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的体位护理(通用6篇)
椎管内麻醉的体位护理 篇1
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麻药注人椎管内的不同腔隙,被药物波及的脊神经根受到阻滞或暂时麻醉,使脊神经根所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及骶管阻滞麻醉等[1]。此种麻醉方法主要适用于腹部及下肢的手术。患者的正确麻醉体位,是椎管内麻醉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自2008年6月至2008年8月对实施椎管内麻醉的患者实施主动的护理体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年龄15~73岁,平均37岁。包括胆肠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骨科的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1 h。
2方法
2.1术前体位训练
2.1.1椎管内麻醉穿刺时,患者需采取侧卧、垂头、抱膝的体位。这种特殊的体位,在没有进行体位训练的情况下,患者在穿刺准备时很难主动摆放。对试验组的病例,巡回护士在进行术前1天的访视时,把椎管内穿刺时的体位训练作为访视工作的重点。
2.1.2巡回护士根据手术的部位确定患者穿刺时应采取左侧卧位还是右侧卧位。如剖宫产的患者,因其妊娠子宫均不同程度向右旋,一般取左侧卧位;如是身体一侧部位的手术,穿刺时应取手术侧在下的体位,如阑尾切除术的麻醉穿刺体位为右侧卧位;肾手术时,手术侧需在下。
2.1.3患者侧卧后,巡回护士一边讲解体位配合的步骤和要点,一边指导患者在病床上训练。训练方法为:巡回护士站在病床旁,协助患者屈躯、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使脊突间隙张开;背部与床面垂直,并平齐于手术台边沿,避免前俯或后仰。巡回护士讲解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指导,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反复训练,直到患者能主动配合为止。
2.2术中体位协助
患者入手术室后,先取仰卧位,做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然后再进行椎管内麻醉穿刺。嘱患者要身心放松,坚持正确的体位,不要随意变动。在向硬脊膜外腔置管时,嘱患者做深呼吸。置管并妥善固定后,协助患者恢复仰卧位。在恢复仰卧的过程及随后的调整手术体位的过程中,巡回护士都要协助麻醉师保护好腰背部的穿刺部位,避免导管脱出。麻醉过程中,麻醉师通常会利用局麻药的作用,通过调整患者的体位来达到阻滞平面。巡回护士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妥善固定患者的四肢,防止患者滑跌。
2.3术后体位指导
巡回护士护送患者冋患者后,应告知其家属,为避免术后头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去枕平卧6 h后,方可改换其他体位。
3结果
3.1穿刺准备时间
指从仰卧位调整到正确的穿刺体位的时间,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相差值为4.9 min。
3.2穿刺一次成功率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差值19.6%。
3.3患者入室时与穿刺后的心率增快率
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差值为16%。
3.4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差值为5.7%。
3.5术后头痛发生率
试验组低丁对照组,相差值0.8%。
4讨论
通过对试验组病例在椎管内麻醉前、中、后的体位护理,强化了患者在麻醉前对于椎管内麻醉的认识,消除了患者对于麻醉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提高了患者主动配合麻醉的能力;缩短了患者的麻醉准备时间,提高了麻醉穿刺成功率;降低了术后头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室护士要做到为患者提供正确的体位护理,必须掌握有关椎管内麻醉的相关知识,尤其是麻醉体位的知识,才能正确地指导患者,配合麻醉,达到为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盛卓人,王俊科.实用临床麻醉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岀版社, 1998:315.
椎管内麻醉的体位护理 篇2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椎管内 中心温度
围手术期患者低温在某些时候对机体可能是有益的(低温灌注时的器官保护),但多数情况下会产生不良影響。因此,维持手术中患者的正常体温是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拟观察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患者的体温变化,并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麻醉方法:术前禁食,清洁灌肠,均不给术前药。Ⅰ组:以咪哒唑仑0.04~0.06mg/kg、丙泊酚2~2.5mg/kg、盐酸瑞芬太尼1μg/kg、维库溴铵0.15~2.0mg/kg顺序静脉注射,2~3分钟气管插管。以盐酸瑞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维持麻醉,保持心率、血压基本稳定。Ⅱ组:腰硬联合穿刺成功后,腰麻0.75%盐酸布比卡因5~15mg,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视情况推入盐酸利多卡因或盐酸布比卡因,阻滞平面低于T4。室内温度维持于20~21℃,除常规铺无菌单外不作保温处理。术中输室温液体,必要时输库存血。
中心体温用食管温度表示。
结 果
Ⅰ组气管插管和麻醉剂的作用使体温迅速下降。麻醉10分钟气管插管后降至约36℃,与术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并且一直到麻醉结束。
Ⅱ组中心体温从麻醉后开始缓慢下降,到20分钟与术前有显著差异,此后继续下降,至40分钟36℃。此后继续下降,直到术毕。
讨 论
生理情况下,机体由里至表体温逐渐降低,其中以深层温度最高,而深部各器官的代谢率不同,温度亦存在差异,不断循环的血液使深部各器官的温度趋向一致,因此深部血温可以代表重要器官温度的平均值。中心温度测量以直接深部血温测量最可靠,但平时不易做到,间接测量常有鼓膜温度、食管温度。
全身麻醉时体温迅速下降是由于:①全身各器官的代谢率下降,产热减少;②中枢抑制:下丘脑体温调定点(set point)下移,中枢对体温变化的敏感性下降,因此体温下降到新的调定点后方能引起一系列的调节反应;③全麻下血管扩张,神经肌肉阻滞、寒颤不能发生等使外周的调节反应水平下降。我们的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能引起明显的中心体温下降,此可能与体温中枢的抑制有关。同时中枢抑制、外周血管扩张,还有全身代谢率降低,故体温下降迅速。
椎管内麻醉时体温缓慢下降,麻醉起初的体温降低是由于体内热量由核心向外围的重新分布造成的。这种重新分布主要是由于外周温度调节性持续血管收缩受抑制。虽然动静脉短路的扩张局限在身体的下半部,但双下肢动静脉短路的扩张足以导致严重的核心体温降低。随后的体温降低是由于散热多于产热。实行椎管内麻醉的患者不能重新建立核心体温平衡,原因是末梢血管收缩机制受到损害,由于阻滞区域的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增加,而肌肉产热减少。椎管内麻醉时仅破坏外周调节反应的一部分,体温调节中枢能参与体温的调节,使机体发生寒颤等产热反应,因此椎管内麻醉时体温下降缓慢,整个手术过程的温度最低值也比全麻组高。
体温降低可直接损害免疫功能(特别是中性白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并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同时还减少皮肤血流,从而减少皮肤组织的氧量,这些因素都降低了机体对伤口感染的抵抗力。体温降低可使循环中血小板数减少、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物质的活性,并且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系统。围手术期,寒冷引起传导干扰增加和心肌收缩力的降低会因吸入麻醉剂而加重。麻醉恢复期间,寒战患者为产生更多的热量会增加氧耗,身体的反应为心输出量增加、心动过速、高血压和心肌局部缺血。故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重视保持患者的体温,采取提高室温、输入加温液体、进行体温监测等措施,以尽量减少低温的发生。
椎管内麻醉的体位护理 篇3
关键词:舒适护理,椎管内麻醉,麻醉效果
传统的手术室护理主要是协助医生进行手术,而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都达到最佳状态。现将舒适护理应用于椎管内麻醉手术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实施椎管内麻醉手术的80例患者,男37例,女43例。年龄13~7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传统护理方案,术前进行健康宣教;术中配合麻醉医生完成手术,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做好交接工作。对患者舒适度、满意度进行调查。
1.2.2 观察组
实施舒适护理方案:(1)术前访视。由巡回护士在手术前1 d进行访视,热情地向患者介绍手术环境、为患者提供相关病友信息、讲解手术配合的重要性以及术中可能的感受和相关注意事项,让患者大致了解将要进行的手术过程及可能出现的情况。降低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增加患者安全感,有利于患者配合麻醉。(2)麻醉过程的舒适护理。建立安全通畅的静脉通道,及时给药及氧气吸入,向患者讲解输液与给氧的必要性,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协助麻醉医生摆好穿刺体位,麻醉穿刺时,患者最紧张,此时手术室护士用亲切、安慰性的语言鼓励患者,可适当握住患者的手,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使肌肉松弛,便于穿刺。等穿刺完成后,帮助患者平卧,进行给药,用轻柔的语气询问患者对术野刺激的感觉,确定麻醉平面及麻醉效果。麻醉效果满意后进行手术。(3)手术过程中的舒适护理。椎管内麻醉下的患者,一般为清醒状态,因此各项操作一定要轻、准、稳,减少患者不适症状。注意室温,维持在24~26℃,必要时可用温盐水冲洗体腔,防止患者因寒冷引起不适。同时要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有的患者除了紧张、焦虑外,还会出现强烈的依赖心理,这是心理压力下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此时手术室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并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心理放松。此外,术中可如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应有序地处理,安慰并告诉患者,手术在顺利进行。(4)术后的舒适护理。手术结束后,根据患者要求给予止痛药,协助麻醉将麻醉导管拔出,帮助患者穿好衣服,告知患者手术已成功完成,让患者放心回病房休养。由巡回护士将患者送回病房并与病房做好交接工作,运送过程一定要安全平稳。依手术情况嘱咐术后注意事项,告诉患者术后禁食禁饮的原因、各种管道的维护方法以及常见术后不适的简单处理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3 d对患者进行访视,对两组患者舒适度、满意度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舒适度91%、满意度98%,对照组患者舒适度65%、满意度80%,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血压下降2例,恶心呕吐4例,共6例(15%);对照组血压下降8例,心率减慢5例,呼吸抑制1例,恶心呕吐7例,共21例(52.%);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椎管内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通过阻滞脊神经根使其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此种麻醉下,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因此如何使患者消除紧张、焦虑心理、安全、舒适的渡过手术期,至关重要[1]。舒适护理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使患者在舒适过程中完成手术,提高了手术室护理的质量。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术中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表明椎管内麻醉手术中应用舒适护理优于传统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与满意度,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椎管内麻醉的体位护理 篇4
【关键词】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闭合复位
文章編号:1004-7484(2013)-12-7148-0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以下部位至粗隆水平以上部位之间发生的骨折,由于人口的日益老龄化以及日益严重的老年骨质疏松病,致使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该病多发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于女性的机率是男性的3倍。老年人患者在发生该病前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若伤后采取保守治疗,会延长卧床时间且发生较多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所以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使患者尽早下地活动,对防治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接受诊治的7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闭合复位、γ3型髓内钉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接受诊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39例;年龄68-95岁,平均年龄(74.64±5.83)岁;骨折按照Evans分型:Ⅱ型7例,Ⅲ型52例,Ⅳ型11例;致伤原因有:16例交通肇事,54例摔伤,患者伤前均能够下地自由活动或者扶拐下地活动;所有患者合并内科疾病的情况:35例高血压,21例糖尿病,14例脑血管病,9例冠心病等,有多数患者合并有一种以上的内科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γ3型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手术方式治疗。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和合并疾病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术后均采取按时翻身拍背的方法处理,并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消肿止痛、抗感染等常规预防治疗,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并鼓励患者尽早开始床上患肢不负重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的恢复情况,比较不同麻醉方式的患者下地活动所需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1.3 统计学意义 本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手术,所有患者均得到了良好复位和固定,伤口均甲级愈合,术后未出现死亡和感染病例。其中,椎管内麻醉组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为(78.14±25.71)小时,平均住院时间为(10.42±2.93)天;全身麻醉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为(108.64±33.16)小时,平均住院时间为(12.67±3.82)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00、2.7649,均P<0.01)。椎管内麻醉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恶心、呕吐、厌食、情绪低落等)明显优于全身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粗隆间骨折已经成为老年人中常见的骨折,且发生率不断升高。有文献报道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死率达到35.7%[1],患者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多种并发症是该病的主要死亡原因。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能够使患者尽早下地活动,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γ3型髓内钉的优点是固定确实且操作简单,可明显缩短临床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本研究应用γ3型髓内钉固定术治疗7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取得良好手术效果,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麻醉方式亦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有研究表明,相对全身麻醉而言,椎管内麻醉有可能降低心肌梗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2],同时能够显著减少手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有更好的临床效果[3]。本研究发现椎管内麻醉患者在术后早期的下地活动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亦明显少于全麻患者。此外,椎管内麻醉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亦显著优于全麻组。
综上所述,采用闭合复位、γ3型髓内钉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理想的临床效果;椎管内麻醉患者在术后早期的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术后的恢复情况方面均明显优于全身麻醉组。
椎管内麻醉更有利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的功能康复,同时也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梁兴伟.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4):92-93.
[2] 耿立杰,江涛,张哓立等.高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微创手术治疗[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11):974-976.
椎管内麻醉的体位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椎管内麻醉患者6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术前1 d常规访视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并术前宣教;入手术室帮助麻醉师摆好麻醉体位;术中配合;术后送回病房。
1.2.2 观察组
给予舒适护理模式
1.2.2. 1 术前访视
术前1 d 16:00访视护士拿着健康手册到病房, 首先通过病历详细的了解患者既往史、现病史、过敏史, 然后到病房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身体状况, 患者可以边看图边听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步一步介绍手术麻醉的重要性、基本过程, 这样患者对椎管内麻醉需要配合的体位也会一目了然, 了解的十分透彻。让患者提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也可提前演练以利于手术时麻醉操作顺利进行。手术室环境的介绍也会让患者对手术室有了先知, 进手术室时不会感到陌生。另外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解答, 安慰患者, 解除顾虑, 满足患者心理上的舒适。
1.2.2. 2 术前护理
保持手术间整洁, 将手术室温度和湿度调到最佳状态 (温度22~25℃, 湿度40%~60%) , 并播放慢节奏、抒情、流畅的轻音乐, 舒缓患者紧张的情绪, 轻音乐还具有镇静、宁神、催眠的效果[5]。巡回护士用热情的态度迎接患者入手术室, 针对不同的疾病要求, 采用附有栏杆的平车或轮椅方式接送。并且认真执行核查制度。麻醉时护士协助医生根据麻醉要求摆好麻醉体位, 并一直在旁守护, 与其有效沟通的同时防止其坠床, 并注意保暖及保护好患者的隐私。
1.2.2. 3 麻醉中护理
在进行麻醉操作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进行操作时在患者旁边握患者的手, 并用轻柔的语言与患者交谈,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从而减轻穿刺时疼痛及焦虑。
1.2.2. 4 术后护理
与手术医师与麻醉医师一起送患者回病房, 并告知患者平躺6 h, 嘱患者家属注意患者的保暖, 必要时使用电热毯或热水袋保暖, 使用过程中注意防止烫伤。术后3天内回访, 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及心理状况, 以及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及工作上存在的不足。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及麻醉操作前测量血压及心率。
1.3.2 麻醉操作时间:从摆穿刺体位到操作完成平躺时间。
1.3.3 随访时患者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麻醉前生理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观察组麻醉前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均<0.05) 。见表1。
2.2 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比较
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比较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3.1 减轻患者焦虑、恐惧情绪
患者对任何一种手术都具有普遍恐惧感, 易产生紧张不安、焦虑等不良应激反应, 这种不良应激反应作用于神经及内分泌系统, 可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 致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痛阈降低, 严重时可影响麻醉手术的顺利进行。这通过观察患者血压及心率的改变可了解患者的焦虑程度。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不同, 入室后需要患者配合摆体位, 然后再进行麻醉操作, 整个过程患者是清醒的, 这必然会导致患者紧张、害怕、焦虑。本观察结果表明舒适护理模式可缓解椎管内麻醉患者的焦虑情绪, 稳定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
3.2 减少操作时间
通过术前访视, 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椎管内麻醉需要患者自己的配合, 可让患者提前演练, 熟悉配合过程, 尤其是下肢骨折的患者,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配合的重要性, 克服摆体位时的疼痛感觉, 如不能配合时及时更换麻醉, 以免让患者在手术室有不舒服的经历, 影响患者心理、生理功能。本观察结果表明, 观察组能马上配合摆最合适体位, 明显减少了麻醉操作时间。
3.3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实施舒适护理, 使患者在麻醉操作及手术时间感受到护士的关怀和帮助, 建立了和谐、信任的关系, 患者的不适感减少或消失, 从而提高了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舒适护理能普遍赢得患者好评, 可以改善护患关系,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 舒适护理模式在围手术期护理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护理模式。对椎管内麻醉患者应用舒适护理模式, 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麻醉操作, 有利于椎管内麻醉顺利进行, 并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大大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舒适护理模式提高和改善椎管内麻醉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60例椎管内麻醉患者采用舒适护理模式与普通护理模式的满意度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在椎管内麻醉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的舒适度方面有明显优势。结论 围手术期舒适护理在椎管内麻醉中的应用, 大大提高和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舒适护理,围手术期,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岩群.椎管内麻醉的护理配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9) :1220-1221.
[2]李慧.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 2009.
[3]闫观琦.舒适护理在老年性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应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年会暨中西医骨伤护理观摩交流会论文集, 2008.
[4]曹维新.外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84.
椎管内麻醉的体位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3年6月~2014年7月我院接收的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83例, 按照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 年龄29~64 (43.28±6.68) 岁, 男23例, 女17例。观察组43例, 年龄30~65 (44.13±5.98) 岁, 男25例, 女18例。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手术室常规护理, 观察组行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
1.2.1 环境干预
对手术室湿度及温度进行适当调节, 降低患者机体与环境的温差, 减少散热, 减少患者皮肤与环境热量之间的对流及辐射, 湿度适宜范围是60%~70%, 温度适宜范围是24℃~26℃。麻醉前, 为患者盖好棉被, 做好双足及双肩保暖工作。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时, 应对非消毒部位进行遮盖。手术期间注意遮盖躯体, 减少非术野部位暴露。结束前10min, 调高室温, 若患者出血过多, 则对其使用热水袋及变温毯等。
1.2.2 心理干预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向其介绍手术医生及手术室环境, 消除恐惧及紧张感, 向患者讲解手术方法、麻醉方式及部位, 增强患者对麻醉方案的了解, 消除错误认知。教会患者掌握自我放松方法, 如叹息、深呼吸等, 或通过音乐疗法缓解患者思想压力。手术期间始终陪伴在患者身旁, 给予患者抚摸、安慰和鼓励, 促使患者稳定情绪, 顺利通过麻醉及手术。
1.2.3 体位干预
手术前协助患者进行体位训练, 保证患者正确摆放体位。通过图片解释法指导患者穿刺时取抱膝、垂头、侧卧体位。侧卧方向应根据患者不同手术部位合理确定。若为身体一侧手术, 则采用手术侧在下体位;若为剖宫产手术, 则采用左侧卧位;若为肾手术, 则采用手术侧在下体位;若为阑尾切除术, 则采用右侧卧位。进入手术室后, 首先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 静脉穿刺, 常规建立通道, 其次进行麻醉穿刺。穿刺时, 鼓励患者保持体位, 避免随意乱动。置管时,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 妥善固定导管, 并协助其恢复正确体位。调整体位时, 应注意保护导管, 防止导管脱出。
1.2.4 麻醉干预
麻醉穿刺时, 通过眼神、言语等与患者进行沟通, 缓解恐惧、紧张情绪;通过肩部抚摸、手臂按摩等方式分散注意力。抚摸及按摩时力量应适度, 动作应轻柔。护理时禁忌谈及与医生疲劳、精神状态、仪器故障、患者病情有关的话题, 避免对患者心理造成影响。
1.3 评价标准
两组进行SDS、SAS和VAS评分, 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两组满意度, 并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DS、SAS和VAS评分
观察组SDS评分 (37.68±6.19) 分, SAS评分 (35.80±6.79) 分, VAS评分 (6.82±1.12) 分;对照组SDS评分 (52.86±8.34) 分, SAS评分 (49.96±8.63) 分, VAS评分 (7.99±1.09) 分。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SDS、SAS和VAS评分较低, 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是97.67% (42/43) , 1例不满意, 17例基本满意, 25例非常满意。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是80% (32/40) , 8例不满意, 15例基本满意, 17例非常满意。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高, 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椎管内麻醉按照不同注入位置可分为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骶管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其中蛛网膜下腔麻醉适用于会阴部、下腹部和下腹等手术, 如痔切除术、下肢手术、剖宫产术等;硬膜外麻醉适用于盆腔、颈部、腹部、上肢和腰部等手术[2]。手术过程中, 由于大多数患者对麻醉方式缺乏了解, 甚至存在错误认知及不良认知, 导致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加剧, 心理负担较重, 易引起血压变化, 无法配合手术及麻醉[3]。因此, 必须做好对患者的相应护理,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减轻心理负担, 促进手术顺利完成, 提高麻醉效果。临床护理是辅助手术成功的重要手段, 对保证麻醉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及人们护理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 促使现代护理不断成熟, 传统护理已无法满足护理服务发展, 需寻找一种高效、优质的护理模式。综合护理干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模式, 护理内容比较全面, 针对性较强, 护理质量较高, 主要包括环境干预、心理干预、体位干预和麻醉干预等[4]。与常规护理相比, 综合护理干预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特点, 能促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积极配合麻醉及手术, 从而保证麻醉效果。在本文研究中, 对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对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结果显示, 观察组SDS、SAS和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分别是 (37.68±6.19) 、 (35.80±6.79) 、 (6.82±1.12) 分和 (52.86±8.34) 、 (49.96±8.63) 、 (7.99±1.09) 分, 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 疼痛明显减轻。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是97.67%,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是80%, 观察组明显较高, 表明综合护理干预的护理质量较高, 患者较为满意。
综上认为, 对椎管内麻醉患者进行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 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 减轻疼痛程度, 应予以重视。
摘要:搜集2013年6月2014年7月我院接收的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83例, 按照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行手术室常规护理, 观察组43例行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护理效果, 并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SDS、SAS和VAS评分较低, 护理满意度较高, 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在椎管内麻醉中的效果比较显著, 患者焦虑、抑郁和疼痛明显减轻, 值得推广。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园园.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4) :218-219.
[2]晋世文.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护理干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7) :2163-2164.
[3]陈丽, 佘秋琼, 文华.护理干预对手术麻醉前夕病人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 25 (11) :1297-1298.
【椎管内麻醉的体位护理】推荐阅读:
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10-27
麻醉恢复室患儿的护理08-31
麻醉恢复室患者的护理07-17
硬膜外麻醉的心理护理06-28
麻醉后护理07-14
麻醉护理配合08-26
全身麻醉后护理09-27
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07-25
麻醉恢复室病人护理08-20
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总结06-07