及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不能准确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及特点, 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也不能反映时代特征, 无法主动深入到青年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细致耐心的教育引导工作。

三、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科学化建设的措施

根据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性”、“引领导”、“基础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及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务之急是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化、科学化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解决高校党组织科学化建设的问题, 在提高基层织织的战斗力、影响力上见成效。

1. 开展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工作。高校党委要充分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 重点研究如何提高党的组织生活质量和党支部在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抓一批先进党支部, 推进支部建设, 重点抓好青年学术骨干中的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内上下沟通, 充分发扬民主, 加强民主监督, 促进广大党员增强党性。

2. 形成虚实结合的工作格局。一是创新基层组织工作载体。以提高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为核心, 把合理设置党支部、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严格组织生活制度、整顿后进党支部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作为五大重要任务, 采取得力措施, 精心组织实施。二是选准基层组织工作突破口。克服指导思想不明确、工作不到位以及形式主义、自由主义现象, 切实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思想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建立健全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党支部工作制度、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纪实制度、基层党支部工作经验交流推广制度, 力争在基层党支部建设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方面有新的突破。三是扩大基层组织工作覆盖面。学生党支部按年级、专业或系设置, 高年级学生按班级、研究生按专业或年级设置党支部, 积极探索在学生公寓组建党组织。

3. 建立健全引导机制。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建立并推行面向学院 ( 系) 分党委 ( 党总支) 的评估引导机制和面向大学生个体的素质教育引导机制, 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助手作用, 逐步完善大学生党建思想教育体系, 发挥政治辅导员和党员学生骨干的工作优势, 规范学生党员发展程序, 扎扎实实抓好落实, 形成党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部门齐抓共管学生党建工作新局面。

4. 推行目标管理检查评估。制定院 ( 系) 级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评估方案或办法, 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管理。通过推行目标管理检查评估,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进一步加强对院 (系) 党委 (总支) 和党支部工作的检查和指导。重点考核各级党组织在保中心工作、促中心工作中发挥作用情况, 使基层党组织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 在学校全局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使基层党组织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工作规范。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 使他们成为讲政治、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团结和发动群众的骨干力量, 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 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 重点抓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两个环节, 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突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通过各种党日活动, 让党员成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主体和主角。

摘要: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学校党政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必须通过发挥基层组织先进性的作用才能实现。围绕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 并提出科学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09-09-27.

[2]张万海在和谐校园建设中高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N].文汇报, 2010-03-27.

[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R].2010, (5) .

[4]胡树祥.创先争优活动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不断拓展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 2011, (7) .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篇10

一、转变观念,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认识

高校应该牢固树立基层党组织建设理念,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完善机制,推动工作顺利进行。要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广大师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信念,重视锻炼,注重理论学习,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学习,增强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充实头脑,提升工作技能。重视理论学习与实际活动的联系,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立场,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完善。

二、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各项制度

(一)充实教育学习内容。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先进理论知识武装头脑。还要结合新形势和新情况,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容,把握时代脉搏,走在时代前列。例如,深入开展实践活动,重视“两学一做”,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实践锻炼,丰富学习内容,进而得到锻炼,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效率。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党组织学习环境,在任课老师聘请、资料购买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料,提高任课老师授课水平。进而有效融入学习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三)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各项制度。根据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制度,有效规范和指导各项工作。首先,明确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责,制定详细、清晰、规范的工作细则,明确基层党组织和负责人的职责,推动各项工作规范化。其次,落实工作责任制,要求相关领导积极配合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促进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最后,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制定基层党组织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落实“三会一课”学习制度、高校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党员违纪处理有关规定、严格落实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民主评议制度、党组织工作考核与综合评价体、实施科学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等。并且明确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计划、要求和频率,实现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效率提升。

三、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方式方法

(一)开展基层党组织实践活动。要想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效果,应该让广大师生参加实践和锻炼,提高他们担当重任的能力。做好广大师生日常考察工作,既要考察其实践能力锻炼情况,又要考察品格、精神锻炼情况,将这两项指标作为考核指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广大师生实践能力,增强责任意识,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效性提高。

(二)重视调查研究,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依据。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工作方案的制定,离不开调查和研究工作。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前提下,结合高校具体情况,能够提高工作方案的针对性,促进党组织工作水平提升。

要结合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创新调查研究工作方式,详细全面掌握工作基本情况,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深入全面分析现状,明确不足,创新工作思路,提升调查研究水平。然后提高工作方案的科学性,并结合新情况不断改进工作方案。调查研究过程中要敢于创新,打破常规,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详细全面掌握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全面的工作方案,有效提升工作水平,促进工作实效性提高。

(三)注重新型传媒技术应用,拓展基层党组织建设思路。当前,微博、微信、移动电话等新型传媒技术的应用较为普遍,逐渐成为人们相互联系的重要媒介。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出发,重视微博、微信、移动电话等新型传媒技术应用,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方式。例如,运用微博、微信发布学习内容,让广大师生开展学习活动,分享资料,相互交流心得。不仅能够丰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内容,还能提升广大师生学习效率。同时,微博、微信也可用于相互联系,让高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联系更为便捷。总之,通过合理利用新型传媒技术,不仅能够加强广大师生和领导的联系,更好采取措施进行决策。还有利于掌握广大师生的思想动态和高校发展情况,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水平提高。

四、结束语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对凝聚广大师生的力量,促进高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应该提高思想认识,综合采取有效对策,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提升,为高校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提供支撑与保障。

参考文献

[1]汤桂芳.在新常态下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35-38.

论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 篇11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等教育战线的战斗堡垒,承担着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高校基层的重大责任。要把基层党的工作做好,必须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将基层党的工作与学科建设、教书育人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凝聚力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实现新时期的宏伟战略目标,就应当切實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凝聚力是战斗力的基础。凝聚力是群体与成员之间,以及群体内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汇合。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群体,其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群体自身具有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融合力和促进实现团体目标的内驱力,是群体心理稳定的高级形态。高校基层党组织只有具有凝聚力才能充分显示其战斗力。

(二)加强凝聚力建设是基层党组织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党章中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它的基本任务是: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面对这一繁重的任务,离开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是难以实现的。

(三)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职能。从一定程度上讲,学术研究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多的是通过输送高质量人才来实现的。对于大学来讲,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生命线。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高校基层党组织富有成效的工作,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只有具备凝聚力才能为广大教职员工所信服,才能把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凝聚力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和新要求,如何抓住机遇,创新载体,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做好凝聚党员的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是形势变化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的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资产占有的平衡被打破,人们心理也随之失衡;经济的多元化、思想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和重视个人价值,既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也造成了一些人信仰上的缺失、文化上的虚无主义和思想上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求真务实,从思想上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要求,把握新的理念,着力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建设。

(二)凝聚力建设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有待加强。党组织对青年教师的吸引力不够强,部分青年骨干教师不愿入党。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宏观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外,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工作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有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局限于谈话、听报告等传统模式,工作方法、运行机制、活动方式有待改进。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现实使得这一工作显得尤为迫切。第一,高校教师对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状况的认同度不高。第二,基层党组织的内聚力不够,部分党员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党组织的内聚力、党员的自身素质两者是决定党组织“外显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应切实加强党组织的内部教育与管理,提高党员自身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提高凝聚力的必要措施。第三,党组织、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的作为不够。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学科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对教学科研的关心、党员教师自身科研能力及其带头作用的发挥情况等。基层教师对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方面的认同度不够理想,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业务上表现得还很不够。第四,基层党的组织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科学有效的组织生活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抓手。数量和质量是组织生活的两大指标。从现实意义上讲,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当前党组织生活的数量指标还是基本正常的。但组织生活的质量不理想。这是我们应该密切注意和切实改进的。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凝聚力建设的途径

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它既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前提和基础,又是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围绕教学与科研抓党建,使党建成为学科建设的灵魂与核心。

对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没有固定的标准和统一的答案,二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不论是党建工作要围绕业务工作开展的“围绕论”,还是党建工作要以业务工作为中心的“中心论”,或是党建工作要结合业务工作开展的“结合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也都有其提出并存在的合理性。而现阶段,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截然分开。因此,要树立全面的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理念,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全面考核,使基层党建和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对高校而言,中心工作就是教学和科研。高校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具体贯彻落实的任务,必须把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为促进学科发展服务当作自己的建设目标。其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这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特色功能所在。因此,基层党组织应把加强支部建设与促进学科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断加强支部建设,不断创新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中心保党建”的原则,使党政工作做到目标同心、工作同步、互相促进。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政治堡垒作用,就必须在教学科研领域有所作为。“有作为才有地位。”党员教师应该既是政治上的先进者、又是业务上的骨干分子。党员教师应占据教学、科研骨干队伍的主体。只有在业务上同等“先进”,才能在教师队伍中拥有权威,拥有发言权,才能产生向心力。党组织要关心教学、科研工作,要在其中扮演重要的组织、协调、推动的角色。既要关心、促进党员教师业务水平的进步,也要关心

非党员教师的进步。要成为教学、科研管理的“内行”。

(二)提高党务干部的业务素质。

教学科研是高校工作中心的中心,代表着高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果连党的领导都不懂专业,平时支部组织生活都从来不讨论教学科研的话,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就会大打折扣。无法把党的教育方针有效地贯彻落实到高校基层,进而就无法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政治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组织也就形同虚设了。因此,提高党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就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工程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积极吸引青年骨干入党。

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要有危机感,要改变被动的工作方式,积极进取,主动出击,因势利导。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关心政治,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联系,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培育他们对党的深厚感情,激发他们入党的愿望和要求;又要把事业激励作为“凝聚力工程”建设的重点,以事业发展的共同目标激励人,以促进个人事业发展凝聚人,努力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舞台;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尊重人才的舆论政策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要运用新方法、新机制,千方百计地使青年优秀分子在政治上能加入党组织,在思想上敬业进取,在工作上拼搏创新,使他们对基层党组织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

(四)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信任度。

十六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对基层党建的总体要求,也是我们推进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努力方向。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制度创新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把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延伸为人格魅力影响,这是推进凝聚力建设的关键因素。一个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在党员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对凝聚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党员对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认可度高,则同心同德,反之,则很难调动起积极性。一段时期以来,我们曾经忽视甚至不愿承认领导者个人的决定性作用,或把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带头作用片面地理解为多吃苦、多奉献的精神感召和令行禁止的组织权威。随着人们思想日益活跃、价值评判标准更加丰富,党员更看重的是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等人格魅力。正是这种非权力因素的影响,使党员群众对领导干部由衷地产生信任、拥护和爱戴之情,从而极大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第二,注重理论学习,以“思想上的统一”推进“组织上的凝聚”。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思想上高度统一,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合力。党的理论体系是基层组织思想宣传工作的根本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总结新的执政经验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基层党组织要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结合高校基层工作的实际,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党支部工作的职责,解决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三,进一步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必须严格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每次组织生活都要有明确的主题,会前认真准备,要抓住本单位和党组织内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换意见,统一认识,使党员能够不断汲取政治营养,增强党性观念和服务观念。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中的格式化,思维方式上的重过程、轻实效,重形式、轻内容等,都影响着党建工作的创新和“凝聚力”的增强。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应当按照深化内容、简化形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时间求短、效果求实的思路,搞好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

第四,做到思想教育与业务教育并重,实现教育方式的现代化与多样化,以提高党员综合素质。

首先,树立科学的党员先进性评判理念。过去评判党员的先进性,习惯以“思想好、干劲足、能吃苦”为标准。新时期,先进性被赋予新的含意,强调党员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的统一。先进性不仅要重态度、重精神,更要注重实际能力和工作绩效;不仅要有老黄牛精神,还要勇于开拓创新,成为工作骨干和业务能手。树立这种客观、公正的评判理念才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调动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和干劲,使党组织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其次,创新党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是提高党的战斗力的思想基础。新的形势对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一方面要认清形势,认真分析党员教育管理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把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到“关系党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新途径,切实加强对党员先进性问题的研究;严格考核标准问题的研究;开展如何做合格党员的讨论;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等。创新党员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每个党员的创造性能力,注重党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使党员个人价值得到体现,使党组织的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

再次,基层党组织要创建“党员之家”。培養积极向上的、创一流争第一的集体荣誉感;协调党员与组织之间、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营造互助互爱、和谐的环境氛围,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俯下身子为党员群众服务。这样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使集体更具凝聚力。

第五,进一步完善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凝聚力工程”从根本上说是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基石工程,民心工程。要凝聚民心,就要服务民众。对高校来说,就是要“服务师生,凝聚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处于执政党地位的干部和党员,绝不能弱化或淡忘这一意识。听不见群众的呼声,不遵从群众的意愿,群众就不会和党同心同德,也不会真正凝聚起来。因此,要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就要有服务意识,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批评教育力度,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同时,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模范岗、实行党员挂牌上岗,直接接受群众监督,自觉增强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只有为师生服务好了,才能取得民心,更好地把师生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探析 篇12

作为高校集教学、科研和管理为一体的重要载体, 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经历了重大历史变迁。建国初期, 我国以俄为师进行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以“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取代学院制, 通过教研室来实现教学管理、师资建设和人才输送三大重任。由于当时我国施行教育与科研相分离的教育体制, 教研室被定性为教学组织 (陈晓琳, 201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高教六十条》的颁布与实施使教研室逐步走上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 (肖化柱, 2008) 。十年动乱期, 教研室的建设与运行状况受到严重影响, 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 为有效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一些高校积极开展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活动, 在教研室下建立研究所和学科组, 有力地推动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东方, 2012) 。随着高校科研地位的日益增强及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与施行,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去教研室”和“去教学化”趋势明显 (陈晓琳, 2013) 。进入21世纪以来, 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 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为建立符合高校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的基层教学组织, 高校普遍开始着手发展与完善教研室等传统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 积极探索以教学团队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路径。

二、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现存问题分析

在科技飞速进步, 知识更新加速等外部环境和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等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 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普遍受到巨大冲击, 问题层出不穷,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 教学科研发展失衡。

教学与科研两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教领域一直广受推崇。然而当前高校中却出现了教学与科研发展失衡甚至相分离的状态, 主要表现如下:一、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教学型大学普遍存在对科研重视不足的问题, 而研究型大学则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二、重学科学术水平、轻教学水平的教师培养与考评制度使高校教师普遍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不愿致力于教学改革与研究。三、教学与科研脱节严重, 不能合而为一, 未能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科研化, 科研过程教学化 (杨菊仙, 2010) 。

2. 师资建设有待强化。

目前高校引进的新教师普遍拥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素质, 但不少缺乏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而高校为新教师进行的入职培训往往形式单调、以普适性为主, 其指导性和针对性有限, 不利于新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此外, 部分高校的教研活动组织松散, 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 致使传统的传帮带机制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不利于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

3. 组织机制有待健全。

当前,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未能有效发挥其职能, 很大程度上是因组织机制尚不完善, 主要表现如下:一、监督机制不健全, 基层教学组织对教师的教学、教改、教研工作监管不力,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凯文娟, 2011) 。二、考核机制不健全, 在高校教师实际考核过程中, 许多高校未能对科研、教学两项指标进行合理量化与权重划分, 使考核难以实现科学化、合理化, 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下降。

三、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对策

新时期, 建设符合我国高教发展需要的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普遍面临的挑战, 也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普遍存在的三大难题, 应采取以下三大应对策略:

1. 集成融合, 推动教研的协调发展。

作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承担的两大重任, 教学与科研应实现协同发展, 不可偏废其一。首先, 高校应根据其类型、层次与定位来决定教学与科研究竟何者应优先发展、如何协调两者投入力度等, 防止两者发展失衡与两极分化,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次, 完善教师考评机制, 合理分配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在考核中的比例, 指导教师合理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第三, 在通过教学培养优秀人才以提高科研产出的同时, 要用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的集成融合与协调发展。

2. 引培结合, 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高校欲打造一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师资队伍须注重引培结合, 在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资历的专业人才的同时, 根据现实需要对其进行相关培训。为此, 高校一方面要为新教师提供系统的、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提高其学科教学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 充分发挥传帮带机制的作用, 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进修的机会, 以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3. 统筹规划, 加强组织的机制建设。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要充分实现其职能, 必须统筹规划,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组织机制。第一,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不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情况下, 加大组织对教学、教改、教研工作的监管力度,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凯文娟, 2011) 。第二, 完善考核机制, 在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长期性、效果的滞后性和科研任务的艰巨性、成果的非凡性的基础上,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晓琳, 江珩.新时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08) .

[2]东方.浅析高校教研室职能发展与改革[J].吉林画报·新视界, 2012, (08) .

[2]凯文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制度的创新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

[3]肖化柱, 尹红, 尹自力.新时期教学研究型“双室型”教学基层组织的研究[J].教育教学管理, 2008, (06) .

上一篇: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下一篇:后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