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2024-09-22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通用13篇)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篇1

记者昨(20)日从省人事厅获悉,今年,我省将继续选拔高校毕业生到三州和乡镇工作,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选拔政策作了一些调整。一是因今年下半年全省将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深化机构改革工作,各市州可根据本地实际和工作需要,对省上去年下达的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二是从今年开始,笔试结束后,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将根据录用计划数、参加考试人数和考试情况等,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达不到笔试合格分数线的,不能进入面试。三是从明年起,乡镇机关录用公务员,原则上应从选拔到乡镇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今后组织公招,将重点面向在乡镇、村工作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据介绍,今年的选拔工作拟于8月19日发布公告,具体报名时间由各市、州自定,9月25日进行笔试,11月12日至13日面试。整个选拔工作由各市州人事局统一组织实施,在今年底前结束。(黄先明)

来源:四川日报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篇2

一、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重要性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

第一, 有利于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笔者认为,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难首先体现在总量上的供求关系, 也就是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口之间的矛盾关系。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2000万, 即使是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8%~10%的条件下, 全国每年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800万个, 这就意味着全国每年都有1000多万的就业缺口。此外, 农村仍然有1.25亿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实现转移就业。因此, 除了具有院校品牌、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甚至是人际关系等优势的部分大学生能够成功在城市实现就业外, 广大缺乏工作经历和实践经历的大学生就业尤为困难。根据教育部统计, 2009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87%, 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生将达到630万人, 在去年611万毕业生的基础上再创新高, 再加上去年未就业毕业生80万人, 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由此可见, 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重大课题。

第二, 我国的农村基层对高校毕业生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难在供求关系上除了总量上的矛盾外, 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也就是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之间存在“错位”。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很多地区、很多行业却没有大学毕业生去工作。根据调查显示, 85%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希望到城市和沿海地区工作, 65%优势的大学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作, 只有22.6%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这种供求的“错位”, 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而长期以来, 由于中国经济长期存在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 优势资源一直在向城市集中, 农村已变相成为城市发展的人才“抽水机”。通过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向农村基层输送大批的高等教育人才, 有利于解决城乡人力双重循环断裂的问题, 将给农村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契机。

第三, 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高校毕业生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 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接受能力强, 接受新鲜事物快, 精力旺盛有激情, 在高科技、智力服务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尤其是曾经在外学习, 具有较为开阔的眼界和先进的理念;通过熟悉农村情况, 能够清楚认识城乡差别;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 更能充分利用好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 努力拼搏, 积极创业, 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者和示范带动者。

二、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建议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符合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基层双方发展的利益诉求, 是有利于扩大就业、保障民生、发展经济的惠民政策。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搭平台、建载体、创氛围, 建立良好完善的制度环境。

第一, 加强政策引导, 使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下得去”

一是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要通过加强信息交流和政策宣传, 使广大高校毕业生科学地认识到:时代变了, 就业观念也得变;如果一味地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 就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一无所获;应该客观评价自己, 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 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二是积极宣传高校毕业生下农村基层的有关政策。如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大宣讲活动, 通过新闻座谈会、报刊、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毕业生下农村基层就业的意义和优惠政策, 让高校毕业生知晓政策、熟悉政策, 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的工作氛围, 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去就业。三是向欠发达和急需补充人才的重点地区倾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不仅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项目, 更是逐步充实基层人才队伍, 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重要途径。建议在高校毕业生下农村基层计划招募中, 重点向欠发达地区和急需补充人才的重点地区倾斜, 努力探索一条按需配置人才资源的新途径, 缓解边远艰苦地区农业、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对人才的急需, 为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加快农村基层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二, 健全配套体系, 使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用得上”

一是提供培训服务。通过政府补贴或无偿提供的方式, 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提供相应的培训。高校毕业生刚出校门, 普遍缺乏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尤其缺乏与群众沟通协调的本领。因此, 他们到村工作前, 应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 帮助他们了解农村工作的基本情况、基本要求、基本方法。如村官到村工作后, 应及时选派经验丰富、工作出色的乡和村干部结对帮带, 实行“二帮一”培养, 通过结对帮带使他们逐步熟悉农村政策, 掌握发展农村经济、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二是强化创业意识引导。按照服务“三农”、自主创业、政府帮扶、社会运作的总体要求, 以创业育人才, 以服务强管理, 通过培育创业主体, 落实扶持政策, 完善服务体系, 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尤其是要科学定位创业方向, 引导他们把创业发展的重点与进一步提升农业龙头产业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结合起来, 鼓励参与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 使之成为规模经营主体, 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促进创新发展。三是注重提供项目服务。建立健全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项目扶持政策, 积极为其在项目选择、政策咨询、项目注册、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 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如针对初下农村基层的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 挑选种植养殖大户、农产品经纪人、企业经营者等农村经济能手, 作为下基层大学生的“创业辅导员”, 开展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专题培训, 传授创业经验, 提供技术帮扶, 引导下基层大学生谋思路、找信息、选项目。不定期召开创业意向征询会, 了解他们的创业想法, 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项目指导。引导他们领办、创办、合办各类项目, 逐步培养和建立一支懂技术、善管理、会创业的团队。实行政策优化扶持, 在项目的申报和证照办理上, 要求相关部门特事特办, 以优惠于其他同等项目的条件给予及时办理。四是强化启动资金支持。如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资金瓶颈制约, 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创业有贷款需求的, 可参照下岗失业人员相关小额贷款扶持政策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建议各设区市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筹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 主要用于支持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和创业项目所需的购买原材料及农资物资资金;为加工、运输、流通等个体经营创业项目配套服务的个人经营性资金;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资金;有创业小额贷款需求的大学生村官, 提出申请并经所在地有关主管和金融部门对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创业计划进行认真审核后予以发放;在贷款手续和利率上实行政策倾斜, 给予享受最优惠的贷款利率, 授信额度原则上适当提高。五是强化人事保障制度等其他方面服务。如对以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方式到农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市、县 (区) 政府的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在户籍管理、档案寄存、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社保关系接续方面提供服务。

第三, 完善激励机制, 使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留得住”

一是树立典型示范, 营造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的社会氛围。通过在农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树立典型, 表彰先进, 开展典型先进人物到高校、社会宣讲活动, 引起广大毕业生和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关注, 起到较好的效果。如福建省2009年表彰了30名首批“三支一扶”优秀高校毕业生。通过宣传、典型示范, 福建省2009年共有9027名高校毕业生报名“三支一扶”计划, 同比2008年增幅157%。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 对下农村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交纳社会保险, 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方式, 为高校毕业生安心基层服务提供保障。如福建省2009年根据人社部发[2009]39号文件要求, 已完成了省级“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保险经费测算工作, 启动实施了为“三支一扶”毕业生办理社会保险工作。三是完善税收激励机制。继续对去农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 适当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 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建立大学生农村创业基金, 以创业带动就业。如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个体经营的, 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 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免缴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到农村从事教育、医疗、农业技术推广行业的, 注册资金允许在一定年限内分期到资;最低注册资本可放适当宽。四是建立考核晋升激励机制。如对愿到农村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实行户口自愿迁移落户、人事劳动代理免费服务和贫困生助学贷款国家代偿, 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政策。到乡 (镇) 机关和单位驻地的乡 (镇) 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 直接执行转正定级工资。对到农村基层工作一段时间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考核, 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评议, 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建立竞争择优机制, 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大学生村官大胆提拔使用;对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优、发展潜力大的大学生村官, 列入乡镇后备干部名单;对从事农业科技开发管理或担任农村医生、小学教师等的大学生, 应设立创业基金, 支持他们创业, 每年拿出相当数量的市、县、乡机关公务员职位, 定向招录选聘到村工作三年以上、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对在农业生产、经营等岗位做出成绩的可选送报考研究生, 鼓励他们学成回农村基层工作。五是加强生活上的关心爱护。如在毕业服务上, 为高校毕业生印发下农村基层工作手册和保险理赔服务卡, 服务单位在毕业生到岗前做好基本生活用品准备以及安全、健康、卫生等后勤保障工作, 并由各级“三支一扶”办统一将毕业生接送到服务单位。在思想交流上, 建立定期互动交流平台, 发布有关政策信息, 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联系。在住房安排上, 优先为到农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单身宿舍、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 尽量解决其后顾之忧。此外, 每年元旦、春节期间都多形式地开展“三支一扶”毕业生新春慰问活动, 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传递给每位毕业生, 增强其在基层服务的信心。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篇3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量增加的毕业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无疑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城市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大量基层地区、基层单位人才严重匮乏,一些偏远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失衡的状态不仅给社会的稳定和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也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因此,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

2005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了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使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和契机。高校也应把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当成毕业生工作的大事来抓,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工作,唱响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锻炼、发展、创业。

我系也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一向把毕业生基层就业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就业工作的重要渠道。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切实把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引向深入,构建长效的学生基层就业教育、创业引导机制,我系积极制定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措施。

一、实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责任制。

系总支书记亲自抓本系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各个毕业班辅导员抓本班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在工作中及时研究学习相关政策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加强对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切实做到责任、政策、措施到位。

二、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是帮助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催生连锁就业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系认真组织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党员毕业生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角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和长期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责任和事业来抓。要通过教育引导,为广大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并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使更多的毕业生自愿投身到基层就业大军中去。要通过教育引导,帮助毕业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毕业生将创业意愿变为创业行动,发挥就业系统的造血功能。在教育活动中,贯穿“四个结合”,即结合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成才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基层成长成才的决心和信心;结合科学发展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有利于国家利益,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个人成长的持续就业观和成才观;结合国情教育,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教育活动;结合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自觉选择基层就业,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

三、加强舆论宣传,深入发动,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骨干和广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发挥政治思想和宣传工作的优势,在认真总结以往基层就业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注重工作方法创新。

深入宣传实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等文件精神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等基层就业项目的重要意义,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系毕业生范围内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帮助大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观念。张贴各种相关的横幅、海报,借助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抓手等形式进行了覆盖面较广的宣传造势。还将借助海报、网站等多种载体,举办形式多样的政策咨询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培育创业主体,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创业热情和能量,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 就业。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把教育活动纳入党校、团校和学生骨干教育培训计划,使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观念深入人心,切实增强教育效果。例如,举办基层就业、创业专题讲座,宣传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组织座谈会、演讲会、辩论会和主题班会,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基层,建功立业”、“创业我行”等主题教育;邀请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成功校友等现身说法;举办扎根基层、扎根农村创业事迹报告会,用真人真事真情教育学生,举办自主创业典型报告会,用先进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和创意的做法吸引学生。

四、点面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指导实践活动。

我系结合专业特点及往届毕业生的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开展切实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

首先,学院下发的各项相关政策以及在院内办公里公布的各项相关的通知在第一时间内由毕业班辅导员组织政策宣讲和解读,同时组织各班级集中学习并开展专业和行业就业政策宣传活动。

其次,为更直观的加深学生对基层就业的理解,激发学生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和影响在校学生,我系在往届毕业生中挖掘基层就业的典型并请至系里为学生现身说法。如我系请回了2008届旅游管理本科生鹿才琴同学,她是安徽省2008年的选调生,目前在合肥三河镇人民政府工作,工作非常出色。她给我们毕业生介绍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相关情况使毕业生对什么是基层、什么叫在基层就业、在基层就业的学生能受到哪些政策支持等等问题又了直观的了解。

第三,在班级组织座谈会、演讲会、辩论会和主题班会,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基层,建功立业”、“创业我行”等主题教育。

旅游系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篇4

到基层就业可来去自由

根据规定,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

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流动到原籍或除直辖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工作。对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学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可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

招募10万人支教支农

招募的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时间一般为2到3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服务期满后,进入市场自主择业,有关部门应协助在本系统内推荐就业。

在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参加了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应优先评定。对报考公务员的,可适当增加分数,优先录用。对于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应适当给予优惠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从事个体经营免费3年

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对其中有贷款需求的,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非本地生源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

考录公务员三成须毕业生

从明年开始,各地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

今后在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时,要注意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曾鹏、吴娟)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篇5

发布时间:2014-06-12来源:作者:

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

1.各地区要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充分挖掘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农技推广等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就业潜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2.各地区要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

3.继续统筹实施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4.高校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申报相应职称时,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

5.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潜力,对到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在地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协助办理落户手续,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二、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1.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为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创造更多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2.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毕业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15年年底。

3.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招收毕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

4.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开展岗前培训的,要求各地根据当地物价水平,适当提高培训费补贴标准。

三、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

1.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

2.各地要采取措施,确保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优惠、场地扶持等各项服务和政策优惠。

3.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有关部门要研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根据需求开展创业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4.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做好人事代理、档案保管、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服务。

5.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工商登记、场地支持、税费减免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出资方式,简化工商注册登记手续。

6.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

7.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按规定落实好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8.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和毕业内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9.留学回国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现行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

10.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高校毕业生创业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本着风险可控和方便高校毕业生享受政策的原则,降低贷款门槛,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贷款审批效率。通过进一步完善抵押、质押、联保、保证和信用贷款等多种方式,多途径为高校毕业生解决反担保难问题,切实落实银行贷款和财政贴息。

11.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

12.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积极作用,推动改善创业环境。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群团组织、天使投资人等以多种方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设立重点面向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对支持创业早期企业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创业投资企业相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四、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1.各地区要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采取有效措施,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2.有关部门、各高校要密切协作,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切实保证服务不断线。教育部门要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名信息及时提供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数据库,全面实行实名制就业服务。

3.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就业服务平台要及时主动与实名登记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联系,摸清就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为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持续提供岗位信息和求职指导。

4.各地区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意愿及需求,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提升就业见习质量,确保凡有见习需求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见习机会。要根据当地物价水平,适当提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参加职业培训的,按现行政策享受职业培训补贴。

5.各地区要继续推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需求,创新职业培训课程,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高校毕业生集中的城市,要提升改造一批适应高校毕业生特点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和培训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要选择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及时向社会公布。

五、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政策

1.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高校要根据高校毕业生特点和求职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实现就业。

2.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全国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招聘信息全国联网,更多开展网络招聘,为用人单位招聘和高校毕业生求职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

3.积极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特别是要让高校毕业生知晓获取就业政策和岗位信息的渠道。

4.精心组织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就业服务周、部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和每季度的全国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月等专项服务活动,搭建供需信息平台,积极促进对接。

5.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积极聘请专家学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担任就业导师。

6.各地区、各高校要将零就业家庭、优抚对象家庭、农村贫困户、城乡低保家庭以及残疾等

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对象实施重点帮扶。

7.要在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将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内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补贴全部发放到位,求职补贴标准较低的要适当调高标准。

8.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将残疾高校毕业生纳入享受求职补贴对象范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招录残疾高校毕业生。

9.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实名登记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数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最长不超过2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六、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的政策

1.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就业公平。用人单位招聘不得设置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歧视性条件,不得将院校作为限制性条件。省会及以下城市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不得将户籍作为限制性条件。

2.国有企业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除涉密等特殊岗位外,要实行公开招聘,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信息要在政府网站公开发布,报名时间不少于7天;对拟聘人员应进行公示,明确监督渠道,公示期不少于7天。

3.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非法中介和虚假招聘,依法纠正性别、民族等就业歧视现象。加大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不签订劳动合同、不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不按时支付工资等违法行为,及时予以查处,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4.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消除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省会及以下城市要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简化有关手续,应届毕业生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或劳动(聘用)合同办理落户手续;非应届毕业生凭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办理落户手续。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篇6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时代步伐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人口逐年攀升,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国民素质整体得到提高。这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社会极少数人的特权,而且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也正在从精英走向平民,这带来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的青年群体代表,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各大城市均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然而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贫穷落后、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等地方,却出现人才真空。为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西部,一系列的国家基层项目应运而生。

二、国家基层项目的概念内涵界定

国家基层项目是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四类项目。

( 一)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简称大学生村官

自2008 年以来,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选聘不低于2 万名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团支部书记、副书记等职务,服务期一般为2 - 3 年。

( 二)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又称特岗

特岗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县级及县级以下农村学校任教,鼓励和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投身于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缓解,进而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匮乏和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低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自2006 年实施以来,每年以招募逾5 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县及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一般为3 年。

( 三) “三支一扶”计划

它是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的统称,自2006年开始,大约每年选聘2 万名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限一般为2 - 3 年,主要在乡镇担任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任务。

( 四)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

自2003 年实施以来,每年都会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主要安排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教育、农技、扶贫、卫生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服务期一般为1 - 3 年。

三、高校毕业生国家基层项目就业的价值取向

( 一) 高校毕业生国家基层项目就业的群体分析

随机抽取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 年录用的国家基层项目全部服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服务人员的生源地分布、家庭经济情况等。

1. 服务国家基层项目人员生源地分布

通过与广西教育厅沟通联系,并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各地区2015 年国家基层项目录用人员信息统计如下: 广西2015 年共招募四项目人员9130 人,其中生源地为广西籍的有8265 人,占录用总人数的90. 53% ;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国家基层项目服务人员90. 53% 生源地为省内,96. 75 % 生源地为西部地区,3 . 25 % 生源地为中东部地区。这说明国家基层项目服务人员主要以本省生源毕业生为主,中东部生源地学生比重较低,中东部地区毕业生到西部服务工作不理想。

2. 服务国家基层项目人员家庭经济情况

通过对广西部分录用国家基层项目服务人员信息进行分析,发现74% 的毕业生家庭经济非常困难或困难,23% 的毕业生家庭经济一般,3%的毕业生家庭经济良好。通过数据得出: 选择服务国家基层项目的高校毕业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容乐观。

( 二) 高校毕业生选择国家基层项目就业的价值取向影响因素

高校毕业生去向包括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升学、出国出境、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和待就业。国家基层项目作为就业的路径之一,所占比重较高。通过随机抽取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 年四项目录用人员200 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其选择国家基层项目就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即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个人取向,是指从个体的角度去探讨职业行为,重视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和人格等内在因素;社会取向,是指作用于个人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强调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个人取向

(1)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是指人们对于不同职业的评价、意向以及对就业持有的态度,是人们的择业倾向和就业行为在思想中的反映。通过对部分国家基层项目服务人员进行调查得出: 他们的就业观念大多具有传统性、务实性、理智性等特点。

①传统性。读书求上进而谋取较好的职务、职位,从而获得较丰厚的经济利益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每年都会爆满,有些岗位招考比甚至高达1 ∶ 7000 ,近三年,国家公务员招考报名人数连续维持在100 万以上。分析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工作性质不难发现,这些职业稳定性强,福利待遇较好,工作时间较为固定。而作为国家基层项目的特岗教师、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等项目,竞争远不如国家公考激烈,但同样也具备稳定性,人们俗称的“铁饭碗”,即使工资不如企业单位高,但是传统的就业观念促使他们选择能够“光宗耀祖,功成名就”的职业。

②务实性。当代高校毕业生不仅关注收入,是否有机会培训、社会保障与发展空间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也得到他们的重视。国家基层项目服务人员每年均可享受与工作相关的培训,而且服务期满后可享受公考加分、考研加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等各种优惠,同时转为正式在编人员的机会很大,种种利益驱使高校毕业生选择先苦后甜,这也是务实性的真实写照。

③理智性。国家基层项目服务人员生活条件、工作环境都较为艰苦,但是这些地区教育落后、医护人员匮乏,亟须具有高学历、高知识分子前去支援。现在的高校毕业生虽然经常被人们扣上不能吃苦的帽子,但是他们深知,祖国需要他们的地方,他们会毅然响应号召。这充分说明“90 后”大学生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有责任有担当、敢作敢为、理智的一代。

( 2) 职业胜任力

高校毕业生虽然接受3 - 4 年的高等教育,但是与社会接触较少,理论知识多,社会实践少,加之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高校毕业生缺少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能力,造成职业胜任力降低。但是四项目人员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相对公务员、事业单位来讲,要低很多,这也无形之中促使高校毕业生退而求其次,选择四项目就业。

2. 社会取向

(1)就业形势

自1999 年以来,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中国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3 年达到699 万,2014 年首次突破700 万大关,达到727 万,2015年更是创历史新高,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749万,十三年前高校毕业生人数仅为145 万,短短十三年时间,增长了600 万,加之每年毕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数量更是巨大。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出现增长放缓甚至停滞不前,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率远远落后于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国家进行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被冠以“铁饭碗”的岗位福利待遇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减甚至取消,也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变窄,使得就业问题难上加难。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客观事实,不可否认。此时,国家适时推出国家基层项目计划,无疑对广大的高校毕业生来讲是一个好消息,由于招募人员数量大,竞争小,导致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投身到服务西部中去。

( 2) 家庭背景

调查表明,超过78% 的国家基层项目服务人员属于困难家庭,读大学期间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办理了助学贷款,而且家中兄弟姐妹基本多于2个,有的甚至多达6 个,家里的经济来源仅靠几亩田地,每年人均家庭收入不足1000 元,经济压力巨大。这些家庭方面的压力,致使这部分高校毕业生只能选择毕业即就业,没有更多的经济基础去继续深造,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找一份更理想的工作,也没有资本去创业,去赌明天。因此,他们只求一份稳定工作。

( 3) 国家基层项目就业政策

国家基层项目是由多部委联合颁布、共同组织,名头响,来头大,岗位多,服务人员可享受众多优惠政策,比如生活补贴、学费代偿、落后优惠、升学深造、职务晋升、荣誉奖励等,经济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加之长期激励职业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国家基层项目就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所谓“名头响,来头大”是指国家基层项目的组织部门都是由国字号部门牵头,如工作是由中组部牵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由教育部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央编办共同组织实施; “三支一扶”计划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中组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教育部、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则是由共青团中央牵头,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经济刺激与物质刺激是指待遇相对当地经济来讲较好,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可享受服务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参考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在贫穷落后边远地区的,要按规定发放地区津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聘任期间可享受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中央财政按每人每年1. 896 万元的标准拨付,如果特设岗位教师工资性年收入水平高于1. 896 万元的,则高出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担,其他津贴、补助由各地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收入和中央补助水平综合来确定,与此同时,需要提供必要的交通补助、体检费,并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 “三支一扶”计划可享受服务由地方财政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支付,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支持,确保服务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交通补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人员可享受以下生活补贴: 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平均每人每月不低于800元,服务期间按规定计算工龄。所谓长期刺激是指对国家基层项目服务人员的职业发展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聘期结束后可以选择在当地任教,选择换岗的,地方要为其重新选择工作岗位提供便利和帮助,而且可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等等; “三支一扶”计划可享受若原工作单位有空岗时,按规定要聘用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服务人员,如果事业单位有职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拿出一定职位专门吸纳“三支一扶”服务人员,等等;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可享受的政策有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和东中部公务员优先录取、报考西部公务员加5 分、服务期满颁发服务证书等。

四、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1. 毕业生选择国家基层项目就业主要由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两种价值取向影响。

国家基层项目本身具有的独特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投身其中,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家乡或者临乡的中小学任教或者到生源地县份的国家基层项目服务的热情呈上升趋势,形成如此趋势的原因不外乎是高校毕业生衡量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后的综合考量结果。

2. 国家基层项目就业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相关数据表明,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比例在2004 年和2005 年仅为4% 左右,到2011年达到13% 左右,基本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规律,西部地区国家基层就业的比例最高,2006 年达到顶峰,高达18% ,此后略有下降,但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广西作为西部地区之一,2015 年国家基层就业比例超过13 % 。种种数据表明,国家基层项目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3. 国家基层项目就业政策还存在不足

虽然国家基层项目政策优惠,地方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中央决定,但是地方特色不明显、不突出,有些省份四项目服务人员并未享受公务员和考研加分政策,有些地区则笼统地表示“享受一定的公务员录取优惠”等。这说明国家政策虽好,但真正落实才是关键。

( 二) 建议

1 . 继续加大国家基层项目服务人员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虽然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到国家基层项目中,但是服务四项目人员工资低是个不争的事实,每个月仅有2000 元左右的工资,比起动辄上万每平方米的房价,根本就是杯水车薪。由于是基层,服务环境艰苦,很多偏远地区都没有通网络,导致不能及时了解社会上的发展动态,间接影响到知识的获取,导致掌握的知识更新速度慢,从而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有鉴于此,国家有必要在基础设施、工资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让服务人员和大多数人一样能够享受到信息时代的便利,能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能够有一个温暖的家。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要履行中央政策有关规定,保证国家基层项目服务人员的权利保障,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2 . 高校需加强教学水平,进而提高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工作质量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因此,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高低。学校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明确目标定位,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真正响应国家深化改革,明确学校由学术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变,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从事国家基层项目服务的优秀高校毕业生。

3 . 高校毕业生应提高自我认知、转变就业观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从思想方面必须转变“天之骄子”的就业观念,把自己定位成一名普通的劳动者,甚至是体力劳动者; 从技能方面,高校毕业生不仅应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应当具备相应的技能,既能取得专业文凭,又能拿到岗位证书,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从自我认知方面,每位毕业生都应当认知自我,目标明确,解决好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唯其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国家需要人才的地方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注入强心剂。

摘要:由于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就业观念、就业方式等都面临着挑战。高校毕业生国家基层项目的就业价值取向,主要受到个人就业取向、职业胜任力、家庭背景、社会就业形式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国家基层项目就业已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应通过继续加大对国家基层项目的扶持力度,提高毕业生服务基层工作质量,提升高校毕业生自我认知的能力、转变就业观念,从而为进一步推动国家基层项目的实施发挥作用。

关键词:国家基层项目,就业,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范碧鸿,韦国善.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32-34.

[2]石国亮.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建构[J].当代青年研究,2007(11):40-44.

[3]万飞燕.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李妲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曾建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才,2009(23):55-57.

[6]李莹.浅析大学生基层就业及其发展路径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25-26.

[7]杨春.高校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现实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理论,2011(4):126-128.

[8]金在喜,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17-20.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篇7

我要分享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127

制图 帅灵茜

成都商报(微博)记者 汪玲

核心提示

本科生

遇尴尬

就2013年全省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的统计数据来看,高职高专生就业率最高,本科生的就业率是最低的。

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李孝武分析,研究生有学历护驾,而专科生对工作不挑不拣,反倒是本科生近年来面临了就业尴尬。

新闻背景 2014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

教育部日前通报,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人,比今年多出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被媒体戏称为“更难就业季”。

都说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但数据却表明,今年的就业形势只是个预演,明年还会更难。

昨日,成都商报(微博)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2014年,全省95所高校将有毕业生36万余人,比去年增加两万余人,创下恢复高考以来全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纪录。与今年相比,2014年四川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主要集中在本、专科层次。有专家预测,由于专科毕业生就业相对不那么挑剔,本科生就业问题反而更值得关注。

数据:

明年毕业生增两万

专科生增长最多

根据省教育厅统计,2013年,全省95所高校有毕业生34.2万人,其中研究生2.3万余人,本科生16.5万余人,高职高专生15.4万余人。而2014年,毕业生总人数将增加2万余人,达到36万余人,创历史新高。其中,研究生2万余人、本科生17万余人、高职高专生17万余人。新增的2万余人,主要集中在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也有少量增加,研究生人数与今年基本一致。

虽然专科层次毕业生人数增长最多,但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李孝武最担心的却是“对工作更为挑剔的本科生”。据李孝武介绍,近年来,多次就业统计中,专科生的就业率都跑赢了本科生。以2013年毕业生离校后的统计数据为例,截至8月底,全省高校毕业生已就业人数达29.5万人,就业率86.3%,其中研究生就业19593人,就业率84.19%;本科生就业138496人,就业率83.81%;高职高专生就业137163人,就业率89.3%。本科生的就业率是最低的。

在李孝武看来,研究生有学历护驾,而专科生对工作不挑不拣,反倒是本科生近年来面临了就业尴尬。

新规:

明年起

高校须发布就业质量报告

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人群,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让毕业生更符合企业需求,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难题。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通知》,决定从2014年起,高校要编制和发布本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且应在本校校园网、就业网、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或其他媒体上发布。

教育部为此制订了时间表: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在2014年2月底前、其他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本科高校应在2014年底前、高职院校应在2015年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工作,此后高校应在每年年底前发布当年就业质量报告。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相关信息,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篇8

四川省周六启动秋季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定于昨日(16日)至29日举办秋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我省从周六(21日)起至29日启动秋季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

据悉,本周将有多场招聘会提供上万个岗位。周二 “品牌服务”服务行业专场招聘会,预计1300多个,总府路商业场2、3楼;周三旅游、餐饮、酒店、娱乐行业专场招聘会,宁夏街137号成都人才大厦;周六我省将从21日起至29日,启动20秋季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当日四川师范大学将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周六、周日成都市特大型招聘会将在世纪城会展中心举行 目前已有500多家企业预定展位,届时提供的岗位至少在10000个以上。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篇9

一、四川近三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09年四川省有高校毕业生27.63万人 (其中研究生1.79万人, 本科生12.64万人, 高职高专生13.20万人) 。截至当年8月底, 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235275人, 就业率85.15% (其中研究生就业15063人, 就业率84.00%;本科生就业103947人, 就业率82.23%;高职高专生就业116265人, 就业率88.10%) 。

2010年, 四川省高校毕业生人数30.09万人 (其中研究生1.87万人, 本科生12.71万人, 高职高专生15.51万人) 。截至当年8月底, 全省已就业毕业生25.78万人, 就业率85.69% (其中研究生就业15882人, 就业率84.76%;本科生就业108163人, 就业率85.13%;高职高专生就业133808人, 就业率86.25%) 。

2011年, 四川省高校毕业生31.47万人 (其中研究生2.02万余人, 本科生14.02万余人, 高职高专生15.43万余人) 。截至当年8月底, 已就业人数27.12万人, 就业率86.18% (其中研究生就业17352人, 就业率85.76%;本科生就业116733人, 就业率83.24%;高职高专生就业137153人, 就业率88.91%) 。

从就业率看,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已连续三年高于同届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率, 说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定位准确, 就业期望值与就业市场相适应, 对初次就业的选择挑剔较少。

二、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从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和类别、地域流向等方面看, 近几年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三增一降两平稳”的特点:

“三增”主要指:一是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09年8月底, 在省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5.82万人, 2010年达到17.84万人, 2011年继续增长到19.13万人。连续三年均以较大幅度增长, 表明四川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灾后重建的强力拉动, 为毕业生在省内就业创造了越来越好的外部环境, 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愿意选择在本省就业。二是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人数逐年增长。2009年8月底统计, 全省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4万人, 占就业毕业生人数的58.9%, 2010年和2011两年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均超过60%, 是连续几年所有就业去向中最多的一项, 可见非公有制单位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三是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 2009年8月底统计, 全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人数为8.7万人, 2010年达到10.26万人, 2011年继续增长到10.66万人, 表明前几年国家出台的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受政策激励, 主动选择到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奉献才智。

“一降”主要指到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减少, 比例逐年降低。2009年为64993人, 占就业人数的27.36%, 2010年占18.8%, 2011年比例继续降低到18.68%, 表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已经趋于饱和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 这些单位的就业竞争仍然十分激烈。

“两平稳”是包括:一是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平稳增长, 2009年全省就业23.76万人, 2010年25.79万人, 2011年27.12万人, 就业率稳定在85%左右, 表明经过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的辛勤努力, 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平稳上升、有序开展。二是升学的毕业生人数平稳增长, 2009年有17097人, 2010年达18211人, 2011年18253人, 表明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一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读书深造, 以提升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 为到更好更满意的工作单位就业奠定基础。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理念与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毕业生人数继续缓慢增长, 加上近几年国际经济危机此起彼伏, 国内经济发展也不稳定、不平衡, 毕业生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但根据我国劳动者就业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方向和步伐,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在当前国家的政策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背景下, 要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我们将坚持“围绕一个中心, 确保两项任务, 把握三个要点, 推进四个转变, 深化五项措施”的工作思路, 力促毕业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围绕一个中心”即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宗旨, 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和需求, 全面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促进毕业生离校时顺利就业。

“确保两项任务”包括:一要确保民生工程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主要领导重点关注的工作, 也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列为重点关注的五大群体就业工作之首, 每年都实行目标管理, 因此, 顺利完成2012年四川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76%的目标任务是就业工作战线必须努力确保的首要任务。二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 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配合兵役系统做好高校毕业生预征报名工作,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我们应想尽一切办法, 动员一切资源, 深入开展工作, 大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 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把握三个要点”:一是突破“促进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工作难点。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将继续投入400万元专项资金, 对就业困难学生、特困家庭学生、有心理障碍或有残疾的2万名毕业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 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离校时的就业问题。二是关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热点, 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三是宣传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亮点, 把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成效认真总结, 突出特色和优势, 并利用各种途径, 加强宣传, 供其他高校学习借鉴, 整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推进四个转变”:一是从“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逐步转向“指导和服务并重”, 并最终转向“以就业指导为重点”, 通过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努力提升学生发现和把握就业机会、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和素质。二是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要从以前的“全面开花”转向“点线凝固”, 建立相对固定的就业市场点和行业市场线, 使每个学校都形成一批相对固定的用人客户群体。三是从“帮助学生找工作”转向“教会学生找工作”, 通过教给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沟通、分析选择、科学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促进毕业生自主、自觉地择业和就业。四是要从“重视毕业生就业率”转向“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 着力培养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让他们在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顺利迈出从学校到社会的关键一步。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篇10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着力培育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的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组部关于选调生工作的有关规定,我省2010年继续开展从高校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为推进“两个加快”培养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高素质的工作骨干。现将四川省选调2010年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选调数量

2010全省选调数量为1026名(分地区选调数量详见附件一)。

二、选调范围

(一)全国普通高校全日制应届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

(二)在川参加国家、四川省“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干部”计划、“社工人才百人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符合选调条件的人员(以下简称“五项基层服务计划人员”)。

三、选调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大学本科毕业生25周岁以下(1984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硕士研究生30周岁以下(1979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博士研究生32周岁以下(1977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五项基层服务计划人员”相应放宽3周岁;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作风正派,有吃苦奉献精神,有发展潜力,事业心、责任感强,志愿到基层工作,服从组织分配;

(四)学习成绩优良,获得相应学制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五)班委及以上任职满一年及以上的学生干部,或校级及以上三好学生,或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报考民族地区的考生前两项条件可放宽为:班委以上学生干部,或院系级以上三好学生。

同时,“五项基层服务计划人员”报考,必须符合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服务期满(截止时间为2009年12月31日)、考核合格和组织推荐的基本条件;

(六)身体健康,符合国家公务员体检标准,具有到报考地区正常履职的身体条件。

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情形的人员不得报考。

四、选调程序

(一)报名推荐

1.报名时间:2009年11月11日上午9:00至19日24:00。

2.报名方式:考生报名全部在四川人事考试网上进行,报名网址: http://,通信地址:成都市商业街16号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507房间),邮编:610012。

本简章由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附:1.四川省2010选调生招录计划;

2.四川省2010年选调生报名推荐登记表;

3.填报指南;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篇11

1.拨打服务热线12345咨询反映问题,由各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跟进处理;(推荐使用)

2.点击网办页面“劳动就业→就业补助资金(专项资金)→就业补助资金申请→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补贴→我要提问”,提交相关问题,等待工作人员在3个工作日内解答;问题回复及回复状态可在“劳动就业→就业补助资金(专项资金)→就业补助资金申请→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补贴→我的提问”中查询;(推荐使用)

3.将问题发送至单位所属区(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政务邮箱并等待回复,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回复,请注意及时查收邮件;

4.拨打单位所属区(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咨询电话进行咨询(温馨提示:高峰时段线路繁忙时,请耐心拨打或错峰拨打);部分区公布了咨询QQ群,可申请加入QQ群提问;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篇12

辽宁省日前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将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相结合。

,辽宁省将开发1万个实名制的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城市面向社区,农村集中在乡和乡以下,优先安排登记失业的`城乡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满足政府管理职能向基层延伸、政府服务职能覆盖城乡群众的需要。基层管理岗位主要包括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卫生防疫、质量检验、综合治理、调查分析等领域,基层服务岗位主要包括维护权益、调解纠纷、医疗卫生、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社会文化、妇幼保健、农林水技术推广等。上述岗位由各级财政共同购买和给予补贴,就业者每人每月享受不低于1000元的薪酬或生活补贴,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篇13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不争的社会现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①: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这中间有很多原因,国家政府,各大高校,各专家学者对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研究,对我们高校学生的出路做出了有建设性的指导。在近几年复杂的就业背景下,笔者以一个基层就业工作者的视角,根据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②多年就业工作的经历,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出于以下几点原因,将毕业生心态的调整作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出路:第一,基层工作者独特的工作角色定位。笔者作为一名战斗在基层的就业工作者,从事就业干事多年,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深刻的感受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外,也深刻认识到本职工作的制约。这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重心和突破口是发挥优势,在学生层面更好的适应环境和政策,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寻求突破。第二,高校学生心态是制约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学校学生,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指出,高职学校“现阶段聚精会神地培养好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与高技能培训”③,第三,心态的调整是直接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在目前无法改变高职学生就业环境的情况下,切实加强学生心态调整是基层就业工作者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工作;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相比其他高等学校学生,虽然存在文凭低,起点低的劣势,但是独特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决定了高职学生接受的教育具有职业性特征,高技术性特征,综合性特征,灵活性特征,地方性特征等5大方面的优势④。“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成败”,努力调整心态,能切实让优势成为高职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四,高职人才就业具有巨大潜在机遇。一方面,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繁荣,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部分的新工作将仍由小型企业提供”⑤,如何调整高职学生的心态一直是笔者在工作时所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工作的观察和理论的学习,以下几个方面成为突破高职学生心态工作的重点:第一,从源头着手,让高职学生在入校后就开始明确高职教

上一篇:微营销计划书下一篇:《倚天屠龙记》金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