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领导

2024-06-26

高校基层领导(共9篇)

高校基层领导 篇1

在社会文化多元交融的时代,“切实推进党内民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0世纪后期西方学者提出协商民主理论,随后中国也开始关注协商民主,2007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为基层党组织的民主政治建设点明了方向。

本课题组于2010年7月到2011年4月,就高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机制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样本主要对象为宁波大学部分师生,共计发放问卷500份,教师200份(党员100份,非党员100份),学生300份(党员200份,非党员300份),回收问卷468份,其中有效问卷436份,深入访谈28人。问卷的主要内容涉及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协商民主的内涵、特征与高校民主氛围的契合度;第二部分协商民主在高校兴起的原因和价值分析;第三部分协商民主在高校基层党组织民主建设中的应用建议。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特征与高校民主氛围的契合

政治学家古特曼和汤普逊(A.G utm ann and D.Thom pson)认为,“所谓协商民主,指的是这样一种民主政治形态,即公民通过广泛的公共讨论的过程,各方的意见在公共论坛中互相交流,使各方了解彼此的立场和观点,并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并达成各方可以接受的可行方案。”有学者补充,协商民主的概念是多元的,体现三方面的含义,即作为决策形式的协商民主、作为治理形式的协商民主和作为社团或政府形式的协商民主。笔者认为社会文化多元性是协商民主兴起的社会基础和发展动力,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合法性、集体理性、公开性和责任性。

对“在高校基层党组织民主建设中,您是否认为需要引入协商民主作为必要的补充?”的调查显示,有76.15%的样本选择了“必须引入”和“需要引入”。在深入访谈中,被访者普遍认为高校知识分子是一个比较关注人性、尊重人格的群体,他们倡导对法理的尊重高于个人意志、对知识的尊重高于政体盲从,对自由的追求高于权力争斗,对真理的追求高于物欲需求,协商民主的内涵、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民主范式比较契合。

(一)合法性。

调查显示,66.28%的样本认为民主的合法性在于大众的意愿被尊重和肯定,并有一定的程序保障。协商民主过程的政治合法性来源于个人意志和决策形成的程序, 经过讨论、审议形成政治决策。公共协商的结果不仅建立在广泛考虑所有人需求和利益的基础上, 而且建立在利用公开审察过的理性指导协商的事实基础上。

(二)集体理性。

调查显示,56.19%的样本认为民主建设需要考虑集体理性,民主决策需要反复协商、修正。协商民主鼓励自主的、在认识上不受限制的集体理性反思,排斥情绪化的非理性诉求,给人以发表合理观点的权利和空间。政体集体的批判反思过程预设着协商参与者应超越自身观点的局限而理解他人的观点、需求和利益, 通过相互理解和妥协的过程达到一致, 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三)公开性。

调查显示,66.74%的样本认为民主公开程序应包含决策过程在内的全程公开。协商民主的公开性表现为协商过程是公开的, 整个程序是公众知悉的,协商参与者在讨论和对话过程中公开自己支持某项政策的理由和偏好,其立法或政策建议是公开的。公民成员能够在公共利益超越狭隘自我利益的程序中受到教育,阻止秘密的、幕后的政策制定。

(四)责任性。

调查显示,54.12%的样本认为个人应对自己的民主参与行为负责。协商民主中的公开性使其责任性成为可能。在政治参与过程中, 参与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及对自己提供的认识负责则是责任性的表现。协商过程的参与者在协商对话过程中, 不仅要知道自身的偏好, 还要了解他人的看法,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促进公共利益的政策建议的正当性及其可能的后果。因此, 公民有责任维护并促进公共利益, 更好地确定支持特定政策的机构、政党和组织。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协商民主兴起的原因和价值分析

高校基层党组织所面对的群众有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授、博士,有青年大学生。为激发广大师生的民主参与积极性,协商民主所倡导的交流、讨论等方式为各基层党组织在民主决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协商民主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具有超越既有政治模式的意义和多维价值。调查显示,88.53%的样本认为社会文化多元趋向是协商民主兴起的根本原因,61.24%的样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协商传统是协商民主兴起的现实基础,89.68%的样本认为传统代议制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存在缺陷是协商民主兴起的主要原因。笔者分析认为:

(一)社会文化多元趋向是协商民主兴起的根本原因

在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是基于社会分化加剧, 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利益追求呈现出多元的取向,个人、政党、组织等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同利益的要求导致社会分歧逐渐扩大。不同种族、民族、宗教和社会团体需要形成一种多元的文化认同。这种多元文化社会要求政治体制、运作机制对于解决分歧作出明确的回应, 特别是多元化社会潜藏的深刻而持久的道德冲突,以及种族文化团体之间的资源不均等而导致多数人难以有效地参加公共决策的问题。

费孝通教授曾总结中国文化的结构是“多元一体和而不同”。在进入国际化发展的快速轨道后,现代中国的文化融合更趋多元,社会主体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取向。高校拥有自由争鸣的学术氛围和相对宽松的文化交流平台,高校党员的价值观呈现1+X结构形式,在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体系下,党员对各种文化流派有不同的接触和了解,有些甚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其认识程度呈现差异化,导致个人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看法不同,反映在民主决策程序上,不在仅仅满足与投票中是与否的表达,更希望通过充分的讨论、审议、对话和交流,修正偏好,达成公共一致。

(二)中国共产党的协商传统是协商民主兴起的现实基础

在“决策——选举———监督”的民主系统和过程中,协商民主强调决策过程的大众参与作为最终的价值追求,强调决策过程的平等协商,将民主化建设的重心有“公投”和选举转移到了自由平等的辩论和公共协商。

这与我们党所追求的民主目标并不违背。在我们党的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有优良的协商传统,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地位就是在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相结合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其次,无论是“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还是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制度,都为协商民主的预设了充分发展的空间。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党内事务,实现民主权利与义务,积极培养党员的协商意识、参与意识和表达意识,这些都为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三)传统代议制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存在缺陷是协商民主兴起的主要原因

传统代议制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存在一定缺陷:首先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大多数公民来讲,传统民主理论的平等只体现在投票形式的平等上,缺乏充分掌握信息的平等,参与集体决策过程中发言机会的平等;其次容易忽视公共利益。自由主义民主以个人主义为理论基础, 主张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将民主理解为个人或利益集团竞争稀缺社会资源的斗争,因而忽视集体或公共利益,甚至造成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的侵害。

协商民主强调协商的参与者在形式和实质上的平等,力求重塑公民对国家事务的热情与信心。在高校也一样,通过协商民主来激发和保护高校师生参政议政的热情与信心,担负起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中引入协商民主,有助于解决代议制民主的现实困境。

三、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发展协商民主的选择路径

笔者认为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进程中,协商民主作为代议民主的必要补充, 其实现的路径可以选择将协商民主嵌入选举民主的已有制度结构。调查显示,94.27%的样本认为高校民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民主冷淡主义”。所以,协商民主的嵌入需要立足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通过民主协商机制来提升党员主体对民主的关心和关注、信心和信赖,保障尽可能多的人民意的表达、保护、肯定与执行。

现有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民主运行已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和程序。但整个制度运行比较重视决策过程中决策产生的最后一个时间段,协商民主可以重点开发决策前和决策中两个时间段,通过与现有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制度对接,通过开发实际可行的协商参与形式,将民主在实践目标和价值目标两个层面上向前推进。

建议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工作着手:

(一)完善党群协商联系制度

高校基层党组织一方面应发挥党同人民团体联结的传统优势,给予他们更多的政治空间和社会资源,逐步扩大人民团体的自治性和群众基础, 使其更多发挥自下而上整合群众利益的功能。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党章、文件或政治决议要求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重视与群众的联系工作, 明确党员在联系群众方面的义务和责任。第二,确立联系群众的工作流程,设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具体任务目标。第三,将联系群众作为指标引入对党员干部的评价体系。

(二)重点发展重大决策听证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采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到学院基层,采用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辅之以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等)制度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基层党组织引入协商民主可实行类似于行政法学上的听证程序,在把握的正当法律程序核心内容外,给予当事人告知的和辩护的权利。在实际程序运行中应当采用公开的言语交流,不论是在学术委员会还是在教代会, 都必须做到三个方面:第一, 保证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均有充分的自由表达的时间, 每个发言代表的发言时间不应太短。第二, 任何代表发言的机会应当平等, 不得有意限制一部分代表发言的权利。第三, 整个协商交流的过程必须公开, 公开的形式包括允许非代表人员旁听, 以及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时发布等。所有参与主体的意见不仅仅是一种建议, 而应成为最终决策所依据的理由。决策者最终做出的决策所基于的理由应当在协商过程中被提出, 如果最终没有采纳部分利益群体的意见, 决策者有义务对此做出详细的说明, 并对该决策所造成的利益损失进行一定的补偿。

摘要:在高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 引入协商民主的理论范式和实践机制对民主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协商民主的内涵及特征的探讨, 通过问卷调研和深入访谈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引入协商民主的契合度、协商民主兴起的原因和价值进行梳理和分析, 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民主协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出建议性意见。

关键词:党内民主,协商民主,公共协商,平等参与

参考文献

[1]中国的政党制度[EB/OL] (.2007-11-15) [2010-08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6533956.html.

[2]王振亚、铁锴.论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及社会条件——兼论中国协商民主的进路[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2007第8期

高校基层领导 篇2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党自成立起就恪守的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取得了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取得了和平建设发展事业的伟大成功。当前,全社会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给我们做好群众工作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领导干部“下基层、抓基层、直接联系基层”这一工作理念的提出,无疑是对新挑战的积极回应,更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根本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只有深入基层,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才能真正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所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真正做到体察民情、确实做到关心百姓的疾苦,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通过下基层、抓基层的方式,听取群众代表汇报工作、和群众面对面对话,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捕捉到群众的心声,据此做出相应的对策,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这样,党和政府就能更好了解和掌握群众情绪,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情绪,尽量疏导群众的消极情绪,最大程度的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作为领导干部,既要深怀爱民之心,更要多办利民之事,要真正做到下基层、抓基层、直接联系基层,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脚踏实地地为群众谋利益。二不是只喊口号不做事,要认真调研,了解当地情况,发现实际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要既能听到响雷,又能见到骤雨,切实做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高校基层领导 篇3

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K·格林利夫 (Robert K.Greenleaf) 在其出版的《领导即服务》著作中首先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 然后该理念在玛丽·帕克·福利特 (Mary Parker Follett)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Douglas Macgregor) 、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 等大师的影响和推动下更趋完善。当前, 服务型领导理念, 已经影响到了企业、政府、非盈利组织等各个领域。

受到服务型领导理念在国外的商业领域运用获得成功的启发, 本课题将服务型领导理念运用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之中, 试图解决高校基层党组织缺少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问题以及“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的问题。

1 服务型领导理念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运用必然性探析

1.1 服务型领导理念与党的宗旨具有一致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人民至上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历史表明, 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才能顺应民意推动社会发展, 创造历史, 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的组织才能长存。中国高等教育之所以得到了长足发展, 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人民的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为人民服务。在对高校的管理中, 高校的基层领导需要按照党的服务宗旨, 采取服务型领导方式, 制定措施, 主动为教师的自身发展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更好地知识创新服务。

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 实施服务型领导理念, 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它可以更好地凝聚人心, 激发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可以赢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信任, 减少工作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更可以集中智慧, 制定科学决策;也有利于感召他人, 建立和谐的团队, 促进合作。

1.2 新形势下高校师生呼唤服务型领导理念

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中, 基层党组织起到了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着把握发展方向, 巩固意识形态的作用。但如果高校基层党组织缺乏了服务理念、服务行为,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就会出现阻碍高校发展的诸多问题。服务理念的淡化和缺失, 导致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没有起到应尽的作用, 导致高校干部和普通教师群体出现了无形隔离,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党群关系紧张, 甚至出现“仇官”现象, 给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带来压力和阻力。

另外,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 有些高校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侵蚀。功利主义、机会主义、享乐主义盛行, 有些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在其影响下, 基层党组织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也破坏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

这些问题的出现, 说明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建设中, 领导工作中不实施服务理念是违背党的宗旨和人民群众的意愿的, 是无法做出科学决策和凝聚群众智慧的, 这些现实问题呼吁新的服务型领导理念来指导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1.3 高校基层党组织实施服务型领导理念的可行性

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实施服务型领导理念具有较好的客观条件和先天优势, 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1.3.1 实施服务型=领导理念的客观条件

高校是一个育人基地, 它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 知识员工是高校的构成主体, 这种性质和构成决定了高校领导者的作用更多的应该表现为助人成长、提供科研设施、提升人力资源等, 所以高校内外的工作更多的表现为“服务”。在高校的运行中, 高校教师、学生要求服务的意愿也越来越迫切, 对控制、命令式的领导理念越来越抵制。同时, 在知识员工占绝大多数的高校中, 他们对高校领导理念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认为高校的领导应该是提供不同的服务, 这种认识有利于推行服务型领导理念。

1.3.2 实施服务型领导理念的优越条件

服务型领导理念的确立, 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具有先天条件:基层党组织干部和整个机构群体受教育水平高、综合素养高;高校又是价值观形成、传播和开拓的基地, “人民群众”易于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同时, 领导者能够认知到当前的领导即服务的领导理论是当前的先进理论;服务型领导理念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思想, 符合党的宗旨, 是国家主流力量推崇的理念;有利于高校创造和谐校园, 凝聚各方力量, 推进高校发展。

2 服务型领导理念指导高校党组织工作中的实践及成效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经贸学院党总支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 以沃伦·本尼斯的服务型领导理念为指导, 进行了三年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1 分享决策权力, 集中群体智慧, 服务教师, 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高校党组织建设决策

学院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 党总支的领导班子会议要求党支部的班子成员参加, 所有参会人员都可以参与工作决策;党总支要求, 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 每位党员都参与党支部建设决策。基层组织建设中, 群众的意志得到了尊重, 党组织也吸取了“群众”智慧, 制定的决策更能体现民意。认为领导是制度的既得利益者的思想慢慢得到扭转, 一些灰色的思想逐渐消退。

2.2 尊重教师、关怀教师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 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条件和服务

关心教师的成长, 全方位服务教师。一是为新进的年轻教师配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党员“导师”, 引导他们如何站稳讲台, 如何做科研等等;二是鼓励青年教师出国深造, 并提供帮助和便利, 主动为出国的教师代课, 关心家庭生活情况;三是重视教师思想建设。

沃伦·本尼斯认为, 考核检验一个高校领导是否是服务理念最好方法是:在他的领导下的, 得到他服务的人是否正在进步?是否变得更健康、更自主、更聪明能干和更自动自发?自己是否更有可能变成服务型领导者?社会中权力最少的人群受到了怎样的影响?他们获得利益了吗 (或者至少没有因此受到更多的损失) ?根据这一理念要求, 我们对经贸学院党总支实践服务型领导理念后的三年工作变化进行了分析。

很明显, 在服务型领导理念的指导下, 经贸学院取得了显著成效。所有数据都是上升趋势, 证明了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实施服务型领导理念是可行的、有效的。

2.3 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制定各种关心学生的规章制度, 改善人文关怀环境,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经贸学院党支部围绕服务型领导理念“忠诚于主人是服务者的第一原则”的要求。探索各种可行措施, 主动服务学生。制定了各种关心学生的规章制度, 比如以学生的需要为工作第一导向, 探索、推行“ (党员) 教师服务日制度”;以学生的成才成长为工作第一根本, 探索、推行“专业导师指导制度”;以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为工作第一目标, 探索、推行“周末班会制度”;以学生成长问题解决为第一需要, 探索、推行“教书育人研讨会制度”。如此不仅改善了人文关怀环境, 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在对该理论实施三年后, 根据沃伦·本尼斯对该理论的评价要求, 我们对经贸学院学生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数据看表2:

很明显, 在该理念的指导下, 学生获得的荣誉及奖励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证明了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实施服务型领导理念是可行的、有效的, 并且在实践过程中, 经贸学院基层党组织也获得了一定的工作技巧和工作方法。

3 实施服务型领导理念有待改进

服务型领导理念与中国高校基层党组织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只有树立服务型领导理念, 才能正确看待权力, 才能在实践中主动探索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有效措施, 才能引导高校工作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服务型领导理念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践行有它的先天优势, 它是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质量的新的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各基层党组织以该理念作为引导, 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凝聚力、战斗力;该理论的实施, 有利于集中智慧, 挖掘潜力, 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积极作用, 实现中国高校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世纪之梦。

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实施服务型领导理念是一个长期过程, 基层领导者不仅要具有领导知识、领导技能、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还需要长期保持党性, 始终坚持党的宗旨, 永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广大师生是推动学校发展和改革的中坚力量!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什么是领导, 领导就是服务”, 这为我们如何做好领导工作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服务型领导理念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实施, 对于探索如何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的“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具有很好的探索意义。但是, 如何将该理念在高校中普遍推行, 让这一领导理念成为一种工作自觉, 上升为领导者的工作信念, 甚至成为工作信仰,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摘要:服务型领导理念的含义及影响力。首先, 对服务型领导理念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实施原因进行分析:实施该理念与党的宗旨要求具有一致性;新形势下, 高校管理及师生呼吁新的领导理念来指导基层组织建设;实施领导服务理念具备客观条件、先天优势和可行性。其次, 以经贸学院的实践为例, 介绍了高校基层党组织以服务理念为指导, 制定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可行性措施, 明确了“为谁服务”、如何服务, 并取得显著成效, 证明了在高校基层党建中实施服务型领导理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文章最后指出, 该理论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 并且如何在高校中推广普及, 并将该理念转化为领导者的工作信念和工作自觉将会成为下一个研究课题。

关键词:领导,服务型领导理念,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参考文献

[1] (美) 哈格斯等著, 朱舟译, 领导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2] (美) 罗伯特·P·诺伊歇尔, 毕香玲译, 服务型领导:有效释放员工能量[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3] (美) 加里·尤克尔, 组织领导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基层领导辞职报告 篇4

您好!

我是XXX,一个从公司基层一步一步爬到管理层的XXX,我知道今天的职位是自己来之不易的,也是自己这么多年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所打拼出来的结果,我本应该非常的珍惜,当然,我也很是珍惜这次的机会,只是因为自己的一些特殊的情况,实在是不得已向您提出此致,辜负了公司的信任我很抱歉。

作为公司的一名管理层的领导,我本身应该认真负责的对待工作,更何况我还刚开始上升到管理层,这么多年兢兢业业的努力工作,也是在这一刻,在我成为公司XX部的经理的那一刻,我感到非常的自豪,不仅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相应的成果而觉得自豪,更多的还是对于公司的信任感到非常的感谢。我知道自己升职还不久,我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现在所应该要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好这个岗位所应该做的事情,我完全不应该在自己升职之后不久,就向您提出辞职,可是近期的工作让我觉得自己很力不从心,但是我并不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否则自己也绝不会在这么多年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为公司做事,每天无怨无悔的加班,为公司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刚升职完完全全不应该辞职的,我现在所应该做的就是更加的努力为公司做事,做好自己身为一名管理层,身为一名部门经理所应该要做的,其实很多这种道理我都懂,这么多年的努力也是希望自己在这个时候能够得到公司的重用,现在的这种结果也是我来之不易的,也是我多年以来努力所应该得到的,我本不应该在现在这个时候提出辞职,但是实属是因为自身的能力不足导致自己并不能胜任现在的这个职位,所以也不希望因为自己耽误了公司的运行,我也不希望自己会托公司的后腿,加上我自己也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对于管理公司这个方面也还需要多加努力,还要往更深层次的方面去有所造诣。

我也希望公司能够尊重我的这个决定,哪怕自己现在也知道自己现在放弃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对自己无疑不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但是相较于以后因为自己的管理不足导致公司造成损失,我更愿意在发现自己的不足的时候,就向您提出辞职,我也知道这样子做可能会让你们对我失去信任,也可能会让你们觉得我实在临阵逃脱,但是不管是怎样,我都已经决定了,所以也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对于我给公司造成的影响我感到非常的抱歉。

此致

敬礼!

辞职人:XXX

基层领导力转型调查 篇5

针对“新环境下的新领导力”, 《决策》杂志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155份, 覆盖中东部多个省份的基层领导干部。其中, 厅级干部27人, 处级干部69人, 科级干部59人。正处及以上级别占比31%, 副处级占比31%, 正科级占比32%, 副科级占比6%。年龄40岁以上占78%, 30岁至40岁占18%, 30岁以下占3%。具备地方或部门一把手任职经历的占57%。

92%的受访者认为新常态推动干部观念转变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 92%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常态对当下干部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产生了影响, 其中46%的人认为“影响很大, 在思想观念上有根本的认识与转变”;31%的人认为“影响较大, 引发诸多转变”;15%的人认为“有影响, 但不明显”;只有8%的人认为“影响不大, 大部分干部还是有传统路径依赖”。

时间回到半年前,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明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作为执政理念首次被提出是在2014年5月, 经过一年时间, 地方官员对新常态有了一个认知过程。依据问卷调查结果, 九成以上地方官员认为新常态对自身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大部分认为影响深刻, 在诸多领域引发转变, 并在对未来的发展理念上有根本性的认知变化。

调查还显示, 35%的受访者认为新常态对领导干部带来转变最明显的一项是“作风改变”, 28%认为是“依法决策”, 24%认为是“发展思路转变”, 少数认为转变最大的是“治理观念开放”和“规范制度建设”。

国家行政学院刘峰教授分析:“新领导力最大的特点与四个全面和五个建设密切相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的布局下,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 这五个建设怎么平衡, 怎么引领, 不能顾此失彼。”刘峰认为, 新的领导力要求更高, “适应是一种应变, 应该主动求变。新常态下更应该由被动到主动。”

近七成对强势领导表示认可与理解

新环境下的领导力是否与以往的领导力有所不同?调查显示, 认为新旧领导力没有明显区别的仅占10%;41%认为区别在于要把握全新的方向、驾驭全新的发展局面;72%认为区别在于对战略、制度与法治多方面有全新的要求;63%认为区别在于转型、改革以及创新的思路转变。

这一结果显示, 中央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已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地方干部思维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干部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刘峰也认为, 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方方面面的新环境, 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尽快转变工作思维、工作习惯、工作方法, 进入一种“新领导力”。

针对新形势下, 地方发展是否需要强势领导的推动, 过半数对领导强势推动持认可与理解态度, 不认可的占24%。具体来看, 20%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必要的治理方式”, 46%表示“可以理解, 但需要因地制宜、因情而定”;5%保持态度中立, 认为“这与官员的性格有关”;持不认可立场的受访者认为“领导强势推动发展是一种人治而不是法治”。

强势领导的推动力在个性官员群体上表现得较为明显, 往往这类官员给官场和媒体都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回顾过往, 一些明星官员留在官场的烙印并未完全褪去。吕日周在山西原平县县委书记任上时, 即因推行了轰动全国的“搭台唱戏”改革而出名;曾任湖北咸安区区委书记的宋亚平, 发动了一场震动全国的“咸安政改”;四川遂宁市中区原区委书记张锦明, 专注于基层民主改革, 成为明星官员。宋亚平两年前曾告诉记者, “咸安政改”是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如果组织再让我去哪怕是一个偏远穷困的地方, 我二话不说打起背包就走。”这类官员有自己鲜明的施政风格, 也有着“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的精神使命, 他们勇于创新, 敢于担当。

本次问卷调查中, 超过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为乡镇党委书记。单就这一群体来说, 对强势领导持认可态度的占19%, 持理解态度的占51%, 持否定态度的占26%。

县域经济与县域治理, 可以说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单元。上层改革命题, 也常常将试点选在县域。县域作为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的结合地带, 改革的局面往往更为复杂。面对改革的阻力、地区之间的竞争压力, 七成基层领导干部对强势领导表现出“正面反应”, 可见领导强力推动县域改革发展有着宽松的舆论环境。

然而另一项数据也不容忽视, 针对“什么风格的领导类型让您觉得舒适并更能促成执行力”的统计结果显示, 49%的人选择“懂得授权, 充分信任下属的”, 29%的人选择“懂得尊重下属, 且有亲和力的”, 19%的人选择“对工作严格要求, 但私下温和的”, 半数认为充分信任更能激发执行力。这项数据表明, 强势领导虽然被认可与理解, 但同时大多数人期待“懂得授权、懂得尊重、充分信任、具备亲和力”的柔性领导力。

一位在县级推行过改革的官员曾感叹, “个性官员越来越没有市场, 推动改革的越来越少”。本次问卷关于新常态背景下领导干部转变最明显的方面是什么?统计显示, 28%的人选择“依法决策”, 35%的人选择“作风改变”。可见, 法治理念与作风建设对政府官员的影响已趋明显。

经济转型阵痛期也是领导干部转型的阵痛期。中部某县一位县委书记直言:“真正的压力是怎么消化以前的不规范。”综合统计数据分析来看, 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 强势领导的推动力被基层领导干部较多地认可、理解, 而这种推动力也要“因地制宜、因情而定”, 在合法的框架下发动。

七成认为领导干部更需胆商和逆商

有人提出一个计算成功的公式: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情商被认为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柔性领导力, 包含亲和力、理解力、协调力和控制力等。在本次问卷调查中, 有25%的人认为领导干部更需要情商。与情商相比, 受访者认为胆商与逆商更重要。36%的人认为新常态下更需要逆商, 占比第一;34%的人认为更需胆商, 占比第二。

逆商, 通常指面对变化、突破困境、超越困难的能力。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垫脚石, 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 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因此有人认为, 高智商未必能够成功, 而高逆商, 却能让人变得快乐坦荡。

胆商, 通常指大胆创新、勇于担责的能力。是一个人的胆量、胆识、胆略的度量, 体现了一种冒险精神。通常认为, 胆商高的人能够把握机会, 凡是成功的商人政客, 都具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知识改变命运, 胆商改变局面。”被看成一种经验性的规律。

依据前述统计分析, 强势领导的推动力为多数人理解与期待, 重要原因也在于新常态下的新形势充满着变化与挑战, 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 如经济下行压力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问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问题等。再看一组数据, 本次调查显示, 41%的领导干部最大的困惑来自“难以摆脱发展速度情结, 有换挡焦虑”;57%的人认为是“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29%受访对象认为困惑来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压力”。面对转型压力, 七成受访者认为领导干部更需要胆商与逆商, 也恰能说明基层治理急需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突破困境、超越困难的领导干部。

如何解决问题、突破困境、破解难题?八成以上受访者强调协调力、决策力、创新力与执行力, 六成受访者认为更需要判断力与凝聚力。相对情商的“柔性领导力”来说, 这些可视作新常态下领导干部需要具备的“刚性领导力”。某位领导干部在担任县委书记之前,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公正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别人处理不下来, 他一出手都能摆平。”这种能力对基层领导干部来说, 显得尤为重要。

仅13%的人认为不需要进行心理调适

情商、胆商、逆商对于想要获取成功的领导干部来说, 似乎都必不可少。但调查显示, 创新者很多时候是孤独的, 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 甚至是小众派。久而久之, 不能有效排解的人往往容易引发心理不适。

据调查统计, 引发领导干部心理不适的症状很多。比如, “很多话憋在肚里没法说”, “晚上做梦都是文件”, “头发比同龄人白得早”, “心理枯竭”, “经常觉得莫名的压抑”, “早年努力进步, 如今原地踏步”, “凡事上纲上线, 人际关系僵硬”等。

2015年1月8日《人民日报》曾刊文谈“多关注公务员心理健康”, 文章提到我国公务员29.3%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 约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严, 以往的隐性福利却在减少, 这更让公务员们‘压力山大’。公务员群体似乎不再看上去那么风光, 很多人失去了心理平衡。”

关于心理调适问题, 《决策》本次问卷也显示, 仅13%的人认为领导官员不需要进行心理调适。48%的人认为“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环境与要求的转变”;57%的人认为“应端正事业观、政绩观、权力观”;61%的人认为“应遵守更多的规矩、接受更严的约束, 体现更大的担当, 做出更大的贡献”。

成都市委党校赵汝周分析, “新常态是新思想、新理念、新规矩的综合体现, ‘新’就是不同以往的习惯性思维与做法, 适应新常态要求领导干部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思维方式”。

《决策》问卷结果表明, 领导干部对心理调适的方向有着“充满正能量”的认知。但另一组数据也展现出受访者对外部环境的自我感受并不十分满意。就“外部环境”的数据统计, 35%的人认为工作标准太高, 32%的人认为节奏太快, 39%的人认为为官不易, 68%的人认为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 仅有11%的人赞成任何标准与要求都是合理的。

在领导干部转变最明显的一项调查中, 选择作风改变的占比最高。回答“当前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时, 50%的人选择“作风建设给公务员群体带来的普遍性压力感”。

如何看待领导下基层安全检查 篇6

主持人语:

目前,随着安全生产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一些企业的领导会前往基层开展安全检查。对此,有些人认为,术业有专攻,领导前往基层开展安全检查,不仅难以查到实质的安全隐患,还会对正常工作产生影响,因此,应把精力放在组织、协调、部署、决策等方面。还有些人认为,领导前往基层开展安全检查,展现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态度,这种态度比查到安全隐患,更有利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应如何看待领导下基层安全检查,是会影响正常工作,还是会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本期就让我们谈一谈如何看待领导下基层安全检查。

高校基层领导 篇7

关键词:煤矿基层团对领导,现存素质问题,对策

煤炭基层团队领导作为企业理论者的同时, 又是企业的实践者, 因为他们深入现场, 与职工一起下井。其素质及作风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煤矿基层团队领导的素质提高了、作风端正了, 才能保证企业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 加强煤矿基层团队领导的素质建设是亟不可待的。

一、煤矿基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 学习不勤奋, 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有的煤矿基层干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的学习不到位, 甚至有的基层领导干部把这种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总是谈学色变, 为了不参加理论学习总是找各种理由和借口, 在这种情况下, 领导干部的自学也就无从谈起了, 也就更别提学以致用了。因此导致部分基层领导干部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甚至于扭曲了三观, 信仰错位, 迷信各种宗教活动, 有的领导干部找算命先生给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算卦等等。

二是纪律涣散, 知法犯法, 不能顾全大局、凡事以企业的利益与荣誉为重。有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做事不讲原则, 背地里为了谋取个人私利拉帮结派, 搞小团体, 排除异己, 在组织内部闹不团结, 不能做到团结共事, 缺乏民主团结的精神。有的干部暗地里搞关系网, 培养亲信, 利用裙带关系、同学关系、亲朋关系、老乡关系、宗族关系等等谋取个人私利, 利用自己职位在外做生意, 不顾企业的信誉与利益;有的干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对于上级发布的命令偷工减料, 甚至对于上级明令禁止的行为还偷偷的做, 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还有的领导干部搞一些封建活动, 比如与有利可图的人拜干姐妹、拜把兄弟等。

三是不能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 缺乏责任感, 工作中没有紧迫感。比如有的基层干部喜欢做面子工程, 为了炫耀自己的职位而做表面文章、好大喜功, 面对别人的表扬的时候就飘飘然了, 不能严格对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遇到问题时不及时解决, 往往是绕着问题走, 对于工作犹如蜻蜓点水, 甚至于欺上瞒下;在遇到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时, 搞“样板工程”, 给煤炭企业的项目留下了众多安全隐患。

四是不能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贪图安逸、吃喝玩乐。部分基层干部忘记了煤炭企业在初建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艰苦奋斗的情境, 现如今, 煤矿企业的条件上去了、经济提高了, 就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忘记了, 部分领导干部还挥霍公款, 利用自己的职位大吃大喝、到处敛财。对于管理工作没有高标准、严要求, 对浪费现象视而不见,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利益。部分基层领导干部追逐名誉、贪图享乐, 不注重保持高尚的情趣和高尚的精神, 整天活在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中去, 家庭生活逐益化、个人生活糜烂化、物质生活享受化、精神生活颓废化是部分领导干部所追求的, 有的领导甚至涉足色情场所, 嫖娼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了。

五是以权谋私、侵害职工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已被有的基层领导干部抛诸脑后了, 他们不是利用自己的权利为职员谋利益, 而是把权利变成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的工具, 想的也是如何让自己升官发财。有的领导干部对职工的要求与呼声视而不见, 甚至拒之门外, 对职工的困难只是嘴巴上说说而已, 从来不付诸于行动, 最多就是做做样子。这使得领导与职工的关系存在着内隐的巨大矛盾, 影响了煤矿企业内部的稳定。

二、加强煤矿基层团队领导素质建设的对策

一是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 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企业要充分利用矿党委理论中心小组、党员政治学习以及党支部有效组织基层领导的理论学习, 在组织基层领导学习之前企业有关人员要有计划地分阶段的制定学习计划 (包括学习的内容、要求与时间安排) , 把理论学习与煤矿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切实结合起来, 逐步深入, 深入落实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让基层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抵制封建迷信, 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用强大的理论体系来武装自己。在此过程中, 要有针对性地把不同文化程度、年龄等的基层干部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组学习, 确保以合适的方式让每位基层领导正确学习、乐于学习。

二是对基层领导干部严格要求, 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规章意识, 并建立健全有力的奖惩制度与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煤炭企业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 工作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煤炭”转, 工作又苦又脏又累又危险, 很多基层领导都是从工人提拔起来的, 他们的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也就不会太高, 更容易做为了获取个人利益编制关系网等不顾全大局的事情, 这就更要对他们进行高标准严要求, 一点都不能松懈。还要对基层领导干部进行职业教育, 让他们明白个人与企业是密不可分的, 明白一切以煤矿企业的利益与荣誉为重的原因。企业要制定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 包括奖惩制度, 一旦发现有以权谋私等危害煤矿企业利益的现象就要从严处理, 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三是强化基层领导干部的自律约束, 规范其从业行为。对于煤矿企业, 要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加强对基层领导的政治教育和廉洁从业的教育, 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并开展关于“四大纪律, 八大要求”的教育以及“务实、清廉、为民”的教育, 使得基层领导干部按照规定的流程工作, 不要僭越权利, 否则从严处理。

四是发动全体员工切实监督基层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 做到全面有效的监督。煤矿企业要发动全体员工乃至全社会对其基层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进行监督, 并不定期的对基层领导进行检查, 比如“八小时”以外社交圈、生活圈的监督。再者, 企业要重点监督是否有违规提拔、克扣工资等现象, 加强审计监督, 对基层领导的业绩进行考察, 一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最后, 煤矿企业应该设立职工意见反馈箱, 及时听取职工的意见, 回应其呼声, 真真切切的为职工解决问题。

五是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的管理, 深入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立党宗旨, 企业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以及思想教育, 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采取民主制度, 让职工也有说话的地位, 如果一旦发现有基层领导压制职工, 或者无视职工的呼声, 不解决职工的问题等现象, 煤矿企业不仅要为职工解决问题, 还要对相应的领导做出处罚。

结束语

煤矿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 其工作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由于煤矿企业职工工作脏、累、苦、危的性质, 加强煤矿基层团队领导的素质建设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基层领导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煤矿企业的内部的稳定与发展的稳定。要切实抓住基层团队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利益观、政绩观与地位观, 从而促进煤矿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诗贵.试论提高领导干部素质[J].党史文苑, 2005 (12) .

[2]袁斌.煤矿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04) .

[3]董鹏飞.新时期领导科学素质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高校基层领导 篇8

领导干部的素养一般指其整体品德和操守的体现, 包含的要求和内容是多方面的, 总体而言不外乎做官、做事、做人3个方面。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 领导干部只有重视了个人素养的修炼, 才能在工作中认真领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才能为党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笔者结合多年基层工作的体会, 谈谈一己之见。

1 讲诚信

诚信, 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更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诚信已经越来越受到组织和个人的关注。首先, 讲诚信要体现在讲科学上。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没有科学发展的理念来引领, 没有科学的方法来实施, 再好的规划、计划、方案等都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自觉以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来审视一切, 切不可认为我们的工作单一就可以凭过去的老经验、老办法行事。就我们从事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质量而言, 要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能经得起绝大多数群众的评议, 关键在于我们的工作标准、工作方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其次, 讲诚信要体现在良好作风上。我们经常讲, 在一个单位工作是缘分, 但这个缘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一个单位的建设发展和工作的总目标把我们凝聚在了一起, 没有这个前提, 恐怕也就很难有这个缘分。一个单位, 内部有不同的分工, 这就必然涉及到合作。合作中的诚信, 就成为干成工作或干好工作的重要因素。真诚地与人合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更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别人愉快地合作。在实际工作中, 每个同志都承担着不同的工作, 你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尽力, 能否为总目标增光添彩, 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讲诚信就要真心实意地投入到工作中, 而不是敷衍了事;讲诚信就要对上级布置的工作有强力的执行力, 而不是拖拖沓沓。第三, 讲诚信要体现在善待同志上。对身边的朋友讲诚信, 朋友会越交越多, 友谊也会愈来愈深, 遇到高兴的事, 朋友会来祝贺, 遇到困难的事, 大家会尽力帮忙。对工作中的同事讲诚信, 就会营造一种舒心的工作环境, 同事成为朋友, 工作就会顺心, 生活就会顺畅。这就叫互相补台, 大家出彩, 互相拆台, 一起跨台。诚信, 还体现在处理上下级关系上。作为下级, 对上级的诚信体现在工作上, 就是要多提合理化的建议, 为单位发展献计献策。第四, 讲诚信还体现在全力以赴完成上级交办的事情上。一个单位的分工是相对的, 合作才是绝对的。分工的不同必定会带来工作上的难易之别, 从辩证的角度来讲, 做难事可以体现一个人能力, 也是一个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 更是一个单位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当然, 作为上级讲诚信, 要体现在真诚关心下属的成长, 为他们的成长搭建工作的平台并给予充分的激励;要体现在公正公平地评价下属, 既不能以一两件事情来评价, 更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评价。既要有公平心, 还要有包容心。

2 讲制度

制度, 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是顺利执行路线的保证。没有完善的制度, 就没有规矩, 没有章法。首先, 讲制度就是要建立尽可能完善的制度。一项好的制度, 可以让大家明确工作的标准, 知道自己的工作做到了什么程度;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 哪些则需要请示;还可以让干得好的人得到应有奖励, 激发工作的动力。完善制度是贯穿工作始终的一项任务。本单位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已经有了许多制度和规定, 这是过去取得成绩的基础和保证。但在大家的工作中, 还有哪些方面缺乏依据或章法的都可以提出来, 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加以完善。只要是有利于单位发展, 有利于个人成长进步的, 都可加以修订逐步完善。其次, 讲制度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制度再好, 关键是在执行, 执行不好, 那就是一纸空文。在具体的工作中, 就是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对事不对人。要把各项规章制度经常拿出来看, 对着工作查, 照着规定做, 带头遵守制度, 养成按制度办事的习惯。特别是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不能因人有别, 因时而异。比如, 对作出贡献的, 无论何人都要行奖, 对违犯纪律的, 无论什么时间, 什么人员, 都要处罚。树立起“奖得心跳、罚得心疼”重奖重罚制度管理理念。第三, 讲制度还要自觉按程序办事。程序是指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 是对权力进行分解运作的过程。程序是执行制度的载体。只有按程序办事, 才能把制度贯穿进去。如果办事不按程序或程序不科学、不规范、不公开, 执行制度就无从谈起。另外, 涉及到大家切身利益的事情, 矛盾比较棘手、关系比较复杂事情的处理, 要找到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就得按程序办事, 按程序办事也是对我们的素质和能力的一个检验。

3 讲健康

身体健康很重要, 身体不健康也就谈不上其他的一切。本文要讲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身体健康, 主要想讲的是从心理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衡量的健康。因为这个健康是社会和谐和一个组织内部团结的重要因素。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必须能够乐意地去完成所承担的工作, 善于并愉快地协助同事完成上级交办的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看到同事做成了事或者有了进步, 应该发自内心地祝贺, 自己做成了事有了进步, 应该想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 而不是有了成绩就是我的, 出了问题都是别人搞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的同志, 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 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长处, 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要经得起别人提意见, 甚至是不正确的意见, 要从正面去理解别人的意见。这样想, 就会把别人的意见和议论变成改进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动力, 而且会心情愉快地面对每一天, 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正所谓“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4 讲责任

责任有丰富的内涵, 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来区分, 可以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去认识。责任, 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 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责任无处不在, 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比如父母养儿育女, 儿女孝敬父母, 老师教书育人, 学生尊师好学, 医生救死扶伤, 军人保家卫国等。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 首要的是能担当起应有的责任。责任和权利是对应的、统一的。享受一定的权利, 必须尽到相应的责任。尽到一定的责任, 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比如, 我们享有领导岗位的一切待遇, 也就是权利, 那就要履行岗位的职责和义务, 党和政府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 那就意味着要承担、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责任。而且责任还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 责任出勇气, 出智慧, 出力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受人尊敬, 招人喜爱, 让人放心。有了责任心, 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 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心强, 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 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没有责任感的人一辈子干同一样工作, 只是重复却没有提高;有了责任感, 他就会在履行责任中, 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 个性得到丰富和完美。所以说, 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具有示范作用,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领导干部自身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生存与发展, 决定着一个单位的前途和未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领导干部必须注重自身素养的修炼。文章结合基层工作实际, 对素养的基本定义和基本要求进行了说明, 并就如何在讲诚信、讲制度、讲健康、讲责任4个方面加强个人素养修炼进行了详细阐述。

高校基层领导 篇9

一、领导重视直接关系到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的发展

档案作为社会实践的真实历史记录, 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实践中的所有记忆均需借助档案进行传承。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还是社会组织与个体的活动, 都与档案息息相关,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 重视和加强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的呼声越来越高, 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使基层单位档案工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 基层单位人员的档案意识仍相对薄弱, 尤其是基层单位领导者的档案意识水平不同, 造成不同基层单位之间的档案工作差距明显。因此, 培养基层单位领导者的档案意识, 提高其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势在必行。

1. 基层单位领导者的支持是做好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的前提。

纵观当前基层单位档案工作所遇到的种种困难, 如档案材料收集举步维艰, 立卷归档敷衍了事, 库房面积狭小, 设备落后, 档案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下等, 都直接与基层单位领导者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关联。如果领导者能够主动了解档案工作, 积极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困难, 经常深入档案工作, 果断问责档案工作, 务实支持档案工作, 那么, 基层单位档案工作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反之, 就会限制或阻碍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的发展。

2. 基层单位领导者的重视是发展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的保障。

基层单位档案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需要各个方面支持和配合。当前, 档案工作的发展正处在收集范围广、载体形式新、档案数量大以及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紧要关头, 更需要有关各方面, 尤其是基层单位领导者的重视与支持。因为在基层单位, 档案工作的发展与完善不是孤立的, 而是牵涉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所需经费和发展规划等各个方面, 需要得到基层单位领导者的重视与支持。实践表明, 基层单位领导者越是重视和关心档案工作, 单位各部门人员的档案意识就会越强, 基层单位档案工作开展也会越顺利。否则, 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的发展就会受到种种影响与制约。

二、影响基层单位领导者档案意识的因素分析

1. 受基层档案服务方式间接化的影响。

在社会实践中, 基层单位领导者大多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 其决策所需的资料多由其下属业务职能部门进行提供。而在众多下属业务职能部门中, 作为提供决策参考依据源头的基层单位档案部门却往往处于神经末梢。这种基层单位档案服务方式间接化的特点, 导致档案部门难以与基层单位领导者产生直接的工作接触, 客观上阻碍了基层单位领导者对档案工作的深入了解。

2. 受基层管理方式的影响。

部分基层单位领导者在公务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由个人保存与利用的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受基层单位领导者的个人权威等因素的影响, 所属工作人员又不愿主动催收基层单位领导者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这不但造成应归档文件材料的流失, 也使档案部门在第一个业务环节上就与基层单位领导者之间的联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直接影响到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3. 受基层领导工作侧重点的影响。

基层单位领导者作为单位内部的首要决策者, 必然在其管理活动中有一定侧重, 如果领导者重视其他工作, 忽略档案工作, 就会导致对档案工作的关注度降低, 主动关心、支持基层单位档案工作发展的意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如部分基层单位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把主要的工作精力集中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上, 对基层单位档案管理的要求有所放松, 客观上也导致了基层单位领导者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的降低。

三、争取基层单位领导者重视档案工作的措施

1. 依托利用实效, 宣传档案工作。

作为争取基层单位领导者重视档案管理的有效手段, 档案宣传工作必须改变以往单一宣传档案政策法规、档案业务知识的方式, 使宣传工作的类别更为多样、更具效果。基层单位的档案部门要注意通过史料展览、调查问卷、学习培训、网站建设、创新服务、信息开发等多种方式, 向基层单位领导者宣传、介绍档案工作, 提出有利于基层单位档案工作发展的合理建议, 力求通过多角度、高强度的宣传效应缩短基层单位领导者与档案工作之间的距离, 增强基层单位领导者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与了解。

2. 加强档案收集, 从领导者入手。

基层单位档案部门要向基层单位领导者宣传档案的重要性, 从基层单位领导者入手, 全面收集基层单位领导者在任期间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 必要时还可以为基层单位领导者建立个人档案管理全宗。这样不仅能够真实准确地记录基层单位的发展历史, 也能够彰显基层单位领导者的工作业绩, 让基层单位领导者切身感受到重视档案工作的必要性。

3. 注重服务实效, 开展档案编研。

基层单位的档案编研工作的发展水平往往不尽如人意, 只编纂一些档案规章制度汇编、大事记、文件汇编等初级编研成果, 深度开发不够。因此, 基层单位档案部门要改变档案编研工作的现状, 时刻关注、把握基层单位各项业务工作的发展动态, 根据客观实际,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 深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编写具有出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的档案编研成果, 为基层单位领导者的科学决策提供方便快捷、准确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4. 强化自身素质, 赢得领导重视。

上一篇:椎管内麻醉的体位护理下一篇:分类与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