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精选8篇)
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篇1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向基层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一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二要完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消除政策障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为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营造氛围、疏通渠道、创造条件;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职业技能,促进供需见面,使他们尽快就业。三要选拔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公务员队伍。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得低于1/3,以后逐年提高。对招录到省级以上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有计划地安排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1至2年。同时规定,今后在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时,要注意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四要进一步扩大选调生的规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要选拔一定数量的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主要充实到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等基层单位;要继续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西部基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农技推广服务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阶段性服务;招募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要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同时还规定,对志愿服务西部、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到村和社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工作2至3年后,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给予政策优惠。五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地方财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中央财政将通过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予以支持。《意见》还要求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面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六要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注意结合本地实际,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创新工作方法,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组织人事部门要从政治上爱护、工作上关心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积极为他们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贡献才智创造条件。
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篇2
一、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重要性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
第一, 有利于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笔者认为,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难首先体现在总量上的供求关系, 也就是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口之间的矛盾关系。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2000万, 即使是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8%~10%的条件下, 全国每年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800万个, 这就意味着全国每年都有1000多万的就业缺口。此外, 农村仍然有1.25亿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实现转移就业。因此, 除了具有院校品牌、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甚至是人际关系等优势的部分大学生能够成功在城市实现就业外, 广大缺乏工作经历和实践经历的大学生就业尤为困难。根据教育部统计, 2009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87%, 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生将达到630万人, 在去年611万毕业生的基础上再创新高, 再加上去年未就业毕业生80万人, 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由此可见, 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重大课题。
第二, 我国的农村基层对高校毕业生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难在供求关系上除了总量上的矛盾外, 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也就是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之间存在“错位”。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很多地区、很多行业却没有大学毕业生去工作。根据调查显示, 85%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希望到城市和沿海地区工作, 65%优势的大学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作, 只有22.6%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这种供求的“错位”, 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而长期以来, 由于中国经济长期存在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 优势资源一直在向城市集中, 农村已变相成为城市发展的人才“抽水机”。通过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向农村基层输送大批的高等教育人才, 有利于解决城乡人力双重循环断裂的问题, 将给农村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契机。
第三, 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高校毕业生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 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接受能力强, 接受新鲜事物快, 精力旺盛有激情, 在高科技、智力服务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尤其是曾经在外学习, 具有较为开阔的眼界和先进的理念;通过熟悉农村情况, 能够清楚认识城乡差别;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 更能充分利用好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 努力拼搏, 积极创业, 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者和示范带动者。
二、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建议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符合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基层双方发展的利益诉求, 是有利于扩大就业、保障民生、发展经济的惠民政策。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搭平台、建载体、创氛围, 建立良好完善的制度环境。
第一, 加强政策引导, 使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下得去”
一是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要通过加强信息交流和政策宣传, 使广大高校毕业生科学地认识到:时代变了, 就业观念也得变;如果一味地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 就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一无所获;应该客观评价自己, 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 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二是积极宣传高校毕业生下农村基层的有关政策。如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大宣讲活动, 通过新闻座谈会、报刊、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毕业生下农村基层就业的意义和优惠政策, 让高校毕业生知晓政策、熟悉政策, 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的工作氛围, 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去就业。三是向欠发达和急需补充人才的重点地区倾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不仅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项目, 更是逐步充实基层人才队伍, 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重要途径。建议在高校毕业生下农村基层计划招募中, 重点向欠发达地区和急需补充人才的重点地区倾斜, 努力探索一条按需配置人才资源的新途径, 缓解边远艰苦地区农业、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对人才的急需, 为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加快农村基层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二, 健全配套体系, 使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用得上”
一是提供培训服务。通过政府补贴或无偿提供的方式, 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提供相应的培训。高校毕业生刚出校门, 普遍缺乏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尤其缺乏与群众沟通协调的本领。因此, 他们到村工作前, 应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 帮助他们了解农村工作的基本情况、基本要求、基本方法。如村官到村工作后, 应及时选派经验丰富、工作出色的乡和村干部结对帮带, 实行“二帮一”培养, 通过结对帮带使他们逐步熟悉农村政策, 掌握发展农村经济、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二是强化创业意识引导。按照服务“三农”、自主创业、政府帮扶、社会运作的总体要求, 以创业育人才, 以服务强管理, 通过培育创业主体, 落实扶持政策, 完善服务体系, 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尤其是要科学定位创业方向, 引导他们把创业发展的重点与进一步提升农业龙头产业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结合起来, 鼓励参与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 使之成为规模经营主体, 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促进创新发展。三是注重提供项目服务。建立健全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项目扶持政策, 积极为其在项目选择、政策咨询、项目注册、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 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如针对初下农村基层的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 挑选种植养殖大户、农产品经纪人、企业经营者等农村经济能手, 作为下基层大学生的“创业辅导员”, 开展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专题培训, 传授创业经验, 提供技术帮扶, 引导下基层大学生谋思路、找信息、选项目。不定期召开创业意向征询会, 了解他们的创业想法, 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项目指导。引导他们领办、创办、合办各类项目, 逐步培养和建立一支懂技术、善管理、会创业的团队。实行政策优化扶持, 在项目的申报和证照办理上, 要求相关部门特事特办, 以优惠于其他同等项目的条件给予及时办理。四是强化启动资金支持。如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资金瓶颈制约, 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创业有贷款需求的, 可参照下岗失业人员相关小额贷款扶持政策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建议各设区市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筹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 主要用于支持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和创业项目所需的购买原材料及农资物资资金;为加工、运输、流通等个体经营创业项目配套服务的个人经营性资金;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资金;有创业小额贷款需求的大学生村官, 提出申请并经所在地有关主管和金融部门对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创业计划进行认真审核后予以发放;在贷款手续和利率上实行政策倾斜, 给予享受最优惠的贷款利率, 授信额度原则上适当提高。五是强化人事保障制度等其他方面服务。如对以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方式到农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市、县 (区) 政府的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在户籍管理、档案寄存、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社保关系接续方面提供服务。
第三, 完善激励机制, 使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留得住”
一是树立典型示范, 营造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的社会氛围。通过在农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树立典型, 表彰先进, 开展典型先进人物到高校、社会宣讲活动, 引起广大毕业生和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关注, 起到较好的效果。如福建省2009年表彰了30名首批“三支一扶”优秀高校毕业生。通过宣传、典型示范, 福建省2009年共有9027名高校毕业生报名“三支一扶”计划, 同比2008年增幅157%。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 对下农村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交纳社会保险, 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方式, 为高校毕业生安心基层服务提供保障。如福建省2009年根据人社部发[2009]39号文件要求, 已完成了省级“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保险经费测算工作, 启动实施了为“三支一扶”毕业生办理社会保险工作。三是完善税收激励机制。继续对去农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 适当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 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建立大学生农村创业基金, 以创业带动就业。如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个体经营的, 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 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免缴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到农村从事教育、医疗、农业技术推广行业的, 注册资金允许在一定年限内分期到资;最低注册资本可放适当宽。四是建立考核晋升激励机制。如对愿到农村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实行户口自愿迁移落户、人事劳动代理免费服务和贫困生助学贷款国家代偿, 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政策。到乡 (镇) 机关和单位驻地的乡 (镇) 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 直接执行转正定级工资。对到农村基层工作一段时间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考核, 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评议, 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建立竞争择优机制, 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大学生村官大胆提拔使用;对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优、发展潜力大的大学生村官, 列入乡镇后备干部名单;对从事农业科技开发管理或担任农村医生、小学教师等的大学生, 应设立创业基金, 支持他们创业, 每年拿出相当数量的市、县、乡机关公务员职位, 定向招录选聘到村工作三年以上、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对在农业生产、经营等岗位做出成绩的可选送报考研究生, 鼓励他们学成回农村基层工作。五是加强生活上的关心爱护。如在毕业服务上, 为高校毕业生印发下农村基层工作手册和保险理赔服务卡, 服务单位在毕业生到岗前做好基本生活用品准备以及安全、健康、卫生等后勤保障工作, 并由各级“三支一扶”办统一将毕业生接送到服务单位。在思想交流上, 建立定期互动交流平台, 发布有关政策信息, 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联系。在住房安排上, 优先为到农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单身宿舍、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 尽量解决其后顾之忧。此外, 每年元旦、春节期间都多形式地开展“三支一扶”毕业生新春慰问活动, 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传递给每位毕业生, 增强其在基层服务的信心。
鼓励大学生创业促进就业增长 篇3
一、大学生成为就业问题人群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从2010年至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保持在1000万以上,累计将近5200万。近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1%左右,低于“十二五”规划5%的控制目标。然而,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就业局势虽然总体稳定,但也面临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的新挑战。
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大学生就业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结构性过剩、扩招、毕业季失业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的,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是一种常态现象,但大学生群体失业基数过大,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是扩大就业的基本途径,也是增强经济活力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更好地发挥这些政策措施的效用,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关键在于积极开发培育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并提供配套支持。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义
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学历,在学校经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大学生素质较高,学习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创造力,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具备年龄上的优势……大学生的这些特点,使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来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是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在五彩缤纷的社会舞台中大显身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获得合理的报酬。当前社会鼓励大学生创业,虽然是从化解就业难的角度来考虑的,但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其创业的主要原动力则在于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只有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整个社会才能形成创业的风气,才能建立“价值回报”的社会新秩序。
三是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我国高校扩招以后,伴随着就业压力,大学生素质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一直为人所诟病。在提高大学教育管理水平与大学生素质的各类探索实践中,大学生创业无疑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创业与创业实践,大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身就业心态,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也只有这样,大学生创业才能成功。对于一个能自我学习,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与财务,善于拓展人脉关系,并能够主动调适工作心态,积极适应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其就业将不存在任何问题。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有关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远低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之所以呈现“双低”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不多,可供大学生选择的空间狭小,而且创业项目相似度较高,特别是缺乏掌握核心技术优势、“含金量”较高的项目。比如,有关统计表明,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行业准入门槛不高的项目成为近年来大学生创业的首选项目。由于市场上类似项目已趋饱和,加之没有自主核心技术和优势,要在这些项目上取得成功的确很难。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当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健全创业政策法律体系。有关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创业宣传,培育和增强大学生创业光荣的意识,并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给予政策扶持。加快完善创业配套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政策和法治环境。强化大学生依法创业观念,引导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降低创业风险。
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一是根据产业发展形势培育项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高科技、创意等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可以选择具有发展前景和一定基础的项目进行储备,提供给具有一定专长的大学生,助推其创业。二是根据大学生特点开发项目。小微项目具有成本低、经营方式灵活、技术门槛低的优势,适应大学生创业。可以根据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需要,规划一批小微项目并匹配一定启动资金,提供给大学生进行创业。三是立足学校及社会资源优势开发项目。可以借助学校品牌,开发教育培训、技术转让、专业咨询等项目;利用智力优势,开发家教服务中心、成人考试补习、会议礼仪服务、速记训练等项目。
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学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更多地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更加注重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有关方面应积极拓展渠道,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创业互助基金等,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优惠、便捷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开展财务知识技能培训、提供财务顾问等,帮助大学生搞好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政府、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应搭建相应的平台,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等配套服务,形成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合力。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篇4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选拔政策作了一些调整。一是因今年下半年全省将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深化机构改革工作,各市州可根据本地实际和工作需要,对省上去年下达的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二是从今年开始,笔试结束后,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将根据录用计划数、参加考试人数和考试情况等,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达不到笔试合格分数线的,不能进入面试。三是从明年起,乡镇机关录用公务员,原则上应从选拔到乡镇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今后组织公招,将重点面向在乡镇、村工作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据介绍,今年的选拔工作拟于8月19日发布公告,具体报名时间由各市、州自定,9月25日进行笔试,11月12日至13日面试。整个选拔工作由各市州人事局统一组织实施,在今年底前结束。(黄先明)
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篇5
一、基本情况
恩施市从2000年以来,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有128人(教育和卫生系统除外),其中省委组织部选调生24人。在城市基层工作的有5人;在乡镇基层工作的有121人,其中机关66人,农村55人;在企业单位的有2人。2000年以来,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到市直党政机关的有8人,占同级机关新增干部总数的11.94%。
二、主要作法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近几年,我们把在基层锻炼大学生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工作纳入干部工作整体规划,强化管理措施,努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新分配来的选调生及大学生,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的分管领导与接收单位的主要领导分别进行谈话,介绍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适应环境,熟悉工作,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督促他们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快速成长。
(二)加大培养教育力度,夯实“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的基础
为了帮助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市委组织部每年都将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规划,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干部调训工作,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参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采取岗前培训、脱产轮训和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使其尽快掌握和提高所任职位必须的知识和能力,做到干一行、懂一行、专一行。帮助他们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全市2000年以来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均进行了培训。
(三)加大使用力度,加快“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步伐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人才。由于机构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市直单位普遍存在人员结构老化,年轻后备干部紧缺等问题,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我们坚持使用也是培养的用人观点,坚持“三重三看”,即:重德才、重实绩、重公论,在关键时刻看本质,在工作中看发展,在发展中看主流,不搞论资排辈,不求全责备,看准了的就大胆使用,选拔进入党政机关。一是不拘一格,选拔启用。对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有魄力,有发展潜力的选调生和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坚持小步快跑,多岗锻炼,破格提拔,委以重任。二是把握时机,及时选拔进入党政机关,特别优秀的,予以提拔重用。如2002年毕业的选调生张国富,由于其德才表现较好,通过考察,2003年10月及时地让他进入了市直党政机关领导班子,担任团市委副书记。三是坚持早压担子早成才。工作中,我们把那些在基层培养锻炼成熟的大学生及时调到市直党政部门工作,充实到中层岗位。通过对选调生压担子,在客观上缩短了他们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才浪费。四是积极向上级党政机关做好人才输送工作。对在实际工作中成绩突出,群众信任,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对象,及时向上级有关党政机关推荐,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2000年来,向省、州输送了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2名。
(四)规范日常管理,完善“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的管理工作机制
几年以来,我们把“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工作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大胆创新,常抓不懈。一是坚持跟踪考察制度。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对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登记造册,建档立卡,进行跟踪管理和考察,既注重了解他们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又注意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政策水平、发展潜力,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每个人制定出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向。二是做好结合文章,坚持常抓不懈。工作中,我们把“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工作与后备干部管理相结合,纳入培养年轻干部工作的总体规划,对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进行推广和交流,对培养措施不利,力度不大的,及时予以指正。
通过从经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中选拔党政机关干部,为恩施市党政机关输送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机关的生机和活力,改善了机关的干部结构;同时也探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在选拔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好中选优,在使用上,突出“优先”原则,加大使用力度,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编制问题已成为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是“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需解决。有些党政机关专业要求较高,需要的专业人才引不进来;少数毕业生到基层,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不适应基层工作。
四、措施和打算
一是结合我市的实际,研究制定落实《意见》的具体办法,完善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努力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工作。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自主灵活就业,鼓励各基层用人单位在大学生中选用人才。
三是加大有关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政策和大学生到基层
就业成才的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良好氛围。
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篇6
来源:山西省文件发布人: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4-17
晋办发﹝2005﹞18号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精神,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1.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高等院校要邀请各类成才典型进校园,组织形式多样的报告会、座谈会、讲座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踊跃地到基层锻炼成才。
2.各新闻媒体要围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各高等院校要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省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大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每人每年不少于一周。
4.各级都要建立大学生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评选表彰制度,加大典型引导力度。省里每两年集中开展一次评选表彰活动,每次表彰100名“青年学生基层就业创业典型”。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就业
5.对到西部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和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工作地,也可由原学校所在地的人才交流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代管。
6.对毕业后自愿到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和工作期间的利息,由同级财政根据本人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连续工作的年限,按比例代为偿还,即:工作年限满5年的代偿30%,满8年的代偿70%,10年以上的代偿100%。代偿费用由省财政负担50%,市、县级财政负担50%。
7.到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执行转正定级工资标准,见习期满后高定两档职务工资。
8.对在西部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和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流动到我省各地工作。凡落实了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要准予落户;需要人事代理服务的,由有关机构提供全面的免费代理服务。
9.为缓解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急需人才与编制紧缺的矛盾,在严格控制总编制的前提下,从2006年起连续3年,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编制部门每年给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乡镇下达一部分周转编制,用于接收应届和往届高校毕业生。接收的高校毕业生离开乡镇后,周转编制收回。
三、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10.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费(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补换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副本)、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在登记窗口设立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绿色通道”,高效、优质、快捷地做好服务。
11.自愿到乡村从事个体行医的高校毕业生,取得执业医(护)师资格证书后,卫生行政部门给予注册,允许其在注册范围内行医,并自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件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12.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各级政府要指定专门的培训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在核定成本的基础上,按照成本补偿原则由同级财政给予部分课时补助。从2006年开始,省、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可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筹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用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帮助高校毕业生进
行项目开发和创办企业。
13.高校毕业生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建立、社会保险费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周到而有效的服务。
四、大力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
14.对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一律取消落户限制。所在地教育部门要做好就业派遣。需要办理人事、劳动关系代理手续的,由当地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及所属有关机构提供全面的免费代理服务。
15.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与国有企业员工—视同仁。符合评定职称规定条件的,可委托所在地人才交流机构负责申报。对从事科技工作的,在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和经费、申报有关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时,根据情况给予重视和支持。
16.进一步规范全省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秩序,加大人事、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严格审核用人单位接受高校毕业生资格。规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行为,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要按规定签订《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依法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并确保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等合同内容的兑现。
17.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今后考录或招聘到我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其缴费年限可计算为连续工龄。
五、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18.各县(市、区)要建立5个以上的就业见习基地,组织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和就业培训工作。省、市所属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型民营企业也要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就业见习基地由省里统一挂牌,并进行监督管理。
19.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见习基地见习时间一般为6至12个月。见习期间,按照不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生活补贴,由地方政府和见习单位各负担50%。
六、逐步实行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
20.从2006年开始,省、市两级新考录的公务员中(包括特种专业岗位),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
21.对已招录到省、市两级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在5年内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两年。今后,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具有两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
七、进一步加大选调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力度
22.从2006年开始,全省每年要选拔500名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工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选调生的日常管理和培养,在他们到基层工作2至3年后,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结合岗位需要,择优选拔任用到乡镇、街道领导岗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公务员,优先从选调生中选用。
八、加快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
23.继续做好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配套支持政策。
24.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全省每年招募300名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开展支教、支农、支医等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时间为两年。服务期间每人每月发给500元生活补贴及一定数量的交通补贴,并为其办理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由省财政安排支付。服务期满后,延长两年择业期,有关部门应协助其在本系统内推荐就业或进入市场自主择业。
25.凡参加支教、支农、支医活动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就业后不实行见习期,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晋升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对服务期满报考我省公务员的,在笔试总分中增加5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对报考省属院校研究生的,在总分中增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为其保留学籍两年。
26.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决清退在岗代课教师,空出的岗位主要用于吸纳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凡到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其户口可落在县城,见习期间直接享受转正定级工资待遇。
九、大力推动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
27.按照“省定规划、市里选拔、县(市、区)付薪酬、乡镇(街道)管理、服务基层”的原则,全省每年选拔1000名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做到全省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
28.到农村和社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党支部、村委会、居委会的相应职务。要把这批人员作为将来补充乡镇、街道干部的重要来源。县(市、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因自然减员出现空缺时,优先从在农村、社区工作满两年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招聘。
29.对到农村和社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人事档案由县级人事部门管理,户口可落在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工作满两年后报考我省公务员的,在笔试总分中增加5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报考省属院校研究生的,在总分中增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30.各高等院校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注重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实用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适应市场和基层需求的能力。积极开展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帮助他们确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要把教育、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31.根据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艰苦行业的实际和需要,实行定向招生,严格执行定向招生协议,保证这部分学生完成学业后到协议单位就业。
十一、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32.各级政府要统筹高校毕业生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实现三个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构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信息的服务平台,免费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各高等院校、各市都要建立和开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并实现国家、省、市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联网。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服
务机构要与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合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广泛开展就业指导、择业代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加快建设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服务体系。
十二、继续加大财政支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力度
33.省、市、县三级财政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十三、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领导
34.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落实办法,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要把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考核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各县(市、区)要保证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当年内就业率达到60%以上,其余的要统一安排就业见习。
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问题研究 篇7
由于大学生村官岗位特殊, 各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要出于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考虑:
第一, 国家寄望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 能将所学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第二,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 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没有改变, 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第三, 大学生村官到各行政村任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弊端, 如大学生村官在职不在村的情况。2010年4月23日晚21:00,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就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该期栏目报道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徐双敏教授对湖北大学生村官现状做的一项调查。该调查涉及湖北省的多个市、州, 包括武汉、黄冈、孝感、恩施等, 涉及196名大学生村官。调查发现, 湖北的大学生村官基本上都被当地的乡镇抽调做其他的工作。起初调查组对这个结果感到怀疑, 但经过进一步调查徐双敏教授发现, 一些大学生村官之所以认为村官工作并不辛苦, 是因为他们中有近六成在岗却不在村。这些大学生村官长期被乡镇或县、区借用, 一方面是因为此前地方机构改革, 人员减少, 工作任务重;另一方面与基层政府和村委会认为大学生村官是“飞鸽派”有关。通过访谈, 调查组了解到, 基层单位担心大学生村官干不长, 不愿委以重任, 导致借用成常态, 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反倒成了特例。调查还发现, 大学生做村官之初与做了一两年后相比, 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有较大差异。大学生最初报考村官的首要目的是“锻炼能力, 积累社会经验”。工作一两年后, 有71.4%的大学生村官准备考公务员, 仅1.5%的人准备继续当村官。
基于以上几点, 我省加大对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力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各个基层村民委员会要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 多给予村官们以宽容和锻炼的机会, 多支持和引导他们留在村官岗位, 为我国的三农政策深入到我省广大农村经济建设中作积极的支持。
一、湖北省大学生村官的现状
湖北省自2008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来, 也相继出台了选聘大学生村官的相关细则。据《长江商报》2009年6月12日报道, 湖北省首批826名大学生村官于2008年8月走马上任。一年将至, 共青团湖北省委研究室发布《湖北首批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这次调查主要在武汉、襄樊、荆州、孝感、十堰、恩施等地发放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100份、村民问卷170份, 并选择了20位村官进行了访谈。调查发现, 近四成大学生村官感觉“融入农村有难度”, 仅1/4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相处非常融洽”。大学生村官水土不服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一) 心理认同尚有距离
大学生投入到村官队伍中, 进入角色较快, 但对农民的心理认同感还有距离。有一组针对大学生村官评价的调查显示, 能将自己融入到农民中, 具有较高认同感的大学生村官占25%;而认为与村民关系一般, 对村民的思想和行为还难以接受的大学生村官占35%;还有35%的大学生村官甚至和村民间的沟通交流出现了矛盾, 还没有足够的心理认同;大学生村官中出现排斥村民, 不愿意与村民主动交流的占了5%。由这个调查我们可以看出, 约四成左右的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近一年以后, 始终不能将自己融入农村工作、生活和农民圈子, 这些都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
(二) 大学生村官所学的专业与农民需求不合拍
大学生村官刚投入到农村建设中时都具有较高的热情, 但这种热情的投入与最后的回报是否一致呢?通过相关调查发现结果并不如人意。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由于受自身能力和知识结构的限制, 在进行基层工作时, 出现了与村民沟通困难的问题, 在对村民的服务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 往往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在农村基层对大学生村官的专业需求的调查报告中, 超过80%都选择农林科技专业, 其次选择管理学、法律和教育学。但到任的大学生村官, 专业类别多达15种, 只有生物专业与农村工作稍有关联。可见, 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与实际需求匹配度并不高。
(三) 多数大学生村官担心政策无法落实
大学生报名当村官的初衷是什么?选择“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服务农村、促进发展”、“发挥才干、实现价值”的排在前三位, 分别占85.1%、64.4%、54.0%。也有相当部分选择了“缓解就业压力” (41.4%) 、“利于报考公务员” (35.6) 、“利于考研” (10.3%) 。在志向多元化的同时, 大学生村官也表示出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担忧和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心里没底”。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设立大学生村官岗位, 主要是为了让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 并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工资待遇。这项优惠政策积极调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磨练大学生的意志, 增长大学生的才干, 促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许多内容还处在探索阶段, 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大学生村官工作三年后的出路问题都需要解决。我们课题组对应聘到湖北咸宁地区担任村官的武汉学院毕业生进行了回访。回访主要从他们在基层工作中的选聘、村官任职、任职结束三个过程来分析大学生村官面临的主要瓶颈。
(一) 大学生村官的合法身份问题
从1995年起, 中国政府开始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村担任村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 即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08年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座谈会, 计划从08年开始, 连续5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每年选聘两万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由上级委派, 与村民组织法的相关规定不相符, 尤其是不少大学生村官开始从助理的位置上升任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更和这部法律的本意背道而驰。村官的身份合法性遭到质疑, 这无疑是该计划推行中的一大缺陷。如果不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和身份, 也就难以确定其职责、权力和权利, 长此以往, 会极大地束缚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转变问题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2】大学生到农村任职, 相继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 我国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中只注意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的考察, 缺少对大学生所学专业的考虑, 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没有考虑到村官岗位的需要, 造成大学生村官到岗工作后“学难为所用”, 很难适应大学生村官的工作。
其次, 大学生村官到岗后发现, 理想与现实生活落差很大, 心里难以产生认同感, 特别是刚到农村, 工作还很不适应。当地的一些乡镇的领导也不重视大学生村官, 认为他们是中看不中用, 大事干不了, 小事不想干, 这样就造成大部分村官到岗后基本上都被闲置, 并作为“实习生”跑腿、打杂, 被在安置到各乡镇, 从而使大学生村官“经历一种挫败感和一种更加强烈的疏离、不满和疏远感”【3】。加之我国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定位不明确, 更使其形同虚设。
(三) 大学生村官到岗后的能力问题
政策评估贯穿于政策运行的全过程, 既包括对政策执行过程的评估, 也包括对政策执行结果的评估。【4】大学生村官到岗后, 给各基层注入了活力。但笔者通过与毕业于武汉学院、任职于在湖北各地的大学生村官交谈了解到, 从大学生到大学生村官, 从城市到农村, 从社会高度关注的大学生到社会的基层, 大学生村官在生活、工作中面临着无奈和迷茫。主要体现在:
其一,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主要担任村主任助理和党支部书记助理等职务, 他们在工作中既没有农村事物的决定权, 也没有作为村委成员的话语权, 想在农村工作中有所作为, 如果没有其他村干部的支持, 只会徒劳无功。只有在跑跑腿、动动笔杆子方面能有些余地。
其二, 大学生村官的社会经验比较少, 没有到农村任职的经历。有的大学生村官即使有农村经历, 但也对农村的基本情况不太了解, 一旦遇到村民之间的纠纷, 就不知道怎样处理。
其三, 农村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 各个家族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村民还保留着迷信等传统习惯。村民需要的村官是非常熟悉农村习惯和长期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当地人才。而空投的大学生村官们而基本上不具备这些条件。
(四) 大学生村官所学的专业问题
我们通过对湖北省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发现, 从农业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村官只占5-6%。1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大学生村官需要具备涉农方面的专业知识, 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村官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农业科技知识。调查显示, 很多毕业生缺乏对涉农专业知识的学习, 特别是在工作中又不向有经验的农技人员学习请教, 这样就造成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感到动口困难、无从下手和力不从心, 最后会导致大学生村官无法开展工作, 其想融入村民中时就会遇到障碍。
(五) 村官的日常管理及工资待遇问题
选聘大学生村官充实农村村委会本应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自我国取消农业税以后, 各基层维护日常工作的开支已经使乡镇捉襟见肘, 唯有精兵简政, 裁剪工作人员。这就造成基层的乡镇工作岗位非常紧张。特别是这几年为了消化原有的工作人员, 就发生了该走的走不了, 该进的进不来的现象。各个乡镇均存在大学生村官在职不在岗的现象, 据对湖北省的武汉、黄冈、孝感、恩施等4个市州的196名大学生村官调查, 有60%的大学生村官被当地的乡镇长期借用。
其次, 我国大学生村官培训、与大学生村官政策相配套的村官管理以及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待遇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高校在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创业的过程中发挥着导向性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对口的培训, 加强教育创新, 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开设顺应农村需求, 适应农民需要的相关专业,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与村官政策相配套的村官管理方面, 基层乡镇应当明确权力等级, 认可村官地位, 以处理好同级别官员的关系。个人待遇方面, 工资待遇偏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大学生村官政策顺利实施的不利因素, 多数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可以说是收入微薄、艰难度日, 这也是很多大学生不愿扎根农村的直接限制因素之一。最后,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环境, 以及与大学生村官相关的一系列细化配套政策也需要逐步完善。作为外来人, “空降”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不得不去面对农村微妙的人际关系, 与此同时, 大学生大多担任虚职, 并没有多大权力, 到最后只能沦落为“笔杆子”或“跑腿的”, 与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大学生村官制度完善的几点设想
(一) 将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化
针对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性问题, 笔者建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规定修改为:“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派、委派或者撤销村民委员会成员”;“户籍不在本村, 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 本人申请参加选举, 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的公民”可以参加村委会选举。从而在法律上保证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合法性。
(二)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选拔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关键一环。【6】笔者对大学生村官人才的选拔有如下建议:
首先, 组织部门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 要在摸清基层岗位需要的基础上汇总后再到各高校选拔大学生村官, 按照因岗招聘英才的模式, 避免大学生选聘到岗后学难为所用之弊端。
其次, 对了解村情、事业有成的外出务工者筛选一些回原籍任村官。这些在外打拼渴望成功的优秀人士, 可以利用在外工作的经历和资源, 对村级管理的“传帮带”发挥作用。
再次, 将有培养前途的回乡高中毕业生选送进高校定向委培。
(三) 加大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力度
1. 选聘大学生村官的组织部门和各基层的村组要加强
对村官的培养力度, 特别是对土生土长、有农村工作经验的现任村官的培训力度, 同时制定相应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养制度, 以规范大学生村官制度。
2. 给予选聘大学生村官实职。
这种制度的设立需要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一年后, 根据其工作态度和能力的表现, 实行岗位调整和淘汰制度, 调动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
(四) 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待遇问题, 可以参照国家2012年对资教生的政策执行, 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年薪制, 一般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年薪3万元, 边远贫困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年薪3.5万元。为了确保年薪制度的落实, 建议大学生村官制度保障的所有费用全部从省级财政中拨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也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国家应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 结合正确的引导, 激励他们到农村基层就业, 为国家培养有力的后备军。通过分析现有的激励机制, 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充分保障大学生村官权益的同时, 更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培训和管理;各高校在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创业的过程中发挥着导向性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要对输出大学生村官进行对口的培训, 加强教育创新, 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开设顺应农村需求、适应农民需要的相关专业,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与村官政策相配套的村官管理方面, 明确权力等级, 认可村官地位, 以处理好同级别官员的关系;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环境及与大学生村官相关的一系列细化配套政策也需要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胡跃高.2009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05.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07.
[3][美]乔纳森.H.邱泽奇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358.
[4]刘伯龙, 竺乾威, 程惕洁.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02.
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篇8
关键词:农林院校经管类学生;基层就业;认识;综合能力;存在问题;对策
一、前言
就业,是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的关键一步,是高校毕业生的一次大考,关系到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直接利益。而作为高等院校特殊群体,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农林院校的经管类学生的就业困难尤为引人瞩目,尤其是部分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造成农村人才匮乏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双重困难,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希望通过对农林高校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特别是面向基层就业的素质培养出发,着力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从主观方面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益探讨。
二、素质培养的意义
1.提高毕业生端正态度,提高认识的重要途径。加大对学生面向基层的就业意识培训能够让农林高校经管类学生更加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历史使命和自身宽大舞台的真实所在,学生到基层就业,既是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巨大压力的重要途径,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更关键的是学生到基层就业,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和基层尤其是农村对科技的巨大需求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繁荣农村经济,更好地实现自身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2.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关键所在。学生在校期间即便学习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但是所学东西与基层社会的实际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具体工作的开展程序仍然是困扰毕业生刚开始工作的最大难题,由此,开展素质培养,是弥补学校书本知识对学生教育的不足,增加学生基层初次就业的成功率。
3.提高素质培养是学生更好更快适应社会工作环境的要求。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的点滴,与出身社会后的各项环境相比又有很多差异,因此,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为人处世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工作后能够迅速适应环境需求是很大帮助,在适应了环境需求之后才能更好地激发工作热情,全面做好自己的工作,为自己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素质培养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高校教育工作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保障。高等教育必须严格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学生素质培养工作方式方法,将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办成学生高兴,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充分履行高校的社会职责。
三、素质培养的内容
1.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是学生素质培养的核心骨架工程,必须放在重点地位抓好抓实,加强专业教育的纵深推进和横向比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在毕业就业时能根据自身专业特性合理科学地选择工作。
2.加强学生思想工作。不少学生普遍认为在毕业后就应该留在城市而不愿意去农村去基层开展工作,因此加大对学生思想教育力度,引导其合理认识基层,了解基层,自愿到基层开展工作,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加大对学生的社情民意宣讲。不少学生由于待在象牙塔很少接触社会,难以真正知道基层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在工作中难以有效得到群众认可。加大学生的社情民意教育是当前工作的突出重点。
四、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围绕着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素质培养研究,我们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没有明确的定位或者说方向,他们看重事业的发展前途,大部分同学认为应大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与专业技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及衡量尺度。由于研究面向基层就业的素质培养时间较短,目前尚缺乏一个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及衡量尺度。目前仅有一个综合素质测评来评价学生的素质培养,这是不够的,对于面向基层就业的素质培养,我们需要一个更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及衡量尺度。
2.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也越发困难,很多大学生都想找一个收入较高的工作,而对于基层就业,他们显得不是很热衷。所以,素质培养另一重要问题便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3.培养的方式和手段滞后。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养成了一套传统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目前培养的方式大多为室内活动,通过聆听讲座、参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素质,这些对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是远远不够的。素质培养的方式和手段继续改进。
4.缺乏面向基层就业素质培养的专业老师。在素质培养中,教师是关键,教师是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教师对于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相当大一部分的教师只专注于本专业的研究,而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素养了解甚少。所以,专业素质培养老师的缺乏是一大问题,亟待解决。
五、素质培养应采取的措施
1.构建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要真正落实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素质培养,就必须实行符合素质培养要求的科学评价教育质量和教师业绩的制度,将教育要求和教师业绩挂钩,有利于素质培养的评价和衡量尺度,进而有利于开展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素质培养。
2.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第一是教师自身的转变,第二是学生的转变,即减轻社会竞争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正确看待基层就业。
3.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教师对于素质培养有着关键性作用,所以應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师资队伍。
4.营造素质培养的氛围。通过开展各种有关素质培养的活动,来营造素质培养的氛围,让同学们在这种显性的素质活动中,隐形的得到素质培养的目的。
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高素质的面向基层就业的人才。
(1)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培养,指导学生做好系统的职业规划,充分认识自我,明确就业取向。引导学生参加更多的实习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可让更多的学生到相关企业、工厂进行锻炼。
(2)搭建更多的平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基层就业相关信息,加强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与教育。
参考文献:
[1]胡亚军.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8):142-144.
[2]陈亮,戴志晶.当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68-69.
【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推荐阅读:
周海江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创业05-13
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09-22
湖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赴西部下基层06-26
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政策的有效运作06-07
鼓励学生敢说、乐说09-06
鼓励学生的经典话语08-21
鼓励大学生的励志美文章09-26
鼓励迷茫大学生努力的励志文章05-12
鼓励小学生的话08-26
年轻教师鼓励学生的赠言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